时间:2023-08-23 16:56: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化产业区域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高校教学改革工作持续进行,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和学科,无论是从自身的专业特点、课程特点,还是面对对象的年轻化特点来看,其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要求更加严格。
(一)专业特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文化产业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对文化产业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传媒大学范周教授认为,虽然全国大大小小有文化产业专业的学校超过700所,但是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也很落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一场学科建设的革命,不能用传统学科的思维来面对文化产业。信阳师范学院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正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而不断完善的。以信阳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在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经营企业以及文化市场,从事文化管理、文化创意、文化产品营销、文化经纪、文化活动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此外,在培养规格里,提到该专业为应用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市场营销、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熟悉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了解国际国内文化市场的历史与现状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有较强的文化市场公关、调研、开拓、决策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备一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规格,作为新兴的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不仅强调学生要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还要在了解行业前沿的前提下,具有调查研究、开拓、决策、整合、创新和写作等较强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特点
我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占总学分的68%,选修课占总学分的32%。其中,选修课又分为专业拓展平台课和素质拓展平台课。《河南文化产业研究》这门课,属于素质拓展平台课,于第二学年秋季开设。共18周36个课时,课外学时两周。本门课程是对河南文化产业的全面研究,主要从文化资源、行业分类、地区分布等方面,综合讲述河南文化产业的发生和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河南文化产业,具体包括文化政策法规、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文化产品与服务、文化市场供求与交易,熟悉行业整体概况和代表;分析比较(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评估预测其发展走势;结合调查实践、组织考察、调查,引导创意,具体形成自己的创意或决策。对学生在收集整合资料、调查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不同于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及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通过三个学期的通识、专业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团队协同学习和研究的素质与能力,该模式的创新开展,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拓展提高。
(三)学生的特点
文化产业管理近三年的新生基本都是“90后”一族,“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了解他们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从大二到大三的学生,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时期,这一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能力增强。和之前的学生相比,他们一方面对新生事物具有更大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另一方面,他们也更容易产生对落后事物的厌倦和传统的质疑。他们又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此外,90后大学生又是伴随着我国教学改革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她们不喜欢传统的一对多的教学形式和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但是,对于完全独立自主的学习又有普遍的惰性。针对以上情况,结合专业、课程和学生三方面的特点,依据国家相关精神和教育政策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本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高等教学改革始终是主要内容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对于高校教学来说,教学方法应该随着时代和现实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提高。《河南文化产业研究》课程属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一新兴事物,它以河南文化产业十几年来的发生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文化产业本身涉及到传媒、出版、影视、广告、网络、动漫、旅游、会展等众多领域,学科交叉性非常强,对河南文化产业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整个文化产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学生收集、整合资料、提炼主题、创新观点、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开展能够从以上几个方面充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确保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便有一些学者提出教育“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而老师则发挥启智导学的作用。从世界教学改革成果来看,无论是国外的发展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自治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参与交学法,还是国内的研究型教学、渗透教学法、三主原则、异步教学论、自学辅导法等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人翁的主动作用。从这点来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三)具体改革形式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
本次教改活动各个环节的具体细节以本院制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指导。方案强调该专业应用性较强,要求毕业生应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掌握文化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和政策;有初步的科研和质量评价能力;有从事调研、写作、文化管理、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经营和文化上传运筹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教材的选择和征订、教学形式及考试方式的创新,整个教学过程都参照培养方案而来,较为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
本次教学改革面向我院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班全体学生,共计128人。他们正处于大二下学期,学习积极性较高。同时作为90后,他们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追求也较高。此次教改工作从教材入手,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师生任务有不同分工。
(一)教材
文化产业今年新兴专业,而河南文化产业开始兴起至今也不过近10年之事,所以,2011级之前,河南文化产业研究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征订教材。教学内容主要依靠教师大量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而成,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授。这种情况下,每周两节课的时间安排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来说明显过于紧凑,所以,不可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满堂灌的情况。鉴于对这种情况的改善,我为2011级学生征订《河南文化解读》作为参考教材,督促他们以此教材所介绍的内容为基础,展开对河南文化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学习。为课堂互动和讨论争取时间。
(二)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门课程以往的教学,由于受课堂内容的制约,没有逃出全程、单纯“一对多”的课堂形式。这种形式之下很难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全部18周的课程中,教师用时不超过10周,学生用时不少于8周。在时间上充分保证改革的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地位,其引导作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任务首先是负责铺面,铺河南文化产业之面,包括河南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政策、行业发展情况等。其次是介绍学习和研究文化产业的方法,然后是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并负责制定汇报环节的评分标准,并监督评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学生自我分组,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研究专长等自由组建研究团队。避免了老师按照宿舍或者学号顺序硬性分组带来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施展自己的专长。其次,各研究团队研究内容的选择不受老师的影响,只要是在河南文化产业的范围内,无论是资源、政策、融资、行业、区域对比、正反面案例等,什么都可以选。再次,在研究报告形成之后,每组派出一到两个学生在课堂上向全体师生研究成果,可以采用多媒体互动的形式进行,并接受台下师生的提问,形成有效互动。最后,每个团队派出一名组员,组成研究成果展示效果评议小组,依据老师制定的评分标准,对每个团队的展示效果进行打分,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相加取平均分为本环节最终成绩。
(三)师生在课程中的主要任务
教师方面,如上文所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主要任务为铺面、介绍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组织研究成果的课堂汇报,制定评分标准,监督评分工作等。在不超过10周的时间内,全方面多角度的向学生展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生和发展,介绍与学科、行业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前沿信息,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点进行深入的团队研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汇报研究成果,并制定评分标准,监督评分过程。学生方面,其主要任务包括分组、选择研究内容、用研究报告和课堂展示两种形式研究成果、成立评议小组对汇报效果打分评价。以上诸多任务都要求学生团队自主完成,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此外,在学期结束阶段,老师负责组织卷面考试,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各自独立完成试题。以上具体措施,把传统的“一对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无形中演化成了“多对多”,其实质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学习和提高。
四、改革效果
本次教学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等先进理念为指导思想,一切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出发点,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可。无论是在学生积极性提高方面,还是最终的学习成绩以及师生关系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选题的主动性和对课堂汇报的积极性都出乎预期。学生对研究内容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开放视角,他们不仅对古都、民俗、钧瓷等传统文化资源相关产业内容感兴趣,而且对演艺行业中的魔术、茶文化产业中的茶艺、及饮食文化中的老字号等也较为关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以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和文化产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内容,能够抓住旅游及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思考文化产业升级转型等较为前沿的学科问题。在课堂汇报阶段,同学们更是尽情施展团队创意,研究茶文化产业的同学会身穿旗袍,把茶艺表演带进课堂;研究赵庄魔术的组会现场给同学们表演一场魔术;还有的组自己制作一小段视频辅助课堂内容。听他们的课真的让台下的我们体会到“课堂有限,创意无限”。
(二)学生期末总成绩普遍较好
《河南文化产业研究》为考试课,满分100分。课堂汇报环节占20分,研究报告10分,期末考试试卷70分。三种形式的赋分,不惟试卷论,也不惟表达论,较好地考察出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课堂汇报成绩总分20分,由学生评议小组自主打分,从结果来看,最低11分,最高18分,分数区别较大。较好的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研究和表达能力。研究报告部分,学生成绩区别不大,一般7-9分不等,反映出学生在资料搜集、论文整合、文字表达等方面差距不大。试卷部分,本次考试围绕《河南文化产业研究》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际出题,突出重点,检验了学生识记并运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科学规范,题型多样,能较好体现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及创新能力的考察。从卷面成绩来看,60-69分14人,70-78分29人,79分以上85人占总人数的66%,90分以上26人,经学校试卷分析系统分析,符合各项指标范围。三项成绩汇合总分结果是90分以上有5人,80-89分有73人,70-79分40人,60-69分有10人。对比各项变化数据可以得出,此种教学和考试分值改革方式不仅能考察出学生传统的识记和书面表达能力,还能更好的考察出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成绩也比以往的单纯卷面成绩定乾坤的局面更有说服力,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三)师生关系进入新境界
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让我体会到,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影响着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由于之前的课程中没有征订教材,课堂上教师一般都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达给学生河南文化产业的信息。课堂上,学生主要在消化老师所讲,对课堂内容的参与程度较小。由于没有教材,不能事先预习,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也不甚理想。有限的课下交流也不能弥补课堂上现场互动和参与的不足。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切自主,全程参与,不仅时刻走在课堂的前面,在汇报环节还能引领课堂。课下交流时间增多,交流的深度和多样性大大超出之前,师生关系在交流的火花中更加良性。特别是学生在搜集资料和课堂汇报的环节,因为角色的暂时互换,更能体会到老师在平时克服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
一、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现存的问题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经营的模式比较落后。一方面,行政化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存留在我国文化企业中,很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其跨区域发展都是政府行政手段催生的结果,不具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从根本上无法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区分开来,因此其跨区域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经营管理模式,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发展都没有完全以营利为目的,无法有效吸纳社会资金且无法进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导致文化企业市场化运作效率非常低下。
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中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00万,但调查表明,文化企业中既熟悉企业内部资源又良好把握市场发展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却非常缺乏,这使得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发展缺乏内在驱动力。
最后,我国文化产业的本土化障碍比较突出。文化企业在所属区域经营时都有自己的主营方向和品牌定位,当进军异地市场后,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消费和风俗习惯进行调整,此时企业如何在融入异地市场和坚持品牌定位中进行取舍,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区域间的沟通和交流中,都比较倾向于对当地文化企业的保护,可能对外地文化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制定排他政策,这会阻碍文化产业的跨区域良好发展。
二、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合作模式
跨区域合作模式是指文化企业与异地的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双方就人才培养、经营策略、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一般而言,跨区域合作模式有如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进行资金层面的合作。通过兼并联合、上市融资等方式,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能够快速实现资本运作的全面提速,从而提升双方的市场竞争力。资金层面的合作对于文化企业的跨区域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充足资金,确保文化企业整体产品结构,实现了各子公司产品的单一化生产;另一方面使文化企业的技术研发具备充足资金,从而确保文化企业能够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来扩大市场占有率。
第二种是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进行业务层面的合作。两个区域内的文化企业通过业务层面的合作,能够保持各自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从而以合作的方式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共享。例如在2009年,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下,湖南卫视和青海卫视就进行了业务层面的合作,这使得青海卫视能够充分借鉴湖南卫视在频道运营、技术创新、广告营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又保持自身文化多元的特性,从而使改版后的青海卫视让人眼前一亮,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创建模式
跨区域创建模式是指文化企业直接在异地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以此来延伸本企业在异地的技术、管理及人才理念等。一般而言,跨区域创建模式有如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文化企业在异地设立子公司。通过在异地设立一个能够独立承担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能子公司,文化企业可以确保子公司离开母公司的市场辐射范围,成功打开异地市场。但值得注意地是,文化企业在异地设立子公司时,需要对当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实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一般此种方式适合管理结构完善、组织架构完整和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企业。
第二种是文化企业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文化企业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然后以企业文化和经济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为半径来形成一个经济圈,从而在此经济圈的二三线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作为母体的延伸,分支机构能够提高母公司在异地的经营管理经验,同时促进母公司在经济圈的有效扩张。
三、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的保障对策
(一)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化产业要致力于转变从业人员的观念,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性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除了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文化企业还要构建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竞争平台,从企业内部挖掘既有技能又有领导才能的全能型人才,让员工用创业者的心态参与到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中,从而发挥人才在文化企业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通过资本市场让资金集结到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上来
一方面,文化产业现有的融资模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财政性拨款和风险投资等,但银行贷款在融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过低,这就要求银行加大对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领域要大力吸引民营资本,将民营资本的生机和活力引入到企业跨区域发展中,促进文化产业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高度融合。
(三)行政区划限制的放宽
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政府要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放宽行政区划的限制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异地优秀的文化企业到当地来进行发展,从而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良性竞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文化企业跨区域发展模式主要有跨区域创建模式和跨区域合作模式两种,每种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不同,这就要求企业结合市场环境和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我国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模式还将更加多元化,这有待于日后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现在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出版产业”、“版权产业”,尽管每个概念都有着特定的内涵,但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大的 经济 文化背景之下产生出来的,有着相同的“基因”;他们尽管“性格”各异,但在相互作用之下。使得他们所依托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竞争力或者说“软实力”得以迅速发展。
在我国,文化产业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在我国不同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在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包括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出版产业和内容产业等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选取了十年以来这方面的期刊 文献 为研究对象,并作为对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地区差异分析的切入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语境的角度进行区域差异研究。
一、数据分析
首先将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文章以及在进行数据统计中所涉及的方面进行说明:
1 研究文章统计自1998年至2008年
从上面简单的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在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方面存在着地区差域,这种差异与区域 经济 发展 水平相关,但又不完全同步,如地区生产总值比较高的辽宁、福建、河北等省,其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数量偏少,而像云南、陕西、广西等省,尽管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低,但文化产业相关的研究文章却相对较多。详细的情况可以比照下表。
数据只代表着一种表征,而在数据背后所隐含的形成数据的真正推动力才是我们要努力探索的东西。差异的存在是一种发展不均衡的表现,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的提升,以及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甚至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透过数据,找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对策,是本文的目标。
二、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理念与概念
一项产业,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都离不开两部分的协调发展,一是实践,一是科研。文化产业研究与文化产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勿庸置疑,用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的发展,还是用实践的经验来促进理论研究的繁荣,其实两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然而,有人要问,那些文化产业研究繁荣的地方都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我这里文化产业不发达。怎么可能将这方面的研究搞上去呢?应该说,产业发展的落后与产业研究的贫乏是有关系的,但这绝不是必然的结果。笔者认为,产业研究的繁荣一样也会促进产业发展,只有双方共同努力,相互结合,才能达到共赢的目标。
二十世纪末期的全球化竞争压力,促使欧洲多数的城市,不管是国际的、区域的还有地方的,为提高城市竞争力,开始着眼于不仅仅是新的产业或服务业,而必须是在城市内看到完全“再创新”的机会。在80年代,过去在城市政策中被忽略的文化策略,开始对社会和政治的议程产生影响。文化的产业化,更使文化不仅开始重视生产、循环与消费,进而产生经济的效益,也促使其在社会再生产的累积过程中扮演相当程度的影响性。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个备受市场和业界高度关注的振兴规划,除指出了近两三年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还明确提出,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基地、规划文化企业上市。文化产业已进入了崭新发展的时期,整个社会对其期望甚高。而要将文化产业真正建设成支柱产业,则需要创新体制和确立战略眼光,构建起适应其发展的动力机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仍存在如下问题:总量偏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集约化程度不高;缺少龙头企业,缺乏知名品牌;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业产值偏低等。为此,通过集群化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势在必行。从概念纷争、政策制定到资本运营,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表面上跟不上文化产业实践的步伐,实则是研究环境、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向偏离了现实需要。对于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来说,理论研究对于实践深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创新与产业发展实际却难以同步,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脱节和错位现象。如何应对这一困局,又如何求解良方,成为下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能否再度腾飞的关键性因素。
一、文化政策与文化经济
世界上主要城市早期的文化政策,将焦点在提高市民自明性和公共社交情谊的催化剂,即提升社区的重建。文化经济的重视,主要是在八O年代中期,城市普遍对改造旧城环境和对经济发展殷切的企盼下,受到重视;这种策略方向被取代为一种高度重视文化政策对于城市经济和实质环境再生所具备潜在贡献的语汇。文化经济政策于是出现。基本方向有:文化产品的地方生产、文化观光、和城市政策的装饰,着眼于将文化视为城市组成的要环,并透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与商品化,强调所有的文化产品或资源只能在当地被参与、享受与消费,以及独一的气氛,将城市化妆为非常具吸引力的地方,可以留住观光、访问与投资客,进而设置新的产业和产生新的白领就业机会,也就是文化的城市营销作为。
二、知识经济脉络下的文化产业
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发展出来的地方文化产业概念是要抵抗工业化、市场关系扩张对社区共同体的腐蚀瓦解力量。不过在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政策脉络下,文化产业的概念则是源自于工业化与商品化的过程,文化被视为一种商品而被生产,其目的与其它商品一样,均是为了追求利润,不同之处仅是文化商品的生产、交易与消费的主要是意义、符号与象征等无形的内容,而非具体的物质。这种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主要是用以批判大众文化的兴起,控诉文化被技术与资本主义意识型态所扭曲。然而文化产业能成为一个有前景并有爆发力的产业发展策略,则与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幅降低了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成本,使得商品几乎可以零成本的方式大量生产、复制与流通。文化创意产业会成为各国重要产业发展策略,正是立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成熟发展上,在信息通讯技术产业所提供的技术基础上,文化与知识、创意被归类为同一范畴,甚难完全区分,他们均属无形的内容元素,并可利用新技术大量复制与传播。在这脉络下发展出来的文化概念,文化不只具有经济性,还潜藏庞大的商机。此外,网络与虚拟影像的出现,更是深化了象征消费与体验的广度与深度。
在知识经济论述脉络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文化产业”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文化产业系指那些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的产业,而这些内容也特别受到著作权保障,并且可以用产品或服务形式来表现,文化产业或可被视为“创意产业”,以经济术语来说,则是朝阳或者未来取向产业,以科技术语来说,即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包含着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及智能财产权等三个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所谓的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内容上产业变成同义词,这使得文化产业概念成为强有力的政策论述资源。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没有清楚厘清创意产业、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哪些领域有交集,这使得全部文化产业所涵盖的领域都有可能等同于创意产业、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本质与界线也难以明确定义。在知识经济论述脉络下的文化产业概念,只要某类产业被纳入这个产业的范畴内,自然就取得如同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同等的属性,也因而隐含庞大的商机,这也是文化创业产业论述迷人之处,任何特定产业只要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建立关联,就隐含着光明的产业远景以及等待开发的庞大商机。事实上知识经济型产业的发展,也会侵蚀传统上认知的文化产业基础,如被列为文化创意业产的出版业,特别是报纸新闻,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即使祭出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大旗,产业基础仍是岌岌可危,市场规模逐渐萎缩中。除了知识经济论述,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在区域发展的内化过程中,也结合了传统上中下游的产业分析架构。
三、文化产业创意区域的建构
一个城市成功的经济发展,在于掌握一个驱动产业,这个驱动的产业和服务能够透过专业技术和知 识促使高质量的人类资源,得以对经济、生活有更密集的使用与贡献,在九O年代末期,文化这个先驱产业虽然呈现对都市竞争力提升的贡献,但当实证结果反映内部结构性危机的同时,厚实产业基本条件的教育、训练、研究、和发展管道,也开始受到政策的重视。文化厂商的着床、厂商间的网络与连结、厂商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是操控城市文化经济的要件,而透过非正式的社会和文化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分享效果,更影响厂商着床的过程。此现象反映一个明显而动态的处理都市文化和经济政策的互动,使得文化产业可以紧密地植入城市的学习、创新与知识的发展环节。
1.产业文化创意产生的过程
一个城市要能够与其它地方有效产生区隔,当它在重建与营销的过程中,就不能再以生产中心为方向,应加强它的“可消费本质”。而这个观点与趋势,主因在有限的投资基金情况下,地方彼此间的竞争以及他们的活力与未来的生存发展就更要倚赖清楚和谨慎的文化策略之运用,以提升地方特性与被参与的兴趣;而所提供文化消费机会的“质与量”将是创造地方发展奇迹的关键。换言之,文化制度性氛围的建构和文化产业的生根,成为目前着重的议题。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是指文化本身和其关联发展之活动、社会、环境与经济所共合的一种现象,整个过程中,除了城市再发展所亟须的经济效益外,社会结构的重整、意识的凝聚与相关元素的调和,应该是首要的考虑。
2.学习型文化空间的形成
在文化氛围建立过程中,创意区的想法已经落实到实质空间区块的发展、经理与使用,在这些空间中同时提供协助文化厂商找寻可能的风险、信赖和创意实践的轨迹。这些文化发展空间建立后,透过社会网络资源的整合,风险可以经理、信赖可以沟通,而空间内部所提供的互动机会,也慢慢抵消对发展的不确定性问题。这样的概念,就是希望在空间中形成一个让文化厂商动态学习和成长的保障环境:在城市内的小空间中,透过密集的内部与外部互动、生活与专业紧密结合后,交织形成的社会和空间胶合体,可以进一步经由连续性消费空间、文化事件、和联盟关系的发生,催生创作、生产、与消费的网络,并孕育跨部门的活动和效益产生。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还有文化经济政策的执行,虽然还需要更多的垂直整合机制以及资源合作的建立,但是在许多城市的经验中,确实已经看到对一些小规模文化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形成一些城市内有创造力的新小区现象,这些都是提供城市寻找新发展方向契机,同时也直接让城市内部有激发创意和凝聚共识的机会。然而在发展的当时,首先必须要注意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避免高估文化对经济的贡献;换言之,当我们普遍开始追求文化经济成就和文化产业可能带来的希望之同时,应回头仔细对地方和文化发展的当前和关键问题、方向做详细评估,才能引导地方文化部门和文化生产者,对地方潜藏的广大特点有正确的洞察力。毕竟如果只是单纯的以文化所产生的符号价值,就要来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和价值快速流动的后现代社会中,确实不易。
如何能够达到政策的效果但避免社会结构松动的问题持续恶化,制度性的机制就必须加以建立。文化产业显然地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特性,也就是文化的地方性,将一些知识、创意、资源商品化后,透过经济自然形成的关联衍生作用,镶嵌于地方社会和文化网络中,它必须是一个内发性的产业。当有这些基础后,加上政府策略和空间经理的配合,经济的效益自然出现。认真思考城市、文化、全球化三者间彼此的互动关系,避免政策的形成只是单纯的快速迎合地方或时尚的需求,如此才能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重构一个有效率和价值的新经济体。而如何让文化真正能够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融入到社会中而不要只是附属在政策或经济的环节中,也就是让它是一个投资,能够实质回馈到经济和生活质量上,而不要只是政策推动当时的补助,也是最终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景民. 从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论美国文化产业理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6) .
[2] 徐丽芳,刘锦宏. 数字学术出版经济问题研究综述[J]出版科学, 2006, (06) .
[3] 左鹏. 城市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与文化产品价格浅议——基于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实证研究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7, (05) .
[4] 张海涛,张云,李怡. 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财贸研究, 2007, (02) .
[5] 李小牧,李嘉珊. 国际文化贸易:关于概念的综述和辨析[J]国际贸易, 2007, (02) .
[6] 鲍玉珩,洪俊浩. 美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电影评介, 2007, (16) .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65-02
引言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对我国各地区经济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大。作为各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相比之下,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视则相对较低,有关研究也较少。然而国内外实践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目前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很少,且大多是从定性的层面进行分析,如熊耀平(2002)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有适宜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和通过规范化的途径,保障文化产业健康的发展[2];马黎明(2010)对济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通过挖掘其中内含的文化产业发展机理,研究探讨了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也有学者从单个角度对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如王重远(2012)从文化创意的角度选取了21个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研究。
已有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大多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或从文化产业发展的某个方面(如创意等)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且大部分都是运用截面数据进行静态分析。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水平进行测度并做相关分析,力求为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一、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是指以文化活动为主题的文化生存、文化繁衍、文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氛围。它由多种文化产业发展的力量相互作用和由多种生命体及非生命体的空间客体构成。这个空间客体从广度上既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因素,在门类上包括人文、社会、政府、行政法规、市场等在内的多个领域。
本文基于以上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内涵及特点,在文献借鉴的基础上,从产业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关联产业环境、产业创新环境和政府政策环境6个方面构建描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其中,产业资源环境包括艺术表演场馆机构数、公共图书馆机构数、博物馆机构数、群众文化机构数、文化事业费、文化产业实际完成基建投资、文化体育和娱乐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共8个二级指标;基础设施环境包括邮政营业网点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卫生医疗机构数共5个二级指标;宏观经济环境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文化文物部门所属机构总收入、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外商投资资产总额共6个二级指标;关联产业环境包括旅游产业、技术产业、教育行业共3个二级指标;产业创新环境包括地区R&D投入、文化文物科技科研机构数、文化文物科技科研机构高级职称人数共3个二级指标;政府政策环境包括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数共3个二级指标。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计算结果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2007―2011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相关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借助STATA统计分析工具,得到各地区2007―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得分如图1所示(按平均得分进行排序)。
(二)结果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
由表1可以直观的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东部较好,西部较差,中部适中的区域差异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依存于一定的区域空间,在不同区域空间中,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环境等的不同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
2.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动态性分析
由表1可知,2007―2011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排名和所属类型变化不是很大,但得分却存在较大的变动性。排名前六的地区在这5年间得分都大于2,而且其得分具有持续或波动上升的趋势,而排名后七位的地区其得分一直都小于-1,且其得分都有持续或波动下降的趋势,使其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区域聚集性。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呈现东部较好、西部较差、中部适中的格局,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上述分析表明,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等的不同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但与此同时,所处环境的不同也使得各地区各具特色,比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部地区资源相对更为丰富,西部地区由于发展较慢从而更具发展潜力等等。因此,各地区必须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时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而应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走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第二,从总体上看,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动,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导致其差距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两极分化逐渐严重将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两极分化也逐渐严重,进而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时,相关政府应不同地区不同对待,结合各地文化产业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现各地区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Alessandro Federici,Andrea Mazzitelli.Dynamic Factor Analysis with Stata [EB/OL].http:///meeting/Italian/Federici.pdf.
[2] 熊耀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2-35.
[3] 马黎明.济南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向探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0,(6):101-103.
关键词: 地方;文化产业;财政支出;经济
Key words: local;cultural industry;fiscal expenditure;economy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015-03
0 引言
文化产业的繁荣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来陕西省按照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部署和要求,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投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更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但是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不够充分,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体制滞后,尤其是在以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政策的不合理制约了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陕西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支出决定着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本文在实证研究方法上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论证文化产业财政的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运用2011年至2015年陕西省个省市的年度数据,通过案例分析来研究政府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数据与测度的选取
研究的主体为陕西省8个主要的市区,包括省会城市西安和咸阳、渭南等七个地级市。数据来自于陕西省政府和各个市政府的统计年鉴和政府信息公开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数据。本文选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三个政府财政支出的项目作为衡量各市区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的研究测度。一是政府的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二是政府的教育支出,三是政府的科学技术支出;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测度。确定以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作为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发展对其进行的主要财政投入的三个方面。研究区域内政府文化产业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就必然要研究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状况和区内经济发展的水平。政府对文化体育与传媒、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支出与区域内国民生产总值得相关性越高就代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就越明显。
1.2 研究方法
Logistic回w分析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解释二分类型的变量时当模型的残差不在满足且E(?着)=0得假设条件以及残差不在服从正态分布。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就能解释上述问题。笔者将陕西各市的GDP总量与Var(?着)=?滓2文化产业相关的各相支出的相关性作为解释变量,以三项相关系数的值来检验双方的相关系数。
2 数据说明与结果分析
2.1 数据说明
本文在查阅陕西省各市区的政府财政局以及省级和市级的政府公开信息以及统计年鉴年鉴,对陕西省八个市的五年的财政投入进行了收集,包括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投入支出和GDP总值。在研究陕西省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与GDP的是否存在关系时,本文确定4个测度指标:变量V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变量V2=教育支出,变量V3=科学技术投入,因变量F(V)=GDP(国民生产总值)。
设:原假设H0:陕西省各市文化产业财政各项投入与GOP无相关性,即Ρ=0;
备择假设H1:陕西省各市文化产业财政各项投入与GOP存在相关性,即Ρ≠0。
通过分析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作为回归分析的数据,来考察每一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对GDP的贡献度,据此来制定相应的财政支出政策。
从表1可以看出,表中各项的t值均小于2.132,即说明陕西省各项文化产业的投入与GDP的相关性显著,说明本文所选用的数据有效可以作为文章研究问题的实证数据。
2.2 案例结果与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样本数据,对陕西省各市区文化产业投入与GDP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把变量X值分为三类:X1=1表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r| 小于0,X2=1表示教育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r| 小于0.5,X3=1表示科学技术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r| 小于0.5。X1=2表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X2=2表示教育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X3=2表示科学技术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X1=3表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8,X2=3表示教育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8,X3=3表示科学技术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8;对因变量Y值分为俩类;Y=O表示三项文化产业财政投入与GOP相关性系数有一项小于0.5,Y=1表示三项文化产业财政投入与GOP相关性系数都大于等于0.5,利用SPSS软件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3。
从表2可以看出,卡方为8.997,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标准下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认为X1、X2、X3与Y的logistic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从表3可以看出,2个城市有一项不大于0.5的预测正确率为0%,6个城市三项都大于0.5且预测正确率为100%。模型的总正确率为75%。最终数据结果表明,模型整体的描述性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样本容量不足。尽管如此,该模型仍然可以反映出,政府对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投入对区域GDP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2.3 陕西省区域内各项文化产业投入分析
数据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市区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投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数据对陕西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以下优势:一、陕西省对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力度较大,促进了陕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该省是西北地区文化旅游大省,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产业,这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能够直接对陕西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对教育的财政支出促进了该省教育产业的发展。陕西省发达的教育系统和众多的高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产业链,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同时该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陕西省及各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总量还不足。尤其是在文化体育方面、传媒方面以及科学技术方面支出比例普遍较少。二,是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相对于沿海省份,科技水平较为薄弱。三、政府财政支出作为主要资金来源而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3 结论
3.1 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俩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是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从政府公共服务的层面来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部分,要求政府必须提高文化产业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政府要对其进行有力的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又属于产业经济的一部分,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文化产业产品本身的精神性和服务性又决定了它不具备市场竞争的优势,不能够吸收足够的市场资金发展壮大,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才能合理健康的发展。
3.2 调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结构
陕西省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以旅游业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文化体育与传媒和现代科技结合等新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水平还较低。政府的财政投入多以维护地区的文化古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主要的投资方式。在电影、传媒等新兴的网络科技文化产业投入的力度较小。因此陕西省级各市政府应调整对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的结构。第一、加大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如文化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等基础设施。第二、该省政府应该加强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形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和鼓励新型文化产业的创新型企业。
3.3 政府财政投入与市场相结合建立多元参与的融资渠道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扩大文化产业资金的来源途经,建立多元参与的融资渠道。一、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必然以市场下的各个企业为载体,鼓励和支持省内外优秀的企业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资金支持。二、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市场,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加快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步伐,通过文化a业的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建立一个规范的文化产业金融市场,吸收社会资投资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戴钰.湖南文化产业集聚极其影响[J].经济地理,2013(04).
[2]张琰飞,朱海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10).
[3]魏鹏举,王玺.中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现状与建议[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
随着国内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家与地方对创意产业的支持与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国内创意产业在规模与效益都在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导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环渤海区域产业基础雄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环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目前,创意文化产业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北京基于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条件。2004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13.6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比重10.1%。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比重8.8%。200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12.1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比重10.3%。到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2.3%。
从2004年到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7%,远远超过这期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创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天津市按照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发展方向构建文化产业体系,主要做了这几方面工作。一方面,实施文化大项目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培育了一批产业集团。另一方面,建设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聚集区。这些措施对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30%,远远快于天津市的GDP增长速度。到2010年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上升到了3.33%。
在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建设方面,通过与国家相关部委的合作,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落户天津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已经达到了八个。包括已经建成、开园的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院、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正在建设中的有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等。一批国家级的文化创意园区的建成,为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集中表现在,发展规模增长较快,文化创意产业体也在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1.6个百分点。
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河北省提出了“四带一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通过“沿海文化产业带”、“环首都文化产业带” 、“太行山文化产业带”、“塞上草原民族风情文化产业带”及“冀中南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推动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4.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自2004年以来,山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每年增长幅度都超过百亿元。到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山东省GDP比重超过3%。
在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方面,山东省已经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包括孔子文化产业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影视剧制作产业基地等。初步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产业聚集区,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聚集区,及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黄河文化产业聚集区。
5.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辽宁省也是我国文化大省之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工业文化等独具特色,优势明显。此外,辽宁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完备,经济实力雄厚。这些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辽宁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比2009年增长30%。到2011年底,辽宁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了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33%。
二、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特点
1.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创意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创意产业的效益不断提高。在产业的资产规模、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等指标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等焕发出新的活力,快速发展。而动漫、网游、多媒体等新兴行业正在成为创意产业的新热点。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与提供就业机会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2.电信软件、设计服务业、咨询策划目前是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的支柱行业
从环渤海区域创意企业的数量、从业人员数、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四个指标来看,电信软件、设计服务业、咨询策划这几个行业是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的支柱行业。四个行业之和占据了创意产业总量的70%以上。
目前,广告、企业策划、工业设计、动漫游戏、软件等行业的市场空间大,国家与地方支持力度也较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多数文化创意企业属于中小企业
从创意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两项重要财务指标来看。以北京为例,企业资产总额低于5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超过40%,而年营业收入低于5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到企业总数60%。
中小企业目前是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的主力军。
三、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创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由于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小、资金少,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由于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匮乏等原因,很多文化创意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2.创意产业的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整体上来看,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时期。集中表现在产业发展不平衡。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所占比重较高,而创新性和原创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如影视传媒、工业设计等行业发展不足。此外,“创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推动力,其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表现在真正具有“创意”与“创新”性的产品不多,而“大同小异”或“模仿”性产品比较普遍。
四、对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方面的建议
1.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做大做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分工与合作,是推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区域各省市的产业合作,是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合作开发、生产服务外包、品牌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区域产业一体化的进程。
例如,在影视产业,采用联合投资、跨省市人员合作、共同开影视产品,从而达到共赢。目前,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开发、制作的影视产品已经占到电影制作的50%以上。这当然与影视行业高投入、高风险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在旅游产业,通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旅游市场相互开放等方式,来做大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产业。
2.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
第一,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集中表现在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匮乏等。迫切需要做好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文化创意企业主要是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作为主要资产与核心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在我国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还不完善。目前,企业主要还是通过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来获取金融机构贷款,这就影响了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的能力。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开发出新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满足文化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第二,扩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对创意产业的投入。逐渐形成企业投入、基金扶持、金融信贷、证券融资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适时地通过证券市场融资。
第三,一步降低民营经济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门槛。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门槛,放宽准入,鼓励民营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3.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主要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文化附加值来实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这个产业需要大批创意型人才。
针对目前环渤海区域重点发展的创意行业,如工业设计、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目前紧缺的管理人才、技术骨干,提升创意企业产品的研发能力。此外,充分发挥环渤海区域北京市、天津市的科技资源与教育优势,对高等院校与创意相关的专业进行扶持,以培养更多的创意专业人才。
关键词:文化产业 竞争力 聚类分析
相关理论研究的回顾
目前,国内探讨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式:
采用波特钻石模型评价体系。祁述裕、殷国俊等人(2004)在研究中主要借用了波特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了一个全面反映一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三级指标体系;李高业(2008)进一步将五个系统归类分为三大模块:核心竞争力模块、基础竞争力模块和软环境竞争力模块。
采用其他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标准。花建(2005)概括总结了文化产业的四大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内容,并在这7个二级指标下又细分了30个具体衡量指标,从而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邓燕雯、郑淼茜等人(2008)构建了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以文化生产与消费能力、文化传播与渗透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市场营销能力四种能力为支撑的整体系统;徐萍(2006)选取和构建了17项指标组成反映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指标体系。
本文试图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及其编制说明,在对文化产业进行细化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各个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状况。
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指标及文化产业分类的选取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指标
本文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综合性原则、符合实际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选取了可量化的、代表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的21项指标,具体反映文化产业的市场占有、产业规模、生产效率、经济贡献、成长能力和发展基础等主要方面,用以研究各个地区的不同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指标的影响关系。具体的21项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如下: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总产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文化部门第三产业总产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企业机构利润总额、文化企业机构主营业务成本、财政拨款、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城乡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产出率、劳动报酬产出率、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缴税收增长率、文化企业机构利润率、地区总产出占地区GDP比重。
(二)文化产业的分类选取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编制说明对于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的定义,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业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本文依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中关于文化产业分类下各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属于核心层和层的主要文化产业门类进行了分类选取。本文从文化产业核心层选取了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从层则选取了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文化服务这三类进行分析。
(三)数据采集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统计数据口径有一定改变,鉴于此,本文选取了2008-2009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文化产业方面的统计数据,再综合整理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中有关数据,对我国内地除北京、上海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除北京、上海外,是因为:在统计年鉴中存在“中央”这个地区分类,其数据很难客观地反映北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各省市的网络文化服务中,上海占全国比重过高,超过80%,在统计分析时,上海表现出异常值的特性,因此在聚类分析时,未予考虑)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指把一组个体按照相似性归成若干类别,其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大,而不同类别的个体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小。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我国内地29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依据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水平,除北京和上海以外,我国内地其他29个省市、自治区可以分为三组,具体如表1及图1所示。
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聚类分组的情况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划分对于研究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水平有较大的适用性。第2组主要是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目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竞争力相对最强的区域;第3组主要是经济较发达的中部地区省份,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竞争力次强的区域;第1组则主要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省份(属于第1组的18个省市区中,西部地区占了多数),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虽然聚类分组中也存在一些东、中、西部省区省份交叉的情况。这其实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会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不同的基础,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会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从分组的趋势来看,各地的文化产业结构中,核心层和层大致呈现一定的比例趋势,且产业发展规模越低,比例越趋于集中。这表明,文化产业核心层与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且当某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较低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核心层与层相互制约的情形。
三类分组之间的SIG指标都明显小于0.05,表明三组之间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与层具有显著差异;检验三组在核心层与层的比较排序,SIG指标也都明显小于0.05,表明第2组地区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及层显著大于第3组地区,第3组地区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及层显著大于第1组地区。
(二)聚类分析分组之间的相关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总产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文化部门第三产业总产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企业机构利润总额、文化企业机构主营业务成本、财政拨款、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城乡人均纯收入这些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三个分组之间的SIG指标均明显小于0.05,表明它们在这些相关竞争力指标中存在显著差异。
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各项指标进行三组之间的比较排序分析,表明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总产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企业机构主营业务成本、财政拨款、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这些指标的SIG均明显小于0.05,组与组之间排序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第2组各项指标明显大于第3组各项指标;第3组各项指标明显大于第1组各项指标。分析数据还表明,文化产业的运营状况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当地的经济水平有很大联系;同时文化产业的运营状况与劳动者报酬、工资福利等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固定资产折旧、文化部门第三产业总产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企业机构利润总额、城乡人均纯收入这些指标的部分SIG大于0.05,组与组之间的排序不明显。
对于固定资产产出率、劳动报酬产出率、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缴税收增长率、文化企业机构利润率、地区总产出占地区GDP比重这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指标的SIG指标均显著大于0.1,表明三个分组之间在这些相关竞争力指标不具有显著差异。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与其利润率及其资产报酬率不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即整个文化产业并没有明显表现出产业规模效应。
对我国发展地区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注重促进不同地区间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情况类似,中部部分地区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国家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布局上,从政策上引导、扶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发掘优秀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创新,提高区域文化生产力,积极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以促进我国不同地区间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地方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政府的财政拨款会对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模还比较弱小时,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发展规模偏低,会制约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并注重核心层和层文化产业之间整体规模的协调发展;当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则可以考虑集中资源推动某些地区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并提升文化生产力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在总体规模上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从各地区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的发展情况看,仍然分散而不具备规模效应,因此,需要通过体制创新和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整合,提高文化生产效率。除规模的因素外,文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与文化产品生产往往带有很强的创新性相关,而文化产品的创新性来源于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文化产业机构和企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应该落脚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实施人才培育战略,以文化创新推动地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从上述统计结果看,文化产业规模与员工福利收入的正相关性也间接地印证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李高业.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J].理论学习,2008(4)
3.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2)
4.邓燕雯,郑淼茜.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
5.徐萍.陕西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3)
一、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最早由我国台湾宏基集团的董事长施正荣先生于1992年提出来的,用来描述生产个人电脑的各个工序的附加值。在整个个人电脑的产业链里,上游的CPU、操作系统和下游的售后服务等工序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而处在中游的组装生产等工序则利润空间最小。由于曲线好似微笑的嘴,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1]
“微笑曲线”理论在以后的发展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产业和经济分析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微笑曲线”理论的核心是以附加值的高低看待产业、企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经济主体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位移动,才能持续发展与良好的经营。
文化产业渗透性强,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近年来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大幅提升的新型产业。许多地方都施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乏成功的例子,然而不清楚文化产业的行业实质,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果,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运用“微笑曲线”理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规律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微笑曲线的蚌埠市文化资源优势
作为皖北商贸中心城市,蚌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沉淀。双墩古人类文化、花鼓灯艺术、大禹文化等领衔的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于此,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一代帝王文化独领,与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和谐共生,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极其罕见的。蚌埠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条件,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文化资源优势:
(一)低端产业的产品特色――“名声效应”优势。蚌埠市固镇的梨园和花生,以及怀远的石榴,虽然属于低端产品,但很具特色,为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作出不小的贡献。固镇拥有千亩梨园,运用这个天然优势举办了“固镇梨花节”,在节期间,固镇县举办了书画精品展、广场文艺演出、民间艺术展演、“许慎杯”书法大赛、特色农副产品展销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以花为媒,借节招商,带动蚌埠文化产业的发展。蚌埠怀远虽属县城,但历来吸引了不少游人墨客,不仅因为这里聚集了极大景区,更有红榴增添了此山此水的美色。怀远县是全国六大石榴产地之一。《怀远石榴》一书,书中涵盖了怀远石榴的溯源、品种、价值、文学、艺术、轶闻、掌故、酿酒、科研、节庆等。该书的出版,对怀远旅游发展,对石榴文化的研究和旅游商品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推动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产品便于开发、创新和整合的优势。由微笑曲线推知: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将为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增加利润空间。蚌埠抓住文化产业的实质,促进文化产业开发和创新,并给以战略性的整合。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高效的发展,蚌埠市进一步发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确定“荆山体育文化广场建设”等29个项目将进入2012年度该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三)高端产业高附加值,利润空间大的优势。蚌埠市也拥有较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比方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就有3个:一是中国的花鼓灯,二是“四周戏”,三是武侯县的民歌,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奠基下,新建成的花鼓灯嘉年华是蚌埠乃至皖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是目前国内最具探索性的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花鼓灯嘉年华注重吸纳传统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多种手段展示及系统开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文化精髓,保护、传承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创造了现代旅游休闲与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开发新模式:以非遗文化的保护为宗旨,以旅游为载体,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达到文化与经济互为促进、共同繁荣、永续发展的终极目的。
三、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该地区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够,政府的引导支持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理解并有效实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并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该地区的文化差异优势,重点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缺少精心策划和宣传,未能将其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难以吸引合适的投资者以及创业型文化产业人才;未能清楚认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容易只注重文化的精神属性,而忽视或不讲其经济效益,忽视其产业的市场性质,不能协调好二者。
(二)文化产业组织分散,规模较小。从总量上看,蚌埠市文化领域中的大型文化企业屈指可数。部分文化产业单位还没有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一些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组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基础上,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大型的文化产业严重缺乏,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认识不足,企业规模比较小,导致了整体竞争力不高;文化资源比较分散,导致该地区旅游景点分散,精品线路开发不足,未能形成产业群以及品牌意识,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
(三)文化产业的人才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的运作需要有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市场规则的人才队伍,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勇于创新队伍。目前蚌埠文化产业的专业化人才严重不足。从整体上看,目前市场上的人才素质还比较低,文化品位不高,盲目追求经济利润,还不懂得如何发挥文化价值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带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领域,比较缺乏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高技术专业人才。人才引进的鼓励政策不多,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机制不完善。
四、基于微笑曲线的蚌埠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树立品牌服务意识,调整文化企业发展战略。文化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形象的名片、品位的标志、灵魂的体现。它对于彰显一个地域的特色,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促进一个区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想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就必须要透彻了解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结合实际,才能制定出科学的产业规划,才能有“和而不同”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2]。只要紧抓着文化产业的“微笑曲线”两端,就会在价值链的上下游获得丰厚的回报;反之,若没有做好抛物线的右端的工作,将必然导致产业利润空间的下降。所以一定要建立品牌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会给产业发展带来跨越式的、长远的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蚌埠特色之路。蚌埠市文化底蕴深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自主创新意识,有效利用蚌埠的文化资源,形成“蚌埠特色”,比如开设蚌埠文化之旅。应提倡用文化产业来规制、引导旅游业的发展的目标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是必要的表现形式,文化产业为文化旅游的神韵和内核。同时,应建立旅游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传导机制[3]。创新能提升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发挥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作用,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在“微笑曲线”中,就要想方设法在“曲线”两侧寻找经济增长点,逐步培育辐射全国和全球的文化“品牌”。
(三)培养文化经营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文化产业要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加快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的节奏,建立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以及高校之间的制度化联系。高校不仅要开设相关的文化产业专业,还应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强化在职培训和岗位培训,实现人才就地转化升级。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并重点培养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尤其要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使他们在促进蚌埠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4]。除此之外,培训与强化现有的人才队伍,也是当前蚌埠发展文化产业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桂林市高新区融合“文化”和“高新”元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了国家级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全国产学研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首家自治区级大学科技园,建立了经济办证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所,实施一站式服务,进一步为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桂林国家高新区创意产业园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成为广西“动漫试验园区”,当前正重点发展数字动漫、创意制作、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走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
一、文化创意产业之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桂林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高新区桂磨大道,占地2250亩,总投资2.5亿元人名币,分两期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为23.2万平方米,是一个集现代化标准工业厂房,综合性办公用房及相关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区。一期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目前有七栋办公大楼投入使用,共引入创意企业及机构46家,重点发展软件,动漫,设计三大产业,目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海南天涯社区桂林营销中心、云尚动漫、安信公司。园区建成后会吸引350-400家创意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但是作为新兴的产业,没有经验和前期实践的指导,导致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瓶颈,出现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基础薄弱、总体规划欠缺等问题,遭遇的困难和阻碍方面较广、力度较强,解决的难度较大。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缺少总体规划
桂林市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内的企业入住类型规模整体上仍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专职部门对园区的企业引进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园区内企业布局松散,企业与企业之间因为规模差距、生产对象不衔接以及信息不流通等原因无法进行有效合作,造成园区内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在项目承接后,找不到技术匹配的企业进行协作配合,只能另寻省外或者国外有能力的企业合作完成项目,无形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延长了产品的生产周期,使产品投入市场的周期滞后,不利于企业抢占商机。
2.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处在建设初期,除主体的工作大楼已经竣工投入使用外,相关的职工宿舍住宅区、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均未能及时跟进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的公交设施不够便捷,公交车换乘次数较多且公交数量较少,员工出行大多使用自己买的电动车或换乘公交;园区内娱乐休闲设施缺乏,员工在工作之余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放松;园区职工宿舍房源紧缺,再加上园区内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较为完善的福利措施,对职工的住房、出行补贴统一标准,致使园区内职工生活成本增加,月净收入减少。
3.行业尚不具备持续、长效的人才开发系统
由于企业自身资金方面的问题,在人才培养引进上,企业多是通过内部人才推荐或者网上招聘途径吸引人才,而通过这样途径引进的人才多是暂时性由于在广东等地遭遇求职难题才转到桂林求职,因此在桂林求职只是一个过渡,待到广东就业形势好转,许多在桂林的工作的人才抵制不了沿海高薪的诱惑辞职桂林,转战沿海。这就导致行业发展没有一个稳定,协调的人才供应体系,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并且,桂林缺乏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平台。缺乏一个较完善的素质拓展机制,人才结构单一,人才综合素质不高。而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才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
4.统计数据不全面
统计部门没有很好地跟进行业发展的统计工作,缺乏统一、规范的人才统计体系。没有科学确定人才分类统计指标和统计办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就业人数男女比率,行业流动率等数据没有很好的收录处理,产业产值也没有数据基础,缺乏对比性。这在宏观上不利于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宏观的了解和规划,不利于产业的长久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措施及拟解决途径
1.宏观引导,整体布局
由高新区政府牵头,组织专业社会调查小组或者相关高校学生调研团体对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系统科学的调研,通过实地调查详细具体地研究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根据调查所得到的具体资料来制定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明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业的布局,合理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在经过科学调研的理论基础上,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类型和涉及的学科范畴,调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海外学者组成顾问团,对产业整体的宏观布局和长远规划进行与时俱进的跟进和调整。
2.加强规划,设施配套
建议七星高新区创意产业园的管理部门在建设园区内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设立反映企业要求与建议的专项信息平台,园区管理部门再根据信息反馈要求来完善园区内的基础设施,使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能最大程度地能满足园区内企业职工
的生活需求。在福利补贴方面,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科研人才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对重点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专项资助和生活补贴,为初到桂林工作的各类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人才公寓,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娱乐休闲设施的建设,优化人文与安居环境,培养员工归属感。同时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养老、医疗保险和参加商业保险。
3.多措并举,人才荟萃
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输送渠道,将目标锁定在桂林各大高校,力求与高校之间建立稳定、良性的人才培养和供给体系。与高校共同开发大学生见习、实习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园区内企业发展输送和培育人才。同时,政府需要发挥企业与高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灵活采用各种方式为园区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一是采取补贴等形式,支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大、桂林理工大学等院校培育和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文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促进企业与发达地区的交流,通过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等形式,提升人才的素质;三是为七星区外来优秀文化人才,在调动、落户、子女入学、购房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四是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文化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主编.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厉无畏,王如忠,主编.创意产业一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5.
[3]孙安昆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王长胜.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项目简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3年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训练项目
指导老师:师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