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56: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供应链管理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知识链”(knowledge chain)在企业资源整合、规划过程中自然而生,通过将物流、资金流的数字化和符号化将其转化为一种信息,以简化物流和资金流的操作,提升企业价值。Gilbert Prost 则将知识链分为知识获取、开发与创新、共享与传播、使用和保存等环节。李顺才等将知识链界定为:基于知识流在不同市场主体间转移和扩散、整合与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络结构模式。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体系已经构建多年,科研成果数量逐年攀升,但在世界上看仍然属于知识链的低端,高数量低附加值成为特征。关于知识链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4个方面。
1.“知识链”是企业层面的虚拟管理系统
马克思理论的世界观告诉我们世界万物之间均存在联系,企业在生产运用活动中,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发生物质和信息的交流,这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他们之间被一些无形的信息链条所连接,在实际中需要规章制度予以其运作保障。企业生产实质是围绕市场需求、自身资源情况、技术创新水平等一系列信息而进行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活动,最后形成的终端产品不仅仅是人财物的综合,也是信息集的集合。从价值创造角度看,信息链是一个使初段产品经过价值增值而形成终端价值的过程,信息的搜集、吸收、存储、传递、运用、再创新等一系列过程组成的动态增值链条,其中每个过程形成一个知识链元,链元之间的非简单加总式的协同运作,使得知识链成为高效益和高增值的代表。在企业之间知识因知识链进行扩散和转移,实现技术外溢。从这个层面看,信息知识掌控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实现了对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全方位管理。
2.知识链实现了企业间虚拟联盟
一个企业在某些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将会带动上下游企业相关业务流程的变动,产业集聚体中核心企业被供应链所围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出相应调整,通过知识的流动,会将自身的知识进行扩散传播,并引导相关企业再创新,反过来相关企业的再创新业会导致同样的信息扩散。刘勇军(2007)认为知识链构成的基础条件是不同主体间的动态作用,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与顾客等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实质就是知识流的扩散与转移。孤立的知识链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组织均呈辐射状与外部众多组织发生基于知识流的密切联系。
3.知识链加速了全社会“科研—生产”的协同
科技产业园区的建立代表着科技孵化器在社会功能中的诞生,具有科研能力的大中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知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以科技园区为试点,意图打造高效的生产体。这使得科研和生产的衔接性大大增强,降低了脱节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知识链体系主要是研究所、国家实验室和高校,与实现真正的产学研综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知识链实现了物流效率的提升
传统的物流模式以销售为中心,知识链同时应用了知识资源的生产和应用,生产信息定位知识资源的搜集、筛选与存储,应用信息是对已有信息的甄别、运用和评估。具体可以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和系统仿真方法进行评估,目的在于实现知识链中的高效率、低消耗和平衡性以提升物流效率。
二、知识管理在敏捷供应链流程管理中的知识集成作用
现代企业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实现经营业务流程优化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敏捷型供应链的建立具有不同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很难被复制,是难以被模仿的知识资源。知识管理在供应链敏捷化过程中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供应链管理的知识集成先通过大量的数据搜集,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归档,并采取相应索引在必要时进行检索。
1.知识管理有助于优化供应链流程
企业运作中存在无数的隐性和显性知识,它们之间互相转化和延伸。形成一个永无止境的知识循环系统,有助于新知识的创造(原有知识的合并与发展),下面将根据有关文献对知识集成过程进行阐述。
第一步是外部知识的吸收,通过技术学习、培训以及信息搜集部门从外部获取与企业经营有关信息,当然这些属于显性知识的引进。同时也包括调研和行业交流获取来的隐性知识。
第二步是所吸收知识的甄别和选择。从集成流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甄别选择,特别是隐性知识,如一些管理经验但并未正式成文,可以通过甄别吸收后编码化。
第三步是内部创新活动。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不可能完全被复制而适用于本企业,通过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实现隐性知识 显性化。
第四步是知识内化过程,通过ERP等现代信息软件实现信息在企业各部门的合理分布,各部门之间将各自的显性知识进行共享和交流。
第五步是知识“产出”化。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消耗,通过知识的运用将知识的价值附加在产出上。
供应链管理知识集成系统中信息流是纵向和横向同时流动的,造成了循环往复的流动并不断创造新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产品上,有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2.知识共享的价值规模经济
知识集成目的在于博取众家之长,使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单信息的发散,达到超过信息价值简单加总的超额价值。杨瑾(2006)认为知识的有效共享和集成能促进供应链内知识的良性流动和增值。共享知识可以提高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增强协作能力,并使成员之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共同拥有知识。这是建立长期信任伙伴关系的基础,供应链也将变得更富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知识共享通过共享机制将知识、经验在流程中进行最大范围的传播,使知识、经验的价值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知识集成则将分散于流程中的个人知识、团队知识和组织知识进行挖掘,并将之融合到供应链的知识系统中去。其中人的作用不可磨灭,员工将隐性知识采取逻辑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进行集成共享后,通过员工将信息价值体现在经营过程中,人是一种信息知识流动的载体,具有很强的能动性。
3.知识集成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灵敏性
内部联网技术实现了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各节点上知识库的建立,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首先提高了传统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交流速度的限制,根据市场一个需求信息,生产、供货等信息都可以根据知识集成系统快捷地进行产生和传递;其次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灵敏性,通过员工不断学习和自我创新,企业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增强外部环境适应能力。郑薇(2004)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通过供应链参与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和信息共享,对产品的原料供应、加工组装、分销配送等过程进行集成,贯穿整个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协调、控制,实现供应链参与企业共同降低经营风险、共同提高竞争力、共同获利的目标。
三、知识管理在敏捷供应链流程管理中的实施
为了敏捷供应链流程管理中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做好客户知识管理
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是客户,在现代市场理念下,顾客是上帝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口号。客户知识管理(CKM)对客户信息进行辨别、吸收、转化,能够对自身的供应链体系进行完善。目前敏捷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知识库体系中的信息无法满足最新的客户需求,应着力构建企业—客户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将新的信息存储于企业信息库中。在企业和客户不断交互的过程中,企业要能准确反映出在交互中获得创新的知识,以便企业能把这些客户知识存储于企业知识库中,同时企业需要确定这些知识中哪些对企业和客户来说有用,然后分类、编码和存储这些知识以便共享知识。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编码化。供应链的知识库的作用主要是供应链的成员将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在知识库中可以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则存贮,实现编码化。目前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的编码化工作已基本完成,但隐性知识往往涉及成员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隐性知识所具有的特征不便于知识的格式化,因而在供应链知识库中占的比重较低。要实现隐性知识的价值,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2.增强知识管理的抗风险能力
供应链流程管理目的在于发挥企业信息共享优势,形成范围经济。但实际上各类风险在供应链协同的作用下也会产生恶性连锁反应,使得小风险蔓延升级成系统风险。故在选取供应链联盟企业和部门过程中,应积极进行风险防控,做好一定的保密工作,使得共享知识与产权保护界限分明。建立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只有创造信任的气氛,才能发挥知识管理的效用。然而在供应链中,由于各结点企业的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互之间经常无法达到完全的信任程度,这就给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带来障碍。建立信任机制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机制保证环境下,使供应链各成员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参与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在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同时使自身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库。
3.动态联盟机制的建立
知识转移效率是决定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应当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行业间三个层面建立动态联盟机制,敏捷型供应链要求机制具有灵活、机动、信息的可转移意愿三个方面。敏捷供应链联盟内部按照统一的标准将自身的知识分门别类,然后由统一平台进行汇总。定期对联盟内企业的信息知识水平进行评价,对其知识转移能力、接受能力、创造能力进行评估,以确定联盟机制的有效性。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在整个供应链中进行知识共享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一定的调整。
四、结语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源取代传统的物质资源成为了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当前知识管理不论在学术界还是在企业界都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研究了知识管理的过程和特点,并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机制建设。
一、知识管理中的若干概念
知识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学术界有着不同的定义。本文结合诸多学者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存在于人脑的结构化的经验、概念、价值以及专家知识的综合,能够给组织带来经济价值以及增加个体有效行动的能力。知识可以分为不容易传递的隐性知识和容易传递的显性知识,前者指建立在个人经验、价值观、方法论等无形因素的基础上,隐藏在个体思维深处的知识;后者指的是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储存且能够正式、方便的在不同知识主体之间传播和交流的知识。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工具,对组织内、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整合和存储,在最恰当的时间把最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
二、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过程
1、知识的创造与获得。指从供应链内的各成员企业和供应链外部环境获取满足供应链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合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和我国学者耿新的IDE-SECI模型,可知供应链中知识的转化,不论是节点企业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还是节点企业间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的转化都要经历社会化、外在化、合并、内在化四个过程。
2、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供应链知识既要存在于成员企业内部的微观环境,更需要出现在供应链整体的宏观环境。通过知识共享,供应链中的每个企业都可以向其他成员传递本企业的知识、共享其他企业的知识,有效消除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扩大所有成员的知识存量,为知识的转化和创造提供有利条件。可通过知识推送、电子公告、知识订阅、教育培训等方式,以页面浏览、Email、文件传输等形式来实现知识在企业之间以及有关人员之间的传递和分配。
3、知识的运用。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源于知识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也就是说知识本身不能产生竞争优势,只有运用知识,发挥知识的作用才能产生企业的优势。它需要各成员企业在知识存储、知识吸收、知识利用等力面加强知识水平的协调,促进供应链功能的协调和优化。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人员对知识有着不同的需求,可以通过知识搜索、知识挖掘等工具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4、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并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知识的共享又加剧了知识创新的竞争,缩短了每条创新知识的生命周期。知识这种随时间推移价值递减的特性,使得任何供应链中有新知识出现后,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转化为产品,才能得到知识创新的回报。供应链中的员工通过知识管理平台进行个人学习、知识共享和交流,特别是工作小组(Team Work)通过创造性的摩擦以及协同工作实现知识的创新。
三、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特点
1、知识来源更广。供应链的知识来源从一个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扩展到供应链上所有相关企业的所有部门,还包括技术支持中心的相关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知识的拥有者从一个企业内所有员工及其客户,延伸到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所有员工及其客户,还包括技术支持中心的相关人员。知识主体的多元性、各节点实体的异构性、地理分布性及规模的巨量性使得供应链的知识来源具有多重性,各层的知识经过重新整合,知识量将随知识结构层次的增加成几何级数增加。
2、管理更复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及其员工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企业文化,企业间的联盟可能是临时动态的,企业间的关系比较微妙。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如何在不危及各成员企业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知识的无缝连接;如何让各成员企业的员工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为供应链联盟的成功贡献自己的知识;如何在不动摇各个企业内部文化的条件下,建立供应链联盟文化等都是将要面临的问题。显然,其管理复杂程度将更高。
四、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相关机制
1、建立供应链知识的学习机制。组织学习是当今企业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供应链知识的共享、转移及创新都是建立在学习机制的基础之上。建立学习型供应链,建立起有利于整个团队成员学习的良好氛围,指导每个成员有目的、创造性地学习,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整个供应链组织制定的目标共同努力。每个供应链的成员要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理解和企业相关的知识,从供应链所形成的知识链的角度出发去拓展知识空间,通过知识链的传递关系使个体成员的学习获得拉动和推动效应,从而提高组织的学习效率。
2、建立供应链知识的共享机制。供应链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共享,通过共享可构造供应链知识优势。随着对知识共享问题的深入研究,知识共享对于高水平的知识创新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已经得到广泛承认。
首先要营造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文化。虽然文化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但具有相当大的能动作用,它可以渗透到知识共享的许多方面。所以,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的文化机制要对原有的文化环境按照知识共享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改造,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积极的组织文化,使各个成员企业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乐于共享知识,自觉地成为共享主体。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在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不会主动把自己的独有知识奉献出来供其他企业使用,除非这么做对自己有利无害。供应链的各成员企业之间不可能有行政强制命令和措施,可采用把各成员企业的“知识奉献程度”与其业绩考核和利益分配等直接挂钩的做法,来激励供应链成员企业进行知识共享。
3、建立供应链知识的创新机制。供应链的知识创新是供应链企业发展的永续动力,所以应该有相应的机制保证知识创新的顺利开展。知识项目与传统项目不同,它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智力和创造力,而且知识创新项目的目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同时,供应链的知识创新又是有风险的,不可能每一次创新都能成功。应该建立一种宽容的机制以允许一定范围的创新失败,同时建立供应链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各成员企业及其员工不断创新,使供应链更具有竞争力。
4、供应链知识管理平台建设。
(1) 相关信息技术的支撑。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知识管理远非技术问题,但是,某些新技术能为供应链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技术所担任的最有价值的角色是扩展了知识转换的区域、提高了知识传递的速度。技术还帮助知识管理进行知识编码,有时甚至帮助知识的产生。
(2) 由核心企业来充当供应链知识的管理方。核心企业担任管理方可以保持知识市场运行的稳定;而且一般情况下核心企业比较受信任,由它担任的管理方来运作知识市场,可以保证其它节点企业愿意把自己的知识信息传送到管理方的知识仓库中。
(3) 知识安全体系建设。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是在知识得到有效保护的条件下,通过知识管理平台有原则、有限制地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因此,供应链的知识保护和知识安全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必须建立供应链知识保护的相关措施,防止知识泄密,保障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各节点企业通过供应链联盟这样一种组织形式,根据所处产业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知识整合模式,实现联盟内的知识整合,获取知识整合的创新价值,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联盟内实施知识整合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整合成本。所以供应链联盟内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整合将是一个知识整合成本与整合创新价值的博弈过程。本文假设在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互相了解特征、战略空间效应函数的基础上,实行多阶段的动态博弈。在博弈中,寻求成本与知识收益的平衡点。
二、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提出博弈的假设条件
在博弈过程中,为了简化分析,主要研究一个核心企业和一个其他节点企业间形成知识整合共享的过程,而多企业之间的这种知识整合共享关系可以依此加以推广。基于此,提出假设条件:博弈局中只有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博弈双方具有完全的行为理性;博弈双方具有完全的信息;博弈双方有对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动态博弈模型建立
假定核心企业为C,其他节点企业为E,博弈模型为(C,E)。在动态博弈中:第一阶段,其他节点企业面临两难选择:由于知识的独有性和时效性的矛盾,导致知识创新价值的机会收益和知识学习成本的矛盾选择。其他节点企业此时有两种策略:即不共享知识或共享知识。
第二阶段,其他节点企业如果选择不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核心企业有两种策略:即自学或不自学。如果核心企业不自学,各自的效用函数值都为0;根据知识的学习成本,如果核心企业花费自我学习成本(U0),获得这项知识工商管理论文,并利用此知识创造价值Q,则核心企业的效用是Q-U0,这时知识被其他人获得,其他节点企业丧失了机会收益为P0。
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同时提出要按λ比例获取知识整合创新价值的回报。此时核心企业有两种策略:即同意或不同意。如果选择同意共享,并按λ比例与其他节点企业分享收益,此时,其他节点企业消耗本身的共享成本为U2,核心企业从其他节点企业处学习知识的学习成本为U1,则核心企业的效用函数为(1-λ)Q-U1,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为λQ-U2。核心企业的另一种决策是不同意共享,此时,核心企业又有两种选择:自学或不自学。要么根本不学这项知识,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值都为0;要么自己学习这项知识,并利用此知识创造价值Q,则核心企业的效用是Q-U0,这时知识被其他人获得,其他节点企业丧失了机会收益为P0。
三、博弈双方效用值分析及模型均衡求解
(一)效用价值分析
1、其他节点企业的效用函数值有三个:0,-P0,λQ-U2。
(1)若λQ-U2>0,即λ>U2/Q;则选择在按λ比例获得回报的条件下向核心企业共享知识。
(2)若-P0<λQ-U2<0,即(U2-P0)/Q<λ<U2/Q;则其他节点企业在核心企业不自学的情况下效用最大。
(3)若λQ-U2<-P0<0,即λ<(U2-P0)/Q;则其他节点企业在核心企业不自学的情况下效用最大。
2、核心企业的效用函数值有三个:0,Q-U0,(1-λ)Q-U1
(1)若0<Q-U0<(1-λ)Q-U1,即λ<(U0-U1)/Q,且U0<Q;则答应其他节点企业条件,接受知识共享并学习知识。
(2)若0<(1-λ)Q-U1<Q-U0,即(U0-U1)/Q<λ<(Q-U1)/Q;则选择自学的效用最大。
(3)若(1-λ)Q-U1<0<Q-U0,即λ>(Q-U1)/Q,且U0<Q;则选择自学的效用最大。
(4)若Q-U0<0<(1-λ)Q-U1,即λ<(Q-U1)/Q,且U0>Q;则答应其他节点企业条件,接受知识共享,并学习知识。
(5)若(1-λ)Q-U1<Q-U0<0,即λ>(U0-U1)/Q,且U0>Q;则选择不学的效用最大。
(6)若Q-U1<(1-λ)Q-U1<0,即(Q-U1)/Q<λ<(U0-U1)/Q;则选择不学的效用最大。
(二)模型均衡求解
由于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共享知识的成本U1和U2与知识整合创新价值Q与其他节点企业的机会收益P0的大小关系不确定,使寻求纳什均衡解的过程变得非常困难。我们通过变量大小关系的变化,推出纳什均衡,进而剔除包含不可置信威胁策略的纳什均衡,求得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根据以上效用价值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不共享知识,无论核心企业选择自学或不自学工商管理论文,都达不到均衡解;如果其他节点企业选择共享知识,同时提出要按λ比例获取知识创新价值的回报。核心企业如果接受这个要求,那么两者的收益函数为[((1-λ)Q-U1,λQ-U2)],需要λ的取值,从而得到两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
解1:当U0>Q>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Q-U1)/Q]之间时,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同时选取知识共享策略。
解2:当Q>U0>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U0-U1)/Q]之间时,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同时选取知识共享策略。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核心企业对于某项知识的自学成本与知识整合共享过程中双方耗费成本的大小关系,成为实现知识整合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核心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双方通过交流,确定合适的λ值,促使其他节点企业知识共享过程的发生,实现知识的整合创新价值。供应链联盟各节点企业间,尤其是核心企业与其他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整合,目的在于促进各自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如果整合成本太高,显然不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其他节点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知识整合博弈过程中,明确各种知识学习成本的关系,是判断能否达到博弈均衡,实现知识整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漪,王志刚.知识管理的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08,(04) .
[2]牟绍波.论产业集群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陈红丽,郗英.基于过程分析的知识共享对策研究[J]. 情报杂志, 2007,(07) .
[4]吴冰,刘仲英.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J]. 软科学, 2007,(04)
一、供应链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日新月异,顾客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急速上升。企业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价值创造手段,对于公司绩效有极大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改善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入。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的竞争,功能完善且反映迅速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供应链”这三个字对企业而言意味着10%-20%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帮助企业形成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管理,并逐年增加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据调查,2000年以后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比例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供应链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是科技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优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知名公司在实践中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其他公司竞相追随的局面。在我国直接生产成本仅占企业总成本的10%,而供应链成本却占总成本的40%。降低生产成本10%只降低了总成本的1%,而降低供应链成本10%则可获总成本的4%改进。因此,向生产要成本、要利润的空间非常有限,我们应从供应链管理着手,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创造企业成本优势,增加企业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是用最低的成本,让客户在正确的地点获得正确的产品;同时在保证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将存货降至最低。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希望合作企业之间及时传递需求变动的信息,积极协调各企业的流程,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并及时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企业之间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法,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供应链的价值与赢利能力密切相关,赢利越高,表明供应链管理就越成功。事实上,供应链中所有的信息、物品及资金的流动都会产生成本。因此,对这些流动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应链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管理来获取最大价值。安利公司之所以能在直销行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在于它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进行了非常科学、高效的管理,并从中获得最大的价值。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多项经济效益。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不但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仓储成本,更可提高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最终提高销售量;同时还可以降低市场风险,使合作伙伴取得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1、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是依据成本和利润而定的,成本不变,价格可变,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确定利润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但对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价格则是由市场和消费者来决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来定。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润来自价格和成本的差价。因此企业想提高利润,只能降低成本,而不能依靠提价。企业想降低成本可通过生产环节、原材料环节、运输环节等加以控制。
2、可减少资金投入
企业运营应尽量减少投入,减少库存。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生产,合理销售,减少存货,可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长久收益。如果企业通过大量库存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而且还会使企业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大量的库存可能会造成商品的滞销,而一旦滞销就会使企业蒙受损失。要做到减少投入,可采取相应措施,如尽量使工厂网络合理化,减少从定单到现金的时间以改善物流绩效等。
3、可增加企业收入
企业增加收入,可以通过减少库存、缩短发货时间、改善服务水平等途径获得。通过供应链管理,可同时改善服务与降低库存。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时间内,通过进行供应链管理,关闭了全球六个仓库,改为从新加坡成立中央配送中心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该措施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缩短交货时间47%,还增加了34%销售额。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有效改进服务水平,最终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总之,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获得多方面的收益。据调查,企业在供应链领域具有优势,其市值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26%。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凭借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提供价值,并能出色地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全部业务流程。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的竞争,科学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直接模式的业务发展在中国才刚刚起步,针对直销企业的供应链研究很少,目前尚无完善的直接模式供应链管理理论。许多大型直销企业通过借鉴供应链管理及第三方物流理论,对供应链管理不断调整,使之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⑴ 供应链理论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企业常将原有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自己集中资源发展核心能力,通过和其它企业战略联盟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这称之为“横向一体化”思想。从原材料供应商到生产企业,再到批发商、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形成了一条链式结构,就是供应链。借鉴军事后勤的管理理论,人们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一种模式,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管理,是一种整体优化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理论发展至今:强调敏捷性,关注如何提高响应客户的速度;强调为客户定制产品和服务;强调与上下游企业的整合。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使原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零售商组成一个联合体,在链中每个企业都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供应链理论已成为企业物流管理主导理论之一。
⑵ 供应链实践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应用供应链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从中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美国的经济繁荣与该国重视供应链管理,努力提高供应链效率紧密相关。
⑶ 直销企业与供应链
中国直销市场的日趋成熟让一些大型直销企业敏锐地意识到: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它们纷纷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其核心竞争力,规划物流渠道、构建物流设施、并努力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配送体系,从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2、第三方物流的研究现状
⑴ 第三方物流理论现状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用自己的物流服务、设施设备为买卖双方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的主导形式。第三方物流的目标是物流过程合理化,追求物流费用节约。
⑵ 第三方物流实践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同时将运输、仓储等相关业务交由更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操作,以求节约和高效。
⑶ 直销与第三方物流
直销企业多经营日化行业产品,价格竞争激烈。企业如全面自营物流势必增加车辆、仓库、搬运设备等投入,并增加大量管理人员,管理成本过高;而第三方物流擅长干线运输、仓储、装卸、分拣、配装等物流工作,因此两者有广泛的合作基础。以顾客为核心、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直销企业物流的服务原则,若不能提供第三方物流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那么优质的物流服务将难以实现。
三、对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启示及建议
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只能通过成本优势或价值优势来取得。一个既无成本优势又无价值优势的企业只能属于前途渺茫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将最终使企业拥有这两个优势,世界500强企业都具有一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而反观中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1、建立全方位供应链战略
由于供应链活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抓好供应链管理,首先就必须针对经营环节,找出关键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我们要把供应链管理提升到战略地位,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对企业内部业务及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综合一体化的供应链。安利(中国)的储运成本仅占全部经营成本的4.6%,这在物流界可谓是一个奇迹。安利降低物流成本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建立并成功运用了全方位供应链战略,具体包括:非核心环节通过外包完成、仓库半租半建、核心环节大手笔投入。
2、大力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软、硬件基础建设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应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手段现代化和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是指物流配送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储运设备和运载工具,如立体仓库、旋转货架、自动分拣输送系统、悬挂式输送机等高效、多功能的物流机械。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增强物料搬运能力,应不断地开发各种类型的物流机械设备。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直接反映物流系统的能力和水平。物流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是指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及技术水平。
3、加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既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点,实施供应链管理就要实施数据库系统的共享、加速Internet的商务发展,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
综上所述,先进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加强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不仅是开拓市场,扩大需求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降低成本、完善服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与竞争能力的长远大计。安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先进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并以此在市场中不断占据先机。作者希望安利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带给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一些借鉴,从而优化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真正挖掘出“第三利润源泉”。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汪欣华.安利(中国)直销企业物流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3]许绍明.安利物流:迈向管理新时代[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5(8):21-22.
[4]王保新.用供应链打造价值优势[J].电子商务世界,2004,23(12):58-59.
[5]曾繁荣.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J].财商业研究,2004,15(6):45-46.
[6]杨鹏.企业供应链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务[J].信息与电脑,2000,26(15):52-53.
[7]金江军,潘懋著.现代物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库存;成本控制;超市;分析;研究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成本控制对超市的整体竞争力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深远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新格局的快速形成及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各大企业陆续兴起,在复杂的环境中力求寻得一线生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各个企业深层次的对自己的内部结构和体系进行审核,不断完善,以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成本的控制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竞争的方面,尤其对超市这种本身就是以交易各个货物、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企业而言,实现供应链管理下良好的库存成本控制可大大提升其实力和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是指尽量以最少的成本,从供应链最初的采购到各个销售企业和生产企业,直至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达到供应链在运作时的最优化。而库存作为供应链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所存贮的所有资源和货物,库存成本则是这些资源和库存所花费的总费用。因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需要以一定的库存来保证供应链的正常生产销售。而做好超市的库存成本控制,明确其供应链,将其运作的过程反复研究,以达到成本最优化,可以节约大笔不必要的开支、优化超市内部管理结构、有效维持超市整体成本和利润的平衡,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这也为超市的未来长远发展提供了一条道路。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超市在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成本控制还做得很不到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来实现最优化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超市库存成本控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超市库存成本控制管理结构的混乱,没有很好的进行分门别类和系统管理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超市在各大城市和区域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超市所交易的货物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这也就使得超市的库存也相对较多,而我国目前的形势是,许多超市在进行各个货物的管理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门别类,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这会导致货物在管理上的混乱,也很难对各个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超市本身的货物交易就多,在没有明确库存在所货物中所占比例的情况下进行运作,不仅极有可能出现断货等情况,还会因此浪费大量资金,花费不必要的成本。同时,库存成本控制结构的混乱,也造成了超市内部整个供应链的模糊,使得整个交易过程不清楚明了、不细致,无法再进行进一步的降低成本。
(二)对供应商的胡乱选择,超市内部库存成本控制人员的认识层面不够、综合素质能力不高
我国超市数量庞大,竞争也相对较大。能实现供应链管理下良好的库存成本控制对其在行业内的竞争是很有优势的。但目前我国大多数超市仍旧没有形成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没有进行好的库存成本控制。特别是在对供应商的选择上,许多超市都因为货物杂而多或者其他各种原因,没有进行深思熟虑,仅仅按照所需量的最低价或者其他片面的标准而进行选择,显得较为随意。这就很可能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未按时到货问题等各种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会重新进行购买等,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开销。同时,超市内部库存成本控制人员的认识层面不够,对库存成本控制没有太重视,导致无法按照综合的系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控制和运作,这直接造成了成本的流失和过程的繁复,再加上其相关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够,在处理相关的工作时难免会出现问题,造成损失。
(三)没有根据超市内部实际情况细化到各个方面进行库存成本控制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成本控制还做得很不到位,显得不成熟,也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对各个成本进行细化。例如在运输成本上,大多数超市没有对各个运输方式进行综合考虑,没有为长期的运输做准备。这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优势,本来对于大中型超市是可以采用电子订货来进行库存成本控制的,小型企业也可以适宜的采取一些方式,但是许多超市在这些方面上没有进行详细思索。再例如货物的订购、发出等也没有建立细致的成本预算和控制,也没有对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跟踪收集数据,使得整个交易流程中都没有一个细致的分析,将成本控制工作的难度增加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供应链管理下的超市库存成本控制的方式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超市库存成本控制管理结构,对货物进行分门别类和系统管理
一个良好的库存成本控制管理结构可以帮助超市顺利进行供应链的有序运作,实现成本最低化。因此,超市应该要建立一个库存成本控制系统,将各个物品的库存数量都录入系统,并且要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对于需求量大的要分一类,以便随时进行进货,价格容易变动的要分一类,这样防止之后的涨价可以适当增加库存以减少成本,对于不可用的库存要单独列为一类,并且要尽量减少此类库存,避免成本的不必要花费。分类管理可以对所有的货物一目了然,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会更加容易。同时,库存数量要随时根据超市的实际需求量进行变动,系统的数据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超市本身日交易量就是非常庞大的,因此要随时对数据进行更新,以便进行更系统的管理。并将各个货物的需求、库存数量、价格趋势等列成图表,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以推动供应链管理,实现良好运作。
(二)对供应商进行正确选择,全面提高超市内部库存成本控制人员的认识层面和综合素质能力
超市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首先就是考虑采购问题。而采购必然就涉及到对供应商的选择。超市一天的交易量大,产品需求量自然而然也相对较大,这时候一个好的可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不仅能带来很多便利,还能大量节约成本。因此,超市必须要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而筛选的条件应该综合考虑,既要根据超市的实际情况和预算价格这一层面进行考虑,还要对所提供货物的质量进行考虑,并且还要考虑到货物的数量、供应商的信誉、是否会出现断货缺货等问题,最终选择最适合的供应商。与此同时,还要全面提高超市内部库存成本控制人员的认识层面和综合素质能力,对此超市可对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并开展库存成本控制讲座和一系列实践活动,从各个层面加深他们的了解和认识,并召开相关会议,随进行工作上的分析总结,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
(三)根据超市内部实际情况细化到各个方面进行库存成本控制
超市在进行成本控制时,不能盲目的采用一些其他企业的方式方法,而是要在自己的实际情况下进行,超市规模的大小、主要运营的商品货物、每日交易量都是需要进行统计并分析的重要数据。并且,在对超市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后,必须要细化到各个方面来进行成本控制。超市规模较大,就采用电子订货的方式,超市规模较小,就尽量选择近的或是相对实惠的运输方式,在方方面面上节约成本。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列出成本控制方案,再根据自身超市的营业情况选择最为适合的方案实行,并且随时对情况进行反馈,以便进行更好的调整。
四、总结
我国大多数超市在供应链管理下的成本控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资金的浪费、成本的提高,最终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因此,超市应该在明确自己的实际发展状况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库存成本控制系统、建立良好的超市库存成本控制管理结构、对货物进行分门别类和系统管理、正确选择供应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来使得成本实现最小化、供应链能完美运作,最终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供应链往往是由不同利益成员构成的系统,各成员的目标可能不同,每个成员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参与供应链合作,存在供应链整体绩效最优与局部最优的矛盾。因而如何应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整合链内资源和有效治理成员间关系,避免整体效益次优是现代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协调组织间关系的视角可将供应链的治理模式分为:市场治理、科层治理和关系治理,每种治理模式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适用环境。
2 市场治理模式
市场治理随着一次市场交易的开始而产生,并随着交易的完成而终止,很少存在关系的成分。从原理上看,市场治理就是利用包括价格体系在内的杠杆作用,通过独立企业间的买卖关系或各种合作,实现企业间的公平交易和互惠互利。价格与竞争为交易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2.1市场治理模式的优势
2.1.1保留市场固有的灵活性和高强度激励。市场治理不强调与交易伙伴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可充分利用市场竞争的优点,在众多的交易对象之间进行灵活的择优选择,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交易伙伴。这也促使竞争中的每个企业为了获取交易而不断的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物流服务价格、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攀升。
2.1.2利用其它外部企业的优势。市场治理模式下,企业间基于市场契约而形成买卖关系,直接购买其它外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够给本企业带来许多好处。一方面可以分享外部独立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外部企业一般是向多个企业供应产品或提供服务,易于实现规模经济。另外当某一外部企业获得了范围经济时,会相应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从而利于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外部成员的核心竞争能力。一个外部成员长期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在该领域的生产、经营、技术、人员、组织及协调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到优势,由他们来执行某些特定的功能(如运输、采购等),可极大提高供应链效率。
2.2市场治理模式的劣势
2.2.1交易成本过高。市场治理模式下进行的交易存在较大的交易费用,包括寻找交易伙伴的信息搜寻费用及谈判、签约、履约和解决争议等费用。如果企业采取短期交易、频繁更换交易伙伴,上述交易费用会更大。另外,当企业间交易涉及专用资产投资时,市场交易费用会更高。因为交易对手可能在对方进行专用资产投资后,利用停止交易或减少购买来要挟对方降低价格或做出其它让步,即出现“要挟”问题,使企业间潜在的交易效率无法实现。
2.2.2对供应链环节缺乏控制。市场治理模式下,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因交易而集结在一起,由于交易的间断性和交易伙伴的可替代性,链条本身具有不稳定性。企业明显对交易伙伴缺乏稳定的控制和约束,链条中的各企业受到市场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企业都需要做好市场预警和危机处理工作,并且由于不稳定性的存在很难实现链条的整体最优。
3 科层治理模式
若企业所需的投入物品属于标准或普通物品,并有许多竞争性企业生产,此时采用市场治理的模式形成买卖关系要比自己生产该物品划算。但当产品的复杂程度上升,加工过程和零部件增多时,由“市场无形的手”进行协调的成本就会越来越大。为避免市场交易的缺陷,许多企业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结构实施科层治理,将以前几个经营单位进行的活动及其相互交易内部化,也就是从最基本的原材料开始,经过多个部门的生产,形成大规模生产最终产品的供应链。科层治理的最大特点是使用权力来治理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权力主导方制定规则,将任务分配给其它成员执行并给予指导。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并且呈现大批量、小批次的特点时,采取科层治理尤其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科层治理有其适用范围和基础,采用此种治理模式的组织结构如金字塔形态,组织成员处于不同的层级,下层组织绝对服从上层组织的计划和安排。因此,应用科层治理模式的供应链要求拥有“链主”企业,即该成员企业对供应链上的其它成员企业拥有控制权。
3.1科层治理模式的优势
3.1.1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由于生产、经营、分销等职能交由组织内部成员执行,因此节约了寻找交易伙伴、谈判、协商、签约和解决争执等而发生的部分交易费用。在独立的企业之间,如果彼此的争议尚未解决,则交易很难进行,而在科层治理模式中,组织内部按照上层组织成员的命令和已制定的规章制度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行为,避免由于冲突未解决而影响生产的情况。
3.1.2易于控制。在集权式的组织模式下,组织的决策层可以对整个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实施统一的有效的控制,保证供应链活动的有序进行。科层组织一般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制定决策,能对生产进度、产品交付时间及服务质量进行更好的控制,尽量避免无效的物流活动,确保供应链总库存最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1.3实现自身的规模和范围经济。通过一体化可扩大组织的经营规模和范围,形成自身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获取强大的竞争优势和明显的成本优势。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组织内部不同成员在技术、设备、产品和人员等方面的互补性,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
3.2科层治理模式的劣势
3.2.1组织成本过高且市场响应能力差。纵向一体化必然导致组织的规模和复杂性的扩大,直接成本和管理费用增加。组织承受过重的投资负担,往往不得不从事自己不擅长的商业活动,不能集中于关键性业务,造成无法快速响应市场。再加上科层治理强调制度化和程序化,当外部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或市场需求出现波动时,供应链上的零售商得按照既定的程序逐层向上层组织汇报直至链主企业,然后操作指令按逆向方向传达,组织生产和货物运输,这样反应时间偏长,难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容易丧失商业机会。
3.2.2竞争激励动力差。科层组织中的上下级成员相对比较固定,整个组织比较封闭,内部缺乏竞争机制,这样就使高效运作的动机荡然无存,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低效率。同时,成员企业都是按照既定的规则组织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导致成员缺乏优化和改进物流作业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4 关系治理模式
如果利用市场治理方式来协调企业间关系的费用大于利用一体化组织的协调费用,为降低交易成本,就会出现一体化的组织,采取科层治理的方式代替市场治理。反之,采取一体化的科层治理又会产生较大的组织成本,如果这一费用大于市场治理方式的协调费用,各企业就会保持原来的独立状态,主要用市场契约的方式维系彼此的关系。而有时无论是利用市场或是科层治理来协调企业间关系的费用都很大,又由于市场治理与科层治理各有利弊且恰好为互补关系,因此可以采用居于二者之间的一种混合治理模式——关系治理模式。
现代企业是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企业之间在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上势必发生一定的供应关系。供应链中的关系治理模式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强调在组织成员间建立相互信任、彼此合作的长期关系,并主张设计一套控制、协调、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处理好成员之间关系。在合作过程中,成员间会明确考虑对方的需求和利益,他们往往共同商讨并制定相应政策。关系治理模式拥有的协调优势使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了独立公司间的规模经济,获得高于或等于纵向一体化的收益,同时降低了成本,利于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在供应链中采取关系治理模式所带来的好处巨大,一方面可以不用耗费大量的成本来构建纵向一体化,另一方面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有效的沟通各方所需,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4.1关系治理模式的优势
4.1.1组织效率高。科层治理的组织规模庞大,组织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员工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新环境。而关系治理模式下的成员企业由具有不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组成,他们因利益休戚相关而努力推动共同目标的实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成员间会相互学习、积极交流,努力适应并满足各方需要,体现出以自身利益为驱动力的良好协调优势。这样,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知识与信息共享,有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使得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4.1.2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关系治理模式下,供应链成员具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他们的目标相对一致,因而可将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分销物流等流程重叠起来同时进行,并统一安排营销等相关决策,一方面可以快速满足客户对时间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产品更加贴近消费者。在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环境下,同步化运作方式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4.2关系治理模式的劣势
在供应链管理中,关系治理模式应用的最大障碍是合作方之间建立信任的难度比较大。合作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知识与信息共享,但是考虑到可能因此而丧失核心竞争力或泄漏商业机密,由此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一般会在知识与信息共享方面有所保留,从而影响合作的效果,使关系治理的协作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5 关系治理模式的管理启示与进一步研究
供应链与关系之间是互联互通的,供应链本身就是一张关系网,发展供应链成员之间稳固的关系,是优化企业供应链的基础,这已引起企业的广泛关注。但需要指出的是,以往对关系治理模式的分析往往都集中在对组织间二元独立关系的研究,如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或是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的关系等,并没有考虑整个供应链条的问题。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研究关系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5.1下游关系影响上游关系的调整
现代的商业联系愈加广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关系治理不仅涉及到两个企业之间的单一关系,而必须站在供应链的角度从上下游总体考察。制造商与下游客户的关系往往受制于供应链中的其它关系,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也会受到下游关系的影响。
在许多行业中,消费者的需求瞬息万变(如服装等行业),由此造成了下游市场的相当不确定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零售商只能将这一信息不断向上游的分销商、制造商乃至供应商传递,从而使上游企业能够及时调整生产和供应等计划,适时开发、生产适销产品,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再加之许多制造商的一些产品并非自己生产,而是外包给其它的外部制造商来完成的,因此要适应下游的需求变化就涉及到更改与上游供应商和承包商等合作伙伴之间的契约。就是说,当下游市场中产生了相关客户对制造商的弹性需求时,需求也会在上游关系中变化。
5.2上游关系对下游需求变化的适应问题
一、供应链视角下物流成本的内涵
一般物流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采购物流、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而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采购物流、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还包括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逆向物流。
供应链物流成本,是指制造企业在整个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与物流作业相关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消耗或支出。作为一种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供应链物流管理强调供应链成员组织不再孤立地优化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共同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物流是物质商品流的全过程,因此,物流成本管理涵盖了整个企业供应链运作流程。这些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成本:
(1)采购物流成本,指制造企业从原材料、包装材料等物品的采购方到进货方,全过程商品移动所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包括为实现交易而产生的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等。
(2)生产物流成本,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为生产成品而发生的物流费用,这一费用在原来的核算体系中是计入生产费用中的,并没有算进物流费用中。
(3)销售物流成本,指产品从制造企业到客户,全过程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
(4)逆向物流成本,指产品从客户到制造企业所发生的物流费用。
二、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优势,即以低成本经营而获得高利润的能力;二是价值优势,即企业能够使自己在顾客眼里形成与竞争者差异化的能力。
高效、合理的物流管理,既能够降低制造企业的经营成本,又能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企业既能获得成本优势,又能获得价值优势。因此,现代物流管理己从传统的支持性的企业职能转变为重要的竞争手段,被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围,甚至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石。物流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确定物流服务水平、增加顾客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措施建议
物流成本的控制主要是管理问题,本文认为控制物流成本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企业成本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竟争的不断加剧,制造企业建立竟争优势的关键已由节约原材料的第一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源泉,转向高效的物流系统的第三源泉,即通过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利润。要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二)优化物流流程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应从优化物流流程,改善物流管理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应组建专门的物流管理部,将原来分散管理的产、供、销、运等环节的物流统一管理。重新规划,重建物流程序,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的方法,有效管理企业物流成本。
(三)完善物流途径
传统的狭义的物资成本概念仅限于物资本身的购进价款,物资的质量成本及延期交货成本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往往没有得到计算、考核和控制。在物流成本构成中,仓储成本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因此企业应注重仓储成本的管理,采用JIT(Just In Time)方法,完善物流途径,缩短物流运程,减少库存量和周转环节,合理库存,提高保管效率,这是降低物流成本最重要的方法。
(四)再造业务流程
制造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以客户为导向的流程再造,变职能管理为流程管理,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客户、以客户评判作为服务考核结果、体现运作效率和效果的流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首先,企业应从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物流市场的交易成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恰当的物流模式。其次,根据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管理人员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以成本为核心,用系统论观点,按照总成本最低的要求,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再次,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要做好运输费用的控制、装卸搬运费用的控制、储存费用的控制、包装费用的控制。
(五)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欧美国家采用较多的是物流的外包,或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它是利用企业外部的分销公司、储运公司或第三方货运人执行本企业的物流管理或产品分销职能的全部或部分。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可以使一个公司从规模经济、更多地门到门运输等方面实现运输费用的节约,并体现出利用物流专业人员与技术。物流业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作业效率等。
(六)构筑现代物流信息系网络系统
局部物流效率优化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借助于现代化信息系统的构建,把物流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和外部的战略伙伴有效地联系起来,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形成物流快速反应系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贯穿了两个过程,一个是物流,一个是信息流。物流的推进过程中产生各种信息,企业管理者正是通过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制造企业应建立MIS系统,ERP系统,实现零库存。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计划和行为,从整体上降低物流成本。
[分类号]F252 G302
1 引 言
逆向供应链是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贯穿,由供应链下游逆向上游,为了重新获得废弃产品或有缺陷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对最终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置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构成的网链结构。其中比较复杂的再制造活动是指废旧产品被完全拆解后,其零件经过清洗、检验、修复和必要的更新,再重新装配和检测,使得产品性能恢复如新的过程Ⅲ。现在一些国家的政策法规对某些特定行业产品的回收利用作了明确规定,要求生产商要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以减少资源浪费和保护环境。另外,一些产品的再回收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收益。比如,Sun Microsystems等跨国公司拥有国际零部件翻修中心,来自亚洲或拉丁美洲的零件经过翻新,可以达到最新设计的要求,Hewlett-Packard经常采用翻新或改制的零件,以不同的方式再销售其产品,Thomson家用电器公司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可回收的零部件运往墨西哥进行翻新。
虽然当前的全球经济使得某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各地相应的生产商或者回收商并非都具有优良的再制造处理技能,一些复杂产品的再制造等的逆向处理工艺不同于原始生产,而且技术要求很高。比如,废钢铁回收中减少处理环节、降低污染的熔融还原炼铁工艺和烧结烟气脱硫技术以及那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组装产品(如复印机、移动电话、印刷电路板等)的回收、鉴定、拆解、打磨、翻新和材料循环等活动,都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在逆向供应链中,一些原始制造商考虑到对核心技术的保密以及回收网络对信誉、品牌的影响,可能会选择独自负责再生产过程;但对于大多数的企业而言,可能自身并不具备专业技术优势,且处理逆向物流能力有限,或者考虑到与正向物流的冲突,而会寻求技术合作或将相关业务外包。协作和外包使得每个企业更集中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合作来提升整个网链的整体收益。简单的供应链成员关系通常仅仅局限于产品、物料或者服务的转移,而企业各自的技术是独占和专有的。而一些特殊的逆向供应链联盟,其中某些成员需求的是其他企业的专业技术,他们之间通过知识技术的共享来满足各自的效用,这时的成员关系便成为一种知识契约关系,形成知识型逆向供应链。由此协作企业间会形成以传递和共享专利知识技术为核心的合作伙伴关系,它是逆向供应链和知识管理结合的产物。
2 知识型逆向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2.1 知识型逆向供应链的特点
首先,在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成员关系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物料或者服务的转移,更为基础的是技术的授权和使用关系,注重知识的传递。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的知识资产一般包括:对复杂废旧产品的鉴定、引导消费者使用有效回收途径、分解和组装材料配件、翻新技术、材料循环回收技术、产品标准以及循环材料和可再用配件的市场销售、商业秘密等。
其次,在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以受法律保护的契约的形式决定收益分配,知识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这种契约关系使得链上的参与人员主要是更高层次的管理者及律师。拥有知识产权的成员可以申请专利,并通过法律来阻止其他企业制造、使用、出售包含该专利的产品,当该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申请经济赔偿。建立契约关系的成员可以消除技术壁垒而共享这些知识,并保证合理的利益分配,避免互相损害。非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取决于物流和生产的价值,其逆向物流处理中的技术含量较低。
另外,非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成员关系的存在时限是不定的,而知识型逆向供应链时限取决于契约关系中的知识资产价值的存在时间。因为知识创新是不断研发和改进的过程,而且不同成员的不同知识层面根植于产品的不同零件,无法在短期剥离,所以这种契约关系历时较长。
2.2 三种知识型逆向供应链模型
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通常包括知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培训和协助,以确保知识的有效应用。在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如何有效管理知识资源的给予和接收是合作关系的主要关切点。根据知识的主导地位、成员能力以及知识需求的主动和被动关系等的不同,可以将知识型逆向供应链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着重介绍这些类型的构成、特点和知识内容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模型。
2.2.1 技术指导型先前的企业一般将专利知识作为竞争优势而私自使用,然而,这种保守的占用方式并不能最大化地发挥知识资源的价值,当企业的财力物力有限且知识的时效性很强时,这种局限性就更为明显。为此,企业会和其他需要这些专业知识支持的成员合作来充分挖掘知识资源的潜在应用市场。而对于那些不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而言,当其产品的回收和再制造需要的高新技术成为进入该行业的门槛时,如果选择自己开发,则投入会很大,周期过长,因此他们往往希望能够与拥有技术专利的知识主体企业合作,来快速进入新市场,并满足政府回收法规。这时的知识主导企业与其伙伴就形成技术指导型逆向供应链,其中知识主体一般是拥有技术专利的专业的回收、拆解或者组装的公司,知识客体是与其签约的需要技术指导的原始生产商或者其他回收商,如图1所示,箭头指向知识需求的方向。
对于一些专业的再制造或者回收公司而言,他们拥有精湛全面的复杂产品的再制造技术,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对合作伙伴进行最优的拆分指导,对构件和材料的图像进行鉴定,传递构件和材料的市场信息以及产品的相关新闻等,并总结产品设计的改进建议,以减少易损配件或使之更便于再制造过程。这些知识会在合作者之间不断交流,成员间保持有效的知识传递,具备相互的适应性学习能力。
具体而言,指导型逆向供应链中的专利知识通常包括:①产品标识系统:用于废旧产品鉴定和拆分费用等回收利用成本的确定,并将产品编码与网络数据库联接;②拆分或拆卸系统:利用全球网络工具,将详细的回收信息与生产商的技术结合,产生最优的产品拆分或拆卸计划,指导产品拆分或拆卸过程,鉴定和标识目标材料和构件;③材料循环再生技术专利:包括技术使用中的指导和更新;④市场购销系统:为合作者提供政府政策、市场供需信息指导等,通常采用电子商务网站的形式,为合作伙伴提供交易平台。
在这类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知识主体通常会获取知识客体支付的专利使用费,并通过往后合作中不断向知识客体提供技术支持和更新而使得收益持续不断,这些收益又为知识主体企业的科技研发和工艺改进提供经济支持,促使专业回收企业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
2.2.2 联盟标准型在逆向供应链,尤其是复杂产品的再制
造中,回收产品或零件的数量和质量是不确定的,如果多个厂家的同类产品间可以实现配件的相互调配,这一难题便可得以消解,此时,产品的统一标准就成为核心问题。当前,许多产品采取集中回收的形式,即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联盟回收的方式,他们受益于更专业的回收利用技术,共同分担自然和经济责任,并为小生产商提供回收利用机会。但是,产品的差异化过高时,这种联盟的优势是难以体现的,当逆向供应链致力于产品设计中的产品技术和配件标准统一时,这种联盟标准型的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便会出现,如图2所示。
在正向供应链中,同类产品的厂家形成联盟,其材料、接口和工艺标准的统一可以带来整个团体的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不仅如此,这种标准的实施对于产品的回收再加工也是至关重要的。联盟标准型的逆向供应链中,多个企业的回收和再制造实行集中处理,他们共享和遵守一些标准技术,并致力于这些技术的革新改造。这些技术通常包括:①标准化的配件、材料和接口;②产品的模块化设计;③拆解、打磨、组装等流程的标准化。④其他,如增加可循环材料的利用、减少人工调整、增强可修理性等。这些标准通常由多个厂家共同拥有,其他企业可以加盟。标准的采用除了可以提高产品可再造性外,还使得多个厂家的产品有利于集中加工,并便于回收组件的互相调配和再制造设备利用率的提高。
为了减少知识的外部性效应,知识技术含量越高的联盟标准对参与成员的约束性和要求越高,需要企业本身的技术及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并对标准采用的范围和报酬有法律规定。这种联盟标准型的知识逆向供应链可以推进复杂产品的整个产业回收利用能力和收益的提高。而且,最初建立和推进技术标准的成员能够从别的企业的不断加盟中获取收益。由于联盟共同维持相同的标准,成员对标准技术的改进和推广有较强的主动性。
2.2.3 知识互补型 当某种产品的回收再制造涉及多种技术,且被不同的企业占有时,这些企业间需要通过合作来实现技术互补,这时便产生了知识互补型逆向供应链,如图3所示。这些技术专利通常具有零散性和垄断性,且难于在短期内由某个组织单独攻破。有时当某些产品再制造的技术含量很高,技术涉及的企业数量较多时,为了避免某些企业对知识专利技术的独占,这种合作需要由某个强势企业带头,或者通过政府行政性干涉形成企业联盟,以保证整体的技术共享,并共同促进技术革新。这种类型对于那些技术复杂、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较大且被强制性要求产品回收的尤为适用。由于合作成员具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整体技术推进力是很强的。
在这种知识联盟中,成员通常都不希望因知识共享而出现势均力敌的情况,丧失技术优势,所以愿意结为互补关系的各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是有一定差异的。但即使是其中的强势企业,也必须保证成员合作中知识收益的公平分配问题。这就需要有契约和很好的协调机制来确保每个企业对技术的投入和更新都获得相应的收益,当这种收益分配难于计算或者失衡时,契约关系也是难以维持的。
3 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各类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显性化的知识专利技术大多以书面的文字、符号等编码化的形式来进行转让和传递。但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也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在技术创新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比如一些再制造专业技术使用的经验和诀窍、管理者对产品发展的思考、产品设计和模块标准化的改进想法等,大多内化于员工心中,是高度专有且很难确切表达的,不易被模仿,必须有合理便捷的时间、空间、激励机制和知识协同机制来促进其显性化。知识型逆向供应链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可以采用与模型特点相适应的运作方式。
3.1 基于知识交流平台的会议形式
会议是一种近距离的交流方式,经历少,空间的相近性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使得主体愿意与他人分享和交换知识,便于隐性知识转化。会议形式对知识互补型和联盟标准型知识逆向供应链最为适用。会议可以采取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也可以使用视频会议、电子会议、论坛等虚拟形式,并在知识数据库、基于案例的推理(cBR)、人工神经网络(ANN)、商业智能(BI)、专家系统(Es)等的支持下,由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律师和用户等对回收再造专利技术、产品配件标准、产品设计改进等问题发表个人看法,共同讨论推理,并达成共识。无论参与者是大型或者小型的企业均可提出广泛意见,从中直接了解到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并对知识技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及时进行沟通。
3.2 逆向供应链的知识联盟机构
知识型逆向供应链的成员较多时,可以共同设立科技研发机构,主要负责逆向供应链整体知识技术的创新、技术管理和服务,对知识联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转让和共享关系进行协调,并处理知识共享中的法律纠纷问题。另外,也可以设立功能健全的法律机构,为知识主体的知识产权和收益分配提供保障。
3.3 逆向供应链上成员企业间的技术人员流动
1.1源头环节
通常,农产品种植是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源头环节,其种植质量对整体供应链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农产品种植仍存在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工业污染严重等问题,为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埋下祸根,引发社会潜在食源性疾病,威胁公众身心健康[1]。
1.2生产环节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食品生产市场存在大量的小规模作坊,食品加工缺乏安全保障,生产质量与生产环境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规定。小规模、技术水平低、管理混乱等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生产环节主要面临的问题。
1.3流通环节
当前,我国食品流通体系较为标准、系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要求,国家投入力度较大,市场回报偏低,其原因在于我国食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落后,食品流通受阻,主要表现为食品运输机械设备专业水平低,大多为干线运输,湿度、温度、运输时长等问题严重影响食品质量;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利益采用非专业运输方式,运输操作不符合标准流程,缺乏专业的运输设备[2]。
2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2.1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中央政府应集中监管我国食品安全立法、执法环节,以法律威严约束食品安全。首先,应统一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立法,有效规范质量安全供应链。鉴于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有218项[3],涉及食品安全生产、运输等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统一化管理,有效管理分段立法。其次,相关部门应统一管理食品安全执法监督,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再次,我国立法、执法部门应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也在相应变化,在此基础上,相关人部门应统一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提高安全质量检验标准,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标准。从行业角度出发,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解决同一食品监管标准多重化问题,引导食品企业尽早适应国家统一食品安全管理与检测标准。
2.2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力度
我国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备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组织协调力度。食品行业协会是一种处于食品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自律组织,有效沟通政府、市场与企业,协调食品供应链多方利益。中央政府应联合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为食品行业协会合理监控食品安全供应链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应不断提高食品行业协会的自律意识,提高其服务意识,指导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为有关政府部门发展食品产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再次,食品行业协会应自觉提升协会综合价值,引导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中的领头、示范作用。当前食品行业协会仍存在规模小、数目少、现代化水平低[4]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规划食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全面覆盖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借力,以保障我国食品质量安全。
2.3提升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我国食品企业应从自身做起,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提升自身食品质量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发展战略。食品企业应认识到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均对企业食品安全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当加快完善供应链管理制度。食品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严格筛查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问题,保证从原料采集到成品运输销售,每一环节均符合国家食品生产安全标准,创新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采取符合企业发展的方法及时解决生产、流通环节中的问题。同时食品企业应重视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员工对食品生产安全的责任意识,加强企业自身检验能力,健全食品生产管理体系。
3结束语
食品质量安全与消费者安全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影响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政府、食品企业以及食品行业协会应协同合作,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加大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管理力度,共同努力为人民打造一个更安全、更健康、高品质的食品消费环境,推动我国食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管理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罗丽纯.食品安全保障:从质量标准体系到供应链综合管理[J].食品安全导刊,2017(36):8-9.
[2]黄彩霞.食品供应链环节的企业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J].现代食品,2017(17):43-45.
第一,知识取得,将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化到企业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企业创新所用的知识;
第二,知识转换,知识被切实地扩散开来并被组织成员彻底吸收,以此实现知识真实的转换;
第三,知识保护,组织有效地保护知识,避免被组织内外部不当地加以利用;第四,知识应用,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工作流程中的问题或利用这些制定决策的过程。在供应链绩效的测量方面,利用单一的评价指标会有很大的局限。Cooke教授指出现有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21世纪供应链绩效,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系统[6]。马士华在研究工业企业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文献中,提出响应性、服务质量、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等4个供应链绩效指标[7]。结合医药行业自身特点,本文采用Beamon的研究成果,从成本效益、顾客满意、灵活性三方面展开:
第一,成本效益评价包括对所使用的能源、设备,员工成本,以及库存水平等成本方面的评价;
第二,顾客满意是对顾客需求的应答水平,需要从成品的质量和服务两方面进行评价;
第三,灵活性评价分为范围灵活性、响应灵活性[8]。在确定IT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假设,随后加以验证。H1: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2: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3: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4:知识管理能力在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样本来源
研究对象为建立了供应链体系的医药行业,其中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调研的企业分布在吉林、河北、天津、江苏、安徽、上海、陕西、广东及四川,代表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地理区域。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298份,对无效问卷进行筛选与剔除后最终保留的205份有效问卷确定为研究样本,问卷总回收比率29.8%,有效问卷回收率20.5%。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回收率(MSUGLRT类似的研究回收率为17.1%[10])。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发现,问卷应答者多为企业的CEO或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且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地理解问卷中的问题。企业绝大多数拥有供应链伙伴关系,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平均年限为6.46年,从而保证了关于供应链绩效的调查的可信度。
2.2假设检验
依次检验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并且检验了知识管理能力在另二者间的中介作用,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均成立,知识管理能力在IT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