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3 16:56: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1)

阅读教学是学生言语实践的重要载体,其教学过程对学生理解生活、珍惜生命,塑造自我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言语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断提升言语实践意识,还原阅读教学言语活动交流、言语情感互动的实践性,促使学生理论实践双提升。

一、设置基于课标精神的阅读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遵循课标精神,更加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既要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又要切合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因此,教师可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将言语实践渗透于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遵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能力目标要结合“语用”过程,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过程目标要渗透自主构建精神,教师指导学习、学生自我构建、自我提升相结合。情感目标要贴近生活、符合文本,杜绝大而空的说教。二是以生为本制定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兴趣、认知、习惯、个性特征等优化教学设计

二、遵循语文学习规律

言语实践符合汉语学习融会贯通的规律,言语的圆融美(如形式、意义等)、学习过程的体验美,无论是哪种,都离不开学生对文本言、形、意的深刻领悟和圆融体验,继而加深阅读体验,促进“意”的内化。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由于篇幅较长,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自我体验的阅读过程,弱化了学生的言语感知与情感领悟,没有实现言语实践,是不明智的做法。此外,言语实践还符合汉语“学以致用”的规律。言语来源于生活最终将服务于生活,初中语文教师要回归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将内在情感成功转化为外在知识和能力,学以致用,以“学”促“用”,以“用”促“学”。

三、基于言语实践充分挖掘阅读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是指教师结合学情,利用课堂内外一切可利用条件,通过丰富阅读教学实践活动生成的能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素养高效提升的有价值信息。在言语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阅读教学内容,实现这些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呈献给学生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言语阅读与内容甄别能力。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整合教师、文本、学生等各类教学资源。单纯将阅读文本的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未免显得干瘪、淡薄,需要充分挖掘多方教学资源,做到师、生、文本的巧妙融合,并基于此设计出科学的教学内容。二是将生活体验有选择地融入阅读教学中。言语实践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随意放任,而需要技巧性。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感悟,让学生通过文本内容与生活体验的迁移,以生活思维、情感、技能,生命体验、生命意义等活化文本思想,达到文本语言、内容与生活体验的完美结合,经过美化、处理的选择性的生活体验更容易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四、言语实践观下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过程

优化初中语文言语实践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生机活力,引领学生走出语言困境,由陌生到熟识,由无情到有情,让读与写的语言艺术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充实课堂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强化学生的言语学习与阅读体验。

基于言语实践观的教学过程更易于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例如,在《背影》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引领学生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教师首先要做到引领学生自主贴近文本,朗读文本,认真触摸文本语言的每一根神经,透彻文本朗读基调,准确把握文本的感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而全面地探究文本内涵。于是,教师可以运用活动竞赛法,组织学生进行文本朗诵比赛。这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被调动,知、情、意、行提升的终极目标也得以实现。

五、重视言语实践观下的阅读教学评价

篇(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并坚持一定的设计原则开展实施,以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具体原则分析如下:

(一)创新性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教”指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亦即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坚持创新性原则。优质的问题设计能够拓展教学空间,发散学生思维,打造高效阅读课堂。因而,教师需结合文本的语言、结构、主题、思想情感、修辞手法等进行创新延展,亦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特点、审美能力、个人爱好进行适当拓展,从多维视角出发,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探究性以及挑战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其主动思考,形成良好思维习惯,进而提高阅读学习效率。需注意的是,在探究性问题设计时,教师需结合文本积极挖掘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获取学生学习反馈情况,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个人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针对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扩展,认知能力得以增强,思维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以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互动。此外,学生个体学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问题设计时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基于学生兴趣进行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讲究方法,不能教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而需结合教学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问题。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例如初中学生情窦初开,有了追求浪漫的小心思,喜欢研究不同花的花语。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我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花,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花的花语,如玫瑰代表爱情、康乃馨代表母爱等,并适时引出本堂课要讨论的问题:“莲花的花语是什么?周敦颐为什么独爱莲?”如此,由兴趣引入问题,再由问题深入文本,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阅读教学更具高效性与趣味性。

(二)紧扣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然则会使教学失去意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也需紧扣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明确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在描写紫藤萝花时采取了何种顺序?作者在面对紫藤萝瀑布时为何会出现那样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感悟?”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自主思考与研读中逐步理解课文内容。这类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理清思维脉络,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三)结合教学实际把握问题设计的“度”

问题设计不仅要精彩、要合理,还要有“度”,即问题设计需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同时还要把握适宜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由易而难,层层递进。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依次设计了如下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课文题目有何深刻含义?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本文与《秋天的怀念》在思想表达方面有何不同?你对父亲有着怎样的理解?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既有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和拔高升华,有效关联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思维,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深度适宜,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鲁迅弃医从文是一种怎样的爱国主义?这种行为是否可取?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爱国主义行为?”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形成自我认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阅读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展。

三、结语

总之,问题设计关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原则,提升学生主体作用,从学生出发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问题设计方法,通过优质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生成。

作者:黄康梅 单位:广东省吴川市中山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篇(3)

我首先给学生观看一段the New IPAD的广告视频,并设计问题:“How does technology make a difference our life?”然后展示几张图片,从最初的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到单反相机,从“大哥大”到可以发短信、拍照片的手机,再到如今流行的iPhone 4S,设计问题:“What can we use a mobile phone to do?”让学生进行一个warming-up的话题讨论,转而设计问题:“If a cook has a mobile phone, what will he do with it?”从而把话题引到课文上。然后,课文里的两个主人公Henry Jackson和a snake from Asia出场。此时展示课本上的图片,设计问题:What’s Henry Jackson doing? Why?

2.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层层推进,并训练阅读技巧

我设计了fast reading: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Always smile.

B. A snake bites a cook.

C. Mr. Jackson is a cook.

D . If a snake bites you, take a photo of the snake with your mobile phone!

然后我设计了reading for details的练习,通过分段阅读获取详细信息,这一步的问题设计既有answering questions,也有multiple choice和True or False,既有课本上原有的练习题,更有我对教材的深挖,既有针对尖子生的难题设计,也有照顾中下层学生的较易理解题目,凸显问题设计的层次感和课堂的立体感。整篇文章阅读完后,我又针对整篇文章设计了一个填表格的获取信息题型,从而体现了“总―分―总”的阅读理念。

3.引入竞争机制,把输入变为输出

我通过竞赛的方式,设计了以下几种题型:①Find the key phrases in the passage. ②Put the Chinese into English with “if条件状语从句+祈使句”. ③What’s the English for the Chinese in the text? (Find rules:if条件状语从句+祈使句). ④Retell the story―Filling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phrases in the text.

4.读写结合,升华知识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3

一、阅读教学以及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概述

为了深入研究初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需首先明确何为"阅读教学"、何为"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因此,从"阅读教学"的基本概念入手。

1、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教学材料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完成对学生授课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材料中的文字形式的内容,并真正做到理解和领会。在采用阅读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科方面的基础情况以及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学材料的阅读,掌握材料中的学习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实践环节,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材料内容的阅读,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理论、人生寓意等,当学生读懂材料中所包含的所有内容时,又能从中发现并探索出材料所含范围以外的内容,进而提出自己独有的想法,并为其寻求到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法。因而,阅读教学的宗旨并不单单局限于使学生被动的接受什么,而在于从所获得的只是当中发现什么、创造出什么。

2、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在阅读教学模式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问题设计环节,即教师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教学材料进行阅读,进而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和创造。在阅读教学模式中,通过设计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开阔思维、激发内心的好奇,进而使学生主动阅读教学材料,因此,问题设计的优劣,对于阅读教学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注重几点原则: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整体规划性,有教学价值、有内涵、有深意,是对实现教学目标有帮助的问题;

其次,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教学大纲、学生自身能力等实际条件,从而与实际教学有效融合;

再次,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充分开阔思维,并能在此基础上有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及问题设计策略分析

1、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当前,阅读教学方法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问题设计环节,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依据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的调查和了解,将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总结如下:

(1)问题设计实际应用意义不大

许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只注重所设计问题的数量,人多越多越好,而常常忽略了设计的问题的实际应用性和教学实用性,使得设计的问题对于引导学生阅读、获取材料知识、发挥创造能力并没产生太大的作用。

(2)问题设计缺乏多元化[1]

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常常缺乏创造性,一直采用经常使用的问题设计法,使得提出的问题缺乏新颖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对阅读教学的开展没有起到足够的促进作用。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分析

(1)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设计问题[2]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因此,可以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提出符合学生心理的问题,可以为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教学模式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先进科技--计算机电子技术、投影仪器、幻灯片等,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节,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几段贝多芬创作的曲子(变奏进行曲、欢乐颂、命运交响曲等),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述教材中所描述的贝多芬,并融入教师在课前准备的相关教学资料,在音乐播放结束之后,与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分享,音乐中的那一部分能体现出教材中所说的贝多芬的特性,以及通过音乐,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哪些其他故事是教材中所为提及的,通过如此的提问与思考的过程,完成阅读教学的内容。

(2)从学生的自身能力角度出发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的第二点原则应为考虑学生的自身能力,由于学生接受教育的经历不同,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设计问题,满足阅读教学的需求,需从学生的自身能力出发进行设计。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节,教师可以依据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等的了解,将学生归类,并分组,要求每一组要包含每一类的学生,而具体的分组情况可以由学生自行解决,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学生在自身条件上的互补。在分组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事物的正确答只有一个"的论题,然后组织各小组进行自由讨论,讨论要围绕"事物的正确答只有一个"展开,看这个论题是否正确,在讨论结束后,请两组意见不同的同学进行观点阐述,进而推出课堂教学的重点。

(3)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角度出发设计问题

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在我国汉语的内涵十分深远,因此,在采用阅读教学模式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从语言的运用角度出发,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重点。如在上述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节,当进行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辩论赛活动,邀请两组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一次课堂内的辩论,通过辩论既可以阐明小组内的主要观点,也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观点支持、观点反驳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具体运用,从而提高知识的使用技能。

三、结语

初中语文课堂是国民教育的重点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采用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设问题设计环节产生的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从"问题设计实际应用意义不大;问题设计缺乏多元化"两方面阐述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并提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设计问题;从学生的自身能力角度出发设计问题;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角度出发设计问题。

篇(5)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学生阅读方面的综合能力,逐级成为了初中英语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主要工作重点。初中英语阅读文章的类型较多,对于学生阅读方面的各种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客观地决定了做好相关问题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新课改影响范围的扩大,推动了初中英语教学各项体制的改革,对于其中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作用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问题设计方面缺陷

初中英语大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为了增加初中生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他们运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开展有效的英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与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内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同时,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开展中,需要充分发挥问题设计的相关优势,增强阅读教学的课堂效果。但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的问题设计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影响了问题设计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些有关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主要缺陷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设计问题方法单一,整体的质量不高。初中英语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阅读设计的相关概念理解不深,实际的教学计划制定和安排的过程中,设计问题方法比较单一。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问题方法单一主要表现为:(1)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过少;(2)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锻炼不足;(3)忽略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性;(4)问题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客观地说明了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造成的影响。

2.问题的设计缺乏创新性。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需要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起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英语阅读文章,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从而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问题。而某些老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深入了解英语阅读材料的内涵,导致最终设计的问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问题设计缺乏创新性,学生整体的思维想象力将会被慢慢地弱化,解决英语实际问题的思考角度将会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3.问题设计的层次感不强。新课改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差异性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英语阅读方面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相关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为了按时地完成教学计划,在具体的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总是采用相同的参考标准要求学生,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感。在这种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某些学生由于看不懂老师设计的相关问题,学习的自信心将会慢慢地下降。而英语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基本可以适应老师设计出的各种问题,英语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锻炼,自身的学习效率也会逐渐地提高。这种现状在规定的时间内得不到有效地改变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将会变得更加明显,整体的教学工作也将承受更大的压力。缺乏层次感的英语问题设计的教学模式,影响着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4.问题设计的开放程度不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的阅读问题设计时应该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这种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答案,阅读过程中投入的精力非常少,选择问题的答案时主观的随意性强。这种由于缺少足够思考空间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客观地体现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英语问题设计开放程度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增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效果的主要措施

1.增强问题设计的层次感。为了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更多兴趣,初中英语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增强问题设计的层次感,注重差异性教学质量,为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提供一定的推动力。我在教学NSE八上Module6 阅读课Unit 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中,解读这篇科普文时,考虑到有部分学生阅读上存在困难,所以我设置了以下问题:What are the animals? Where do they live? What do they feed on? Why are they in danger? How difficult is the situation? What can we do to save it?前三个问题是表层次的问题,除个别英语底子较差的学生外,学生都能直接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后面三个问题则层层深入,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连接词so, in order to在文中的作用,并联系上下文阅读才能得知答案,最后获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动物。

完成这样的教学,需要老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做到:(1)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设计问题时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大致了解问题考察的相关内容;(2)老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主要的内容,根据文章的结构设计相关的问题,保证设计出的问题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3)对于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老师在问题设计阶段应该有着充分地了解。设计出的问题应该能够体现文章的主旨大意,为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2.突出开放性问题的重要地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开放性问题所占的比例大小客观地反映了老师设计阅读问题的合理性。开放性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及概括能力。初中英语中各类型的阅读材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老师在这些问题设计中加入一定数量的开放性问题,将会逐渐地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他们英语方面强烈的求知欲。比如,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这样设置:How do you deal with this matter? What would you do? Do you have a better solution ?等。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3.注重细节性问题的设计。为了有效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细节问题的设计。这种设计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阅读方面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初中英语阅读中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篇幅较长,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处理细节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教NSE八上Module 11阅读文My experiences in England 时,学生在阅读下面两句时:In England , you usually drink tea with milk. So I tried to drink tea with milk too. 我就会追问道:Why did the writer try to drink tea with milk? 引导学生去琢磨作者为什么用“try to”,学生展开讨论,得出想法:Maybe the writer didn’t like the way of drinking tea in England first。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作用较为明显。

三、结束语

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出有关问题设计方面的可靠措施,为学生未来全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做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相关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为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宽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篇(6)

1.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

1.1要逐层深入发问

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很大比重,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了解文章内涵及写作背景意义等,但是初中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总是无法吃透文章,总是对文章半知半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需要教师能够用正确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要逐层深入地进行提问,不要直白地发问。

1.2提问时要使用生动的语言

提问,很多教师都可能只是认为就是直接发问,其实不然,提问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教师提问时要带着笑容不要给学生压力,要使用丰富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获得一种语言享受。

1.3提问后要进行一定的语言奖励

初中学生大多处于叛逆期,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提问后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语言奖励或鼓励。很多学生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就能很快答对,他们可能会答错,但是教师一定不能用严厉的语言进行批评,否则会严重挫伤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论对错与否,都要表现出对学生极大的信心。例如:某个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出错了,教师就该面带笑容地说:“没事的,可能这位同学有些紧张,我相信下次就不会了,请坐。”

1.4同一个问题最好只提问一个学生

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强的,教师在提问时不要想着这个学生答不对,换个学生看看,否则下个学生答不对,先前的学生就会产生无所谓的心理,不仅我不会大家都答不对,如果答对了就会有种羞辱感。

2.提高对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的关注

我国的阅读教学是比较传统的,而且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主观上追求共性统一,而忽视个体的特点与需求,凡是阅读教学都从大众化角度考虑,却刻意规避个体之间的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状况良莠不齐,现在很大一部分在职教师都是以教学参考为依据进行教学,这就出现教学参考怎么写老师就怎么教的现象,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厌倦。所以,教师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必须脱离于教学参考以免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抛开以前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做到与学生平等,融入学生中,营造一个师生平等、教学开放、学生积极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己的思想,并且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实现教学上真正的师生互动。教师在进行新式的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开放的意识

在阅读教学伊始,教师往往会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所以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设计出多样多方面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开阔。

2.2教师的正确引导及提升

我们提倡阅读教学的自由、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律不管,任由学生像一盘散沙一样随便发展,开放自由并不是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毕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是肤浅的阅读教学是否成功主要在于教师对自由开放尺度的掌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适时对不正确的想法进行纠正,聆听学生阅读文章后的感受,并对他们的感受进行相应评价。

3.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积累与借鉴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往往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学生在进行写作时语言空洞,缺乏想象力,在对文章中的一些事物进行描绘时没有生动形象的词汇,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这就表明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没有进行辞藻的积累和沉淀,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对作家语言和写作技巧的感受,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好的词句并做好积累,使其以后在写作中运用灵活。

4.结语

教师的有效提问对教学至关重要,有效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填补语文阅读的空白,教师一定要合理进行阅读提问,不要天马行空,而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思考、提问能力为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35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发挥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阅读学习的内容,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如何设计合理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提问,值得教师深入地钻研。下面结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根据学生兴趣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参与阅读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还是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手段。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密切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围绕着学生关注的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灵活地运用有趣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阅读,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完成英语阅读任务。

例如,在讲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的Unit 1 《I like dogs》这一单元时,在学生阅读新课之前,教师发现班级中很多学生对于“养宠物”非常感兴趣,于是让学生围绕着“What animals do you like?”这个问题自由发言。首先,教师为学生做了示范,“As we all know,animals are our friends.I like every animal.But I like dogs best.Dogs are not only very lovely,but also very helpful.”学生一听教师最喜欢的动物是狗,很多学生也表示自己喜欢狗,“I like dogs too, because it is very lovely and friendly.”学生想要表达“狗是最忠诚的动物”时,教师提示学生用“loyal”来表达。学生顺利地说出“The dogs is very loyal to people, so i like it.”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变得有很多话可说,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了准备。

可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积极的心态下参与英语阅读学习活动,提升英语阅读的效果。

二、结合阅读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在学生开展英语阅读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通过各种问题来辅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准确地理解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锻炼语言表达技能,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英语阅读的基本任务。

例如,在讲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的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一单元时,教师结合阅读内容,设计问题如下:同学们,你们知道“篮球”“足球”用英语怎么说?有学生学过英语,顺利地说出了“basketball、football”,教师继续问“打篮球”“踢足球”怎么用英语表达呢?学生有些根据汉语的表达,说“play basketball”“kick football”,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表达错误,“在英语中,与球类相关的运动都用‘play’这个动词表达“打”“玩”的意思,在这样一步步讲解的基础上,学生既丰富了语法、词汇知识,也对教材上的阅读内容准确地理解了大意。

由此看来,教师选好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点,巧妙地提出合理的问题,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阅读材料中涉及的语言知识,在问题的帮助下深入理解阅读内容,从而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三、围绕拓展目的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为目标,设计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进行更加广泛的阅读,拓展英语阅读的空间,积极应用所学的英语知识理解阅读材料,不断完善英语阅读技能,增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篇(8)

一、对作者的提问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用的文本,都不是为了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专门创作的,都有着作者的特定的目的,要么表达志向,要么抒感。如果想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倾向,就必须先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必须考虑到作者的因素。只有知其人、知其世,学生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初中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先以作者为中心走向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进而进行更细致的解读,猜测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意义。这是学生学会阅读的第一步,同时也为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即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迁移打下基础。

如《孔乙己》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还原出孔乙己、短衣帮等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设问为:

1.鲁镇的酒店的客源有哪些?

2.酒店的老板是用什么把这两种顾客隔绝开来的?(曲尺形的大柜台)

3.在作者的笔下,短衣帮、穿长衫的顾客分别代表什么阶层?

4.曲尺形的大柜台象征着什么?(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

二、对文本的提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既是被理解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主体,是一个隐蔽的或者说没有出场的主体。文本与我们的对话和交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的是,引导我们(读者)“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过程。

另外,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首先是体现在文本表层的语言文字,其次是文本内容,最后是深层的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往往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模仿的范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言语形式设计提问,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辨析、理解,培养他们的语言形式能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1.对文本思路的关节点以及构思技巧的提问。

(1)“孔乙己的故事是由‘我’,当时仅有十二岁的小伙计,叙述出来的。请你阅读全文,找出‘我’对孔乙己的态度的变化。”

(2)作者以当时仅有十二岁的小伙计的‘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2.对文眼的提问。

《孔乙己》一文的文眼是“笑”,有短衣帮的笑、小伙计的笑、老板的笑、小孩子的笑……每一处的“笑”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作用,教师可以在此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

①“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中的‘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中的“笑”写出了什么?

③“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的‘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④“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写小孩子的“笑”有什么作用?

3.对矛盾点的提问。

“矛盾”是孔乙己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孔乙己的矛盾点,可以在矛盾点处设置疑问,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1)孔乙己身上有哪些矛盾的地方?

①孔乙己身份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孔乙己身体与心理的矛盾:身材很高大,却又好吃懒做,不会营生。

③孔乙己心理与行为的矛盾: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却又有偷窃的行为。

④孔乙己品行上的矛盾:替人钞书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却有着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行。

(2)“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为什么不换掉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3)“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孔乙己身材高大,写得一笔好字,为什么会沦落到偷东西的地步?

4.对语言特点的提问。

《孔乙己》第1至9自然段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精炼、深刻、准确,灵活多变的特点。教师可以在相关的语句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含义。如:

①体现精炼、深刻的语言特点的提问:“怎么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体现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特点的提问:“短衣帮说:‘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③体现丰富,灵活多变的语言特点的提问:“‘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可以看出什么?”

三、对读者的提问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接受美学的主要创始人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力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文本中存在着“召唤结构”,即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美国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后增加为八种),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智力上有着个体差异性的学生,阅读存在着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的文本,阅读后的感受体验自然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地位,突出其个性解读,鼓励学生去寻找、填补文中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体验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在《孔乙己》第一至九自然段中,存在着两个文本的空白。其一是孔乙己偷书时的情形,可以在此设问为:

1.孔乙己偷书时有着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心理与行为的矛盾,即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却又有偷窃的行为这一点来进行分析偷书前的剧烈的思想斗争:去偷,被人知道了,就声名扫地了;不去偷,就无法生活下去,会饿死。究竟是要名声,还是要命呢?

2.孔乙己是怎么偷书的?

偷书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身体与思想的矛盾,即身材很高大,却因鄙视劳动,四体不勤来分析。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孔乙己因为四体不勤,偷书时的动作如何笨拙,反应如何迟钝,心理上是如何地害怕。

3.请大家运用符合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各种人物描写将孔乙己偷书的过程生动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蒋成. 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篇(9)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下来的,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 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 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 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如在教学How I learned to learn English?设计了以三个问题 1.Why was the writer afraid to speak in class?

2.What did the writer decide to to do in every class?

3.How is the teacher?

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兴趣,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 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教学I've been studying history in China.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 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我们抓住学生“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心 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Where does Leo come from?

2.How long has he been teaching in China?

3.When did the first Jews probably come to Kaifeng?

4.Who welcomed them?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失去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①问题本身;②具体学生的素质。倘若教师在设计问 题时又能够想到这两点,教学双方必然会呈现如鱼得水般的景象。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65-02

什么是“教学主问题”?余映潮先生认为,所谓教学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一以当十的力量。

在阅读教学中,精巧有力的主问题能直指文章要害部位、简化教学程序,能让学生顺藤摸瓜理解文章真意。要达到如此效果,“主问题设计”必不可少。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在又灵活的问题来激活课堂,贯穿教学过程,精练教学内容,直指教学重难点,对于构建高效课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撑起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片蓝天。事实上,初中语文课堂主问题的设置是应具备一定技巧的。

在讨论设计技巧前,笔者以为应首先弄清楚主问题设计的三大立足点。

一要倾听文本。倾听文本,深研教材是精心设计主问题的基础。因为设计主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化繁为简地安排课堂环节,使教学内容更易让学生参与和接受。这个过程,是教师逻辑性、创造性、艺术性的体现,也是一个对教材是否深研的考验。教师浅读文本,必然导致浅问题。教师只有深读文本,吃透教材,审透了文本的精神内核,才能设计出符合文本精髓的主问题来开展教学,引导体验,组织交流活动,使阅读教学有深度,有充沛的活力。美国教学方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设置主问题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能否恰当地提出文章主问题,也是教师专业素养高低的反映。

二要倾听学生声音。教学主问题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去设置,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过程。阅读课堂的主问题本身就是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活动,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支撑学生学习语文的擎天柱,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所以,设置主问题必须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实际认知水平,对文本学习有怎样的渴望程度,了解这些后再设置的文章主问题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遥远的救世主》中的名言:“只要不是我想自己学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我了我也拿不到――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才是我”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教师要想唤醒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只有放下身段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这才是设置主问题的关键着力点。

三要富有启发性。《礼记・学记》中提出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学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窃”,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灌输给他。这段话正是我们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启发性原则。课堂教学是否有启发性不在于提很多问题,而在于既能精准的把学生引人“愤”、“悱”的状态,又能使学生走出“愤”、“悱”的教学方式,这才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弄清设置阅读主问题的基本原则后,我们继续探讨设置阅读主问题的技巧。

首先,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来设置主问题。文章的关键词句也可称为“文眼”,它们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这些精彩的词句在文章内容上和结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文章的主问题就可以设计为分析这些关键词句的含义或作用,因为弄清关键词句直接有助于把握文章要旨,探索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8年级上册)这篇散文时,该如何设置这篇文章的主问题?笔者认为此文虽长但它是自读课文,学习难度适中,所以不能设计太多零散切入口,但浮光掠影式浅尝辄止的一带而过也不好,因为孩子们对人生第一本书这个话题感兴趣,本文对于教育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有教育意义。因此,笔者采取的是较高效的一种学习方法,找到本文最重要的一个词句,只为学生撕开一个可以深入的切入口。但这个切入口必须反映出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目标,才会有实效性。本文着重表现对儿时浓浓亲情和深厚友情的怀念,启发人们要珍惜生活的幸福。因此,学习本文应抓住文末总结句:“人不能忘本”,把理解它的含义及作用作为本文的主问题。因为从“本”的含义上深究,就能让学生了解“本”的含义有根本,人生中最有奠基作用的东西,再引到文中“本”也指父亲亲手为我和乔元贞修补的国语课本,引伸到作者在当年的苦难生活中对温暖亲情、友情的美好回忆,引发学生联想在生活中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而且,这个关键句在结构上也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还照应了文章标题,也映衬课文首段“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思索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样层层深入分析下来,一个课时就能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探究课文的重难点,避免了满盘皆问,师生疲于奔命却如隔靴搔痒、效果不佳的局面。所以,抓文章要害处词句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捷径。教学这类有文眼的文章,只要老师慧眼识窗,破窗而入,设计好主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像庖丁解牛,轻松自如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设置主问题不仅可找现成的关键词句,也可自己谋取,但应注意体现文体特点。如学习诗歌《泊秦淮》时,我们先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对诗歌学习的要求是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体会感悟我国诗歌深邃的意蕴、文辞和风格……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其深远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呢?曾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学生对本诗的积累和认知都不充足,理解这首诗感情的那个小小的切入口在哪里?思来想去,笔者找到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恨”字,围绕“恨”,“遗憾之意”笔者提出了三个问题:一谁恨?(是商女还是作者?)二恨什么?(南朝陈后主亡国的旧事、唱花的商女还是晚唐听唱歌的那些统治阶层?)三为什么恨?这样层层追问诗歌内在的逻辑和原因,就能体会到作者是在借古讽今,表达作者对腐朽堕落的封建统治者的强烈批判和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再如学童话《皇帝的新装》时,笔者以为可从生动的情节入手,像学习小说一样,先让学生拟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议新装”,然后再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全文中心思想,即对虚伪、愚蠢昏庸、自欺欺人的丑恶人性的批判及对真诚善良美德的呼唤。这样讲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对童话体裁会止于老师给的概念即儿童文学的一种,善用夸张修辞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赞美,对童话的主要写作特点“夸张”缺乏充分的感知。所以,笔者觉得本文设置的主问题应是:这篇文章哪些地方用了夸张的写法?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自主探寻也能轻松地弄清故事情节,还能深入地理解统治阶级的丑陋嘴脸,体会小孩纯真的童心,洞悉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笔者以为文体不同,教学要求不同,设置主问题也要随之而变。当然,抓住文体特点设置主问题也易于让学生形成解读这类文章的能力。

第三,主问题应体现课文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作家深邃思想的光辉更灿烂。如学习《最后一课》,对于这篇小说的人物性格,反映的爱国主题,学生并不难理解,但涉及文中法国语言时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齑竺诺脑砍住保对这个关键句子的深刻内涵,有学生能够理解到它反映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也有学生能理解到这句话阐述了学习法语就能摆脱普鲁士统治的道理,但大多数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需不需要再深入推进呢?这时我认为,此句包含了法国语言不仅是一个交流工具,还是法国人民归属感的载体,更是团结法国人民的纽带,打击普鲁士的致命武器!这是法国作家都德深邃思想的闪光点。于是,笔者继续引领学生探讨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追问了一个主问题:语言不就是一个交流工具吗?既然巳经占领了土地,为什么普鲁士一定要强迫被占领地的学校必须教德语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研讨的兴趣,深入挖掘,最后引北大著名国学大师袁行霈教授的话作结:“一个民族的毁灭,不在于土地的沦丧、生命的消失,而在于文化的衰亡”。都德其实在借韩麦尔之口告诉我们:延续本民族的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而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这是作家用真理光辉在照亮我们的心灵。毫不夸张地说,优秀的作家都是擎着真理火炬的天使!老师能让孩子们在感受经典名篇的同时,还能触摸到伟人思想的光辉,让名人的风采在心中闪耀,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上一篇: 高中数学的重要性 下一篇: 档案管理知识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