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56: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23-01
一、序言
中学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音乐课的学习首先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恰恰是音乐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区别。而在音乐课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中学公共音乐教育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1.音乐课教学方法的革新
音乐课教学方法的革新应根据不同音乐类型的特点开展。对于音乐鉴赏课,当教师教会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鉴赏方法后,可以尝试让学生上台介绍他们喜欢的音乐,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声乐课可建立与声乐教学相关的多媒体声乐教室,鼓励开展声乐教学改革,把声乐教学的基础研究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发声原理和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视听作用,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中外优秀歌曲的魅力,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对待学生方面,音乐教师应当有耐心,能够亲切、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特别是一些比较调皮和爱捣乱的学生,以赞赏的心态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被关怀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老师有亲切感、信任感。当教师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他们就会把老师当作朋友,和你无话不谈,继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进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很难想象在紧张的师生关系之下,学生能够喜欢这门课,并将这门课学好。
3.优秀音乐作品的激发作用
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表现欲望。而没有接触过好的音乐作品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的。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就应当尽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在给学生介绍交响乐时,可以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同时对比贝多芬的其他交响曲,让学生对贝多芬的不同交响曲有更多的认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先欣赏卡拉扬指挥的田园交响曲,再让学生欣赏其他指挥家指挥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自己发现和了解不同指挥家对同一首作品的处理和理解上的差异,这样就教会了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基本方法,从而让他们自己有兴趣去欣赏和对比其他交响乐作品。当学生对交响乐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就会厌学。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就不出现灵感,更别谈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
4.积极评价对学生的鼓励作用
音乐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善于肯定和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兴趣,这一点可能比单纯传授音乐知识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学生受到家庭、身体状况等外界因素影响而情绪低落没有信心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些许进步便给予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和学生的平时交往中。还有,在音乐课堂上对一些不好好学习的学生采用积极评价的方法,看起来是老师很不经意的一句鼓励或表扬,但在这部分同学身上也许已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结论
中学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目前很多中学教师普遍遇到的教学难题,有些教师认为是自己的课没有备好,便下工夫在准备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上,以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可后来发现教学质量还是没有多大起色。而从实际来看,现在的中学生处在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也差异较大,音乐教师很难了解到这些学生的背景情况,那么要提高教学质量实在是勉为其难。而且客观来说,学生对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大多数并不感兴趣,他们有他们喜欢的音乐类型,那么音乐教师就应当去了解现在的学生喜欢什么音乐,然后把这些音乐和音乐教材中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传授音乐知识,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在音乐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索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基于当代中学生的特点,基于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还要注意学生诸多在课堂上或在课堂下表现出来的其它因素,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距离和学习障碍,通过教师介绍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大量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高尚情操。在中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在其间不断探索和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志琴.走出音乐与美术综合的误区――音乐欣赏课《天鹅》的教学反思[J].中国音乐教育,2006.
[2]楼建桥.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及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
[3]邹渊.现代教学设计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11).
[4]罗燕.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由资金、劳力密集型向知识、智力密集型转换发展,它对人才的要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样:“这次革命对人类提出的与其说是技术要求,毋宁说是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的新兴产业需要的与其说是物质准备,毋宁说是人才的准备。”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应是具有高度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人才的艺术感受、想像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艺术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在我国,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智力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完善个性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普通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开展音乐教育较早的清华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公式:“8-1>8”它含义是:从繁忙的8小时学习时间里抽出一小时接受音乐艺术教育,7小时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大于8小时的学习效率。
美国哈福大学有个著名的“零点项目”研究计划,他们认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空间科学和尖端武器研究方面落后于前苏联不是科学技术教育的问题,恰恰是艺术教育远不及前苏联,才是造成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世界100强大学排名第7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自20世纪40年代起把正规的音乐课程纳入学科体系,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并在1997年开始把音乐课程列入了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也把音乐确定为学校核心课程。国内外的教育经验都显示出音乐对于人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所在。
在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众多的综合大学选择《音乐欣赏》课作为最基础的公共艺术课程来开设,是非常高瞻远瞩的,因为《音乐欣赏》课是提高艺术修养,步入艺术殿堂的一条捷径,更是挖掘学生的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的主要课程。但在近几年普通高校大量的合并和扩招的新形势下,要发挥公共《音乐欣赏》课对于人才培养的优势,亟需重新审视和完善对该课程的定位。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定位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1993年开始的普通高校的大量合并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化和大众化,但是通过调查显示: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令人担忧,据音乐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音乐素质存在“两多三少”的状况,即喜爱音乐的学生多,认为在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的学生多,但能识简谱的学生少(仅占2.6%),能掌握一种乐器演奏技巧的学生少(仅占0.2%),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学生就更几乎为零[1]。据笔者调查了解大多国民义务教育的学生到初中二年级就没有音乐课了,在这之前的音乐课也被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被为了升学和考试的所谓重要课程挤占和挪用。因此普通高等院校的基础音乐教育几乎就承担了音乐教育的大部分工作,成为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中最后一个让学生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机会和平台。
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后,各高校纷纷开始把音乐列入高校素质类课程供在校学生选修,但课程教学目的是借鉴了专业艺术院校对学生的要求,然而选修的学生为而非艺术专业,这些学生的特点是:音乐艺术的底子薄,又痛失音乐技术学习的最佳时间。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热情而来,报撼而归的局面。为了实现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对于人的全面培养的教学目的,重新对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属于普及型的音乐教育,在当代音乐以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已经摆脱了技术和审美的狭隘目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也从技艺的习得转变成了对文化的学习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公共《音乐欣赏》应成为以音乐文化为素材,以个体体验为途径,既对受教育者实施美育,又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想象力、改变传统的单一逻辑思维模式,培养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使大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的同时得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丰富人文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的课程。
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定位应为——对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并在学习和传承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层面向大众教育层面转化。2007年以山东省“艺考热”为代表的各类社会音乐考级热潮席卷全国,各主流媒体的选秀类节目如“超级女声”等在全国火爆热播,这一系列艺术现象的出现造成了艺术复兴的简单表象,但笔者认为这些现象仅仅是貌似的音乐教育大众化,实则为应试教育对音乐艺术教育造成了实质性的侵蚀。人们只注意到表面的繁荣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本质其实是对文化的承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音乐教育限于传统和狭隘的认识,教学内容上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内容以专业音乐院校为范本,在当下对音乐教育理念的反思和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问题日益凸现。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不仅要担负起对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还要担负起高等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责任。不仅要兼顾中西方音乐文化艺术,同时还比较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差别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如:在中国音乐介绍的时候加入富有中国元素的ppt图片(如建筑、绘画、服饰、文字、礼仪、武术等),通过介绍中国音乐的同时对中国文化进行传达和梳理,根据不同地方特色,选择独特的地方性戏剧或曲艺(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等)进行试听。也可以对照同一时代的中西方音乐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理解。
音乐不但纪录历史文化,也反映现实生活与情感。“音乐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是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个人身份的表达,是他们群体识别和社会身份的标志[2]”。当前音乐的传播途径也日益多元化、商业化,以及大学生审美心理的从众性及追求时尚等亚文化因素影响,促成了大学生对音乐的选择性偏差,在选试听内容时明显表现出对某一类音乐偏爱,为避免音乐审美的同一性危机、彰显音乐艺术的多样性,欣赏课内容上除了要选择传统的古典音乐也需要选择时代感强烈的,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各种音乐形式和内容,引导他们选择积极健康的现代音乐,如:歌舞剧、音乐剧、摇滚乐以及电视电影主题曲等, 例如通过对音乐剧:《猫》的视听,感受人性的选择和善与美的思考。教学内容设计上,让学生不仅了解音乐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感受对人性中的善与美的歌颂,更要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美的过程释放和宣泄不良的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
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应纵观世界音乐艺术文化的同时兼具中国音乐和本土(乡土)音乐特色,同时也要兼顾文化传承和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两个方面的需求。以现当代的音乐形式着手,透过音乐艺术现象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作为文化载体的音乐艺术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传达人类情感。
四、公共音乐欣赏课任课教师素养的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后,公共《音乐欣赏》课成为了综合性大学的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音乐教育已经不是简单的技艺习得和培养,它更多地担负起了传承文化和健全人格的任务,这就对担任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任课的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定位的要求。
各高校的任课教师大多来源于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前苏联的所谓“学院派”的传统教学体系为蓝本,由于人员来源单一决定了知识结构的单一性,表现在教学中有重技疏艺的特点,而普通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希望通过进行音乐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非常科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和其他自然和社会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乐器制造与设计、材料化学联系紧密;声乐作品在表现上与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相互渗透;文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深浅各不相同。很多音乐作品创作和题材都受到经典名著、神话传说的影响,甚至是直接取材于当中的故事情节。因此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与技巧,还需要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对历史、地理和其他自然学科都要有所了解,还应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但是在高考艺术招生中音乐专业的文化分数要求很低,使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发挥创造新性教育的能力受到局限
为提高和完善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师的素养,首先应该从艺术师资招生的源头开始把关,并建立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加大非技艺类课程的课时量。如:在师范生的大学阶段课程学习中加入现代教学手段的培养,对在职在岗的现有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师进行有规律的针对性的在职培训等等。针对非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程,要求选配的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各类知识的能力,丰富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不仅受到音乐美的教育,还可以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功能,达到超越音乐本身的教育潜能的释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纵观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高等教育中的公共《音乐欣赏》课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已是不言自明了,但在近几年普通高校大量的合并和扩招的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能否发挥最初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释放其潜能-----增强对高等院校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想像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关键取决于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定位、课程内容的定位、任课教师素养定位的三个定位是否准确和具有可实施与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滕青. 音乐教育的功能与高校音乐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6(3).
中图分类号:J60-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41-01
一、前言
在音乐课课堂的教学中,有关“美”的教学内容需要靠“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向学生传达,从而确保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而“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又需要依靠“美”的教学内容予以充实和创造。在音乐的课堂上,用“美”的教学内容和“活”的教学方法来打开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水平;用优美的歌词、唯美的旋律来训练学生高尚的情操,带给学生无限的快乐;用优美的语言,用健美的形体、优雅的动作、好看的舞蹈来激发学生的欢乐情绪,进而让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更高、让学生的音乐视野更宽;用唯美经典的名曲来训练、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联想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之中,“美”和“活”灵活的运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中学音乐课中的“美”与“活”释疑
在音乐课上,“美”的教学内容需要依靠“活”的教学手段予以传授和表现。因此,音乐课堂应当充分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简单的教师讲授,以歌唱为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单向地向学生输入知识而已,缺乏有效的互动,使得音乐课堂极其乏味,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现在的音乐课堂应当采取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音乐课有声有色,进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课堂教学的“美”与“活”
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灵活的技巧把各类内容互相组合、有机地搭配起来。例如唱歌和乐理、各种乐器的演奏相结合的方式;唱歌和欣赏、乐理基础相结合的方式;唱歌和乐理、舞蹈以及游戏相结合的方式。把相关乐理的知识,先在歌曲中予以重现,使之得到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再用乐器把已经学会的歌曲表演出来,使学生对该歌曲更进一步的熟悉,然后再利用唱片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欣赏它的美,最后再用舞蹈的形式将该歌曲表现出来。
(二)课外活动中的“美”与“活”
要想使音乐课堂之外的活动达到“美”与“活”的境界,其内容与形式就应当是学生喜欢的、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例如合唱、独唱、重唱、表演唱、舞蹈、游戏、曲艺、话剧和乐器演奏等等,并且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相适应的活动。
三、如何利用音乐课的“美”与“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
任何人都渴求成功,成功不仅能带给人自信,还能促使人奋斗、促使人进取。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这是音乐课中“活”的体现。教师对学生肯定的评价是一剂良药,几乎所有的人都爱被人夸赞,况且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往往与外界的正面评价息息相关。俗话说的好: 好言一句三冬暖。尤其是在学生缺乏信心之时,作为教师就应当及时地鼓励学生并给予其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二)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
中学生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和欲望,而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与他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形式息息相关,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或创造欲。因此,教师应当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对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作品中的“美”,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或者因地制宜,积极发挥本地乡土特色。电脑多媒体音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还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音乐软件以此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作曲等音乐创作。教师在制作音乐课件时还可以加入一些学生喜欢的FLASH动画音乐,进而从视觉、听觉上使学生加深对音乐课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使学生爱上音乐课,并且产生十分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积极发挥地方特色,利用自主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有些地方的学生会利用树叶竹叶吹出十分美妙的曲子,教师可以让会吹奏的学生来教大家。综上,通过“活”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结语
兴趣是人带有很明显的趋向性选择性的心理表现,音乐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的教学中,老师要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摆在重要的位置,重视音乐课中的“美”与“活”,为学生创造一个十分轻松、有趣的音乐学习环境,挖掘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这样学生音乐学习的质量就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熠.提高中学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北京:课程教育研究,2013(03).
[2]闫娟莉.初中音乐课堂反思与对策[J].北京:神州,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