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5: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供应商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引言
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库存管理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库存管理的影响。通过阅读大量关于库存管理文献可知目前企业库存管理主要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微观方面的库存管理。优化库存量的主要方法就是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库存模型。人们对库存管理的认识也随着时代的步伐从单个企业库存的层面上升到供应链的层次上。这种供应商管理库存与联合库存管理使传统的分块的库存管理模式转变为一种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1]。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的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的Jay W.Forrester教授提出的。是一种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论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目的在于综合控制论、信息论和决策论的成果,以计算机为工具,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结构和行为[2-3]。
本文主要应用SD方法对供应链库存管理进行研究本,分别讨论分析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与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指在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商品数量的管理。在以前管理者认为库存越多代表企业的生产能力越强,盈利越多。现在却恰恰相反,管理者则认为零库存才是最好的库存管理,因为库存较多时不仅会占用大面积的仓库而且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导致成本增加。但零库存的弊端是由于库存减少出现缺货的现象,从而会影响企业的运营。因此对企业而言库存管理尤为重要。随着供应链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越来越成熟,并且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研究也由简单向复杂转变,由分散化供应链向集成化供应链发展,目前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策略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IM)、同步客户响应、快速补货、连续补货、协同计划预测补给和多级库存管理等[4]。这些策略的目标都是制定合理有效的库存尽可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且降低库存成本,保证企业的利益。在这些策略中最常用的就是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
三、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的分析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有时也称为“供应商补充库存系统”,即指供应商与零售商在达成一致目标的前提下,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点数据,并用此信息使得其生产、库存活动、与零售商的销售同步,从而对零售商的订货策略、库存策略进行计划和管理。VIM策略的巨大优势在于供应商及时准确的掌握订货量情况从而有效的控制牛鞭效应。在运用VMI策略时,供应商仅对零售商的商品库存有决策主导权,并且供应商的决策也是以零售商的销售情况为依据的。而对零售商店铺内空间布置管理决策没有主导权并且都有零售商决策。
VMI是以零售商与供应商达成一致为前提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使传统的库存管理由所有者主导库存量的方法转变成由供应商来决策库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即制定了合理的库存水平也降低了库存成本,并且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使供需双方共同获利,实现双赢。
(二)联合库存管理
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简称JMI)是以VMI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合作关系,是一种协调的、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强调制造商、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合作共赢,库存计划由供需双方共同制定,来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使得库存减少,顾客满意度提高[5]。
JMI由于在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之间建立了一种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三方不仅可以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需求信息,而且库存的一体化管理使三方准时采购,从而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有效控制牛鞭效应,实现共赢。
四、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系统具有因果关系并且系统的发展变化是非线性的,如果用线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描述供应链中的库存系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此可以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描述库存系统反应实际情况。
(一)VMI模式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该供应链模型中的水准变量是制造商在制品库、供应商成品库、分销商在途成品库存和分销商库存;速率变量为制造商订单执行率、制造商生产率、供应商出货率、分销商成品收货率和分销商成品出货率;辅助变量为生产批量、供应商期望生产、分销商期望生产、用户需求率、订单达成率;存在时间延长。系统所包括的工作流程以订单的执行过程为主。
(二)JMI模式下的系统流程图
联合库存管理供应链模型中水平变量不变,辅助变量在VMI变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平均销售量。
五、结论
通过以上建模分别讨论分析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企业可以依据以上模型进行仿真来判断哪种管理模式更适合自己。
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系统动力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一方面在建立模型时为了反应实际情况需要做一些假设,当假设较多时会与现实系统产生差距导致决策会有误差;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系统在仿真中是连续的,但现实中大多事件是离散的。所以在之后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中要结合其他的方法来解决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第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陶在朴.系统动态学:直击《第五项修炼》奥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10-02
库存是供应链乃至整个物流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控制库存与降低库存,就是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广度与深度来优化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往往是就库存来论库存的优化,静态地观察问题,最佳效果也只能是局部优化。这种思路存在着许多弊端。现代库存管理置身于供应链环境下,必须从整个供应链整体出发优化库存,探索库存管理的战略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重要性
供应商管理库存就是供货方代替用户(需求方)管理库存,库存的管理和补货职能转由供应方负责。供应商管理库存从本质上讲,是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策略。它是让双方都以最低的作业成本来确保交付服务和可靠的供货。通常双方在达成共识的目标框架下签订“产品及服务协议”,供应商根据用户提供滚动的预测计划,根据实际的或由用户提供的当前库存数量,由供应商来管理库存。这样的合作协议框架,将由双方在紧密合作中执行,并且根据实施的情况及时修正,从而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运营环境。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一种库存管理方案,供应商需要掌握客户的库存品的详细资料和库存量,并且对客户的生产和销售计划、生产和销售情况有深刻的了解,从而供应商可以把上述信息与自身的生产计划进行有效整合、周密策划、精心安排,从而高效、低成本、快速地为客户的供应链的正常运作提供全方位的库存管理服务。在供应商管理库存体系下,供应商不仅满足了客户在常规情况下的库存管理要求,而且基于供应商对客户作业情况和销售情况的深刻了解,甚至包括对客户的情况的了解,供应商对客户所可能遇到的各种市场变化情况也都有适当的预案,从而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也能妥善应付,而且成本增加也不大。
因此,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降低库存量、改善库存周转,进而保持库存水平的优化。在供应商管理库存体系下,供应商与用户分享重要的计划和库存信息,双方都可以改善需求预测、补货计划、分销管理和装运计划等。使供应商管理库存由传统的被动根据订单作业和补货,转变成主动以实际的或预测的客户需求作补货,得以减少客户、供应商的成品及半成品和在途库存。
2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
2.1 建立顾客情报信息系统
供应商要有效地管理销售库存就必须能够获得顾客的有关信息。通过建立顾客的信息库,供应商能够掌握要求变化的有关情况,把由分销商进行的需求预测与分析功能集成到供应商的系统中来。
2.2 建立物流网络管理系统
供应商要很好地管理库存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物流网络管理系统,保证自己的产品需求信息和物流通畅。许多企业目前采用MRPII或ERP。这些软件系统都集成了物流管理的功能,通过对该功能的扩展,就可以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管理系统。
2.3 建立供应商与用户的合作框架协议
供应商和用户一起通过协商,确定订单处理的业务流程及库存控制的有关参数,如补充订货点,最低库存水平等。
2.4 组织机构的改革
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改变了供应商的组织模式。引入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后,在订货部门产生了一个新的职能,也就是负责控制用户的库存,实现库存补给和高服务水平。因此,为适应这一业务功能和流程的变化,在组织结构上也必须做相应的改变。
总之,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增强长期合作关系,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供更精确的预测,降低营运成本,改善计划生产进度,降低库存量与库存维持成本,有效地配送等。供应商管理库存方法既可以应用于供应链,也可以应用于销售链。当供应商管理库存方法应用于供应商与批发商之间时,供应商以批发商的出货资料作为补货的参考。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整合制造和配送过程,参与预测与货物配送整合进入商品供应环节,交易伙伴可以共同决策如何适时、适量地将商品送达客户手中。
3 零库存管理模式
3.1 零库存管理方式
企业的库存体系建立对保障生产和经营的正常有序进行有着显著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的缺陷。零库存管理的观念与思想被提出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库存管理概念,其含义是使某种或某些货物不以库存形式存在,即库存数量为零。零库存是对某个具体企业而言的,是在有充分社会储备保障前提下的一种特殊库存管理形式。
3.2 采购环节零库存方式在采购环节实现零库存的优点
能够将原材料库存减少到最低甚至为零,减少原材料库存占用资金,并优化应付账款;能够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包括仓库费用、人员费用、呆滞库存等)。在采购环节实现零库存的难点和成本有:①企业为实现采购环节零库存,须少数几家供应商结成固定关系,甚至是单一供应关系,相对于多元采购会有供应商评价和考核困难,甚至会有以外断档的风险;②小批量供应、运输或配送频率高,会造成较高的物流成本;③要实现采购环节零库存,必须和供应商有良好的即时信息交流,需要有较大的信息化投入;④由于企业计划、市场变化和产品更新等因素,会造成供应商产品积压和报废,影响长久合作的关系。
3.3 零库存管理的主要运作形式
第一,委托保管方式。委托保管方式是指接受企业的委托,由受托方代存代替货物,从而使企业不再保有库存,实现零库存。受托方可以利用其专业的优势,实现较高水平和较低费用的库存管理。委托企业不再设置仓库,减去了仓库及库存管理的大量事务,可以集中计量于生产经营。
第二,协作分包式。协作分包式主要是制造企业的一种产业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可以以若干分包企业的准时供应,使主企业的供应库存为零,同时主企业的集中销售库存使若干分包劳务及销售企业的销售库存为零。例如,分包零部件制造的企业,可采取各种生产形式和库存调节形式,以保证按企业的生产速率、按指定时间送货到企业,使企业不再设一级库存,达到零库存。
第三,准时制方式。准时制方式是指依靠有效的衔接和计划达到工位之间、供应与生产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零库存。看板方式是准时方式中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是日本丰田公司首先采用的,即在企业的各工序之间,或在企业之间,或在生产企业与供应者之间,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为凭证,由下一环节基本上按一定的日程表向上一环节订货,并由上一环节按期(如按天或小时)准时给下一环节送货,各环节之间做到准时同步,实现零库存。
4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是一种供应链集成化运作的决策模式,它把用户的库存决策权给供应商,由供应商代替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联合库存管理则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与传统库存管理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①为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提供了条件和保证;②减少了供应链需求扭曲现象,降低了库存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③库存作为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协调纽带,可以暴露供应链管理中的缺陷,为改进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依据;④为实现零库存管理、准时采购以及精细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⑤进一步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的原则。
建立供应协调机制:①建立共同合作目标。要建立联合库存管理模式,首先供需双方必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为此,要理解供需双方在市场目标中的共同之处和冲突点,通过协商形成共同的目标,如用户满意度、利润的共同增长和风险的减少等。②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联合库存管理中心担负着协调供需双方利益的角色,起协调控制器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库存优化的方法进行明确确定。这些内容包括库存如何在多个需求商之间调节与分配、库存的最大量和最低库存水平、安全库存的确定、需求的预测等。③建立一种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系统。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特色之一。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需求信息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减少由于多重预测导致的需求信息扭曲,应增加供应链各方对需求信息获得的及时性和透明性。为此应建立一种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系统,以保证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的畅通和准确性。要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在供需双方之间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④建立利益的分配、激励机制。要有效运行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必须建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并对参与协调库存管理中心的各个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或批发商)进行有效的激励,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协作性和协调性。
库存是供应链乃至整个物流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库存管理战略和方法。成功的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在于能够选择正确的库存管理战略和方法,从整个供应链整体出发优化库存,探索库存管理的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促进企业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供应链背景下的库存管理模式主要有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零库存管理模式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参考文献:
一、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供应商和企业的关系显示出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外原材料市场供求形式的变化,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竞争性的短期目标型的交易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双赢性的长期目标型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强调在合作的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并用长期的信任合作取代短期的合同,通过合作和协商协调相互的行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提高效率、降低交易和管理成本。
在供应商和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形成中,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战略性合作伙伴型供应商的甄选和管理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供应商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其顺利运作及绩效的提升。但是,目前国内多数制造企业对供应商基本上还是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既大量占用了企业有限的资源,又因管理目标的不明确而难以对战略性供应商实施有效的重点管理,致使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无法形成真正的合作关系。
可见,在原材料及中间件日益标准化和模块化的今天,要在供应商和企业之间建立新型的双赢性的长期目标型的合作关系,就迫切需要加强对战略性合作伙伴型供应商的选择,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这种需求促使企业和学者必须加强对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重视和研究,从而可以在大量的供应商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供应商,满足制造企业和供应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需要。
(二)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的特殊性,要求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
供应商作为制造企业原材料的来源,其提供的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决定了最终消费品的质量和价格,从而也决定了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力。可见,供应商在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制造企业的供应商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殊性。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它与供应商关系并不都是密切的。在众多的供应商中少数与制造企业关系密切的供应商属于战略性供应商,是企业与战略性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更多的则是与制造企业关系不密切的普通供应商。
为了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最大程度的降低产品的成本,制造企业必须加强对战略性供应商的稳定性管理以保证持续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和生产的正常运行,同时还必须对价值大的部件供应商进行必要的竞争管理以保证尽量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所需原材料。
如果企业不能准确地识别战略性供应商,不但会浪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还可能错失很多良机,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建立。为此,制造企业的供应商管理的特殊性,要求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选择合理数量的优秀供应商,并通过建立长期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共享的信息、资源,达到制造企业和供应商双赢的目的。
二、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策略
(一)供应商关系组合矩阵图对供应商进行分类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是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的核心,也是保证制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但是,目前国内多数制造企业对供应商基本上还是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即便有的企业认识到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在判断供应商类别时,往往只是依靠定性的判断和主观经验,因而不能清楚地识别出不同类型的供应商,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本文在借鉴Kraljic对供应商分类管理研究的基础上,从制造企业的角度看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组合,以制造企业的增值价值作为横轴、供应商的供货风险作为纵轴,提出一个矩阵图,如图1。
根据图1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组合矩阵图,可把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第(1)区域,该区域的供应商重要且数量少,供应商的增值价值高且供货风险高,为战略组合供应商。
第二类为第(2)区域,该区域的供应商提供的物料价格低,但风险极高,为问题供应商。
第三类为第(3)区域,该区域的供应商存在杠杆效应,提供的物料价格高,但风险极低,为重要供应商。
第四类为第(4)区域,该区域的供应商提供的物料品种多、价格低,为普通供应商。
1、制造企业的增值价值的衡量指标为供应物料的价值。物料价值高低即变量X数据可以从ABC分类法采购物料分类中可获得,每一种物料可以取上年总采购金额,根据采购金额的大小把物料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物料价值高,BC类物料价值低。若供应商所供应物料的价值越高,则供应商的增值作用越大,增值价值越高。
2、供应商的供货风险的衡量指标为风险程度。风险程度=f(Y1,Y2,Y3,Y4)。其中:Y1为制造企业可利用的供应商数目;Y2为供应商提供的物料可替代的难易程度;Y3为供应商供货的可靠性;Y4为制造企业自制、外购选择性的难易程度。风险程度中变量Y各项目权重取值如表1所示。各种风险程度即变量Y各项目具体取值如表2所示,Y轴取值范围是0-6,中值是3。制造企业可结合具体情况对供应商的供货风险程度(纵轴)Y轴和制造企业的增值价值(横轴)X轴进行取值,根据计算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分类,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别供应商实行不同管理。
(二)对各类别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对供应商的分类,制造企业可结合自己可利用的供应商的实际分别给予评分,根据Y轴和X轴的得分在矩阵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类型,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1、针对位于第一区域的战略组合供应商要采取重点管理策略。可帮助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或共同设计生产流程,制定模块化标准使其提供标准化程度更高的产品,以更好的适应制造企业工艺的需求。
2、针对位于第二区域的问题供应商要采取选择性管理策略。即首先确定对该区域中那些供应商经过改进可能会成为战略组合的供应商进行重点管理,采取改进和扶持的对策。可与供应商一起设计、改进物流系统,尽可能提高供应商在供货方面的可靠性,降低供应商供货的风险。
3、针对位于第三区域的重要供应商采取维持管理策略,要与该类供应商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可及时将使用及需求信息反馈给供应商,与其共同就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及开发进行合作,提高其物料的新异性和柔性。
4、针对位于第四区域的普通供应商采取招标管理策略,要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中占主导地位,让众多的供应商各自报价,有效竞争,选择价格低质量好的供应商。
三、结语
对于制造企业,供应商的管理是保证制造企业业绩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指出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供应商物料价值的高低和供货风险的大小确定了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组合矩阵,并把供应商分为四类,通过评分可以定量化的确定制造企业供应商的类型。制造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上述不同类型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英)马克・戴.采购管理手册(第3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林仁灶.TY公司采购管理的实证研究[D].福州大学,2007.
3、倪沈冰,陈俊芳,张莉娜.制造型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1).
4、黄爽,马士华.汽车制造业的供应商分类研究[J].物流技术,2006(7).
5、陈海涛.企业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与战略[J].企业技术开发,2004(7).
6、制造企业供应商价值链的监控系统研究[J].技术经济,2006(2).
1 供应链管理与供电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关系
1.1 供应链管理基本逻辑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及贸易伙伴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的一体化管理过程[1]。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为此要把供应链各个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供应链的整体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群体获利的目的。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将物流和企业的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从局部最优走向系统最优,从供求管理转变为伙伴关系,从信息传递到信息共享,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逻辑。从博弈的角度看,供应链管理策略是供应链各参与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和谐的供应链是一种纳什均衡状态。从供电企业的角度看,纳什均衡状态就是供电企业与供应商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2 供电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的发展态势
目前从供电企业的改革形势来看,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特点的电力改革正在进行,而以这一改革为特点的电力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并在逐步完善[2]。供电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为降低成本、保证系统设备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从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必须实行供电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如南方电网从今年开始,推行全网主要设备集中招标采购的物资一体化管理,把90%的电力物资由网公司统一采购。这就需要对供应链进行整合与完善。
根据我国目前供电企业供应链的不足,其发展方向应是:①构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逐步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性,包括采购协同、库存协同、生产过程协同、质量控制协同、财务管理协同以及成本核算与控制协同,使整条供应链获得更大的效益。②与供应链中重要的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建立信息共享机制。③物流配送须引入国外先进理念,提升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④改造供电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实现采购及项目管理的自动化,并构建供应链考核机制。⑤建立健全先进信息系统,使用高水平供应链管理软件。
1.3 供电企业供应链管理与物资供应管理的关系
在跨越供电企业边界的整个供应链管理中,最主要的流动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物流主要考虑如何使其在必要的时候,流动到必要的地点;如何使这种流动所需的成本更低,如何使流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更小,一旦出现偏差怎样尽快地加以纠正等问题。物资供应管理是供电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向供应商购买各种原材料或零部件的管理过程,它是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重要环节,物资供应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对电力物资及时控制,而及时控制必须依赖于及时、可靠的相关信息。物流与信息流二者是相互作用,互不可分的。与电力物资从最初供应商流向最终消费者不同,市场信息主要是沿相反方向流动的。为了确定什么时候何种物资流到下一环节,其驱动信息来自下一环节。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不仅需要知道它下游用户的需求,也需要知道它上游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因此供应链管理是搞好物资供应管理的基础。
2 我国供电企业物资供应现状分析
2.1 虚拟的“零”库存管理模式
我国供电企业为提升资金的利用率,降低库存量和运输成本,采用虚拟的“零”库存管理模式。即供应商根据订单要求自行组织物流资源将所需物资配送至目的地,按照实践消耗量进行财务核算,产生资金流,其生成库存的所有权归供应商,决策权和管理权归供电企业。这种操作模式供电企业即使占用大量库存,仍被算作供应商持有,直至实际消耗后才计人供电企业,供电企业似乎达到了“零”库存。这种模式弊端明显:①库存成本并没有因“零库存”而减少,只是库存压力转嫁到上游供应商,然后又通过价格反馈至供电企业;②合作伙伴因资金严重积压造成关系紧张;③物流管理成本因库存分散存储而上升;④各供电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各成体系,运输系统兼容性差、资源互补能力差。
2.2 物资供应协同性差
供电企业物资供应协同性差主要表现在:①缺乏高效率的信息传递平台。由于大多数供电企业与各供应商之间没有构建完善的信息平台,企业间信息协同程度很低,其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方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各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孤岛,使得整个供电企业供应链条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和预测的准确度降低,造成库存积压,增加库存成本,同时因供货不及时而降低物资需求方的满意度。另外,由于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也给供电企业供应链物资供应构建高效率的信息传递平台增添了难度。我国供电企业内部的物资周转基本实现信息化,但整个行业的信息化还处于基础阶段,一方面因为信息化建设投资巨大,导致供应商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行业标准,不同企业的实际信息管理方式差异大。②各成员企业之间缺乏信赖。由于供电企业链条各参与成员都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相互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常常会导致各成员间对抗行为的产生。而且,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文化、组织、战略目标来理解和看待彼此间的合作关系,从而容易对对方企业的行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另一方面,各成员在参与合作中,担心将企业机密暴露给对方,往往会采取一系列保护和防范措施,有保留地进行合作,导致供应链各方信任与亲密程度降低,使整个链条的效率受到极大的抑制。
3 供电企业物资供应的供应链管理整合
3.1 供应商整合
现在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高效率的供应商是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对供应商整合是进行供电企业高效率物资供应管理的基础。
3.1.1 供应商企业选择标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培养国内外有实力的供应商企业进入供电企业的供应链。有实力指企业拥有电力企业关注的物资供应企业质量、信誉、配套能力、协调能力。具体的选择标准有:生产质量(产品研发能力、质量检测能力、质量详细资料、生产工艺说明书、供应质量保证书);生产能力(技术合作能力、财务状况、制造生产状况),设计能力,工艺水平,组织能力;经营环境(政治、经济、技术、地理、文化);健康安全记录和环保记录;规模,自然资源,人力资料和财务稳定性;质量标准的实施情况;环境标准的实施情况;业务考评(成本分析、交货质量、企业信誉和前景、创新能力)。
3.1.2 供应商的选择方法。定性选择方法:专家评议法;定量选择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数理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CA)因子分析;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判别分析(discrimination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nvelopment analysis)。
3.1.3 供应商的选择。关注供应商的管理能力,关注供应商按国际标准运营的一致性,帮助供应商按标准检验采购原材料;与供应商一起制定供应物资的生产标准、质量标准、服务标准。
3.1.4 供应商绩效监督与评估。供电企业和供应商伙伴间形成共同开发产品的组织,持久合作。供应商提供高质量、较低价格的物资;伙伴成员共享信息和质量,共同决定物资能够使双方获利的服务。发起并组织供应商进展情况会议,包括内部用户;监控价格的变化情况,掌握价格变动趋势;调研并解决供应中的偏差和执行绩效中的偏差;对供应商情况进行控制和评估;与供应商一起组织绩效评价会议以监督和提高供应商水平;与供应商一起确认和实施提高水平的方法。
目前,南方电网采取全网主要物资统一采购与供应商履约评价、品控监造与质量抽检,服务考核等措施。就是上述供应商整合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3.2 构建基于网络的物资采购信息化平台
采购信息化平台把构成信息化的物资采购的信息、决策和业务流程都转移到网络上,使整条供应链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同步化,打破企业的界限,构筑电力物资高效率的供应。采购信息化主要有两部分:采购内部业务信息化和外部运作信息化。采购内部业务信息化主要通过建立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相连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简化企业内部采购管理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快信息流动的速度,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企业外部运作信息化主要包括网络和供应商信息系统两部分。网络采购具有速度快、交易成本低、采购效率高、公开透明等特点。供应商管理信息化是指供电企业通过网络将供应商信息系统和采购信息系统联结起来,使主要供应商成为供电企业整个生产体系的一部分,以便供应商能及时了解供电企业的供应和生产需求信息,迅速响应。该信息平台包括计划申报管理、招投标管理、备品备件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仓储管理、综合查询及统计分析、报表处理和外部接口等。
目前,南方电网以基本实现了全网物资信息系统一体化,大大提高了物资采购与配送的效率,下一步应该向供电企业与供应链上主要供应商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
3.3 建立和完善供电企业物资的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是以系统的、集成的思想进行库存管理,允许供应链上游组织对下游组织的库存策略、订货策略进行计划和管理[4]。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一种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双方都可获得最低的优化成本。基本思想是:公司物资管理部门和生产运营部依据各基层单位储备建议拟订物资储存计划,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并与之签订框架协议,在供应商仓库建立公司物资的“虚拟”库存。根据物资需求的轻重缓急程度,按设备货款值的一定比例定期支付保管、维护、检测费用。以后每年物资管理部门会同生产、财务等有关部门,依据物资储备定额和物资消耗情况,以及基层单位储备建议,拟定物资补货计划,对超过一定年限的物资进行更新、升级。当物资按规定调用或升级更新后,公司应及时支付相应货款,供应商也须根据储备定额按期补货到位,保证物资的高效率调用。为达到供应商管理标准,供电企业还需与各供应商建立物资库存管理系统,并通过供应链采购平台进行联结,各供应商负责维护所管理的物资库存信息,实时反映物资库存、领用、余缺等情况,实现物资网上监控、调配。
目前南方电网在防风防汛或重大政治任务时,如亚运会等均与重要设备供应商签定库存应急备品供应协议。但从长期的日常备品备件方面还没有建立供应商库存机制。需要加快这方面的研讨和规划。
3.4供应链末端环节的整合与提升
供应链末端环节是指基层供电局物流部门。它们是物资需求的发起与物资配送的环节,也就是供应链的始端和末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环节长期被忽略,在人力资源的安排上,是整个供电企业的短板,是企业老弱病残人员的安置点。现在要实现从传统的仓库管理向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飞跃,必须从根本上对这个环节进行资源的整合与人员素质的提升,才能适应供应链的信息化要求。否则供应链的整合最终是一个空想。
总言而之,供电企业供应链的整合与完善是供电企业与供应商实现共赢的必由之路。
4 参考文献:
[1]阎子刚,赵继新.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朱浩东.发电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具体来看,对供应商的评价可以选取功能指标、经营指标、稳定性指标等进行衡量。功能指标包括产品质量水平(投诉率、质量合格率等)、产品价格水平(平均价格、价格走势等)、客户服务水平(缺货率、顾客满意度、准时送货率、顾客保持率等)等。经营指标反映的是供应商当前的整体运营状况,包括其管理水平、企业实力、信息化水平、盈利水平、库存功能等。稳定性指标则反映了供应商的未来发展潜力,包括其开发创新能力、技术开发经费比重等为代表的技术实力,以信息化系统水平、预测能力等为代表的应变力,以职工凝聚力、员工满意度等为代表的企业聚合力,以行业服务时间、客户稳定性等为代表的经验指标,以及以员工素质、市场信誉等为代表的企业形象指标等。
2 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供应商在优化供应链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选择供应商。该企业可以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法来选择供应商。定性选择方法包括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等方法。在该企业采购非主要原材料时可以选择直观判断法,也就是根据征询和调查所得的资料并结合个人的分析判断,对供应商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对于那些时间充裕,采购的原材料又较为重要时,该企业可以采用招投标法,扩大范围从众多的供应商中选择恰当的供应商。在有的情况下,几个供应商条件较为接近时,该企业可以分别跟几个供应商进行协商,以确定要最后选择的供应商。
定量方法包括采购成本法和线性权重法。采购成本法是将价格、采购费用、运输费用、维修费用、培训费用等各项成本加起来的总和作为选择标准。线性权重法是先确定选择供应商的指标,再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个指标一定的权重,将各个指标相加形成一个总值作为选择的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等。
3 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该企业供应商管理优化过程中,还要和供应商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针对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合作意识不强等带来的对市场需求反应速度较慢等问题,该企业要切实采取措施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协同合作关系。首先,该企业要控制好供应商的数量。供应商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供应商数量越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协调的任务就越繁重,与供应商关系的处理就更困难。单一供应商也是不可取的,可能会带来受制于供应商的严重问题。因此,企业要从原来的供应商中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优秀的供应商,或者重新从市场上按照特定的标准寻找供应商,并和这些供应商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控制供应商数量离不开供应商的选择标准的制定,该企业要根据国际快时尚品牌中的佼佼者的做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本企业的供应商选择标准,将真正能够与企业长期合作,并能够增强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供应商选择出来。
其次,加强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流。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要通过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来实现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同步化、透明化的运作,就好像一个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一样。因此,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沟通。在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如果没有及时的信息沟通,供应商不清楚该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即将推出的新品的要求等,就无从准备面料、配饰等,这必然会降低供应商对该企业需求的反应速度。同理,如果该企业不清楚供应商的研发能力、经营状况,在向供应商下了订单之后也难以确保这些订单能否保质保量并按时来完成。通过EDI等信息技术,建立共享的信息平台,在这平台上,双方可以及时地获得对方的信息,以对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加强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大大地增强供应商和该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
一、采购管理
(一)供应商关系管理。集团化采购物资供应商的管理是物资装备部负责的,企业物资供应部门负责自采物资供应商的管理。相关管理制度对供应商关系管理的管理原则、内容、方式、方法等有比较全面的规定,但也存在不足。为查漏补缺,企业除完全贯彻总部文件精神外,还应本着主动搜集优质资源的原则,建立下列供应商管理的机制和方法:有效参与机制,通过建立自助网页宣传相关的政策、管理制度等,物资采购信息、生产动态等,让供应商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主动进入和成长机制,如自荐产品、提供域外业绩查询路径等;对目标供应商在集团以外提品和服务效果量化考核办法,为采购扩源奠基,互联网大数据运用的兴起,为企业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可能;细化供货供应商群体,根据物资属性按或明细或小类或大类按比例配置供应商数量。藉此形成货源充足、稳定、质量可行的资源市场,为提升企业保供服务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采购策略及方案的制定。制定采购策略及方案时,充分考虑后续操作,目前以框架协议采购为主要实现形式,在此要主要强化以下相对薄弱的方面:物料属性同质性分析,采购数量、金额分析预测准确性的提高,质量标准的明确,供应商供应能力同质性配置等。
物料属性同质性分析,主要是判断同一个框架协议中物料的特质是否满足采购方案各项要求。采购数量、金额分析预测,决定着框架协议采购的规模和执行效果,既影响着商务条件的确定,还对企业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采购数量、金额分析预测,作用的重要性和不被重视的现状,要求强化其职能并实施考核,提高采购预测的准确性。质量标准代表采购什么品质的物资,质量标准的明确,对采购策略及方案商务实施、货物验收、过程控制等至关重要。质量标准应该由物资需求单位提出,建立需求计划会审制度,会审内容应包括规格型号,质量标准,调度调剂、改制代用、到货时间等,对不符合要求的需求计划发回重新提报。
(三)采购策略及方案的商务实施。采购策略及方案制定后,商务实施的重点工作是市场分析、成本构成分析、全生命周期总成本分析。重中之重是市场分析,好的市场分析一定要全面而重点突出;其次是商务操作规范性的控制,其有效控制是采购策略及方案商务实施合法合规的保障,也是商务操作效益的保证。
二、供应管理
(一)储备管理。储备包括信息资源储备和实物资源储备,如今,储备应以信息资源储备为主,实物资源储备为辅。
实物资源储备的形式有资金、代储、第三方储备和供应商库存管理。对本企业实物资源储备,可以考虑将总库-分库模式改为平行库模式,建立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自动测算物资需求地与各库位的距离,以最近距离确定物资发放的库位,快速响应需求;探索实物资源储备管理超市化建设,提高物资供应速度。
信息资源储备主要指储备资源信息,建立即时物流供应圈,随时通知随时送达。要顺利实施即时物流供应圈,充分发挥其优势,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对油田使用物资储备缺货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筛选出适合开展即时物流供应圈的物资;研究企业周边的物流环境,判断即时物流供应圈实现范围;筛选具备优质库存管理条件的供应商;加强供应商库存管理的量化考核,并进行业绩引导。
(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信息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它是物流进步的基础,是物流作业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物资供应有效保障的基石。物流信息系统是高效发挥物流信息作用的载体,它是管理系统在某一涉及物流的企业中的应用。
三、过程控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in supply chain, by rearranging the parties in the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and the definition, put forward to build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under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s is discussed how to implement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uppli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dominant enterprises in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Key words: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present situation;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52。21
一、企业供应链关系现状
一般来说,企业都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商网络体系,具备一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水平,能为日常生产经营提供物料供应。但不少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合同与以往合作,侧重于满足当前生产所需供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当企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随着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必然要求供应链管理也纳入到公司的一体化管理中,要求供应链的各环节与企业战略发展相适应。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提升空间。
二、供应链关系重新界定
借助增值率及竞争力分析矩阵,企业供应链供应关系可分为战略供应关系、重要供应关系、普通供应关系、单一供应关系,如图。
其中战略供应关系是企业与供应商双赢的最佳模式,企业供应链关系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市场采购在战略管理下进行。只有将市场采购纳入供应战略管理,物资供应保障才会更有力,成本与增值服务也才能最大程度优化。企业物资供应链关系优化的关键,是如何让企业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关系,使市场中的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三、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构建
从企业战略层次上看,供应链管理其实是企业总体战略及子战略的集成和延伸;从执行层次上看,供应链管理又是依托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表现。供应链管理的中心是如何在战术层面上体现公司战略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一是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供应商,二是将供应链关系转化为具体提品和服务的具体数量、质量、仓储、物流、财务等内容(如图)。因此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构建最重要的是做好供应商战略评价与管理策略选择。
1、供应商战略评价体系的构成。供应商战略评价体系除去价格因素,应侧重八方面内容,即:
(1)质量。产品和服务品质能否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发生质量问题时,解决的方式是否高效,是否有持续质量改进的经营目标以及完整的质量过程控制体系,这种控制对生产有多少增值贡献等。
(2)生产。供应商生产能力能否与企业需要相适应,在企业跨越式发展条件下,能否按时提供充足的物料供应。
(3)仓储。供应商能为企业降低库存做出多少贡献,对企业“零库存”的执行有什么积极的建议与措施。仓储管理是否符合要求,仓储是否容易发生变质等。
(4)公共关系。与政府、社会等公共关系如何,是否存在影响企业的负面消极因素,如产品是否环保、可回收,当出现突发性危机时,供应商应急处理机制是否能与企业经营要求相一致等。
(5)物流。物资运输过程是否能有效监控,物流渠道是否通畅,能保证物料按时、按质到达企业,且物流成本是否最优。
(6)创新。供应商是否具体持续的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合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或是推动企业进行技改,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等。
(7)财务。供应商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近期有无合并、破产、重大投资等风险,资金是否充足,能为企业的财务运作提供便利。
(8)信息。信息沟通渠道是否通畅,能否及时反馈意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磋商和解决的能力如何。
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考虑,就是将企业战略要求以指标的形式落实在业务中,至于各种因素所占比重多少,取决于公司对供应商各因素的权衡与取舍。
2、供应商管理策略。供应商战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供应商选择。但是否与供应商继续、中止还是分流合作,则既取决于供应商评价,又取决于公司供应商管理策略。
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要体现与发挥公司对供应商管理主导地位与优势,必然要求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不对等,通过引入竞争性供应是实现这一策略最有力手段。竞争性供应是企业有意为之的管理行为,有利于维护企业最大利益。当然这种操作建立在对物料保质保量供应的基础上。
四、企业供应链关系优化设想
综上所述,笔者对企业供应链关系优化提出以下几方面设想:
1、信息沟通渠道的优化。在已有的信息渠道下,进一步拓宽沟通的内容与方式,特别是要传递企业战略发展意图。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今天,信息还可借助网络的推力,建立网上信息平台,用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
2、供应商赢利模式的优化。赢利模式的选择要综合生产经营与服务契合等综合因素,重点是确保产品和服务品质基础上的价格合理。可以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上引入跟踪控制和审计,减少中间周转环节,实现供应价值增值,在互动中,实现双赢。
3、供应商评价体系的优化。引入全面绩效评价的办法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完善供应商档案,评价的重点在于供应商能否为企业提供合适数量的产品与服务。
4、供应商管理策略的优化。从公司战略上重视供应链关系,将供应链关系作为企业纵向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方面,使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在战略协同、战术协作与企业同步,通过契约、采购策略的运用,实现公司对供应商战略控制,牢固公司在供应链中的主体与核心地位。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它是一种从供应商开始,经由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的全要素、全过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的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以达到全局最优。
5、企业机构与人员的优化。供应链关系管理职责应进一步明确,在岗位、人员、职责上应有明确界定。同时要对此方面人员加强培训力度,让管理人员拥有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掌握先进的供应商管理方法与手段,建立一支高效、清廉的供应商管理团队。针对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采购管理的政策修改或更新、重大的采购事项等,财务部门牵头定期或不定期主持召开采购管理会议,采购管理会议可以固定在每个月月末或季末举行,也可以根据需要临时性地召开,一般由财务经理主持,各相关部门参加,有必要时请总经理及相关主管人员参加。各部门可以在会议上提出在采购工作中遇到的自己无法解决或决定的问题,大家通过相互协调相互理解,在达成公司利益目标的轨道上研究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会议上通过的事项或决定各部门必须切实执行,不得形式化和两面化,对不切实执行的部门,在责令改正的同时,不排除以行政手段追究相应人员责任。作为工作执行和纠正措施的追溯依据,采购管理会议必须有会议记录存档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各相关部门。
总之,当前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竞争环境也发生的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从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调整自己的行为,企业行为的变化导致了对外部资源的整合需求,导致了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必然性,它是基于整个市场、整个企业行为而必然导致的企业新革命。在当今的世界,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已经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企业间的竞争开始演变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重视好供应链关系的优化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伟珍,申明军。浅谈供应商管理在现代化企业中的运用[J]。 梅山科技。 2008(01)
[2] 陈聚。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问题浅析[J]。 煤炭经济研究。 2010(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凭籍低成本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胆参与国际竞争,进入90年代后,抓住了国际船舶市场的机遇,造船产量逐年提高,并于1994年我国造船产量首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材料设备成本、生产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的不断攀升并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再加上生产效率提高缓慢,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前几年亚洲金融危机而导致日韩大规模的调整造船工业,使我国船舶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低成本优势己不断减弱,导致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相对减弱。因此如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及时协调整个船舶建造系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我国船舶建造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在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和计算机制造业等的成功应用,为造船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一、造船供应链管理的特性分析
船舶是可以行驶的庞大钢结构物。船体钢结构由成形钢板和型钢焊接而成,船体内安装由复杂的动力推进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供水系统及其它辅助设施。因此船舶建造兼有一般制造行业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造船是属于按订单生产的大型组装产业,所需订购的各项材料设备,如大到机器、板材、型材、涂料、木材、水泥等小至房间内的窗帘、胶圈等,供应商遍布国内外,数量达上千家之多,而且设备的供应厂家、具体型号等,直接影响船舶产品的结构设计,在一些情况下,由于缺乏栖装设备技术资料,会直接影响设计进度,从而影响交船期,如主机的型号决定了机舱的结构设计,锅炉的型号同样影响机舱设计中的管路、电路系统设计,若这些设备的技术资料不能及时到达就会严重影响造船进度,因此船舶建造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层面既深入又复杂。
1.与供应商的关系密切
船舶建造过程中,需要安装各式各样装置、仪器、仪表等栖装设备,在向上游供应商订购时,必须与船舶建造进度环环相扣,所有胭装设备不仅涉及性能、价格、交货期、质量等,而且与船舶设计中各种设备的布置设计和装配尺寸等密切相关,因此,船舶建造中的一些重要设计变更信息以及由于实际建造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进度计划变化,必须及时的反馈给相关的供应商,以及时的协调供货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在船舶建造中,船东会指定一些设备、材料的供应商,这样就需要船厂、船东以及供应商三方紧密协调,以确保各方的利益。
2.与船东和船级社信息交换频繁
在船舶建造过程中,一些设计图纸必须得到船东的认可,并通过相应的船级社的审查,而且主要的设备供应商也需要得到船东的认可,因此在船舶设计时,需要向船东及相应的船级社提供送审图纸目录和报检项目清单,这样,船厂、船东及船级社三方的信息交流是否顺畅,送审图纸能否及时送回,对于船舶建造周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3.质量以及交货期的控制更加严格
船舶建造过程中,大多数的供应商都在接到订单之后定制生产的,因此在交货前需要严格控制每个零部件的质量,并接受船级社及船东代表的检验,以免在无替代品的情形之下,由于一两个零部件的质量问题而延迟整条船舶建造进度,造成更大的损失。
船舶建造过程与各种设备、材料供应环环相扣,往往由于交货期延误,严重影响到造船进度。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一些报道,某船拖期被船东处以高额罚款,某船的主机到货时间比生产进度时间早了2个月,造成近百万元的资金利息损失,或者听说某船的下水时间仅仅因为忽略了一个小小胶圈缺货而不得不推迟几天,由此可见严加控制各种设备、材料的交货期,可达到降低造船成本,缩短建造周期的目的。
4.与最终用户(船东)直接接触
一般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包括上游外部供应链管理、内部供应链管理以及下游外部供应链管理。但是由于船舶产品的特殊性,在建造完成后将最终产品―船舶,直接交给最终用户―船东,因此在造船供应链管理中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是不同的,其下游外部供应链管理中不需要分销商管理、配送中心以及相应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而只通过合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与最终用户进行协调、沟通以及信息、交互。
二、造船供应链管理框架
基于以上的分析,造船供应链管理框架可用图1表示。该框架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构建的,在船舶建造企业内部构建基于Intranet的内部信息交互方式,船舶建造企业与船级社、船东以及各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基于Internet方式,船舶建造供应链管理以建造计划及管理为核心,以信息共享和交换为基础,保证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顺畅。
在该框架中,船舶建造企业内部流程分为决策阶段、计划阶段以及施工建造阶段,决策阶段主要功能是全球资讯分析,与潜在的客户进行技术谈判,签订建造合同,选择主要设备的供应商以及外包商,并决定建造策略。计划阶段主要功能是设计研发,制定建造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等。建造阶段主要功能是按照设计结果以及建造计划,进行船舶建造。
三、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基于船舶工业的特性分析,建立一个有效的造船供应链系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由传统的管理思想向供应链管理思想转变
降低总成本以及缩短交货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是不同行业的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驱动力。但是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在实施时会遇到传统管理思想的阻力,有可能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员工对该管理思想的认知问题以及相互沟通问题,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开始阶段,可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就需要决策人员坚定实施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思想不同,它需要打破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各部门融为一体,供应链管理给员工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造船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并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培养协作精神,建立“多赢”思想,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合作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实现由传统的管理思想向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转变。
2.建立适合供应链管理的船舶建造企业流程
船舶建造企业流程是指在企业内部,应用各种管理技术和生产设备,最终形成船舶产品的相互关联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型材、板材等原材料,经过运输、生产、搬运、再生产,……,转换为零件、组件、部件、中间产品、分段、直到最终的产品。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于,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料流管理,使之更加快捷稳定地贯穿企业整个流程,但是目前我国船舶建造企业流程是职能中心化的,个完整的工作要跨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许多协调与沟通问题。与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业务流程中心化之间存在冲突,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造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优势,必须对船舶建造企业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RP)。
3.重视供应商管理
在建造过程中,需要与成百上千的零部件及设备供应商联系,不同的供应商以不同的方式将板材、型材以及各种设备零部件送至造船企业,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某种设备或某种型号的型材延迟到达,将会延缓建造进度,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交船期,同时,如果各种物料过早的送达造船企业,不仅需要增加库存费用,而且造船企业还需要向银行支付大量的利息。由此可见,高效的供应商管理是实现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一步。
在供应商管理中,需要依据其重要性进行分类,对不同种类的供应商应该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并且尽量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以降低管理成本。在造船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可分为3类,一类是长期供应商,如板材、型材供应商,另一类是关键供应商,如主机、螺旋桨等供应商,最后一类是短期供应商,如化学品船的特殊涂料、减摇鳍等一些特殊船舶特需的一些材料设备的供应商。不同种类的供应商与造船企业的集成度是不同的,在船舶产品设计过程中应纳入关键供应商,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扩展企业。
4.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机制
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协同运作时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影响供应链之间的协作关系,进而影响到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效果,因此造船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机制。
目前的一些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事后分析,缺少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当发生偏差时其损失和危害已经造成,往往难以补偿。再者,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显得滞后,不能反映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所以,新的绩效评价系统必须清楚地认识供应链中利益与风险分配的作用,正确分辨各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获利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并且,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把绩效度量的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
5.完善信息网络建设
由于船舶建造活动中的供应商遍布全球很多地点,因此信息交换就非常重要,如果供应链中信息不畅通,造船企业必须加大库存来应付一些不确定性情况,有些设备如主机等只能通过增加交货提前期来解决。而当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就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中的库存,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实力。目前我国造船企业中,计算机工具己经被广泛使用,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络基本建立起来,应该说从硬件上己经具备了实现造船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但是在管理方面的计算机软件支持工具还十分缺乏,这样必然导致信息交换和共享上的困难,因此首先必须把各个专业软件在信息交换和共享方面实现集成,从而实现造船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上的信息集成和共享。
参考文献:
[1]郭 炜 程 丽:神龙公司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3:47~49
[2]软件世界:制造业供应链需求调查.2005,2: 117~119
[3]朱汝敬:对我国造船技术和管理发展的若干思考.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2005,12:13~19
在大中型企业物资采购业务中,供应商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基本的工作,良好的供应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利用市场资源、加强与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企业采购成本。供应商管理主要包括供应商准入管理、供应商绩效评估管理、供应商更新管理。供应商准入管理是指对供应商基本信息的注册、资质的考察和准入申请的审核管理。供应商绩效评估管理是指根据企业预先设定好的关键绩效指标对供应商的日常表现进行打分、等级评定,从而实现对供应商的定期监控。供应商更新管理是指当供应商地址、联系方式、税号等基本信息发生变化时,或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对供应商等级进行更新或交易冻结时,实现对供应商数据的修改和更新。
在对多个大中型企业的采购业务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企业在供应商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
(1)企业范围内缺少统一的供应商分类标准。
(2)未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体系,缺乏统一的供应商选择规范。
(3)供应商考核评估体系缺失。
(4)与供应商仅是单向的交易关系,缺少深层次的双向沟通、协作。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建议采取的解决方案如下:
一、基于战略影响的供应商分类集中管理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纵向一体化战略”逐渐被现代企业认可并践行,它使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单纯的买卖关系演进为与企业战略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趋势下,企业需要对供应商进行分类,采取区别化的管理策略,以便合理有效利用企业有限资源,保证物资供应稳定的同时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我们可以从供应风险和成本价值两个维度,将供应商分为战略合作型、长期合作型、竞争合作型和一般交易型四类。针对不同类型供应商所具有的特点,按照差异性原则,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包括与供应商的关系、采购方式、供应分析、保证供应等方面。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与关键供应商的长期战略合作
世界领先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已经由企业与供应商的竞争性关系转为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做为企业采购业务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获得稳定的优质产品供应,还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改善信息环境,实现节点企业间的长期双赢,所以已成为大中型集团级企业的必然选择。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基于供应商分类以识别出关键供应商,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开发对象;利用供应链新思维重新定位与供应商关系,与其形成对利益共同体的理念认同;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信任监督机制、双向激励机制以及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共同的质量认知;利用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支持,逐步培养在物流、计划、企业需求等方面的协同合作能力;对战略合作关系进行定期闭环评价,检讨不足与改进方法,以促进、巩固这一战略合作关系。
三、基于KPI由信息系统支撑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与评估
在加强供应商准入控制这一静态管理的同时,还应通过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与评估体系,实现对现有供应商的动态管理。基于这一考核体系,并参考历史交易记录和市场变化情况,对供应商做出公平、公正的考评,促使供应商自我改进,淘汰不合格供应商,逐步培养长期合作的稳定供应商、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并持续地优化供应商结构,从而保证供应质量,降低供应风险,减少企业采购成本。
供应商的考评结果需要有相应的数据来表现,一系列量化的、可操作的指标即成为必然。对于供应商绩效管理,应基于企业采购业务目标和供应商管理策略,建立起与之相符合的、清晰的KPI指标考核体系,以此作为对供应商的考核依据和汰换参考;并可针对每一种供应商类型,制定不同的KPI标准以及考核策略,严格控制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关键供应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丹,谷小倩,刘俊琼.浅论供应商管理模式[J].商品储运与
养护,2007,(1)
[2]綦振法,程钧谟,徐福缘.供应链中供应商模型的评价与构
中石化华东分公司是一家以油田勘探、开发为主的石油企业,公司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逐步开发了苏北、东北和海外市场。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使公司在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应对油田企业的竞争时表现得差强人意,已不适应大型油田企业运行管理的要求,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的竞争能力。因此,面对油田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石化华东分公司如何运用先进的采购管理理念。迅速提高自身的反应速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料成本,加强综合竞争能力,已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一)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的作用
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供应链企业间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料供应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供应链环境下,采购功能是供应商与企业之间至关重要的连接,特别是对于生产企业,采购管理的短期目标主要集中在提高生产率、降低库存量和降低周转时间上,长期战略目标则是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市场份额、提高整体供应链利润。
(二)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通过采购管理增强供应链的系统性和集成性,提高企业的敏感性和响应性。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以外部资源管理为工作重心;面向过程的采购管理;建立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伙伴关系;信息化采购。
二、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的采购现状分析
(一)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的采购现状
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目前国内主要在江苏、吉林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外部市场有西北油田分公司、东北分公司等;国外市场主要在加蓬、哈萨克丝坦等。采供中心负责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的物资采购、供应工作。公司从2005-2008年的采购工作量为2.5亿元、3.2亿元、4.1亿元、5.2亿元,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采购品种多而杂,而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的施工队伍比较分散、距离远,物资采购供应管理面临新的课题。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目前的采购模式主要有总部集中采购、总部组织集中采购和企业自采3种模式。关键物资如石油地质专用管属中石化总部集中采购。由中石化华东分公司ERP系统生成物资需求计划、采购订单,通过中石化电子商务网报中石化物装部统一采购。采购量占总采购量的60%,采购的金额多,采购的量大但采购的品种少;主要物资如油田化学剂、无缝钢管、三抽设备等属中石化总部组织集中采购,由中石化华东分公司ERP系统生成订单,通过中石化电子商务网报中石化物装部批准后在中石化物装部认可的供应商名单内采购,采购的物资与生产直接相关;一般物资如工具、生产辅助材料等,由企业自采,采购量占总采购量的15%,采购的金额不多,但采购的品种十分的多而杂。表1为中石化华东分公司2008年部分物料采购数量。
(二)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采购策略存在的问题
中石化华东分公司自成立以来在采购策略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但这种改变比较随意、缓慢,没有系统性。总体来说未能及时跟上发展的步伐。在当前供应链发展环境下,如何建立适应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采供中心特点的供应链采购供应管理模式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1、采购模式调整的问题。目前网上采购的3种采购模式:直采、组采、自采。直采、组采是管理的重点,对各类物资采用的采购模式物装部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总部最近在2008年上半年对钻具从直采调整到组采,此种采购模式的调整存在以下问题:(1)从计划的提报上。目前中石化华东分公司油田企业有存续和上市两块,存续和上市的关系由于利益的不同一直比较紧张。钻具计划的提报与油、套管不一样,钻具计划由存续提报,供应部门通过对计划的整理、编制和确认后,报总部采购,供应部门对计划的管理相对较弱。如果钻具从直采调整到组采,供应部门对计划的要求、控制可能进一步降低,计划的临时性和随意采购的比例将增大。采购的成本就会上升。(2)从合同、结算上。中石化企业现在都在实行《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对产品的合同、结算规定是比较严格的。钻具组采后,合同、结算就在二级单位的供应部门执行,而钻具的采购金额相对高,一个产品的合同(超过30万元)的签订需由项目实施部门、计划处、财务处、法律事务处及主管领导的审批签字后才能实施,结算也是如此。而此项工作快需1―5天,慢需14天。如果合同签订慢,供应商就无法安排生产,交货期就会推迟。从而影响到生产。另外,总部规定的钻具供应商对资金回笼也会存在顾虑,因为各油田企业的情况存在差异。由此,建议对大宗物资的采购以直采为主。
2、竟价采购的操作问题。竞价采购以电子商务网为平台,为企业和中石化一级供应商创造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作为企业希望参与竞价的供应商越多越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以下问题:(1)供应商对参与竞价采购的热情不高。对竞价采购的产品采取不报价的态度,有时由于参与竞价采购的供应商未达到3家,而使流程无法继续。(2)竞价采购中标的供应商对竟价中承诺的交货期有时无法保证。(3)参与竞价采购的供应商串通报价,故意提价。
上述种种因素的存在与采购商、供应商有关,与市场活动也有关。本文在分析工业采购需要考虑的要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管理原料供应货源的办法或技巧。
三、供应链环境下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的采购策略
由于油田企业的特殊性,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采购物料品种繁多,各种物料的采购金额大小、对公司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供应市场的状况千差万别。要使公司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就必须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维度对采购物料进行细分,进而根据每个物料的定位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资源管理在不同物料上的分配更有效,从而使企业实现效率优化的采购供应。针对2008年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部分物料采购列表,应用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策略对其进行分析。
(一)战略性物料采购策略
油田战略物品采购策略――双赢策略。油田战略物品的特点是品种数量少,但采购额大,供应风险高。如套管和油管,其质量的好坏对油田的钻井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出现问题,严重的会导致油井
报废,造成上千万的直接损失。套管和油管价格水平的微小变化立刻会对钻井成本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对供应商市场的发展进行密切关注。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钻井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还能取得更好的钻井生产设计和对钻井生产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从中石化华东分公司2008年的主要物料采购数量来看,适合采用战略性物料采购策略的有以下物品:套管和油管,该类物品目前的供应商主要有宝钢和天钢两大公司,必须通过与两大公司合作,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钻井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从而实现企业和供应商的双赢。
(二)重要物料采购策略
油田重要物品采购策略――最低成本策略。油田重要物品的特点是占采购物资的品种比重和资金比重都不大,但对油田比较重要。如钻具由于有3家供应商可以生产供货,市场供应比较充足,供应商和产品基本可以互换。但是由于钻具的价格比较高,其采购成本降低对企业的贡献仍然是较大的。对此类物品的采购策略一般是以竞标、投标为原则选择供应商。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适合采用重要物料采购策略的主要是钻具,目前主要是宝钢等供应商,应该以竞标、投标为原则选择供应商,签订中短期合约,建立采购优势,在保持要求的质量水平和供应的连续性下。优化订货批量,降低库存。
(三)瓶颈物料采购策略
瓶颈物料采购策略――保障供应策略。瓶颈物品的特点是专用性强、价格低、用量小,但供应市场风险大,对油田生产构成了威胁,其采购策略应该集中于保障供应的连续性。对这类物资的管理思路是:一是降低其供应风险程度。对独家产品应积极寻找替代供应商,使其向一般物品转换;二是在不能降低供应风险的情况下,对常用物资,采取战略物品的采购策略,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保障供应的目的;对不常用的物资。就增加额外的费用,建立保险储备。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适合采用瓶颈物料采购策略的主要有套管油管附件、支撑剂、爆炸炸药等,该类物料专用性强、价格低、用量小,但供应市场风险大,对油田生产构成了威胁,应该尽量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保障供应的目的。
(四)一般物料采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