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信息化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5: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加快信息化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加快信息化建设

篇(1)

一、信息化建设对市场监管的重要作用

1、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市场监管模式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去年12月23日,吴仪副总理在对工商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是为市场主体和广大消费者服务的现代化手段,对于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社会诚信体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工商部门的同志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总局王众孚局长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建立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商标管理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网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效用。”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办案现代化,已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2、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市场监管职能的到位。近几年来,随着工商体制、机制、监管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小局大所”的格局的形成,基层市场监管执法的力度的加大,实施“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建设、商品准入制度建设、个体经济分层登记和分类监管等新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都有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没有信息化的支持,就难以实现市场监管的创新和突破。

3、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进一步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系统内部管理日渐高效、规范、科学、透明,形成流程科学、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工作新格局;可以使案件办理流程化。案件处理从发现线索、立案、调查取证、移案、撤案、案件调查终结到案件执行、责令赔偿、结案等可全部实现网上审批,既规范了办案工作程序和办案行为,也有效地减少了执法的随意性;信息化建设,还可以通过计算机随时查询每项业务工作的质量,过错责任一目了然,从而有效地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4、加快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提高监管服务效能。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步完善,12315维权网络系统,网上查询、名称核准、办照、年检,网上互联审批,企业信息实现网上交易、招商引资等无纸化办公方式的变革,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消费者,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在监管方式改革中的现状

1、信息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贫乏。体制改革以后,工商系统现有人员知识结构还主要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对社会招聘干部和复转军人的基础上,专业性技术人才的补充和更新受体制的影响速度缓慢,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工商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上还跟不上信息时展要求。

2、硬件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部门预算等因素的限制,部份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工商部门缺乏经费,硬件建设工作滞后。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硬件建设。一是针对各项监管职能的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信息网络资源相对闲置,“路多车少”,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已开发利用的软件因是各地区各部门自主研制,系统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百花齐放”,“各自为政”,数据资源不能有效的对接共享;三是系统内网络建设还仅限于内部业务网,对外服务网络如12315维权、网上受理、商品准入、企业信用建设等网络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试阶段,与政府网站及税务、金融、质监、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信息共享网络建设也仅仅处于构想阶段。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落实组织保障。省、市、县各级工商部门要分别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把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部署。要加强对系统干部的思想观念教育,使每一位干部都能认识和体会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文字处理,而是做好日常工作、强化监管职能和提高服务水平的最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和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认真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群策群力,克服困难,把信息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好。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建筑工务局是政府投资项目的专业建设机构,成立于2003年11月,迄今已九年多,截止2012年1月底,累计承建项目392个,总投资规模176.7亿元,已建成并移交315个,累计完成投资102.32亿。

从2006年我局就启动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且边开发边应用,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目前,已建成一个平台两套系统,即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和OA系统。其中,项目管理系统共有25个模块,50多个栏目,通过该系统对每一个政府投资项目从项目选址、立项、设计、招投标与采购、开工建设、竣工验收、项目移交到财务决算等,基本上实现了项目建设全过程关键节点式管理。目前,进入项目管理系统的项目共有304个,做到“信息共享、实时监控、动态管理、辅助决策”,大大促进了项目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建设。近三年来,我局在政府投资项目建成率、开工率方面均达到目标考核要求,投资完成率则是遥遥领先。为我区全域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多,人员少

由于我们管理的项目多、投资大,且项目建设周期长,特别是近几年,我局每年管理的项目数(包括竣工扫尾项目)有200个左右,而我局人员相对较少。如何在项目多、人员少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各个项目的建设进程?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工务局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根本没有基础,一切都是摸索着来,没有形成系统化建设需求,导致了在实际的应用中没能够紧紧的围绕着建筑工程业务进行开展,从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深度与广度都稍显不足。

(三)服务发展落脚点没有找准

在服务发展上,以往还存在为了工务局自身的利益而服务,从而将落脚点进行了错误的定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我们需要找准落脚点,从而促进服务的快速发展。

(四)队伍建设还有待强化

考虑到项目较多,而实际的人员较少,因此,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尤其是在人员的引进上,不能够因为缺少人员,就盲目的引进,对于每一位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考核。此外,系统协管员的队伍建设也需要及时的建立起来。

二、借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领导重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我局几任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开发经费与信息化推进方面给予全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局信息化管理日益加强,我局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并对原有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现已累计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50万。

(二)强化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是关键。我局在项目管理系统建设中全面梳理业务工作流程,加强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的有效融合,紧紧围绕业务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逐步提高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1、围绕进度,实行项目建设关键时间节点计划管理

项目实施关键节点计划管理是我局近几年推进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系统辅助做到了节点计划控制与推进,包括节点监控与超时预警等,要求项目协调小组各成员紧盯项目实施节点进度,对时间滞后的、亮红灯的项目尽快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建设按时推进。

2、围绕合同,做好造价控制和合同履约管理

建设合同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一个工程项目少则有几十份合同协议,多则有几百、上千份合同协议,我们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一是网上合同会审会签。各经办人将拟办合同信息及初步意见录入系统,通过合同会审会签模块,各个审核(批)角色依次工作,快速完成合同签订。二是辅助项目投资控制。造价人员通过造价管理模块,将各类合同协议中款项在概算子项下进行分类设置,实时监控,即时预警,以防止项目超概与概算子项超概。三是辅助合同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合同资金管理模块可快速办理工程款项的请款申拨、款项到位公告、支付核销以及基建财务核算管理工作,此举不但减少财务人员的约30%的工作量,还加快了款项到位速度,赢得了参建单位的好评。我局还在项目前期招标和后期结算信息化管理上进行了初步尝试。

3、围绕信息,实现项目建设信息共享

项目各类进度报表信息是区领导及区级各相关部门广为关心的问题,我局的项目管理系统做到了自动整合各类数据信息:一是打通与区网上协同审批系统的数据接口,每月定期发送最新最准的数据到系统中间库,二是能快速导出各种类型的统计报表。

4、围绕项目,实行文件资料科学管理

我们在系统中为每个项目建立文件库,将所有有关工程项目的收发文件、重要文档资料等均即时关联至项目文件库,以方便及时、快速查询,也保证了项目重点文件工程资料、档案的及时归档。

5、围绕数据,探索项目管理系统辅助决策新路子

目前项目管理系统已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我们正在策划开发一个新模块,拟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度开发和应用,为项目调研决策、可行性研究及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数据参考。

(三)服务发展是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

为了有效整合、全面利用项目管理系统积累的大量原始数据和信息,今年我局准备扩大项目管理系统使用范围和服务对象,准备向有关上级领导提供专门访问端口,以方便查阅;向参建的施工与监理单位开放操作平台,以方便报送月工程进度报表、申请查询进度款项等,同时也加强对他们的监管力度。

(四)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我局于今年初成立了系统协管员队伍,协管员来自各业务科室选派,选择对象是既要熟悉各科室业务工作流程与项目管理系统操作模块,又要热心并对计算机有一定兴趣。系统协管员的主要任务:一是负责对本科室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业务指导及疑难解答;二是对系统的开发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担任新模块在试用阶段的系统测试员角色。这支系统协管员队伍对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已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以上是我局在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的一些做法,在系统开发建设过程中,我局得到了区政府电子政务办及各相关部分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现衷心感谢!我们知道项目管理系统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这些也是北仑工务局今后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努力的重点之一,希望领导和相关部门继续给予我们支持。相信,未来北仑建筑工务局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够走的更远、更长。

【参考文献】

[1] 祝连波.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研究文献综述[J]. 生产力研究, 2010,(01):88-89

[2] 任雁飞. 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清远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档案为例[J]. 广东档案, 2010, (03):56

篇(3)

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疗机构,其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死。我院自1998年启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医嘱信息和医疗收费等面向管理的信息处理,随着医院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和群众对医院的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医院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原有的系统的不足逐渐显现:一是病人诊疗信息的缺失制约了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二是缺乏病人自助服务系统,即不能方便病人,又不能有效提高医院运营效果,三是各系统间整合效果欠佳,数据流转不畅,四是未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施移动查房和移动办公,以有效压缩工作人员的有效工作时间和扩大工作空间,五是不能结合医院人、财、物进行综合运营管理以提高医院自身运营能力,六是未能充分对系统现有数据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七是采用C/S两层架构,系统的安全性和交互能力受到制约。国家的医保政策、预约制度及“三好一满意”硬性指标要求等相关政策法规都促使医院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内、外的压力和动力的推动下,我院建设了包含各类医疗信息、物资信息和管理信息的综合信息系统[2]。

新启用的综合信息系统功能齐全,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具有适用面大、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方便等特点:

1)具有一个大规模、高效率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医院海量数据库快速处理。

2)有很强的联机事务处理能力。

3)采用双机热备存储系统、大容量交换设备和精密空调等设施确保系统7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采用移动专线与边界防火墙,避免业务数据经过Internet所造成的风险;采用VPDN方式接入确保终端接入安全,采用AES内容加密、SSL信道加密及使用SD-Key,确保传输安全;采用各个服务器模块独立部署及冗余部署,确保运行安全。系统具有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

4)易学、易用的友善人机界面。

5)较强的开放性,适用于多种关系系统数据库的操作系统及硬件平台。支持各种平台的异构数据源系统的数据的抽取、传输与加载,可通过统一的界面支持不同的关系型数据库(Oracle, DB2, SQL, Sybase等)、非关系型数据(XML文档、Web Service接口数据等)、平面文件,甚至通用应用系统(如SAP)等;支持各种数据抽取与加载接口,如专用数据库驱动接口、JDBC、ODBC,以及Web Ser? vice接口等。

6)采用的C/A/D模式的三层架构和B/S架构,采用高质量、高速、大容量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

7)采用TCP/IP网络协议。

篇(4)

全面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通知》(渝办发﹝﹞146号)精神和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的《关于创新物联网应用共建智能城市的战略合作协议》、《关于发挥移动通信优势推动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等,按照“发挥优势、相互促进、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智能城市典范及统筹城乡信息化高地目标。

二、工作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规划智能城市及城乡信息化建设目标,整体部署建设任务,分阶段逐步实施到位。

――示范带动,全面推进。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注重实效。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政府出台信息惠民政策,企业制定优惠资费标准,降低使用门槛,按照市场原则建立高效运行模式。

三、实施步骤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及工作机制

成立县打造智能城市暨加快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财政和移动公司的资源投入,印发相关文件,组建领导班子,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培训、指导等工作机制。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专人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工作,并明确办公场所。由移动公司牵头,完成全县智能城市暨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

1.政务信息化建设

2011至2015年期间,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7.22万元,用于补贴镇(街道)及行政村(社区)政务信息化建设及使用费(其中镇、街道按160元/月补贴,行政村(社区)按30元/月补贴);实现28个镇(街道)、329个行政村(社区)政务易信息化100%覆盖。

(1)2011年7至8月:重点在5个试点镇(街道)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

(2)2011年8至12月:总结试点镇(街道)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开展镇(街道)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和推广发展准备工作。实现县级部门和镇(街道)政务信息化覆盖100%、行政村覆盖90%的目标。

(3)2012年1月:总结政务信息化经验,对在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镇(街道)、村(社区)和个人进行表彰,并组织参观学习,推进深入应用。

(4)2012年:实现政务信息化行政村覆盖率100%的目标。

(5)2013至2015年:深化政务信息化在镇(街道)、部门的推广运用,巩固政务信息化建设成果。

2.商贸信息化建设

2011年选取50家涉农企业、2012年达到70家,作为产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选取1000个农户作为农信通示范户;并在5年内每年由县财政提供信息化工作专项经费13.8万元,用于硬件配置、信息补贴、业务发展、人员培训、运行维护费用补贴(其中:每家涉农企业按160元/月补贴,每个农户按3元/月补贴,镇、街道和村、社区信息员培训费按6000元/年补贴),带动广大农户使用信息服务,有效促进信息“进村入户”。具体名单由县打造智能城市暨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

3.民生信息化建设

移动公司结合县实际,整合社保、医保、政策、种养、科技、务工、市场等信息,免费设计、开发手机可便捷访问、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并给予用户优惠,不额外收取信息费。2011年覆盖10万农户,至2012年底覆盖15万农户。

(三)智能城市建设

1.2011至2015年由移动公司新建WLAN(无线局域宽带网)热点100个,县财政按每个热点每年1万元的标准补贴建设费用,共计300万元(其中:2011年补贴20万元,2012年补贴40万元,2013年补贴60万元,2014年补贴80万元,2015年补贴100万元),并向广大市民提供免费、快捷的无线上网服务。

其中,2011年新建WLAN热点20个,具体地点为: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经信委、县发改委、巴川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县行政服务中心、县图书馆、县计生委、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供电公司新楼、龙泽水务公司、中华龙温泉旅游度假区、步行街、人民公园、明月广场、北门车站。其余80个WLAN热点的建设工作在2012至2015年间陆续启动。

篇(5)

要把聋生培养成知识型人才,就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使他们至少要掌握普通高中二年级的文化知识。通常轻度听障孩子大多在普校随班就读,而在聋校学习的多为中度听障的学生,这在客观上也大大增加了聋校教育教学的难度。责任和压力逼迫聋校在进行课改的同时,必须建立起与课改内容相配套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聋孩子主要靠视觉来接受信息,无论是口语教学、手语教学,还是双语教学,正常情况下,教师在课上讲的话,学生总会有20%以上的误解率。靠加大课时量来弥补这一缺陷,不仅会造成学生眼睛过于疲劳,也会使他们的大脑比接受同等学习内容的健全孩子的大脑要疲劳得多,更易产生厌学心理。可见,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很难在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高标准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就必须向课堂要质量,而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聋教育课堂,就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把信息技术引进教育教学,可以弥补聋生听力障碍的缺陷,充分发挥其视觉上的优势;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呆板性;可以节省因使用大量的板书、挂图、操作落后教具等产生的教学时间;可以将大量的课堂口语、手势语转变成简捷生动的影像、图像、文字等,减少学生听讲的误解率;可以避免抽象说教,使教学内容更富于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可以给学生留下更为广阔的遐想空间,增强其扩散性思维,提高理解能力;可以在课堂上方便地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可以使师生互动的过程更为活跃。在听力康复、律动课等方面,利用现代化的传感设备和技术,也可以大大提高缺陷补偿的效用。

实现信息技术现代化的普及应用,决定因素在于师资队伍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设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现代化设备需要具有现代意识和能力的人去运用。没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首先,校长必须认识到,在特教领域,信息化设备和技术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所发挥出的作用,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具,是用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现代化教具之一。但它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最终还要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最终检验它的只能是办学效益是否得到提升,即学生能否受益。为此,校长一方面要优先提供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条件,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提供学校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技术、资金、人员编制、时间等方面的足够支持,并做好长远发展规划,与时俱进,在设备、技术不断更新上有积极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另一方面,校长要以身作则,以终身学习的精神,带头学习、率先掌握并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办学之中。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建设一支能够自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中的师资队伍当作是最紧要的任务之一。

其次,需要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中。如今的青年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无障碍,但由于他们缺乏教学经验,也未必就能把信息技术很好地整合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有时反而起到画蛇添足的负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教学手段之一,并不是教学手段的全部。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很多教学过程中,在很多教学内容上,在很多教学场合下,运用它未必都是最佳的方法。因此,教师上每一节课、做每一件事情,都不能不分教育内容需要,不顾时间与场合的条件,生硬地去搬用信息技术。而作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不能因为信息技术难掌握,而拒绝接受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

为此,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教师的特点,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不断地对教师进行运用信息技术的专业培训。强化老教师掌握新技能的意识,增强年轻教师信息化手段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整合的能力,构建起一支现代化的师资队伍。

全面实现学校的现代化,需要有信息技术的保障

篇(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41-02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企业信息化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及营销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造的过程,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物、财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指在引进先进的采掘技术、工艺和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的自动控制技术、信息采集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已建成的现代化通讯系统。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及有效利用,提高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加快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 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提高安全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

我国大部分煤矿信息技术都是采用传统的生产安全信息调度系统,其前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煤炭工业信息通讯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传统的生产安全调度系统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例如:安全隐患和事故灾害瞒报谎报现象突出、现有的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体系不能够满足煤矿安全监管的需求、安全信息公布制度不健全,不利于发挥公众舆论的第三方监督作用等。纵观发达工业国家煤矿生产管理经验,信息化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和作业效率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煤矿信息管理,提高安全信息质量,进而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是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2 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变革落后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煤炭企业“重投入、轻管理”、生产方式落后、管理效率低下、信息化程度不高。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分工繁杂,部门众多,机构重叠,职能部门间缺乏整体协调性。虽然近年来有所改观,但仍然暴露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管理效率低下、内耗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乃至整个煤炭行业的发展。加强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

3 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是信息和速度的竞争。谁能在第一时间里迅速得到企业所需的信息,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煤炭企业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条件,消除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不利因素,实现资金流、物流和工作流的有效整合,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4 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煤炭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且环境污染较大、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人力资源条件差。“以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煤炭企业将“首当其冲”。因而,紧跟时代步伐,用信息产业改造煤炭企业,建设数字化矿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煤炭企业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的必由之路。

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是以矿井安全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为核心,实现管理自动化。是指通过先进采煤技术、采煤工艺、自动控制设备等的应用所带来的效率和可靠性的提高,在矿井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实现自动化控制与管理。在“采煤”环节实现高度采掘机械化、工作面生产自动化控制和地面集中监测;在“运输、原煤加工及装车外运”环节实现地面集中信息采集和控制;在“通风、供排水、供电”环节实现井下实时监测、地面自动化控制,进而达到对矿井的所有关键运行设备实施实时监测和控制,保障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二是以企业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为重点,实现管理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建立基于ERP思想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管理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重塑,将企业的生产计划、过程控制、生产调度、财务管理、安全监察、设备安全管理、设备综合管理、物资管理、运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等集成化,可供随时查询和读取,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

三以数据库高度集成和共享为支撑,实现管控一体化。是指采用先进的系统集成技术,通过建立生产自动化实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WEB数据库、生产状态数据库、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库等,为生产调度、管理提供实时、精确的数据查询,从而保证生产调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减少和避免重大故障的发生。同时,通过管控一体化的运行和信息的高度共享,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息门户,为企业决策者、相关部门和合作伙伴提供信息。

四、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1 扫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类因素,促进企业发展力

一是注重自主学习,提高职工素质。煤炭行业整体人员知识水平低、综合素质较差,思想意识落后,已经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障碍。通过信息化建设,采用多种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学习、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可以通过网上学习的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克服员工学习的时空限制,有效地推动了企业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工作,对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行政效率。一般来讲,煤炭企业总部与其下属各矿分布在不同的地点,相互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文件、图纸及其他相关信息需人工直接传递,速度较慢,难以及时传递到位。通过建立完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使之与地测管理系统、调度管理系统和安全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各类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无纸化办公。

三是促进企业形象改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长期以来,煤炭企业由于自身作业的特殊性质,加之对自身形象重视程度不够,在公众心中留下了“脏、乱、差”的形象。而且,煤矿地下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一直为周边群众所厌恶。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对矿井和矿区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测,有针对性地采用清洁开采技术、洁净煤技术和土地复垦等技术,努力营造绿色矿山。同时,通过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站,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同上下游的企业之间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甚至可以同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建立业务联系,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彻底改变煤炭企业的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是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煤炭企业资金的占用量和使用量大,用途广泛,企业领导对资金使用决策的难度较大。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预测。

2 变革安全监测方式和手段,提升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篇(7)

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公积金的各项业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就柳州市来说,2005年柳州市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住房公积金276983.28万元,累计向15055名职工发放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129164.02万元,年度实现增值收益2504万元。到2013年末,柳州市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住房公积金191.64亿元,累计向50082名职工发放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714689.47万元,年度实现增值收益13261.39万元。经过近10年的发展,住房公积金各项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各项数据指标都翻了几番。但由于信息系统管理基础薄弱,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原来建立的初级住房公积金网络管理系统已不能满足现有公积金的管理和核算需要。为推动公积金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改进信息系统管理。

一、 目前住房公积金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1、系统信息化建设没有长远的规划,阻碍公积金业务的发展。从2003年起,住房公积金经历了从当年的手工作业到电算化到现在的网络系统管理现代化, 10多年的时间,人们对公积金信息系统化的认识还是不够。许多人认为对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花钱外请软件开发商进行软件开发,将公积金的各项业务统计起来、衔接起来,财务能出报表就行了。其实,这只是简单的信息处理,并不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力,离真正的系统信息化还很远。如果系统在规划、建设初期没有从公积金的业务特点、后续工作、发展方向考虑,只是单一的为满足目前业务需求,便大张旗鼓地进行系统的开发、建设,这样根本满足不了业务日趋发展的要求,导致公积金业务发展缓慢。从而对系统进行再次建设、改造,那只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整个公积金信息系统建设无统一标准,硬件设备建设跟不上公积金事业的发展。我们知道,住房公积金制度是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城市的发展而见建立起来的住房保障制度,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住房公积金制度也不断的变化、完善,住房公积金系统信息化建设也应不断改进、完善。住房公积金中心负责该市的住房公积金的归集支取管理工作、信贷管理工作、财务核算管理工作,工作量大,业务复杂,人员少,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这些工作就需要提高信息化手段。但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各中心对信息化建设也各成一体。行业内没有统一标准,各地市程序开发也不一致,系统的运行也是五花八门。这不仅造成系统的重复建设,还影响系统的建设和开发。

3、对系统信息化认识不足,过于依赖软件开发商,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现在,管理公积金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只是单一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公积金业务、公积金财务等业务不太熟悉。而信息系统软件的设计开也不会是尽善尽美,也会出现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随着公积金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信息管理系统与业务的摩擦或问题。业务操作员会相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果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只是单一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对公积金业务只是一知半解,对系统出现的漏洞无法解决,还得依靠软件开发商来处理,那么,在时间上,效率上很难与当今的公积金发展相匹配。如果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是懂业务、懂财务、懂管理、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实际业务操作人员就会直接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许多问题就能立即解决,提高工作效率。但像这样懂业务、懂财务、懂管理、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公积金系统少之又少。

二、改进目前住房公积金系统管理的建议、措施

1、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的规划是一个涉及多方位的系统规划工程,该系统的建立既要满足当前业务需要和管理,又要考虑到未来几年的变化,所以,应对其涉及的各方位业务流程、管理体制、发展方向进行统筹规划,有了全方位的规划后,利用先进的网络系统,建立高性能的信息管理平台,包括各种数据基础平台,数据应用平台,数据交换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实现业务数据与管理的信息化处理,保证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仍能满足业务管理与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又保护当前的投资。

2、建立统一的住房公积金信息管理系统,是为了加强住房公积金的监督管理,规范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共享,为广大缴存人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应此,主管部门应统一各地市的数据定义,软件基础,应用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公积金行业的信息标准。

篇(8)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04-03

21世纪,世界物流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立技术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已成为现代国际物流的关键。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在我国已呈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第三方物流企业也逐渐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要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适应国际物流的潮流,必须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物流信息化是实现现代物流系统化、国际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最基本的技术支撑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

1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在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贸易等现代商务活动,实现了商品交易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减少了商业的中间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电子商务过程包含着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银行的发展,前“三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已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实现,而物流除了少数数字化商品和服务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外,大部分商品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物流来完成。物流是产品实体从供应地向接受地流动的过程,只有通过物流,将商品和服务真正转移到需求者的手中。因此,物流效率是客户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当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通过互联网高速实现后,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将成为顾客选择企业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向物流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电子商务下,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不仅决定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也决定物流的运作方式。物流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实现物流的实时控制,实现物流的智能化和合理化。其次,网络对物流的实时控制是以整体物流来进行的。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并通过条形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应及有效的客户反映、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实现。因此,电子商务时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来,我国物流行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物流信息化市场近期呈现二元结构发展:即以跨国公司和国内少数先进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高端市场和以国内中小企业客户为主,通过逐步信息化来完善自身物流业务的低端市场。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实施物流作业活动和相关增值业务;条形码的应用为连锁配送的信息管理打下了基础,GPS车辆跟踪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刚刚起步,普遍采用的是电话跟踪模式。一些较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设立了软件开发部门,外资企业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国内软件开发商开发了综合物流信息系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提供了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初步条件。至今,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干线传输网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创造了基本条件。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应用在基础信息层面,高层次的应用如促进流程改造与优化、支持决策等提升物流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环节仍然相当薄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活动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不能打破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信息化问题的根本所在,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导致配送决策的制定往往不是全面的,也是不合理的,不能最终实现合理化资源配置,缺乏适合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这导致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效率低下和服务水平低,运作成本高,作业速度慢,物流信息难以获得,让电子商务企业很难获得竞争优势。

3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障碍及其分析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影响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主要障碍及其分析如 下:

(1)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物流活动自营组织完成。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2)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环境制度有待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滞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物流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和物流标准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作业工具和技术方法等方面还未形成能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信息采集交换、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运行等缺乏统一、有序的技术规则。因而,导致物流资源严重浪费,效率和效益普遍不高,很难实现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也难以与国际物流活动接轨。

(3)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不足,还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形式轻实效”等倾向。国内物流企业在信息系统中的投入只占其销售额的0.1%~0.3%,而国外一般占到1.2%~2%;国内物流企业在信息系统中投入的硬件与软件之比为5∶1,国外一般是1∶1或1∶1.2,这样的投资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

(4)信息化建设协调不完善,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目前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普遍存在“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的社会交换、开发与利用水平很低。物流信息系统工程复杂程度高和技术难度大,建设初期企业没有根据自身实际与发展目标,进行总体规划,考虑技术引进和二次开发的关系。

(5)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低,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受观念和条件的限制,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没有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尚未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物流过程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货物组配方案、最优库存管理、运输最佳线路等还处于人工、半人工状态,使整个物流过程的技术支持比较落后,所提供的服务在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仍然依靠电话、传真、手工单证等传统物流手段,进行物流服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极低。

(6)人才问题。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国家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专业技术研究和应用人才相当缺乏。我国极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学校的老师或计算机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企业的物流管理业务缺乏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很难对整个物流系统流程做出合理的功能需求分析。另外,企业管理人员中较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严重缺乏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类型、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

4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策略

4.1政府着力营造并优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生存环境

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物流发展的细化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改善现行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企业之间毫无关联的局限,建立条块之间物流工作的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协调,做到全面统筹、整体布局,设计能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存量资源,又能优化增量配置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则,并充分依靠市场活力、不随意干涉市场自我运行规律。相应地,各地方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引入竞争机制,整合、简化行政管理的手续,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制定恰当的价格和税收、市场准入政策及相应的法规制度,并与国际物流法律秩序保持衔接和一致。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以弥补市场机制不足,做到市场竞争秩序的公平、公正、公开和统一,使整个产业合理配置、协调发展。政府不仅要踏踏实实改善硬环境,加大基础设施与物流园区建设,而且要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管理体系,促进物流活动向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4.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创造适合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物流信息化的应用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示范与领导,统一规划,在商业信息化、物流标准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等方面政府要予以经费支持。同时,政府应重点支持公益性的数据库和电子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数据库和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特别是联结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业、物流服务业、政府及其他配套服务业的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交换。其次,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如果企业规模较大、资金较雄厚,又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可自建经营网站;如果仅有零星业务,或者资金紧张、技术力量薄弱,或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或共用网站;还可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站。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建立信息网络,利用互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企业自身的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达到对物流活动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提供迅速、准确、及时、全面的物流信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4.3建立一套科学且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机制

首先,政府要建立一个好的评价体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得好的,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奖励,并通过多种媒体向外界进行宣传,介绍他们如何重视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以改进当前的物流管理水平,做出更好的物流决策,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不但要使第三方物流企业保持较高的服务质量,还要激励他们有动力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创新,为自身与委托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要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特别是物流协会与信息监理部门)的作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应用人员建立一个好的考核标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等多种考核方式,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有创新的人员给予奖励,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相关人员晋升职务、职称等的重要依据之一,激励员工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4.4建立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和强化培训机制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是要有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管理者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整体的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协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特别是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物流领域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人才。同时,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强化物流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并将参加职业培训及获得资格证书作为信息化从业人员上岗的基本条件。另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重视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促使员工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以满足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媛媛,罗立宁.技术创新与第三方物流信息化[J].科技与产业,2006(4):41-44.

[2]董雷,刘凯.信息化进程与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6(5):17-19.

篇(9)

(一)有利于国家信息化战略的落实

近年来信息技术得以快速的发展,各行业都加快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进程及改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国家也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全面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加快推进的要求,而且开始有步骤有组织的进行落实。在当前国家信息化战略建设中,会计信息化作为其重要环节,有利于国家信息化总体布置以及基础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和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更需要加快会计与先进社会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更好的挖掘出会计的信息功能,使会计管理职能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出来,实现会计信息的决策目标,在经济社会中提升会计的重要地位。

(二)有利于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改善

通过全面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可以确保会计信息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成和披露,实现会计信息交换和利用的科学化和集成化,确保信息的时效性,整合信息资源,努力实现信息的多元化和科学化,这有利于提升整个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及监测水平,同时更有利于掌握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部署和预见性都具有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更加有利于实现财政会计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达到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管理的目标,有好地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体系的构建

通过会计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为法规制度、确保会计准则和内控标准的有效实施,改进和完善信息化的监管方式,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进一步拓展理论研究,而且会计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大会计管理体系具有承上接下的基础地位,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建设更是推进全方位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属于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顺应形势,更好的抓住机遇,从而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更好的健全会计体系,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更好的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度和协调

通过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标准和法律规定,引进国际化人才,通过借鉴先进国际经验和做法,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研究体系建设,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储备人才,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体系这样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跟上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能够变为主动,并对其施加影响,从而将我国自己的某些规则上升为国际认可的通用规则,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对国家经济、根本利益和发展起到有效的维护作用。同时借鉴先进国家的成果推动会计信息化的自主创新,树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会计信息化品牌,强化对国际规则制定的影响,实现会计行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更有效维护。

二、新时期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

就当前来看,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许多必须改革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建设,所以需要加快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建设,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方面加快信息化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我们可以采取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大方向指引下,首先让政府牵头来规划会计信息化建设,发挥主导和指导工作,让社会企业单位主动的加入进来,探索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行,更好地建立健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而且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会计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及时整合资源,推动会计电算化实务向以ERP为代表的全面资源管理活动转化的进程。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需要更好的对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等多方面的关系,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完善,在新形势下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更快更好发展。

(二)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

信息化建设的最基础性工程即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同时这也是会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在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和实施,也是当前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得以进一步推进的重点,目前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上,虽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标准,但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体系还没有完全成熟,这是应该深刻认识到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还需要进一步对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诸多接口和标准进行完善和改进,加快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工作。

(三)整合内部消息资源,推进会计信息化改革国际化的进程

篇(10)

一、武汉新港建设的背景及目标

建设武汉新港及综合保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建设“两型社会”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是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平台,是实施“两圈一带”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举措。武汉新港将按照“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目标,建设以大宗散货、件杂件、集装箱、商品汽车运输为主,兼顾客运、具备装卸、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综合保税、商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港口。打造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先进港口设施和经济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中西部走向海外的国际港,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和港口与产业相互促进的先导区。

二、加快武汉新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武汉新港目标瞄准中国四大交通枢纽中心,由原武汉港和鄂州、黄冈、成宁市的部分港区组成。规划港口岸线548.2公里,港区及腹地面积9300平方公里。规划区现有27个港区,可停靠最大7000吨级船舶,年货物通过能力9274万吨。新港范围内现有各类运输船舶1255艘,总载重量111.3万吨。2008年建设武汉新港战略出台,2009年各项建设迅速落实。计划到2030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准集装箱,成为以大宗散货、杂货、集装箱、商品汽车运输为主,兼顾客运,具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临港开发、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同时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亚洲最大的内河国际口岸。

武汉新港囊括中部物流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武汉,长江沿线黄冈市、鄂州市、成宁市等有关城镇和港区,位居长江物流通道中部枢纽,拥有钢铁、汽车、石化、电子、建材等丰富产业资源,从市场需求、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商品流向等各方面分析,在全国物流区域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新港地区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港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本上还处于企业级物流信息平台孤岛阶段,严重制约了港区物流产业的发展,限制了港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遵照国家发改委和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方案》指示精神,建设武汉新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制造、物流运输和商业企业以及交通、港口、海关、银行等各行各业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是促进本地区乃至华中地区物流产业振兴和发展,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武汉新港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武汉新港区域内经济实力较强、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港口分别建立了港口管理信息系统,其中阳逻采用由广州宜讯开发的CTMS系统,杨泗港口生产采用上港海渤公司的TOPS系统。规模较小或正在建设的港口则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系统功能较少,只开发了人员和财务管理系统,或者完全未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临港产业中,武汉地区大多工业、商贸企业,其物流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物流,产业内部物流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许多大中型企业已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网站,大约55%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大约65%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部分企业如:中百仓储、武钢、武烟等企业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ERP、电子商务平台。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如KFID技术已在武汉钢铁公司、铁路快运等企业开始运用,并取得比较好的管理效益。在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中,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大约各占一半。但由于企业各自建立的管理系统标准不一,结构多样化,导致各类系统无法互通,数据无法共享,使得企业间信息采集重复率高、交换频繁,兼容难度大,阻碍了武汉新港物流业的发展。

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武汉新港信息化工作也十分重视。海关建设有相对独立的电子口岸平台,在积极推动大口岸、大通关平台的建设,但其与各地方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有关部门一直不遗余力促进各部门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并不断推进各信息平台的建设。

四、国内港口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

上海港是我国大陆第一大港,在沿海港口中吞吐量的比重约占20%,上海港是一个具有良好集疏运条件的国际性大港,加上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上海港理所当然应作为长江口港口群体的核心枢纽港口。上海港的信息系统建设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从单项应用到综合系统开发应用,从小型机至客户/服务器系统结构、开发系统结构,从PC单机应用至各单位建设局域网至广域网的网际连接应用的发展历程。1997年,上港集团投资2000多万建设广域网和生产、人事、固定资产和财务等几大系统,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大大提高集团信息化水平。随着上海港的改制与上市,上港集团对信息化建设更为重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又做了大量的工作,逐年加大投入,不断改善软硬件环境,深化信息系统应用。

目前,上海港EDI中心已覆盖了上海口岸所有的集装箱码头、散杂货码头、船公司、船代、货代、堆场等企业。同时,也是海关、国检、海事等政府监管部门的外部门户。在EDI中心的支撑下,上海口岸已基本实现了口岸单证的无纸化运作,口岸信息处理效率大大提高,口岸环境提升明显。

上海港信息化成功的经验很多,其中两条最值得武汉新港信息化学习借鉴。

1、加强引导,分步实施

1996-1997年上海港航EDI刚起步的时候,上海每年箱量只二三百万箱。很多船代都没有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很多国外的船公司认为投资环境不好,并且原来船舶的单证都是两套,过程都是纸制的,没电子数据可以传输,相关码头、海关与物流公司无法实现物流过程的跟踪,所以建设初期同样是比较艰难的,首先要政府强力推动,引导企业进行参与,同时政府根据信息化系统的难易程度,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2、建立与相关部门协调联系工作机制

为了给企业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经营环境,上海港与相关部门建立了两套好的协调机制。

一个是上港集团和上海海关之间有一个合作备忘录机制MOU,每年交流两次,由上港集团的总裁、副总裁,跟海关的关长、副关长每年轮流牵头召开交流会议,就有关议题进行磋商,目前这个交流机制运行良好。

另外一个就是上海市政府与中国海关总署之间也有合作备忘录,市政府非常重视跟海关总署之间的合作,经常就一些希望海关总署支持的事情进行言商,比如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港区环境建设、出口退税等问题。

五、加快武汉新港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围绕省委省政府“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建设目标,招商引资、快速发展武汉新港区的工业规模,是增加新港港口吞吐

量的根本,与此同时新港的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同步发展,才能满足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结合武汉新港现阶段的特点,特就新港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健全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

建设好的口岸环境,一方面需要加强领导,武汉新港信息化建设是个长期性的过程,可遵循试点先行、小步快跑的原则。政府需要创造一个公平、安全、在一定规则下运行的环境,分步实施,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如可从港航EDI入手,逐步提升电子化的比例。另一方面需健全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武汉新港的协调机制可借鉴上海港的沟通机制,与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沟通,对新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磋商,加强共识,提高效率。

2、创新体制,利用社会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

创新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成立政府为主导的运营实体,加快武汉新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作为一个服务于武汉新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共信息枢纽,将实现面向社会、面向物流企业和面向政府监管部门等三个方面的服务。

武汉新港地区作为长江中游综合交通枢纽和中西部产业门户,通过推动武汉新港区域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物流服务运作流程优化与再造,有利于提升武汉新港的四种能力(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物流服务协同运作能力、关检部门监管能力、政府宏观决策能力),建成武汉新港物流服务的四化环境(管理数字化、营运网络化、服务体系化、决策智能化),实现两升两降(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和风险),吸引武汉城市圈乃至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商贸业和工程建设物流,以先进技术手段促进武汉新港“亿吨大港、千万标箱”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3、统一标准,促进新港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结合国家物流业相关标准以及武汉新港区域内相关规范和特点,建立统一信息资源基础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提高企业连接效率。水运物流是从货物出厂、报关、陆运、装船、水运、到港、卸货、陆运的全过程,过程涉及货主等10类单位,涉及车船飞机等多种运输工具,因此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让各参与方及时准确了解全过程的信息十分重要。目前各参与方了解信息,主要是靠业务人员实地沟通、电话、传真等方式。对于一些需要长期保存的静态信息,还是由各方分散的收集和保留,对于动态信息还是靠手工搜集。因此,在新港区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建立物流过程数据库,建立数据维护、提供机制、数据共享机制是提高整个新港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方便物流企业的重要举措。

4、创造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平台建设

利用武汉便利运输条件及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积极向世界招商引资,向世界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人才、技术、资金,吸引世界知名企业在新港产业带落户,把武汉新港区建成集冶金、汽车工业、食品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端电子工业、医疗保健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的产业带。

上一篇: 房地产市场调研 下一篇: 房屋装修设计的风格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