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危机的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5: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危机的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财务危机的特征

篇(1)

二、研究假设

(一)伴随董事人数的增加,董事成员间的交流沟通会有障碍,会导致“群体性思维”这一现象,董事们会产生偷懒行为,决策的质量会随着降低。因此,本文认为随着董事规模的扩大,增加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二)目前我国董事会“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问题较为严重。董事长在兼任总经理时,权利过于集中,监督机制失去效力,所以,相比较两职分离而言,两职合一将加大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2:二职合一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三)由于委托问题的存在,从而造成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中间,始终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就越能抵消内部人控制的负面作用。提出假设3: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四)从目前我国的董事会会议现实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董事的出席率不高,议事规则不健全等问题,不能起到增强董事会治理的效果的作用。

提出假设4: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五)董事会成员越高的持股比例,董事们将要承担因财务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损失。董事持股将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

提出假设5:董事会成员总持股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三、统计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

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间在我国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并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剔除:(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 剔除数据缺失不全的公司;(3)剔除数据存在奇异值的公司。最终取得2752家上市公司的8542个样本观测值,行业类型18个行业大类。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统计分析均使用STATA12.0软件完成。

(二)变量与模型

本文以经典的Altman模型中的Z值作为衡量财务危机可能性的关键指标,z=0.012x1+0.014x2+0.033x3+0.06x4+0.999x5,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税息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Z值越大,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小,解释变量为董事会规模(LNBSIZE)、董事会两职设置情况(DUALITY)、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董事会会议次数(FREQUENCY)、董事持股比例(PERCENT),控制变量为:公司规模(LNSIZE)、财务杠杆(LEV)和总资产增长率(GROWTH)。本文控制了5个年度哑变量和18大类行业哑变量。

(三)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1.描述性统计。为了消除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我们对Z值与GROWTH指标在1%水平(双侧))上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1:

从上述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①财务危机衡量指标Z值方面,根据Altman模型可知65.72%的样本公司财务状况稳定,其Z值大于2.675;1671家样本公司可能走向财务危机的边缘,其Z值小于1.81;剩余1257家样本公司Z值位于1.81与2.675之间,属于灰色地带,无法判断其财务状况。全行业Z值的平均数为7.102,远远大于2.657,说明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总体财务状况稳定②董事会规模方面,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最大为2.8904(18人),最小为1.3863(4人),且平均值为2.1571,说明董事会规模差异略大,但人数基本控制在9人左右。③根据理论,为减少“内部人控制”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约74.53%)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分离。④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方面,从样本数据来看,99%的上市公司均达到证监会的最低要求。⑤董事会会议次数的标准差为3.7528,表明公司会议的召开次数相差悬殊,一年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最小为1次,最大为57次。⑥董事会持股比例方面相差巨大,约三分之一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为0,严格遵守我国公司法中有关“董事在任职期内不得购买本公司股票”的规定。同时还发现:上市公司规模(LNSIZE)相差较大,标准差为1.237;资产增长率(GROWTH)均值在20%以上,远远大于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财务杠杆即资产负债率(LEV)水平在44%左右,整体偿债能力尚可。

2.回归分析。模型回归结果表2所示,根据模型回归数据发现,样本R2值为35.26%,调整后样本的R2值为34.61%,并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说明该模型拥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强的解释能力。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2,说明模型中的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本文通过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董事会规模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关系显著为正

2.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财务危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更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篇(2)

从客观角度而言,《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当前我国已进入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都遭受到各种冲击。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践对本课程教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务必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思想融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全融合起来,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财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没有将企业管理信息体系理念作为指导

会计信息化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在决策层面有效的会计信息,即内外部的会计报告,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则会充分借助会计报告信息、企业各项业务信息和金融市场信息,借助会计领域的信息工具开展资金方面的管理、资产方面的管理、预算方面的控制以及成本领域的管理,进行财务层面的分析、财务层面的预测与财务层面的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最大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绝对不能和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割裂开而独自存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绝对不能和会计学的教学分开而独自存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虽然已指出企业在财务层面的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可是却十分缺乏企业在管理信息体系的全局理念,没有把握好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的逻辑联系。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进程中通常存在局限性的认识,仅是重视企业在理财领域、估价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创造,却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重要功效。实际上,即使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所能大面积使用的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也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编制成套的预算财务报表的财务预测方法来获取未来现金流量数据。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忽视了借助企业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从而让企业财务管理所制定的决策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没有融入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企业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让财务领域的决策变得十分困难,所以需要运用新型会计信息技术来进行辅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往往忽略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功效,致使会计信息化技术很难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具体而言表现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通常停留于手工层面的计算、运用相关计算器或者借助Excel构建财务模型来处理相关财务问题的阶段,对于ERP、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域所获取的进展往往忽略,最终无法借助信息化的相关工具获取上市企业最新会计领域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利用,更加不能教会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践进程中,面对稍纵即逝的现实与大量的信息时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做出有效的财务决策。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会计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有些老师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有些老师单纯地将财务管理误解为数学方面的计算。对于会计学的不了解、对于会计信息技术的不了解致使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于ERP、远程访问、大数据、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云计算等会计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会计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企业财务管理案例方面的信息,更不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展与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研究,影响了学生系统化地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最终钳制了学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进一步转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教学理念上务必形成以下观点:彻底摒弃割裂认识财务管理学习的思想,必须从管理信息体系的角度来看待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之间的关系,构建起会计是一个提供决策有效会计信息的体系,然而财务管理是充分借助外部的相关金融信息、业务信息与相关决策有效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层面体系化的合理认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必须根据管理信息体系理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业务领域的信息进行与之相关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分析、决策、预测与操控的体系化过程,进而充分认识到会计与财务学基本的原理、方法与技术领域相关的工具,最终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最大化目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要清晰明确,对整个企业价值的评价和价值创造的进程应构建在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进行综合性判断的根基上。清晰地明确此点之后,就完全能够运用高职院校会计学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概念与基本方法,并把它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完成的相关财务报告与相关财务分析作为根基,并在会计提供的决策有功效的信息――会计报告根基上大力开展财务领域的预测与企业领域的价值评估,以此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创造。如此一来不但体现了管理信息体系中会计信息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在信息生产领域、传递领域、利用领域的连续性,更能借助《财务管理》课程对会计信息利用的教学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它推动会计学等先学课程教学的功效。

(二)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继承会计类课程在应用会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譬如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问题都能够借助ERP等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然而会计信息化也能够给《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手段与便捷的教学工具。要最大限度借助譬如ERP等企业管理软件、云计算、移动互联、远程访问、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譬如可以在借助EXCEL做NPV方面的计算和EOQ方面的计算,并在构建财务模型的根基上,借助XBRL财务报告工具大力开展对上市企业财报的财务报表分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学生不断展示会计信息化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进程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完成各项常规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让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走出课堂,把《财务管理》教学和企业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尽快使用将来会计信息化情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适合财务管理信息化教学要求的能力

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不管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研究界都不能对此置若罔闻。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己必须在管理信息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开展财务管理的思想,重新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确定新颖独特的教学目的与相关教学内容,运用新颖独特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此适应财务管理日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主动利用XBRL等信息化的财务报告工具,以此解决高职院校会计方面的人才难以去企业实践的困难,进一步指导学生借助XBRL等信息化工具对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做财务层面的分析,真正意义上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开展财务预测工作与财务决策工作,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和实践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密切结合起来,甚至还可借助相关研究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结束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如能根据上述建议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法,定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建春(1971-),男,汉族,湖南衡阳,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育研究。

篇(3)

一、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界定

关于财务风险的界定,当前有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第二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Altman(1990)综合了学术界描述,更加科学地将财务风险界定为的四种情形: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破产。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深入了解财务风险的基石,是归纳总结财务风险的特征。笔者通过研究文献、结合企业案例,概括出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以下五大特征:全面性,即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虽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但事前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且成正比,一般来说,财务活动的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高。权衡性,即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成因与内部成因。

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称为系统风险,它对所有企业都发生作用,是企业自身不可控制的。这些因素有:市场变动;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利率变动;汇率变动;税收政策变动。

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产生的财务风险称为非系统风险,它是企业的特有风险,由企业自身承担。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包括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在财务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形成财务风险。

二、财务危机

(一)财务危机的界定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关于企业财务危机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从法制层面对企业财务危机的界定。国外研究学者常常把企业根据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作为确定企业进入财务危机的标志。国内研究学者则常常把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ST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企业。

二是从研究层面对企业财务危机的界定。学者定义中的经典表述来自于Ross(1999)从四个方面界定的财务危机:企业失败,即企业清算后仍无力支付债权人的债务;法定破产,即企业和债权人向法院申请企业破产;技术破产,即企业无法按期履行债务合约付息还本;会计破产,即企业的资产净值小于净负债,资不抵债。

从实际情况上看,ST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对于我国的学术研究更有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特别处理的一般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导致其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或者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投资者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本所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其中,“财务状况异常”指的是最近两年连续亏损,或最近一年的每股净资产低于每股面值,或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其他异常状况”,指的是因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导致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基本终止,或公司面临赔偿金额可能超过其净资产的诉讼等。上市公司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将自动进入所谓的ST板块。对上市公司的特别处理包括“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特别处理”。对“退市风险警示”的处理措施:在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其他特别处理”的处理措施:在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

(二)财务危机的特征

前面讲到了财务风险的特征,反观财务危机的特征,却大相径庭。

一般来说,财务危机有四大特征:第一,客观积累性。财务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放、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第二,突发性。财务危机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但也有相当多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第三,多样性。财务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企业经营过程多样;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第四,灾难性。财务危机虽然包括多种情况,但不管是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还是企业破产,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三)财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财务危机的成因一直是学界的争议焦点,是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这些因素有可能单独恶化企业财务状况,更有可能在多种因素联动作用下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所以我们有必要将这些因素系统归类,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防范财务危机。

四阶段症状分析法是财务危机成因分析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将企业财务运营病症划分为4个阶段:财务危机潜伏期(盲目扩张、无效市场营销、疏于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资源分配不当、无视环境的重大变化);财务危机发作期(自有资本不足、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利息负担过重、缺乏会计的预警作用、债务拖延支付);财务危机恶化期(经营者无心经营业务、专心于财务周转、资金周转困难、债务到期违约不能支付);财务危机实现期(资不抵债、丧失偿付能力、宣布破产)。企业如有上述相应情况出现,就要查清具体原因,采取措施,尽快使企业摆脱财务危机。

三、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关系

财务风险具有两面性,对企业而言可能产生损失,也有机会产生收益。而财务危机意味着企业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极大,如不及时补救,企业状况可能陷入不断恶化的深渊。财务风险是财务危机产生的根源,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必然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而具有财务风险的企业不一定陷入了财务危机。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朝不利方向发展的结果。企业若能在有效期间内采取化解措施,就能降低财务风险,摆脱财务危机;若企业面对危机束手无策,或措施不力,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

篇(4)

近年来,企业因财务风险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的例子己屡见不鲜。但任何企业的危机都是一个逐渐恶化的过程。认识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财务风险、财务危机的界定、成因及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财务风险

1.财务风险的界定

关于何为财务风险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第二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没有债务,则不存在财务风险。Altman(1990)综合了学术界描述财务风险的四种情形,分别为 (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破产。

2.财务风险的特征。归纳起来,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客观性。即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2)全面性。即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3)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虽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但事前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4)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且成正比,一般来说,财务活动的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高。(5)权衡性。即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

3.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的成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成因与内部成因。(1)外部因素。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称为系统风险,它对所有企业都发生作用,是企业自身不可控制的。这些因素有:市场变动;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利率变动;汇率变动;税收政策变动。(2)内部因素。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产生的财务风险称为非系统风险,它是企业的特有风险,由企业自身承担。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包括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在财务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形成财务风险。

二、财务危机

1.财务危机的界定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顾名思义,处于财务危机状态的企业必然陷入了财务困境,这类企业要么连年亏损,要么经营不畅。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的一种极端表现。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后,其财务危机是有程度之分的。从财务危机出现的那一时点起,直至公司破产都属于财务危机过程。

2.财务危机的特征

(1)客观积累性。财务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放、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2)突发性。财务危机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但也有相当多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3)多样性。财务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企业经营过程多样;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4)灾难性。财务危机虽然包括多种情况,但不管是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还是企业破产,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3.导致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因素分析

使企业经营管理陷入财务危机的因素是值得探讨研究的,兹以“管理矩阵”表说明如下:

上市公司从管理矩阵来看,就像地球的经纬,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要,忽略某一环节就可能出现相关的问题。这些类别中所潜藏的财务危机问题有:自发性的财务危机(竞争力的财务危机);经济循环性的财务危机;经济政策性的财务危机;体制性的财务危机。

三、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关系

任何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若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很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可见,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不同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时点其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也有所不同。显然,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必然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而具有财务风险的企业不一定陷入了财务危机。因为,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企业必然面对;而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企业若能在有效期间内采取化解措施,就能降低财务风险,摆脱财务危机;若企业面对危机束手无策,或措施不力,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关系可用上图表示:

篇(5)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概念界定

综合各方面对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财务危机的概念可以总结为: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在日常运营活动中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资本所有者的要求(包括债权人的偿付要求和投资者的报酬要求),而引起的财务紧张和财务困难。财务危机引起的不良后果包括企业对合同违约、企业亏损、利润下滑、股价暴跌,导致企业破产清算或者重组行为的发生。

其实财务危机的界定可以从过程、属性或原因等多方面来确定,无论在理论或实务中都没有公认的规定。

二、研究企业财务危机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企业体制的转轨,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理财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营管理者、股东和债权人必须时刻警惕本企业以及其他有关企业的危机问题。具有完备风险意识的管理者,才称得上是合格的管理者,准确预测公司财务危机,对公司经理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其提前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阻止企业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避免进入破产清算或被收购兼并的境地;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可以将预测结果作为信贷决策的参考指标,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对民间审计机构来讲,可以准确判断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从而避免因未能正确披露其经营失败而招致的法律诉讼。因此,企业财务危机研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财务危机的类型和特征、预防作一个全面的分析,真正树立起财务危机的意识,建立起有效的财务危机预防机制。

三、财务危机的类型

一般根据惯例,按照企业财务危机的程度和对其处理程序的不同,通常将财务危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运营失败。运营失败是指企业收入低于包括其资本成本在内的全部运营成本。如果企业的投资愿意接受较低的投资收益率(有时甚至是负的投资收益率),并继续向企业投入资金,则这类企业还可以持续经营,还没有处于财务危机中。但是,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扭亏为盈,而投资者又不可能不断向企业投入资本,因此这类企业的资产就会逐渐减少,陷入财务危机,最终会走向关闭。

2.商业失败。商业失败是美国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所使用的名词,特指那种没有经过正式破产程序的企业,但却以债权人不能收回全部债权(即债权人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为代价而终止经营的情况。陷入商业失败的企业虽没有宣布破产,但企业整体情况已经恶化,资不抵债,陷入财务危机中,实质上已经失败。

3.技术性无力偿债。“技术性无力偿债”是指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企业运营安排调度不当、资金周转不灵造成的。如果宽限一段时间,企业可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来偿清债务,那么企业还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但如果这种技术性无力偿债同时又是经济失败的早期信号的话,即使是暂时筹资度过了目前的难关,但也已经陷入财务危机中,难免会一步步会走向失败。

4.无力偿债。与技术性无力偿债相比,无力偿债是指企业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抵偿企业现有的债务,这至少说明企业有两种财务状况的可能性,即企业盈利能力或收款能力很差,企业无法采用经营活动或投资活动所获现金来偿付其债务本息;其次是企业缺乏必要的筹资能力,企业在短期内可能无法筹集到偿债所必须的资金,而更严重的是这一状况可能并非是暂时的。

5.资不抵债。当企业总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其总负债的账面价值时,企业就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了。显然,这一情况要比技术性无力偿债严重得多,常常会导致企业破产清算。但是,资不抵债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会破产。

6.正式破产。根据法律规定,因无力偿债而正式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为正式破产。破产是企业财务危机的一种极端形式,当同时出现企业资金匮乏和信用崩溃两种情况时,企业必定会破产。因此,破产是指企业的全部负债大于其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出现负数,并且,企业无法筹集新的资金,以偿还到期债务的一种极端的财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债权人或债务人要求,经法院裁定,企业需要按照法律程序转入破产清算。

四、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特征

一般讲,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并不是突发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逐步发展的过程。企业财务危机在从小到大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财务特征,但这种表现可能并不是十分显著和明显的,有的甚至是潜在的,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逐渐积累,一旦急速发展,就可能马上陷入完全的财务危机状态,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从实际看来,大部分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的表现都是基本相似的,它们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只是不同的企业由于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不一,所以这些财务危机特征的表现各有不同,或者更侧重于某项或某几项危机特征的表现。

按照财务危机的发展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财务危机潜伏阶段、财务危机的发展阶段、财务危机恶化阶段、财务危机的最终阶段,并各自表现出不同的财务危机特征。

五、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征兆

企业要想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危机,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本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危机的表现特征。财务危机的基本征兆主要表现如下:

1.财务状况明显恶化。企业可能发现财务危机最主要的和最显著的征兆就是企业财务状况明显恶化。其中包含的内容很多,突出表现在企业的营运资金供应困难、现金周转失控、负债比例居高不下、偿债能力明显减弱、收款能力不差、风险投资膨胀而投资收益日趋下降、企业费用和成本严重超支,等等。

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极易导致企业经营和财务的彻底失败,它是企业最显著的危机信号,企业必须时刻严密监控相关财务指标的变动,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经营状况的明显恶化。企业发现经营状况恶化到演变成财务危机虽然还有一定时期,但是如果恶化累积而没有应对措施,从理论上讲就必然导致企业的财务危机。经营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销售额的非预期下跌、非计划的存货积压、市场占有率较大幅度下降、平均收账期延长、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扩张、企业自身交易记录恶化、经营管理制度混乱、客户大量流失、营销队伍不力、市场竞争能力低下,等等。

3.财务制度管理混乱。企业一定时期出现财务管理制度混乱和财务控制能力低下,往往是导致企业财务失败的重要因素。

4.经营效率明显低下。如果企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经营效率低下,就说明企业已逐步丧失其持续成长的能力,正在不断衰退。因为企业经营效率持续低下,说明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利润,甚至亏损,企业的资本和净资产等都不能增值。企业应时刻关注这些指标,提高经营效率,避免财务危机。

5.经营环境明显恶化。企业经营环境的明显恶化,往往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但许多企业缺乏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

六、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1.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扩张。很多经营成功的企业总是追求更大的成功、更大的利润,因此不断的扩张成为成功企业的内在冲动和投资方向。然而缺乏明确目标和充分考察论证的扩张,必然会将企业陷入混乱,造成主业的缺失,而新的扩张和投资项目又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继而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会恶化。这不仅仅会导致经营亏损,甚至最后会出现彻底的崩溃和破产。

2.企业内部缺乏管理才干和管理经验,导致管理失误。企业内部缺乏管理才干和管理经验,就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和管理混乱,而这种混乱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必然是出现管理失误。

3.企业资产流动性差。一个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如果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流动资产占比例较大的话,那么它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就小。因为流动性好的资产本身就可以用于支付,容易变现,同时由于它们的价值比较确定,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也较为方便。而流动性差的资产,其本身的价值就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大幅度波动,一旦企业遇到财务风险,此类型的资产既不易变现也不易抵押贷款。如果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时,由于资金管理不当造成支付能力不足,若不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就会使财务状况整体恶化,诱发财务危机。企业持有较高比例的非流动资产、应收账款多且不能及时收回、存货积压多、存货质量差、周转能力不强这些都是企业资产流动性差的具体表现。一旦债务到期,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可变现的资产用来偿债,企业的财务危机就会发生。所以说资产流动性差是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导火索。而此类企业降低负债比例是比较有效的防范财务危机的方法。

4.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比例过高。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也是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发生财务危机的企业是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自有资金不足,过度依赖负债以缓解其资金不足,造成负债率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这样就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造成资金成本过高。出现负债比例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因为企业融资决策失误。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企业没有处理好融资渠道、融资额、融资方式以及偿还期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而这几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以及未来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

5.财务管理制度设置不合理。许多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基础脆弱,理财观念不科学,随意性较强。财务管理制度漏洞摆出,企业资产浪费严重。在筹资时,既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资本结构,造成负债比例过高,企业利息负担过重;在资金运营过程中,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经营秩序,也没有良好的财务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使得财务信息失真,随意更改理财措施,这样就会造成理财舞弊和理财失败,成为财务危机发生的根源。

6.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有些企业在理财时倾向于获取负债的杠杆利益,但利益越大风险就越大,如果只顾通过负债所带来的杠杆利益,忽视了高杠杆收益伴随着的高风险,当负债过度,不利因素产生后,其潜在的债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债务危机,继而导致财务危机。

7.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危机不仅与企业自身因素和所处行业这些内部因素有关,而且也有一些外部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国家宏观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三是国家政策的变化。另外,国家的产业政策会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某些特定产业实行限制或淘汰,也可能引发这些企业的危机。

七、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危机预防机制和防范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和正确的财务观念。要做到真正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重视这一问题,应加强对企业的领导和全体员工风险教育,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的观念,特别是要树立企业领导管理层的财务风险意识,防止好大喜功、不顾成本和不看市场的盲目的管理行为。此外还应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正确的财务观念是企业生存之本的理念,再成功的企业,只要财务状况恶化,即便有再好的技术、质量和市场等,但由于资金的失控,都会使这一切化为泡影。稳扎稳打的经营方针和相对稳健的财务理念,应当始终作为企业管理者的警训。让每个管理者和员工都深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财务危机,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2.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监控。要确保企业有效地预防其财务危机的发生,就要避免理财失误,就应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监控制度,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这是一个成熟和高水平管理企业的标志。科学合理的企业预算管理和财务监控制度应该是全方位,包括日常的营运资金管理、中长期筹资和资本结构管理、成本和费用监控、投资预算和投资资金监控、盈利水平和现金流量等有效监控等等。从长远和整体角度来看还应包括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前瞻性的财务规划与控制。这一切,都应处在一个有效监控系统之中,高效率低风险地运行,如果不这样,一些企业的成功就可能是偶然的,最终面临财务危机却是必然的。

3.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一个企业发现财务状况从顺境到逆境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这也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应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对企业的日常经营与财务进行监测。

4.确定切合实际的经营战略和实施有效管理。对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来说,将完善的风险意识和财务理念贯彻到具体经营决策中,这些管理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质量保证、成本控制、新品开发、市场拓展、资金周转和品牌建设等等,良好的管理是确保成功和安全的前提,而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的短期成功是不会有长期保障的。

5.确定符合企业特点的负债比例,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企业为了得到利益而利用负债资金时会增加破产机会或影响股东利益,一旦企业息税前利润下降不足以补偿固定利息支出,就会出现财务危机。因为负债利息,即财务费用是事先确定的,不论企业盈亏与否,都必须按事先约定的利率来支付债务利息。所以债务利息是固定不变的,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股收益额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企业的价值也会随之增加;反之,则会大幅度地减少股东收益。因此,企业只要确定了适合自身的负债比例,通过财务杠杆的作用就会增加企业的价值。

6.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的主业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一个优秀而成功的企业,应首先明确自己的核心业务即主营业务,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考虑多元化经营,合理扩张,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力,稳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生存基础。在扩张的同时,不能盲目,以防止主业的缺失导致财务危机。

篇(6)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150-02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当财务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对财务风险失去控制时,常常会出现企业财务危机,影响企业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一些企业破产。本文针对财务危机管理内容和基本征兆进行全面分析,探讨科学合理的财务危机管理与防范措施,能够减缓或避免财务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严重危害,有效保障企业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财务危机管理的内涵特征

财务危机,是指由于企业经营不善或财务管理混合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财务出现风险,这种风险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造成企业财务无法正常运行的状况。财务危机管理就是对财务危机进行监测、控制、化解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运用危机监督、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等手段,从而避免和减少财务危机事件的发生的过程。财务危机管理能有效地减少财务危机的发生,降低财务危机的危害。

财务危机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对财务危机进行事前防御和事后处理。事前防御职能是通过强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地提高企业适应内外经营环境和化解财务危机的综合抵御能力,定期对财务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完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减少和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事后处理职能是企业在财务危机发生后,针对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处理,通过协调企业各方面业务关系,控制企业现金流量安全,缓解企业财务危机带来的危害,采取化解与控制财务危机的策略。企业财务危机大多是由意外事件引起的风险和紧急状况,这就决定了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不确定性。财务危机的突发性决定了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不确定性。财务危机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受多种意外和突发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经营者难以监测与控制,这就导致了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对象、财务危机预测、财务危机控制和财务危机处理计划都具有不确定性。

2.应急性。财务危机的紧迫性决定了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应急性。应急性管理是指在财务危机爆发过程中进行的危机管理,通常在财务危机爆发前,企业财务处于紧急状态中,由于处理危机时间紧迫,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量在财务危机爆发之前,进一步控制事态的发展,尽可能避免产生重大危害,使财务危机最小化。

3.预防性。财务危机的危险性决定了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预防性。预防性是财务危机管理的重要特征,是指在财务危机发生前,企业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防止危机发生,从而减少或避免财务危机产生的危害。当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后,企业管理者往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或避免损失,因此避免危机发生是财务危机管理的最有效途径。

二、财务危机管理的内容

1.协调的债务和资金结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就是要不断优化和调整债务和资产结构,使二者协调发展,实现现金流量的配置平衡。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要把握好资金与负债整体结构协调,控制好现金流量平衡,就可以避免发生财务危机。

2.合理的现金流量规划。合理的现金流量规划是制约财务危机发生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战略目标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需要大量的现金流量为前提。因此企业的经营和规划必须以合理的现金流量规划为依据,实现现金流量的匹配。

3.准确预测和动态监测。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具有可预测性,企业需要以存量为基础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财务比率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和长期跟踪,进而对企业财务危机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企业要采用先进的风险监测系统,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财务危机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及时了解企业财务危机的承受能力。

4.完善的应急预案。完善的财务危机应急预案,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企业需要建立合理有效、易于运行的财务危机应急方案,对于财务危机处理的目标与原则以及采取的策略等事项进行合理设计,这样能够有效地处理财务危机,避免企业出现混乱的局面。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危害性

1.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企业财务危机会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使企业生产经营无法正常进行。

2.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财务危机会出现坏账、死账等企业亏损现象,这直接导致了企业无法积累发展资金,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3.导致企业生产秩序的混乱。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必将发生转变,从而忽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不能及时决策,从而造成了企业生产秩序的混乱,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

4.挫伤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财务危机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无法保证,甚至收入锐减,这直接导致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5.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财务危机造成的经济效益下滑,生产秩序混乱,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四、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征兆

1.财务结构不合理。财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筹资结构不合理、投资结构不合理、生产结构不合理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等几个方面。这些不合理的财务状况,导致了企业的盈利下降,竞争力降低。因此,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分析和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就可以发现财务危机的先期征兆。

2.企业信誉不断降低。企业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有着良好信誉的企业无论是在项目的获得、资金的支持还是产品的销售等方面都比较顺利,而当企业的信誉降低时,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因此,企业信誉下降是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又一先兆。

3.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经济效益是衡量一个企业成败的标准,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如果出现了经济效益下降,销售情况滞后,就会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的获利空间不断减少,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必然会使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出现亏损现象,从而出现财务危机。

4.相关的企业趋于倒闭。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着生产经营以及债权债务方面的关系,因此企业与相关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能及时提醒企业对财务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当关联的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征兆时,企业要果断做出决策,防止由于趋于倒闭的相关企业,影响自己企业产生财务危机。

五、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与防范对策

1.关注外部经营环境,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是真空的,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发展的。作为企业必须坚持稳健发展原则,时刻关注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及时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研究分析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财务管理等方面不断做出战略性地调整,紧跟时展,不断研发新产品。从而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减少和避免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2.优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企业资金是企业的发展的根本,缺乏资金的企业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作为企业,要把控制资金当作首要任务,不断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优化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的资金变现能力,优化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资金的充足,保障企业的发展。

在资金管理方面要不断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不断优化资金管理,对资金的运营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预测,合理安排和使用企业的经营资金,并进行有效地监督,从而避免资金的盲目使用和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资金利用率和资金运营效率。

3.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作为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有效预防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通过不断改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工艺等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销量,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经营成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都是企业的筹资方式。在当前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筹资方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根据企业的自身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使企业内部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但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和调动企业各部门参与财务管理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6.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预警体系。预防企业财务风险需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企业管理者具有财务风险意识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具有财务风险意识,才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企业员工具有财务风险意识,才能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参与度,从而对财务管理实现有效的监督。此外,在提高员工风险意识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系统,及时预测财务风险,制定规避风险的策略。

六、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企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不断规避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因此,正确认识财务危机,分析财务危机发生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和防范措施,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篇(7)

一、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现实意义

财务危机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企业财务状况持续恶化,财务风险加剧,出现不能清偿债务的信用危机,直至最终破产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称。财务危机将危害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制约企业的发展后劲,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等。而有效的企业预警机制能够起到提高企业危机管理意识,提高企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等作用,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预警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相关利益人决策、市场竞争机制的客观要求、财务监督、财务预测等方面。所以,对我国企业财务危机进行有效的预警就变得迫切和必要。

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的选择

任何一种经济现象都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财务指标体系就是对经济现象特征的整体描述。在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特征,充分考虑各个指标的实际应用效果和获取指标的难易程度,可选择下列指标来建立适合我国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指标体系: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些指标兼顾到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增长能力以及现金流量状况五个方面,同时鉴于针对的是企业的财务危机的预警指标,所以在选择构成指标时,也适当侧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指标。

三、基于BP神经网络的财务危机模型的建立及预测结果分析

(一)BP神经网络原理与财务危机预警的可行性分析

BP神经网络是一种调整连接权值及结点阈值时采用的误差逆传播学习方法,是一种典型的误差修正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网络学习时输出层出现的与“事实”不符的误差,归结为连接层中各单元间连接权值及阈值的“过错”,通过把输出层单元的误差逐层向输入层逆向传播以“分摊”给各连接单元,并据此对各连接权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网络适应所要求的映射(图1)。而财务危机预警的6项指标与企业的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用普通的方法加以定量化的表述,而通过大量的样本表现出的数学统计学特征的准确表达正是神经网络的优势所在,为此,我们认为神经网络是可行的。

(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样本的选择

考虑到我国近几年在经济、法律、会计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政策调整,因此在选择样本的过程中我们选取了信息较为连续可比、取得较为容易的上市公司中制造业行业的6个子行业2000―2002年之间的数据,选择了行业中25家ST公司和25家非ST公司作为训练样本,ST公司样本数据为其被ST的前一年的数据资料,随机选择的非ST公司的样本数据为与ST公司同期的数据。我们还选择了2003年同行业的38家ST公司和随机选择的同期非ST公司作为检验样本,用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已知的实际结果进行对照,以检验模型的准确性。选择这一期间的样本数据是因为这些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不大,在这几年中,国家的会计制度、税收政策和退市制度也没有太明显的变化,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比较稳定,无明显的经济周期影响。

(三)网络结构及参数的选取

1.网络结构的确定

输入节点数由控制的目标确定,控制目标为6个,因此输入节点数为6个;输出节点数由风险因素确定,输出节点为2个。一个S型隐含层加上一个线性输出层的网络,能够逼近任何有理函数,增加隐层数主要可以更进一步降低误差,提高训练的精度,本系统中只设一个隐含层,主要通过调节隐层节点数、动量项、学习率提高网络的训练精度。

2.各参数选取

把经过处理后88组样本数据输入到神经网络,前50组作为训练样本,后38组作为预测样本,网络的预期误差0.001。利用神经网络系统对学习数据反复训练,得到实验结果最好的一次,各参数如下:

动量项?准=0.3;学习率?浊=0.4;学习次数n=10000;隐层节点数p=6;网络实际误差?孜=0.0024

(四)财务危机预警预测结果分析

利用前述训练结果,对38个检验样本进行预测,预测的结果(表3)根据下列标准进行判断,如果预测结果逼近于1,则判断为非财务危机公司,如果预测结果偏离1就可判断有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可以发出财务危机预警。

通过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验证结果:

1.对于非ST公司,预测的准确率为94.74%;

2.对于ST公司,预测的准确率为84.21%;

3.综合预测准确率为89.47%。

四、该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利用神经网络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从模型的训练和预测结果可以看出,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忽视了企业规模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ST样本是所属行业的全部样本量,而配对样本则是随机抽取的,在选择的过程中,没有重点关注企业规模对财务危机指标标准的不同要求。

(二)非ST样本公司的代表性

所选取的ST企业被界定为财务危机公司还不容易引起争议,但对非ST公司而言,每个公司仍然存在财务状况非常好、较好或一般的差异,因此用不同的非ST公司和ST公司配对,就不能排除财务危机公司财务状况之间的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预测数据判别的准确率。

(三)ST界定自身具有的不适应性

根据我国对ST公司的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其主要看中的还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比率,而财务危机是企业综合财务状况出现问题的集中表现,它受到多项能力和指标的影响,两者之间并不对等。

(四)神经网络理论自身的缺陷

神经网络自身擅长解决不精确和模糊的信息处理问题,在处理过程中,他会有自动删除样本“噪声”和自动调整的功能,如果其修正数据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或训练过程中参数确定的不准确,也会直接影响预测的准确性。

(五)样本选择的局限性

本次预测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选择的样本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局限在了上市公司,连续数据的选择也导致了数据的时效性较差,对当前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财务危机的参考作用有待观察。

五、结论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通过神经网络原理,在目前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将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就可以极大地提高预测的准确率。另外,由于不同的行业有其不同的生产和财务特性,他们的数据表现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差异较大的行业,应适当建立行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以更好地提高预测的准确程度。

当然,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必须借助于整个系统作用的发挥,也需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确实认识到财务危机预警的必要性,才能真正实现对财务危机抑制和防范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50-02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特征、原因和诊断

企业财务危机一般来说它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一是客观的积累性;二是突发性;三是多样性;四是灾难性。

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大致上可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企业过度扩张投资策略;二是企业偿债风险过高;三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高速发展或多元化。

企业的财务危机由萌生到恶化,会经历―个逐渐累积和转化的过程,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在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前往往会出现许多应引以重视的问题:一是企业财务结构不断恶化;二是企业信誉持续降低,投资人不断减少;三是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四是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降;五是企业受到关联企业倒闭的牵连。

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诊断企业是否潜伏着财务危机,以便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及早解决隐患能使企业有效防范财务危机,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安全等级法和财务综合法。

二、应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分析

企业要想避免财务危机,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就要加强对财务危机的控制和防范,但是危机一旦发生,就要积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手段,尽快地化解危机,渡过难关。

(一)危机的控制

1.定期进行企业财务综合分析

所谓财务综合分析,就是将各项财务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说明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效益的好坏。目的在于全面地、准确地、客观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对企业经济效益优劣做出合理评价,及早发现那些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早期信号,将那些可能会危及企业获利能力甚至生存的问题及早解决。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综合系数分析法。

2.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及不可预测的各种风险,随时都可能会受到财务危机的侵袭,任何企业任何时候均不可回避。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预警系统可对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及时发出危机警告,督促企业尽早做好预防和应对财务危机的准备。至于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选用适合的方法。常用的危机预警分析方法有单变量模型、多变量模型等,当然,企业也可通过其外在特征及财务特征进行预测。但是不论何种分析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时企业应立足市场考虑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企业所在的地域特点及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企业自身特点、满足自身需求的方法和模型并随着实际运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才能达到实时监控,及早防范、避免财务危机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3.平衡企业扩张速度和稳健经营的关系

企业只有不断成长,充满生机,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都会逐渐地扩大规模,并有可能涉足不同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在快速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否保持稳健经营。有时经营者为了达到快速成长的目的,不顾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高速扩张,导致企业扩张过度,很容易使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或战略性失误引起亏损,如果亏损一直持续,会削弱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使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陷入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境地。

企业更不应该只重视经营稳健而忽略自身规模的发展壮大,在当今经济形势下,任何企业都无法永远避免危机,当危机降临时,企业规模越小,所面临的困境就会越严重,小企业在出现危机时很难获得市场的信任,当他们需要大量的资金度过难关时,在市场上找到强有力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在市场上也难以保持竞争力,最后也会不得不被迫退出市场。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只有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才是合理的。

4.抓好企业经营中的关键控制点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导致财务危机的因素非常之多,而作为管理者无力,也无必要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细节进行监控。应选择若干关键敏感的环节作为重点控制对象。所选择的控制点应当可以反映出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当这些控制点一旦出现问题,说明企业经营中潜伏着引发危机的诱因,应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二)危机的防范

每一个企业都不希望财务危机降临到自己的身上,那么尽可能地做好防御工作就至关重要。

1.结合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定企业适度发展的规模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实力,即企业的规模。企业要想增强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地适度扩大自身的规模,这里所强调的是一定要“适度”,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一个“度”,超过了“度”的限制,很有可能会带来反效果,反而得不偿失。同样的,企业发展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它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企业在确定其发展的规模时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能力,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2.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制机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工具,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3.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有着丰富的融资渠道,能在需要时获得宝贵的资金,使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得以维持,企业就会较轻松地渡过难关。因此尽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是防范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

4。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是高度分离开来的,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即经营者有可能不履行其受托责任而损害企业利益,因此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效益的关键。

5.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

篇(9)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现代企业面临着许多风险,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充满着变数,又由于企业本身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各种各样的隐患,以及人们还不能够完全把握包括市场经济环境在内的企业外部条件的变化,因此企业财务危机时有发生,并且财务危机是无法绝对避免的。

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及特征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是为防止企业偏离正常经营轨道而建立的报警和控制系统,它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利用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对各种财务分析数据资料的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财务危机及早警示,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灵敏度越高就越能及早地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管理者,就越能有效地防范与解决问题、回避财务危机的发生,所以,一个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常具有以下功能:

它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是否予以报警。

当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能预知并预告,还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使管理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阻止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避免财务危机真正发生。

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回避现存的财务危机,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弥补企业财务管理及企业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从而既提供前车之鉴,又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对于企业来说,绝大多数财务危机都是可以预测的,而且都有一个从潜伏到爆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财务危机预警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监测、识别、报警以及预控。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监控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现金流量情况、资本结构以及成长能力等方面。

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做的工作

为使危机预警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预警组织机构,其日常工作可由企业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承担,如财务部门、企管、企划部门;建立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只有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才能抓住每一个相关的财务危机征兆。高效的预警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预警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分析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财务风险上,有重点的分析其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在财务危机原因分析清楚后,应立即启动处理机制,制定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尽可能减少财务危机带来的损失。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必须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这就要求强有力的信息管理向预警系统提供全面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耍建立信息管理组织机构,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要明确信息收集、处理、贮存到反馈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信息专业人员的职责,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建构

不可否认企业财务危机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体系尤其必要。

(一)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二)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二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篇(10)

2国有上市公司特征性

国有企业的形成原因之一是为了更优的资源配置,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但是国有化使得这类公司面临着一系列传统发展战略遗留下来的政策性负担,缺乏与其他类型公司公平竞争的条件。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国有企业要在改制过程中,以市场化运作、资本化运营方式,做大做强做优,使之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龙头,引领中国公司的发展,与大型跨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相抗衡,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骨干力量,同时要承担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双重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例如2003年以来,电煤价格长期倒挂,外资、私营火电公司或退出或停产,国有火电公司在大幅亏损情况下保障了电力供应。国有公司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上缴税费水平,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但是,单凭一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很难对市场实施有效调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自由市场经济再次受到质疑的今天,在这一背景下,国有企业必然要承担起这一重要任务。目前,大型国有企业几乎控制了我国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带来许多问题,包括财务危机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3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表现形式

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生产运营中都可能面临风险,企业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获取现金流能力等反映业绩的财务指标进行风险预测。国有上市公司主要面临的财务危机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3.1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导致的财务危机

中国特有的政府干预行为严重削弱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致使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流于形式。例如,李增泉等对所有权结构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控制的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高于非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存在更为严重的掏空行为。辛清泉等在理论框架下,基于中国国有公司薪酬管制的制度背景,就经理薪酬对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当薪酬契约无法对经理的工作努力和经营才能作出补偿和激励时,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着因薪酬契约失效导致的投资过度现象。由此可见,公司治理是研究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不可忽视的要素。

3.2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的财务危机

国有企业政府干预最主要的表现是让国有企业承担大量的政策性任务,这体现在冗员、员工福利、维护社会稳定、财政负担等多个方面。这种政策性负担会导致政策性亏损,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很难区分国有企业的亏损是经营失败还是承担政策性负担所致,这为高管人员推卸责任提供了条件,容易导致预算软约束问题。

4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从上述特征和成因分析中可见,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不应局限于定量分析,应该定性结合定量进行分析。

4.1定性分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1.1国有企业社会性。国有资本的出资人是国家,国家对社会承担社会稳定,降低失业率,提高经济水平等责任,繁重的社会责任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效率降低。针对这些特征,首先,应该将企业监管体系结合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制定出针对国有企业特定的财务监管体系。规范国有企业用人标准,应该在确保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考虑解决社会问题。其次,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并不意味着取代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只有内部控制建设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目标,达到国有资产出资人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预警。

4.1.2国有企业发展的周期性。不同发展周期有着截然不同的财务状况。如创业初期的企业相对成长期及成熟期企业,现金流量水平以及净利润水平明显较低。但并不能因为现金流量及净利润水平较低甚至出现现金短缺而判断企业处于财务危机状况。同样,在企业的衰退期,企业反映的盈利能力开始下降,但却有充足的现金流量,此时企业却处于不利的发展地位。因此结合企业发展周期进行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是必要的。

4.1.3区分行业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状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投资类企业,重点应关注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盈利能力,比如资产净利率、资产保值增率等指标;对于生产和贸易类企业,重点应关注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比如速动比率、利息倍数、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

4.1.4全方位控制流程。全方位控制流程具体表现为从横向和纵向控制。横向要针对国有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即主要把握好投资、筹资、内部担保抵押、关联交易等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纵向要针对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反映预测决策和控制整个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控制。

4.2运用定量分析模型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利用模型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应该考虑的几个方面:

4.2.1分析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优缺点。学术界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这一课题研究了几十年,最初的单变量研究开创了风险预警实证研究的先河,但是企业的财务特征不可能由一个变量充分地反映出来,为解决这个问题,Alt-man引入多元判别分析(Z模型)对财务危机预警进行研究,Z模型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模型要求预警变量符合严格的联合正态分布,而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比率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为了克服这一缺陷,Martin第一次运用逻辑模型对银行的破产进行预测,研究发现Logistic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比Z值模型高。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神经网络模型虽具有一些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操作困难,应用面窄。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是多元线性判别分析和逻辑回归方法。

4.2.2指标的选择问题。在指标变量的选择上,研究普遍选择与企业业绩相关的财务指标,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获取现金流能力等。近年来,变量选择上的一大突破是将非财务指标引入模型,但该突破仅仅停留在容易量化的非财务指标,如企业治理水平(股权结构、股权激励、两权分离引发的问题等),并未涉及一些不易量化甚至只能定性分析的非财务指标,如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经济、道德、法律、环境资源、慈善等)、审计意见类型。

4.2.3模型设定问题。首先,模型都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的,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研究人员在确定变量时容易受主观判断的影响,所以难以判断哪个模型在长期中更为有效。国内外的研究者在选择样本时,许多研究不考虑样本之间的行业差别或者企业特征,如果将不同特征的样本放在一起研究,这种情况下建立的预警模型难免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其次,建立模型是忽略时间的影响,没有考虑模型的长短期预测适用性。

上一篇: 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经济增长的指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