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5: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

篇(1)

企业主要就是基于盈利为主要目的法人,是所有经营活动的主要出发点,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方式以及手段,在实践中可以在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相关成本费用,进而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整体收益,对此在实践中,要提升对企业财务预算水平的重视,进而有效的推动企业的高效发展。

一、企业财务预算内容概述

在实践中,所谓的企业的财务预算就是基于现阶段的企业预测以及相关决策基础之上,根据企业的相关战略发展为主要目标,将企业在短时间内的各项资金的具体获得、实际投放以及相关活动的具体收入、实际经营活动的具体成本、对于实际的资金获得、资金投放以及相关活动中的各项资金的实际经营的成本与分配获得、实际投放、各项活动的实际收入与具体的支出、实践中经营的实际成果的主要分配等相关内容的安排。也就是说在企业中的相关财务预算主要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规划以及相关发展的战略目标为重点内容,对于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中的相关预算以及相关资本的实际统计、对于企业的实际现金流量的系统编制为主要核心内容的财务表报编辑,反应其相关内容的方式,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加。在整体上来说,企业在实践中主要就是利用这种编制的方式真实的开展财务预算工作,在实践中相关资本与业务、相关筹资预算等内容主要都是通过月度财务预算报表以及季度财务预算报表的方式开展,对此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财务预算是其管理的关键内容,对于企业相关经济责任以及义务活动的开展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基于现阶段发展中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来说,企业的财务预算在实践中要提升对以下几点的重视:首先,要基于企业的实际盈利为核心准则,在实践中要对于企业的实际应力进行总量的平衡性的控制,进而在实践中保障企业可以有效的开展相关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其次,稳定的企业工作开展行动原则。在实践中企业要想有效的实现以收定支,就要提升对其在发展中存在的相关财务风险因素的重视;最后,基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关内容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在实践中要坚持责权平等的基础性原则,进而在实践中保障企业方案开展以及运行的可行性。

二、提升企业财务预算的相关措施与手段

企业在开展相关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基于企业现阶段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合适的设置相关组织方案,进而实现预期的效果与目标,在实践中基于其实际状况来说,我国多数企业在其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企业内部组织部门相对较为冗杂以及缺乏决策效率等相关问题,对此在现阶段的市场发展中,企业要探究真正意义之上的财务预算,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组织机构

优质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的保障财务预算的有效实施,对此企业在实践中要提升各个部门的参与性,其中总经理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于整个预算活动进行负责,董事会要设置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其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开展都是通过总经理直接的,,财务预算委员会在企业中的主要义务与责任就是对于企业的发展制定各种发展预算目标。政策以及具体的工作开展方式,在企业相关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对平衡财务预算的重视,对于企业业务活动遇到的各种弊端以及不足进行系统的协调,进而保障其完成企业发展中既定的工作目标。

(二)实现企业财务预算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构建企业财务预算的专业管理系统与网络,可以真正的实现财务管理与控制,为企业的相关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实践中企业通过财务预算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对于相关管理部门的实际财务动向进行管理,同时基层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此系统上报各种财务信息数据。同时上级管理部门在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于各项工作内容进行实时监督,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认为因素产生的各种影响,在根本上提升财务工作的整体效率与质量;企业的生产与供应、销售与市场都是其发展的重要元素,对此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要具有一致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了解其实际状况,通过科学稳定的预算管理,真正的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基于市场经济调整财务预算

在理论上来说企业下达的相关财务预算文件以及决策是无法对其进行调整的,但是在实践中因为不同背景状况之下制定的财务产财务预算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对此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要基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市场环境、实际的政策法规等相关内容做出决策,在完善调整之后,经由企业的财务预算委员会对其进行分析整理,拟定损益表,同时在企业的董事会对其进行审批合格之后才可以执行相关命令。

(四)资金预算的精细化管理,有效配置

企业财务资源在企业的预算管理过程中要精细企业的资金管理,强化信贷政策的整体发展方向,对对于各项资金进行系统地预测分析,要根据实际的状况完善现有的相关制。明确合理的信贷资金预算规模,利用预先防控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其存在的资金风险以及经营风险,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资源以及财务能力状况要进行系统的考量以及分析,综合企业的实际发展,对于其与生产以及资金活动等相关分配问题进行合理统筹,对于企业资金的流向以及结构组成进行系统控制与管理,真正的实现企业财务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充分的凸显企业资金的存在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在实践中,提升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是现代企业发展中控制成本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在实践中这两点内容都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实际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对此在实际中,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就要提升对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视,在企业的发展中要整合企业现阶段发展中的相关财务管理经验以及各种财务管理技术手段,进而在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龚莉娟.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降低企业成本费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4,01:208.

篇(2)

企业从银行间接融资,要支付利息费用。除此之外,汇率变化、国际金融及发行债券等都会造成财务费用的增减。通过优化企业财务费用,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本文从优化企业财务费用的方式方法入手,进行探讨。

一、企业的资金结构和财务费用支出

企业的资金由权益性资金和负债类资金构成。根据财务管理的杠杆理论,财务杠杆系数(DFL)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系数。其计算公式为:DFL=EBIT/(EBIT-I)。其中I是债务年利息额,EBIT是息税前利润。由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财务费用的大小对财务杠杆具有直接的影响,而财务杠杆又影响到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股东权益。我们以某上市公司为例,截止2016年底,该公司资产总额为256.2亿元,负债总额为 135.9 亿元,净资产为120.3 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3.04%,银行存款18.5亿元,银行借款42.45亿元,应收款项58.51亿元。几年来公司资产和负债增幅较大,且负债增幅大于资产增幅,随着公司发展,改造项目大幅增加,由于自有资金短缺,绝大部分项目都是通过银行贷款建设, 2016 年财务费用支出 2.8 亿元 。2017年公司技术改造急需投入大量建设资金,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但是如果通过银行贷款来融资,公司的财务杠杆必将提高,形成巨大的债务压力。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必须开源节流,挖掘降低财务费用的措施,减轻公司的费用负担,提高效益。

二、企业降低财务费用的途径

(一)筹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可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本质上是一种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财务公司,可以盘活集团内成员单位的暂时没有使用的资金,可以对集团内资金短缺的成员单位提供借款。除此之外还可以担保、、财务顾问、信用签证、咨询等服务。在降低市场风险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融资功能,优化财务费用。一方面,闲置资金存入财务公司,比银行活期利息收益更高。另一方面,投资参股财务公司,还可以获得稳定的股东分红收益。对于缺少资金的单位,通过财务公司借款,可以达到降低费用的目的。

(二)对企业应收账款强化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优化财务费用的重要手段。应收账款是企业应该收到而尚未收到的款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高低,不仅直接体现了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优化企业财务费用的重要手段。根据财务管理学的理论,应收账款周转率=报告期内赊销净额/报告期内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周转率高,则体现了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较快。反之,则有可能存在企业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资金占用较多的情况。强化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可以减少资金占用,有效减少企业呆账坏账的发生率,从根本上优化财务费用。强化应收账款管理,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政策,更好的控制应收账款,积极组织多方催收货款,改进结算方式。

(三)利用资本市场低成本融资优化财务费用

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发行股份或其它股债结合的产品融资,可以有效降低财务费用。譬如某上市公司2013年公司发行2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扣除发行费用后共募集资资金19.6亿元,截至2016年3月全部转股。由于该产品含有股票期权价值在内,因此其平均利率仅为1.8%,与同期银行贷款相比,共节约财务费用3亿元。特别是在国家货币政策紧缩时,银行贷款利率会逐步提高,很多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用于偿还银行借款来降低财务费用支出,例如河钢股份2016年7月成功发行三年期公司债券50亿元,其中第一期30亿元票面利率为3.8%;第二期20亿元票面利率为3.56 %,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初步可测算每年可节约财务费用1亿元以上。

公司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定向增发、发行公司债券、配股等方式实行再融资,以解决公司资金紧张,减少银行借款的依赖,降低财务费用。

篇(3)

一、总体概述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规模不断壮大或者再投资,往往会需要从外部筹集资金,银行贷款是企业采用较多的方式之一,但银行贷款的筹资方式将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作为企业利润表中的期间费用之一,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实现情况。一般来讲,财务费用主要包括利息收入(财务费用抵减项)、利息支出及手续费用支出、汇兑损失以及其他零星的财务费用支出,其中银行贷款的利息支出占比最大。因此,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要将协调处理好财务费用及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以及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作为筹融资管理的重点。

国内多数企业财务费用管理方面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投资不科学。对筹资结构、后续带来的收益等缺乏科学、合理的分析,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为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难以应对外部不断变化的形势,如受外部形势变化影响,造成产品积压、资金无法及时回笼,再生产时将会面临资金不足进而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需求。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企业对财务费用的管理难度。

二、A集团公司财务费用管理现状

1.A集团公司货币资金余额现状

A集团公司在201×年底货币资金余额为130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约为25%(资产总额约520亿元),与其他资产类项目比较,货币资金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较大,且处于该单位的历史最高水平。从合并报表范围来看,A集团公司合并范围内共20家单位,但从货币资金在各家单位间的分布情况来看,约有70%的货币资金集中在少数的5家单位中,而其余的15家单位货币资金合计仅占集团公司货币资金总额的30%。

2. A集团公司银行贷款余额状况

A集团公司在201×年底银行贷款余额为45亿元,从合并报表范围来看,货币资金充足的单位基本没有银行贷款,而货币资金不足的单位往往伴随着较大规模的银行贷款。

3.集团公司财务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1)资金分布不均,存在结构性矛盾

从货币资金总量来看,A集团公司货币资金保有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为25%,不论是占比还是总量对于A集团公司来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从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来看,货币资金主要集中于少数几家单位,而多数单位货币资金占比偏低。可见,货币资金分布不均,存在结构性矛盾是存贷双高的主要原因。

(2)资金属性固定,统筹使用存在一定的难度

从A具体原公司货币资金的构成来看,约60%的资金为项目预收款,约30%的资金为建设项目拨款,剩余约10%为单位自有资金。各类资金从使用上均有明确的用途,不得在项目间拆借使用,造成了资金在统筹使用上存在较大的难度。由于资金分布在不同的单位,资金余额少的单位为解决发展所需资金,往往需要通过金融负债的方式来满足,造成了金融负债规模的不断增长。

(3)经营性筹融资未得到有效关注,筹资模式较为单一

从A集团公司业务板块来看,甲业务板块与乙业务板块从收入比重上看各占半壁江山,但经营性筹融资能力差别较大。以201×年的财务状况来看,A集团公司经营性筹融资额度约为67亿元(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其中甲板块经营性筹融资约为100亿元,而乙业务板块的经营性筹融资约为-30亿元,两者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乙业务板块需要大量的从外部筹资来解决资金需求,而外部形式几乎全部为银行贷款,筹资模式较为单一。

三、降低财务费用的相关措施

1.进一步加强集团内单位间的资金拆借,统筹安排资金

从集团公司层面,根据各单位资金需求不同,在内部单位间发放委托贷款,盘活整个集团公司的流动资金,将下属部分单位的沉淀资金转借给有需求的单位,可以有效降低整个集团的财务费用。

2.加强经营性筹融资能力的管理

关注经营性筹融资,一方面提高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提前收取项目货款;另一方面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使资金尽快回笼,避免项目占用资金时间较长,带来不利影响。

3.调整贷款结构,用短期贷款置换长期贷款

A集团公司下属部分单位可以通过借入短期借款归还长期借款,提高短期借款的比例,调整债务资本结构,进而降低综合资金成本。比如,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可以提前还款,并且不需要支付因提前还款产生的额外费用。在提前归还贷款时,考虑到票据的贴现率要低于贷款的利率,如果公司有闲置的票据,可以向银行贴现后先还贷款。

4.在银行办理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保理是由银行购买供货企业因赊销而产生的短期应收账款债权,A集团公司下属的资金短缺单位往往拥有较高额度的应收账款,通过开展保理业务,卖方企业可以先行获得资金补偿,然后银行作为债权人卖方再向买方企业催款,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融资难、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问题,而且保理业务成本要明显低于银行短期借款的利息成本。

5.与金融机构协商,使贷款利率降至最低水平

篇(4)

企业应当根据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制定相应的期间费用预算。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进行预算编制。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可采取按项目反映全年预计水平的方法也可采用将管理费用划分为变动性和固定性两部分费用,对前者再按预算期的变动性管理费用分配率和预计销售业务量进行测算;对销售费用预算,可通过分析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和销售费用的关系,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采用变动性销售费用预算和固定性销售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是指对预算期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所进行的预计。财务费用的发生主要与企业存、贷款数额和利率变动直接有关,该项预算较难估计,它涉及到企业该年的信贷规模,并牵涉到专门决策预算。所以,首先应进行信贷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费用预算。

2.划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的界限

严格划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的界限,按照期间费用的规定范围进行会计核算,是保证企业当期损益真实、合法、正确的关键,也是杜绝利用期间费用人为调节当期损益现象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防控:

正确区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并行使用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产品成本是针对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而言的;期间费用则是针对一定的期间而言的。它们都是企业为达到生产经营目的而发生的支出,体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并需要由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的收入来补偿。但两者在资金流转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得到的补偿时间不同。期间费用发生后不论企业当期是否有收入其费用都将在当期利润中得到补偿;而产品成本只有在产品销售实现的情况下才能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若未实现销售收入,产品成本只能以存货的形式在流动资产中显示。由此可见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不能正确区分,将对企业利润核算的准确性造成巨大影响。

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我们知道:利润=收入费用。如果一笔应属于资本性的支出,被视为收益性支出即作当期费用处理,必将少报企业的资产价值。费用增加,则利润减少。如果,一笔应属于收益性的支出被视为资本性支出,就会多报企业资产价值,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增加当期的净收益。因此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对企业与国家的利益都十分重要。

正确划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的界限。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虽同属期间费用,都可通过收入得到补偿但它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性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会计核算中必须严格对此加以区分。

3.对管理费用中重点内容严格加以控制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折旧计提方法在确定后不能随意更改,严格控制折旧计提范围。折旧表现的是固定资产的一种磨损程度,随着折旧的加大固定资产的价值逐渐减少,这种磨损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了补偿,而不同的折旧方法将会使企业的折旧费用大不相同,由此影响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税收。

加强对业务招待费的控制。新税法对招待费的税前扣除采取两头限制的方式,即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只允许税前列支60%,同时最高额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业务招待费能够在税前扣除,必须有充分、有效的票据和资料来证明这部分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

加强存货的管理。按照新准则的相关规定,存货计提跌价准备进入“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核算,但存货若有盘盈仍要冲减管理费用,因此对存货的购入发出的管理仍然重要。

篇(5)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09 -03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逐渐丧失廉价劳动力这个优势,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促使我们要积极创新,提高企业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使其在竞争中更好地发展。

企业不仅会受到自身内部制度的影响,也会因外部的制度环境的改变而变化。那么它的任何创新行为的决定必然会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外部环境对会由于自身存在条件限制的民营企业的影响更大。所以本文试图分析制度成本对企业的创新投入的影响,从而给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创新投入。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基于对16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本文的研究,拓展前人的研究成果,丰富制度性成本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理论。

(2)为当局能够创造有益于促进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制订支持性政策给予理论依据及建议。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运用微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既验证了前人的相关理论的正确性,同时弥补了文献实证研究较少的缺憾。

(2)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企业内部制定的制度和创新决策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对提高企业的创新技术能力有深远影响。

二、理论分析

(一)相关理论

1.制度性成本理论

(1)企业内部制度成本

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内部制度成本是以成本为主;从现实中来看,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和组织过程中等产生的成本,具体表现为:

a.企业对相关人员所付出的管理成本,如管理费用、办公费用等。

b.企业内部管理会出现的摩擦成本和相对应的协调费用。

c.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高低所产生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d.沉]成本,是指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2)企业外部制度成本

企业外部制度成本是企业与外部发生关系时必须付出的交易成本,它是企业制度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

①企业在与其他关联企业有来往时所发生的交易成本。主要是交易费用,违约费用等。

②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成本,又称为社会成本。包含环境污染造成的费用和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其成本的高低在于该企业所在国家的法律文化和社会环境。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会付出高额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相对较低一些。

2.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熊彼特的理论认为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因而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分了经济增长的两种不同的来源:一是由要素数目增加而引起的“增长效应”,二是因要素技术水平进步而产生的“水平效应”的经济增长。该理论认为在不增进要素使用量的情形下,生产函数可以因技术进步而变化,进而使生产函数曲线向上移动,促进经济增长。

企业的创新投入的代表因素有很多,而本文我们是以研发投入费用和技术研发人员的数量为参考的。

(二)制度性成本影响创新投入的机理分析

1.融资成本对创新投入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认为投资支出和投资需求的融资成本利率是呈负相关的,而且弹性较大。企业中研发资金投入相比较其他的一般资金投资而言更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是研发投入时间一般来说是比较长的,所以会出现企业要不断投入甚至投入后短期并不会产生明显效果;其次是研发资金投入的不确定性,因为创新技术活动的风险很大,所以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很大,但同时可能出现相对的风险回报会较高。这些就意味着投资者应该更加理性的分析研发投入的相关问题,本文认为研发投入与资本成本的关系是受到经济学和企业自身的影响。

综上分析,企业研发投入即创新投入与资本成本负相关,减少相关的利息支出能够促进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

2.税收对创新投入的影响

我国实施的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实施科技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目的在于减轻企业的税负,从而鼓励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来说,任何为减少资本使用成本而采取的政策措施都会鼓励企业采取投资行为。

基于此,我们可以说企业税负水平越低,则创新投入强度越高。税收激励政策会带来创新投入的增加。

3.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对创新投入的影响

企业内部主要是存在成本,具体表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和组织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包括:(1)企业对相关人员管理所产生的成本;(2)企业内部管理会出现的摩擦成本和相对应的协调的费用;(3)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高低所产生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4)沉没成本。

基于此,我们分析得到成本越高,创新投入就会越低。为了方便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以管理费用来替代成本,那么就说明管理费用越低,创新投入越高。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根据以上的机理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利息支出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向影响;

假设2:企业所得税对创新投入具有负向影响;

假设3:管理费用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向影响。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制度性成本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所以,本文根据一定的筛选原则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选取了163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目标企业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的科技创新投入数据和代表制度性成本的变量数据检验制度性成本与科技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

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共508家,通过筛选之后得到了163个样本企业。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在收集样本企业数据时收集的指标包括如下指标:研发费用、营业收入、员工总数、技术(研发)人员数量、所得税、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利润、净利润。

2.数据来源

为了保证所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研究样本的所有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上市公司的各年年报。

(三)变量的选择

1.被解释变量

研发费用(R&D):技术创新投入包括多种资源,本文用企业当年的研发投入与当年营业收入的百分比表示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来自于巨潮资讯网中各董事会年报中披露的相关数据。

技术人员: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中,除了研发资金投入外技术人员的投入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本文还采用技术人员数量(TP)和技术人员投入强度(TPI)(技术人员总数(TP)/员工总数)来衡量科技创新人员投入强度。

2.解释变量

我们采用的易获得且能代表制度性成本的三个指标:企业所得税、融资成本(即利息支出,通过财务费用来反映)、管理费用。

3.控制变量

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在所建立的模型中制度性成本代表变量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对其他因素进行控制,本文设置了如下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以年末企业账面总资产表示。

(2)盈利能力ROA。以当年净利润与总资产的百分比表示。

(四)模型设计

从选取的指标可以看出,本文选取的研究指标有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绝对数指标包括研发费用支出(rd)、技术人员数量(tp)、总员工数、企业规模(size)、财务费用(X)、管理费用(Y)、所得税(Z),相对数包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I)、技术人员投入强度(TPI)、盈利能力(roa)。

考虑到上面的假设,我们采用OLS多元回归模型建立如下线性方程:

rd=β1+β2X+β3Y+β4Z+β5size+β6roa+ε (1)

RDI=β1+β2X+β3Y+β4Z+β5size+β6roa+ε (2)

tp=β1+β2X+β3Y+β4Z+β5size+β6roa+ε(3)

TPI=β1+β2X+β3Y+β4Z+β5size+β6roa+ε(4)

(五)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选取的163个样本企业进行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可以得出管理费用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都是从2013-2015年逐年递增,总和可以看出,整个创新型行业在企业的管理费用方面是逐年增加的。财务费用最小值是由负到正,最大值逐年递增。其他指标也是增加的,表明企业自身的财务支出是逐年变大,而可能的原因就是企业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加导致工资的增加。对于税收的支出最大值是依次增加,最小、均值和总和都是先增加后p少,但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减少的幅度。表明企业的运营是比较正常或者说是在不断健康发展的。

绝对指标研发费用和技术人员数量的最大值、总和以及均值是逐年递增的,表明企业对创新的投入越来越重视,不仅仅从财力,更是从人力方面来创新发展自身。相对指标RDI和TPI,TPI从均值、总和和最大值是逐年递减的,而RDI的统计数据是全部逐年递减的。表明企业从绝对来说虽然是增加了创新投入,但是从相对指标上来讲,企业的创新投入是递减的。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企业的费用支出占比较大,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不够。

(六)制度性成本与创新投入关系的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2013-2015年的数据,运用spss.18对假设方程1-4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表可知,DW值在2左右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和自相关关系。财务费用和所得税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财务费用和所得税与研发费用呈负相关关系。但是财务费用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得税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所得税与研发费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财务费用与研发费用的负相关关系不显著。该实验支持假设2:企业所得税对创新投入具有负向影响。

同理,当我们用OLS进行2式回归时,得出各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和自相关关系。财务费用和所得税与研发费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该实验支持假设1:利息支出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向影响;假设2:企业所得税对创新投入具有负向影响。

当我们用OLS进行3式回归时,得出各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和自相关关系。财务费用和所得税与研发费用呈负相关关系。但是财务费用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得税通过显著性检验。该实验支持假设2。

当我们用OLS进行4式回归时,得出各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和自相关关系。财务费用和所得税与研发费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该实验支持假设1和假设2。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实证部分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税负和研发以及技术人员投入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财务费用对企业创新投入有着负面影响。财务费用主要是利息支出,即企业融资所带来的成本,这个占比是很大的部分。企业利润一定,财务费用越大,对于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就会越来越少。

结论2:所得税对企业创新投入产生负面影响。税收负担加重了企业未来研发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即使现金流降低比较少,研发投资也会有比较大的减少。

结论3:管理费用对企业创新投入似乎没有影响。管理费用相对与财务费用而言,显得太少,可能是由于数据不足造成的实验结果与常理不符合的情况。

结论4:绝对变量研发费用以及技术人员的实验效果远没有相对变量RDI和TPI的效果大。不能只看绝对,有时绝对指标也会出现相反的错误的结果。相对变量更能体现其应用价值。

(二)研究建议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财务费用。首先,政府财政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问题;对企业技术改造设立专项资金,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给予财政补贴;提升政府支持力度,扩大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的规模和覆盖范围,提升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促使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最后,放宽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相关条件,提升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的机会,简化信贷程序,国家财政给予中小企业银行信贷的信用保证。

2.研发投入现金流对税收负担变化的敏感性是很强的,税收的增加会加重其敏感程度,这样即使现金流降低比较少,研发投资也会有比较大的减少,因此在我国,我们需要优化相的税收环境,依法纳税和治税,务必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从而减少因税收因素产生的挤出效应的影响,进而推动企业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陆国庆.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产业创新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1,(02):138-148.

[2]李树培.我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原因与对策的博弈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2(3):116-127.

[3]生延超.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方式选择[J].管理科学,2007,2 (3):23-29.

篇(6)

一、杠杆原理概述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着杠杆效应,表现为由于特定费用的存在,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财务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有三种形式: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总杠杆(又称复合杠杆)。企业进行筹资时要考虑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可通过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要面临经营风险,而经营风险可通过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两者综合可了解企业整体风险的大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合理运用杠杆原理,有助于企业合理规避风险,提高资金营运效率。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企业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财务管理中的几种杠杆效应,在投资、融资决策方面做好“度”的把握,并进行相应评估,以使企业在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获取最大收益。

二、经营杠杆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经营杠杆的含义

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而导致企业资产的报酬(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率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

EBIT=M-a=(p-b)x-a=mx-a=x(m-a/x)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x为业务量,a为固定经营成本,m为单位产品毛利,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只要存在固定的经营成本,当业务量增加时,单位产品固定成本降低,单位产品利润提高,使息税前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业务量的增长幅度;反之,业务量的减少会提高单位固定成本,降低单位产品利润,使息税前利润的下降幅度大于业务量的下降幅度。如果不存在固定成本,则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幅度与业务量的变动幅度一致。因此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是产生经营杠杆效应的根本原因。

经营杠杆效应的大小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DOL)来衡量。

1.经营杠杆系数(DOL)的定义公式。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EBIT/EBIT)/(X/X)

2.简化公式。

报告期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DOL=M0/EBIT0=M0/(M0-a)

上式中M0表示基期边际贡献,边际贡献=销售量×(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位毛利。EBIT0表示基期息税前利润。

(二)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风险就是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经营风险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导致收益(息税前收益)的不确定性。

根据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可知,经营杠杆系数反映的是息税前利润变动和销售量变动之间的关系。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杠杆效应就越大,计划期的销售量稍有变化,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就会有较大幅度变动,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固定经营成本越高,说明企业对经营杠杆的利用程度越高,经营杠杆系数就越高,企业的经营杠杆效应也越大,经营风险就越大。

当然,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并不是企业产生经营风险的原因,企业产生经营风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产品销售量、产品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经营成本的数量变动引起的息税前利润不确定性,但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放大了这一风险。

(三)影响经营杠杆效应的因素

从简化公式看,凡是影响M0和a的因素,均会影响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而M0=(p-b)x,因此,凡是影响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和固定成本的因素,均会影响经营杠杆效应。因此,企业的销售量是否稳定、售价是否经常波动特别是不利波动(下降)、单位变动成本是否能有效控制、固定成本是否在全部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对企业经营风险都有较大影响。企业应从这些方面,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

(四)经营杠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经营杠杆效应实质表明的是企业对固定经营成本的利用程度。当企业的销售收入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会通过支点(固定成本)最终引起企业经营活动成果(息税前利润EBIT)的变化。经营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当企业销售量下降时息税前利润会下降得更多,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当企业业务量上升时息税前利润会增加得更多,这时企业可以获得经营杠杆收益。对于经营杠杆的应用可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结合企业的发展阶状况,选择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当企业处于衰退期,市场份额不断下降,销售量在不断减少时,为避免由于利润的大幅度下降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企业应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及时淘汰过时的固定资产;当企业经营处于成长期,销售量不断增加,这时应充分利用经营杠杆的正效应,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从而获得经营杠杆收益。

从生产经营活动看,根据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凡是影响企业息税前利润变化的因素,都可能会引起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应通过提高销售量、提高产品售价、降低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等措施,增加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尽可能降低和避免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

三、财务杠杆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财务杠杆的含义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企业资产的每股收益(EPS)变动率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

EPS=[(EBIT-I)×(1-T)]/N=[EBIT(1-I/EBIT))×(1-T)]/N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I为固定财务费用,T为所得税率,N为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只要存在固定的财务费用,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1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就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使息税前利润的增长幅度大于业务量的增长幅度;反之,息税前利润的减少会使每1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相对增加,普通股股东的盈余就会大幅下降。从上式看,如果不存在固定的财务费用,则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幅度与每股收益的变动幅度一致。因此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是产生财务杠杆效应的根本原因。

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FL)来衡量。

1.财务杠杆系数(DFL)的定义公式。

财务杠杆系数=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EPS/EPS)/(EBIT/EBIT)

2.简化公式。

报告期财务杠杆系数=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固定财务费用)

DFL=EBIT0/(EBIT0-I)

上式中EBIT0表示基期息税前利润,I为固定财务费用。

(二)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筹资原因产生的资本成本负担而导致的普通股收益波动的风险。根据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可知,财务杠杆系数反映的是每股收益变动和息税前利润变动之间的关系。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杠杆效应就越大,计划期的息税前利润稍有变化,企业的每股收益就会有较大幅度变动,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财务费用越高,财务杠杆系数就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也越大,财务风险就越大。

当然,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并不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引起每股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资产报酬(EBIT)的不利变化,但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放大了这一风险。

(三)影响财务杠杆效应的因素

从简化公式看,凡是影响EBIT0和I的,均会影响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而EBIT=(p-b)x-a,因此,凡是影响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和固定成本以及固定财务费用的因素,均会影响财务杠杆效应。因此,企业的销售量是否稳定、售价是否经常波动特别是不利波动、单位变动成本是否能有效控制、固定成本是否在全部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固定财务费用是否较高,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都有较大影响。企业应从这些方面,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

(四)财务杠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财务杠杆表明了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对固定财务费用的利用程度。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通过支点(固定财务费用)最终会引起股东收益(每股收益EPS)的变化。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当息税前利润下降时每股收益会下降得更多,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当企业息税前利润上升时每股收益会增加得更多,这时企业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因此,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应当确定适度负债规模。可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在企业创业初期,市场份额不高,资本利润率相对较低,为避免由于息税前利润的大幅度下降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此时应适当减少负债筹资的规模,在资本结构中应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在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较好时,资本获利能力较强,资本利润率大于负债的利息率,这时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可适当加大负债筹资的比重,从而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因此,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应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生产经营状况、资本的获利能力等因素,确定合适的资本结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

四、复合杠杆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复合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生产经营成本和固定财务费用的共同存在而导致的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复合杠杆反映企业的总风险,它是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叠加,因此,企业总风险的大小取决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共同作用。在企业所能承受的总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应结合其行业特点及其发展所处的阶段,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筹资规模和筹资方式。在企业销售稳定、资本利润率较高,经营风险较小时,企业可承受的财务风险就会高一些,可适当加大负债筹资的规模,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反之,在企业的起步阶段和衰退阶段,销售不稳定或处于下滑阶段,资本利润率不高,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大,此时应缩减负债筹资的规模,降低负债筹资可能引起的财务风险,从而减少企业的总风险。

五、总结

经营杠杆是通过产销量变动影响息税前利润的变动,而财务杠杆又是通过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影响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变动,可见,两者最终都会影响到普通股的收益。如果企业同时利用这两种杠杆,那么产销量对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影响将更大,同时企业总风险也会更高。如果同时使用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会对销售收入的变化产生组合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根据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的综合杠杆水平之下,选择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不同组合,以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如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可以适当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负债经营对提高每股收益率的作用,相对降低经营杠杆系数,以规避经营风险;而经营情况良好的企业可以选择适当提高经营杠杆系数,充分发挥固定成本对提高盈利水平的作用,相对减小财务杠杆系数,以规避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杠杆效应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利用杠杆原理会给企业权益资本带来额外收益,企业应认真研究杠杆原理并评价其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是合理利用杠杆原理为企业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重要基础。Z

参考文献:

1.唐淑文.财务管理(第2版)[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一、“统贷统还”定义及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用电需求大幅持续增长的趋势下,电网建设投资需求不断增长。电网企业的蓬勃发展。并不能掩盖电网企业融资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项目经营效益以及下属单位融资能力差异较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电网企业一直在积极探索融资新模式。因此,“统贷统还”开始走进了电网企业的视野,并开始在实践中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统贷统还”的定义

实行“统贷统还”,即电网企业对全部信贷资金需求统筹安排,对经营活动整体渗透。形成一个以电网企业为投放格局的网络状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统贷统还”模式下,改变过去由各地市供电局分别进行筹资与偿还债务的做法,由电网企业作为一个贷款主体,统一贷款并集中归还贷款,实现信贷资金统筹管理、平衡还贷,以形成优势互补、规模经营和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二)“统贷统还”模式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统贷统还”模式下,电网企业(本文特指省级电网公司)成为贷款的承载体。而用款单位却是电网企业及其下属的各地市供电局。这种模式在促进电网企业节约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控制资金总量、减少贷款风险和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加速资金周转,节约使用资金,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实行“统贷”后。电网企业对资金进行了统管,避免了下属供电局分头贷款,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贷款总量。同时电网企业统一对下属供电局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调动了下属供电局管好用好资金的积极性,加速了资金的周转。

二是“统贷统还”改变电网企业以往过分依赖信贷市场的状况。充分发挥现有各种融资方式的长处,并积极探索新的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融资方式,为电网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如债券、中期票据等。降低财务成本和经营风险,实现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统一对外融资,有利于树立良好信用。以电网企业名义统一对外融资,由于综合经济实力强,资产具有规模优势,还本付息保障程度高。因此谈判实力大增,可以争取到诸多优惠的银行信贷支持,例如申请综合授信额度等,并享受简化手续,优先办理,降低利率、费率和保证金率,贷款随借随还等便利。

四是“统贷统还”模式下,对于促进集团企业内部紧密化,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整体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但该模式给予各地市供电局的经营自较低,各地市供电局的经营积极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二、财务费用分摊的意义及原则

文中财务费用的分摊就是指在“统贷统还”模式下,电网企业采用一定的分摊方式将统一贷款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财务费用分配给各下属供电局以及下属供电局将所分得的财务费用在各成本对象中进行再分摊的过程。

(一)财务费用分摊的意义

成本核算中,除了涉及可以直接归属到成本核算对象上的直接成本以外,还有很多间接成本如财务费用等,与某一特定成本核算对象没有直接联系,必须选择适当的分摊标准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

在“统贷统还”模式下,省级电网公司成为贷款的承载体,而用款单位却是电网公司下属的各地市供电局。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统一贷款财务费用的分摊,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电网企业及其各下属单位的资金成本以及各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并最终确定各地市供电局的经营效益及其财务状况。

(二)财务费用分摊原则

通过财务成本的分摊,可以确定各地市供电局的经营效益,能够正确计量工程成本。因此成本分摊的基本原则大致包括以下几项:

1 因果关系原则

电网企业统一贷款的动机是要满足下属单位经营投资的需要,正是这种动机才促使电网公司向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统一借贷资金,并产生相应的资金成本。因此可以将资金成本与各成本中心所占用的统一贷款额联系起来。按照资金成本与成本对象(即电网企业及其下属单位)之间的因果关系,国外称之为成本动因,把统一借款产生的财务成本分摊至相应的成本对象之上。

动因追溯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动因对因果联系表述的质量。财务费用分摊中。这种表述以两种形式体现:(1)额度基准。即以各下属单位或各项工程占用的贷款金额为基准分摊成本。(2)时间基准。即按照各下属单位或各项工程占用贷款的时间为基准来分摊成本。

2 行为导向原则

成本信息对成本执行者的行为有着潜在的影响。为了管理的需要。成本常常要按其行为影响力为基础来分摊。电网公司完全可以按照各下属单位所占用的贷款金额及占用贷款时间作为标准分摊统一贷款的资金成本,以此来克服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浪费等现象。电网企业管理层应科学合理地选择资金成本分摊基础,达到提高各下属单位及其员工的成本意识并促使其做出积极的经济行为。

3 估计原则

采用估计原则是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西方学者对成本分摊常提出两个要求:准确、容易。容易是指“成本能够以一种经济可行的方式被分配”(Hansen,1997)。在实际工作中,估计往往不是因为实际成本不能归属到特定的事项中去,而是因为进行非常详细的实际成本分摊的成本高于其价值。

因此,把统一贷款财务费用准确地分摊至各成本对象上去是成本分摊的一项根本原则,但准确性并不以绝对强调成本真实为基础,它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要强调的是成本分摊方法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与分摊方法相关的某种程度的主观性总是存在的。

三、“统贷统还”下财务费用的分摊方式

为加强资金集约化管理,电网公司采取“统贷统还”模式,实行贷款的集中管理。由电网公司统一筹集借款资金,统一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为及时准确地将贷款利息分摊至各下属单位及其各项工程,如实反映下属单位及各项工程的资金成本及建设成本,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电网企业应在遵循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会计原则前提下,根据“统贷统还”政策和分级核算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利息分摊办法。本文以广东电网公司(以下简称省公司)为例。

研究探讨电网企业“统贷统还”模式下财务费用的分摊方式。

(一)电网企业财务费用的分摊

电网企业“统贷统还”模式下的财务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1 分摊原则

由于广东省电网建设项目繁多,省公司无法按单个项目贷款进行管理,经与银行协商。省公司按照电网、农网、城网、县城网等项目类别进行额度提款,提款后会同自有资金按项目拨款至地市供电局。因此,电网企业统贷统还模式下利息分摊的原则可以按贷款的用途分类分摊贷款利息。省公司专项工程贷款主要包括基建贷款、农网贷款(包括农行贷款和财政厅国债转贷)、500kV债券贷款、县城网国债转贷、县城网贷款等。其中,基建贷款包括500kV贷款、220kV贷款、110kV贷款、配网贷款、配网县城网资本金(代管)、农林场贷款和资本金、前期费贷款、安全控制系统项目贷款,基建贷款利息要在500kV项目、220kV项目、110kV项目、配网项目、配网县城网(代管)、农林场、前期费、安全控制系统项目中进行再分摊。

2 分摊方法

省公司按各下属单位及各类项目的贷款拨款额作为基数将各期支付贷款利息按项目类别分摊至各下属单位,由各下属单位针对具体工程项目完工情况确定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和费用化金额。按上述方法,利息是分配到每个项目的,不会造成利息的随意分摊。具体的分摊方法如下:

(1)选择分摊期间

电网企业可以选择每月、每季度、每年度进行统一贷款利息的分摊,鉴于每月进行利息分摊的工作量比较大,每年分摊不能及时反映电网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信息,因此,选择每季度进行一次统一贷款的利息分摊比较合适。可以选择在每季度末的一天,如每年选择3月21日、6月21日、9月21日和12月21日进行统一贷款的利息分摊。

(2)统计贷款利息

根据贷款明细统计每一类贷款(如基建贷款、农网贷款等)该季度应承担的利息。根据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专门借款应予分摊的利息金额。因此,省公司统计贷款利息时,应考虑减去尚未动用贷款资金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投资收益。

(3)专项工程贷款利息分摊

第一,计算某类工程贷款利息积数:

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积数=截至上季度末该类工程累计贷款拨款金额×该季度天数+∑(本季度该类工程每笔贷款拨款金额×每笔贷款实际占用天数)

各单位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积数=截至上季度末各单位该类工程累计贷款拨款金额×该季度天数+∑(本季度各单位该类工程每笔贷款拨款金额×每笔贷款实际占用天数)

第二,计算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分摊率:

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分摊率=(当季实际向银行支付的该类专项借款利息金额一尚未动用的专项借款的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该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积数

第三,计算分摊给基层的利息:

各单位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该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分摊率×各单位该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积数

(4)流动资金贷款的利息分摊

流动资金贷款的利息,应区分各下属单位是否占用或者使用流动资金贷款。如果各下属单位没有占有或者使用流动资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直接作为省网公司的财务费用。如果各下属单位占用或者使用了流动资金贷款,可按当季省网公司及各下属单位的流动资金贷款占用额作为基数将支付的流动资金贷款利息在省网公司或者各下属单位之间进行分摊。各下属单位根据符合资本化条件与否分别将流动资金贷款利息计入资产成本或者财务费用。将流动资金贷款的利息进行分摊,有助于培养各下属单位正确树立资金成本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

(二)下属单位财务费用分摊

1 分摊原则

省网公司采用分级核算,由各下属供电局具体核算项目的建设情况。各下属供电局收到省公司分配的各类项目的贷款利息时(如500KV工程贷款利息、220KV工程贷款利息等)。按当期收到省公司的各类项目的贷款拨款额作为基数将分配所得利息分摊至各工程项目,并根据每个具体项目完工与否分别作资本化处理或费用化处理。即以工程项目投产日期作为界限,工程投产日期前作为资本化利息计入工程成本。工程投产后为费用化直接计入财务费用。

2 分摊方法

(1)计算积数

各工程项目贷款利息积数=截至上季度末累计收到省公司拨贷款金额×该季度天数+∑(本季度收到省公司每笔拨贷款金额×每笔拨贷款实际占用天数)

(2)计算利息分摊率

利息分摊率=当季省公司列供电局借款利息金额/∑各工程项目贷款利息积数

(3)计算分摊工程项目的利息

各工程项目贷款利息=利息分摊率×该工程项目贷款利息积数

下属各单位根据每个具体项目完工与否分别将分摊所得利息作资本化处理或费用化处理。未完工工程分摊所得的利息计入该工程成本,已完工工程分摊所得的利息直接计入财务费用。

四、结论

篇(8)

现金折扣是债权人为了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早日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一种扣除部分债务的价格优惠。现金折扣是企业的一种理财行为,也是企业选择的一种反映债券债务双方结算情况的会计方法。现金折扣对于销售企业来说称为销货折扣,对于购货企业来说称为购货折扣。现金折扣用符号“折扣/付款期限”表示,一般表示为“2/10、1/20、n/30”等。即“2/10”表示如果客户在10天内偿付货款,给予2%的折扣;“1/20”表示如果客户在20天内偿付货款,给予1%的折扣;“n/30”表示如果客户在30天内付款,则应付无折扣的全价。现金折扣,使得企业应收账款的实收数额随客户付款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现金折扣的会计方法有两种,总价法和净价法,本文就此两种方法发表点浅见。

一、何谓总价法和净价法

总价法是指企业在销售业务发生时,按现金折扣前的销售总金额作为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入账金额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由于不考虑现金折扣,按总价入账,对于销售方而言,把客户的现金折扣看做融资的理财费用,会计上作为财务费用处理。对于买方而言,若在折扣期内按时付款则认为其享有的现金折扣是其在资金节约使用活动中的理财收益,冲减当期财务费用。

净价法又称净额法,是指企业在销售业务发生时,将现金最大折扣后的净金额作为实际销售价格,确认应收账款入账金额和销售收入。该法下,销货方把客户取得现金折扣视为正常现象,认为一般情况下客户都会在折扣期内付款。将客户超过折扣期限而多获得的收入视为提供信贷获得的理财收益,于收到款项时冲减财务费用。对于买方而言,若未能在折扣期内按时付款,则认为其在融资理财过程中增加了理财费用,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例:甲公司销售给乙公司一批商品,价款10000元,税款1700元,该项交易附有现金折扣条件:2/10、1/20、n/30。

① 若采用总价法核算,甲公司在销售实现时,

借:应收账款――乙公司 117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

如果乙公司在10天内付款,可获200元的现金折扣,即:

借:银行存款 11500

财务费用 2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11700

如果乙公司在20天内付款,可获得100元的现金折扣,即:

借:银行存款 11600

财务费用 1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11700

如果一公司在30天内付款,则付全额款项,即:

借:银行存款 117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11700

② 若采用净价法核算,甲公司在销售实现时,

借:应收账款――乙公司 11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

如果乙公司在10天内付款,可获200元的现金折扣,即:

借:银行存款 115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11500

如果乙公司在20天内付款,可获得100元的现金折扣,即:

借:银行存款 116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11500

财务费用 100

如果一公司在30天内付款,则付全额款项,即:

借:银行存款 117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11500

财务费用 200

二、总价法和净价法优缺点比较

总价法现金折扣数额的高低不影响企业缴纳增值税的多少即吸纳进折扣数额既不影响销售收入也不影响增值税,其记录简便易行;并且能较为清晰地反映销售或购买的总过程。但这样处理导致销货方虚增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购货方高估存货的采购成本和应付账款的数额,对于买卖双方当期资产负债表贺岁仪表中的具体项目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这口气和会计期不一致时,这种虚增更为明显。违背了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不能显示现金折扣数额,不能显示企业给予客户的优惠情况,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违背了税收公平合理的原则。

篇(9)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建筑项目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不断缩小。房地产企业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而不被淘汰,就需要加强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期间费用能够反映房地产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成本支出,并且其支出的形式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因此,明确房地产企业的期间费用的会计核算并做好期间费用的控制工作对企业参与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一、房地产企业期间费用的含义及核算内容

1、期间费用的含义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为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销售商品所引起的成本支出。期间费用根据其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划分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期间费用对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经营成果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调整作用。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与费用包括了开发成本与期间费用两大类。房地产企业的期间费用是指在现场以外,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发生的财务费用、销售部门产生的销售费用以及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所花费的管理费用。

2、期间费用的核算内容

(1)财务费用核算。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房地产开发及经营活动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换汇过程中的汇兑风险损失、所筹资金的利息支出以及筹资过程中发生的手续费等。

(2)销售费用核算。销售费用是指销售部门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支出的广告费和会展摊位费、企业的销售人员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水电费、采暖费、改装修复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销售人员的职工薪酬等。

(3)管理费用核算。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企业开发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具体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差旅费、办公费以及整个企业的固定资产维修费等。另外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无形资产摊销、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费、排污费、咨询费、聘请中介机构费、诉讼费、税金、技术转让费、研究与开发费、业务招待费、存货盘亏损失等都属于管理费用核算的范畴。

二、房地产企业期间费用的会计核算

1、财务费用

(1)账户的设置。企业设置“财务费用”账户,核算企业实际发生的财务费用支出。借方记录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财务费用支出,贷方记录月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金额,本账户期末无余额。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产品过程中的借款费用,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应予资本化,并在“开发间接费用”科目核算。

(2)主要账务处理。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借记财务费用,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银行存款”等科目;发生的汇兑损益、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等,借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财务费用。

2、销售费用

(1)账户的设置。企业设置“销售费用”账户,核算房地产企业实际发生的销售商品房、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借方记录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营业费用支出,贷方记录月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金额。

(2)主要账务处理。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借记销售费用,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为销售本企业商品房而专设的销售机构人员的职工薪酬、业务费、办公费、差旅费等销售费用,借记销售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等科目。

3、管理费用

(1)账户的设置。企业设置“管理费用”账户,核算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实际发生的管理费用支出。借方记录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支出,贷方记录月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金额。为便于检查企业各职能部门费用预算执行情况,本账户也可按费用项目核算的同时,再按职能部门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2)主要账务处理。行政管理部门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发生的办公费、诉讼费、技术转让费、研究费用,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研发支出”等科目;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交税费”科目。

三、房地产企业期间费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期间费用管理现状

篇(10)

一、销售折扣的含义及特点

销售折扣可分为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商业折扣是为促进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如为扩大销路,增加销量采用的销量越多、价格越低的促销策略,即所谓的“薄利多销”。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通常表示为:2/10,1/20,n/30。即自成交之日起,10天内付款,给予2%的现金折扣;20天内付款,给予1%的折扣;超过20天则无折扣,30天内必须还清。

两种折扣的主要区别有:第一,目的不同。商业折扣是为促进销售而给予的价格扣除,现金折扣是为了尽快回笼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是企业为了加速资金周转的一种措施。第二,发生折扣的时间不同。商业折扣在销售时即已发生,而现金折扣在商品销售后发生。第三,账务处理不同。商业折扣在销售实现时,只要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净额确认销售收入即可,不需作账务处理。对于商业折扣,税法同时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的,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一张发票上分别说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若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而现金折扣可分别采用总价法、净价法以及混合法进行。同时,对于折扣的金额,可调整收入或财务费用。调整收入是因为现金折扣的直接表现就是收入的增加或减少,调整财务费用是因为现金折扣是为鼓励客户早日付清货款,即提早收回卖方信贷资金而发生的代价而不是收入的增减,应作为财务费用处理(显而易见,调整财务费用更合理)。

二、销售折扣的会计处理

在明确销售折扣的含义及特点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掌握销售折扣的会计处理及其与增值税的对应关系。来看下例:

某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17%,售出产品一批,售价11000元,商业折扣为1000元,增值税1700元[(11000-1000)×17%],货已发出,约定一个月后付款,付款条件为2/10,n/30。会计核算如下:

(一)采用总价法

总价法是将折扣前的成交额视作销售额,“应收账款”账户按照此金额入账。客户按规定条件得到的现金折扣,视作其提前付款享有的经济优惠,在利润表中可列作财务费用或作为收入的减项(如个体户会计视作收入的减项)。以下是处理方法:

1.销售成立时:

借:应收账款117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

主营业务收入10000

2.上述货款如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账款 11700

3.若上述货款按2%享受现金折扣,提前收回时:

处理方法一:

借:银行存款11466

财务费用234

贷:应收账款11700

处理方法二:

借:银行存款11466

财务费用200

贷:应收账款117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红字)

(二)采用净价法

净价法是将扣减现金折扣后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据以记作应收款项的入账金额。这种方法是把客户取得折扣视为正常现象,认为一般客户都会提前付款,而将由于客户超过折扣期限而多收入的金额,于收到账款时入账,冲减财务费用或作为收入的增加处理。以下是处理方法之一:

1、销售成立时:

借:应收账款11466

贷:主营业务收入98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666

2、上述货款按2%享受现金折扣,提前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466

贷:应收账款11466

3、若上述货款未享受到现金折扣,如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款项11466

财务费用 234

(三)对上述两种处理方法的剖析

从上例可以看出:对于商业折扣的1000元,如果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那么核算时按照实际成交价格入账,对增值税没有影响。而对于现金折扣,采用总价法,方法一核算时客户少付的234元折扣全部作为本期的财务费用处理,“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700元,方法二核算时将234元折扣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销售收入10000元的2%即200元冲减财务费用,第二部分增值税1700元的2%即34元,用红字冲减增值税销项税额,从而“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666元。而采用净价法核算时,是在应收款项的总额上进行2%的折扣的,同时,对于“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进行2%的折扣。与总价法二相同的是:“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少了34元(1700-1666)。从纳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方法对于自身更为有利,但这样处理会不会损害国家利益呢?从财务角度来讲,这样做是否妥当呢?

这需从折扣的含义入手。现金折扣是为了尽快回笼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是企业加速资金周转的一种措施。增值税因收入的实现而发生,现金折扣已与收入无关。从这一点出发,笔者认为不应该对应交纳的增值税产生影响,所以上述总价法之二与净价法之一处理欠妥。正确处理应为总价法之一。当然,纳税人在采用净价法之一处理时,如果对方没有享受到折扣,对于多付的款项采用下列方法处理: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账款 11466

财务费用2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这样处理更符合增值税条例中有关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同时又不影响税收。

综合以上分析,在采用净价法处理时,可在应收款项的总额上进行2%的折扣,而对于“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不予折扣,仍为1700元。折扣的部分冲减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净价法处理方法之二如下:

1.销售成立时:

借:应收账款11466

贷:主营业务收入 9766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1700

2.上述货款按2%享受现金折扣,提前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466

贷:应收账款11466

3.若上述货款未享受到现金折扣,如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账款11466

财务费用234

上一篇: 经济增长的指标 下一篇: 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