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5: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

篇(1)

一、决策应有前瞻性

校长是一校之魂,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掌舵人。在新课改的盛行之下,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校长对“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管理进行超前思考,应创新思维,创新工作。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要看教学质量和参与各种活动的成绩的高低;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更多的是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最常见的就是看所教班级在学校组织的学科调研中,平均分位居年级组第几。殊不知,班级学生水平良莠不齐,一个教师能上好一堂课,如若课后不去补缺补差,让班中学困生赶上“大部队”,那么他班级的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再加上班上还有为数不多的“特殊学生”,所谓的智障生,在他身上花了再多的工夫也不见其效,班级平均分因此而位居后列,你难道能说该老师的教学水平低吗?那么,校领导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中,如何创新思维呢?首先向通过各种平台的学习培训转变全体教师的“唯分数论”的质量观、课堂教学行为。强化教师的理论学习,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抓好教师的课前备课,拓展课堂教学的各种资源,切实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其次,将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立足学生发展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提倡少先队多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活跃学生身心,为施展学生的才能搭建平台。

二、决策应有现实性

校长要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育人氛围。在学校经济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想方设法借助外力筹资谋求学校的发展。可以利用教师节、儿童节等邀请乡干部、村书记,以及一些企业的有识之士一起参加学校的庆典活动联谊活动,既增进学校与社会各界的感情,又提高了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还可以使学校经济困难在某种意义上得到缓解,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再者,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是维系管理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如果有了违反制度的行为,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但是,从人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又需要审视制度给管理对象带来的“伤害”,制度的刚性和管理的人性难免会有冲突。那如何解决过程中的矛盾呢?首先要从制定制度的目的考虑,制度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发展人”,而不是为了“管人”。因此,许多限制教师和学生能力发展、无视“人性”的制度都应该在摒弃之列,而是否有利于学生、教师的发展的制度应该是首选目标;其次,制度的建立过程很重要,尤其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教师参与制度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和接受的起点,而且教师的参与,可以使制度更加适应校情,趋向科学,减少因制度执行而给教师所带来的伤害;最后,要特别重视“刚性”制度的补救措施,这种补救是为了使工作更加透明化。

我们学校针对教师的请假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迟到、早退、病假都要和奖金、月考核挂钩。制度颁布之后,迟到、早退的现象大为减少,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女教师刚生完孩子,每天都要回家喂奶,每天来来去去十分劳累,时间一长,人明显感到精力不足;有的教师病了也不请假,硬撑着。于是,我们对考勤制度进行了一些修改,对那些体弱多病,家有老人、幼儿,以及中考、高考孩子的教师区别对待。这样,虽然在考勤上“软”了,但在“人性”上却“硬”了,教师也工作得更努力了。

三、决策应注重引领

在学校管理中,或大或小的决策散落在师生员工的相互关系中,散见于学校教学活动中。

首先是感情的引领。我们一再强调要对学生倾注爱,但我们有时根本没有关心过教职工,“工作的冷漠”带来了“教育的冷漠”。于是,我们将对教职工的感情投入作为教师对学生付出“爱”的基石。每逢教师喜事临门,校领导亲自上门祝贺;教师病了,及时探望;生日到了,学校行政则为教师呈上一个精美的蛋糕以表祝贺;每逢传统节日,学校德育办组织每位学生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父母、送给教师等。这些不起眼的感情投入却给了教师极大的触动,让人性深处的情感进一步显现,他们对学生的爱也油然而生,学校的人文关怀意识进一步增强。

其次是文化内涵的引领。在学校管理中,要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把平淡的事做经典。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第一要素是信念、价值,它像一条无形的思想河流,引导着师生的“行为之水”流向社会的“大海”。出类拔萃的学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优秀的学校展现自身能力、品位和价值的,不是靠宣扬自己的成绩,而是靠具有感染力的教育细节。引领是一种示范,但不是一种追随。在学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在校园文化建构上,让师生共同参与,是使校园文化“与生活接触、与文明对话、与创造沟通、与细节相随”,实践也证明了它的可行性。

四、决策要蕴涵期望

传说古希腊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一座少女雕像,在他热忱的期望下,塑像成了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对此心理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森也做了的著名心理学实验,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启迪我们:人只有在期待中,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动机,才能自加压力、敢于进取。

篇(2)

发达国家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模式有美国和英国两?N模式,其中美国的模式主要以中介组织为主,美国的教学评估活动由教育部认可的中介组织来认证,包括院校的认证和专业认证,政府也不参与评估的过程。而英国模式比较多元化,主要是民间组织、高等学校和政府共同参与管理,英国的教学模式更强调自身的教学质量,所有的教学评估活动都由学校完成而外部的评估只是对学校进行评估认证。目前我国的教育部也在积极的学习国内外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势,教育部对各高校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教育部应当引导国内的教育评估模式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仅仅只由政府来完成评估认证。教育部也在新的教学评估活动中做出了要求:学校与自我评估为基准来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评估内容包括:专业认证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院校评估等,再结合政府,社会机构和学校建立起和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吻合的管理认证制度。新的教学评估体系,要注重建立学校自己的评估认证制度和和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部门要保证本科教学评估活动,就要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并且督促各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对各自院校进行定位,这与ISO9000指定的教学管理体系认证的管理目标相同,两者都是为了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监督,保证人才质量的培养。外界通常通过对本科教学的评估来鉴定本科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合格,相当于对本科学校进行了一次体检,体检的内容包括该校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否适合当代的发展趋势、是否更有利于对人才的培养。

2我国高等院校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常将ISO9000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相比之下,我国将ISO9000族标准应用到教育领域时间较短,而且主要应用在各类职业教育领域、军事教育领域以及航海教育领域等。目前我国应用该标准的高校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而航海教育领域是应用该标准比较早、比较成熟的领域。

我国引进该标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该标准在西方教学体系中表现比较出色。比如我国的航海类高校引入该标准就是为了适应国际公约的要求。早在1995年国际海事组织就修订了国际公约并对相关教育培训机构明确提出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而我国在1997年就制定了相关规定,要求我国航海类的院校也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而且还要接受外界的审核。为此我国的航海类院校率先建立起了质量管理体系,从某种层面上讲ISO9000族标准对我国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航海类院校都把ISO9000族标准应用到了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航海类的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环节方遵照相应的管理方法确定各个过程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履行各个过程的职责权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我国高等院校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

在这套体系的运作下相关教师对该套体系却并不了解,没有发挥出该套体系的作用,很多教师对该管理体系甚至有认识误区。在中国有许多名牌大学并没有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作为教学保障,但是这些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就非常高。一所好的大学可以没有基于ISO9000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必须有更符合自身情况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每个大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只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制定的,而且有健全的体系、能够保证高效的运行,这都算是一套非常优秀的质量管理体系,都能够保证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各个学校自己的教学质量管理体虽然在结构等方面不相同但是都有一致的规律性: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位自身的办学,有着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科学培养方案,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制度;还保证了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教学评估活动包括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能够及时的收集教学信息和学生或者教师对该套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计划;学校也有自己的保障机构来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而外部的审核不过就是为了拿到几个证书,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要靠学校内部的质量认证评估体系来认证,有时候必须要靠外部认证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只有当与外部进行比较的时候高校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高校进行自我修订。学校内部的审核通常是学校内部人员来找出相应问题,而外部审核就是请别人来为自己找出相应的问题。

3.2其实审核工作本身就是教条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审核工作就是一种浅层次的要求,只是根据相应的依据来做记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比较高的层次就要求看到执行的效果和是否立即生效。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审核的理解还没有上升到比较高的层次。质量管理体系通常不注重教育的内容,只是强调教育规范化、程序化。但实际上,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也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更能够保障人才的培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有些高校在执行教学管理体系时不注重创新、缺少创意,只是一成不变的按要求执行,这就是程序化问题比较严重的表现,比如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固定的事情不能够灵活地进转变,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自身的计划,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益的弱化了。而且相关认证机构的评审人员也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导致执行能力不足,而且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审核的工作结果可能并不准确,导致审核工作的主要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

4关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4.1保证教学质量

主要的两种手段其就是本科教学的评估,另外一个就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是用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并且起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作用。高校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学、管三方面并且对相应的需求信息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切身实地的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在实际执行中要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来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

4.2高校应该注意加强二级教学单位质量管理

篇(3)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175-02

一、引 言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即使是工厂招聘一般工人都偏向于招收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场的促进下,蓬勃发展起来。现今,各类中职学校如雨后春笋,设立的专业也名目繁多,学校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站稳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上提高运转效率,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加快步伐紧跟现代的人力管理理念,[1]不断加强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二、加强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事业单位为了获取、开发、保持和有效利用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通过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各种相关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2]随着中职教育的迅速扩张,中职学校人才的现状难以满足学校发展速度的要求。人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机制不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中职学校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可以使学校内部管理者与教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教育,拓宽教师的视野,更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社会的长足进步。加强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最终可以使学校培养、造就出能迎接未来挑战的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视,国家越来越重视工人素质,职业教育也随之风声水起,虽然现在社会各方面都十分支持中职教育,但是经过十多年的落寞,中职教育想再振雄风还是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许多学校还停留在八十年代的人事管理阶段,这种状态与现今高速发展的经济格格不入,成为阻碍中职教育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及制度落后

人力资源相对于自然资源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源在使用开发过程中不但不会消耗而且能够再生,而自然资源却会在使用中消耗。

现今,部分中职学校仍采用传统的人事管理,还将人作为成本来看待,而不是将人作为资源来看待,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体现的是一种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这种管理方式极大地压制了人才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很难形成民主、平等的上下级关系。管理者没有民主、平等的服务意识很容易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富有创意的建议扼杀在萌芽状态,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校人力资源成为空谈,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与进步。

2.人力结构不合理,人才引进及管理缺乏规划性

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基础课教师数目偏多。特别是一些工科性学校缺少一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制约了学校教学水平。进入21世纪,中职教育致力于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并拥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增加专业教师数量,以专业教师为核心,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此外,中职学校管理人员队伍庞大,普通管理人员较多,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较少。这种情况不仅造成学校资源浪费、抑制教育教学质量,更使得管理成员间内耗加大,工作效率低下。

受传统的人事管理影响,中职学校在人才引进上较多考虑学历、职称,较少考虑人才的发展潜力。引进人才后不注重人才的开发与管理,忽视人才与学校其它资源的整合,使引进的人才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长处。

3.部分合并的中职学校面临人力资源整合方面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现存的部分中职学校、部分专业已经步入淘汰期,对于这些学校或专业,相关部门普遍采取合并的方式解决。虽然合并可以很好地解决人员的去留难题,但由合并带来的人力资源整合的一系列问题却不容忽视。

(1)文化冲突

组织文化是每个组织特有的运作理念、待人处事方法、习惯风气。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文化,它受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工作理念、所处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两单位的合并,必然涉及到高层领导的调整、组织结构的改变、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的重新制定,而且很多合并的学校都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学校成员对原来的学校文化有很高的认同感,这必然会给合并后的学校带来不小的压力。

(2)专业人才匮乏

合并整合后的中职学校成立的是新专业、新学校,必然更多的需求适合新专业的专业人才。新招收的成员还未完全融入学校的文化,老教师还未完全从过去的专业角色中转化过来,所以新合并的学校专业人才匮乏。

(3)合并对教职工的心理冲击及其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

合并对现有的管理制度、组织文化、结构等各种资源的打破和重组,会使教职工对前景产生“不确定”感。当他们得知学校被合并的消息后,他们的情感态度和工作行为都会受到显著影响,导致他们有一种不安全感,因此教职工会普遍采取自我保护行为。许多不利于合并整合和学校运作的教职工行为就会在单位中大量出现,比如沟通受阻、效率下降等。这样新成立的学校凝聚力遭到破坏,那些需要相互协作和团队努力的工作陷入困境,教职工的责任心和忠诚的品质淡化,这种情况将给学校在人力资本和运作上造成双重损失。

四、加强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更新校领导与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质。

领导者是身居领导岗位,能够对组织制定目标和实施目标的全过程施加巨大影响的人。[3]所以,中职学校领导者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德才具备的品质。首先,学校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用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并能接受批评和建议,愿意和教师沟通,善于听取和及时采纳对学校发展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以实际行动,促使学校形成平等、民主的学校文化;其次,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理顺学校各部门的关系,明确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再次,学校领导者要对学校自身资源状况尤其是人力资源状况了如指掌,能找出不足与优势所在,善于对人才的潜能进行开发和挖掘;最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本身也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绩效。一味采取老套的人事管理的方法会严重阻碍学校的发展,只有各部门的管理者与领导者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才能使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达到有序、规范、高效的目的。

2.从战略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科学规划学校人力资源。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战略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从战略角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将其纳入企事业单位战略的范畴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学校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都要和学校发展战略相一致。

学校有其发展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是促使学校达到其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为企业寻觅适合的人才,并且将员工安置在适当的位置,通过各种手段激励员工,使员工发挥自身的潜力。同时协调好员工和企业目标的关系,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使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达到更好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4]因此,学校应建立科学的人才选评、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激励等管理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与学校发展战略相符的良好激励制度能激发出人才的工作热情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落后低劣的制度往往是使学校走向没落的主导因素之一。有些学校的管理行为及管理制度过分考虑在学校工作多年老教职工的利益,忽视对学校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才利益,严重打击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使人力资源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对学校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进行整体科学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以培养、发展、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它的投资对象是人力,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潜能,达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使人力资源主体获利,而且对其他资源的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中职学校来说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对学校发展的关键作用,舍得在人力上投资,对学校人力资源要有科学的开发计划与发展规划。

3.对合并的学校要进行人力资源及学校文化整合

部分合并的中职学校,合并前后应采取有效沟通的方式减小学校成员的心理压力与担忧情绪。沟通时应向学校成员明确合并后的学校目标,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之重新恢复活力;并在合并过程中尽快出台人员安置方案,明确岗位分工,减少学校成员对个人前景的疑虑;了解教职工需求,明确沟通目标,制定沟通计划,准确传递信息,消除旧学校的成员对新成立的学校及领导的偏见。而且,学校人力资源的整合不宜一步到位,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学校管理层应做到目标一致,通过定期举行会议、组建业余爱好团体等方式加强沟通合作,统一思想;其次,进行全员文化整合,通过各种活动加强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最后,制定科学合理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鼓励新老教职工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总之,中职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时俱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的观念也在改变,如若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终将被社会淘汰。学校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合理调整管理行为,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上下齐心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效益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翟 丽.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北方经济,2008(4):90~91

篇(4)

在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学业负担,同时也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确立学习目标,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对于学生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

一、当代大学生压力的来源及我们进行大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大学这个通往社会前的最后一座驿站中,也面临着新的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大学生面临的最直接的压力来源于家庭。家人都会希望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个热门的职位往往是毕业生们削尖了脑袋也难以获得的。正因为如此,家人会对我们的学业有着更高的要求,过去的及格就行显然已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类似考研、考公务员等任务便被家长们提上了日程。因此,在学业方面大学生们感到了压力。同时正因为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导致有些大学生面对未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丝迷茫。对未来的迷茫必将对大学心理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使大学生感到烦躁,抑郁,这些正是压力增加的表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正处在由青春后期向成人期的转变阶段,其心理和生理都有其特殊性,在这个急剧变迁的社会中,他们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据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压力主要包括家庭及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生活适应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前景压力等五方面,其中学习压力和就业前景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

二、现代大学生管理目标的新特点和国内外学生管理启发

相对于过去的教学模式,随着现在状况的不断变化,而且现在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对于我们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目标,任务和内容上较过去有较大的区别:

篇(5)

小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石,同时也是决定教育事业大发展时期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而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则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问题。

一、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概述

教育管理是国家对教育系统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是管理者代表国家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自身的管理工作,狭义的教育管理仅指教育行政管理,即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工作的管理,本文从狭义的角度探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问题。

价值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哲学之外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来考察价值这一概念,可以发现,价值是一个表征“偏好”的范畴,是用以表示事物所具有的意义,可以满足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价值是“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的概念,或者值得希求的或者美好的事物本身”,因此,对于价值的研究和确立是前提和基础。无论是一个社会的发展,还是一项具体的改革,都需要价值取向的引导,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样需要探究其价值取向。那么,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到底要秉承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才能够完成自身的使命,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呢?实践证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结合是小学教育管理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在西方,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等人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20 世纪,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科层组织理论,他们都强调有效的组织机构、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等科学主义精神,为管理工作奠定了科学主义的基础,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由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身所决定的。首先,科学的管理方式重视科学量化的实证资料,通过量化工作能够更直观的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寻找合理的突破口。我们知道,科学的量化标准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教育调查,科学的教育统计,科学的教育测量工作,给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是管理者制定政策,实施具体的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依据。实证主义方法是各个学科都十分看重的,是研究确实的知识,利用调查、统计、计算等具体方式,这些方式运用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是科学主义的体现,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

三、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如上文所述,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是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

首先,人本主义并非现代才有,在西方和我国传统中都有悠久的人本主义的历史。在西方,人本主义萌芽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对人的教化,明朗于西方的文艺复,从 14 世纪开始,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并一直贯穿了整个西方的历史。①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可以说是人本精神的最充分体现。“仁”的核心就是讲人,讲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人要爱人,要有仁德,同样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进人 20 世纪,“以人为本”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认可,在管理范围内更是成为其内核,同时也必将成为小学教育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其次,人本主义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学校是以人为核心的组织,对这样的组织进行管理必须要洞悉人的本质,倡导以人为本,克服僵化的管理模式。人本主义在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教育管理工作者在考量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时候,不能用教条的标准,要结合不同教师的特点,认真看待教师的工作。孔子有“因材施教”,管理工作者也可以进行“因材施管”,在不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对一些可以用特殊教育方式进行有效教育的教师和学校组织以人性化的目光去管理,不能以教条的标准看待短期效果,同时也要支持教师和学校组织进行的人本主义教育方式。目前,小学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内蒙古的罕台新教育小学的实验,②笔者认为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是需要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在人本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支持才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后,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科学主义的价值追求一样,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单纯的追求人本主义,那会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走向“无标准”的困境,这样的问题是需要科学主义的管理方式作为补充的。有学者把管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③即经验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虽然这样的划分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笔者认为,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也就是说,即使是现阶段强调人本主义的管理,也不能忽略经验方法的运用,更不能抛开科学主义的基础,人本主义应该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并且把经验方法纳入到科学主义之中,这样才能够使人本主义更加符合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本主义为主导,追求科学主义价值和人本主义价值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篇(6)

传统的班级管理办法仅仅是考查学生的课堂纪律遵守情况,学生日常行为是否规范,学生的到课率等。这些陈旧的管理标准,使得班级的管理工作难以更好地进行。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一些学生的缺点被无限放大,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绪。

2.独生子女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现今独生子女的情况较为普遍。学生因为在家被父母长辈纵容养成骄横不讲理的毛病,这些不好的毛病被带到学校中。这对于班主任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非常不利。

二、相应对策

1.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班主任必须与学生还有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还必须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一些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

篇(7)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概念。体育管理,即体育领域里的管理活动。学校体育管理是为了达到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等因数的作用。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锻炼、代表队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很多方面都是学校体育管理的工作,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

二、独生子女初中学生的界定

篇(8)

(一)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档案工作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视度不够的问题,这与人们档案意识薄弱具有较大的关系。在职业学校中,学校的领导和职员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而对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忽视,意识不到档案工作对于学校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没有明文的法规文件作为指导,使档案管理工作很难达到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很大一部分职业学校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档案管理设施陈旧,设备不齐全。档案室不具体基本的档案保管要求,无法满足通风、防潮、防火等诸多档案保管的标准条件,导致所保管的档案存在着破损、发霉、虫蛀等情况。同时由于保管设备严重不足,所以档案存在着随处乱入的现象,给档案的安全埋下了严重的隐患。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用的档案室,利用木箱来对档案进行存放,不仅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也使档案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三)管理工作体制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职业学校的教育档案管理工作都是由上级档案局来负责,但档案局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对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履行宏观指导的职责,但由于行业内每个单位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对于档案管理的科学指导和监督职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是与人力资源合二为一的,不仅没有专门的制度和规划,而且也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是兼职人员,不仅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且忙于其他工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忽视,导致管理工作仅仅是对档案的保管。

(五)缺乏有效的档案资料收集体系

由于职业学校从上到下对档案都缺乏足够的认识,更不注重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不仅各部分没有专人进行档案资料的收集,而且档案部门与各科室在工作中也很少进行沟通,各类活动档案人员很少参与,这样就导致收集工作无人进行管理,导致档案材料收集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二、提高职业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体员工档案的意识

档案意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好《档案法》学习与宣传活动。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使教职工能增强档案意识,形成人人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并自觉地维护学校档案工作。

(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

要把学校档案工作做好,要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学校应该成立档案工作小组,组长应该由校级领导担任,各科室的领导和综合档案室的管理员应该是组员,同时各科室还要设立一名兼职档案管理员。这样就从组织上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了管理网络,还要有健全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文件材料整理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并监督实施,组织和协调学校各科室兼职档案员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三)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

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作为学校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而且还要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及时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掌握最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学校应该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利用多种形式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请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定期培养,实际指导,积极参加上级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和再教育学习,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其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使其能够据实立档。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各校档案工作的共性与特殊性出发,广泛开展经验交流、学术研究和业务培训,改变以往职业教育学校档案工作任其发展、各自为政的状况。

(四)做好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篇(9)

当前,学科教研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各类讲座、研讨和竞赛评比活动贯穿整个学期,这无可厚非,因为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学科教学的研究自然是教研工作的重点。问题是,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做人,但许多领导和教师却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只关注学科教学质量,不关注育人。忘记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忘记了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研究却忽视了。这不就是买椟还珠么?德育研究的边缘化,甚至长期缺位,暴露出学校对德育工作的漠视。学校工作中,几乎没有德育研究的安排,最常见的班主任例会或者说是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也常常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简化甚至取消。德育教师或班主任一年甚至几年中都难得参加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德育研究活动,即使有,也只是缺乏主体参与和互动的“灌输式”的讲座。

2.管理主体错位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甚至同学的督促。在校内,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往往以三项竞赛或类似的争章活动作为载体来进行操作。而落实的管理人员,就是行政值日、值周教师、值日教师和学生值勤岗。这一种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模式,通行于各个学校,看似科学而有效,事实上其效果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和督促,实际上处于相对放任状态。因为管理职责错位了,原本应该由值日和值周教师履行的职责,却被学生“自我管理”的名义取代了。值日和值周教师为什么不能履行管理的职责而让学生去替代?这自然牵涉诸多因素。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不想做“恶人”。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涉及班级和班主任的考核“。聪明”一些的值日、值周教师一开始就是到岗不到职,走走过场;一些年轻教师开始还比较负责任,但是被有关班主任“质问”几次之后,也开始转变,马上也变得“聪明”起来。因此,许多时候,诸如三项竞赛之类为载体的学生行为习惯的督促机制,差不多依赖于学生的检查。而学生的检查也往往只是在眼保健操音乐声响起的时候发挥了一下作用,履行一下“值勤岗”的所谓职责。检查到的也是诸如“开眼”、“第二节做成了第三节”之类无关痛痒的内容,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督促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怕被老师责怪,值勤岗的扣分都是离开老师视线的,并不是真正在起督促的作用,是为扣分而扣分。

3、德育载体虚位

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抓好德育工作,也常常推行一些典型经验和做法,作为德育管理的载体,如德育导师制、班主任例会、德育工作细化考核等。从管理目的上来说,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往往形成了“纸质化”“形式化”倾向。老师们通常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将导师制的本子不情愿地填满而已,有的还是临时抱佛脚“补”起来的。这种有名无实的载体,看似在德育管理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却只是一个“虚位”,没有真正的落实。更有甚者,有些班级明明没有“问题学生”或“特殊学生”,但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至少结对一名问题学生”的指标(对管理者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指标”也不行,因为为了省事,可以不填那些记录本子,老师们自然是能不报则不报),随便报一个名单,或者以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凑数。德育载体一旦成为形式主义的代名词,又会有多少实效性呢?面对当前德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本人觉得完全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我们学校领导有没有决心。

二、应对对策

1.树立德育即质量的教育观

虽然“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直接的渠道,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德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主席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也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被认为是“虚”的,不可量化考核的,而被长久地忽视。树立德育即质量的教育观,首先需要领导转变思想,德育工作不是纯粹虚无的,而是可抓可管,可以抓落实的。关键问题是重视不重视,如果思想上重视了,德育工作照样可以搞得生动活泼、富有实效。其次要改变评价方法。许多学校多年前就大力推行了等级制,但事实上尚未真正落实。一方面学生素质报告单上写的是等级,另一方面试卷上写的却是分数,等级制形同虚设。其实,在小学阶段,等级制完全可以实行,做得好的学校也有。试卷上只打等级或标注五角星,让学生和家长面对试卷,而不是面对分数;讨论分析“错在哪里”,而不是纠缠于分数的高低。再次要落实减负。减负之所以如此之难,虽然有众多的复杂因素,但最主要是智育挂帅的结果。但是,在减负上,许多学校还是做得很好,学生的作业量并不多,教学质量也并不差。减负效果如何,与学校在此项工作上作为与不作为直接相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德育活动就易冷落或遭遇“冰封”。例如社团活动的开展,有些班级不让学生参加。为什呢?因为要做作业,甚至要集体讲课。同时,各类竞赛和检查要安排适当。频繁的竞赛和检查,常常使学校和教师忙于应付,疲于奔波。领导有时间思考问题了,管理会更有效;教师有时间思考问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2.加强德育研究活动

学科教研的载体是课堂,形成了“上课-研讨”的一般模式。德育研究看似没有载体、没有模式,却蕴含着更多的载体、更多的模式。有学生就有研究对象,有研究对象就有研究课题;有班级就有阵地,有阵地就有德育实施的载体。德育研究可以从学生入手,从班级入手,从少先队活动入手,都能够找到载体和实施的途径。第一,德育研究要抓住“牛鼻子”。班主任最头痛的是什么?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想就是特殊学生或问题学生。德育研究可以针对班内、校内的特殊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把脉,会诊,分析特殊学生的特殊之处,从而有的放矢,在平时加强教育与引导。甚至可以作为课题研究,不是一个教师关注一个问题学生,而是一个教师团队关注一个问题学生或一个群体,从而完善德育导师制,真正把有问题的学生结好对,做好帮扶工作,而不是为结对而结对,为“导师”而“导师”。第二,要研究如何融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各门学科有其独特的功能,这是其一。其二,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能融入德育。俗话说得好“:为人先立德,求学先做人。”拿写字或书法教学来说,不能纯粹让学生练练字,教师完全可以融入做人的道理。如汉字讲究穿插谦让,教学时就可以教育学生要懂得谦让。各种笔画在谦让中使字写得更美,人也在谦让中使自己更完美。其他各类学科都有德育的元素,即使是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也常常可以作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有“育人”的思想,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德育工作。第三,班级日常管理与特色班级创建的研究。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事实上,一个好班主任,就会有一个好班级。研究如何管理班级、管理学生,这是一门极其丰富的学问,大有作为。同时,对特色班级或者班级特色活动的研究,更可以是丰富多彩,各显身手。德育研究可以“虚功实做”,其内容和形式不能穷尽,也无法穷尽,上面只是提出几个方面,目的是为了说明,德育研究也能像其他学科教研一样能够常规化、正常化而不是被边缘化。

3.进一步落实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跟其他管理一样,需要抓落实。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很有必要,但不能替代教师的管理。在学生行为习惯管理上,教师要尽到责任。做好此项工作,我觉得要做好两点。一是德育处要抓落实,对值日值周工作要进行考核。现在许多值勤教师有一种思想:宁可自己少拿钱,也不做“恶人”。因此,产生了到岗不履职、人浮于事的情况。值日值周教师可以对学生和班级少扣分,但不能少巡视、少督促。德育处要有抽查与反馈,可以通过校园内网和简报的形式,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并作为月考的依据。这样“刚性”管理起来,教师就不会不顾及自己的面子。二是履职情况要与评优评先挂钩。对值勤工作随随便便、不负责任的教师,各项先进评比就不予考虑。对工作态度极不端正的,学校领导要进行个别谈话。对于“德育载体虚位”的现状,本人以为,主要是要加强针对性,不要搞一刀切。方式方法可以灵活,不一定要有纸质的档案,除了进行个案分析或总结交流外。因为,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口头的。教育以后再来记录,除了研究需要外,其实没有多大作用。退一步讲,为了应付,即使没有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教育,纸质材料照样可以做得很漂亮——造假已经不是希奇事。

篇(10)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推进,中职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客观上,中职生整体的文化起点低于同类的普通教育类的学生,受诸多因素影响,中职生群体中具有学习困难、或职业思想困惑、或心理发展矛盾、或行为极端等问题的学生不少,而中职问题学生的管理和转化,直接关系着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类学生的教育问题。

一、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

问题学生在哪一所院校都存在,其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却各不相同。本文中所讲的问题学生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中品德行为有偏常现象,存在厌学情绪,经常违犯校纪校规的学生。中职校问题学生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成长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有些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与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中的消极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例如,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破坏了其对人对事原有的美好印象,变得偏激,不再相信世界上的人和事,从而玩世不恭,或者消极处事;有的学生则因为父母下岗或者来自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一方面希望申请助学贷款或困难补助,另一方面又怕被同学瞧不起,反而因过于自卑而变得虚荣不诚实;有的学生则因家庭富裕,从而在性格上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固执、相容性差、过分依赖父母等消极特征。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中的消极因素是形成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

2、社会生活中负面现象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也不断发展。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性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目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在我国文化和教育领域已不容忽视,诸如网络虚假信息泛滥、黄色文化污染、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过大、腐败现象严重以及社会治安和就业形势严峻等等问题,都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观念形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3、特殊年龄阶段和招生政策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平均年龄在16-18周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青少年过渡期,正在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学生在身体、认知、情感、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等方面都需要积极、正确的引导,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问题学生。比如人际交往问题、早恋问题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学生的诱变因素。另外,由于在现行的生源分配制度上,很多学生都是因为考不上高中才选择中职学校,中职学校的招生不受年龄、分数的限制。所以,生源质量也是中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较为突出的原因之一。

二、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其教育管理很复杂,但是对其教育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关键是要抓住他们品德行为偏常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实效。笔者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认为问题学生的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观念,不放弃、不抛弃。

问题学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中职学校的问题学生。在转化过程中,问题学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问题学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当学生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教师和家长的放弃,所以教师要摒弃对他们的偏见,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问题学生。

2、重视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上,变热处理为冷处理。工业上常将锻打好的工件放在室外日晒夜露,长达数月甚至数年,才将其加工成产品。据证,用此方法加工制成的产品性质稳定,不易变形,工业上将此法叫冷处理。学校在处理问题学生的方法中,过去常常当场调查、批评和处分。这样学生常处于问题的亢奋状态,会使问题解决表面化,即未彻底解决思想问题,对批评、处分会表面认错或干脆不接受,大大增加问题解决的后遗症。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成功的班主任在问题不发展、不升级的前提下常常对问题学生不立即展开批评,而是隔几小时或一两天,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来展开调查,同时请当事人分别陈述问题的经过,问题中各自应负什么样的责任,应该怎样解决问题。选择这样的冷处理法,一是学生已过了问题的亢奋期,情绪已平静,二是发生问题后老师迟迟不找学生,学生也渴望老师公平批评教育。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老师的介入问题容易解决效果会更好。

3、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上一篇: 公共管理主体理论 下一篇: 土木工程的出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