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5: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的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发展的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蒙自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蒙自市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并致力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打造旅游品牌,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先后开发了蒙自万亩石榴园、南湖公园、缘狮洞古建筑群、长桥海、哥胪式洋行、查尼皮等极具文化色彩的景区。此外还结合了“蒙自县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蒙自县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0)”等十多项规划,打造长桥海―碧色寨旅游度假区、小东山森林度假公园、法式风情小镇、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及尼苏民族风情旅游小镇等旅游景区。另外,还加大对一些原有旅游景区的改造,例如南湖公园、新安所旅游小镇等。

二、蒙自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

1.气候优势

蒙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蒙自甜石榴、枇杷等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造就了蒙自甜石榴果实大、果皮薄、果粒满、果核软、汁多味甜;以及枇杷的果实大,味道鲜甜,在同类产品中属于佼佼者。这些都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

蒙自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极富特色,城内不仅有享有“小西湖”美称的南湖,风景优美,园林建筑风格别致,被称为红河之魂魄;还有位于承恩街口东侧的古建筑――玉皇阁,占地1000平米的庙宇,始建于明万历六年,极具清代建筑风格,是蒙自县城里最为古老的建筑。城郊位于鸣鹫镇的缘狮洞被称为“滇南第一洞天”,山奇水秀,依山傍水的缘狮洞在霞光的辉映下,更显气势非凡。龙宝坡天然溶洞鬼斧神工造型迥异,长桥海安静辽阔,法租界旧址引人回首。还有万余年前的古人类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以及碑刻等极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景观可供游客参观游览。同时蒙自特有的风味小吃过桥米线、年糕、烤豆腐等更是风靡全国。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万亩石榴园和著名的人帅葡萄园艺场,这里的石榴和葡萄品种优良,赏之使人赏心悦目,食之使人意犹未尽。

三、蒙自市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够,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目前蒙自旅游经济的发展中,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还不够,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也不够健全;同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总体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现有的旅游开发中过于偏重天然风景区的建设,而对于人文景区的开发保护力度明显不够,一些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由于长期得不到合理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甚至被完全荒废了。此外,休闲度假旅游、体验式旅游等新兴的旅游方式较为缺乏。旅游商品开发太过滞后,大多属于低档次商品,没法适应旅游市场以及消费者多样的需求。

2.旅游重点项目推进不理想

虽然目前蒙自很多的旅游重点项目在省内外被炒得比较热,但其实项目建设工程的推进却很不理想。如长桥海湿地公园旅游度假区已连续三年被列入省政府旅游重大项目,但至今还未完全完工;碧色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查尼皮省一大会址改造提升等项目的推进速度均较为缓慢,这些也会影响蒙自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及对游客的吸引力。因为很多游客通过各种方式知道这些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来该市旅游观光,却因项目建设的迟缓,盛兴而来败兴而归。

四、蒙自市旅游经济现有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

一是推进旅游业与历史文化的融合,重点推进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法式小镇及查尼皮红色旅游等文化旅游项目,积极与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相融合。二是推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建设万亩石榴园精品农庄、蒙自周边村寨特色农家乐和人帅葡萄园参观娱乐美食一条龙服务。三是推进旅游业与林业融合,积极建设长桥海国家湿地公园和小东山森林度假公园,发展绿色旅游。

2.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激发游客购买欲望

篇(2)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曰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一、中欧经贸发展的特点

(一)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欧盟拥有庞大的剩余资本,在技术的转让上比较开放,又极度依赖世界贸易。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都是欧盟国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区位优势,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良好去处。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欧盟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按实际投入计算,欧盟是对华第二大投资者,另外,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供应者。

(二)双边贸易呈现不对称性。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10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二、中欧经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增强。欧盟是最早发起对中国反倾销的地区,就当前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发展态势而言,欧盟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的次数持续升高,其立案频率和涉案金额均大大超过往年水平。在对中国产品调查的案件中,欧盟官员的核查比以往更为严厉,在关键的给予中国企业个案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欧盟方面更是大幅度倒退,拒绝承认的理由几近蛮横无理。

(二)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中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力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欧盟是最早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重要性的国家,其成员国亦是设置技术壁垒最严重的国家。由于中欧在经济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极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封锁。欧盟的贸易政策有关中国的条文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中国入世后各种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作用的消失或减弱,欧盟更加依赖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标准等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保护欧盟的产业。入世后,因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中国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欧盟的各种技术标准,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必将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三)中国对欧盟存在大量顺差,贸易平衡问题出现。近年来在中欧贸易中,中方存在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2004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在贸易结构上,出现局部失衡情况,中国在货物贸易上存在大量顺差,而服务贸易上则是长期逆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来,加工业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中国对外主要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处于产业分工的下游,行业利润率低。

三、我国拓展欧盟市场的策略

(一)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大都属于中低档的商品,不适应欧盟高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向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提高其附加值,其别要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强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二)建立为外贸企业服务的预警机制。国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对欧盟的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密切关注欧盟TBT的最新动态,及时预警信息,使对欧出口企业提早做好准备,以避免某项标准正式颁布时措手不及。

篇(3)

在国际竞争日益剧烈的当今社会,体育经济已经被纳入竞争的范畴,国家如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体育经济显得至关重要。在今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应该行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提出创新观点,不断完善和实践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经济框架,构建体育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意义

(1)体育产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扩宽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渠道,而且带动了第三产业中下游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产业的壮大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调节了第三产业的产业比重,优化了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的总量扩张以及结构优化方面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体育产业提高国民素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中属于比较高层次的产业,对劳动力的要求高于其他产业。正是体育产业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升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劳动力的劳动结构,提高劳动工作效率。此外,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产业,满足了人们的新的消费需求,强壮了人们的身体,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1)体育意识淡薄,消费水平比较低

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体育产品的消费占总消费水平的40%甚至更多,而我国体育消费支出仅仅占总支出的20%左右,北京上海等地高于平均水平,占总支出的30%。相比较而言,我国对体育消费还具有一定的排斥性,收入水平难以支撑较大的体育开支。

(2)体育管理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竞争力

体育产业对劳动力的要求高于传统产业,因此限制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不仅仅要懂得体育的相关知识,还要懂得经济、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我国体育管理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此外,我国体育产业的企业发展规模比较小,市场竞争力薄弱。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性著名企业众多,产业资本充足,规模比较大,在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名权、指定性产品等的商业竞争中往往占有一席之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处于低端,难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著名企业相匹敌。

(3)体育市场定位不准,市场管理不健全

我国传统的体育产业只注重国家投入,企业很少考虑自身的发展。企业对体育消费的规划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体育产业的高层次性比较低。由于体育产业是新兴的市场,企业的管理层对产业的未来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其目标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跟不上时代和政策的变化。体育市场管理混乱,没有科学的约束机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例如一些非专业人员未经批准,私招学员,开办各种武术、气功讲座、培训,开设武馆,招摇撞骗,甚至搞封建迷信、宗教活动。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途径

(1)探索消费途径,健全消费机制,培育消费市场

扩大我国的体育消费市场,建立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市场以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根据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特点,加大对商业性与地方性体育市场的开发力度,注重对体育市场的中介机构的完善与监督,坚持常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项目与新兴体育健身娱乐项目并举的开发方针。

(2)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完善体育产业系统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比较混乱,不能适应现代的体育市场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我国加大力度整治与规范体育市场的秩序,提高体育市场的产品质量和产品服务。尽快塑造品牌效应,努力提升我国体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我国体育市场的优化升级,打造高级体系结构。深入开发我国丰富的体育资源,充分的利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来来支持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调整体育产业结构,扩大企业产业规模,淘汰落后的体育企业或者进行兼并,从整体上保证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以及高效率。建立和形成有效的体育竞争机制,创造竞技体育的真正公平、公正环境,完善体育产业系统。

(3)培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完善培训机制

21实际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在体育产业中,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努力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应加强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育和教育,努力造就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强化培训;再次是要广泛开展国际体育经济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体育经济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我国体育产业的培训机制不科学合理,培训内容落后于潮流的发展,不能够迅速的适应广大消费者的创新需求。因此,完善我国的体育培训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积极启发我国体育人才的创新思维,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体育经济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人才的发展。

体育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深入贯彻全民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极大的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家抢抓体育快速发展机遇,大力推行体育经济发展大战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晓春.论体育经济运行机制的结构和功能[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03)

篇(4)

1.2经济发展后劲不够足。乡镇经济主体除农业外,基本是小商业、小餐饮、小加工、小流通,缺乏大型工商企业支撑,形不成集约效益,导致经济总量低,带动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1.3小城镇带动能力弱。目前广大农村城镇规模比较小,对发展空间和辐射带动能力,对资源利用能力还很小,吸引外来投资的优势不明显,再加上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产业支撑薄弱,势必妨碍小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仅凭农业经济发展是不足于支撑财政收入的,导致乡镇财源税源缺乏,财政收入十分有限。

1.4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群众观念落后,小农意识,信息闭塞,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和接受缓慢,不能放开手脚投身经济建设大潮。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乡镇干部思想定位错误。现在干部不正之风越来越重,大搞形式主义,大建形象工程,忽略了从实际出发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没能真正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意识差,工作因循守旧,接受新生事物慢。普遍存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思想,小农意识强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

2.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由于乡镇处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末端,水、电、路、通讯、教育、科技、文化、信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旧、残缺不全,农业发展后劲堪忧。现有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管理不顺,其作用逐渐萎缩退化,有的甚至改作他用甚至拆除,削弱了农业发展后劲。

2.3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的乡镇那么多,乡镇之间也会发展失衡,大部分地区为促进经济发展而操之过急,没充分考虑到其实际情况和基础实力,特别是基础设施较差的乡镇,这样带来了很多麻烦,导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

2.4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由于受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科技信息等因素影响,乡镇招商引资非常困难,一个两个项目过来,难于形成群体效应,即使有好项目,但没有配套的优惠政策,客商也不愿意过来,使招商引资成为纸上谈兵。

3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乡镇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基本保障是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推动三产服务业发展,基本方法是把握政策支持和大力招商引资,因此,要普及文化教育,提高科技水平,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观念,适应现代化发展,努力提高城镇化程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3.1推动乡镇干部解放思想。要以学习实践“中国梦”为契机,发动干部群众开展“解放思想、实干筑梦”的大讨论。领导干部带头解放思想,发挥率先垂范作用,使之贯穿于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服务群众的各个方面。着力抓好回归工程,积极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带动农民致富,帮助村集体增收,以便支持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乡镇领导班子、机关干部和村组干部等人员的培训管理,严格执行干部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坚决打破吃“大锅饭”的现象,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的创业干事的积极性,在党员干部中形成“实绩论英雄、有为才有位”的共识。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扶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维护完善老的水利设施,科学兴建新的水利设施,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平整,推动农业路渠网络建设,逐步推行节水农业,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提升农产品加工精深化、流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扩大农户经营规模,促进土地、资本等要素集聚;注重培植特色农业专业户、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的种养加工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农民致富,让农业成为乡镇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3.3注重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乡镇要努力提高自身经济的形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技术型、精细化转变,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在本地区的竞争能力,同时要以市场为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形式,真正抓好乡镇企业产业层次低下、产业结构形式诸多因素不合理的现象,使乡镇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各个行业的开发建设。要强化企业质量意识,下大力气培养高科技含量的人才队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加强研发投入,使企业成为竞争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名牌企业。

3.4突破性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工业要有选择,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要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更能保持工业发展的后劲。发展三产服务业要与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程度相适应,重点发展交通物流、餐饮娱乐、文化旅游等。同时,可适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一产与三产结合起来,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二、三产业的发展,可充分扩大就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让二、三产业成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柱。

3.5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树立经营城镇的管理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和闲置资产,对城镇无形、有形资产进行转让、拍卖、租赁、参股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建立“投资———回收———积累———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坚持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向城镇靠拢,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加强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繁荣城镇经济。

篇(5)

利物浦土生土长的安德森说话带有浓重的当地口音,这位海员的儿子在谈起自己的城市时充满了骄傲之情。

除了足球和音乐外,还有什么

《望东方周刊》:人们在谈起利物浦的时候,总会说起足球和音乐,英超球队和披头士乐队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两张名片。不过另一方面,除了足球和音乐外,人们却对利物浦知之甚少,你认为这更有利于利物浦在全球推广自己的形象,还是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

安德森:无论在北美还是在亚洲,利物浦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如果让人们说出三个英国城市的名字,他们不知道英国很多城市,但利物浦通常会名列其中,我们也一直努力把利物浦打造成伦敦之外最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在经过两年的讨论后,我们批准了利物浦球场的扩建计划。利物浦俱乐部所提交的球场扩建计划,是这个城市改造计划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扩建安菲尔德球场,是我们安菲尔德地区施展雄心所迈出的一大步,这项计划可以改变该地区长久以来毫无生气的状况,扩建将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还能为这一地区增加700多个工作岗位。披头士乐队也是这个城市的骄傲,他们的歌每个人都会唱几句,在阿尔伯特码头上有最好的披头士博物馆。

足球和音乐能为利物浦吸引大量的游客。而当人们来到利物浦后,会惊喜地发现除了足球和音乐外,还有很多充满吸引力的项目。这里有一大批一流的博物馆、剧院等文化场所,也有现代化的购物中心,有大量被评为历史遗产的宏伟建筑,也有公园绿地等休闲场所。

用创造力驱动经济

《望东方周刊》:你提到在历史上港口业最发达的时候,利物浦有上百万人口,而现在这个城市却只有50多万人。从人口迁徙的数据看,是否意味着目前并非利物浦城市发展中最好的时期?

安德森: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虽然因经济衰退而导致城区就业岗位有所减少,不过在整个利物浦地区的人口减少却没那么严重。在过去30年中,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住在乡下,他们从城市中搬出去,享受田园生活,很多城市都有这种趋势,这也是利物浦市区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

从另一方面看,虽然现在的人口比最多时要少,但比起20年前还是有所增加。现在城市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我们计划让利物浦成为英国首屈一指的智能城市,对雇主、雇员、投资者、居民、游客以及学生来说都是机遇之城,这样自然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口。

其实利物浦的好日子还在前头,纵然我们还面对大量的挑战,但利物浦一直在物色新的机遇――而且我们能用双手牢牢抓住这些机遇。我们有着开放的思想,并且不畏艰难,有着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安于现状是经济发展的牢笼,利物浦已经通过努力摆脱了旧的定式。现在的利物浦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城市,私营部门在这个城市里的投资超过15亿英镑,在过去的9个月里,新增了1700多个就业岗位。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现在正用创造力驱动经济,朝新的方向发展。

不过和其他城市一样,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我们的经济复苏还很脆弱。不管怎么说,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

文化活动提升市民信心

《望东方周刊》:利物浦以其浓厚的文化氛围闻名于世,并且由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城市在2008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当时利物浦举行了很多活动,可那之后文化之都给利物浦留下了哪些遗产呢?

安德森:2008年文化之都的系列活动,给地区经济带来8亿英镑的收入,也提升了世界对利物浦的看法。利物浦继续打造文化之都的努力并没有随着2008年的结束而停步,各类节日、文化和艺术活动一直是利物浦城市性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化活动能最大程度拉动利物浦市外商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鼓舞群众和社区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最大潜力。

对于文化主题活动我们也有长久的规划。与商务节相配合,今年文化活动的主题是“利物浦商机”;明年 “寻找新大陆”将成为重点,寻求与美洲的多层次联系;到了后年,“公园生活”将作为城市主题,重点强调利物浦市的公共艺术、节日活动和绿地空间。而2017年“都市传奇”将是主打品牌,宣扬利物浦流行音乐对世界的巨大影响;2018年,“庆典之都”将作为焦点,旨在庆祝“一战”胜利一百周年纪念,以及利物浦成为欧洲文化之都的十周年纪念。

对“欧洲文化之都”活动而言,最重要的遗产是提升了利物浦人的信心。这些年来我们通过举办全球性的活动,让大家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人们都变得更加自信,这也让城市充满活力。

文化活动也改变了外界对利物浦的看法,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一些老电影里的并不一样。有调查发现,超过90%的游客喜欢利物浦的“文化氛围”和“宾至如归感”,这在英国所有旅游城市中,名列榜首。这种正面形象能让利物浦长期受益。

55亿英镑改造城市

《望东方周刊》:在两个世纪前,利物浦因棉纺和航运举世闻名,一半以上的人口在这两个行业中谋生,但如今城市的经济支柱是哪些行业呢?

安德森:利物浦曾是英国著名的制造业中心和港口,虽然以往的制造业已辉煌不再,但仍是英国中心城市之一,我们的商业和旅游业兴隆。自2000年以来,利物浦吸收了60多亿英镑的投资,经济增长高于英国整体水平。我们在努力重新打造利物浦作为世界级商业枢纽的地位,并展示城市在促进本国经济生长方面的作用。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是利物浦重要的经济部门,旅游业也发展很快。金融服务业、教育产业和制药业都在城市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这里有大型医药公司阿斯利康的工厂和研发基地,还有三所著名的大学,每年会吸引两万多名学生。

一些原有的优势也保存了下来,制造业仍在增长,港口业在利物浦重新崛起。虽然历史上集装箱的出现让利物浦港口走向衰落,但今年秋天,利物浦耗资3.5亿英镑的新码头将投入使用,这个码头能让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货轮开入,将货物卸载到利物浦的仓库里。作为市长,我对城市经济涌现新的增长点充满信心。

《望东方周刊》:在老城市的现代化转型中,利物浦积累起哪些经验?

安德森:利物浦一直注重平衡新的城市发展建设和妥善对待历史遗产两者的关系。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泰坦尼克酒店,本是1901年的建筑。酒店所在的斯坦利码头区从1849年投入使用,现在整个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对历史建筑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不但保留了原有风格,延续了建筑寿命,而且使其能够继续在城市发展中提供支持。

这些年来我们投入了55亿英镑来改造城市,让人们不仅能看到历史遗产,也能看到一个漂亮的现代化城市。

此外,保持与其他城市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也很重要。我们在争取与伦敦的高速公路连接,和欧洲的其他城市也尽量开辟航线,通过便捷的交通,让我们保证利物浦能从其他地区发展中受益。

现在中国正在和英国在高速铁路方面进行合作,如果英国修建高铁,我们要争取让利物浦成为重要的一站。

在历史上利物浦就是重要的港口和交通枢纽,这个城市现在努力要重现以前的盛况。我们要重新让利物浦成为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城市,这也是我的工作职责。

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多

《望东方周刊》:在吸引投资,特别是吸引外国投资方面,利物浦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安德森:我们一直在强调,地处英国中部的利物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我们面向大西洋,有着良好的港口和开放的胸怀。

篇(6)

一、网络经济受挫的原因探析

1.资源过快地盲目追加到网络业是原因之一。在短期内对一个产业的过快投资,会使该产业畸形膨胀,当人们意识到并缩减对该产业的投资时,向其相关产业的购买需求也将减少。投资的骤热骤冷,将使该产业和其相关产业陷入短期供给过剩的状态。网络业的情况即是如此。1997年之前网络业处于市场孕育期,由于其较好的成长性为股市所追捧,各种公司不分良莠地逢网必触、逢网必炒。触网最直接的效果是二级市场的股价攀升。然而,股市账面上的财富却不完全是真实的,因为市值增长远远超前于经济的实际增长。股市账面上得不到兑现的部分就成了泡沫,成为一种假象,因为市场上根本没有这么多钱来兑现每个人的股市财富。现金总数量和其真实价值是由社会总财富决定的,而不是由随意变动的股市市值决定的。盲目投资在激烈的竞争下无法形成利润,投入的大量资本无法收回,扩张就被迫减缓或骤然停止。与此同时,这些行业立即把影响传播给上游正在跟随扩张的产业。互联网及其支撑行业,如网络光纤、网络商业软件等的急速扩张及泡沫破裂,就是上述问题所致。

2.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受挫是关键。股市的非理性高攀达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达到极限,一些人开始抛售股票,在抛股的压力下,股市下跌。这本来是股市的自我修正,但如果经济中的不平衡因素同时开始更多地暴露,更多的人就会参与卖股兑现,当人们的心理防线因面对现实而严重受挫时,股市就崩溃了。网络股的骤升骤降就是这种情况。

3.美国产业结构的“软化”与虚拟经济的繁荣,加速了股市泡沫的形成,并成为泡沫经济产生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发展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逐步外移,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其主要标志是制造业占三次产业的比例大幅下降,服务业则明显上升。伴随着服务业产出比重的上升,美国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的现象。加工制造业的外移为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创造了条件,而金融市场和交易工具的创新使虚拟经济的繁荣成为可能。最后因风险投资的参与和退出,使虚拟经济的泡沫处于高涨和破灭的变换之中。

二、网络经济的优势分析

以高科技为后盾的网络经济的确能够改变世界,但它无法在一夜之间改变世界,它对世界的改变刚刚开始,网络经济的真正力量还在后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网络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的。这是因为:

1.信息网络的使用能够降低成本、促进竞争,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接近于完全竞争的状态。经济学理论认为,竞争之所以不完全,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不对称。而网络使世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之一便是消除时空差距,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在网络经济中,由于信息的完全性与传播的快捷性,使理性预期大大增强,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自由化。对交易双方而言,网上信息基本上是完全的,因此网络使以完全信息为前提的假设得以实现,从而使市场配置机制更有效率,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市场失灵。

2.网络经济使边际成本由递增变为递减,边际收益由递减变为递增。传统经济学的基础是边际成本递增法则,这是工业社会高成本社会化的反映,其实质是成本随着社会化的扩大而增加。因为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都具有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与之不同的是,网络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则是边际成本递减法则,它是信息社会成本社会化的反映。网络成本主要由网络建设成本、信息传递成本和信息的收集、处理制作成本三者构成。由于信息网络可以长期使用,并且其建设费用与信息传递成本与入网人数无关,所以前两个的边际成本为零,只有第三种成本与入网人数相关,即入网人数越多,所需信息就越多,这部分成本就会随之增大,但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是下降趋势。网络规模越大,总收益和边际收益就越大。

3.传统产业对网络业的依赖性增强。信息网络技术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传统产业扩张,从而使两者之间界限模糊,出现了新旧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对网络业而言,它不仅是计算机硬、软件、电信、互联网的简单组合,而且通过国际资本迅速渗透到零售、媒体传播、医药等传统产业,并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技术含义。对于制造业、销售业、银行业等传统产业,网络一端连着消费者,另一端连着企业与经销商,使他们得以扩大销售范围、压缩成本、缩短流通时间。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已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对传统产业来说,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产业内部的升级改造,以迎接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一种必然选择。

4.网络经济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知识、信息同样是支撑网络经济的主要资源。“知识已成为所有创造财富所必需的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要素,……知识正在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正是知识与信息的特性使网络经济具有了可持续性。信息与知识具有可分享性,特别是在录制、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其再生能力很强,这就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正如托夫勒所言;“土地、劳动、原材料,或许还有资本,可以看作是有限资源,而知识实际上是不可穷尽的。”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杜绝工业生产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网络经济的未来特征

经过调整、挤掉泡沫之后的网络业将会呈现出哪些特征呢?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可归纳为:

1.新型网络企业将取代传统网络企业。网络经济的突起不仅打破了原有的经济格局,也催生了一批网络企业。如前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业与制造业的结合将进一步深化,成为新型网络企业。注意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成为众多国家的战略选择,网络经济与工业经济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许多人认为单纯从事软、硬件产品开发与生产的传统网络企业应该是近水楼台,实际恰恰相反,传统网络企业将无情地被新型网络企业所取代。

2.商务为主,电子为辅。电子商务作为企业间或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商业交易的一种新型商贸手段,是网络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但电子商务中,电子是辅助、商务才是主体,电子是为商务服务的,而商务本身就是传统产业的内涵。因此,电子商务就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交合。一些企业重电子轻商务,或有电子无商务,都必将受挫。眼下,国内外许多网络公司处于困境,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把网站变成纯服务性机构,而没有注重商贸业务的开发,使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手段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

3.资本引导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过去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主要依靠技术本身的动力,而今技术和资本已成为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信息网络的发展和速度主要来自资本的慷慨支持。PC时代是硅谷精英们的骄傲,而网络经济的爆发,则是硅谷与华尔街共同奋斗的结晶。没有资本的支持、不了解资本市场、不懂得资本运营,要进军网络业,简直就是纸上谈兵。原Chinabyte总经理宫玉国说;“我们总是活在资本意志下面,目前资本确实对于中国网络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资本是市场中最主动、最活跃的运动主体,也是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支撑各种技术产业的主体。资本的本性就是增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本的高效增值提供了基础,同时资本的进一步增值又引导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4.其他各产业的发展,将真正体现网络业的引领作用。网络业从广义上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它不断通过国际资本市场渗透到其他传统产业中,从而引发一次又一次新的产业革命,促进了产业结构重组,优化了国民经济结构。这样,必将带来各产业大发展的浪潮,而各产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仰赖于网络业的发展,因此,信息网络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领头羊。

网络经济初见端倪,已使我们眼花缭乱。可以预见,新的信息网络经济的发展浪潮将使信息产业不仅成为各产业的龙头,而且也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将直接决定未来的人类生存和国家命运。在这个时候,谁认为网络经济的发展进入冬季,都有可能丧失一个最好的赶超机会。

参考文献:

篇(7)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型经济体,大力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湖南省委省政府也将“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建设‘四化两型’,促进‘三量齐升’,努力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作为今年工作的总要求。就长株潭地区而言,县域生态经济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发展和壮大县域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株潭区域经济腾飞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举措。

一、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经湖南省政府申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

2007年12月14日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该区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区内共有七县一区、四个县级市。长株潭经济发展情况见下表:

表1 长株潭经济概况

数据来源:2013年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长株潭地区GDP总量达10539亿元,已经突破万亿大关。相比2010年的6716亿元增长了近57%(不考虑通胀),经济总量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表2 长株潭各县域经济概况

数据来源:2013年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长株潭各县市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发展最好的长沙县和浏阳市已经接近突破1000亿元,其中长沙县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19170元。与此同时,GDP最小的炎陵县却只有不到50亿。

表3 长株潭各县域面积、人口及GDP占比

数据来源:2013年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株潭区域总面积28096k,其中县域面积25997k,占比92%;县域人口923万,占区内总人口的65.93%;县域GDP4738亿元,占总GDP的44.96%。县域土地面积较大,有较大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空间,人口相对较多,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可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因此,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区域发展来看,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有所加快。2013年长株潭各县域经济GDP占比近45%,较2010年县域经济GDP(2911亿元)占总GDP(6716亿元)43.34%的比重增加了1.62个百分点。其中,株洲县域实现GDP 995亿元,占株洲市GDP的51%;长沙县域实现GDP 3163亿元,占长沙市GDP的44.22%,湘潭县域实现GDP 579亿元,占湘潭市GDP的40%。长株潭县域GDP占比达45%,由此可见,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为长株潭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次产业的增长和产业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间的联系、比例关系各不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所差别。

表4 长株潭各县域三次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2013各县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随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步完善。2013年,长株潭地区实现GDP105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64亿元,第二产业5963亿元,第三产业4012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35:56.68:38.07。长株潭县域实现GDP473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01亿元,第二产业3139亿元,第三产业1096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0.6:66.26:23.14。均呈现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良好局面。县域经济中发展最好的长沙县本年GDP为97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1%,其三次产业结构也由上年的6.7:72.4:20.9调整为6.7:71.3:22。浏阳市本年的GDP为924亿元,同比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72.4:20.9调整为6.7:71.3:22。

二、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生态经济总量仍相对较小。长株潭地区虽然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0000亿元大关,但其县域经济总量仅有4738亿元,经济总量仍相对较小。在2010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长株潭还有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和望城县入围,排名依次为:25、65、73、92。而在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中,湖南省只剩下三个县市入围。长株潭县域经济排名第一位的长沙县名列全国百强县第13位,浏阳市排名第47位,宁乡县排名第56位,其余均未能入围百强县。同时,2013年排名全国百强县(市)第一名的江阴市实现生产总值2706亿元,几乎与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三个百强县的生产总值相当,占长株潭县域经济总合的57%。从上述数据反映出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速度仍然较慢,经济总量较小,与其他发展较好的县域经济相比差距较大。

(二)地区内县域生态经济发展不平衡。综合2013年经济发展数据来看,区内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湘潭市下辖三县市经济总量只有579亿元,仅占株洲市下辖5县市GDP总和的58%。同时整个株洲市下辖5县市GDP总合又仅与一个长沙县相当。另一方面,各县域生态经济单体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其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相差巨大。GDP总量最大的长沙县接近1000亿元,而最小的炎陵县只有不到50亿元,相差近20倍。各县市的GDP增速差距也在逐步拉大,2013年GDP增速最大的是浏阳市,达14.5%;而增速最小是的攸县和茶陵县,只有10.2%,相差了4.3个百分点。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对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三)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长株潭县域城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0年长株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2.87: 62.15: 24.98, 2013年长株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6:66.26:23.14,仍是典型的“二、三、一” 结构类型。县域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表现缓慢,三次产业内部问题较多,存在第一产业不优,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大的现状。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过大,这与生态经济发展是相违背的。第一产业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第二产业方面,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县域内部与县域之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过度依赖资源。第三产业方面,在资本的逐利性和县域财政有限供给下,服务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城乡需求。

三、长株潭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生态县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充分利用长株潭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走生态之路。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必须强化资源环境管理,建立生态经济园开发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方能使县域生态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生态技术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创新应用生态技术助推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加大对新能源企业的投入与扶持,加快生态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进行生态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走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

(二)利用优势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发展。长株潭区域各市县处于城郊结合部,发展市县的区域性城市对于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打造以中心城市为发展极的核心、以县域中心城镇、小城镇、集镇为“卫星”的城市体系作为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县域生态经济的作用,延伸城市产业链,构造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形成中心城市与县域生态经济联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通过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用战略眼光发展周边县域小城镇。

(三)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平衡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通过资源整合把相关资源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实现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长株潭区域县域生态经济要走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之路,首先对县域内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进行研究规划,实现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其次对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实现跨县域的分工协作。显然要实现跨县域间的分工协作非常困难,但是非常必要。必须要突破行政区划,才能形成长株潭地区跨县域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实现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经济的进步,城镇化发展势不可挡,带动了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房地产是集土地开发、建设、装修等综合性的产业,经营范围广、关联性较强,在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虽然表面上发展速度飞快,产业效益较佳,但是实际上房地产的经济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阻碍了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必须对房地产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检测发展问题,做好应对措施,确保经济发展健康。

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发展速度飞快

自从我国城镇化趋势发展越来越快,大规模城镇化建设从零到大数据发展,出现了许多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转移,促进住房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同时随着我国制度的不断公平化,取消了福利分房的制度,使得原有的房产不足以满足众多人口的住房需求,相应的,由于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基础较弱,大量相关的产业接二连三的投入到房地产经济运营中。很明显,早期的房地产行业经济利益诱惑,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很快使得房地产的经济产业链得到完善。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开发、建设、销售等方面的经营,获取了众多利润,近年来,房地产的经济发展速度飞快,政府对该行业的监控不严谨,使得房地产的房价上涨过猛,呈现出不可调停的场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大的增长点,带动了钢筋、水泥、装修等多行业的联同发展。

(二)刚性需求不稳定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可以说现如今房子成为了当代家庭的最大项目。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飞快,房价居高不下,传统的住房格局被改变了,群居性高楼式空间导致社会资源的商品化和统一供应,所以,房地产经济发展更多体现的是民生保障主义。房地产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当前的房价不断增长,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得房地产的经济发展刚性需求并不稳定,泡沫性较多。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众多限购措施,建立租房式,廉价式等方法完善建设形式,保障人民的需求。尤其是小城市内刚性需求最近两年逐渐缓回,回报率下降、通货膨胀等原因,使得房地产市场缺乏信心,刚性需求走低。

(三)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受到了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房地产的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一些问题,从而使得市场的发展存在问题。房地产的开发离不开土地,所以,房地产与土地经营息息相关,我国虽然土地辽阔,但是土地的利用率却不高,房地产的大量发展与土地的供求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使得我国的许多耕地面积被占用。另外,房地产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也日益显著,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固定性和长久性并不稳定,完成区域性的房地产建设之后便会转移到其他区域,这样容易造成环境矛盾。因此,房地产的经济发展存在市场发展不健全,不利于房地产的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总体经济进步。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

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仅仅看清房地产的发展现状是往往不够的,还需要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好发展趋势,做好防范措施,提高房地产发展质量。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日趋成熟。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处于发展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房地产经济发展还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上升空间还在不断提高,所以,房地产的未来发展市场不仅需要依靠市场“无形的手”的调节能力,同时政府还需要发挥好“有形的手”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房地产发展能够朝着稳健成熟的市场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其次,房地产的房价会日趋稳定。面对当前房价居高不下,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保证房地产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以及房地产相关人员正在进行房价的调控,因此未来房价会变得相对稳定。最后,房地产会更加重视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居住环境,国家政策会更加积极倾向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房地产经济发展朝着固定规律方向发展,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会更加重视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房地产的经济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发展水平关乎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质量,面对房地产未来发展,国家必定会更加重视房地产经济发展问题,所以,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势必会出台一些政策性措施,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比如,出台关于稳定房价、金融房贷紧缩、房产税等政策来提高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必须首先认清当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研究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也存在较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进行调整,防止房地产泡沫,把握好房地产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好措施,确保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广州;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7-0067-06 收稿日期:2010-04-17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它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a Low Carbon Economy)中出现,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金乐琴,2009)。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庄贵阳,2005)。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还将不断得到拓展,人们将从不同角度提出更多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

这些年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努力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90-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我国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二、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和城市就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也制定了很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欧盟将低碳经济视为“新的工业革命”、英国将低碳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暂时还没有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和社会压力,同时我国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广州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进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发面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政策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世界上无不是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近几年来广州市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现列举如下:

1 节能减排。《广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目标修订方案》、《广州市2008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工程任务》、《广州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市小火电关停方案》、《广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广州市2007年能源及减排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计划》、《广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2006~2010年)》、《区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萝岗中心区能源综合利用规划和建筑节能规划》、《节能中长期规划》、《清洁生产审核管理办法》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广州市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等。

2 循环经济。近年来,广州市结合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模范城市、生态工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等活动,将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工作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先后制定了《广州21世纪议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案》、《广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广州国际生物岛循环经济技术规划》、《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资源化办法》等政策法规文件,为广州市开展循环经济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广州市按照生态城市发展要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先后制定了《资源节约与利用方案》、《广州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广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政策,发改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询各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工业实际,也制定了《广州市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

(二)广州市节能减排的现状

广州市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注重运用财政税收的杠杆撬动市场大门,设立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对开展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优先给予补贴和补助等方式鼓励与促进企业进行节能降耗,2003~2004年共有123家企业进行了508项与节电相关的技术改造。广州市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企业层面上,加强了清洁生产的推进工作,全市已有7家企业荣获广东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37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12家通过了广东省环保局主持的验收。有了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节能减排作为提高能效的重要手段,不遗余力的进行技术改革。

2 区域循环层面上,已投资55亿元,在增城新塘镇建立了环保工业园区,园区企业实行资源共享,污染物集中处理,废物综合利用。

3 工业结构方面,通过整治、淘汰能耗大、产出低、污染严重、生产力落后企业,将汽车、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能效比大幅度提高,工业对环境的压力已明显减小。广州市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2005年新增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工业废水排放量却比1998年减少了22.4%,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了97.6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67.20%,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0年的0.91吨标准煤下降为2005年的0.78吨。2008年广州开发区单位GDP能耗下降4%,万元GDP综合能耗降至0.43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为6.3吨左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3.8%(国家统计局,2008)。

从图1中可以看到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整个广州的万元GDP能耗虽然逐年下降但还达不到全国

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作为广州的近邻深圳2005年的万元单位GDP能耗为0.59,达到了新加坡和韩国水平。所以为了实现“十一五”的单位GDP能耗减排20%目标(即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66吨标煤/万元)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现状

广州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占广州市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还较低,产业规模较小。目前广州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4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广东商学院、爱群大酒店等开展了热泵空调和制热水节能工程示范,番禺中心区医院将采用太阳能节能一体化技术和热泵制热水系统,南沙区安装了风光转换电三位一体的示范性路灯等。环保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推进饮食服务业“油改气”,交通部门推广使用LPG清洁能源,现已建成29座LPG加气站,市内85%的公交车和100%出租车使用LPG。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生产及装备方面:南沙久泰能源公司年产15万吨二甲醚项目已经投产;广日集团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装备、迪森公司的生物质颗粒和生物质油项目试点初步成功;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核岛关键设备)在核电装备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新兴的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如迪森能源集团(生物质油装备、生物燃料锅炉)、广东同益电气有限公司(热泵)、广州市雅图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广州红鹰能源科技公司(小型风电机组、太阳能风电互补机组)、久泰能源(广州)有限公司(二甲醚)、广东中科天元再生资源工程有限公司(生物质燃料)等一批企业发展迅速,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技术和材料、热泵、输水储水装置等方面的装备业发展有了良好开端。

(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碳交易方式有三种,即联合执行机制(JI)、排放贸易(ET)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前两者主要针对缔约国的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体,而唯一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弹性机制就是清洁发展机制,简称(DMf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履行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义务,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履行自身减排职责。到目前为止,广州市参与CDM项目的企业还很少(见表1),截至2010年2月,我国共批准了2411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而且同期广东省获批的CDM项目也达到60项。因而广州在这一方面的发展还是很落后的。

(五)广州市与国外低碳城市的差距

广州市低碳经济虽然取得了一点的发展,节能环保理念也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来看,其中使用低碳或无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但从广州的能源结构来看,广州市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例在50%左右,原油消费比例为40%左右,液化石油气的消费不足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的煤炭消费一般小于30%),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但造成能源利用率低、能耗指数高,而且环境污染严重。这样非常不利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全球最环保城市”的韦克舍市,2005年的能源供应中已有50.7%来自可再生能源,供暖系统更是有高达88%的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仅占能源供应的37%,所以在二氧化碳排放中,从1993年到2005年,它的人均排放量年均减少24%。作为世界太阳能之都的德国弗莱堡,电力来源更是有65%来自于太阳能和热点材料,并且热点材料80%来自于碎木料、20%采用天然气,这就使得二氧化碳减排大约60%。

从图2可知,2000~2008年,广州市GDP上升了3.44倍,电力消耗也上升了2.45倍,此期间广州市的电力消耗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国外发达城市还有相当的差距,如果把能源结构考虑进去,在节能减排方面,广州与国外这些低碳城市的差距就更加显得遥远了。

三、对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一)大力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根据广东省气候中心《广州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广州地区2005年至2006年太阳年辐射总量为4GJ/m2;每年日照时数超过6小时的天数为107天,广州太阳能日变化不大,只要有太阳直射辐射,则在一天中的任何时段其利用效率均比较稳定。热泵技术推广应用条件好,2007年广州市年平均气温已超过23℃,最低气温为5℃,湿度在50%-95%,非常适合利用空气源热泵生产生活热水。此外,广州市水资源较为丰富,从化市东北部的流溪河及增城市北部增江,河流的纵坡较陡,有一定的水力蕴藏量,珠江水和一些较大的地表水库也可为附近建筑的地源热泵应用提供水源。虽然广州土壤与环境温差不大,但地质条件较好(粘土层较深)的地方,也可以适度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南沙、万倾沙沿海一带的风能具有一定开发价值。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区,水力资源有限(广州市新闻中心,2010)。

生活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广州市10区2市每天生活垃圾产量已达11000吨,每年垃圾产生量高达400万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每天13000吨,每年垃圾产生量近500万吨。广州市地处亚热带,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木屑、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资源较丰富且未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应在规模化推广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空气(地)热能、水电、沼气、垃圾综合利用等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可再生能源,以及二甲醚等新型替代能源,提高广州市能源结构中的新能源比例;加快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新能源公交车、屋顶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电(热)与建筑节能一体化等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拓展和营造新能源利用的市场上下大力气。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由于在产业结构中,真正消耗大量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而第三产业单位消耗的能源非常有限,表2为2000年到2008年广州市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到,广州市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都有些下降,这符合近年来广州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方向,但与发达国家60%~70%的比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德国、日本、法国第三产业比重2002年分别为69.2%、68.1%和72.4%,而美国2001年就已达75.2%(毕伟玉,2007)。2007年新加坡比重为66.1%、台北为90%和首尔73%,2008年的香港,第三产业(服

务业)占GDP比重更是高达92.3%。因此,未来广州市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对工业增长的依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现代会展业以及文化产业,抓住广交会这个有利的平台,努力打造科技广州,使其成为未来广州的一颗明星产业。

(三)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

培养全民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这要求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以召开第16届亚运会为契机,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发放宣传手册提倡市民环保意识,倡导市民从我做起、从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点滴着手,也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或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来约束人们的衣食住行,倡导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少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广州作为我国先进城市的代表,节能减排也不能落在全国的后面,努力完成绿色亚运的承诺,让全世界看到我们的绿色行动。

(四)保护和增加广州市的森林和绿地,增加碳汇

“碳汇”通俗的讲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有资料显示,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所以,森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作用,有资料显示森林每生长1m3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TC02(朱广菁,2007)。截止到2009年,广州市(10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139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3%: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29万公顷,广州森林覆盖率为44.4%,在广州东北部山丘地区,有15.93万公顷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城郊农村和东南部平原水网地带,有1.16万公顷乡村风水林、农田林网和沿海防护林;在城市中心区,白云山、越秀山、海珠生态果园,以及绿树成荫、星罗棋布的191个城市公园、1000多个城市绿岛,构成了市域范围30多万公顷的绿色生态屏障。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广州应充分利用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利用森林绿地的“碳汇”功能,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对低效林、低产林进行改造,实施“森林围城”和“山水城市”建设战略,构成“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将广州建设成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生态型城市。

(五)加快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

广州市政府对交通行业创建环保模范城市责任提出考核目标,近年来,市交委大力推进以城市公交使用清洁能源民心工程、营运车辆排气污染整治、水路运输降耗为重点的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全市6759辆公交车和16700辆出租车使用液化石油气清洁能源,成为世界上公交车使用液化石油气清洁能源最多、最成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使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HC)和氮氧化物(NOX)总量分别减少45%、40%和20%;严格依法查处营运车辆尾气排放,使城区内营运车辆尾气排放抽检合格率从2005年初的6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水路运输单位能耗从2000年的5.17吨标煤/万吨吞吐量下降到2007年的3.51吨标煤/万吨吞吐量,下降了32.1%。广州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另一方面,广州市目前的个人汽车拥有量在国内排在前列,家用汽车的每百户拥有量由2005年的6辆增加到2009年的19辆,这给城市交通出了很大一道难题,在节能减排方面是很不利的,虽然目前的交通工具都是以节能为发展方向,但随总量的增长,污染物的单车排放量是在降低,可总量却一直在上升,随着2009年国家开始征收燃油税,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们过多使用个人汽车的措施。广州市应抓住这个时机,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规进一步限制私人汽车的使用,鼓励市民换乘公共交通。

篇(1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类型日益增多,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海洋经济高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突出

在新世纪的头10年里,我国的海洋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缓解国家资源压力、增加经济实力、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01—2010年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以年均13.4%的速度快速增长,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0.7%的增长步伐;海洋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951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439亿元,增长了4倍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8.7%提高到了2010年的9.7%,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总人口共计3350万人,当年新增的涉海就业人员80万,为全国的新增就业人口的6.85%,与上年新增就业人口的52万人相比增长了1.5倍。

(二)海洋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

海洋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门类不断增多、特别是海洋工业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使海洋产业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6.8∶43.6∶49.6调整为2010年的5∶47∶48,初步呈现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第一,传统支柱产业稳步增长。海洋渔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捕捞业规模逐步缩小,养殖业向集约化的高效生态、设施养殖模式转变,养殖产量连续11年超过捕捞产量,连续18年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70%,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0.5%;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体保持快速发展,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已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滨海旅游业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旅游市场持续扩大;海洋盐业产量近10年来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第二,重工业化海洋产业类群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造船工业继2007年占世界市场份额达到23%以来,造船完工量超过日本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三,牢牢占据世界主要船舶市场;海洋油气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量逐年增加,2008年全国年产增加总量4600万吨的60%即2800万吨来自海洋石油;深海技术和设备研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功研制的7000米载人深潜器是当今世界上可能下潜最深的潜水器,可能达到世界99.8%的洋底。第三,海水淡化、海上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第四,第三产业中海洋服务业范围逐步扩张、服务层次逐步提升,以海洋信息服务和海洋环境监测为主的海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突出

受沿海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政策导向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弱等因素的影响,沿海三大核心区域——黄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南高北低和总体水平中高南北低的区域差异。同时,海洋产业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空间集聚态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一产业占居主导地位,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超过第三产业战局首位;同种产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横向集聚表现为特定资源的产业如海洋石油天然气业以及滨海砂矿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属于遍在资源的海洋水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既有遍在资源性质,又有特定资源性质如海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造船工业等集聚程度居于前两者之间。

二、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以往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资源型传统产业规模的扩张来实现的,海洋开发的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发展层次低、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和环境退化和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海洋开发的进程。

(一)产业发展层次低,传统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201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渔业、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盐业四大传统产业中,除海盐业规模相对较小外,其他三个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高达74%,仅渔业一项所占比重就将近1/5、从业人员占所有海洋从业人员的50%以上;代表现代海洋开发水平的海洋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重尚不足1/4,特别是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和海水利用业等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小,部分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科技支撑力不足是影响海洋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

(二)资源开发无序,开发不足与开发过度并存

一方面,在海洋开发活动比较集中、开发程度较高的滩涂、河口、海湾区等近岸区域和近海,资源开发不合理,不同用海方式之间冲突和资源退化问题愈演愈烈,而在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薄弱的地区,部分海洋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如近海捕捞资源开发过度,渔业、盐业、农垦、苇田争占滩涂,盐业、渔业、石油勘探开发、海港和航道建设相互影响等。另一方面,大片海域特别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底油气、金属矿产、能源、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开发潜力巨大。如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平均探明率分别仅为12.3%和10.9%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和60.5%的水平,而且近年来已开发的十几个海上油气田中产量位居前6位均在渤海,东海、南海海域开发缓慢,特别在占中国主张管辖面积3/4的南海地区,油气开发几乎空白,不多的几口油井都集中在离陆地和海南岛不远的区域。

(三)沿海区域海洋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虽然随着近年来我国海洋相关规划和区划的出台,海洋利用和海洋产业在空间上盲目扩张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空置,但是区域分工体系仍不完善,协调配合仍不够,无序竞争仍存在,产业布局混乱、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沿海各省海洋主导产业雷同,主要集中在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三大传统领域;作为渔业重要方向的海水养殖结构单一,同类养殖品种遍布沿海各地,不仅生产风险加大,而且容易引发恶性的市场竞争;大规模围海造地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临港重化工业“遍地开花”,未发挥应有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港口建设竞争不断升级等。

(四)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范围扩大了近一倍,超过17万平方公里。多年来,尽管我国在海域污染排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大中城市毗邻海域和部分海湾污染依然较为严重,河流入海口海域污染仍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造成近岸海域生境恶化,生态系统健康严重受损,服务功能急剧衰退,赤潮等海洋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上溢油危害也呈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康菲公司海上重大溢油事故的发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行政、立法等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大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监管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当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

未来5—10年,我国将进入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发展战略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诸多瓶颈和问题,切实推动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和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

(一)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

进一步发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盐和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的支柱作用,不断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以工业化为主体,突出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将其作为推动海洋产业战略升级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打推动海洋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海洋综合服务和环保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

(二)推动海洋经济区域空间布局优化

抓住“十二五”时期沿海地区以城市群崛起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和各省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加快实施的机遇,从海陆统筹和一体化发展视角,加强港口资源的空间整合,以港口建设和港城互动型滨海区域经济中心建设为龙头,以海陆复合型临海产业园区发展和布局优化为重点,加快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空间整合和区域布局的优化,促进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陆海型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三)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海洋产业、临海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陆域污染排放控制、河流污染治理与河口、海湾等海洋环境污染中灾区的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强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保障。近期,将海洋岸线保护、重点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可再生能力恢复作为重点任务。

上一篇: 土木工程的出路 下一篇: 档案信息化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