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5: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常规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家长和国家对于教育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也对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所以强调幼儿教育要常化是因为当下的教育比较苛刻,因此在儿童进入义务教育小学和中学的阶段之前,应该让幼儿园的学生相对的更多的自由。常规教育不仅顺应时代要求,也是由幼儿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幼儿很多方面还处在开发阶段,多高的教育目标对于幼儿是无法实现的。在幼儿的常规教育实施过程中证明,儿童生活常规的确立确实极大地提高了儿童的生活质量,但教师却时常感觉到矛盾和迷茫。因为关于“常规”二字的尺度是难以把握的,如果过分常规,可能无法达到教育对于幼儿的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相反的,如果没有做到常规的话,对于刚刚进入学校的幼儿来说未免泰国苛刻。这让我们不得不对常规教育的价值合理性进行重新审思, 让我们去寻找幼儿园常规教育细微处的标记及含义。本篇文章就幼儿的常规教育做了详细的研究,为幼儿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常规”二字的尺度,更好的发挥常规教育的优势,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做贡献。
一、注意班级规则的合理性和尺度
很多幼儿的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在班级里制定了许多多余的规则,并且还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学生们是不敢违背教师制定的规则的。在教室里学生们谨言慎行,但是,其实一些多余的和不必要的规则是没有必要制定,这样的规则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幼儿学生的天性和自由。比如说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班级规则“不能在教室里讲话”“不能在教室里吃东西”等等,对于还没有进入义务教育的幼儿学生来说这些规则太过于苛刻,因此,教师在制定班级规则时一定要注意合理性和尺度,制定的规则能够对学生起到最基本的约束作用就可以了,不能用规则去压抑学生的天性和自由。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
人是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的,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良好的氛围和良好的习惯是有利于幼儿的。教师在班级物品放置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其教育性。如在美术活动时, 教师可在每张桌子上放一只空的小篓子, 让幼儿把废纸放在蒌中,这样乱丢废纸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幼儿在进行自主游戏或其他活动时, 也会自觉地把垃圾放入一旁的废纸篓中。在每个活动区的入口处贴上各自的标记( 如脚印、 头像等) , 可以有效地控制各活动区的人数, 避免活动区人数过多而引起种种纠纷。每天放学前, 教师和幼儿一起整理教室, 把无用的东西统统丢掉, 把有用的东西分门别类地放在固定位置上, 以便第二天能够顺利开展活动。物品有明确的、 标准的位置, 这样对教师和幼儿来说存取各种物品就是一件轻松的事, 遵守班级规则自然也就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幼儿的很多行为和习惯品质都尚在形成的过程中,因此这个过程中教师乐意带领着学生们养成一些有利于幼儿以后发展的良好的习惯。
三、榜样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的作用
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他们不仅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幼儿的教育中必须要找出生活中可以学习到的榜样。例如,教师可以和幼儿家长进行沟通,让幼儿家长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让幼儿在家也能够受到父母作为榜样的带领和熏陶。教师还可以寻找幼儿身边的榜样,比如说,在班级里建立一个优秀幼儿学生的展览板,“道德之星”“劳动之星”等等,让幼儿受到同龄小伙伴的鼓励,向他们的行为学习,向他们靠拢,成为一个具有优良品质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作用,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因此,幼儿学生模仿教师平时言行举止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要求教师自己要注意自己在幼儿学生心中的形象和榜样作用。
四、帮助学生树立自律的意识
虽然教师不应该制定一系列苛刻的规则压抑幼儿天性,但是班级还是需要管理的。教师就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律的方式加强管理。幼儿的自律性是比较差的,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低,因此,因此教师要多加帮助。例如给学生平时就灌输一些自律的知识。要注意,这些对于纪律的遵守是学生由内心自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耐心的教导学生,当一个学生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时,教师最应该做的不是惩罚而是讲道理,要告诉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例如,一个学生欺负了另外一个学生,你就可以告诉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换位思考,如果是他自己被欺负了他会不会觉得委屈,告诉他以后不能再这么做了。在长期的习惯之后,学生会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会开始自律。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幼儿的常规教育研究路漫漫兮,还需要更多的探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77-02
我校是新昆山人子女指定学校,外地学生在我校的比例为三分之二强,好多学生小学是在民办学校或老家学校上的,养成教育与行为习惯参差不齐,德育教育难度很大。要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德育进行分层分类教育?
一、初一年级的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净”“静”
1.静,首先指的是身要静。初一的孩子好动,这不是坏事,但他们大多好乱动,无节制。因此,我要求学生能坐得下来,能坐得住,这样才能去学习、去思考;其次指的是口要静。初一的孩子喜欢说话,这也不是坏事,但他们好乱讲话,好喧闹。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安静,在课间不吵闹,在自习课上不讲话,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思考氛围;第三指的是人要静。学习要想有好的效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它需要人静得下来,心无旁骜。因此,我要求学生心要静,学的时候不能想着吃、喝、玩、乐,不能总去看着别人在做什么事,而是要静下心去做自己的事。
2.净,这个字对学生的要求就是穿着打扮。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干净、整洁、朴素大方,要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不攀比、不铺张浪费的习惯。教室卫生要洁净,只有在洁净的环境里,人的身体才会健康,心情才会舒畅。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要求班主任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组,班级、包干区的劳动值日,包干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净,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心灵要纯洁。初中生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我通过班级两侧墙壁文化布置,学习园地、荣誉栏的张贴利用用名言警句来熏陶,通过每周评选主题不相同的每周之星的评选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荣辱观,再加上早晨的每日点评,每周的主题班会,我要求班主任利用众多方式来培养学生纯洁的心灵。
二、初二年级德育工作的重点是“进”“敬”
1.进,要求学生要有上进心,即使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也要知难而进。进入初二大多数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成绩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而在初二同学心中,自己像是学校的老大,刚刚入学的初一没本事,初三的又要进入中考备战阶段,自然最后剩下的就是初二的同学们,许多原来听话守纪的学生,这时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以及说谎、破坏等不良行为。因此在初二特定的阶段,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生个体所显现的相对比例偏高的不良心理、情感和行为特征,就是一种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初二现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适应了学校环境,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我放松的表现。所以我要求班主任加强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学习常规教育,制定了《陆家中学学生一日行为量化考核方案》,要求班主任每天一考核、每星期一汇总,做好汇总表,每周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生贴上五角星,汇总表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内,通过此项工作培养学生争先进位的意识。
2.敬,我在选择班级文化标语中给班主任推荐了这样一句话——“成人成才,崇德崇美”,我认为中学生到校学习,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怎样做人,也就是成人、成才。而且是先成人,再成才。敬,就是孝敬,听父母的话、理解父母的用心;敬,也是尊敬师长、尊敬老师、敬重长辈;敬,还是同学之间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敬,还是男女同学相互尊重,合理交往,健康成长;敬,更是敬畏之心、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珍惜光阴、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不留遗憾。我通过一个“敬”字,把中华民族的这些优秀传统、美好道德情操融入其中,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会来书写好“人”字,做一个真正的人。
三、初三年级德育工作的重点是“竞”“精”
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目标都是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的,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以集体形式开展的,为使幼儿的集体活动有序而顺利,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协调集体活动的规则。因此幼儿一日生活中常规教育必不可少。
关于幼儿园常规的文献已不计其数,根据当前文献做如下归类:
一、概念界定
常规教育的心理学界说,“皮亚杰认为3-6岁幼儿可能理解一些规则,但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规则系统行事,并且常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改变规则。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学会遵守的大多数规则是他从成人那里接受来的,规则是成人教给的,属他律性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常规的解释是“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现代汉语词典》对规矩的解释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由此,我们可以将幼儿园的常规理解为“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二、常规教育的内容
古代儿童常规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特别注重培养符合封建礼教的幼儿生活常规和行为规范。《礼记·内则》一文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明代医师万全在《育婴家秘·鞠养以慎其疾》中说:“小儿能言,必教之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语也。能食,则教以恭敬,如亵慢之习,勿作也。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其妄也。宾客,教以拜揖、迎送,勿使退避也。”
综上所述,古代对幼儿的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儿童与家中的长辈的关系方面,古代更是制定了详尽的行为准则。
在常规培养方面,蒙养院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开设行仪、训话等课程。1916年在政府颁定的改定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里,在第六章提及蒙养园的一些法规例如:“幼儿之心情容止异常注意;始之端正,并以善良之事例,令其则效……”。
随着收回教育斗争的开展,幼儿教育也走向中国化、科学化的探索。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儿园,总结出办幼稚园15条教育主张。其中,第七条讲到幼稚园必须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在鼓楼幼稚园内,进行了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具体包括:卫生习惯共24条,做人的习惯——个人的共22条,做人的习惯——社会的共22条,并具体论述各个习惯的具体内容,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三、常规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一)常规教育的意义
1932年教育部公布《幼儿园课程标准》中幼稚教育总目标提及对幼儿园常规培养的要求“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这一阶段幼儿常规培养已经走向制度化,得到国家的重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日生活中,教室常规的建立,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的、自愿的行为,所以幼儿常规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
(二)常规教育的方法
阶段,幼稚园里幼儿常规培养的方式呆板单一,教师权威忽略儿童的身心特点;形式上有专门的常规课程,比如“洗手脸课”,在其他课程中对常规的渗透。现阶段常规培养的方法包括结合知识法;游戏法;参与法;感染法;鼓励、表扬法。
四、现阶段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理念
现阶段幼儿教师基本能够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在方法上能够通过幼儿一日生活使幼儿的常规教育变成幼儿的自觉行为。将一日生话中的常规教育渗透到各个生活环节中。
幼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利用幼儿园的环境、以及家长关系创设利于培养幼儿常规的环境。一是创设活动区、活动角,使幼儿经常得到练习的机会。各个话动区、话动角就是缩小了的社会.是现实生话最真实的反映。一是加强了家园联系使常规教育的目标统一。
五、目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不足或误区
罗志芳在《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中阐述了常规教育的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二是过分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童时的《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中论述了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研究不够;以管理为目的;漠视常规教育;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童时的论述充分说出了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给与了充分的建议和意见,这些意见都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钱海娟的《反思教师作用与幼儿园常规教育》中论述了教师实施常规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教师漠视常规与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保证幼儿安全之间的矛盾;教师不恰当的常规教育实施过程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不一致;以管理为目的常规教育与教师注重幼儿个性发展相脱节。
有关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或误区的文章颇多,大致都从以上几方面阐述。
六、现阶段常规教育的新思路
童时的《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从新纲要方面解读了幼儿常规教育,把握住常规教育的实质性内涵。新《纲要》为幼儿园常规教育界定了一个范围,一是科学的生活常规,二是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常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认知特征;并意识到家长是常规教育的重要资源。罗志芳的《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中论述常规教育的新思路中也特别强调:尊重幼儿个性发展,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在集体常规教育中注重个别教育的作用。
由此可见,对常规培养上,教育工作者们已经走向科学的新思路,能够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紧扣新《纲要》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社区资源,意识到家园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幼儿发展;意识到常规培养是从幼儿发展出发又回归到为了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褚霞.《常规培养中如何让幼儿由被动变主动》,山东教育,2002年11月(下旬),50
[2]罗志芳,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早期教育,2003年1月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幼儿园生活常规依我个人之见可以这样概括或定义:幼儿在入园后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规范进行的生活准则。我觉得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常规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三条:
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这一工作规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园生活常规教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觉得生活常规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应该突破理论而上升到实践。只有在遵守了一切符合标准或规定的生活准则外,我们才有可能将幼儿园教育提升到一个学习教育的层面,所有的除生活教育外的教育才有实现的可能性。试想,如果一个人连与本身息息相关的准则都不能够遵守,那么这样一个“人”是否还是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人?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我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培养与一个人的生活规则是密不可分的。
小班幼儿正处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重合的交叉时期。孩子在刚入园的时候角色就已经开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们从原本家庭的个体转化到了组成幼儿园教育的集体,这样的改变初期孩子显然会觉得不习惯,不自在甚至难以很好完成角色转换,因为在脱离了熟悉的家长照顾后的独立生活使他们一下子不能适应。而这一时期教师的形象就变得异常高大。教师亲切的问候和善意的微笑都能让孩子重新产生一种安全感。自然这种安全感的产生不同于家庭。现在的家庭给予孩子的往往是听之任之,往往就是父母包办一切,孩子不必担心起床衣服没人穿,吃饭没人喂的问题。而在幼儿园中则不同。虽然有保育人员和老师,但2个老师和一位保育员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孩子,那么一些生活上的必须就必然会落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而在处理生活问题或者进行生活活动的时候,生活常规也就随之需要遵守了。
幼儿园生活常规的培养,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贯彻实施
第一,人园。一天之计在于晨,孩子在入园时候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一天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情绪。积极向上的情绪势必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孩子入园的时候,我会规定孩子必须微笑着向老师问好。而这时老师也必须回以孩子微笑,并亲切地迎接:××小朋友早。通过师幼间的互相问好,不仅培养了孩子团结友爱、懂礼貌、讲文明的良好品德习惯,提供了孩子锻炼语言表达的机会,同时也为养成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为孩子一天积极向上的情绪打下了基础。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在踏入幼儿园的那一刻就从礼貌的角度去遵守幼儿园的生活常规的开端。
第二,如厕、漱洗。小孩子特别是小班的孩子,自觉性很差,随时需要有人在旁边指导和提醒,而幼儿园生活常规可能与家庭生活常规会有不同之处。首先孩子在如厕的时候就需要排好队,而不是一窝蜂地跑进厕所。在如厕的时候要做到不推不挤,文明礼让。在漱洗的时候要按次序认真把手洗干净,洗手的时候水龙头不要开太大,不玩水,不和其他孩子打闹。洗完手以后要用小毛巾把手上的水擦干等等。逐步养成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并在饭前便后洗手这一小小的行为习惯中贯彻节约的优良传统。
第三,进餐。安静进餐,不挑食不浪费,把骨头和泼出的饭放到中间的盆子里,吃好饭以后要漱口擦嘴。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大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陌生的,因为毕竟有些家庭不会做到面面俱到。安静进餐、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家庭最关注的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就要兼顾知识和健康的双赢。
第四,午睡。可能有些人会提出这一的疑问,睡觉就睡觉,哪有那么多的规定。是的,睡觉我们不能具体规定孩子应该以怎样的姿势来睡,但是在睡前我们却需要做好一切常规工作。比如孩子脱下的鞋子要对齐摆放整齐,衣服和裤子要基本折叠一下放在床尾。这些虽然都只是小小的事情,可是大文章往往是从小事中显现的。
第五,离园。如果说入园是一天良好情w的开端,那么离园则是良好情绪的延续。离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手段。孩子在接受了一天的幼儿园教育之后,又重新回到父母的怀抱,回到了以个体为单位的家庭,这时候孩子比较容易忘记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和家长沟通,让他们帮助老师在家延续幼儿园的教育,有些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动手,这样才不至于在孩子回到家以后让老师一天在幼儿园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功亏一篑。
幼儿园常规除了有关于生活以外,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就是教育常规。一个班的教育常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所以,教育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以我个人之见,教育常规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
第一,晨间锻炼的常规培养。如果说集体活动是培养孩子集体意识的充分体现,那么分散活动则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都应该遵守规则,不遵守规则的活动则没有自由可言。首先,孩子在排队进入活动场地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们要保持安静。在自主选择玩具或者活动项目的时候要懂得谦让和有序,活动结束应该把器具归回原处等等。
一、案例――方枪枪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第一、点滴积累、循序渐进
在日常生活中,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培养孩子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譬如从孩子吃饭方面来说,为什么有的孩子吃饭又好又快,而有的孩子吃的又慢又少,甚至不想吃呢?经过与家长交流,我们共同商定:对那些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可以给他们少点饭,并注意督促与适时鼓励表扬,然后再逐渐一点点加饭,直到他们可以独立地又快又好地吃完,别忘了我们的微笑和赞许的眼神。也许这一过程会持续一周、两周或许更长时间, 但是孩子的进步、良好的吃饭习惯及自信心的增强却是对我们的最好回报。
第二、尊重孩子, 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一位家长曾告诉我说,他的孩子快5岁了还得抱着洗澡洗头,说孩子怕洗淋浴,怕水流入眼睛里。后来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这个障碍,她与儿子共同商量,决定在孩子5周岁生日那天开始洗淋浴。结果发现孩子不仅说到做到,还顺利地通过了这一难关,很快地,孩子不仅愿意洗淋浴,还学会了自己洗头。由此可见,尊重孩子, 与孩子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粗暴地强制孩子更为有效。为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友爱树立了榜样。
第三、及时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
在海尔默・麦克白斯、马克・麦斯切克的聋双语理论中,这样说道:除了聋的直接影响,即有关听和说的影响外,聋还存在着第二影响,即许多由于孩子听力损失而带来的后果,影响着孩子与环境的交互,甚至影响其社会化过程。而手语的尽早使用有助于建立起聋儿与环境的正常交互,并将对聋儿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校从学前班升到一年级的原双语班的四个小朋友和同班其他同学相比,在理解感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表现明显就是班上的佼佼者。这充分印证了“手语的尽早使用有助于建立起聋儿与环境的正常交互,并将对聋儿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双语大有可为,不是只在双语项目中说“好”,还要把理念和做法宣传好,推出去,出成绩,见实效。
如同吃西餐佐以辣椒更适合贵州人的口味,我校自进入双语项目学校以来,结合遵义实际,考虑学生因素等,也一直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希望做好“挪为中用,双语为我用”。
归纳起来,做了以下尝试:
一、学生人数和班级组建打破常规
遵义在聋儿抢救性言语康复工作这一块做得较早。投入的经费也属“需多少给多少”。由此,绝大多数聋儿都由家长安排,走了言语康复这条路。学龄前聋儿大多选择了言语康复,直到到了入学年龄,康复不理想,重听的聋儿才又选择回到聋校接受义务教育――虽然有盲目性,不过家长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这就局限和影响了双语招生。我校双语班常年只有五六个学生就读。
“把双语班作为项目实践的一个点,尝试对一年级25名学生辐射双语教育”――这是我校对双语初步的定位并由此实施。
所以,严格说来,我校的双语班不是只有一个班。双语教研组把一年级两个班也纳入双语教学尝试中,在社会实践、手语故事、语文数学等学科中,都渗透有双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双语项目具体实施者(聋听老师各一名加生活老师一名)定点在双语班穿梭于一年级两个班,班与班之间互动游戏,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个别辅导指导,跟踪教学效果――目前,双语教育在低年级自然渗透,师生自然接纳,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我校比较稳定有效。
二、家长手语培训方式打破常规
由于多数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多数项目学校在家长手语培训这个工作环节完成得不理想。
最开始我校利用开学放假的时间,重点对家长进行手语培训。但一段时间下来,认为仅是“完成任务”,培训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家长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方便学生和家人沟通交流,培养亲情。那么,谁是孩子朝夕相处的亲人和伙伴呢?除了父母,还有学校的生活老师和其他年级的哥哥姐姐!理清楚这一点,我校着手以下工作:
(1)继续开展开学、期末家长培训考核工作;(2)开始着手对双语班生活教师、其他年级的生活教师等进行手语培训和考核测试。
这样,家长手语培训没有丢,还延伸到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那里,亲情无处不在,关怀更周到,学生更开朗乐观自信。
三、辐射指导,打破双语作为项目开展的常规
遵义所辖有十五个县(区、市),先建有县级聋校8所,即将开班的还有两所学校。我们知道,手语的传承,主要通过聋校来实现。也就是说,聋校在手语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为此,我校很自觉地将双语理念推广到各县(区、市),并同时推出一种理念:双语不仅仅是项目,实践双语是为了教育对象(聋生),不是为了经费。当然,双语在教学实践中见成效,地方经费也会随之补充到位。
如今我市务川县已经成功将双语作为自己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县教育局、县残联给予了大力支持,最大的成效是:学生受益,家长赞同!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双语教育,还可以做得更好!
由于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滞后,还固守传统教育的经验,从而使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在内容上,要求上都显得十分的僵化。例如:在我们幼儿园经常看到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孩子围坐在一起,上课时,不许孩子随便讲话,有的孩子因为积极发言或抢断别人的话,就会遭到教师的批评。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心灵,而不是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我们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这种传统的班级常规教育的危害。
2. 班级常规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单一
班级常规教育应该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一日活动的许多环节,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把握常规教育的契机,但有时我们教师却不能发现和不会把握教育契机,即使发现了,在进行常规教育时也只会用批评、命令、说教、甚至惩罚的方法,比如:幼儿午餐时,总会把饭粒撒在地上、桌上,有的教师只是一味斥责。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积极向上的环境,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提醒幼儿不要浪费粮食,有的等吃完饭后自己清理一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活动让幼儿了解农民的辛苦劳作,只有幼儿真正了解某些行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结果,才会将规则内化为自觉的要求。
3. 过度强调常规教育,教师工作精力分散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上公开课前,我们会发现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条条框框,例如:发言之前要举手,操作材料不能乱拿,按事先安排的,到相应的小组中活动等。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把孩子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幼儿的身心个性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收获了许多,现在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
在班级的常规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成为活动实施制定的小主人。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孩子对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所在环境的创设应着重体现幼儿的参与,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区域活动阅读时光中,孩子们对图书角中的五彩缤纷的书籍及里面形象生动的画面十分感兴趣,时常里面挤满了来光临的顾客,可是里面的吵声、说笑声影响到其他区域中的孩子,乃至于过一段时间里面的书籍不是边角被撕掉就是封面不知去向,甚是可惜。面对这一现象,我把问题抛给了幼儿,让他们去解决。在常规教育中有许多规则是要幼儿记住并执行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受益者,感到规则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
三、发挥环境的指引作用
《纲要》中强调了无论各种环境应是满足孩子多方面需求的,能使他们获得经验的。对于班级常规教育,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点。例如: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在宽敞的教室里横冲直撞,跑来跑去,于是我就考虑是不是教室的空间太过宽阔?于是我便把教室环境做一些改变。穿插不同的区域环境,让教室不显得太空旷,孩子们在教室跑步的机会自然就少了。在不同的区域的地板上贴上小脚,在角色区内挂适量的工作牌,不同的教育内容摆放不同样子的座位。环境的暗示,还可以提醒、指导幼儿的行为,久而久之幼儿受环境的影响。
四、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每一个活动结束后过渡到下一个活动期间,总是会引起混乱的时候,比如:在吃早午点过渡到喝水这个环节,快的小朋友早就没事了,他们趁着老师照顾其他没有吃完的小朋友的时机,逗留在卫生间或其他隐蔽的地方打闹,秩序比较混乱。于是我在这些环节安排了一些小型的民间游戏,让幼儿自由结伴玩游戏,这样即减少了幼儿等待的时间,又使整个活动有条不紊,对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班级教师之间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如:每次区域活动结束后,我和配班老师一个负责提醒和协助幼儿收拾活动器材,一个提前在语言区的地毯上等待幼儿,这样避免了收拾好的幼儿无事可做、去别处玩或打闹。
幼儿良好的常规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幼儿的生活既丰富又有规律。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要求:“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幼儿良好常规的培养,要改善师幼关系,将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制度化,充分调动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的成长。
一、幼儿常规教育的意义
首先,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的同时,就意味着幼儿变成了一个社会人,他们不能像在家里那么自由,而是要开始进入社会状态,遵循社会准则。在幼儿园中,各种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只有制定一些规则,并要求幼儿遵守这些规则,才能保证幼儿集体生活的有序进行。而幼儿常规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学会群体生活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进入社会生活之中的教育。
其次,人类的童年时期十分重要,它相当于是一个精神胚胎期,是培养人类个性的关键时期。幼儿进入社会环境,就要开始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与其他成员的不断互动来影响自身个性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在幼儿对社会的探寻中加以引导,帮助幼儿构建适合其成长的文化环境,让幼儿在教育中更健康地成长,而幼儿常规教育就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与外部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培养进入社会所必需的秩序、规则意识。
二、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前提
幼儿都是刚刚从家庭走进社会的,环境的变化让很多幼儿的心理无法适应,让他们失去安全感,变得恐惧和焦虑。幼儿这样的心理状态显然是不适合开展常规教育的,开展常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我们必须先培养师幼关系,让教师用关心和爱护让幼儿慢慢适应环境的变化,让幼儿重新从教师这里获得情感需求和安全感,开始喜欢和信任教师,建立起稳固的感情基础。
三、制订明确的制度规则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关键
幼儿刚刚开始进入社会,缺乏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幼儿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制定出完善细致的制度和规则,并根据这些制度和规则来耐心指导幼儿,让幼儿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知道要怎样约束自己。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必须注意,教师在用制度和规则要求学生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规则是这样的,遵守规则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要让幼儿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制度和规则,这样能够让他们自觉遵守制度和规则,同时,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需注意,不同的家庭教育培养了不同幼儿的个性,要耐心指导和示范,强化他们的动作训练,反复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不能放弃每一个幼儿的常规教育,让大家共同健康的发展。
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命运,而性格又源自于习惯的积累。幼儿常规教育就是通过制度和规则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让幼儿的习惯培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循序渐进地通过常规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让幼儿能够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与人交往,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基本上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再加上小班幼儿的年龄小,依赖比较性强,对幼儿园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一旦整天要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势必就会不习惯、不适应。要搞好一个班级,建立良好的常规是必要的。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实施。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生受益。怎样把常规转化为幼儿自觉的生活习惯,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在游戏或情境中建立常规
小班孩子年龄小,活动中容易进入角色,在平时的一些活动中,我们就要多创设情境,让幼儿融入到情境角色中。比如:小朋友排队喝水,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孩子作为一个火车的车厢,让孩子们开着火车喝水,这样孩子们既感兴趣又能够整齐排好队喝水。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就会厌倦,因此我们要在游戏中创设情境,建立幼儿的常规意识。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送玩具回家”的游戏,把班级常用物品按固定位置摆放,如:幼儿游戏时候用的积木玩具要放回制定的框里,是固定的位置;杯子放在杯架上;图书放在图书架上等,这样使幼儿对班上物品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养成不乱拿乱放的好习惯。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了什么玩具该送什么地方,还巩固了幼儿玩具哪里拿的,放回哪里的常规习惯。如: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的小动物,通过看不同的小动物标志,同样的动物回到一个家,让幼儿了解标志的提示作用,知道小动物有家,玩具也有家,相同的玩具要住在一起,使幼儿能分类收拾玩具。
同样的,整理玩具的事情也可以创设情境进行教育。在一次活动过后,我看见有好几个玩具掉在了地上,而且有些玩具放错了。我想即使问“这是谁弄的?为什么不把玩具捡起来,正确的放好?”,可能也问不出所以然来,时间长了,可能孩子还是会忘记。有一天带班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说:“老师听到教室时有哭声,我发现是许多玩具宝宝在哭。玩具宝宝为什么会哭呢?”有孩子回答我:“没有人陪它玩。”一个比较懂事的孩子回答:“有小朋友把它扔在地上,它摔疼了。”这时一些扔玩具的小朋友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低下了头。我又拿起几块放在积木筐中的雪花片问小朋友:“这些玩具没有被扔在地上,为什么也在哭呢?”“是小朋友弄错了,把雪花片送到积木的家里去了。”一个孩子立刻回答。“那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这些玩具宝宝呢?”“送玩具宝宝回自己的家。”孩子们齐刷刷地回答道。从这以后,每次游戏结束后,孩子都能主动地将玩具分门别类地收放好。虽然有时候也会弄掉地上,或是放错,但是他们能够及时放好整理好。不知不觉,这种意识已经在孩子们的行为中体现出来。又如:有时候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我经常要求幼儿小脚要并拢,手要放在膝盖上。在有些幼儿没有做到的时候,教师可以说:“两只小鞋子是小朋友,要靠拢了放在一起,不可以吵架呀!”在说这话的同时,教师可以在前面正面示范,肯定会很多小朋友都会模仿。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才能使其养成习惯。
二、教师在建立良好常规中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你,多用一些身体的语言如:抱抱他们、亲亲他们、与他们握握手,有了感情的基础,这是建构良好常规的基本前提。而且教师不能吝啬于表扬,对于幼儿有了一点进步,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也要进行表扬与鼓励,让孩子知道“我做对了,我进步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然而,教师是幼儿心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和幼儿一起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水。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会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生活中的行为,教师先要做出良好的榜样示范,才会成为幼儿良好的模仿对象。
三、家长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