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走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5: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民币国际走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民币国际走势

篇(1)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研究

(一)从国内层面来看,1.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民币国际化。因为虽然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但是中国绝大部分的国际贸易仍然是以其他货币尤其是美元结算的,这给中国参加国际贸易的厂商带来了汇率风险。2.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合理控制和化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风险的需要。中国作为一个非国际货币的发行国,事实上存在着国际收支的风险。

(二)从国际层面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全球经济再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际经济金融界已经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让国际经济和金融逐步多元化从而增加稳定性。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收益与风险

(一)潜在收益

1.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通过国内外两个融资渠道,一些国内机构将能够避开国内政策管制和体制束缚;另一方面,国内银行和企业也能利用海外投资机会、获得更高回报。2.减少汇率和流动性风险,提升企业定价能力。3.加快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会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加快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及其相伴的更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也意味着加快推进利率和汇率改革势在必行。

(二)潜在成本

1.人民币持续升值可能伤及国内制造业部门。2.国内资金成本或上升。人们通常认为,进一步的资本账户开放会增加新兴经济体的海外融资,从而降低其资金成本、促进国内投资。3.经济和金融部门或受到冲击。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资本流动的波动可能会增大,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全球市场波动的影响,汇率波动更加剧烈,并且由于离岸活动更加频繁、离岸和在岸联系更加紧密,流动性条件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这些因素可能会使人民银行对货币信贷条件的管理变得更复杂,影响国内金融系统和经济的稳定。

四、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一)促进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及直接投资中的使用

1.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009年4月,中国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允许国内5个城市符合要求的外贸企业与其香港贸易伙伴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010年6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20个省市区(占中国贸易总额的95%)。2013年3月,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所有从事经常项目结算的企业。

2.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迅速,但人民币贸易计价进展缓慢。2013年,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达4.63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40%。2013年上半年,中国约11%的货物贸易以人民币结算。不过,大多数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活动仍以其他主要货币计价,尤其是美元。

3.推进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从2011年1月开始,国内企业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当年10月该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外商直接投资,并且简化了人民币结算流程。2012年,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额达到5337亿元,比2012年增长8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大幅升至4481亿元。

(二)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放松证券投资管制

1.与其他央行签订人民币互换协议。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民银行已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管理局签订了人民币互换协议,总额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

2.放松对证券投资的资本管制。提高在岸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可得性对促进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意义重大。近年来这个方面有不少进展,包括:扩大QFII额度,出台人民币QFII (RQFII)使离岸人民币能投资于中国大陆。截至2013年6月,QFII投资总资产达到约450亿美元,截至7月RQFII投资总额达到1220亿元人民币。

3.除了加快审批投资额度,外国投资者的投资选项也日益丰富,国内银行间债市逐步对外开放。2010年8月份,参与人民币清算及贸易结算的离岸银行以及一些外国央行获准可以投资于国内银行间市场。2013年3月,这一范围扩大至18家RQFII和部分QFII投资者(需获得人民银行批准)。2013年7月,人民银行将RQFII范围扩大至新加坡和伦敦。

4.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及产品。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并支持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新加坡、台湾及伦敦最近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目前香港仍然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流动性充足,占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的80%,人民币产品种类也最多。

(三)外国央行持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

2006年12月,马来西亚正式宣布将人民币纳为主要储备货币,泰国、韩国及尼日利亚也先后跟进。2012年3月,日本也公布了购买中国国债的计划,日本成为首个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发达国家。2013年4月,澳大利亚宣布计划将不超过5%的外汇资产投资于中国国债。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走向

(一) 汇率制度改革:渐进可控的市场化道路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浮动区间放开,而体现政府管理的汇市日常干预减少,但政府管理汇率的能力绝不会降低。中期来看,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越透明,人民币汇率离市场化浮动就越近。另外,汇率浮动区间扩大降低了货币当局干预汇市的压力,为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中国外汇管理的原则已由“宽进严出”向“双向均衡管理”转变,其间伴以逐步减少行政管制,逐步取消内资与外资企业之间、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差别待遇。

(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应当促进和鼓励银行间拆借市场、企业债市场以及国债市场的发展,建立完整的利率联动体系,实现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利率这一机制的良好运转。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应该依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顺序,循序渐进地放弃对商业存贷款利率的直接干预,控制短期信贷的增长速度,减少短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

(三)资本账户开放:循序渐进的有限自由化

在汇制改革逐步推进的支撑下,中国的资本账户会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而逐步自由化。但是,资本账户开放也是一把双刃剑。国外大量的危机经验表明,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如不注重必要的管理和引导,容易出现短期资本逆转、过度借贷等种种问题,对本国金融体系稳定造成冲击,不少经济体因为各种冲击,经历了长期的资本账户自由化进程,中间不乏反复。

篇(2)

那么,是市场扭转了前三季度对人民币走势的判断,还是出于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民币走势是否具有一定持久性?

从季节性因素考虑,随着年末临近外贸企业出于会计核算或支付工资等各种费用的需要,开始将前期尚未结汇的美元转换成人民币。由于前三个季度积累了大量的尚未结汇的美元,因此临近年末,企业结汇意愿出现了季节性回升。

近期多国推出的QE政策也在短期内产生推高人民币汇率的作用。美国在9月推出第三次量化宽松,日本央行随后宣布增加10万亿日元宽松规模。世界各主要国家开动印钞机,美元在短期内也很难恢复到一个强势地位。在美元走弱的大概率情形下,企业更倾向于将持有的美元头寸转换为人民币。

因此此番人民币走强,更多的是由一些暂时性因素引致人民币汇率产生了阶段性上升,市场对于人民币整体走势判断并未发生改变。事实上,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基本反映与经济回软局面,随着汇率双向波幅拓宽、市场波动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目前已基本接近均衡水平。

从长期来看,经济内在成长性(即劳动生产率增速)和内外错综复杂的国际资本流动将是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目前国际宏观经济环境与过去十年已截然不同,人民币汇率将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流动性环境,对其长期汇率水平已经形成一定压力。

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中国经济减速,中国出口部门超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计划生育体制下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逝,劳动力、土地等一系列要素成本上升,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消失。

由于资金市场的扭曲,大量产业资本被投向房地产、大宗商品市场或直接逐利型高息放贷,而不是投入到高端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劳动生产率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提高,低端、粗放的产业模式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改善。

劳动生产率增速的放缓使得流向中国的海外资本出现转向。目前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放缓,一些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利用相对于中国的成本优势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分流了原本流向中国的国际资本。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也在加速推进,信息网络、云计算、新能源、生物制造等领域已经积极布局,通过新的科技革命来提高增长潜力。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新科技环境的持续稳定、资本配置体系的更为完善,全球资本可能将再次回流美国,追求更长期稳定的资本预期回报率。

新的技术进步在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逐步酝酿,而中国还需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要素价值重估的调整时期。因此,在未来一阶段内,延续多年的全球资本走向,特别是流向中国的趋势将可能发生改变,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此消彼长,这种变化更可能成为一种趋势性转折,进而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贬值压力。

由于国际资本环境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复杂性,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再复制原有的升值或者贬值模式。中期来看,上下波幅进一步扩大将成为下一阶段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特征。今年不断释放的政策信号表明,监管机构愿意放手尝试更为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通过不断扩大市场波动使人民币汇率达致更为均衡的汇率水平。对人民币汇率走势问题的探讨实质上需要更加关注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步骤。

相对刚性的汇率水平已经对资金配置出现传导扭曲,并通过外汇占款、货币投放的传导机制对国内货币环境产生影响。在目前的金融市场结构下,效益低的项目投资过度,社会资本已经漏出到逐利性房地产投资等虚拟金融投资部门。资金体系的扭曲使资金投入无法真正用在经济发展的轨道上,从而资金泛滥造成通胀、资产泡沫问题的加剧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汇率浮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实际上就是逐步放松行政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通过相对自由的市场机制调整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中数量和价格关系,以配合中国深层次的金融改革和资产要素价格重置。

最后,金融机构需要以更有效的盈利模式和管制结构应对汇率波幅的扩大。

篇(3)

一、前言

2005年7月21日,我国政府开启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美元,转而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这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分析更加复杂。判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需要分析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从总体状况来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分为中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率差异、利率差异、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等。本文主要通过对中长期因素的分析来初步预测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

二、汇率趋势分析

本文主要从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率水平以及利率水平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对汇率的影响,并且结合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预测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状况。

(一)国际收支状况

2015年国家统计局的国际收支状况数据显示,我国经常账户出现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逆差。即与前几年“双顺差”的状况不同,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一顺一逆”的状况。从前三季度的数据,可以发现,经常账户顺差总计12881亿人民币,同时,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为4703亿人民币。依据最新的国际标准,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必然相对而符号相反。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表明我国对外净资产增加。预计今年,我国国际收支将继续呈现“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格局。其中,经常账户将保持一定规模的顺差。货物贸易维持顺差,我国国内需求会保持相对稳定,进口变化不大,进口规模仍会低于出口。而资本和金融账户将持续逆差,不同项目的跨境资本流动将呈现有进有出的局面。总之,预计我国2016年国际收支状况将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总体可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水平将与2015年水平大致一样。

(二)通货膨胀率状况

一般情况下,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主要有CPI、PPI和RPI三大指标。在此,主要分析CPI的走势。由图1可以看出,自2015年10月份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尤其是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间,CPI迅速上升。在2016年2月达到107.3%。其中,可以看到食品类价格指数是推动CPI的主要内因。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2016年初由于强寒潮的来袭,鲜菜、鲜果的生产运输上升,其价格环比分别上涨7.2%和4%。另外,寒假、春节出行人数增加,使交通和旅游价格上升。因此,在2016年初出现了CPI上升较明显的趋势。而CPI又是衡量物价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这一外因的影响是暂时性的。从基本面上看,去年,我国货币币值总体保持稳健,居民收入稳中趋升,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并未明显推升物价。另外,由于国际大宗商品表现低迷,输入性因素制约了我国商品尤其是非食品商品价格的上涨。由此,可以预见2016年我国CPI涨幅较2015年微升,但仍能维持在较低的通胀水平。同时,由于近几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低于国内价格,进口大豆、稻谷、大米、小麦、玉米等粮食数量大幅增加,这对国内相关商品价格上涨也形成约束。食品类价格指数是CPI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也就奠定了2016年我国CPI基本维持稳定的基础。

综上,笔者预测, 2016年CPI同比增长比率将控制在2%以内,物价水平基本保持温定,通胀水平较低。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时,物价水平会上升,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进而外汇收入会小于外汇支出,从而本币汇率下降。我国2016年通胀水平较低,也预示着我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走势偏弱,但基本维持稳定。

(三)利率水平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变动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两种不同货币的利率差异应等同于市场预期的汇率变动的百分比。如果一国利率水平较高,将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推动该国货币需求量上升,从而导致本币汇率上扬。从图2中可以看到,自1996年至2015年,我国央行的基准利率均高于美国联邦基金基准利率。2015年,我国央行基准利率为5.25%,而美国基准利率为0.25%,可以看见,两国之间利率相差5%。但是,图2中反映,我国基准利率水平自2014年起有明显下滑现象,央行自2014年11月22号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降准降息的政策,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人民币存款的基准利率。结合上文的CPI走势分析,我国2016年人民币预计还会有轻微的贬值趋势,那么预计利率水平仍将保持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从图2中还能看到,美国联邦基准利率2008年至2014年连续接近零利率水平,这是由于美国自次贷危机起连续实施了4轮量化宽松政策,而2015年美国利率水平回升,表明美国正结束量化宽松,预计2016年美国基准利率将上升至1.1%。综上所述,中美两国之间虽然存在利差,但是利率差异在缩小。在短期内,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会吸引大量短期资本流入,使得外汇供给增加,那么本币汇率会上升。那么从利率水平来分析,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有轻微上浮,但上浮空间不大。

(四)经济增长率状况

从长期来看,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对汇率水平有决定性影响。因为汇率反映了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而经济实力奠定了汇率水平的基石,其中衡量国内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GDP。由此可见,从长期看GDP与人民币汇率有很大相关性。当一国的GDP指数逐年上升,并且GDP增长率较高时,则该国的货币汇率就叫高。相反,当一国为低经济增长率,则该国货币汇率低。

2005~2015年GDP数据表明我国GDP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年我国GDP总量达到676708亿元。GDP增长意味着我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在逐渐增加,居民需求不断上升,对人民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这一方面来看,人民币汇率有缓步上升的态势。但是近十年GDP同比增速则显示,自2011至2012年GDP增速急剧下降,2012年至今GDP增速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从需求方面看,我国存在需求不足现象。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全球出口增速十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同时我国低成本优势不再,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已成态势。其次,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的状况。表现在消费领域中,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持续下降与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与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我国的产能过剩行业圈占资源,不利于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总而言之就是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疲软,无力拉动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近三年GDP同比增速分别为7.7%、7.3%和6.9%,这表明GDP增速在缓慢下降,其中2015年创1990年以来GDP增速最低点,因此笔者预测2016年GDP增速也会有缓慢下降的态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计略微走弱。

(五)宏观政策导向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往往会使一国货币汇率上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则可能使货币的汇率下降。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持续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基准利率不断下调。自2014年以来,央行不断推出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比如SLO、SLF、MLF等,用于定向增加特定领域,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的流动性。从2015年的状况来看,央行采取持续降准降息的政策并且配合使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总之,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一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过去的一年,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总体平稳的势头。一方面,政府积极推进改革,不断加大改革力度。2015年起国家提出并实施“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旨在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同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助推“供给侧”,政府同时提出“营改增”的战略方针,并提出在2016年实现全面“营改增”。营改增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充战略,已初步取得积极成效,今年五月份开展全面“营改增”后,营业税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营改增”的直接作用是实现了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从而基本消除了重复征税,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这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协作,有力地支持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营改增”能够减轻企业税负,是财税领域“降成本”的重要措施,其实质是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少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潜在增长,推动我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这些措施都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三、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预测

从图3可以看出,201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持续偏弱,尤其是2015年7~8月期间,汇率降幅较大,这一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人民币汇率除了受到上述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状况以及利率水平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从2015年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退,导致企业结汇意愿减弱、留汇意愿增强。另一方面是美元升值国内企业和居民加快了海外资产的配置,国内银行也增加了外汇头寸。总之,过去几个季度,我国面临的资本流出的压力加大,人民币走贬。

2016年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势不会大幅走弱。从国际收支分析,我国将继续保持“一顺一逆”态势,跨境资本风险总体可控。而在物价方面也基本保持低通胀的水平,预计人民币走贬压力不会太大。从今年年初的汇率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汇率水平基本保持平稳并略有上浮。预计2016年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很小,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不会超过3%,汇率走势会在保持基本稳定的态势下略微走弱。

参考文献:

[1]陈辉,博罗中.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因素及走势分析[J].金融视线,2011(07).

[2]耿晓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因素及走势[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3]张志柏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的均值回复研究[J].商业时代2012(13).

篇(4)

人民币缓慢升值对股市的影响

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跌破1:8、1:7大关,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至今,人民币汇率开始走平,维持1:6.8的水平。而这段时期内,中国股市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经笔者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从2005年6月份开始,股市开始走进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当然,正如市场所认为的一样,这边牛市行情要归功于2005年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我们不否认股改是推动本次行情的核心动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忽略了汇改的作用,人民币汇率先是跌破1:8关口,继而逼近7.6的水平,人民币大幅升值无疑对股市走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汇改和股改几乎出现在同一时点,也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如果细分,此轮人民币升值略早于股市启动,也反映出人民币升值对股市行情启动有一定前兆预示。

其次,一直到2007年10月份之前,人民币升值与股市走势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两者互为影响的成分更多。但当股市疯狂到极致的时候,也就是在10月16日出现顶部之后,市场急转直下,一路狂泻。而这个时候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在股市见顶之后,出现了加速升值,直到次年的4月份。4月份之后,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才有所减弱,直至走平。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股市走熊的过程中,股市的反应明显早于人民币汇率的反应,股市行情对人民币汇率有一定拐点指引。

最后,让我们一起看看人民币汇率温和升值时股市的表现。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目前,人民币汇率变动不大,基本维持在6.8的水平,处在温和升值的过程。与前期大起大落走势相比,这个时期的股市无疑呈现出温和上涨走势。从时间段上看,人民币汇率走平的拐点出现在2008年7月份,而股市企稳回升出现在2008年10月份,再次说明在牛市行情到来前,人民币汇率的表现对股市行情有一定的先行特征。

整体上看,股市的表现和人民币汇率的表现互为牵引。在牛市行情中,人民币汇率的反应要早于股市的反应;而在熊市行情中,恰好相反,股市的反应要早于人民币汇率的反应。另外,人民币升值对股市短期内还是具有利好效应的,投机性资本的流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股市行情,但这里面有一个人民币兑美元临界值的问题,临界值究竟是1:5还是1:6,并不好确定,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将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势必会传导到资本市场上来,那个时候就会给股市带来负面影响。

缓慢小幅升值,将会强化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长期将陆续稳步升值的预期,他们会通过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等资本市场进入中国内地,推高中国内地的资产价格。而境外资金的流入再加上国内民间资本的共同作用,无疑对股价带来长期性的利多。从目前中国沪深300的走势来看,在形态上形成了一种收敛三角形,价格存在向上突破的迹象。从过往人民币升值后的证券走势来看,进一步加大了其向上突破的可能。

人民币缓慢升值对期货市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期货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重要的进出口品种上面。其中大豆、橡胶、铜以及钢铁影响最大。

人民币升值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短期会对国内期货市场价格形成压力。大豆、铜、橡胶等品种的进口依存度较高,人民币升值后对这些品种的利空影响较大。但根据历史数据统计,2005年7月21日,央行实行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第二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但对期货市场走势的影响并不明确,各品种涨跌不一,大豆下跌2.45%,铜上涨0.39%,橡胶上涨1.76%。

但是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期货市场外强内弱的局面,国内进口的增加,扩大了国际商品的需求,有利于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又会拉动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上涨。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后,橡胶内外盘比价短期走势虽然不明显,但在之后两年的时间里,日本橡胶与上海橡胶比价是持续走低的,由95下跌到67,下跌幅度超过30%;大豆在之后两年半的时间里基本保持外强内弱格局,比价由2005年7月的3.8下滑到2008年2月份的2.41,下降幅度达到36%;金属铜也保持了近两年多的外强内弱走势。但人民币汇率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不是根本的,最终商品价格还是由供求关系决定。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钢铁行业的采购成本,进而降低国内的钢铁价格。目前钢铁行业中有4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而以铁矿石为主的原料占到钢材成本的40~50%。但是对于钢材的出口不利,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的钢铁出口价格增加,进口钢铁价格降低,由于中国目前主要出口的是低附加值的钢坯、长材、热卷等钢铁产品,而从国外输入的大都市高附加值的冷板、镀锌等产品。人民币升值后会使得国外钢铁产品价格偏低,市场竞争力更强,占有率也更高,对国内出口的钢铁会产生挤兑作用,由此会恶化国内钢铁的供大于求的状况,导致国内钢铁价格的下跌。

总结

篇(5)

一、人民币汇率年末峰回路转

自2010年6月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上升,国内外市场一致预期人民币升值。这一形式根源在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速;另一方面,也是欧美国家由于深陷经济危机,通过各方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但是这一升值趋势在去年年末却趋缓,在11、12月份出现小幅贬值,峰回路转,使得社会各界对此展开了讨论。文章认为这一现象是2011年国内经济几大硬伤逐渐显现并在汇率上的体现,也是美国市场经济回升使得美元价值回升的自然反应;也有国际做空中国经济、国际资金流动等力量的插足。整体来看,2011年末做空力量开始形成,多空博弈正在进行,进入2012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还需看各方力量博弈结果。

二、人民币汇率看多力量

人民币汇率看多力量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近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成果,同时也伴随着多方面短期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定的GDP增速是人民币升值的根源

汇率决定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力量变化是汇率变化的根源,长期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广泛参与国际贸易,人民币需求量增加;短期因素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保持了年度9%以上的增速,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较好的实现了危机后的稳增长目标。因此市场有理由继续看多人民币。

(二)长期来看人民币需求呈增长态势

货币供需变化是汇率变动的直接因素。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人民币也正逐步走向国际化之路。据数据显示,在香港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过程中,人民币存款总额和人民币债券骤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09年全年为35.8亿,10年全年为5063.4亿,11年前三季度合计为15409.8亿,呈迅猛增长态势。此外,日本拟购买1000亿美元等值人民币国债,更是肯定了人民币的市场价值。因此,就长期来看,人民币需求量明显呈增长态势,支撑人民币升值。

(三)充足的外汇储备可有效对冲人民币做空力量

虽然经济危机后,我国外贸出口行业受到冲击,以往双顺差现象有所缓解,外汇占款也现负增长。但是从总量来看,我国外汇储备依然庞大,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我们依然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来对冲做空力量,将汇率维持在合理的区间内。

三、人民币看空力量

相对于人民币看多力量的长期性而言,人民币看空力量有明显的短期性因素。当前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及欧债危机等国际性因素是看空力量的主要来源。

(一)中国经济问题凸显

就全球经济形势而言,虽然中国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有较好的增长表现,但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已经随着危机的发展而凸显。曾经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贸易已经明显受阻;而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上证指数跌回十年前水平,投资者没有得到合理回报,市场信心明显不足;房地产市场受政府严格调控限制,曾经的繁荣不再;中小企业生存困难,扩大再投资几不可能,整体投资水平下降;税改难有定论,通胀仍然存在,国内消费难起。拉动经济的三驾马都现疲力。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是看空人民币的重要因素。

(二)美元信心回升

欧债危机持续升级,整个欧元区陷入危机,新兴经济体普遍存在高通胀高泡沫等经济风险,相对而言,美国第四季度的经济有所好转,市场信心回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得其美国成为世界资金的避险区,资金有回流现象,促进了美元价值回升。这是世界资本货币市场的自然反应,也是人民币汇率相对有所下降的因素。

(三)资金外流

鉴于中国国内各种经济问题凸显,市场对利率汇率预期有可能下降,而美元信心回升,资金开始避险向外流出。外汇占款也现200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热钱大量流出。汇率波动是资金流向的指南针,资金的外流现象是看空人民币汇率直接因素。

(四)机构唱空中国

当然,看空人民币具有很大的短期性质,不排除机构投资者及其他一些投机力量唱空中国、插足看空力量的。这些投机力量手上掌握大量人民币资产,一旦抛售人民币资产,兑换美元流出中国市场,将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影响。

(五)市场预期下降

当前市场预期下降,存在大量的悲观者认为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的寒冬年,复杂的经济形势如不能很好的得到处理,中国经济将会出现“硬着陆”,而股票市场、房产市场的严峻形势更是加剧了这一市场预期。预期性力量是决定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

四、总结

综合上诉简析,当前人民币汇率走势受到多空力量的影响,多方力量主要在于长期性和趋势性,空方力量在于短期性和多样性。因此,多空力量的博弈决定了2012年人民币汇率预期将会呈波动上升趋势,即总体仍呈升值趋势,但不能避免出现短期贬值波动。具体走势仍需看2012年多空力量随经济形势变化而出现的强弱变化。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 [M].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许宇航.浅析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下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J].中国商界,2010(9).

篇(6)

首先,投资者在购买“点心债”的时候不再像过去一样一味追求人民币升值幅度,现在更加看重发行人的信用水平。以往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由于包含了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点心债”的发行利率一般低于相同评级的债券利率。但现在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减弱,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已转向企业的信用资质,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发行“点心债”成本正逐渐提高。市场自然过滤掉了那些资信评级较差的企业,活跃了那些评级较高的“点心债”。这有助于规范债券市场,提高投资者的认可度,利于较长期限“点心债券”的发行。之前国开行首发20年期债券品种,为市场发行较长期限“点心债”开辟了先河,大量长期限债券品种的发行有助于建立离岸人民币债券基准收益率曲线,完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行。

篇(7)

一直以来,中资大行持续结汇令人民币即期汇率持稳,可以通过持续大额结汇的方式来调控人民币兑美元的即期汇率,所以透过人民币兑美元即期价格的走势来判断央行对于市场的指导性意见。

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银行自身结售汇数据处于顺差,与代客结售汇数据逆差形成鲜明对比。民间大肆“藏汇于民”坐等美元强劲升值之际,中资商业银行在抛售美元、烘托人民币,以保持人民币美元即期汇率的稳定。

在两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对人民币汇率波动非常淡定,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民币汇率波动是正常现象”,但央妈不可能坐视人民币汇率在波动区间上限每天大幅贬值。光大证券宏观组崔嵘与徐高的研报指出,2015年以来,亚洲国家中菲律宾比索、泰铢和印度卢比汇率相对坚挺,而人民币汇率在本轮新兴货币贬值潮中并没有显着跑赢亚洲其他币种,这意味着除了美元升值因素,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也源于国内基本面因素的变化。

美联储如果年中加息,强势美元血刃其他货币,离岸价差扩大将引发套利资金持续大额购汇,加上经济缓慢增长导致资本大额外流,使得国际市场人民币贬值压力剧增。人民币汇率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波动,如果贬值引发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质疑,则会得不偿失。商业银行结汇应对国际资本冲击,在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走钢丝,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举。

篇(8)

出口之错?

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从今年5月开始,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从5月1日的6.2787攀升至6月底的6.3249,贬值幅度达到0.73%,回吐了去年底至今年4月的升幅。这一情形也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升势暂缓的情况转换成了贬值的走向。

另一方面,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NDF)的报价,也同样释放出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的信号。数据显示,NDF的1年期至5年期价格在买入价和卖出价上都表现疲软。截至7月3日,1年期NDF买入价和卖出价分别为6.4090和6.4140。相较于目前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NDF的价格似乎预示人民币进入了贬值的通道。

对此,中银国际宏观经济分析师叶丙南对《英才》记者表示,未来一两个月内,人民币确实有可能进入一条下行通道。

那么,贬值预期的重现,原因何在?市场有声音指出,出口不振是导致人民币贬值的重要因素。

但叶丙南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出口不振的情况更多还是外部环境所左右,是不可控的,欧美方面的表现尤为重要,而我们自身可以做的只是优化制度。

关于为何人民币会贬值,他表示,首先,作为新兴市场的货币,人民币是一种风险资产。当整个市场避险情绪浓重的时候,风险类资产的价格会偏弱。通过观测美元指数的走势,不难发现,从5月初以来,美元指数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势基本上如出一辙(见下图)。另外,对人民币自身来说,中国经济的底部仍然没有出现,这也对资本流入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经历了8年的升值路程,与世界主要货币相比,人民币已经违背了市场规律。为了修正这样的风险,因此人民币出现了贬值。

而对于出口不振是导致贬值的“始作俑者”的说法,谭雅玲表示,人民币中间价的形成,与做市商的操作和海外远期NDF价格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使中国难以对汇率进行操控。因此并不能确定是出口不振引起了人民币贬值。

有效汇率高估?

对于人民币的贬值,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持有更加独特的观点。近期他撰文指出,人民币的贬值是当前刺激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因为人民币汇率存在高估。

鲁政委指出,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率为8.1%,其中消费占6.2%,投资占2.7%,出口占-0.8%,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已经“跑偏”。一季度投资加消费早已实现高增长,甚至有过热之嫌,为什么还要增加政策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与之成为对照的是,导致一季度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出口的负增长。可为什么还要坚持人民币升值,继续打压出口?

国际清算银行(BIS)对有效汇率的统计数据,似乎印证了鲁政委对人民币汇率高估的判断。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以2010年为基期,名义有效汇率及实际有效汇率都为100的情况下,我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从2011年9月开始双双攀升,并在今年5月分别成功登顶历史最高点,为106.06和109.72。同时,在与同期世界数据的比较中,我国的这两项数据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不过,对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谭雅玲表示,货币高估的理论来源是西方的传统计算模式,其前提条件是经济水平和金融市场均已进入成熟阶段。显而易见的是,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状况,并不具备套用此公式的条件。

而鲁政委继续给出了两个佐证说明人民币汇率高估现象的存在,一是去年中国国际经常项目顺差相对GDP已经到了3%以内,低于美国财长盖特纳所说4%的分界线,也就是说,中国国际收支已经平衡了。二是今年一季度中国对欧美日出口低于他们整体的进口增速。

“这两个事实共同表明了现在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估。正确的政策是应该反思人民币汇率高估的问题,通过人民币贬值促出口保增长。”鲁政委说。

叶丙南则表示,人民币走弱对改善出口的实际影响可能不会如想象般大,其作用仍有待观察。但站在政府决策的角度,人民币汇率或许存在被高估的担忧。

“由于美元的走强,人民币的有效汇率也相应向上浮动,这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利空的信号。因此站在决策的角度看,适时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或许是解决这一隐忧的灵丹妙药。”叶丙南说。

贬值不是趋势

回望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的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绝大多数是以不断升值的姿态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演绎的。可是在新一轮汇改大幕即将拉开的关口,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日波幅区间扩大后的不到1个月内,就由此前的不断升值转向了贬值状态。这不免让市场对人民币未来的走势产生疑虑,人民币是否会就此进入贬值通道?

一位高级宏观分析师对《英才》记者表示,尽管中国的出口表现大不如前,但是,贸易顺差的基本格局依然存在。因此,人民币就此进入贬值通道的说法不能让人信服。

篇(9)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12-021-05

一、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

汇率水平与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准确把握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走势离不开对当前汇率形成机制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汇率形成机制本身动态变化的合理预期,而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本身可能就是汇率水平调整压力的被动反应。

1994年汇率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是事实上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汇率长期随美元汇率被动调整,升值压力此起彼伏,货币政策独立性不足,在此背景下2005年汇率改革在压力下启动。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此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货币锚由美元转变为一篮子货币:二是汇率形成机制更富弹性,即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应该有所增强。

就货币锚而言,虽然汇改后要求公布货币篮子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央行所参考的货币篮子的权重仍然不清楚。根据我国的对外贸易国别结构以及国际上各主要可兑换货币分布情况,美元似乎肯定在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的比重。但是,问题的关键不是美元是否占据最大的比重,而是美元在货币篮子到底占据多大的比重,即货币锚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调整。根据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以及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欧元的收盘价的有关信息显示,二者在2005年7月21日至2009年7月17日期间的相关系数为0.6375。因为一般认为欧元在这一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居于第二位,那么在剔除欧元自身影响后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仅能解释人民币欧元中间价波动的63.75%,这就说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可能远低于63.75%。当然,这一简单数据对于说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比重的意义相当有限,但是从中仍然可以看出汇改后货币锚的变化。

就汇率形成机制的灵活性而言,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与外汇供求的自由释放密切相关,可以从三个层面观察。首先,就技术层面得出,央行在汇改后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内波动限定在中间价的上下0.3%区间内,不到一年后该波幅提高到0.5%,这一波幅相对于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的波动幅度而言仍然是较低的,当然这与我国汇率改革渐进性原则有关,考虑到美元在我国货币篮子中的地位,这一波动幅度限制必然决定了我国货币形成机制弹性不足。其次,就更高层面的资本管制而言,2005年汇改后为了增强汇率形成中的市场性力量,外汇管理当局围绕放松管制陆续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整体而言我国依然存在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这就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仍然较低。第三,就汇改的策略及政策取向而言,为了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决策者采取了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即通过人民币渐进性升值使人民币不断接近”均衡汇率水平”,然后在达到均衡水平的过程中逐步放开管制让市场性力量在汇率的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在与市场的动态博弈中,这一“均衡汇率水平”是动态的,而且也许这一“均衡汇率水平”可能并不存在――汇改是在巨大的升值压力下启动的,随着热钱的大量流入,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均衡汇率水平”不断朝偏离原来既定水平的方向运动,而决策者放松管制的风险也就更大,在这一过程中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实际上是越来越小的。

因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决策者以汇率水平的动态渐进变化换取汇率机制改革空间与时间的策略并不没有想像的那样成功。具体而言,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仍然较大,人民币汇率仍未完全摆脱盯住美元的命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外部压力仍然来自美元汇率的变化;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灵活性依然不足,市场性力量并未得以充分展现。

二、当前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形成机制的主要因素

(一)复苏前景渐明,后续效应尚需关注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近三年,目前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日趋明朗,而中国经济企稳的趋势已基本确立。但是,作为自1929年-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后续效应仍有待观察,其必将对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变动及其机制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此次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的外向性决定其难以独善其身,而首当其冲的将是外贸部门,进出口大幅萎缩,其中,出口降幅在2009年5月达到了26.4%的峰值,而同期进口降幅也达到25.2%,此后进出口降幅将逐步收窄(参见图1)。目前进口增速已接近持平,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据较大比重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出口复苏必然晚于进口,2010年进出口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

但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依然在低位徘徊,2010年经济增长的态势也不会大幅跃升(参见表1)。因此,即使2010年进出口出现增长,这种增长也只是触底后的恢复性增长,目前各界普遍预期明年进出口增速均在8%左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仅为0.5个百分点(参见图2)。显然,在国内消费短期难以有效启动的情况下,进出口的这一增长态势决定了明年“保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相信这也是决策层反复强调中国“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的一大原因。

在这一基本判断下,人民币汇率在2010年几乎不可能出现大幅升值,而汇率机制改革的推进也必将谨慎。此外,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影响力的增强,对外部而言人民币汇率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议题,更是一个政治筹码,这就决定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推进,必将更加稳健。

(二)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通胀预期渐强

虽然,明年“保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如何进行着眼于可持续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央已经提出“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的要求。同时,在双重宽松宏观政策的刺激下,通胀预期不断增强,资产价格泡沫开始形成,热钱流入形势不断加剧,人民币汇率及其形成机制必然有所反应。

1,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汇率水平与机制面临调整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这些措施在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有效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前已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参见圈2)。同时,危机后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增长的压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不断明显,出口竞争力不强的弊端再次凸现,依靠低端贸易

担当经济增长重任的格局难以持续。作为联系内外部经济的价格变量,汇率水平与机制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当中所存在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消费比重过低。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在内外部门间的配置严重失衡,即资源配置过分偏向外部部门,积累的巨额对外储蓄转化为内部通胀压力并刺激投资泡沫,最终造成外贸与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大。要解决这一问题,汇率这一价格变量必须调整,资源配置过分偏向对外部门的局面必须改变,市场性力量在决定这一格局中也应发挥更大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决策者面临的经济增长压力仍然较大,相信决策仍将延续以往的渐进性改革思路: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汇率机制渐进性改革的配合;当经济结构转型进行到一定程度,经济增长压力相对较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强时,汇率机制改革也就获得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2,通胀预期渐强。热钱问题重现

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另一问题就是通胀问题。危机后在双重宽松宏观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实现了”率先复苏”的预期目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的问题。目前,危机初期的通货紧缩的担忧不再存在,通胀预期却不断积聚,股价、楼价等资产价格泡沫开始形成(参见图3);与此同时,全球复苏的态势基本确定,各国投资者在低息环境下的风险偏好不断增强,热钱流入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再次出现,在不断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也不断强化了通胀预期(参见图4)。

联系危机前的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伴随全球复苏态势的逐步确立,各国经济增长将会不断加速,在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完成的情况下巨额“双顺差”与外汇占款成为货币投放主要方式的情形将重现。此时,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将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工具一起进入决策者调控工具的备选项,而随着压力的不断积聚以及其他方面压力的加入,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

(三)巨额赤字压力难改,美元弱势仍将延续

上文提及在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仍未完全摆脱盯住美元的命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外部压力仍然来自美元汇率的变化。近期美元在美国巨额赤字的压力下不断走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断贬值,各国纷纷再次对人民币施加升值的压力。同时,美元的不断走低可能推动决策层在货币篮子的调整上有所行动,从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1,外部压力陡升,弱势美元或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些许空间

伴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各国对人民币升值施加的压力不断加大,中国在迅速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必然需要有所表示。与此同时,国内外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热钱重新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而且二者可能形成推波助澜之势。因此,人民币汇率可能又会面临危机前的政策困境,此时人民币升值的必要性也将慢慢显现,当然这种必要性是乐观其成的还是被迫接受的则另当别论,同时这种必要性又将在什么时候变得足够大以至于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在现实的外部压力与潜在内部压力下,弱势美元或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些许空间。

2,国际货币格局有所松动,货币篮子调整有望继续

近期,伴随美国的巨额赤字以及美元的不断走低,国际货币格局开始出现细微变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开始有所松动,当然这种松动的幅度以及未来的趋势仍有待观察。但是,如果联系近期国内官员有关调整外汇储备构成言论推出的时机以及决策者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货币篮子的构成将有望调整,而且这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人民币的外部升值压力。

(四)人民币国际化启动,机遇与挑战并存

此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也说明了此前四年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仍然不够充分。在2005年汇改启动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但是美元仍然在这一篮子货币占据主导性地位,当然这与中美两国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关。但是,美元的主导性地位以及持有大量美元外汇资产与中美共生关系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一次又一次将人民币汇率置于两难境地,并被迫做出调整,而不管人民币汇率怎样调整,中国在国民经济结构方面或是在国民财富方面总需付出一定的成本。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人民币置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而正是这样一种境地最终促使中国决定以此为契机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

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将与汇率机制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进程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对人民币货币锚的调整与汇率弹性的增强构成重要影响,当然这一过程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第一,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必然对我国的资本管制构成重要的冲击,其结果就是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进程的推进,而这一过程又会增加汇率形成中的市场性力量,从而不断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反过来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增强又会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但是如果和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相关政策安排与节奏把握不当,资本管制放松过于超前,则三者也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并可能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第二,正如前文所言,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启动客观上要求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本地区货币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要有所提高。

三、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形成机制改革的展望

央行2009年第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下阶段汇率政策上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删一增”,即历史上首次未使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提出“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一删一增”也基本上反映了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形成机制的后续变化。

(一)近期人民币汇率将“先稳后升”,但升值幅度有限

1,外部现实压力与内部潜在压力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呈现“先稳后升”的走势

2005年汇改后支持人民币连续三年单边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元汇率的持续走软,当前这种压力再次出现,而且美元汇率走低的趋势在短时期内难以出现根本性的逆转,人民币面临不断增大的外部升值压力。同时,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各国的救市措施可能使全球重新陷入流动性过剩的处境,投机性资金已经重新开始布局中国市场,外贸顺差依然在不断积累,潜在的通胀压力正在不断形成,来自内部的升值压力持续发酵。但是,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的内部经济环境决定了人民币在2010年上半年依然将维持基本稳定,近期央行官员关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并不大”的表态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随着内外各方面的压力不断积聚,我国经济回升基础的不断稳固,来自内部的促使人民币保持稳定状态的动能将可能逐渐减小,人民币汇率将重拾温和升值的态势,但是预计这一态势将最早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具体的时间窗口可能取决于外部的政治压力。

就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而言,中短期内走势仍将

受美元汇率走势的影响,受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人民币货币篮子调整进程的快慢。

2,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要求人民币保持一定的升值预期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启动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但是,中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仍将以区域化为主。目前而言,中国在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中仍然主要以美元为结算货币,决策者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内结算货币的威效并不明显,这实际上与此前人民币汇率的横盘整理态势有一定的关系。在与美元的竞争中人民币必须保持一定的升值预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民币在区域结算中的吸引力,而这又会反过来强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二)以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对内外压力

上文提及人民币汇率近期将呈现“先稳后升”的态势,而且升值的幅度也将相当有限,这就决定了促使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的内外压力将更多地通过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而被化解。因此,在后危机时代的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在近期可能重新启动并回归调整货币篮子构成与增强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基本取向。

1,顺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篮子构成,应对汇率升值压力

当前,美元在人民币盯住的货币篮子中的比重仍然过大,而这方面改革的不彻底又反过来形成对汇率机制改革等其他方面的掣肘。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这方面改革的不彻底再次将人民币汇率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最大利益的实现。当前货币篮子调整面临新的机遇与动力:其一,美元印钞机全力开动,美元弱势命运难以逆转,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开始有所松动,人民币货币篮子的构成必须要反映这种趋势;其二,区域货币合作的推进与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启动客观要求人民币货币篮子必须要有所调整,区内货币的比重应该有所增加。

2,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单边持续升值难再现

新的形势既要求加快形成富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也为其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就必要性而言,伴随着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推进,资本项目管制放松必然要相应跟进,资本跨境流动更为频繁,在岸人民币市场与离岸人民币市场联系更为紧密,参与主体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否则人民币可能沦为国际投机资本猎杀的对象。

就可能性而言,首先人民币汇率在经过一年半的窄幅震荡后,虽然升值的压力开始出现,但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相对较为温和,增强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改革的环境虽有所恶化但仍较为宽松,改革不能错过近期内这一最后的”时间窗口”;第二,随着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推进,相关金融市场必然会有极大的发展以跟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国内相关经济主体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能力也会有较大的提升,更富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的形成也将水到渠成。

篇(10)

一、2005-2008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以下简称“汇改”),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以单一美元形式,而是采用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在其后几年内,我国确立和坚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同时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金融危机导致的各国货币的贬值,在客观上均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内部改革和和外部冲击的双重作用下,人民币汇率对各主要存储货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波动。

(一)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趋势。

“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改变了维持了近十年的稳定状态,逐渐波动起来。如图1所示,但是这种波动基本上呈单向升值的态势,从升值幅度来看,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人民币汇率兑美元的汇率水平处在较为平衡的升值阶段,但一直维持在81以上。但从2006年6月中旬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81关口,而2006年7月至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表现为明显的加速升值态势。截至2008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7.002,2008年前4个月累计升值4%。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呈现有升有贬的双向特征,波动幅度不断增大。2008年12月1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美元汇率下跌0.73%,创最大单日跌幅。从每年变动来看,2005年下半年人民币实现对美元升值2.24%,2006年升值3.34%,2007年升值6.46%,2008年升值6.43%,至2009年月10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了17.5%,从以上现象来分析,人民币会有持续性的升值压力。

(二)货币篮子中主要币种走势比较

“汇改”以来,人民币对主要贸易货币的汇率表现出迥异的走势,由表1中可以看出,在汇改以来三年半的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和港元大幅升值累计升值幅度分别达到17.36%和15.83%,而对欧元和日元汇率波动总体来看则相对比较稳定,累计波动幅度分别只有-3.55%和3.55%。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在2006年和2007年两个年份中对美元升值的背景下,出现了明显的双向波动特征,而其中又以对日元汇率的双向波动特征为最严重。而就人民币对港元汇率来讲,由于港元实行紧盯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所以对港元汇率走势和美元大体相当。

(三)人民币汇率未来基本走势分析

在“汇改”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在不断升值的。几年来,人民币对各主要储备货币也实现了较大的增值。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中国金融实力的提升,人民币将有升值的趋势。从长期来看,人民币继续升值的趋势不会改变,人民币汇率会在渐进的、双向波动、小幅升值过程中继续保持基本稳定。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明显大于实体经济内在升值需求的情况下,国内经济金融变数较多,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浮动汇率需要逐步适应,而且在汇率调整对改善国际经济不平衡影响有限的情况下,大幅度轻率调整人民币汇率风险过大,不利于中国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因此我国在人民币汇率调整方面仍会保持主动性、可控行和渐进性的基本原则。人民币汇率将有渐进、小幅的上升,但仍会保持基本的稳定。另外中央银行也能够将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小幅度升值,但仍是小幅双向波动中的基本稳定。

二、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意味着1美元换得人民币的数量将变少,那么对于出口商而言,同样出口1美元的商品换回人民币的数量就会因汇率变动而减少,从而使出口商的利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07年5月至今,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超过了10%,也就意味着,仅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就使我国出口企业成本提高了10%,导致了一些企业出口利润率降低,因此导致出产品口量下降甚至停止产品出口。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背景下,国内出口企业带来的压力更多的显现出来,这表现在当人民币对某一货币明显升值时,中国与该货币发行国/区的出口增速就明显下降,而进口增速明显上升,这主要发生在美国和香港。另外,生产型企业和外贸型企业出口产品利润率差别巨大,生产型企业出口产品利润率除汇率突然升值的短期影响外,基本能够保持5%以上,其生存环境较好。外贸型企业出口产品的收益率一直处于低水平,汇率突然升值则处于亏损状态。2008年我国的出口增速急剧滑落,至2008年11月份出现了200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出口同比下降2.2%,进口也同比下降17.9%。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汇率的频繁波动,所有这些都是对我国未来的出口形势造成不利影响。

2、人民币升值对资本流动的影响。2007年以来,人民币大幅升值,引起国际热钱流入我国,造成外汇占款增加,这样由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的流动性过剩逐渐显现。另外,受国际环境影响,人民币升值较快,境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较高,一些国外机构为赚取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高额利润和规避外汇监控,利用贸易名义和国内企业签订相关合同,以预付款的名义从国外汇入资金,经过投机经营获得利差后,以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或错汇为借口,再将资金抽出,造成资本流动的非正常因素增加。

3、人民币升值对银行业的影响。人民币升值以后,我国资本市场中将会有大量热钱涌进,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对金融市场中银行业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冲击。首先,人民币升值对银行的自身财务状况有影响。人民币升值以后,银行持有的境外资产特别是美元资产,其价值在下降,会产生一定的汇率损益。其次,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行业有影响。人民币升值后,银行做出口业务客户的收益将会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到银行的业务。最后,人民币升值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从存款方面看,外币持有者的存款额度会大幅度缩减,进而导致银行的存款量的下降;从贷款方面看,贷款者更接受外汇贷款,产生银行外汇存款下降和外汇贷款上升的矛盾,这样外汇资金的来源就会受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影响

1、从当今全球生产结构来看,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世界生产量的主体,可以说在短期内世界市场无法大范围的取代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因此可以假设:即使我国商品选择集体提高商品价格,国外消费者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只能继续购买我国的商品。我国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吉芬商品的性质,国外消费者在我国商品涨价后的反应可能是增加而不是减少我国商品的消费。因此,人民币升值并不必然带来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和利润减少。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国外消费者在使用我国商品的同时,还需支付更高的价格,在这种利益分配中,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受益。

2、即使假设上述的作用效应不明显,人民币升值确实减少了出口,导致个别企业的破产,但如果从一个国家整体上进行分析可能并不能算作不利影响,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资源有待在这两个部门之间调整配置。通过货币升值手段,可以最有效率地把制造业中那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管理不善的低效率企业挤出制造业,这完全符合我国经济产业调整的方向,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潜力。同时,货币升值会引起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激励企业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增强竞争力,提高一些企业的竞争力,培养我国的自主国际品牌。如日、德等国家的许多国际品牌是在货币升值过程成长的。

3、货币升值而减少了出口生产,这将会影响这些产业部门的就业情况。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出口部门就业的减少并不等同于我国整体就业的减少。因为,货币升值有助于提高服务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在更有利的价格吸引下,服务业对于就业需求也会扩大。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新增就业机会几乎全部来自于服务业,服务业在吸呐就业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制造业。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对服务业促进作用会释放出更大的就业空间,最终实现就业率的提升。

三、总结

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有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控制某些经济领域投资过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参考而不是钉住一篮子货币确定人民币汇率,这种币种多元化的分散组合增强了汇率的弹性,符合我国当今的国情,是经济全球化和外贸多元化条件下的一种汇率制度上的重大创新。

适当放缓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尽量保证人民币值稳定。在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以及我国外资、外贸形势压力严峻的背景下,应利用强制结售汇取消的契机,进一步调整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完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维持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陈雨露.国际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高海红.全球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与风险防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沈晓晖.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基于国际货币体系不对称性的视角[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黄志刚,刘惠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及现实走势分析:2005-2008[J].海南金融,2009(4).

上一篇: 基层社会治理取得的成效 下一篇: 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