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6: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教育责任与担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体现新策略,它“强调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性灵,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语文教师得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唤起学生自我认知教育,激发学生创造意识。
而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语文课堂教改的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现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粗浅的谈下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转变过去的“一言讲堂”为时下的“自主学堂”。 要以自己的人格、学识等魅力,去引导、启发、点拨并感染学生。
提到语文新课改,大多老师就会不加分析地抱怨今后语文难教了,语文教师不能讲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语文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眼下凡是语文课改的课堂,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总觉得没有语文课特有的情感震撼,也不乏有些教师矫枉过正,以学生无目的的“自主探究”取代了教师必要的讲解。这似乎形成一种误导:凡是教师讲解的就是不合教改、不合时尚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到底要不要讲,这的确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毫无疑问,必要的讲授是不可少的。这正所谓韩愈所说:老师必须“传道、受业、解惑”——要身教当然也要“言传”。
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体验、见解、学识,去引导、启发、感染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难设想,如果只有学生的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的精要讲授,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深入;如果只有学生的想像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难以得到提升;如果只有学生的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有效点拨,学生的学习势必就会缺少深度和广度。
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内涵,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会很好把握这个度的。我们新教师更应该努力身体力行。
二、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植。以拓展学生思维,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切实增强学生的认识、思辨、审美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以人为本,在完成以教材为范本的教学之外,花一定量时间、跨时空地广泛联系、启发诱导,以拓展学生思维,使知识系统化、条块化,切实增强学生的认识、思辨、审美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取得画龙点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语文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精要的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最终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教化,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语文教师要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怎么讲,没有统一的要求,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应是灵活多样的。可以因文而异、因生而异。方法也可变化多样,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怎样讲,都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增加情感体验”,必须符合这一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语文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下,获得审美愉悦,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如课前,可利用三五分钟时间,进行仿句训练,或让学生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材料等;课后,可广泛利用母语教育这丰厚的教育资源,开展与听、说、读、写有关的语文实践等活动,形式尽量多种多样。如班委会、学生会选举时的竞选演说,课堂上的即兴演讲等,这样做就可以有效地把课内所学与课外拓展结合起来,从而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落实到实处,相得益彰。
四、语文教师更要懂得不拘一格,标新立异,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倡多样化、个性化。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语文教师更要懂得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新课标,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等。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如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人手来设计教学结构。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更不要打乱作者的思路;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
农村牧区学校是当地文化教育的基地,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人才聚集的架构,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学校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实为关键。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学校层面要组织全体教职工领会中央和各级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文件的重要精神,认真学习扶贫政策。笔者在扶贫工作实际及讲座、辅导中了解到,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脱贫攻坚战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显然也很难有效参与扶贫工作。学校领导应主动对接当地政府,了解政府脱贫工作特别是教育扶贫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等,研究和部署参与教育扶贫工作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任务。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力度,才能让贫困地区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教育扶贫要保证教育资源质量,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校方应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学交流,提高本校教学质量。可以主动联系周边地区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启发和引导贫困地区农村牧区学校的教师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如兴安盟扎赉特旗胡尔勒中心学校,通过通辽市教育局邀请到了通辽市蒙校的四位名师到学校讲课,对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之后,两个学校成为了友好学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机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些农村牧区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照搬照抄城镇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缺乏自己的特色。且农村牧区学校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会给教学带来极大危害。农村牧区学校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均有其特殊性,城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并不完全符合农牧区实际。照搬城镇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所谓“教育模式的现代化”,不一定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真正成功的教育,应在教学内容设计、素质培养、提高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调研,分类指导,不能完全按照对城镇学校的要求来检查和规划农村牧区学校。要注重挖掘潜力、发挥特色、突出优势,真正做到让教师们用心、用情和用力投入到教学中、投入到培养孩子身上,这样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二、突出素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目前,农村牧区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招收本乡镇的学龄儿童,他们的教育对象是没有选择性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群体,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养,显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农牧区学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在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力求做到科学、有效、实事求是。要坚持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原则,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重视升学率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意志力锤炼和职业素养培养。事实上,农村牧区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比例不是很高,有一部分学生,限于条件,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往往选择了务农或自主择业。那么,学校所给予的能力和素质教育,必然会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如果素质和能力低下,极有可能成为潜在的贫困户。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应结合实际,逐步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农村牧区学校普遍存在管理制度简单化、评价制度单一化的现象,只注重教师的出勤考核,忽视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出勤不出力”的现象普遍存在。鉴于此,学校应该着力于教学氛围的建设,给予教师们更多深入农村牧区社区、接触家长和农村社会大环境的机会。此外,学校可以协调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动员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构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地教育和管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政教部门应关注如何发现特殊家庭孩子、如何与贫困家庭孩子进行对接、如何对有辍学危险的孩子进行引导教育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
三、发挥主导作用,提高教师参与教育扶贫工作的主动性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从全人类的视角对教育和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审视。报告认为教育是全球的共同利益,应强调人文精神、共同参与、多样化与多元化。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脑与人类的学习行为密切相关,脑科学与教育是相互促进的,相融共生才能更好地启迪孩子的智慧,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申继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规划了未来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要求:第一,旗帜鲜明地强调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二,完善课程体系,将教育设想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第三,抓好考试评价的改革;第四,用核心素养统领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和总要求。
张力(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发展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提高质量为主线、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从而确保2020年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从业者应以满满的正能量笃信践行。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生核心素养是通过对我党和国家的文献研究,通过对国际组织已有成果的研究,通过对现行课程方案以及历史上几次教改课程方案的分析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和厘清,通过对心理学上访谈的研究而确定下来的。核心素养的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和过程。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核心素养的一般定义是个体在解决复杂、不确定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具有整合性、潜在性和综合性。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会落实到课程中去,因此,未来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必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未来的教育将更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建构学习。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体育学科首席专家)
育人涉及情商和智商筛龇矫妫体育对这两个方面的培养都有着独特的贡献。体育与美、与意志、与情感等等,都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做好体育教育,促进全员运动,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林格(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内涵改革中心主任,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者的自我发现”,实际上是全球性的一次教育思考和教育变革方向。教育者如何才能做到自我发现?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个是状态――做扎根的教育,一个是引领――成为一个有光的人。
刘希娅(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
谢家湾小学在教育过程中首要关注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方向的思考,先爱生活再爱学习。“六年影响一生”“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天天快乐,健康飞翔”这三句话伴随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每天,成为了谢家湾小学每一名成员的信仰和追求。
王莉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常规德育课程升旗教育和快乐大课间,给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仅仅是个程序,更是通过鲜活实例来实现教育的功能载体。国旗下讲话基本采用学生稿件,对国旗班和校园之星的介绍,又吹响了激励先进、感召他人的号角。“快乐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更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带进了学生心里。课间操上学生们踏歌而行,慢跑、韵律操及太极拳锻炼等,实现了强体和育人的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从唱国歌、校歌抓起;责任教育从担当责任和学会感恩抓起;行为教育从“让一切物品排起队来”和“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抓起;生命教育从认识安全警示标志和严守规则抓起;理想信念教育从设计自己的座右铭抓起……“低起点、小坡度、成序列”是该区实施德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让德育课程融入了学生生活。
“四节联动”搭建德育“大舞台”
“读书塑造人格心灵,体育培养向上精神,艺术成就美好人生,科技成就创新情怀。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使罗庄区德育教育因走出了‘陈旧说教’而更加精彩。”区教育局局长周广军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该区“四节联动”的德育实践活动载体。
该区每年春季举办全区性的中小学“读书节”,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展示活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设立“读书角”,组织“读书沙龙”,评选表彰“学生读书明星”、“书香班级”等形式,引导师生主动将读书作为启迪智慧的钥匙,作为生活需要和精神追求,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实现了“与大师的对话”。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年一度的“体育节”,既有竞技运动,也有趣味运动,学生参与者众,体现了体育培养学生向上精神的价值。“校校有展示、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艺术节上,班班都是舞台、校校都是演艺场,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又无不彰显着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精神追求。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创新活动,在全区学校普遍开展,去年首度设立的科技节让学生与发明创造“零距离”,为学生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主题推动”培植德育“生长点”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两个习惯”养成教育和“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是该区德育教育的两个“生长点”。
在“好习惯就是好人生”理念下,罗庄区把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两个习惯”培养作为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按照“低重心、抓基础”的思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每学期都确定几个培养重点,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并用“情景测试法”来考查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到班级暗中抽查一列学生,观察他们在站起来的自然状态下能否自觉把凳子放到桌子下面;学生进办公室时,注意其是否自觉喊报告。课堂提问时,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回答;座谈结束后,教师说“谢谢同学们”,看学生是否有回应等,细微之处察言观色,及时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立足让学生在“担当中生活,做事中成长”,培养“勇于担当的人”,全区学校开展了“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活动。部分学校取消了班干部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自行车管理、卫生管理等事务的担当者和志愿者。
“家校互动”架起德育“连心桥”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罗庄区依托“家长学校”和“素质教育家校行”,实现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无缝对接。
在罗庄,所有学校均设立了“家长学校”,建立了包括家长学校章程、家长考勤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配备了电视机、DVD播放机、移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使家长学校名副其实。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新式教育所取代,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老师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讲解,但是对德育教育有所忽视,这样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目的性。所以说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所以说老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形成的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总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高高在上,不关心学生,不了解学生,导致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完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没有对症下药,让德育教育成为空谈。因此要深化德育教学,教师就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懂得爱自己的学生。老师要与学生做朋友,理解他们、爱护他们、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赞扬和鼓励,真心诚意地与学生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老师还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二、深挖教材,确定目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是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会发现有很多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功能。因此,老师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深挖教材,确定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改变教学模式,首先老师要将教材内容吃透、把准,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找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并且能够在每次的教学中都能很好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为德育教学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还可以为初中思想品德深化德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九年级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教学备课中,老师要注意到这个部分的教学中所含有的“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等教学内容。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备课的时候老师就需要从中挖掘出“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两个德育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在深化教材内涵、确定德育目标的同时,注重将与德育教学目标相关的德育素材导入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课前准备阶段保障德育教学的深化实施。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要对象,也是开展德育教学的主要对象。所以说,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德育教育并且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深化德育教育,老师就要将学生作为主体来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不断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比如,老师在讲解《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一课时,其中有一个课时叫“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假期的时候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去福利院献爱心等,去当一个小小志愿者,在担当志愿者的过程中老师要通过学生的行为举止来引导学生,告诉他们怎样做事好,怎样做不好。在整个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这样一种积极的引导下和行动刺激下,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继而更好地实现初中思想品德的德育教学的深化实施。
所以说,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深化德育教育,老师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加入实践中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从而通过行动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加强学生的能力发展,实现德育教学的深化、有效实施。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科目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科目,所以说,在整个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开展德育教育,对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从而在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实现德育教学的深化发展,使我们的学生都能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为社会输送人才是高校的一项职能,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则是高校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党的十报告中也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如此巨大的就业形势压力下,高校容易形成单一的按需培养方式,培养的重点也转移到了就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由于短暂的应聘时间里,很难对“德”作出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于更加看重既得利益或者眼前利益,所以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中更注重学生的“才”能,放松了对“德”的要求。受此影响,学校在学生的培养中,对“才”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更大,容易走上重“才”轻“德”的误区[2]。其实,党和国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选拔标准早有准确的表述,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高等教育理应以此为指引,在加强学生智商、情商、逆商等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德商的培养。现实中也不难看到,部分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规模、实力较大的单位,在人才招聘中,逐渐提高了对学生诚信、责任等道德层面素质的要求,社会中对人才“德能”的要求可见一斑。高等教育应该以“全面发展,德育为先”为指引,并且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迈稳步子——勇于担当,敢为人先
影响公民道德水平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家庭、个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各个层面,但是高等教育应该勇于担负起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重担。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高级形式,是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关键环节,高校的德育成果是影响公民道德水平的关键。高等教育对学生德能的要求,影响初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德育教育的质量,影响着社会、家庭、个人。在公民道德水平下降的趋势下,在全国上下倡导“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要有勇挑大旗的担当和气魄,应从自身出发,并协调教育体制内、外的各个方面,推动我国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等,各个阶段的教育,对于最终育人成果的影响都很大。但是高等教育自开办以来,就具有了引领时代前沿思潮,培养创新精神、培育尖端人才等一些列的创新职责。对于“立德树人”这一对德育教育的新要求,新的思路,我们的高等教育要敢为人先,率先开展相关工作,引领我国的德育教育迈上新的台阶,进而实现国民整体道德水平的有效提高。
三、走好路子——回归本位,科学践行
一、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德育教育的现实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是提高学生自身情操,完善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使学校实现合理化规范化发展,使学校的整体运行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一)有助于学生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形成优质道德行为打下基础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道德观念,能够辨明是非,在学习生活中具备较好的理性思维。思想道德教育正是注重学生正常情感观念的培养和树立,注重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和理念,最终为学生形成优质的道德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趋势,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
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摒除那些不良的思想,脱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也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道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三)有助于与法制建设保持一致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共同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应当与法制建设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步调一致,才能赢得两者的共同发展。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学生的道德水准才能得以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才能得以树立和稳固,使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现状
尽管历史学科具备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人认为历史的德育教育作用已经逐渐淡化。这是因为,很多不良因素充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
(一)教学目标有所偏离,成绩分数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很多学校在安排历史教学时,主要考虑初升高的升学率,把学生的分数成绩看成是设置历史学科的唯一目的。借助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已经没有人谈及,仿佛这个人文学科已经完全丧失了德育教育功能。
(二)不注重学科之间的区分,德育教育成为说教课
很多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没有注意学科之间的合理划分,往往把历史知识牵强附会的德育化,最终把德育教育的融入变成了无休止的说教课,使学生产生了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
(三)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轨,丧失德育教育时机
很多时候,教师可以将历史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很好的联系起来,但是,教师往往对学生身边的事情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不懂得从生活中寻找契机,寻找现实生活和历史内容的契合点,去教育学生。他们只知道一味地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却熟视无睹,忽略了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不利于德育教育的良性开展。
(四)评价方式不合理,教学中尚未营造出平等氛围
很多教师,过分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鼓励和支持,而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则不闻不问,使那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尚未营造出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历史德育教育的作用便无从发挥。
三、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融入德育教育的策略
目前,我国初中学校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并未收到预想的效果,反而存在某些问题。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顺利开展。
(一)对教师进行适时培训,提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学校应当根据德育教育的落实情况,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深度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培训,教师会对历史教学发展前景及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有全新的认识。培训可以促使教师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意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重要意义,以便在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牢记德育教育的融入。
(二)教师从自身寻找突破口,实现德育教育的融入
首先,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把握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方向。教师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历史教师应当注重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注意职业道德的培养。究其原因,教师的高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学生是一种鞭策,感染学生改变自身的道德素质,朝更高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高素质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其次,教师应注重总结科学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热情。历史教师应当注重科学教育方法的不断归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热情。另外,教师应当充分注重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敦促他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三)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在探究型学习氛围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塑造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加强德育教育能为中职学校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使学校发展实现合理化、规范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有助于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塑造良好品行打下基础
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即步入工作岗位,因此,中职学校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道德观念,能够辨明是非,在学习生活中具备理性思维。而德育教育恰恰注重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树立和培养,注重学生良好道德意志和理念的形成,最终将为学生塑造良好品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顺应我国人才培养新趋势,提升学生自身素质
中职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避免他们遭受不良思想的侵蚀。中职学校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3.有助于与法制建设实现同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我国在实施依法治国重大战略的同时,提倡以德治国,加强公民精神文明建设,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中职学校努力实现学生的道德素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唯有如此,中职学校学生的道德水准才能得以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才能得以树立和稳固,也才能使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
在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多数中职学校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但在寻求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班主任老师还应客观认识到德育教育在主客观方面面临的困境,深刻剖析原因,不断推动德育教育走向深入。
1.班主任队伍德育素质欠缺,阻碍德育教育发展
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老师数量不少,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一方面在年轻班主任中,大多数都是非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没有接受过就职前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集中培训,他们在工作中显得较为自我,随意性大,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提升和巩固;年龄较长的班主任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不愿和学生进行理性沟通,对工作缺乏热情,有懈怠之态。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学生学习纪律较差,并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班主任教师自身的素质还有待加强,课堂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
2.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条件有限,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
目前,中职学校教学条件还较为有限,班主任老师无法或怠于及时获取学生德育教育的相关信息,无法及时获取相关的教育材料。即使是条件较好的学校,由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不重视,德育教育培训机会少,德育教育资源无法得到保障,也限制了班主任教师德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创新,从而影响了学生德育教育质量。
3.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陈旧
目前,很多学生家长已逐步认识到学习对于子女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孩子继续深造,即使不能进大学,也要进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职学校班级学生数量有所增加,给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造成了一定障碍。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今天,班主任无法与每个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平时的坏习惯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仍然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班主任只是简单地进行德育观念理论的灌输,却不能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只是等问题严重时才去被动地处理问题,而面对问题时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难以妥善解决问题。
4.在课堂教学中过分看重技能培训,忽视德育教育工作
当前,中职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最关注学生的技能发展,认为有好的技能才有好的就业前景,好的就业前景可以创造财富,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从科目的设置到课程的安排以及课时分配,都把专业课放在重中之重。除了每周例行的班会课外,其他课对德育教育的施教或置之不理,或若蜻蜓点水。这样的施教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高技能、低素质,一旦走入社会,一部分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危及社会和谐的行为。
三、有效开展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对策
目前,中职学校班主任在落实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未收到预想的效果,反而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执行者,班主任应当认真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总结教训,认准形势,结合工作实际,并注重对外部环境的观察,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1.夯实班主任的德育理念基础,确保学生德育教育顺利开展
中职班主任应当适时充电,时刻关注教育动态,收集相关信息,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将最好的德育教育素材及时传达给学生。中职学校班主任应在德育教育方面逐渐转变思想,革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到德育教育中。
2.对班主任适时进行培训,树立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的全新认识
学校应当根据德育教育的落实情况,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深度培训学习。通过培训,班主任会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发展前景有全新的认识,从而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意识到德育教育对于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抓好德育教育的落实。
3.提升班主任人格魅力,把握德育教育的方向
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打下烙印。因此,教师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并努力通过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只有教师做得到、做得好,才能要求学生去做到,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尤其是班主任的高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学生是一种鞭策,能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朝更高的方向发展,这就是高素质班主任人格魅力的体现。
4.班主任要注重总结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热情
中职学校班主任应当注重不断归纳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热情。另外,班主任应当充分注重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督促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班主任还可以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学校也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满足,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享受成功的喜悦,巩固德育意识。
5.彰显民主色彩,为学生德育教育搭建平台
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班级管理及建设,彰显民主色彩。尽管中职学生年龄不大,但是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他们习惯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展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因此,班主任应当合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和建设,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懂得征求学生的意见,才能使责任意识散发应有的光芒,最终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此外,在某种意义上讲,班干部是连接班主任老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格外注重发挥班干部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才能通过班干部传达给班主任,学生也能够从班干部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推动班级的整体管理,这也是增强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6.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开展德育教育
班主任的阅历比学生要多、要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德育教育。如可利用社会上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新闻,以视频的形式来施教;可请往届的优秀毕业生讲述亲身经历和体会;还可利用国庆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真实的生活事例能够对学生产生感染,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心态、品质及人格,完成学生德育方面的再学习、再教育,使德育教育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四、结语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因此,抓好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班主任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面对现阶段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班主任更应发挥勇于担当的教学精神,认清形势,结合自身实际和教学情况综合考虑外界因素,切实增强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推动中职学校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海成.德育教育融入班主任老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1(10).
[2]胡和显.中学德育教育的困惑及对策[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93-02
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培养是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少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责任担当意识缺失,由此导致个体行为失范、社会责任感淡漠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种现象,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需要高校德育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切实探索提升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时代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责任意识的最佳时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未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责任担当意识,能够大大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05年2月17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1]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时代,这种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尤其紧迫。
第一,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与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理论强调责任担当。孔孟之道中的“当仁不让”、“舍我其谁”,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警示名言,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把责任担当作为培养健康人格的追求。今天,在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时,要使大学生通过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后,凝聚成一种勇于担当的内在动力,树立对时代负责的使命感。正如2003年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强调责任担当的最佳解读。
第二,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是实现道德素质提升的着眼点和关键点。责任担当是一个道德哲学的范畴,也是高校道德素质培育的现实问题。通过责任担当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我认同感,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同感;既鼓励大学生勇于获取胜利,也要求大学生勇于承担挫折与失败的责任。通过这种教育,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第三,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是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体现在硬实力上,也需要体现在人的高尚的道德素质上。当前,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处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只有教育大学生树立担当意识,培养担当责任,才能真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缺失的原因
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中,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明显缺乏。其缺失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家庭教育过分强调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责任感教育。从传统上看,家庭是文明教育的起点,学生健康成长的很大因素来自于家庭教育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生早期接受的教育水准不高。另外,即使在家长文化水准相对较高的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其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人人为我”天经地义,也常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具有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进入大学后,这些坏习气依然普遍存在。
第二,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责任担当与信仰密切有关。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示出繁华景象时,也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小冲击。社会上公平正义的缺失,文化领域内的暴力与拜金主义的渗透,官员们的不思进取与行贿受贿,网络上负面新闻的泛滥,大学校园内评优评奖严重的关系网等等,无一不影响学生正确的道德评判,使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
第三,学校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或力不从心,未能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学虽然有德育办公室,但该机构往往作为调节学生冲突的场所。进入大学后,担当德育教育的主体是辅导员与思政工作者。辅导员工作量大,从早到晚,为处理杂事疲于奔命,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即使睡觉都不踏实,但待遇却不高,工作热情难以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面临教材与现实距离感的困惑。其他诸如培育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机构如团委、学工系统等,往往也是疲于应对,很难主动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
三、提高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途径
面对以上困境,提高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通过榜样的树立,强化大学生对责任担当的认同意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亦强,能够在榜样的感召下,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譬如,湖南科技大学成功树立了相当具有家庭责任心特强的向日葵女孩何平,也树立了社会责任心强的李进、吴立强为榜样。
何平是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爸爸丧失劳动力,妈妈智力残疾,为维持生活,带着患心脏病的弟弟一起读书,最多时兼职了7份工作。她不但养活自己,还要养活父母。她最喜欢向日葵,像向日葵一样去生活,所以也被大家称为“向日葵女孩”。2012年2月,湖南省委书记、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在听取“向日葵女孩”何平同学优秀事迹的汇报后,分别作出批示:“何平同学事迹很感人,是大学生优秀代表”、“宣传推介何平同学的先进事迹,有利提升社会道德风尚,激励大学生和青少年健康成长”。何平的勇于担当正是当代大学生亟须加强的榜样。
李进、吴立强两位大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结束后,利用寒假,深入云贵两省偏远山区,为当地贫困家庭免费拍全家福,踏上了他们的“爱心之旅”。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寻访了贵州省雷山县、织金县、安顺市,云南省武定县的无数农家,用镜头传递着爱和感动。在织金县阿弓镇大桥村沧海煤矿,他们和矿工们一起下井、一起做安全生产记录;他们尽己所能帮助年仅10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李小红,护送她去医院检查,并通过各种渠道联系社会力量进行救助。两位同学坚持发挥自身专长,开展社会实践,热心公益活动的事迹,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奉献社会的远大理想,关注民生、热心公益的高尚情操和不畏困难、勇于实践的顽强意志。他们两位同学的社会责任担当即“爱心假期”也引起了《光明日报》持续报道。①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友志在了解到吴立强、李进“爱心假期”的事迹后,于2月15日在《光明日报》刊发了评论《“爱心之旅”的精神价值》,号召全省大学生向他们学习。文章高度评价他们自强自立、关爱社会、乐于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例证。
湖南科技大学通过这种典型的树立,鼓励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学习何平、吴立强、李进同学的优秀事迹。思政课教师将他们的担当责任意识进入课堂;学校新闻网、广播电视台通过文字、广播等方式将他们的事迹与精神深入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2012年2月23日,湖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下发通知(湘教工委通〔2012〕9号),强调:在当前形势下,学习和宣传吴立强、李进同学的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普遍的教育意义,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助于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助于开拓创新大学生实践育人新思路,对进一步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具有重要意义。号召在全省高校开展向我校学生吴立强、李进同学学习活动。
第二,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树立大学生的服务意识与担当意识。大学生的担当意识既有对自身的担当,也有对社会的担当。从个体而言,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观看励志电影,听取励志讲座,甚至组织学生拍摄励志微电影方式,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也可以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工,通过志愿团方式走访敬老院等各种活动,增强对社会的担当。譬如,湖南科技大学学院、法学院的志愿团持续六年照顾五保老人的优秀事迹,就引起了中央媒体的高度重视,事实证明这种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第三,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健康情操。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人格是健康的人格。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多种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认知不足。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培育学生对国家的奉献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的担当,对社会的担当,坚定担当意志,强化担当行为。
第四,形成一种对辅导员、思政工作者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工作中。辅导员和思政工作者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体,承载着培育大学生社会担当意识的重任。高校应当形成一种有利于辅导员与德育工作者的激励机制,譬如,定期组织他们培训、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树立优秀辅导员的典型,产生示范效应;提高他们的待遇,给予他们上升空间等等。
1.班主任队伍德育素质欠缺,阻碍德育教育发展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老师数量不少,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一方面在年轻班主任中,大多数都是非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没有接受过就职前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集中培训,他们在工作中显得较为自我,随意性大,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提升和巩固;年龄较长的班主任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不愿和学生进行理性沟通,对工作缺乏热情,有懈怠之态。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学生学习纪律较差,并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班主任教师自身的素质还有待加强,课堂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
2.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条件有限,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目前,中职学校教学条件还较为有限,班主任老师无法或怠于及时获取学生德育教育的相关信息,无法及时获取相关的教育材料。即使是条件较好的学校,由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不重视,德育教育培训机会少,德育教育资源无法得到保障,也限制了班主任教师德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创新,从而影响了学生德育教育质量。
3.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陈旧目前,很多学生家长已逐步认识到学习对于子女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孩子继续深造,即使不能进大学,也要进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职学校班级学生数量有所增加,给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造成了一定障碍。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今天,班主任无法与每个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平时的坏习惯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仍然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班主任只是简单地进行德育观念理论的灌输,却不能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只是等问题严重时才去被动地处理问题,而面对问题时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难以妥善解决问题。
4.在课堂教学中过分看重技能培训,忽视德育教育工作当前,中职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最关注学生的技能发展,认为有好的技能才有好的就业前景,好的就业前景可以创造财富,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从科目的设置到课程的安排以及课时分配,都把专业课放在重中之重。除了每周例行的班会课外,其他课对德育教育的施教或置之不理,或若蜻蜓点水。这样的施教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高技能、低素质,一旦走入社会,一部分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危及社会和谐的行为。
二、有效开展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对策
目前,中职学校班主任在落实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未收到预想的效果,反而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执行者,班主任应当认真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总结教训,认准形势,结合工作实际,并注重对外部环境的观察,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1.夯实班主任的德育理念基础,确保学生德育教育顺利开展中职班主任应当适时充电,时刻关注教育动态,收集相关信息,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将最好的德育教育素材及时传达给学生。中职学校班主任应在德育教育方面逐渐转变思想,革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到德育教育中。
2.对班主任适时进行培训,树立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的全新认识学校应当根据德育教育的落实情况,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深度培训学习。通过培训,班主任会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发展前景有全新的认识,从而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意识到德育教育对于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抓好德育教育的落实。
3.提升班主任人格魅力,把握德育教育的方向学生最经常接触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打下烙印。因此,教师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并努力通过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只有教师做得到、做得好,才能要求学生去做到,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尤其是班主任的高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学生是一种鞭策,能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朝更高的方向发展,这就是高素质班主任人格魅力的体现。
4.班主任要注重总结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热情中职学校班主任应当注重不断归纳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热情。另外,班主任应当充分注重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督促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班主任还可以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学校也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满足,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享受成功的喜悦,巩固德育意识。
5.彰显民主色彩,为学生德育教育搭建平台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班级管理及建设,彰显民主色彩。尽管中职学生年龄不大,但是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他们习惯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展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因此,班主任应当合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和建设,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懂得征求学生的意见,才能使责任意识散发应有的光芒,最终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此外,在某种意义上讲,班干部是连接班主任老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格外注重发挥班干部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才能通过班干部传达给班主任,学生也能够从班干部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推动班级的整体管理,这也是增强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6.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开展德育教育班主任的阅历比学生要多、要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德育教育。如可利用社会上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新闻,以视频的形式来施教;可请往届的优秀毕业生讲述亲身经历和体会;还可利用国庆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真实的生活事例能够对学生产生感染,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心态、品质及人格,完成学生德育方面的再学习、再教育,使德育教育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