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6: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考化学小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 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培养高职教师的有效途径
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培养高职教师的有效途径;研究是我们对待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教育研究不应只是专业人员的专有领域,也是教育实践人员的一种态度。钱伟长先生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他认为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进修,而是靠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学习,这是主要方法。因为不搞教学研究,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不懂得如何去教。钱伟长先生的话道出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实质。高职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教学与反思、教育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可以使教师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现象、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使高职教师从过去“教书匠”的简单、枯燥、机械和重复性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转化为充满激情的研究性生活,从“经验型教师”变成“科研型教师”。
3 教学科研一体化是高职教师教学创新的基础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和最好体现。高职教师的教学创新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然而,无论哪一方面的创新,都要求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成为研究者,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都要求高职教师在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在各自的起点上,主动探讨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时跟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及时将科研成果转移到教育教学中来,并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研究。事实上,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原始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否定、被修整、被强化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才能真正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
4 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途径
4.1 教育实践的研究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末,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对教育意义的这种理解,十分精辟地表达了教育的实践性质。高职院校的教师处在最普遍的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直接面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对学科知识的自信和热爱,对专业技能的娴熟和精湛,无一不对学生的道德、智慧、身体、精神、生活的态度和未来发展,产生某些触动,甚至是终生难忘的印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教科研应紧贴职业教学实践,以教学研究为主,广泛开展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教学方法、技能培训方法、德育工作探索等研究。可以说,实践性是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的根本特征。对高职教师而言,不能解决自身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研究,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研。
4.2 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67-02
【Abstract】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teaching the concept and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focus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integr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ing, describes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hould be with the times, so a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mproved.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teaching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ode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各地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理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作为改革教学的科学观念正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定位,即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
2.国内外教学模式的演变
(1)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1950年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50年代以后,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现在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发展。归纳型教学模式是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形成思维的过程。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
(3)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如何“教”,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学”。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
1.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
2.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一体化教学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提出了新的教学及评价模式,解决了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特别是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2)把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必须的操作技能,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有效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1.对教育场所的要求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要彻底打破原有的一块黑板,若干课桌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机器进教室,教室进实验室、进实训工厂。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系为例,设置专业教室,一个教室一道工序,教室前面是课堂,后半部是机器;在纺织实训中心、实验室设置黑板与课桌。实现了教师边说边做,学生随时动手实践。
2.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比较高,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方法如下:
(1)严把教师入口关。在教师引进方面侧重于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应届毕业生必须进行动手能力测试,严把教师入口关。
(2)“请进来、送出去”。“请进来”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院担任兼课教师,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专家做兼职教授,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人员与技术交流;“送出去”即建立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的制度,每年安排一部分青年教师脱产去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并建立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绩效。
3.对教学计划的要求
教学计划对一体化教学至关重要,没有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就达不到教学一体化的目标,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缩短基础课程的时间,整合相关课程。我院每年举行一次专业设置研讨会,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共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缩短或取消一些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大大缩短基础课程的时间,比如将原来的机械制图以及传动技术整合成识图与绘图技术,将原来的高等数学以及应用数学整合成纺织应用数学。
(2)增加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实行一体化教学以后由于实践操作所需时间比较长,所以将原来的每次2课时改为每次3至4课时,这样便于教师安排上课的各个环节。
4.对考核方法的要求
对学生的考核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理论成绩要过关,而且实践操作也要过关。有些课程需要结合考证来定成绩,比如纺织设备维护,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必须拿到纺织设备保全高级工证书。
四、具体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从我院纺织工程系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来看,一体化教学较好地适应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强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促进了学院发展。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晰的认识到一体化教学在具体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备要完备
以我院纺织工程系为例,由于在棉纺和机织工序方面实训工厂的设备相对齐全,所以实施一体化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是在丝绸方向和毛纺等方向上设备不足,导致实践课程开设不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一体化教学。
2.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创新。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一体化教学应及时引进现代教育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增加和创新理论、实践教学平台,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实一体化的理念,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练中理解理论、掌握技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在探索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发现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困难:首先,备课困难。因为备课时较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到位,有时候由于一个步骤没有考虑好,课程的内容就会疏漏,很容易流于形式。第二,课堂时间的把握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问题。比如,如果要在紧凑的时间内完成多种形式的教学,就应该有很强的把控课堂能力。否则学生的思维会很容易发散,最后导致老师跟着学生思维走,从而课堂的秩序又无法维持了。第三,一节课的目标也许会因为一点小的疏漏,导致不仅完不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跑题。也正是由于上述的困难,使得一些教师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过高,因而对其有抵触情绪。
笔者认为,为了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不流于形式,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都应该有所改变。
就学校方面而言,首先应确保学校政策的自主性,学校给教师宽松的教学氛围,包容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存在不足,允许教师改正与调整,激发教师产生创新思维,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次,应在教学管理与教学设备上提供支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施行,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基础设施的保障。最后,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学校对于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采取鼓励的评价方式,让教师可以积极地进行课改。学校评价课程的好坏,应在很大程度上考虑该课程的选题、内容、过程与方法,还有学生能不能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从课程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陕西西安 710089)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现有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结合当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考核 高等数学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186-02
Studying of Diverse Assessment Methods for The Higher Mathematics
Zhang Lan
(Department of Basic,Xi’an Aeronautical Ploytechnic Institute,Xi’an,Shaanxi,710089,China)
Abstract:Currently,higher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ssessment has a single mode,student foundation is gaps.Existing assessment methods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ie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higher mathematics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With the current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situation.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appraisal of higher mathematics.And assessment methods reform proposed.
Key Words:Assess;Higher mathematics;Diverse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并用于指导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高等数学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逻辑性又强,以往的课堂教学注重系统性和严谨性,而轻视数学身的应用性,如何让大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中就曾提出“高职教学”必须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这就要求高职数学不管是教学还是考核都要要注重应用。尤其是作为监督学生学习的考核,更应当成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高等数学要体现其应用的目的,就需要在考核方式上做较大改革。
1 高职学生学习现状
目前,从高职院校的生源来看,由于不断扩招使得新生的基础差距相对增大,大部分学生的数学课程基础较差,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对知识不能理解等等。如果仍旧是采用以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这种简单考核方式,来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仅会在考前突击学习,背诵例题,体现不出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而且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坏,更不能反映他的技能应用水平,也就谈不上高职院校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考核形式进行改革,找出一套能真正体现学生能力和素质水平的考核体系。
2 高数考核方式的现有问题
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以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的方式来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1)平时成绩,现有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把考勤和作业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这个项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学生上课的表现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学生会抄袭作业,这样的评分政策不是很客观,很难以反应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而且平时成绩占30%,如何客观的评价学生平时表现,是我们要改革的目标之一。
(2)期末考试,高数课程考试以闭卷卷面考试为多,这样的考试造成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前松后紧,在期末考试前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应付数学考试,使得对数学的本质不能理解,更谈不上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也就体现不出高等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由于现在高职学校各专业生源质量不一,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要掌握的程度和重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如果用同样的试卷去考核不同专业的学生,则很难兼顾全部的学生。
(4)试卷上与专业课相结合较少,且题型基本都是比较固定的计算题,基本上与课本上例题及习题相似,只是稍作更改,这样会使学生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导致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很难做到灵活运用。
(5)数学成绩合格率低。目前,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生源的基础普遍较低,而且先阶段的教学资源短缺,学生层次的不同,使得高等数学成绩不及格率较高,因此必须要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以适应现行的情况。
3 考核方式改革的措施
为了能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情况,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即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客观的评价体系,知识与能力考核相结合考核目标,对学生进行真实评价,他们之间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依赖的,互相渗透的,实行时要齐头并进。
3.1 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为了能够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情况,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们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过程考核方式。具体考核方式见表1。
为提高学生的总体技能并真实地考核学生的能力,要重视平时考核,加强实践考核。在上课表现上,可采取学生上讲台讲题等方式,或者分组派代表讲题,或者口头报告,来表达他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入理解其中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氛围比以往活跃。
在动手与创新方面,可采取小论文的形式,论文的主体可以是这一学习学习的心得体会,也可以是对高等数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比如,极限,导数等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论文格式上要求要有摘要和参考文献等,这不仅可以体现高等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也可以采取项目课程设计的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去收集查阅资料,完成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数学建模,也可以是小型的调查分析等题目,这样的考核方式即可以由学生的团结合作完成,也可以个人独立完成。
在期末考试方面,跟据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不同课程的需要,综合采用闭卷、半开卷、开卷等几种方式考核的方法。要结合相应的专业课程,加大应用题的考核,以更好的体现高等数学的应用性。
3.2 免考政策
(1)以赛代考。近几年全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在高职院校中已广泛开展,每年参加的人数也是逐渐增加,因此,通过在学校举办相关校内数学竞赛,取得前十名的可申请免考。这样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每年的数学建模竞赛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2)以技能证代考。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有些院校已开设《数字应用能力》这门课程选修课,并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将数字应用能力归为职业学生要掌握的八种技能之一,因此,也可通过数字应用能力的考证来替代高等数学的考试,将职业资格考核与学生综合实践结合起来,这也更好的考核了学生对实际应用的能力,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
4 改革的效果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后,得到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高度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降低了考试的不及格率,在我校的试点专业中,数控设备维修专业的不及格率由20%降到4%,另外,考核方式的改革也使基础差的学生减少了对数学的畏惧,增加了学生的信心。最关键是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学生更好的理解了高等数学的抽象的概念,并且技能操作还促进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更好的体现了我们高职教学的目标。
5 结语
考核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的,手段是可以多种多样的。高职院校应积极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最终达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盈.中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
[2] 左元武.关于改革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 郑颖楠.关于实践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2(1):82.
[4] 何倩茵,杨丽明.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5(2):2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83-02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来进行,绝对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之后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深化实验方式方法,让复杂的东西变简单,变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本文就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一定的思考。
1 当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验证理论为主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学习的一切专业知识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同时实用性成为了主题。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很多教师都以验证理论为主进行实验教学,使得实验教学基本上成为理论课的附庸,完全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书本上的知识虽然经过大量的实践和验证,但是学生并不知道知识的来源,单纯为了验证进行的实验教学,会让学生受到一定的框架限制,在思维上和学习方法上会产生很大的束缚,对将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重理论、轻实验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药学专业与其他的专业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因为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获得更多的知识。综合性和针对性兼备是实验教学的一大优势。但现今的教学多半会注重理论,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应用的练习题,都在理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变相将实验的部分时间和课程给削掉。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将理论和实验并重,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同时在解题过程中避免受到条条框框的影响。
教材策划上缺乏全局性、整体性 虽然我国的教材在不断地改革,而且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也在不断地更替。但从整体情况上来说,高职院校所应用的化学教材中,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对于学生而言,理论是重要的基础,实验才能拓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仅会禁锢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今后的教学也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为了让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学更加人性化,同时对学生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调整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比例,在主观上满足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要求,并且逐步让学生将一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转移到实验方面。
忽视实际操作,成绩评定缺乏客观性 为了让学生在理论方面能够掌握得更加透彻,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而学生本身的惰性也使得在实验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和反应。师生的共同“默契”,让无机化学实验从本质上失去了教学意义。除此之外,很多的教师在成绩评定方面缺乏客观性,学优生多半会得到很好的成绩评定,但是学困生即使在实验中得到了应有的效果和反应,也会被教师评定为较差的成绩。现阶段部分教师在成绩评定方面存在这样的情况,他们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只是单纯地根据日常成绩和学生表现来评定,在主观臆断的情况下,使学生成绩缺乏很大的客观性。
2 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上述问题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越来越严重,而且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达到不可忽视的地步,严重影响了高素质药学人才的培养。如果持续下去,会对我国的化工事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不同对策来改善。
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开发实验指导书 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在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就必须从根源着手。本文认为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能够避免教学重理论、轻实验的情况。同时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开发实验指导书,真正做到在实验中学习知识、验证理论、实现拓展。根据我国的高职院校特点,现阶段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新理念,制定科学、规范、完善的实验课程大纲,使教学有章可循。新开发的实验教材从内容上应注意实验的前后衔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同时注意实验药品的节约。
调整相关实验教学内容,强化综合能力训练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发展与日后的工作、生活息息先关,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现今的一些教材表面上能够让学生达到各种各样的能力,但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教材都是将大众的情况放在首位,没有考虑到地方教育的不同。今后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需要调整相关的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另外,还要强化综合能力的训练,在实验操作、报告填写、结合理论研究等能力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发展。比方说可以在某些具体实验上给学生安排一些小型设计性实验内容,只告知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查资料,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法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需要实验作为支撑,还需要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为辅助。比方说在做无机化学实验之前,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与实验有关的教学录像,使学生对基础实验规范操作和实验内容先有个初步认识,这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采用“问题解决”型实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教师先讲解内容,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来进行实验,从而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一气呵成的教学方式从表面上看非常完美。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丧失了主动性,而且全部时间都在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和思考,没有自己的意识。这种教学并不适用于无机化学。为了培养尖端的药学人才,现今需要采用“问题解决”型实验教学方法,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来进行实验,教师只是辅以必要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同时在操作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综合来看,“问题解决”型实验教学方法对学生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广泛应用。
3)采用多元化考试、考核方式。现今的高职院校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面,成绩评定过于单一,缺乏综合的标准,而且很多的环节都存在严重的纰漏。本文认为,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成绩评定应该包含以下内容:①对于预习的评价;②对实验原理和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评价;③对实验操作的评价;④对实验结果的评价;⑤对实验报告的书写与完整性的评价;⑥对卫生、纪律的评价。只有采用多元化的评定方式,才能得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3 总结
本文对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从本质上来说,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要比理论教学更有效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理解、思考得到的知识,要比单纯地接受理论教学更有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改动,相信会得到更大的建树。
参考文献
[1]杨昱,徐雅琴,杨玉玲.农业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1(4):35-37,40.
[2]金凤.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3]翟全国,李淑妮,蒋育澄,等.高师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的实践与体会[J].广州化工,2013(9):216-217.
0 引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它和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自学考试作为一种学历教育方式,由于其低门槛、低费用、高质量、教考分离且相对灵活的特点正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欢迎。所以如何深化对自学考试的认识,进一步发挥自学考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1 对自学考试的正确认识
1.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时条例》条例总则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科(基础科)、本科等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相一致。”且根据规定自考毕业生享有国家规定的与统招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毕业待遇(包括编制和工资待遇在内)。
1.2 自学考试的模式是先进教育制度的代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当前,诸如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大学等世界顶尖的高校,全球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大学课程会考”形式的教育制度,即宽进严出,学生只要修完相应专业的规定课程,且考试合格后,就可以发给毕业证书。而我国除了自学考试也采用这种“大学课程会考”形式的教育制度外,其他高等教育均采用“高考”的形式。九十年代初,很多西方高校承认自学考试学历甚至课程合格证但不承认中国普通高校学历,这就是主要原因。可见,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社会信用值和认可度是优于其他学历的。中国的普通高校想真正地被世界主流高校所接受,可以说改现行“高考”形式的教育制度为“大学课程会考”形式的教育制度是一条根本出路。
1.3 自学考试是一种注重能力培养的大众教育制度。自考由于其门槛低往往被很多全日制大学生质疑,认为凭什么自考毕业生与统招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的毕业待遇。其实,自学考试考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通过对照大纲看书复习能通过考试应该说是很不简单的。因为自学考试的内容不仅是知识点分布广,而且分识记、理解和应用等层次,考生必须对课程的内容非常了解并能融会贯通才能顺利通过考试。所以自学考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只是死记硬背很难通过自考。试想如果规定这些全日制大学生都要参加自学考试(除了少数的名牌大学外),他们读自考的毕业率会和他们读普高的毕业率一样高吗?我想结果大家都心知肚明。当然自考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自考的知识老化,自考的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个别地方存在管理较为混乱等现象,但这并不影响自学考试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4 专业课程的成绩全部合格并不是自考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充分条件。自考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基本条件包括考完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含实践性环节)并取得合格成绩;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思想品德鉴定合格等三个方面。所以考出所有课程只是取得毕业证书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思想品德鉴定不合格同样是一票否决。
2 自学考试对高职高专学校在校教学的意义
2.1 对高职高专学校而言,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是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既能充分利用自学考试资源,以及灵活、方便、规范等特点和优势,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他们选择适合今后工作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专业、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就业能力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校园学习求知氛围、盘活现有师资、设备、实习环节,提高管理水平等提供了舞台。
2.2 对自学考试管理组织而言,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是贯彻全国考委关于大力发展自学考试与本科教育,促进自学考试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利用了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特点,发挥其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方面的优势,实现了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起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也是对全国考委三届一次和二次会议关于“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精神的具体实践。
2.3 对学生而言,参加自学考试不但使自己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为进一步深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机会,也为再次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工作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专业,尽早提高学历层次创造了条件。在校教学与自学考试相衔接投人少,学习方式灵活,零存整取,收效明显,大多数同学比读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早一年拿到本科文凭,少一年开支。因此,这一举措深受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欢迎,是一件利国、利民、利校的大好事。
3 实现在校教学与自学考试的有效衔接,深化自学考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既然自学考试的发展必然蓬勃盛大,高职学生又对自学考试积极投入,那么如何将在校教学与自学考试有效衔接起来,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3.1 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要充分认识到自学考试是一种注重能力培养的先进教育制度,可以作为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进步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要正视自学考试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摒弃集团利益、短期利益观念,能从社会利益、远期利益出发考虑自学考试的积极作用。
3.2 以自学考试的课程设置为导向,做好院校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由于自学考试一般由普通高校负责开考,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往往与普通高校自身教育有着很大的关联度,而且高职考生报考的自考专业与其所学专业又基本相同或相近,所以高职院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学考试中类似专业的课程设置来安排相应的课程。
3.3 成立专门的教育研究管理机构,对自学考试进行专业管理、专项调研和专题辅导。高职院校应有专门的机构或责任部门牵头组织做好与自考办(部门)、主考院校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自考信息;再在此基础上对自学考试有关专业的设置、相应课程的安排和相关工作的动态以及发展方向开展专题调研,及时向教务部门提出课程安排建议;同时对全院自学考试的报考、备考、参考、考试成绩全方位实施专业管理,全面掌握学生的考试情况;为参考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内容的专题辅导和咨询,为参考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性化服务,从而形成多方良性互动机制。
3.4 以人为本,导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机制,充分发挥院校在自学考试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要把综合素质作为鉴定评价的唯一标准,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在思想上逐渐培育“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强”的意识,在环境上逐步营造重素质教育,轻学历文凭的校园学习氛围。
首先是要积极探索包括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等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考核机制,以此作为学校毕业成绩的直接依据,自考毕业的鉴定依据。分别制定思想品质测评、专业技能评判等办法,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或标准。对思想品德不合格的,哪怕自考成绩合格,也做出不符合条件的鉴定,使其不得毕业。转贴于
其次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把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综合素质观。
再次是积极开展能力培养,建立以适应性和实用性为目标,操作技能、应用水平为内容的考核激励机制。根据目前人才供求市场调研结果表示,用人单位正在逐步摒弃“学历文凭=实际能力”这一评价标准,对应聘者实际能力的越来越关注。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考虑运用诸如技能操作比赛、模拟业务处理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灶.高职高专学校本科自学考试支持体系工作初探.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3期.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我国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重要历史进程中,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内外环境方面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情祝: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中国与世界在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高校内部也面临着扩招带来的教育大众化、后勤社会化及学分制改革等新形势,这都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粗放式的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模式已很难满足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在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教育、育人环境下,只有改变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真正做到以服务育人、以管理育人。所以,改革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是创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推行学生工作精致化模式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转变的趋势。
一、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模式的内涵
学生工作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和支持的重要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学生工作必须服从于教学、科研工作,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从学生思想、生活角度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高校学生工作,广义讲,就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总称.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没有学生,学校工作就失去意义。
“精致化”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管理学领域,通常被称作“精致化管理”,要求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和绩效评估。台湾学者最早将这一概念引入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了“精致教育”理念。模式是以开展工作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为支撑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运行系统。高校学生精致化是大学生工作的“精致化”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精致化”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结合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优势,对于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有利于形成“人人成才”的良好局面。另外,“精致化”以实现每个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倡导“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改革传统学生工作观念,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正确树立现代学生工作新理念,积极主动地做好学生工作。
(一)“精致化”是一种管理理念
它倡导“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作为教育管理理念,“精致化”不仅充分借鉴科学管理模式中注重定量分析、强调绩效评估、善用先进手段、讲求工作效率的特点,倡导严格依照教育规律、科学原则和规范制度开展工作;更充分体现人本管理模式中尊重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的特点,全力调动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强调教育的人文效益和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可以说,“精致化”融汇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各自优势,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二)“精致化”是一种教育模式
它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作动态发展的过程,注重细节、过程和效果,在教育内容上体现针对性、在教育安排上体现科学性、在教育设计上体现最优性、在教育方法上体现艺术性,是一种以精细的教育工作和高绩效的教育产出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的“优质教育”。“精致化”特别注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多种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及德育同智育、体育、美育等诸类教育的协同配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倡各类教育共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系统教育思想。
(三)“精致化”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过程教育”,其教育效果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客观评价和充分显现,需要教育者将其视作人生使命,持续不断地倾注全部智慧、激情和创造力。
二、研究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模式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模式是高校实践以生为本工作理念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自身的创新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指出:“精致化”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粗放式”教育的学生工作理念,要求根据每一个学生特点,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这是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成果,既符合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又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学校方方面面的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高校学生工作的优劣,对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十分重要。高学学生工作精细化,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学生工作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重要性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学生工作精致化模式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的方向,高校学工生工作应该追求精致化,采用精致化模式管理。
目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作职能上管教过多,服务过少;教育方式上言教过多,身教过少;管理方式上指挥过多,指导过少;服务方式上被动过多,主动过少,影响了学生工作的绩效。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要实现由“被动防御型”向“引领发展型”的根本转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构建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新模式。
(一)从现实来看,是解决学生工作者自身知识结构局限性的需要
一方面,学生工作的实质是一项面向人的管理工作,不仅要求懂教育,懂管理,还需要其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还需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而现实状况是辅导员学科背景复杂,在做具体工作前只是和一般教师一样简单的接受了岗前培训,甚至没有系统的、专门的培训,在工作中很多是凭工作经验、热情开展工作,难以从理论高度指导具体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虽然随着学生工作逐步受到重视,国家和学校党委都在不断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辅导员的地位,但在现实中,人们对辅导员的认识仍然有误区,认为辅导员都是做杂事的,而他们当中也有很多只是把这个岗位当做临时岗位,没有长期发展的准备,所以辅导员人才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
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模式要求学生工作者有更专业的方法和更细致的方式去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这是解决学生工作自身知识结构局限性,实现辅导员职业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从时展来看,是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的需要
任何一种工作,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完成的。只有认识这种工作的环境和对象的历史性和特殊性,把握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才能把握工作重点和中心,也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做好工作。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是这样,要做好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要充分认识当前背景和环境。高校学生工作宏观环境的新变化,高校改革和发展出现的新变化,高校学生群体的新变化。面对这些变化,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转换思想,提高素质,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切实做好学生工作。
三、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模式的特点
高校学生精致化模式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学校工作精致化模式需要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
这是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模式的最大特点。在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其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已为必然趋势,是未来大学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满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从业人员个人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可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支撑、学科建设支撑、队伍建设支撑。
如何做建设一支学生工作专业化的队伍,需做到以下几点:
1. 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辅导员是最贴近大学生的一个工作群体,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给予了学生除第一课堂以外各个方面的指导,以言传身教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辅导员队伍质量的优劣,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劣,关系到大学教育质量的优劣,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劣,所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2. 高校应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使其责权利相统一。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给人的印象就是“千针万线都从这一根针里面穿”,工作对口部门庞杂,工作繁杂无序,随意性、机动性强,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提高对辅导员工作地位的认识,更要明确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范围,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提供必要的保障。
3. 创新观念,让辅导员成为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围绕高校育人目标,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法、保持旺盛活力、体现工作实效,进行观念创新,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校学生工作的观念创新,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先导。在观念创新方面,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人性化管理与严格管理、制度环境建设与人文环境建设、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四个比较重要的关系,并推动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学生工作的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制度化。在精细化管理阶段中,除了要求工作方式的创新外,更重要的是管理者的观念要得到创新,要有精细化的管理意识。现实中,保持观念的同步创新往往被所忽视。如何做到学生工作管理者观念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发展变化需求。学生辅导员要从数据中走出来,从杂务中解脱出来,走进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仅要做具体工作,还要去学习、去研究,做一个会思考,能研究的学习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在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中,从内外两方面做好“功课”。外部环境上,要时刻把握时展的趋势与特点,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工作,用国际化、时代化、现代化的视野审视工作。内部环境上,要认真分析总结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变化特点,包括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特点、生活特点、业余爱好、兴趣专长等,确切把握工作对象的特性,并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以此为基础设计工作,制定措施,落实任务,实现目标。
(2) 学生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努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共性要求与个性优化发展的协调统一。尊重是基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工作载体,实现平等沟通,民主交流,相互理解,和谐统一。要进一步改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管理传统,摒弃教育管理中的“领导意识”和形而上学,创建最大限度发掘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工作新局面。
(3)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要遵循教育规律,必须把握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培养人,是“育人”而非“制器”;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主体,以精神提升人,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学生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
(二)学生工作精致化模式需要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即将系统性管理模式引入学生工作,它对学生工作管理这项工作提出了系统性思维要求。它要求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将学生工作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开的事物,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坚持管理系统的集合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来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建立以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为中心,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导向,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基本内容,以“党政配合、教管融合、校院整合、专兼结合”为原则的学生工作机制,辅之以决策沟通、信息共享、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应急处理等制度和措施,努力用制度规范管理,使学生教育管理体制能与培养目标、形势变化、学生特点和成长需要相适应,为实现教育目标创造条件。
(三)高校学校工作精致化模式需要以成果导向
成果导向是指为自己及所管理的组织设立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的动机与愿望。个人希望出色地完成任务,愿意从事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种人在工作中有强烈地表现自己能力的愿望,不断地为自己设立更高的标准,努力不懈地追求事业上的进步。
以精致化模式管理要学生工作管理者的工作方向发生转移,即从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转变为以工作成果、发现机会为导向。以更高的要求以从事学生工作,创新学生工作的方式,让学生工作取得更显著的效果。要有精准目标,清晰工作的真正目的,否则你的行为将不会是最有效的,甚至可能是南辕北辙的。
(四)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模式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尤其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善于运用科学理论辨析社会现象,夯实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找准统一大学生思想、凝聚大学生力量的着力点。在工作方法上,要注重探索系统的、有理论说服力的、有实践支持的结合方式。要引领大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和对现实生活深刻的观察分析来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目标、磨练意志品格、思考现实问题、判断是非曲直、明确发展规划。
四、构建学生工作精致化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一)坚持“人本化”育人理念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了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体现人性化。在信任、尊重、激励中发展人,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学会尊重理解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人格,有他的自尊心。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保护。在安排工作上要让学生去理解。使学生内心有认同态度。“让我做”为“我要做”。绝不能用“你必须这样做”、“我要求你照办”、“我命令你执行”等方式要求学生。在工作检查中,也要注意方法,从关心的角度去了解“工作完成怎么样了,是否还有什么困难”,“还需要学校做什么吗”等方式去检查完成情况。不能讽刺、挖苦、训斥学生。这样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辅导员要学会赏识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要发现人和培养人必须学会赏识人,应带着尊重的和谦量去欣赏每一位学生。带着“你能行”的眼光去勉励学生。要用“挑剔”的眼光去欣赏学生身上细微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才会视你为知己,视学校为自己的家。
辅导员要学会激励人,激励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有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学生才会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去创造。激励学生还要不断满足学生的合理、健康的需求,学生合理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能充分地调动其积极性。
(二)行施系统化的服务内容
学生工作系统化建设就是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事务,在环境背景下设计,优化配置资源,发挥人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元素组合实现整体目标。要着力完善“三全育人”学生常规教育体系、“四自管理”学生常规管理体系、“三困帮扶”学生常规服务体系、学校社会家庭的德育体系、招生与就业工作创新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体系、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 究体系、学生工作奖励性绩效考核体系等体系。
(三)贯彻“三贴近”的工作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实践的总结,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总书记明确要求各条战线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宣传先进思想的前沿阵地,只有紧紧围绕“三贴近”这个核心不动摇,重度重视,认真学习并贯彻到底,才能做好高校的学生工作。
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着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构建循环、内在、高效的学生工作系统机制
(一)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学生工作由事后管理向循环管理转变
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向家长报喜不报忧,甚至提供相反信息,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不清楚,最终导致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典型的事后管理,人为的割裂事情发展的周期,侧重于事发后的处理,而忽视预防和应急准备。因此,高校学生预警机制以“预防为主,重在育人”的原则,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生自我教育三位一体的管理新模式,对学生工作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强防范,变事后管理为循环管理。
(二)建立激励机制,实现学生工作由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
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内因起决定作用。在工作中既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又要发挥他们教育主体的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每个人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激励情境,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这样,学生工作才能真正作到入耳、入心,行之有效。
(三)建立考评机制,实现学生工作由无效管理向高效管理转变
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考评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工作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实现学生工作目标的途径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方面对学生而言是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因此,建立考评制度,运用考评措施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对学生工作进行定期的评定,是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工作情况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一种体现。
六、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模式的总结与展望
高校学生工作应采用什么方法、如何研究呢?笔者认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研究式学生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以一种开放的、创新的思维观,努力寻求学生工作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契合点,使学生工作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走出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误区,将教育同人的幸福、尊严、自由和终极价值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精致化管理不是某种具体的模式、标准和目标,而是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至善至美的工作境界,启迪教育者以创新思维对工作加以持续优化,要求教育者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工作层次、方法和能力上不断提高。这就是“精致化”的内在价值追求,它好比是安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一台“发动机”,激励着我们不断达到一个又一个更好的目标,是一种持续发展、永无止境的事业追求。
学生工作精致化管理要全面渗透“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程序科学、过程规范”,充分保障学生权益。教育无小事,事事见匠心,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意识,学校一切工作都为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与实施,这正是精致管理、精致教育的本质精髓。
参考文献
[1] 夏斐.构建循环、内在、高效的学生工作系统机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肖瑾等.浅谈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J].管理观察,2009.
[3] 朱晨花,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探析[J].职业与教育, 2009.
[4] 张春华.那年,初带毕业班……,课外阅读(中旬)[J].2012.
[5] 王文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探讨[J].教育探索,2007.
[6] 彭翠峰等.基于职业化专业化的高校专职辅导员管理模式新探[J].高教探索,2010.
[7] 张彦.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0.
[8] 樊晓东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
[9] 朱丽等.对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分析和思考[J].教育界,2012.
[10] 赵岚.学生工作专业化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1] 黄维兵等.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研究[J].科学咨询,2011.
[12] 史传军.我国企业横向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D].西华大学,2012.
[13] 陈思坤等.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创新的切入点与着力点[J].教育探索.2006.
[14] 马平.引领调控制度整合——双辽市第三小学精致化管理的探索[J].快乐作业,2011.
[15] 戴立国等.实施精致化管理促进学校健康发展[J].课外阅读(中旬),2012.
[16] 吴钟熙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推行精致化管理的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
[17] 朱晨花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归因与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
[18] 黄晓波.关于研究式学生工作模式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8.
[19] 严玉明.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7.
[20] 孟繁宇等.谈谈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专业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1] 徐晔等.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J].文教资料,2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226-02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智能,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各种智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位学生除了加强数理逻辑智能和言语智能之外,还要培养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等,以满足新时代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课程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设计。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对于我国当代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当今的高职教育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1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考试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学校的考试模式也应多元化,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笔者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就多元化考试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做出以下分析。
1.1 考试方式多元化
(1)训练认知策略,开展口语考试,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能运用听说读写进行交流、讨论、解释、说明、创造知识、建构意义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语言技能的发展对学生取得任何学科学习成绩的成功都有显著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某些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口语考试,以检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英语课的课程考试方式,平时测验中包含口语考试项目,注重过程性评价。课堂上要求同学们当小教员来讲解课文内容,课下收集材料并制作成课件,课堂上要求选出来一两个同学来解说。通过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发展语言智能,达到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客观考核。通过在校期间让同学们多练习口语鼓励学生课堂上多说多练多听,训练学生的嘴巴和耳朵为将来毕业后实习及工作奠定基础。课堂上同学们的每次回答问题及朗读课文句子或段落,讲解文章内容等多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部分占一定分值比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采用传统笔试形式,促进逻辑数理智能。
传统的智力测验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例如,英语课程属于文科类课程,但同样具有理科类课程的特点,英语学科同样拥有某些数学概念,如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掌握这些概念可以促进外语习得。传统的笔试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型能很好地培养逻辑数理智能。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阅读训练中,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预测和改变逻辑结果等能够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逻辑数理智能在思考和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指导学生根据语篇线索(如注释性线索、同义词/近义词线索、反义词线索和语境线索等)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理清句子基本结构,整合文本的意义;根据语篇中已知的信息推理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字面意思、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深层理解文章的寓意;根据所读内容用文字按逻辑顺序表述主题。这些阅读练习具有挑战性,能够锻炼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3)替代方法。
高职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学生应该达到英语能力水平考试A级或B级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校方规定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如果能够通过B级考试,拿到B级证书,那么在接下来的学年和学期英语期末考试时,可以申请免考。换句话说,英语水平能力考试B级证书可以替代学校校内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这就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此外,其他课程如计算机成绩考核也可以采取类似方法,国家或省级一级或二级证书可以替代学期考试成绩。
1.2 考试手段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进行另外两种方式: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比如,课堂上同学们分组讲解的文章段落或课下同学们分组制作的课件课堂展示,每次课上同学们讲解或展示完毕,让全班同学根据同学们参与这个过程的态度及表现,来综合评判每组的得分并分出优良可差等级。让学生当老师评定他们自己的表现,学生感到新鲜而有趣。此外,学生自评也是考试评价多元化的一方面,每门课的阶段测验或是一个章节或是一个单元,考查一段时间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的学生自评可以表现在以下方面:比如英语课程对整个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综合评价来考查综合知识,课文内容的词汇练习及故事情节的理解选择或判断题,英语中某个语法点的专项练习或语法综合练习。各种练习组合成一份完整的英文试卷,每个题型分别占不同比例的分值,利用课堂上一节课或半节课时间来测验,采用闭卷形式具体时间长短需根据内容多少而定。测验后的试卷归学生自己来评判,要求公平、公正、合理地打分。学生的自评结果组成了平时成绩中的一项,与上述提到的学生之间的互评一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项,评价的最终成绩和期末终结性评价组合成为学生该门课的总成绩。
1.3 考试内容多元化
每门课程的考试内容应该更为全面,不但要考核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还要考核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其他知识或能力的掌握;比如,试题中既涵盖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核心词汇,也涵盖了核心词汇的相关词汇,包括核心词汇的近义词、反义词、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等其他词形形式。尤其在阅读理解这个题型中阅读时总会遇到生单词,表面上看单词没学过不认识有时仔细再看看,实际上单词就是大纲中的核心词汇的演变形式。日常学习中我们不但要掌握基本知识还要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真正地做到并实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效果。此外,整份卷题型既包括传统题型如选择、填空、阅读理解等,又包括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写作和翻译题型,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每一门具体科目的学了课堂上所学知识即知识的客观输入之外,更重要的是课下学生自己的总结和概括,而这才是更为重要的内在反思反省过程,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才能真正地掌握学会知识。
1.4 考试目标多元化
高职教育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每门科目,最终应达到3个目标的要求,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就高职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而言,学生应该识记理解掌握3500个词汇,毕业之前该达到高职教育大纲规定的英语能力考试A级或B级要求。不同的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对学生语言水平提出不同的标准。针对高职英语课程的能力目标而言,学生应该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书写简短的英文实用文体文本,比如请假条、求职信、便条、通知、感谢信、邀请信等。进行简短的日常对话能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书写能训练学生的内省智能。就高职英语课程的素养目标而言,学生通过学习一至两个学年的英语课程,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爱护语音室的耳机和其他设备等。
总之,高职教育的考试模式在各个院校也有所不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不同学科的考试模式不尽相同,可进行灵活调整。高职院校英语考试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一、引言
最近几年,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高校转型,特别是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趋势之一。黑龙江东方学院是全国第一批民办高等学校之一,全国就业50强,并已拥有专业硕士点授予权。作为国家钦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试点之一,我校本着建设“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应用科技大学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
在全校教学改革中,公共外语教研部针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特别是结合信息技术新手段,引入了句酷批改网、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平台等软件,在全校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至目前为止,大学英语期末试卷仍为人工批阅,没有正式引进考试系统。因此,笔者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的角度,试析推行无纸化考试改革的重要性。
二、推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改革的原因
1.满足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需要,促进考试公平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想在就业当中争取到先机,首先就要有实现就业的“敲门砖”――各种从业证书。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最严峻的考验就是四、六级证书的取得。随着2008年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开始实行,网考(即无纸化考试)便成为考试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也提到, “大学英语新的教学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推行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改革,可以使学生通过网上测试系统,能够更加熟悉网考的步骤,并且可以由大学英语教师建立题库,能够做到多题多卷,甚至一人一卷,有效地避免了考试作弊的问题,促进考试公平,避免了以往考试划范围、学生背答案的问题;促使学院的管理者重视英语教学,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推行无纸化考试后,一学期可以做到多次测试,取成绩最好的一次为期末成绩。这种方式就是采用形成性评估方式,取代了以往的总结性评估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与现在的高考英语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网上考试系统也可以通过自建练习题库,让学生课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随学随练,这就真正实现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英语的目的,也实现了接轨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的目的。
2. 满足节约人力、物力的要求
推行无纸化考试能够有效节约纸张。根据学校教务处统计,每学期用于印制试卷的费用就高达几万元。黑龙江东方学院在校生1万多人,每学期参加大学英语考试的学生也有6000人左右,学校除了要安排教室,还要安排负责监考的老师。考后,又要组织大学英语教师集体阅卷。我校公共外语教研部在职教师37人,批阅全校大学英语试卷至少需要4天的时间,这不仅是时间上的浪费,也是人力上的浪费。因此,全面实现无纸化考试能够有效地节省学校的资源和经费,并且,实行机考也能够避免教师人为批阅试卷出现的主观错误,减少教学事故的发生。
现在,一个低端的考试系统需要20万左右,几年之内,考试系统的成本就已经被节省下来了,并且随着考试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它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那么,每年学校除了固定维护软件的费用,就没有相关的考试试卷和安排监考教师的费用。所以,从经济节约的角度上看,推行无纸化考试是非常必要的。
三、推行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改革仍需解决的问题
1.资金的问题
目前,购买一个考试系统至少需要20万左右,虽然数目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发展中的民办高校而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软件每年的升级费用也有几万元。因为缺乏国家或者省市的资金支持,在所有民办学校推行无纸化考试系统也不是一件易事。
另外,推广无纸化考试,需要有较多的机房,我校机房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在线考试。建设机房的费用也非常大,这也是推行无纸化考试改革的难点之一。
2.网络系统维护
大学英语无纸化系统如果购入,后期的技术支持需要由计算机能力较强的老师负责,而大学英语教师由于本身的专业限制,需要接受详细的系统维护培训,可能需要时间。另外,在线考试时,没有足够的计算机老师可以全程跟踪,大学英语教师又不知如何处理考试系统的突发状况。师资培训这个环节也是目前推行无纸化系统的难点之一。
四、结论
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是大学英语新一轮改革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于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发展学校的核心就是培养具有“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特色的毕业生,让学生能够应用英语,在求职面试中脱颖而出;提高四、六级过级率和考研率,真正为建设一流的应用型科技大学服务。响应国家 “互联网+”的号召,将互联网与大学英语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开拓出属于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改革的独特道路。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教育部2005年第2次新闻会:介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有关情况 [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05一02一25.
[2]张尧学.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J].外语界,2005(5).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2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12
随着人们对各种教学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实践、发展和创新,人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落实教学“七认真”,到强调教学的“有效性”;从追求传递知识、适应环境,到强调张扬个性、促进学生发展,实施“优质教学”。这对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和质量观,全面落实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改进课堂结构,构建一个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过程呢?本文从高三化学复习的角度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一点思考和认识。
一、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各取所需,做到各有所得
高效优质的课堂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在参与中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这种参与不仅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上,更表现在内在的思维上,追求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与学生知识的增长、智慧的发展正相关。优质的课堂,必须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展示自我的机会。既让优等生思维驰骋、个性张扬,又让学困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既让活泼开朗的学生表演表现,又给内向寡言的学生展露才华的机会,避免一人向隅,举座不欢的尴尬。
例如,我校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时指导思想是起点要低,落点要高。基本模式是从基本性质、基本反应入手,系统归纳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制法、用途,构建知识网,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收敛、评价、综合应用等思维训练,不仅追求知识容量,更注重思维容量。
如复习氯气时分以下三步:
第一步,双基归纳。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结构的角度系统归纳总结氯气表现强氧化性的全部反应,如氧化金属、氧化非金属、氧化化合物等;总结氯气既作氧化剂又做还原剂的全部反应。
第二步,思维训练。选取重点反应从不同角度分析归纳,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思维品质和多种思维能力。
第三步,综合应用。将复习内容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的拓展。体现较高水平的学习成果。
第一步,由于引导学生从理论的角度看氯气的性质,思路更清晰,线索更分明,同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氯气与铅(生成PbCl2)、氨气、溴化亚铁(先氧化Fe2+)、碘化亚铁(先氧化I-)的反应,即使优等生也感到学有所得,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得到了升华。由于避免了照本宣科炒冷饭式的复习,学困生也兴趣盎然,感觉台阶较小,增强了复习信心。
第二步,设计系列问题,训练思维:
问题1.从平衡角度分析,你有哪些方法使氯水中HClO的浓度增大?(引导思维发散,并与平衡移动理论综合)方法有数十种,让基础差的学生先列举,然后逐步过渡到优等生,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创设和谐的复习氛围,同时对不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及时订正(如加水、加HClO、加NaHSO3等)。
问题2.上述方案哪些最好?(训练收敛和评价)这一步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基础好差都能参与进来。
问题3.Cl2、ClO-、HClO等微粒均有较强的氧化性,生活中常用于消毒、杀菌、漂白等,它们均能直接使有机色素褪色吗?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以及利用变量控制设计实验的能力)
问题4.向氯气中加浓HCl,平衡如何移动?清洗卫生洁具时为什么不能将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使用?请写出NaClO和浓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训练逆向思维及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步,我出示Cl2与FeBr2反应的框图推断题,在知识的综合应用中升华学生能力,有前面的铺垫,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找到解题的思路。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增长智慧,提高素养,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教师的教应该以是否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评判。
再如,复习CO2性质时,我们还是沿着双基归纳-思维训练-综合应用的模式展开复习。从初中课本的八圈图入手,归纳CO2与水、碱、碱性氧化物和盐的反应,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问题1.CO2通入Ca(OH)2溶液中会出现沉淀,通入CaCl2溶液中为什么没有沉淀?请完整叙述不同现象的原因。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平衡移动与溶液pH有关的结论。
问题2.能否利用CaCl2和CO2产生CaCO3?
问题3.能否归纳与CO2反应的盐溶液有何特点?呈碱性的盐都能与CO2反应吗?
问题4.NaHCO3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你能利用CO2和NaCl溶液制备NaHCO3吗?
问题5.写出CO2与NaCl、NH3、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6.侯德榜制碱工业中,滤除NaHCO3后,需向滤液中加入食盐粉末,并通入氨气,使NH4Cl晶体析出,请作合理解释。
问题7.索尔维制碱是向滤液中加入Ca(OH)2,将放出的氨气循环使用,请比较两种处理滤液方法的优劣。
问题8.从现在的观点来看,CaCl2已不是无用的物质,请列举CaCl2几个用途。
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牢牢抓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注意力,在讨论、辩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完成了从似是而非到豁然开朗的转变,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得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优质的教学,应该是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应该是符合学生实际、教材实际的教学。对教材合理重组,恰当地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思维热点,引发思维碰撞,激发创新火花
高三复习点到点的全面扫描,往往被认为是第一轮复习所必需的。但这种模式极易引起学生认知疲劳,甚至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新的高考模式下怎样复习既有新意又节省时间呢?选取热点,创设情境,引发思维碰撞,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
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不外乎复习特征、本质、概念、强弱比较等内容。平时师生都比较重视熟悉,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知识的系统性有了,新意没了,学生大脑皮层没能形成兴奋点,因而也就谈不上提高和升华。备课组充分讨论后,决定选取教材中的蓝瓶子实验来引入这部分内容的复习:
第一步:演示蓝瓶子实验
高三复习居然也有实验,学生感到新奇。溶液在蓝色和无色之间反复地无止境地振荡,一下子抓住了他们的眼球,新异的实验现象深刻地刺激了他们的大脑皮层。
第二步:实验现象总结
蓝色无色之间的变化可看成是亚甲蓝和亚甲白之间的互变,静置变白,振荡变蓝。
第三步:原因探究
静置变白,是因为亚甲蓝被葡萄糖还原,振荡变蓝是因为亚甲白被氧化。硫化钠、Vc、橙汁等均可代替葡萄糖。上述两个过程谁被氧化,谁被还原,谁发生氧化反应,谁发生还原反应,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整个过程中亚甲蓝起什么作用等问题可自然引发出来。
第四步:氧化还原特征、概念总结
此时总结特征概念可谓顺流而下,水到渠成。
第五步:趁热拓展
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有化合价升降?为什么有电子的得失?能否设计实验证明氧化还原反应中(如KI+KMnO4+H2SO4)确实存在电子的转移?让学生设计原电池,画出装置图,写出电极反应。
一步步把氧化还原的复习推向深入,在学生的兴趣盎然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元素化学的复习中,每一族都有可选取的思维热点,如SO2与H2O的反应、NH3与H2O的反应、HNO3与Cu的反应、Na与H2O的反应等等,都可组织设计成思维热点。
如果一堂课由环环相扣的热点问题组成,张驰有度,必然可以有效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面面俱到,不如突出重点。应该大力提倡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
优质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这在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形成学习动机,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三、渗透情感教育,融洽师生感情,追求内在发展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教育界的古训。我明确告诉学生,生活中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必须尊重我,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是同伴,你可以对我讲的内容质疑、甚至批判,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交锋。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凡敢于在课堂上当面质疑辩论的,我都立即加以表扬,真正做到畅所欲言。有时也有下不了台的时候,但有错我就承认,这样做更加密切了师生关系。
复习SO42-的检验时,我问了如下几个问题:
(1)取试液少许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能证明含有SO42-吗?
(2)取试液少许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能证明含有SO42-吗?
(3)取试液少许加入HNO3酸化,再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能证明含有SO42-吗?
(4)如何检验SO42-呢?
接着我边板书,边讲述以下结论:
试液少许无沉淀产生有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话音刚落,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上述操作有两处不严密。一是如果溶液中存在SO32-、NO3-而没有SO42-,也会出现上述现象。故应将“无沉淀产生”改为“无明显现象”。二是后一步不能加Ba(NO3)2!理由是如果前面产生的SO2溶解在溶液中,酸性条件下NO3-也能氧化SO2产生SO42-。实验事实证明,同学的推理是正确的。下一课我把SO42-的检验更正为:
试液少许无明显现象有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试液少许无明显现象溶液冷却有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同时对同学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风给予了高度评价。
判断力与批判力是发展和创新的必要条件。优质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意识和探究习惯,通过质疑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有机复习时,同学板演了下列方程式:
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我随即表示肯定。但马上有同学站起来表示异议,“Cu2O在酸性溶液中会溶解,并发生歧化反应,故上述方程式不能表示真实的化学反应”。我觉得很有道理,怎样表示才正确呢?“反应物添上NaOH,生成物改为CH3COONa,即正确的方程式应表示为
CH3CHO+NaOH+2Cu(OH)2CH3COONa+Cu2O+3H2O”。我为同学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击掌称快,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课后有学生跟我讲:“在你的课堂上,我比较放松,思路特别顺畅,特别容易产生灵感。”我想这可能与我的宽容与“放纵”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