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德育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5 17:07: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青少年德育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青少年德育教育

篇(1)

1、以符合社会发展为前提,及时有效的确定和调整青少年现代人格标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所处的学习环境与传统中学来说有着显著不同。由于中职学校的培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某项职业技能的人才,因此,中职生的学习环境也偏向于社会化。正是这种独特的德育培育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现代人格,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他们的相关要求。因此,中职学生人格塑造应以符合社会发展为前提,以实现从学生到真正的现代化社会人的转变。所以,德育教育应该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培育中职学生的文明、自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现代化人格,中职生的所持人格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展现自己优秀的专业技能,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2、以现有青少年人格标准为基础,做好青少年现代人格纠偏和重塑工作由于教育方式与理念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大都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缺乏自主思考意识和能力,这是我国青少年人格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所受教育偏向中庸思想,所以我国青少年不习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善于在一些竞争状况下为自己争取展示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也就表现为思想层面的不自信。这是我国现有青少年的普遍人格标准,尤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在学习上存在诸多短板,在行为习惯上与大众有所偏差,因此其人格中的不自信也更为深刻。所以,针对这一普遍现象,中职德育教育应以此为基础,做好中职学生现代人格的纠正和重塑工作。教育的重点偏向对于自由言论和自主思考重要性的宣扬,帮助中职学生认识到公开表达自己见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现代人格,以为未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现代化人格基础。

二、教育内容要强化青少年现代人格素质

1、青少年现代人格塑造要始终融会于德育教育的内容我国中职德育教育主要包括对于科学、爱国、法制以及公共秩序等观念的培育,目的是为了让青少年成为社会的良好公民。因此,青少年现代人格的塑造应该始终融会于德育教育的内容,不能脱离德育教育空谈人格塑造,这样不仅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标,也无法实现有效的人格塑造。比如,在塑造中职生爱国意识过程中,可以结合历史、地理等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铭记历史、掌握地理位置的过程中理解到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心怀感恩和爱戴,知道祖国的领土不容侵犯,进而建立起爱国主义情感。

2、青少年现代人格塑造要符合德育教育的目标及要求我国中职德育教育旨在为社会培育拥有一技之长且具备高尚人格的专业化技术人才,德育教育具备贴近社会,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符合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现代人格塑造也应符合德育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以使学生形成适应时展趋势的人格特征。比如,在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时,应该使其认识到通过自身合法劳动获取利益的合理性,切勿将德育教育束之高阁,一味宣扬应该抛弃个人利益,不能将个人利益看得太重的思想,这样与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意识格格不入,也会招致学生的抵触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念,通过努力工作获取利益,是青少年可以秉承的一种正确的人格观念。

三、教育方法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1、青少年现代人格塑造要讲究教学方法,要言传身教对于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应该做到言传身教,不能让学生感到这些德育教育的要求只是单独为他们开辟的,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所以,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区服务活动或者志愿者活动,让学校师生参加,学生通过与老师的共同付出,耳濡目染老师的一举一动,才能真正在心里接受老师对他们的德育教育,那么助人为乐等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才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2、青少年现代人格塑造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正处于身心思想不断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他们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被过多的约束。所以,德育教育应该考虑到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改变单一的灌输教育的方式,以平等的教育方式为主,老师与学生以朋友的关系进行交流,以此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篇(2)

【中图分类号】G41

【正文】

一、目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人类的希望,现在的儿童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只有从小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然而,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总结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及经过多方调查,现将目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总结如下:

1、社会观念缺失、家庭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向更广阔方向发展,各种腐朽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趁虚而入。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不同程度的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各种社会影响,使少数未成年人出现了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现代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在父母要教育好孩子这一单一层面,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发展模式。遗憾的是当下的家庭教育还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目标上重智轻德,观念上守旧偏激,方法上重保护轻自立,手段上重物质轻精神――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这些“偏差”,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

2、学校德育工作观念滞后、模式单一

相对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学校德育工作观念又显滞后,具体表现在:

(1)德育内容过高过空,不能与时俱进。

多年来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的多是“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教育,观念上强调公与私、付出与收获的简单对立,而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连党员、干部也难以达到,造成原本高尚的道德变成了口是心非的集体谎言。

(2)德育教育单一、陈旧,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

德育传统模式有它的优点,但最大的缺陷是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没有把育人放在首要地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未建立“德育整体工程”,绝大多数学校停留在因形式教育要求而开展应付性的教育活动上,这将直接导致学校德育教育的低效甚至失败。

3、未成年人身心失衡及社会关注不够

未成年人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方面来看,他们思想相对独立、成熟,但是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模仿、叛逆心理悄然而生,同时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失去控制力,甚至形成犯罪。

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注不够。由于社会风气的不正,从上至下的吃喝风,上行下效,未成年人才会比吃喝,比名牌,校园里才会出现带手机摆酷、信用卡买单等这样那样的怪事。

二、如何改进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针对以上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谈谈本人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看法:

1、巩固家庭防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父母、监护人、共同生活的长辈等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多与周围的孩子沟通,快乐地生活在现实当中。首先要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遵纪守法,做好表率;其次,改善家庭环境,减少夫妻间的摩擦,建立和睦健康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亲情的呵护下成长;最后,针对孩子身心发育特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待孩子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百般溺爱,更不能放任不管,要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心,让他们懂得不能逾越社会规范。

2、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时间更长且更规范,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那么,学校应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呢?下面谈本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做法:(1)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小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有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长大后才能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自己的勉励和期望。(2)对学生进行爱的情感教育。平时可以教育学生从一件小事做起:让学生做件让父母高兴的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帮助差生补课,让学生亲手为老师端上一杯热茶等等,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学之间的真诚和师生之间的融洽和谐,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3)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教育。为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进行正确的行为习惯教育,平时要求学生自觉以《小学生手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4)对学生进行从小胸怀大志的理想教育。平时让学生阅读张衡、、、鲁迅、爱迪生等古今中外名人的书籍画册,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力量、感受心灵,从而使自己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得到勉励和启示。同时要教育学生特别注意理想和实际相结合,切不可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让学生在逐步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大目标中不断设立相应的阶段性小目标,让他们懂得,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去做,才能不断克服许多外在困难,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内涵”。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可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应如何去做,并告知学生:远大的目标,伟大的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只有从小事物做起,从自己感兴趣的那点事做起,你注重了持之以恒,你下决心去踏踏实实的做了,那么你一定能成功。

3、加强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社区管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寒暑假全国上下应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成年人活动场所,设置明显标志,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并定期审查。社会应大力创作健康向上、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图书报刊、影视作品,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将未成年人的过剩精力引导到欣赏、创造等有意义的文化生活中。

总之,今天的青少年身上能看到名族的未来和希望,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资源投入越多,越是对名族和国家的未来负责。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向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提高名族文化素质,也才能提高中华名族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10-02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变时期,也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青少年加强价值观教育对于其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在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也在冲蚀着青少年的头脑,导致部分青少年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迷失,进入了价值观发展的瓶颈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用“德育”教育来给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用德育教育来探索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

一、德育教育的概述

(一)德育教育的含义及基本原则

德育教育源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把遵从一定的法则来培养自由人的活动称为“德育”。到19世纪中期,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斯明确把教育活动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也是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求,本着一定目的有要求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展开系统的影响,它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政治准则以及思想特点等转化为一种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十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德育”则是实现全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德育教育的原则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德育教育过程的内在的规律性,是对德育教育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概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对于道德的认知和实践要统一并重。即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在严格要求同时要尊重信任。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严格遵守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同时在关心学生时要坚持民主平等、要尊重学生自身人格、信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自主的发展。3)“”,有的放矢。即在保证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总方向相一致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5)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统一。在坚持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性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德育教育的任务,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做到这几方面的内容,以保证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格的形成。其一,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祖国成就的认同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其对祖国同胞的热爱,这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和谐统一。其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坚持做到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教育有利于他们坚持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这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科学的“三观”教育,这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四,坚持民主法制观念的教育,深刻他们对于宪法和法律的认识,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民主法制观念。其五,坚持社会公德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将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在自身的行为当中,为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做好基础。

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尤其重要。首先,可以从本质上完善青少年学生的内在品质。哲学家康德说过:人的天职和目的是向善以完善人性,使自身成为道德的存在。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来讲就是对其进行一种质的规定,使其具备做到的属性。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也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和改革举措,但由于他们对社会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还缺乏一定的认同,导致他们在做出一些价值判断时,多数会以他们自身经历的事实为依据。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一定的价值观念。最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新事物的渠道越来越广,接受意识和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多元化的社会实况总会对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影响,许多学生喜欢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和行为来引起关注,甚至有时候还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就急迫需要德育教育的大力推进。

二、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现状呼吁德育教育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华民族也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我们的社会变迁、经济结构、文化发展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在这种趋势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由以前的一元化状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种科技充斥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下,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迷失。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其中“主德”的传统文化精华对于人生修养和价值观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当前这种独特的价值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却被束之高阁,依然不被重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不会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科学态度。第二,对于价值观主体的迷失。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社会所呈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错的多元的社会,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下人们面临着多种信息渠道,接受着不同文化和思想,其思想意识也变得更加开放,这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等也逐渐失去了主流价值观的统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被随之而来的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所取代。第三,价值观教育方法迷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并没有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授课教师基本上是一些难以胜任“主科”教学的老师担任,这种明显的不被重视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加重了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率。

三、以德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主德”思想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其中“主德”思想是现阶段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渊源和积淀。首先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以孝悌为本的一种对人处事的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在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社会,用这种思想来指导青少年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次是“贵和尚中”的思路。“和”和“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主张“中”与“和”,反对“过”与“不及”,即运用辩证统一的方式来判断。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有了这些精神和品质,就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各种文化思潮和先进科学,早日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最后,是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对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孝文化的正确传播和传承,有利于青少年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所以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的这种现状背景下,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实价值并传播和传承这些价值,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自身成长,以及社会和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

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现实社会充斥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青少年的价值观时刻受到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这已经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单独承担的了,所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模式,这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价值观教育成功的关键。

首先是学校教育方面,必须承担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地位。学校教学模式设置要重视价值观教育,要安排合适的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起价值观教育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和方式,不能再采取单纯的灌输式和纯理论式教学,而应该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价值观教学当中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用主动的创造性的方式来践行这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学科。其次是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必须重视到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接受到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最为信赖的人,对于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榜样效用,家长对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作用非凡,不能再单纯地认为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和职责,家长也要重视起来,要加强和学校、老师的联系与沟通,要和学校有机配合。最后是社会教育方面,要把“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中去,正确把握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王仕民.德育功能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以德治国就是依靠德治的力量来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治理,德治就是以道德的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觉悟,进而引导他们的行为举止。道德说服力可以启迪民众的道德思想觉悟,激励他们的道德情感进而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从而增强民众产生规范道德行为的动机。道德劝导力就是要在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舆论和道德环境,增强民众的道德责任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该负的道德责任,一旦违反了道德的要求,他就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甚至是公众的批评。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会让他产生一种羞辱感甚至是痛苦,这样以来他与别人进行交往时就很难与他人融洽相处。迫于这种压力的存在他们就会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弃恶扬善,做出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行为。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处于重要的形成阶段,需要有科学和系统性的引导,才能有助于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青少年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四有 ”新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一个环节,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于青少年德育教育自古就有“黄金非为主,德重鬼神钦”之说,这也说明了品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产生的转变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树立较为远大的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青少年德育教育是其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个体能够适应时刻处在发展中的环境,并且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能力、情绪反应以及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处于积极的状态中,有正常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能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外界的影响他们能够实现自我调控,进而保持自己的心理协调和平衡。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取得较大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情形却不容乐观,尤其是一些青少年产生了情感不稳定,思想行为缺乏理智而显得过于偏激;自我封闭性强而不愿意与师生相互沟通交流;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协调,导致心理发育略显滞后;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阅历较为浅显等等。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也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为了能够及时教育和挽回这些问题少年,有必要加大对其德育教育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的力度。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德育教育不仅仅培养学生们的思想行为的方法,更是教师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和疏导的重要途径。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是学生们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

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通过学校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是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直接关乎我国社会主语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就必须要重视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就要做到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相统一和协调发展。由此看来,德育是实现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和基础。这是因为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将社会道德传授给学生,并让他们将此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最终形成自身稳定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德”也是我们的为人之道,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为基本的准则。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全面平衡和协调这几种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有多么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都无法取代德的重要性。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实现他们自身的完善,而且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因此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要做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就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以战略的眼光来充分审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篇(5)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尽管德育教育的喊得口号很响亮,但是并没有落实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得学校之间、学生之间都在比成绩、比考试分数。在这种形势下,各所学校都减少了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与德育相关的课程活动,家长也纷纷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根本不管孩子的德育情况,再加上青少年缺乏对德育的深刻认知,一旦缺乏良好的引导,极易误入岐途。

(二)缺乏德育管理机制

据悉,我国各所中小学差不多都专设了德育处,从形式上看,所有中小学的德育管理体制正趋于完善,但是其德育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德育管理机制,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执行不到位,甚至看不到效果,也没有人定期反馈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热情不高;部分德育管理人员较少学习教育知识理论,德育经验不足,不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德育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不足,由于社会对学生形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从而加大了学校德育建设的难度。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和虚假性,可能会误导青少年学生发表违背现实的言论、制造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等等,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特点。然而,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落后,观念守旧,难以将新媒体的新特点融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可见,新媒体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解决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不足的对策

(一)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可制定班主任管理及考核办法,坚持竞聘和推荐原则,选拔一些成绩突出、师德高尚、威信高的优秀教师,经校长任命后,方可担任班主任一职。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细则,适时评估班级教育效果、班级奖惩、素质教育项目等的实施情况,综合考核班主任的年度德育教学情况,以此评出首席班主任,建立班主任管理档案,实行梯级化管理,完善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制度。

(二)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完善,还离不开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带头作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其次,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社会、家长、学生为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再次,还要成立德育研究室,派人专门负责研究、指导、督导、检查、考核各级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最后,落实督导检查考核职责,对师生进行深入调查,将督导评价机制落实到位。

(三)培养学生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也至关重要。其一,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避免“一切随潮流”的信息取向,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其二,将新媒体素养纳入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新媒体的内涵,清楚地知道新媒体的好外与坏处,以防盲目接触;其三,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与自律意识,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相关的规范和道德,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源。

(四)健全新媒体德育平台

健全新媒体德育工作平台,一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社交软件的传播优势,注册学校德育门户,以便有效地创造德育工作平台;二要设置德育网络部门,实现对学校德育网络信息的监管,以便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德育工作;三要探析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最大限度地找到符合其特点的媒体资源,努力实现德育新媒体工作平台的方式,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资源体系。

(五)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搭建更宽广的德育教育平台,比如:举办中华传统节日感恩节,组织传统节庆游园活动,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同时,学校还应当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社团组织,加深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道德素养,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6)

如今,青少年自杀、犯罪的事儿屡见不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值得我们深思: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思想教育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三重影响。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德育对青少年品德形成的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德育绝不能脱离家庭、社会而孤立地存在,并发挥作用。学校德育应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综合一致的德育教育网。在德育教育网中,学校德育发挥着主导作用。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又要使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相一致,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下面就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1、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至今天,我国人才选拔还是通过各种考试实现的,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只看重的是青少年学生的分数,评价教师能力也以学生成绩为依据之一。于是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校也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智育教育上,只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教学,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转变传统观念,而且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渗透德育,把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抓。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德育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生不但是德育的客体,也是德育的主体。忽视了青少年德育的主体性,学校德育常常将青少年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将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硬塞给学生,而不让学生明理,这样培养出的青少年人才缺乏道德判断能力。因而,学校在德育中,要让学生先明理,然后把道德应变成是自觉的行为。

3、改变德育评价中的不合理因素。在现行的学校德育评价中,学校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成绩,大都以分值来衡量,以学生做好事或违纪加减德育分,青少年学生做好事是为了提高德育成绩。然而做好事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这样,青少年学生的为善与功利因素联系在一起,却成了一种被动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形成。

4、发挥全体教师的德育力量,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力,任课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班主任单枪匹马地抓德育,任课教师置身事外,学校德育成效差。所以全体教师都应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配合班主任工作,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消除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负面影响,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

1、家庭德育。家庭德育欠计划和组织,受制于家长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家庭德育往往带有私人性。青少年学生在家庭里形成的私人性,将会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学校应注重教育引导,克服其负面影响,经常保持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形成德育合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

2、社会德育。良好的社会德育为学校德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不良的社会风气又会给学校德育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现如今的网络游戏五花八门,令不少青少年沉迷于其中,致使他们说谎、逃学,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因而学校德育应注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尽量让青少年学生在社会中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小,使他们在社会德育环境中也能健康发展。

三、应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篇(7)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近期,我对部分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下面谈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一、青少年在道德认知及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偏差。

1.不知不行,一部分人对个人、家庭、公共生活等领域的道德规范知之甚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就很自然地导致了行为上的不良。

2.知而不行,大部分人对一些道德规范是知道的,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去遵守。

3.知而不完全行,这主要表现在有人在和无人在不一样。

(二)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自我价值只存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脑子里却装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

二、青少年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大众传媒。大众传煤主要包括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青少年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但具有极强的模仿心理和模仿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最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要求的事情。

2、不良社会风气。社会现象形形、纷繁复杂,不仅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丑恶,特别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许多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和完善,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

3、网络。网络给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开放性、多元性,但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是极易受网络影响的群体,如不正确加以引导、处理,会给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带来偏差

4、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学校是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学校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应试教育下,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出现了重智轻德的现象;其次,在德育教育中,老师是德育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在德育教育中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内省和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改进措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关注家庭教育,并向社会延伸拓展,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

1、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工作在积极发挥德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创造各种机会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

(1)学科中渗透

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提出了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寓思想教育于学科之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教学中,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力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其他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教学时,可对各科教材进行整理疏通,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落实每一节课的教育点,并纳入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从教材的思想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找准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通过各种训练途径,自然而然地进行品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活动中育人

校园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校园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园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和开展校园活动。如每周的升旗仪式、少先队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仪式等,应以庄重的气氛深深地影响学生,做到形式新颖,内容充实,把学校风格一次又一次地烙在学生的心坎上。每日开展五分钟演讲,每周举行唱一首儿童歌曲,每月组织一次全校性学生活动,经常性地在学生中开展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法纪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得到发展。

2、关注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家长是支持学校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学校形象的重要评议者和宣传者。在教育生态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注意密切与家庭的联系。学校可通过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电话访问、家庭访问等形式,运用互联网、问卷调查、反馈信息等,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的意见。邀请优秀家长、优秀学生举行报告会,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成功的个案和策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明确家长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成长。

3、紧扣社会教育

社会是学生生命得以发展必不可少的舞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我校结合市、区教育局的相关要求,鼓励和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大小节日、周末等时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农村水、电、粮食等资源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懂得珍惜宝贵资源的道理;让学生为自己所在街道或村庄提一些小建议,如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科学种田等,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在开放的社会中生活,在自由的社会中发展,不仅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还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

综上所述,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对他们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才能积极地促进他们的潜能、思维、创造力的继续发展,才能真正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8)

21世纪是网络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其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成年人在享受“网络文化”魅力的同时,青少年由于身心的特点,也捷足先登,率先抢占阵地,但由于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没有跟上去,网络对一些青少年的影响恰恰是负面影响,请看具体案例:案例一:我校六年级(2)班学生孙某,父母忙于做买卖,由爷爷奶奶照顾。虽然能按时上学、放学,可经常称病逃课,班主任与其它同学调查,原来请假逃课的原因是去网吧玩游戏。案例二:我校五年级(1)班学生王某,在校内被五、六个学生围打,调查结果是因去网吧玩游戏和那几个同学高息借钱,到时还不了才被打,债台高垒竞达三百七十多元。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分析:首先现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有探密的兴趣,别人说网吧好玩,他就要尝试一下;其次是网络内容图文并茂,比教科书丰富多了,互联网涉及各国的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和容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等等,以至还有大量的游戏或黄色垃圾,这个年龄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不能完全辨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第三是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使学生找到了平等的感觉,想看什么看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没有人去指责、批评,真正受到了“公平公正”的待遇。综合起来说网络是外因,上网者即是学生的内因。抓住内因,即加强对学生道德思想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全体教师的网络知识层次势在必行

我校教师在参加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继续教育的同时,还参加了计算机的各级培训,80%取得了结业证书,但是计算机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更新换代周期短变化快,少数教师为拿证而学很快就跟不上知识更新发展的要求,又怎么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呢?老师要到网络的海洋中游一游,品尝一下梨子的滋味,只有老师在熟悉网络知识,在网络中得心应手,才能指导学生面对不健康的东西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微机房,开设校园德育网

每校都有信息教师,应以他们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整理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教育材料,及时公布到校园网,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速度优势,突破时空的界限,改变以往德育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既武装了学生的头脑又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个人和部分人的思想问题,同时校园网公布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他们也希望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

三、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把文明上网训练为自觉行为,抵制各种诱惑,同时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的虚拟性,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你可以在网上无所顾及地信息或言论,也就是说网络对个人的信息具有保护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不可全信。所以,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责任感,营造学校、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

篇(9)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真诚,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欺人,不做作,不掩饰。“信”就是守信,就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不论对自己和他人,凡是自己承诺的便一定要兑现。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石,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长期以来,对中学生的在信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我们的许多家长和教师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养育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品质的教育,使有些不良品质在孩提时代就形成了,上学后再进行纠正和教育,结果是事倍功半。因此加强诚信教育是青少年首家德现状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诚信准则意味着刻苦踏实,实事求是,遵守校纪校规及学生行为规范,不做任何不诚实的事情,从而取信于人。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道德品质对社会的影响远胜于一般的群体,其诚信品质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当前学校教育把追求升学率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即使是在德育教育上也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忽视学生对自己负责,德育方法陈旧,内容空洞,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认知情感,又如何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格呢?因此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加强,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抓好青少年诚信教育是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真切地知道,我们肩负着诚信教育的重担。今天,我国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对中学生在礼节礼貌这些细节方面,养成从小懂礼、讲礼貌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教师应教育中学生跟他人打交道或者在不同的场合,要讲究起码的礼貌。如升旗仪式这样的场合就必须遵守规定的“礼仪”;平时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要做到得体、适宜,不能穿奇装异服;在家庭生活中,要讲究“礼仪”和“礼让”,对长辈要尊重孝敬;对同龄人要平等友善;对年幼者要爱护有加等,逐渐让青少年自觉地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新一代。

加强诚信教育是青少年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青少年阶段是培养诚信品德的关键阶段,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科学知识,增长社会阅历,积累生活经验,完善思维认识,慢慢地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样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初步形成。如在这个关键时期,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能够注重培养他们的价值取向,让中小学生从小就按诚实守信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孩子养成诚信的好习惯,那么诚信的品质就会自然形成。

三、采取各方位的教育形式强化诚信教育

为了让学生未来成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应该着手抓好青少年的“诚信”教育。

(一)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行感化学生。

我们中华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做到敢于面对学生,承认自己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完人,让学生真正了解老师,相信老师。师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老师为学生辨明了是非,主持了公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敢于发表见解而高兴,老师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的见解出乎自己预料而火冒三丈。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以老师为榜样,逐渐形成伸张正义,大胆认错,敢于改错的忠诚老实的好品质。

(二)学校要创新性地为学生提供诚信教育的平台。

1.从思想上让学生确立诚信意识。部分中小学生头脑里并没有诚信意识,他们或忙于学业无暇顾及,或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而轻视诚信,这就要求教师找准切入点,及时告诉他们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在待人接物上讲究诚信。

2.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积极开展“我讲诚信”活动、社会调查、生活事例分析等形式,从正反两方面活生生的材料进一步加深中小学生对诚信的认识。

3.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传媒,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诚信宣传。观看一些表扬守信的单位和个人的资料;展示一些欺诈、蒙骗行为和现象予以曝光批评的案件等,通过各种宣传,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诚信的意义和作用,自觉诚实守信。

(三)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对中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学校责无旁贷,但家庭作为孩子诚信教育的启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及家长在青少年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单是经常性的诚信理念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帮助他们开脱或者撒谎,有时甚至还“谆谆教导”孩子,以为老实人吃亏,那样,孩子们必然在心灵上打上不诚信的烙印。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担当其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的最佳指导教师的责任,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社会教育也要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篇(10)

【中图分类号】G410

一、 青年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和希望。所以总书记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而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深刻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文明的走向。德育是做人之本,亦是教育之本,更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本,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二、青年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现状。

当代的青少年在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强大的社会欲望的诱惑下,普遍存在极端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现象,如深渊般的欲望,对父母师长满腔的怨气与不满。没有基本的礼貌礼节,课堂上让同学们写出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做的十件事,居然有很多同学写不出来,对父母国家及他人为我们的付出麻木不仁,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德行教育存在的现状及难题:1、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中普遍都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轻德行的培养;2、德行教育目标太高,都找不到着力点或立足点,因而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因此,德育教育和德行培养迫在眉睫。

三、孝道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1、孝为德之本。大家都知道: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却少有人知道:孝为德之本。孝为百善之首万行之门。中国几千年古代文明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它贯穿始终的思想就是一个“孝”字,《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所以“百善孝为先”,教育要从教孝开始,人的一切行为也要从行孝开始,孝应该是德育教育的绝好切入点。由此才找出现代德育教育的问题所在:德育教育缺乏根基!老师相信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宽阔的心胸,要把国家、民族和社会装在自己的心里,可在教的时候总感觉到不得力、不踏实,是因为这一崇高的道德理想和要求没有根基,因为一个人在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和付出之前他必须先回报父母――生他养他给了他生命为了他的成长付出了全部心血的恩人。一个不知感恩和回报父母恩德的人,是忘恩负义之人,是不仁不义之人,这样的人如果说要为国家、民族、社会牺牲奉献,那一定是假的,是另有所途,即使是真的,那他的这一想法和行为也是没有根基的,是无根之花,无本之木,是不会有结果的。因此“孝道也是我们生命的根本”

2、怎样孝养父母?作为学生的我们,不伤害自己的身体,不上网成瘾,不结交酒肉朋友,不懒散怠惰,就是孝养父母。《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女之身是父母之心,不让父母伤心、忧(纠)心、操心;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在学校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就是让父母放心、安心、欢心,就是在“孝养父母的心”,进而按父母的所希望的去做,完成父母的志向,了父母的心愿就是在“孝养父母的志”。其实,孝亲的核心就是让大家做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是人道的大根大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实也只是报恩而已――报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天地众生恩而已。

3、孝养父母的核心是敬--表现为有礼。孔老夫子说:“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在行孝修德的时候必须要有内心的恭敬,内心没有恭敬,那和养犬养马养宠物没有什么区别,内心有敬,就会在他们面前低下我们的头弯下我们的腰,那就表现为礼。人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表达的是他的内心,代表着一种修养,也就是说这个人内心对父母孝不孝,有没有德行,道德修养高不高,是通过这个人有没有礼来表现。礼是天地万物本有的秩序,是人们进退应对的行为法度和规矩,是一个人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所以有“不学礼,无以立!”之说。礼的本质是敬――内心对人事物的恭敬诚敬,就可以从父母祖先那里得到我们生命所需的养分。

4、“孝道与环境保护”。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天、地这对父母孕育的,我们人类分分秒秒都离不开空气、阳光、水、大地的哺育,知道天地这对父母对我们无尽的关爱与无私的奉献,了解天、地、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人类生命的根本,我们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及至宇宙万物都有着整体同生共死的生命联系。是整体同生死共存亡的生命共同体!可是我们今天的人类也成了那不孝的子孙,不仅不感恩天地这对父母对我们人类的无私付出,还疯狂地向天地索取,而回报给天地的是、污染、破坏、毁灭,这样的行为等于我们是在杀父弑母,由此下去可以想象得到,我们人类未来的道路不会走的太远了!地球母亲死了,我们人类还有路可走吗?我们个人还有活路吗?为了不让我们人类的末日来得太快,保护地球、感恩天地、节约资源、过勤俭朴素的生活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当我们从地上捡起一片垃圾,就相当于从地球母亲的脸上檫掉一块污渍,也许我们人类的路会由此向前多迈出一步,我们个人的命运也许会由此而改变,保护地球、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正是从如何孝亲、孝国、孝天下众生和孝天地自然等各个层次,从小到大,从低到高去培养我们的德行,使我们的德行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仍是我们进行自我修养的精神食粮,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一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 下一篇: 工程监理的主要职责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