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5 17:07: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

篇(1)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067-02

近年来,传统电商市场趋于饱和,品牌化与集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个体电商的准入门槛也逐渐升高。传统的个体电商拥有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竞争形势极为严峻。在此背景下,个体投资者逐渐将目光投向社交软件平台。在微博代购的成功推动下,微信这一更具可信度的社交平台日益发展为新型电商主体的主战场。据统计,2015年微商行业年交易额高达1 819.5亿元,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缘于目前电子商务环境的相对成熟,还与微信电商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但是,随着微商的不断繁荣与发展,其隐患也逐渐凸现出来,呈现出优势与短板共存的局面。

一、微信电商营销的主要方式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免费移动应用,核心功能为多媒体信息通信,自诞生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微信电商营销是以强关系营销为基础的一种扩散式传播,当一个用户在微信账号上信息时,他的微信朋友是能够看到的,而若该朋友选择转发,那么该朋友的朋友又能看到,这一定点扩散式转发所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同样的话,从朋友和陌生人那里听来势必会有不同的效果。微信电商营销基于“朋友圈”的层层关系网,其传播方式相较于微博而言有一定的不同。微信所采取的传播模式为一对一或一对多,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双方互为好友,以社交网络“朋友”为基础的概念关系更加稳固。此外,微信这一信息平台具有封闭性,信息接收者从微信中获取的信息会给人一种单向信息推送的感觉,人们只能看到共同好友的点赞或留言信息,而微博作为一种公共信息的平台,信息接收者可以看到所有人的评论,这会引发开放式的思考与选择模式,在此状态下人们若不感兴趣会直接取消关注。相对而言,微信客户有更高的“命中率”,以下是微信电商营销的几大营销方式。

第一,二维码扫描,对O2O营销模式予以打造。不同于B2B、B2C、C2C等传统电子商务模式,O2O会借助网络平台向互联网用户进行线下商店信息的推送,以将线上用户转化为自己的线下客户。微信这一网络社交平台具有二维码扫描功能,用户扫描二维码可以完成好友添加与企业公众号关注等操作,微信电商营销可以借助此项功能向用户推送产品信息,此外,用户还有权利享受一定的优惠与折扣。如此一来,微信电商营销就实现了O2O的营销模式。商家在运作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线上揽客与线下服务;消费者则可以在线上进行服务的筛选,并于线下统一结算。对于商家与消费者而言,移动互联网的便捷与实惠均能得到充分的体验。

第二,朋友圈与转发,引发口碑效应。微信朋友圈是指微信上通过各种渠道认识的朋友所形成的圈子。在朋友圈里,可以进行消息的与转发,也可以评论微信好友所的消息,还可以点击朋友圈链接由一个圈子跳转至另一个圈子。相似度高是朋友圈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圈内人都有一些相似点,例如,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相同的学习经历或者所从事的工作相同等等,这些相似点既是商家进行目标市场寻找与定位的依据,又是他们开展精准营销的前提。朋友圈中推广的产品通常都可以产生较高的信任度,这有利于产品信息的转载,进而引发口碑效应,最终加速产品信息的传播。

第三,微信公众平台,对产品进行互动式宣传。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微信公众平台的强大功能与影响力已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目前已经走入微信时代,很多人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入睡的一天时间内都会利用微信与外界联系、沟通。对于粉丝数量庞大的微信公众号而言,其所拥有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广告、植入广告甚至是一般广告都能够大放异彩,所取得的广告效果难以比拟。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支撑下,很多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品牌的推广,及时解答消费者的各种疑问,并与消费者展开实时与互动式的沟通。

二、微信电商营销的优势分析

第一,传播方式方便快捷。移动客户端是微信用户的具体传播渠道,主要集中于安卓与苹果两个智能系统中。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手一部手机”已是常态,通过微信进行信息的推送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通信手段,它已发展为一种生活方式。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淘宝等传统电商的宣传不同,微信电商在开展营销活动之时实现了传播主体对宣传成本的降低以及前期筹备时间的缩短。一般的公众号借助公众平台进行文字、图片与语音三类内容的便可以实现对产品的推广与营销,对于传播主体而言,推送方式的方便与快捷是其最大势所在。

第二,商家无须自主费心选货,可信度较高。较之淘宝等传统电商而言,微信电商所销售的产品具有更加明显的品牌化趋势,这一趋势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最为突出。通常情况下,传统电商的化妆品店会同时经营多个品牌的化妆品,而微信电商大多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少而精的品牌的选择,并在选好品牌之后从各级处进货。与大部分传统电商相比,这一进货模式能够极大地节约人力成本,同时可信度会比较高。

第三,熟人营销有利于增强顾客黏性。微信电商的目标客户都是他们的微信好友,调查显示,微信中的好友有六成以上都来自于手机通讯录,这表明对于微信与现实世界而言,两者好友关系的重合度很高,即微信中的好友关系属于一种强社交关系,多以熟人为主,大部分微信电商在起步阶段都是以这一强社交关系为支撑,借助客户对自己的信任开展营销活动。此外,当客户对商品的效果持一种认可的态度时,以对微信好友的信任及帮助好友的想法为出发点,各客户会在自己的朋友圈或社交圈内进行宣传,让微信好友的商品信息呈现出一种链式的传播状态,最终极大地增加微商客户数量,扩大熟人圈子与规模。与传统电商将东西卖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生人营销方式相比,微信电商的熟人营销毫无疑问地更有利于客户黏性与忠诚度的增加。

第四,个性化营销更加具有针对性。微信电商营销的特性化特征十分明显,与传统商家的减价促销不同,微信电商一般情况下不太会采取降价的促销方式,他们经常以转发推广消息送礼品、加好友送礼品或加群领红包等方式进行商品的营销,这类方式更加个性化,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此类营销活动的开展原因在于,微信电商需要通过微信好友的增加来扩大目标市场规模。不同于传统电商,微信电商以朋友圈信息为其主要的营销工具,这些信息只能让微信好友看到,要想扩大营销并增加销售额就必须添加更多的好友,以增加潜在客户数量。对于微信电商而言,传统的价格战在通过口碑进行营销之时的重要性会降低,这是由于口碑对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予以中和。此外,微信电商会更加明确地界定目标客户,这就使得他们的营销手段也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针对购买力极强的青年女性市场,微商会制定一些赠送高端电子设备、高级化妆品等的营销方案。

三、微信电商营销的劣势分析

第一,用户容易快速忽略微信信息。微信的不断推广增加了其用户的人数与规模,通过微信,人们会获取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在海量信息的轰炸下,用户很容易对一些不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筛选与过滤,这极易造成用户的流失。若对精准化的营销有所忽略,商家便无法对用户有用且精辟的消息,这很容易使用户取消对其公众号的关注,因而最终丧失微信营销的机会。

第二,支付手段不便于统一管理。与以淘宝为例的传统电商统一用支付宝作为支付手段不同,微信电商的支付手段虽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支付宝、微信甚至线下支付均可,为用户的付款提供了便利,但却对微信电商自己带来了支付管理的难题。微信的支付晚于微信电商而出现,而微信电商营销对线下关系的依赖推动了线下支付的产生。对于消费者来说,支付渠道的多样化能够极大地提高其消费体验,但对于微信电商而言,同样是多样化的支付方式,会增加管理成本,不利于资源的整合。这一弊端在线下支付上的体现更加明显,线下支付一定风险的存在不利于规范化的管理。

第三,产品单一化严重,缺乏相对竞争优势。微信电商所制定的产品战略少而精,面临着严重的类型与品牌单一化现象。原因在于微信电商大多是个人或小团体,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若经营的产品种类与数量过多,就需要对朋友圈进行及时的更新,时间与精力一定的条件下势必会挤压与客户进行沟通与发货的时间。加之微信电商经营的产品大多单价较高,这使得同等财力的微商同传统电商相比所能投入经营的产品数量与种类极为不同,单一化特征必然会相对明显,这就令微商在价格上缺乏竞争优势。

第四,营销体系不够健全。现阶段,微信电商营销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建立起健全的营销体系,很多营销方式并不成熟。例如,一些商家只将微信视为移动的微博,他们过分看重信息的传播而忽略了与消费者的互动,失去了微信营销体验式营销的独特之处。长此以往,会使用户产生抵触心理。又如,近期微信电商的点赞营销模式十分流行,为了积攒人气,商家经常会举办转发点赞“满就送”的活动,虽然很多商家会对承诺予以兑现,但并非全部商家都能够言出必行,有的会推脱、否认、延迟兑现,降低消费者的信任度。此外,缺乏商品参数与买家评论的微信电商营销只能够对商品信息进行简单的展示,很难保证商品质量,使消费者遭受一系列损失。

四、结语

虽然现阶段微信电商营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有着十分可观的市场价值,但其真实价值的实现需要更多商家对微信营销进行了解,深入研究其营销实质,掌握营销技巧,最终将微信电商营销工作真正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洋,郭进利.微商营销的利与弊――与淘宝电商相比[J].电子商务,2015,(8):27-28.

[2] 王惊雷.企业微信营销研究及策略分析[J].价格月刊,2014,(9):68-71.

篇(2)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4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兴媒体已成为社会媒介主体,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成为了大学生的宠儿,随之而来的“碎片化”阅读成为了当今社会无法避免的潮流趋势。在“碎片化”阅读为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背后,我们更应看到“碎片化”阅读对于人们思想内容、思考方式以及阅读深度所带来的诸多影响,理性应对。

一、阅读方式的时代变革

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从青铜石碑到竹木简帛,直至造纸术及印刷术普及,先后兴起的新媒体诸如报刊、广播、电视,而今却都已成了传统媒体。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3.3亿,在手机网民中占比达79%。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随着信息数字时代的来临,人们的读书观念和阅读习惯进一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国民(18-70周岁)对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的人群较2011年的27.6%,增加了3.6个百分点,增幅达13.0%。在我国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90.6%的读者表示阅读过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同类纸质版。由此可见,阅读方式正在从实到虚,从纸质阅读转到屏幕阅读。一个以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为标志的快速、浅表性的“碎片化”阅读方式正在加速影响着广大读者。

二、“碎片化”阅读定义及特点

微博、微信等以势不可挡之势使得大家放下了手中的书籍,转而利用各种闲暇时间拿起手机打开各类软件查看五花八门的信息,形成一种新的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

1.“碎片化”阅读定义

所谓“碎片化”,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所谓“碎片化”阅读,一方面是指读者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终端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另一方面是指读者阅读的是短小的片断式内容,即随时可中断的零碎化、片段化、非结构化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的最好诠释就是大学生群体中受众率极高的微博、微信等软件,现在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已经习惯在课间休息时间拿出手机浏览各类信息,更有甚者俨然已经成为低头一族。“碎片化”阅读完全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阅读内容“碎片化”。以微博为例,在字数140的限制下,人们总会想尽办法使语言尽量简洁以表达更多的内容。人们可以将一件事情以微博的形式切割成许多部分,随着事情的发展与变化,还可以继续发微博记录事件的发展,也就是将新闻信息切割“碎片化”。而对于阅读微博的人来说也是“碎片化”的,因为受教育程度、思考能力的不同,微博用户对于同一新闻信息的理解与考虑也是大相径庭,这就代表微博信息中的内容被多元化,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各个方面,这也是“碎片化”的一种表现。第二,阅读时间“碎片化”。微博的主要用途就是为人们打发时间,于是人们只要有闲暇时间就会打开微博,开始浏览一条条“碎片化”信息。人们习惯于将时间切割,在小段的时间内或浏览信息。在这些看似无事可做的短小时间内,能有像微博这样的软件让人们消遣,同时进行一定的人际交往,对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是十分乐意接受的。第三,阅读形式“碎片化”。现在大学生可以利用电子设备随时随地拍摄任何需要的图片,发表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些使微博信息的和接收方式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简而言之,“碎片化”阅读的特点体现在其内容、时间、形式的“碎片化”上,而大学生也逐渐适应这一阅读模式甚至没有察觉其危险性,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被“碎片化”阅读所包围,需要了解“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以便于理性应对。

三、“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1.“碎片化”阅读的利

“碎片化”阅读由于它可以随时中断,内容、时间、形式“碎片化”的特性,为适应于“碎片化”阅读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首先,知识、信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如今的网络用户在世界人口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也就说明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逐渐加深。网上用户的增加,伴随着的是网上信息的多元化加剧。每个人对于网络信息的不同见解使得网络信息的更新换代加速,也让读者可以接受更多不同的信息,了解以前未曾获得的知识。

其次,知识、信息共享。网络用户们在网络上各抒己见,相互传阅各类信息,使“碎片化”阅读拥有了极高的受众率,也让阅读不再是某个群体的特权,人人都享有阅读的权利。这不仅是网络普及化的象征,也体现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不仅仅是大学生,只要是懂得网络的人,都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第三,阅读可随时随地进行,方便快捷。这大概是网络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的最大优势。不论你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学校里,都可以随意进行阅读,不再受制于书本,局限于地点时间。这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用再背着厚厚的书本,也不用非要去图书馆借书,只需要一个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信息。

第四,读者可以相互交流,参与人际交往。传统阅读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的信息无法与人交流,很难产生共鸣。而“碎片化”阅读则恰恰相反。它鼓励人们阅读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人交流意见,并且在这种平等独立的对话中,会让人有新的启发,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更能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碎片化”阅读的主动性为读者阅读后进行交流,参与人际交往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最后,有效利用零碎r间进行阅读,提高时间利用率。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许多人根本找不到合理的时间来进行传统阅读,而“碎片化”阅读由于其随时可以中断的特性备受青睐。读者可以在各种零碎时间进行阅读,有效利用了这些原本被荒废的时间,这也是另一种节约时间。

2.“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碎片化”阅读在时间的合理利用和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方面都是很有益处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美国科技作家卡尔认为:“我们牺牲了深入阅读的功能,变成只是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连接的能力被搁置。”由此可见,“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使读者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碎片化”阅读的“碎片化”信息,让人们关注的层次、方面完全不同,由此导致的对信息的注意力分散也是显而易见。阅读本身是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然而在其“碎片化”特点的影响下,读者注意力分散,不能专注于阅读,可想而知这样阅读的结果往往会是无用功。其次,容易使读者头脑浅薄化,思维“碎片化”。“碎片化”的信息使读者的思维受其影响,也被切割成许多部分,成为“碎片化”的模板。信息的“碎片化”、多元化其实也就意味着信息的浅薄简陋。许多网上信息都只是流于表面,单单叙述一件事情于我们的思维头脑并没有多大的作用,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阅读后的反思与启发。而“碎片化”阅读恰恰弱化了这一最为重要的步骤,只是挑选出吸引读者眼球的信息大肆传播,却并没有给予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这对于阅读来说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

第三,容易使读者形成惰性化依赖。“碎片化”阅读却让读者的思考积极性下降,不愿意在阅读后费心去思考而是依赖于网上的见解。以微博为例,很多人喜欢刷微博,感觉这样刷了微博之后接收了许多信息,了解很多知识,然而一觉起来之后所有的东西都忘得一干二净。这并不是阅读,更称不上学习,这不过是走马观花,于我们并没有任何的益处。

最后,使读者沉迷网络交流,忽视真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手机的普及使低头族也大大增加,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明明家人、朋友就在身边,却非要在网络上对话,不论是一起聊天还是一起吃饭,人与人之间永远隔着手机,这样下去,人类的语言功能会不会就此丧失,只剩下手指还能继续活动?网络上的交流毕竟是虚拟的,不可捉摸,根本无法与现实中面对面的交流相比。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不是手机与手机之间的交往,我们不能沉浸在网络的猎奇世界中,还是应该回到现实世界,感受真正的人际关系。

四、如何理性应对“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是科学技术变革与时展的产物,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促使人们快速移动,而在这移动的过程中等待的时间越来越多,时间也被切割为无数小块,使人们没有时间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真正阅读一本纸质读物,于是电子网络阅读应运而生。手机上各类软件,为人们提供了在零碎时间进行零碎阅读的平台,也就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既然“碎片化”阅读的大势已然不可避免,我们就不能妄图改变这一社会趋势,而应该改变自己,适应这股潮流。

首先,我们需要在“碎片化”阅读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而不是依赖于网络上的知识见解,错把这些信息都当作是自己思考所得,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自欺欺人,只会使阅读毫无意义,我们自身则毫无进步。

第二,我们要在传统阅读与“碎片化”中阅读中保持平衡。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然而不管阅读方式如何变化,文字所承载的文字力量始终如一。不论是青灯黄卷式的纸质阅读,还是即时的在线浏览,我们都应该寻找其中的平衡,以达到阅读的目的。传统阅读的书卷魅力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经典,寻找自己的感悟;“碎片化”阅读则让我们高效利用时间,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丰富的信息。两者相辅相成,追求其中的平衡必然让我们受益匪浅。

最后,我们需要不懈地追求阅读品质。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我们都应该看重阅读品质。经典著作的生机活力源源不断,甚至历久弥新,即使已经越过千年,依然可以从中发现新的魅力,也唯有这样的书籍才能真正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开始自发的思考,从而获得启发。阅读品质代表了一个人的生活品质,读者的精神滋养居于这些经典书籍之中,读者的反复咀嚼使这些经典焕发新的活力。对于阅读品质的追求不仅仅是对古著经典的继承发扬,更是心灵智慧与精神境界的传承。

五、结语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的多元化与复杂化让人难以判断其正确性与可靠性。“碎片化”阅读在为我们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阅读习惯。唯有正视“碎片化”阅读在如今社会中的地位,懂得在“碎片化”阅读的同时,结合传统的纸质阅读,细细品味经典名著,再加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实现阅读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上海:南海出版社,2009.

[2]陈奕,凌梦.微博 “碎片化阅读”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2014(5).

篇(3)

一、微博的传播特性

微博是一种新兴互联网社交服务。2006年出现Twitter,随后2007年中国最早的一批微博独立网站叽歪、饭否问世。短短几年间,微博迅速成长,到2010年覆盖人数高达10307万人。①2009年微博开始受到人们的热拥,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纷纷开通微博平台,日信息量接近一亿条。微博独具魅力,既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能“一曲闻名天下扬”。那么微博独特的魅力有哪些呢?

1、内容精简门槛低

微博140字的内容使得许多人都能说上几句生活感言。新浪微博的一句“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一下释放了被压抑已久的表达欲,于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新近发生的信息被无差别的分享在了微博平台上,通过评论与转发影响着传者与受众。

2、传者与受众二位一体的“裂变式”传播

微博对大众的诱惑在于更直接的给予大众话语权。微博把传者与受众合二为一,使得博主既是信息的发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评论与转发一边在完成着信息的及时反馈,一边在完成着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这样高效的传播方式符合当下人们要求快捷,及时的生活方式。

3、微博传播的跨时空

微博作为超越时空的新媒体,使得传播进入“秒时代”。24小时无间断的实时更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快;3G的全面覆盖使得信息传播的地域更加宽广。而微博的内容以海量,快速,全方位为特点,满足各类受众的信息需求,无论是单纯的文本信息还是动画信息,音频信息都可在线一网打尽。

二、传统媒体与微博的合作

来势汹汹的微博大军,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是把双刃剑:既有可能重创传统媒体,也能带来生机,升华传统媒体。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像报纸杂志都在寻求数字化的突破,从先前的电子版报纸,网络杂志到现在积极尝试与互联网、手机融合。

传统媒体与微博的合作始于传统媒体加入微博行列。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名人堂的媒体会就有大批的传统媒体,如《南方周末》、《新周刊》、《参考消息》等。依托微博传播可以很大程度帮助传统媒体做好品牌营销,例如《新周刊》在开设微博后成为新浪微博里面最红的杂志,有粉丝6232633名。大量粉丝群的裂变式传播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传统主流媒体开设微博,将新闻的传播变得更有效。例如,在广州亚运会期间,传统媒体在微博上进行实时信息传播,占据新浪微博话题的前五名。再如《凤凰周刊》、《新世纪周刊》、《现代快报》等媒体对2010年“宜黄拆迁事件”当事人在机场遭围堵的事在微博上的直播,并对网友的关注以及事件被微博直播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论。这种报道方式不仅有力度,并且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纵观该件整个传播过程,首先是微博快速的传播和互动让机场围堵事件呈现在网友面前,接着是微博上的实时报道,然后是传统报纸的报道和评论再反馈到微博上引发网友的热议,最终影响了事件进展。这样新型传播方式使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公开,全面和及时,也使群众话语权增加,从而提升受众关注度。所以传统媒体驻扎微博已然成为媒体新的展现形式。

三、传统媒体微博化的利与弊

传统媒体进驻微博使得新闻传播具有微博的3A特征:anywhere,anytime,anyway。但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使得传统媒体微博传播表现出利与弊的两面。

1、传统媒体微博的有利之处

(1)交互带来的受众归属感。互动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网络传播的互动是一种“多元动态”的互动。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交流。是一种真正全面体现网络特色的动态的交流系统。②

微博的出现是一种新交流方式,与电视等媒体“面对面”的交流不同,微博的交流是“背对脸”式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使人感到心安,外加一种成就感。传统的纸质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缺少这种吸引力。而传统媒体加入微博大军,渐渐地放下身段走上亲民路线,不仅仅是把微博作为一个信息的平台,更多的是一个与受众交流的平台,这里可以平等对话,倾听受众的声音。通过微博更好的实现品牌推广,相比起传统的推广模式,这种线上推广更经济,更快捷,更有效。

(2)“裂变式传播”扩大受众群。微博的评论与转发的传播方式能够加快信息的流动,或者说增强了信息的共享度。很多时候一打开网页,会有那么几条微博被人反复转发,分享给他们的跟随者。这样一条微博的信息价值就会随之增倍。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的“one to one”,也不是网络初期的“one to N”,而是裂变式传播:“one to N to N”。

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这一特性,可以积极的实现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不仅促进资源的共享,也增加传统媒体的品牌价值。原本纸质媒体上的一对多传播,固然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但是扩大受众群体是一个难题。而微博受众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实时关注传统媒体的信息,无论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还是受众本身而言,都是很有益处的事。

(3)突发性事件的及时应对。微博与手机结合增加了实时性与动态性,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去浏览微博。在中科院出版的《社会蓝皮书》中,微博被称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其一大特点就是“强烈关注时事”。虽然传统媒体可以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但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微博传播则更有力度。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例,第一条相关信息产生于新浪微博,在各门户网站的微博内输入关键词:地震、青海、玉树,可以搜出近万条相关微博。

微博可以出色完成媒介最基本的社会守望功能,准确反映着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并及时对大众进行反馈。由于突发性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受众往往最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和这件事与自身有什么关系,然后才会关注到事件的其他方面。微博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需求,让受众看到真实的情况。同时,微博还可以动员社会,完成“微力量”的凝聚。

2、传统媒体微博的不足之处

(1)“把关人”缺失带来的言论膨胀。由于开通微博的门槛低,无需身份验证就能信息,这导致微博上的信息缺乏真实性,“把关人”的缺失是微博传播存在的最大的硬伤。很多人在微博上发言的时候由于缺乏责任感,容易传播一些危害社会安定的信息。而传统媒体在微博上的信息相对于一般的普通用户更加严谨,以减少不良信息对受众的危害。微博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信息量大且不确定信息的源头。一方面编辑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选择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作为者,实现创编一体化,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

(2)信息“碎片化”。由于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导致信息零碎,传播的内容大多停留在表面。编辑在这一点上要找到应对方式: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深加工”或“浅加工”③,即将深度报道做浅,分节叙述;或将一些微博上的信息挖深,做“深加工”。但值得注意的是,把某些内容做浅并不意味着内容的敷衍,而是更高要求的精炼与准确。编辑要将新闻努力做出趣味性,做出精炼性,要使微博新闻简约而不简单。这也是对网络编辑的新的要求与挑战。

(3)无序传播带来的负面情绪。微博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好的坏的还是真的假的都容易被大众迅速知晓,相对于预防的不容易,补救同样也很困难。当前微博上存在着大量的无中生有、恶意曲解的信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微博传播不实的信息,制造出大量的社会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从金庸的“被死亡”到孔庆东的“被下课”。这些虚假信息都考验着微博作为“观点自由市场”的诚信度。编辑作为为信息传播的源头之一,肩负着维持社会传播秩序的责任,引导着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深度解读与价值认识。

参考文献

①陈婷,《“大媒体”时代微博职业编辑能力的重构》,《中国编辑》,2011(2)

②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篇(4)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尤其是在通讯交流与沟通方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仅仅通过书信,电话等工具来交流,更多的是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来进行沟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软件以及在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网络语言。在这个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的时代,尤其是以我们高中生等青少年为代表的新一代网民,我们给网络社会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这个社会现实。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其来源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自行创造的词组或短语,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并延伸至现实生活,表达特定的生活价值取向或社会价值取向,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短暂流行性等特征的一种语言。

(二)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来源

网络流行语归根结底是来自于社会,它可以使社会现实的一种写照也可以是人们对社会现实事件的一种看法与观点。诸如“富二代”、“我爸是李刚”“我妈喊我回家偷菜”等网络流行语都是网民大众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及社会现象的看法与反应。一些网络流行语代表的是网民们对这些社会事件或赞扬,或调侃,或嘲讽,或愤慨的看法与心态,它们引起了社会现实的共鸣,从而其在社会上迅速流行起来。

从语言特点上来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极具特色性,它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从数字到谐音词汇再到英文缩写,它的表发形式更多的是趋于简介明了,时效有趣的方向发展。例如,我们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或用到“886”、“V587”、“GG”、“米兔”、“3Q”等等网络语言。这些词汇都是来自语言,它们通过简短的词语、字符与音节表达了丰富的含义,这种形式也是网民大众们喜闻乐见的。所以,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也与语言特点相关联。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备受网民们青睐,一种形式多样的新兴语言,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征与特点。

(一)形式简洁,使用方便

现代网络交流沟通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快捷方便,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青睐简易快速的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中有大量采用数字、字母、缩写以及谐音的方式将复杂的汉字输入转换成快捷的数字、字母及其组合,这样的形式起来更加方面,同时又显得时尚简洁。例如,“V587”表示“威武霸气”,“666”表示“非常厉害”,“RT”表示“如题”等等。这样的表达方式在网上沟通交流时缩短了人们打字时间,同时形式简洁新颖。

(二)非独立存在

大多网络流行语都是非独立存在的,换言之,它不是大众平时所用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系统,它只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其自身不具备独立性,它没有一种语言应该包含的完整语言系统、基本词汇以及语法。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基于传统语言之上运用多种方法创造出的幽默诙谐、方便快捷、形式多样的语言形式与风格。例如,“猪脚”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表达的是猪四肢的一部分,而在网络流行语中它表示的则是电视剧或电影乃至某个时间中的主人公。除此之外,“打酱油”、“俯卧撑”等都是如此。

(三)想象奇特,富含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做是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我们可以将其与成语或歇后语做类比。成语及歇后语是通过四个字或一句话来表现一类事物或一种寓意,网络流行语可以同样看待。一句简单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丰富的含义,这便是网络流行语创新性的特点。我们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天才”、“偶像”等词R,在这里它们表达的不是原有的意义,前者应理解为“天生的蠢材”,后者理解为“呕吐的对象”。这些网络流行语看似普通,实则蕴含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又譬如,“you can you up”表达的是“你有能力你就上”;“你这么腻害,你家长造吗”表达的是“你这么厉害,你的家长知道吗”;在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在赛后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洪荒之力”俨然已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语言极具创新性,想象奇特。

(四)时效性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快,淡化消失的也快,它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之中,时效性是其一大特点。由于网络流行语都是伴随着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的,在某一时间段内某一条网络流行语变得时髦,流行起来,但当与之相关的事件被人们渐渐淡忘的时候,该条网络流行语也可能逐渐被人们所淡化。例如,在2008年年末,网络游戏“偷菜”逐渐流行起来,一时间“我妈喊我回家偷菜了”、“我们偷的不是菜,是人生”等网络流行语在大众之间流行起来,但到现在,当“偷菜”游戏不再火热时,这些网络流行语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三、网络流行语传播特性

(一)传播范围广,群体基数大

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网络环境之下,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一旦将其在网络之上便会在短时间内传播开来,在全球范围内我们都能获知该事件,网络流行语亦是如此。在信息网络这个大时代背景之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它不受时间、空间及地域的限制,受传播人群的年龄、职业、学历等因素的影响极小,如此一来,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群体基数也是非常之大。

(二)传播方式渠道多样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与渠道变得多样化,正是因为这一传播特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才会非常之快,影响力非常之大。现代化的社交媒体软件,如微信、微博、QQ、贴吧、论坛及Twitter等大众所喜爱的社交软件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平台。网络流行语始于网络,通过众多的传播方式,其中一些网络流行语会从“网上”到“网下”,走向大众,走向人们的生活之中。

(三)传播目的多元化

W络流行语的传播目的是多元化的,网络流行语一部分是在社交媒体软件上交流聊天时所需要的,一部分是人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的看法,还有一部分则是娱乐消遣之时传播开来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环境之下,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目的也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四、网络流行语带来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从产生到被人们广泛引用都有其意义,它在各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包含积极影响同时包含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流行语新奇、简洁、独特等特点使得其在交流、娱乐、广告乃至语言教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语言形式变得多样化,更加幽默风趣,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通过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交流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此外,网络流行语同样是人们表达内心想法,或用以发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是网络流行语给我们生活工作与学习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没有特定的规则与规定,它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在一定程度上会违背语言的规则,存在不规范之处。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是非常随意的,这会使得人们在使用它时产生一种惯性,可能会不顾场合随意使用网络流行语,不知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流行语。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对我们青少年而言,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对我们学习母语时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结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语言形式丰富了我们的词汇,发展了我们的语言,它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弄清它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来源、自身特点以及传播特点的基础之上,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尤其是对我们青少年而言,要全面确切的认识他,要以正确的方式去使用,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它。懂得珍惜和利用网络流行语的有利的影响,铸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10-1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有6.18亿网民,在校大学生上网普及率达95%以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更加自由的交流环境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网络中法律机制的缺乏使网络中的不良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和行为造成严重误导。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还影响了其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其违法犯罪。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要想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就必须要探索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网络教育水平

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量,拥有较强的网络协助、指导能力是必须的。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使得我们居住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高校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群体所掌握的网络技术甚至已经超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就使得教育者有时会无所适从。高校要通过培训加强对教师网络知识的培养,让他们深入学习国家各种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法律、规章和制度。同时应给教师配备必要的工作电脑,以此来加深教师对网络的熟悉和认识,提高其运用网络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学会运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其在网络环境中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使其正确运用网络资源

第一,要重视家庭网络教育。在信息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趋于多样化,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容易接触到一些新奇的东西,如果是不健康的诱惑就会使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失去自我,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在家长的关爱中接受并正确认识网络,清楚网络的利与弊,从自身做到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培养良好的网络辨别力。家长还应该申请自己的社交账号,通过经常性的与孩子交流沟通来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并对症下药及时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大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高校中良好的教育和引导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并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从而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对大学生进行更好地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内部积极组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以设立各种相关网络讲座,让学生明白网络除了社交和玩游戏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同时应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行自我补充,又要多鼓励他们浏览阅读积极向上的健康网站和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信息。学校要定期进行网络知识的讲授,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网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网络教育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第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网络环境建设中。首先,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的负面效应。学校可以开设“道德论坛”“服务信箱”等,就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展开论坛,从而加强和引导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网络座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掌握有效网络信息,提高学生的网络辨别能力和自制力。其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和行为上的教育要综合运用多种新的方式方法,多管齐下,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针对网络的实用性,我们应该开展各种网络文化竞赛、网络创意比评、网页制作大赛、网络游戏创意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这类活动将网络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鼓励学生挖掘网络的更多功能。最后,高校应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校园文化等需要,增强网络运用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搭建与学生讨论的平台,交流思想,从而通过丰富的网络文化熏陶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

鉴于网络对大学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国家与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曾经指出:“要加快信息网络化建设,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并建立相应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法律立法,制定相关法规,通过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同时通过网络加强宣传教育,做好优化网络资源,利用有效资源的引导。”国家要建立健全符合国家政策的法律法规,且有益于大学生发展成才的网络管理制度。同时,学校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上网行为规范、学校机房管理规定等制度,对学生的上网时间、上网内容等进行有序管理,使大学生遵守网络新规定,做一个文明上网青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安全网络制度,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元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3.本土弱势化妆品品牌如何差异化突围晏骆莉

4.信息动态

5.选择的艺术兰波万

6.与广告

7.皮炎平广告:挠到痒处了吗杨舸

8.360安全卫士过滤广告,消费者买账吗孔清溪

9."曹操墓真伪之争"的公关思考冯春海

10.金浩茶油:只有真诚才能化解品牌危机佘世红

11.跨"门"需循绿色创意营销之道邓超明

12.电子商务营销风起

13.传统企业电子商务营销的六个误区于娜

14.电子商务营销的三大障碍盖雄雄

15.传统企业涉足电子商务需"三思"而行盖雄雄

16.传统企业进军B2C领域的三种策略曾亦钢

17.电子商务品牌的营销战术唐娜

18.电子商务平台的五种模式影迷

19.中企动力成长型企业电子商务营销的黄金推手新瀚

20.电子商务SEM的激情与冷静曹礼财

21.走秀网如何玩转SEM艾德思奇市场研究部

22.技术革命下的网络营销新商机刘玮

23.满座网:地铁广告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程坤

24.金子塔底层的营销机会孟群华

25.羊奶粉品牌如何决胜终端杜红亮

26.食品信任危机下的绿色有机农场营销刘玮

27.赛诺家居蝶变之旅黄庆

28."得女人者得天下"——女性营销在家装推广中的实践傅南枝

29.MJeans美特斯邦威品牌家族添新秀唐娜

30.瑞贝卡将"品牌假发"的概念植根人心紫澜

31.立顿绝品醇小火慢炖式的品牌偷心术于娜

32.琥珀·金茶的反文化营销影迷

33.再携刘谦方太借"魔术之手"点睛嵌入式若虹

34.马应龙八宝眼霜吹响金秋营销升级号角唐娜

35."双妹"百年亘越,重生上海为赋新唐娜

36.长城汽车打出"中国造"的底气盖雄雄

37.富安娜罗莱纷争:"谁动了我的关键词"黄庆

38.优衣库:社交网络玩出新奇闻涛

39.3A环保漆借宝宝炒热"环保"诉求黄庆

40.悠易互通助力DHC精准营销石晓媛

41.上海通用首创网络移动直播网友见证低碳汽车

42.广告主市场观察 诺基亚试水微博营销刘玮

43.抛开误区,让创意创造销售窦仁安

44.广告公司收费方式下一波:项目费制陈燕妮

45.日本媒体共生型广告公司的利弊两端戴绚

46.同路传播携手央视在稳健与激情中走向2011刘玮

47.大品牌、大推手——昌荣传播召开2011年央视招标预售客户沟通会孟群华

48.10则不可错过的让图说话广告孟群华

49.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品质提升价值河南电台都市频道

50.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十年成长,民生相伴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

51.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河南人的安全顾问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

52.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全新变脸,重现王者风范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

53.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打造河南本土新闻资讯第一品牌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

54.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河南八套,爱心舞台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

55.中国电视江苏年江苏卫视广告部

56.2011,再造一个江苏年江苏卫视广告部

57.领先资源、领先2011——安徽卫视品牌运营与媒介策略精英班第2期再续圆满田晓玲

58.省级卫视第二季度的节目突围郑玉

59."合力联盟"聚变合力联盟

60.美丽再出发广西电视台打造电视营销新美刘玮

61.分众传媒,穷途末路?林石

62.承担社会责任,打造绿色传媒——云南卫视绿色传媒品牌战略研讨会在京举行云南电视台广告中心

63.激情亚运,列车电视强力出击李冬

64.如何冲破"硬广"天花板——探析新时期媒介营销的多元求解杨俐

65.悠视网上看比赛,与中网一同精彩刘玮

3.电子商务转型之道兰波万

4.张爱玲作品中的广告艺术HtTp://

5.一汽大众CC广告:含蓄的"风雅"?刘再兴

6.圣元危机的两个假想冯春海

7.国美电器内斗:本是身边仆,扫黄何太急张默闻

8.BMW5系列Li广告,一个中国式的谜语?杨舸

9.合作营销的五大理由尚亦珣

10.合作营销五原则广告主市场观察 胡渺

11.合作营销存风险,企业规避有高招胡渺

12.分账营销的利与弊苏凡

13.合作营销十大经典案例

14.网络团购:一朵带刺的玫瑰于娜

15.快道联盟的电视合作营销模式试验盖雄雄

16.圣象长虹合作促销不忽悠于娜

17.回望,思变——2010年服装、运动行业媒介投放解析宋子达,韩沂哲,耿广丕

18.颠覆"颠覆者"邹志鹏

19.回到广告、产品包装的常识PaulRichardMcCullough,孟群华

20."美的太阳能5000元改厨改卫行动"传播案例详解石晓媛

21.李宁品牌重塑:勇敢者的行动唐娜

22.企业微博营销七项注意胡渺

23.合肥三洋打响"红楼营销战"盖雄雄

24.方正科技借青岛啤酒给暑促"升温"盖雄雄

25.神州租车打出"低价牌"盖雄雄

26.电动车行业迎来大品牌时代——爱玛电动车品牌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石晓媛

27.麒麟游戏牵手孙俪,走"大片营销"路黄庆

28.凤姐胃药广告——从"出位"到"上位"郑馨

29.UTC行家联手淘宝做国际箱包"品牌管理者"黄庆

篇(7)

社会化媒体展现最流行的生活方式

社会化媒体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沟通、联络、关注新情况或是与周围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当下最热的流行文化。

无论是浏览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对某部电影的看法,还是针对一件重大事情的决定,都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得到有用的信息。比如通过新浪微博,你可以得到针对某事件看法的数以千计的回答,这不同于谷歌,在微博上你不必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筛选搜索结果上,并且大多数时候人们会告诉你更好的答案。

年轻妈妈在卓越亚马逊和当当网选购育儿图书、白发老人在淘宝网上选购物品、IT精英在京东商城补充硬件设备、年轻人逛天涯论坛、驴友分享旅游体验、主妇在网上银行理财、情侣在线看大片、孩子用iPad游戏……社会化媒体打造了一个时尚生活的场景,展现了最IN的生活方式。

社会化媒体衍生流行文化

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似乎针对所有的需求都会有社会化的解决方案,有用户群超过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人口的通用社会网络;有几乎能满足各种特殊需要的利基站点;有可供人们分享照片、视频、状态更新的站点;有让人们结交新朋、联络老友的网站……

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广泛应用,直接推动了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 就当代社会化媒体与现代流行文化而言,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当代社会化媒体塑造着现代的流行文化,而现代流行文化又对社会化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倡导者、传递者、推广者、普及者。社会化媒体借助其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互通性的特点,使广大受众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其中,将人们聚合在共同的话题中,通过其潜移默化功能加固人们对流行文化的共有认识,通过营造流行文化的环境来扩大人们对某一流行事物及现象的共有认识,即扩大共识,为流行文化推波助澜。

流行既可以是物的流行,也可以是行为的流行、思想的流行。

1.社会化媒体促进物的流行

社会化媒体传播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为主体展开传播活动。借助社会化媒体这个平台进行的网络传播,是一种完全新型的信息传播、交流活动,它有许多不同于传统媒介传播的特点。社会化媒体也具有传统大众传媒的属性,其也就有广告效应,也能将某种物品通过社会化媒体内的渲染,使人们认识、接受。并使某种物品、商品在受众中流行起来,这也是现代网络营销中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市场营销的手段。

社会化媒体由于其固有的独特之处,所有参与者、受众能够进行信息传递、互动,从而能够使新的事物快速扩散,并最终使具体物品流行起来。

2.社会化媒体推动生活方式与行为的流行

视频分享网络、 照片分享网络是典型的社会化媒体,人们通过分享照片、视频等方式,传递生活信息、行为信息、社会万象。流行是人们对某种行为、生活方式的随从和追求,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过了一定的时间便不再流行,具有典型的时效性。正因为社会化媒体具有快速的时效性及广泛的渗透性,可以将人们在社交网络中传递的潜在的“流行”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与渗透。所以,社会化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也成就了流行生活方式与流行行为。

3.社会化媒体启动思想与观念的流行

价值观念是人们将所接触到的信息贴上有用与无用、利与弊、好与坏、善与恶等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标签之后,在大脑中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习惯认识和思维。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影响与支配的,思想观念的不同,会导致行为结果的不同;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常常受到客观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影响与制约。社会化媒体具有高度交互性。在这种传播中,信息传播者与信息受众之间存在很大的交互性,双方角色位置可以方便、频繁地进行交替互换。即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者往往也充当信息的受传者,同样信息受传者也往往充当传播者。信息随着不断更新、加工传播、接受、再传播,从而达到更大的广度、更深的渗透。社会化媒体的高度交互特性,更容易使受众快速达成共识。

社会化媒体通过参与者结合自身的文化语境,对参与者所接触到的社会化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做出再次阐释、再次更新、再次传播。这个时候社会化媒体就承载着社会文化精神、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除了内容本身表象信息、多媒体视听等娱乐功能以外,更进一步还担负着再现人生理想、价值观念、流行时尚观念等,参与者还扮演着把这一观念再加工、再更新并再传递给其他参与者的使命。社会化媒体广泛的群众参与、互动,受众直接的自我表达,病毒式的信息传播效应,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加固流行文化观念。

社会化媒体是流行文化全球化的推手

1.流行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

如果没有社会化媒体,很多“流行”不可能像当今天这样如此快速、如此广泛地流行,甚至很难流行起来。当今社会,流行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总是与社会化媒体如影随形。

社会化媒体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信息的传递不再是直线型的、单方向的,而是网状的、交互式的,新的传播方式同时带来了传播速度的提升。社会化媒体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再加工,及文化内容的再造,与此同时,网状的传播方式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上都对以往做出了突破。

此外,社会化媒体是推式沟通的代表,它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强传至受众面前。汶川地震、温州动车相撞等都是通过社会化媒体为人们所知,为及时救援提供了帮助。

2.流行文化全球化趋势

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表现。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诞生,为流行文化的全球化提供了可能。

古语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唐玄奘西天取经、明郑和七下西洋所交换的信息,放在今天只需我们轻点鼠标即可完成,在社会化媒体出现之前,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无法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有着时效性限制的流行文化就不可能跨越时间和地域得以全球化。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空局限,为全世界共享当下的流行文化创造了条件。流行文化全球化成了一种确定的可能,与此同时,流行文化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文化、融合发展。

结 语

综观历史,媒介与流行文化的关系始终密不可分,媒介更多的是文化的承载者、宣传者。而社会化媒体通过赋予大众创造内容、传播内容及交互的能力,彻底变革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其在流行文化中扮演了更加特殊的角色:一方面,流行文化通过不断制造话题激发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社会化媒体本身即为极具影响力的流行文化,它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推动者、引领者。

从最初的BBS和IRC聊天,到目前视频分享、照片分享、微博、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社会化媒体从无到有,一路走来。我们相信社会化媒体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文化的传播、文化的生成、文化的全球化带来更多的生机。

参考文献:

①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篇(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Influence of Mobile Media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Tak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Tao, CUI Can, LI Li

(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fe indispensable tool. However, frequent use of mobile phones over the media, so that students produce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In this paper, tak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for example, college students use mobile media to conduct fiel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o analyze the description of mobile media on students' learning, pros and cons of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Finally,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designed to guide students to use the phone correctly.

Key words mobile media; college students; depend on

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逐渐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之一。手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是集通讯、聊天、上网冲浪、阅读、游戏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大学生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①随着人们新的媒体使用习惯和消费习惯的建立 ,手机将有可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 ,是当之无愧的第五媒体。②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便于交际,开拓视野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它的过度使用也带来诸多不利。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展开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的调查分析,并提供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大学生手机媒体应用调查

1.1 调查对象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以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进行,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达到95.7%,同时在网上发起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反馈动态。

1.2 基础数据概述

1.2.1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

调查发现,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率已高达99.31%,部分大学生甚至拥有两部手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手机费用开支主要集中在30~100元,占据调查对象的69%,有20%的同学手机开销在100以上,约11%的同学每月手机开销在30元以下。

大学生每天使用娱乐功能的时间分布,选择 1小时以下的占24%,1~2小时的占37.6%,2~4小时的占25.1%,4小时以上的占13.2% 。

手机上网使用数据流量在10M以下的人数仅占4.87%,10M至50M之间占25.4%,50M至100M占38.3%,100M至300M之间占22.3%,300M以上占9.1%。

1.2.2 大学生使用手机目的性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购买或更新手机的主要目的,主要分为四大类。为与家人朋友联系方便的占50%,上网娱乐占21%,学习及查阅资料和方便工作及社交分别占8%和21%。

在受访者中,手机主要用于社交及娱乐的分别占40%及32%,看新闻和学习分别占14%和11%。

调查数据显示,不会使用手机查阅资料的仅有13名学生,仅占5%。能够使用手机查阅资料的学生有274名学生,约占95%。

1.2.3 手机媒体使用对大学生生活影响

根据回收有效调查表的反馈信息,综合整理得到各影响的重要性排序。将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分为生活影响,学习影响,思想影响与健康影响。并通过社交方面,消费方面,行为方面,心态方面,动力方面,社会责任,个人道德,心理方面与身体方面九方面诠释四大影响。

2 调查结果分析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类现阶段最重要的通讯工具。手机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博、微信、QQ等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亲朋好友交流的平台,百度等搜索引擎和手机词典的出现,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了解资讯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手机也是一种休闲工具,上网、游戏、音乐播放等娱乐功能满足大学生日常的需要。由此人们对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其负面影响也值得人们关注,过度地、不恰当地使用手机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以及健康方面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

2.1 造成大学生经济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月的话费和上网流量都居高不下,这是需要一定的经济费用来支撑的。手机媒体的付费模式采取了预付费的形式,将现金转化为虚拟化了的套餐量,这使得话费的花销容易被忽略。大部分大学生尚无独立的经济来源,对手机的长期依赖可能导致经济拮据。

2.2 导致人际关系弱化

手机媒体可以实现及时的通讯,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人们对于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减少与同学好友正面交谈的机会,剥夺了实际交往的时间,与现实生活脱离,有些大学生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弱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2.3 学习质量降低

大学课堂上,学生低头拨弄手机、看短信、玩游戏等现象非常普遍,问卷显示,在对287人的调查中,有135人会在上课听不进去时,选择玩手机。手机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打电话发短信的时间,问卷中显示,手机放在身边很多学生不能专心的学习,总是有意无意的拿起手机,看是否有短信或是上网、玩游戏,上课时影响听课质量,自习时降低学习质量。即使表面上是在学习,而思维可能还停留在手机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够静下心来安心学习,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严重下降。

2.4 对大学生生理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手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辐射,损害人的眼睛和大脑。很多同学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这不仅占据睡眠时间,手机强烈的光线还会刺激眼球,使视力下降。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同学都没有意识到手机对眼睛以及身心的危害,但仍有同学觉得危害很大且出现眼睛疲劳和手指酸软不灵活等现象。手机媒体培养的大学生是“娱乐的大众”,在娱乐心态的驱使下,手机媒体俨然成为偷拍隐私、黄色短信、信息的主要载体,使许多大学生无意识中造成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③问卷中的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同学不能够辨别排除不良信息。手机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手的依赖性和个人的精神状况两个方面。当问到如果没有手机在身边大学生的感受时,大部分同学都表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现象或感到孤独无助。这表明手机在大学生的心中已经成为随时随刻必带之物,过度的依赖手机,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使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弱化,精神空虚孤独,性格内向,这种严重的依赖心理会使大学生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 应对措施

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若不加以关注,终将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手机作为与互联网类似的现代社会的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在如何合理使用手机方面,只能运用疏导的方法。因此,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是关键。

3.1 构建手机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学校方面对手机媒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防止考试作弊和学生上课玩手机方面。随着手机媒体所能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高校可以借手机平台来开拓对大学生的教育模式。手机图书馆、手机公开课、手机校园通等都可以借助手机平台进行开发,以引导学生将手机的娱乐化向工具化转变。以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为例,通过建立各班微信群,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发放各类通知。并构建微信公众平台,定期通过手机微信向全院学生推送学院新闻、学科竞赛信息、教务通知等有用信息。

3.2 建议学生正确选择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合

由于手机媒体的便携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习惯性玩手机并且忽略耗费在手机上面的时间。这种影响是细微的,但同时也是巨大的。

首先,面对手机丰富有趣的娱乐休闲功能时,要合理安排使用手机的时间,作为大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不要过分沉溺于上网娱乐,浪费时间,荒废学业。其次,注意使用手机媒体的场合,作为学生,上课时间是否一定要使用手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建议大学生们上课时间关闭手机,如果的确有重要事情,应将电话调成静音状态,以确保不影响课堂秩序和他人的学习。最后,对于排队买饭、等车等个人的碎片化时间,要有明确的概念和合理的规划,不能将所有的零散时间都交给手机。

3.3 把手机媒体拓展成学院主办活动的新载体,拉动学生走入现实社交

从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对于通过手机媒体传递信息会有一种不信任感。虽然手机媒体促进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但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是很难完全复制到虚拟的社交手段中去的。

现实的社交除了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之外,也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走进社会。学院应举办有趣有益的活动,拉动学生现实社交,减轻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以手机媒体为载体,搭建学院老师与学生互动新平台,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联系。同时为满足了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活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积极的主流文化。④

注释

① 马斌,马潇萌,朱记伟.手机过度使用危害及影响分析――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实证[J].中国电力教育,2011.

篇(9)

[经典考题]

例1.小文主持了一场“我看汉语魅力”辩论会,正方反方激烈交锋。

正方:汉语魅力无穷。同样一组词语,按不同顺序组合,就能表示多种多样的意思。目前,在亚洲、欧美许多国家,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正随着中国对外影响的扩大而日益膨胀,汉语必将成为全球的强势语言。

反方:汉语的魅力在消退。①汉语中有些同音词、同义词混淆难辨,造成听读障碍,影响我们的学习兴趣。②目前,许多幼儿园开了识字课,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幼儿快乐成长。③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外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汉语的魅力之光逐渐暗淡了。

(1)正方辩词的画线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把“_____”改为“_____”。

(2)反方辩词中的第_____句(只填句子序号)不能证明反方观点。

(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

解析:这是一场关于“汉语魅力”的辩论会,题干中不仅列出了正反双方针锋相对的观点,同时也列出了各自的辩词,从中可感受双方交锋的激烈。第(1)小题中用词不当的是“膨胀”一词,这个词语常用来借指某些事物扩大或增长,用来形容“学习的热潮”不妥,可改成“高涨”。辩论的终极目标,是否定彼方论点的成立、肯定己方论点的正确。所以辩词应该要能有力论证自己的论点反驳对方的观点,而反方中的第②句讲的是幼儿的学习负担,既不能证明反方观点,也不能反驳对方的观点。

例2.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看法。

朱永新教授等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远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关联。因此,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

余秋雨则明确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一、现在已有“国际阅读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节日;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灾难;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不久,朱永新又发文《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两种争论十分激烈,也在各地引发是否设立阅读日的讨论。

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请根据你的体会,简要写出理由。

(2007年嘉兴市中考题)

解析:题中的材料只是为你观点的提出设置背景,首先要认真研读朱永新、余秋雨等人的观点及理由,然后对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立场。立场明确了,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阅读”的体会写出理由了。答案示例:1:设不设节日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我们大家要认同“阅读”,尤其是青少年要加强阅读。如若不然,便是形式而已;如若认同了,一个国际读书日就足够了,何必再增设“嘉兴青少年阅读日”呢?2:其实设阅读日不是目的,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意识,呼吁大家真正地读书,读好书。赞成增设“嘉兴少年阅读日”。3:阅读好的书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没有阅读,那是我们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如何传承?赞成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

例3.请结合链接资料的[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观点不能只来自[相关言论]的同一句话。每方观点不超过15个字,字数大致相等。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连续推出她的《〈论语〉心得》讲座。她的解读换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当中,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着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 大白话的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 于丹是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所创造的神话。

③ 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④ 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力量。

(2007年陕西省中考题)

解析:要辩论首先得有辩题。辩论赛所设置的辩题,正反两方面的判断应当是具有对抗性矛盾的,或者至少是具有矛盾对立关系的。同时要使双方都有话说,而不是明显一边倒,要使听众觉得双方讲的都似乎有理。解答这道题可以先选定“相关言论”中的一句,仔细推敲进而设置正反双方针锋相对的辩题。如选定第①句言论,就可以这样设置辩题:正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反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看过2006年世界杯吗?在2006年世界杯上1/8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中央电视台解说员黄健翔在解说到最后阶段时出现了“疯吼”现象。在比赛进行到伤停补时阶段时,意大利队获得一个制胜点球而挺进八强。解说员黄健翔因多年解说意大利足球而对意大利足球有了很深厚的感情。由于兴奋过度,黄健翔在解说时用嘶哑的喉咙“疯吼”着对意大利的赞扬的话而深刻地抨击了澳大利亚足球。对于这一现象,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下面是某校九年级(八)班同学展开的一场辩论赛的节选部分。假如你是反方成员,请写出你的辩论词。

正方:我方认为,黄健翔是一个优秀的解说员。解说员不是机器,难免倾注个人的情感,可以理解。在演说比赛的过程中有如此的激情,能够带动全场的气氛,将比赛带入。这正是对足球这一充满激情的体育运动最好的诠释。

反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学校准备搞一次辩论会。现在由你担任辩手,请选择其中一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50个左右)。

我的观点是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4.某校初二(1)班同学阅读了名著《西游记》后,对猪八戒这个形象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陈述?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所以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班举行以“上网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一方面,网络缩小了世界,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它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

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符合辩论格式,如有“我方认为”或其他表明观点的语句,同时观点要鲜明,理由阐述正确,符合语境。

2.示例:正方:利大于弊,网络阅读比传统纸质阅读方便快捷,可以迅速获取大量信息,对于青少年增长学识,不无裨益。反方:弊大于利,网络阅读囫囵吞枣,不利于深层理解;且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心智发展有负面影响。

3.示例:(1)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2)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3)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1-0005-04

一、问题的提出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世界上的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冲突、困惑,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由不成熟趋于成熟时期,在这一人生的关键阶段,由于他们刚刚开始走向独立、涉世未深,面对种种矛盾和疑惑,有时并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和实践交往,甚者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其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大学生熟练运用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矛盾分析法是理论体系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善于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矛盾,而且要帮助大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群体存在的矛盾及其解析

笔者近几年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中,以大学生群体的矛盾与困惑为主题,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并撰写实践报告,收到该主题的实践报告一千多份。在对有效报告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矛盾具有范围广、领域多、宏观与微观并存等特点,通过梳理发现以下矛盾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大学生都喜欢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落差。在这里探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要是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对现在的学校极不满意。每年高考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很多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跟自己理想的大学擦肩而过,从而对现在的学校多有抱怨,甚至自暴自弃;二是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相差甚远。这种情况又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设想的大学生活是这样的:大学校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大学教室窗明几净、古朴典雅,大学老师博学睿智、风趣幽默,大学男生慷慨激昂、指点江山,大学女生长发及腰、秀外慧中。而来到大学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大相径庭,原来大学教学楼可以很破,大学老师可以不苟言笑,大学男生可以很小家子气,大学女生可以是女汉子。真实的大学生活跟自己原来构想的完全不一样,难免会有失落感和压抑感。其二是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和填鸭式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自主能力和自制能力差,大学适应期比较长。我国的高中基本都是封闭式教学,学生的课业压力很大,高考成为学校教育和决定学生命运的指挥棒,大学在梦寐以求的情况下,往往成为高中生向往的“天堂”。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后很难适应大学的生活,对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管束的自由生活无所适从,心理充满空虚和无助,进而怀念高中生活,认为高中比大学要充实得多。

矛盾解析: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现实是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一方面,理想与现实是密切联系的。理想源于现实,以现实为基础,是已经实现了的现实,离开了现实,理想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想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为现实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对大学生来讲,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这并不能成为自己不思进取的理由,人生的路还很长,不能用现实否定理想,可以再次实现理想。只是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做好披荆斩棘的准备,做好忍受孤独寂寞的准备,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二)宿舍矛盾

宿舍是一个小集体,良好的宿舍氛围可以使每个成员身心愉快地投入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宿舍也是一个比较容易引发矛盾的场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生活习惯的年轻人共同生活在一处不大的空间中,难免会有矛盾和摩擦,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马加爵宿舍杀人案、复旦宿舍投毒案等都是宿舍矛盾引发的极端案例。大学毕业时一句“感谢舍友不杀之恩”,不仅是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对发生在大学宿舍内血腥事件的戏谑之言,更是对大学宿舍内存在的各种矛盾的一种变相发泄。当然,“感谢”并不是一种积极处理宿舍矛盾的态度,大学生应认识到宿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不应该回避矛盾,而是正视矛盾,主动解决矛盾。

大学生宿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琐事引发的小摩擦。比如,有些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不注重个人卫生,而且会影响到宿舍的整体环境;有些同学比较懒惰,自己不去打水,经常使用其他同学的开水,还时常让其他人帮其买饭、买菜等,时间一长,让人心生厌烦;有些同学经常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长时间打电话或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影响其他同学休息等;二是性格差异造成的不合。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人喜静,有人喜动,有人大大咧咧,有人心思细腻,有人直言不讳,有人藏事于心。同宿舍不同性格的同学之间很容易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产生分歧,若不及时交流沟通,矛盾就会积累起来,那么一件小事就可能成为导火索,引发更大的冲突;三是对学习好或能力强同学的嫉妒。有些大学生的妒忌心比较强,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不是想靠自己的努力争取赶上,而是通过一些不恰当的手段对其进行打击,或者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主义进行分化、孤立;四是利益冲突。在涉及评优、评先、评选奖学金、入党、保研等涉及个人利益时,同宿舍的同学之间可能心理失衡,暗暗较劲,激发矛盾。

矛盾解析: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宿舍矛盾,首先应看到宿舍矛盾具有普遍性。遭遇宿舍矛盾不必苦恼,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此类矛盾,而在于对待此矛盾的态度是否正确。其次,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具有斗争性又具有同一性,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产生矛盾的各方不能只看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应该善于用欣赏的眼光捕捉对方的优点,学人所长补己所短。每个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应保持宽容之心,有容人雅量。同时,应摒弃自私自利的想法和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他人的感受。再次,每个同学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和作息习惯。加强与室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如果都能够做到真诚地对待彼此,一些摩擦和矛盾都可以及时化解。同时,在涉及大学生个人利益问题时,学校、院系和班级应确立竞争规则和评判原则,保障公开、公平、公正。最后,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和谐不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而是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展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家境贫寒的同学不必自卑,可以靠自己的奋斗展现自己出彩的一面,家境富裕的同学也不必有意无意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在其他方面可能还欠缺很多;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带动舍友们一起努力,社交能力强的同学也可以为大家多创造一些增长见识的机会。另外,同宿舍同学可以经常在周末活动,开展宿舍文化创建活动,营造团结向上、和谐温馨的宿舍环境和生活氛围。

(三)学习与兼职和参加社团活动的矛盾

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都有过参加社团和兼职的经历,其中的是非得失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共同点是很多学生纠结于这些活动与学习的冲突。

首先,有些大学生或出于兴趣或出于自己某方面的特长或出于扩大人脉的原因加入一个甚至几个社团,本身又想在社团中干出一番成绩,结果频繁的社团活动占据了大量的时间,甚至占用了正常的上课时间,以此导致很多课程学习起来倍感吃力,想要中途退出又觉得这样半途而废十分可惜,从而左右为难。

其次,很多大学生选择兼职一方面是想靠自己挣点学费和生活费,另一方面是想早点踏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为将来毕业打基础。还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书本知识根本不重要,社会经验才是第一位的,是自己将来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兼职一般在晚上和周末进行,虽然较少占用上课时间,但很难抽出时间复习和做作业,有些大学生抄一下同学的作业草率了事。另外,兼职的劳累使一些大学生在上课时疲惫困顿、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个别学生因忙于兼职,学期考试多门课程不及格,造成兼职严重影响学业的局面。

矛盾解析:任何一个矛盾统一体都有构成矛盾的双方,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两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坚持两点论,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时又要坚持重点论,即矛盾的两面不能平衡用力,应突出重点,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学生不能每天只埋头于书本知识中,确应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不管是参加社团活动还是兼职,都有利有弊,要正确处理这些活动与学习的关系。首先,在社团的选择上,应该做到少而精,选择适合发展自己能力的,这样既能增强自信心,又能增添一些生活的乐趣,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参加社团切勿贪多,避免精力分散。否则,不但耽误了学习,也不会有多少收获。其次,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兼职确实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处事能力,但还是应以学习为重,不可弃本逐末。未来社会需要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知识是成才的基础,社会上唯社会经验论、贬低书本知识、轻视教育工作的思想是片面和错误的,一个荒废学业,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不可能成为人才。在大学阶段是否兼职问题上,个人应考虑利弊,分清主次,综合权衡,量力而行。

(四)恋爱与否和恋爱中的矛盾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跟爱情有关的两个方面的矛盾。一个是要不要恋爱的问题,一个是恋爱中的利与弊。每个大学生内心都渴望有一份美好的爱情,但在大学期间是否要开始一段恋情又心存犹豫。毕竟爱情要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爱是责任,是付出,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看到别人成双入对,自己形单影只又不免羡慕。另外,大学中恋爱的情侣也很多,他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恋爱中的利与弊也各有体会。有些大学生注重恋爱过程,不注重结果,往往毕业季即分手季,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些大学生会在恋爱支出问题上会产生分歧,毕竟经济上还没有自立;有些大学生因谈恋爱而无暇顾及其他,导致成绩下降;有些大学生因每天处于二人世界中忽视了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有些大学生因失恋而厌世从而走上不归路等。

矛盾解析:恋爱并不是大学中的必修课,它因人而异,每个大学生都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大学生谈恋爱有利有弊,利与弊是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大学生应在恋爱中学会爱人和自爱,化弊为利。 “任何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这一网络流行语虽有失偏颇,但也道出了恋爱与婚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男女大学生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就有了奋斗的动力,在学习生活中就会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走向婚姻的殿堂。同时,恋爱中的情侣要有责任心。爱情是一种纯洁的、持久的感情,双方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相处中应相互体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另外,应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恋爱与学习实际并不构成矛盾,只要把二者关系处理好,爱情可以是学习的催化剂,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大学期间是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恋爱中的大学生不能天天局限于二人世界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处理得当,爱情与友情可以兼得。

三、大学生群体矛盾分析带来的启示

正确认识和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矛盾,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能够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1.在教育理念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将“传道”与“解惑”相结合,提升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韩愈在《师说》中将教师的职责归纳为“传道”、“授业”和“解惑”。在大学教育阶段,“授业”是基础,但“传道”、“解惑”比“授业”更能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的创新力、凝聚力与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大学教育“传道”、“解惑”重于“授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即“传道”上肩负重要使命、具有独特优势。在教育理念上,教育者应将“教书”与“育人”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正确处理“传道”与“解惑”的关系,将“传道”与“解惑”结合起来,以“惑”引“道”,以“道”释“惑”,以“解惑”促进“传道”。理论中的基本原理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对客观现实的抽象和凝结,反映实践的同时也对实践发展起指导和引领作用。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将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抓住大学生的“惑”,使教学贴近大学生实际情况和内心需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答疑解惑,不仅可以解决进大学生头脑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大学生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育方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每一代都是一个时代”。时代在变,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其思想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里的培养既包括用正确理论引导也包括对错误的认识的矫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干部等作用,健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工作网络,广泛调查、充分了解和全面把握大学生中存在的现实矛盾和心理困惑,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设立“校园调解中心”、建立健全“校园心理辅导站”等途径,加强分类指导,妥善疏导和解决大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矛盾、纠纷和问题,防患于未然。

3.在教学方法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体现创新性和灵活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创新性和灵活性,不断探索新的教学举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思考性教学法,就是将现实性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引发学生思考。任课教师可以在前一次课中就社会热点问题或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提出思考的主题,大学生在课后准备并在下一次课中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互动讨论法,就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就难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一方法不仅能够唤起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而且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形成一种彼此尊重、民主、教学相长的课堂气氛。三是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案例既要源于理论又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一种深入浅出或浅入深出的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活”起来,加深大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四是将现代的网络技术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任课教师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建设课程网站和红色网站外,还可以建立QQ群,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发现和解答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中语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下一篇: 初高中辅导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