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7: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班健康教育内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90后高职生面临自身成长成才和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双重压力,高职教育肩负着将他们的发展潜能、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现实可能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目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开展,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让这门课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大家都在积极探索。
一、对大班课的理解
对大班课程的理解,以我院为例,40人以下为小班,40-54人为标准班,55人以上为大班。对教师而言,通常说的大班上课即两个小班或两个标准班合在一起上课,即合班课。单班上课即为小班上课。基于大学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公共基础课如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政课、大学英语等为大班上课,甚至有些专业基础课也实行大班上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后,以32—36个学时开设,但很多高校只开设16学时,甚至有部分高校还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自2010年9月由选修课纳为必修课的范畴,开设32学时。课程对师资基本要求一般为心理学或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担任学院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等,对专业性的高要求使得各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以我院为例,很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甚至设在大学二年级。受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诸多条件限制,高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时,基本都采用大班上课模式。从教学效果看,多数教师喜欢小班上课,人员单一,人数少,课堂纪律好,课堂活动易操作,甚至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大班课两班合上、人数多、教室大、课堂纪律不易管理、课堂活动操作性差、教师精力耗损等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改革教学模式是关键。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常见教学法的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任课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又要让学生体验到心理活动和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训练。如何从教学方法入手,达到教学目的,同行学者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教学方法的使用。笔者通过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认为以下常见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提高大班上课效率,使教学效果明显。
1.课堂讲授法
这是传统的授课法,也是大班上课采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课堂讲授法由过去单一课本加黑板板书讲授,演变为在多媒体教室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各高校在各课程中用得最多的模式,可以说是教学的主流模式,尤其是在大班上课中。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包括要使了解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异常心理表现,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而言,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要想运用课堂讲授法赢得一堂出彩的课,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的背景知识要求较高。课堂讲授法教学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多半取决于心理任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我们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授课时,除了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外,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张弛有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如果任课教师的课件制作过于单一,比如每张页面只有字,字体颜色与底版色彩不搭,学生看着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从心理上不愿看,进一步不愿听,或睡觉或讲话,影响课堂秩序。因此,课件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图片和声音、视频的比重,做到既生动有趣又不喧宾夺主。第二,授课过程中控制好板书与教材的转换。现在上课,基本上都用多媒体教学,只要动动鼠标、键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板书基本被遗弃,原来的照本念书,变成现在的念课件,课件当板书。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持续集中。为使课堂生动,活泼,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中,不要放弃传统板书,不能站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地念课件,可以使用激光笔代替鼠标,这样教师可以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便于互动。
2.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案例法作为讲授法的补充,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开展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一般为双肩挑,即一方面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做日常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因此,教师有很多第一手的案例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甄选案例。比如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压力与挫折应对”等专题中,要选一些大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做案例分析,具有普遍性;在“大学生人格塑造”、“心理障碍的救助与识别”、“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专题中,则可选一些严重心理问题或异常心理问题的案例做教学用。不管选用何种案例,教师首先要注意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隐去当事人的姓名等相关信息。笔者在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受过几例因其他老师上课选用案例给来访者造成一定困扰的个案咨询,甚至害怕自己此次的心理咨询被当做案例在全年级公开。其次,尽量选用积极的案例,特殊极端的个案不适合作为一个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恐慌和对心理健康课的反感。再次,老师在引出案例前,要表明案例仅作教学讨论用。有些同学觉得老师上课所讲的案例就是针对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最后,教师作为指导者,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敢表达,积极交流。总之,任课教师要注意自己所选用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是安全的,没有歧视性的,非极端的。
3.角色扮演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所运用的角色扮演法,特指心理情景剧,即由学生扮演日常学习、生活情境中的角色,把他们的焦虑或困惑等现象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大班上课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工作难度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不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把心理情景剧这样的实践环节加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由学生小组协助任课教师完成课堂组织工作。以“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交往技巧”为例,在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时,可以“寝室人际关系”为主题设置心理情景剧。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愿报名、自愿结合,选择相关素材和剧本,由教师课余时间加以指导,学生排练,最后在课堂上表演。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细胞体,部分高校由于资源有限,出现8人间宿舍,房间小,人员多,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即使4人间宿舍,这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宿舍矛盾也不可避免。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个案接待中,因宿舍关系引发冲突的心理咨询最常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宿舍关系问题,由几个学生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宿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方式解决,然后以情景剧形式带到课堂上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恰当方式。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课下的自我实践和教师课下的指导,在课堂上有目的地研讨和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大班教学在高校公共课堂上不可避免,学生人数多是常态,对教师而言,大班上课时课堂比较难以掌控也是事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课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既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又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彩娟.大班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唐明军.基于少学时大课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只有从理念到行为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使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享受成功、创新、合作、快乐的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1.更新健康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健康的前提。教师是传播健康的使者,幼儿是生活的主人。《 纲要 》中指出,幼儿应是拥有健康权利的个体,教师要为其健康加油、喝彩!教师的每一个观念和行为、每一处环境创设,都要为每一个健康活动的主体即幼儿着想。幼儿园的每位成员应集中时间“话说健康”,使“重温健康”“对话健康”“反思健康”“健康第一”的健康教育观念在每个人的头脑中生成。在幼儿园,教师们,情有独钟系健康;孩子们,伴随快乐牵健康。
2.规范健康教育行为
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应体现在健康教育活动之中的健康行为。幼儿园应紧紧把握健康的脉搏,将健康教育包含在丰富新颖的游戏材料之中,融合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节表演之中,落实到每月、每周、每天;将健康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部分,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将早操、晨间锻炼、集体教学、小班拍球比赛、大班亲子运动会等比赛活动每个月安排1~2次,让幼儿健康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期中,让幼儿健康教育看得见、摸得着。此外,幼儿园还应注重传统运动项目的开发,对幼儿活动的开展有预见、有准备,不断完善和修改规则,使其更适合园情,既避免了短期强化训练之累,又免去了教师全盘开发创新之苦。
3.创设健康互动环境
《 纲要 》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应充分挖掘幼儿园环境潜在的健康教育价值,让环境不再只是一种单调的背景,而是在它的每一处、每个角落都闪现出健康教育的光辉,既温馨、富有童趣,又充满健康和有效的互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1)充分利用空间。幼儿园每一个角落都应设置成幼儿开展健康活动的快乐区角。如围墙上可以安装动物投掷箱,幼儿随时可用皮球、报纸球、沙包进行投掷练习;在鹅卵石小道上,幼儿会穿上毛线的、棉布的软底鞋,尽情地扭一扭、跳一跳,甚至脱下鞋子勇敢地走一走,让他们尽情享受自然和健康。幼儿园的每一处都可以点缀幼儿的多彩生活,还能把健康教育的本质升华为快乐的生活教育,激起幼儿健康成长的渴望。
(2)合理利用时间。体育锻炼的效果是长期的,只有坚持每天锻炼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幼儿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幼儿的活动密度,发挥各段时间的有效作用,避免活动过程中过多的让幼儿排队、站立等待现象,让幼儿在体育活动及自由活动时自由选择滑梯、荡椅、跳羊角球等;将幼儿园的场地分成一定的区域,由幼儿园统筹安排时间,使各年龄班活动时间错开进行,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满足了幼儿健康活动的需要。
(3)结合日常生活。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幼儿教师应利用幼儿平时入园、离园上下楼梯的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练习上下楼梯、跨楼梯、边走边数楼梯级数、提水桶上下楼梯等,增强幼儿的下肢力量,提高其身体动作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还可以利用课间休息或散步的时间,师生一起做放松活动,活动头、肩、肘、膝关节,用手摩擦手心、手背、脸部、耳朵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松弛大脑。
4.开展健康系列活动
幼儿园除了进行健康教学,还应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有机融合,探讨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开展幼儿健康教育作品征集、知识竞赛、健康自助火锅、“健康宝宝”评比、亲子操、亲子运动会、家庭情境表演剧等系列活动,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以活泼、生动的方式巩固健康教育的成效。例如大班亲子运动会,胜利后的母(父)子相拥,跌倒了带着泪痕继续前行,拉拉队加油的呼声,成了每个与会者脑中永远定格的画面。
二、享受结果
1.收获师生的共同成长
开展幼儿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以来,我园多次被评为市、县模范幼儿园。在市、县幼儿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体操比赛中,我园均获得一等奖;形成了良好的园风、教风和班风,涌现了许多先进年级组和班集体;幼儿园洋溢着团结、活泼、向上的精神气儿,师生身心健康互惠共生。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在设计活动项目类别时,在每次制定和修订活动规则时,在参与评比过程中,在活动过后的讨论中,在为“健康宝宝”的健康加油喝彩时,教师进一步澄明了理念,规范了行为,净化了心灵,获得了专业的成长。幼儿园各班户外活动、健康教育正常化,幼儿在晨间锻炼、早操、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情绪良好,提高了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锻炼了意志,学会了谦让分享、团结合作;其主体地位、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明显增强。
2.收获新型的家园关系
我园由园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保健员、保育员、家长代表、社区负责人等组成健康教育小组,构建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了新型家园关系。教师与家长群策群力挖掘了许多民间体育游戏,开发了传统玩具,例如竹马、竹子与木板制作的小推车、稻草制作的飞镖等。在市、县幼儿健康特色活动评比中,从内容的设计到组织都是教师指导帮助、幼儿自选伙伴、家长协助收集材料、大家共同制作玩具、创设情境,各班串联进行,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减轻了教师单向准备的苦累,享受到家园互助、携手共育的乐趣。
龄特点,资源自主,内容自主,策略自主,评价自主,充分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使他们玩时自主、玩得快乐、玩出健康。
【关键词】核心经验;户外体育;集体活动;主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指南》中也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标志。因此,为促进大班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并培养幼儿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幼儿获得多种运动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纲要》和儿童教育专家的引领下,乘《指南》东风,以户外体育集体活动为载体,着力于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实践。 下面,浅谈一些实践点滴。
一、资源自主—— — “找”趣点
都说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那么,在幼儿园户外体育集体活动中,就需要这样的“老师”。 在选择和确定大班体育集体活动的内容时,针对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家长资源和幼儿园可利用资源,尽量选择具有新意的材料,激发孩子们自主活动的兴趣 本土材,乐添彩。立足本土,充分运用本土童装资源做成各类体育器械组织幼儿活动。 比如《捉尾巴》体育游戏,材料是孩子们从家中拿来的童装辅料毛条,塞在裤子后面,尽管小班时候就已经开始玩,但是在大班,孩子们还是很乐意玩,每次玩都很带劲儿,追呀,跑呀,开心得像一只只小猴;《火眼金睛》、《飞碟乐》是孩子们家中的废布做成的布沙包、布碟;《打保龄球》则是孩子们将家中没用的线壳摆成一排排,结合用布球滚一滚,新鲜又好玩…诸多自制器材为大班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自主选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添彩。
园设施,妙增色。
因地制宜,我园本身具有丰富的设施资源。 楼梯、花坛、台阶等都能对幼儿进行体能训练,如:发展身体移动能力时,让幼儿不依靠扶手,双脚向上间隔跨楼梯或单手扶梯,双脚向下间隔跨楼梯;练习平衡时,孩子们会两两相向在花坛上走,相遇时互换位置前进;对下肢活动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力量的发展,则充分运用台阶,孩子们有的忙绿着双替跳、有的单脚跳,有的纵跳,也有的踩住台阶使劲往下跳,比比谁跳得远。其他体育器械设施也是孩子们户外体育集体活动的有力“抓手”,如有的小朋友们将长方形平衡台摆成了一排,一名幼儿在前面做指挥,大家根据指令“左、右、左、右、中间”练习平衡;还有的小朋
友则把圆形平衡台当成荷叶,变身“青蛙”跳跳乐……如此这般,孩子们乐玩其中,自得其乐! 当然,要注意安全教育。 确确实实,资源自主,能很好地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体验到户外体育
活动的别样快乐。
二、内容自主—— — “精”挑选
一次成功的户外体育集体活动离不开活动内容的精心选择,丰富的活动内容则更吸引孩子们玩。 因此,在组织大班幼儿户外体育集体活动时,我们要尽力挖掘游戏的教育功能,促使孩子们快乐锻炼。
1. 关注幼儿兴趣点,引入民间游戏。
民间体育游戏源远流长,独具风采,深受幼儿的喜爱。 因此,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引入一些民间游戏,从而丰富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内容。 并且根据实际需要,可对民间游戏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 如:民间游戏《编花篮》活动,考虑到《编花篮》的儿歌朗朗上口,易于大班幼儿接受,也发现大班幼儿单脚跳的动作技能较为娴熟,但是想到《编花篮》过程的团体合作有些难度,我设计了《编花篮》两个课时的户外体育集体活动。 第一课时重点让孩子练习右手提住右脚单脚跳动作,初步尝试 3 人合作编花篮。 活动过程中,由于孩子已有单脚跳的动作技能,加上手提住脚的动作又具有挑战性,孩子们玩的兴趣很浓。特别是尝试 3 人组编花篮的环节,孩子们都能积极地和同伴配合、尝试,在巡回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别孩子尽管中途散掉了,其他两名幼儿会提醒帮助,一起获得成功。看着编成功的“花篮”,一个个洋溢着开心地笑容,我也乐在其中。 到第二课时,针对孩子们存在着的个体差异,我会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可以是帮带,使幼儿体验成功;也可以是已经成功的组合挑战 4 至 5 人编花篮,没有成功的继续尝试,体验 3 人组编花篮。我会侧重于没有成功的幼儿,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又如民间游戏《石头、剪刀、布》,因为孩子们手部游戏《石头、剪刀、布》经验丰富,所以在玩脚部游戏的时候很感兴趣,组织户外体育集体活动时,孩子们会不时发出胜利的欢呼声: “石头、剪刀、布,吖,你输了,表演节目
吧”。 还如民间游戏《炒黄豆》,孩子们开始两两结伴炒,等到再次组织户外体育集体活动时,动作已经熟练了,会尝试 3 人以上炒黄豆玩。
2.关注幼儿内需要,生成挑战游戏。
《纲要》健康领域指出,鼓励幼儿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学前儿童运动核心经验就是基本运动能力,它包括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和器械操控能力。 于是,在户外体育集体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发展需要,灵活生成。例如,玩自选体育器材活动中,看到很多孩子小心翼翼地在两个轮胎两端垫起的平衡木上走平衡,于是我就引导幼儿挑战: “你敢在更高的‘独木桥’上走一走吗? 请你们大胆地试一试吧!。 紧接着,孩子们就不甘示弱地在两端垫上更多的轮胎,3 个,4 个,5 个,每座‘独木桥’上都留下了孩子们挑战的足迹。 还有,袋鼠跳活动中,老师把自己当成‘大石头’,让孩子们跳过,很多孩子跃跃欲试却都犹豫着不敢跳。 我顺势幼儿教育鼓励孩子: “加油啊,小袋鼠们。跳过大石头你们就安全啦!要不然会被大灰狼抓到狼堡去噢!”听到我这么说,孩子们纷纷鼓足劲儿跳过了我这块‘大石头’,脸上则洋溢着满满的成功喜悦。像这样,孩子们不仅乐在其中,还发扬了勇于挑战的精神。如上精挑细选的内容, 一方面为大班幼儿的户外体育集体活动“锦上添花”,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大班幼儿户外体育集体活动内容选
择的自主需求。
三、策略自主—— — “巧”变换
《纲要》中还提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那么,组织大班幼儿户外体育集体活动时应提倡开放式的户外活动,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变换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幼儿的潜能,才能让幼儿在快乐中自主学习与运动。
1. 给线路 自主玩
从大班第一学期开始, 我们就大班年段专门利用大型玩具活动区,商量讨论了大班户外体育活动的专门区域—— — 体育区。 并针对大班年龄特点和孩子的兴趣预设了活动线路,班级根据自己班幼儿的能力情况可适当调整路线。例如,我们第一学期是按照体育区路线图:从南北大型玩具固定攀登架开始,经过南面的大型玩具后,走平衡木,适当增加了跳台阶,跨轮胎,绕花坛等,然后到北面的大型玩具终止。 整整一圈的活动,既减除消极等待现象,又提高了大班幼儿的运动负荷,达到一定的运动量。 到了第二学期我们在上学期的经验基础上,让孩子进行了挑战性自主训练。 先让孩子从大操场上的滑梯开始,至中间跑道处设置平衡木、平衡台、低矮攀登架等障碍,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层次选择不同的线路。我们还可以根据幼儿玩的情况,进行调整,也可让幼儿自己设置线路进行活动。
2.合竞赛 自主乐
在大班幼儿户外体育集体活动中,融合竞赛的方式,亦能提高孩子们活动的兴趣。 如我班组织过的传球、拉马车、舞龙、划龙舟等活动中,不再像以往一样,在老师的高控下进行排长队比赛,消极等待。 孩子们会自发组织小组成员 5—6 人一组, 两队两队竞赛。 或是两两结伴、人数均等地开展竞赛,获胜小组或个体都能体验成功感。 另外,也有自主介入式竞赛的。 例如,有一名小朋友站在平衡台上玩平移自娱自乐时,另外几名幼儿看到后自主加入,说要比一比谁移动平衡台的距离远……这样,不仅提高了大班幼儿的竞争意识,也增进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
3. 生合作 自主升
作为大班幼儿,应养成对他人合作的态度。所以,在户外体育集体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间的自主合作和提升。 比如,我发现《两人三足》《大脚板》等体育活动中,孩子们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步调一致地行进,体验合作之快乐。组织户外体育集体活动《有趣的泡沫砖》时,一名小朋友先找到小组成员要求将泡沫砖垒高再跳过去, 一致同意后,很多小朋友会将自己的泡沫砖合作垒高,然后自主排起队列一个个练习起跨跳动作来,看着他们一个个满脸灿烂的样子,相信同伴间的合作情谊也在进一步升华。
\
四、评价自主—— — “灵”开放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评价的对象、内容繁多,而且评价的途径、方法、手段和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科学的多元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 而且,以往户外体育集体活动中的评价,往往是教师“喧宾夺主”,难以突出幼儿在评价中
的自主地位。那么,如何灵活开放,更多地还原幼儿在户外体育集体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变“夺”为“引”
比如,《布球乐》活动结束环节,我一改以往梳理小结进行评价,而
是引导幼儿自主评议“你今天玩布球有什么感受要跟大家说一说吗?”
“你觉得 XXX 这次玩布球玩出了什么新花样?”,如此开放性的引导使
得孩子们纷纷乐意说一说,从而建构了积极的幼幼互动,促成了幼儿
间的自主评价。
(二)顺“延”再“评”
孩子们玩“划龙舟”户外体育集体活动时,由于比赛激烈,到结束时还意犹未尽没分出胜负,怎么办?教师可以做个有心人,将孩子们比赛的情况用手机拍摄,然后到班级后利用其他餐前或餐后等其他时间和大家一起观看,一起统计评价。相信,那样的评价结果不单是公平公
正的,更是“群众”们雪亮的眼睛自主评定的,无论输赢都会是开心快乐的。
(三)创“台”自“评”
大班幼儿拍乒乓球的技能与日俱增,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创设“成长在线”平台—— — “我会拍球”,设置能力层次不等的目标提示。组织户外体育集体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提前预设目标,达成后回班级找到相应的目标贴上自己的标记。 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自评过程,却能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使之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人。综上所述, 大班幼儿户外体育集体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核心经验下的基本运动能力更不宜受教师操控。 陈鹤琴先生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 我们应本着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户外体育集体活动的宗旨,把好《指南》的东风,让大班幼儿在户外体育集体活动中更加自主,并通过发展其基本运动能力,让他们动作更协调,身心更和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 5 月.
[2]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教师教育丛书》幼儿园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3] 《幼儿教育》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2017(1、2).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个体掌握了多少“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而是是否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完整与和谐的人格、恰当和清晰的自我认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因此,与重视学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传统学科教学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集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分享以及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教学的形式,每个教学班包括2~3个行政班级约100余名学生。伴随大班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课堂互动受限,课堂上教师多以单向的知识讲授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定位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课,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以及组织有效的分享讨论,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1.2内容上丰富全面但针对性不足,未能就学生发展现状
进行深入指导从内容上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涉及的范围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如心理困扰与异常心理的识别、心理咨询介绍等)、自我认识与发展(如自我意识培养、人格发展等)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恋爱、就业、压力应对、生命教育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发展阶段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从预防、指导到矫正、治疗的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一般只有32~36个学时,平均到每个主题就2~3个学时,如果每个主题都从基础知识点到活动体验与讨论再到实践应用,各环节都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很难真正给学生带来触动,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心理发展的短板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更多困扰和需求,而有的学生则在学业或生涯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这也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仅仅“全而泛”,应做到面与点相结合,在对重要主题领域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指导。
1.3设置上课堂教学集中在大一完成,不符合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个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也是随情境动态变化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可能存在不同。例如,一般大一新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新环境适应困难,难以应对各类变化;大二阶段开始涌现各类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困扰;大三阶段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学业倦怠、迷茫、生涯规划困扰;大四学生则最需要压力与挫折应对、就业困扰方面的指导。可见,心理健康课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应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但就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来看,课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一进行,只有极少学校还开设了全校范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大一之后学生便很难再接触到心理健康相关的学习。这样一方面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内容与大一学生的发展特点不匹配,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缺乏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体悟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当学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相应的心理困扰和指导需求时,缺乏获得预防和发展性指导的途径,导致大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疾病症状。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独特作用和既有问题,本文提出发展“面与点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压缩既有“面”的普及教育内容,即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自我认识与发展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等重要领域的一般知识与技能学习;另一方面,增加“点”的针对性指导,即针对学生心理适应发展相对较弱的领域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在不同领域进行更深入、有针对性的学习。在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改进。
2.1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分班教学,对不同学生群体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大一阶段除进行传统心理健康重要领域的普及教育外,还应增加基于学生发展现状的针对性指导。实践操作上可基于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为分班教学提供依据。例如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业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七个维度评估大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心理适应现状。基于测评结果可以将大一新生按照适应困扰最突出的领域进行分班,进而对具有相同适应问题和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2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需求,在其他年级开设心理健
康延伸教育选修课程课堂教学途径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除大一以外,有必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需求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延伸教育课程,供有指导需求的学生选修。延伸课程亦属于“点”的指导,是围绕某一具体领域展开的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体验活动和讨论小组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2)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包括自主坚强的人格、对他人关爱的品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快乐向群的情绪情感。
(三)各年龄阶段目标
小班: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乐于探索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大班:遇事多动脑,思考问题懂得求异,参加竞赛活动懂得重在参与。
小班:学会独立穿衣、吃饭等,乐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
大班:喜欢指认、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标记,懂得一些粗浅的自我保健常识。
小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不纠缠成人,离开父母不哭,遇到不高兴的事不生气,不哭闹,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
大班:受了委屈、挨了批评不迁怒于人,遇事与小朋友一起商量。
小班:敢在人多时或陌生人面前讲话,能在大人的提醒下与客人打招呼。
大班:敢在人面前表现自己,失败了不灰心不气馁,总结经验重新再来。
小班:知道事情没有做好不哭,能耐心听大人分析,重新再来。
大班:学会做事一心一意,为达到目的而坚持到底,勇于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启示
在幼儿园中,在引导幼儿行为上,教师对幼儿的过失性行为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很少作具体细致的分析,常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极少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研究,矫正技术、技能也十分贫乏,往往采用否定性词语来矫正幼儿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较多,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够。
幼儿的情感,尤其是幼儿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情感早期发展的特点,容易转移、容易冲动、容易外显和容易受感染等。情绪的过分抑制除了对理性思维产生影响之外,它也明显地妨碍技能活动的效能。因此,教会孩子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与幼儿进行沟通不仅需要考虑一些技术问题(如奖赏或惩罚技巧),同时,还需要体验他们,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设身处地和将心比心是取得同感的最好方法。
然而,多种因素限制,据不完全了解,广东有些高校并达不到36 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有的高校甚至不把这门课作为必修课。笔者从教7 年,参与了该课程的多次教改,也翻看了一些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发现在这10 多年来我国高校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这课程不像学科教学和规范教育( 道德、法纪等) 那样已经成为相对稳定和广大教育者熟悉的教育形式,因而存在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缘起于应急管理这种心理模式有较大的局限性,理论课程要达到36 学时有极大难度,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尚待探讨。
主观是个体凭借自己的感情去看待事物,并作结论、决策和行为反应,而不能与其他不同看法的人仔细商讨。本次调查的问卷要求学生在课室里现场、独立完成;问卷反应学生对这门课程主观的评价。
一、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必要性
一项以全国12.7 万大学生为对象的横向调查表明,我国23.25% 大学生有心理障碍;另一项纵向调查则表明,我国大学生从20 世纪80 年代的23.25% 的心理障碍、到近几年来的高达30%—40% 心理障碍。据称目前我国疾病排名居首位的是心理疾病 [1];另有研究称当今大学生中达到严重心理障碍的约10%[2]。近日有调查称目前有95.7% 大学生存在迷茫和困惑[3]。在一些欧美国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是青少年的一门必修课。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积极情绪、广泛兴趣、有进取心和健康人格;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的重要内容,促使个体培养稳定情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环境协调一致,关心和理解他人,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1]。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将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组成。
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受众”,他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呢?他们对已有的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观体验情况如何?他们喜欢这课程吗?还是反对这课程?对于这一门课程,他们具体的主观体验和建议又如何?每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程结束,总有些同学跟我说这课程太短、意犹未尽,又是讲座形式、课堂互动太少;也有的学生在毕业后遇到生活困惑而辗转联系我的。2015 年我了解到其他的高职院校的心理课程也存在些困境,恰同年年底我院有教改的课题,于是有了这次的微观探索。
我院自2013 年上半年的12 级开始,心理健康课程分理科、文科班以讲座形式各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从2015年11 月申报课题起,我再次提交了教改申请,把我上课的班级由200 人大班调整为60 人或100 人的小班和中班,而我同事依然以大班讲座形式开展;最后一次课安排课程考查。
另一所高职院校GM 学院(下文中均以此简称)的课程分在大一到大三的第一学期进行,由3 个老师以大班讲座形式进行,考试形式的提交文字报告。
三、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的研究方法
(一)被试
这次的心理健康课程调查问卷以学生随机、自愿、匿名形式进行,共收集到2 高职院校480 份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感受的问卷,当中有效问卷469 份(总样本),有效问卷比例为97.7%。我所任教15 级9 个系学生共310 份问卷,有效问卷308 份(我学生样本);我同事任教15 级53 份,有效问卷49 份;而GM 学院7 个系3 个年级共115 份,有效问卷112 份。
为方便数据和课程探索效果的成效,把我同事及GM学院的归为是:传统讲座式课堂(参照组),每次课程学时人数约200 人,把我的任课班级作为实验组,称作:改良式班课堂,每次上课人数是100 人或60 人。
当中男生248 人,女生220 人,自己添加“中性”1 人。独生子女91 人,仅占有效问卷的19.4%,非独生子女378 人。大一252 人,大二212 人,大三5 人。全体被试均是在该学期心理健康课程结束的最后一次课当天填写。
(二)研究工具
自编问卷,含26 道选择题和2 道问答题,可划分为四个维度。内容是学生对这一课程的主观感受,包括本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情况、对任课老师评价度、课程相关感受情况(内容、效果及课程外延)和个体建议。
(三)数据处理
收集问卷(纸质版),采用excel 录入数据。
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
人为划分四维度对照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经SPSS16 统计软件分析,只得出上课模式与学生课程感受相关,为更直观呈现这两所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下文将简称为心理课)的直观感受,将从4 个主观维度(学生的配合度、评价度、课程感受和课程建议)来展开。
上课模式包括班级人数的控制、课程开展形式和课程具体要求等。
为避免误差,两校的心理健康课题一致;我们5 个任课教师中只有我具较明显的多血质气质特点(非典型多血-胆汁- 粘液混合型),其他4 人是较稳定的粘液质(3 人为非典型)类型;5 个任课老师只有我同事是60 后男性,我们4 人均是80 后女性。
以下数据均以有效问卷作为基础(按该类的有效问卷总量作为100% 算)。
以上表格仅就评价四维度较为核心的12 个题目较典型选择百分百做出对比,从中可明显看出传统讲座式课堂和改良式班课堂的学生主观感受的区别和不一致性。在改良式的课堂,学生更愿意表达看法和个人体会,对对课程和任课教师的认可度更高,更愿意增加本课程课时,且表达出收获度更高,也更愿意去对这么课程或任课老师做出建议,总体的配合度更高,填写问卷时更认真(有效度更高)。总的说来,控制在100 人内的改良式班课堂,学生的主观认可度更高,包括对课程/ 教师的评价、对课程感受、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均更高,更愿意为改进课程进行出谋划策,也更愿意把心理教师作为日后的社会支持系统资源考虑。超过6 成(样本)学生表示希望增加心理健康课程。
五、讨论
本课题同时进行大班和小班教学的模式,经3 学期对两所高职学院心理健康课程的模式开展,探寻高职里心理教育适合的班级教育模式。笔者也亲历200 人、100 人讲座式到60 人,40 人的小班课堂。从我教师的角度能明显感觉60 人以内的小课堂上课的效果更佳,互动可更充分。虽说如此一来,课时比大讲座耗时多上几倍,但效果才是重点,毕竟,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该引起关注,我院95 后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在校心态的正向培养对其日后成为社会人有较大影响。我认同朱翠英老师的观点“心理素质形塑论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具有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多年前先生就提出“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现已有心理教授提出“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而心理素质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是咨询模式向预防模式的转变。”[2],而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甚至可说是核心载体,国家正强调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动向和网络舆情,心理健康教育早晚也将被提上议程。
柳友荣等提出“回归生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小班(60 人内)教学能更有效结合该班级的专业展开课程相关的案例,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想法;在这系以其他系学生的经历来说,感受性不如本系感受深,因为代入性难;在进行课改的这一年多以来,为让课程更容易回归到生活上,对不同班级的课前,我会主动找这一专业的发展等相关情况作为话题切入,涉及专业前沿发展时发现,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但他们在之前却知之甚少。
本次心理健康课教改探索课题中存在些问题,如本文数据仅呈现了2016 年2 个学期的情况,只是个横向的研究,要想得出较完整的常模或推广,得要有个更大范围的纵向与横向结合的聚合交叉研究。
本文所呈现的题目与选题是局部的。在课程改革上,虽尽量排除系统误差,但5 个任课老师不可避免有个性差异,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必然存在不一致性;另,虽说课题的主题一致,但开展的具体内容仍存在差异,这一点在目前是没有排除的。学生的评价带有明显主观意识,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感受或会受其开课前心理预期的影响,这也是本次研究中无法避免的。还有就是所搜集的问卷较多,打算进行完整一年度的数据呈现,因而出来的论文较迟;涉及两高职学院、5 为任课教师,课程和问卷调查进度不一致也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本次高职心理健康课教改,希望通过学生们的主观评价,让我们及时反思心理健康课程里学生的需求,达成教学互长,以期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帮助学生应对逆境,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1] 陈忞. 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第2 版)[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7):23.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可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
幼儿的身体要健康,膳食营养少不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膳食业发展迅速,各类膳食五花八门,我们的孩子膳食营养健康能否得到保证呢?
一、家庭与幼儿园的膳食营养状况及分析
经调查发现,在家庭中,首先,每一种膳食行为儿童与家长都有相关性。例如在食物的选择上,家长认为哪些食物营养价值高,哪些食物的营养价值低,他们会将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灌输给孩子,从而使孩子在食物选择上的差异。
其次是口味问题,每个家庭的口味偏好都不一样。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食物,不大会单独为孩子准备食物。所以在膳食习惯上子女和家长的相似性较高。
最后,人们的膳食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文化、传统、民族、教育等,改变一个人的膳食行为是不容易的,它基本上是一个家庭膳食习惯的改变。经过科学调查,在中国25%—35%的儿童有进食问题。[1]
在我园,我经常看到孩子带着购买的早餐在活动室内吃。经过调查,这样的孩子占20%左右。由此我想到,现在父母由于忙碌,在家中与孩子共进早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在幼儿园的午餐桌上,我经常发现,蔬菜(青菜、菠菜等)、胡萝卜、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带等多被扔在餐盘里,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为严重。问问孩子们为什么不吃,他们回答不喜欢吃。调查发现,现在孩子的偏食率在70%以上,这些偏食孩子喜欢甜食、油炸食品、膨化食品、饮料、肉类加工制品等,不喜欢食用绿叶蔬菜(青菜、菠菜等)、胡萝卜、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带等,坚持喝纯鲜牛奶制品的孩子不多,吃水果和每餐吃蔬菜的幼儿也相对较少。[2]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1.家长的膳食营养健康观念存在问题
一些家庭的营养健康观念不够,在家怎么方便怎么弄,一日三餐普遍存在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丰富”的现象;由于营养知识缺乏,一味给孩子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孩子们偏食症、嗜食症、肥胖症、性早熟等现象越来越普遍。
2.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膳食营养观念存在一定问题
据调查,幼儿园虽配备了保健老师,但只是简单编制食谱。即使有食谱,厨师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不能共同了解科学膳食的重要性,不能让膳食营养食谱广泛使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从幼儿园到家庭对膳食营养健康的认识是非常不够的。身体健康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不仅要让孩子积极锻炼身体,而且要普及儿童营养健康知识。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开设营养健康课程,对幼儿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策略
1.合理的膳食计划
无论是幼儿园保健老师还是家长,都有必要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制订好合理的膳食计划。
祖国医学典籍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精辟阐述了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在人体中的功效。从营养成分吸收的角度来看,营养成分的吸收与食物中各种成分的比例有关。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宝塔[3]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参考此模式,我们根据幼儿的身体消化吸收特点,就可以为幼儿制订丰富、合理的膳食计划。此外,膳食应随季节有所变化,冬季适当增加脂肪的量,提供较多的热能;夏季多选用清淡的食物。在烹调方法上注意幼儿消化能力和进食心理,在色、形、味诸方面下工夫,以激发孩子的食欲,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幼儿食欲、使营养成分相互影响,提高营养价值,而且能保证营养平衡。[3]
2.科学的膳食制度
为了使幼儿每天摄取足够的营养素,我们还要根据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膳食制度。包括进餐时间、次数,以及各餐热量分配,等等。每日为幼儿安排三餐及上午、下午各一次点心,每餐间隔约4小时,各餐热量分配为早餐25%—30%,上午点心10%、午餐:35%—40%,下午点心:10%,晚餐:25%—30%。[4]日托制的幼儿园无法分配早餐和晚餐,但一定要做好家长宣传工作。
早餐与上午点心:供应丰盛,包括粗粮、牛奶、豆浆或鸡蛋、胡萝卜等,可见,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已经关注到了幼儿的早餐营养健康。
上午水果:经过多方考证,我们建议把水果安排在上午两个活动之间。因为我国传统膳食习惯上一般不在早晨吃水果,整个早晨的维生素摄入量是不够的,因此在上午两个活动之间吃点水果更有利于营养的消化吸收。
午餐:午餐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保证有充足量的肉、蛋及豆类食品。因为这些食品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及矿物质,还含有较高的能量;还要保证有充足的蔬菜,这可以使幼儿获取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水及纤维素。我园非常重视幼儿的午餐,一直坚持两菜一汤,保证了幼儿的营养需求。
晚餐:因为晚饭后活动时间短,活动量又较小(尤其是冬天),所以,建议晚餐不应过于丰盛,以避免热量在体内积累,造成肥胖。[4]
幼儿的肠胃娇嫩,要少吃多餐。合理的膳食制度有利于幼儿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利用,也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使孩子身体舒适,获得进餐的快乐。
3.良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饮食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少吃零食,饭前、饭后不做剧烈活动,不吃汤泡饭,进餐时保持安静,以及其他膳食卫生习惯。
偏食是孩子缺乏营养的主要原因,所以,预防和纠正偏食是非常必要的。孩子的偏食大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家长偏食,膳食过于单调;或家长常常问孩子喜欢吃什么,从而为孩子的偏食创造了条件。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则体内易缺乏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还有的孩子不爱吃肉、蛋,长此以往则体内易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等,势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那么如何纠正偏食呢?①把喜欢吃的食物与不喜欢吃的食物结合在一起;②在孩子饥饿且心情愉快给其不喜欢吃的食物;③给孩子讲解一些营养知识或让孩子同大人一起做饭,等等。
膳食定时定量是保证幼儿摄取足够营养成分的前提。因此,我们不仅固定时间用餐,而且在指导幼儿用餐时注意控制幼儿的饭量,食量偏少者鼓励多吃一些,食量偏大者少吃一些。
为了保证食物的充分消化,我们还教育孩子吃饭时细嚼慢咽:“食物放在嘴里咀嚼10次后咽下去。”细嚼慢咽能减少饭量,促进牙齿的运动、唾液腺的消化功能,还能预防和治疗肥胖症,消除紧张情绪,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4.温馨的饮食环境
为了增强幼儿的食欲和促进营养成分的消化与吸收,我们还创造条件使幼儿心情愉快、安静进餐。如,我们在进餐场所墙面贴一些水果、蔬菜的图画,进餐时播放一些轻音乐,等等,努力创建优雅的环境使孩子心情愉快,增强胃肠的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要求教师在孩子进餐前后及过程中不训斥、责骂或惩罚孩子,以保证孩子愉快地进餐。
日本“国民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和父母一起进餐者食欲好的占17.7%,独自进餐则为13.4%,且独自进餐的孩子大多只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会造成体内营养缺乏的比例增高。可见与父母一同愉快地进餐,好处多多,孩子会吃得格外香。我们建议家长营造温馨的用餐氛围,和孩子一起进餐。
总之,给幼儿合理的膳食营养,是使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而提倡均衡膳食,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膳食习惯,创建良好的膳食环境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我们都该懂得,幼儿营养,贵在合理。
三、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途径
如何有效地实施营养健康教育呢?我觉得可以通过三条途径进行。
1.开展丰富多彩的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行为习惯;
3.家园共育。
三者同时进行,可使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卓有成效。
对幼儿进行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时,首先要传授健康知识,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健康,如何才会健康,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其次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态度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让幼儿有健康意识,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使行为产生动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再次要进行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逐渐从学习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生活。最后要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引导幼儿通过系统的训练促进其跳跃能力、奔跑能力、协调能力、投掷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及每个人的一生的生活质量起重要作用。因此,向幼儿进行膳食营养知识教育,不是可有可无之事,而是势在必行的。营养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从三方面进行:(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活动。(2)选择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活动。(3)选择的活动能促进各领域之间的融合。
首先,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了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健康主题活动。例如根据小班幼儿对水果的喜爱,开展《酸酸甜甜的水果》这种形象又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5]。根据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开展主题活动“黄豆的一家”,引导幼儿认识黄豆及各种各样的豆制品,知道其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与家长们共同收集豆类和豆制品,从多方面了解豆类含有的营养,知道多吃豆制品对身体有哪些好处。引导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引起幼儿发现黄豆加工后的变化的兴趣,引导幼儿喜欢吃豆制品。还引导幼儿种植豆类,观察记录其生长的变化,让幼儿在种植照顾植物的过程中培养责任心。根据大班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日益增长的求知欲等年龄特点,我们开展“奇特的餐具”等集知识味性为一体的健康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本国及其他国家餐具的异同,学会正确使用刀叉。了解筷子的由来、使用过程中的禁忌,以及亚洲各国筷子制作材料的异同,开阔幼儿的眼界,并引导幼儿进一步懂得如何正确使用餐具。
其次,我们选择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活动。如在中班“蔬菜王国”中,我们选择了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健康营养教育活动“蔬菜拼盘”“采摘黄瓜和豇豆”“豇豆、四季豆和刀豆”,让幼儿在操作、分辨、比较中增长知识,了解不同蔬菜所含营养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受到活动的快乐。又如在大班“膳食文化”中,我们设计“好吃的西餐”这样一个情境性的活动,把教室布置成西餐厅,幼儿穿上正式的服装,并请两名老师客串服务员,幼儿在身临其境中学会了正确使用刀叉的方法,了解了餐具摆放所包含的意义,并了解了西餐的基本礼仪。可见选择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充分利用自然、社区,激发幼儿对食材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了解和认识食物的名称、形状、颜色、性质和分类,知道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一方式也非常有效。孩子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食物产生广泛兴趣,了解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懂得如何选择食物,初步形成符合营养准则、健康准则的习惯。在营养教育活动中,他们能体验,感知食物的特性,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丰富生活经验,促进全面发展。
在平时实施的综合活动教材中,我们经常遇到与营养健康有关的活动。而对于自己的身体,幼儿一直充满认识的兴趣,他们常常会问:人为什么会呼吸呢?肚子饿了为什么会咕咕叫呢?食物到哪里去了呢?因势利导的营养健康教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奇妙的身体》里,我们引导孩子认识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让幼儿了解消化系统的功能,并懂得吃营养健康的食物的对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引导孩子们认识人体的呼吸系统和骨骼,了解人体器官的重要性,学会保护自己身体器官的方法[5]。我们还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对孩子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例如我们设计了大班的健康活动“健康郊游餐”中,孩子们通过了解膳食宝塔中的分类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初步了解了哪些食物应多吃、哪些食物应少吃,初步会为自己设计郊游营养食谱。又如健康活动“丰盛的早餐”中,孩子们通过认识膳食宝塔,了解早餐的重要性后,自己选配了营养早餐,开展了自助早餐活动。我们还开展《食物保质期》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寻找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了解食品的保质期及它的作用,知道应该在保质期内食用食品,激发幼儿的食品卫生意识。
在教学活动的选择过程中,我们还注意掌握好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健康教育活动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活动,它包括幼儿认知的学习、语言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等多领域之间的融合。如“蔬菜王国”是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语言教育的融合;“黄豆的一家”是语言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融合;“小小自助餐”是健康教育、社会教育的融合……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营养健康知识,逐渐建立起营养健康意识,各项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最后,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的健康成长。我们不仅注重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不挑食、喜欢吃各种食物,还注重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如饭前便后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多喝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并懂得爱护眼睛的基本常识;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等等。这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的基础工作。
对幼儿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仅仅依赖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必须让家长们共同行动起来。首先,我们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健康营养知识,丰富家长的膳食文化知识和指导家长的膳食行为,让家长影响幼儿。其次,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充分展示营养健康课程,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健康课程,懂得该如何与幼儿园进行配合,如何对幼儿进行引导。最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将家长请到课堂上,让家长给幼儿进行活动演示,如在大班“春天”主题中的活动“美味的野菜”,大班家长为孩子们讲解菜肴制作需要的材料,制作的程序,并现场演示制作过程,做各种各样美味的野菜制品,请大家品尝。做好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开展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能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正是有了以上对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实践,我们觉得提高新一代孩子的综合素质可以从膳食营养健康教育上抓起,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构建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基本体系,以促进幼儿身心素质获得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琼,徐秀.儿童进食的行为问题评估和干预策略.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1):22-25.
[2]马冠生,葛可佑.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行为:零食.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25,(1):32-44.
[3]国家职业技能岗位培训试用教程.公共营养师培训教材,2009.
以本地10所普通高中的学生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文件检索查询等方法,结合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统计处理调查数据,以研究本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实施现状。
二、结果与分析
1. 教师对模块教学的认识较高,但选项教学执行程度较差
在受调查的30位老师中,85%参加了校级以上的新课程培训并对模块教学有一定了解。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模块教学有较独到深入的见解。但一是由于教学器材、场地等原因致使模块教学难以推行;二是由于高中注重升学质量,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度不够高;三是领导对体育与健康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这三点原因造成选项教学举步维艰,而选项教学是模块教学的前提,没有选项教学就不可能有模块教学。调查的10所高中皆按照新课标开设了田径项目、健康教育等教学模块,时长为18个学时,但实际教学施行过程中,依照课程设置上满18个学时的学校只有1所。究其原因:一是文化课安排课时数多,侵占了体育课的时间,尤其是高三的体育课几乎被文化课占用或者放羊式安排学生自习;二是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度不够。
2. 学校对模块的设置和选择不甚合理
在参与调查的实施选项教学的10所学校中,模块设置数量最多为8个,最少仅为2个,平均设置模块数为4个,从而导致学生的选择范围小,学生兴趣度不高,参与性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校规模和经费有限,体育设施场地不足,体育器械购买经费欠缺;二是因为师资水平不高,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只对跑步、篮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研究比较深入,对健美操、射击、武术等学生兴趣比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研究较少;三是因为传统项目对健康保健的优点和作用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田径、健康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此外,通过和100名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学生对新兴的体育项目抱有较大的兴趣和热情,比如滑板运动、花样自行车等,但由于专业教师较少,学生在校求学无门。
3. 模块组合教学内容以及授课模式设置不合理
经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发现:在组合教学上,85%的教师一是选择难度较小的田径运动,如跑步、跳远等;二是对健美操等缺少游戏性和教学难度较高的教学项目安排较少;三是对竞技球类的理论、技巧、战术讲解太少。此外,在四种授课模式的安排中,其选择情况为:全校选项排课模式(占0%)、年级选项排课模式(47.2%)、年级大班选项排课模式(占33.1%)、班内选项排课制模式(占19.7%),可见,年级大班选项排课或年级选项排课的授课模式采纳程度较高。同时,在四种授课模式的排课效果调查中:有 48.9%和31%的学生认同年级大班或年级选项排课,有 19.8%的学生认同班内排课,仅0.3%的学生认同学校排课。
4.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有待加强
通过对3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体育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整体上不均衡,特别是教学创新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此外,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不合理,学生得不到激励和纠正指导。
三、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块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推广心理学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以传统讲授法为主,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
作为公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是常态,学生人数多,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参与。教与学脱离,影响教学质量。
2、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偏离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二级目标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三级目标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后两个目标只针对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影响,常忽视最重要的一级目标:预防教育,侧重以学生问题行为预防和改正为主,偏离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产生学生共鸣
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其目标更注重学生参与与真切体验。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班制教学、教师缺乏活动型体验式教学经验,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脱离。
二、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指出: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决定了活动教学法的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此目标只有给学生充足自,让其进行充分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才能实现。一方面师生间包容接纳的态度对创设安全探索氛围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师生间乐于分享个人体验和感悟,以诚相待,对创设真诚交流氛围十分重要。而活动教学法体验式特点,在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有得天独厚优势。
2、活动教学法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中不可或缺
活动教学法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心理成长,此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切身经验的获得,因而最适合选择活动教学法。但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制教学,适宜将讲授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特殊性决定了活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根据教学方式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分为两类:传授性知识和体验性活动。传授性知识教学若只流于表面说理或个案推论,则很难满足心智发达、自我意识和思辨能力相对成熟的大学生的求知需要;体验性活动教学若满足于照搬硬套,则易与学生实际需求出现偏差。而活动教学法是完成体验性活动教学内容的得力方法。
三、活动教学法的应用
活动教学法运用了很多心理咨询的技巧,通过设定的特别活动,用讨论法进行分享交流、自我反省与觉知,达到个体成长与适应。
根据心理活动目的和操作方法,心理活动可分为三类:暖身活动,心理成长活动及心理训练活动。
暖身活动用来打破人际隔阂,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滚雪球”“大风吹”等活动。一般用在主题内容前。因其交流分享相对较浅,对参与人数限制宽泛。
心理成长活动通过特别情景使学生进入自我探索和反省,并通过学生间分享加速个人内心感悟和改变,如“价值观拍卖”“我的生命线”等活动。一般用在主题内容深入一定程度后。因其交流分享较深入,对参与人数有一定限制。
心理训练活动是塑造学生新认知和行为方式的心理调节技巧和素质拓展技术。这些技巧技术经过一定强度练习才能习惯成自然,如“自信心提升训练”“放松冥想”等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进而激发其改变的决心和自觉练习的动力。
将活动教学法灵活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合理组织各类型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验。
四、活动教学法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因其教学目标、方法及内容上的特殊性,所以在教学上对任课教师能力有特殊要求。
1、将真诚理解学生放在首位
如在讲解“大学生性心理发展”一章,大学生对未婚同居现象较敏感,不愿听成人的说教。教师是站在道德立场上劝说还是站在朋友立场上客观分析,消除学生认识上的盲点,信任学生个人选择能力,便是对教师教学态度的一种现实考验。
2、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活动教学的暖身活动、心理训练活动、心理成长活动三类活动的操作要领不同。暖身活动和心理训练活动操作性较强,但过程相对简单,需要教师用愉悦的心情带领学生共同活动。心理成长活动主要在于引领学生进行深度自我反思和交流,心理成长活动对学生触动最大、对教师应变和同理心能力要求也最高。其次是就地取材、因势利导、通权达变也是活动教学法达到效果的灵通办法,如要根据教室布置、班级人数及学生组成等灵活选择活动类型。如针对心理健康课作为全校公选课,班级人数多,学生层次差别大,如果在开课早期过多安排自我探索和隐私性较强的活动便不太合适;而对在同一院系、同一年级上课,可充分利用原有班级和谐基础,以组为单位安排有一定深度的心理成长活动,不仅能更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也更能增进原有班级凝聚力。
3、注重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积累
在活动教学方面,每个活动都包涵心理学原理或技术。如,“自我探索之窗”源于精神分析,“情绪调整技巧”从合理情绪疗法变化而来,“制订行动计划”直接取于行为主义疗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会更高:不仅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熟知三类活动操作程序的基础上,掌握各类型活动的理论根据,才能让三种类型活动不拘禁于套路形式,抓住核心。
五、结语
总之,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不怕“麻烦和费事”,真正从教学效果和以学生为本上去认真对待,重视活动教学法,只要用心去尝试,相信肯定能取得想要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小明.活动教学法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51-54.
[2] 冯莉.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 [J].教育与职业,2013(8)144-145.
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幼儿的操作练习不应是机械的、枯燥的,而应是有趣的、游戏化的。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幼儿的兴趣与正确的规则相结合,才能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对健康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进而转化为自觉的健康行为。在这一阶段,要注重幼儿主动的活动和他们对过程的体验,促使幼儿将知识经验同化到他们的认识结构中去,掌握健康的行为方式,并且在克服困难的同时产生新的认知动力。如当幼儿了解了简单的预防感冒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医生”的游戏,提供自制的针筒、药瓶等,让幼儿将自己生病的体验通过游戏反映出来,懂得要经常锻炼身体,天气变化要增减衣服,感冒了要按?r吃药,多喝开水,注意休息等。在幼儿健康教育中,要结合健康教育的特点,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让幼儿喝豆浆、吃饼干,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启发幼儿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哪些地方及食物在各器官中的变化。对一些生活技能和健康行为,可利用观摩情景表演、听故事和念儿歌等形式,让幼儿讨论、开展自我学习。例如,在幼儿学习穿脱衣服、叠被子等生活技能时,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练习,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其他活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渗透教育。例如,“洗手”“进餐”的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在跳绳、滑梯时,教幼儿在运动中保护自己。对幼儿讲一些有关健康的故事和儿歌,通过浅显的故事内容,让幼儿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简单道理。然后,反复练习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为,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行为的养成。
二、日常生活中,加强幼儿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