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8: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工作与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都是政府高度集权的国家,社会管理几乎等同于行政管理。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单一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层出不穷的多类型、多领域社会问题,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形成多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总格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必经之路。
当代中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体制与经济结构双重转型的大背景下,涌现出许多不能为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所解决的社会问题和个人需要,社会工作机构则以其民间性、公益性、专业性、组织性等特点融于创新社会管理大格局中,有助于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和谐型新社会。首先,作为民间组织,它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社工机构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志愿机制既具有政府机制中提供公益服务的宗旨,又具有市场机制中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其次,有助于完善多元化社会参与运作机制,倡导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方式;再次,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多元的民间组织是公民参与的必要基础,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提供公共服务,更主要在于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往往形成很多利益诉求,它是公民表达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社会工作机构面临的困境
(一)机构独立性不足
虽然社会工作机构属于民间组织,但由于我国长期体制问题,它实际上在成立与运作的过程中对政府依赖性很强。当前社会福利资源大多集中在政府,如果缺乏政府的推动和支持,这些机构都将难以为继,更不用说协同社会管理。当前,社会工作大部分采取的是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方式,由社工机构派驻社工到岗位所在的单位开展服务,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机构与案主、机构与政府、机构与用人单位间、政府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问题,在服务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则难以按照专业要求为案主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更谈不上社会管理中第三方的调节作用。
(二)职能划分不规范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内地社工机构的部门设置还不够完善,职责界限也不够清晰,职能划分不够规范,直接影响了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作用的发挥。首先,机构理事会的成员除了创办人之外,都是兼职人员,总干事主要也由创办人提拔,所以对社工机构往往不能用心经营,对关键问题的共同协商机会也较少,导致决策主要由创办人制定;其次,监事会的作用也微乎其微,目前社工机构的规章制度主要由内部自行制定,内部存在一定的人情因素,监理会的存在形同虚设;再次,一些机构管理人员轻视财务部和人事部的工作职能,这些部门的员工多属于兼职性质,既无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也不够了解本机构的运作情况。
(三)人力资源缺乏
目前,社工机构的人才机制尚有很多不足,导致内部人力资源的流失,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工作人员薪酬不高。在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平均工资仍处于中下等,这与国外社会工作者的薪酬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难以吸引和留住社会工作的优秀人才;其次是工作人员缺乏晋升空间,目前国内主要是以购买岗位的方式发展社会工作,同时逐步向购买项目过渡,而岗位社工的晋升只有督导职级提升这一个可能性,项目社工则由于项目服务没有督导的配备而无晋升的可能性,机构内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无晋升的可能性,这很容易打击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再次,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导致社工的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考核,奖惩不能反映真实的工作绩效,无法调动社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难以有效地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水平。
(四)社会认知和社会信任程度低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2011年,广州市正式下发《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提出,到2012年上半年,广州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不仅促进了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与建设,同时也加快了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推进进程。不可否认,这是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进步的体现,但由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正面临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残疾人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但其传入我国及兴起的时间较晚,且由于地域及文化的不同,西方残疾人社会工作所积累的理论和实务经验并不完全适合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开展,且现有的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资料相对缺乏,导致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服务体系
在《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的激励下,截至2013年底,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已经覆盖市内的所有街道,成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约150多家,全面铺开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多个服务项目,搭建起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和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据笔者了解,广州市各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虽然全面铺开了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但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服务相对松散,尚未能形成一个囊括专业服务理念、工作手法的整合体系。
二、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践探讨
沃莱基斯和格林(BetsyS.Vourlekis&RobertaR.Greene)在1992年出版的《社会工作个案管理》一书中,对个案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是人际关系的过程,奠基在个案管理者和案主(系统)之间的关系,彼此间共同发展照顾计划,以增进需要长期协助的案主之机能,并提升其支持网络,而且促进并确保连续照顾的范围,使之成为有效的服务。介入则反映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在对案主的能力和环境的需求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改进,这些部分包括改善伴随失能或疾病而来的问题,建立支持网络,促进案主水准的服务协调,并产生系统水准的效力。”[1]
传统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运用个案、小组及社区三大工作手法开展工作,不仅服务的人数有限,而且无法实现服务的全覆盖,更不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复康人士及其家庭的动态。因此,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将个案管理这一模式引入到残疾人社会工作当中,尝试探讨和搭建一个完整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这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个案式建档
个案式建档,是搭建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第一步,亦是整个服务体系建立的基础。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480名复康人士均以个案的标准去建立完整的个案式服务档案,详细了解复康人士的失能程度、残障对其个体及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复康人士个体及家庭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复康人士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社会保障的落实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界定该个案的服务需求、订立服务目标以及制定跟进策略。
(二)分级跟进个案
为了体现个案管理的系统性,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从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面出发,设定了复康个案分级表,将个案划分为活跃个案、普通个案及非活跃个案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对应的跟进方向、跟进频率及跟进方式。复康个案分级表评估标准包括复康人士个体失能程度、复康人士增能需要、照顾者压力、照顾者技能提升需求、社会保障落实情况、资源需求度及危机指数七大方面。建立个案式档案后,社工会根据该个案的实际情况及结合社工的专业判断,填写复康个案分级表,将该个案划分等级,并按照其所属的等级跟进要求去开展服务,活跃个案以社工跟进为主,其跟进频率在活跃、普通及非活跃三个级别当中是最高的,反之,非活跃个案跟进频率最低,且采取社区工作人员电访为主、社工跟进为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进。
(三)调级制度
社会环境是时刻变化的,复康人士个体及其家庭在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其所面临的问题或需求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缓解或加重。因此,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将调级制度纳入个案管理这一服务系统中,这就意味着复康人士个案所属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复康人士个体及其家庭的实际状况进行级别上调或下调。当复康人士面临问题或困境,在社工的介入下,其问题或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或解决的情况下,社工会重新评估该个案的实际状况,将其所属个案级别进行下调,如由活跃个案变成普通个案或非活跃个案、由普通个案变成非活跃个案。相反,复康人士遭受丧亲、重大疾病、离婚等重大事件时,社工亦会根据其实际情况,将其所属级别上调为普通个案或活跃个案,重新设定跟进目标和方向,并提升跟进频率,以更好地满足复康人士的实际需求。
三、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运用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提升了服务的覆盖面,强化了社工对复康人士的关注与支持,有助于社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服务以满足复康人士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复康人士的福祉。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服务成效,但由于其推行时间尚短,虽然已经搭建起一个服务系统框架,但这个服务体系尚未成熟,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专业服务开展过程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资源整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个案管理注重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单位的共同合作和协商,整合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服务,满足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需求[2]。广州市C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目前所建立的个案管理服务体系,虽然整合了残联、居委会、精神病院等部分正式系统资源,但忽略了辖区内的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系统资源。
(二)社工专业素质需进一步强化
社工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直接推动者,社工的专业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程度。残疾人士的“失能”,让残疾人士在生活中遭受多方面的阻碍,如个体无法正常就业、成立家庭、依赖家属供养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低自尊、受到社会的排斥、嘲笑和冷漠对待等,其问题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而社会工作者普遍年轻[3],对专业认识和专业技巧的把握不够深入,且缺乏直接的实务经验,难以有效应对和处理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三)居民对社工的认同度有待提高
残疾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职业在近几年虽然得到了迅速推广,但居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对社工的认同度过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4]。广州市C街处于城市边缘,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对社工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认同度还是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需要继续提升其对专业服务的理解和认识。
四、解决策略探究
要解决个案管理介入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保证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及高质量,则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和应对。
(一)加大对社区资源的利用,提升社会资源整合度
要做好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仅仅依靠社工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对社区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充分发挥各个社区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工作。社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升社会资源的整合度:一方面是充分挖掘与残疾人服务相关的单位,如残联、居委会、康园工疗站、精神病院等,建立紧密的联系,以形成合力,共同为辖区内的复康人士提供系统化服务;另一方面是挖掘社区的义工资源,为复康人士提供定期探访及情感支持服务。
(二)加强社工对实务经验的积累,提升服务专业性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专业,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实务经验,社工才能更好地应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必须加强社工对实务经验的积累:其一,社工在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摸索,不断积累实务经验;其二,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让社会工作者获得一种新的服务体验,并将其整合运用到实务工作中去,不断融会贯通,逐步积累服务经验。这可以通过邀请社会工作发展比较成熟的香港专业督导对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社工对实务经验的积累。
(三)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升专业认同度
进入21世纪,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为背景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全世界掀起了新一代产业浪潮。世界各国通过大数据存储和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业态。它不仅以全新的理念和架构重组了人类在各个领域里的实践活动,更推动了人类的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同样催化中国社会工作领域发生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为新业态的出现,更表现为以往被视为自然科学研究工具的统计学和数学算法、信息处理和存储技术等大数据技术,将应用到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领域。作为拓展社会工作新动能的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归纳、整理、分析、综合处理海量信息,推动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专门化、多元化、精细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在顶层设计、政策引领、制度建设和实践操作上都有了长足发展,尤其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大格局中,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思路和任务。从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到专业人才和组织平台的培育建设都有了全面的提升,拓宽了社会工作的维度,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给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政府转换职能简政放权和社会工作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各类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队伍日益壮大。社会工作机构按照一定的宗旨和服务体系,从事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社会工作实务性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机构数量快速增长,以年增长10%-15%的速度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服务机构156.2万个,比上年增长6.8%,职工总数1197.6万人,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206183人。其中,社会工作师和助理工作师206183人,比2014年增长29.8%;全国全年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培训达388321人,比2014年增加41.5%;全国社会工作人才数量突破50万人;全国有321所高校设有社会工作专业招收本科学生,70所高职高专学校招收社会工作专科学生,104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每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3万人;各地社会工作资金投入26.637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6%;全国成就社工岗位181273个,比上年增长了59.1%;全国社会工作机构达到4686家,比2014年增长33%;全国有社会工作行业协会455家,比2014年增长了57.4%。现阶段,我国己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形成了层次不同、区域有别的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格局,其在参与环境保护、扶持弱势群体、帮助贫困地区、提供就业岗位、创办民办教育、进行慈善捐助、便民利民服务、促进行业自律等许多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增多,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激增,服务领域的拓宽,对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信息科技手段为支撑,通过大数据重塑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模式,成为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民政部门要发挥引领作用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信息化
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新路径的探索,属于全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尚无固定模式可循。国外鉴于国情差别,可借鉴的东西也不多见。所有这些为我们放下包袱,积极研究探索留下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嵌入社会工作,依此实现社会工作理念、方式上的变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工作创新的优先选项。
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发展部门信息化的同时,要切实发挥主管部门优势和政策引领作用,在已经建成的“民政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下,以建设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为契机,积极与其他社会工作信息化系统、社会组织和相关机构创立的社会工作信息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实现跨行业的互联互通,集合相关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组织,发挥社会共建优势,为建构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信息化云平台,推进社会工作信息化发挥政策指导和部门引领的作用。在这方面,黑龙江省大庆市进行了有益探索。
“大庆市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综合应用信息平台”始建于2014年,现在正在应用中逐步完善。从宏观体系来看,该平台是大庆市民政局立足现有的“民政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架构和资源,在大数据环境下,以开放的建设模式研发建立的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该平台属于“民政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下设的子平台,内部由专业社会工作者管理信息系统、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这三个子系统在云平台大数据的支撑下,通过门户网站群、民政各个业务分平台、移动APP与便民终端及各类服务整合接入应用平台,与服务对象在云端交互,实现信息有效对称,完成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管理社会、管理事务的工作过程。与此同时,这三个互通共享的子系统可以通过“民政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接口与民政横向相关业务系统、本市自建系统(运营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平台,交通、金融、医疗、教育等信息平台)及本市其他相关社会工作业务系统(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机构、协会)通过云平台互联互通互操作,实现全市内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资源共享和服务管理全覆盖,优质完成平台涵盖的所有业务协同服务任务。
“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综合应用信息平台”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和兼容共享功能。从目前大庆市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情况看,服务与管理的覆盖度广、针对性强、解决问题效率高,其自身服务内容包括6大类23项业务:为生活困难老人和空巢老人、“三无”老人开展的为老服务类项目:生活照料服务项目、就餐配送服务项目、病中护理服务项目、法律援助服务项目、意外保险服务项目、心理干预服务项目、社会参与服务项目、身体康复服务项目、养老服务呼叫中心助老服务等其他项目(困难老人拨打政府发给的移动式呼叫器“96700”号码,即可得到多种基本生活需求服务);为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服务项目:如生活扶助服务、就业援助服务、生计发展服务、权益维护服务、生活救助服务、心理疏导服务、生计项目开发服务;为特殊群体服务项目:如纠正行为偏差服务、缓解生活困难服务、疏导心理情绪服务、改善家庭和社区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服务、就业援助服务;为受灾群众生活重建开展的社工专业服务项目:如生活救助服务、心理疏导服务、生计项目开发服务;社工专业人才服务项目:如对专业社工人员进行培训服务、专业社工人员进社区、工厂、学校开展的社工服务;社工服务项目评估中心服务项目:譬如中心属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心人员由专业社工人才组成,中心组建专家库,受民政部门委托组织专家对设计的社工服务项目进行遴选,并对社工服务项目实施过程、效果进行评估、论证,对完成的社工服务项目进行评定等。
该平台拓展到云端的服务则涵盖范围更广,几乎涵盖了社会、公众全方位、多维度的需求。包括为各类用户提供专网登录、VPN远程登录、无线登录、手机WAP登录等多种方式,覆盖了大庆市委、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等200度家单位,共计400多用户;接入了财政局收费系统、会计证发放系统、劳动局“五险合一系统”、房产局房产证审批发放系统、质量技术监督局法人代码证审批系统等7个应用系统;进驻了政府采购、工程交易、产权交易、土地交易等四个中心、45个单位及250个服务窗口,实现了市政府及市政府各委办局面向企业和市民的行政许可项目的网上审批,为企业和市民提供“开放式、交互式、一站式、一表式”的审批服务系统;通过光纤上网和“宽带大庆”,全市县(区)农委(农林局)、62个乡(镇、场)有112个村(连队)可以上网;全市共有农信通用户7730户,农信通覆盖率达91%,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标准、新闻、各类技术、各类农产品供求、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实现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业务集中管理、数据集中存储、政策统一口径、业务统一操作。个人账户查询系统通过政府网站直接面向个人。缴交职工实现了通存、通取、通贷;联通了数字城管系统,在主要街道、住宅小区等地区设置了监控点,实现了对地上的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市政设施、桥梁、路灯监控、物业小区等城市管理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以GIS的强大数据分析和管理功能作为支持,以用户的选择和要求为标准,实现基础地理数据的共享和房产信息的科学有效管理;以社区居民信息为基础、集社区办公、管理、数据同步于一体,提供给各级、各部门浏览、查询、统计社区基础信息,通过社区服务网站和民生论坛,向广大居民提供全天候的生活、工作系列化服务;以RFID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为手段,以网络化管理平台为支撑,采用出租车双频复合电子标签和自动识别的出租汽车自动监检管理系统通过云端可查,可监管追踪,实现对“黑出租汽车”和“问题出租汽车”的辅助稽查;关联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与卫生部、黑龙江省卫生厅、市辖各县区合管办及定点机构的网络连接及信息共享;基于大庆市政府网络,关联了信息化协同工作体系和数据共享体系,各业务应用基于上述数据标准、数据中心和协同工作平台来实现。
三、社会工作语境下由大数据、“互联网+”构筑的“养老服务生态圈”
透过宏观,我们再入微观。以大庆市让胡路区庆新社区推出的“双社结合”、“双工联动”,打造“3+1”居家养老助老菜单式服务”专业化新模式为例,从中可以领悟到社会工作语境下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助推养老事业的力度。
我国高校目前对大学生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学习《大学生手册》和《大学生学籍管理条例》等文件,告知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体现这些要求,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否违纪主要是根据《大学生手册》和《大学生学籍管理条例》等文件,出现违纪情况时学校视学生违纪情况的轻重,酌情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罚,并把处罚记录记入大学生的人事档案。处罚后视学生的整改和悔过情况,大部分高校可以撤销处罚,不记入人事档案;也有少数高校可以撤销处分,但处罚记录要记入人事档案。该管理方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一)管理重在处罚,轻在预防,不能起到管理效果
目前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新生入校开展相关文件的学习,让学生知晓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这些要求,但因为学校的管理制度缺陷和教职工的职业态度等原因造成学校要求在现实中贯彻不到位或体现不出来,给学生的错觉就是学校的规定只是文件,不会执行,只是喊喊“狼来了”而已,学生无视校纪校规的存在。
(二)管理方式单一,不能对症下药,不能因材施教
学生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表现有很多,即使同一种行为也有不同的原因,而不考虑原因及差异性就单一机械地给予处分,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安宁,然而没有对症下药,不能彻底根除“病灶”,导致违纪学生的重复违纪率很高,甚至比处分前的表现更加糟糕。
(三)管理刚性太强,人文关怀不足,不能以情育人
根据有关规定对大学生违纪行为进行处分,看似无可厚非,学生也可能考虑到学校的权威性而表面服从。但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处罚不是目的,学校要从学生的健康成长角度进行教育处理,真正做到以情育人。
(四)处罚措施过重,关联因素太多,不能激励自新
学生一旦被处分,这将影响到学生入党、评优、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多方面,而且还要记入档案乃至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让学生感觉“一旦跌倒,再也无法爬起来”,给学生造成长久的心理阴影,传递着无穷的负能量,学生自此开始自暴自弃,甚至出现敌视学校乃至敌视社会的畸形心理。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管理的优势
(一)违纪行为的预防
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增权、以人为本等理念有助于从大学生的个人情况出发,把大学生自我管理作为最佳管理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能够详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困惑,充分利用自身和关系人以及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应对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学生违纪情况的出现。
(二)违纪行为的惩罚
把“做义工”应用到大学生违纪管理的优势。“义工”即志愿服务,是指个人在不获取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知识、能力,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用“做义工’来对大学生违纪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大学生管理的效果。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学生在做义工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认识理念,逐步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不断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感恩自己的父母、老师和社会,并且在实践中能感受到知识的重要,促使自己有要学习的主动需求,在自我醒悟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能够助其幡然醒悟,奋发有为,受益终生。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公德意识。目前的大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劳动,大学生做义工能培养动手能力,传承勤劳的美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在给予集体、社会和他人帮助过程中,可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假如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参加义工社会劳动,甚至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进步和稳固专业思想,因此做义工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容易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同,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潜在地培养了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义工。
(三)大学生“做义工”的内心成长教育过程
大学生通过“做义工”,他的内心经历逐步成长的过程,即:劳动实践(被动行为)――体验生活(认知)――感恩人生(情感)――自我觉悟(价值观)――行为矫正(主动行为)。
大学生“做义工”就如同湖南卫视《变形计》里的角色,违纪学生开始只是被动的参加基本的劳动(劳动实践―被动行为),然后对劳动产生基本认知和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同时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生存的压力,逐渐体验生活的不易,对人生产生一定的认知(体验生活―产生认知),从而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人生―迸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段感悟中把这种情感逐步稳定形成为价值观(自我觉悟―形成价值观),并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行为矫正―主动行为),如此学校进行违纪处罚管理的初衷已基本达到。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违纪管理的体系构建
(一)管理机构专业化
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介入大学生管理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机构。
主管机构:挂靠在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如学工处、团委等。
管理队伍:由学工处或团委的一位工作人员指导,以学校和各系的学生干部为主要力量。
机构职责:主要负责组织大学生“做义工”、监督“做义工”的过程、考核效果及联系劳动场所等。
义工场所:学校的实践基地,学校所处的社区,学校的校内实训基地,也可以联系学生家长寻求共同教育的基地,还可与团中央、省市其他组织各种大学生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
经费来源:由学生自理、社会力量捐赠、校友基金,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自己投入部分经费。
(二)实施管理科学化
一、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基本情况
当前社区统战工作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社区统战工作在基础管理、制度建设、凝聚合力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总体看,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夯实。广大社区统战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支持下,立足基础工作,基本上建立健全了社区范围内统战成员数据库,并分门别类、建档立簿,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夯实了统战基础管理工作。
2.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绝大多数社区都建立了统战工作协调小组,坚持把社区统战工作与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宣传、社区服务、创建和谐社区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了社区统战工作有效融入社会管理创新。
3.工作合力不断增强。各社区在充分整合社区党政资源、统战资源、社会资源,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坚持用社会化的理念积极推进社区统战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统战工作全面融入社区管理和建设方方面面。广大社区还充分利用社区各方面资源,采取结对、帮扶、共建等多种形式,有效利用辖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场地、设施、器械等资源条件,形成共享共创工作合力,促进了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当前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服务社会管理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1.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组织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虽然社区统战工作组织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但有的社区统战组织网络仍不健全,有的社区统战工作队伍力量短缺,大部分社区统战委员身兼数职,负责多项工作,往往疲于应付,开展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精力不够,社区统战干部更是严重不足。
2.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载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社区统战工作活动载体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但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社区统战工作载体不同程度的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有的社区没有统战成员活动场所,甚至有的社区统战成员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交流活动。
3.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虽然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增多,但在更好的融入社区管理创新、更好服务社区管理等工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为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4.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虽然各社区在创新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上,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但社区统战活动平台不够宽阔,统战部门组织开展社区活动不多,影响力不大,甚至有的统战成员常年不参加社会管理活动。
三、关于深化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统战工作,必须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创新组织网络,工作载体、体制机制、活动平台,从根本上化解统战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制约瓶颈,更好的发挥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1.创新组织网络,努力扩大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影响力。社区统战工作是一项对象广泛、社会性强的工作,必须从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上完善纵横交织、立体交叉的网络体系,实现社区统战工作网络全覆盖。探索建立完善社区统战工作组织体系,社区、楼宇层层健全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充实人员力量,统筹协调统战进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工作。
2.创新工作载体,努力增强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凝聚力。完善的工作载体是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必须坚持把加强基地建设作为统战工作融入和服务社会管理的切入点,通过建设统战成员教育基地、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统战部门联谊交友基地、统战理论调研基地等,不断拓展社区统战工作阵地,更好的发挥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作用。
3.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升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信力。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社区统战融入和服务社会管理,必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筑牢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制度保障。积极建立健全社区统战委员(干部)职责及工作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党政有关部门统战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处理突发机制和统战工作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建立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相关制度,有效推进社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探索建立党外代表人士联席评价进出机制,采取上级评议、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工作业绩等予以评价考核,建立客观公正、重点突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违法违纪一票否定和综合评价末位淘汰的方法,对党外代表人士实现“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确保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代表性和纯洁性。
4.创新活动平台,努力提高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贡献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是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必须把搭建活动平台作为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桥梁和纽带,坚持不懈的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系列活动,为统战工作服务社区管理提供广阔舞台。积极开展“非公企业服务月”活动,通过开通建言献策信箱、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积极为统战成员服务。鼓励基层商会组织非公企业“抱团取暖”,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科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融资和转型升级。积极引导统战成员服务社区,促进和谐共建,发挥各派优势,指导组建各派“同心・社会服务团”,吸引各党派成员中有技能特长的知名专家教授参加,积极开展义诊医疗、法律咨询、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实现社区统战工作深度服务社区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务工、留守在户籍所在的农村家乡的儿童,他们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流动催生出的一个新群体。这些儿童在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容易遭受各种问题的困扰,在发展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构成主体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会上提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3000多万。这些留守儿童特别需要来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关爱和科学指导。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服务需求与学校的回应
留守儿童非正常化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容易遭受到各种障碍的困扰。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①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难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②留守儿童健康的课余生活难以得到保障;③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理解和配合;④少数留守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⑤父母文化素质较高的留守儿童失去学习辅导机会;⑥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失去很好的监督,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最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失落和孤单,同时也感觉缺少关爱[2];孤独感、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儿童的“代表性”情绪体验,忧虑情绪主要体现在初中留守儿童中[3]。在社会化方面,一项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实证研究[4]表明,“留守”经历在个别社会化指标上给儿童带来较大影响: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欠缺与同辈群体和亲戚间的交往;家庭结构观念松散,亲子关系淡化;孤独感较强;缺乏合群性,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尤其如此。另一项关于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5]表明:留守儿童的违法和违纪行为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留守男生均比留守女生存在更多的危害健康的行为。要克服这些障碍健康发展,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的教育和社会化服务。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进行社会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机构,父母是自然的社会化执行者,教育工作者是专业的社会化执行者。父母的外出削弱了留守儿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造成留守儿童发展服务的缺失。削弱的功能和缺失的服务被父母期望、社会期望由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来弥补。许多学校通过积极探索,采取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寄宿服务、选派教师作留守儿童的家长等方式回应留守儿童的服务需求。但是,这些方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①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本来就存在着教育经费紧张、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缺乏等障碍,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并对变动情况做及时的补充和修改;家长精力有限又缺乏解决儿童身心发展问题的知识技巧,无法提供足额的寄宿服务,即便已建立的寄宿学校也因为管理薄弱、资源有限、监护范围和监护质量达不到要求。②现有方式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③现有方式忽略了留守儿童的自身力量和可能拥有的多种社会支持。现有的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对留守儿童服务需求的满足。为进一步保护、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开拓思路、跟随社会发展的节拍引入专业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指导和服务。学校社会工作正是可以用来指导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工作的专业制度和方法。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方法以及在我国的试点和推行
学校社会工作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英国、德国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一项“结合教育和福利两种制度的社会事业”[6],是现代社会工作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和重要领域。学校社会工作即是把社会工作的助人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追求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崇高目标:(1)实现社会福利。学校社会工作为学习和生活适应失调的学生提供服务,协助他们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如何预防问题的出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2)保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普及义务教育。学校社会工作为因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不能参与或不能充分运用教育机会的学生提供生活与学习的抚助和保障,使他们得以利用应受教育的机会,掌握知识本领,发挥潜能;(3)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调,以配合学校的需要和增强教育功能。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三大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社会化人格的三大力量,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和职责所在;(4)学校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7]P316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学校社会工作主要运用个案方法的传统工作模式和团体方法的学校变迁式工作模式,从事治疗性的服务工作,参与学校家长会及社区活动,并负有就学校不良环境提出建议和反映的责任。1960年以后,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目标都发生了明显转变,形成社区学校式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开始扮演预防与矫治的角色,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维护学生应有的权利。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把社区活动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把教育、卫生、福利的结合看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趋势和理想。[7]P316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已成为学生辅导和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及其他服务人员一起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全面深入,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提出了严峻考验。为胜出这场考验,“在中小学中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6]为回应现实的需求,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本世纪初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地区得到积极的倡导和试点推行。2002年5月,由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牵头,在浦东38所学校开始试行学校社会工作,按照香港模式,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拉开了大陆地区发展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的序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试点工作经过了学校确认、专业服务培训、资金和设施保障、政府监管部门成立等环节,标志着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正式介入学校体系。[8]P39随后,深圳、福州、济南等地区也学习上海经验开始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
三、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相关决定使社会工作步入快速发展期,在学校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以试点方式在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行列。这些试点工作大多借鉴港台地区经验,又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了多种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试点工作不仅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普遍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试点展示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强大功能和重要意义,突显了广泛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但是,目前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均是安排在城市的中小学,这与社会工作的起源于城市的、成熟于城市的发展传统相一致,也与我国的资源分配方式相关――无论是在经济资源还是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农村均弱于城市,几十年的城市优先发展模式已使城乡差距扩大到危害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程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改变顾此失彼的发展模式,要弥合农村被拉下的差距、解决农村发展的障碍,尽快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政策和资源方面向农村、农村社会发展合理倾斜成为必要的举措。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策和资源对农村的一个合理倾斜就是,政府应大力推动在农村中小学试点和推广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制度。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传统模式以个案工作方法为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服务和咨询,减少或避免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运用学校变迁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业和职业辅导;采用团体工作方法打破留守儿童自我封闭的防线,培养他们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方法技巧;运用社区学校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强化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启发、培养留守儿童的服务精神,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建设、改善教育和生活环境,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区促进自我训练,实现自我成长。从发展的角度看,抓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契机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终将惠及整个农村教育,提升全体农村儿童的福利、提高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龚成彬:从“全国打工第一镇”看“留守学生”教育[J].中小学管理,2005(9):38-39;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7):119-123.
[2]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4):19-24.
[3]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适应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6):6-8.
[4]肖富群: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9-55.
[5]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非批判尊重。学生和成人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所学知识的侧重、理解力等各不同。因此,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与成长过程中,他们有着基于自身某些方面的考虑,选择确定自己的感官、性格、意愿和要求。我们应看到,只有承认、重视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学生才愿意与你交心,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热爱、了解、关心、教育学生。面对任何一类学生,首先,我们不是直面痛陈学生某种选择的不对,而是要不加以批判的耐心听学生的诉说、讲解、规划。然后,在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的知识技巧和专业的人员进行辅助、引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学生宿舍矛盾时,倾听心里话进行调解;学生考试失利时,帮助吸取教训,汲取经验,指导下一步改进的方向;学生有因创业产生退学念头时,帮助分析他的特长和能力。当然,有诸如自杀等行为的特殊情况,在尊重与生命之间衡量时,我们应遵循“生命至上”的原则,必须先进行干预,再另行处理。
个性化自决。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决定,自行解决。管理中,即是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传统的管理中,我们只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去做,而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并不知晓,久而久之,他们只能成为命令执行的依赖者,而抹杀了个人的决断力。高校学生们即将步入社会中成为社会人,必须脱离对家庭与学校的依赖,要拥有自我决定、自我判断的能力,责任意识也就随之而来。要让他们树立“每一个人,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负责任”的意识。然而,他们的社会阅历和处事方法略显不足,需要我们在教育管理中加以引导。每一个学生或每一件事的背后原因总是不同,学生做决定前,我们要深入剖析学生做出选择的原因,然后帮助学生一起分析每一种可选择方案,最终的方案由学生自己决定。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这也与“因材施教”的理念有着相通之处。
同理心沟通。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多的就是和学生沟通。然而,很多现实情况下,沟通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老师苦口婆心的说一大堆,学生并不领情,青春期的叛逆让他们更反感老师的做法。所以,运用同理心沟通,表达同理心,必须以理解为核心。特别是对某些宜“疏”不宜“堵”的事情,就需要双方角色互换,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某个问题。让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如何处理,老师则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为什么要犯这样的错误。同理心不仅是为了理解别人,也是让别人理解自己。相互理解之后,如何处理则更显得人性化。有时候,运用同理心沟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会让你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很多实际困难,为学生们谋利益,维护学生利益,急学生所急,学生愿意与你沟通,你的教育管理工作学生喜欢则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思想的大批涌入,加上社会转型中,各类思想的碰撞交织,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近几十年的影响,使得即将迈入社会的高校大学生们在思想上产生了混乱、迷茫,甚至于不知所措。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行为混乱,行为又要靠日常工作中的思想来教育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社会工作服务理念介入高校学生管理,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对行为进行了约束。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就是相关人员依法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以及社会保险待遇领取情况进行核查的工作。我国的社会保险的特点是制度缺位与福利早熟,前者是指对农民的保障制度缺位,后者则是指城市中某些项目福利水平过高,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作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有力保障,社会保险的稽核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社会保险稽核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立法滞后,制度还不够完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险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会保险还没有专门性的行政法规,各项工作只能仅仅依靠一般的规范性文件,各处缴费基数核定标准不统一、不规范,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造成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无法可依,面对屡禁不止的社会保险方面的欺诈现象,稽核机构往往力不从心,容易陷入打击力度不够的尴尬境地,社会保险稽核管理工作形不成足够的威慑力。
(二)企业漏报瞒报现象严重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企业常常利用少报、瞒报社会保险费的手段来为企业降低成本,非法攫取其中的利益。企业通过瞒报缴费基数和参保人数、用劳务来取代劳动合同、以实物或其他来代替工资发放等层出不穷的逃避方法来躲避社会保险的稽核,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参保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同时也减少了社会保险的基金收入,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三)稽核机构专业人员缺乏,稽核不严
社会保险稽核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这就对稽核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状却是,社会保险稽核机构设置不够规范而稽核队伍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当前的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普遍面临经办环节多、操作人员多、分工不明确等问题,这些漏洞的存在,很容易造成有心人的趁虚而入,使社会保险稽核工作面临层出不穷的问题。另一方面,稽核机构内部人员也存在因利益或人情而违法违规的行为,稽核队伍重外部稽核但却轻内部控制。
(四)参保对象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的社会保险其中的短板之一就是对农民的保障制度缺位,农民是弱势群体,他们往往因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对社会保险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另外,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是一个巨大的团体,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当面对一些企业在雇佣时不签订劳动合同等等逃避社会保险的行为,往往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加快立法步伐
为了使社会保险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国家应尽快出台一应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社会保险方方面面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另外,各级政府也应做到不断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缴费和稽核程序,形成政府行政督管、机构专门监督和内部控制形成三位一体的完善稽核体系。
(二)加强企业督管,加大处罚力度
社会保险稽核机构要贯彻年检制度,严把基金出口的关节点,防止社会保险基金的跑冒滴漏,此外还要学会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对参保单位和个人有关数据的了解和掌握。另外,社会保险稽核机构还要依法严厉打击社会保险欺诈行为,加大对骗取社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并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力量,对社会保险的欺诈行为摆出高压态势,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威慑力。
(三)加强机构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从事社会保险稽核工作,不仅需要熟悉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还要对财会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精通审计方法和技巧。另外稽核队伍的素质也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益关系存在于方方面面,社会保险稽核工作人员首先自己要做到洁身自好。在这点上,稽核机构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定期对现有稽核队伍进行专业性培训,对稽核人员素质问题要常抓不懈。在平时的稽核工作中,要实行责任制和错误追究制,对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的稽核人员,尤其那些违纪违法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保氛围
社会保险稽核管理机构还要经常进行保险相关的政策宣传以及咨询活动,努力做到让社会保险政策深入人心。稽核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工具,宣讲如何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缴纳程序及缴纳基数、待遇计算办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并深化职工对自身权益的关注,让他们明白参加社会保险的好处,还有缴费基数与其退休待遇是密切相关,让他们缴的明白,缴的放心。除了要让社会保险稽核相关事项深入人心,还要对那些不如实申报、不参保缴费、拖欠社会保险费的企业进行曝光,不断提高广大参保职工的维权意识,营造人人模范遵守社会保险稽核政策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关乎参保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实施的不好还会影响社会稳定,社会保险稽核管理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责任重大。从政府、企业、稽核机构和参保对象四个方面来说,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保险的稽核管理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伟.社会保险稽核工作之浅见[J].现代商业,2009(24):67-68.
一、学校公寓社会化的有利部分
很多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弥补了学校办学经费和资源不足,帮助学生改善了学习和生活条件,美化了校园,优化了育人环境。后勤部门与学校剥离后,在经费使用和经营管理上有了自,极大地调动了各后勤部门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从各自的切身利益出发,千方百计地筹集各方面的资金去改善自己的经营条件,扩大经营管理,改进服务态度。这符合学校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要求。原来由于后勤服务方面的拖、拉、硬等作风而引起的学生的不安定因素和不稳定隐患,在后勤改革后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二、公寓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一)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随着公寓社会化的变革,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能力也都逐年增长,传统的学校后勤管理模式受到了来自各界的挑战。其次这种公寓社会化的出现也让学生自身的身份有所变化,由传统的学生到社会的。学生的思想也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复杂,因此也增加了学校管理学生的难度。第三,学校后勤社会改革的实施,使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化和多元化,学生思想认识也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尤其是改革后许多后勤服务项目都是有偿的,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从而也会产生一些思想认识上的矛盾,这一切都给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主要依靠深入细致的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因而对学生公寓管理提出了新任务和更高要求。
(二)随着后勤管理机制的转变出现的新问题
这种机制的转变意味着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都将会面临着很大的变革和挑战,并且现在学校的成本意识更强,然而这并没有将成本利益最大化。
三、如何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一)解放思想,端正认识,积极构建新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一味地坚持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是无法满足这种新形式下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学校的人员解放思想,在管理工作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现新形式下管理学生的新思路,很多学校也是经过过长期有关于社会现象、学校的成本需求以及学生的住宿需求等考虑才推进公寓社会化的进程,这将会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学生公寓。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用先进科学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古语有言“无规矩不成方圆”,面临学生公寓社会化的改变,也需要积极的预测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于是建立健全学校的有关于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且学长还应该定期的对管理人员组织培训,让学生的住宿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下,还可以有效的对学生做出管理。这也是学校需要不断努力达成的管理目标。
(三)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
我们处于社会、经济等飞速发展和变化的大前提下,而“经济基础决定上曾建筑”,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断的变化就也需要我们学校的管理人员不断的更新观念,因为无论是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育理念相比于从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个提升,因此在这个环境下学校的管理理念也需要得到转变,学校的服务理念应该符合或者有助于我们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居住服务和居住体验。
(四)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现在的教育中学生逐渐的回归了自己的主题地位,因此学生也是是公寓的主体,而学校也就应该在公寓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不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服从学校的管理并且真正的参与到学校的公寓社会化的学生管理的工作当中。学校的管理工作人员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三个自我”的作用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这也有利于达成学校的管理目的,这也有利于才能提高大学生公寓的整体管理和教育水平,通过这一方面就可以发现学校可以通过健全学生公寓对学生发到有效的管理。
(五)抓住机遇,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公寓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我们现在已经慢慢脱离了传统中学生一张证书就能走遍天下的情况,这种观念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现和要求,在任何岗位上工作都需要工作者不断的积极进取,因为房贷社会的发展现状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的进行学习,把握工作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不断深化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四、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学校公寓社会化的有利部分,其中包括:很多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还有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弥补了学校办学经费和资源不足,帮助学生改善了学习和生活条件。其次本文也分析了公寓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其中会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以及随着后勤管理机制的转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我们从五个方面对如何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论述,分别为:解放思想,端正认识,积极构建新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用先进科学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还有抓住机遇,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公寓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当然完成这一目标离不开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获得更好管理学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彭涛.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大众商务月刊,2010,(16):131-132.
[2]张雪萍.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D].南昌大学,2012.
[3]王德忠,吴宝利.学生公寓的物业化管理模式探讨——兼谈公寓社会化条件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C]//研究与交流——北京高校后勤学生公寓工作研究论文集.2013.
摘 要: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为企业员工 办理社会保险,并且对企业的人力成本进行核算;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工资和奖金等其他报酬形式不可替代的 作用。社会保险能使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维护社会稳 定,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等起着重要作用。而更加健全的社会保 险,将会使员工对企业更信任,从而更加努力工作,最终为企业带 来更高的效益。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197-03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曹婷(1980-),女,河北承德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1.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1 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人力资源的投资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人口的素质或者质量与社会保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劳动者或其家人碰 到生、老、病、死、失业等风险时,其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都会受 到一定影响,严重的将导致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营养水平的下降,进而会造成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而影响人力资源的质量。 因此,社会保险对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所具有的保 障功能,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1.2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会有一些市场主体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面临破产、倒闭、遭淘汰的危险,此时,社会 保险制度能够起到保障作用,她使得这样一些市场主体内的劳动者 在工伤、失业等不幸状况下能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为其度过难关 创造条件。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 关。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认真了解社会保险体系,以便保护和激励 企业员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3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大规模流动。但是,如果缺乏社会保险 或社会保险不完善,必然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首先,劳动者 跳槽具有很大风险,假如不成功,就会面临失业甚至失去收入来源 的风险。其次,劳动者不愿从有社会保险的单位流向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除非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能提供很高的收入,足以弥补流 动者所承受的各种损失,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
2.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社会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缺乏规范性
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这一制度缺乏规范性。据调查显示,目 前我国较多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与现代市 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主要表现为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制度缺 乏规范性。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大部分企业都能为劳动者缴 纳保险费用,但从实践来看,所缴纳的保险费偏低。这种现象对劳 动者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很多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和 自身的安全感降低,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急剧减少,甚至出现了 “用 工荒” 。
2.2 劳动者本人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
一部分劳动者对社会保险认识一知半解,缺乏基本保险知识。受 封建社会和传统大一统思想影响,很多员工未能从旧的思想观念中 解放出来,缺乏主人翁意识。 特别是社会基层的员工,为生活所迫,思想上存在着隶属于企业的误区,缺乏必要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观 念。同时,我国保险事业起步较晚,对保险业的投入也不够,这也 导致人们对其不够重视。
2.3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有些企业对社会保险工作重视度不够,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导致社会保险工作经常出现规范性错误,这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2.4 企业缺乏专业社会保险管理人才
部分企业出于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尚未配备专业的社会保险管 理人员,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或者综合办公室人员等 兼任。这些人员往往岗位不固定,社会保险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 的社会保险管理专业知识,从而导致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不高、社会保险作用发挥不明显。
3.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对策
3.1 提高员工社会保险意识。
要消除员工的思想误区,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要向 员工宣传有关社会保险的知识,鼓励员工积极地为自己的人身和财 产安全负责。广大员工要走出处于社会基层就不能享受社会保险的 思想误区,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企业关于社会保险的活动。
3.2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
实践证明,只有一切从员工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 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和员工的发展 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看到这 一点,或者即使看到这一点,也未能将其认真贯彻落实到企业管理 过程中。因此,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该机制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企业的鼓励和对企业的监管。前者主要是从思想上对企业进行鼓励和引导,希望他们能够积极贯彻落实社 会保险方面的政策法规,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后者则是对那些 逃避和推诿责任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比 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方式,对企业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规范。 当然,在具体的监督管理过程中要把持以扶持和引导为主,行政手 段为辅的原则,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3.3 通过多种形式来管理企业社会保险
其一,企业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和岗位,指定具有社会保险专业基 础的专业人才从事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社会保险 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其二,企业可以通过社会保险机构来对 企业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又 可以发挥专业社会保险机构的专业特长,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企业 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
3.4 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透明度
企业在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的同时,应当通过各种媒介,每年向 员工公布本单位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接受工会组织和 员工的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免费为用人单位和企业员工查询缴 费记录或为个人帐户提供服务;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要及时复 核处理并告知处理结果。对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缴费义务的违法行 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投诉。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经 办机构要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对被举报、投诉的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进行核实处理,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保险 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本文探讨了把握以服务全局为主线,着眼中心大局谋发展;以服务民生为主线,围绕群众需求促提升两条主线,打造四项特色,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效率的措施。
目前,在党的十精神鼓舞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把握两条服务主线,着力打造四项特色,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创新发展,亮点纷呈。
4.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工作目标
4.1.把握两条主线,明确工作方向
以服务全局为主线,着眼中心大局谋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积极将业务工作放眼全局,从全局总体布局出发谋划工作,以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服务于全局工作的开展。
4.1.1干部调配向基层一线倾斜。针对基层一线拆迁、建设、招商等攻坚项目对干部的强烈需求,积极配合“一进二帮三提升”活动,在干部调配管理中突出向一线倾斜,加强干部在一线表现情况的跟踪考核,确保调配到一线的干部拉得出、干得好、长得快,为“百日会战”、“百日竞赛”各项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4.1.2人才保障向项目靠拢。根据分局内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蓝色经济人才、紧缺急需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分局提供全方位人才服务。紧跟大型企业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开展大型专场招聘、定向招聘、上门送人才等措施,跟进解决各类人才需求难题,有效保障了大项、大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1.3维权保障向搬迁企业延伸。建立同街道办事处、拆迁办、企业工会相协调的维权联动机制,主动深入企业宣传劳动法律法规,指导企业依法制定分流职工补偿方案,规范劳动合同解除行为,做好分流职工思想安抚工作,监督工资及补偿金的发放落实,实时掌握企业搬迁进度和劳动用工情况,牢牢掌握了搬迁企业劳动关系协调的主动权。
4.2 以服务民生为主线,围绕群众需求促提升
把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积极争取政策,落实资金,切实破解民生难题。
4.2.1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严格执行失业保障政策,全额发放失业保险金,积极鼓励参加技能培训,对参加技能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发放交通费补贴,为鼓励失业人员参加培训创造了条件。
4.2.2不断健全保障体系。开展解决集体企业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问题专项行动。推进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作。及时发放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累计足额发放失业金、农民工一次性合同补助、丧葬补助金。
4.3.打造四项特色,提升工作效率
4.3.1推行新录用人员导师制度
加大新录用公务员培养力度,为新录用公务员配备导师,指导新录用公务员尽快融入工作环境,促进快速成长。建立相对稳定的导师队伍,选拔理论素养高、责任心强、专业对口的处级干部担任导师,并定期进行考核评议,保证导师队伍的规范化和稳定性。选聘的导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从思想、学习、工作、管理四个方面对新录用公务员进行指导和帮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观念;带领新录用公务员深入一线进行锻炼,利用自身经验进行言传身教,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定期对所指导的新录用公务员思想表现、工作能力等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其转正定级的重要依据。
4.3.2推行公益性岗位“363”管理模式。“363”即实行招聘岗位,招聘过程,人员信息三项公开,制定承诺、考勤、考核、讲评、奖惩、网格化管理六项制度,落实出勤监督、巡察监督、群众监督三项监督措施。推行“363”模式以来,全局通过规范管理先后终止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320份,腾出岗位用于安置困难群体就业,让最困难的群众享受到了政府的关怀。社区公益性岗位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后,通过在社区卫生、治安、绿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社区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社区管理和困难群体安置的“双赢”。
4.3.3推行劳动监察预防预警制度。
实施劳动监察维权阵地前移,推行预防预警制度,实现劳动监察由被动执法向主动预防转变。坚持普法宣传先行,运用各类媒介开展送法上门,注重点面结合,把提高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和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发挥“两网化”事前监管和化解劳动纠纷功能,以社区为依托,将全局30个大网格细化为128个小网格,建立了一支60名兼职监察员和98名监察协管员的网格监管队伍;按照定人员、定区域、定职责、定任务的原则,将预警监管与企业年检、岗位开发、职业介绍、用工监测、日常巡查相结合,提高了监管效能,赢得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主动权;建立劳动维权协调机制,将劳动监察执法同就业备案、劳动争议案件处置、保险扩面相结合,同街道、社区、企业相互动,建立每月报告拖欠工资、社会保险费和有欠薪逃逸隐患企业的信息报告制度,对重点监控企业提前介入指导,增强了劳动监察工作的针对性。
4.4推行便民服务预约制度
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立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工作实际,全面推行便民服务预约制度。累计梳理包括人事、人才引进、档案提取、补贴申报、培训报名、退休认证等25项服务项目,面向全区群众接受预约服务。推出三类预约服务方式: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及困难家庭,提供预约上门服务;对不能在上班时间到窗口办理或有紧急事项的服务对象,提供预约加班服务;为同属一个工作单位的多名服务对象,提供预约团体服务。预约制度的推行,延长了窗口服务时间,拓展了服务空间,丰富了服务形式,减少了服务盲点,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广泛动员,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把党的十精神落实到全面推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创新发展上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三个民生目标,突出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和劳动人事维权四个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郭凯 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集体
经济 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