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8: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如何发展数字经济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报告撰稿人之一、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组织与人才专项大中华区负责人、中国企业领导力学院负责人阮芳表示:“数字经济下,数字技术深入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和运行方式,使新的组织内外协作模式顺畅运行。同时,数字技术对人类劳动的可替代力越来越强,‘数字原住民’们还拥有新的数字时代工作价值观。” 在上述趋势下,数字经济对就业生态施加了“新增、强化”及“弱化、消失”的二元影响:
就业人群上,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应用数字技术),以及具备机器智能尚无法大规模取代人类的人际交互、创造性等素质成为重要的就业壁垒。另一方面,机器智能化及平台就业使就业者的身体素质、所处地域不再构成制约,带来全球化的广泛协同和对劳动者的一视同仁。就业领域上,数字化基础服务,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跨界机会大量产生;数字技术还带动新商业模式,从而激活新领域就业。另一方面,被数字技术改变商业逻辑的部分行业及职能领域就业机会面临转型、锐减,甚至消失;部分标准化、程序化的非脑力工作也将被技术低成本取代。就业方式上,产生平台型就业和创业的新途径――自由人相互联合、“按需聚散”、履行契约,拥有多份零工的斜杠青年亦能展现价值。而“数字原住民”一代成为就业主力军,他们的新就业文化和价值观也对传统组织+雇员关系构成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技术对就业的激活效应仍将大于消减效应,经预测,到 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48%,总就业容量达4.15亿。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数字经济就业生态与传统就业生态将保持并存发展、融合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就业生态转变
从新零售、泛娱乐、新金融、新制造四大就业场景的分析,发现在数字经济下,就业生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就业人群变革亦会对企业人才管理产生影响:首先,劳动力市场高素质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成为制约诸多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其次,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争夺战,尤其凸显了对高阶、稀缺的数字化人才、跨界人才的旺盛需求。第三,90后、95后新生代成为职场主力军,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就业文化亦对传统人才管理模式提出挑战。
因此,不少企业都面临资深高阶人才任用的“三重难关”:生存之难――如何确保高阶人才在组织内快速立足、发挥业务价值;融入之难――如何为之营造组织归属感,使其顺畅融入;以及发展之难――如何配置认可与发展手段,持续激发创业激情。
BCG认为,企业在资深高阶人才管理上,需要围绕他们最关切、且对其在组织内贡献价值最关键的方面,并将之视为组织长期性、系统性的能力建设工程。
第一层次:赋予高阶人才“权”与“势”。
首先,组织需要为高阶人才配置权力资源,包括影响力的来源和自由施展的空间,使人才及团队在遵循整体业务方向和管理原则的情况下,拥有适于发展的“亚生态”。其次,为之配置发展资源,精准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帮助他们逐步释放更全面、深入的影响力,并拥有与个人期望匹配的成长空间。
第二层次:围绕团队、组织、家人,强化高阶人才的支撑系统。
首先,为高阶人才匹配志同道合的团队。其次,为之搭建与传统人才合作与理解的组织平台,如通过提升传统人才的数字化意识和能力、为新旧人才建立共同的工作场景等。第三,为高阶人才最亲密的家人、朋友等后援群体提供细致的关怀体验。
“四力”挑战
而对新生代人才,不少企业都面临“四力”挑战:动力――如何打造新生代承担职责和自我拉伸的动力;能力――如何快速建立具备专业精进和领导潜质的后备军团;权力――如何平衡业务风险与赋予新生代挑鹦缘闹叭ǎ灰约岸力――如何强化新生代对组织和团队的承诺。 在新生代人才管理上,传统的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需要革新,企业应当以员工为中心,塑造新生代人才的管理自循环:
第一,在组织的触动下,人才趋于自驱动。相比被动管理和严密控制,新世代人才更需要自我激发,然而,在真正的触动之前,企业首先需要深入地洞悉员工个性化、而非人云亦云的诉求,例如:他们为什么而工作、他们的个人目标是什么、当达成目标后他们希望获得怎样的回报、哪些领域又是他们兴趣的禁地等。在洞悉和认同他们个性化的诉求,企业可以设计机制调动其探索未知、承担职责,例如要求人才自主设定工作方向、组织提供360度的日常性反馈。
第二,在组织的赋能下,人才趋于自成长。自成长意味着组织把握赋能的大方向,提供工具、资源、指导和强化机制,而个人将是成长的过程掌控者,成长成果的最终拥有者和价值兑现者,例如组织搭建培养技能的长期性平台、在绩效管理中设定能力成长的指标。 而在赋能的过程中,除了组织及个人,一线领导者和HR的责任也异常重大:需要掌握及时反馈的艺术,不断强化人才能力发展的正确轨迹,并且关注嵌入日常工作中的近身辅导――这需要领导者有专业扎实、令人信服的技能功底、领导魅力,以及娴熟的辅导技巧。在机制层面,则应在绩效管理中设定能力成长的指标――通过以上两方面,固化赋能成果。
第三,在组织的授权下,人才趋于自实现。在此过程中,组织需要厘清任务、职责的轻重缓急,并尽最大可能在可控的边界之内授权,例如首先将低风险和非紧要任务委派以试炼年轻人、表彰上一级领导的授权行为。
如何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新挑战,为新经济的前行提供“引擎”,是此次新华三Navigate 2017领航者峰会讨论的重点话题。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在演讲中指出,数字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的创新交替引领、彼此促进。新IT则是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化技术变革的聚合,它从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资源池化开始,融合了大数据、大互联平台、大安全防护以及创新的服务与模式,为应用的创新提供支撑。
作为新IT解决方案领导者的新华三,面对数字经济的发展态势提出了“应用驱动,云领未来”最新战略,重点在于让应用驱动IT的云化,在广义的新IT环境中,实现技术与应用的双轮驱动,持续引领、推进数字经济走向未来。
围绕着“应用驱动,云领未来”这一战略,新华三通过云平台、大数据、大互联和大安全四个方面的技术能力进行支撑,并分别规划了明确的创新“路径”。未来的新华三,将通过全面支持云生应用的H3Cloud 2.0,带动基于云的业务与模式创新;为用户提供数据平台和数据服务的大数据引擎;借助应用驱动、万物互联的应用驱动网络,构建数字经济的神经系统;并借助“自主创新+生态共建”,为数字经济打造全面升级、主动防御的大安全体系。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图书的需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对图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中国图书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图书出版业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部门,受到国家及政府的特殊管理。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版行业作为我国的主要文化产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方向。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带动了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大量的民营图书出版社也应运而生。这为我国整个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带注入了新鲜血液。图书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一方面大力的推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图书出版业将如何来面对不断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走出自己的品牌之路?如何进一步推动图书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新时期图书出版业经济面临的新环境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图书出版业也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国内外的市场环境、整个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态势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身处其中的图书出版业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2.1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图书出版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自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21家新闻出版单位成为改革的试点单位,很快这种变革就在全国全面进行了推进。按照中央的总体改革部署,除了部分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民族文学出版社、部分时政类报刊外,很多出版单位都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一些企业还要实行股份制,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国家还要求其上市发展。这种体制上的变革使得图书出版社在组织形态、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核心工作目标、运营方式、经营者的考核与选择、领导的决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图书出版社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
2.2生产力环境的巨大变化
21世纪的到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都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些高新技术在图书出版业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图书内容的数字化、图书存储的数字化、图书产品传输的网络化等。这些变化将图书出版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出版领域。在数字出版时代,图书出版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出版、编辑、营销等模式,它的生产、阅读、等都朝着数字化形式转变。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图书出版的生产力、丰富了图书出版物的形态,更改变了图书出版的工作方式,拉动了图书出版经济的发展。目前,在传统的纸质出版与新型的数字电子出版相互存在的条件下,如何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使二者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力争实现图书出版业的最大化收益,也是我国图书出版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统计数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网络阅读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阅读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比例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的图书阅读模式。可见,网络阅读图书已经成为图书阅读的重要发展趋势。这将对图书出版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方向。
2.3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图书出版所面临的市场也由原来的国内市场向国际扩展。中国的图书出版市场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国际的。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各种出版集团纷纷涌入中国市场,随着中国出版业的进一步开放,外资大量涌入中国,我国的传统图书出版市场的封闭性、区域性逐渐被打破,逐渐向着开放性、国际象棋方向发展。另外,我国的图书出版物也越来月受国际欢迎,面对巨大的国际市场和需求,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必须不断思考如何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为我国图书出版迈进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机会。再纵观国内市场,为了不断面对国外图书集团的竞争,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在我国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各地都成立了图书发行集团,以各省的新华书店为中心,由省内的新华系统做出统一的部署与管理,实现了省内的系统连锁。先由各省不断做大做强,然后再由各省的强者牵头实现在全国的连锁。这种跨区域的经营模式,是我国图书出版市场逐渐成为一个全流通的大市场。
2.4图书出版业的自身发展为图书出版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图书发行主要是通过新华书店这一途径进行流通。1984年以后,图书出版开始由出版社自办发行,图书出版业逐渐进入市场经济并很快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一发展变化也带动了民营资本的兴起,并逐渐在图书出版业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和比重。这迫使整个图书出版业正面临着调整和变革的新局面。作为一项内容产业,图书出版业将面临全球市场的大格局,因此,图书出版业的产品、销售渠道管理、市场推广等策略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制定出符合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战略目标。
三、新时期图书出版社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社也出现了生存危机,优胜劣汰的发展趋势迫使各出版社不得不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防止被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淘汰。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阅读习惯与阅读群体的改变,打破了传统的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模式,时代的发展需要图书出版社必须改变发展模式、顺应潮流,健康发展。
3.1图书出版向着数字化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与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很多年轻人喜欢在网络上阅读图书,传统的书籍阅读方式已经渐渐远离了他们。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今天的图书出版业向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很多出版社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采取与门户网站合作、与专业性网站合作、与网络书店合作等形式,充分利用CRM系统在网上进行Email个性图书的销售等。数字化图书出版在我国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出版物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其技术水平和图书内容也得到了飞速提升。数字化图书出版是传统图书出版形式的一种补充,各出版社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就必须将传统的图书出版于数字出版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二者之间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互相发展,为图书出版的发展选择一个更加有效的模式。数字图书出版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差别,都是为读者传播文字、提供图片信息的一种服务。他们之间唯一不同的就是传播的载体不同,数字图书出版主要借助的是网络这一特殊的载体,传统图书出版主要是以纸质作为传播的媒介。目前的80后、90后,甚至还有00后的年轻人都是受互联网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偏重于阅读数字信息。图书出版社怎样抓住这些年轻人的阅读爱好、怎样调动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我国目前图书出版社经济发展与生存的关键。这就要求图书出版社必须尽快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性的青年队伍,让他们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于爱好,在运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出版适合他们的数字图书。
3.2图书出版社经济向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图书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图书出版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图书出版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由简单的追求数量的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增长的方向发展,由追求单纯的品种规模的扩大到追求品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出版社如何办好?办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图书品牌战略的发展目标,办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在我国图书出版业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品牌战略发展的探索,例如: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等。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图书出版品牌相比,我国图书出版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泱泱大国竟然缺少强大品牌,对品牌的维护力度也不够,这些都影响着我国图书出版品牌战略的实施。因此,对于不同的出版社来说必须明确图书服务的阅读群体,根据市场确定目标,并立足于自身发展的优势与特色,为读者提供优秀的图书精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为拉动图书出版社经济奠定基础。
总之,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我国的图书出版社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但是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发展下来的图书出版社一定是图书出版业中的精英。这些出版社更具有开拓自己生存空间的实力,并顺应时展的潮流寻找出图书出版社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随着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到实体经济,2009年企业的广告计划会更加谨慎,企业对营销的态度的普遍心态是从观望到保守,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做出削减营销费用的决策。但在营销中有一种观点:如果在市场低迷时期削减营销费用,就等于对竞争对手做出让步。此时,企业应该把营销费用当作投资而不仅仅是费用。在研究美国100多年来对付经济不景气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不景气时继续维持营销费用的企业,将在景气恢复时的成长高于其他企业三倍。但另一方面继续营销上的投资,固然有益,但受经营状况的制约,大部分企业不得不削减营销费用,但期望此时同等的投入会有更大的产出,在营销的策略中需要注意的有:
1.投资在产品的研发,及时推出新产品或改进性产品。新产品最容易吸引媒体和顾客的眼球,做好新产品的研发和宣传造势,会增加品牌的影响力。
2.多渠道的传播活动,有针对性的营销更有效。可以加大软文营销的力度,渠道进一步下沉到乡镇等,这些措施一般投入不多但在经济不景气时采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重公关营销的作用。公关营销是以搞好公共关系营销为基础,以公关工具为主要工具的营销。随着新媒体新科技的兴起,公关营销影响的范围更大,公关营销越来越被企业家们看好并利用。
4.投资于数字营销。数字营销是使用数字传播渠道来推广产品和服务的实践活动。数字营销现在经常被看作是能够涉及到绝大多数的传统营销领域。数字营销包含了很多互联网营销中的技术与实践,但它的范围要更加广泛,还包括了很多其它不需要互联网的沟通渠道。数字营销的领域就涵盖了一整套元素,如:手机的短信/彩信,横幅广告以及数字户外广告等。
5.信赖传播伙伴,让商和行销伙伴了解企业经营上的思路和问题。对商进行蹲点式的深入了解。因为只有他最贴近市场和消费者,对市场的快速变化最有体验。在经济不景气时应该让伙伴知道你的处境和想法,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包括如何优化广告预算,如何创作更有效的广告,低迷时期如何运用数字营销,如何运用网络的营销力开展新公关,如何改善终端,如何改善销售人员的绩效。
营销组合要更有创意,与商的关系要更紧密。注重改善与消费者的接触点,让消费者有很好的体验。这里还要说一下降价的策略,降价除了甩掉库存一般不建议采用,可以在促销时使用一些好的创意,比如积分,好处是产品在消费者的储存空间中占据了位置,延长了使用品牌的时间和使用次数,比降价更有意义。
此时因经济不景气会导致收入降低,人们会减少耐用品的消费,减少餐饮旅游等不必要的娱乐消费,多数人选择呆在家里了,电视的收视率会上升,如果把投放在电视的广告时间段做些调整,效果会更好。广告的策划可以突破传统。不景气时人们更需要梦想,更需要对未来有信心,此时情感性的诉求比理性、功能性诉求更突出有效,用情感的力量让消费者对未来有憧憬。
历史表明,每经历一次危机,都会诞生一批卓越的企业或新的模式,未来数字营销和公关营销会变得更重要,比如家用电器企业可以网上开店,手机和电脑已经取得相当不错的网络销售业绩。据此有人说:国美苏宁未来的竞争对手不是沃尔玛家乐福这种国外连锁大鄂,而是淘宝和2688这种提供网络销售平台的服务厂商。有的企业成立了品牌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部门,这样可以对维护品牌和强化品牌形成共识,也可以激荡更多的创新的想法。危机时企业要更清楚自己的方向,增进内部沟通,强化自身体质修整组织,增加作业效率。经济危机也许是企业变革的好时机,一些以前不能实现的想法现在可以实施了。经济危机也是并购的好时机,并购可以弥补渠道的不足。重新审视企业的SWOT,据此制订新形势下的企业营销策略,由于此时市场会重新洗牌,企业需要评估投资多少才会提高市场占有率。
虽然遇到了经济危机,但中国的情况要比其他国家要乐观。2009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已经尘埃落定,92亿,这个成绩高于上年18%。这源于国内外企业对中国的信心,世界对中国寄予厚望,中国广大的市场更需要营销来推动。如果企业削减广告,会被消费者感知到,从而形成恐慌,品牌可能在顾客心中造成坏印象,这是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
中图分类号:TU248.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98-01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变革。数字出版以其大容量存储,在传输上的快速性,查询速度上的便捷性,在保护环境上的低污染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整个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出版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如何对数字出版业进行调整,如何将数字出版产业更好的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成为出版界、学术界以及大众读者普遍关注的焦点,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高科技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政府对市场机制的完善,对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产业发展的促进,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控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思路
明确战略目标,引导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产业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我国十分重视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引导。如《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以数字化带动出版产业发展,鼓励自主创新,研发数字出版核心技术,推动数字出版传播技术升级为战略目标,引导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规范经营活动,加强数字出版产业监管。市场监管是保证产业市场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顺利发展,我国在政策上要求数字出版产业要严格产业登记,加强对经营活动的规范等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数字出版产业行为。社会主义市场是法制市场,只有通过法律的规范作用,才能约束市场中经济主体的行为,保障数字出版产业各种机制的正常运行。《意见》指出,要完善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等各部门规章,加快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
加快人才培养,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创新。专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产业技术的革新,产业内部的管理起重要作用。不断完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出版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健全人才引进、使用和考核机制。
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调控政策中存在的不足
创新引导不到位,产业创新能力较低。数字出版产业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产业创新能力依旧较低,传统的发展模式尚未得到完全转变。观念陈旧、政策对创新意识的引导缺乏,各产业之间的科技合作意识淡薄。厂商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发展模式。
产业监管不深入,经营活动不够规范。产业监管是保证产业活动正常进行重要的部分,但是就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产业监管力度还不足,经营活动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登记入口不严,产业市场缺乏严格的整顿活动,各种违法违规现象,阻碍了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对破坏产业经营活动的行为,打击力度不足。
市场调整不全面,缺乏完善的产业机制。数字出版技术垄断现象严重,技术商作为“卖场”的提供者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数字出版产业资源配置不均衡。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例如,方正的CEB、超星的PDG、Adobe的PDF等各有自己的一套格式。这就给数字出版产业的统一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
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是规范产业主体行为,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维护正常产业秩序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现阶段,多数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这就使正常的产业管理无法得到实行,不规范的产业行为无法得到约束和制止,合法的产业利益得不到保障。最后,影响到整个市场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三、加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调控的建议
加强引导产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数字出版时代,传统期刊与网络媒体、移动互联技术相互融合,调整发展模式、拓宽发展空间,是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在信息生产方式方面,应突出传统期刊的内容优势,在统一的信息操作平台上联合创意、资源共享;在信息传播方式方面,开展复合出版、个性定制业务,满足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在营销服务方式方面,推行整合发行,建设品牌社区,使传统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向新媒体延伸,开创全新业态和发展模式。
加强产业监管,规范产业经营活动。把整顿市场作为调控的重点,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通过加强产业登记,严把产业入口,开展各项数字出版产业专项整治活动,对问题突出的领域进行专项治理。以消除市场中影响和阻碍产业发展的不良因素。同时,还要严厉惩罚违法违规的市场经营活动,防止同样的行为再出现在市场活动中。
加强市场调整,完善产业运行机制。把完善产业运行机制放在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加强对产业资源的均衡分配,有计划的消除技术的垄断现象。制定产业统一的技术标准,要求各技术商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进行产业生产。制定严格合理的数字出版行业标准,加强企业的合作,推进共赢目标的快速实现。
加强法规建设,健全产业法律体系。加快修订《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不适合现阶段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和构建与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出版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数字出版在快速发展当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数字出版产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政策调控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这就要求,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调控政策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寻找出更为完善的国家调控政策,以保障和促进社会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海峰.数字出版迎来新趋势、新机遇 华为助力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通信世界.2010年40期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水平也日益提升。为了确保学生所学课程能与时代相符,各大院校必须全力以赴改革此课程。在此背景下,学科教师必须将自身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便确保能够有效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模式等,最终保证我国总体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知识经济潮流现状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潮流当中,而所谓知识经济,即基于知识的经济,因此,知识应用、创新与传递将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知识经济的主导即知识与相应消费、生产和流通的产品。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都已经被知识经济所取代,新时代能够有效带动高新产业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革新除了能够让人快速得到更多知识,同时也能让人全面提升知识的获得与应用水平。由此可见,知识经济能够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政治、行为以及经济等各个领域。总体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二者最核心的差距就在于知识层面。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国家经济的过程中都会依附跨国企业甚至发达国家,因此尽管如今世界经济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状态,这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较为被动。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潮流当中,而先进的数字电子技术能够有效推动更多新技术的诞生,因此当前先进的电子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里。所以,电子学的进一步研究与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倘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育人员不能及时转变自身理念,终将被时代所遗弃。对于全球来说,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国家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战略。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耗费大量资源,而知识却属于世界上唯一无需损耗,且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实现全面增值的共享资源。知识在新世纪里正逐步代替资本以及权力,从而变成将左右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社会与经济而言,科技属于核心驱动力,其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能够繁荣富强。科学技术属于知识经济最为关键的一环,而人才在其中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才是一切的基础与根本。在调整革新知识经济整体架构的过程中,第二产业将取得长足进步,同时会逐步缩减就业人数,而未来社会中的核心就业领域必然是有广泛范围且由高新技术与知识所武装的服务行业,其内部的竞争将重点取决于从业人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其更新知识的速度。因此,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育人员应当在改革过程中拥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致力于创新相应知识体系。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主要特征
对于电子类、电器类以及自控类等专业而言,数字电子技术属于其最为基础的课程。学生经由学习此课程,便可对相应理论基础知识加以熟悉,对数字电路实际原理深入理解,并且对分析数字电路各类方法有所明确,继而拥有基本的数字电路应用能力,如此方能为后续专业学习夯实基础。例如,某院校拥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专业包含了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光电信息、电子信息、应用物理以及测控等专业。而在网络、电子以及计算机通讯等先进技术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许多专业课程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分化,学生也能掌握越来越多的分析方法,以及愈发复杂的学科内容。
三、知识经济潮流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主要问题
(一)不完整的教学内容
在某院校当中,如今一些学生在学习了部分教学内容后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而教师仅仅将孤立的、原理性的电路知识传授给学生,且不能有效应用相应系统与实例,因此学生无法掌握应当将这部分知识应用在何处以及如何运用。另外,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并不可用,比如一些教师在对集成块内部电路以及各类器件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依然会花费大量时间,然而却不能将其有效应用于接下来的专业课当中。此外,一些将会应用的知识内容部分教师却没有讲授给学生,比如对学生各电路、器件有效应用能力的培养,紧紧关联工程实践,以及结合应用要求对电路进行构建的各项内容。通过调查该院校这三年的应急毕业生可知,该院校大部分毕业生都明确表示日常学习的知识内容和实际工作状况间存在较大差异性,这便证明目前此课程实际教学知识内容和时展需求不相符。另外,各大院校为此课程设计的实践内容较少。以往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为“理论+实验”,而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此方法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一些学生依然能够得到较高的成绩,然而却不能灵活分析元器件与典型电路原理、作用,更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也不能搭配丰富的实验内容,这更阻碍了学生对电路分析、测量技术等的全面掌握。
(二)单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依然会展开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同时引用的大部分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而在课程最后为学生设计维持半个月的技术实训。实施证明,此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所学知识有哪些作用,更不知道应如何应用,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三)不完善的考评方法
以往的考评方法主要为期末成绩拥有70%的占比,而日常学习成绩仅有30%的占比。而教师在考查学生日常成绩时,其考察依据主要为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际出勤的状况,在通常状况下,学生若能不请假且不旷课,并且每日按时将作业交给教师,无论其作业抄袭与否,最后教师都会给其满分。同时,期末考试的方式基本为闭卷答题,理论知识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考试重点只在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练程度。事实证明,此模式将使学生逻辑思维受到束缚,无法合理评价学生实际技术水平。
四、知识经济潮流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有效改革思路
(一)重构课程架构
某院校教学人员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学科特征展开深入研究,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努力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以及就业指导等服务,并且致力于将知识实践性以及应用性彰显出来。在通常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将成为一线技术员工,此时设计电路的逻辑重心为如何将现有中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功能有效发挥出来以及如何研发相应新功能等。因此,教师应将传统的课程架构转变为:严格遵循重视应用、讲清原理与概念的原则对课程架构、内容等加以确定,并且优化、完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对器件外的重要特征加以强化,特别是对功能表以及真值表等进行强化,同时对内部的原理、构造等基础知识进行淡化,对自外部电路对电子器件展开分析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构;而在集成电路的知识讲解过程中,仅要求学生对相应简化的电路图加以掌握即可,并且将模块、器件选用、匹配与连接等列为教学重点。实践证明,此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确保其能够对知识架构进行全面重建。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人员在革新教学方法时,应当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教师从传统模式的教学主置主动转变成主导者以及辅助者,从而经由革新理论课、实验课以及实训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学人员还应对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学习目标,而在实际教学时借助参与教学、启发教学、任务教学以及探讨教学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对问题展开主动分析与思考,全面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确保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各类教学活动当中,提升其求知欲、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阶段,应当充分融合实践和理论、自学与讲学、研究和引导以及沟通和探讨等各类教学方式,并且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掌握程度将学科应用和概念以及重难点等关系理清。在讲学时,教师应从实例角度出发,借助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逐步将当堂课程的有关知识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此便可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全程。同时,教师还可借助部分实用性高的小型电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练习,使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得以提升。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计数器相关知识的时候,便可以虚拟实训的模式开展课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听课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知识讲解、案例示范以及知识总结,这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另外,教师还应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例如融合仿真教学、传统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在讲授不同知识时采用相应的互动、启发或者探讨教学模式。多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活跃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并且能够确保学生主动思索。其中,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以生活、形象的视频、图片等将原本很难理解把握且较为枯燥单一的知识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直观掌握这部分知识。而仿真教学则能够借助相应软件为学生演示虚拟实验,从而将电路内部波形直接生动地展现给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助互联网沟通软件和学生展开线上沟通,以便及时把实验需求、数字教案、仿真软件以及电子题库等分享给学生。
(三)创新考评方式
教学人员应当将日常成绩在考评中的占比加大,并且将日常学生的课堂表现列为日常成绩的重点考评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人员应将考评成绩详细划分为考试成绩、日常成绩以及创新成绩,以便让学生在日常学习阶段通过把握成绩对所学知识展开进一步理解,同时确保其实操与创新等能力得到强化。
五、结论
总之,当前我国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领域的革新还未深入,而各大院校若想全面改革此门课程,除了应当对相应技术的未来发展规律、方向加以掌握,也应对相应市场展开全面调研,明确市场的未来技术需求,进而以之为前提对课程展开科学设置,最终充分结合应用与教学以及实践和理论。
参考文献
[1]段淑玉,周坚和,夏冬雪,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效果研究――以本科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 ,000(021):260-262.
1.媒介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和发展路径:技术、市场、产业还是制度
媒介产业融合的驱动因素很多,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黄河等认为技术是传媒组织的核心能力,以及传媒产业最重要的推动力。付玉辉等则认为市场是原动力,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于小川则强调技术、产业与制度的力量。蔡骐、吴晓珍认为媒介融合始于技术创新,诉诸于制度创新,深化于产业创新,表现为产品创新。
在这种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媒介产业融合将遵循怎样的路径演变,按照层次和阶段将如何进行划分许颖首先把媒介融合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昝廷全、金雪涛等则将媒介产业融合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类型,对我国传媒产业融合则划分为“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彭兰的认识更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过程带来业务形态融合,市场融合,载体融合,以及机构融合等各个层面的变革。陈力丹、付玉辉则把产业融合的动因与融合的层次进行了关联,指出技术融合带来网络融合,市场融合带来服务融合,企业融合带来集团融合,管制融合带来政策融合。
2.融合对产业格局、经济特征、竞争方式的改变:瓦解与重构
媒介产业融合既发生在传统传媒业内部,同时也发生在传媒业、电信业、IT业等与信息相关的现代产业之间。这种广泛而深度的融合,必将对传统传媒业的产业格局、经济运行特征,乃至竞争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付玉辉提出传媒产业结构将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喻国明也认为传统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将被冲破,传媒市场的版图和游戏规则将被极大改写。陆地认为将带来媒介市场、电视市场格局、观众市场、广告市场四方面的裂变。旧的媒介体系瓦解之后会怎样如何实现重构呢郑保卫等人认为,一个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格局,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王洪涛认为媒介融合的过程,是由垄断竞争向寡头垄断发展的过程;媒介融合的结果是新的更大媒介寡头垄断媒介市场。这是从市场结构上推进了一步。随后,肖赞军结合传媒产业的特质,指出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将呈现出四大变化趋势:资源禀赋从渠道稀缺向内容稀缺转化;盈利模式从单一收入渠道向多元收入渠道转变;产业格局从产业分立向产业融合演变;市场结构从高度垄断的市场向竞争性垄断市场演化。并指出竞争和垄断双双被强化,未来传媒市场将演化成一种竞争性垄断的市场,传统传媒业的纵向市场结构裂变为横向市场结构,未来的传媒市场必将是一个网络型寡占市场。可以说,到这里,未来融合产业的市场结构获得了比较大的突破,有了更清晰的表述。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金雪涛分析了传媒机构的市场行为战略从一种基于静态的范式转变为一种基于动态的范式。王斌认为传统媒介竞争经常使用的价值链正在向空间尺度扩展。而黄升民和谷虹提出,“三网融合”将是基于平台的竞争,并指出平台竞争是替代性的竞争,是赢家通吃。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表明,现阶段广电系统和电信系统在抢夺平台制高点的过程中,必然选择“基础平台捆绑核心应用平台”的发展路径,展现出全方位复制性竞争的图景。
3.传统传媒业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与全媒体再造
面对来势汹涌的媒介融合和数字新媒体浪潮,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从导向上来看,可以分成三大阵营,第一种,剑走偏锋型。例如杜骏飞和王骥飞从长尾理论受到启发,提出传统媒体也可以利用数字新技术在长尾市场开拓利润空间。第二种,固守控制型。例如高子华提出在数字化变革中,广电机构赢家加强对用户终端、节目版权、媒体牌照的控制,最终整合渠道,占领市场。第三种,融合进取型。持这一导向的学者是主流,但至于如何融合进取,如何进行战略布局和策略运作,则体现了一个实践与理论相互推动的发展进程。
在融合进取导向的早期研究中,支庭荣提出内容和用户服务是两个关键。喻国明则提出媒体U化战略,即unite(融合)、universal(普及)、user(用户)、unique(独特)支撑的ubiquitous(无处不在)。并指出应该从“内容为王”转变为“产品为王”。但这些论述还显得比较抽象,未能对实践提出更具体务实的建议。
随着广电数字化进程的启示,数字化一下子成了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转型必经之路。黄升民等人指出,广电正在构架一个包含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移动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IPTV和DA B /DM B数字广播业务等多种数字新媒体形态的数字化发展蓝图。彭兰介绍了以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为代表的平面媒体数字化产品形态。面对数字化的大潮,如何实现数字化呢蔡雯结合《泰晤士报》网站的经验,提出将报纸栏目重新组合以全新方式呈现,与传统媒体构成一体标准延伸品牌等策略。而更多的学者则加入了关于“台网融合、报网互动”的讨论上来。
进入2008年,“全媒体”取代“数字化”,成为传统媒体转型之道的最新理念。郑强在烟台日报的全媒体方阵布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报业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纸媒为中心的布局,进行战略转型:从一家“报纸社”转型成为“报道社”;从“营销报纸”转型为“营销内容”;开发“多形态”产品,如纸质报、多媒体数字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等;采用“多渠道”发行,比如传统报业分销网,互联网(包括WI-FI),还有移动通信运营商的GPRS或CDMA等传输手段等;发展“多终端”的阅读介质,如新闻纸、PC、阅读器或电子纸阅读器、手机等。随后,关于全媒体转型的文章不断涌现,成为学界、业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面对“全媒体”热潮,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理性的思考。彭兰指出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与内容包装商、渠道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等共同完成产品的多种形式生产、多种渠道传播、多种平台“贩卖”,可能是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重组与流程再造的更深层含义。而温海玲和杜骏飞则从政策壁垒的角度出发,提出对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制度之困。所有这些,都是挡在全媒体之路上的理论与现实障碍,值得业界反思。
4.融媒产业的发展:模式探索与力量博弈
对于融合媒体产业的发展,研究的路径分为两条,第一条是从建设的角度,探讨融合形态的各种新媒体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发展,如何盈利的问题。比如匡文波提出手机媒体在中国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是手机短信,而后他又总结了手机媒体的四大盈利模式。也有研究者对广电发展手机视频的对策、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媒体发展模式等作了探讨。
融媒产业发展的第二条路径是从博弈的角度,探讨融媒产业发展进程中来自不同产业主体之间是如何进行合作竞争的。黄升民等人认为在广电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中有行业监管和与运营机构主导权,市场行为与监管政策、技术标准、消费市场四大类冲突。董年初、范洁提出,移动运营商与广电部门一方是终端和电信通道的控制者,一方是音视频内容的提供者,这注定了手机电视业务领域将存在广电和电信两个部门的博弈。秦字兴、忻展红指出,即使管制政策对电信运营商放开,内容准入不成障碍,运营商的实际产量和盈利也远达不到理论值。黄楚新认为广电和电信的博弈恰恰是IPTV发展的内爆力。
5.规制政策的变革:融合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
蔡雯、黄金在对比了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介规制改革之后,指出我国行政区划、行业垄断加剧了资本市场封闭,媒介规制的变革乃是媒介融合的必要前提。肖赞军总结出传媒规制的四大国际趋势:规制框架从纵向分业规制向横向分层规制转换,规制机构从分立机构向融合机构转变,规制改革的取向是放宽市场准入、倡导竞争、吸纳投资,规制重心从结构规制向行为规制转移。付玉辉认为网络中立原则论争及立法进程将塑造新型的互联网传播格局和数字传播生态系统。张志提出媒介政策应该呈现“模块化”趋势。彭兰则从更具体的方面对建立数字内容管理体系提出了整合性、层次化、兼容性三项原则。
在借鉴外国经验和国际趋势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更注重规制改革在我国推进的现实环境。朱春阳鉴于中国的特珠国情和特珠的传播格局,提出对媒介融合规制应该体现中国面向,而政策规制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应该体现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要求。喻国明和苏林森认为中国传媒规制的改革方向要从制度设计、评价体系、法治体系、区域特色等方面入手,以尽快完善媒介规制体系。陈绚也认为媒介融合规制的政策协调在中国尚需时日。■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统计说明:来源是CNKI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通过主题、关键字、摘要等检索要素,分别输入“媒介融合”、“媒体融合”、“产业融合”、“报业数字化”、“广电数字化”、“新媒体产业”、“广电电信竞争”、“融合规制”等检索词,根据主题切合、观点鲜明、发表于核心期刊等原则,检索并筛选出其中主流文章统计而成。某些文章有可能因为主题或关键字与所检索词不直接相关而遗漏,而部分文章由于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议题而出现重复统计,因此这是一个不完全统计数据,但基本上能够反映各年份和各议题的研究状况
黄河:《数字化如何改变传媒――聚焦数字化的四大力量》,《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2期;付玉辉:《试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与结构转型》,《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3期;于小川:《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数字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1期;蔡骐、吴晓珍:《媒介融合发展策略解读――以创新经济学理论为框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昝廷全、金雪涛:《传媒产业融合――基于系统经济学的分析》,《中国传媒人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9期;金雪涛、李竹荣:《传媒产业融合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战略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8期;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付玉辉:《试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与结构转型》,《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3期;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6期;陆地:《手机电视的发展及其对传统电视市场的影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1期;郑保卫、李洋、郭平:《试论当前我国媒体格局变化的现状及特点》,《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3期;王鸿涛:《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前景》,《中国记者》2007年第6期
肖赞军:《数字化时代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肖赞军:《产业融合进程中传媒业市场结构的嬗变》,《新闻大学》2009年第3期
金雪涛:《基于产业融合的传媒市场行为战略研究》,《当代传播》2009第1期;王斌:《链与网:媒介竞争和媒介生产的视角转换》,《国际新闻界》2009年8期;黄升民、谷虹:《数字媒体时代的平台建构与竞争》,《现代传播》2009年第5期
杜骏飞:《新媒介策略――“长尾”时代的双重博弈》,《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5期;王骥飞:《“长尾”核变――新货架下传媒集团的变革与重塑》,《新闻大学》2008年第3期;高子华:《数字化变革中的广电渠道整合》,《中国记者》2007年第1期
支庭荣:《融合与转型:传统媒体的未来生存法则》,《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喻国明:《数字化时代的媒体U化战略》,《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8期;喻国明:《产品为王:传媒产业竟争的新主旋律》,《当代传播》2008年第2期
黄升民、周艳、王薇:《发展冲突创新(上)(下)――解析中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第6期;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蔡雯:《传统报纸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对话〈泰晤士报〉网络版执行副总编辑帕明德巴瑞》,《中国记者》2007年第11期
郑强:《地市报发展的“全媒体”战略与实践》,《中国记者》2008年第8期
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7期;温海玲、杜骏飞:《变革时代的战略理性――全媒体热潮中的冷思考》,《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下
匡文波:《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分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匡文波:《论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6期
检 索:.c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advertising, media and audience, combined with chart and data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modern plane advertisement, from the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edia more aspects of the modern plane advertisement and interactive design of the fusion of reas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economy and digital age to modern plane advertisement influence and change trend, puts forward the interactive design and plane advertis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so as to develop traditional media platform, and discover more interaction design that ha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in the plane advertisement medium.
Keywords :The Plane Advertisement, Interactive Design, Experience Economy, Digital Media
Internet :.cn
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到数字传播,互联网络的商业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这种以互动型为特点的传播方式使受众能够主动参与并具有信息选择权,更符合人性化、个性化的双向交流。信息的大量化、媒体传播的多元化以及受众选择的多样化,使平面广告、广告媒体和受众三者之间的传统关系从线性传播变成非线性传播,信息选择权转向受众,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质变。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从设计的创意预想起,就把媒体、受众和市场纳入到一个整体系统之中来考虑。
城市互动型数字媒体广告是一种创新体系下的广告形式,互动型数字媒体在体验方式和创新服务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他的发展让广告的传播模式逐渐从艺术化走向了技术化和艺术化相互融合与衬托的方式。平面广告与互动性之间的融合是由经济、科技以及媒体三大因素促成的。
一、经济的演变――体验经济的到来
互动性设计作为一种真实可行的设计表现形式,在与平面广告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经济的演变过程中必然结果。1970年阿尔文・托夫勒所著《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到“服务业最终还是会超过制造业的,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生产。”这是体验经济最初的理论,而后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正视了体验经济的到来。《哈佛商业评论》对“体验经济”的概念评述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互动和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广告是为经济服务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在体验经济的时代,受众有着主导性的选择权,受众会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广告。在广告多样性的今天,作为传统广告形式中历史最悠久的平面广告,该如何面对受众,我们顺应“体验经济”的概念来解释当代平面广告:使受众参与到平面广告中,产生“互动活动”,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记忆。如何使受众参与到平面广告之中?“互动”作为彼此之间关系的桥梁再一次被重视。
平面广告与“互动”有着与生俱来的融洽,传统表现形式为心理的“互动”。我国现存最早的平面广告就已经具备“互动”的本质,广告信息诉求,引导受众购买。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和市场条件不完善的年代,心理上的“互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传统平面广告注重在画面、纸张、印刷及工艺的表现形式上,目的就是让受众从心理上感受到信息的真实。传统的表现形式虽然注重心理的“互动”,但并没有将“互动”作为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出现,因而,长期单向度信息传递形成的线性传播模式,在体验经济的时代逐渐失去广告效应。现代平面广告的转型需要用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作为突破。
二、科技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影响
除了体验经济,科技的进步是互动性设计融合的催化剂。科技的进步扩大了数字化的影响,数字时代的产物以互联网络和数字媒体为代表,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互联网络带来了广告传媒产业的转型。具媒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1999年)以用户5000万为标准,报纸媒体用了一个世纪才达到这样的规模,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都经过38年的发展才有同样规模,而互联网只用了短短的四年。在我国1994年才正式启用互联网络,而根据《2005年中国5大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总数为10300万人,总数仅次于美国。截止到2009年,我国的网民人数攀升至40900万。互联网作为传媒之一,在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支持下,网络广告迅速成为传统广告市场上的新势力。2007年美国互动广告局(IAB)调查数据显示,广告客户在网络广告上的费用支出首次超过有线电视广告,排在全美报纸广告支出之后(图1)。2008年美国的网络广告市场增长10.6%,达到34亿美元。
数字显示技术的成熟引起传统平面广告格局的巨变,新兴的数字广告中以数字标牌广告(Digital Signage)首当其冲。凭借成熟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显示技术的结合,数字标牌广告与受众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关系,顺应当今时展的要求。受众可以主动选择信息,还可以及时的回馈发表意见和观点,当双方的信息形成共鸣时,就像形成共振一样造成最大振幅,对受众产生更强烈的影响(图2)。这种信息双向、乃至多维的传递、反馈、融合正好符合体验经济中所说的“互动活动”,这就是“互动”非线性传播带来的威力。这种显著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医院、卖场、超市、宾馆等公共场所。2009年数字标牌的触控性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通过这些触控交互平台,受众与这些数字广告的互动式交流更加融洽。新兴的数字广告借助科技媒体的力量得以快速发展,大份额的抢占传统户外广告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对传统平面广告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数字化生存》一书被《纽约时报》誉为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该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他在书中指出数字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种种冲击和值得深思的问题。
与传统平面广告的线性传播模式相比,数字广告和受众之间产生的非线性传播模式,更适合在“体验经济”的环境下生存。那么,在数字时代的影响下,现代平面广告如何抵御冲击,另辟蹊径,找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光明大道,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媒体的特点――传统媒体的优势
体验经济的到来和数字时代的影响,使“互动”这种非线性传播模式成为现实,引起广告传媒产业巨大的变革。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共生与博弈之中逐渐形成新的格局,现代平面广告媒体如何在这场“生死博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良性发展,成为近几年传媒业和学术界谈论的热门话题。
新兴的数字广告媒体在交互技术的支持下具备独特的互动性特点,填补了传统的平面媒体在传播形式上不足,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在当下“体验”和“数字”并行的时代已逐渐式微,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平面广告媒体从此无所作为,进而被代替。答案肯定是:“NO!”,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当前环境下传统的平面广告媒体例如户外广告、纸质杂志广告、海报招贴、直邮广告、便携广告等,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新兴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
在静态可视方面,新兴媒体多数靠数字显示屏呈现广告画面,而传统平面广告媒体拥有精美的印刷和各种工艺,除了传递广告信息外还有一定的保留价值;在受众感官方面,杂志、海报等纸质媒体反映出来的真实触摸感受是当下数字显示屏幕无法到达的情感境地;在媒体使用环境方面,传统平面广告媒体是不受环境地点多方面因素局限的一种媒介载体,任何一面墙一根楼柱都可以进行海报的宣传……所以,只有不断发掘传统平面广告媒体的独具优势,才能更好的支持当代平面广告发展下去。
在经济、科技和媒体三个方面条件成熟的基础上,互动性设计作为新的设计表现形式被应用到现代平面广告中。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数据来源:中经网
全国吸收外商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商务统计
由以上数据可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进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过半,截至2006年已达58.80%。无论从企业数量和实际使用金额的增加,还是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呈现强有力的发展态势。
GDP=总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因此,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对每年的GDP增长有很大的贡献,比重已超过40%。
当我们每年关注着节节高升的GDP增幅数字时,回头看另一个重要的经济统计指标GNP。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的要素支付。因此,GNP衡量国民所赚取的总收入。相比于蓬勃发展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资收益却寥寥无几。根据2006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资收益顺差仅为97.7亿美元,不到2006年中国GDP总量的千分之四,也不到经常项目顺差的4%,就是与中国2005年的贸易顺差相比,也仅为后者的4.4%左右。可以断言,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数据,远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
只考虑GDP而忽视其他指标的核算,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GDP中的地位如何,这些都需要明确地展现。由此可见,GDP的核算方法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何剔除国外的要素产值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本国的经济发展,将是向经济指标体系提出的一大问题。
11月15日至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乌镇进行时”为主题特设的系列会,在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新闻厅连续召开。系列会共计10场,包括4场会、5场集体采访和1场记者见面会,分别为:浙江省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新闻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新闻会、大会闭幕新闻会、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专题会;浙江省信息产业领军企业家集体采访、专家代表集体采访、数字经济专场集体采访、企业家代表集体采访(两场);“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活动”记者见面会。
最科技:彰显互联网创新力量
“举办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活动,目的在于展现全球互联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扩大互联网创新力量的影响力,彰显互联网领域从业者的创造性贡献,搭建一个全方位的创新交流平台。”在“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活动”记者见面会上,国家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局长徐愈介绍道。
作为领先科技成果活动的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对这场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深有感触。“这次给了大家一个信心:互联网是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希望通过这次彰显互联网创新的力量,正如主席所说,互联网是当今科技创新竞争的高地、是最活跃的。”
在这场记者会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胡正明表示,这种形式的活动,既能鼓励人们将智慧更多地用于科技创新,又可以激励年轻人在互联网领域抓住更多的创新机遇。
自今年3月以来,谷歌智能机器人AlphaGo大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后,人工智能便被推到了舞台中央,此次大会更是频频被提及。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在记者见面会上坦言,人工智能其实并不神秘,已经走过6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中,由于深度学习、大数据、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所以变得比较实用了,现在已经比较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字经济,作为大数据先行者,贵州一直在致力于大数据产业发展。贵阳市副市长徐昊在“数字经济专场集体采访”中透露了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布局和规划。一是要让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企业做主角,企业是创新的主角,企业是创新的活力之源;二是要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发展数字经济,全球形成共识,首先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做好一块试验田,这个试验区意味着先行先试,在互联网时代、在数字经济时代,很多先行先试是颠覆性的。
最有效:潘多拉魔盒变身世界宝库
主席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打开阿里巴巴的宝库,用不好就是潘多拉的魔盒。如何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创新驱动是手段,造福人类是根本目的。那么,如何让互联网成为造福人类的宝库,怎样缩短数字鸿沟,我们又该如何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一定是共同治理,而且在不同的层面上,既有国家、政府层面,也有企业、技术层面,更有网民等各个层面来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国家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在“专家代表集体采访会”上表示,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上各国、各企业要协同联动。
如何协同联动?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看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是很好的方式,大家针对不同议题分别讨论,逐步形成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共识。“总的框架是国际社会应该形成共识,首先就应该是尊重网络,因为网络是自然空间和政治空间的延伸,所以要达成这个共识。”
随着互联网发展程度加深,旧体制被打破,新规则在不断形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建议,在新规则形成过程中,各国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让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最后让这套新的规则引导网络空间更健康地发展。
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网络空间治理,又需要网民自治,缺一不可。“这两种方式都很重要。网络社区里有许多规则及契约,这些规则形成网民的行为准则,大家要进入这个社区就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则。这些规则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讨论产生的。而政府的治理是制定规则,如果我们单独强调政府的治理,那么成本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主张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马费成在专家代表集体采访会上建议,“要双管齐下,既要自律也要他律”。
最浙江:让信息插上腾飞的翅膀
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浙江乌镇,不仅使乌镇成为世界的焦点,更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之际,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浙江,同意设立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浙江同意设立杭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王秀军在“浙江省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新闻会”上表示,希望浙江省通过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创建工作促进省内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探索出新路,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树立中国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