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艺和工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5 17:08: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化学工艺和工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化学工艺和工程

篇(1)

1 绿色化学化工

1.1 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是利用化学来防止污染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利用一系列的原理与方法来降低或除去化学产品设计、制造与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与产生,使化学产品或过程的设计更加环保化。绿色化学包括所有可以降低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化学方法和技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无害化工过程,被称为绿色化工[1]。

1.2 基本原则

绿色化学化工在世界范围内的原则相对一体,主要涵盖下列几方面。

(1)在反应过程的源头上减少甚至根除废弃物的产生,而不是在废弃物产生之后再对其进行净化处理。

(2)产品进行设计时,尽量做到原料利用率最大化。

(3)产品进行分析时,在考虑生产效率的同时使原料和产品的毒性降低。

(4)对于析出剂和溶剂等辅助物,尽量少用或选择使用无害产品。

(5)减少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损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6)除了考虑经济和技术的因素,生产原料尽量选择可回收的加工原料。

(7)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化学衍生物。

(8)所选的催化剂应更符合化学计量。

(9)危险物产生之前进行检测并控制。

2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发展现状

传统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处理有毒污染物方面的滞后性较强,其一般方法是在污染物产生后才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不但没有做到对污染物进行根除,还提高了处理成本及时间。20世纪末期,人们开始留意到可以通过化学方式减少化学污染,这种方式很快在西方国家推广起来,美国1990年污染防治法案的颁布开始了绿色化学化工的研究。此外,欧盟和日本等国家也都非常重视绿色化学化工的发展,并采取各种形式来推动无污染化学这一产业的发展。中国也十分重视这一行业动态,1995年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院士咨询课题,1997年召开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科学的挑战及绿色化学”研讨会,积极推动相关研究和产业的发展[2]。

2.1 采用绿色能源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原料对生产过程和工艺有一定的影响。绿色化学化工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开车阶段防止了废弃物的产生,而不是传统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在废弃物产生之后再进行处理。原料的是否可再生成为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重点研发项目,选取类似自然物质这一类可再生且无污染的化工原料是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首要步骤。

2.2 提高反应选择性

化学反应是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原料由反应得到产物,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则可通过合理选择反应途径实现。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反应温度、反应条件、反应时间等。例如氧化反应大多会产生大量的热,那么原料会因受热发生变质,导致产品的质量降低,产率也减少。

3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

3.1 清洁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在《清洁生产促进法》[3]第二条中的定义为:“本法所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从源头削减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在化工生产中,清洁生产技术是脱硝和脱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其他领域中有一定的发展。

3.2 生物技术

篇(2)

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2002年获得“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工学硕士点授予权,2005年获得“化学工艺”二级学科工学硕士点授予权,2008年获得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工学硕士点授予权。该学科拥有先进的实验平台,雄厚的科研开发实力。“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点拥有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均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产学合作是一种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产学合作对化学工程领域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丰富的实习实践训练、扎实的研究训练对提高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有很大帮助。与19世纪研究生教育产生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产、学、研的一体化。我校“化学工程”领域一直高度重视产学合作教育对化工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产学研”与“创新创业创意”结合培养化学工程领域高级人才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成效。

一、“产”为先、引导创业意识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原国防科工委)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优势和核科学特色的高等院校,我校“化学工程”领域长期以来一直为核化学化工行业培养高级人才,一直与核化工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校建校以来,长期受部委管辖,与当地化工企业联系很少。自从学校下放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以来,经过多方努力,积极与地方企业联系,义务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相互信任,局部弥补了企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比例偏低的不足。目前已与江西省内十多家化工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如江西抚州添光化工有限公司、江西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江西赣亮医药原料有限公司、江西抚州苍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抚州市临川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永方电源有限公司。通过不同层次层面的合作,形成了校企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关系,促进了企业通过加快引进高校技术成果来提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形成了产学相结合的化工初中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结合的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又是企业破解行业技术问题和研究生培养的共同体。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方式,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功能和作用都是双向的。导师鼓励研究生走出“象牙塔”,向社会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注重就业创业引导,努力使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有效衔接,让研究生在“做中学”,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创业理念,促进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企业的收获在于教学培养的人才和科研成果最终流向企业,通过一年实践学习,对实习企业有一定了解的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实习企业就业,这些研究生对企业工艺流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不需要经过培训,很容易上岗;企业的技术骨干也可以到我校通过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提高理论水平。

二、“学”为主、培养创新能力

学校不必建立一个比真实化工厂的工程实践环境更好的化学工业实验室,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学校既可有效地解决化学工业实验室建设所需要的经费不足和场地缺乏等问题,同时能够解决实践教学指导环节中化工专任教师“弱工程化”的问题,增加接触化工企业的机会,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以提高化工专业课程教师工程素质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另外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师在承担各级纵向科研课题的同时,也通过与化工企业广泛合作,承担大小横向研发项目,在促进自身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纵向横向项目的开展都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环节提供了充足的题目来源和经费支撑,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必备基础。

创新是在一定范围内、时间内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提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东西的一种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入化工企业的专业型研

三、“研”为线、点燃创意火花

化工企业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由校企双方共享,校企双方以互惠互利、共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我校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贡献率,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 能力骨架,增强研究生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合作单位研究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不断提高。[6]

高校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师穿梭于学校和生产企业之间,能及时了解什么是社会急需的技术和适用的技术,密切关注科技成果应用价值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根本上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摆脱长期以来科研成果在实验室“睡大觉”现象,切实充当产、学、研的纽带和桥梁,让彼此从原来的松散联盟变成紧密合作体。目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多名知名教授被化工企业聘请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或承担省级产学研课题。2010年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科研项目“雷贝拉唑羟基物盐酸盐”先后获得抚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年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科研项目“奥美拉唑氯化物”又先后获得抚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2年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医药中间体技术创新团队”被认定省级技术创新团队,这些科研成果里也凝聚了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师和研究生的心血和汗水。研究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体会到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就会有更多的创意,也观察到如何将好创意应用到商业,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大力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创意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是我们今后将继续探索和实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1-4.

[2]谢发勤,吴向清,田薇.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34-37.

篇(3)

山东某化工集团是一个集肥料、化工、科研、商贸流通、农化服务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该集团氮肥分厂废水主要是合成氨废水,日排废水1100m3,另有100m3/d的生活污水。原污水处理设施只对外排废水做沉淀处理,故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如氨氮、氰化物、COD等还不能达到排放标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中生物中毒,对当地水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根据该厂实际情况,采用“化学沉淀法-A./O”工艺处理废水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废水来源

废水主要产生于造气、合成和冷凝过程中,该废水的主要特征污染物为氨氮。

2. 方案的确定

2.1 设计原水水质:COD≤260 mg/L ,PH:7~9 ,SS≤400 mg/L ,

氰化物≤2.0 mg/L,氨氮≤500 mg/L ,挥发酚≤.1.50 mg/L ,硫化物≤2.0 mg/L 。

2.2 处理水质标准:COD≤200 mg/L ,PH:6~9 ,SS≤200 mg/L ,

氰化物≤1.0 mg/L,氨氮≤150 mg/L, 挥发酚≤.0.20 mg/L ,硫化物≤1.0 mg/L 。

2.3 在预处理阶段采用化学沉淀法,在废水中加入硫酸亚铁,在PH值为7.5~10.5的范围内,将氰化物转化为无毒的铁氰配合物。监测进水PH值为8.26(在7.5~10.5之间),符合要求。

在生化阶段采用传统的生物脱氮方法,常用的生物脱氮方法有前置生物脱氮法(A/O工艺)和后置生物脱氮法。后置生物脱氮法占地比前置生物脱氮法的大,增加了工程的基建投资;并且需要外加碳源,这样将增加废水的处理成本且外加碳源的量不易控制,易造成出水COD上升。而前置生物脱氮法具有占地少、不需外加碳源等优点,因此,本项目的主体工艺采用前置反硝化的生物脱氮法。

前置反硝化生物脱氮法分为分建式与合建式,即反硝化、硝化与BOD去除分别在两座不同的反应器内进行或在同一座反应器内进行。

合建式反应器节省了基建和运行费用,且容易满足处理工程对碳源和碱度等条件的要求,但影响因素不好控制。一、溶解氧(DO)指数至关重要,一般为0.5mg/l~1.5mg/l范围内;二、污泥负荷指数<0.1~0.15KgBOD/KgMLSS·d,以满足硝化的要求;三、C/N比(满足反硝化过程对碳源的要求,6~7之间合适);四、碱度(适宜范围为7.5~8.0)。

对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分建式反应器(A/O工艺),由于反应不在同一座反应器内进行,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控制范围相应增大,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和提高活性污泥中某些微生物(如硝化菌、反硝化菌等)所特有的处理能力,从而达到脱氮除磷、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目的。这样的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可以减少生化池的容积,提高生化处理效率,既节省环保投资又可减少日常的运行费用。

2.4 工艺流程

2.5 工艺流程说明

本项目的工艺采用“硝化-反硝化”为核心的A/O法生物脱氮处理

工艺。A/O法生物去除氨氮原理是在充氧的条件下(O段),污水中的氨氮被硝化菌硝化为硝态氮,大量硝态氮回流至A段,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兼性厌氧反硝化菌作用,以污水中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使硝态氮被还原为无污染的氮气,逸入大气从而达到最终脱氮的目的。

2.5.1污水流程

生产废水经调节池调节水量,均衡水质后由水泵提升,加入FeSO4,

去除CN- ,生成络合沉淀物。出水进入一沉池沉淀去除部分悬浮物和沉淀物,一沉池出水和回流液混合进入缺氧池,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NO3- —N被还原成N2进入空气,污水则进入生物接触氧化池。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进行降解和硝化反应,BOD大部分被降解,NH4+—N则转化为NO3- —N,出水大部分回流,剩余部分则进入二沉池沉淀脱落的生物膜,二沉池出水可直接达标排放,也可用泵泵入厂办公生活区的水景喷泉配水系统,这样即可美化厂区环境,又可利用在喷泉中水射流及曝晒起到的“氧化塘”作用,水质会得到更好的改善,从而充分保证了排放水的水质要求。

2.5.2污泥流程

从上述反应式中可以得到三个结论:

1不论是亚硝化过程还是硝化过程,都要耗用大量的氧。要使一分子氨氮(NH3—N及NH4+ —N)完全氧化成NO3- 需耗用2分子的氧,即氧化1mg氨氮需要4×16 / 14 = 4.57 mg的氧,此值为生物氧化池脱氮的需氧量提供了一个工程设计的参考数据。由于硝化反应需要足够的氧量,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溶解氧应控制在1.5 ~ 2.0 mg/L以上,低于0.5mg/L则硝化作用完全停止。

2硝化反应的结果有硝酸(HNO3)生成,会使生化环境的酸性提高。因此废水中应有足够的碱度,以平衡硝化作用中产生的酸,一般认为硝化作用最适宜的PH值在7.5 ~ 9.2之间。

3硝化反应的结果可使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但废水中的总氮量并没发生变化。

硝化作用宜在低BOD负荷条件下进行,若硝化段的含碳有机基质的浓度太高,会使生长速率较高的非硝化菌迅速繁衍,从而使硝化菌得不到优势,结果降低了硝化速率。一般来说,硝化段的BOD应低于20mg/L。

采用污泥负荷计算好氧池容积,泥龄与污泥去除负荷的关系为:

好氧池设两座,并联式,总有效容积为800m3, 泥龄约为30天。

4. 处理效果分析

德州市陵县环境保护监测站于2001年6月15日~16日对该厂水样进行了48h的8次取样监测,监测结果见表1,表明该设施的处理出水达到了国家《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4-1999)小型二级排放标准。(注:GWPB4-1999现已改为GB13458-2001)

5. 问题的探讨

为了使污泥均质,需用浆式搅拌机搅拌,使污泥成悬浮状态,这就需要一定的搅拌速度,而转速不能过快,否则,将带入部分空气而破坏厌氧环境,同时易引起漂泥,使污泥流失,因此,搅拌速度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在原设计中的搅拌速度为.5.2r / min ,在实际运行中此转速偏大,特别是在调试阶段,由于缺氧池污泥浓度太小(不足1000mg/l),此转速时就更容易造成污泥流失,我们建议应将转速降低,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 经济分析

工程总投资为163万元,其中污水处理站土建部分为83万元,主体设备60万元,其它费用20万元。直接处理成本为0.92元 / m3水,其中:固定资产折旧费为0.15元 / m3水;人工费为0.08元 / m3水;药剂费为0.39元 / m3水;电费为0.30元 / m3水。

根据设计方案,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生产中的部分工段(比如生产车间冲洗地面,锅炉车间冲渣冲灰等)。按20%的回用率,可节省的一次用水为240m3/d,每方水按0.5元计,为240×0.5 = 120 元/d = 0.1元 / m3水。则实际吨水处理费用:0.92-0.10 = 0.82元 / m3水。按每日处理1200立方米废水,每年生产300天计算,需净支出0.82元×1200×300 = 29520元。

6. 结语

采用化学沉淀法—A/O工艺处理合成氨有机废水,工艺技术可靠,操作简单,便于管理,运行成本低,处理出水符合国家《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8—2001)小型二级排放标准,同时可回用于生产过程的某些工段,获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的来说,本处理工艺是科学适用的。

参考文献:

[1] 曹素忱 主编. 无机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

[2] 甘树应,杨青,陈季华 等. 前置生物脱氮法处理有机废水的工程设计[J]. 中国给水排水,2000,16(8):25-27.

[3] 张自杰,林荣忱,金儒霖. 排水工程(第四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6.

[4] 李锋,朱南文,李树平 等. 有氧情况下同时硝化 / 反硝化的反应动力学模式[J]. 中国给水排水, 1999, 15(6):58-60.

[5] 袁林江,彭党聪,王志盈.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氮[J]. 中国给水排水, 2000 ,16(2):29-31.

[6] 吕锡武,李锋,稻森悠平. 氨氮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好氧反硝化[J].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55-02

一、概述

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先提出了碳一化学的概念。即:以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CO、CO2、甲烷、甲醇等)为原料合成化学产品,而研究这类催化反应及应用的科学称之为碳一化学。碳一化学涉及的产品繁多,可使许多有机化工产品从对石油的依赖中转变到煤上来,还能实现对现有某些工业中的“废气”(CO、CO2)合理利用,特别是对煤的利用上,真正实现高附加值化及资源、能源、环保的高度统一,推动化工可持续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及科技界已适时地瞄准这一高科技领域,加强了碳一化学的研究,将其列为“八五”科研规划重点研究内容。经过近三十年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碳一化学发展已与国际接轨。我国高等院校也都参与了相关的教育和研究,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还建立了碳一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紧跟行业发展形势,积极推进专业转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与时俱进是我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遵循的原则。我校化学工程学院高度重视碳一化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投入了大量的师资力量,建立完善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首先采用轮讲方式向学生讲授碳一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当前发展趋势,让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建成立了以碳一化学为基础的国家级“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的甲醇仿真工厂是按60万吨工业甲醇装置比例1/10建设,全流程真实装置、冷态与热态相结合,让学生达到实训效果。同时与“彰武金源化工有限公司”签署了教学实践基地,加强与企业联系、沟通,让学生积累工业生产实践经验、了解碳一化学行业动态,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培养碳一化学领域实用型人才。

二、碳一化学理论基础

1.以甲烷为基础的碳一化学反应,碳一化学品主要是一个碳原子与若干其他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甲烷是最简单的碳一化工产品,化学式CH4,中心碳原子采取SP3等性杂化轨道方式与氢原子的S轨道电子形成共价键,为四面体结构,其中化学键和键角是等同的,H-C-H键角为109°28′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现已探明的储量为1.67万亿M3,远景储量为26―33万亿M3,约占世界远景储量的1/10,且CH4可通过废弃生物质发酵获得,生物沼气中含有大量的甲烷(50%―80%),同时,最新研究表明,中国页岩气储量高达30万亿立方米以上,居世界第一,缀跏敲拦的两倍。当前甲烷主要以作为燃料方式粗放式应用,碳一化学是要寻求有效的开发途径充分利用其价值,开发高品位、高附加值产品。甲烷重整是高效利用天然气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甲烷重整得到的合成气(CO+H2)是合成清洁液体燃料的基础,同时能够得到高品位氢能源。

2.以CO为基础的碳一化学反应,碳一化学最简单的碳氧化合物是CO,C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氧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碳的2个单电子进入到氧的p轨道和氧的2个单电子配对成键,形成两个键,然后氧的孤电子对进入到碳空的P轨道中形成一个配键,氧碳之间形成三个键,分子形状为直线形。合成气(CO、H2)是碳一化学研究领域最基础原料,CO是合成气组成的核心。合成气可通过煤气化工艺制得,CO还可以从钢厂和黄磷厂等工厂废气中回收利用。CO的主要反应有加氢反应和羰基化反应等。加氢反应最为典型的反应工艺有费托合成(FT),甲醇合成等。CO是重要的羰化剂,醇、酯羰基化可分别得到酸和酐,某些醇经氧化、羰基化可以得到草酸酯,如甲醇羰基化制醋酸,已成为工业制醋酸的主要方法。

3.以CO2为基础的碳一化学反应,CO2与其他碳一化合物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是含碳化合物的最终氧化物。其物理性质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用作惰性气体、冷却剂、压力源等;其化学性质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用于羧酸的合成、尿素的合成、氨基甲酸酯的合成、碳酸酯的合成,此外还利用CO2和共聚的反应机理进一步可制得聚碳酸酯、聚醚、聚脲等。关于CO2与甲烷催化重整反应和CO2直接加氢制备甲醇等研究也成为当前热点研究课题,可见CO2比其他碳一化学品蕴藏着更大的潜力,只是有待进一步开发而已。

4.以甲醇为基础的碳一化学,甲醇是经煤气化合成的最简单的含氧碳氢化合物,它既是重要的化工基本原料,本身又是优质、清洁的液体能源。其利用可分为能源利用和化学深加工两大领域。其下游产品丰富,是碳一化学中较重要的中心产品。利用甲醇,既可合成燃料,其本身作燃料还能减轻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在化工领域,经一系列反应,如羰基化、烷基化、氧化脱氢等过程而得到最广泛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真正实现煤的利用高附加值化,为化工原料从石油化工到煤化工的战略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三、碳一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提高学生工程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针对碳一化学项目由于高温、高压、易燃、易爆、高危险、高度集成和大型化等原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无法实现、无法开展等问题,我校重视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利用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碳一化工过程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形成与现有实体实验的虚实结合。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模拟与仿真、虚拟与现实等相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工作。我们以碳一化工典型生产工艺――甲醇合成为教学模型展开关于碳一化工的本科教育。目前的仿真工厂以煤制甲醇工业规模真实装置为背景,气化工序采用鲁奇炉,甲醇合成采用鲁奇低压法,精馏采用三塔流程,均为国内外主流生产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结合实践要求设计了部分可拆装设备,以便学生拆装、认识掌握设备内部结构;开放性的故障点设置、情景化的真实操作等实现本专业学生熟悉掌握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工艺过程、过程装备与自动控制、操作优化、化工安全与环保、节能、操作规程等实践教学目的。最终达成“人人能学、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化工过程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信息化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碳一化W相关校外实践教学构建

碳一化学的校内理论实践教学需要企业实践锻炼才能紧跟行业发展、了解市场需要、掌握工厂实践生产情况。学校与碳一化学相关的“彰武金源化工有限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该公司以银催化剂催化甲醇制甲醛,是经典的以甲醇为基础的碳一化学反应工艺。通过进入工厂的实践,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在企业实习的锻炼机会,尽早明确本专业特点及今后的就业方向,明晰大学目标,更加珍惜大学生活。同时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条件就复杂工程问题与工程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五、结语

碳一化学是当前化工行业热点研究方向,相关教学能够突出化工专色特色,紧跟行业发展形势,与时俱进,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应用型高端人才提供有力支持。系统的理论教学配合校内虚拟仿真和校外工厂实践教学,“理论-虚拟仿真-工厂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让学生全方位掌握碳一化学相关知识和技术。总的来说该模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该教学模式在应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持续改进,相关的教学管理等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H.D.Gesser,N.R.Hunter.A review of C-1 conversion chemistry[J].Catalysis Today,1998,42(3):183-189.

[2]石洋.碳一化学发展现状[J].化工过程与装备,2014,(9):181-183.

[3]王欣荣.碳一化学发展现状与展望[J].广西化工,1999,28(2):28-31.

Construction of Methanol Synthesis Process Virtual Simula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of C1 Chemical Products

SAN Xiao-guang,GAO En-jun,LI Xue,MENG Dan,WANG Kang-jun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43-01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验证性实验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尽管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也难免出现失败的例子,而如果对失败实验处理恰当不仅不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反而会印证结论的正确性。一个失败的实验有时比一个成功的实验更具有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重视“失败实验”的功能开发,还可以有目的的设计“失败的”和“成功的”两种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探究“成功”。利用失败的实验强化或纠正学生模糊或错误的知识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才能够把实验教学的功能最大化,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失败原因培养学生各种相应的能力。以下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谈谈如何从失败的实验转为成功的教学。

一 直面失败,培养敢于承认过失的道德品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无数次的演示实验,有时难免会出现因为教师自身对实验的准备不充分或操作失误造成实验的失败。如在演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过程中,首先会因为软质试管因高温被熔化而变形。其次,生成氢气的检验往往因肥皂液的浓度等原因,造成实验失败。面对这样的实验失误,教师应向学生承认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过失,承担实验失败的责任。并引导学生在自己失误时,要勇于承认过错,只有勇于承认,才能去认真分析,避免再犯同类型错误。

二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中,常常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或实验条件的不当或药品的变质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的失败。例如:进行氨气或氯化氢气体的喷泉实验,这个原理和操作都相对简单的实验,却经常会出现失败。实验中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正视失败的事实,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如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还有往往会因为空气中湿度太大而导致实验的失败或现象不明显。在分析失败的原因后,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改进的方案。

三 从失败中培养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实验是动手操作的,特别是探究性的实验,由学生本人动手操作,不同的学生肯定有不同的操作水平,形成不同的结果,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如在分组实验:利用中和滴定测定未知浓度NaOH浓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因为该实验操作要求较高,所以很多学生最终得到的实验结果跟正确值相差较远。成功的原因很相似,但失败的原因有许多。这时教师应帮助每一组学生具体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从仪器的检漏、洗涤、取样、滴定、终点的确定乃至数据采集及处理等各个步骤进行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改进,特别是对于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失误,教师应先示范,然后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技巧。

四 开发“失败试验”的探究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用成功的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在教学上难于突出实验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难以掌握实验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比较有探究价值的实验,故意用一个制造出的“失败的实验”,引导学生的探讨。

篇(6)

一、解放思想,增强合作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强化合作意识是走出传统课堂的前提。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记》中也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两句话都强调了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学习、合作交流的重要。况且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未来社会对未来主人的基本要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合作是成功之母”。古今中外许多科技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合作学习的展开,会使学生学会交流、共同探究、集思广益,让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学习和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走进化学课堂,会给化学课堂带来清新与活力。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全班分成多个实验小组,让学生共同选择制取二氧化碳所需的材料、器材。再动手安装实验装置,通过与伙伴的合作交流,不断反思,完善实验方案。我们教师作为活动课堂的主导者,要尽可能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阵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开放课堂,师生合作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师坚守三尺讲台,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授,生怕讲得不够透彻,却不想学生能否能消化、吸收。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式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与品德。”为此,我们教师不能再独霸课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开放课堂。

开放课堂,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思考,把知识的单向传授转化为师生交流、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还应该强调,课堂开放不能使课堂秩序失控,合作学习不是一拥而上。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合作要合理有序。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要扮演好组织者和总结者的角色。

开放课堂,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开放的教学方式。①采用情境式教学。善于问题情境导入,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只要教师能用心,化学课堂就会出彩。②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索,求得新知。教师要注重思维过程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缜密严谨的科学作风。③采用协作式教学。提高教学的情感性,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④采用竞争式教学。通过分组合作,组与组之间竞争,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开放实验室,生生合作

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实验既能验证真理,又是寻求真理的重要方法。

传统的化学实验多属于验证式,教材中有实验原理、实验具体操作步骤甚至连实验所产生的化学现象都写得清清楚楚。教师先在课堂上讲,然后在讲桌上做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进实验室重复实验。学生处于被动、机械状态,活像一群纵的木偶。哪里谈得上创造性,更别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开放实验室,是让学生先做实验。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各个小组同学的合作商讨,事先准备好实验方案,在实验室里找到所需的器材,制作、安装、研究,详实纪录实验过程,经过观察、分析、讨论,去伪存真。失败了找原因,成功了找规律。开放实验室使学生的实验操作变被动为主动。同学们普遍提高了实验技能,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7)

一、活动名称

“一二·九”拔河比赛

二. 活动宗旨

团结拼搏、健康活力

三. 活动目的

为了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以组织比赛的形式为平时缺乏体育锻炼的研究生创造运动机会,提供展现集体风采的舞台,通过拔河比赛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使学生们集合集体的力量,以提高我院研究生团体合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丰富研究生的校园生活,增强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提供展现个人、集体风采的舞台。促进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使得校园气氛更加活跃,加强各届同学间的交流。

四. 活动对象

研究生

五. 活动时间、地点

2019年12月5日下午14点、六. 活动报名方式

由各班班长和文体委员确定本班参加人员,并于12月4日晚6点前将参赛人员名单发送至2524323582@qq.com

七. 主办单位

机械工程学院研究会

八.

参赛要求

1>

以班级为单位组成各参赛队伍

2>

每班总人数不少于20人,最多25人,女生总数不少于3人,具体人数以各班实际情况为主,保证两队男女人数相同。

3>

参赛队员必须是本学院研究生。

九.活动规则

1.报到:比赛开始前,各队领队必须到赛场登记台签到。参赛队伍按照比赛场次提前10分钟到场参加比赛,如有特殊情况请提前通知。开场后5分钟不到的队伍取消参赛资格。

2.队员人数的规定:

每班总人数不少于20人,最多25人,女生总数不少于3人。参加比赛的队员必须是本班学生,其余人员不得参加。

3、比赛方法:

1)比赛赛制为淘汰赛。

2)比赛分组及比赛首场的站位选择由各队领队抽签决定。

3)每队抽签分成组。每组比赛采用三局两胜积分制,每局后双方交换场地。当两局即可分出胜负时,比赛宣告结束。每组获胜者晋级。

4、比赛流程

1)首轮抽签有一个轮空签Q,剩余为A1、B1、C1、D1各两个,抽到字母相同的队伍两两比赛。

2)次轮抽签为首轮获胜的4个队伍以及首轮轮空的1个队伍进行抽签。一个轮空签Q,剩余为A2、B2.各两个,抽到字母相同的队伍进行比赛。抽过轮空签的队伍不得二次轮空。

3)第三轮为次轮获胜的两个队伍以及一个轮空的队伍进行抽签,一个轮空签Q,和A3两个,抽到轮空签的队伍直接晋级决赛,剩下两只队伍赢者晋级决赛,输者为季军。抽过轮空签的队伍不得二次轮空。

4)最后一轮为第三轮的胜者与第三轮的轮空签争夺冠军。

拔河比赛

参赛人员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四轮

备注

2017-2019级全体研究生班级

A1vsA1

A2vsA2

A3vsA3

A4vsA4

抽过轮空签的队伍不得二次轮空。

B1vsB1

B2vsB2

Q3

C1vsC1

Q2

D1vsD1

Q1

5、比赛收尾

比赛结束后由院领导进行颁奖,并进行合影留念。

十、注意事项

1、赛前10分钟点名检录,三次点名不到的代表队视为自动弃权。

2、参赛人员不得冒名顶替,啦啦队员不准上场帮忙,一经发现取消该队所有成绩及参赛资格。

3、比赛前由各队伍领队抽签决定对阵。

4、必须听从裁判员的裁判及工作人员的指挥,遵守比赛纪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对违反比赛规则,又不听从劝阻的,判输。

5、在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不得借助比赛规定以外的物体以至达到获胜的作弊和为,如一经发现将做出该队该局比赛自动认输处理。

6、比赛时由于双方都是用力拉,所以拔完后一场后不可立即松绳,以免造成对方队员受伤,各领队谨记,转告给各队员.

7、各队伍需努力完成比赛,不可有缩水现象.

8、获胜队伍完成一轮比赛后不得离开比赛现场,必须在比赛现场旁边等候工作人员做出下一轮的比赛安排。

9、比赛以裁判第一次吹哨为号发令表示比赛正式开始,当裁判吹第二次哨时表示比赛已有胜负,该局比赛结束。当完成第一局比赛时,双方交换比赛场地,进行第二局的比赛。

十一、比赛用品

两个口哨、一根粗绳、一个扬声器。由文体部、生活部及组宣部负责比赛用品及奖品现场布置。

裁判:一个主裁、两个边裁。研究生会各部门部长协同负责,赛前清点人数的时候由主裁判负责抽签,两位边裁监督;并维持现场秩序(维持秩序主要包括赛前清点双方上场人数,观众秩序安排3-4人)。

篇(8)

被告刘学义辩称:原来做屋顶时天下雨了,我也同意给原告李素花修屋顶,我去维修了几次,双方都未达成一致意见。现双方经核帐,原告李素花还欠我1760元工钱没付,可以折算维修屋顶的费用,不足的部分我同意再给她钱。在建一、二楼的时候,原告李素花让用的都是好砖,建三、四楼的时候她让用的都是孬砖,墙空鼓是砖的问题造成的;原告李素花让将地坪做成毛地平面的,毛地平面都起土,且她买的水泥没有合格证,质量有问题,不是我施工的事;层高错的是二分,而不是八分;窗台的外墙砖是安窗户时打掉一块;四楼窗沿的瓦是掉了一块;屋顶大面积空的可以修,小面积的修不成,屋顶没有啥空的;外面砖不齐没法修,一到四楼就四楼北墙窗户下面有渗水,同意修;阳台裂缝有一点,不存在大问题;二、三楼的夹山是当时原告李素花同意不让装了,她儿子也同意了,要是她不同意的话,帐就不会给我结;落水管上面都安装好了,就差下面的小弯头了,当时她家没有。我方在法庭调解过程中去原告李素花家,对墙体空鼓的地方已进行了维修。

原告李素花为支持其主张,向本院提交以下证据以及本院对该部分证据认证如下:

XX年8月8日建房协议一份、图纸2张、收到条及核算单共4大张,被告刘学义对上述证据的真实性无异议,本院对上述证据的真实性予以采信。

被告刘学义未提交证据。

本院出示XX年4月9日、4月10日、4月22日、5月4日、6月15日的询问笔录,XX年6月24日的现场勘验笔录,原告李素花与被告刘学义对此均无异议。

本院根据当事人的陈述、举证及诉辩意见,对本案事实确认如下:XX年8月8日, 原告李素花(甲方)和被告刘学义(乙方)签订建房协议,其中约定:甲方新建三层住宅一座,由乙方承包施工,包工不包料,工价每层按板上好甲方付款8000元,竣工余款1000元一月内付清,甲方保证材料供应,乙方保证工程质量,如果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乙方负担。协议签订后,被告刘学义按协议的约定履行建房义务,原告李素花自XX年9月1日起至XX年11月10日分8次向被告刘学义支付建房款,共计69400元。经双方核算,均认可建房总面积为530.5平方米,总建房款为71565元,被告刘学义认可该建房款可减去维修时使用原告李素花水泥钱400元,结合已支付的建房款,原告李素花应再支付给被告刘学义建房款1765元。被告刘学义认可四楼房顶漏雨属质量问题,同意维修。原告李素花与被告刘学义均认可屋顶漏雨维修费用可每平方米为25元,左右可不超过2元的范围。原告李素花提交的图纸上显示,二楼西南屋有东墙夹山。经现场勘验,该处没有此夹山。另经现场勘验,双方无争议的是:四楼北墙上两个窗户东边的一个窗户上的檐瓦掉了一片;四楼三间屋的北墙上架眼渗水;四楼西间窗户下沿有空鼓;二楼东南屋屋顶有裂缝;二楼东窗户台下外墙砖掉有二块左右;四楼屋顶的面积为69.5平方米,加上四周女儿墙面积为92.33平方米。在庭审期间,被告刘学义对一到三楼室内墙体空鼓的地方进行了维修。原告李素花与被告刘学义均认可在建三到四楼时,原告李素花让使用存在质量问题的砖垒墙。

依据上述确认的事实,本院认为:原告李素花与被告刘学义签订的建房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真实合法有效,双方应严格履行各自的义务,被告刘学义对房屋存在的质量问题应负维修的义务。被告刘学义认可四楼房顶漏雨属质量问题,同意维修。因被告刘学义几次去维修,双方对维修方式都有歧义,故对该部分维修可折算成维修费,由被告刘学义支付给原告李素花。结合双方对屋顶的维修价格能够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对维修价格按每平方米25元。现对平方数意见不同,对于平方数的计算,鉴于屋顶做防水,应在离地面50cm处做泛水,该房屋已建成,原做防水仍漏雨,故原告李素花要求将防水做在女儿墙上端也不违反技术规定,故维修屋顶面积按92.33平方米计算,应为2308.25元,冲减去原告李素花应再支付给被告刘学义建房款1765元,被告刘学义应再赔偿给原告李素花屋顶维修费543.25元。对一些明显存在质量问题的地方:四楼北墙上两个窗户东边的一个窗户上的檐瓦掉了一片;四楼三间屋的北墙上架眼渗水;四楼西间窗户下沿有空鼓;二楼东南屋屋顶有裂缝;二楼东窗户台下外墙砖掉有二块左右,被告刘学义对这些问题无异议,应由其负责维修。对原告李素花诉求的一到四楼的内屋顶空,楼梯上的外墙砖渗水,屋内内粉空裂、两个阳台二楼、三楼阳台和主墙有裂缝的,二楼南墙上东间和西间下面的面砖要求修成一致,三、四楼水泥地坪维修,三楼东墙、西墙和后墙高低不一样,要求修平,能修的修,不能修的赔钱。被告刘学义对此有异议,认为屋内内粉空裂处已经进行了维修,水泥地坪是原告李素花让拉的毛地坪面,其余的都不属于质量问题,不同意维修。原告李素花未在法定期间内对上述问题提出司法鉴定,对上述问题是否属质量问题及需花费维修费用的具体数额,需要有专业机构做出有效的认定后,才能认定其主张是否能成立,故其该部分请求缺乏有效证据证明,对此不予支持,其有有效证据后可另行起诉。对原告李素花诉求的落水管6个安好,四楼上的外墙沿大砖换成小砖,二、三楼夹山要求装上,被告刘学义对此有异议,认为落水管仅剩下面的小弯头没安,原因是由于当时原告李素花家没有。根据合同的约定,原告李素花负责供应材料,故该责任不在被告刘学义方;对四楼外墙沿大砖换小砖的问题,双方无明确约定,原告李素花也未举出有效证据证明其在被告刘学义建筑时提出反对意见并阻止被告刘学义用大砖建外墙沿了,原告李素花的此项主张缺乏事实根据及法律依据;二、三楼夹山的问题,从双方认可的图纸上显示,二楼图纸上显示有夹山,被告刘学义陈述“不安夹山的原意是因为一楼北屋是个大厅,大厅上有个大梁,大梁上安夹山承受不了,原告的儿子也同意了,要不原告不会给我工钱”。原告李素花陈述“当时被告刘学义答应安个单胚墙,我同意了,但一直没有装”,现要求按图纸做,并提出对大梁的质量进行鉴定。从上述双方的陈述,可以印证在施工中对该大梁如何建筑产生了实际变更,但当时是如何约定的,双方对自己的陈述均无有效证据印证,对该大梁的承重性能如何也无有效证据印证,原告李素花可待有有效证据后可另行起诉,本院对原告李素花该部分请求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二百六十二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刘学义应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赔偿给原告李素花屋顶维修费543.25元。

篇(9)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采用单调的形式(如讲解)和简单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掌控着整个教学过程,由于缺乏足够的学生参与,既不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也难以实现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采用 “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掌控着整个学习过程,能较好的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电子产品工艺课程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电子产品工艺教学中,让学生在自我控制以及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建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就必须从教学方式上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在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的过程中独立地查阅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展示成果并评价学习结果,能较好地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要求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或是单项的实践技能,而是更加注重解决综合问题的经验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电子产品工艺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式,即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的制作与调试,以单一到综合、入门到精通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为依据,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通过全面的、主动的合作式学习,达到职业能力的提升。

3.团队合作学习

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电子产品工艺课程内容(比如烟雾报警器制作)往往是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综合性任务。教师处理这些问题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原则进行,要求学生以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小组协作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既能“零距离”上岗体验,又能培养关键能力。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电子产品工艺课程教学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使学生熟悉在这个任务过程所需的知识、资料,使用的工具设备、仪器仪表,熟悉现场的工艺标准、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劳动组织方式。每一个学习性的任务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步骤来执行。下面以电子产品工艺课程中的一个学习任务“烟雾报警器制作与调试”为例,阐述其教学实施步骤。

1.任务下发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入新内容,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即明确学习任务和任务成果。并简单介绍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应用,然后下发任务单,组织学生根据所下发的任务单自行查阅与烟雾报警器制作与调试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制订出相应的工作计划。

2.任务计划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即明确完成项目的操作步骤。学生通过查阅的资料信息,并经过思考和讨论分析后确定完成烟雾报警器制作与调试的方案和步骤。

3.确定方案

在这一方环节,教师要参与进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去探究,不断自主修订和完善烟雾报警器制作与调试的方案,使学生对要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能够心里有数,并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专业实践经验。

4.任务实施

这一环节是一个验证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进行烟雾报警器的实物制作。这个阶段完全按照电子产品制作的相关工艺标准进行,并进行展示,但要注意以小组合作形式,同时教师要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不断加强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指导。第二阶段是组织学生对照已完成的“烟雾报警器”实物,学习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5.成果展示

在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烟雾报警器制作的各个操作步骤进行检查与展示,对态度和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以其发掘优点、发现缺点、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完成项目的方案、成果。

6.学习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技能、安全操作、小组协作、“7S”规范等方面,从纵向和横向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包含产品成果)、师评等综合考虑,作为该学习任务的成绩。

篇(10)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1],要实现该培养目标,工学结合是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实现该培养模式的微观要素是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按照赵志群博士、姜大源教授等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即按照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典型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课程、课业设计的程序开发的方法已被广大高职教师接受和运用,其成功开发的案例较多。但基于目前高职现状,在师资、设备、环境等方面尚难以满足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教学实施难以达到课程开发的预设条件,严重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升。

《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作为南通纺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开发建设的36门课程之一,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属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品检测与经贸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国内高职院校首次按照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开发并实施的纺织生态与安全性检测课程,目前已实施两届,在教师观念转变、师资结构调整、工学一体化教学场所设置、校企合作长效保障机制的建立、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以该课程为背景,试图系统梳理工学结合课程易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实施该类课程提供借鉴。

一、课程开发概述

本课程学习借鉴了赵志群博士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按照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典型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课程、课业设计的开发程序[2],参照了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包含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的系统化和载体选择的系统化三个层次的含义[3],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工作三个系统化”开发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理念与方法,即基于工作迁移性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成长性的学习情境划分和基于职业资格性的学习情境设计三个系统化。

在“工作”导向下,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团队经过前期行业调研和工作分析,确立了“一平台、多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公共平台+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即按纺织工艺、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经贸三个职业小向确定专业方向,本课程为纺织品检测与经贸方向专业核心课程。

学习情境划分如表1所示,由该表可看出,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纺织检测类课程学标准、讲操作的知识构建方式,将复杂的标准体系揉合提炼,创新性地按照纺织品销售区域及其对应的标准划分情境,以符合实际工作。在具体情境设计中,依靠不同层次的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职业资格确立各情境学习目标,依据该工作内容要素和过程结构选取教学内容,以检测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以职业资格的考核要素和标准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以工作建基课程,实现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此外,配合本课程的实施,配套编写了任务驱动性的引导文、任务书、工作页、自测题、PPT及丰富的学材(教材),整理了大量的标准、图片、文章、视频,形成了丰富多彩立体化的学习资源库,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网络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学。

二、课程的教学设计

1.消除传统课程实施中教室与实践场所的壁垒,大力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场所。根据课程要求,仿照纺织品检测企业实际设置对原纺织品检测中心进行改进,购置本门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设备,如纺织品甲醛测试仪、纺织品pH值检测仪、汗渍色牢度仪、摩擦色牢度仪等,按要求布置好。同时结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在检测中心设置一间多媒体教室,备有齐全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学习用品也是活动的便于学生的分组组合。由此学生可以方便地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展示成果,也可以及时方便地实施检测方案。

2.校内主讲与校外兼职构成教学团队。对于课程所要求的部分教学内容,由于所需检测设备的价值昂贵,暂时未能配置,以及校内老师在部分内容上缺乏一定的检测实践经历,所以实行部分内容在检测企业现场授课。检测企业一线专家检测经验丰富,操作规范,由校外检测企业专家作为兼职老师直接给学生授课,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经历,切实加强实现学生与实际工作零对接的能力,为就业提升竞争力。目前,本课程20%的内容由兼职老师实施教学。

3.教学内容按情境拓展。学习情境一完成后,在学习情境二标准体系中存在重复的检测项目,不再在课堂中实施,由学习小组制定出检测实施计划方案经老师认可后,课外实施。对于第二个情境中实施时间长的检测也将在课外时间继续实施。而且基于第二个情境中所接触的标准特性,学生必须设法查阅读懂相关的英文标准,又强化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是一种促进与激励。

4.考核形式多元化,凸显多种能力的培养。在传统考试模式下学生尽管也能通过考试并进行检测操作,但不会工作,不能完成具体工作任务,难以达到高职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因此,课程的考核不再是传统的“理论考试+单项技能操作考核”,而应遵循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或实际检测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来进行考核,不仅考核专业能力(知识),还应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实现综合能力培养。由此,学生的课堂表现、工作页完成、检测报告的设计撰写、理论部分的测试、学习成果的展示、学习场所的卫生保持与打扫、检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都可以成为考核点。

对于考核中的理论测试,将本课程的内容结合世界知名检测公司对新进员工的上岗考核特点来出题对学生考核。对于答辩考核,学生随机抽取一块织物,由2-3名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分别提问,学生按要求回答,并随机抽取检测项目对所得织物进行现场检测操作演示,由专人做好答辩记录。对于答辩考核这一环节要求每人必须通过,未通过者应申请重新答辩。上一学习情境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并鼓励优异者申请提前答辩,由此也可发挥这部分学生的能动性,可以起到帮助学习困难者、辅助指导者的作用,并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在纺织品检测中心开放管理中的作用。

三、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在构建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场所后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能够按照设计的预期去完成学习任务。然而,班级人数过多,相应每组的人数也较多,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吃“大锅饭”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班级人数应适当少些,控制在30-40人较好,每组在5人以内较好,或是适当增加设备台套数。此外,考核环节要进一步改进,避免“漏网之鱼”的出现。

第二,此类课程的实施以专兼职教师组合教学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基于每位教师教学能力、实践经历程度的不同,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但在相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上也应有所跟进,实施柔性、灵活化管理,可以确保始终是以稳定的2-3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来实施教学。且通过兼职教师的一线现场授课,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上熏陶,得到了真正的磨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三,在情境实施中,部分检测耗时长,课堂时间不足以完成完整的学习任务。因此应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纺织品检测中心开放式管理机制,以确保学生更好地完成检测任务。建议安排考核优异的学生承担起课外开放式学习的指导者、维护者的角色,并可以考虑与勤工俭学岗位连接。

第四,在网络实施部分内容中,互动环节存在较大缺陷,很多模块的内容学生能轻易地采取拷贝粘贴而抄袭,因此这一模块应加以改进,且适宜安排部分内容在课堂上分不同批次在题库中随机抽题在线完成,进行点评。

第五,在此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英文阅读和翻译、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报告、实施检测等,学习(工作)量大,因此每学期此类课程安排应合理,不宜过多集中于一个学期,否则易造成疲惫心理,反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下降。

第六,授课方式及考核模式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中的工作量减少,但课外工作量显著增加,备课的细致充分程度相比传统课程大幅增加,考核工作量也相当大,在一些量化细节上还需改进与探索。同时,此类课程也鞭策授课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跟上步伐,深入企业实践,与企事业一线接触,不断学习实际工作。

四、教学成效

本门课程通过两届四个班的教学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总结和改进,认为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填鸭式学习转变成一种启发、鼓励式的学习,其内在自发的紧迫感能很好地驱动自我主动学习和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凸显团队也少不了个人,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沟通交流更多,学生也感受到这样的学习方式能真正学习到实用的知识,能学会如何去完成任务和工作。学生的自信心也普遍加强,消除了空虚迷茫、无所事事的内心状态。

参考文献:

[1] 焦新.明确办学定位 坚持校企合作[J].中国教育报,2010-04-13.

上一篇: 如何发展数字经济 下一篇: 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