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8: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健康人格的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引言
在人们不断发展环节里面最为主要的便是具备比较健康的心理素质,幼儿时期是儿童所有素质不断发展打基础的阶段,是人格逐渐产生的重要时期。加强幼儿自身的素质能够为增强整个民族的素质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2 幼儿健康人格的含义
幼儿的健康人格所代表的是幼儿心理的各个层面与社会环境间处在一个相对统一、协调的状况。幼儿的健康人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具备一定的发展、接纳自身与外界环境的能力;②可以非常好的与亲戚、父母、同年龄段的幼儿以及老师进行交流沟通;③对于所承受的学习与其它行为能够胜任,同时具有非常强的好奇心;④可以更加好的发挥出潜能;⑤对于父母、亲戚朋友有展示爱的能力。
3 埃里克森有关学前儿童的人格发展理论
3.1 信任对怀疑(0-1岁)
此时期所要处理的社会心理冲突便是信任对怀疑,大都出现在婴儿出生之后的一年时间之内,该时期婴儿的核心任务便是接受相应的照顾。其对与外部环境的可信任度实施自我摸索,同时做出比较简单的评判。婴儿经过自我摸索若得到了信任感,便会创建起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从而才能够用于希望、勇于期望,与之相反的是,便会形成不信任与怀疑。信任感的构建大都是在父母的照顾环节中所实现的。
3.2 自助对羞怯(1-3岁)
此时期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克服幼儿的羞愧感,取得自主的能力。若无法帮助幼儿妥善处理心理问题,比如:父母处罚又或是维护幼儿的形式不适,幼儿或许会感受到害羞同时形成怀疑。与之相反便能够得到更加好的自控力与较为坚定的意志。大量良好品质的创建同样是形成于和父母的日益相处环节之中。儿童在社会习性的获得以及优良行为方式获取层面,与父母的指引规范是无法分离的。
3.3 主动感对内疚(3-6岁)
主动感对内疚的矛盾。此时期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在家庭关系里面培育起幼儿自助摸索的精神。若幼儿的此种精神能够获得认可,便能够具备相应的责任心、自信心与创造力等,相反便会降低寻求有目标价值的勇气与动机。
4 幼儿健康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欺负行为
幼儿欺负同伴的行为主要有身体欺负、言语欺负以及财物欺负等其它形式。在幼儿的欺负行为里面所出现最多的便是身体欺负。
4.2 社会退缩行为
社会退缩行为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安静退s型,所指的是幼儿自己在实施摸索又或是构建性游戏,展示出了幼儿对于某个事物有着更加强的兴趣感;焦虑退缩型,所指的是幼儿无事可做以及观望的做法,展示出了幼儿本质层面的羞怯与抑制,不但期望而又胆怯靠近其它幼儿的动机矛盾,和内隐行为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活跃退缩型,所指的是幼儿单独一个人实施喧闹性身体游戏、扮演游戏,展示出了幼儿活跃、冲动的特点,与破坏、攻击等外显行为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4.3 自私心理
自私行为大致有以下几点特征:占有欲强,自私自利,不但充分维护自身所具有的物品,还会出现争抢、拿走并不是自己的物品;具有非常严重的个人主义,缺少集体意识与同情心;心胸狭隘,较差的奉献精神;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并不合群,多疑以及孤僻等。若具备如此的人格从小不进行改善,则便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5 人格阶段论对幼儿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
5.1 构建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父母教育对幼儿初期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几年时间内,最为主要的社会环境便是家庭,若幼儿可以由父母处取得关爱与温暖,便具备对此种行为足够的信任,埃里克森指出,幼儿所具备的基本信任感是产生健康人格重要基石,是今后所有时期人格培养的基石。此时期危机的妥善处理,便会使得幼儿产生一种非常好的品质,也就是希望品质。其便需要父母,特别是母亲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需要由物质方式使得孩子能够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及时性的哺育,细心照顾,符合孩子的基本需求,尽可能的使孩子处在一种平和、舒适的氛围中。并且还需要给予孩子高度的重视,对孩子所作出的行为进行及时性的回应。
5.2 培养儿童自信、独立的心理品质
第一,为孩子们提供单独完成一件事的机遇。大部分的父母均认为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事情会耗费非常多的时间,还会将事情搞得非常复杂,所以在各式各样的活动里面,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代为办理,虽然孩子们能够自己所完成的事情也不会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其无形中增强了孩子们自身的依赖性,办事缺少自信心与自主性。部分心理学家指出自己动手是孩子们自身的本能与天性能,幼儿对于自己穿衣、吃饭等均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性与兴趣,若父母不关注此点,什么事情都由父母代办,孩子们的兴趣与欲望便会在迅速的消失。
第二,全面激励孩子与他们进行交流。独立性通常是在和其他同龄人的沟通中所产生的。在和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参与,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感觉,感悟各式各样的“生活刺激”,实施各式各样社会行为的“演习”,单独处理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其在无形中帮助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5.3 鼓励孩子积极与外界交流
埃里克森认为幼儿在3-6岁时,因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快速成长,儿童对于附近的所有事物均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其渴望摸索所有未知的内容,与周围的一切进行交流与互动。人们往往会观察到此年龄时期孩子们在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其是对于成人行为的效仿,孩子们渴求和外界实施交流,其均想自身能够装扮成人的角色,同时由于可以胜任上述活动而感受到欢乐。在此阶段,父母需要全面激励孩子充分的与外界进行交流,指引孩子们自由的摸索。
所以,在此阶段,父母需要充分维护孩子们所作出的主动行为,使得孩子们能够主动融入到现实生活里面。激励幼儿和其他人员交流,在此环节里面培育孩子们自身的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有更加清晰的语言表达,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增强幼儿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之外,父母需要仔细查看幼儿所作出的主动选择行为,以此挖据出儿童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有利于更加好的发挥出幼儿自身的潜能。在孩子们遭遇困难时,父母需要进行适宜的指引,使得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便可以转变事情最终的结果又或是使得结果向着自身所预料的方向不断进步,进而使得孩子们能够领悟到自身的价值。孩子门在摸索外部世界的环节中,无可避免的遭遇一些问题,父母在回答孩子所提出问题时,避免敷衍了事,需要非常认真的进行解答。
6 结语
综上所述,埃里克森与个体最初人格不断发展的相关理论使得人们意识到,个体自身人格由刚出生开始变遭受环境与母婴之间互动所造成的影响,所以,人格的培育需要由婴幼儿阶段开始,由母婴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现代化的人格培养的关键并非是在幼儿上学之后才去改善其有缺陷的人格,而是需要在出生那一刻进行培养,以建设的心态去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避免人格发生偏差。所以,幼儿早期的家庭教育无法忽视,与之相反的是,需要增强对于幼儿的早期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晓芸,曾昭镇.组织材料活动 培育幼儿健康人格[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彭迎芳.试论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14(02).
[3]郭春涵.从埃里克森的早期人格理论谈学前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家庭培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健康的人格实质上是和谐的人格,从伦理学角度讲即道德的人格。如何培养学员健康的人格,进而把学员培养成家长放心,企业欢迎,社会需求的合格技能人才是摆在职教教育者和管理者面前的头等大事,也是职教的核心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员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尽管大多数职教学员都具有较高的人格素养,都能积极向上、与人为善,既具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也具有追求卓越的崇高理想;既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也具有长期拼搏的干劲与动力。但是,由于一部分学员的成长环境、文化层次、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等导致这部分学员在心理上和人格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以致有一定数量的学员明显存在着不健康人格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的迹象。针对这些情况,加强和塑造学员的健康人格也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培养健康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培养学员的健康人格也是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学员健康人格的方法
1.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员健康人格的培养,必须建立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在学员面前具有较高的威信,使学员乐于听他的话、接受他的教育。而且必须注意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充分相信每个学员的发展潜能,教师要一切为了学员,为了学员的一切,为了一切学员,这样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和谐的班集体
学员健康人格的培养,必须有一个具有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班集体,几乎随时都在熏陶感染集体中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每个班级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合理的规章制度,只有健全的班级管理体制,才能使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大家相互督促,取长补短,每个人的正能量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3.优秀的教师人格
一.健康人格的内涵
健康人格就是人格的良好状态,是现实的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人格状态。在人格选择的目标体系中,理想人格和健康人格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但又互相联系的层次:理想的层次和现实的层次。与理想人格相比,健康人格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实际、更接近现实人格的,是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实际达到的目标。而理想人格在其实质上就是健康人格的最好的状态或最高的形式。
二.高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高职生的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即自我管理、领悟、提高的过程,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主体自发的积极性,这是内因,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日常习惯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对当代高职生来讲,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优秀方面尤为重要,要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糜烂、浪费的生活观念。生活的适应是社会适应和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起点,从小处、从日常习惯着手,是高职生健全人格自我修养的主要途径。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结合,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同时伴随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同时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健康的心理倾向教育应当以二者合理结合为目标,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人格特征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另外,要对高职生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和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人际关系不是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以及表露出来的一种内在人际能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高职生的相处更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习惯,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就要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特征。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荣辱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也是当代高职生良好人际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
1、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个体内化,健全人格培养就不能存在。我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法。当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等教育理念有利于调动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性,为学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造了条件。
2、通过美育培养健全人格。美感作为一种喜悦和享受,能震憾人的心灵,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在美感的怜悯和享受中,促使心灵净化。但美育对人格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只有通过潜移默化、长期熏陶,才能筑起“人格长城”。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各自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实际去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施以长久的、健康的、高尚的美育,以此实现人性的完全复归。
3、课堂教学是培养高职生健康人格的主渠道。由于课堂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所以,培养健康人格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高职生健康人格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渗透。任何一个学科的教育目的都具有三重性:第一层是掌握学科知识;第二层是发展能力;第三层是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其中第三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只有上述三个层次都取得巨大效益时,才是全面的、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学科教育。人格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全面的、和谐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人格塑造。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格要素,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渗入人格辅导内容,最佳方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人格教育的目标,使教育模式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同时,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格塑造,以自身人格魅力之影响教育学生。此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直接、更系统的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4、心理辅导是培养高职生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对其进行帮助、指导。现在的学生面临许多心理困惑,心理矛盾很突出,如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情感问题、就业前途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形成健康人格。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诊断和治疗,帮助学生排除烦恼,克服人格障碍,形成健康人格。
5、就业指导是高职生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环节。对高职生进行人格培养,就业指导是重要一环,它包括心智指导和系列化面试谈话等。高职生所面临就业的压力将会是非常大的,一是自身资历不深,二是期望值过高,不少学生没有正确的择业观,应聘面试时常常面临失败。有些学生毕业后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脚踏实地,好高骛远等等,造成种种社会和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人格裂变。
6、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环境是培养高职生健康人格的基础。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这三种环境都对学生人格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就要去创设这三种环境,使之适合学生成长。在家庭环境上,我们可以开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议、家访等方法去优化学生家庭环境,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唤起家长培养子女的意识;校园环境上,我们要创设美丽整洁的花园式学校,精心设置健康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善待学生,身体力行“共同生活”,营造教育的亲和氛围,让学生在宽容中学会忍让,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称赞中学会欣赏,在公平中学会正直,在支持中学会信任,在赞同中学会自爱,在友爱中学会关怀,从而健全人格。在社会环境上,我们努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弘扬正气,呼唤高雅,以高尚精神优秀文化营造利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高职生健康人格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强化人格教育意识,肩负起教育者的使命,充分发挥人格教育功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心理教育,相信就一定能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高职生。
参考文献:
(1)苗凤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期刊论文] -教育艺术2005(09)
一、儿童健康人格的界定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对于理想人格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指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信念的塑造。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包含了宽容、善良、重情重义、敢爱敢恨等基本的道德内涵。而在当代教育中所提倡的人格教育,我们用通俗的话语可以表述为:儿童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对自己所参与的学习与活动有责任感,对亲戚朋友要有爱的表现,有能力管好自己的生活。
儒家的理想人格和当代教育所倡导的健康人格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当代教育所提倡的健康人格教育实质上是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的层面上,儿童健康人格我们可以界定为做“好”人,做“好”事。
二、音乐对儿童健康人格的教化作用
早在战国时代《礼记》就指出,“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就是说音乐可以深刻地感动人心,使人心向善,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民俗民风改变。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也说,“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小学音乐教育以音乐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培养和人格塑造。儿童在积极的音乐的熏陶下,渐渐地有了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并且在领悟美好的音乐过程中,也形成了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当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能够勇敢地面对了。另外,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丰富的情感以及激发儿童的意志,鼓舞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新疆之春》、《童心是小鸟》、《滴哩,滴哩》、《渴望春天》等歌曲,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好、蓬勃的朝气、生命的活力,进而引发珍惜时光、活出精彩的思考。通过让学生在《勇敢的鄂伦春》、《小松树》、《粉刷匠》等歌曲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学,进而从多个角度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三、如何有效地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健康人格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健康人格教育,实质上就是把美育与德育相结合,通过审美教育来打造学生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以达到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做事。
1.音乐教师要有树立正确的导向意识。意识对人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正确的导向意识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因此,音乐教师要始终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结构的特点,树立以加强对学生“美的教育”为核心的培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欣赏美的教育,教师切不可把它当做专业教育,而只重视技能的培养。
2.寓教于“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于音乐也是一样,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根本动力。小学生对于事物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运用多种手段,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片、舞蹈、表演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学习音乐有了强烈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配合教师的教学,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美的教育,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康的灵魂。来自老师的关怀,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获得情感满足,进而转化为要求进步的动力。
我们班有一名男同学,他在课堂上总是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好像被什么事情所困扰。课下,我找到他谈话,开始时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对我的问题总是报以沉默。我感到他的家庭一定存在什么问题,于是我进行了一次家访,从中我了解到他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妈妈,父亲在外打工也很少回家,他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生活上比较困难,所以他很自卑,无心学习。我从他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找他谈心,我们渐渐成了朋友。我发现他的字写得很好,于是我开始鼓励他努力写好字,通过他的不断努力,在校书法比赛上取得了好成绩。此后,他的字不仅越写越好,而且学习上也不断进步。看到他的转变,我由衷地感到欣慰。现在,他在学习方面有了明显进步,数学成绩还达到了优秀的水平。事实证明,一个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赞许、表扬和鼓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幸福,进而感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激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他们和困难斗争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二、尊重、理解和信任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础
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应有一颗慈母般的心,相信每个学生在教师和集体的关心下,都会成为有用的人,尤其是对待一些好胜但不能取胜、有上进心但无法战胜惰性的学生,更应该理解他们的苦恼,同情他们的处境,引导他们消除与集体、教师的距离感,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和战胜自我的勇气。
在一次学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一位班主任讲了一个学生成长进步的事情,我觉得她做得很好:她的班级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无精打采的,课下也是一个人默默地坐着,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好。班主任发现他的基础实在太差了,通过交谈,了解到这名同学也在努力地学,但总学不好,同学们也不愿意和他玩。慢慢地,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了解了这些情况,班主任立刻将他的位置调到第一排,安排了一个各科成绩优秀的同学和他同桌,课堂上加倍留意他,还要求班干部在课余或双休日轮流帮助他,并教育同学有好游戏多让他参加,让他当上了劳动委员(他的同桌)的小助手,以树立他克服自我的信心。班主任对他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和鼓励,慢慢地,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学习满腔热情,在学习上有了很大进步。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能帮助学生战胜自我,不断产生成功感,从而培养学习兴趣,进而培养起自信、乐观的情绪,最终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
三、加强沟通和合作可以使学生的健康人格稳定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中学生 体育锻炼 人格
一、前言
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特性的统一体,这些特性主要体现在体格、品德、心理性格等方面。也是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完善健全人格是每个人成长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人格模式对民族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选择了什么样的人格模式,将影响这个民族的盛衰,同样一个人选择了怎样的人格模式,将决定他的人生道路以至命运。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人格模式和优良的人格品质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实质就是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提高躯体机能与意志力,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达到人格的健康发展。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有着其它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健康、自信、向上的信念,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体育对人格形成的作用
(一)强健体魄、奠定人格发展基石
体育具有强健体魄的功能。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塑造强健体魄和均称体型,形成良好身体姿态。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人体机能水平与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和免疫力。强健体魄既是人格构成要素,又是人格品质发展依赖的基础,一般来说身体健康者往往精力充沛,对事物多有兴趣。乐观自信,热情活跃,心理承受能力强,而身体衰弱者精神反之。因此身体与心理存在着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健康的体魄,不仅能为人格健全与发展奠定基石而且能积极影响人格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法规意识
体育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是研究社会各种体育现象、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通过身体练习进行教育并提高健康水平等规律的综合性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体育科学体的构成本身反映了其科学性。但作为普通体育科学的知识,更蕴涵着科学理性精神,科学的哲学基础。这样一个不同层面的系统科学知识体系,培养着学生的求真的理性精神和科学的方法论。
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中,最主要的精神是公平竞争、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和爱国主义、敬业奉献、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及胜不骄、败不馁、和平、友谊、进步、更快、更高、更强。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是时代与社会所倡导的精神与道德。她内涵丰富,充分完整地体现在人格品质的各个方面。通过体育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弘扬体育精神、培养体育道德、对塑造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会产生强大作用。当体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广泛的社会意识、塑造性格、改变气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在坚持与放弃、个人与集体、循规与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了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在激烈对抗、面对对手和困难时,在胜利与荣誉到来时,在挫折与失败时,在受到嘲笑与不公正对待时,他们学会了应对,学会了冷静、容忍和理智。在表现、表演和竞技中,他们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鉴赏美。他们慢慢地体会到只有健康、真实的生命力才是真的美的。体育以其生动而朴实的方式教会学生识别真、善、美,引导学生追求真正的真、善、美。同时体育是公正、合理的,它有其特有的游戏规则,你必须遵守它,否则你就会受到“惩罚”。在体育竞赛中,必须受规则的约束,不能在场上胡作非为,我行我素。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竞赛,他们会明白必须遵守规则,约束自养成遵守法律,以“法”律己的优良品质。己行为,才能公开,公正地竞争。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他们会养成遵守法律,以“法”律己的优良品质。
(三)培养集体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
体育活动很多时候要以团队形式参与,如球赛、接力赛、拔河、游戏等。每一个成员都置身于一个集体中,团体胜利了,大家分享集体胜利后的荣誉;失利了,每一个成员都承担着责任并进行反省。团体荣我荣,团体耻我耻,从而培养他们为集体而奉献的品质。在体育锻炼中学会了与队友之间的协作。通过不断的领悟,他们的心胸越来越开阔。他们会深深体验到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的荣辱与祖国的强盛紧密相连。从而树立良好的集体观念,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进而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知识和技术,融合于社会,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四)在挫折中磨砺性格
体育是一个充满刺激充满悬念的运动,它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和失败者。成功、失败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成功和失败是互相交织的,不断被替代的,失败的痛苦永远被对胜利的渴望所掩盖。挫折―奋斗―成功―再挫折―再成功,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体育的辩证法则,这一过程也勾画出了成功者永不停止奋斗的人生轨迹,这一过程与人生法则如出一辙。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过程的进行以及竞赛、测试等手段的运用,诱导学生向难题、障碍、对方挑战。其间,学生倍受肉体之苦,心理冲击之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挫折的经历,其后,又享受战胜困难,战胜对手,战胜自我的快乐。在学生遇难不进时,老师教给他们方法,勉励其振作,督促其继续前进;在其困惑厌战时鼓励他们要锲而不舍,直至最终取得成功。在这不断地磨练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从而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
三、加强人格培养的措施
(一)教师应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一位品德高尚,事业心强,正直公道,平易近人,言行举止文明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敬佩。同样,具有良好体育素质和体育形象的老师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学生崇拜,喜欢模仿的对象。他们渴望得到这样的体育教师的教导。这样的教师就更容易与学生交朋友,并建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因此,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于培养学生得尤为重要。
(二)努力打造一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体育教学中,要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是关键。只有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教学水平,才能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师要通过不断充电学习,对新课改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反复实践,精心琢磨,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堂好的体育课,要求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要求、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关系,以及丰富教学方法,同时更好地研究学生的学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体育场地及器材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完善体育设施及建设,保障学校体育教学。尤其农村中学里,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有限的经费用于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已举步维艰,也就谈不上更新、添置体育设备,有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田径、球类器材等都难以保证。由于场地、器材陈旧、缺乏,体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学生练习兴趣难以调动,造成课堂练习密度不够,运动量小,尽管许多学校体育教师费尽心机,想方设法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任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相关机构应因地制宜、根据各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园,修旧利废,开发面向全体学生,趣味性强与锻炼身体的教学设施、场地、器材。这些是学校体育教学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质量的重要条件。
(四)加强体育文化的环境管理
学校是学生成长主要场所。对人格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管理,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在对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上,应从各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环境。如在校周内建设传统体育项目的雕像,在校冈的宣传栏张贴体育与健康主题海报等。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以优良的锻炼风气、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表现出来的观念形态以及独特的育人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五)因材施教、快乐运动
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将“快乐运动”融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既学到知识,又增强了体质。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及“快乐运动”思想的指导下,每一节课都注重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在练习中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让每个学生通过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使人人参与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
参考文献:
[1] 时小冬.体育文化功能与个体人格发展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4.
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首先,要培养儿童做事认真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积极的进取意识。就成人来讲,心理健康的人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集中投入所从事的学习和工作中,通过自己所创造的业绩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种事业心和积极的进取意识必须从小培养。这方面的教育是和人生 理想的树立及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相联系的,也是正确人生观的基础。美好高尚的理想是人生航程中的灯塔,但美好理想的实现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从小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对于他们长大以后出色完成学习工作任务有重要意义。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战而胜之,并给予必要的扶持。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吃苦受累,凡事自己动手,结果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从小懒懒散散、怕苦怕累的孩子,长大以后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极易形成消沉、颓废的病态人格,在事业上也很难有所成就。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与他人交往,和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与人交往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善于与人相处,防止人际交往中病态人格也与早期的教育方式有关。心理健康的人与人交往时正面态度(如尊重、信任、友善、宽容)多于反面态度(如敌视、嫉妒、猜疑、憎恨),因而他会有许多朋友,从而是自己的生活变得愉快而充实。儿童从幼年起就在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正确的教育会使儿童学会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的权益,谅解别人的短处和失误。这样的人格特征,就会使别人乐于与他交往,他自己也就会有许多真诚的朋友。交往要有选择,人们不愿与那些品行低劣的人为伍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一个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可交,甚至认为人们都会与自己为敌,这就是一种病态人格了。有的家长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与其他小孩接触,这种与外界环境隔绝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极易产生“社交恐惧”、“赤面恐惧”等不健康心态。另外,在儿童的游戏和活动中,不要回避异性小朋友,让男孩和女孩很自然的在一起玩耍,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社交能力。有的青年,在与异性接触时感到面红耳赤、紧张、心慌,为此而苦脑不堪,这都与儿时的封闭状态有关。
其三,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的态度是不骄傲、不自卑但却具有很强的自信心。每位家长都珍爱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优缺点也最了解。对孩子的优点应恰当地给以表扬和肯定,但不能抬高自己的孩子而贬低别的小朋友,以免形成唯我独尊、唯我独秀的骄傲心态。同样,对孩子的缺点、缺陷和失误也不能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指责和数落,更不能以揭短的方式进行挖苦讽刺,这样很容易挫伤儿童的自尊心而形成自卑感。自卑感强的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缺乏竞争的勇气,自愧不如别人,因而退避三舍、回避社交。遇到打击和挫折还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早期教育应鼓励儿童积极参加集体的游戏和活动,从事力所能及的体力和脑力劳动,通过活动增长才干。当他感到自己能胜任所从事的活动,别的小朋友能胜任的活动自己也同样能胜任甚至干的更为出色时,就会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
其四,培养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为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应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补,学校与社会互补。”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现代体育教学发展和改革的产物,是高校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符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是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是贯彻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体育俱乐部
在和学生谈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对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很感兴趣”、“感兴趣”的学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男生表示“很感兴趣”、“感兴趣”的人数合计占男生总数的近75%,女生表示“很感兴趣”、“感兴趣”的人数合计占女生总数的近72%。这表明学生对体育有较大的亲和力,有较高的主观认知。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观念发生了积极的改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通过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活动可以促进健康的心理目标形成。高校体育俱乐部所开设的内容采取自主式选择的方法,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参加,在参加的过程中就会始终伴有愉悦心情,可以说对身心都会达到放松的目的。由于身体的练习再加上心理情绪的调节,让学生既了解了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又会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基本达到能够调控自己情绪和心理变化。
通过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活动可以促进良好健康的社会适应目标形成:在体育活动中,要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体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互助品质和体育道德,能够基本掌握如何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等。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在学生交往上也会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由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内容多样,基本目标是把育人与发展学生个性结合起来,采取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又特别灵活,既要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还要把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能力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体育与健康的目标体系,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通过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活动可以促进和谐人文氛围的形成。体育俱乐部以项目为核心,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组织起来,大家共同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交流,俱乐部就成为了学生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教师进行教学时,要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贯穿其中,对于学生和谐向上的团队建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尽早融入校园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广泛的交往使学生之间原来的班级概念被打破,在交流中让他们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感受和体验那种合作精神,并从中学会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判断和分析的能力,从而能够从小集体做起促进整个校园的团结与和谐。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有效应对措施
1.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新时期的大学生在课余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方面的需求有了新的高度,原来的那种比较传统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已逐渐满足不了他们了。许多学校在学校体育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竞赛活动只停留在表面上,而其它有益的课外体育活动难于开展。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把原来的那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变。要从好的高校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经验中进行学习和交流,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体育选项课的基础上成立学生单项体育俱乐部,大力发展符合本校大学生乐于参加的健身娱乐项日,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参与健身活动的学生人数。
2.俱乐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要想扎扎实实地在学校范围内推广俱乐部活动,困难是肯定会有的。建议成立由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体育部和各部门的学生干部参与组成体育俱乐部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活动的规章制度,对俱乐部项目的设置、组织、日程、经费、场地等实行全面的规范化管理,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确保体育俱乐部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3.体育俱乐部实行分层次辅导。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体质也会大有不同,因此要对不同运动水平、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教师要精心地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还要制定出科学的考评方法。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制定出科学的运动处方,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个体差异性与不同需求”,使每位体育俱乐部的成员都能够受益。
4.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发挥教师的潜能。我国体育专业人才教育大多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虽然高校体育中的学习体育教育的毕业生也比较多,但也都在项目上有所局限性,其所学的专业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实际需要。要对高校中现有的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增加培训的项目数量,解决专项教师不足的需要。
在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即教育思想由知识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转移,学校体育也向强调个性能力发展和向终身体育过度的观念。体育俱乐部的实施恰好是符合了这一特点和要求,尤其在教育思想上强调了学生的价值取向,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统一,特别是对学生在培养其人格的良性发展,增加适应当今社会生活的能力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在协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健康人格的完善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在工作中要时刻牢记承载着育人目标的使命,并不断地用其来指导自己的工作,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尝试,去努力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而作为体育俱乐部这一行之有效的途径,应该让其开展的更加具体,在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中,体现以学生为本,加强合作的团队精神,构筑新时期的和谐课堂,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道纲要.2002.
家庭教育是对人影响最长久、最深刻的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是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尤其要侧重培养孩子形成“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的智慧性习惯。
中国的青少年有一大弱点,就是盲目性学习,到考大学了,不知道考哪所大学好、什么专业适合自己。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3%的人能写出清晰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13%的人写出大概的目标、大概的计划,另外84%的人没有目标、没有计划。10年过后,又找到这些人,再做同样的研究,发现那3%有清晰目标和详细计划的人,收入是另外84%的人的10倍,成了美国社会的精英;那13%写出过大致目标、大致计划的人,收入是另外84%的人收入的两倍,成为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那些一直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生活水平则比较低。所以,成功和幸福与有没有人生的目标和奋斗的计划有关。
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还有很多生活的内容需要关注,如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爱心、责任感、自制力和抗挫力,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能够为了更长远的利益,克制自己。
2004年,一项针对中国与澳大利亚儿童自制力的比较研究发现,同样在一大一小两盘巧克力面前,70%以上的中国孩子很快就表现为“等不及了”,拿到较少的一盘;而澳大利亚孩子则70%以上都能等到15分钟以后,从而获得较大一份。
研究表明,一个孩子能为自己更重要、更长远的利益而克制自己暂时的欲望,长大后,独立性、责任感、自制力都比不能等待的孩子强,更容易有作为。
我们今天培养了太多不能等待的孩子,做父母的根本就没想过让孩子等待。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又怎么能等待?―个不能等待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是一个没有幸福、没有作为的孩子。
(摘自《大众日报》)
欣赏儿子
燕 子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同学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时,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儿子的名字总是名列差生中。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老师只是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走出校门,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准能考上重点高中。”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志愿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22-01
体育运动被誉为行为的艺术,人们目前已经愈来愈认识到体育活动不仅能增进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
小学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通过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体魄,更加可以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激发斗志,培养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完成某项体育活动都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如游泳时水的阻力、跑步时的距离、攀登时的高度、跨越时的障碍以及运动时的疲劳等。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的特点,特意安排一些艰苦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控制和心理调节能力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学生会引发一系列心理特征,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四、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