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8: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引言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节能减排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环境战略,“节能”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保持产能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资源的投入,“减排”是指企业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减少排放物,降低“外部性”。近年来,一方面,我国企业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措施也日益完善;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对节能减排并没有足够重视,只是消极遵守环境管制,有的甚至将节能减排管理视为负担,偷排偷放逃避环境管制。那么为何中小企业不主动实施节能减排活动,有没有办法使中小企业主动节能减排呢?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企业环境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分析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问题的根源及其促进方式。
二、企业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
就战略角度而言,企业节能减排是企业环境战略或是绿色战略。企业环境战略是企业为遵守环境管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自愿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实施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者认为环境管制会迫使增加用于污染治理和预防的投入,包括缴纳环境税费、购买治理污染设备、支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这些投入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反而会挤占提高产出的生产性投入,在企业资金紧缺时由于环境保护的投入,造成企业生产资金缺乏,而影响企业生存;而以波特为代表的另一些研究者认为,高能耗、高排放实际上是由某种形式经济浪费和资源无效利用造成的,严格环境政策可以激发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提高投入产出率,使资源高效利用所产生的收益超过执行环境政策的成本,为企业带来净收益。率先实施环境友好项目的企业比竞争对手能获得更多的青睐,建立良好的声誉,进而建立先发优势。表1对国内外学者就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的观点进行了归纳。
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自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竞争优势而采取的行动方案或对所需资源的配置决策,其目的是低成本、高质量地生产产品,快速有效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企业环境战略是企业在日益严格的政府环境管制和市场压力下作出的战略选择(Porter),其目的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环境绩效。显然,企业生产经营战略会影响其环境绩效,而企业环境战略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的,只有当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收益超过投入时,才能对经济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环境保护和竞争优势提升双赢发展成为可能,企业才有节能减排的主动性。
一些研究者根据企业对环境管制的反映程度把环境战略分为两类,反应型环境战略和前瞻型环境战略。反应型环境战略是指对环境采取被动反应的战略,而前瞻型环境战略表明企业自愿、积极地处理环境问题。企业污染消减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方式实现:一是污染控制,通过污染控制设施对排放物进行存储、处理;二是污染预防,通过更好的管理,选用替代材料,回收和流程创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前瞻型环境战略采取污染预防方式减少污染,反应型环境战略采取的是污染控制。反应型环境战略(污染控制)需要购入昂贵的废弃物处理设备,对已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进行处理,以达到环保标准,这些投入并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前瞻型环境战略(污染预防)通过污染预防不仅能节省安装和运作末端处理设备的成本,而且它还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公司可以实现较大节省,相对竞争对手取得成本优势。
三、扩展资源观下的中小企业环境战略
资源缺乏、规模不经济性是中小企业不实施积极环境战略的根本原因。前瞻性环境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通过更好的管理,选用替代材料,回收、流程创新等方式,在产品生产或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这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对于大企业来说,它们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高或多元化),实施节能减排活动的成本被较大的产品基数所分摊,成本较小。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环境技术人才,无法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技术升级与设备更新,技术的垄断性又使其难以从外部机构获取技术。大多数情况下单个中小企业污染排放的规模与处理设施的经济运行规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废弃物再生利用方面,中小企业缺乏规模经济,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而且,中小企业平均生存期短,转产频繁,节能减排设备折旧成本高,在污染治理方面边际控制成本远低于边际破坏成本,治污缺乏效率导致其有强烈的偷排和超标排放动机。
随着研究的深入,战略管理学者认为资源外取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Timmons(1994)指出企业成长是应用资源追寻机会的过程,而不管资源的来源和所有权。Jarillo(1989)实证研究表明高成长的中小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外部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称为网络资源(共享资源),该资源能拓展公司所能利用的机会。Lavie(2006)正式提出了扩展资源观理论,认为资源的所有权或控制权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我们不必完全占有资源,只要能正确利用并分享其能所获得的收益就足够了,通过联盟等形式从外部获取的资源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并认为联盟网络关系本身比从网络中所获得的资源更重要。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扩展资源观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耿帅(2010)认为共享性资源同样具有因果模糊、路径依赖、历史作用以及社会复杂等能够产生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相互耦合帮助集群企业产生竞争的不对称优势进而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从实证角度证实资源共享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西班牙学者F. Xav-ier Molina- Morales(2001)对西班牙瓷砖业集群企业与非集群企业绩效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共享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耿帅(2005)采用数理统计研究方法,验证了共享性资源的存在性及其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支持了共享性资源是集群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这一论断。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外部主体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并与已有的内部资源相整合,实现节能减排的规模经济,降低环境成本,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考虑到扩展资源观视角,我们又将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关系及代表学者进行了梳理,如图1所示。
四、外部组织模式与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主动性
资源外取是中小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与外部组织的合作能够实现资源互补、规模经济,使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收益超过投入,最终带来各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我们对国内外学者就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外部合作模式进行了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供应链模式、生态工业园模式和网络组织模式,并对各模式优劣势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
1、供应链模式
Malmborg(2007)认为中小企业主要为大型工业公司提品或作为它的分包商,随着客户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大企业也要求这些配套中小企业向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变,并为它们提供相应帮助。例如,从上世纪90年代,通用汽车开始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内容列入供应商培训计划,并且对世界范围内的140多个供应商进行了培训,与供应商组成环境咨询小组,开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途径,包括如何把环境因素融入设计、制造等过程,使合作伙伴掌握节能减排的相关知识,提高了供应链企业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在国内,学者也呼吁供应链上各企业展开合作,李向东等(2001)研究提出,通过供应链上战略伙伴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及利益共享,各企业能做到在经济利益及环保效益上的双赢。孙秀梅等(2007)结合ISO14000标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进行研究,主张企业构建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到逆向物流的全面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并认为该模式有利于消除绿色壁垒限制,有利于提升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学者还对原有供应链向绿色供应链转变的条件、绿色(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Harrie(2010)认为压力和激励机制的相关性、焦点公司的创新特点以及供应网络中的合作特性都会导致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形成。张成考(2007)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包括三废处理率、物料能源使用再利用率、废弃物排放达标率等指标的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2、生态工业园模式
生态工业园模式是各国探索节能减排活动的重要举措,在国内外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生态工业园根据生态系统结构进行设计,一个流程的废弃物将成为另一个流程的投入要素,这不仅能使企业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和能源,而且能降低企业处理废弃物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除此之外,生态工业园内的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包括信息中心、环境中心等,这减少了企业在这些方面的重复投资,节约了生产成本。因此,相比园区外企业,园区内企业更愿意实施节能减排活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国际上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向耦合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我国也建立了一些运行比较成功的生态工业园,比如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等,成为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工业园的研究还涉及生态园区的运作机制,园区运作效率评价等方面。Robert(2002)建议利用物质代谢分析方法研究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王兆华等(2003)将生态工业园中的要素分为公共设施类、企业和支持服务链三大部门,并阐述聚变活性因子和裂变活性因子在生态园区所发挥的作用。元炯亮(2003)从经济、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网络方面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3、网络组织模式
网络组织是实现中小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一种新模式,国外学者对该模式研究较早。Friedman(2001)认为网络组织能提高中小企业实施环境战略主动性。Malmborg(2007)就当地政府扮演“教师”和“指导老师”角色的两类网络进行了分析。在政府扮演“教师”角色的网络中,政府部门处在网络的核心位置,它们不仅负责组织改善环境管理的相关会议,而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创造和转移,为那些发展环境管理能力的公司提供知识、信息和观点。在政府扮演“导师”角色的网络中,当地政府主要扮演项目管理者(网络协调者)角色,政府和一些咨询机构签订协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入该网络的公司可以向最能满足其需要的咨询机构寻求合作。这两种节能减排网络都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活动提供了外部支持,使外部相关资源、技术、经验等为企业所用,降低了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并最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预定目标。
另外,学者还就节能减排网络中的一些具体合作机制进行了研究。Fresner(1998)主张各公司定期讨论环境管理问题,并邀请专家咨询团参加公司之间的研讨会,并提出他们的观点,以此来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并发起新的思想。他还主张创建一个网络或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俱乐部。Manring等(2006)强调网络经纪人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网络经纪人熟悉各利益相关者所具备的资源和能力,他们会设计一条协调和整合各利益相关者为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而采取行动的价值链,推动谈判进程中问题的定义、行动规范的协商,并加快网络成员间的合作。
4、各模式优劣势比较
供应链模式、生态工业园模式和网络组织模式都能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但此三种模式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如表2所示。
基于各企业间的长期经济活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形式。供应链中的企业彼此比较信任,关于节能减排的相关技术、信息、经验能进行充分交流,甚至一些企业会为其合作伙伴提供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是,一些中小企业主要为大的工业公司提品或作为它的分包商,市场力量不强,虽参与节能减排活动的实施,但不能充分分享节能减排活动所带来的收益。而且,供应链中合作企业数量有限,不能实现物质、能源的闭路循环,单一供应链模式带动效应较小。
国内外政府都对生态工业园节模式比较重视,在各地新办生态工业园,对原有工业园进行生态化改造。生态工业园基于生态性、循环经济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建立,园内企业可大致分成生产型企业、消费型企业和分解型企业(静脉型产业),各企业能共享信息、技术等资源,实现物质、能源的闭循环。但是生态工业园大部分是基于政府政策而非市场机制建立,生态工业园动态演化发展能力弱,致使园区系统稳定性不强;生态工业园多样性不足,园内企业间合作比较脆弱;生态工业园系统产生“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导致技术与制度创新不足,但其带动作用较供应链形式大。
网络组织模式在国内应用较少,但也必须受到我们的重视。它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众多中小企业整合到一起,共享节能减排相关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而且,基于松散耦合的合作形式,各企业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能避免企业间的“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更容易实现节能减排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但是,网络组织形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络组织形式参与者众多,各企业目标不同,协调困难;各企业间存在信任危机、机会主义行为,难以实现信息、技术等资源的充分共享。但网络组织模式突破了特定地域的限制,参与者不仅包括具有业务往来的各企业,还包括非业务往来企业,以及政府、科研机构、公众等主体,节能减排带动作用较大。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组织理论与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研究”(11BGL06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以体制创新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研究”(14SZB02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常态下江苏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2015ZDAXM004)。)
【参考文献】
[1] Sharma,S.:Managerial interpret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s predictors of corporate choice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
[2] Gingrich,N.:To renew America[M]. New York:HarperCollins,1995.
[3] Porter Michael E.: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4(4).
[4] Porter Michael E,van der Linde 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
[5] 韩瑜:我国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与财税政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7(11).
[6] 耿帅:资源观视角下的集群风险成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8).
[7] 耿帅:共享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一)相关政法规宣传不到位
一方面,对相关政策、文件宣传不到位。当前,许多要求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政策性文件已经出台,但却并没有利用当前发达的传媒使这些文件的思想深入到企业、民众之中。企业领导者没有树立起节能减排的思想,部分企业一心以经济利益为重,将环境效益,员工责任等都放在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对各种环保法规宣传不到位。虽然我国已建立起较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但普法措施却少之又少,许多管理者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不甚了解,做出许多超越法律规定的行为。
(二)中小企业分布分散
中小企业的建立大多缺少规划,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随意性和分散性。这一特性严重影响了规模效应的产生,带来了资源浪费、成本增加、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风险增大等不良后果,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地域上相对分散的企业一旦引进环保节能技术,则需独自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增加成本负担,影响企业运营。倘若企业直接将这笔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则当年就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采用一项新技术,除了固定成本投入外,分散分布的企业还要独立承担相应的花在员工培训、建立新规章等组织工作上的成本。
再次,相比大型企业在许多资源上的自产自用而言,分散分布的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游的原料供给上就要多耗费许多成本,不利于竞争优势的形成。
(三)融资通道不畅通
我国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运行所需资金大多从两方面获得:一是生产经营产生的利润(即内源性融资方式);二是借贷(即外源性融资方式),借贷对象或是商业银行,或是民间资金,或是政府扶持资金。而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原因,直接导致了利润低下,自有资金少,从而阻碍了内源性融资。而对于外源性融资方式,首先,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非常短,所以在向银行贷款时缺少符合要求的抵押物,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或担保机构,贷款难度极大。即使贷过款的,条件也非常苛刻,如贷款利率较高,贷款期限较短等。其次,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始终未形成系统化政策,相关部门落实起来面临诸多困难。再次,民间筹资手段由于债务关系复杂,法律限制多,根本不能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手段。融资难的困境严重制约着这些企业的发展。
(四)外部监督不健全,违规成本低
当前,我国虽存在《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节约能源法》等各种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效果却大打折扣。一方面,当地对GDP增长的热衷极可能导致相关部门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倾向于前者,给企业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当前普遍存在的寻租行为也极易诱使企业使用一些不法手段以获得在环保方面较宽松的规定。
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创力度,推动企业实行绿色生产
一方面,建议通过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媒,加大对环保思想的宣传,增进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推动中小企业管理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以社会大众的巨大影响力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企业家的环保法律意识,以法律的强制作用促使企业引进或开发环保节能技术,进行绿色生产。
(二)推动产业集群的建设,形成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industeal cluster),有时简称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集群内的企业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
针对节能减排而言,首先,集群可以带来成本节约和效益增加。分散的企业需要各自引进节能减排设施,而同一产业区内的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共用排污治理设施的可能性,实现成本的分散;同时集群内企业增大了合作的可能性,同一集群内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能够缓解单个小企业规模不经济的劣势;此外集群内信息共享还可以更好的把握市场信息,扩大产品销量,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加。其次,集群有助于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性。几家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可以集聚人才,共享信息,增大创新的成功率。
(三)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关于改善融资环境这方面,国外许多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为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美国政府1953年设立小企业管理局,一方面为民间风险投资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优惠贷款;另一方面为民间风险投资的相关银行提供政府担保。我国可借鉴国外经验,由政府出面设立小企业发展基金,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实施有倾斜性的信贷和政策扶持。
考虑到因为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通常较短给银行信贷带来的风险,可对中小企业实行短期贷款,或在分期还贷方面作出要求,这样既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又不至于使银行陷入信贷危机。
为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社会效益,应对那些从事绿色生产的企业放宽融资审核标准,优先考虑为那些社会形象较好的企业提供贷款及贷款担保。
(四)完善奖惩制度,推动绿色生产
一、充分认识中小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着总体素质不高、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在一些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资源型产业,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工艺水平落后。如,黑色冶炼及加工行业中小企业数量虽占全部企业的74%,但其总产值规模仅占全行业的20%;在安全和技术要求较高的采矿业,中小企业占采矿企业的96%;在建材行业,落后工艺80%以上集中在中小企业。服务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任务也十分艰巨。如,洗车行业用水浪费、超标排放现象较为突出。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需要广大中小企业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也是每个中小企业和职工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要求广大中小企业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提高,从主要依靠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当前,中小企业在节能减排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不少中小企业科学发展、节能减排意识淡薄,思想和认识还不到位;一些企业工艺装备落后,有些落后生产能力在产业转移中没有依法淘汰;节能减排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措施缺乏,违规排放现象时有发生;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应用不够,节能减排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污染治理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产业集聚区内还难以做到统一排放、集中治理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和着力加以解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全面调动中小企业和职工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健全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加强企业管理,力争使中小企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以及安全生产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一)广泛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广大中小企业和职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各级中小企业部门充分利用信息网和各种媒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基本知识和先进经验,要将节能减排纳入年度培训重点,利用电视、网络以及集中面授等方式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相关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资源警示教育,增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确定若干节能减排示范单位,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两高”行业发展。严格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依法停止供电。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密切关注落后产能转移趋向,坚决制止落后装备设施外流,坚决防止以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等形式新增落后生产能力。
(三)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大力推广共性节能减排技术。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在冶金、有色、石化、化工、电力、煤炭、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中,鼓励使用“零排放”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再循环技术,推动企业内循环经济发展。各类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要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作为支持重点,促进中小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提升中小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水平。
(四)促进服务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力鼓励在信息技术、工程及科学仪器、生物工程、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等领域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生产服务业的产业档次和现代化水平。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五)健全节能减排服务体系,探索污染集中治理模式。组织专家队伍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咨询和诊断,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咨询,并提供设计、培训、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选择若干地区和机构先行开展试点。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中小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机构。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模式,促进公共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一批产业集群环境治理建设项目。支持在产业集群内发展热处理、电镀等工艺专业化企业。鼓励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园区。
(六)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夯实节能减排基础。企业(单位)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职工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强化管理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完善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制度,加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产品质量资格和许可。加强计量管理,完善计量器具和检测手段。引导中小企业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帮助职工掌握节能减排技能,不断提高职工节能减排能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动员全体员工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三、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一)各级中小企业部门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和各省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和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制定本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尽快确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重点和相关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协调。
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也应该看到,我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总体素质不高、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如,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的建材行业,落后工艺的80%集中在中小企业;化工、纺织、造纸以及服务业等行业中小企业也存在用水浪费及超标排放等现象。
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和紧迫任务。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改进工艺装备、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有利于引导中小企业尽早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省中小企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中小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投入小、产出多、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坚持节能减排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技术进步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努力实现全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完成“十一五”全省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中小企业能源消耗、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达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使中小企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预期目标。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要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中小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联合行动、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良好舆论氛围。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组织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和主流媒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基本知识和先进经验,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开展针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相关培训,切实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广大中小企业及职工心中。
2、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两高”行业的发展。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重点是能耗高、污染大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密切关注落后产能转移趋向,防止以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等形式新增落后生产能力。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搞好规划,按照相关要求,有步骤、分批次实施淘汰“两高”、“五小”企业及落后产能企业。
3、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落实全省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鼓励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使用“零排放”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再循环技术,推动企业实现内资源闭环流动。
4、搭建要素服务平台,健全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强化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咨询诊断功能,积极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为创新成长型企业、清洁生产企业、节能降耗改造项目、整体实施节电企业搞好融资扶持;着力破解人力资源约束矛盾,加强企业节能减排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提升企业整体素质。要及时
总结和推广企业节能减排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工作开展。5、强化工业中小企业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增效。工业中小企业是我省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加强工业中小企业节能管理势在必行。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强化管理措施。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夯实节能减排基础;引导企业完善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制度,加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产品质量资格和许可。加强计量管理,完善计量器具和检测手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动员全体员工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三、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一)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抓紧抓好。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领导挂帅,指定处(科),落实专人负责。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吉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1.经济效益
企业作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个体,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投入资金所带来的成果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增加的企业成本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能否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本质问题。
2.政府的监管和扶持
节能减排法规执法力度以及督促力直接影响着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如果政府对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企业给予丰厚的奖励措施,反之,则加大惩罚力度,那么企业一定会积极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二、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忽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
在我国,政府把绝大数的精力用于高污染、高耗能的国有大企业。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却在数量上占有不可轻视的地位,中小企业如果想要更新设备开展节能减排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他们而言是风险巨大的,所以,没有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没有动力和能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2.激励机制的吸引力较弱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它与政府所追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目标上的偏离。目前政府出台的激励机制大多为通报表扬,给予荣誉勋章,这种行政范围的口头性激励政策对企业的吸引力十分有限。企业投入资金进行节能减排,消耗物力人力,也希望在资金等方面得到多元化的激励,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有效的结合到一起。
3.激励机制的执行力较差
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方式是由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然而,由于政绩考核和地方GDP挂钩,为了在同级地方政府中胜出,基层政府只能大量的进行招商引资。但地方政府的整合资源有限,所以,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往往被招商。因此,当中央政府下达节能减排指示时,地方政府由于自身利益和经济资金的考虑,往往行动滞后,激励机制推行力度较弱,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缓慢。
三、完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的途径
1.将节能减排列入政绩考核
重视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为了改善基层政府的不作为,应该建立节能减排与干部业绩的挂钩,进一步规划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把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等福利民生问题与政府干部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对按时完成资源和环境指标的地区给予相应的财力补助和奖励,对没有完成资源和环境指标的地区,扣减相应的财力补助和奖励。
2.利用财政政策对节能减排进行激励
基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可以考虑给节能减排达到一定目标的企业提供物价补贴、财政贴息等。对于生产节能减排产品的企业实行低税率扶持,主动帮其引导新的技术和设备,反之,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征收高赋税,引导企业采取节能减排行为,变压力为动力,利用节能减排获取绿色效益。从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产。
一、碳金融发展现状
碳金融又称碳融资,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建立了三种实现减排目标的国际合作机制,其中CDM是议定书中唯一涉及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其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通过与发展中国家项目合作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议定书所规定的减少本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二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组织申请加入清洁发展机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并把这个减排量指标出售给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碳交易主要是基于CDM的交易,碳金融也主要是依托于CDM的金融活动。
近几年,碳交易规模显著增长,2010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同比增长了5%,达到1 200亿美元。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分析认为,2011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 1 360亿美元的交易额,比2010年增长了15%。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作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目前中国在CDM项目及核证减排量(CERs)供应量方面已占领先地位。根据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数据,截止到2011年8月15日,我国共有1 522个项目注册成功,占全部注册成功项目总数的45.37%,这些项目的预期年减排量将达到320 871 334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部注册CDM项目预期年减排总量的63.82%。
随着CDM项目的发展,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在不断完善,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人力、物力、组织和制度基础,对碳排量的计算、检测及实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排放权交易所主要有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它们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战略投资方,学习借鉴国外做法经验等多种方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同时,我国的企业也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并在能源监测统计、汇报审计等方面建立了技术、设备和人才的基础。相关部委和各地方也在能源统计、审核监控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建立了能源消耗统计审核等制度。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意义
从2003―2008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上报数(表1)可以看出,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的低碳项目的上报数在逐年上升,二者在上报项目总数中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了15.27%,这从侧面说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企业数量较多。从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CDM项目来看,减排的项目类别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减排类型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等方面。从中还可以看出,我国已有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项目业主参与到CDM项目中,其中部分通过与国外合作(双边模式)共同开发,也有部分是以单边模式(主要指项目业主自己承担前期开发成本和风险,将项目注册成功后再寻找买家)独立开发。
由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潜力较大,加之科技型中小企业能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鉴于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所提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指从事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低碳技术领域的企业。
三、碳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助推作用
(一)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具有高风险的经营特征,加之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缺少必要的信用担保体系,使得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碳金融的发展,可以使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CDM项目,获得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减少的碳排量还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向发达国家出售,获得收益。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市场也为CDM项目提供融资、担保以及设计各种碳金融理财产品等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以绿色技术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在CDM机制下,中国企业或组织参与CDM国际经济合作能够得到的主要是减排设备以及设备的维护和运行技术,而并不是减排设备的制造技术,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还是发展自身的低碳技术,这是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和技术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规定,以环境和能源技术为中心,加快节能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开发,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例如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如煤矿甲烷回收技术等。表2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数及估计年减排量情况,可以看出,有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减排项目类型在我国CDM项目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估计其年减排量也占到了总减排量的67%左右。
(三)有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提出了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取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履行社会环境保护责任。对其而言,除了提供低碳技术和产品、进行碳交易外,还应该将碳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以降低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2011年6月26日,国内首个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表3)在北京,共有41家机构入选,其中有数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列榜中。这些机构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指标(VERs)的方式来抵消自身在运营企业或者组织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约21万吨。
万信达(广州)科技制品有限公司作为入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列11,率先完成广东省首个资源碳中和(碳补偿)项目。该碳中和项目是由万信达公司委托广州东润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完成的。东润在检测、计算万信达2009年生产和商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基础上,通过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5 000吨资源减排量来抵消万信达2009年所产生的碳排放。万信达公司作为IT及媒介产品包装行业的领军者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在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履行了企业环境保护责任。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相关建议
科技型中小企参与CDM项目,离不开有效的碳金融市场,而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政府政策、金融机构资金以及企业技术等要素的支持。以下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到CDM项目中
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或新能源的开发都需要投入较多的前期费用,因此建议政府制定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的扶持政策。例如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提供比一般企业更多的优惠,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致力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引导其发展低碳经济。英国在2009年财政预算案宣布了4.05亿英镑的资金计划,用以支持其发展世界领先的低碳能源产业和绿色制造业。这笔资金的主要目的,就是支持开发和部署低碳技术,如风能、海洋能,并帮助吸引和保护英国低碳产业供应链上的投资。
2.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咨询服务中介机构
大型的CDM项目及CERs交易审批程序复杂,并且需要经历很长的周期。我国申请CDM项目首先需向国家发改委审批;然后通过国际认证机构(DOE)的认证;最后由CDM执行理事会(EB)注册和签发。目前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CDM项目还缺乏认知,也没有意识到碳排放权给企业带来的商机。鉴于此,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专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CDM 项目咨询服务中介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提供咨询和指导,以辅助其完成审批和交易过程。
3.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信贷绿色通道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履行节能减排政策,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也参与到了碳交易市场中,为能源节约、能效提高和新能源开发等CDM项目提供“绿色信贷”等服务。截至2010年年末,我国兴业银行累计发放的节能减排贷款超过了1 000笔,金额近500亿元,可以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 870多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 000多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70多万吨。但是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绿色信贷的同时,也制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规则。因此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申请CDM项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相应的信贷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出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双边模式)各参与方的运作模式图(图1),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外投资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咨询机构。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层面
1.小型CDM项目的捆绑交易
大型CDM项目的申请程序复杂,且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而小型CDM项目的申请程序和规则比较简单,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得到批准和建设,但由于小型项目所产生的认证减排量在规模上往往难以吸引购买者,因此建议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小型CDM项目的捆绑交易,捆绑项目所得的CERs可作为一个总体来销售,增加了其对潜在购买者的吸引力。同时,对小型项目进行捆绑,还可进一步降低小型CDM项目的交易成本。小型CDM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最大规模不大于15兆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二是每年节能量不大于150亿瓦时的提高能源效率项目;三是每年直接排放低于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其他项目,此类项目可以包括能源项目、燃料转换、工序以及废物管理等。
2.合理控制CDM项目风险
CDM项目的开发涉及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CDM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如2012年后中国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决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检测或核实风险问题,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等。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等原因,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风险演变成最终的损失,将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及成本大小选择CDM项目,并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合理预测风险并加以控制。
3.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联盟,共享碳交易信息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保持核心竞争力,快速发展,就必须与相关企业结成广泛的联盟,以分享碳交易信息和先进的低碳技术。通过建立企业联盟,可以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了解自身低碳技术水平和潜在优势的同时,分享全球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信息,了解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走向,还可以分享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成功的经验;通过联合行动,与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互动机制,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五、结语
当前,我国的发展方式面临着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转向主要由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迫切任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机制,碳金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中来,以获取低碳经济带来的商机。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应该利用这一机遇,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为企业融得资金,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 邢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 彭欣,刘玉慧.清洁发展机制下中国企业市场机遇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
[4] 宣晓伟.碳排放权交易应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N].中国经济时报,2011-08-08(8).
[5] 王刘芳.银监会:中国7家银行试水碳金融[N].北京日报,2011-07-04.
[6] 叶国兴,李丕东,陈帅.捆绑小型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相关问题研究与对策[J].生态经济,2008(9).
[7] 广东省首个自愿碳抵消项目完成[EB/OL].省略/news_info.asp?ClassId=72&Id=81.
一、中小企业所承受的压力
近年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中小企业经营与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和压力,它们的生存发展状况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根据调查我们发现,企业目前承受的低碳社会责任压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认证、能耗压力、资金紧张、成本压力、产品/食品安全压力、来自政府方面的节能减排压力、浪费行为、员工的不合作行为、要求企业减少环境影响的压力和要求企业提供健康和安全保障的压力。
本文依托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职业群体公民行为推进中小企业低碳社会责任策略研究――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研究”展开研究,调查行业主要有化工、建筑建材、农牧渔业和食品加工、生产加工制造、物流交通和服务业、制药、电力、造纸印刷和采掘/资源型生产。根据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后,利用SPSS19.0软件,通过频数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数据。
二、不同行业所面临的压力现状分析
各行业在面对不同压力时,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承受能力。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资金问题,生产成本上升过快,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及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是导致企业遭遇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66.2%的中小企业存在资金压力。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只有两个: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但是,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成本较高、民间借贷容易引发资金恶性循环等原因,中小企业仍然呈现出融资难的局面。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要素,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能耗增长迅速,有56.6%的中小企业存在能耗压力,这与中小企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有着直接的联系。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突出。49%的中小企业存在要求企业减少环境影响的压力。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它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中小企业中,恶意排污等事件时常发生,许多企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成本压力主要是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一般情况下包括解决环境所造成的问题、员工的福利等问题。39.4%的中小企业存在成本压力问题。现阶段我国在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成本计量困难、成本管理困难等问题,这与我国还未参与到国际化有直接的关系,我国企业要参与到国际经济竞争之中去,就必须融入到国际化趋势中去,也就必须履行好对应的社会责任。
浪费是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管理不当。企业生产应按照客户已决定的产品数量和约定时间进行工作,必要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做出必要的数量,除此之外都是浪费。39.3%的中小企业存在浪费压力,适当的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浪费的行为。
国家现在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正确认识节能的必要性,认真分析企业高能高耗的原因,积极针对自我情况寻找解决办法,并开发创新性节能产品。37.4%的中小企业企业存在来自政府方面的节能减排压力,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也应给予高度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融资机制。
SA8000是全球第一个有关企业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它适用于世界上各行各业各个规模的公司,它的宗旨是确保生产商和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都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36.6%的东北中小企业存在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认证压力。东北三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不如南方沿海地区,整个东北地区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企业屈指可数。国际认证压力在东北地区中小企业中承受的压力很小,这是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国际化低的表现,应该加强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等,并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的做法,实现经济全球化。
中国企业承担着为员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福利制度、健康保障、安全保障等费用的责任。但目前,在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履行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参保率不高,没有实现全员覆盖,一般只有高层参保,普通职员参保的很少。27.1%的中小企业存在要求企业提供健康和安全保障的压力。
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决定了IT产品在加强技术创新和重视节能减排作用方面的步调不一定协同,由于共性技术和产品的技术应用和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十分明显,一旦被普遍采用后要进行淘汰,社会经济成本将是极大的。
以政策管制和环保标准保证绿色IT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就国内实践看,很突出的一例就是淘汰落后产能行动。小火电等落后生产技术在市场中多年屡禁不止,在政府出台了各行业落后技术和设备标准及公布相关企业名单后,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却开始有了实质成效。
绿色IT技术的推广应用宜从关键行业开始,来自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建筑、交通和能源部门将是绿色IT技术产生最高节能减排效益的行业。我国绿色IT技术在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应用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六大行业中企业生产技术差距过大是造成行业整体能效低下的主要原因。以钢铁行业为例,大中型钢企2009年的钢可比能耗为697千克标准煤/吨,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的610千克标煤/吨。
作为我国先进生产水平代表的千家企业,2006年的吨钢综合煤耗就已经达到618千克标准煤/吨,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2010年完成的《中国钢铁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看,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应用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利用信息化进行节能还存在很大的改造空间。
数据显示,即使是作为大中型企业的宝钢也有50%的节能贡献来自其能源管理系统。对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而言,短期内建立起自属的成熟能源信息系统尚存一定困难,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对这些盈利有限的小型项目并不热衷,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小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改进的一大瓶颈。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10-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一、“十一五”时期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实力成倍增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社会贡献日益显着,为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从企业数量和资金规模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速高达14.3%,已经超过840万户,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注册资金年均增速达到20.1%,总额超过19万亿元;从对外贸易来看,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出口总额超过4500亿美元,高于国有企业出口总额1倍以上,5年涨幅超过200%;从税收贡献来看,2010年全年,中小企业完成税收总额11173亿元,5年年均增速达22.2%,分别高于全国和国有企业2个百分点和12.7个百分点;从新增就业来看,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较2005年底增加6000万人,年均增加1200万人,年均增速超过9%,成为我国吸纳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1]。
“十一五”期间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崛起,现出了无比强大的活力和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和社会公益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发展机遇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十一五”时期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近年来,中小企业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日渐严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企业面临较大风险
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采取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将在较长时期内助推汇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一些国家为拉动内需、增加就业,而持续强化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不断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这些都将对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困难和风险。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来自新兴发展中大国的投资和收购兼并活动,特别是对能源资源领域和重要产业的跨国并购采取了诸多限制措施;对部分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购买先进技术和设备有选择性地进行了封锁和限制,这些将对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以及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加速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带来不利影响。
2、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整体效益下滑
多种成本上升因素叠加,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了一些中小企业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一是原材料价格等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涨。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已经来临,居民的生活资料价格不断在上涨,企业的生产资料也在大幅涨价。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资源的购进价格一路攀升,给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造成了巨大压力。二是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型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近几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每年都在升值,而美元又在不断贬值,这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着重创。比如温州的这些企业原来每年的毛利还能达到7%-8%,现在已经降到1%-3%。人民币每年2%-3%的升值,实际上已经造成50%的民营企业面临破产。三是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低利润”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员工加薪的巨大压力。新《劳动合同法》又明确规定合同期满员工不再续签合同要给予经济补偿,加班费用和社保缴费也有所增加,这无疑又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加重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负担[2]。
3、生产经营资金短缺,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出口受阻,国内市场尚未开发,使得产品库存加大,现金无法回流导致生产经营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加大。另一方面,融资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受银行信贷紧缩、贷款实际利率上浮等影响,加上国内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各大银行相应增加了对贷款的管控,普遍减少了对企业的授信额度。而缺少抵押物而又不符合担保贷款条件的广大中小企业无疑成为了信贷挤压的对象,更加提高了获得资金的难度。
4、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使中小企业难以适应
随着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迫使企业必须安装必要的环保设施和实行清洁生产。这些政策从长远来看是利国利民的,但由于政策力度大、范围广、适应期短,叠加效应日益明显,短期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效应较大。加之我国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环保节能政策的实施使这些企业面临着两难境地:不调整、不转移,就面临原所在地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制约;调整、转移,又难以与原有产业集群、产业链条相衔接,要在新的经营场所重新组织产业链配套,成本反而会上升更多。由此造成有些地区为了发展低碳经济,达到节能减排目标而采用了不合理、不科学的强制措施,迫使很多中小企业不得不停业甚至关闭。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展现出了许多利好消息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首先,《“十二五”规划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也是广大中小企业的必由之路,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议》突出强调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这对于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激发民间投资的巨大潜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议》指出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区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这对于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小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展望“十二五”,中小企业一定会成为转方式、保民生的重要力量。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我国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向依靠技术创新转变
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表明,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难以抵御市场的冲击,更难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依靠技术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一是要提高原始技术创新能力,在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技术领先。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研发中心,加强基础、前沿、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争在本行业领域进入世界领先水平,摆脱核心技术过度依赖国外大企业的局面。中小企业要走“专、精、特、新”的差异化创新道路,解放思想,开放思维,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加强产业联盟和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速度和效率。二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必须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大力提高引进国外技术质量,在充分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努力转化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还应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加强与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三是要不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大规模、高效益的技术改造可以大大改善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今年,国家将继续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并将中小企业纳入到了支持范围。企业要抓住难得的政策机遇,用足用好技改政策,重点围绕开发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来进行改造,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有力推进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
(二)实施人力资本战略,推进企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或满足于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维持企业的生存,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更多地转向依靠知识特别是员工素质提高来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当前,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最为关键的是努力培养和造就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人才发展,努力提高企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和使用,抓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重点围绕生产、营销、管理各方面工作,高度重视抓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变
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是气候变化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国必须抛弃传统的以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支撑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这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从产品设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入手,积极开发和运用绿色低碳技术,致力于打造绿色产品生产链,将节能减排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最终目标。
(四)鼓励金融创新,推进构建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
构建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国家要下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小型金融机构,鼓励以民间资本为主体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机构;制定审核标准,严格审批程序,逐步允许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在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地下金融公开化、规范化;鼓励金融创新,稳步推进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集合债券融资,积极探索试点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基金发展;加快发展信用担保、产权交易、审计评估、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探索融资超市、网上融资服务等多种模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便利。同时,国家要结合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于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的银行体系,引导和鼓励大型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3]。
(五)加强政策扶持,推进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推动各类实验室和测试中心向中小企业开放,畅通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对接渠道;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推动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扩大创业辅导范围;改进中小企业税费政策,继续调整和降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减免新建小企业和个人创业的税赋,制定针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清理各种行政和事业性收费;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通过吸引更多相关中小企业聚集,不断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为特点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有序竞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条主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转折。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主动作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快自主创新,切实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发展成为新经济形势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一、项目分类
根据项目完成时间,项目库项目分为竣工项目和在建项目两类。竣工项目指*年年底前已完成设备安装,开始投入运营的项目;在建项目指*年年内开工建设。两类项目的建设周期都不超过2年。
二、申报企业基本条件
1、在*境内注册的非上市企业。
2、中小企业。即符合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3、自主创新能力强。申报企业原则上应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本条件。
4、企业经济效益等各项指标处于领先水平。
三、项目推荐重点
1、先进制造业。重点是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产业等领域技术改造项目。
2、新兴产业项目。知识型产业(创意、软件、动漫、服务外包、工业设计、节能环保工程等)、生产服务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3、节能减排、资源再生利用项目。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等四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必须是节能减排项目。
4、品牌产品做大做强项目。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所在的中小企业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的技术改造项目。
5、与大型企业协作配套和专业化改造项目。重点是为重大技术装备提供配套产品的技术改造项目,生产和工艺专业化改造项目。
四、推荐要求
1、竣工项目的推荐。原则上以“*年度省中小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汇总表—在建项目”为准,请各地对项目进行跟踪确认,符合条件的可作为竣工项目推荐,个别地区数量不足的,可适当增加项目。
2、项目投入力度。项目设备投资规模不低于200万元。
3、纳入全省百家重点培育高成长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专家评审范围的企业,凡有符合条件的项目,应确保重点优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