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8: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农业市场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基于产品供给能力的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过程研究
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产业供给能力是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源泉,也是实现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的本质属性。武陵源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是其发展旅游产业的根本,没有古老悠久的开发历史,没有帝王祭祀、历代圣贤题留的碑刻铭文,它却具有另一种原始的野性美和自然美,正是这种独有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让武陵源成为人类科研宝地、览美天堂、生态旅游的乐园[3]。因此,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在融合过程中一些先行产业组织与机构,首先应该对武陵山区与旅游资源与生态农业资源的旅游经济开发功能进行识,鉴器别优势互补之处;然后对两者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为两者的融合找到突破口,消除两者之间的障碍进而淡化原有的产业边界;最后再结合两之间的内部功能所发挥的市场价值活动,进行市场的开发,在价值链与市场价值探索上达到共识。
三、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过程模型构建
项目名称: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实施范围:农业示范场
实施单位:
项目负责人: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一)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是加快我镇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为广大农户生产品种优良的蔬菜和肉类产品,同时是优化生态坏境、带动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基地,也是优质蔬菜和生态畜牧业的示范园。对于推进我镇现代农业建设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农业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在于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及标准化生产水平的高低。我镇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在基础设施、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都体现了现代农业的水平。因此,本项目建设,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是稳定我镇农产品市场、满足广大群众蔬菜、肉类消费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镇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产品消费不断增强,蔬菜、肉类需求和消费量不断增加,为解决生产与需求矛盾,必须加大投入,稳定农产品和生猪肉牛生产,保障蔬菜和肉类供应。因此,本项目建设正是顺应市场的需要。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由于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有着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和效益,技术操作简单、见效周期又短,且符合我镇实际,因此此项目建设切实可行。
(一)我镇具有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有利条件。由于我镇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自然条件良好,十分适宜种植茶叶、蔬菜、药材等作物,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可大幅提高产量、节约生产投入。这些因素为我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抓住机遇,建设高标准优质蔬菜基地和养殖基地。
(二)蔬菜生产、生猪和肉牛养殖是我镇的优势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和养殖业是我镇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可长期发展的优势产业,对稳定我镇农产品供应、满足群众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我镇具有高标准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技术条件。我镇为该项目的建设实施聘有专门的技术负责人,并设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配备有农业技术员,同时种植、种养技术操作简单,已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推广网络,为大力建设我镇生态农业示范园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三、项目内容及规模
一是建成5000亩高效生态茶园、3000亩木瓜园、1000亩软籽石榴园、200亩大棚蔬菜、20万袋袋料香菇、10000只山野鸡、3000头生猪养殖基地和1000头肉牛养殖基地;二是新建U型渠2000米、安装太阳能灯100盏。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资金筹措方式:政府投资。
五、效益预测
(一)生态效益:此项目建设,不仅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减少了农产品的有害化学物质的残留量,有利于生产发展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可以改善农产品种养环境和人居生态环境,园区实行种养结合,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而且促进物质、生态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农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1.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压力大
生态农业生产对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生产环境约束趋紧直接影响并制约生态农业发展。不正视农业的环境治理,整体上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导致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已经主要不是人口的压力,而是农业生产方式、农村人口结构和农村产业发展和转型所导致的。由于工业发展中对于环境承载能力的透支,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代价,重金属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在产量至上理念的推动下,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耕地及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禽畜养殖业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农业生产的排放物已经成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现实的挑战。生产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亟待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复,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逐利冲动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相对于工业生产而言,农业生产周期长,容易受自然灾害、天气、病虫害等不确定风险的影响,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工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程度高,信息透明度好,相对更容易进行质量追责。农产品的生产供给者数量众多、来源分散,流通环节中的加工、储存、运输、分销等环节均存在安全风险,对农产品质量无从追溯或追溯成本过高。逐利思想的诱导和市场秩序的缺失,致使一些急功近利的生产者竭泽而渔。生态农产品生产标准严格,但实际操作中监管存在漏洞,经销商随意标注生态标识等违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处置。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秩序不规范叠加,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破解信息不对称亟待整治认证领域乱象,打击假冒生态农产品,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增强交易信任。
3.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
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是提高农业安全水平的关键。投资现代生态农业投入的资金大、成本高,投资回报速度较慢。只有当生态农产品能够得到足够的回报,农业从业人员才有积极性恪守生态农产品的严格要求。生态农产品定价面临顾客的购买欲望与价格之间的反差,虽然消费者都想享用优质农产品,但面对相对较高的成本和售价,部分人群只能是望而却步,市场前景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需要细分市场精准定价。生态农产品如果定位于高端农产品,高端消费者为了食品更加安全,愿意也有能力花费更多的代价。但仅仅面向高端收入群体,受众面较小,市场前景不宽。如果定位于中高端农产品,必须将规模做大才能保证投资收益。部分农产品价格涨跌频次高、波动幅度大,分散生产的农户在承担价格风险上缺乏避险手段。
4.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
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巨大、种类繁复,数量众多、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处于产业链的下游、风险承受能力弱,面对市场缺乏议价能力,被迫依靠低廉的价格和粗放的产量谋求生存空间。农产品重要特性之一是“盲点商品”,仅从外观很难判断其质量高低,市场上既有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情况,也有鱼目混珠投机取巧的现象。销售者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而缺乏议价能力的农民只得以量取胜。数量至上影响下的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导致抗生素与食物添加剂的滥用,工业化原料、准工业化原料等诸多种类的东西,披着增加产量的科学外衣出现在农业各个生产环节。一些地方出现生产上的“一家两制”双重标准现象,不同用途的农产品采用不同的方式生产,用于出售的首要标准是高产,用于自己吃的首要标准才是安全。
二、生态农业改革的路径探索
1.强化科技支撑,锻造动力引擎
以科技创新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和重大技术推广,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使用更少剂量的化学农药和肥料,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实施综合的农场管理。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院所、大学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生态农业选址在土壤质量、灌溉水源、环境空气等方面必须符合安全标准,加强农业用药安全管理,减少化肥使用量,即使牺牲产品的品相和产量也要保证符合生态标准。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武装生态农业生产。推广3G智慧农业物联网远程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利用云计算等新手段将互联网从桌面延伸到田野,实现农业生产与大数据智能衔接。以优质种苗产业化开发、推广温室智能系统、工厂化水产养殖、现代设施化畜禽养殖为手段,有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根据农民培育需求变化,调整培育对象和培育内容。侧重培育需求更强烈的新型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在做好传统农业生产培育的同时,加强农业产前和产后的培育,增加农产品销售、管理、品牌建设等针对性较强的培育内容。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使其增强抗风险能力。
2.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农业品牌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莱瑞莱特指出:“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占有统治地位的品牌。”随着产能过剩的凸显,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企业经营策略从重视生产到重视营销,再到重视品牌建设不断演进,力图从众多的供应商中脱颖而出。品牌是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对消费者的承诺,消费者的认同是品牌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品牌有助于建立质量安全与信誉管理的载体和约束机制,可以减少搜寻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品牌产生的溢价效应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生态农产品应具有与其他同类商品的明显差别和鲜明特征,正是这种差异性将这些产品与同类商品在消费市场中区分开来。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为满足顾客需求,重视顾客需求调研,掌握和引领顾客需求,企业才能找到进步之阶。随着消费层次的提升,人们的消费心理有所改变,从单纯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向更加关注商品包含的情感价值、美誉度等。新品牌主要关注品牌创建,求新求变以形成品牌资产,老品牌主要关注品牌维护,延续消费者对老品牌的正面回忆和情感。
3.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农民增收能力
建立和完善市场利益分配机制的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生态农业必须使农户得到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推广和发展。农业增效仅依靠土地流转增加规模化程度是难以实现的。农民增收不仅取决于产量增加,更取决于价格形成及其背后的市场力量对比。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仍然是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说明大规模集中经营并不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障碍的万能灵药。解决分散生产与庞大市场对接风险的精髓在于,如何以社会化服务为中介帮助农民顺利进入市场,如何建立符合多元主体意愿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农民的议价能力需要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台湾、韩国、日本等东亚农业发展模式限制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目的在于侧重保护农民的收益。在适度规模农户和小农户的现实基础上,以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市场对接、安排生产、提供技术和金融服务,农民合作组织可以从农民急需的生产服务项目入手,提供机耕、供种、灌溉、植保、收割、储运、分拣、保鲜等服务,发挥规模优势获取一定的盈利空间。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通过农民组织化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农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掘农村社会资本熟稔的潜力,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农业农村。
4.丰富营销渠道,拓展盈利空间
关键词:
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问题;细则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1.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以田园风光、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兴旅游产业。它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背景,乡村文化、民风习俗、生态农业为依托。通过运用美学、可持续发展原理、生态建设原理、旅游学理论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生态规划[1]。形成农村生态建设,生态管理和游人观光、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获取农业知识、体验淳朴乡间民族风情的一系列生态农业旅游活动。这种新的旅游方式对生活在喧闹城市中的居民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2.生态农业旅游的特点一、稳定的市场特征: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客源是来自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节奏快、压力大、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对回归田园,悠然自得的渴望。二、旅游项目多专业性强:生态农业旅游结合了田园风光、乡间生活习俗、农事劳动、传统手工艺、农村节日庆典等旅游资源,专注于提高旅游项目的服务质量,开发规划专业性层次性丰富的旅游服务内容[2]三、具备独特的地理性特征:开发过程中注重对特色地理性农业资源开发,发展区别于其他地区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二、独山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1.自然环境一、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南部,具有其独特的喀斯特地理环境,海拔最低拔500m,最高点1465m,平均海拔为850-1100m。二、气候条件宜人,独山县属于我国西南部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光照充足。年降水量1429.9㎜,年均温在15℃,最高温32℃,最低温零下2.0℃,植被茂密,绿地覆盖面积高。三、农业特色突出,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区,梯田分布特色明显,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地区的代表性农作物有水稻、白玉米等。
2.社会区位条件和优势一、靠近国家级旅游景区荔波漳江景区,紧靠黔南州州府都匀,市场区位优势显著。旅游客源地市场广阔。都匀市区人口35万,荔波漳江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给独山生态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客源市场。二、交通区位优越,地处西南与华南经济圈交叉点,是大西南进入两广出海口的必经之路。铁路交通方便,黔桂公路贯通全境,通往荔波樟江风景区的公路已建成通车。
3.资源条件和优势独山县耕地面积25.5万亩。县内建有生态旅游观光园。园区主要休闲方式有植物花卉欣赏,蓝莓、西瓜等果木观光采摘。园内还具有农家乐、生态餐馆、休闲度假区等场所提供烧烤、游泳等休闲娱乐活动。在体验完农事生产后还可体验独居特色的独山布依族苗族的山歌舞蹈,观赏独山花灯、野性斗牛等独具特色的乡间文化活动。
三、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正确看待农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生态旅农业游不能只依靠一个城市的客源生存,也不可能把全县农业资源都开发为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注重农业的发展,以农业为根本,稳步发展旅游拓宽客源途径,形成旅游业与农业经济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3]。
2.注重农村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农村优美的环境,幽静的生活,淳朴的乡间民风。让饱受城市喧闹、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大的城市居民感到轻松、愉悦。这也是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吸引力所在,一旦吸引力被破坏,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发展将举步维艰[4]。因此,独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保证开发保护相协调。
3.因地制宜,地方开发特色、避免盲目跟风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要注重特色开发,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开发条件制定开发策略[5]。结合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高效发展模式。
四、生态农业旅游的实施细则
1.搞好品牌效益、实施产业化发展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引进企业资金注入,加快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重视对景区品牌宣传,打好品牌效益的竞争赛。
2.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与乡间文化相结合旅游产品生态农业旅游活动内容不仅限于农事劳动、景观欣赏方面,生态旅游需要有机的把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发挥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政府做好牵头带动主导作用、对旅游部门进行管理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政府必须做好牵头带动的作用,创造发展的机遇条件,解决发展难题。提高旅游业对地方经济推动作用,改变旅游发展观念。加强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观念学习,研究,扩大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空间。
五、结论
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巨大的经济潜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要改变传统旅游开发理念,形成独特的新兴旅游业开发模式,以依靠农业资源为开发基础,结合乡间人文景观,提高生态农业旅游辐射范围,保证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安,高阳,郝革宗.城市郊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初探—以马山县为例[J].市场论坛,2006,(2):13-14.
[2]曾晶,李威,陈昭颖.城市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天兴洲为例[J].知识经济,2008,06(100):64-65.
[3]问建军,文录凤,张青山.浅谈生态旅游的开发[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02):24-25.
1 现代农业的含义
现代农业是同传统农业相比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产生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几个方面,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农业进行一定的支持,在管理农业的过程中以科学经营理念为原则,从而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具体上看,现代农业的含义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各类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其动力主要是石油和电能,除此之外,化学肥料和农药也应该广泛的应用其中。从总体上来看,现代农业的物质和能源都是由工业部门所提供的。其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指导时,通过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然后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第三,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区域生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产品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林、牧、副、渔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仅如此,农业还同工商业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品大大提高了其商品化的属性。第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制度和农民生产方式。现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民通过合作的方式不断扩大其农产品饿生产规模,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农民的生活方式。
最初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就是机械化农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又增加了良种化化学化以及水利化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认识到,过去那种只注重技术和经济的农业发展是不对的,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效益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现代农业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做好农业生态建设规划工作
因为我国各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以及生态模式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在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要对各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管理形式、产业规模以及区域协调等进行规划,从而有效的推进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
2.2 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
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所以为了使这些技术能够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应该对与生态农业生产有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这些技术一定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安全和生态管理技术。
2.3 走市场化道路,将生态农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进行不断推进
多年的农业生产的经验表明,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上市场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否则,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失去动力。这样看来,现代农业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要将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并且对生态农业的龙头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与此同时,构建出一条“科-农-工-贸”一体化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将各种不同的生产模式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之中,例如:“公司加农户”模式、“公司加基地”模式。当前,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跟随国际科技发展的潮流,进行各种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技术规程与标准的制定。
2.4 进行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并且通过大量生产健康食品为农民增收
未来能够顺利打通出口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通行证就是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因为当前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而健康安全的食品主要是通过现代的生态农业生产出来的。所以,现代农业应该鼓励农民进行健康食品生产,生产那些具有市场前景并且具备健康特色的农产品,创建国际农业产品品牌,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第二,将单纯的面向国内市场转变为面向国际市场。第三,转变为符合功能性的农业生产。第四,转向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2.5 不断对农业基础化设施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
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一方面可以将农业产品作为生产原料提供给其他的产业,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他还将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给所有人。所以,国家一定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中来,同时将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将生态补偿计划考虑到农业生产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将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行巩固。
2.6 加强专业知识的推广,健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律
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所有人的参与:农民、领导、科技人员都要参与到生产中来。所以,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广有关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对农民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农民对现代农业的了解。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也能够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依法发展。
3 结论
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石油农业等几个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证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
天津市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在天津市近郊中,仅西青区被列为生态农业试点。1995年至今,天津市环保局与农林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村创建工作,其中有"农业型"、"农林型"、"农渔型",还有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生态村镇,如城郊型生态村--传子营、生态农场--宁河原种猪场、综合型生态村--水高庄等一批具有不同生态模式的村镇。
一、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决定了我国农业决不可重蹈外国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 经济基础的现状决定不能搞"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而是建设具有自己特点、 费省效宏的生态农业[2]。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并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
二、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理论落后于实践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农业精华,不同地区都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但目前在理论上还有很多方面尚未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总结,许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仍处在经验水平。
2、未能全面推广
中国生态农业基本上走着一条由政府行政命令驱动"自上而下"的路子,这曾对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重生态农业模式示范,重抓典型,轻全面普及和农民自发参与的运作机制[4]。由于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农民主动性不够,使得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相脱节,且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因此,生态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很难真正落到实效。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处于相对"低潮"状态。目前,西青区生态农业建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与全面普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5]。
3、缺乏市场调节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少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通常过分注重生产过程,强调模式内部结构的组建与优化,而没能充分考虑农业产前与产后市场的需求及其调节作用,脱离市场。因此,通常组建出来的在理论上十分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往往不能适销对路,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经济效益低下。显然,这样的模式不会受到欢迎,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最终必然会被淘汰[6]。因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及生态经济效益为驱动,是保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产业部门之间的耦合与产业化不足
由于以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往往盲目追求"小而全",把一个模式结构组建得很复杂,组分很多,似乎很完美[7]。但是,这样的生态模式所需的资金与人工投入较多,要求的配套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高。因此,如果将上述一个复杂系统的不同环节分解到一系列的部门产业(或企业)中去,进而形成产业链,强调部门产业或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以及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单个企业部门的投入,以及分担市场风险。小规模的、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天津市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问题是当今西青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三、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研究
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必须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特别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组合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使它们成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特别要加强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不同技术之间的组装与整合及其创新、不同层次模式之间的尺度转换、生态农业安全及其生态管理技术的研究[8]。
2、推广生态农业建设
当前,天津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农业部已推荐使用十大类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但由于广大农业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对生态模式与技术的需求也必然是多种多样[9]。因此,建议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组织力量在整个西青区范围内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总体布局、具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综合效益分析、市场前景预测、组织管理形式、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化模式、区域协调以及生态农业制度创新等内容,这是全面推进天津市西青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离开了市场,生态农业就没有生命力,这是我国20多年生态农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此,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科-农-工-贸一体化"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10]。同时,要顺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制定不同类型生态农业模式的生产技术规程与相关标准,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与产品信息服务网络,这是推动当前天津生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钟晓青.也探生态农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1).
[2]张壬午,计文瑛,张彤.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5,(12).
[3]陶战,郑向群,成卫民.我国"十五"计划期间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3).
[4]解芳.生态农业的三种模式[J].农药市场信息,2001,(2).
[5]穆雷,曲阳.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J].杂粮作物,2000,(20).
[6]刘健.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讨论[J].上海环境科学,1998,(7).
[7]高尚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农业研究,1998,(6).
[8]黄培.绿洲与生态农业及其持续发展[J].新疆环境保护,1994,(3).
中图分类号:S8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1-0035-01
养鹅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养鹅具有投资少、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符合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增收的期望。养鹅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在饲养方式上由传统养鹅转向种草养鹅,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种草养鹅属于节粮型畜牧养殖项目,具有饲养周期短、投资少、效益高的优点。通过种草养鹅生产的鹅肉无污染、无药物残留,属于绿色健康无公害畜产品。近年来中国养鹅模式由单一规模化养殖向复合循环模式发展。总结生产实践,种草养鹅具有以下几大好处。
1 投资风险小 经济效益高
鹅是草食家禽,可以放牧或以饲喂青饲料为主,对饲养条件要求不高,抗逆性强,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基础建设设备投资很少,只需房前屋后,搭个简单的鹅棚,准备一些简单的食槽、饮水器等即可。其流动资金和投资风险都较小。
人工种植的牧草茎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适合于多种畜禽特别是鹅饲用。如种植紫花苜蓿每667 m2产量约2 000 kg,可提供干物质约700 kg、产值约900元,由此可见种草养鹅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于种粮食。另外,种草养鹅与外出割野草或放牧相比,可节省劳动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鹅的抗逆行强,不易得病,在生产中不易产生过高的防疫、治疗费用,相应的降低了饲养成本。
2 不与人争粮,结构调整好
鹅作为节粮型动物,消耗粮食少,能利用人类不能食用的饲草资源生产动物性产品,农、林、果副产品都可以喂鹅,不与人争口粮。如传统的饲养方式,养一只鹅需耗精料10 kg,而种植牧草养鹅仅需精料6 kg。养鹅与养猪相比,同样的饲料量养鹅可得到3倍于猪的产量,这对持续发展畜牧业尤为重要。
发展种草养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也可为促进农业从“农、经”二元结构向“农、经、牧”三元结构转变,通过种草养畜推动农业和畜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传统项目向优势产业的转变。
3 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
鹅虽然以草食为主,但生长速度却很快,特别是早期产肉多。B鹅种植的牧草品质远比野草营养成分丰富,鹅食用后增重快,60~70 d体重相当于出壳体重的30~45倍。一般1只中型鹅饲养60~70 d,体重可达3~4 kg。以60~70 d为一个饲养周期计算,一年可养5~6批鹅,见效快,资金周转率高。
4 利用青贮、制粒等新技术常年饲养
大多数养鹅户一直习惯于春夏季饲养,秋冬季出售,未形成四季均衡养鹅的习惯。实际上秋冬季养鹅效益更高,种植墨西哥玉米等适合青贮牧草,进行青贮。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等牧草,晒干制成草粉,辅以其他秸秆加工成颗粒饲料饲喂。这样既解决了冬季养鹅青粗饲料难的问题,又可降低养鹅的成本,真正做到淡季不淡,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切实增加了养鹅户的经济效益。
5 鹅肉品质优良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由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鹅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鹅肉中含蛋白质14%~22%,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正常鹅肝含脂肪2.4%、蛋白质8%、糖分7%,还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另外,鹅抗病力又强于其他家禽,在生长过程中不需要大量的药物饲喂,最重要的是鹅主食青绿饲料,符合当前人们推崇的绿色消费时尚,称得上是绿色美食佳品。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34;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0036-05
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人均收入水平的改善,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可供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而如何既能选择到一种安全、生态、健康的食品,又能享受到自然的田园风光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也随之在中国产生,其在我国各地的发展之路与可行性问题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
一、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概述
(一)社区支持农业内涵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为CSA,是一种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直接市场交易的形式,生产者能有效规避生产风险,而由消费者“买单”的一种模式[1]。具体而言,由消费者通过在早期生产之前预付一定资金给生产者(农场主)租用农场土地,消费者承担农作物的最终成果,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土地管理,而农场主负责过程性管理工作。
CSA农场将销售环节提前,使得农产品生产风险由消费者和农场主共同承担,并共享最终的成果。这种模式不仅提升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也利于消费者更深入的参与到农场的生产过程中,享受田园生活。
(二)社区支持农业形式
目前,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其农场管理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作为农场成员的消费者可以亲自全程负责自己农场的生产,让自己的家人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自己负担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劳动与成本,部分生产任务也可以雇佣生产者进行间接管理与生产,此类消费者称为劳动型用户;另一种是由消费者直接通过支付劳动佣金的方式,将自己的土地全程由生产者进行生产管理,在产品收获季节生产者为客户定期进行配送或客户自己采摘,此种消费者称为配送型用户[2]。
二、我国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发展现状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十分成熟,但在我国才处于起步阶段。从2006年开始,由部分学者实施的“购米包地”以及2007年策划的“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构成了我国社区支持农业的雏形。2009年我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正式建成,即小毛驴市民农园。随后经过学术界与公益组织的努力,以及消费者对自身食品安全的关注与以休闲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我国CSA模式的农场数量短期内迅速增多,截至2013年,我国主要的CSA农场数量超过200家。
而随着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王志强(2016)研究发现农场收入水平与参与用户规模显著相关,当收入水平增加时,相应的农场的盈利水平也随之增多[3];林文声等(2016)研究认为当农场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内部管理过程中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农场的服务质量和网络营销能力,客户的满意度也随之提升,最终通过客户的口口相传促成的口碑效应使得农场参与客户群体也增加,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反馈循环系统[4]。而江颖(2015)研究则发现随着农场参与用户规模的增多,直接导致农场经营费用随之增加,从而对农场的盈利水平产生负面的影响作用,反而制约了农场的可持续化发展[5]。
纵观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以社会学领域为主,集中分析CSA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开始探索其现有或潜在的市场价值,诸如对消费者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问题的解决等。这些相关的研究也让人们对CSA模式寄予更多的期望。然而,CSA模式作为国内的新生事物,其在我国各个地区发展的适应性和可行性问题仍得到不断的关注,其具体的发展情境和消费者的信任度等问题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
三、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强化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做出重要的指示,要重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做好农产品销售工作。而实现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也为十堰地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条可行性的发展之路。
(一)必要性分析
1.实现社区支持农业(CSA),可以为十堰地区的“精准扶贫”项目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CSA模式的实质是要求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产品的全产业链实现有效融合,本质上属于一种提前预售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销售难的问题,而且也间接提升了农民的销售收入[6],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建设。
2.助推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可以有效调节十堰地区农产品物价水平,从而缓解通货膨胀问题的发生。CSA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省去中间环节,便利于消费者直接消费。另外,它也能作为一种“期货”,不仅能使得农民通过预付货款方式转化风险,保障农民收入;而且也利于消费者以更优惠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最终获得双赢,进而能有效减缓十堰地区通货膨胀发生的危险。
3.大力发展CSA模式,吸引消费者参与,以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也利于十堰地区农业的多功能化、多产化发展。一方面,CSA模式实施“参与式保证监管体系”,最大程度上使得消费者能全程参与生产者的劳动过程中,与生产者共享农产品生产信息,监督生产者生产全过程。这种模式能保障农产品生产流程的生态化,增进了双方间的信任度,最终有效保障农产品的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十堰地区城乡间的互助行为,增加了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空间。诸如将农业模式延伸到生态观光、休闲养生、教育培训、农产品深加工、工艺美术品等等,这在间接上也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新方向,而且也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营销。
特别是可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CSA健康环保的体验农业,参与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其自身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增加动手能力,而且也能收获新鲜的农产品,在间接上也提升了十堰地区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尤其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无疑也是一种戒除网瘾的有效途径。
4.从宏观角度分析,CSA模式可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健康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的内核主张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的对等关系,真正能够实现共同田间劳作,共享劳动果实,共同领略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其最终追寻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人间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7]。具体而言,在CSA模式中,农产品的最终定价,成本的考量均由双方沟通决定,最终形成双发间的“协商价”。这样的交易方式不仅节约了流通成本,而且使得双方间能始终保持一种和谐的交易关系。最后,CSA模式在生产者与消费者间构筑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利于整个市场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也利于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一)可行性分析
1.项目适应十堰地区人民生活与销售需求。近几年来,十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出现明显提升(如表1所示)。
截止到2014年十堰地区的中产阶层占全市职工总数接近一半水平。他们整体收入水平居于全市中等状况,一般薪资待遇较好,个人整体文化素养水平较高,希望能获得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据相关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到2016年第一季度,十堰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3.5 亿元,同比增长13%,居湖北省市州第三位(如下表2所示),整体消费水平较高。因而,居民期望获取更安全健康的食品;并且他们也具有充分的闲暇时间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观光、休闲、生态式的生活。
2.项目有成熟的“自然农法”生态农业模式的借鉴和参考。目前,国外的CSA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尤其以美国、日本等国的模式最为完善,其具体的运营方式如下图1所示[8]。而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处于成长阶段,从2008年兴起的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河南新乡田桂荣生态农业合作社较为成熟,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的郊区,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类产品的需求,释放工作压力、缓解心情,并从农业劳作中获得愉悦感。
而在借鉴各国生态农业开发模式的同时,也可以加强与他们的合作,主要包括在生态农业、新品种方面技术与园区组织管理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相互的沟通与合作过程,结合十堰本地城镇居民的个性化要求开发适合其需求的项目,以增进本地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的可行性。
3.项目本身也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在2015年《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促进农产品销售,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以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而社区支持农业(CSA)项目本身也是为解决农村地区产品销售与结构调整提供的一种可行性道路,这也体现了城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化发展的理念与精神,这也为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提供了理论与政策的支持。
四、构建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建议
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性农业模式目前仍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政策的支持等条件,但也面临资金局限等问题,其发展道路仍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强化政府部门引导作用,实现统筹规划。一方面,十堰地方政府部门应树立建设生态农业的意识。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理念为行为导向,重点突出社区支持农业对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9]。做好地区典型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建设,发挥好优秀社区农业基地的榜样作用,最终实现“以点带面”,促进片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增进社会的和谐。
另一方面,十堰相关组织部门应制定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优惠政策,从资金、渠道等方面扶持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发展。重点推进农户经济与合作社经济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同时,在金融服务、农业信息、科技、网络营销、产品深加工等强化与乡镇地区的合作,积极探索适合十堰地区发展的生态社区农业发展道路。
2.做好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组织建设与渠道建设。一方面,乡镇地区应积极组建生态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绿色消费合作社,以合作社的组织形态集中地方人力、物力等,便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农村地区以建立生态生产合作社为主,积极推进生态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城市地区以建设绿色消费合作社为主,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生态农产品的销售,而社区支持农业(CSA)作为桥梁,将二者联结起来,不仅能使农民能通过社区支持农业降低生产风险,提升收入水平,而且也能使市民通过多渠道获得“物美价廉”的生态食品。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生态产品的市场宣传与推广,结合网络平台最大幅度上扩大地区生态品牌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具体而言,在农村地区侧重宣传推广生态生产与生态化管理的市场前景;在城市社区侧重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与推广生态农产品价值,并最终促使二者实现有机结合[10]。
3.充分发挥十堰地区公益组织对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引导作用。诸如十堰地区市科协和书法家协会等民间组织在呼吁环境保护、生态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组织定期的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等主题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农业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在社会中产生舆论的影响作用。另外,十堰市各地方科协和书法家协会等公益组织也凝聚了众多在职和离、退休农业技术与市场推广人才。通过市科协与书法家协会等民间组织的沟通、协调、宣传,不仅能充分发挥在职和离、退休农业科技与市场推广人才的作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且也有利于助推社区支持农业在十堰市地区的发展,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食品安全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与意义。
五、总结
在理论意义上,任何CSA模式都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用户需求,因为其合符未来社会用户对食品安全与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且也利于农村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和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在现实市场环境中,可能会面临来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任问题,因而关注CSA模式的初始目标,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生态、健康的食品,成为构建CSA模式的核心。另外,也需要强化社区农场的服务质量和社区营销网站质量建设与维护,重点对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强化相关培训,努力完善农场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网站质量。总之,一切工作以消费者满意度为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参与到农场中,扩大CSA农场对新老客户的吸引力,努力打造属于十堰地区专属化的特色CSA农场。
[参考文献]
[1]Tian-Long W U,Liu T S. The Mode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J]. Commercial Research,2014(12):78-84.
[2]Xue-Shu Q U,Jiao L H.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in China [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3(05):45-58.
[3]王志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鲜电子商务平台创建与运营研究[J].质量探索,2016(02):112-113.
[4]林文声,钟倩琳,王志刚.社区支持农业的消费者忠诚研究-以珠海市绿手指份额农园为例[J].消费经济,2016(01):57-62.
[5]江 颖. 国内社区支持农业的蓝海竞争战略分析[J]. 现代农业,2015(01):54-56.
[6]陈孝强.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70-74.
[7]王冬灵,王玲,车生泉.社区支持农业(CSA)型都市农业观光园优化设计――以上海市崇明开心农庄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04):12-18.
2005年,身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蒋高明,成为山东省人民政府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接到聘书的那一刻,蒋高明决定要进行他梦寐以求的生态农业乡村实验:“不能只待在实验室里,必须一竿子插到底,插到乡村。”立定这样的志向,2006年7月,蒋高明带着“生态农业”研究课题和一支由十多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回到自己的家乡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承包40亩低产田,办起了自己的“弘毅生态农场”。
由于低产田是薄地,过去一亩地1年110元都没人承包,蒋高明却以每亩260元的价格承包下来。村民们善意地提醒他:这样的土地可能连种子都收不回来。但蒋高明接下来的行为让乡亲们更吃惊――他坚持种地“六不用”,即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农膜、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种地不用化肥、农药,不绝产才怪呢!”乡亲们纷纷议论。
而在蒋高明看来,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在三十多年的陈旧农业模式下,农民种地对化肥、除草剂、杀虫剂越用越多,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控制住害虫和杂草,反而把有害物质留在土壤、空气中,既污染了环境,也减少了野生物种和乡村生物的多样性,直接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
蒋高明对乡亲们用事实说话,把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落实到行动上,进行示范。2008年,蒋高明种植的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一亩才收获500千克。但到了2011年,农场小麦亩产450千克、玉米550千克,比周围农田产量高出近一倍。经过多年的试验,昔日的低产田已经被改造成吨粮田。蒋高明说:“生态学的威力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土壤变得松软,并且有了比较厚的表土层,肥力严重下降的土地经过生态修复逐渐焕发了生机。”
十多年来,蒋高明和他的弘毅生态农场是在用近乎“痴狂”的态度,实践着“借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理论。在蒋高明的生态农场带动下,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浙江、江苏等地不少从事现代规模农业的企业家和农民前来学习取经,加上蒋高明的团队到各地指导讲解,目前已在全国累计推广生态农业种植面积14.5万亩,充分展示了他们献身生态农业、积极开展示范作用的理念和作为。
用“六大要素”为生态农业注入活力
蒋高明1985年从山东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先后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和美国生物圈二号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他在成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4年后,决定再返回田间地头,开启一项前所未有的“一大于六”乡村试验。所谓“一大于六”,即试图用生态学的方法,打败“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六项技术之和,还要效益翻倍,乃至增长3~5倍。而后者,正是被奉为现在农业的“六大要素”。
在很多人的眼里,他的这些想法似乎有些乌托邦。蒋高明却说:“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群,构成了大自然完美的生物圈。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不到300年的时间,人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蒋高明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农业过分依赖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化学性生产资料,粮食是在增产,但环境污染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来。”
他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左右。农药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其中高毒农药占70%,有60%~70%残留在土壤中。我国目前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留率高达40%,这些农膜在15~20厘米土壤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性很差的难耕作层,很难被分解。
在养殖上,过度使用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提高料肉比,让动物们长得快,造成很多速生鸡、速生鸭。更可怕的是,面粉加工竟使用滑石粉,被国家明令禁止的面粉增白剂也被某些不法企业偷偷利用,本应只能做生物柴油的地沟油又重新返回了餐桌。农村畜禽粪便污染也相当严重,其大气污染排放量超过工业固体废弃物2倍多,在部分省份超过4倍。
“现在有些地方,农民种地、养殖分两块,一块用传统的办法生产,自己吃,另一块用现代技术生产,卖给城里人吃。现在的黑心产业,把农产品当成载体在流通环节赚取不义之财。注水肉在城里销售很普遍,举个例子,我们养的牛当地销售价在28元钱1千克,1千克活牛出0.5千克牛肉,不算人工费,成本至少每千克56元钱,加上屠宰费、运输费更贵。所以说,城里人吃三十多块钱的牛肉怎么可能呢?我养的一头牛被牛贩子买去,他们能注50千克水。什么概念?光注水就净赚3000块。我养一年牛,不如他们注一次水!光注水还好,买回家放一放把水化出来。现在的问题是你化都化不出来了,有人发明了胶体注水剂,逼着你把注水牛、注水猪、注水鸡鸭吃进肚子里去。”蒋高明气愤地说。
只有生态农业才能解决农民就业与脱贫
在农庄一间大平房里,采访的记者们围着长条桌在木板凳上坐定,蒋高明指着一盘盘花生、苹果说:“这全部都是有机农产品,原生态,一点儿农药、化肥都没有使用。”
他介绍说,经山东农业大学环境学院测定,目前在弘毅生态农场,土壤里的重金属基本为零,农产品没有重金属超标问题,更没有农药残留。山鸡、燕子、蜻蜓、刺猬、青蛙、蛇、蜜蜂、螳螂、瓢虫等动物,重新回到了农田。
站在农场的有机果园里,蒋高明告诉笔者:“我们这里40厘米厚、1平方米面积的土壤里,有四五百条蚯蚓,而周围果园里最多只有十几条,有的甚至一条都没有。”
听着屋外时断时续的鸡鸣鸭叫声,蒋高明说:“现在的农业模式,土地不喜欢,虫子不喜欢,杂草不喜欢,农民也不喜欢。要恢复地力,出路在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化是前提,组织化、市场化是保障。”
蒋高明以一个植物学家的视角谈起自己的看法:“我是生态学工作人员,我就要把生态放第一位。没有好的生态,人们就没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居家、健康的心态”。
蒋高明说:“优质农产品生产对生态环境有严格的要求,水、土、空气都不能污染,只有从源头杜绝了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人工合成激素,通过市场作用倒逼工厂少生产有害化学物质,才能帮助国家保护生态环境。而高效生态农业又是一种环保产业,是最大的公益产业,中国有18亿亩农田,若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的话,其土壤就可以从空气中净吸收306亿吨二氧化碳。中国科学院的实验数据证实,将传统的农业模式改为有机农业模式,可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逆转为净吸收。”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on short-term and double cease day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vacation, return to nature, pastoral sentiment is a growing market. In recent years, Zibo city rapid process of city, the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eople yearning to return to nature, longing for fresh air, quiet and elegant environment. Green food, also hope to be able to enjoy the green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e, experience the fun. From the a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ciple,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istrict Liantong Road on both sides of an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problem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garden; significance; principle; empirical analysis; enlighten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农业生态园,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短期和双休日观光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情趣的市场需求日趋增长。加之近年来淄博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体验农业生活的趣味,这些都为绿色农业生态园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 的发展空间。
现在的生态园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暂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二、发展现代生态的农业园要遵循的原则
生态的原则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原则。生态景观是生态旅游最终成功的重要基础,首先应突出下列生态景观:1.从水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生态系列景观。2.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季相特色(四季各有大面积的花、彩叶和观赏果木)。第二,生态技术:即利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立体种植、生态因子综合配置等原理设计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此外,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高度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如停车场的位置设置;园内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垃圾的分类收集及处理;利用生物种类配置和生物防治技术以减少病虫害,控制农药污染;依据食物链原理配置动植物生产环节使全园的废物循环利用,以消灭污染源等。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生态园区成功与否和可持续发展到关键所在。
参与性原则
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是我们农业生态园最重要的特色亮点。规划应将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紧密结合,使城市游客广泛参与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亲自动手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是他们多层面地体验农产品饲养、种植、采摘、加工、收获;农业高新技术的操作及农村生活的趣味等等,是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又高于乡村的文化氛围,享受到现代田园、花海的风光。同时着重定位中小学生、青少年市场,作为科普娱乐项目开展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
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根据园区的实际,明确资源情况,选准突破口,是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规划中考虑本园区应该突出的是:人工生态景观(特别是大面积的花草,树木,草坪景观);人文建筑景观(个性化建筑、高水平商务区);生态技术生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新优农业生产、家禽、水产品的养殖);体验主题(通过租种土地,认养家禽,果木);科普教育(针对中小学生对农业生产等认知少,作为科普教育,体验生活);滨水景观(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景观);野生鸟类自然保护。通过突出特色,是成为一流的农业生态主题园。
三、联通路两侧生态园区案例分析
联通路两侧的生态农业园区主要推出三大类生态产品:1.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餐饮、开心农场趣味、家禽果木认养。2.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3.农业生态产品生产:包括园林苗木花卉、高档切花、特色蔬菜瓜果、特色水果和高档产品等绿色产品的生产,形成生态农业的独特文化,同时渲染绿色生态农业的主题。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园内特色产品满足游客趣味体验及购买需求;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园内特色绿色餐饮文化。
以张店椿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淄博椿林开心农场始建于2010年7月,占地102亩,位于张店区房镇镇钟家村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截至目前,已建成生态观光区、循环农业种养区、生态采摘区、露天有机蔬菜体验园、农业种植示范园区、休闲垂钓区、紫薯自挖区、草莓繁育区等“八区”以及办公室、停车场、机井配套、道路硬化、观景长廊建设,初具规模。
椿林开心农场在淄博率先将开心农场的概念与自助生态菜园相结合。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汽车的尾气,只有清新的空气和成片的果园和菜地与您相伴;还有黄瓜,豆角,丝瓜,西红柿,辣椒、茄子、土豆。。。自然健康,开心至上,人们在工作闲暇之余,来农场种下自己喜欢的瓜果蔬菜,享受属于自己的开心快乐。
联通路两侧生态农业区以农业生态综合开发和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利用丰富旅游资源和大量农村土地、劳力等资源,结合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资深和休闲旅游的消费优势,建成集休闲观光与现代化有机农业密切结合的农业生态园,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升华需要,它不但具有观赏、休闲之效能,而且也是城镇有钱和有闲阶层的一种投资活动。
四、张店联通路两侧农业生态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联通路生态农业园区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
“认养一块土地,自己种植收获,让您感受田园气息,远离喧嚣的生活,让您享受劳动果实,体验种植的乐趣”椿林开心农场本着在自然中享受快乐,在耕耘中享受收获的宗旨真诚为大家提供服务。土地认养后农场免费提供部分时令蔬菜种子(茄子、豆角、芸豆、黄瓜、菠菜、小油菜、大白菜、小白菜等);免费租用各种类型农具。土地实施收费管理制,农场提供两种不同大小的地块以及自种和托管两种方式方便大家不同需要的选择。
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2.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要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联通路两侧都市农业发展将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特色种植、养殖、休闲观光等农业。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品种相结合。椿林农民合作社循环农业种养区,占地1500平方米,建成两个养殖大棚、办公室、饲储房八间;引进优质土鸡、芦花鸡、天府肉鸭等优质品种进行科学圈养。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联通路两侧生态农业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特色种植、养殖的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
五、张店联通路两侧农业生态园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态园的建设给当地农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些农业生态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
1.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2.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
3.各种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服务设施落后;
4.旅游经营服务的理念落后等问题。
这些不足和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形成一个尴尬的状况,就是单调乏味、缺乏新意、年年翻版给人无处可玩没有新意的感觉。
六、生态农业接下来的发展策略规划
一)首先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化。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依托技术优势,以高效生态农业园区为平台,培育和引进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建立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二)建立起有效的宣传推广网络,促进现代科技成果转化,确保农民——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能够获得、理解、利用这些技术。
三)积极发展生态食品,追求更高的综合效益。由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正逐步从温饱迈向小康,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食品保健,再加上国际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大,无公害蔬菜、生态农产品、绿色食品将越来越受欢迎。
四)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农业政策,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价格和农用资金的发放原则。应加大对农副产品、特别是对无公害产品的价格保护政策,以充分体现各类农产品的真正价值。
五)要以"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为原则,积极推广沼气工程建设,实现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有效削减排污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以达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
六)整合区域资源,提高旅游农业的文化意蕴。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要真正深入人心,就必须深入挖掘本区域的历史精髓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附加值和历史厚重感。实践证明,没有文化内蕴的东西是不可能长久下去的。发展中可以结合淄博各个区县的地方特色,发展些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生态农业。
七、结论
现代生态农业园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为学生认识大自然接触农业知识提供了载体,“土地认养”、“开心农场”等项目,为市民提供了新鲜的农产品,并通过劳动充分享受到种植的乐趣。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鉴于此,我们农业生态园要长足发展,着重突出体现生态农业、主题农业的闪亮点。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给游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方便居民生活休闲、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效应。这一生态园的构建模式也会对周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骆世明等. 农业生态学[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400,420-431
[2] 刘玉凯. 抓住机遇,建设生态农业[J].生态农业研究,1998,6(3):7-10
[3] 叶谦吉. 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4] 刘思华. 生态农业若干建设问题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研究学报,2001(2)
[5] 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