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学重难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5 17:08: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八年级地理教学重难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八年级地理教学重难点

篇(1)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地理教学中,它能将许多客观抽象、学生不易察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通过多彩的图、文、声、像及动画等形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优化了地理教学的过程,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课,必须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在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景、气氛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的课前2分钟,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段香港繁荣的影视片段或景观图片,以《东方之珠》音乐作背景。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可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用这样一段影视片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巧设问题:“便捷的海陆交通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怎样便利的条件”,从而突出了“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现代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节中的“大陆漂移假说”,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怎样解决这一重难点呢?首先,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故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过程及内容,随后将书中的插图,用多媒体移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拼和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为什么会有古老地层上相似,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河流和湖泊》一节有关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时,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片,再用动画来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它的成因,原来是由于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又多,再加上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教学手段,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篇(2)

近年来,我校在地理会考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对于我校来说,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完成八下地理这一册书的新课教学,同时复习前三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之紧迫、内容之繁多、难度之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会考备考策略的制定是关键的一环。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们在备考方面的几个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班主任大力配合

学校领导把初二地理、生物会考与毕业班教学工作一同视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校领导非常重视初二地理、生物会考的工作。一般在八年级下学期会考复习阶段,都会安排第八节进行生物、地理会考复习,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组成的团队来完成。还有其他各个部门都给了我们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持。总之,领导高度重视和班主任大力配合是我们做好会考复习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集体备课,明确教学方向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在地理组备课组长的指导下,我们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首先,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考试的方向。对新课标中每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有章可寻。

其次,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会确定好本周的教学内容p教学重难点,学进度,交流上一周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方法等。

再次,我们还深入研究了考试说明、近两年的会考命题方向及题型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向学生传递一些与会考有关的信息,并注重课后知识点的巩固与会考相链接。

三、合理计划,高效复习

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新授课和七年级上、下册以及八年级上册三本书的复习,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六月份的地理会考在即,从学期伊始,我们就充分思考了教学进度与地理会考的备考等之间的关系。我们地理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依据我们学生的情况,制定了符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我们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章节梳理,重拾旧知(第6周~第10周)

第五周结束八年级下册的新课教学,从第六周起,充分结合课本和复习提纲,按章节梳理与归纳所要考到的知识点,把相关的知识点画出来,重点的做好记号,并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帮助理解和记忆。目的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唤醒,拾起忘记的知识。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整合知识(第11周~第13周)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针对会考各题型展开的,其中读图题在会考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要重点加强读图、用图的专题训练。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此外,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我们对《会考通关》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有取舍地练习,坚持“讲、练、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第三阶段:模拟强化,查漏补缺(第14周~会考)

以会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指导学生分析答卷中的主要失误及其原因,并从中找出规律来,再进行训练、讲解,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突出“测―评―练―讲”的模式。临考强调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总之,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循环复习工作,让学生及时做好笔记,对于一些常见的错误要做好归纳总结,力求要逐一解决。

四、重合作,促进步

1.“生生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挖掘地理优等生资源,发挥他们在课堂中“传帮带”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带动班级的整体提高。在每个班级里,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有优等生,也有潜能生,每个小组有两个组长,由每位组长分管各自的下属,形成“一对一帮扶”的模式。

2.“师生之间”的合作

我们己习惯于“威慑天下”,习惯于以智者的身份去“喂养”我们的学生。但现在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地理教学中尝试让师生合作,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接近老师。所以,平时我们科任老师除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和合作的机会外,课间也积极找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方面的辅导,让学生更亲近老师,努力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合作关系。

3.“师师之间”的合作

一方面,地理组老师之间,建立师徒关系,以老带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各班的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建立合伙人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复习。

篇(3)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课,必须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在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景、气氛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的课前2分钟,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段香港繁荣的影视片段或景观图片,以《东方之珠》音乐作背景。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可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用这样一段影视片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巧设问题:“便捷的海陆交通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怎样便利的条件”,从而突出了“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现代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节中的“大陆漂移假说”,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怎样解决这一重难点呢?首先,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故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过程及内容,随后将书中的插图,用多媒体移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拼和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为什么会有古老地层上相似,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河流和湖泊》一节有关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时,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片,再用动画来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它的成因,原来是由于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又多,再加上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教学手段,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篇(4)

在当前的社会教育环境下,学校教育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依然围绕着考试指挥棒在转,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几乎被各个学科瓜分。作为地理学科,很多学生和教师,甚至学校都还不重视,很多初中教师也难以开展地理课堂的教学工作,学生课前没预习,上课时积极性不高,课后没有及时去巩固练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彩多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地理教师的课堂领导力,可以达到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特点,寻找地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地理课堂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奋点和浓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教师融为一体,共同参与学习,去探求新知,使教师成为地理课堂的领导核心。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中要高度重视地理课程标准,认真设计教学目标,注意把握教学的进度。从教科书出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设计,体现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教学设计尽量多元化。

教学设计的种类可以分为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和在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学设计。各种教学设计都有它独特的特点,主要有讲授、自学、讨论、探究、参与――活动和角色扮演等等形式的教学设计。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的是讲授式的教学设计。讲授式的教学设计主要有几个教学环节,在处理各个地理课堂的教学环节时,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思路。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复习旧课要在课前短时间内完成,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温习旧课,加强对旧知识的再现,也为引入和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引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新课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出发点,也是树立学生学习地理信心的关键。教学过程导入的环节,就像一场电影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音乐的前奏。如果导入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贯穿整体,达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在地理课堂中,新课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新课导入要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关键是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学习的兴趣,导入的形式要不拘一格。这里根据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举例探讨一些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引入(图片、歌曲、视频),事件引入(重大事件、利用学生的“捣乱”课堂事件),活动引入(角色扮演、谜语、竞赛),话题引入(历史故事、生活经历、新闻热点、旅游线路),问题引入(问题悬念、复习旧课),地图引入(政区地图、地形地图、气候图等),情感引入等。

课例1: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新课教学,利用谜语竞赛活动引入新课,可以借用“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何处来”;“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等等谜语导入。通过谜语的竞猜活动,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思考活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形成地图的概念,又加深了对地图的特征和地图作用的理解;利用政区地图、地形地图、气候图、旅游图等等各种地图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地图的好奇心,同时对地图的形成、概念、种类和作用等有初步认识。

课例2: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利用问题引入新课,地球为什么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史有多长?采取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的问题导入,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利用游戏活动引入,用一个地球仪,老师拿着地球仪在教室走动并不停转动地球仪,让学生的右手拇指任意暂停地球仪的转动,每一次停止,大家都数一数,数数每个人的右手拇指所在位置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这样的导入既有趣,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二、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一节课中内容最丰富,最重要的部分,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这是教学中的中心环节,要求教师突出难点、突破重点,理清思路,注意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确保在教师领导下,开展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双边互动,做到精讲精练的有效教学。所以,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精心设计教学。

讲授新课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是地理课堂教学开展的主体,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双边互动的主战场。在设计讲授新课教学环节时,选择要适合学生的标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明确,教学方法要多样,要符合不同情况的学生。讲授新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讲解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填图法、对比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探究法、角色扮演法、竞赛法、综合程序教学法等等。

地理课的讲解还要遵循如下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学习的趣味性;运用直观方法,辅助讲解;教学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课例1: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的第三课《34个省级行政区》的新课时,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尽量少讲,要多采用读图、填图、活动和竞赛等等方法。教学中应该把各个地名和地图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开始就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和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省级行政区图的敏感性,使学生对34个省级行政区的记忆掌握始终与中国政区图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学方法一:按照省级行政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分类,按照不同类别在中国省区地图中指出,不断加强记忆,判断它们的方位、轮廓等。

教学方法二:按照中国地理区域来划分省级行政区,按地区分类逐一在地图中指出,学生较容易记住省名和位置。

教学方法三:按照沿海、沿疆、沿经纬线、沿河的顺序来划分省级行政区,在地图中分片指出,有利于记忆。

教学方法四:学生描绘省级行政区轮廓,有条件的可以制作拼图,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来加强省区记忆,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方法五:中国省级行政区记忆量大,短时间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可以分段进行,在课前或课后不断反复加强训练,有利于学生的消化。

课例2: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二课《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新课时,由于气候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在教学设计应该尽量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与学生日常生活经历和体验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在介绍我国的气候特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再找来自我国最南方和最北方的同学谈谈自己家乡在一年四季的季节特点,或请到过海南岛的同学谈海南岛的冬季,到过黑龙江的同学谈东北的冬季等等。

三、巩固新课、课堂练习和检查反馈

巩固新课、课堂练习和检查反馈这几教学环节, 体现了复习巩固和课堂练习在新课教学中的总结作用,是一节地理课成功与否的自我检验阶段。复习巩固对教师而言,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而言,是提炼知识,整理知识体系的重要阶段。复习巩固的方法主要有:老师总结、学生总结、竞赛、问答、读图填图、完成课堂作业等。

课例1: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地形复杂多样》的复习巩固的教学设计时,教学设计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的山脉的名称和地形的分布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结合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和中国地形图相结合,让学生在中国的 三级阶梯中指出我国的主要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通过结合旧知识来巩固本节新课,知识的前后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然后要求学生在空白的地形图上指出主要的地形区,检查反馈良好以后,学生掌握基本地形后即刻进行课堂练习的训练。课堂练习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教师在进行操作中要注意内容不宜过多,不宜布置大量的文字作业,宜以填图作业为主,兼以背默作业。易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又方便老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地理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如何领导学生展开,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最强教师的课堂的领导力,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学设计要与简单的备课有所区别,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落脚点是教师能不能领导学生,学生在老师的领导下是否学有所得,体现的是师生教学互动活动。备课则主要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体现的是教师单边的活动,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教师领导力的开展,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搜集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为目的,研究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新时代的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好每一节地理课。

参考文献:

[1]王岚.课堂驾驭能力──教师的功力[J]. 北京教育.1995(S1).

[2] 张崇东.驾驭课堂的艺术[J].卫生职业教育.2004(09).

[3] 任小中.贾晨辉. 谈教师如何提高课堂驾驭能力[J]. 成功(教育).2009(09).

[4]徐永丽.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感于一节历史课[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

[5]张化林.体育教师如何提高课堂驾驭能力[J].新课程(教研). 2010(09).

篇(5)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善。初中地理教材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将这一学科分为自然和人文知识两大块。尤其是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之前接触过的地理知识甚少,特别是自然地理这一部分,它比较抽象,难度比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人教版的第一章讲的是地球与地图,第二章是陆地和海洋。这就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世界这个概念,老师可以引入世界各国很多最热最新的新闻事件,通过讲解使师生、生生共同探讨。这样的课堂不乏热闹,可热闹后要把学生的思维聚拢到这些知识点上是重中之重。例如:马航MH370航班的丢失,这些乘客是来自哪些国家,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哪些大洲、濒临哪些海洋、海陆位置如何、哪些国家是陆上相邻、隔海相望,哪些位于北半球抑或是南半球,等等。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高效准确完成地理题,从而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下面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高效性进行探索。

一、精心设计导入,增强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全神贯注的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索奥秘的勇气和毅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充满热情,因此,应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有的放矢,抛砖引玉,讲好每一节课,增强课堂魅力。讲好每一节课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导入。可采用歌词、谜语、动漫图画、创设情境、寓言故事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通过观察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努力寻求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在高效的课堂气氛中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且合理记住重难点。这对于教师来说,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使整个课堂实现了双赢。教师还可以应用简洁、风趣、恰当、幽默生动的导语,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形成教学。比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中的第二节《中国的省级行政区》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省区的轮廓,然后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中。形象记忆一些容易记住的省份,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像只展翅飞翔的老鹰、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陕西省像一把钥匙或者跪着的兵马俑、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青海省像只兔子、海南省像个菠萝、湖南省和江西省像兄妹的头像、辽宁省像个大问号,等等。在本课小结时采用七字歌让学生记住省份。如: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还有港澳好河山。(“五江”指江苏、新疆、江西、黑龙江、浙江;“二宁”指宁夏和辽宁。)对于这些轮廓“四不像”的省区,记忆时不能“心急”,经常看看就可以记住。还可以找一张彩色的中国地图,贴在家里或者宿舍床的墙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探索的兴趣,还可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但要围绕本节所讲的重点知识点,而且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问题的设计才具有说服力,才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日常生活知识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比如很多火车票都与地理知识有关联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字母K(快车)、T(特快)、D(动车)、Z(直达)和T176等引出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日趋完善的立体交通网》这一节关于铁路线和运输网络。一切关于交通网的地理知识都会以对问题的兴趣为目的,从而将知识清晰化、系统化,深刻记忆。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结果。

三、利用小组合作,精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篇(6)

1 创设地理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作为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兴趣的地理情境导入新课。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结合我们当地实际情况或者当时的时事分析创设地理情境。例如:江苏省泗洪县界集中学旁边的安东河翻水站,就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南水北调”相关内容时,我想方设法制作出多媒体课件放映给学生看,学生顿生好奇心,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又如 :2010年市场上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现象,使我们当地政府及时调整了对大蒜、绿豆、生姜等农作物的种植布局;2011年的猪肉价格猛涨,又使我们这里已经着手安排养猪规模。地理课堂上的这些“时事地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我们家乡的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既是洪泽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因地制宜搞好旅游农业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江苏省泗洪县人民政府“湿地旅游”这一旅游项目的开发,洪泽湖湖水更绿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这一切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利用投影仪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内容广泛复杂,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而电化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

在讲“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这一章节时,笔者曾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尝试。甲班按步就班细讲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乙班只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中国商业发展史及当今商业形式和商业发展成就,另一段是关于中国主要旅游景观的介绍。结果两个班的反响截然不同:甲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学生因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体会,所以,除能掌握本节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大感兴趣。2、化远为近。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神密而难以想象,因而对学生的讲授及学生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录像可高度浓缩、生动表现出星体的位置、形状、运动等特征,把遥远的星体推到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样也可把全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动植物形态等通过荧屏推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随镜头周游世界中,以实物作对比来体会、理解各相关知识点。3、化静为动。地理现象中很多都是动态的,如洋流、地壳运动等,其漫长的演变和运动过程使人感到抽象又无法察觉它的变化,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但如果通过幻灯或录像可化静为动,让学生直接感觉到地理现象的发生演变过程。

3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有了变化,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要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该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八年级1班上课时,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观摩课中,我也同样看到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治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想法很幼稚但又出乎意料,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他,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学生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4 积极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地理教学改革。

篇(7)

一、地图的重要作用

1.内容丰富,便于学生记忆和分辨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复杂繁琐的地理专业名词,如气象图标、山川地名、河流大洋等,对于这些大量需要记忆的专业知识点,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记忆力能力较差的学生,想要在短时间内记忆和分辨类似的地理知识更是“难于上青天”,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辅助工具,不是单纯字词的展现,各种地理知识都有自己专属的立体空间画面形式的地图。地图的出现可以将平面化的地理知识空间化,更丰富形象地展现各种抽象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地图教学方式来认知地理知识,可以更清晰明了地在学生脑海中构建永久性的记忆模块,帮助他们记忆和分辨地理知识。

2.空间立体,便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随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深入,当代初中地理课程中很多教学要点都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来进行平面或者立体的地图展示,如多媒体、沙盘立体模型等。以多媒体展示地图为例,这种富有空间变化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能力,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立体的影像进入大脑皮层,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层面的了解。各种空间感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知识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借助于空间思维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对地图视觉上的观察分析将地理知识与现象结合在一起,发现其中隐藏的各种地理规律。深入学习的过程可以给学生的情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探索欲望的驱使下,他们会更愿意积极面对各种地理知识难点。

二、 地图应用的具体策略

1.以图激趣,强化学生地理学习自主性

兴趣是一种富有积极感彩的心理活动,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进而演变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正处于一个急速成长的阶段,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往往更感兴趣。针对现阶段大部分学生觉得地理教学枯燥的现状,教师可以借助地图的优势,以图激趣,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主性。

结合这一学习特性,教师可以在课时教学中采用地图的形象性特点抓住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水资源”学习中,可以展示一些水资源分布的地图、水资源需求地图以及与水有关的中国地区彩图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地将中国南方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北方干旱广袤的沙漠景象等与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地图结合起来。通过图片导入以及鲜明对比,将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现状、分布特点、需求特点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直观简约的展示形式更便于学生总结出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如总量不少但是人均低、南北方分布不均衡等。

2.索象于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地图,作为书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的存在不仅可以简化书本的文字描述,还能起到“索象于图、以图析文”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图作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更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地理知识,扩大学生视野,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口”的学习中,关于世界人口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世界人口稀疏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三幅对比性地图。让学生明白世界人口的分布呈现一个不均衡的状态,如面积广袤的美洲人口数量不是最多,但是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小面积区域中人口密度反而过大。再通过观察“世界人口稠密^与世界人口稀疏区”地图,总结出世界上主要人口的分布地带,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这些地带的地形、气候、温度、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总结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原因”的概括性地图。从这些总结性的地区分布上,学生可以很明显看出地区所属的国家范围,如中国、印度等,在这个基础上研读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困扰就显得轻松许多,更容易明确人口过多导致的贫穷、住房紧张、资源破坏等带来的消极影响。利用以图析文的优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人口问题的治理,学生通过分析思考给出诸如“人口多的国家如印度可以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少的国家如欧美等可以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等解决办法。

3.引入板图,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板图属于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一种简化形式,相对于丰富翔尽的地图而言,板图更直观、形象、重点化地展示地理要点,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借助板图的优势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湘教版“中国的地形”教学中,教材中涉及到中国山脉走向的知识,通过常规地图也可以观察到山脉的走向特点,但是总体感觉较为混乱,不利于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山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先画出中国的轮廓图,利用中国山脉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依次进行勾画,如从东西走向,在黑板上描画出: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用其它颜色的彩色粉笔进行文字标注。再依次按照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画出所属山脉形状和名称。这种每勾画一组搭配一组山脉知识点讲解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中国每一条山脉的走向、特点,加深山脉差异性的记忆。同时,在结合对应山脉图片欣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图作为当代新课标改革后的重要教学辅助工具,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要好好利用地图,最大化地发挥地图的教学优势,看似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学习也可以变得津津有味。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学会发现地图教学的好处,懂得活用地图的技巧,将地理知识与地图完美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看图、用图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各种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向阳.地图教学三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篇(8)

地理课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高度重视,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导向的发展,承担着具有学科特点的作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入手来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工作,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相对来说年龄都比较小,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且具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课堂情景。

例如,讲八年级上册地理“多种多样的地形”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各种地形基本因素的了解情况,可以通过中国地形分布图来找出自己老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并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归纳总结出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丘陵的一些基本特点。这样结合实际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采取严厉民主的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都有了极大的变动,地理知识的获取并不一定是从地理课本中得到,还可以是网络、媒体和野外等其他渠道中获得。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关系微妙的调整,保留以往教师的威严和严厉,同时要对学生的见解合理的采纳,民主与学生交流、探讨。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师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这样既为课堂增添了活力与氛围,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整体性。

三、图文并茂与读图识图相结合

地理这门课程是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的学科,往大的方面说,我们研究学习的这个空间是整个宇宙,往小了说,我们可以研究自己生活的环境气候和温度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光有课本是不行的,还要老师做一份精美直观的课件,这样图文结合才会事半功倍。地理课的学习,一定要读图、识图,地图对于同学们有很大都在帮助,因为地图可以容纳十分重要的地理知识,地图之中可以包含这块土地的气候类型,经度纬度以及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使用地图,会让同学们枯燥乏味的地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地理考试当中有大量的读图识图题,所以让同学们掌握好地图的使用是地理老师在教学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四、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

课堂地理教学中有好多知识点,知识点一多,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容易混淆,容易出问题。所以不管是在教学当中还是课堂练习过程中都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让知识形成系统的结构体系,要有举一反三的思维导向。例如在做选择题时,不只是要选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错误的答案是怎么来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答案,要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篇(9)

一、图文互换法

课本是讲授内容的依据,表达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式是用文字,而地图是讲授内容的印证,表达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式是用图示。“地图不仅是研究地理学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地图和文字相比,具有突出表现性,在同一时间能看到更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学中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固着在地图上,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将死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在学习“因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以365日5时48分46秒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形成了四季、五带”时,这一段文字是关于地球运动意义的重要阐述,包含许多知识点,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如果结合《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理解记忆就变得轻松起来:①地球自转、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②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在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轨道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快、在远日点慢。④由于以上原因,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⑤由于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上每一个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变化。⑥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由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的规律由此划分五带,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由此划分四季。从以上可以看出,文字与图形表示的内容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高中地理学习中一般有示意图、分析图、分布图和综合图。不管什么类型的图文互换都是为了充分表达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图文互换能力,对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二、地图叠加法

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往往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把有因果关系的图示叠加起来,可以更明确地表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图上有成千上万个地理信息,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边寻找地理符号,阅读地理名称,一边联系前后知识,查寻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学习《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时,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与渔场的关系。从图上明确全球五大渔场名称、形成类型及洋流名称。又如世界洋流的分布虽然很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并可用模式图表示,结合《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二者对照,就容易理解了。

三、跨学科分析法

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点特别多。地理教材的各种图表中包含复杂多样的隐性信息,要让学生更好地挖掘和收获隐性信息,需通过不同学科的体系交叉、方法借鉴、文理渗透、知识融合。只有重视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学生才能进一步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如2007年重庆市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选择题6~8题,有关中国最长两条河流部分河段沿程水温变化图,要求学生不仅从水温、海拔、月份、距河源远近等因素分析题意,而且是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地理计算,更好地挖掘图表的隐性信息,排除一些具有迷惑性的干扰信息。

四、利用好地图册

地图册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补充性参考地图,地图册中的图表内容比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丰富。所以地图册不仅是一种地理教学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必需的参考资料。地图册中各种地图、图表、景观图、略图、标本图、模式图很多,让学生口头或文字说明图像资料中反映的相关内容,实现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转换,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地图册后面的练习有许多暗射地图、变式地图供学生练习,这种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位置,而且有助于记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中多采用略图和版画

在地理教学中,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这种图只求神似、不计细节,旨在突出特点、节省时间,对要表现的地理事实切中要害、鲜明醒目,对揭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具有突出表现能力。这种方法在低年级地理教学中非常适用。如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形一节时,对于东北地区的地形,只需简单几笔,即可把“三面环山,平原广阔”的地形基本特点勾画出来,而且醒目美观、容易记忆。(如图)

篇(10)

在新课程背景下针对如何开展教科研活动,切实提高活动的有效性,现结合我校地理教科研活动的开展,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每一名教师成长的需要。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教研组是教师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阵地。在教科研活动中,组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阅读专业的地理教研教改的报刊杂志,观看相关的视频讲座和优秀课例等,使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共享。

每学期初制定教研组计划时,学习都是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既有集体的专题学习,又有适合教师个性发展的个人学习。如: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学案的编写使用,在教研组活动计划中安排了如下学习内容:

1、集体学习

(1)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2)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个人学习

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教研课题,确定学习目标,加强业务学习,参考以下书刊:《多元智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

通过集体学习与教师的个人学习相结合,长此以往坚持下来,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经验不断积累,业务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立足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

新课程强调学生“会学知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应当好“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在地理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并充分享受其中的快乐与成功。变“教”师为“导”师,变“教”学为“导”学,让学生当主角。要实现这一目标,备课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尤其是集体备课,同年级组教师共同讨论,充分利用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的专长,实现优势互补,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备课的效益,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和需要的最佳课例。

集体备课前,要先明确主备人和其他成员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做好准备。在教研组集体活动时,按如下顺序开展:

1、由主备人讲自己的备课的内容: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学生情况的全面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具体的教学流程,习题、作业的设计等。

2、其他教师结合自己的备课情况,发表意见,对主备人的各项方案作出肯定或者提出异议,或者就某一问题,大家展开讨论。在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集体备课时,就该课的导入,出现以下观点:(1)由长江的河流概况引入;(2)由沪宁杭工业区引入;(3)由黄金水道引入;(4)由长江洪水视频引入。大家讨论之后,确立了一个方案: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段,教师提问:片中的事情发生在我国的哪条河流?这条河流的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是什么?(生答)教师引言:长江在给我们到来灾难的同时,还给流域内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先看到长江“害”的一面,接着又转到本节“利”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思想意识。这样的导课复习了旧知识,引出了新知识,便于学生建立知识树,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这样的导入还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融合。

3、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最佳教学方案――集体教案。有了集体教案,各位教师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班级的学情,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进行二次备课,确定个体备课教案,这样的教案既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又体现自己的特点,从而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样的集体备课,从学生实际出发,以高效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能力,使教研M活动落到实处。

三、开展反思研讨,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在听完别人的课或自己讲完课后,要经常进行反思,总结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如:有的重难点处理得当,有的学生活动开展得较好,有的问题展示方式不够恰当,有的教学时间安排不恰当等。把这些优劣得失记下来,在教研组活动中展开研讨,尤其是就一些教学中最普遍的问题和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会帮助教师深化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找出自己在理念上的差距,解决问题手段和方法上的差异,从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上一篇: 劳动教育的实施 下一篇: 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