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精神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7 15:09: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独立思考的精神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独立思考的精神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94-01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语文教学向多样化转变。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具有更新型的特点。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方面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也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在课堂实施新型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1]。本文就课堂如何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展开讨论。

1 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兴趣作为基础。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语文学习中也不例外[2]。小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进入积极的、最活跃的语文思维状态,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也会得到弘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语文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情景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1激情导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文的导入可以多样化,不同的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但是所选方式一定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教师可以设置相应课文题目的悬念,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入到课文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例如,教师要上《孟母教子》一课时,就可以首先给同学们设置一个好的情景。教师可以这样说“想必同学们都有自己崇拜的伟人吧,但是你们是否知道他们小的时候就很刻苦努力的读书了呢?要是他们小时候生长在不好的环境中,那么他们的母亲会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孟母教子。”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同时也怀有一定的好奇心,能很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

1.2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设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会提出一些比较苛刻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兴趣。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反而会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带来负面效应。其实,发展个性要以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为前提,要让每一位学生轻松的上课,在课堂上放松压力,完全融入课堂的活跃气氛中,完全融入课文主人公的境遇中。这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例如在学习《开天辟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想象出开天辟地的姿势,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做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欲望,更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思考主动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不到发挥。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学定教。而以学定教不仅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还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指导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办法:

2.1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使得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爱好来学习不同的课文或同一课文的不同部分,这样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在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思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部分来学习,也可以选择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学,可以选择课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来学等等。这完全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的特点,而且学生在课文中学习到的新知识或由此而发现的新问题,都是自主学习的收获。总之,通过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他们的思维发展了,有了新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2.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同的学生肯定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要基于这一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不断的进取。如在《海上日出》一课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做学习结果汇报。这样,在汇报时,有的学生就会满怀激情地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有的则选择当中的词句的细细品味,有的则结合自己看日出的经历进行对比。教师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让学生个性得到最好的张扬,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精神的很有效途径。

3 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的有效教学路径,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学生将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103-02

一、修订背景

从1997年到2001年,许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提及了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披露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审计意见类型却差异很大,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发表的审计意见定性不准,例如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简单地放在意见段之后,或等同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误导作用。

二、如何理解持续经营能力问题

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实际上一个重大不确定事项。对不确定事项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不确定事项不等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确定事项主要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通过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注册会计师对已经发生的惹事有可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对尚未发生的事项则无能为力,审计证据有可能在将来获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指交易或事项已经存在,但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原因,注册会计师不能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未能获取并不存在的审计证据,就不能视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2.不确定事项不等于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和披露,就不算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鉴于上述两个原因,注册会计师不能一遇到不确定事项,就简单地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明确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基础

原准则仅从原则上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而修订后的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充分关注可导致对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注册会计师可以从财务、经营和其他方面进行分析是否存在可能会使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

四、对持续经营假设实施的专门审计程序

当被审计单位存在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管理当局对持续经营能力做出书面评价。

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关注管理当局作出评价的过程,依据的假设和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以考虑管理当局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是否适当。在此注册会计师可以实施以下审计程序:

1.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疑虑时,可利用各种主要的财务指标,以评价判断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从而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常用的财务指标包括:营运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违约债务比率等。

2.复核期后事项。对期后事项的复核,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辨别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可重点关注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恶化的事项和情况,如大额应收帐款无法收回、诉讼结果造成大额赔款、出现因产品质量问题被退回大量货物、应付款债券的提前支付、非常灾害造成大量财产损失等。如果发现上述问题,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就需要做进一步的评价。

3.复核借款或债务合同的履行情况。对于年度内减少的借款或债务,注册会计师应复核相关记录和原始凭证,核实还款数额是否与合同一致,是否切实履行了合同书;对于年度内增加的借款或债务,应复核借款或债务合同的授权批准,了解借款或债务数额、条件、还款日期、还款期限、利率等情况。

4.阅读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会议的会议记录。注册会计师应向被审计单位公司章程,实施细则和各类重要会议记录的副本,认真研究其中有关融资和清算的规定和会议决议,通过这些资料,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拟采取的改善措施方面的信息。

5.向被审计单位律师询问有关诉讼、索赔及补税的情况。注册会计师要求被审计单位列具一份或有损失的清单,由律师说明他已在很大程序上涉足了重要和尚未认定的未决或面临的诉讼、索赔及补税等情况。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律师的职业声誉及回答的合理性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或有损失情况。

6.向关联方或第三方确认有关对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支持的安排或承诺。被审计单位财务陷入困境时,管理当局提供的改善措施往往包括大股东的财务支持,各股东的增资,银行提供贷款等安排和承诺。注册会计师应逐一确认这些改善措施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确认有关财务支持协议的存在性、合法性和可行性,并对提供财务支持的关联方或第三方的财务能力作出评价。

五、出具审计报告时应考虑的内容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搜集到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并考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之后,注册会计师应能确定或解除原来对台戏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疑虑。

1.注册会计师认为原来的疑虑可予消除,即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编制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合理的,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注册会计师在考虑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之后,确信持续经营假设合理,但认为有必要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其内容,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了解。

(1)如果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但不应使用附加条件的措辞。

(2)如果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前的说明段中,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同时指明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

3.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而被审计单位仍按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4.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但注册会计师无法确定被审计单位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并提请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适当披露:(1)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情况或事项及改善措施;(2)被审计单位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应注意在措辞上应十分慎重,只列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疑虑的各种迹象,不应预测这些迹象后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尤雪英.财会月刊(A会计)[J].持续经营审计方法的探讨,2001,(6).

篇(3)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在给清末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著名大学孜孜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从2010年的“抢购食盐风波”等新闻事件到高校中传销诈骗手段的兴起,再到近期世界末日给大众包括高校的学生造成的恐慌,这无不凸显了社会和高校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缺失。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和现行的社会、家庭因素,造成学生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理性的批判精神,创新性和开拓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在接受外界传达给他的信息时,学生便拥有了鉴别真伪、明辨是非的本领,便拥有了“批判的武器”,这个目标的达成不但减少了学生管理的工作量,也是党的十提出教学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

一、开拓视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独立思考和批判态度的养成,必须要有强大,全面,专业的知识做保障,这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合理的知识架构中建立强大的知识库,建立敏捷的搜索引擎。而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则是训练智慧的一种最佳方式。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积极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尽量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架构中的广度和深度,为独立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搭建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实践的平台

独立思想的缺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平台。高校通过精心搭建合作、交流、评价的平台,引导大学生进行团队展示、自我体验、群体交流,从而使大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评价与被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判断与鉴别,在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中感受思辩的情趣,在分析、归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通过将大量的思维活动与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大学生认识思辨的意义和价值,逐步使自己的思辨能力得到增强。我们要培养出来拥有科学精神的人而不但是拥有科学知识的人,培养的是孜孜追求真理和思辨精神的青年,而非盲从而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莽夫。

三、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行为方式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建立自信,真正接纳自己、认清自己,从而积极地调动潜在思维能力,摆脱思维上的依赖性和惰性,能动地接受并自行开展独立思考能力训练。不要遇到问题都要向老师或者同学寻求帮助。让学生明白对家人要独立,万事向父母求助不仅扼杀自己锻炼成长的机会也徒增父母负担和担忧;对老师要独立,老师只是陪伴一时,只是授人以渔,一味点头相信只是简单的服从,自然也不能理解老师的微言大义;对朋友要独立,朋友是需要理解和给予,而不是无限的索取;对成绩要独立,太看重成绩不仅很累,人也会变得功利。

四、积极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

“多元思考法”就是每件事情不要期待只有一种答案,而应多方面思考,创造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习惯多元思考法的人,不论面对任何问题都能从不同角度与观点分析,则即使再大的难题,也能找出解决办法。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越来越复杂,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弱,求学、求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要有效地运用身边的案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正视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学生管理者应主动提高自己的修养

打铁还得自身硬。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即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辨析。学生管理者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站在更高的层面,熟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把握事物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探究问题,“授之以渔”,以自己的广博的知识、及安全带任何、思辨的能力、高雅的情趣、民主的观念、敬业的精神、务实的态度以及对学术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产生示范效应。

多年来,“知识就是力量”启蒙了中国人,但是不是也禁锢了不少人的思想。迷信知识,崇尚权威是独立思维能力的一大枷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是要有知识积累,也需要我们交给他们思维的方式。当今社会,市场极其活跃,社会分工细化到我们想不到的一些领域,一切可以通过商业定制,从衣食住行到你的日常思维。思考日渐萎缩,批判性的思考更见稀缺。唯有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独立的、批判性的思考习惯遍及社会,才能在这个变革、危机错综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达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教育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

(2)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国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仅靠模仿照搬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从创业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3)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者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可行性。

2.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而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产生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3.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就要提倡开放,绝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可以联系新旧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历史上许多数学家的发现就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因此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呢?

1.反思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

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堂上,数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已经完成了的固定了的理论。课堂中教给学生的各种定义、规则、算法都是现成的结论,至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已远离了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实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或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了解问题本质,揭示一般规律,体验数学发现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是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反思可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3.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训练发散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注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应注意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恰当选定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影响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

人教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并且给出了资料的来源,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做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同学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的内容。

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

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可能过分地展开和延伸,这些延伸的内容中很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

3.从习题中选择内容。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基础与前提,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门捷列夫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现在元素周期表的诞生,牛顿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力学经典的三大定律,可见要创新首先就要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深人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分别对应了老师与学生,这是两个截然分开的环节,其弊端在于过分依赖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结果往往导致老师45分钟都在高谈阔论、曲高和寡,学生沉闷应对、缺乏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使认知主体的独立思维发展受到了压制和阻碍,而且一味被动的获取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失去了动脑筋的机会与兴趣,创新思维从根本上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教育的创新应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着力于如何“寓教于学、寓学于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是教育实施的关键,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造一切有利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条件。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通读整篇课文后,引领学生仔细体会故事中的情节与心理。同时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的任何问题,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离课文内容相差很远,教师就要注意将问题巧妙引导,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确定课堂研究的主要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解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提示、一个比方,都会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与众不同见解的有效途经,也是形成浓厚学习氛围、争先恐后发言的简单方法,更是为独立思考的最高境界无师自通创造条件。之后还能可以进行拓展,在得到自己的体验后,引导学生怎样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来源于怀疑,也正是由于怀疑的存在,才可以不断激发人们去观察、实验、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应当给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求异求新。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习惯。教师怀疑精神的具休表现,就是敢于质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坦却敢于怀疑“绝对时空观”,从而超越建立了“相对论”理论;正是由于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才提出‘旧心说”的理论。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学生善问、会问上多点拨指导,使学生逐渐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对问题进行思考,最终有所悟、有所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保护,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的疑问很古怪也不应责怪,应想方设法的去解决,绝不可以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而强词夺理,并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不会被扼杀,才能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交流,强化问题情境教学

为了满足每个学生想都能够独立思考的要求,要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让每个学生在都能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通过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才能产生不同见解,有不同见解就能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训练,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应重视“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载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起点,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

四、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如果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在思考当中甚至有些学生才开始进行思考,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一少部分人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为使全班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许多学生会在思考中有所发现,积极参与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时,,要坚决反对那种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一是只象征性的留些思考时间进行探究,就开始指名道姓地进行提问;二是对一些无须考虑就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更不可能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排除。

篇(6)

在西方国家,很早以前教育工作者就把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认为学校教育是属于教人思考的教育。他们认为好学生的标准,是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掌握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多少,考分的高低。

在美国,人们不仅把会思考当作好公民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还明确要求公民应学会“清醒地思考”,做“善于思考的人”。世界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积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学习、研究的优良习惯,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和独立思考上,十分恰当地处理讨论、研究和独立思考的关系,突出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它们这一教学理念,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被誉为“世界级精英人才的摇篮”。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只是机械地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记忆下来,不是真正的好学生。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历来都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主张“自求自得”,即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独立思考。宋代教育家程颐则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习如果处于被动,不独立思考,必致心中无所得。应该说,我国古代这些伟大的教育家与国外学者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认为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之本,它在学习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现代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就更为丰富了,也不必在这里一一例举了。

总之,古今中外,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一以贯之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不过中小学要关注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而大学则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认识到了并非就能做到,做到了并非就是做得最好。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

二、 要形成“一个氛围”,做到“三个统一”

全社会要形成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文化氛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中华儿女共同愿望,而这一愿望的实现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前提条件。科技创新首先体现在人才创新上,人才创新首要的是人才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和思维品质。所以,全社会要通过舆论宣传、电视网络引导、政府政策倾斜等措施,形成以独立思考为荣、随声附和为耻的道德风尚。同时,要从国家体制和机制上制定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法律和制度,切实保障具有独立思考成果人的利益不受侵害;在实际用人机制上,要切实把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位置上,使全国人民看有样板,学有榜样。“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建立一种尊重儿童的自由和保障儿童权利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式,来规范我们教育行为。”[2]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有独立思考精神品质的人才的氛围,才能有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

全体国民要把思想统一到独立思考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上来。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长,就在于人类具有思维能力。人类的每一种成就,每一种进步,都源于思维。人类若失去了思考,便丢失了整个辉煌的历史。大思想家帕斯卡尔认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维能力,是人最宝贵的特质,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能力。拥有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最有潜力的人。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自从人类有了文字语言历史以来,就已证明:一个人聪明与否,智慧与否,主要看他的思维能力。世界上一切成功者,都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的伟大成就,无不是建立在他们出类拔萃的思考力之上的。思考能力决定着人的财富、命运和辉煌未来。只有善于思考,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爱因斯坦在晚年透露了他成功的秘诀是:思考是一切成功的源头。要想使自己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人,成为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就得很好地思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项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者独立地深入思考问题分不开。”故此,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全体教育者要把思想统一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其教育教学的主要使命之一上来。教育者使命不仅是授业、解惑,还要传道。不教给学生解惑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就不会有见地、见解和主见,就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和怎样做才是最好。所以,我们必须从“教人信从知识向教人学会思考”转变,帮助学生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智力不发达到智力发达,由社会经验不足到社会经验丰富,最终促成学生不依赖老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行动。先生说得好:“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对学生“独立不拘之精神”的培养,是教育者终身的立身之本,也是其核心之目的。

全体学生要把思想统一到学思统一的思想上来。学思统一,即学中有思,思中有学,边学边思,边思边学,学思结合,相得益彰。思考可以充实自己内心,始终使自己充满活力,更可以使自己的未来充满光明。故此,学生要把思考的权力时时刻刻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即学即思,即思即行”。若要只学不思,那就是死学,其结果只能是照着葫芦画瓢,稍有变通,则就束手无策。若要只思不学,那就主观臆断,空穴来风,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具有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了。

三、 切实落实学生中心论思想,努力改变现有教学评价方式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还是教师的“教”,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会学,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切实落实学生中心论思想,不论是从师资配备、教材选择和教学考核,还是从教师的“教”,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学”的程度而定。学校和教师,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情景,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鼓励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的信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他的特长和优势就能充分地发展”[3],其独立思考能力也就顺理成章地培养出来了。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故此,就得改变以学生学业成绩为确定性指标的评价方式。学校一方面要把教学评价关注着力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情感、价值观及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评价关注着力点放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上来,从本质上改变学生为考试分数而学习。全过程动态考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有效方式,脱离了“教”与“学”的过程考察评价,或只抓住其中的某一点、某一面来评价,都是错误的、伪科学的。教学评价应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统一的原则,采取领导对教学考核与教师之间对教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地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

四、 着力提高教育者独立思考能力,全面贯彻教学“四项”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同样,要想学生善于思考,首先先生要善于思考。名师出高徒啊!学生在善于独立思考的好先生的感染下、引领下,就能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油然而生,学习效率自然提高。故此,教育者不仅要从教学反思中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要从学生质疑中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要从民主教学的“一事多议”、“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智慧火花中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全面贯彻“四项”原则是指:

一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对于“基础型”的学生,可以通过“多元起点、激发动机、类比联想、深化理解、多元表征、达到整合”的方式,来促进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达到知识的系统化;对于“能力型”的学生,应着重引导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纠错,不断内化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专长型”学生,应适当放手,不必局限于课堂,可给他们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其利用所学知识开放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以凸显他们在某一方面智能上的个性优势。

二是赏识性教学原则。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经常用赏识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评价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加朋友的情感沟通桥梁,及时、恰当地锤炼学生品质,不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主动学习、乐于进取的目的。

三是过程教学原则。即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思维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不仅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真正实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价值。实践证明:加强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对引起学生兴趣、使其领会知识的本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都十分重要。

四是“双主教学原则”。即指“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学生的“主”体现在学习的动力上,老师的“主”体现在“导”上,也就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丢下传统的权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走下法定权威的圣坛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商讨,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放下知识的权威,勇于承认知识有限和不足,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主客二分、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彼此平等、相互构建、共同成长的关系,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5]教师角色的权利主要通过协商、对话来使学生理解教师角色的意图。当师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心理相融的关系时,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就能得以张扬。

五、 学生要努力实践,切实践行知行统一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学生更要注重实践。实践,就是指学生“手”(手、脚、口、眼、耳等)脑并用的知行统一。即学生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接触到的都要进入大脑,过滤、分析、判断其正误,思考其动机、原因、目的及结果,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我们又称之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具体地讲:学生要从实践中得到五种收获。一要从实践中发现学问。许多事情我们并不知道,只有实践了,才能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能力和品质。二要从实践中产生兴趣、发展兴趣。无数事实证明,人们的兴趣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产生、发展的。没有实践,绝对没有兴趣可发现和产生,学习也就缺乏积极性了。三要从实践中彰显个体特色。学生个性特色的彰显,尤其是优秀的思维品质培养,都是通过实验、实践或社团活动、校外活动来体现。这种实践的活动越多、档次越高,其个性特征彰显就越明显。四要从实践中检验学习好坏。学生的学习是否正确、正确的成分有多大,都是通过实践来计量的,它是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强、水平高的试金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五要从实践中激发更要“学”的热情和信心。

实践的表现形式很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实践;学生广泛涉猎书籍,也是实践;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更是实践。中科院研究人员发现:有观察体验的学生往往擅长提问,他们在听课时,不仅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会提出为什么来反问老师。

总之,只要我们调动人体的一切器官,去接触、感受客观事物,去测量、思考、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信息,就能达到思行统一、“手”脑并用、科学思维方式和良好意志品质形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金生鈜.“规训化”教育与儿童的权利.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篇(7)

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回信,你的话让我更加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才能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昨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内心的自由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只要充分锻炼想象力就可以,对这种说法,我无法在心里完全接受,但又找不到更恰当的方式,这让我很苦恼。我也听到有人说,内心的自由嘛,就是自己想什么就是什么啊,不必关心别人是怎么看的,相信自己就是了。我仔细地思考,觉得这种说法也不能让我完全信服,所以感到更加无所适从了。因为这些说法,与大哥曾经给我讲过的内心境界相去甚远,根本没法相比。虽然以前我没有完全领略,但可以模糊地感知,你所说的内心自由一定比这些更为深邃,更为崇高。所以,我对于这些说法,始终持着怀疑态度,不敢接受。可是,我又实在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希望大哥能再次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万分感谢!

祝你愉快!

李建

2008年12月7日

李建:

你好!

来信已阅,只要能帮上你,我也会感到很喜悦,因此不必客气。你现在的改变让我感到很欣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究竟怎样才能拥有自由的内心吧!在我看来,要想拥有自由的内心,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而且走得通,那就是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自由才有可能

有这样一个故事:1618年的一天,在荷兰的希雷达城,城门边围着叽叽喳喳的人群。原因是城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道数学难题,向群众征询答案。一个讲法语的年轻军官认真地看着、听着,好像很感兴趣的样子,却又不完全了解。他请求旁边一位衣冠楚楚的人帮他把这道用荷兰文写的难题译成拉丁文或法文。那人非常不耐烦,根本不相信这个青年军官能解答出来。不过出于礼貌,他还是口译出来了,言语间不乏讥讽的意味。谁知两天之后,那个军官竟把正确答案送到了他面前,他大吃一惊,对青年军官不免刮目相看。于是两人攀谈起来,十分投机,才知道这个青年军官就是勒内・笛卡儿,而那位为他翻译的人就是著名学者贝克曼。

笛卡儿是法国人,1596年3月31日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体弱多病,但学习很刻苦,又很聪明,喜欢思考。1616年,20岁的笛卡儿便以最优秀的成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他决心出外游历,去读世界这本大书。当兵是当时一种最简便、最经济的旅行方式,于是他选择了入伍。遇上了贝克曼后,二人成了莫逆之交。贝克曼对笛卡儿影响很大。他说:“他,把一个业已离开科学的心灵,带回到了最正当、最美好的路上。”贝克曼唤起了笛卡儿对科学的兴趣。

1625年,笛卡儿结束游历,开始作科学研究。他知道自己的思想与教会格格不入,在法国很容易被视为异端。于是他于1628年迁居到资产阶级已经掌权的荷兰,直到1649年。他创作了数学史上划时代的《几何学》和哲学史上著名的《方法记》。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的思想精髓。思想是人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与行尸走肉无异,完全没有生存的意义,笛卡儿认为思想才是人类存在的依据。一个有思想的人才能获得人格意义上的独立,不依附于人,从而真真切切地实现自我。

有思想、会思考几乎成为成功人士的标志。思想是一个隐藏在人头脑中的宇宙,蕴涵着无穷的力量。一个有思想的人遇到问题或迷惑时,不会完全依赖别人的决策,或者在书本和陈规中寻找答案,而是在“听人说”和“看书”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辨别真假。

把一只蚂蚁放在平整的有限平面上,它要从A点爬到B点去,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在平面上放一块隔板,把A、B两点隔开,蚂蚁看到平面被分割了,A和B点不在一个平面即二维空间里,所以它不能到达目的地。但对于一只蚊子而言,由于它的视野是在三维空间中,跳出了二维空间的局限,所以就很容易看到其他到达目的地的通道。

同样,人的思想越开阔,视野越宽广,成功的几率就越高。既然二维空间有局限,就必须突破它,在更深远的空间和层次上思考问题。俗话说,井水挑不干,脑子越用越灵活。思考得越多,思维能力越强,分辨事物的能力也就越强,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任何价值都比不上独立思考的价值,一切创造都源于独立思考。

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些古老的典籍就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会毫无意识、自然而然地怯懦下去,渺小下去,裹足不前。没有独立的思考精神,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缺陷,既愧对自己,也愧对“人是地球上的花朵”这一称号。

思考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里,思考得越多,人的精神家园就越趋于完美,“学而不思则罔”,两千多年前的圣人便为我们作了警示,要想不迷惑,就必须思考;庄子更是凭借大胆的想象和超常的思考,在心中建构起一个理想王国:几千里长的鲲在北冥里遨游,翼若垂天之云的鹏怒而飞。如果不是深入思考,一个自由落下的苹果与万有引力定律,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怎么会联系在一起?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用概念思维将创造性思维发挥到极致――从思考一个人追逐光速与光波的关系,到进行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如果他提出了相对论便浅尝辄止,不再思考推广,或是因别人的否定而放弃,今天的物理学界肯定会留下深深的遗憾。

我国当代作家巴金,则用他的笔和他的声音,贡献出了由血与泪凝聚、由心与思锤炼而成的真知灼见。他说:“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作为思考者的巴金,就是冲破“套子”的人,不仅冲破别人设置的套子和禁忌,也冲破自己的思想樊篱。巴金说:“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为了认识自己又不得不解剖自己。”思考的过程,是探索、认识和解剖的过程――对社会、对自己的解剖和认识。很多人对时代和历史有很多言之有理的看法,却没有勇气和途径解剖和认识自己。但是,积小流而成江河,积小隙而溃长堤。我们必须思考自己,解剖自己,认识自己,同时承担自己的那一部分,不可以时代和外部环境为借口,为自己的懒惰、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寻找借口。

独立的人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不依赖别人,往往自己独自思考或用行动解决问题。但并不是说具有独立性的人一点儿也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而是指他自己判断别人的意见,不再轻信与盲从。许多高中生一直盼望着独立的到来,希望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自己喜欢看的书,不用老师或家长在旁边催促。然而,独立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因为独立不仅包含了行动的自主,更是指精神上、思想上的自由,当你想独立的时候,你必须作好承担因自己的判断失误而可能付出代价的准备。尽管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努力坚持,世界上便没有不可攀越的高峰,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开始,学会独立思考,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自由,好吗?

篇(8)

案例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我在听有些老师的公开课时常发现合作探究的热闹表面掩盖不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缺失:学生在回答老师发问时,答案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和能力的缺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老师满足于课堂上的滔滔不绝,常见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异口同声,常看到学生在做作业时的左顾右盼。所以我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下面我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1.从时展需要角度。

网络时代,每个人获取的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任何一个事件发生后,各个角度、各个渠道所产生的信息会如同潮水一般向人们涌来。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迅速选取、甄别真正具有实际意义呢?因此,中学政治教育就要特别注意促使学生具备独立获得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2.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角度。

叶圣陶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人,谁要想发展和培养,必须靠自己的内部努力来获得。”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们都一再告诫我们,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

3.从新课程改革需要角度。

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当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淡薄。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从高考题角度来谈,传统的主观性试题一般考查学生的理论功底和推理能力,不是在“归纳”上下功夫,就是在“演绎”上下功夫。而综合探究题显然突破了这一思维定势,考生必须“学会学习”,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探究题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课改精神,引领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4.从哲学内外因关系的角度。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要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要想有实效,教师必须激活每个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这个内因,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有“名”无“实”。

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1.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向教育促进者转变。第一,由权威服从向宽松民主和谐师生关系转变。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第二,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力除传统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变教师的“硬灌”为教师的“引导”,变学生的“被迫听”为学生的“主动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学习的真正主人。

2.善于设问,更善于激疑。

教师应善于设问,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发问技巧,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精心设计问题的原则是教师提出一些分散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师更应善于激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首先教师要采用本色阅读法。我常发现有些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却被老师牵着走。本色阅读提倡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阅读,其思维形式是从个别到一般,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提问,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从低层次提问向较高层次的提问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用台湾的陈龙安先生提出的“十字口诀法”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十字口诀法”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以下10个问题,即:(1)“假如”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具体假设的情景加以思考;(2)列举的问题,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3)比较的问题,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的关系比较其异同;(4)替代的问题;(5)除了的问题,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答案;(6)可能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理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展望的了解;(7)想象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8)组合的问题,提供学生一些资料,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9)六W问题,利用英语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地)、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10)类推的问题。

篇(9)

可不是吗?我们的语文作业、试卷也经常出现难题,我跟孩子们讲大道理,可孩子们并不感兴趣,只是点头,敷衍了事。面对二年级的孩子该如何培养他们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孩子小,形象的人物、动物孩子都特别喜欢,灵感就在那一刻喷发了,我激动万分:“难题它们都是老虎,我们都是武松,我们来个武松打虎吧!”上课时,我带着孩子手舞足蹈起来,嘴里还不时发出“我是武松,哈、哈、哈”的叫喊声,二年级的孩子高兴极了,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就一下沸腾了!

紧接着我与孩子共同学习了《小鹰学飞》这篇课文,我让孩子看着课题提问,二年级的小不点很快陷入沉思,教室里安静极了,很好,独立思考已经开始,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不依靠别人,完全凭借自己独立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不一会儿,有个小家伙站起来:“小鹰为什么要学飞呢?”我立刻给予了这孩子肯定:“这个‘小武松’不错!”,紧接着我又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小鹰为什么要学飞呢?”孩子们又陷入深思,不久教室里小手林立,其中一个“小武松”站了起来回答:“因为它想要飞!”

篇(10)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75-01

在当代文坛上,张承志是一位极具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的理想主义作家。从步入文坛开始,张承志就在不断寻找自我,寻找自我心中的一方净土,寻找自我的精神家园,并为之不懈地追求着。

从1978年开始的文学创作,经历过无数艰辛痛苦孤独寂寞,是什么原因促使张承志对于理想的追求如此执著一念?超越世俗一直是张承志的人格追求,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对于草原的眷恋,对于“北方的河”的依靠,对于哲合忍耶的皈依,无不体现着张承志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作为知青的张承志则致力于对草原的无限眷恋的描绘之中。

告别放牧生活的张承志,返城后对都市生态环境渐渐生出强烈的文化抗拒心理。这个城市长大的青年对城市反而不适应了。他无时不感到现代都市文明给他带来的强大的心理压力,他萌生了一种向别处去寻找精神支柱的强烈愿望。这寻找自然而然地与“草原”相遇。因此,张承志早期作品大多是唱给草原的赞歌。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张承志对草原那么眷恋,为什么他没有就此重返草原,为什么对都市文明产生强烈的文化抗拒心理却没有逃离都市,而是要在都市环境中“沉沦”自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能深切地体现张承志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事实上,他对草原的眷恋只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草原在他心目中的完美和谐只是一种感情直观,切切实实的草原生态一定是依旧贫瘠荒凉的,这对他的“心理草原”有着某种具有摧毁性的力量。张承志是以追忆者的身份进入他草原生活的历史的。这种追忆和缅怀,成了张承志被现实生态环境伤害之后的一种假想的精神憩息地,一种并非真实存在的情感与精神家园。这种纯粹精神上的追忆和缅怀,只能是一个逝去的梦,一切都已不同了。

张承志在经历了深切思考之后,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去他心中的草原了,所以,他一步三回首地离开了自己深深眷恋的草原,去寻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离开了母亲,张承志又在征程中找到了父亲。《北方的河》最能凸显他对父亲的依附。那位年轻的大学生执著地行走在“北方的河”里,张承志是在借他寻找一个人格理想的支点,寻找一种可靠与稳定的依托。他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一次次心灵漫游。面对“北方的河”是不懈的思索的意识将它化为父亲的身影。

需要强调的是,张承志的所谓皈依伊斯兰教,并非教徒意义上的完全皈依。张承志在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实践中找到了一席喘息之地,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说到底,对哲合忍耶的皈依是源于一种信仰的吸引。

在都市中忙于求学和工作的张承志的内心深处依旧痛苦而执著地追逐着他的精神家园。他在贫瘠、荒芜的西北民间找到了重新构建人格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基点。他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新的形式,这就是《心灵史》。

然而,张承志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哲合忍耶回民,他的精神血脉与他们肯定是有隔膜的。真正哲合忍耶贫苦回民的宗教体验是张承志难以真切感知的。张承志确实对哲合忍耶表现有皈依的精神意向,但他毕竟还是没有能够完全地将身心融入进去。哲合忍耶的宗教情感令张承志的精神和灵魂有所依托,但作为有理性的当代知识分子,他又时常感到困惑和孤独。在西海固,他甚至一再想过要放弃那仪礼,要放弃这苍凉千里的大自然。张承志仍一步又一步退着离开了那黄土高原。

我们不难看出,张承志的理想主义历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强烈独立思考意识下,随着环境、心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追求,从而显示了张承志超越世俗的个性化人格。

【参考文献】

[1]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新试卷,心灵史卷[M].海南出版社,1995.

[2]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3]张承志.心灵史[M].花城出版社,1991.

[4]张承志.以笔为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张承志.无援的思想[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6]张承志.冰山之父[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7]张承志.在中国信仰[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8]张承志.金牧场[M].作家出版社,1987.

[9]张承志.金草地[M].海南出版社,1994.

上一篇: 节能技术标准 下一篇: 工程建设管理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