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分析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7 15:09: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统计学分析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统计学分析方法

篇(1)

0 前言

膳食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存在密切相关性。迄今为止,针对一种或几种营养素,或某种食物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已经开展大量研究。然而,人们吃的不是独立的营养素,而是含有多种营养素的多种食物,营养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针对单一营养素或食物的分析可能存在概念及方法上的局限[1]。

膳食模式分析是将所有食物、营养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更接近真实的摄入情况,因此也更有利于对营养相关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进行评价。

膳食模式统计学分析方法

膳食模式不能直接测量,因此,研究人员必须使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饮食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人群膳食模式予以划分。膳食模式研究方法不断发展,目前,常用方法有三类:先验法、后验法,以及二者的综合运用。

1)先验法

先验法是以现有的膳食指南或其他科学饮食建议为基础,通过将个体的饮食与之比较进行评分,主要包括膳食指数法。常见有:美国农业部门提出的与食物指南金字塔和膳食指南相配套的健康饮食指数(Healthy Eating Index, HEI)[2],Patterson R.E.等以膳食推荐量为基础建立的膳食质量指数(Diet Quality Index, DQI)[3],之后逐步修订发展的修订膳食质量指数(Diet Quality Index Revised, DQI-R)[4]、国际膳食质量指数(Diet Quality Index-International, DQI-I)、中国膳食质量指数(INFH-UNC-CH DQI),何宇纳等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中各类食物推荐量为依据建立的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iet Baiance Index, DBI)[5],亚太地区食物与营养网络专家委员会提出的理想膳食模式评分法(Desirable Dietary Pattern, DDP)[6]。

2)后验法

后验法是以膳食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方法确定膳食模式种类,包括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潜类别分析等。

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食物频率问卷、膳食日记等调查资料提炼出潜在的维度,即因子/膳食模式。然后计算每一因子/膳食模式的得分,进而利用相关分析或回归分析研究膳食模式与营养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聚类分析也是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与因子分析不同,聚类分析从食物使用频率、供能比、食物摄入量等角度将被调查者分为不同的亚组(类),之后再对不同亚组的特征进行分析。

潜在类别分析是以模型为基础的聚类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潜在类别解释食物摄入变量之间的复杂关联。

3)先验法和后验法的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先验法和后验法,主要包括降秩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既利用了先验信息,又基于当前的研究,综合了先验法和后验法的优点。

降秩回归是分析膳食模式的一种新方法,类似于因子分析。这种方法是通过建立食物摄入变量的线性函数解释反应变量(如营养素、生物标志物等)的变异,用降秩回归分析法得到的膳食模式可以更好地阐述疾病病因中膳食的重要性[7]。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是介于主成分分析和降秩回归之间的一个折中方法,通过建立有预测能力的回归模型解释营养素或生物标志物的变异。

1 膳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膳食模式分析。Jean M Kerver等人对美国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西方膳食、美国健康膳食、加州型等膳食模式,发现以红肉及肉制品、高脂奶制品、鸡蛋等为主的西方膳食模式与血清C反应蛋白、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等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浓度成正相关,而与叶酸浓度成负相关,说明西方膳食模式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哈佛大学的Frank B.Hu等人[8]对44875名男性进行了为期8年的队列研究“医务人员随访研究”,得到两种主要膳食模式:精明膳食模式(以大量的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类、鱼类、家禽类为主)和西方膳食模式(以大量的红肉及肉制品、精细谷物、糖果和糕点、油炸薯片、高脂奶类为主)。精明膳食模式得分与冠心病发病率的五分位相对危险度由高到低分别为1.0、0.87、0.79、0.75、0.70;而西方膳食模式得分与冠心病发病率的五分位相对危险度由低到高分别为:1.0、1.21、1.36、1.40、1.64。

美国国立肺血液研究所主持的大型多中心试验DASH试验是近年来领域内非常著名的研究[9]。受试者分别使用典型美国饮食、典型美国饮食但增加水果和蔬菜份量、DASH饮食。在每日总热量相同的情况下,典型美国饮食富含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缺少水果和蔬菜。DASH饮食组则强调增加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的比例,而减少肉类、饱和脂肪和含糖饮料摄入。试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第二组和DASH饮食组都成功地降低了受试者的血压,且DASH饮食在功效上更胜一筹。

中国人群膳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并不多。现有的膳食模式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对中国人群膳食结构进行分析,评价总体膳食质量,或对不同时期、不同种族、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人群的膳食质量进行比较。如何宇纳等[10]应用DBI综合评价中国18~59岁成年人的膳食质量。结果表明:中国居民的膳食状况以摄入不足为主,同时也存在摄入过量的问题。城乡间人群的膳食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村居民摄入不足和摄入过量的程度都大于城市。Stookey J.D.等[11]应用中国DQI对1991年中国健康营养调查中的7450名成年人进行膳食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样本人群膳食质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钠的摄入量高,钙、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低,食物多样性差;且中国DQI总分与食物及营养素摄入、城乡、收入及体重状况均具有相关性。另外,有研究者应用因子分析得出3种膳食模式,并与4种慢性病(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是慢性病患者更有可能食用蔬菜类为主的膳食,而不是水果类或肉类为主的膳食[12]。也有研究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炼出肥胖与高血压患者的主要食物种类[13],但并没有对膳食与肥胖或高血压患病风险的相关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2 结语

膳食是一种复杂的暴露变量,需要从不同角度考察膳食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膳食评价方法从最初的营养素、食物组单一指标,到营养素和食物组的简单组合,再到综合考虑膳食摄入的充足、适量、多样性以及平衡,已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群和个体的膳食质量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联系。

目前,中国在膳食模式方面的研究数量有限,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膳食模式相关性方面的探索也为数不多。因此,研究者应广泛借鉴国外经验,创建并发展适合中国人群的膳食模式研究方法,并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膳食模式相关性方面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Hu FB. Dietary pattern analysis: a new direction in nutritional epidemiology [J]. Current Opinion in Lipidology,2002;13(1):3-9.

[2]Kennedy ET, Ohls J, Carlson S, Fleming K. The Healthy Eating Index - Design and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5;95(10):1103-1108.

[3]Patterson RE, Haines PS, Popkin BM. Diet Quality Index-Capt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Behavio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4;94(1):57-64.

[4]Haines PS, Siega-Riz AM, Popkin BM. The Diet Quality Index Revised: A Measurement Instrument for Popul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9;99(6):697-704.

[5]何宇纳, 翟凤英, 葛可佑. 建立中国膳食平衡指数[J].卫生研究,2005;34(2):208-211.

[6]李丹. 理想膳食模式(Ddp):介绍一种评价膳食[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2;19(5):282-285.

[7]Tucker KL, Dietary patterns, approaches,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J].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2010,35(2):211-218.

[8]Hu FB, Rimm EB, Stampfer MJ, Ascherio A, Spiegelman D, Willett WC. Prospective study of major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en [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0;72(4):912-921.

[9]Appel LJ, Moore TJ, Obarzanek E, et al.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Blood Pressure [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7;336(16):1117-1124.

[10]何宇纳, 翟凤英, 葛可佑.应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评价中国18~59岁人群的膳食质量[J].卫生研究, 2005;34(4):442-444.

篇(2)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Network Analysis

2012,344p

Hardcover

ISBN9783527331833

M·德默等编

图形结构被用于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结构信息时,对图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就成为可能。生物信息学、分子与系统生物学、理论物理、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等多个领域都在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分析和统计方面的优势。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诸如图论、机器学习及统计数据分析之类的理论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新领域,以交叉学科的方式探索复杂网络。基因组、蛋白质,信号以及代谢组学数据的大规模生成使得复杂网络的构建成为可能,它为理解生理学以及病理学状态的分子基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框架。网络和基于网络的方法用于生物学中以便表征基因组、遗传机理以及蛋白质信号。疾病被看作关键细胞网络的异常干扰。如今,在对诸如癌症、糖尿病等的复杂疾病的干预中,就使用网络理论来分析。

本书共有11章:1.重构及划分生物网络计算方法概论; 2.复杂网络入门:度量、统计性质及模型; 3.进化中的生物网络建模; 4.内含动力学的生物网络的模块性配置; 5.统计概算机对管理网络大规模因果推理的影响; 6.加权频谱分布:网络结构分析的度量; 7.进化中的随机二部图的结构; 8.图形内核; 9.用于早老性痴呆病的基于网络的信息协同分析; 10.结构化数据中基于密度的集合枚举; 11.采用加权图形内核的下位词析取。

本书第1主编是奥地利健康与生命大学生物信息学和转化研究所所长,他在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和应用离散数学领域130篇。他是Wiley出版的《复杂疾病医学生物统计学》《复杂网络分析》和《微阵列数据分析》等书的合作编者。

本书可用作应用离散数学、生物信息学、模式识别、计算机科学专业跨学科研究生课程的补充读物,对于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员,也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胡光华,退休高工

篇(3)

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医护类专业学生医学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受本科医学院的影响比较深,一直以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为蓝本,选择基本的“医学统计方法”进行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标计算、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但一般将重点放在抽象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等方面,而且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条前后贯穿的主线,也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结果另文报道)显示,医护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主要用到的依然是上述的基本统计方法,但问题在于他们普遍不知道怎样正确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释和表达出统计分析结果,而统计学中的概念、公式和统计指标的计算(多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等内容几乎没有用到,这说明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内容选择上的缺陷,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和逻辑性强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医学统计方法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统计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先介绍统计原理,接着讲授统计公式及其推导,最后举例说明。其最终结果是将课程的重点引向统计学中的计算上,把医学统计方法当作“数学”课来上,而忽视了学生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当前,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采用SPSS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和SPSS软件教学。王春平等[4]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统计原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认真裁剪,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将黑板变成“白板”,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多媒体教学尚且如此,遑论采用SPSS软件教学了。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软件,但所占的课时比重太小,可仅看作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小小的补充。

3忽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医学统计方法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是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医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鉴于此,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医学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本科院校的影响太深,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实践学时安排很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多为单项技能训练,而非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忽视了对学生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戴士弘[3]认为学生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二、解决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1深入调查研究,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目标虽说从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样,都应涵盖职(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尤其要突出能力目标,因此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前,必须认真研究医护类专业近几年的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积极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涉及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就可以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既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了执业资格考试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指向明确,能促进学以致用,这就从根本上为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不仅要实现,而且要实现好,教学内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囿于教材,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原生的,而教材是次生的,是课程生命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历史记录[5];同时要考虑授课对象专业上的差异,如护理专业除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用统计方法外,还应增加护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如量表研制与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充分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应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在介绍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q检验连贯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计算、如何进行假设检验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个过程实际上与工作中的应用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简便实用并且由易到难,但不失其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专业教师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和内容,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应该做并且能够做好的。

篇(4)

血气分析是指溶解于血液中的全体成份(O2,CO2,N2等)的分压和含量的测定,主要测定血液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等。通常同时测定酸碱平衡的有关指标。通过血气分析,能对患者的通气功能,换气功能以及缺氧和二氧化炭潴留情况及机体的酸碱状态,电解质紊乱的程度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血气分析的测定,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在危重患者抢救中占重要地位。它有助于了解病情、鉴别诊断、观察疗效和估计预后。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比较常规而重要的操作,熟练的穿刺技术是标本准确监测结果的保证[1]。笔者将2014年1月~8月我院患者分为三组,分别经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采血,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8月需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患者403例,其中男性204例,女性199例,年龄18~98岁,平均年龄67岁,三组患者在年龄,病种,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桡动脉采血法 操作者穿戴整齐,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皮肤消毒剂,1.5~2.5 ml的注射器一副,抽吸少量的肝素钠抗凝剂湿润针筒壁后排气备用,橡胶塞,棉签,并备一小枕和一个沙袋)。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取坐位,半坐位,平卧位均可,采取血标本的上肢外展放松,手掌自然外展平放,腕关节下垫一小枕,手心朝上,绷紧穿刺部位的皮肤,在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 cm,动脉搏动明显处为进针点。操作者消毒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和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用已消毒的手指触摸桡动脉搏动的准确位置,使动脉恰在手指的下方,右手持注射器在动脉搏动处以20°~30°角进针,进针至有鲜红色血液流出证实针头在血管内,抽取所需的血量后拔出针头,立即将针头斜面刺入软木塞或橡胶塞以隔绝空气,并轻轻搓动注射器,使血液与肝素混匀,防止空气进入注射器影响检验结果。用干棉签或无菌纱布按压穿刺部位5~10 min后跟踪穿刺点是否肿胀,淤青。

1.2.2足背动脉采血法 操作者穿戴整齐,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皮肤消毒剂,1.5~2.5 ml的注射器一副,抽吸少量的肝素钠抗凝剂湿韵针筒壁后排气备用,橡胶塞,棉签,并备1小枕和1个沙袋)。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将患者脚掌自然下压,使足背绷紧,足背动脉的搏动点最明显处一般在足背内、外踝连线的中点,操作者消毒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和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用已消毒的手指触摸足背动脉搏动的准确位置,摸到动脉搏动最强点,使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进针,见回血后固定针栓,抽取所需的血量后拔针,立即将针头斜面刺入橡胶塞以隔绝空气,并轻轻搓动注射器,使血液与肝素混匀,防止空气进入注射器影响检验结果。用干棉签或无菌纱布按压穿刺部位5~10 min后跟踪穿刺点是否肿胀,淤青。

1.2.3股动脉采血法 操作者穿戴整齐,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皮肤消毒剂,1.5~2.5 ml的注射器1副,抽吸少量的肝素钠抗凝剂湿润针筒壁后排气备用,橡胶塞,棉签,并备1小枕和1个沙袋)。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大腿外展,股动脉搏动点一般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体表连线的中点,以搏动明显处为穿刺点。操作者消毒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和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用已消毒的手指触摸股动脉搏动的准确位置,在搏动最明显处垂直进针或45°进针,见回血后停止进针,固定针栓,抽取所需的血量后拔针,立即将针头斜面刺入软木塞或橡胶塞以隔绝空气,并轻轻搓动注射器,使血液与肝素混匀,防止空气进入注射器影响检验结果。用干棉签或无菌纱布按压穿刺部位5~10 min后跟踪穿刺点是否肿胀,淤青。

2结果

3种采血方法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三种采血方法的比较情况如下。

3.1经足背动脉采血 足背动脉位置表浅,较桡动脉皮下脂肪分布少,周围软组织少,采血时患者疼痛较桡动脉和股动脉敏感,患者的依从性小,部分患者足背动脉搏动细数,弹性不好易滑动。还有部分危重患者下肢循环不好时,搏动难以触及,一次穿刺成功的几率小。

3.2 经股动脉穿刺 患者需平卧,如哮喘,过度肥胖患者,不能平卧,给操作者带来困难,对于肢体活动度不好的患者,股动脉不容易外展时,不能很好的选择操作部位,因此影响穿刺成功率[2]。还有股动脉位置较深,周围神经血管比较丰富,而且解剖位置复杂,管径较粗,血流量大,穿刺后需要按压较长时间才能止血,如果压迫不当就会引起穿刺部位淤青或血肿[3]。且发生血肿或淤青后不易被发现。穿刺时暴露患者较多,冬天患者容易着凉感冒,清醒患者暴露隐私部位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使患者的依从性小。股动脉与股静脉并行,穿刺时很容易误入静脉,且容易损伤股神经。

3.3经桡动脉采血 经桡动脉采血时只需暴露患者前臂, 因为手本身暴露在外面,患者容易接受,依从性好。桡动脉采血时患者无需穿脱衣服,减少了患者穿脱衣服的麻烦,护士操作比较方便。手部因为经常清洗,手腕部比较清洁,相对带菌比其他部位少,减小了侵入性操作的感染机会。桡动脉表浅,易于触摸,搏动明显,定位简单。采集标本不受的限制,穿刺安全,不易形成血肿,穿刺成功率高,易于止血,且随时可以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迷走神经分布少,不易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4]。

综上所述,桡动脉采血比足背动脉采血和股动脉采血不良反应小,穿刺后按压的时间短,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的依从性高,对患者的要求不高,是值得推广的采血部位。

参考文献:

[1]林玉清,张云峰,汪克林.桡动脉与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方式和结果的临床比较[J].现代医院,2010,2(2):99-100.

篇(5)

应用数理统计是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进行演绎和归纳的科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但是学生在学习掌握这门课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概念难以理解,思维难以展开,问题难以入手,方法难以掌握,习题难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种方法。

1引经据典,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应用数理统计作为数学的一门有特色的分支学科,所以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该门课都有畏惧心理,因此在每学期的第一次课,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应用数理统计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然后还可以介绍应用数理统计的一些热门运用。

概率论起源于博弈问题。15~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塔塔利亚和卡尔丹的著作中曾讨论过"如果两人赌博提前结束,该如何分配赌金"等概率问题。而数理统计的发展史相对简单一些,在19世纪20、30年代,费希尔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统计方法,开辟了一系列统计学的分支领域,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试验设计、多元正态总体的统计分析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这些知识背景的补充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了角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向他们灌输了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的时候不再孤立地看待这些知识点。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只重视教的过程,忽视了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因此,在应用数理统计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授课程内容思想方法和应用背景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布置一些灵活的题目,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小问题。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结合应用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案例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师生间交流,加强启发教学

应用数理统计的传统教学是学生忙于应付大量公式的记忆和复杂的计算,没有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考,同时这种教法也不可能让人有所创新。要想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师生间的交流是必须的。教学不是你教我学,更不是你讲我听,而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结果,师生双方都给对方提供信息。教师的输出对学生来说是信息的输入,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归纳、记忆等活动,接受、处理储存信息;学生的反馈作为信息输出对教师和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信息输入。教学活动就是为促进这种交流,让这种交流更有意义。

在课堂交流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了解问题的直观和背景,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此外,还有课前交流、课间交流和课后交流。通过交流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密切了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带来积极的教学效果。

4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应用数理统计这门课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仅仅会做几道题,而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是千变万化的,不是用一两个公式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学生的创新。所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实践表明,通过一题多解的锻炼,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多样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讲题时,可以鼓励学生试着用多种思路去分析题,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配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具体的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应用数理统计的学习变得容易起来。

篇(6)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约束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在教学中,应该根据理论和实训教学的不同特点、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方式,不断的反馈,使学生自己及时评价。同时,在学生成绩考试评定中,应采取了灵活的考试方式,有笔试、有口试,也有设计方案和调查报告,笔试内容也应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45-01

前言:由我国宪法总纲规定,必须在全国推行与通用普通话。我国于2001年出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已明确规定了普通话在我国语言地位,推及普通话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交流工作前提。

1.普通话学习难点

1.1 声母。贵州当地人在交流时,发音并没有翘舌音,而多使用平卷舌,唯有黔北地区有部分应用翘舌音。这就使得当地人在交流过程中,应用普通话存在较为奇怪的感觉。例如zh、ch等声母,当地人一般读为z顿号c缺乏h音[1]。然而在普通话中,翘舌音占比高达百分之七十,而平舌音却仅有百分之三十,这是贵州人练习普通话时遇到的主要难题。例如将上学念成丧学,将出租说成粗租等,表达起来十分拗口难以理解,严重干扰意思表达的准_程度。

1.2 韵母与鼻音。贵州人在读书写作过程中非常容易将鼻音与边音相混淆。例如难受读作蓝瘦,将想哭读作香菇等,让人难以捉摸语言涵义。其实边鼻音在发音过程中,都有自己独有的发音模式,将二者混为一谈并不现实。边音相比较鼻音较为清晰洪亮,而鼻音在发音时较为深沉,且淡然。因此发音时一定要注意二者间的区别,这样就可以准确掌握变鼻音的发音方式。

1.3 声调。最后则是声调,在普通话中声调分为四种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2]。声调作为调和语言结构,以及语言含义的重要音标,是普通话区别的主要方式。不过由于贵州方言较为低沉且灰暗,所以当地人在读时,普遍会暴露出高音掌握能力较差的问题,音调时高时低。例如"山西"(shānxī)和"陕西"(shǎnxī)的不同[3]。贵州人发音时,普通人难以分辨真正所表达的涵义。

虽说贵州本土语言中的涵义与普通话间并没有较大区别,不过许多时候由于音调以及贵州人咬字发音较轻,所以人们一时难以调和与平衡普通话学习音调发音。

2.普通话练习方式

2.1 声母练习。声母学习难点在于舌尖位置的找寻,想要发好声母声音,必须将舌尖上举,找寻正确位置,从而圆润嗓音。改正上下颚嚼字方式,上升软腭,使舌头向上翘起,从而抵住上颚,使气流能够顺着舌头带动声带。

并且平翘舌在转换过程中,舌尖位置也要及时转换。就像读没有、便宜、占便宜等必须保证不断练习,才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成果。

2.2 韵母发音练习。在练习韵母发音时,应体会与感悟到发音时舌尖与上颚抵触时的感觉。不过要注意不可太过夸张。在练习时不妨扩大自身共鸣效果。平时说话时适当提高面部咬字幅度,从而发音时更为饱满。再就是找准每一个字的读音与韵腹。将韵头与韵腹等因素相关联,延长i的发音时间,找准整体发音结构。

其次则是要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利用平时所积累的学习方法找对练习方式。平时多注意合拢嘴唇,例如当发u因时,先保持u的口型在提高音色,之后逐渐扩大口型,从u到a逐渐演变,完成整体音色变化。

2.3 声调调整与练习。声调练习需要注重上声以及轻声的变调,在语境中正确调值才可以保障读音更为标准,更为圆润。

在音调练习途中,由于贵州话与普通话存有一定联系。因此在发音练习时需要注意的不仅是发音,同时还要注意音调。改变平时发音过于生硬的现象,避免音调忽高忽低。另外在练习时候不妨使用录音方式,严格遵照普通话练习五度标记法去练习。保障音调不高不低,底气充足。在音调练习时,对于贵州人来说,其中尤为棘手的则是轻声发音。在读轻声时必须侧重将轻声中,所欠缺的音律调节添加到前一个音节中,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点明轻声特点。在不同环境同一个字的音节与音调会出现不同含义,通过不断地练习,准确找好发音音色有利于准确表达语言含义。

最后则是语言的环境,通过耳渲目染,以及良好的普通话周边学习气息能够有效改变人的生活语言习惯。有意识地多听电视广播,以及参加普通话读书会,时间一长自然便可以有效掌握读音,以及词语的组织应用方法。

2.4 语言习惯养成。语言练习最重要的便是通过日常习惯积累,以及不懈的努力[4]。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加应用普通话才可以实现语言技术的提升,提高普通话能力。普通话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不仅需要一定的天分,同时还需要日后勤加练习。通过时间证明,无论是什么语言,都需要使用者勤加练习才能够真正完成掌握。即便是常年吐诉方言者,只要肯学并加以持久练习,同样可以取得成功。

结语:提高与推广普通话全民学习力度,符合当前我国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方向。通过探索与摸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解决贵州地区交流难、文化封闭的问题。同时方言作为千百年来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传承体,继承了无数先辈人文面貌,切不可轻易将方言摒弃。找寻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共同之处,可以更好的开展全民普通话教学,有利于增强普通话教学质量。

篇(8)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1-2795-02

Study on Optical Detection System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SUN Gang

(Basic Experiment Center,Aviation University of Air Force,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large exploitation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oil,oil pollution of the water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determining the content of oil in water by detecting Aromatic hydrocarbons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in the environment detecting. In this paper, we design a fluorescence-based high-sensitivity detection system, which can detect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water, the testing process is quick and without other reage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lution-free, and high sensitivity.

Key words: fluorescence; sensitivity

国家环境保护决策部门把油列入了必须实行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的八项水质污染物质名单之中,排在第二位,可见对油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是十分重要的[1]。

一般来说,水中的油包含了许多种成分,但是其中芳香烃类物质在水中油所占的比例,在特定的场合一般来说是稳定的,可以说芳香族化合物是水中油的晴雨表,因此,通过检测芳香烃来判定水中油的含量在环境检测中得到了广泛认可[2]。

1 系统检测原理

利用某些物质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的特性及其强度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的方法称为荧光分析法。

在254nm的紫外线照射下,只有芳香烃类物质会产生波长为352nm的荧光,根据芳香烃的这一特性,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此外,荧光物质发射的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检测芳香烃类物质产生的荧光强度来定量测量溶液的浓度,这就是本文所依据的检测原理。

2 芳香烃光学检测系统的组成

2.1 系统总体组成

光学检测系统的原理见图1,为了保证测量精度,尽量减小和消除自然光对系统的影响,整个光路系统放置在封闭黑箱中。

系统的光路分为两个通道:激发通道和荧光通道。在激发通道中,DD2.5型氘灯光源1发出的光辐射通过透镜2,接着通过滤光片3将辐射的光变成单色光照射样品比色皿4中的样品溶液。

样品溶液经紫外线照射后产生各个波长的荧光,荧光通过透镜5,接着通过滤光片6滤除各波长的荧光,只保留芳香烃类物质产生的荧光,最后荧光进入光电探测器7将荧光强度转换成电信号。

2.2 光源

在本系统中,对光源的要求尤为严格,一方面光源应有高度的稳定性,以避免由于光源的不稳定造成系统的误差;另一方面,光源应有较高的辐射强度,以提高系统的检测灵敏度。而氘灯具有紫外线强度高、稳定性好、寿命长的等优点,所以用作紫外仪器的激发光源是很理想的[4],氘灯电源是一种恒流状态下工作的特殊稳流电源。

本系统所使用的氘灯是灯丝电压为2.5V的DD2.5型氘灯,氘灯电源采用常州引泉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YQK002A型氘灯开关电源,它的阳极电流精度可以达到精度0.05‰,大大增加了氘灯输出的稳定性,提高了系统的灵敏度。

2.3 比色皿

比色皿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无色透明,并且要有两个严格平行的光学表面,以减少对光的反射和散射;二是比色皿要结构牢固可靠,并且要有耐腐蚀性,不能与化学试剂发生反应。本系统采用的是透紫外线的石英玻璃比色皿,厚度为国际规定的1cm。

2.4 光电探测器

在本设计中考虑光电器件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与芳香烃物质发出的荧光光谱范围相匹配、高的反映灵敏、高的转换速度和较小的暗电流。综合以上三方面因素考虑,本系统采用日本滨松公司的R212型光电倍增管作为光电转换器件。它的光谱响应范围为185~650nm,峰值波长为340nm,采用环形聚焦倍增结构,倍增级数达到9级,典型增益为7.5×106,其性能更为优越的是暗电流的典型值仅为1nA,极小的暗电流可以使光电倍增管的灵敏度大大提高。

3 结束语

本系统以荧光分析法为依据,设计了一种芳香烃的光学检测系统,本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误差小,操作简单,环保无污染等特点,如果再加上后续的信号处理电路即可形成一套完整的芳香烃检测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工艺流程上的监测、废水处理等提供可靠数据,具备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曹志奎,董献堆.水中矿物油的荧光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3).

[2] 史丽娟, 王丽荣 紫外荧光法水中油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4).

[3] 庞艳华,丁永生,公维民.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油含量[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2,28(4).

篇(9)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82-01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检查项目,包括对患者血小板、白细胞、m红蛋白和红细胞等的检验,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患者疾病的诊断。采血方法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之一。我国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动脉采血方式取得的数据更有依据性,但是经过数次可靠的临床试验,静脉采血方式和末梢采血方式在检测值上更具优越性,为了更深的了解这项发现,进行以下的实验。

一、资料与方法

(一)材料收集

在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检验学院采集4名健康男学生的血液标本,年龄主要分布在20岁到25岁之间。为了研究他们血液分析的各项指数等情况,将这4名健康体检者分别接受在静脉采血,动脉采血和末梢采血三种不同部位的采血方法,对采集血液做特殊处理,收集相关数据,研究数据。

(二)采集方法

1动脉收集血液。必须保证体检者在空腹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在采集时医生要在动脉活动最强烈地段用压脉带压紧,在下部血液流动平缓的部位,抽取血液样本。从而来减少体检者的疼痛感。

2静脉抽取血液。静脉抽取时,对病人的肢体没什么要求,只要求绕过过桡动脉部位就可以采集了。

3末梢血采集。要找到支气管中位与血管末梢之间二分之一位置,抽取定量血液,即刻放入血液器皿内并封装好。

(三)数据处理

4名患者血液收集完成后,将这二组血液样品进行WBC、RBC、HB、PLT、MCH、MCHC及MCV分析。将得到的数据详细收集,以此来作为结论的依据。

二、实验结果

结果如表一、二、三所示,通过对以上二组数据的观察来看,动脉在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数等明显弱于另外两组,这是由于动脉细胞埋藏较深,这些指数就会相对较低,但是却在平均红白细胞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平均体积上又略高于静脉组和末梢组,因为动脉血管出血量大,浓度高。

三、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检查中的基础项目,检验结果对于诊断患者临床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通过对上述试验数据分析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静脉组和末梢组的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而与动脉组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采血方式的改变也会相应的影响血液内部各项的检测值,因而在临床上应该谨慎选择采血方式。动脉采血时必须要用绷带绷紧血管最强劲部位,才能避免在临床出现不必要的伤害,这样导致了采血难的问题。静脉采血是临床血常规检验的金标准,其受外界影响较小,检验结果准确性更高。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不需辅助工作就能直接一次采取血液样本,而且也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出现血液变异,采集后的血液保质期长。选择最优的采血方法,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由此可以得到,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检验结果更趋于真实,因而应该多采用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方法,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腾完芬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3(1):117.

篇(10)

一、“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在第七学期进行,共28学时。在时间上,学生已完成全部专业基础课和绝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了建环专业较为完备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认识。通过这门课程的有效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明确地掌握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方法,并针对不同形式的暖通空调系统能够对实际工程的可行性、经济性以及节能性做出客观、正确的分析。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产生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及今后可能的工程应用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向性。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反馈,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为抽象,难以与实际发生联系,学习起来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其学习兴趣,是值得认真探讨、研究的问题。通过总结、分析与摸索,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重点

1.注重实例教学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本身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对于这种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只讲课本中的理论和设计规范中的条文,不可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程的具体设计方法与步骤,过多的理论、条文灌输,甚至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认识混乱和厌学情绪。只有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对设计流程产生全面的感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设计方法的实用性,才会产生学习兴趣,有进一步探索的渴望。同时,在讲解实例时,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工程设计的步骤进行分析。例如,在讲授负荷计算时,可结合教室中的墙体和窗户对围护结构导热系数、遮阳系数、朝向修正系数以及窗墙比等参数的选用进行逐一分析,并让学生通过查表和对比自己求得结果,这样,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正确地理解这些参数的含义并掌握其选取方法,同时,通过这种“贴身”实例的亲自实践,也会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效果。

2.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介绍

众所周知,教材中编入的是课程领域内最基本的、通常也是经受了长时间检验的素材,这些内容无疑是应当掌握的根本内容,但其内容的新颖性相对而言则有所不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学科的发展向学生补充介绍课程涉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例如,在讲授怎样确定初步设计阶段的设备容量时,可以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为例,补充介绍地埋管换热器长度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地将这种已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得到大量应用但尚未在课本中系统地出现的新能源利用技术介绍给学生,开拓其知识面,同时,新事物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产生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还可以获得课本以外的新体验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介绍新技术时,应紧密与专业基础知识相联系,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仍以地埋管换热器为例,讲解其长度设计时,应将地埋管的传热分析与专业基础课“传热学”中的传热过程一节的内容进行对照分析,并与常规空调散热器从传热方式、传热介质、设备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感觉到这种换热设备是其所熟悉的换热器的一种变化而已。这样,在轻松、易掌控的心态下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持久性。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专业课不同于英语或计算机等基础课程,有等级考试或升学考试成为学生为之长期努力的现实目标。作为专业课教师,使学生专注于一堂课容易,但要培养其长期的学习自觉性,则非调动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这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之通过学习产生充实感和自信心,才能使学生长期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热度,不至轻易放弃或中断。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暖通空调的系统分析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联系我国正在建设节能型社会这一时代特点,重点强调各种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特点和节能潜力,促使学生找出既有建筑中暖通空调系统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在讲授热源的设计时,可向学生介绍近年来我国对小型燃煤锅炉的应用限制,以及国外污水源热泵的供暖应用,同时可安排学生进行既有建筑采暖能耗的家庭调研,引导其关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而这一方向将是今后我国社会的长期目标,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储备才能跟上社会的需求。如此,学生会感受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使其加强学习的自觉性。

4. 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与建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相比,“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这门课程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大量的计算,而是更强调对已有知识的系统运用。实践表明,基于图表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根据流程图进行步骤讲解,以及通过照片给予学生全面、直观的感性认识,比单一的口授、板书更有效。举例来说,对常规供暖系统与地热供暖系统的能效比和经济性进行比较分析时,通过柱状图的直观对比,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系统的量化差异;将初步设计、深化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及各阶段的重点步骤用流程图表示,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把握整个设计过程的层次和任务;对太阳能辅助热泵供暖的应用等新能源技术的讲授,如果配以适当的照片实例,则更容易使学生了解这些平时不常见到的暖通系统的形式和工作原理。这些都是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所应采取的措施,也是建环教改组近年教学研究的成果之一。

三、“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果

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前后知识的衔接与拓展,以及今后的实际工程应用,笔者近年来将以上一些改革和探索应用在“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教无定法,只要将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启发积极地付诸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在实践中摸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模式,都将是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实践证明,通过“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提升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课本知识内涵的理解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或进一步深造都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 有效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加)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 李树英,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彦启森,石文星,田长青. 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 云计算技能培训 下一篇: 如何做好资金安全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