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7 15:09: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篇(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社会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巨大心理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受到巨大的影响。拜金主义、极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强烈的冲击着几乎所有人的神经,再加上教育产业化大发展的影响,“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中小学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成了学校众多工作中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于有的地方认为学生的思想在政治教育是个严重的负担。

国家教育部的领导在全国性的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近年来,在中小学生校生思想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社会问题,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极不相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校生思想政治建设迫在眉睫。

一、目前中小学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许多的问题

学习分化逐步加大。通常因学习而产生的思想问题是中小学在校生尤其是中学生问题存在的主要部分,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考试焦虑、厌学症是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经常存在的问题。

学生思想道德滑坡。我过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于处于社会敏感阶段的中小学在校生来说,其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波动甚至迷失。另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大量存在。不良习惯日益突出,吸烟、酗酒等现象引发潜在健康威胁,性失误现象不容回避。

面对挫折学生难于适应。随着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以及学业难度的逐步提高,甚至于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所要求的东西都有所不同,学生来自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愿望方面,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的挫折越来越多。学生本人知道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去战胜。大部分同学遇到挫折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不是积极的去面对困难。

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因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和学习的对抗心理,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同学之间互相接触时,由于家庭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易造成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因素。一些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由于不能正常的沟通,易造成学生孤僻、蛮横性格。

鉴于时展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必须有各方面、多角度的综合努力。基于中小学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和国家政治认同及道德认同的主要方式,不容忽视,更不能缺失。现阶段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成功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之一。

尽快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素质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关键,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等。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将德育工作从课堂延伸到校园、校外甚至家庭。畅通与家长、社会相关机构的沟通渠道,共同为学生营造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你听我讲”,上课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仅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不管学生的承受能力,个性差异,没能做到以人为本。而对思想活跃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放下架子,在平等的基础上,采取“双向交流”的教育方法。通过交流,互相了解勾通,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营造氛围,环境立体化。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要净化社会环境,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建设学校环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以立体化的环境全方位育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基本要求,及时发掘新动态,自觉分析新情况,努力探索新出路,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体系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2001年1月第一版.

[2]韩镇.改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

篇(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树立其健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与影响。在当前我国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顺应时展需求和教育需求,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积极进行创新,不仅有益于学生们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在教育领域积极贯彻和谐社会、创新社会建设的进步举措。下面我们结合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对如何进行改革创新进行探究。

一、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在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其与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结合程度还较低,在探索实践阶段还缺乏有力的成果与保障,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理论性成果也较少,对于持续推进、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来说其积极作用还远未发挥。不少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还稍显浅薄,对于本质上从幼年阶段就帮助学生培养并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得到实地贯彻,学生们在学习、锻炼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培养也并不理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同时低效率的运作成果也是十分不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工作,在目前中小学课堂上的传授、普及途径还较为单一,其综合性的资源系统并未得到充分运用,学生们在这个整体大环境下所得吸收到的思想信息也较少、较为片面,同时主要依靠教师课堂教学来实现最终培养目标显得独木难支,需要在多方支持下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盲目僵硬灌输的老传统,时至今日,这种传统依然并未完全消失,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学生们仍然是单方面的等待着教师的灌输,无论是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还是创造性与创新能力的发挥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因而不少学生都存在严重的悖逆心理,尤其是心理变化较为剧烈的中学生,处在内心世界不断成长和外界现实冲击的典型阶段,更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在工作中适度、适宜应用各种资源、方法与手段辅助教学十分必要。作为深入贯彻学生思想内心的教育,当前思政课堂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并且存在着被人为割裂的痕迹,这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元化、手段丰富化、效果出众化无疑是十分不利的,也不利于各类教学资源的应用。中小学生处在内心世界急剧变化的时期,思政课堂的很大一部分作用就是指导他们合理看待世界、调整自己的内心,是帮助他们学会应对现实与内心变化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当前网络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潮流冲击,学生们的自我把握能力受到冲击,内心世界的变化更加纤细敏感,正确的思政教育的及时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途径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的内心成长和三观健康,所以,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中心,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众多丰富的资源与素材展开教学,通过课堂内外的通力配合全面培养学生们的正确三观,引导其健康的发展,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跟上时展步伐,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除了传统的爱国教育与爱党教育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辨证主义看到问题的观点,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深入贯彻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根据当前时展要求和社会进步状况,引导学生合理把握教育内涵,全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针对当前中国大环境下来自国内外的信息潮流冲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减少思考的盲目性,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在课堂教学中,要通力合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生活现实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学校内外、社会上丰富的文化正能量来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来营造优秀的教学氛围,促使教师与学生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共同进步,更好地实现教学课堂的创新改革,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在思政课堂中,要积极改善从前过于僵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互联网资源和信息优势来充实、改善当前课堂教学形式与手段,从硬件和软件双方面巩固加强,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通过体验式和探索式教学让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精神得到锻炼与培养,提升他们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党之心,成为日后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分子,获得健康的成长。

由于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并未独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教师要善于应用这种渗透作用综合运用各类学科资源展开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比如观看爱国电影、介绍近年来优秀爱国人物等,尤其是中国近两年军工科技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和首艘航母的下水都可以作为宝贵的教学素材来展开教育,对于学生自主萌发强国爱国之心很有帮助。当前中小学政治思想教育的改革需要稳定和积极的教育环境,在课堂内外,也要全面加强环境建设,通过多种隐性教育手段的应用来巩固学生们的认知,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目的,走出从前过于陈旧、枯燥的窠臼,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成为学习中的主体。教育过程中同时也要兼顾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总之,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要立足于教育实际情况,综合应用多方资源,改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篇(3)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和道德准则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我国的教育实际来看,目前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自由、和谐、充分的发展,在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也指出:“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近年来,学生自律性的培养这一问题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突出,如何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增强学生的自律性,不仅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而且更是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一个社会性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生自律性差的几种具体表现

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普遍地存在着这样的疑惑: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抄作业,总是想着去做一些违反学校规定的事情,不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教师的言传身教在他们身上见不到太多的成效,有的教师甚至怀疑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而学生也渐渐养成不能主动去想、去做,必须要人监督才能完成任务的坏习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学习态度懈怠。由于缺乏自律性,导致中小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态度懈怠,缺乏自主性。课前不能主动预习,课时不能专心听讲,课后不能按时并自主完成作业,不能积极应对学习上的各种挑战等。

2、自制能力差。由于自律性的缺失,中小学生在生活中不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难以抵挡社会上不良行为的诱惑,这是中小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3、人际关系紧张。因为缺乏自律性,所以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约束自我,不少同学过度迷恋网络游戏以致形成孤僻、专横的性格。

4、经受不起挫折。因为习惯了“被管理”和“被监督”,所以许多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寄希望与他人,或听之任之,缺乏面对困难、经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二、导致当前中小学生自律性差的主要原因

纵观当前中小学校学生自律性差的种种表现,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低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传统观念也应随之更新和发展。然而今天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仍然沿袭过去的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和改革意识;不少学校和教师更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从而影响了学生接受自律性培养的积极性。

2、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心偏差。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一方面由于家长对孩子寄予的期望过高,从而导致了对孩子的监管过度。他们常常替孩子安排假期、安排人生、左右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及自我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有的家长因工作忙碌、溺爱等原因放纵了对孩子成长的监管,根本不在心灵上与之沟通,这样孩子就变得内心躁动,致使他们不得不去网络中寻找知己或整天沉迷在游戏中,于是便开始出现逃学、翻墙、上课开小差等自律性差的行为。

3、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负面影响。在学校里或课堂上,学生接受的是高尚的思想文化熏陶,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也是有效规范中小学生行为的标尺。但是当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公共场所后,包围他们的则是一个五花八门的世界。在这些地方,他们能够听到的往往是一些污言秽语,见到的往往是一些不堪入目的事情。再加之各种不良诱惑的影响和对网络等媒介的监管乏力,都会对中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强中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的几点建议

加强中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中小学生自律性培养中的整合作用。

1、变“强迫式”教育为“自主性”教育。中小学生的自律性培养应是由他律到自律转化的一个过程。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采取强迫的方式,而应该采取启发疏导的方法,帮助和引导中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就学校而言,应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准则,重视德育和学生自律性的培养;应尽量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积极主动的精心备课,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外面的世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自律性。家庭也应该转变对孩子的教育模式,采用客观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既不过度溺爱孩子,也不能监管过度,应该让孩子在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文化市场和信息网络的积极引导作用,帮助中小学生有效培养自律性。

篇(4)

现在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途径。如果能够证明通过网络的运用可以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的实效性,那么网络对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是可行的。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论证。

一、网络能够有效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受教育者可行。

在这一点的论证上,我们侧重于网络对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即:网络的运用能否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通过对网络的特点和中学生的思想特征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网络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的需求,比如网络的丰富性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网络角色的自主性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学生逐渐增强的独立性;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操作鼠标和键盘的中学生“肆无忌惮”,满足他们情绪化的特点,等等。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学生普遍对网络充满热情。有调查表明,有上网经历的青少年占37.7%,没上网经历但想上网的青少年占40.8%,没上网经历并且目前也不想上网的仅占21.5%。这充分说明,大多数中学生喜欢网络,并且欢迎网络走进课堂。

网络能否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还要看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不足网络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主要存在“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教学目的偏离、学生感到反感”等问题。网络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代性强、内容丰富、立体感强,同时大量的生活案例能够很好地连接生活,有助于宣传法制,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因此会感觉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激发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

二、因特网设计人性化,资源丰富,对教育者可行。

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否可行,对于教育者是否可行,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否有效掌握因特网的各项功能和有效利用因特网的各项功能提升教育学生的效率。

由于计算机网络是面向普罗大众,方便非专业人士操作使用的实用性技术设备,因此人性化设计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现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基本网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有明显的“零起点”特征,即使用者几乎不需要掌握很多基础性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可以不考虑网络的运作原理,仅仅以使用为最终目的,很快就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操作者是否掌握或掌握了足够多的相关知识,他们都可以随时接触、学习、运用最新的实用技术。接口性软件的发展,更具生动形象的图形界面,功能强大但操作简单的电脑软件,以及语音识别录入设备的不断完善,等等,彻底打破了计算机网络的垄断被专业技术人员垄断的局面,促使网络以惊人的速度涌进寻常百姓家。对中学老师来说,年轻教师能够快速接受掌握新知识,甚至有不少已经是电脑网络方面的行家里手。老教师们对电脑网络的熟悉和操作可能需要一个学习过程,但由于自身的素质比较高,几乎不会遇到根本性的困难,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能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电脑网络操作技术。比如:令很多不会拼音的老教师感到棘手的打字难问题,随着手写板和语音识别软件的出现,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现在大多数年轻家长也对因特网或者是手机网络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说,现在的教育者们能够很好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们通过运用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否可行,关键要看通过运用网络能否有效改善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除了上述中学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不足外,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沟通,造成教育的针对性和连贯性不足的问题。通过运用网络,学校教师除了能够运用网络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家长之间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校方可以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动态掌握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同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有效协调学校与家长共同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科学性。由此可知,通过网络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教育者来说是可行的。

三、因特网功能强大,覆盖面广,作为教育手段可行。

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否可行,还需看网络能否成为教育者的有效教育工具。如果学校和家长都认同网络可以有效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教育者们却没有网络资源可以利用,那么运用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仍然是不可行的。

计算机、网络等基本硬件设施是实施“网络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目前,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普及工作在我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联网电脑台数、网络用户数、中小学生已接触电脑网络人数等基础性指标正在大幅提高。此外,随着中小学生网络普及率的迅速上升,校园网络建设也逐渐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并给予了许多政策性补贴与支持。2000年,教育部制订计划,要求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中小学基本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现已基本实现),促使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相互带动,力争实现全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确保90%左右的公办中小学校用上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网络,让中小学的每一名学生、老师都能分享网络教育资源,有效提高全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教师都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目前,尽管极个别的偏远山区和农村中小学校网络建设还没有覆盖到,但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城镇中的中小学校已具备了网络教学的基本硬件设施。并且,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的经济成本在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建立多媒体教室,思想政治课的网络教学指日可待。此外,现在家庭电脑的普及面已非常广泛,算上手机网络,几乎所有的中学生家长都已入网,如果运用得当,则家长利用网络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方便的。由此可以断定,现在的教育者都已拥有了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资源,证明了通过网络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可行的。

以上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个主要因素,简单分析了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证明了受教育者是期望教育者们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的,并且网络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证明了教育者们愿意并有能力运用网络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网络资源可以提高教育者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率;还证明了教育者们有现实可利用的网络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认定,通过网络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想法可行。

参考文献:

[1]叶伟民.网络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挑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8.

篇(5)

引言: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将激励体制应用于实际,学校本身也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运用激励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教育界已经针对激励理论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高校在应用时仍然存在问题和误区。

1、激励理论的研究背景和价值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着重扩大办学规模,扩招已经成为非常普及的现象,我国高等院校数量已经超过2000所,在校学生数量有2200万之多。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高等院校在校人数众多,普及高等教育也是国家开展的重点工作。高等院校是培养高水平综合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也肩负着科研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采用恰当的方法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将激励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我国专家学者已经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深入研究,但是研究成果重点在于教育成果而不是教育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工作者将思想道德与国家政治结合起来,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思维特点的基础上,传达给学生。运用激励理论能够更好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1.2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高等院校招生数量逐渐增加,也带来了教学质量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勇于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提倡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科学恰当的运用激励理论,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这也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2、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现状

我国针对激励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赏识教育得到普遍应用,赏识教育是借鉴了激励理论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是我国目前针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主要在中小学教育层面,针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非常少。虽然思想政治工作者采用一些激励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却无法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不高的根本现状。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2.1纯粹的物质奖励

很多高校都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例如奖学金、助学金等,学生会觉得优异的成绩就是金钱,就是利益,这显然是错误的想法,太过注重物质奖励,将会忽视院校给予奖励的真正意义。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得到助学金、奖学金后,挥霍无度,对后续学习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也影响了激励效果。

2.2奖励方式单一

高等院校为了便于管理,肯定学生的成绩并表示鼓励,才制定评价机制,这也是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只有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方面的评价,才是全面、科学的评价,但是目前的激励方式不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只能靠单一的物质奖励来保持学生积极性,显然这些激励投资要逐渐增加,但是激励效果并没有随着激励投资的增加而增加。

2.3忽视个性发展

教育的核心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激励教育也一样,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教育者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给学生留出空间自由发挥,而不应该事无巨细,忽视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化发展。

3、激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3.1注意场合和时机

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时机对教育效果有很大影响,如果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优秀,工作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能够保持这种优良状态。如果学生存在犯错倾向或者已经犯下错误,要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给予批评,及时控制犯错学生的不良动机和不良思想,需要注意教育最好要等到学生比较冷静的时刻,这时学生恢复了自控力,才会虚心接受批评和教育;另外,大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尽量不要在公共场合批评教育,否则激励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甚至造成负面影响。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时间既不能太晚也不能太早,太晚激励效应难以体现,太早则会让学生有投机取巧的心理。

3.2把握激励程度

激励程度也非常重要,如果程度太高,学生可能会产生投机心理,如果程度太低学生则很难感受到,激励的效果难以体现。学生的心理会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而产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情况变化,分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一锅端”,良好的措辞和方式,才能起到优良的教育效果。

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给予尊重和关怀,让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积极性。有机的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控制好奖励程度,采用多种多样的奖励方式,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3.3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是一种激励艺术,也是一种激励技巧,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1)情理结合,学生都有自己的感情和自尊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真诚才能让学生接受教育,良好的情感交流有益于改善教育效果。因此工作者要以朋友、同学的身份,和学生面对面的平等交流,效果一般都很好;(2)实际和理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不够完善,在工作中恰当的运用激励理论,掌握规律和教育本质,激发学生主动性和潜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和实践,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道德叙事是指叙事主体通过对生活中平凡而又富有深刻意义的事件进行叙述,从而发掘或揭示其内含的深刻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涵盖了生活事件或经验行为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念。受教育中从中能够学到核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或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道德叙事关注道德经验的存在意义,充分尊重个人的生活现实,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故事、日记、口述、访谈、自传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人们的道德生活,以达到促进受教育的思想品德的成长的目的。其基础的特征主要有:

(一)叙事主体化

道德叙事是通过设想一定的情景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想和自主判断。这一过程,学生是一个明确的主体,教师通过这一教育方式来使学生进行自我思想,并促使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并加强其在学生道德实践中的运用。

(二)叙事情景化

在道德叙事中,比之于一般的说教,它具有更为生动的情景,道德叙事通常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虚拟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能更为真实地感觉到叙事情景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能更好地模拟学生在面对道德两难时内心所引发的道德冲突。道德叙事的情景性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道德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

(三)叙事反思性

道德叙事的脉络横跨过去、现在及将来,其叙事情景往往也蕴含丰富的内容,学生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因为道德叙事不是对已发生事情的简单再现或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大致描述,它是借助于所叙述的事情来形成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叙事主体,他们对所述事情的理解会在不经意间影响着道德叙事。对受教育者来说,在聆听的过程中是用已经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自我价值观念来判断自己的得失,在出现认知失调时重新探求自身新的发展途径。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课堂教学中,道德叙事主要包括受叙者―学生、叙事者―教师以、所叙之事、师生间交流对话四个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掌握一定的运用策略,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实现叙事主体的多元化。从课堂的道德叙事活动来看,叙事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教师或叙事材料的有者,它更多的应该是指向受叙者―学生本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尤其对于一部分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学生,他们经历的分享常常会带动班上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对于有表达欲望而缺乏勇气或不善表达的学生,教师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实现角色的转变。从而实现叙事者主体的多元化。

2. 增强所叙之事的针对性。所叙之事最好不涉及过多的德育内容和道德维度,否则容易使学生抓不住叙事重点,如果叙述的故事情节过多过于复杂则有可能使学生沉迷于故事的情节而难以构建其意义框架,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对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对故事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及对其内含思想道德的感悟能力,并能依据这种教学要求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丰富材料。

3.促进师生交流对话的深入。道德叙事的核心在于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使受教育者达成知识和经验的统一。其核心是呈现事实和阐释意义的互动过程。在叙事结束后,教师不应马上给出结论或评价,而是要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讨论,对叙事过程中出现的异议教师要予以充分关注,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哲理一步步显露出来,让学生在深入的交流对话中明晰道德叙事的内涵。

当然在加强所述方面内容时要防止道德叙事的泛化。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用的时间不长。道德叙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长期以来,我国道德领域在理论化、概括化和普适性、推理性的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功,这对于加强宏观的思想道德理论的构建具有深远影响。因此,道德叙事不能取代原有的德育教育方式,而是对原有德育方式的突破和发展。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流程

道德叙事在教学中一般采用讲述故事的形式来开展。其具体流程包括“选择故事―讲述故事一提出问题―交流对话―自我反思―归纳小结”。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首先应做好一系列的工作,选择契合教学内容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假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在开展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保持交流氛围的活跃,营造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观点,让观点在不断的辩驳中愈辩愈明,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从而实现教学的所到达到的目的,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趋于统一。为叙述方便,以下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具体阐述道德叙事基本程序。

1. 教师主导型道德叙事程序。在教师主导型的道德叙事中,教学扮演叙事主体的重要角色,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和要求,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并综合考虑学生业已存在的思想道德水平,从实际生活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同时又能引起学生普遍共鸣的叙事故事。其次,教学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的习惯方式选择操作性强和情感表现丰富的叙事表达方式。在叙事结束后,教师应在故事材料的主题部分上或是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的地方合理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交流对话,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在这个情景中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真实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暴露出来。最后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交流讨论的结界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升华故事,强化主题。

篇(7)

物理课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以观察实验为基础,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物理教学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从力、热、电、光到原子物理,从实物到场,无不证实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从而证实了的唯物论;力的相互作用、电磁的统一、原子中的正负电荷、光的波和微粒二象性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物态变化、物体运动的临界状态的改变、原子核的转变等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规律的实例;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发展等说明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价值。这些都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发展是遵循辩证法的,都显示出物质运动的辩证规律。物理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方法教育中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前者的目标更深远,因为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而且注重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使学生通过物理的学习,牢固树立起“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被利用的”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物理教学是师生配合的双边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得出,物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物理实验的有趣、物理现象的释疑、物理规律的应用、物理计算的巧妙、物理科技的前景、物理故事的阅读、物理学家的轶事、物理教具的创制等又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愿望。我们时常教育学生要虚心学习,遵守学校纪律与规章,要爱护仪器、勤俭节约,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要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不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显然,物理课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与班会课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主要是从培养科学人才的素质的角度进行这种教育。

物理学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一部奋斗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蕴含着的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素材。物理学史教学可以再现物理学家在不断得出新概念、新定理和定律的过程中所闪烁出来的科学思想和献身精神,教学中适时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物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贯彻三条教育原则,即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身体力行的原则

物理课进行思想教育,不能脱离物理知识教学去进行空洞的说教,而应当以物理教学为重心,把政治思想教育渗透于物理课之中。课堂渗透要求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课堂上不能采取硬灌的方法,要一点一点地渗透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滋润,慢慢地使其吸收,茁壮成长。渗透就要求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做到水乳相融。比如在反冲运动教学时,自然会讲到我国古代的发明以及我国现在的火箭技术。这种以物理教学为中心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话不在多,而在于经常渗透;声不在高,而在于入情入理。

篇(8)

青少年代表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少年就赢得了未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然要求。初中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形成初步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农村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主流是健康的,很多孩子与生俱来有着淳朴、善良、耐劳的优良品质,整体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社会改革浪潮的变迁,外来的思想与生活方式、父母的离家等都对当前的农村初中学生的思想状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绝大部分学生缺乏正常的信仰指导教育,“日流”、“韩流”的盛行,使孩子们迷恋明星、盲目攀比;由于父母的外出,孩子们缺少约束,沉迷网络,不仅影响学习,更严重影响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当今社会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流行,再加上农村生活本身就较城市生活艰苦,部分学生厌学心理严重,一些孩子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享受,甚至不惜动歪脑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和城市中的初中生相比,农村地区的初中生由于父母出外打工,家庭教育相对薄弱,学校在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主导作用。当前部分农村学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校和教师存在着片面的成才观,没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用学习成绩以偏盖全,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走过程,或者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单以是否有事故发生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只看结论不看过程,对个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毫不重视。

②教育观念陈旧。很多学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空洞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其结果就是保证学生在读期间不出问题,不犯大错,而没有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健康、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品位的重要方法。

③教育形式简单化、内容单一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只停留在上级机关要求的内容中,方式也以说教为主。忽略了要从日常生活中,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教育。

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认为,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①构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生,作为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是多元化的,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应该和社会各界广泛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重点对象假期跟踪制度,多与家长联系,对于外出打工的学生父母,也要与其取得联系,比起学生的祖父、祖母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要更为先进一些,和他们的沟通也要更容易一些。对学校周围的网吧,组织专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纠正问题。要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主动的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内部应该建立教师自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机制,学科教师通常存在着重知识轻德育的观念,学校应该培训教师依据学科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把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世界观。

②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多以活泼有趣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变灌输式为渗透式,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开展纪念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社会调查、参观活动、讲座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良传统教育、文化传承教育等,让学生了解祖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和曾经遭受过的苦难,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当今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国外形式等,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了祖国更美好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等;在政治课、历史课上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辩论、谈看法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对学生潜意识中渴望认可的要求进行正确的引导,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积极为班级做贡献,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③重视个体,抓住关键时期,寻找思想教育的突破口。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要重视每个个体,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抓住起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生生活发生变化时,如父母离异,父母外出打工等情况下,要多给其关爱和帮助;在学生奋斗成功或失败时要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和鼓励,成功时要教育他们不可骄傲自满并启迪他们要树立更高的目标,失败时要鼓励他们迎难而上,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总之,学校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思想情况,把握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和学生多沟通,交流,化解他们思想上的疑虑,从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事半功倍。

农村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面对社会改革带来的一些思想上的负面冲击、面对因家长外出打工,而家庭教育薄弱的外部环境,农村学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和世界、正确区分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等社会现象,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将来成为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公民。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7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及责任意识的强化都有着潜在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务必重视责任教育这一章节的教授,完善该课堂的教学模式,让责任意识真正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作用

结合当今中国发展局势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1有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能以集体利益为重,做一个高素质的新青年。不仅如此,日常教学中对责任教育章节的重点授课,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对学生的行为举措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大胆彰显自身鲜明个性与特有优势的过程中仍能理性规范自身行为,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2有助于高校学生与时俱进的成长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革新,也对责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更高需求,高校也加大了教育力度,志在培养出更优秀的全方位人才。然而,没有责任感的人注定是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无用的人,责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肩负着帮助学生走在正途的艰巨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对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能与时俱进的稳步成长。

1.3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纵观古今,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理念里始终倡导“修身”,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对学生思想品性及道德修养起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有助于高校学生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带动他人一齐进步。西方文化的责任教育侧重宣扬个体独立,旨在培养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履行社会义务。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不断革新,使得其在责任教育方面“中西合璧”,充分吸取中西方精华,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

2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教育的策略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现状,对责任教育的有效提高提出了如下几点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更多的实时资讯,开阔学生视野,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责任”有更切乎实际的理解。还可以变换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责任教育自主提问,动员学生集体探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责任概念的理解。

2.2注重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也不能停留在原始的理念上,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本理论中看社会发展,也从社会发展中提高对责任的见解,让责任教育与时代共同进步。

2.3强化责任意识

高校要清醒的看到时展赋予学生的全新责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与责任教育有关的知识讲座或者法律科普趣味活动,通过一种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间,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做一个于家于国都有利的栋梁之才。

3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对责任教育的着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责任对一个人自身的发展、对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不懂责任为何物的学生是自私自利的,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响应社会的号召,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责任教育之路,势必是一条长久而意义深远的路。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26-02

教学管理工作的意义是以实现教学任务为目的,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者针对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的不同要求。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它既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和生活风貌,也能够帮助学校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从而更加严谨上进。

一、教学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开阔教学管理的工作领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识和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教学事业的长久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教育要高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教学工作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配合,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管理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特别是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效果会远远大于单纯约束学生行为的教学管理方式。学生不但知道什么事情自己不应该做,更要明确为什么不能做,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其道理,并且加以改进。

2 思想教育在教学管理中进行渗透,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同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课堂教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实现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经验的积累和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机一现,抓住课堂教学中偶然出现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这种结合教学内容和课堂实例的教学方式要远远强于课堂教学外的、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目前,中职教育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队伍的教学经验和方式还不足以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模式,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把握适当的时机,或者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切入教学内容当中,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油水分离的现象。当然,教学方法和意识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但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中职教师又必须具备高素质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此,扭转教师的教学思想,加强教师素质培训工作,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做到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思想方面的进步,这才是保障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结合的切实方法。职业道德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使技术和能力再突出,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晋升空间。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诚信待人,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师生交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侧重点和切人点都各不相同。然而。如何在教学管理当中找到一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都适宜的共同点,并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上,而是在其进行的途径中。

老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群体,也是实现教学内容、目的、意义的主要参与者、执行者。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中的一线工作人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受到当时社会条件和教学模式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中对课本内容进行生硬的复述。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长此以往既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是如此,教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一门知识或者学科,而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表现形式。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作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引导者和规划者,加强同学生的交流,使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师生关系呈现良好的状态。

教学管理中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必然包含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教学管理毕竟不是德育管理,又不同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同专门的德育管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教学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于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令人担忧的状况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全社会对中职学生品德问题甚至违法犯罪问题关注的目光中,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也在反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对策。当我们对学生品德问题甚至违法犯罪问题进行深人的思考时,就会清楚地发现: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油水分离、各行其是的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与重视。中等职业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师生的重视程度上,都占据绝对的优势。但目前的状况却是,除思想政治课教学外,其它的教学工作只是就课本里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学管理工作是基础性和思想上的支持和帮助作用,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职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还需要中职教师严格的自我要求和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学校的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个别教师不能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后勤服务部门“以学生为本,服务育人”的观念欠缺;校园氛围不浓,和谐校园的建设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针对以上情况,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把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总而言之,好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还需要好的教育工作者去实现。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法律的博弈分析 下一篇: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