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7 15:09: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

篇(1)

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美的学科。在人们美好的童年里,只有接受到审美教育的滋润与洗礼,才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双方面和谐互促,共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实行审美化的教育,才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彰显小学语文教育的魅力与价值。

依据笔者多言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文本解读的审美关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关照是指在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质素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是自身的教育专家学者根据美的标准和法则挑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反映自然和社会中方方面面的美。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抓住教材文本中美的字词语段,将学生带入神奇瑰丽的语文殿堂,让他们在自由的审美中享受美、体验美,形成审美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利用教材文本中令人忘我的情境、让人心灵迷醉的意象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利用教材文本中营造的美学意境,带领学生沉浸其中,体验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审美情趣,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情境与心灵的唱和

教学情境设置的重要性是每一个学科教育教学所必须注重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和营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本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点,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表达了特定人物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情感。因此,要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阅读,成功地意会教材文本中要表达的审美意蕴,就需要教师创设有积极建构意义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文本当中,与智者、圣人对话,和作者、编者交流,实现情感的迁移。

让学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字表情达意的生命力,感受优秀文章的洗礼和浸润,从而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三、教师语言的审美感染力

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富于审美的教学语言是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载体。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思维的跳跃、情感的波动、审美想象力的激发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学生的审美对象。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特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的敬爱者、崇拜者,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是美的代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具有美感的语言向学生传达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体验与感悟。这种美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准确、明晰之美,更是形象、情感、文辞的优美。

四、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美

荀子《劝学》篇中认为学习应该“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这些至理名言共同说明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诵读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要适当地提倡学生的朗读学习,在朗读美妙文字的同时体验美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思维情感的碰撞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美感。感受文字的节奏和语句的韵律,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五、多媒体辅助审美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里,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集声光电于一体的优势,可以有力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将有助于实施审美教育。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生动化、具象化,冲破时空限制等特点,利用多媒体呈现的丰富图画和完美音质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建构。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感受教学过程中的美。所以,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时要适度、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创设美的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六、结束语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卵石臻于完美。”文因美而存,语文教育是呼唤美的教育,语文学科是蕴含美的学科。儿童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依赖于教师的审美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建构,让美走进语文课堂,浸润儿童纯洁美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弗兰克·戈布尔著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篇(2)

引言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国,我国文学作品的种类甚多,其中古诗词以精湛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先辈的聪明才智。小学生虽然年纪还小,但是未来他们将是我国最美丽的“花朵”,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要依靠他们。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小学加强语文古诗词教学可谓势在必行。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古诗词教学的良好发展。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本身的问题。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学习的政策使小升初的考试不像中考、高考那样重要,但是小升初的考试依然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保证学生能熟练背诵并默写古诗词,通常在课堂上只是对古诗词的内容做简单介绍,再翻译每一句的意思,剩余的时间就留给学生,让他们背诵学习的内容,直至学生能熟练默写为止。这种“讲—记—背—写”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古诗词的鉴赏,过于单一,不利于小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与情感的掌握。

1.2教学目标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中以唐、宋两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居多,这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的诗词不但情感丰富,而且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教材的选材很有针对性和代表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然而,事实却非如此。调查显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有的甚至把学生能够背诵和默写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总目标,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是背诵与默写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中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1.3教师专业素质问题。

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素质偏低,不重视古诗词教学,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第一,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只是讲一些诗词大意、诗词每一句的解释等浅层次的内容,而不能深入讲解古诗词,缺少对古诗词的鉴赏。第二,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对古诗词自身包含的逻辑性的理解不够全面,只能将古诗词所包含的画面简单介绍给学生,使古诗词自身画面、情境、情感等方面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学生很难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掌握古诗词。

1.4教学方式、内容问题。

在教学方式方面,由于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与默写,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学方式十分单一,几乎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就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对古诗词的每一句、每个词都讲解得很详细,可谓面面俱到,却缺少对诗词的鉴赏与整体内容的讲解。事实上,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一幅内容丰富且优美的画面,如果教师只注重零散细节的讲解,而缺少对整体内容的描述,整个画面就缺少了完整性,而且由于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较差,很难将每个细小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造成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全面,或者有变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改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2.1改变教学观念。

在我国,古诗词文化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其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词不但有利于习得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怀。目前,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古诗词教学量的增加和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目的确立,学校应一改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对古诗词的认识,加强古诗词教学,同时要注重古诗词教学的文化性,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但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而且情操受到陶冶,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2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应首先明确总的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先讲解古诗词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一句的含义,然后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描绘诗词所包含的画面。其次教师应明确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合理利用教材,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讲解诗词内容的同时穿插对诗词的鉴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最后教师应将古诗词教学与其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学生的内心,用古诗词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做到不但自己能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而且能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想到的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以便背诵、记忆。其次,由于语文是以文化为起点的学科,尤其是古诗词,其本身是一种优秀的古代文化,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加文化知识的储备,深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例如,讲《清明》一诗时,教师应该首先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以及清明时节人们的情感,以便于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情感,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本诗。

2.4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

事实证明,好的教学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方法得到了革新,教师可以采用革新后的方法教学。例如,可以采用为学生创设极具吸引力情境的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小组教学法等。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不断丰富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在保证学生学到了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之后,可以适当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和优美诗句、词句的赏析,以便于学生储备知识和提高鉴赏能力。

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保证学生学好古诗词,使我国的古诗词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3).

篇(3)

中国有着五千年璀璨的传统文化,它融入了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和意识形态。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更科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继承、发扬这一传统文化。眼下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当,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了,文化也将面对全球化。我们中国的文化能在这个趋势中立得住脚是一件关乎民族尊严的大事。我们能不学语文吗?可是现实当中,语文教学的处境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究其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

一、造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因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首先,强烈的功利社会环境,对成人世界影响深重的同时,也严重毒害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从而导致他们从小就带着浓重的功利心走进学校,并且以强烈的功利心态追求语文学习的“短平快”,从而与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产生了严重的悖谬。语文学科,重在日积月累,重在细水长流,重在潜移默化,重在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思想感情的积淀,绝不可能有“短平快”的效应,而严重的社会功利心态却驱使着包括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直接要求学生,不,就是直接要求教师“短平快”地提高语文考试成绩。一旦不能满足这种“短平快”的要求,语文教师立马就会遭到极其不公正的否定。长此以往,也逐渐强化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短平快”意识,一旦不能“短平快”地见到他们希望的成绩,立刻就会减少时间投入,甚至放弃语文学习。

其次,影视、动漫等快餐文化,在给竞争激烈、来去匆匆的人们带来快捷的视听娱乐和刺激的同时,逐渐冲淡甚至替代了许多人对纸质的文章和原著的零距离的赏读和品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学生产生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纸质的文本和原著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年龄越大、年级越高,纸质的文本原著阅读越呈递减趋势。

2.学生学习的态度

学生对待语文的态度十分的淡漠。正如上文所述,语文学科,重在日积月累,重在细水长流,重在潜移默化,重在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思想感情的积淀,绝不可能有“短平快”的效应,而学生却追求的是分数的尽快提高,语文恰好不能尽快提高成绩。

3.教师本身的引导

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注重熟读成诵学习习惯的培养,凭着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受到了古贤圣人思想、道德的感召以及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浸润,尤其是他们趁着记忆力旺盛,在少年时代广读多背,积累一笔终生受用的财富。

而目前许多教师为了适应创新能力的要求,加大了学生思维训练的量与质,这常常会导致学生顾此失彼,语文课堂上失去了琅琅书声,充斥着烦琐的理性分析,导致思维训练和语言积累一手硬一手软。结果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训练有素,而形象思维则日渐萎缩,学生失去了一份在诵读中唤起生活体验、引发联想和想象的乐趣。这必将损害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阻碍其创新思维能动性的发挥,进而导致其语文知识结构的失衡。

二、改变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策略

要想改变语文教育的现状,我想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育部门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计划,确保教师外出学习的时间和质量,加强对语文学科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和语文课标、教材教法的培训,并经常调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给一线教师提供参加研讨、观摩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个别骨干教师参加,减少二级培训,增大教师的直接收益。

2.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开展课堂案例式教研。案例式教研分为自研式汇报课、出外学习课堂实录、多人同上一堂课。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体现研究的价值,凸现自己的研究特点。教师出外学习自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之后针对教学实录谈自己的感想,引发其他教师的共鸣,形成共同参与并提高的局面。两三位教师上同一个内容,按照各自对教材的解读进行40分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演绎。多人同上一节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业务成长有真切的帮助,让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营造了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通过多种途径的案例式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亲身体验,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努力克服自身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保持最佳情绪状态,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文章多是优美的、抒情的、感人的。有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小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重现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事阅读的兴趣。

总之,语文学习现正处于“瓶颈”之处,如果没有全社会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如果没有宏观运作体制的实质性改革,单靠语文教师个人修修补补的改良,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什么根本的改观的,充其量也不过是尽量支撑着,让语文学习质量下滑的速度放慢一些而已。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且期待着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能够给语文学科带来新的希望。

篇(4)

一、聚焦日常语文常规阅读教学,以师徒结对促发展

语文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培养语文青年教师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语文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青年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备课、研究语文教学规律,才能尽快提升语文教学能力。因此,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青年教师的重要任务。为了培养青年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龙洞小学课题组采用了教师结对的方式。学校教导处可以挑选科组专业理论水平较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同级老教师,让他们与新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师傅在日常阅读教学工作中,从理论学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考试、反思、科学研究等各个环节对徒弟进行“一对一”的精心指导和规范。师傅给徒弟上示范课,现身说法,做好示范:徒弟学习后模仿师傅上课,徒弟备好课后,师傅通过听、评课,诊断徒弟对课堂教学的处理、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讲与练的结合、课堂节奏的张弛、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平衡。师傅听课指导后,徒弟反思改进并重构课堂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徒弟的进步也很快。这种学习方式还可以让青年教师认识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接受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还要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二、注重课题引领,专题培训促学习

小学青年语文教师在熟练掌握常规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教育科研是一种研究活动,它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课题的研究能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阅读能力是一个综合性能力,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帮助青年语文教师更好地掌握阅读教学要点和技巧,龙洞小学课题组结合“五读”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集中培训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了解了“五读”的要点:一为泛读,了解文本基本度:二为悟读,读出文本深度:三为复读,延伸文本长度:四为选读,拓宽文本广度:五为赏读,读出文本的不同视角。另外,在此基础上,科组设计了“精读与略读”“课外阅读教学”“经典教学”等专题。在专题教学的研究活动中,老教师会特别注重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是否围绕单元目标分析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指正,以便帮助他们掌握教材,提高备课水平。

青年教师围绕单元学习目标进行教学的意识不断强化,通过相互听课、互动交流等方式,青年教师掌握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点和做法,努力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即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教材为媒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课题组在“五读”课题的研究别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如课外阅读课«城南旧事»的学习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选择阅读方向,用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阅读«城南旧事»。学生自主分工,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发挥所长,分工合作完成小组的研究专题。在课外阅读汇报课上,各研究小组进行专题汇报,有的小组用配乐朗读文段,有的用文中精彩描写的品析欣赏,有的图文并茂介绍书中性格迥异、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描写􀆺􀆺精心的制作和精彩的发言吸引了教师和学生。在阅读课上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课后研讨由课题组和有经验的教师以“理论+教学经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老教师现场为新教师解疑答难,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上出现的困难或问题。由此,新教师清楚地认识到:教无定法,五读的环节是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灵活选用、自主组合的。专题培训和互动沙龙的开展有效激活了新教师主动学习的愿望,他们每次都积极参与,积极发问。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得到锻炼,赏识他人、合作沟通、分享经验等良好习惯也得到培养。在培训活动中,青年教师逐步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方法与技巧,树立了课题科研的观念,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聆听专家指导,提升科研意识和研究效率

日常教学是教育科研的动力与来源。培养科研意识,能让青年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经验。只有掌握科研理论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课题组注重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邀请华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陈品德教授的研究团队来校指导,对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科研理论和方法,并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完善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让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在课题实验开展过程中,由专家提供技术支持,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多轮循环的方式,全程记录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了详尽的分析,不仅在理论层面帮助徒弟搭建语文教学结构与技能结构,还从课堂实际中给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激励引导他们及时总结、提炼、反思。实践证明,“教师的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有了充分的备课和课堂跟踪,再加上自我反思,徒弟(青年教师)的教学之路越走越通畅。龙洞小学的课题教研活动邀请教研员和相关的专家参加,聆听他们的指导,让他们解答疑惑,与其一起探讨教学思路,然后青年教师重建课堂教学、撰写反思。学校推选优质课,编写优秀案例出书,鼓励新教师积极学习并运用“五读”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四、创设展示学习的平台,做好认知提升工作

在掌握了阅读教学的要点和方法后,龙洞小学为教师创设各种展示的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和比赛,以学促教,以教促赛,以赛促教。例如,组织年部公开课、“五读”课题研讨课、学校腾龙杯教学比赛、区“青基赛”、区调研课等,让教师在备课、试教、讨论中学习、交流、磨课、反思、改进。通过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班教学等多种教研形式,实施阅读课文、略读课文、课外阅读、经典教学等主题教学活动,教师进行年级、年部、科组等不同层次的备课、上课,可以让教师在研讨中展示技能,在交流中反思自我,取长补短,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小学的教育对象是正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小学生,对他们的教育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龙洞小学以专题培训活动为依托,以“新”带新,以“新”促新:不到5年教龄的教师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引导其他教师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推荐阅读窦桂梅、王崧舟、魏书生、于永正等名家的专著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观看名家教学实录,学习阅读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充分利用外出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市、区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拓宽视野。学校致力于通过自我实践(课堂教学)+专家引领(研读专著)+反思提升的方式实现提高新教师专业素养的目标。这样,在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教师主动转变角色,由知识的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实践证明,教师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第五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周步新.小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与教[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

篇(5)

最初听说“群文阅读”四个字,缘于一次国培之旅,讲座中,洛阳名师许利平老师将自己近年来与同事在群文阅读之路中的探索与收获及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倾囊相授,同时还为我们推荐、介绍了一位在群文阅读之路上已颇有建树、卓有名气的先行者――蒋军晶老师。怀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敬仰,更多的是对群文阅读教学之路的向往,我拜读了蒋军晶老师的多篇文章及教学实录,对“群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无独有偶,适逢2015年度河南省教研室组织开展中小学群文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我积极参与,引领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投身其中,重点研究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策略。

一、初步认知群文,理论学习寻支点

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相对于单篇阅读应运而生的,没有单篇就没有群文阅读;单篇教学是“例”,是精读和讲读;群文阅读是“组”是“群”,是略读是浏览。精读以单文为例,是得意得言得法,是举一;而群文略读是“以广见深”,是“以博见专”,是反三。群文阅读教学要处理好五大关系:教科书与群文的关系,精读与略读、浏览的关系,训练阅读和发展思维的关系,学读与学写的关系,群文阅读与整本书的关系。

从课题开题以来,我按照课题开题报告的计划要求全体成员全方位广泛阅读群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我们重点阅读了《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这三本书籍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平时的教研中遇到困境或瓶颈时力求找到理论依据为自己拨云见日。同时,有目的地矫正学生不良阅读行为,利用学校微信群分年级为学生做好每日推荐,鼓励家长也踊跃参与其中,和孩子亲子阅读,共同交流、体会和感受,有意识地让家长、学生明白一个多元化的大阅读时代即将到来,学校中的教科书仅仅是一块跳板和支撑点。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它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饱满、鲜活,还将语文课堂的教与学的方式变得灵活富有弹性,它会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成为改良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

二、深入思考引困惑,山穷水尽遇瓶颈

面对群文阅读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充满了好奇、迷茫、兴奋,蹒跚而行,一路探索。望文生义,有的老师认为群文阅读就是几篇文章的组合,在一节课里多读几篇文章,简单理解就是量的增加。因此,课堂上看到孩子们在囫囵吞枣地读,只能看到量的变化。有的老师还未能从单篇阅读教学的模式中脱身出来,详细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集体建构,单向输入代替共同参与。对于文本的阅读还停留在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状态。初期尝试,仅增加了教学工作量,老师们完全没有享受到群文阅读“悦读”快乐。

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和调整,我们发现在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找准“基点”,“异径”对接。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以文本为基点,打破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最终形成走出文本、家庭、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呈辐射式“球形”立体阅读方式。在群文阅读中,强调用教材教。以往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教材,重视课课精,课课清,强调文本的重要,学习内容是以“一个文本”为视野的。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探索和尝试之后,怎样合理安排文本和引入文章的学习时间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群文阅读的路上,种种困惑束缚了前行的步伐。

三、反复实践终突破,柳暗花明出对策

群文阅读的路上,困难并不能阻挡大家前行的步伐,在以教材为点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大家依旧热情高涨,共同研讨,不断争论,将诸多疑惑梳理归纳为三点:教材有什么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可以删掉哪些不必要的问题?文章和补充文章的契合点在哪?这样不断大胆地重组加工教材,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晰,学习的规律更加显性。

带着这些问题,我如饥似渴,查阅了许多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实录,如蒋军晶老师的《去年的树》《创世神话》《桥》,曹海棠老师的《一圈一圈往下绕》《读古诗,想画面》《勇气是什么》《有意思的颠倒歌》等,这些教学设计让我对群文阅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鼓励老师们试着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地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等文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课文,主题是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比如:在教学古诗《绝句》时,我们让孩子们熟读诗句,借助插图猜诗意,领会诗的意境,落脚点放在诗句的特点: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并引入杜甫的其他两首《绝句》,让孩子找出这些诗篇里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在教学寓言《鹬蚌相争》时,我们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鹬、蚌争执的情景,再让孩子明白它们错在哪里,体会寓意。接着再引入另外两篇寓言,通过填写表格归纳出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道理深刻。再如:某版本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这篇课文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出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欢腾,以此为契合点,我们挑选了一组运用了动静结合写作手法的文章《海》《第一场雪》《鸟的天堂》,古诗《绝句》《鸟鸣涧》《山居秋瞑》,丰富课程资源,在学习课文之后,通过类比朗读,让孩子初步感知动静结合写作方法的妙处。

一段时间摸索下来,老师们的课堂悄悄发生了转变:1.探究的课堂。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就是知识的探索者。以往,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虽然来得方便快捷,但是,没有起到让学习真正发挥的作用。群文阅读是挖掘教材的元素,明确课文与课外阅读之间的联系,通过群文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2.读书的课堂。群文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量。在同一单元下,课内文本4篇,课外文本8篇,较以往阅读量明显增加。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浏览、批注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读中学习读的方法,在读中获得规律。

群文阅读是一种兼具高性价比和可操作性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了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师生学习共同体,优化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打造了优秀的课堂形态。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力,发展思维,变化气质,促进读写结合等。量变一定会带来质变。群文阅读,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值得研究、推广、实践。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条新途径。我们有幸成为群文阅读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经过不懈地努力,相信用不了多久,群文阅读将如一颗颗萌芽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意葱茏!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出版者《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6期

[2]赵镜中,《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

篇(6)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2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68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的特点是语言凝练、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而且,古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富有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且形式比较灵活,语言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因此,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指导学生正确诵读

小学语文《大纲》要求: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第一步。

所谓正确诵读就是按普通话的要求,字音准确、节奏和谐,不错读、不拖腔。诗歌讲求韵律,要指导学生按阴阳上去的四声和谐地诵读。诵读,用这种常见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背诵,感悟诗中的写作意境,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学习,读中感悟,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热爱古代诗歌文化的激情。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朗读技巧和肢体语言,引导学生诵读古诗,体会、玩味、揣摩诗的朗读语调和节奏,品味诗歌表达的意境和诗歌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思想光辉。学生可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如可自由读、可齐读、可唱读、可吟咏,声音可高可低,可快可慢,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诵读时,应注意抑扬顿挫,做到声情并茂,吐字清楚。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逐渐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走进文本,和诗人对话,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古诗《所见》一诗,在音节和语调上,“牧童骑黄牛”和“意欲捕鸣蝉”两句中,“骑黄牛”是三个阳平音节,读时“牛”要读成近似上声的音调;“鸣蝉”是两个阳平的音节,读时“蝉”要读成近似上声的声调。全诗中的“骑”“振”“捕”“闭”四个动词音节应读重音,要求学生用着重号标出。在指导的基础上,学生经过反复朗读体验,就会读准音节。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听录音,感受古诗朗读的音准和节奏,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朗读,真正达到正确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把握诵读的停顿和速度

诵读古诗很讲究停顿和速度,这是有别于现代文诵读的标志之一。古代诗歌,每一行有几个节拍,每个节拍包括几个音节,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小学阶段大多为五言诗,一般划分为二字一顿,三字一顿,也可以把后三字划分为一字一顿,二字一顿。还有一部分是七言诗,一般划分为四字一顿,三字一顿,还可以把前四字划分为二,二两个节拍,后三字划分为一、二两个节拍。这些都要根据诗的具体内容来划分,如《江雪》一诗的节拍划分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夜宿山寺》一诗的节拍划分是: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在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标出停顿符号,然后我进行范读,学生练读。这样进行音节语调指导,学生自然会朗读的抑扬顿挫。此外,在掌握音节和停顿规律的同时,我还让学生根据停顿间歇的时间进行语速训练。如“∥”表示间歇时间稍长,“/”表示间歇时间稍短,“逗号”间歇时间短,“句号”间歇时间长等。

三、注重诵读的情感体验

诗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往往渗透着诗人强烈的生活情感,政治理想和抱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读诗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在教古诗《草》这首诗时,我先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投影片,上面画了一幅繁茂的草地,在微风吹拂下显出生气勃勃的样子。在投放影片后,我让学生对照前两句认真观察,然后联系野草由春夏到秋冬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体会后两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对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给以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野草不屈不挠风发向上精神的赞美。诗的后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又如,在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至老,半世飘零,黑发变白的流浪漂泊的生活,理解诗中包含和寄托了一个回归故乡的游子的万千思绪和无限感慨。

语言不仅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也是表达人喜、怒、哀、乐思想的工具。古代诗歌中的语言,更是精彩纷呈,韵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许多遐想和启迪。它们有的高亢激越,有的低沉悲壮,有的令人鼓舞,有的催人奋进,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的魅力。《山行》一诗中,作者渲染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秋山风景画。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书写对秋天的赞美,反映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即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又回到了成都的草堂。这时诗人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颜色:“黄”“翠”“白”“青”,色彩鲜艳明丽;“鸣”“上”“含”“泊”,动静相映相谐。接着,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地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勾画这些表象组成的画面,从颜色的明丽、声音的轻盈中进而体会出诗人的欢快的心情。此外,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眼、耳、口、鼻等诸感官,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朗读是我国传统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听觉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更为具体深刻、细致入微地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还可以体会诗人炼字炼句,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使读者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

参考文献:

[1] 张玉成.浅谈古诗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5).

[2] 张文花.诵诗一春秋 硕果满枝头[J].教育革新,2002(8).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和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

4、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学生要多积累一些古诗词感悟诗情感。

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活动准备:围绕相关主题,自由搜集诗句。

2.选择在朗读、音乐、绘画、语言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给他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教学实录:

一、感受古典,知情导入

师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其中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卷帙浩繁。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一路采撷芬芳的花朵感受古典,品味古典共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意趣盎然、漫步诗苑

(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参考专题: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山水风光、风花雪月、名胜古迹、茶酒书琴等。

1、师:首先进行――分门别类辑古诗,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经典句展示给大家

2、教师将全班男、女同学分成两个大组辑录古诗。

3、教师先请两组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抽签,根据他们抽到的内容,以组为单位集体竞背。

A类:

(1)请说出“初唐四杰”的名字。(2)积累四首山水田园风光内容的古诗。(3)唐代哪两位诗人被称作“诗佛”、“诗鬼”?(4)积累六句春夏秋冬内容的古诗句。

B类:

(1)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谁?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是谁?(2)积累六句风花雪月内容的古诗句。(3)宋代词坛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是谁?(4)分别积累四首离情别绪内容的古诗(涉及内容较丰富,有道是“功夫在诗外”,它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累积水平,还能较好地体现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踊跃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绘声绘色讲古诗”。

师:古代不仅流传了许多诗文名篇,更留下了不少诗人的趣事佳话哪些同学能为我们讲讲诗中的故事吗?

生甲:今天带给大家的是一个七步诗的故事,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以豆萁煮豆喻曹丕同胞相残。曹丕自愧无颜,放过了曹植。由于曹植未满七步即成诗,后人将这首诗称为《七步诗》:(声情并茂的诵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跟生,相煎何太急?”

师:不错,哪个同学愿不愿意挑战他?

生乙:我也来个一个: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生丙……

(故事后的相机朗诵是非常重要的,读出韵味、节奏、意境,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三分诗靠七分吟。”只有好的诵读才有好的感悟。走进诗人的心灵,理解诗人的情怀。)

(三)展我才情绘古诗

1看画配诗,根据事先准备的画,根据你的理解给每幅画都对上一首很有名的古诗老师先出示图片,猜古诗句子,根据画面中的意象说古诗。

(给没有任何提示与说明的画面配上古诗,难度稍微加大,但能检查学生积累古诗情况2读诗配画,学生朗诵诗歌,让“小画家”在仔细体会诗的意境上台来为我们绘画。)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再让学生出示自画,并说明此诗句是什么?再简略说一下自己的感悟。

(让学生展示个性,到讲台前出示为自己喜欢的诗句配上的画面,提高学生,让学生在画中体会古典诗词优美意境)

(优秀古典诗歌其独特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一首意境深远的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的诗意广阔寥远,清新幽雅,意境深远;有的诗鸟语花香,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竟境浑厚。)

(四)、醉听花月唱古诗:

1.让同学自由的唱,用现在的歌曲,给古诗配曲来看。(如《虞美人》、《相见时别亦难》、《明月几时有》等)

2.学生自编曲唱,同桌交流。

3.集体唱《明月几时有》也可师生同唱,结束全课

篇(8)

不因十年磨一剑,只因每十年我被调动一次。每一次调动,对我都是一种磨炼与提升。因此,我想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来说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第一个十年:修炼

当初,面对“丹阳师范”与“句容市高级中学”两张录取通知书,我因为喜欢着母亲的喜欢,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

19岁,我作为优秀师范毕业生被分配到句容市实验小学。这更坚定了我对教师职业的喜欢与向往。可是,喜欢并不能让我绕开初为人师的尴尬。

心怀喜欢与向往,总渴望演绎一次付出就能成功的教育童话。哪知,师者若水,水滴穿石。一个不起眼的习惯,需要我进行多次的强化,懵懂无知的孩童们才能初步养成。

心怀喜欢与向往,期望得到一个万金油似的永恒灵验的教育方法。哪知,师者若水,随物赋形。水无定形,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心怀喜欢与向往,却遭遇课堂组织失控的无助。于是,我把大嗓门当武器使用。但在发泄之后,我才发现大嗓门不仅不能震慑孩子,反而弄得自己元气大伤。渐渐地,我才明白,理直气壮不如心平气和一点。有时候,轻声或沉默更透露着威信。

心怀喜欢与向往,却发现教师不单纯是上课,每天还要处理很多琐事。于是,烦躁、焦灼甚至抱怨。慢慢地,我才知道要换个角度思考:每多一个任务,就多一份学习和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不再抱怨,只是静静地做着,慢慢形成一种忙而不烦的姿态,一种宁静而积极的心态!

心怀喜欢与向往,总渴望被快速认同。可那些自以为是的想法在现实面前常常不堪一击,我只有默默退回,宁静致远。

心怀喜欢与向往,总想有人来指个方向,走点捷径。但在那时,没有多少学习培训活动,更多的要靠自己去看、去听、去思考、去实践。

青葱岁月,十年沉潜。有喜有忧,有得有失,对教育的热爱却与日俱增。我是一个永葆童真的人,只有在与孩子清澈的眸子相对时,我才更加自信。不是每个人都能遇上适合自己性情与爱好的职业。我遇着,我珍惜。

第二个十年:拔节

1999年,句容市双语实验学校诞生了,校长是原句容市实验小学校长洪建明。他赴任的条件是要在实小选带几名优秀教师。我被选中。虽说工作关系仍放在实小,而且工资上浮20%,可离开自己工作十年的实小,转战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极不情愿。一些朝夕相处的同事也舍不得我走。

没曾想,这次调动促使我加快了成长的步伐。我走上了教务处副主任岗位,从被别人引领到去引领别人,有一种被剥开了让大家审视的感觉。学校教师除了连我在内的5名教师是从实小挑选的,其余都是从全市教师中公开招聘,经过层层选的。在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里,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为洪校长校务会上那句“教学上,你们只管向唐婉主任看齐”而拼命努力。

――走出“半个人时代”

博大方能精深。在这个十年里,我开始涉猎各类书籍。

虽然执教着苏教版教材,我却常常参阅着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汲取几家教材之精华思想,我们编印了汉语拼音校本教材,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教着语文,却常关注着其他学科,阅读着华应龙、张齐华等数学名师的书籍。以其他学科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我常会获得一种跳出语文看语文的清醒。

我对“边缘”书籍的热爱,纯属性情使然。专业的书我读,养心的书我也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无言之美》让我沉醉于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美学境界,不知归路;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娓娓与喋喋》《我的假想敌》等,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陷入深深的思考……

相融则利。就这么读着、想着,想着、读着。教学时常常拈手即来,教《夹竹桃》,自然想起季羡林的《留德十年》《牛棚杂忆》,于是,由夹竹桃的韧性,联想到季老的韧性:留德十年,钻研梵学,坚持一生;“”遭难,受尽折磨,不丢信仰。

因为广泛阅读,课堂中逐渐少了些捉襟见肘的尴尬,常常能领着学生往阅读的高深处行进,在相互勾连中获得立体丰满的认识。

――清谈

清谈,不是为了完成当前某一个任务而正襟危坐,而是兴起而至,兴尽而返的随心交谈;清谈,不是借着别人家的那点事,张家长,李家短,而是你有一个好方法,我有一个好主意的相互借鉴;清谈,不是相互吐苦水,最后只剩抱怨,而是失落间的相互取暖、彷徨中的共同探路。

道不同不相为谋。很幸运,这十年,我遇到了一群“气味相投”、可以清谈的伙伴。我办公桌边的那张预备凳,一放就是十年。每当读到一些好的文章,总喜欢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对话过程中,经常能够厘清一些教学中原本模糊不清的观点,有时更会碰撞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点子。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交流,同伴们的星光照亮了我;你一言,我一语的智慧也启迪着我。

――与高手过招

李小龙,功夫高手。他说自己的武艺是在与高手的无数次过招中提高与成熟的。武艺如是,教艺如是。信息时代,与高手过招的机会很多,但在开始我并没有招架之力,只是一味地接招。对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我总是采取“拿来主义”。因为是直接拿来,常常导致“水土不服”。我感到害怕,名师山寨版总有一天会剥夺我创新的动力!因此,我开始辩正性阅读、反思性实践、原创性设计。渐渐地,我读懂了名师设计背后的思想。与高手过招,切磋教艺,不被俘虏。在课堂中,我找到了自己。

――不断地颠覆自己

熟路最好走,也最危险,走多了,就会陷入无趣的灰色教育生活中。要成长,就得不停地甩开过去,突破成长的瓶颈。我有一颗不安宁的心,不愿重复过去,喜欢挑战自我,总想寻找另一种智慧的存在。2007年5月,我获得参加省阅读教学大赛的机会,比赛规定的内容是《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我曾在镇江市的一次研讨活动中上过这课,获得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就在大家都为我有现成课例而感到幸运时,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走老路,看看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就这样痴痴地想,吃力地寻,直到赛课的前一天晚上,我才寻到以还原小诗创作为突破口。结果,赛课取得第一名。有听课老师称赞我:“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也有老师向我要教学案,我大方地把自己修改得密密麻麻的手写稿给了她。事后,网上对此课进行了点评,杂志上也有老师引用我的课例发表观点,而我自己整理的备课思考《寻一池不同的荷》则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那次的颠覆,实现了我教学生涯的第一次高峰体验。

――给心一个可以投靠的“园子”

我爱“折腾”,常给自己一个可以存放心灵的“园子”。记得刚开始工作时,赵清正校长跟我讲述他是怎样挑灯写作的故事。也许是受他的影响,我把对教育的热情与思考浓缩在一本本笔记中。在笔记里,我可以写下对教学的思考;在笔记里,我可以哭,可以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滴的思考与记录,成全了几十篇教学思考的发表。随着那些文字,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生命此在的丰富表情、一些生命拔节的声音,就如生命琼浆般流淌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读来,个中滋味冷暖自知。也是这些文字的熨帖,在我遭遇失败时,总能放下,保持乐观。因为放下,我一次次走出哀怨,找准下次出发的起点,拿出“行行重行行”的勇敢与魄力,依然快乐地、忘我地行走在语文教育之路上。

在这十年里,我成长着、收获着,生命呈现出自由洒脱的状态。

又一个十年:崇明

2010年,句容市崇明小学建成,我的又一个十年也随之拉开了帷幕。

得知被调到崇明小学,我还在东北师大参加省特级教师后备培训班培训。同学笑侃:崇明小学在崇明路上,可是校名中却没有路,说明崇明小学没有出路。也有好友相劝:已经四十岁了,还要一切从头开始,多累!我也犹豫了:就这样还算优秀地教教书可以了,何苦还要换一个新环境再打拼?

就在我打着退堂鼓的时候,一段话点燃了我勇敢向前的热情。“的确,崇明小学的校名里没有一个‘路’字,但我们绝不是无路可走。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原点,放眼望去,似乎没有一条可以依循的路,但只要我们大胆地迈出一步,就有了我们自己的路。关键是我们用怎样的心情、用什么样的举动迈出这第一步,赋予‘崇明’这两个字更深更丰富的内涵。‘崇’在汉语字典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高的意思,意味着我们在这里将是一个高起点。另一个意思是‘推崇、崇尚’,我们推崇什么,追求什么……”校长曹慧的慷慨之声,让正处迷惘的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有了方向。是啊,我又站在了人生的另一个高起点上,未来将追求什么呢?既然是“崇明”,那么,自己所推崇与追求的教学思想也应该明朗化。一直以来,我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缺乏鲜明的中心主张。当我说出自己的困惑时,曹校长又一次点拨着我:“你的思想早就存在,只不过你没有发现。好好努力,准备申报省第十二批特级教师吧。”特级教师,那只是我心中珍藏的一个羞涩的、遥远的、不能向别人提及的梦。我从来没想过,也从来不敢想,自己可以申报特级教师。我知道曹校长是在鞭策我,推我不断向前。这次评特虽然遗憾地失之交臂,但梦想的种子却在曹校长的鼓励、师傅的引领下生根发芽。

说起师傅王笑梅老师,我满心地愧疚。2009年,在句容市实验小学张双林校长的努力下,经《江苏教育》编辑部的牵线,我有幸拜王笑梅为师。可是,因为自己天性慵懒,也因为自己没有取得什么骄人的成绩而觉得无颜见师傅。那一次见面,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见面。令我感动的是,千里之外的师傅并没有计较我的无礼,反将我时时挂在心上。她有了新作《嬉乐作文,让儿童乐并成长着》,不忘寄给我学习;我有了困惑,一个短信过去,她很快回复,认真释疑。

受师傅努力建构“童性哲学”的启发与影响,我发觉自己也正在语文课程中践行“以儿童的方式抵达儿童的心灵”。工作中,我坚持用自己撰写的“每周有约”“师生小故事”和孩子开启心与心的对话。一次次朴素的对话,因为切合了孩子的成长节奏,而拥有生命的温度;一个个师生间发生的真实小故事,启蒙着一颗颗混沌的心灵。我将“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呀”常常挂在嘴边。上《乡下孩子》,我对他们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呀,也是个乡下孩子。”于是,雨天捉鱼,放学割猪草的童年糗事一一道来,以至下课了,他们还追着我:“老师,你们没有家庭作业啊!”“老师,你们还玩什么?”冬天到来,孩子们在走廊上无序地追跑,我说:“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呀,常常会玩挤油游戏……”于是,我们的走道里多了一支“挤油”的队伍。孩子们跳绳只是干巴巴地跳,我会演示自己小时候的花样跳绳……

自己的真实故事,也常常成为砥砺孩子思维的素材。“天上风筝飞,地上娃儿追”“拉钩按印,谁变谁小狗”“复习时光也浪漫”“别冷落她”“好书漂漂漂”等以“葵花朵朵向阳开”为主题的语文学科系列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没有绚烂的舞台,还是那间普通的教室;没有聚光灯的闪烁,却有孩子晶亮的眼神。一次次学科活动的坚持,朴素,却滋养着孩子的心灵。

篇(9)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在学习时也只是被动机械接受,不能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学习,学习效果不明显。采用大规模的集中培训的方式,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势必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工学矛盾突出。 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想到了利用网络,突出校本。

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优势日趋凸现。利用网络开展教师培训,至少具有以下三大优势:(1)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减少工学矛盾。(2)网络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3)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丰富教师教育的方式。因此,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校为本是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的一个教育理念,走向以校为本正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校本发展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学校中进行”。校本培训正是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学习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达到共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目的。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进行了《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课题研究,以求克服诸多矛盾,更大程度地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学校师资的整体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彰显“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培训”的功能和效果。通过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三种培训模式。

模式一:集中培训模式

一、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我们根据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学习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把教师分为中年组和青年组,实施分层、分阶段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对于中年教师,我们从基础知识开始教起,如电脑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powerpoint、Excel等软件的使用,网上资料的搜索、下载等,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能够进行必要的多媒体教学。对有―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青年教师,我们提高培训内容的难度,以制作课件的软件应用和上网浏览、收集、处理信息为主。如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Frontpage、flash等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建立博客和发表BBS,电子邮件的收发、网络操作等。此外,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求教师们尽快掌握信息技术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升自身的素质。

二、专家引领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学校经常邀请一些专家名师到校做报告。河师大吴忠良教授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业培训,市教育局局长谷朝众同志为教师做《做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打造特色学校而努力》的报告。我们还邀请了市职业技术学院马春元教授、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季华老师、鹤翔小学白志江副校长等到校做报告。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定期组织教师通过网络观看教育名家的教育报告和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三、培训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我们主要采用了教研和培训相结合的“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具体采用了以下方法:

(1)学科培训学习。每两周学习一次,分语文、数学、技能等几个小组。每次学习之前确定一个主题,教师围绕主题上网查找资料。等到教研活动时,大家共同分享收集的资料,畅谈学习的体会。每个小组在学习活动中都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每次集中学习后,要求教师撰写“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

(2)研究课堂教学。以说课、讲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学校规定每周由一位教师作公开课,轮流进行,每节公开课结束后马上举行评课活动。听课教师要围绕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使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课。实践证明,“听评课活动”是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方式。

(3)集体备课,共同提高。由教研组长,根据年级进度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确立备课内容,安排一位教师重点备课。教研活动时,这位教师要重点发言,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运用到的教学理论等。其他教师听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交流。所指定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再进行整改,重新设计。

模式二:以网络为依托的自主研修模式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是教师在拥有计算机、可以上网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持续发展的过程。

教师平时工作紧张、精力有限,很难拿出整块的时间参加正规的面对面学习。网络具有时间、空间上的灵活性,使学习变得随时、随意,更能适应教师的实际情况。此外,网上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百度、Google 等搜索引擎能够很方便地找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研修,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这样,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例如,有的老师家里有电脑,并且能够上网,他就可以把学习安排在家里进行。

一、建立教育博客,开展网上教育叙事研究

博客为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提供了更简易的平台。教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体会、教案、课件等上传发表到博客上,既可以对日常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总结,还可以通过浏览其他教师的博客实现交流学习的目的。

每位教师都在学校的网站上建立了个人博客,教师们利用博客或反思课堂教学,或叙写教学随想,或记录学习心得,或抒发人生感悟。通过在博客上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大大拓宽了教师进行新课改的思路,为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通过论坛,与全国各地的老师、教育名家交流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极大地方便教师的交流。网络交流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交互自由的环境。参与讨论者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有利于促进教学研究的积极开展。二是网络交流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它不受时空限制,教师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参与网络讨论,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可以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可以向他们请教教学中的难题,还可以了解到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教师通过K12教育论坛、小学数学教学网论坛、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小学音乐教学论坛、中国教育教学论坛,与全国各地的老师切磋教法,研讨课例,与名师对话。

模式三:以专题网站为载体的培训模式

一、建设学校专题网站

为了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网络培训,在网络学习研究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网站为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起到了为教师培训导航、鼓劲、解惑、铺轨的作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外出学习后必须将带回的学习资料、学习汇报通过网络与全校教师交流;教师参加各级公开课、优质课后,要将说课材料、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教后反思上传到学校网站上,作为学校的教学资源。网站上自己的教学资源毕竟有限,为了给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师充分利用外界的资源进行学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我们在主页上建立了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市基础教育资源网的链接。教师只要轻点鼠标就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课件、教学设计或者案例,极大地方便了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二、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网上培训学习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发了10个门类800多门网上课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组织教师参加网络继续教育学习,享用这些优质的学习资源。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培训学制为两年,240学时,实行学分制。

教师首先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学习,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完成网上辅导老师安排布置的练习和作业,而后把练习和作业到继续教育网站,辅导老师再对这些练习和作业进行评判,并把每个教师的得分保存在数据库中,教师通过查看系统保存的得分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学习,教师还要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织的网上继续教育考试,考试合格颁发继续教育合格证书。我校教师全员参与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网上继续教育学习。学校机房向教师开放,教师可以利用没有课的时候到机房自主选择课程学习,目前学员已全部通过考试,圆满完成网上继续教育学习任务。

三、参加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课堂教育技术培训

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解决教师工学矛盾,在市教育局师训科精心组织安排下,2009年3月23日,北京大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鹤壁班开班,我市共选拔了50名优秀教师参加学习,其中我校就有10名教师。此次学习采取网上远程培训的方式,学习时间为一个月,培训分为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分析、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下载加工等八个模块的内容。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学习,我校10名教师全部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习任务。8名教师成绩为优秀,2名教师为良好,成绩排在前10名的学员中,我校教师占了6名。

4月27日,北京大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淇滨小学班正式开班。淇滨小学剩余69名教师全部参加了网上教育技术培训。

上一篇: 青年思想政治状况 下一篇: 西方经济体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