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体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7 15:09: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西方经济体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西方经济体制

篇(1)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此产生的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情况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6.71万亿元,高额的地方政府债务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可能会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如何在危机爆发之前向人们传递预警信号从而最大程度上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危机就需要构建有效的地方债务危机的早期预警体系,其中,早期预警指标体系是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体系的基础内容,是预警信号发出的初始环节。

一、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构建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基础性问题:第一,地方债务的定义和范围;第二,地方债务危机爆发的影响因素。

在地方债务的定义和范围方面,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解释。欧洲某些国家公共债务的定义包括公共实体可能涉及的所有以追索权为基础的直接债务;一些评级机构在使用政府债务概念时还使用“税收支持型”债务的概念,任何主要依靠预算或者最近一直依靠预算的政府企业和单位所涉及的债务都包含在这一概念框架中(柯健,2009)。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电〔2011〕6号),地方政府性债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即由政府或政府部门等单位举借,以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第二类是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即由非财政资金偿还,地方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担保形成的或有债务,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地方政府要承担连带责任;第三类是其他相关债务,即由相关企事业等单位自行举借用于公益性项目,以单位或项目自身收入偿还的债务,地方政府既未提供担保,也不负有任何法律偿还责任,但当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政府可能需给予一定救助。对于第三类债务而言,地方政府具有是否偿债的主动权,因此,本文分析的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第一类和第二类债务。

在我国,由于地方政府不会破产,所以,本文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定义为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即地方政府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情况。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支、货币政策等因素都会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水平产生影响,然而,地方政府是否发生债务违约取决于地方政府依靠自身力量偿还债务的能力和依靠外部力量偿还债务的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取决于财政收支差额、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等因素;外部偿债能力取决于银行贷款展期、债券发行规模等因素。

二、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分析

根据上文中对地方债务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指标和外部偿债能力指标共同构成了地方债务危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

(一)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指标

地方政府自身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规模性指标和结构性指标两类。规模性指标主要衡量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地方经济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构性指标主要衡量不同类型的政府债务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比重。

1. 规模性指标

规模性指标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地GDP、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土地出让收入。

第一,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地GDP显示了与当地经济规模相比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该比率越高表示负债率越大。根据地方政府能够对经济施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不同,该指标一般在10%~50%之间。

第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财政收入显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偿还债务所需的时间,该比率越高表示债务规模越大,需要偿还的时间越长。一般而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可能完全用于偿还债务,因此,该指标可以用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财政盈余代替。

第三,在我国的地方政府收入来源中,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政府融资平台获得的银行贷款中,70%的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刘立新,陈鹏科,2011),而且,2011年审计署的《全国地方性债务审计结果》也指出,部分地方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因此,利用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土地出让收入这一指标衡量地方政府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

2. 结构性指标

地方政府债务即使规模较小,但结构不合理,也可能会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结构性指标是指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债务之间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期限结构指标和种类结构指标。

期限结构指标是指短期债务比例,即在当年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一年和一年以下期限的债务所占的比重,该比例越高,表示短期债务越高,地方政府的短期还款压力越大。而且,可以用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或财政盈余)的比重来衡量地方政府是否能够利用本年的财政收入(或财政盈余)对债务本金和利息进行偿付。

种类结构指标是指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债务在总债务中的比例。对于第一类债务而言,地方政府具有直接的、硬性的偿债责任,第一类债务余额/总债务余额反映政府必须履行的偿债义务;对于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地方政府承担连带责任,偿债责任的弹性较强。一般而言,第一类债务所占比重变化较小,第二类债务所占比重变化较大

(二)地方政府外部偿债能力指标

除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债务偿还,地方政府也可以依靠外在力量履行偿债责任,主要包括体现地方政府广义清偿能力的能动性指标。当地方政府无法通过财政盈余偿还债务时,也可以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获取新的资金。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展期以及新增贷款进行资金融通,也可以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获得新的融资。因此,利用当年还本付息额/新增贷款以及当年还本付息额/债券发行规模衡量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偿债能力。

此外,中央政府一般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显性或隐性担保,当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爆发时,中央政府会利用自己的资金以及特有的公共地位对地方政府进行融资。因此,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是否发生以及是否迅速蔓延取决于中央政府的资金实力以及对地方政府的融资速度、融资方式。

篇(2)

人类会对生活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和改变,这就会导致一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例如1998年全国流域性特大洪水,其发生原因除了大自然气候变化意外,还和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很大关系[1]。此次特大洪水灾害以后,国家迅速加大堤防建设的力度,使用大量人力物力践行堤防工程建设,其主要建设内容有:对未达到防洪标准以及汛期经常出现险情的堤防进行整体加固。但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建设中为防止堤基遭到渗透破坏,所使用的垂直防渗处理方案也给地方周边环境地质带来了极大影响[2]。

一、堤防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的联系

堤防工程的定义范围包括各种防水堤、墙,堤上附带的各种涵洞、闸门、管道等穿堤建筑物,堤防维护、抢险需要的设备等则属于堤防工程的附属工程[3]。堤防的主要特点有:①建筑线路长、分布区域大;②其主要部分是线型水工建筑物;③其主要部分多是阶段性防水建筑,高度相较于大坝要低很多;④堤防工程附近支流和主流汇合口的挡水闸具有双向挡水作用;⑤堤防工程有严格的等级标准,各等级的堤防有不同的要求。堤防工程的所在地大都是江河较多的平原地区,地层环境以第四系冲积、洪积和湖积为主。堤防工程所处地质环境的重要特点是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补排关系比较清晰。江河湖水与与地层中的地下水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相互补排的关系。堤防工程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是江河湖岸,这个区域是堤内地下水的排泄边界,也是堤内地面水位升高时给地下水补给的边界,这一边界改变的本质就是地址环境的改变。因此,堤防工程的建设对地质环境有很大影响。

二、堤防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

堤防工程建设造成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以下3个:①堤基土层在渗流作用下遭到渗透破坏;②堤基软土层不够稳定,易发生沉降变形;③堤防被水流冲刷,出现脱皮滑坡等情况。这是堤防工程常见的三个地质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解决,若处理措施实施不当,对地质环境的分析不够全面严谨,还会造成新的环境地质问题。

(一)堤防垂直防渗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

1.堤防垂直防渗对地下水排放的影响:堤基的最外层或者较外层覆盖有砂性土,也有外层粘性土层覆盖较薄的情况,在外江水位高于堤内水位时,会对堤基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堤基渗漏问题。堤基渗漏会对堤基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在渗透水流坡降比达到堤基土体临界水力坡降时,就会导致渗透破坏情况的发生。堤防工程建设中,对于渗透破坏一般采取以下四种方法:①增加伏粘土层厚度;②在堤防内部侧增设排水加压井;③建设堤基浅层截渗墙;④建设垂直防渗帷幕等方式来解决。前三种方法比较传统,效果也很好。

2.垂直防渗是1998年全国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后被推广的一种方法,以前在堤防工程建设中使用较少,在大坝中使用较为普遍。未使用垂直防渗的情况下,地下水能够按照其原有的流向通往江河湖水之中,在实施垂直防渗后,地下水原有的流向会被工程建设所改变,让其水文地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地下水的排泄途径被堵塞,导致其通路消失。大面积的垂直防渗工程会导致地下水雍高,溢出地面形成低洼或水塘,或者向更大的地下水排泄系统运移。但这种行为归根结底来说,都造成了地下水势上涨,让附近的土地出现沼泽化或者盐碱化,对植物生长、人类居住环境都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地下水流通不畅会导致水中的矿物质换量升高,水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上涨,造成水质污染。水质上涨会导致当地土层换水量增加,对居民建筑物的地籍造成影响,指示其出现沉降、失稳、裂开等现象。特别是水汽较为丰富的地区,封闭式垂直防渗会让当地居民时刻面临洪水的威胁。

3.堤防垂直防渗对地面水和地下水补排的影响:垂直防渗导致地下原有的水流通途径阻断,还会导致地下水无法得到大面积的地面水补给,影响水生态补排平衡,也会造成环境地质问题。首先,地下水需要得到周围地表水的补给,然后被人们开采,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地下水失去大面积补给来源后,会导致地下水面临只采不补的威胁,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失稳。其次,地下原有的水流通途径阻断,江河湖水无法流入地下,导致其水位增高,为了防洪,人们不得不增高堤防高度,但防洪标准并未增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很容更易导致洪水灾害的发生。堤基渗透破坏和垂直防渗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解决这些需要利用各种专知识的配合,对其实用性进行讨论,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达到防渗漏目的的同时,尽量减小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二)堤防建设材料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

堤防工程建设一般都是就近取材,这种方式导致的问题有:①其取土点大都在堤基附近,人为对天然防渗铺盖造成了破坏,增加堤防出险的几率;②取土此案大都在堤基保护区以外,但又有相应的取土场地,因而会直接将农田土作为筑基材料,对农田造成损坏,严重时会导致农田砂化,进而导致可耕种土地面积进一步减少;③堤防所需石料需要开山取材,导致山上的植被生长环境遭到破坏,石料任意堆放,极易引发泥石流;④地方建设需要的砂砾石需要从河床中开采,会导致河道起伏过大,改变河流流势,引发新的环境问题。

三、防止堤防工程对环境地质造成影响的原则

为了让堤防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也为了能够减小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堤防修建、加固过程中,需要拥有环境保护意识,并以此为建设方案拟定的基础。堤防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有:①需要进行加固修建的堤防,尽量使用天然铺盖或者增加原有铺盖的长度和厚度来解决,或者采用堤侧设置减压井和排水沟来解决其渗漏问题;②若堤防建设附近区域无材料场地,取土必须使用农田土地时,需要对其取土深度,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测定,保证其可植层的厚度;③在河道采取砂石时,资源采集深度不能过大,尽量在主河槽中取材,弯曲以及狭窄河道不宜取材;④石材开采需要注意保护山中植被的生存环境,石料堆放也需要设有固定的场地。

结束语

建设堤防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固未达到防洪防汛要求的堤防,减小其发生风险的几率。堤防工程出现坍塌危险大都是江河冲刷力度太大,软弱堤基发生沉降变形,堤防出现脱皮滑坡等情况造成。有些堤防工程建设的防洪标准未能达到相关要求,也会出现堤坝崩溃坍塌情况。堤防工程建设必然伴随环境地质问题,其修建行为会对地质环境产生改变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就会导致环境地质的问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认知研究,以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

参考文献:

篇(3)

1矿山工程概况

田东县坡洪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按桂政发(2011)43号文“关于加快推进煤矿机械化改造的决定”的精神,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决定对坡洪煤矿进行机械化改造,生产能力为9万t/a。为办理采矿权延续伸请登记,需要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3年下发的《广西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水文地质详查规程(试行)》要求:“对傍河、傍海、傍水库、傍供水水源地的矿山,或岩溶地区傍城镇或集中居民点的矿山、深凹开采矿山、重金属矿山等,凡是可能造成含水层破坏或污染、可能引发严重地质环境问题的矿山,必须开展水文地质详查工作”。坡洪煤矿为傍河以及可能造成含水层破坏或污染的矿山,应进行矿山恢复治理水文地质调查。

2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2.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开始的时候,在矿山地质环境污染中存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废渣污染。从以往经验得出,煤矿生产中出现的粉尘和一些容易挥发的气体,是产生矿山区域环境中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而,也深深的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特别是煤矸石,给更加严重影响大气污染打导致,在影响地下水的同时也对土质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这主要是由煤矸石本身具备相对强的可燃性,易爆炸的特征决定的,一旦出现燃烧、爆炸,就会快速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直接严重影响大气环境。在开采运用矿产资源的时候,会形成废石、尾矿和冶炼废渣等,他们如果很大数量的堆积在一起,并且不做任何的处理,就会形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很大的原因是这些矿产资源副产品中存在很多的重金属和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在废弃矿石长时间、堆放的情况下,不仅水资源受其影响,这一区域的土地也会出现严重的沙漠化现象。与此同时,伴随着采矿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会破坏潜水层,疏干性排水现象出现,地下水水位发生变化,发生明显下降,更为严重时,会引起河流断流,一些相对稳定的水环境发生不良改变,例如地下水资源枯竭,地表水漏失、区域水不平衡等,对矿山地质环境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后来,固定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污染中的重点。现状矿山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采矿,无高边坡存在,现有井口边坡均已喷浆或浆砌石支护,边坡稳定性较好,建井至今井口边坡从未发生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现状周边亦无成规模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矿区地表主要为粘性土所覆盖,汇水面积小,现状无自然形成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矿井开采后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煤矸石,主要卖到附近砖厂作砖,堆放时间一般为数天,矸石场没有永久矸石山,现状未发生崩塌、滑坡及泥石地质灾害。因此,矿区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弱发育、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矿井以斜井向下开采,地面变形总体不大,一般不会产生较大规模的山体滑坡。矿山地面建筑基本利用原有设施,井口均已有护坡措施。预测矿山改造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企业缺少环境保护思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关键因素是理念指导水平相对低。在开发运用矿产资源的时候,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成为重点,关于矿山的地质环境完全被抛诸脑后,没有准确的思想指导,群龙无首,进而,对环境保护的了解方面发生严重的偏差。第二,没有有效的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监督管理,矿山地质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在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安监、国土和环保等部门自然也会牵扯其中,但实际情况是,在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很多地方存在明显的空白,责任不能详细落实到位,部门分工缺乏明确性,部门之间很少交流和协助,进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出现也屡见不鲜。第三,现在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管理。从教训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在我国矿山环境的监管力度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最为关键的地方是,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不完善,执法监管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力度明显不足。

3关于矿山地质出现的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1)矿区浅部存在老窑,开采的Ⅳ煤层时,大部分在已形成的采空区下开采。采空区积水对开采仍构成一定影响,开采过程中务必先将采空区积水疏干,防范其积水透水、突水对矿山的威胁。

(2)矿山为傍河侵蚀基准面下开采,浅部开采有可能受到地表河水通过断层带及不明老窑充水的影响,应按设计留设足够的隔水煤柱,防止河水通过各种裂隙向巷道涌水,确保采空区沉陷盆地边缘离河床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严禁在河流下挖财煤炭,如果一定要在水体下采煤,必须满足试采成功的要求,得到可靠的资料并认真分析后,向有关部门报告,得到批准后才可以实施。在开采的过程中应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采”的原则进行探放水,防止发生透水、突水事故。

(3)采矿活动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主要为采空区地面变形,为避免在矿井开采后出现造成很大面积的房屋倾斜,开裂,地表沉陷、开裂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现象的出现,应该严格按照原先的设计规定,留设足够保障的保安煤柱,村庄下禁止采煤。在开采中,矿方应认真观测地表沉降,仔细分析地表移动变形的内在规律,最好可以尽早发现,尽早治理,从而有效的避免或减小因为地表沉陷而带来的危害。

(4)矿山开采活动产生的废水,应严格按设计和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沉淀处理达标后排放,避免、减轻矿山开采造成土壤环境、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特别是对附近村屯生活饮用水源的污染。确保暴雨季节尾矿淋滤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再外排。

(5)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和其它废石尽量用来充填采空区,尽量减少矸石堆积地表压占土地和污染水土。做好储煤场、堆矸场拦截保护,完善地表排水系统,防止废固进入附近农田。

(6)为防止闭坑后地下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闭坑前应对可能坑道水渗流到第四系的巷道位置进行处理,可采用水泥封闭。当矿山闭坑以后,遵循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与治理以及相关的土地复垦方案的具体要求,对矿山各种工业场地进行恢复,减少土地资源的破坏。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应将矿山的生产与土地复垦方案相结合,尽量减少耕地的压占破坏。

(7)矿山开采过程中,建立地下水水位、水质的监测网及预案机制,对矿区及周边环境进行动态监测,防范于未然,避免矿山开采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4结束语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完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备关键意义,把矿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好,是完成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关于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为矿山地质的环保事业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单位空间的面积利用率越来越受到开发商的重视。为了满足这一市场行情,一些电梯电梯厂家纷纷开发、研制自己的无机房电梯。下面根据目前国内外无机房电梯的发展动态对无机房电梯的关键技术进行简要的探讨和研究。

1 井道布置

无机房电梯是指不设置机房的前提下,将轿厢、驱动主机、对重、控制柜、限速器等主要部件布置在一般电梯井道内。如何在取消机房后,通过增加井道顶层高度或者加大井道截面尺寸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巧妙利用电梯井道空间来开发对应电梯部件和研制新的驱动方式。

1.1 巧妙利用电梯的井道空间

可以作为无机房电梯布置主机和控制柜的井道空间有:

1.1.1 井道侧壁的开孔位置和空间

这个方案是在顶层井道侧壁预留开孔之内安放驱动主机和控制柜。其优点是可以增加电梯额定速度、额定载重量以及最大提升高度并能够选配一般电梯使用的限速器和驱动主机,同时也较方便安装维修和操作紧急盘车。它的缺点是需要将井道侧壁的厚度增加进行顶层预留开孔和在井道壁开孔外侧设置检修门。

1.1.2 井道的顶部空间

这个方案是利用专门开发制造的扁形盘式驱动主机让其能放置在井道顶部轿厢和井道墙壁之间,而把控制柜和顶层层站门形成一体。其主要特点是主机和限速器同有机房电梯时的受力工况相同并且控制柜维修调试比较方便。它的缺点也同样存在,例如:驱动主机外形尺寸使得电梯额定速度、额定载重、以及最大提升高度受到制约同时紧急盘车操作较为复杂困难。

1.1.3 井道的底坑空间

这个方案是在底坑内安放驱动主机,而在靠近底坑的轿厢和井道壁之间挂控制柜。其优点是不受驱动主机外形尺寸限制可以增加额定速度、电梯额定载量和最大提升高度同时操作紧急盘车方便容易。它的缺点也同样存在,由于限速器受力情况和驱动主机与一般电梯不同,因此需要进行重新改进和设计。

1.2 特殊电梯部件的研究开发

无机房电梯在取消机房后,为了满足其井道布置的不同需要,已经开始使用的电梯主要部件有:

(1)安全可靠和简单方便的紧急操作装置;

(2)可满足不同工况并结构紧凑的驱动主机;

(3)具有较高灵活性、方便性和可靠性的控制柜;

(4)符合GB7588-2003相关规定同时可以放置在井道不同位置的限速器;

(5)可以装在轿架梁上、下的单提拉杆安全钳装置;

(6)符合GB7588-2003缓冲行程的相关规定同时安装尺寸最小缓冲器;

(7)在安装时可以进行伸缩的轿顶防护栏;

1.3 新型驱动方式研发

已经开发完成的驱动方式主要有有以下几种:①.直线电机进行驱动 ②.摩擦传动机构进行驱动轿厢 ③.钢丝绳曳引进行驱动。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压缩化传动机构环节或驱动主机尺寸来解决布置井道的问题。

2 顶站高度

无机房电梯取消机房后,尽量要减小井道顶层高度是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因为如果井道顶层高度超过建筑物本身的主体高度时,那么不设机房就对于整个建筑物来说失去了意义。

2.1 轿厢

GB7588-2003 5.7.1.1规定“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顶投影部分的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应不小于1.0+0.035V2(m)。”和8.1.1规定“轿厢内部净高度不得小于2m。",那么需要符合上述标准中的各项要求以外只能靠压缩轿厢高度选取尽量小的轿厢净高并减少轿厢轿顶装潢以减小轿厢高度。

2.2 井道顶部的最低部件

GB7588-2003 5.7.1.1 B)和C)规定说明井道顶层高度也与井道顶部的最低部件相关联。井道顶部的部件通常是指安装悬挂装置承重梁和钢丝绳固定装置、检修吊钩等,为了有效减小顶站高度,尽可能地应将井道顶部部件安装在轿厢有效面积以外。

2.3 轿顶防护栏

GB7588-2003 5.7.1.1 C)规定“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距离,应不小于0.3+0.035V2(m)。”,当轿厢顶部的轿顶防护栏一般为是轿顶上的最高部件同时会成为决定顶站高度的主要因素。轿顶防护栏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安装及检修作业人员会不小心坠入井道,因为电梯在正常运行不允许在轿顶上站人,所以可以把轿顶防护栏设计伸缩式,这样能保证安全的同时并有效减小顶站空间。

2.4 极限开关

GB7588-2003 10.5.1中规定“电梯应设有极限开关,并应设置在尽可能接近端站时起作用而无误动作危险的位置上,极限开关应在轿厢或对重接触缓冲器之间起作用,并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并且GB7588-2003 5.7.1.1也规定确定曳引驱动电梯顶部间距的前提是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因此极限开关的安装位置与轿厢在顶层时对重与缓冲器的安装距离有关,所以应该尽可能的减小顶层极限开关可以起作用的安装距离,用以减小轿厢在顶层时缓冲器与对重的安装距离,同样为减小顶站高度做出努力。

3 结束语

篇(5)

内部审计质量高低是内审工作的生命线,而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无疑则是保持这条生命线并不断发展的必要手段。《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2306号明确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原则是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达到既定要求,能够增加组织的价值,促进组织实现目标。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内审转型的进一步固化和完善,内审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审计项目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但同时内部审计项目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内审质量,最大限度的彰显内审价值,这是需要我们持续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人民银行内审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部分审计项目审前准备不够充分,审前调查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有具体审计方案的项目,实行“拿来主义”,没有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实际加以分析,造成审计结果偏离个体的审计目标。对于创新项目没有针对热点、难点、焦点进行深入全面的审前调查,造成方案设计不合理,无法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第二,审计实施的深度、广度不到位。部分项目仍然停留在“是与否”的评价判断上,仅关注账项的准确性、业务的合规性,审计发现不深不透,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审计工作的增殖、确认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审计报告的高度和建议不到位,审计综合分析缺乏战略高度,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沟通不充分,审计成果的利用不充分。审计项目质量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均衡,部分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数量质量都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大多数基层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特长搭配不尽合理,审计经验不足。

二、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几种方法和途径

(一)强化审前的调查分析,是筑牢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

一是要增强对相关数据和基本情况的掌握,改变传统审前调查方式,采用信息化条件下的数据搜集、分析和整理,力求全面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基本资料和风险环节。二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开展审前分析。其一是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重心和要点各不相同,审前分析要紧紧扣住审计项目目标这个中心。如履职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的目标和重点完全不同,审前分析也就有很大区别,一个突出经济责任,讲求的是全面性,而另一个突出业务风险,讲求的是专业性。其二是审前调查分析要紧密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单位和部门的不同情况进行,即使是同样的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调查分析也很可能大相径庭。其三是审前调查要结合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专长进行安排,做到统筹兼顾、循序渐进,不能脱离审计人员的能力和项目总体目标来进行,不能单纯强调现代化的审计手段、审计方法的应用,而忽略现有审计团队的审计操作、分析管理水平是否能够达成目标。

(二)规范项目实施的现场管理,是把握审计质量的核心

一是注重综合交叉对比各类信息。在审计实践中,同一项目涉及的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逻辑性、同质性、关联性和一致性,审计人员要通过对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交叉比对,进一步验证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严重性,从中发现问题线索。二是顶尖叫真,要有“抓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苗头性审计线索,要紧紧抓住线索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表象向深层次进行挖掘,从一个线索到一连串审计发现,最终形成完整的审计事件,实现从点、到线、成面的审计发现过程。三是规范审计实施标准,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操作制度和规程进行,规范审计底稿、事实确认、初步意见等格式化文本,优化审计报告的建议,对统一的审计项目,应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特别是审计发现中的定性和定量要做到标准一致、表述一致、依据一致,减少因审计人员能力差异而导致审计结果偏离目标。

(三)加强沟通、换位思考,努力提高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认可度,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

一是在审计过程中,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尊重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获得他们的信任,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将及时沟通贯穿于整个审计实施过程。在审前准备阶段通过沟通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审计手段和方式;通过谈话沟通来对被审计单位总体情况、被谈话人员的专业能力、精神状态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初步评判并从中找寻新的审计线索;在证据搜集过程中进行沟通,促使被审计单位人员配合提供相关辅助证据,同时也使他们更加认可审计发现。在审计报告阶段加强沟通有利于审计双方对审计结果达成共识,帮助被审计方认清现状,意识存在的风险;因为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途径,而最终整改落实的还是被审计单位,而换位思考、及时沟通更能保障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是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抓手

对审计项目评价应包括对整个审计项目评价和对审计人员评价,对项目评价包括审计实施方案制定和执行情况、目标完成情况、审计重大发现情况、审计证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预期审计发现问题和现场审计结果的差异以及审计小组的整体组织、配合、协调的评价;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应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工作技巧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等情况。最终通过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价制度,从制度层面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落实到实处。同时也便于审计人员相互交流、总结、反思和提高业务能力。

(五)现代化、信息化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发展方向

篇(6)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而不是靠派出所几条枪就可以完成。因此,我所在对辖区治安状况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向镇党委、政府多请示、多汇报,取得党委、政府对派出所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为政府行为,形成以党委、政府牵头领导,以派出所为核心协调,以社会各阶层力量为基础的防控体系建设框架。一是专门成立了由镇分管综治副书记为组长,派出所所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动社会各界防控力量。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定期向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对工作中出现的由党委、政府协调解决,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三是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镇政府在镇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专门拨出开展防控工作专项经费8000元。

二、在体系建设的上,根据辖区治安特点,建立了点、线、面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

㈠突出点的防控。点的防控就是把辖区需要重点防控的对象(如重点部位、重点人员)作为整个防控体系的点来进行重点防控,提高派出所对这些点的情况掌握和控制能力。点的防控在整个治安防控系中处于支点的位置,是防控的重点。我所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点的防控。一是增设治安报警点。在辖区治安复杂地区和重点村增设一个治安报警点,进一步方便群众报警。同时,使派出所对辖区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二是建立防控支点。将辖区内28个重点单位、行业、场所作为防控支点,逐点建档,跟踪管理,以加强派出所对这些重点防控支点情况的及时掌握。三是针对重点人员建立控制点。在可能涉嫌犯罪人员、逃犯等列控对象周围,通过布建耳目等手段,对其进行全方位秘密控制,及时掌握动态。在今年夏季百日会战初期,通过加强点的控制,先后抓获上网逃犯高忠东、高忠玉两人。

㈡抓好线的防控。点的防控需要线来连接,线的防控抓好了,也就巩固和加强了点的防控。线的防控在整个体系建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是防控不可缺少的一环。对线的防控,主要是通过加强路面巡逻,起到威慑作用,提高防控能力。一是组建镇治安巡逻队。有队员4名,主要负责对辖区治安复杂区域和重点路段的治安巡查,加强线上防控,强化打击现行犯罪的力度。二是组建护村(厂、校)巡逻队。以村治保会、厂矿和学校保卫科为依托,共组建14支75人,有选择、有重点地义务开展治安巡逻。三是规范巡逻方式。针对辖区治安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确定巡逻防范的重点路段和区域,组织民警、巡逻队员进行车巡、步巡。同时,将巡逻分为2个时段:白天为常规段,由责任区民警带领一名巡逻队员结合日常工作在本辖区巡逻;夜间为重点段,由2名民警带2名巡逻队员对重点区域开展巡逻,以夜间巡逻为主。开展治安巡逻工作,提高了辖区的“见警率”和“管事率”,增强了公安机关对社会面的管控能力,在控制三类可防性案件、控制公共场所发案、提高群众安全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建设镇公共娱乐场所较多,打架滋事等案件时有发生,通过开展夜间治安巡逻,此类案件大幅下降。今年入夏以来,集镇所在地的歌舞厅、一保岬、六保岬冷饮点等公共场所发生打架案件2起,其中1起被当场制止,发案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6.7%。6月19晚12时许,池某在相约酒吧过生日时与同在该场所跳舞的郑某因小事发生争吵,二人及其朋友共十余人,矛盾逐步激化,有可能酿成群殴事件,被巡逻到此的民警及巡逻队员当场予以制止。6月23日凌晨2时许,巡逻人员在建设粮站院内当场抓获正在撬盗摩托车的陈维满、罗上铃,从中破获盗车案件3起。开展巡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使民警认识到改革旧有的警务模式的必要性,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今后总体警务制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㈢开展面的防控。面的防控就是对整个社会面的防控,在整个体系建设中,点和线的防控是重点,但仅有点和线的防控,这个体系是不健全的,只有加上面的防控,整个体系建设才是完整的。我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面的防控:一是着力编织情报信息网。通过布建治安耳目和信息员,形成一张布局合理、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的情报信息网,及时掌握辖区内的各种治安信息。二是努力构建三级联防机制。初级联防即“户户联防”,本着“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指导思想,在相邻的店铺或农户之间开展联防,互相照看。3月24日上午,建忠村民吴士昌在联防守护中发现吴学榜家中有一行迹可疑少年,经盘问将其扭送到派出所,从中破获盗窃自行车案件3起。二级联防为中级联防,由责任区民警分头负责,广泛开展村与村、厂矿与村、学校与村的联防机制。三级联防为周边联防,与毗邻的本县广平、文江、奇韬、太华及永安市槐南乡等周边地区开展广泛而有针对性的治安联防协作机制,达到案件协查、信息共享、共同防控的目标。通过建立三级联防,使派出所对社会面的防控能力大大增强。三是抓好治保调解会建设。加强对两会业务指导,每月召开治保调解主任例会,充分发挥“两会”作用。各村成立了调解小组,聘请3—4名德高望重的群众作为调解员,及时调解纠纷,把矛盾化解在本村,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今年来全镇12个治保调解会共调解民间纠纷23起,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三、在体系建设的特色上,突出加强了流出人口管理。

加强人口管理是治安防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人口管理上,我所注重从源头上开展防控工作,在加强常住人口、外来人口的基础管理,以及违法青少年、所外监管人员、两劳释放人员等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重点管理的同时,突出加强了对流出人口的管理。近年来,我镇富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达数千人之多,在促进我镇及流入地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使我镇治安形势出现新动向:一是流出人口在外违法犯罪增多;二是无人监护的在校学生参与违法活动增多;三是纠纷矛盾及家庭婚姻问题时有发生。对此,我所在今年开展“贯彻十六大,全面奔小康,公安怎么办”大讨论活动中,将派出所是否要开展流出人口管理作为一个主题,组织全所民警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虽然上级公安机关没有要求流出地公安派出所对流出人口进行管理,而是以流入地公安机关为主,流出地公安机关协助管理,但管好流出人口可以有效预防流出人员违法犯罪,促进流入地公安机关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流出地、流入地的治安工作和经济发展。于是,我所决定率先将流出人口管理作为派出所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并取得了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支持和配合,成了我所抓治安防控建设的一个特色。主要做法是:

㈠建立台帐,对流出人口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即:及时掌握、核对流出人口的底数及流向。对流出人员的姓名、年龄、原籍住址、流出时间、流入详细地址、从事职业、经济情况、现实表现、发复函情况一一作了登记,建立完整基础台帐。⑴由责任区民警深入各村详细了解流出情况,并登记造册;⑵通过计生办办理流动人员婚育节育证掌握育龄人员外出情况;⑶通过镇劳务站掌握流出人口从事职业及分布情况;⑷每学期到中小学了解学生父母是否外出及流入地址、从事职业;⑸每月核对流出人口一次,即依托村治保主任和户口协管员对每月流出人员变动情况进行重点掌握登记,与派出所进行核对;⑹及时掌握流出人口返乡时间、返乡原因,对流出人口做到底数清、去向明。目前,全镇现共登记流出人口2937人。

㈡防范在先,对流出人口开展法制和培训。一是在每年春节后,由派出所和计生办集中一定的时间对拟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员组织进行一次法制教育,组织他们《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并逐人发放派出所统一编印的宣传手册,提高流出人员的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流出人员在外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为流入地作贡献,在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流出人口在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节育证明》、《外出务工人员证明》时,由派出所和镇综治办与外出人员签订《流出务工、经商遵纪守法责任书》,要求其在外出期间能遵守法律法规。三是对集中输出劳力和流出人员较多的地方,在流出人员中指定组织能力强的人为义务法制宣传员,一方面配合流入地公安机关对外出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及时掌握流出人员表现情况并及时反馈。四是在每年年底外出人员大量返乡之际,依托村治保会和责任区民警对流出人员进行再教育。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22-02

西方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至今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为此,我们有必要找准问题,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文化知识体系背景和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与性质

西方经济学作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日渐重要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求,还是教学目标和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讲述两百年来经济学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逻辑框架,又要展示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架构,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仅要把最新的经济理论引入教学,还要注重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本质的剖析。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 “教”与 “学”的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引导问题

目前,在许多高校的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且抽象,学生普遍感到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加大了课程的难度。尽管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理论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但要真正理解理论内涵的实质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西方经济学不但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时不加任何评论,以完全肯定其核心理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包括宣扬“自私经济人”、“公有制不如私有制”、“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私有制无剥削”等基本原理,这会导致许多学生误把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都当作经济学真理来接受。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许多现实的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许多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离我们很远,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西方经济学教师能力的问题

尽管许多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了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可是一进入实际教学环节,就会因为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了解案例的时代背景、实际上案例分析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教师能力不足等,往往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中案例资源脱离国情,缺乏针对性,或过于陈旧,与现实经济活动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往往没有启发性,没有达到不仅要提出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而且还要提出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的要求,难以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三)现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和学习阶段的选择问题

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within the building 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 the linkage of the control design of easy to discuss some problems, and hopes to give specific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with help, so to really improve the building when the fir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lief of ability.

Key words: the automatic alarm; Linkage control; Gas fire-extinguishing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火在人类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但火灾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避免火灾,一方面要减少引起火灾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在发生火灾时,及时报警,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火情的发展,将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人身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财富的损失。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作为火灾的先期预报、火灾的及时扑灭、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一些工程设计中,由于在对规范的理解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以至在设计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在设计图纸报审过程中经消防主管部门提出,得以进行修改,有些问题,虽然未提出意见,但也会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隐患。通过对许多工程设计实践以及对一些工程情况的了解,觉得有必要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以便引起重视,使系统能更好地满足消防的实际要求。

1、自动喷淋系统的报警信号及控制

我们从流程图中可以看到,自动喷淋系统的启动几乎不需要人为干涉,它是靠在火灾时热的烟气使置于喷头玻璃泡内的固定沸点的液体沸腾,胀破玻泡,使有一定压力的管网里的水从喷头喷出,当管网里的压力降低后,置于该片管网根部的湿式报警阀中的压力开关动作,利用压力开关的动作信号作为启泵命令,启动喷淋泵,给管网里加压续水,以保证火灾现场灭火的用水。

然而在实际的工程中,有些设计人员将水流指示器设计为既发报警信号,又去启动喷淋泵,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水流指示器,主要用以显示喷水管中有无水流通过,它的动作有几种可能,主要是自动喷水灭火,或是因管网中有水流压力突变,或受水压影响,或是在管网末端放水试验和管网中检修等时, 显然好多都不是发生火灾的情况,因此不能用来起动消防点泵。而压力继电器是在报警阀打开后,一支水流在充满延迟器后才能动作。若个别喷头动作,由于水流较小,压力开关也不会动作,避免误发起动日出喷淋泵的信号。

2、切断非消防电源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11.1.4的条文说明:“…根据实战需要,消防人员到达火场进行灭火时,要切断电源,防止火势沿配电线路蔓延扩大和避免触电事故。实际工程设计中,消防时非消防电源的切断经常被设计者当成一个小问题而没有明确该怎样切断?该在什么位置切断?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第6.3.1.8条明确规定:火灾确认后,消防控制设备应有切断有关部位的非消防电源的功能。《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第13.4.9条也指出:火灾确认后,应能在消防控制室自动切除相关区域的非消防电源。

对于切断非消防电源,应当控制在着火的楼层或防火分区,局部发生火灾,没有必要将整座建筑内非消防电源全部切掉。其切断方式可以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手动控制开关,在火灾状态下,首先联动或手动切断起火层的非消防电源,然后根据人员疏散情况和蔓延程度,按楼层和防火分区的顺序依次切断相关部位的消防电源。按《民规》第24.6.5.1条的规定,火灾确认后,应能在消防控制室或配电(所)室手动切除相关区域的非消防电源。这里首先明确火灾确认后切除非消防电源是必要的,这是为了防止火灾事故扩大,保证消防设备安全运行需要的,同时就在何地控制和如何控制提出要求。规范中提出消防控制室或配电室控制,也就是说,在专设消防控制室的工程中,因为多种火灾信号都发至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可准确判断应该切除的非消防电源对象;其次就控制方式而言,宜手动切除而不宜采用自动切除。

这主要是切除非消防电源的问题,不能一有火灾就自动切除非消防照明电源。火灾发生后若马上切除,势必造成人们的心理恐慌,引起混乱,不利于人员疏散。而且在火灾初期,有的部位为了组织有效的疏散,还需要保持足够的照度,因此要求在火灾确认后,根据火情情况,控制由值班人员合理手动切除相关区域的非消防电源。对于空调送排风等非消防电源,则在火灾确认后,根据现场情况可采取自动断电措施,因为这些部分设备的切除,不会引起人们不必要的混乱。

3、电梯电源

电梯在火灾应急情况下的控制,《火灾自动报警设计规范》第6.3.1.9条规定:“消防控制室在确认火灾后,应能控制电梯全部停于首层,并接受其反馈信号。”对电梯的控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电梯的控制显示盘设在消防控制室,消防值班人员可直接操作;另一种是在人工确认真正的火灾后,消防控制室向电梯控制室发出火灾信号及强制电梯下降的指令,所有电梯下行停位于首层。《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13.49.2规定火灾发生后,应根据火情强制所有电梯依次停于首层或电梯转换层。除消防电梯外,应切断客梯电源。二者不同之处是:《火灾自动报警设计规范》要求即可手动控制也可自动控制,同时接受电梯的反馈信号,,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则要求全部电梯停于首层后,且切除非消防电梯的电源。关于非消防电梯停于首层后其电源的切断,通常在这样的做法:选择带有分励脱扣线圈的低压断路器作为非消防电梯的电源开关,以便从消防控制室遥控开关跳闸。笔者认为,这种作法不可取。因为,一旦从电梯机房或配电室将非消防电梯的电源切除,恢复起来较困难。且由于电梯是高层建筑纵向通道的主要交通工具,在火灾初期,消防人员及消防器具均需迅速到达火灾现场,有时单靠消防电梯尚不能满足要求,还需根据火情,在一段时间内利用非消防电梯进行运输。所以需要从消防控制室切除非消防电梯电源时,可在消防控制柜上设转换开关,切断其电梯控制回路电源。

4、气体灭火系统的控制

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需要采用气体灭火,即在火灾区喷射出CO2、七氟丙烷或者气溶胶等化学物质,以达到隔离燃烧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

气体灭火系统的逻辑关系如下:

目标区域内的探测器报警气体灭火控制主机输出信号启动声光报警器信号反馈至消防控制室。

感温、感烟探测器同时报警输出模块延时30s后启动放气阀排气灭火启动放气门灯反馈至消防控制室。

显然,在灭火气体聚集的延时时间内,应能自动关闭相应部位的防火门、窗和通风空调系统,关闭有关部位的防火阀,同时还要求在消防控制室能显示气体灭火系统的防护区的报警、喷射及防火门、通风、空调等设备的状态。如果在气体灭火系统喷射的时候,没有联动关闭相应门、窗、排风设备,会使灭火气体顺带被抽走,从而达不到灭火的作用。

上述问题从表面上看可能是由于设计者的一时疏忽,但是却使系统留下了隐患,在火灾发生时很可能会因为小小的问题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总之,消防问题不容忽视,应因为广大设计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GB50116-199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篇(9)

1.数控机床误差分析

1.1数控机床误差来源

机床加工零件的过程就是刀具与毛坯或工作台相对运动的过程,因此两者之间相对运动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零件的精度。加工精度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机床的误差的影响因素涉及机床组成零部件的几何误差、工艺误差和安装误差等。其中,机床的几何误差对机床精度的影响权重比例达25%。因此,研究机床的几何误差对提高机床的精度有重要意义。

1.2传动精度对机床精度的影响

位置精度是衡量数控机床性能的重要指标,包括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影响数控机床精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取决于机床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和热态特性。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组成机床的零部件加工时产生的尺寸误差和装配过程中产生的装配误差,统称为几何误差;⑵机床内外的热源引起的热变形误差;⑶机床的刚度、机床质量及切削力不足引起的振动误差;⑷机床主轴和进给伺服系统产生的伺服跟随误差;⑸数据插补运算过程中产生的插补误差;⑹其它误差,如检测误差、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环境误差。

机床中常用的传动机构有:带传动、齿轮传动、齿轮-齿条传动、滚珠丝杠螺母幅。这些传动机构引起的误差也是机床传动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

1.3主要性能差距

就机床机械结构方面,国内外数控机床的差别并不大,采用的生产技术也相差无几,而其最大的差别体现在伺服控制系统和核心传动功能部件的转动和进给速度、位置精度和可靠性方面,以及整个机床的制造装配工艺水平与整体质量,这是国外产品占有相当份额的原因所在。

国内外此类产品的主要性能差距有如下几个方面:⑴主轴转速;⑵快速进给速度;⑶位置精度;⑷其他性能。

2.提高位置精度的主要方法

提高数控机床的位置精度通常采用误差防止和误差补偿两种方法。误差防止法是通过机床合理设计、零部件加工、合理装配、机床环境控制和正确使用来减少或消除可能存在的误差源,此方法是保证数控机床位置精度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误差补偿法是通过分析影响机床加工精度的不同类型误差的来源,进行机床误差数学建模,通过对机床机械系统的误差进行修正,从而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

2.1误差防止法

数控机床的几何尺寸误差主要来自于机床零件的形状和装配误差,因此在机床零件的加工和装配过程中,改进工艺方法和提高零件质量,以达到减少几何误差的目的。此外,对于机床热变形误差和振动误差,通过校核数控机床结构的刚度和热传导特性可达到减少误差的目的。与普通机床相比,数控机床有插补误差和伺服误差,采用合理的插补计算和伺服控制方法,可以减少该项误差。

⑴几何误差。机床组成零部件的几何误差直接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和加工工件的误差,其中机床主轴、导轨和进给系统零部件的几何精度等级影响最大。因此,可以通过提高机床组成零部件的几何精度来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尤其要从主轴、导轨和进给系统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着手做深入研究。随着静压轴承、动压轴承、气压轴承等的研制和应用,数控机床的主轴回转精度可达0.01μm。另外,滑动导轨、液体和气体静压导轨、动压导轨的使用,机床的直线度误差0.005μm/1000mm。

⑵热变形误差。热变形误差是机床的发热部位产生热量,热量通过各种介质向外传递,导致机床关键零件变形从而产生误差。热变形误差是继几何误差之后影响机床加工精度的第二大影响因素,热变形误差补偿是提高机床精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热变形误差补偿的研究晚于对几何尺寸误差研究,目前减小热变形误差的方法主要有硬补偿和软补偿两种方法。根据热变形误差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减少和防止热误差变形有以下三个途径:减少热源和控制热流、优化机床结构设计和改善热传导性能。在精密和超精密零件加工中,这些机床的几何精度比较高,因此,降低热变形误差已经成为提高加工精度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采用空气静压轴承、磁悬浮轴承,减少摩擦,进而减少由此引起的热量;另一方面,合理布置机床结构,尽量采用对称布置,加快温度场热平衡,将相变理论应用到机床基础件的方法来减小热平衡也是近年来研究的新思路。

⑶伺服跟随误差。进给伺服系统是数控机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零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伺服系统静、动态特性对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加工精度和位移速度有直接影响,对伺服系统的要求主要是精度、快速性和稳定性三个方面。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是按照数控装置的控制指令实现,由步进电动机或伺服电动机与传动机构结合来传动,因此,引起伺服系统的变化复杂,进而影响到加工误差。在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中,各坐标轴伺服系统准确跟踪数控指令的能力十分关键。目前对伺服系统跟随误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轴伺服系统和多轴伺服系统性能的提高和改善两个方面。由于伺服控制系统根据反馈方式不同,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系统两种控制方法。

⑷插补误差。在数控加工过程中,对于复杂零件的加工,由于刀具运行轨迹非常复杂,计算工作量大,很难准确地满足数控加工的实时性要求。因此在实际加工中,根据加工时进给速度的要求,采用插补运算的方法,完成在起点到终点的数据点密化工作,从而形成坐标轴的运动轨迹。针对插补运算过程中存在的误差问题,采用二维非参数曲线插补算法、弧长接近参数值的五次样条曲线、二次泰勒级数展开式基础上的参数补偿等方法,来减小插补误差,提高插补计算精度。

⑸其它误差。①环境误差;②检测误差。

2.2 误差补偿法

误差补偿法既要涉及机床各种误差的正确测量,而且也存在机床误差的运动学建模的问题。运用现代测量工具和技术测得机床几何误差比较容易,但机床热误差的精确测量相当困难。

运动学建模是对于与机床运动相关的误差成分来建立数学模型,所有的误差均需要通过实测获得,在补偿过程时,误差补偿系统则根据运动学和误差模型以及实时反馈得到机床的最终误差,再进行实时补偿。

误差补偿法主要分为硬件补偿和软件补偿。以前的机床误差补偿研究多集中在修改后台程序方面,随着现代微处理器技术、数字控制技术和传感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控机床软件误差补偿技术已逐渐发展成为提高机床位置精度的主要手段。

结论

现代制造业逐渐进入高效率,高精度方向,数控机床和其他设备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误差补偿技术提高数控机床主要手段的准确性,这已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统计创新;特点;建立

Key words: statistics innovation; feature; establishment

中图分类号:C82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010-01

1不同发展阶段统计的特点和要求

1.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统计直接为我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贡献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和产品。为适应当时我国经济实际情况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统计直接服务于计划管理,统计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保证了指令性计划的制定和贯彻实施。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统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统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化社会所必须的最基本的信息。如果没有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大量的准确的经济信息、科学咨询和有效监督,党和国家就难以对宏观经济进行决策和调控。从宏观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比计划经济时期更重要、难度更大。从微观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这就必须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大量地拥有市场信息。因此,促进社会经济信息的流通和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重要特点。

1.3 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对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化,统计对象也日趋庞杂。在国内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进一步发展,而“三资企业”也将迅速发展,从而使统计工作日益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股流动与资产重组加快,不同国别,不同所有制经济常投资于同一企业,产权混合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显然光靠那种多年不变的机械求全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简单肤浅的分析处理是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的要求的。

2加入WTO后统计创新体系的建立

为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面临的挑战,统计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工具和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突破迄今为止统计的时空限制,进行积极创新。

2.1 统计理论创新

统计工作以统计理论作指导。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简单界定和计算,缺乏宏观定量分析和宏观模型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统计理论多来自原苏联模式,国民经济核算口径、计算方法与西方经济核算体系存在较大差别。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统计理论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因此统计创新应该以统计理论创新先行。统计理论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西方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更能反映市场,贴近市场。

2.2 统计体制创新

统计体制创新的关键是理顺关系,政企分开,运行机制市场化,要把政府统计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分开。政府统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政府,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履行“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而作为信息产业的统计,直接服务于各地区、部门、企业和个人,即服务于市场,主要从事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传播和使用。

政府统计以市场统计为基础并高于市场统计,市场统计服务于政府统计并侧重于市场。政府统计要按照国家关于机构改革的要求,建立高效精简、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统计管理体系。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则采用公司机制运行,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精简的管理机构和市场化的统计运行机制,如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统计测算与分析公司、统计模型预测与决策公司等。

2.3 统计方法创新

传统的统计方法是统计指标的简单运用。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在深化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多元分析、博奕分析等,加快现代数学理论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从侧重于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侧重于定量分析转化,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解决统计问题。

2.4 统计技术创新

上一篇: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 下一篇: 农民问题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