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7 15:09: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篇(1)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企业所有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目标也就是要提高企业所有知识的共享水平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之道不在管人,而在于管知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匹配性和动态性,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知识的匹配性和动态性配置。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基于劳动配置,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基于知识管理。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支持经济增长的核心生产要素已经由从前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为主或以资本为主转变为以知识含量高、信息量大的技术与创新为核心。企业成本管理能力、品质管理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在新的环境下重点已转向战略资源——知识型员工。

1.知识型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与信息的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的主导者,他们创造、支撑和发展着企业。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点,知识的创造、传递、应用和增值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2.人力资源管理由实务型管理转向战略管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职务分析和工作设计、人员招募及配置、薪酬设计、员工培训等事务性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实务型管理。而知识管理的出现,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参与或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还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可见,知识管理使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升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为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把人当作一种可以保证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特殊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他们提供、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潜力,并且这种管理思想贯穿员工的录用、培训、考核、使用、调动、激励、升降等工作过程,对员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不再取决于物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直接投入,而是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知识替代人成了企业获取创新利润的主要源泉,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的应用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1.管理思想创新——知识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由原来的对物质、资本的管理转变为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管理和运用,人力资资源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系统分析员工业务能力,识别对企业知识增值贡献具有潜力的员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使员工个体能力与工作(岗位)相匹配。(2)进行技能知识培训,对员工进行能力开发,促进个人知识的积累和增值,适应企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3)引导组织学习及塑造组织文化氛围,并通过员工工作态度的引导,鼓励员工通过团队协作分享知识,将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和转化为企业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管理战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性管理水平。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为企业提供未来战略实施所需要人员,这种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内容应包括:(1)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如对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变化的趋势、经济发展动态等进行监视和分析,发现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提供必需的信息依据。(2)分析组织内部各类员工的规模、变动情况、工作能力、技术特长等,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可行性。(3)将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进行整合,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即在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结构、需求量的基础上,提出组织内部和外部供给人员的数量和来源。(4)制定行动方案,以内外部环境变化和人力资源动态需求为依据,制定满足现在和未来人员需求的各种政策、具体的人员维持、扩张和缩减等人力资源配置方案。(5)战略评估。由于环境、政府政策、技术、组织内部都在不断变化,当行动方案实施以后,要定期对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反馈及时修正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使战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

3.管理目标创新——建立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知识型员工的人性特点,知识型员工更注重在工作中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训练、岗位轮换等发展机会,并给予员工多方面的职业指导和咨询,以促使员工职业目标的实现,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并对员工的能力、潜力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新员工进行职业定位,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再设计或调整。(2)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咨询。(3)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的评价适时进行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调整,使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结构合理优化,并且保持动态的平衡;同时,调节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较好地实现组织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的管理。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管理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全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从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构成的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以提高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长期绩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正在改变着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迅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各节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化,解决由于需求波动引起的不确定性,有效地缩短供货时间,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但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企业的生存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的更新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消费者对知识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强化。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共享、传播以及应用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不再只是源于企业有形资产的联合与增加,而是源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分,实现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手,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最大权能,通过知识共享和科学的知识管理,企业把精力集中用于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整体水平。因此,各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流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代企业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直接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有助于企业同重要的顾客和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延伸的运行环境,而这个环境是通过鼓励创新,共享知识共同创建的。虽然一些公司在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直到目前为止,关注的还是存货、交易过程和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延伸的知识管理,企业创建涵盖顾客、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基本知识网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收获,在创新、产品开发和交易过程中取得领先地位。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供应链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包括: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其二,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其三,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与优化。其四,建立有利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环境。具体包括:战略性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在成员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的效率,同时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由于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模式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是一个过程,是各个知识主体传播和交换信息、想法、经验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知识共同体理论强调知识共享是一种自觉进行和慷慨付出的过程,共享动力来自责任和自我胜任感,是当今知识共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外,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和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两个层次。

(1)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转化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上,同一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内化,是知识主体吸收外部显性知识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明示,是知识主体把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大量的隐性知识如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想法被编码化。在纵向上,不同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汇总组合,是员工的个人知识库汇总到部门和企业知识库的过程,企业知识库在该过程中得到充实和放大;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潜移默化,是员工个体知识升华为部门和企业集体知识的过程,大量知识的相互转化推动了企业知识创新螺旋的上升。

(2)从企业外部来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在个人、部门和企业3个层面进行,在个人层面强调以隐性知识为主的个体交流和沟通,注重实时交互和联络;在部门和企业层面强调以显性知识为主的集体知识传播和共享,注重异步知识交流和共享。

三、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要求,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各企业有适合自己需求发展的信息系统,如MIS、MRPⅡ、CMS、CRM等,它们主要是针对企业自己内部,而没有从全局考虑,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才能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首先各节点企业信息系统可以通过COBAR构建一个信息集成平台,解决供应链各节点的信息自动交换,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访,不同商用软件之间的接口等问题。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建立用于知识共享的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文件库。一方面方便保存企业知识,同时为各种技术和系统进行知识共享创造条件。其中知识库的来源可以是供应链中各企业人为知识的拥有者,如知识员工,形成知识团队通过协同等方式构成知识网络,亦可是各个方面专业员工的知识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过DM、OLAP从数据仓库中挖掘产生知识,经过与相应专家和用户认证,存入知识库。在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文件库的支持下,提供供应链综合决策支持功能,如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绩效评估、链节激励、利益风险共享、产品结构优化等,进行供应链整体优化。

(3)通过数据挖掘(DM)实现知识共享,支持决策。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中存储了大量对生产经营有辅助作用的知识,只有通过DM、OLAP才能使数据转化为人为可以理解的知识。首先通过OLAP、DM从数据集市中获取的综合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同时采用相应的知识发现方法从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文件库中发现知识,然后经过与领域专家交互,经过专家的认证,直接在网上,方便员工对知识的利用,为供应链中各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4)建立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为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协同工作,必须提供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使企业能够实时关联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使企业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通过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任何员工不仅可以实时地与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链接到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能共享其他企业的资源,得到其他企业的知识支持和最新的信息。员工可以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建立进行知识交流的BBS,通过这种形式,使得知识员工以协作的方式交流思想,协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功能。同时可以通过电子会议、E—mail形式,就某一关系到供应链各节点间合作的专题,使决策基于链节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使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成员企业间也可以通过电话、传真或现在的EDI数据交换等方式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交流信息,获取知识。

(5)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为了统一各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系统,使得信息和知识自由共享,企业联盟可以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知识语义转换、以及应用集成规则引擎等机制,解决知识在其他企业难以理解的问题,实现知识表达和共享的标准化。可以利用WebService的UDDI(UniversalDescriptionDiscoveryandIntegration)来实现知识共享注册中心,利用基于XML的WSDL(WebServiceDescriptionLanguage)来描述和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接口特征,利用SOAP(SimpleObjectAccessProtocol)协议实现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和使用应用集成规则引擎,从而完成业务协同处理和知识的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李丽萍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0-392.

篇(3)

高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不仅将知识确立为管理的资源及载体,而且将知识作为管理的对象,旨在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创新以及有效的运用,实现知识资源的积累与增值,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价值,从而提高社会发展的知识贡献率。由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所决定,知识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已成为高校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因此,加强知识管理并构建知识管理模式,无疑是高校管理的重要职责以及管理模式创新的目标选择。

一、高校知识管理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种管理理念和模式,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革与创新。高校知识管理正是适应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以及发展环境、任务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型管理模式。导致这一新型管理模式产生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经济的特征决定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2l世纪已被普遍地认为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不仅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社会发展的资源,乃至于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正如美国学者劳伦斯·普鲁萨克指出的那样:“惟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就是知道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知识不仅改变着人类财富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模式,而且促进并引导着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变,显然,重视并加强知识的管理,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是知识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这就决定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传递和创新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任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支持的重要职责,成为推动知识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这决定了高校将成为知识管理的主体,并要求高校自觉承担起知识管理的任务。因此,高校知识管理正是与知识经济时代以及知识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模式。

2.信息社会的发展决定了知识管理的紧迫性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内容日益丰富,信息获取及传播的途径不断增多,信息不仅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正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已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重要的管理问题,即信息社会内在地要求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基于信息与知识的内在关联性,从本质上说,信息的管理也就是知识的管理。面对信息超载与价值的多元化趋势,加强知识管理已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高校具有引领社会发展的文化功能,以信息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管理,正是高校文化引领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显然,高校知识管理已是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模式。

3.教育的人本服务决定了知识管理的现实性

依据教育的人本价值观,教育必须为人的发展服务。所谓人的发展,从横向上看是指人群即发展主体的广泛性,从纵向上说是指人的发展的终身性。教育要有效地服务于广泛的人群以及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其现实途径就是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知识选择的空间以及丰富的知识资源,它要求突破课堂教学以及校本教育的局限,注重于知识的积聚与整合,即通过知识的管理建立起社会化的知识资源中心,并为不同的学习者所共享,这决定了高校知识管理的现实性,同时也说明高校知识管理是与人本化服务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模式。

以上分析说明,高校加强知识管理,是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标志着高校管理职能的拓展以及管理模式的转变。

二、高校知识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加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知识本身,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活动和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哈佛大学教授汉森和罗利亚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以系统的方法发现、选择、组织、摘取信息,向需要知识的人传递有用的信息。美国德尔福集团执行副总裁卡尔·费拉保罗提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这可以看作是对知识管理一般含义及共性特征的描述。

就高校的知识管理而言,是指在教育目标的引领下,管理者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和利用学校内部及外部知识,有效发挥学校师生员工的知识潜能,提高学校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知识积聚、知识创新的能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体制、机制与途径,增强知识服务的功能,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或环节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即在对现有知识进行整理及保存的基础上,拓宽知识获取的途径,选择新的知识获取手段及方式。知识的整合,即将分散无序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与体系。知识的共享,即建立社会化的知识平台,形成高度开放并具有公共性的服务机制。知识的应用,即加速知识的传播、扩散,并有效实现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创新,即把社会实践与科学探索的成果,转化成新的知识资源,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更新。

基于对高校知识管理内涵的理解,高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知识管理的目的性,即通过知识的有效管理,提高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把知识转化为社会财富。

第二是知识管理的组织性,即通过高校的组织体系以及相应的体制,从而使知识管理成为有序的过程。

第三是知识管理的人本性,即确立教职工是知识创造与管理的主体,并使知识成为教职工自我发展的资源。

第四是知识管理的开放性,即在对社会知识进行集成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服务,使知识为社会公众所分享。

第五是知识管理的文化性,即依据科学的价值观对知识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使其发挥文化引领的功能。

第六是知识管理的创新性,即通过相应的政策制定,形成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工知识创造的潜能。

第七是知识管理的系统性,即不仅使知识管理体现于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的过程,同时使知识的整合、传播、创新等环节组合成完整的系统。

显然,高校的知识管理是由多种要素、多个环节组成的有机系统以及有序的体系,而不是机械地对知识进行处理的简单行为,正由于此,高校的知识管理才具有模式的意义。同时,高校作为知识资源的中心,知识创新的基地,其知识管理体现着自身的办学功能与社会职能,并由此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而不是知识管理的一般要求在高校中的机械运用,正由于此,高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模式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这说明构建具有高校特点的知识管理模式,正是高校管理改革乃至学校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知识管理模式构建的对策思考

高校不仅是知识资源的中心,而且在知识的管理上具有自身的优势,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柱性功能。但同时必须看到,相对于社会发展以及高校服务社会的文化功能来说,高校的知识管理从总体上说仍然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或者说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知识管理的战略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知识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尚不健全,知识管理的有效性还不足,集中表现为知识管理还没有真正构成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这说明,高校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还将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高校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标志着高校管理模式的转变,在本质上是一次创新性工程,为此,提出如下几点思考或建议。

第一,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主要内容是:高校的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由此强调了教学与学生的管理,并积累了有效的经验,但高校同时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支持。知识支持与人才支持虽然具有内在的相融性,但知识支持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此使知识管理成为相对独立的领域,也使之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赋予知识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高校知识管理的职能。这不仅标志着高校管理职能的拓展,同时标志着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

第二,确立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内容是:高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要素,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由此决定高校的发展目标,不仅要以人才支持率来衡量,同时需要追求对社会发展的知识贡献率。知识贡献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这也是高校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世界上许多著名高校之所以始终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其中,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无疑是主要原因,但对社会发展的知识贡献率较高同样是重要的原因。因此,知识管理不仅应当纳入高校发展的目标体系,而且应当形成以知识贡献率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管理目标。

第三,创新知识管理的体制。主要内容包括:形成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知识管理机构,制订知识管理的战略,整合知识管理的资源及职能,尤其要注重于知识管理政策的完善以及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的选择。这不仅标志着高校内部组织结构以及职能分类的相应变化,同时将引导高校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功能整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知识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过程。

篇(4)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将组织内个体的智力资产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以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日益重要,也对作为知识管理基础与保障的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传统管理的拓展和深化。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使图书馆快速适应即将面临的全球化竞争环境,而实现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又一次超越。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于企业管理,属于管理科学衍生的一种新型理念,确切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界定,解释多种多样。

美国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应该是组织的一种有意识采取的策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内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法拉普罗(CarlFrappuolo)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我国学者郑丽莉认为:“知识管理是把有关企业的人才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及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继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效果。”

在上述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中,一般认为YogeshMalhotra博士的观点较为科学而准确,因为它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手段,揭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质。其实,知识管理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2.1管理理念方面

知识管理以人的能力为核心,重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一点与以往任何以物为本的其他管理形式都有显著不同。

2.2管理目标和策略方面

知识管理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推动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创新性是其管理行为与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2.3管理范围及重点方面

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注重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实现并加快显性、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流动,最终达成知识的创新。这与以显性知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的传统管理具有明显的区别。

2.4组织结构方面

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减少了管理环节,提高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速度和效率。这一点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2.5在管理方式和技术方面

知识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打破了传统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交流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为知识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更为便利和有效的途径。因此,知识管理中的技术性是其自身特点。具体就图书馆知识管理而言,其特征主要有三: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具。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信息、各种知识妻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知识创新管理

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就是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和扩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这将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充实、更新与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对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具体体现在对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图书分类法的使用状况及其更新研究以及编目工作的研究等一系列图书馆工作技术的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就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业务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符合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支持和加强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设立知识主管来负责知识管理活动,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各种知识活动。二是要成立知识流专门领导小组来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

3.2知识组织管理

知识组织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加工、整理,将蕴藏在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通过反复的整序和加工,使固化知识得以活化,进而建立动态有效的知识库体系。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环境的迅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化,图书馆传统的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信息组织,已无法满足用户特定的(即个性化的)知识信息需求,因此,图书馆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即由原来的信息组织转向知识组织,通过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建立其“专业”地位和市场。在工作实践中,图书馆应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根据问题和问题环境确定用户的需求,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析取和重组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并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动态地、连续地提供知识产品,为用户解决其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链条上的独特价值。

3.3知识传播管理

知识的有效传播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知识创新者并不是知识使用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知识使用者很难直接从知识创新者手中获取新知识。因此,图书馆可以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利用多种媒介和渠道来传播各种新知识,让新技术、新知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知识应用管理

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最终目标和实现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只有进行知识应用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创新,因此,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提供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应用型产品,建立数字图书馆。

3.5智力资源管理

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经验、技巧、情感、行为等抽象信息所实施的管理,它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人不是与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一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知识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资源是掌握知识的人才,人才竞争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制定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人员聘用、岗位培训、奖惩激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图书馆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知识型馆员为目标,重视对馆员的业务培训和终身教育,以此不断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及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且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积极引导和发挥馆员的智慧潜能,把开发馆员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和定位人的价值就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3.6知识服务管理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社会的纽带,也是其达到自己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图书馆服务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图书馆的价值完全建立在为用户、社会提供的服务之上。图书馆知识组织与开发成果的最终体现也必然是为社会提供的知识服务。通过这项管理,图书馆应以增值的知识资源、创新的知识成果,为用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帮助用户将外在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隐性知识,参与用户利用知识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服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包括:知识信息导航、知识信息咨询、知识信息评价、知识营销等。

4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实现

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在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们是知识发掘、存储、传播、共享等方面的基础。例如,在由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处理上,可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的隐含知识;在知识的存储与传播上,可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及网络技术等,以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传统图书馆的基本运作方式、处理对象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逐步数字化和社会资源的馆藏化,使传统图书馆正在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正在形成。网络环境改变了图书馆以往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成为现实。总之,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及其支持设施的投人,以形成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构架。

篇(5)

1.1组织机制

有待完善有的工程设计咨询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或新近抽调组建项目管理部门,且项目管理人员都是原有的设计咨询人员,也就不能对项目进行独立有效的管理。项目管理部门和原有的部门之间有的存在职能重叠不清晰的问题,有的横向联系不够,原有的人员只是注重完成设计任务,对转型业务整体项目的关注不够,影响了项目的有效管理和实施质量。项目经理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由于其职责、权力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对项目的有效管控。

1.2控制机制

有待完善在项目控制尤其是转型业务项目管理方面,尚未形成严密的体系网络,各层级的控制目标不统一。在给下层级分解项目的控制目标时,时常出现经费控制不合理的情况,从而对项目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1.3薪酬分配机制

有待完善有的设计咨询企业主要以岗级高低来决定报酬的多少,重论资排辈,影响了年轻人员的积极性。在项目管理方面,未有效的实行项目独立核算和项目分配制度,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原有设计人员从事转型业务的积极性,对吸引社会人才,补充完善现有能力严重缺乏竞争力。

2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可以从知识管理角度入手,对工程设计咨询企业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完善。

2.1完善知识价值链,强化学习型组织

2.1.1加强知识链建设。作为以工程设计咨询业务为龙头的企业,应该以优化提升设计水平为目的,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深刻分析价值流、知识流,根据业务流程进行知识创新。作为典型项目型企业的工程设计咨询企业,应切实加强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之间的有机结合,采用知识价值链管理的方式,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整个业务流程中,要通过知识价值的应用和创新来实现增值。

2.1.2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根据企业发展目标任务,有针对性的科学规划培训学习,形成长期、中期和近期学习,灵活多样的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交流,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2完善激励体系建设,充分激发工作活力

2.2.1加强工勤人员的知识管理激励。针对工程设计咨询企业尤其是转型业务现场工勤人员劳动繁重、重复、简单的特点,要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宣传,采用“80%薪酬物质+20%精神奖励”的方式,通过激励和培训,来满足员工适当的精神需要,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2.2加强对亚知识型员工的知识管理激励。在企业中,主要包括一般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他们是企业中知识管理的实践者、维护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比较注重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空间,希望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故此,一般适合采用“60%多维度物质激励+40%非物质激励”的方式。

2.2.3核心知识型员工的知识管理激励。这些成员主要是企业的核心力量,主要是高层领导、项目负责人和知识管理的规划者、掌握者和创造者,一般适合采用“50%+50%”的激励模式。通过知识管理激励模式,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与企业共进退、同荣辱。

2.3完善知识管理风险防范机制

2.3.1加强组织结构风险控制。首先,根据扁平化的要求,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确保组织结构更加具有开放活力,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融会贯通。其次,采用柔性管理。通过动态团队进行项目管理,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流程管理,以符合知识流程的需要。

2.3.2加强文化风险控制。要努力加强知识共享理念的价值观塑造,促使企业制度不断创新。通过知识共享的方式,推动学习型系统动态化发展,引导员工用主动促进组织制度的创新。工程设计咨询企业推进转型业务战略应以发展眼光对激励、知识共享、知识评估、绩效评估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沟通交流,形成共同愿景,以此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3.3加强关键人员风险控制。作为知识管理人员,是企业实行知识管理的主体,也是通过知识管理来促使企业设计项目获得更高价值的决定因素。首先,要明确知识管理者的重要地位,不断完善监督和考核评价体系。要强化知识管理培训,增强其全局观念,提升其系统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决策权,以此增强员工支持参与知识共享的动力。最后,要严防知识泄密。一方面,要加强对关键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通过知识安全技术来控制使用权限,另外,要通过申请专利等法律方式来加强对核心设计技术的保密,与他们签订好保密协议。

2.3.4加强知识技术风险控制。首先,完善知识管理体系。要紧紧抓住组织知识特征,来实现知识管理体系的重新构建和完善。例如,可以根据工程系统资料来建立以文档和元数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系。对于一些比较隐性的知识,则可以构建以知识地图、角色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系。其次,选择适合企业知识特征的知识技术。如在知识存储技术方面,组织的所有显性知识、专家地图集等可以用数据库和知识库技术进行有效管理,降低知识冗余和知识混乱的程度。最后,建立知识门户。知识门户可以集成组织的各种数据、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员工提供多种形式的知识共享手段。

篇(6)

二、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及知识管理评估研究概况

(一)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概况:随着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知识管理己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的热点。“知识管理”一词来自彼得德鲁克(PeterDrueker)的一句话“知识工人是组成新经济的个体,在这种新经济中硬通货是知识,而知识的经济化过程是需要管理的。”知识管理的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致形成三大理论学派,即、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

(二)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概况我国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不少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国家信息中心乌家培教授等在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知识的创新、传播、利用的原理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深入的研讨。人的管理主线强调从组织行为、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施知识管理,如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等。

(三)知识管理评估研究现状对于知识管理评估,现在没有统一的方法或模型,只有各个管理咨询公司或国际知名企业根据实践经验所建立的知识管理评估方法,比如毕马威、安德森、微软、西门子等,它们建立的知识管理评估方法,通常都把知识管理分成若干个层面来研究,但对层面的分类却各不相同,所选择的评估要素也互不相同。上述几个模型,均从多个维度对一个组织的知识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如表1所示:综上所述,近年来研究者对KMMM积极研究和探索,理论上的探索和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但如果从实践角度阐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KMMM作为指导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实践的角色和重要性不容忽视,具体模型的开发和应用需要通过企业实践的积累来检验和完善。因此需要加强KMMM在具体企业的应用研究,以实践为出发点进行新模型的开发和现有模型的应用改造。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框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篇(7)

1.知识型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中的智力成分正在变成社会经济领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掌握知识与信息的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的主人,他们创造、支撑和发展着企业。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点,知识的创造、传递、应用和增值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2.人力资源管理由战术型管理转向战略管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职务分析和工作设计、人员招募及配置、薪酬设计、员工培训等事务性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战术型管理,它通常关注企业现阶段、现有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缺少长远的规划和统筹。因此,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总体紧紧地结合一起,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保障。

3.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为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把人当作一种可以保证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特殊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他们提供、创造各种条件,促使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这种管理思想贯穿员工的录用、培训、考核、使用、调动、激励、升降等工作过程,对员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1.管理思想创新——知识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及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由原来的对物质、资本的管理转变为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管理和运用。所谓的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的过程。知识管理的任务是为知识的创新提供便利,并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通过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它不仅涉及对信息的管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对人的管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系统分析员工业务能力,识别对企业知识增值贡献具有潜力的员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使员工个体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2)进行技能知识培训,对员工进行能力开发,促进个人知识的积累和增值。

(3)引导组织学习及塑造组织文化氛围,并通过员工工作态度的引导,鼓励员工通过团队协作分享知识,将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有交和转化为企业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管理战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性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为通过人力资源战略来帮助组织变化,确定组织变化的模式,并且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为企业提供未来战略实施所需要人员,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进行整合,成为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内容应包括:

(1)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如对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变化的趋势、经济发展动态等进行监视和分析,发现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提供必需的信息依据。

(2)分析组织内部各类员工的规模、变动情况、工作能力、技术特长等,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可行性。

(3)将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进行整合,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即在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结构、需求量的基础上,提出组织内部和外部供给人员的数量和来源。

(4)制定行动方案,即以(1)、(2)中的信息为依据,制定满足现在和未来人员需求的各种政策、具体的人员维持、扩张和缩减等人事工作方案。

(5)战略评估,由于环境、政府政策、技术、组织内部都在不断变化,当行动方案实施以后,要定期对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反馈及时修正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使战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

3.管理目标创新——建立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要运用科学的、适合人性的方法进行员工潜有的有效开发,以便拥有一支高效的工作队伍,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员工的个人需要,为他们不断提供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目标,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即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应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并对员工的能力、潜力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新员工进行职业定位,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再设计或调整。

(2)组织应在内部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向员工提供公正、完整的信息,如组织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人力资源的供求情况、职业的空缺及晋升情况等等,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实现整合,并协助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自我调整和实现。

(3)组织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咨询。

(4)组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评价适时进行组织内的人事调整,使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结构合理优化,并且保持动态的平衡;同时,调节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较好地实现组织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的管理。

4.管理方式创新——柔性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他们一般都具有工段自主性、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自我管理的能力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对他们的管理方式必须从行为约束型的刚性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业绩激励型柔性管理。柔性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1)为员工提供自主的工作环境,适当分权,使员工参与领导决策,让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注重员工的个人成长,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

(2)建立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价员工,为员工提供信息反馈,有助于员工自我发展。

(3)注重与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交流与沟通,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育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篇(8)

邱均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指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系统、知识资产、知识活动及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这里的知识包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管理最先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进行组织、管理和共享,运用企业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

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包括知识及其特性、运动规律、组织方法、交流方式的研究,知识组织管理,知识管理方法体系等;应用研究指知识管理在各学科、各领域的应用的研究。

一、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引入

20世纪70年代,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J.H.Shera)针对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处于与传统迥然不同的新的信息环境之中,指出“图书馆已从书籍世界进入了信息世界”。当时,以多元化的信息媒介为对象、以内部业务处理自动化和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图书馆,开始取代原来以纸介文献为对象、以手工整理和检索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的兴起适应了社会信息化的需要,图书馆管理开始由文献管理走向信息管理。

然而,进入90年代,图书馆发展的环境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所引发的社会基础结构的变革;二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贮、处理和利用成为可能,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的图书馆形态开始崭露头角。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和内生变量,要求作为社会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链条上一个重要环节的图书馆转变职能,由信息世界走向知识世界。具体来说,图书馆要由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传播和开发利用为主转向对知识资源的获取、组织、创新和开发利用为主,即实现管理模式由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笔者认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知识管理适应了以企业方式运作的数字图书馆管理的要求,应成为数字图书馆管理的首选模式。

二、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当我们跨入21世纪的时候,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逐渐丰富起来。享誉世界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企业管理中非常推崇知识管理,并将知识管理看作是“智力资本杠杆”,认为它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级。根据Delphi公司的定义,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数字图书馆所拥有的包括信息、知识各种要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创新

如果说在相对简单的、稳定的传统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员没有专业理论的指导也可胜任工作,那么,在当代复杂的、充满变化的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员不关心“本身职务的理论方面”要胜任工作则是不可能的了。数字图书馆植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壤,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图书馆形态,具有与传统图书馆完全不同的理念追求、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有效地从事数字图书馆实践,必然要求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成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2.知识组织

对数字图书馆来说,知识组织就是在信息获取和信息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挖掘,对信息进行精简、提取,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单元并对其进行集合组织的过程。知识组织是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础内容。

3.知识开发

劳动使知识产品产生增值。数字图书馆知识开发关注和强调的是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对信息和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形成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解决用户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链条上的独特价值。这与传统图书馆仅仅基于资源占有和“劳务”服务等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职业理念上有本质差别。另外,一些独特的知识产品,如数据库、知识库、智能工具、应用软件或电子出版物等,往往可得到版权或专利权的保护,使图书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数字图书馆条件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少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知识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4.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用户和市场的纽带。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对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以促进知识的流通、使用和创新。对用户的服务项目很多,应该尽可能地个人化以符合个体的兴趣和需要。用户信息可以从用户的注册和调查记录、流通和馆际借阅记录、最常问的参考咨询问题、电话和电子邮件服务、电子刊物和数字化资源的使用等的统计和分析中得来。图书馆和文献信息中心也可以通过定期的用户调查来收集用户的满意程度和要求。调查结果可以用来计划、调整及重新设计对用户的服务

三、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条件和策略

1.管理组织机制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应从以往固定的等级模式转向扁平化的网络模式。数字图书馆尤其需要更多地采用临时结构的组织方式,与特别业务小组(TaskForce)或工程组(ProjectGroup)等,以加强对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的反应。在组织结构中引入CKO(ChiefKnowledgeOfficer,意即知识总监)体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2.技术机制

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需要一个新型的技术基础。这个技术基础应充分支持知识的表示与管理、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知识挖掘与再生以及知识利用与评价,充分支持基于虚拟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充分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专题化和智能化服务。这一技术系统实质上是一种将知识信息资源与用户过程紧密结合的,灵活调用各种资源和功能的新型知识管理系统。它要求新的结构、技术和运行模式。这一技术机制的建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环境和激励机制

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学习、交流、积累、创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使每位员工都能认识并享受到这种环境的好处,积极为组织的知识创新、知识积累和知识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和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使知识创造者和贡献者在职务晋升、经济收入和声誉等方面优先得到肯定和褒扬。既充分尊重个人的兴趣和创造性,又强调基于组织目标的合作和团队精神。这种和谐的组织文化是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不可缺少的剂。

篇(9)

1知识管理理念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现状

知识管理是借助恰当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合理的组织结构及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中研究各类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对之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并付之使用的过程。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学研究方向。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对其探讨一度极为热烈。由于“知识”这一概念特有的宽泛性和“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表面的非技术性等原因,“知识管理”已成为当今图书馆学理论界探讨的最热门的话题,但当前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对图书馆现有资源显性或隐性知识的开发等纯技术性课题,真正将知识管理运用于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切入口尚未形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没有明确的定义。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研究的方式方法以及和其他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关系,尤其是对图书馆如何利用知识管理手段开展创新研究,营造图书馆良好发展氛围,促进图书馆资源利用、资源共享等研究内容尚未成熟。加强二者基础理论研究深度,将知识管理的方式、方法运用于图书馆学研究及具体工作中去,对开拓图书馆知识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促进图书馆知识利用等都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知识管理促进了图书馆学创新研究的新变化

知识管理的概念来源于企业发展中产生的管理学理论,但对它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专门学科。作为当前图书馆学引进的一项研究内容,很多方面只是借鉴于企业管理的理念。即在综合性、多角度、多层次的复合应用上进行。要真正使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的研究有力结合起来,首先需要将知识管理的现有研究成果应用于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中去。其次,图书馆界也要根据知识管理研究发展的需要,在图书馆软硬件建设方面加以改进。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学创新研究的主要思路应从它对图书馆外部和内部的影响着手,具体为如下。

2.1知识管理要求图书馆加强环境创新

知识管理下的图书馆创新,首先必须是图书馆现有环境的创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管理手段的改变,形成宽松和谐的、鼓励个性发展的人际氛围,更应该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以有利于保护上述管理手段而存在。前者是“人治”,而“人治”的环境在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部门管理方式面前会随着管理层的业务水平、社会作用、管理思想的改变而改变。没有一个崭新的“法制”环境,就只能停留在传统宣传教育的思维模式,就不可能去谈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因为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形成一个新的环境,则是建立一种新的观念形态的开始,也就意味着必须对客观存在进行改变。这种改变方式可能是一次性的、根本性的,也可能是渐进的阶段性的,而关键在于什么是最合适的。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分两步走:首先;由全国法制工作委员会尽快制定并通过一部操作性强的、业界呼吁已久而迟迟未见的图书馆法。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推动图书馆法制建设。其次,由图书馆协会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同时借鉴企业资本管理方式,在行业内形成一种管理风气,规范一种制度,使图书馆工作环境有一个规范化的可操作模式。这两方面的工作是图书馆环境创新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2.2知识管理推动了图书馆管理创新

当前图书馆管理创新包括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具体包括:管理者创新、馆员和读者创新、组织创新、职能创新、方法创新、形象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创新、管理目的创新等。而运用知识管理理念,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人力资源创新和信息管理创新。首先,通过借鉴企业“人本”知识管理思想,转变图书馆管理理念,不断变革或改革图书馆管理方式,用知识管理手段将信息转化为知识,通过各类、各级图书馆之间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图书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体现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为了促进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的管理,要彻底打开“单位人”的枷锁,使其具有“社会人”的身份,增加人才的流动性,推动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加强资源配置方法变革和工作组织体制变革研究,改善图书馆资源结构,改革图书馆管理体制,形成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第四,通过一系列概念的引入与深化,提出“图书馆学知识管理”“图书馆学知识创新”的新概念。通过对新学科的专业研究,把握图书馆学知识管理研究方向,从而指导图书馆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最终推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新发展。

2.3知识管理开创了图书馆知识创新

根据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借助企业资本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资源,结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手段进行二次文献开发和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充分揭示隐性知识的内涵,摒弃灰色文献带给人们的副作用。因此,现代技术应用和隐性知识开发与建设是图书馆知识创新的主要研究方向。

2.4知识管理开创了图书馆服务创新

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从而达到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知识创新,最终实现知识应用,创造必要的社会价值。具体分三步走:

2.4.1创造适用的人际网络。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手段就是利用人际网络分析软件,使图书馆和读者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使读者能够更加方便的与图书馆交流,将图书馆员的知识融入用户的知识中,使用户也像图书馆员一样成为快速查找信息的能手。

2.4.2创新图书馆传统服务项目。首先通过知识管理,建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科学配置体系,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文献检准率。其次,大力加强馆际互借服务,借鉴英国大英图书馆在馆际互借方面的经验(大英图书馆在馆际互借上主要开展一般复印服务、一般借阅服务、版权付费服务、紧急服务、直接服务、特殊服务等方式。在服务申请上主要开展航空邮件、电话传真、电信自动传输、电子邮件、INTERNET数据库和光盘等多种形式)。在思想上重视,在工作上加强联合目录编制工作(目前CALIS正对其进行探索并逐步付诸实施),加强地区及国家中心馆建设。

2.4.3创新网络资源服务。基于社会发展和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需要,各图书馆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通过网络向一般读者和特殊读者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数据库文摘检索或全文检索服务,部分专家学者也通过网络的互动性为读者提供“推拉式”的“知识表示”服务。一些图书馆学专家也正对国内外图书馆网站建设加以比较分析以期寻求适合图书馆发展的服务模式。

3知识管理推动了图书馆现代化、人文化、理想化工作新境界

篇(10)

美国IBM公司曾就电子商务提出了著名的“3C”理论,其中第三个“C”—Collaboration,即“协同”,意谓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条件在一起工作。现代商业环境中客户需求的多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从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真实需求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企业间的合作要求相互了解,需要相关的知识共享。由于知识管理系统仅仅局限在企业单个组织内部,缺乏与外界的有效对接,无法满足协同商务环境下的动态的、跨组织的、跨地区的、跨国界的知识共享需求。

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基础阶段、功能阶段、集成阶段和协同阶段。在基础阶段是借助简单的网站来产品信息;在功能阶段则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网上交易系统和物流系统来实现基本的电子商务功能;在集成阶段则将电子商务的各个因素有效地集成起来,大力提高电子商务的运作效率;而在协同阶段,应使企业进一步完善各种应用系统的集成,实现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并且通过全面的知识管理,实现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很好地协同工作。因此,协同商务不仅代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还将大大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的向前发展。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及其面临的问题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指通过对各种知识连续管理的过程,以满足现有和未来创新的需要,确定和利用已有以及将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知识型企业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以获取潜在的巨大效益。

知识管理系统(KM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依托平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KMS是指支持企业对知识链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软件系统,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工具,亦是企业进行知识沉淀和处理的平台,可看作是广义KMS的技术子系统;广义的KMS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是从企业整体的各方面、各层次因素来考虑对知识管理的支持,是由知识管理主体、客体(知识)、知识过程、软件工具(狭义的KMS)和企业内部环境(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激励机制等)组成的有机系统。

目前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知识量的急剧膨胀。大多数企业所处理的知识处于迅速膨胀的状态,几乎呈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使得企业管理人员难以消化和无所适从;“知识孤岛”问题。由于企业使用各种不同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系统间的相互独立性加大了企业进行整体知识管理的难度这些知识缺乏相互连接的传递渠道,成为知识孤岛;知识的“隐性”问题。对企业而言,能够使用某种形式编码而实际存储在知识库中的知识,如科学技术、专利发明等能形成文档的知识只占10%左右,而其它的90%都是难以用编码形式存取的非结构化的“隐性”知识,需要员工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共享;知识的个性化问题。董事会、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合作伙伴等都是企业中知识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但他们的知识角度和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要求从知识的内容、频率、结构、安全、存取、集成等各个方面都能满足不同类型人员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这对于现行的知识管理系统来讲,将是难以适应的。

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

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9年提出了协同商务的概念,在阐述其基本思想时指出,协同商务是一种激励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它主要是通过对于商业周期所有阶段的信息共享来实现,其目标是在满足不断增长的顾客需求的同时来增强其获利能力。价值利益的所有成员通过将他们的核心的竞争优势组合起来创造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取利润,这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将比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大得多。

协同商务的含义十分宽泛,它包括企业内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如供应商、合作伙伴、分销商、服务提供商、客户等的业务往来。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协同,都可视为协同商务的一部分。可将协同商务分为设计(Design)协同商务、促销与销售(Market/Selling)协同商务、采购(Buying)协同商务、规划与预测(Planning/Forecasting)协同商务等四大领域。因此,协同商务不只是销售链和供应链的厂商的内外电子化与流程整合,更包括设计与规划等不同层面的活动。

协同商务系统要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提供有效支持,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如何把企业中不同部门和各级员工所拥有的大量信息和知识,按不同信息源与知识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匹配对象,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恰当的需要者,实现信息流与知识流的有序化;如何使员工根据其商务活动环节的需要,能够迅速有效地从形形的知识资源中寻找到其所需的知识;如何把企业的客户与合作伙伴集成到企业的网络资源中来,以最简单的方式向内部和外部提供信息和知识,实现企业员工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基于商务目的,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与知识交流。

根据以上分析,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求将企业的所有应用软件和数据集成在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员工的知识平台,使企业可以站在比“系统集成”、“应用集成”更高的“知识集成”的层次上,为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方向和思路。如果把企业力量的源泉用“信息情报知识智慧”这个公式来喻示,那么协同商务系统则为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开辟了新的舞台,并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原则

知识管理和协同商务为企业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企业要想提高创新能力,其管理的中心就应转移到对知识资源的最优配置上。而协同商务的精华——集成的知识、开放的门户正是知识管理所需要的。而且协同商务的链式管理思想也为知识的最佳配置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可将产品从其诞生直至销售的过程看成是知识传递和协同的过程,意味着不断的知识创造。可将知识传递和协同的过程与产品的传递过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链条——协同商务链,并以协同商务链为基础,建立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立足于以下协同知识管理需求:知识的获取主要从协同商务链内与链外获取协同商务链整体的成员所需的知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由于链上各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使得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知识在整个协同商务链中运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创新效率的提高,以及协同商务链整体竞争优势的提高;在知识运用方面强调协同商务成员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知识吸收能力和利用能力的协调,以保证最终产品能在知识上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和优化;支持基于协同商务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包括战略性协同商务链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协同商务链成员间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基于Internet技术的知识库的管理、在成员之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

根据以上分析,系统应能利用先进的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技术,将不同地区的信息与知识集成起来。系统在功能架构上应包括知识文档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作流管理等管理模块。在技术方面应侧重实现:与现有商业过程的无缝集成;基于角色的内容组织;对于最终用户的个性化信息和知识传递。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企业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把企业的产品设计、分析、采购、制造、销售、市场、现场服务和顾客等连成一个全球性的知识网络,使得在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中承担不同角色,使用不同工具,在地理上或供应网络上分布的人员,能够协同地完成产品的开发、制造以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在知识的共享、保密、协调、开放等原则的指导下,系统实施应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一)建立基于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

从知识来源看,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内容应包括链内知识和链外知识两大类。其中链内知识为知识库的主要部分,由供应商、中间商、制造商及分销商企业内部知识库中的部分内容构成。而此部分内容的选择应依据保密—公开—共享的关系原则,保留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知识识别上应根据成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知识分级标准,对知识分级归类,以知识的机密级别来控制知识的可共享范围。而链外的知识主要是指从Internet中补充一些与市场相关的知识和其他公共知识。

从知识类型看,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构成。显性知识是其主要内容,而隐性知识虽不便于进行文档化处理,但由于其涉及到协同商务链成员的核心能力,应通过BBS论坛、讨论区、视频会议等方式来实现交流。

为了便于知识库的使用,需设计相应的知识地图,充分发挥知识地图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用的导航作用。

(二)分步进行系统实施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可分三个步骤实施: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内容的实施;以工作流管理为核心,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集成在一起,实现管理流水线;以系统的整体应用为核心,将企业内部的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

在系统的开发应用过程中,应设立知识主管来具体负责知识管理工作,组织进行商务链上的各种知识的搜集与分析,并监督知识的利用效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将客户、合作伙伴融合到内部的业务运作和知识管理中来。

(三)实现知识管理系统与协同商务管理系统功能的集成应用

为了方便在不同的业务和知识领域内切换、查找和共享知识,系统应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将分类的共享文档管理、BBS和讨论组、工作流管理、网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用一个平台来集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与协同商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实现充分的知识共享,使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都能通过协同商务系统联系在一起,在知识管理的层次上,实现充分、有效地协同工作。

上一篇: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 下一篇: 幼儿阅读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