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09: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学科研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作者简介:江新(1966-),男,安徽寿县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工程管理系,教授;李琦(1989-),男,湖北汉川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巍(1986-),男,湖北房县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14-02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综合专业人才。工程经济学是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可以很好地把工程技术和经济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专业基础课。工程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在保证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同时,使工程技术活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工程经济问题,例如从经济效益出发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选、评价等。它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性很强,通过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经济意识,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可以学以致用。目前,对“工程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研究都强调要进行案例教学,如余剑英[1]提出以一个实际项目案例贯穿教学始终;邓宏钟等[2]提出根据学生日常生活、未来工作设计案例来进行教学等。
因此,“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在向学生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应该意识到该课程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工程经济问题的能力。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该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考虑学生在未来实践中需要什么,相应地思考现在的课程教学应该教什么,以什么样的方法教,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实践需求种类
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在未来实践中需要什么。从目前实际来看,对于“工程经济学”课程,其实践需求有以下三类:
1.就业需求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就业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工作岗位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工程技术活动的经济效果问题,如对同一个施工项目,有多个工程技术方案,要从中选择一个最节约成本的方案,或者需要进行某个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工程经济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此外,既充分掌握工程技术,又懂得相关经济知识和经济分析方法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也比较受招聘单位的青睐。因此,强大的就业需求成为影响“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需求种类之一。
2.考研需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了考研。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于需要参加工程经济相关专业入学考试的学生,例如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工程经济学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门考研专业课。因此,对于这些考研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充分理解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需要掌握资金等值的概念及计算,需要熟练应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和盈亏平衡分析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只有打好了这些工程经济专业基础,他们才能在考试时灵活、熟练应用不同的概念、方法,从而在考研时取得一个好成绩。应该看到,考研需求已经成为进行“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一种实践需求。
3.职业资格考试需求
作为工科类专业的学生,通常都要参加一些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与之相关的多门职业资格考试都要求报考者参加工程经济学的考试,例如工程管理领域内的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房地产估价师等,这样的考试安排也是与工程实践相关的。因此,职业资格考试需求就要求在大学中要较好地进行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
二、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
考虑到就业、考研、职业资格考试三个方面的实践需求,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就不应该再是仅仅根据某本教材不加筛选地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下,任课教师和学生各自思考未来实践需要在现在的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构建一个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的总体框架。
1.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总体框架
无论任课教师,还是学生,首先都应该明确并时刻牢记“教”或“学”的需求导向,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有很强的目的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愿意配合老师学习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堂内容的效率。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可以建立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体,即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下,明确各自“教”和“学”的目的,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进行“教”和“学”。在课程教学之前,以及整个“教”和“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还应该充分地交流、沟通,从而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合宜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并具有相应的解决工程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就可以通过“教”和“学”满足实践需求。
从整个实践需求导向教学方法的总体框架可以看出,在实践需求导向下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很强,这可以使任课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抓住教学主线,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需求导向下的“教”与“学”
在实践需求导向教学的内部反馈调整系统中,任课教师和学生各自进行“教”和“学”,然后通过课堂测试和课程考试对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检验,并收集课堂测试和课程考试的反馈信息,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分析、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然后任课教师和学生充分地交流、沟通,并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实践需求导向下的“教”。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任课教师应该以满足实践需求为授课的目的,主要从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并适宜的授课方法和手段、课堂与课后讨论三个方面来调整和完善“工程经济学”课程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工程经济学知识。
1)根据实践需求精选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先明确为了满足实践需求,应该向学生教授哪些知识、需要教授的这些知识哪些是只需要了解即可、哪些需要重点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工程经济学起点比较高,其课程难度也是比较高的,整个“工程经济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如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等值计算以及净现值、净年值、费用现值、费用年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概念及计算等,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保证其授课时间。
虽然说要以实践为导向来精选教学内容,但并不是说不再重视基本理论的讲解,反而更应该提高对工程经济学中基本知识的重视程度,因为这些是实践的坚实基础。在根据实践需求精选教学内容时,应坚持“注重实践、保证基本理论”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任课教师自己对本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检验。因此,“工程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该持续关注工程经济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动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强化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适宜、有效的课堂授课方法和手段。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快速、准确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能够使他们充分掌握这些知识,是任课教师紧接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工程经济学”而言,其课程内容量是比较大的,通常情况下学时安排对于教学内容来说是有限的。因此,在“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 PPT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内容生动直观。这可以在大幅度地缩减占用教学学时的同时,大大增加课堂授课内容,这可以提高授课的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需要计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评价指标时,可以用excel来演示计算过程,因为在工程实践中,一些工程项目的寿命计算期是比较长的,采用手工计算会使整个计算过程耗费过多的时间,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在课堂的演示中,就可以用excel来演示计算过程,并建议学生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快速计算这些经济指标的能力,这在实际工作中将是十分有用的。
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已经被证明在工程经济教学活动中十分有效。[3]在上课之前,任课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并将现实中的事例或案例与课堂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对案例进行经济效果分析和评价,通过学生的切身体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他们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课堂、课后讨论。“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是课程内容的传授和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枯燥沉闷的,时间一长,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产生疲劳感。此时,任课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课堂、课后讨论会调节整个课堂气氛。此外,通过这种平等的课堂、课后讨论,任课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使他们在对比思考别人的见解和自己的理解时,更加深刻地理解该问题。课堂、课后讨论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课堂上在任课教师的主持下学习分组讨论,并由每组代表发表自己组的主要观点;通过网上课堂、网上讨论进行讨论等。
(2)实践需求导向下的“学”。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任课教师只是学生的一名服务者。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学生应该认真思考自己学习的目的,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学习。
1)培养主动学习、自学的意识和习惯。前面介绍的三种实践需求都是学生未来可能的需求,在这些实践需求导向之下,学生首先应该意识到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掌握未来从事工程经济活动的专业技能,自己是工程经济学相关内容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因此,应该主动学习工程经济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培养自学意识和习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自学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可以把学习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这会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也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有目的地进行拓展学习。除了课堂学习,学生还要有目的地进行拓展学习,任课教师也要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对实践有用的拓展学习,这样,可以很好地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在拓展学习中也可以加深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同时,这也是一个学生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
(3)考试方法的调整。在实践需求的导向之下,可以对考试方法进行调整,可以将课堂测试和课程考试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于课堂测试,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可以给出小案例并设置问题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或应用合理的工程经济方法进行计算。另一方面,对于课程考试,可以尝试改变常用的试卷考试方法,比如可以给学生一份实际材料,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己查阅资料,来完成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分析一个工程项目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等,这对学生来说会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他们未来实际工作内容的一次模拟。
三、结论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其课程教学中应该明确注意实践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因此,以就业、考研、职业资格考试等实践需求为导向,调整“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是该课程教学适应时展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工程经济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这次研讨会召开的时机很好。它开在全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开在中原大地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热潮之中,有很重要的推动意义;开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成真之时,有很重要的祝贺意义。
这次研讨会确立的主题很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及__经验立意高远,立足全局、着眼民生、关注热点,没有就义马经验谈义马经验,没有就群众工作研究群众工作,而是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把__经验上升到解放思想上来定位,上升到改革创新上来剖析,上升科学发展上来认识、上升到促进和谐上来研究,很有深度、富有内涵、颇具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央党校一贯站在思想理论前沿、时刻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意识和战略思维,必将推动__经验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拓展和幅射。
这次研讨会选择的地点很好。__是镶钳在伏牛山区、黄河之滨的一颗明。这里是__经验的生之地,也是全省的20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不仅群众工作做得好,而且经济发展好,投资环境好,民生改善好,群众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这里可以直观地考察基层党委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可以真切地感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可喜结果。
我十分荣幸参加这个研讨会。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旁观的;参与研讨的,不是来做报告的。我也愿意把我__经验的一些理解和思考谈出来,以就教于同志们。
群众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纽带。如果说作风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话,群众工作则事关党的政权存亡。我总有一种危机感,我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么几件大事,一是尤其重视理论武装,因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革命的行动;二是尤其重视干部教育,因为政策制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三是尤其重视宗教问题,因为宗教问题往往与外来势力干预、宗教渗透、民族矛盾、地区冲突联系在一起;四是尤其重视群众工作,因为群众工作不是中心、影响中心,不是大局、牵动大局。当前,我们的群众工作面临着“四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背景,即前所未有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前所未有的“西化”、“分化”的严峻形势,前所未有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的巨大压力,群众工作与以往相比更热了、更难了、更广了、更重了。带着什么样的感情作群众工作,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作群众工作,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理念和群众观点的重要检验。
群众工作是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战争年代它是我们党克敌致胜的重要法宝,和平时期它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
第一,__经验是解放思想的必然产物。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永动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三次解放思想的历程,我有两点认识,一点认识是基本上每隔十四、五年就要来一次思想大解放,这似乎是一种周期性的规律,实际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另一点认识是每一次思想大解放在社会深刻变革的同时,必然带来群众工作波浪式的前进,群众工作一次比一次难做,一次比一次富有挑战,一次比一次充满活力。
一度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最头疼、基层干部最害怕、人民群众最不满的工作,,群众在不断的解放思想,群众工作者也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跟得上群众思想的变化。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群众工作的力度、深度、广度。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使我们的主观思维符合客观规律,开辟正确的发展路子。回顾义马群众工作的发展历程,我们可清楚地看到,正是在于他们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传统观念,拓展思维空间,确立正确思路,进而催生了宝贵的义马经验,并使其不断丰富和完善。义马在探索做好工作的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突破了传统“就抓、就稳定抓稳定”的惯性思维,用群众工作统揽工作,用群众工作的思路拓宽工作领域,用群众工作的方法破解难题,真正把工作融于群众工作之中,从而开创了全新的工作思路,闯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一片新天地。可以说,没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就没有义马经验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没有中央的肯定赞誉,就不可能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做好群众工作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在我省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推进新跨越、新崛起的进程中,群众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力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任务愈加繁重,做好群众工作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如果说义马群众工作过去的成功得益于思想的解放,那么继续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也必须更好地运用解放思想这把“金钥匙”,以此来开启思路、创新模式、破解难题,不断促进群众工作创特色、上台阶。这就要求我们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中,针对群众工作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破除一切有碍于科学发展的思维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使群众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全面提升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水平。
第二,__经验是改革创新的丰硕成果。改革创新是一切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活力源泉。义马经验中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始终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可以说,义马群众工作之所以成效明显、党群干群关系之所以融洽和谐,就是在于他们不断创新和改进群众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为做好群众工作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他们积极创新群众工作模式,建立了一个综合受理群众诉求、有权解决群众问题、快速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新平台;他们积极创新群众工作体制,建立健全了以群众工作部为龙头、以群众工作站为纽带、以群众为基础、以群众工作信息员为前哨的四级群众工作网络,形成了多方参与、齐抓共管、高效联动的群众工作新体系;他们积极创新群众工
作机制,建立完善了科学、规范、高效的长效机制,为群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些有益的探索、成功的改革、积极的创新,折射出了__市对群众工作锐意改革、不懈探索的进取精神,折射出了__市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非凡魄力。也正如徐书记在贺词中指出的那样,“ym经验”的涌现,是中原大地近年来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是河南人民大胆改革、勇于探索的一个有力体现。”实践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当前我省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交织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陆续显现,经济社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大量涌现,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比以往更加复杂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应对挑战、破除难题、推动工作。要大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注重感情层面的先导,服务层面的利导,教育层面的引导,渠道层面的疏导,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一步增强群众工作的效果;要大力创新群众工作体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着力构建统一领导、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群众工作新格局;要大力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注重健全完善群众工作的决策保障机制、部门协同机制、群众利益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解机制、群众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群众工作的有效制度保障。
第三,__经验是科学发展的鲜明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才能健康发展,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文化才能创新繁荣,生态才能文明良好,才能真出成效,出真成效;真出经验,出真经验。近年来,__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资源型城市特点出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循环型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生态农业建设,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毫不放松地抓好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特别是在群众工作上创新理念、完善机制、构建平台,形成了全新的群众工作的大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探索了一条科学发展的群众工作之路。尤为可贵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__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了解民情、倾听民生、汇集民智、珍惜民力,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创造了宝贵的义马经验,这个经验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鲜明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结晶。
当前,河南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被经济界、理论界称为值得研究的“河南现象”。我接触的海内外所有来河南的人都说,河南真的变了,真的发展了,真的强大了。但我们清醒的看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除了更加追求和维护经济利益、物质利益外,对文化、生态、民主、平等、安全等精神层次的需求日益增多,谋求发展、期盼公平、追求幸福的愿望远远大于以往任何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愿望新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协调解决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发展的成果改善民生,通过改善民生赢得民心,依靠赢得民心巩固政权。科学发展观是法宝、是指针。我们坚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义马市能够创造出群众工作的先进经验,各地也能够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群众工作经验;不仅能够在群众工作领域创造鲜活经验,也能够在其他领域创造出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鲜活经验。
第四,__经验是促进和谐的生动实践。和谐社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并享有的美好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理顺群众情绪,协调群众关系,化解群众矛盾,激发群众活力的实践过程。群众工作做好了,人民群众的气顺了,心齐了,劲鼓了,积极性调动了,创业热情激发了,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就会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义马市在构建社会的过程中,跳出抓,立足于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变“上访”为“下访”、“回访”,认真排查各类不和谐因素,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信赖和广泛赞誉。__经验深刻把握了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展现了我们基层党委政府强烈的群众观念、灵活的手段方法,高超的工作艺术,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相互交织、互相交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不断增多,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情况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面临这一新的形势,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维护稳定是硬任务;经济发展是政绩,社会和谐稳定同样是政绩”的观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等群众普遍关心、反应强烈的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通过解决好群众的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好处,感到实实在在变化,从而理顺情绪、解开思想疙瘩,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就必须继续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引导群众,倡树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和谐理念,通过建立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和谐社会营造一个精神氛围。就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培养民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使民意、民声、民怨通过合理有序的渠道表达出来。我们要深刻把握和谐社会的阶段性特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好群众工作,通过群众工作推进社会和谐,为促进各项事业繁荣进步共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__经验说到底是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西化”、“分化”的严峻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的巨大压力。__经验创出了一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路。它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群众工作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够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个建设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__经验”,为我省的新跨越、新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工作如何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清楚地意识到当前的形势及任务,积极地探索一条有利的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创新初中思想品德工作,这已经成为了各个学校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主要对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途径及方法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论述,旨在为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合理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质上指的是学生不仅要对一些基本知识、原理加以全面的掌握,同时,作为独立的主体,还要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发挥,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及时地观看到了时事问题,在运用与解答问题材料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随着他们思维的进一步扩散,学会了从各个角度、层次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将以往那种思维定式完全打破,思路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大大扩充了信息,实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使得初中生形成了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实际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以及新旧知识间存在的相似或者不同之处,进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材料编制,要求学生进行一番对比,在异中寻找相同之处,总结出各种事物间存在的共同属性,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
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进行教学方法的活化。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启发式教学有着高度的重视,这是增强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要将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知识与经验两者间存在的矛盾因素揭示出来,以不断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有效处理问题的渠道。要想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启发式当做了问答式,实际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比如,问题启发、比较启发、形象启发等等,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增强启发效果。其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高度重视情感性的教学,激发出学生的内部驱动力,强化他们的人文素养,帮助其提高学习自信心,在一种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热情。
三、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教学不仅来自于实践,同时也服务于实践。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积极地将学生知识的运用欲望及问题的解决欲望全面地激发出来,不断地引导每位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身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者,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加以科学的整改,积极地开发出新课程资源,对学生加以引导,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将处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特殊矛盾作为出发点,进行一系列知识验证型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属于德育的核心部分,教学中一直都有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实际中,我们所传授给学生的原理、观点、其他社会知识,能不能被众多的学生所接受,同时,逐渐地内化为行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信”。要想有效解决上述特殊矛盾,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跨入社会,充分利用诸多的形式(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进行知识的验证,以确保理论原有的可信度与说服力不断提高,从而将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有效地处理,树立起良好的信念。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坚持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实践,并且还要和学校相关部门良好配合,加强协作,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适当地改革,不断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教学目标,从而确保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令琴.思想品德教育应把课教“活”[J].琼州学院学报,2007(S1).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等。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又有所发展。过去30年中,在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着转型,在不断细分的学术市场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转型目前显现了一些曙光,但整个过程还远未结束。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政府将农业置于其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还没有遇到挑战。然而,西方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完成、农业小部门化的推进以及其它学科的快速扩张,如果不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做出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调整,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的未来命运,很可能类似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境遇。因此,农业经济学者必须思考如何推动整个学科做好转型的准备。
二、研颇象之变
农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并培养大量能够学以致用的学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农业经济学从诞生之初,其研究对象就在不断演变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后来转变为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继而转变为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具体而言,第一阶段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农业经济学起源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促进作物和畜产品产量增加,以达到增加农场利润的目的,现代农业经济学称之为“农场经营管理”(faimmanagement)。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农业占经济比重很高的农业社会早就存在,但是,其系统化和学歡主要起始于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欧一国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农场规模非常大,此阶段农业经济学集中于研究农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任务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经营管理的农场主。第二阶段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从农业的角度看,经济起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食物问题阶段、贫困问题阶段、农业调整问题阶段(YuandZhao,2009)。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随着经济起飞和城市化推进,食物需求不断增加。食物价格上涨会推动产业工人工资增长,影响非农产业资本积累和经济起飞,出现“食物问题”(foodproblem)。此时政府通常会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从农业中榨取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
由于政府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补贴,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扭曲,需要调整政策以使农业生产遵循市场规律、减少扭曲。然而,减少补贴会造成农民不满。西方国家由于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变得很小,农业政策的核心开始表现为农业调整,即减少政策对生产的扭曲,让农业服从市场规律;同时,开始注重农业的非食物供给功能(multifunctionality),包括环境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教育功能等。这时农业问题通常被称为“农业调整问题”(femproblem)。相应地,农业经济学发展进入第三阶段,需要政策研究和市场研究并重。由于农业小部门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例如工厂化养殖以及温室种植的推广和普及),农业的特殊性逐步消失,农业政策部门的人才需求开始减弱。然而,随着市场化的不断纖以及食品产业的快速扩张,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成为主导力量。此时,农业经济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并重。
三、学科危机
农业经济学科在发达国家的命运,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未来的命运。实际上,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一些深层次结构问题已经露出苗头。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现在存在的问题,正是西方农业经济学科过去30年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在改革开放后得以蓬勃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发轫于农业,因此,80年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需要大量农业经济人才。伴随着政府对农业经济人才需求的饱和,农业经济学科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具体而言,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可以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当前面临的危机,短期看不足以致命,但长此以往,很可能出现“温水煮青蛙”效应,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可能会慢慢消退。
1.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正被其它学科所挤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主要来源于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最近几十年,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开始覆盖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挤压了农业经济学的生存空间。从纯学术的角度看,上述基础学科研究的影响力通常大于农业经济学科。例如,全球农业经济学的顶尖学术期刊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美国农业经济期刊》)放在整个经济学领域里,其学术影响力非常有限,很难排进全球经济学权威期刊前20名。将这些基础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农业问题中,在等方面更具优势。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历年资助的研究课题清单看,2011〜2014年期间,农林经济学科以外的学者获得管理科学学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课题资助的比例约为30%,明显高于2006〜2010年期间的17%。农业经济学科向这些基础学科的扩张却受到技术限制,这种不对称式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发生动摇。
2.政策研究的影响力下降。传统的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以政策研究为导向,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粮食安全、制度和农民收入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在中国仍然大有可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确实需要很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但是,中国农业政策核心决策圈却非常小,政府拥有自己的智库或咨询机构(例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而大多数农业经济学者在大多数时候只是充当了政策解释者的角色,在中国农业经济决策领域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力。由于农业经济学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影响力下降,农业经济学科专业在与其它专业竞争研究和教学资源时,尤其是在竞靴秀生源时,赚越处于不利位置。
3.对优秀学生逐渐失去吸引力。一个学科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优秀人才,尤其是优秀本科从。目前,优秀学子通常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由于政策影响力下降、传统研究领域被其它学科蚕食以及农业的天然劣势,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经济学、商学和环境科学学科的毕业生之间存在不对称竞争劣势。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很容易争夺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的传统就业市场;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很难去和这些基础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例如,近年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饮食业以及食品加工规模在过去20年中快速扩张。这种扩张需要大量懂得食品市场的管理从,其就业方向本来是农业经济学科专业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教学仍以理论与政策为中心,学生在企业实务方面的训练远远不足,因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下风。这就启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者,必须转换研究重心,从以政策研究为主,过渡到以市场研究为主。就业统计表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邓国焱、张心怡,2013),其后果就是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失去吸引力。出于就业的考虑,很多大学已经缩减了农业经济学专业本科招生数量,有些大学甚至已经停止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按照这种趋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未来会陷入一种后继无人的状态。
(二)长期危机
随着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越来越低以及城市化率越来越高,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1.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长期内下降。过去30年中,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预算变得异常充裕,为农业科研投入了大笔资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财政预算通常会变得紧张,政府往往会削减农业经济学科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麵投入。根据欧美经验,长期而言,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是不可能持续扩张的。过去20多年中,美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名义投入金额基本没有增加。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减少,美国政府部门不断削减农业经济研究岗位。例如,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雇佣的农业经济学家,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超过600人,而现在萎缩到不足200人,是高峰期的1/3(Perry,2010)。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学者人数也在萎缩。例如,198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会的会员数量超过5000人,2006年已经萎缩到2500人以下,年均下降3.6%(Perry,2010)。
2.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萎缩和失焦。现阶段,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方面的研究,是因为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接近10%,超过1/3人口的就业依靠农业,接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社会,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完成城市化,农村社会趋于稳定,农业变成一个很小的经济部门,城市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政府的工作重心也会随之转移到城市。此时,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会变得更低。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被边缘化,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受到挑战。这正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而挣扎的原因。
3.优秀研究生进一步流失。在经济成熟阶段,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研究对象失焦以及就业市场对农业的歧视,使得优秀研究生不再选择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如果没有优秀研究生的持续加入,农业经济学科将进一步萎缩。2012年秋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高校农业经济学院(系)的博士研究生中,60%为外国留学生,本国学生仅占40%
(PennandSandberg,2013),表明美国大学中农业经济学科专业主要依靠外国留学生(以中国和印度为主)来维持。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对研究生还有较强的吸引力。然而,随着海归博士的回流,国内博士在高校就职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打击了一部分国内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国内农业经济学科博士的积极性。可以预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15〜20年后进入成熟期,农业萎缩为国民经济中的小部门,以研究政策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将难以保持对研究生的足够吸引力。
过去30年中,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调整过程,有些调整彻底失败了,有些调整初步成功。其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及早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美国为例,农业经济学科在调整过程中,大体分为5个方向:①部分农业经济系转型为应用经济系,例如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等。虽然在新的应用经济系中,农业经济研究仍占较大比例,但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②部分农业经济系合并入经济系,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等。经过合并的农业经济学科,在新的经济系中难以避免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③大部分农业经济系主动更改名称以调整研究与教学方向,比如在系或者专业名称中引入食物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涉农企业管理等字样,从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向更现代的食品、资源或者环境经济学等方向靠拢。④某些农业大州的大学中农业经济系仍坚持原名,比如普渡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以及堪萨斯州立大学等,但可以看到,其研究重点已经发生了转变,例如,堪萨斯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系的研究重心转变为涉农企业管理(agribusinessmanagement)和食品市场营销(foodmarketing)。⑤有些大学农业经济系转型没有成功,甚至整个系被关闭,导致所有教师失业。例如,内华达大学于2010年关闭了Reno分校农业经济系。在欧洲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命运与美国大抵相同:在英国,农业经济系已经难觅踪影;在德国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教授职位在逐年减少。
五、转型之痛
中国学术界不少有识之士早已提出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和教学的转型,即从政策研究为主向市场研究为主转型。由于传统路径依赖,这种转型显得异常,主要存在三个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就业市场障碍。
1.制度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己经形成一套固有的学术评价和考核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和申请科研基金都以大的话题性政策为标准,而以涉农企业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的新型农业经济学科,由于研究问题较微观,其学术论文很难在现有体系中的期刊上发表,申请科研项目也很难获得批准。这种制度障碍导致学术的“逆向淘汰”问题~做涉农企业研究的学者通常因为论文难以发表,或者很难申请到科研基金资助,在学术升迁中处于不利位置。因此,理性的农业经济学者不愿意开拓以涉农企业为研究对象的领域,而更愿意在原有政策研究体系中生存。要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学术界必须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并在现有期刊体系中分出一部分资源或者创办新的期刊,鼓励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人员转向与涉农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同时,借鉴欧美经验,设立专门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授职位,并且鼓励同行竞争。
2.技术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所掌握的分析工具不适用于企业分析。研究涉农企业需要新的分析工具,例如产业组织、食品市场营销等理论,以及高级计量经济学等数量化工具,对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而言,学习成本非常高,他们短时间内很难熟练掌握这些分析工具。即使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分析工具,由于制度障碍,他们仍很难在一流期刊上,其学术能力得不到客观评价。要突破上述技术障碍,短期内最好的手段是引进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海归博士,突破国内固有的评价体系并积极在国际期刊上。
3.就业市场障碍。一个新的专业方向,从诞生到被社会大众接受,需要很长时间。美国大学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还在不断开拓就业市场。过去20多年中,虽然中国食品行业扩张迅速,但是,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大型涉农企业的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很好的记录和很强的竞争力,很多岗位都被其它专业(尤其是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所占据。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要想在就业市场上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障碍要超越,但这一定是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经济学科相关大学与研究所,一定要联雜来,综飯用行业以及媒体等资源,雛新酵科的推广。
六、结论
应用学科存在的意义取决于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完成,经济走向成熟,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规模的萎缩,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推进,农业的特殊性逐渐丧失,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丧失了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同时,一般经济学的扩张、管理学的繁荣以及环境科学的兴起,其研象扩展到农业,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對斗开始萎缩。在过去30多年中,西方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中转型。部分农业经济学院(系)退出了农业经济教学和研究,转变为进行应用经济教学和研究的院系;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则把研究扩展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食物供应縣统,把农业经济学演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另外一部分则把研究扩展到所有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整个生产、消费以及供应链系统,演化为“生物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在财经类院校如何办好新闻传播专业,业内虽然有不同观点的探讨,但笔者认为,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特色人才,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一、新闻传播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的地位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能进入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学校处于“边缘化”或“陪衬”的地位。众所周知,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优势学科的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也是其支柱学科,这些学科发展历史早,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师资队伍完备,教学科研积淀深厚。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也大多集中在这些专业门类中。而新闻传播专业大多是在“合校”、扩招以后发展起来的,历史短,教学科研积淀不够,整体实力较弱,在整个学校处于一种劣势地位,短期内难于与财经类优势学科相抗衡。
2 师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低于财经类优势学科。财经类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研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实践教学也具备了较为成熟、完善和稳定的模式。相比之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在这两个方面都显得不足。从师资上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二是在媒体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到高校任教。三是近些年毕业的学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第一类师资虽然积累了一些中文的研究成果,但派不上用场,需要重新开始。第二类师资,由于长期在媒体工作,工作要求与高校差距很大,进入高校后,高校所要求的“高级别”、“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较少。第三类师资由于毕业时间尚短,学术积累有待时日。这样一个师资队伍,在财经院校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劣势。在实践教学方面,与财经类的传统专业相比,各个环节还不够完善。许多还处在探索、修改过程中。
3 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难于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新闻传播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足够的实验设备供教师进行模拟媒体教学、科研和学生操作、训练。如演播室、报纸、期刊排版系统、激光照排机、印刷机、一定数量的照相机、录像机及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由于在财经院校中的弱势地位,一般学校都不肯花大本钱投入在非重点学科上,致使实验室经费严重投入不足。有的学校设备陈旧老化,多为重点学科淘汰下来的设备,不能与社会同步,使毕业生到媒体工作后上手慢。有的学校虽然设备能与社会同步,但种类不齐全,有些设备总量又不够,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难于获得重点项目的支持。一则,新闻传播专业确还不具备与学校优势学科相抗衡的总体实力。二则,即使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学校也担心报上去竞争不过其他的综合性大学,因而不如推荐经济类、管理类的学科更稳妥。这样,大额的经费往往都集中于优势学科,使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奖励教学、科研、支持学科建设。而新闻传播专业,除了正常的办公经费以外,几乎得不到任何大额项目经费的支持,仅靠精神鼓励,缺少教学、科研的物质激励机制与手段。一方面,管理者面对捉襟见肘的有限经费黔驴技穷,另一方面,教师缺乏教学、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虽然总体也在不断发展,但与优势学科相比,则相对落后。
5 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于优势学科。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就业率并不低,但就业的总体质量却不及财经类的专业。用人单位在个体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接受综合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财经类毕业生由于“师出正门”,因而许多人能够找到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而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受到用人单位的不重视,只有少数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份到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总体协议就业率低于前者。
二、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特色人才
1 设立经济新闻方向,变劣势为优势。财经类院校的强势在于经济学、管理学,若能利用这一优势,在新闻学专业设立经济新闻方向,这样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培养出特色人才。根据我们对毕业生的回访和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许多用人单位更愿意接受经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这首先是现实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类的报刊、杂志大量涌现,即使是综合类的报刊也有较大版面的经济栏目。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分别设有经济台、经济频道、经济栏目。网络媒体更是充斥着大量的经济内容。以前经济节目、栏目的编辑、记者大多是学经济的。虽然经济学的功底较好,但他们到媒体以后。需要一段时间熟悉编辑、记者的职业特点、工作流程及操作技能。而经济新阐专业的毕业生就省却了这个“见习期”,上手快,能够直接进入角色。在媒体,这两种人还可以取长补短,产生互补效应。从目前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只有少数毕业生能进入省级大媒体,多数毕业生只能在市级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或网站等媒体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这些单位机构小,人手少,需要毕业生来了就能上岗,独当一面,经济新闻的毕业生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再从就业市场来看,经济新闻的毕业生有一定的经济学功底,又懂得新闻业务,在与综合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更有特色,更有专长,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样,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就变劣势为优势,走出了制约自己的瓶颈。事实上,各个专业类大学都在尝试这种办法,如青岛农业大学设立了农业新闻方向、有些体育大学设立了体育新闻方向,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都设立了经济新闻方向或经济新闻专业,已初步尝到了“甜头”。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关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重要内容还处在探索、发展过程中,这种尝试在专业类院校中还是少数,多数还在徘徊观望状态。
如何保障经济新闻方向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课程设置,经济学的基础课必须由专业课教师“原汁原味”开足,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经济学的延伸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对经济学的时代感和前沿问题的把握。新闻学的专业课也要作适当调整,如新闻评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可改成经济新闻评论、经济新闻采访、经济新闻写作,这样就把经济学和新闻学结合起来,避免了“两张皮”。在实践教学方面,尽量带学生到经济类的专业报刊或电台、电视台的经济台、经济栏目、经济节目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专业所长及学业上的不足,从而回到学校以后更加努力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缺什么补什么”,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
2 聘请业界人士做与课程有关的专题学术讲座。新闻传
播专业,除了请这类专家做“一般性”的学术报告以外,还要请与各门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业内专家做专题学术讲座,这是由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决定的。如新闻评论课程,河北经贸大学就聘请了河北省著名新闻评论专家、河北省唯一韬奋奖的获得者、河北日报的高级编辑储瑞耕先生做了关于新闻评论的专题讲座,由于是课程讲座,有的放矢,学生听了“解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等都要请名记者、名编辑做与课程联系紧密的专题学术讲座,其他专业课也是如此。甚至有些专业课的时段(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时段)还可以让媒体的从业人员去讲,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与社会同步,消除“滞后效应”。
3 强化师资的专业技能。上文谈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分为三类,除从媒体调入高校的以外,其他两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媒体的实际工作经验,致使许多教师在讲到“操作性”的问题时“心里没底”,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出台了:50岁以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教师,凡没有专业对口实际部门工作经历的。都要到对口实际部门脱产工作锻炼半年以上。并把此项内容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分值。对教师的实践锻炼也要有具体要求,实践完毕要提交实践报告,并出具用人单位对本人工作的鉴定。学院也要对教师的实践进行不定期检查,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经过锻炼的教师,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感性认识增多了,讲课更有底更自如了,同时也为科研提供了一手资料。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6-0080-02
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我们制订了具体的建设方案,通过师资队伍的优化、科研平台的搭建、课程体系的改造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等举措,进一步突出我校经济学专业在流通经济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为培养流通领域的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1 以学科为引领,构建“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 (1)《西方经济学》课程已经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并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北京市精品课程。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工作已趋于规范化。从教学大纲来说,内容完备、科学,而且根据形势的发展每两年修订完善一次,以适应不断变化社会需求。从教学过程来说,严格按大纲要求的内容讲授,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考试形式来说,力求多种形式,注重于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实际应用能力。尝试教考分离取得明显效果。
(2)建设产业经济学课程重点课程。首先,要构建符合学科定位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应用性为本,强化案例教学和量化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以体现流通特色为切入点,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相关内容,构建完整的、体现特色的、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产业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其次,要推进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尝试建设研究型课程。要探索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开展立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参与课程的力度,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如开展分组专题研讨、课堂讲述、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行业分析报告、重视量化分析能力的培养等,建设研究型课程。最后,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构建课程教学的网络平台。
(3)在研究生层次和本科层次开设“流通经济学”课程,使经济学专业建设的特色在课程体系上得以体现。制定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规划,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目前流通经济学已经完成一般性课程建设,并且出版了《流通经济学》教材。这些都为课程的后期深入建设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现有课程体系将由传统的定性研究为主向定量研究为主过渡,加强定量分析的内容,同时注重建设经济咨询方法和经济政策研究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以特色为引领,形成了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1)进一步强化研究方向,做到“术有专攻”。从学科建设出发,引导教师调整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按学科建设的要求,发表和出版高水平的专业论文和著作。
(2)高度重视并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术队伍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上除积极引进有潜力的科研骨干外,主要应立足于自己培养,要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对学术上有成就的科研人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到国外进修、交流学术思想的机会。该学科的毕业生不仅在实践中发挥所学,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而且在理论研究上也颇有建树。
(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青年教师具有精力旺盛、思想敏锐、接受能力强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应该在对外学术交流、教育教学培训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包括每年选派教师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西方经济学一线教师培训班”,对于英语水平高的青年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等,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4)努力营造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经济学教学团队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老教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青年教师积极上进,肯钻研,能吃苦,勇挑重担。大家经常互相交流思想,探讨学术问题,好的资源共享,工作齐心努力,这都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5)加强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每学期组织4~5次集体备课,一般在学期初安排1次,主要讨论教学大纲、确定教学进度和教学日历;学期中安排3~4次,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讨、调整讲授内容、对同行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等;期末安排1~2次,主要讨论试卷命题、流水阅卷并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
此外,团队非常重视科研工作,注重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不断提升专业内涵。经济学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学术队伍,尤其在流通经济领域研究中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曾承担过国家科委重点软科学项目,科研成果曾获得过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和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物流经济学》教材已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已经用于教学,如《流通经济学》教材,收到良好效果,使得专业特色的建设落到实处。因此,以科研促教学,支撑了流通经济研究特色在课程体系中的渗透,保证了专业特色的体现。2009年获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并获得“首都教育先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 以创新为引领,注重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分级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因材施教的方针,经济学专业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二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广泛实行多媒体教学,同时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突出课程中心与课程框架的教学,压缩细小知识点的教学,增大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压缩经院式、讲解式教学。三是以考教分离为主的考试方式改革。作为面向全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了考试方式改革,实行考教分离,聘请外校教师出题,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以导师制为主的实践教学方式改革。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经济学专业在2004级新生中试行了导师制,强化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各个年级全面铺开,结合读书活动、社会实践和学年论文,推广导师制。
(2)强化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突出专业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对流通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流通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熟悉和把握。
(3)实践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平台——《经济学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利用经济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然后形成论文,质量高的论文,在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刊》上发表。《经济学刊》于2004年12月创办,目前已经出版了12期。这种实践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
(4)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经济学实验教学与数据处理中心。经济学实验教学与数据处理中心于2008年12月开始设备的安装和软硬件的调试,2009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该中心的建设为一些重视定量分析的课程提供实验的场所,如计量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时间序列分析以及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课程的实验可以在实验中心开展和完成。学生通过一些软件的使用以及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及提炼,提高对经济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能力,从而强化教学中定量分析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5)经济学知识大赛:寓教于乐,深入领会知识的内涵。为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深刻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经济学院每年都会举办“经济学知识大赛”活动,通过大赛提高了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经济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了小组协作式学习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也实现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化。
目前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在有序稳步推进。我们将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完善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加强专业素养,开拓国际视野,实现特色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谭德军.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597-599.
1.引言
近年来,地方性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时,所展现的理论基础,资料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经济学逻辑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指导教师的预期相差甚远。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不无关系,以单向性“传道、授业、解惑”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经济学思维与分析能力的训练,偏重于以卷面考试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在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促使教学方式向研究性教学的转变势在必行。
区域经济学是综合性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之一,它以经济地理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开展经济活动空间规律及资源的空间有效配置研究。然而,当前大多数的区域经济学教科书中用太多具有不同体制和文化背景的事例来解释或实证某一理论,难免会使学生对理论的解释或应用产生脱离现实的影响[1]。因此,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与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区域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
2.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2.1理论体系庞杂,教学内容繁多。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尚未达成共识,教材的编写者基于个人的理论偏好及研究热点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始于企业选择生产区位的微观分析,区域经济学不断拓展它的研究领域,使得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为了能让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理论有一个全貌的认识,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往往倾向于将区域经济学所涉及全部理论甚至研究方法纳入其中。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采用单向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分析工具多样,教学难度增加。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2]。区域经济学由于缺少明确的参照系,分析工具显得五花八门,克保罗・克鲁格曼教授称之为成了其他学科的“工具收集箱”。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学的许多分析工具涉及计量模型甚至GIS等空间分析软件,这些分析工具不仅需要占用教学时间进行介绍与演练,而且只有不断地反复强化训练,才能让学生实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灵活运用的目标。因此,教学难度较一般课程要高,传统教学方式难a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3授课方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
区域经济学是分析经济活动空间规律及资源空间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以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但是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任课教师一般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在教学时间的约束条件下,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研究方法的训练。这种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与学之间缺少应有的互动,学生仅仅满足于记忆和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很少关注这些基本原理的运用及实践结果。此外,由于缺少必要的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以及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导致其对布置的课程论文无从下手。
2.4考核模式固定,方式单一陈旧。
当前,大多数院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依然延续“背结论、考结论”的闭卷考试这一考核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已有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忽视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相关路径与方法的能力。在这种考核方式的导向下,学生的目标就比较倾向于在平时背理论,考试时将理论要点默写在试卷上,达到合格成绩并获取相应的学分,这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研究性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3.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的理论认识的储备状况及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与整理文献,处理与分析数据,以及互动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识,实现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它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以课题或研究性问题等形式为载体,通过探索与研究,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而掌握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次,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学相长和互动交流为特征,区别于以往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设置研究性问题或课题,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选择并发现新知识,然后通过研讨交流的方式服务于教学活动。
最后,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融合了教师的研究性讲授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且体现了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立足教材讲授基本理论与超越教材广泛阅读相结合,以及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特点,真正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区域经济学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科阶段一般安排在高年级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掌握了一定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初步形成了经济学思维。同时,学生学习了数学、统计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论课程,接受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此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的出现,为区域经济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更重要的是,教学科研并重的大学定位要求教师既要完成相应地教学任务,又要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区域经济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会围绕基本理论与所在区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相应的科学研究,并形成相应的学术研究方向。教师对区域经济学的相关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便于将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服务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团队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围绕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型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财政金融政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四个方向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并及时将这些研究成果以案例的形式纳入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研读案例的过程中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路径。
3.3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研究性教学在不同院校和不同课程的实践是有差异的。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先后被确定为青海省的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紧跟教学改革前沿,积极探索和应用研究性教学,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
一是研究讨论型。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安排若干研究主题,学生则依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研究小组,在学期内或者约定的时间内,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研究主题范畴内的某一具体问题研究,并提交小组的研究过程记录材料和研究报告。在课程结束之前,任课教师组织汇报与交流会议,并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担任评委与点评嘉宾,研究小组汇报研究报告的思路、内容、方法和结论,以及研究的心得体会,在围绕研究报告展开质疑与辩论的基础上,评委老师和点评嘉宾对研究小组的工作与研究报告作出评价。这种类型的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在研究和比较中学习,既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学术研究规范,又在交流与比较中发现了差距,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素养。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课程设置了区域经济论坛,学生以生源地组成学习研究小组,以自己的家乡为研究对象,围绕着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城镇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等主题展开相应的研究,并在课程论坛上展示研究成果,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课程的热情,促进了教学效果的增强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是自主研究型。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源于理论的推演或者现实生活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提出相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然后围绕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查询文献、搜集数据、应用软件分析与处理数据,最终完成课题报告的撰写。在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非常有兴趣用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实践检验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适用性,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在取得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此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承担的各项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独立完成由课题分解的子项目研究。这些都让学生完整地体验了学术研究的全过程,接触了学科前沿动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性教学的保障措施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日益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区域经济学课程应用研究性教学要想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同步跟进。
4.1树立和普及研究性教学理念。
不仅任课教师要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而且教学管理部门要普及研究性教学理念,营造研究性教学氛围,为区域经济学课程探索研究性教学创造条件和制度供给。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到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知识的途径,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4.2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当前的许多教学管理制度构成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约束条件,因此,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是成功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保障。具体而言:一是改革评教制度,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尝试、课程内容开发,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引入评教范畴,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将评教过程转变为引导教师反思教学方法和强化教学效果的过程;二是改革作业制度,根据区域经济学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安排文献阅读与述评、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社会调查,以及口试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三是改革课程考试制度,突出平时考核,强调过程评价,增强考试的灵活性和综合性,探索闭卷与口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4.3借助教学科研团队推动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每一位教师均有自己的研究偏好与学术专长,同时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应组建区域经济学教学科研团队,体现术业有专攻的学术合作,充分挖掘区域经济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此外,教学科研团队的组建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只有科研经验丰富和能力强的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考,进而推动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殷存毅.区域发展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5.
[2]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3]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4]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1-83.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
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演化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学、金融工程学、金融经济学、投资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数理金融学、金融计量经济学、行为金融学、演化证券学。
就业方向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银行及金融系统。
1、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2、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3、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4、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
5、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6、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7、上市(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8、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开设院校
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
二、物流管理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234元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就业方向
物流职位主要分布在企业内部物流和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前者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采购、仓库管理、物料的保障与协调。后者则关注的是货物的外部,流动过程。
开设院校
西南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
三、统计学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188元
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流向有三大部分:政府部门(统计局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部门,市场调查公司、咨询公司、各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质量检测部门等企业事业单位。
开设院校
山西财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厦门大学等
四、广告学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178元
广告学专业是将广告以学术性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专业。它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消费心理、美学,来增强人们的消费意识,产生社会心理共鸣。广告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有关广告的知识,起初只零星地见之于新闻学科和经济学科的部分章节内,且很不成系统。广告知识是这些学科的组成内容之一,如新闻学、市场学、企业管理学、商业心理学等都论述到广告的内容。本专业培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的广告学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可从事教育、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等工作;或可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
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
五、工程管理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167元
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设立的。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入世以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成为热点。该专业对学生经济工程师和经济师的双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计算机管理和外语的综合知识,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高级管理人才。
就业方向
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宾馆、贸易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这一专业涉及就业领域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比较普遍。从银行证券到酒店宾馆,从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急需补充大量的工程营造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人才市场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该专业就业领域所涉及到的工作是:综合系统地运用管理、建筑、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我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经营和管理。
开设院校
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
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142元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开设有此专业。
就业方向
主要涉及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工作,还有一些信息管理的工作,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多,主要是:
软件开发人员-帮助企业和组织问题;
网络或系统管理员-企业或组织高效运行的保障;
企业信息管理员-在企业中从事信息搜集、管理工作。
开设院校
南京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等
七、经济学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004元
经济学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一:经济预测、分析人员
职业概况:此职位分布在各行业中,但一般只有在比较大的公司和**中的经济决策部门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明显。
就业方向二:对外贸易人员
职业概况: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寻找国外货源为国内客户;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
就业方向三:市场营销人员
职业概况:只要有产品和服务在出售,就会有销售的职位在招聘。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
八、土木工程毕业后平均月收入6998元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
随着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的不断升温,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持续走高。土木工程专业大体可分为道路、桥梁工程与建筑工程两个不同的方向,在职业生涯中,这两个方向的职位既有大体上的统一性,又有细节上的具体区别。
开设院校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九、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后平均月收入4935元
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培养具有较强国际贸易实际能力,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企业管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一:营销人员
职业概况:只要有产品和服务在出售,就会有销售的职位在招聘。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
就业方向二:市场/公关
职业概况:企业通过媒介的介绍、传播,和观众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在公众面前树立并强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而在这一系列活动安排中,专业公关是企业的好帮手。
就业方向三:金融/保险/投资
职业概况:工作内容广泛,报酬差距较大,收入多半与业绩挂钩。
就业方向四:行政/后勤
职业概况:行政/后勤部门就是协助好上级行政领导施政行政,当好助手。关键是要为领导分忧和服好务,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开设院校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
十、市场营销毕业后平均月收入4920元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市场营销毕业生可以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和教学科研等工作。营销业务管理员、营销方案策划员、企业市场调查分析员、企业销售代表、客户服务管理员等。
1 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资格与学科专业水平为目的,在相关教师的教学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设计、撰写等一系列工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检验,也是高校教学水平的直观反映。经济学作为推动国家建设进步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的重要背景下,如何有效革新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增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打造优质创新人才队伍成为各大高校经济学教学研究改革的关键环节。
以经济学专业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双创”发展基本要求,以加强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目标进行有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与实践性,为其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毕业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全面提升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确保其专业性与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求学、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的方向转变,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科研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落地实施,打造实用型、复合型的优质创新人才队伍。
2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1选题缺乏应用价值
由于学科限制,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相关性较差,不符合教学培养目标。全球经济发展瞬息万变,部分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时效性较差,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相脱节,忽略现实情况,在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方面难有建树,缺少应用价值。
2.2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期间,学生面临就业、继续升学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有所下降。此外,学校缺少相应的意识教育与号召工作,学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对待毕业设计态度较为敷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与自律性,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2.3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差
本科阶段对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力度较弱,学生对相关研究方法及运算软件的掌握不足,缺乏相应的科学研究经验,系统性实践训练较少,论文局限于理论知识,缺少实证研究作支撑,文章内容稍显单薄。创新创业教育不足,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薄弱,论文独创性较差,创新点不足,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2.4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
教学指导工作不够深入、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作用较小。未合理考虑不同学生间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差异,教学指导计划过于笼统,学生个性与特点难以施展,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大纲不完善,缺少长远规划与适宜的管理考核目标,毕业设计教学与日常教学工作相脱节,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教学指导。缺少相应的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不足。
2.5相关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不完善,教师指导工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相关教学指导模式缺乏改革创新,不满足双创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方法
3.1优化日常教学质量
一是根据高校自身学科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拓宽专业口径,针对财政、经济、贸易、金融等基础专业门类,科学制定招生培养指标,有效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师资配置,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从源头上改善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科发展。
二是依托全国高校经济学重点课程设置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师资情况,合理制定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与培养计划,加强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创新课程的科学搭配,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学效率。
三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日常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与思维意识,制定科学、详尽的教学指导规范,提高经济学学生培养质量。以日常教学环节的课程论文融入为切入点,倡导将提交课程论文作为学生专业课程能力考核的最终检测形式,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学推动毕业设计(论文)日常指导常B化发展。
四是紧跟全球经济研究新进展与经济发展新趋势,重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平衡,及时更新和修改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合理吸收管理学等关联学科的教学经验与研究内容,促进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科技、能源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关注全球经济热点问题,加强课堂讨论分析;加大推进双语及全英教学,培养国际化经济人才。
3.2重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加强计量经济学、现代统计方法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力度,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SPSS、Eviews等研究工具,提高案例分析、统计模型等相关实证研究在论文中的应用比重,解决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数据支撑的突出矛盾,增强论文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快推进经济学实验室、经济学教学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科研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发展战略号召,大力推动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经济学知识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证券投资大赛等相关专业及创新活动,加大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经济学优质人才储备。
3.3加强论文选题管理
为有效解决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重理论、轻应用”的尴尬情况,应以应用目标为导向,积极推动科学化选题的顺利实施。将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争取将实习内容,尤其是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实习情况与研究内容作为选题来源,增强选题实践性与应用价值。
一方面要增强学生选题自,在保证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专业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自,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论文选题审核制度,设立专门的选题审核小组,学生在确定论文题目后应及时提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核表》,审核小组从合理性、创新性、可行性、应用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对选题进行严格的审核,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退回修改,以此保证选题的科学、有效。
此外,在选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切合专业培养方向,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满足教学培养计划对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考核要求,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结合生产科研实践,在操作可行的基础上,尽量向毕业实习内容靠拢,保证选题具备相应的创新性与先进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设计的应用价值。论文题目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更新,确保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符合当下相关理论知识的发展趋势,避免老套、陈旧的选题出现,增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时效性。
3.4有效区分学生能力层次
一方面,高校应建立适宜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前三年的学习表现与潜力,从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划分为不同水平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因材施教。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因此降低考核要求,应积极提高其毕业设计(论文)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增强其科研素养与创新意识,丰富其实践训练经验。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应在毕业设计的合格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开拓其研究思维、锻炼其科研能力,在保C质量的前提下,增强论文独创性,创造更多优秀论文,争取大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在修改完善后能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
另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财政、贸易等不同研究方向,合理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指导,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5加大监管考核力度
一是规范相关政策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目标,设立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小组,协助教师和本专业有关部门完成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监督、管理、考核等工作。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与预期绩效进行明确规定,包括对学生论文完成情况的检查监督、毕业设计质量的考核与评定、优秀论文的选拔等等。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监控系统,加大教学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相关检查工作,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安排,及时提出指导意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计划与管理考核目标,适当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合格标准,加强教师和学院的监督约束力度,定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测工作。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学习态度、毕业设计质量、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严格把关毕业论文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参考文献:
[1]武卫莉.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17-120
[2]喻永红.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276-277
[3]马洪云,黄启.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3(4):20-25
[4]费志勇,冀宏.高校“双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66-69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加强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优势学科;江西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5-0114-04
学科是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龙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本平台,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两大重要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深刻反映了经济与管理类人才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本研究拟以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优势学科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现状及发展对策,这无论是对江西高校的发展,还是对江西经济与管理英才的培养以及江西崛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意义与内涵
“最古老的行当,而最时兴的职业”,这是陈岱孙先生对经济与管理工作的定义。正在发生迅速而深刻变化的中国呼唤着众多经济类、管理类英才,而这又取决于高校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学科建设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科水平和竞争力,而学术队伍的科研水平、规模、结构和影响力是评价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者等领军人物的数量,是评价学科队伍水平的基础指标。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研究生教育规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度、的数量和质量,全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等是评价学科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层次是最能代表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些也都可以作为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判断标准。
弄清楚学科的划分与界定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有必要的。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学科的门类也不尽相同。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主要有三种:(1)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学科划分,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学科门类、二级类和相应专业的划分,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关于学科的分类。本文采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划分方法。依据该标准,学科门类分为12种,经济学和管理学就是该分类方法下的两个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包括2个一级学科,16种学科、专业;管理学包括5个一级学科,14种学科、专业。
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2009年许多大学按大类招生,即实行宽口径、大类培养模式,这有利于学生奠定更坚实的经济学、数学和英语的基础,具备更强的发展潜力。此外,许多高校也都在实行经、管融合式的改革,从部分重点高校学院命名(例如经济与管理学院)也可略见一斑。凡此种种,都显示出经济学、管理学交互融合的趋势。
二、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
1、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称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95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51项、在国外学术刊物上2413篇,人均在CSSCI期刊上6篇、以基地名义出版的学术专著人均两部。因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重点研究基地名称及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和地区在该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区域分布来看(见表1),重点研究基地70%以上都集中在东部地区高校,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具体就管理学而言,东部地区高校占了六个。中部地区仅有一个,西部地区为零。就经济学而言,东部所占比例仍然占绝对优势;中部为四个,其中包括南昌大学的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地区有四个。
不难看出,中部地区人文社科总体实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人文社科领域内,中部地区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实力相对更弱,基本与西部地区持平,这与中西部地区亟需经济学、管理学人才现状极不相符。
具体就江西而言,在中部八个省份中,共有一个管理学重点基地,四个经济学重点基地,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各占两个,南昌大学一个,即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这意味着,江西仅在研究中部经济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2、国家重点学科
由于在学科方向、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条件建设等方面,国家重点学科都具有风向标意义。因此,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及学科门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高校和地区学科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中包括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由于一小部分一级学科下只有一个二级学科(即此一级学科等同于二级学科),大部分一级学科下有若干个二级学科;考虑到可比性,也不失参考意义,我们以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前三十名的高校为指标度量各省份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
从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前三十名的高校来看,位于中部地区的高校有六个,分别为:武汉大学(排名第7位,46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8位、45个)、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12位,40个)、华中科技大学(排名第16位,37个)、中南大学(排名第18位、33个)、吉林大学(排名第19位、32个);位于西部地区的高校有两个,为四川大学(排名第10位,43个)和西安交通大学(排名第16位、37个)。中部八省份除江西、山西、河南没有外、其他各省都有,其中湖北还有两所高校。
具体从经济与管理重点学科来看(见表2),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理论经济学东部高校有5所,中部仅为武汉大学一所;应用经济学东部高校有4所,中西部均没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东部高校有6所,中部高校有4所,分布在安徽、黑龙江和湖南(2所);工商管理东部高校有4所,中部没有,西部仅有西安交通大学。可见,对中部地区而言,在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领域处于绝对劣势,在理论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尚有一席之地,尤其是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遗憾的是,目前江西均无缘于上述国家重点经济与管理学科,在全国甚至在中西部地区都处于一个急需进步的地位。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见表3),经济学中,东部地区有20个,中部地区有六个,分为为华中科
技大学的西方经济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财政学和金融学,武汉大学的金融学,湖南大学的国际贸易,吉林大学的数量经济学;西部地区有七个。管理学中,东部地区有16个;中部地区有三个,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会计学,华中农业大学的农业经济与管理,武汉大学的社会保障;西部地区有三个。可见,中部地区在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社会保障以及农业经济与管理等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只是,湖北、湖南、吉林等省的经济与管理学科在中部地区处于前列,江西省在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上都没有国家重点学科,这更凸显了江西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方面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3、博、硕士点数量及排名
博士点、硕士点数量是衡量经济与管理学科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这里以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大文科为例进行说明(见表4)。江西高校现学位点名次在全国排名第23位,排在其后的8个省份除海南为东部地区外,其他均为西部省份。也就是说,江西在中部地区排在最后。从博士点数量看,江西省远低于其他中部省份;硕士点数量比山西和安徽多,比其他省份都少。
总体来看,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有限。从重点研究基地看,江西仅有一个,为南昌大学的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且颇具区域特色。然而从国家重点学科看,江西的重点研究基地并没有相应经济与管理重点学科的支持。大文科的博、硕士数量及学位点排名,江西更是处在中部地区的落后位置。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远不能满足江西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比较分析
省际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不足.而省内之间的比较则有利于摸清家底,有针对性地进行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里以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所列出的江西15所高校为例进行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以社科活动人员指标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三个学校社科活动人员总数占江西15所高校社科活动人员总数的44.5%。从发表学术论文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其论文总数占江西15所高校论文总数的50.5%。从研究发展经费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其经费总和占江西15所高校经费总额的60.3%。从课题总数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其课题总数占江西15所高校课题总数的58.8%。也就是说,这三所学校人文社科资源及成果占了江西高校的半壁江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是江西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心。
进一步从职称结构上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江西15所高校中,江西财经大学无疑是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大本营。从经济学科讲,江西财经大学正高、副高和讲师分别占江西15所高校总数的比例依次为55.2%、44.7%和19.9%;从管理学科讲,江西财经大学所占上述比例依次为36.2%、33.0%和36.9%。这意味着,在现有江西15所高校中,经济学和管理学各层次学术队伍三分之一都集中在江西财经大学。
从江西省重点学科来看,江西高校“十五”重点学科共72个(给经费的46个和自筹经费建设学科26个),共安排经费750万元。其中,经济与管理学科有14个,经费共100万。14个省级重点学科中,江西财经大学9个。“十一五”江西省重点学科经济与管理类中,江西财经大学又新增西方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共11个,在江西高校中名列第一,产业经济学且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总之,无论从现有学术队伍、科研发展,还是已有重点学科基础来看,江西省高校经济与管理优势学科呈积聚江西财经大学的明显趋势。而从省际之间的比较看,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整体实力较弱,与江西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不相符合。为了更好培育经济与管理英才,服务江西经济发展,江西有必要建设和发展经济与管理学科,尤其是江西财经大学的相关优势学科.努力建设成江西首个经济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
四、促进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优势学科建设的政策建议
1、发展思路上,对于现有江西高校经济与管理优势学科要进行改造、调整和拓展,形成经济与管理交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经济与管理优势学科的发展要“有扬有弃,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依托现有基础,保持特色和传统,又要敢于高瞻远瞩,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找准突破口,拓展学科发展领域和空间,还要打破学科壁垒,面向科学问题凝炼优势学科方向。
2、学科培育上,在研究国家重大需求、判断学科方向未来发展空间和前景的基础上,明确学科发展重点领域。以发展重点为核心,引导学科建设资源的配置。可考虑把产业经济学发展培育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样既能与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遥相呼应,更能满足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之客观需求。
3、学术队伍上,凝聚现有经济与管理学科尤其是产业经济学领域的优势资源,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在大批引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同时,以拓展出国进修、优化在职培训、强化科研激励等多种形式进行存量师资的国际化转型,造就一支在中部领先、在全国有影响的经管研究团队,为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朝栋.关于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2.(5)
[2]霍天强,樊桂清.关于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U].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吴航。梁星,刘航.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及经济学学科建设[J];经济纵横,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