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09: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虚拟课堂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54-03
作者简介:郭菲烟(1988-),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米高磊(1988-),男,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0引言
现实课堂是指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和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中进行面对面的教与学活动。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即虚拟课堂,打破了现实课堂的束缚,成为了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场所。虚拟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以注册与登录网络课程平台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在线注册的班级为人员单位,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步或异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1]。
传统的现实课堂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教师常常是课堂的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集体授课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虚拟课堂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且学习资源更丰富,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重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然而由于虚拟课堂缺乏有效的监督、学习者自身缺乏自律性、虚拟课堂本身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这种师生分离的状态又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缺失,使师生之间产生情绪障碍[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将两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虚拟课堂弥补了现实课堂的局限性,现实课堂又缓解了虚拟课堂的情感缺失,这样的方式教学效果是最优的。
1适应性解析
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更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出现了教师对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适应性问题。所谓“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相符合,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3]。本文中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二者结合的适应能力[4]。如果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将两种课堂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如果适应能力不好,无法将两种课堂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对两种课堂的学习都失去兴趣,阻碍学生的学习。因此如何提高教师对于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教师对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态度、知识与技能以及应用效果三个方面。所以本研究从这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对教师进行了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结合的现状,找出其中的不适应性,并提出解决策略。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态度和观念
教师是否适应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体现在对这两种课堂的态度方面。
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现实课堂为主体,也可以虚拟课堂为主体,或者二者均为主体不分主次。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现实课堂为主体,虚拟课堂为补充。这说明,目前大多数教师对虚拟课堂的应用形式还比较单一。现实课堂的学习仍然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虚拟课堂虽然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但其地位还较低,基本上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而且其应用的效果也不 够显著。如图1所示,80%的教师认为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帮助,20%的教师认为有很少帮助。大多数教师认为二者结合对教学是有帮助的,但是对其作用的大小却不能肯定。还有60%的教师对于虚拟课堂是否能启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持怀疑态度。很显然大多数教师对虚拟课堂有一定认识,但认识度不够。
2.2知识与技能
2.2.1表达技能
虚拟课堂区别于现实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师生分离的特点。这种特点更加强调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在现实课堂中,师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用口头表达、板书、肢体语言等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人们通常对这种方式比较习惯,基本上都能够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虚拟课堂中,人们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使用最多的交流方式是文字,这和现实课堂有较大的出入。如图2所示,有60%的教师认为在虚拟课堂中,自己基本能像在现实课堂中一样明确地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学生。只有20%的教师认为自己能非常好地传达。
2.2.2计算机技能
虚拟课堂的管理不要求非常专业的计算机技能,现在计算机的应用较为普及,大多数人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只需要经过简短的培训,就能够胜任虚拟课堂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在虚拟课堂中,教师使用较多的教学资源形式有:文本资料、视频点播资料、音频点播资料、教学课件等,其次有相关资源网址和电子作品范例与制作素材。
2.2.3师范技能
几乎所有教师都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有效组织学生活动,并且能够做出及时的反馈。但是,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存在差异,20%的教师表示经常会在虚拟课堂中布置强制性任务,也有教师认为不能够通过虚拟课堂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
在虚拟课堂中,教师很难像在现实课堂中一样进行实时的监督。学生是否积极地参加课堂组织的活动,一方面靠其自主性,另一方面,也和教师的引导有关。同现实课堂一样,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影响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如图3所示,有20%的教师认为经过引导,也有学生不能够积极地参与虚拟课堂中的活动。一般来说,学生自上学以来接受的都是现实课堂的教学,对在线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大的兴趣。但是网络上又有太多的干扰因素,有很多东西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堂中的活动,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
2.3应用
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有必要开设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相结合。但是,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教师将二者结合使用过。大学教师,以及从事计算机相关学科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虚拟课堂者较多。已使用者中,使用的次数也不多,大多数人每学期只安排6次以下的虚拟课堂学习,其中33%只有1~3次。尚没有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结合使用的教师表示,原因是缺少硬件或软件支持。
教师在虚拟课堂中使用较多的功能依次是:课堂信息的呈现、上传课程资源、组织同步课程讨论、进行论坛答疑。其次是组织小组活动、屏幕共享、电子举手、协同浏览、课堂录制、在线投票。电子白板和评价功能应用不普及。教师对虚拟课堂平台中各种功能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
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从主到次依次是:缺少硬件条件支持、没有足够的指导性支持、学生难以适应、缺少优质教学资源、没有足够的行政支持、没有足够的设计和准备时间、没有足够的技术性支持、缺少足够的计算机技能、应用的效果等。研究表明,阻碍教师使用虚拟课堂辅助教学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各方面支持,其次才是技能问题。
3提高适应性策略
3.1转变教师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越来越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拿来为教学服务。用幻灯或计算机教室辅助教学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Web2.0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共享,进一步推动了在线学习的发展。由于在线学习有着知识量大、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等优点,用虚拟课堂辅助现实课堂是教学方式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80%的教师表示他们经常关注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有20%的教师表示只是偶尔关注。教师的专业是影响教师对新技术关注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技术性专业的教师,非技术性专业的教师对于新技术并不能很快掌握,因此将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主动性就要差一些。
因此需要更多地将成功的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促进教学的案例进行推广,从而转变教师传统的观念,不断提高教师使用虚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适应虚拟课堂,更好地做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互补互融。
3.2增加支持
软件与硬件设施一直是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有研究表明,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网络学习[5]。想要让虚拟课堂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就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支持。
3.2.1增加软件支持
很多教师想利用虚拟课堂来辅助现实课堂,但是由于缺乏硬件或理论支持,没有实现途径。如果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不熟悉网络课程的开发、实现等环节,开发虚拟课堂难度比较大。但是只要接受过一些培训,管理网络课程并不是一件难事。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等技术,建立统一的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师生使用,并且为有此类需要的教师组织专门的培训,这样做也有助于实现教师技能专业化。有了统一的在线学习平台,不仅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也能方便学生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学习。
3.2.2增加硬件支持
虽然目前电脑在学生群体中已经非常普遍,但仍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个人电脑。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方便地进行在线学习,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计算机室供学生在线学习使用。加强校园内的网络建设,增加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促进学生的泛在学习。
3.3完善体制
首先在教学方面,目前的体制下,教师使用虚拟课堂进行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虚拟课堂处于一个辅助的地位。应合理规划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教学课时与时间,促进教师做到互补互融,相互协调。学校和家长给予教师一定的支持,保证学生虚拟课堂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
其次在管理方面,可以规定教师参与到虚拟课堂的讨论和教学中来,不断关注学习者,同学习者进行互动。从一个资源的提供者、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参与者。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管理,做到教学相长。
在现实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考试或者作业的评价方式,评价形式单一。虚拟课堂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将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相结合,应该有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做到现实课堂的评价体系同虚拟课堂的评价体系相互结合,并且能够发挥虚拟课堂评价的优势,如详细的登陆次数、上线时间、回帖次数、活动记录等,构建学习者档案袋。在这里建议可以设计一个包括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评价体系,将基于二者的学习活动,放在一个评价量规中,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权重,更好地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教学者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虚拟课堂逐步走进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但是,让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这种教学方式仍处于探索中,怎样能让它们更好地结合,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适应,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教学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只有教师适应了虚拟课堂同现实课堂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适应虚拟课堂同现实课堂的结合。同时,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应不断通过对环境的改变和合理的引导,提高教师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张丽霞.生态化虚拟环境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当今社会正处于高速前进的发展时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现代化背景下,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也不断的得到更新,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传统的教育方式作为我们教学的基础性根基发挥着其稳定而不可动摇的作用,但是仅靠传统教学显而易见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教育工作需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积极主动的引进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将创新与传统巧妙融合。接下来,笔者将以计算机教学为主题,试着从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及其与计算机教学的联系等方面谈一谈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一、虚拟现实的特点及其与计算机教学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的言传身教为主,老师说、同学们听,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搭配一些简单的视频、图片等辅助文件,这样的教学是基础,却已经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谓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造成一种虚拟情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可以让使用者进入到那个情境之中去,从而身临其境的进行工作和学习。结合虚拟现实与计算机教学之间的联系,笔者将虚拟现实的特点,概括有下面三个部分:第一,沉浸感。学生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虚拟世界中,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都有着鲜活、真实的感受,这种独一无二的沉浸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实境中,在虚拟现实的体验中,更加专注、热情的投入计算机学习的进程之中,进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第二,交互性。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老师在上面传授,同学在下面单方面的接收信息,这样的教学特别依赖老师的表达水平和语言能力,教学效果很难达到最佳。而虚拟现实技术将同学们全部投入三维真实模拟的认知环境之中,同学们的每一个学习操作都会有相对应的合理反馈,教学之间产生一种频繁、高效的良性互动,这种交互性对于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有着极佳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推广应用。第三,构想性。所谓构想性,是指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前两个特点:沉浸感和交互性的基础之上,虚拟现实所构建出来的逼真世界有着良好的构想性特征,它的建立本身结合了现实世界的大量特征,同时又在用户使用中的真实感知进行不断改良,从而获得了与真实世界最大可能的相似度与反应状况,这样建立起来的虚拟现实教学系统,对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和视野的提升都带有极大的优化效果。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三个重要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们在高等院校专门构建的虚拟教学世界中可以更好地学习,一改以往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传授模式,同学们可以在逼真的教学环境和良性互动中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课程的学习中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在是一举多得。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学习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计算机对现实世界进行进行全面模拟仿真,从而为用户提供逼真的使用环境。在作为虚拟现实的载体———计算机的教学中,这种手段的加入显得更为迫切和有益。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试着谈一谈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学习中的应用。第一,虚拟仪器。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往往会涉及多种仪器的相关学习,可是以当前的教学能力,这些仪器很多时候都无法普及到每位学生身上进行一对一的操作练习,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极大程度下降,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个缺陷。学生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逼真的虚拟世界里进行仪器操作练习,这样的练习可以减少许多现实的仪器损耗,练习的人数和时间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展。第二,虚拟课堂。虚拟课堂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可以补足许多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地方。一些传统课堂出于时间、空间、金钱或者技术问题而无法实现的展示教学,在虚拟课堂中有了更多、更大的实现可能。同学们通过虚拟课堂,可以很大程度增强对传统课堂知识的学习体会,也可以学到许多传统课堂学不到的知识。第三,虚拟远程教育。当前的教育模式已经渐渐向网络化时代过渡,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考学、进入大学校园这样的方式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一些已经工作或者身处远方的人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深造,从而对国民整体的综合素质、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有所提高、促进,而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虚拟远程教育,就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工具和关键一环。就计算机教学而言,很大程度上来讲它是具有极大实践性的一门科学教程,作为一种职业培训,很多需要它的人并没有办法全职来到高等院校进行实地学习,这种时候,虚拟现实技术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途径———通过虚拟远程教育给那些需要它的人一个学习的机会,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三、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在当前来讲还是一门新技术,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完善,完全进入课堂的条件尚不充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尤其作为计算机科学,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联系十分紧密,将虚拟现实应用在计算机教育中就显得更加的必要和紧迫了。在可以预见的以后,虚拟现实技术会越来越完善和普及,其在计算机教学中独一无二的优势也会越发明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是必然且无可替代的,各大高等院校眼前也在积极的进行这样的教学探索和初步实践,最终它会在计算机教学乃至各门各科教学中都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1-01
一、引言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将课程的知识点结合案例方式传递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模仿老师的操作进而学习知识。由于教学信息量大,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同学接受能力稍差就会掉队从而失去学习课程的信心。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支撑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翻转课堂的特点是:1.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作支持。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合作。3.增加了师生互动[1]。基于这些特点,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很适合在实践教学中使用。本文就以《虚拟现实应用》课程为例,来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二、翻转课堂在《虚拟现实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改革
《虚拟现实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技能还需要综合各种能力,设计并开发一个虚拟漫游系统。基于该门课的特点和要求,将翻转课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以案例和项目为依托,提高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点,将个性化和人性化融入教学中[2]。
(一)课程设计
根据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及课程要求,将《虚拟现实应用》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1.基础学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软件基本操作的熟悉。2.案例深入阶段。这个阶段教师要尤为重视差异化教学,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任务和鼓励。3.项目实践阶段。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完整项目的策划、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项目设计开发能力。
(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主要分为两部分:1.教学文档编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将知识点整理、归纳,并融入适合的案例中,通过案例的讲解和操作来强化知识点的掌握。2.课程视频制作。收集教学资料和资源,将教学文档和案例讲解进行视频录制及制作,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修改制作好的视频内容。
(三)课程实践
根据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课前准备、课堂活动以及评价反馈等课程实践都有所不同。
在基础学习阶段,课前准备主要是教师问题和练习,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并思考问题和完成练习。课堂活动一方面是学生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由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练习情况,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强化和巩固。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在案例深入阶段,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通过视频学习和作业发现问题,并且首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仍无法解决就在线提出给老师,那么老师通过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程度。课堂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难度不同的作业进行练习。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结合个人特色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案。
在项目实践阶段,课前准备是主要是教师项目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并在课前收集项目相关资料为项目开发做准备。课堂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团队合作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性来完成项目实践。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项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每组同学的最终成果和每位同学在各个项目中发挥的作用给予评价。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分析与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虚拟现实应用》课程教学完成之后,对教学改革的效果给予调查和分析。对班级34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2%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交流,提高了课堂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73%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但也有65%的同学认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总结和分析,结合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的特点,本次教学改革创新了一种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以微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转课堂为手段,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发挥学生特点从而实现人性化教学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这种以微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转课堂为手段,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发挥学生特点从而实现人性化教学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就是要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手段,要适当筛选翻转内容,不能为了翻转而翻转,要与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相结合。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挥学生的特点和专长,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强调个性化教学从而实现人性化教学目标。
1概述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来进行教学的课程,由于学生在学习时如果时间过长,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微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来开展教学。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相对较少、资源容量较少、情景化教学和主体突出等特点。微课的核心是教学视频,因此,要制作微课,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教学视频的制作。但是,由于微课教学视频要求情景化教学,因此,在录制微课视频时,需要搭建摄录场景,这种方式成本高而且时效很低,因此,也成为制约微课进一步发展普及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某些学科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有些教学内容的场景也难以布设情景,这些客观因素也限制了微课的制作,进而影响了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是仿真技术的重要方向,是仿真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人机接口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多种技术和学科结合和交叉在一起的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实际中不存在或者以传统的录制手段难以实现的教学场景在微课视频中得以实现,从而让微课的制作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仿真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让人们体验虚拟世界。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让人们可以沉浸人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涵盖了多种技术,包括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立体显示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感技术等,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在包括医学、娱乐、军事、工业、教育等很多的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虚拟实训基地、虚拟仿真校园以及虚拟演播室。其中,虚拟演播室与微课制作息息相关。
在微课制作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其原理是将摄像机摄制的真实影像与计算机设计的三维虚拟背景和空间相融合,从而形成新的视频图像,在微课制作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其关键是将虚拟背景与实际录制的前景相融合,主要包含了三维虚拟场景制作、摄像机跟踪、虚拟背景生成和图像合成等关键技术。
2.1虚拟场景的建模
虚拟背景的生成需要进行建模,微课制作人员应该要在构建虚拟背景时对各个物体进行建模,可以利用多种三维建模软件来实现,包括3DMax、Flame等软件都是常用的三维建模软件。这些软件都能够提供物体精确的几何描述,让构建的模型能够与实际对象的相似度极高,而且可以从形态、光照和质感等多个方面进行调节,从而更加贴近实际对象。
2.2摄像机的跟踪
目前,在虚拟现实技术中,要对摄像机进行跟踪,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C械式的传感技术,另一种是图形识别技术。机械式的传感技术是利用摄像机上装备的电子传感器来获取摄像机的相关参数,而图形识别技术则是利用摄像机获取的图像信息来确定摄像机的位置信息。另外,还有一些当前相对较少应用的技术也可以实现对摄像机的跟踪,比如说通过激光、超声波和红外线来确认摄像机的位置和位移。
2.3背景生成
要构建一个三维的虚拟场景,需要对运动场景和背景图像进行处理,这就需要用到大量的计算。在微课教学视频的播放过程中,需要色键控制器中的跟踪和图像合成都要及时准确的完成,从而保证画面的质量和效果,这种计算量相对巨大,需要利用高级建模工作站才能够顺利完成。
2.4图像合成
在图像合成之前,需要对摄像机摄取的前景图像中的相关图像进行提取,将其与摄取的背景图像进行分离,这就需要运用抠像技术。由于前景图像需要与最终的虚拟三维背景图像相融合,在融合之前必须要考虑到前景图像的深度信息。所谓的深度信息是指背景和前景的各个像素到摄像机的距离,如果前景深度值小于背景深度值,则会输出前景图像,如果前景深度值大于背景图像,则会输出背景图像,因此,这种合成也称之为深度合成。
3虚拟现实技术在微课制作中的优势
微课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具体体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微课由于其人性化特征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微课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的质量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微课视频的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视频质量和教学效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情景化教学成为了现实,也极大地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传播。具体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在微课制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3.1实现了情景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口头讲授和板书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引入了多媒体的方式来辅助教师教学,当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让情景化教学真正得到了应用。传统的课堂中情景化教学都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然后由学生进行想象而实现,然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微课制作中,让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影像来感受相应的情景,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可以在设置好的情景中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领会到其中的内涵,从而更好的消化和吸收相关知识点,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中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增强了可视性、营造了现场感
相对于语言和符号而言,微课视频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所学知识点,微课教学视频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其画质要求很高,画面要求精美。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微课视频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微课教学视频中,让视频的可视性大大增强,也会营造出现场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充分掌握和吸收知识。
3.3增加课堂密度,营造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都是40分钟到45分钟一节课,这种课堂时间明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学生很难坚持在一整节课中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而微课的时间一般都是在3-5分钟左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课堂教学大部分都以视频的形式来呈现,这种多场景和多动画的形式,让传统课堂中的“板书”变得更加的生动,也增强了课堂的密度,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营造出了一种更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多技术融合的新技术,其在微课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视频教学课程的局限性,让空间和时间都不再受到限制,是微课制作水平的重大突破。然而,如何有效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其在微课制作中发挥出最佳水平,不但是国家开放大学教师,也是技术人员所面临的一道难题。虚拟现实技术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移动终端学习
虚拟现实技术若切入国家开放大学在线教育的端口,那么“VR+在线教育”就可以带学生进人场景式学习体验新时代,弥补在线教育空间距离难交互与生动不足的短板。由于移动终端设备的性能不断加强,教师已经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来完成图像的采集和处理以及课件的制作。教师可以直接把移动终端设备接人微课课件系统,让移又斩松璞溉〈了教室,成为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舞台,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有效降低虚拟场景的制作成本,也能够降低教师的备课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戴上VR眼镜,进人虚拟现实的空间里,与教师互动交流、学习,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
4.2构建实训场景
国家开放大学专业中需要进行实训类和操作类的教学,特别是理工科,几乎大部分专业课程都需要进行实训教学。对于实训类和操作类的微课课程,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直观的将虚拟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说,教师在计算机操作知识时,先可以录制讲授理论知识的场景,然后再录制演示操作方法的场景,在后期的制作中,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这两部分剪辑在一起,将教师的口头讲解以及实际操作画面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可以准确的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
4.3基于偏振式3D立体虚拟现实技术的微课设计
目前3D立体效果的实现方式有偏振式3D、红蓝眼镜、主动式3D三种。偏振式3D实现原理(图1)通过光线的“振动方向”原理来组织图像,利用偏振显示屏,向观看者输送两幅偏振方向不同的图像。图像通过VR眼镜成像原理,每个镜片只接受一个偏振方向传输的图像,左右眼同时接收两组有视差的图像,再经过大脑合成,达到显示3D立体影像的效果。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odern testing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new model
Xuan Guantao, Shao Yuanyua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modern testing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a network teaching environment is built by integrat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can carry "experience teaching", and can reali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physical, 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other teaching method, has completed the unific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this new teaching mode of modern testing technology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level.
Key words: modern testing technology; experience teaching; reform
1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现代测试技术是我国高校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着重介绍不同的测试原理和方法,以及利用各种各样的测试仪器实现对测试信号的分析和处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长久以来,在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总是感觉测试原理非常深奥、枯燥而又难以理解,对不同的测试仪器缺乏感性的认识,也不了解其具体的应用,因此学习起来十分困难,慢慢也就没有了兴趣,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当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如果单独加大实践教学,则又受到课程教学总量的限制,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越来越多,教学仪器的数量和实验场地等也远远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
对此,我们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在教室中引入虚拟仪器实验教学平台,此时的教室不只是一个课堂,更是一个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在课堂中不但能完成理论教学,还能在虚拟仪器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搭建理论与实践一体的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尽管现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但也无法同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与传统的硬件实验设备相区别,虚拟仪器实验教学平台采用纯软件化的结构,安装和使用方便,便于在课堂中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搭建理论与实践一体的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一体教学,也便于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是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2.2 现代测试技术理论的多样化教学
现代测试技术理论的公式、图表很多,学生感到非常深奥很难理解。采用课堂板书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印象,易于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同步。但过于依靠板书将花费过多的时间,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将受到很大限制,学生会感到枯燥和厌倦,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特点,重点和难点的地方采用图片、动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可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借助虚拟仪器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可视化表达,将测试技术理论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学生通过信号合成与分解虚拟实验(如图1所示),可以深刻领会傅立叶变换的内涵,了解其工程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图1 波形合成与分解虚拟实验
2.3 基于多媒体系统测试资源的实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课程的实物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学工作者。教室里空间有限,携带实物进入课堂也很不方便,而且还要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如动力供应、试样制备等。针对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现有的多媒体系统测试资源为其开展实物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例如,图2是利用计算机声卡开发的信号发生器。基于多媒体系统测试资源的实物教学方法不但使教师的讲课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课堂上传感器和测试系统部分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而且课下学生也可以在电脑上自己动手设计和开发小测量装置,在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2 基于计算机声卡的信号发生器
2.4 理论联系实践的多学科综合教学
为了加深对现代测试技术理论及应用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多学科综合教学的尝试,打通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机械设计、单片机等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理论糅合,并使之应用于工程实践,从而开阔学生的学术眼界,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在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联系工程实际,虚拟仪器实验教学平台中集成了齿轮箱振动故障振诊断、汽车发动机噪声分析等16个工程测量实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实例的虚拟仪器仿真进一步理解工程开发的全过程,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图3是转子的轴心轨迹测量。
图3 转子的轴心轨迹测量
3 结束语
为提高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可重构虚拟仪器实验教学平台,搭建网络化的虚拟实验环境,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使现代测试技术课程中的理论分析变得有趣而又容易理解,实物化教学让传感器和测试系统变得具体和生动,多学科综合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实现了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很大提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20-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日渐深入融合,促使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构及管理体制发生变革,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机遇。MOOC[1]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与教育方法融合产物,由于具有大规模、免费开放和在线共享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在高等教育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并有力推动了在线教学模式的创新。然而,MOOC平台的构建投资成本高,课程资料堆积繁杂,师生了解少,阻碍个性化教学发展和技术本身内在教育价值的实现,从而影响大学教育的本质功能[2]。为解决MOOC平台存在的缺陷,大量在线学习新形式不断涌现,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3]以小规模和限制性准入的显著优点来提升MOOC学习效果,成为国内外名校探索在线课程的热点。SPOC教学平台主要提供特殊的人群使用,对申请参加课程的学生设定一定的准入要求,便于较少人群之间面对面交流。因此,SPOC平台通过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更精致、更小众的在线开放课程类型,既融合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优点,同时也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虚拟仪器课程是仪器类和电子类等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通过将图形化开发工具应用于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善了产品质量、缩短了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并提高了产品开发和生产效率。传统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虚拟仪器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有课程内容量大、课时少和学生基础差别大等特点。特别是自2011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虚拟仪器大赛开展以来,虚拟仪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大赛的目标差距巨大,学生难以将课程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大赛的创新类项目。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将以“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中心”,既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W习体验,又使教师有更多精力了解每个学生的问题[4],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虚拟课程中的教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研究如何将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入虚拟仪器课程中,来提高虚拟仪器课程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满足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SPOC翻转课堂涵义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意译为“小众私密在线课程”,2013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mando Fox(阿曼多・福克斯)教授率先提出。其中,Small(小众)与MOOC中的Massive相对应,限制学生人数在数十人到数百人之间,有助于提升学习参与度、互动性和参与度;Private相对于MOOC中的Open,指的是对满足准入条件的申请者完全开放课程,而对其他学生仅限于开放部分课程,故具有一定的私密性。SPOC的基本思路是授课教师通过网络获取或自己制作相关课程的视频,并在网络平台上按照课程的内容上传视频作为学生的课前作业,学生在线下进行自学,然后授课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讲解、面对面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并对最后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康叶钦[5]认为SPOC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授课、视频等要素相互交织融合,赋予学习者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提高了课程的完成率,从而提升了自主学习效果。
混合学习模式[6]的探索为网络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有机融合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开放资源SPOC平台对开展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学有很好的支持作用[7],SPOC的“小规模性”与“专有性”也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将MOOC的思想植入翻转课堂,借助MOOC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优化教学效果。翻转课堂[8]的涵义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授课教师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提供学生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后依托教学视频中的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在课中授课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一起解答疑惑,课后教师对授课内容评价和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国内外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得到日渐深入和推广,主要原因在于翻转课堂教学秉持“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从而避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约束[9]。
目前SPOC翻转课堂主要由高校内部或高校联盟的学生参加,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改革模式[10]。在国外,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先将SPOC运用到《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课程,保证了学生线上学习的同时参与线下课堂活动,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和考试。麻省理工学院开展了SPOC课程与翻转课堂的实验及推广[7],该平台的实施结果表明,SPOC课程与翻转课堂融合既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成绩的通过率。2013年起,国内高校纷纷进行有关SPOC典型案例的实验尝试,到2015年2月末,中国MOOC平台上有51所大学共上线了85门SPOC课程[10]。最早由清华大学通过“学堂在线”开展SPOC课程,对内也在利用这个平台进行《C++程序设计》和《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这两门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11]。总结国内外SPOC翻转课堂上课流程,将SPOC的课程模式总结如图1所示。
三、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虚拟仪器课程构建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网络信息获取已成为大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物联网大赛和虚拟仪器大赛的盛行,虚拟仪器课程成为各高校仪器类专业的特色课程。笔者依托学校教改课题虚拟仪器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针对虚拟仪器课程存在内容多、学时少、实践性强、学生需求不均衡等问题,探索SPOC翻转课堂在虚拟仪器课程中的教学模式。通过将虚拟仪器课程内容和SPOC的特点结合起来,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以学生与教师得到共同发展为目的,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详细实施方案。
1.虚拟仪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在SPOC平台和翻转课堂平台下,本节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学习目标来设计双平台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了以下三个模块:虚拟仪器课程信息结构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交互活动模块,如图3所示。
(1)虚拟仪器课程信息结构设计模块
虚拟仪器课程基本信息结构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讲授时间(学期周数)、学习内容要求、考核方式、评分方式和标准等内容。课程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由任课老师制定,经学校审核后执行。因此,任课老师在制定时,应根据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流程进行编写,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课程讲授的时间要体现出SPOC平台学习的灵活性,评分方式和标准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便于学习者准确的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2)虚拟器课程内容设计
虚拟仪器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通过在SPOC平台上将课程热菀允悠岛筒僮魑重点,以记忆类和知识结构梳理的为核心,同时提供一定的学习指导。由于虚拟仪器课程内容由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其理论知识包括软件和硬件知识,主要涉及微电子、计算机测控技术、信号处理等。学习者可以通过看书和视频资料较快掌握工具的使用,满足翻转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学习内容的设计新颖且符合大学学习者学习的需要,并结合翻转课堂中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3)交互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中的交互活动指的是在SPOC平台中使用物联网中交互工具进行互动等活动,包括在SPOC平台中的实时交互(电话、视频等)和非实时交互(微博、讨论版、QQ群、微信公众号、Wiki、BBS等),也包括在翻转课堂中师生面对面协作交流的深度交互活动,授课老师根据学习者在不同交互环境中的学习体验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活动。
2.个性化学习策略设计
个性化学习策略目的是促进学习者有效调控学习的知识加工过程,以便高效学习和建立知识库。本研究基于在线学习模型和MOOC设计研究的基础上[9-10],尝试建构了SP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如图4所示。
个性化学习模型包括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学习方式设计、整合知识和个性化知识网构建,个性化知识网的建立是整个模型的核心部分。SPOC学习者目标和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学习路径、学习方式设计和学习结果的多样性。SPOC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活动/学习路径的选择:根据学习者自身的目标和原有的学习经历、背景等,制定虚拟仪器课程学习目标;
(2)学习方式设计: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制定实施学习活动虚拟仪器课程的学习计划等;
(3)整合知识:学习者对已获得的课程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和整理消化,将其整合为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SPOC学习者借助网络工具、分析工具、学习网络和共同体进行交互。
(4)个性知识库创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知识整合等进行反思,对整理的知识重新加工与升华,创造出新的知识。在知识库的创建过程中,学习者之间通过分享和交流教学内容,并互相协助,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授课教师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效果而进行的学和[11]。笔者通过学习众多学者的观点、结合SPOC的特点以及学习者的需求,将SPOC翻转课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如图5所示。
(1)课前阶段:本阶段分两个方面,即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时,教师是课程内容及进度的设计者,应先进行网络平台的搭建、微课的制作、学生的跟踪练习、资源的和任务的布置等。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微视频、相关资料查看任务的布置,作业的设计,及在线交流活动的组织。以学生为主体时,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在线学习视频的学习,以及作业和在线交流活动。
(2)课中阶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指导为核心,完成知识技能内化,答疑学生课前的学习内容。在对知识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上,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进一步的实践操作,使知识得到内化,提高学习的质量。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措施有:课堂知识的巩固练习、提问解答、小组讨论、个性化问题的探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等。
(3)课后阶段:本阶段分两个方面,即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及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协作交流下,使知识得到升华。以教师为主体时,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进行评价和讨论。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虚拟仪器课程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和总结性评价为辅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即在虚拟仪器课程评定中,采用深度方法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出适合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和个性化教学方式。这种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阶段和课堂阶段对学生的实践项目、课堂表现、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做出评估。终结性评价即为传统评价方式,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成绩和课程设计成绩等。
四、结束语
基于SPOC翻转课堂模式促使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是一次颠覆式创新。笔者应用翻转课堂模型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教学检验,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认可与好评。在翻转课堂模式实施以来,在课程成绩上,选修本课程学生比以前传统教学方式平均成绩提高了8个点,参加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以虚拟仪器课程为主题,年平均5组成员。如何保证在课前和课后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伸以及课堂的高效性是实现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难点问题,我们探讨如下思路:
1.教学微视频的录制好坏是能否吸引学生课前和课后延伸的关键。为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在录制教学视频时教师应考虑知识主题的突出性、互动策略、趣味性等。
2.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学习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能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
3.采用“过程”和“结果”两方面结合的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等多方面的因素,激励和引导学习者提高学习的兴趣。
4.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需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准备和观察课堂的问与答、学生间的协作讨论。
以后将进一步将在SPOC平台上实现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多角度、多元化对实施方案评价与分析,为本校其他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更好的可借鉴的实施方案。我们同时也看到新的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深入研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并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倪妙珊,柏晶,张惠颜.融合翻转课堂与MOOCs的高校MF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2]Sidorko,PeterE.“MOOCs and SPOCs:Where is the Library ”[R]. Penang:The Access Dunia 2013 Online Conference, 2013.
[3]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
[4]高磊,江克斌,邵w,金广谦.基于SPOC平台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1).
[5]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6]陈然,杨成.SPOC 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5,(5).
[7]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5).
[8]姜艳玲,国荣等.翻转课堂与慕课融合促进教学资源均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29-06
引言
虚拟课堂教学活动是指为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以网络课程平台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在线注册的班级为人员单位,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线活动为基本形式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虚拟课堂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基于目标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基于交互的协作与共享性学习,它是对现实课堂的模拟,更是对现实课堂的延伸、补充与超越,学习活动的开展既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形式。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高校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虚拟课堂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革。这种学习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自主参与个性化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条件。
“没有参与就没有学习”,再好的学习条件,都离不开学习者的参与,学习的成败与学习者是否参与、参与多少、如何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参与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虚拟课堂学习参与度是指学习者在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浸入程度,包括浸入的量、质与情三个方面。学习者学习参与度是影响虚拟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的一个主要因素,只有学习者自觉、广泛、深入地参与到虚拟课堂的各种学习活动之中,虚拟课堂才能够具有并且保持活力,才能够发挥其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作用。但是通过观察与调查发现,虚拟课堂的学习参与并不像我们所想象与期许的那样热情高涨、活力无限、生机勃勃。在参与的广度上,个体参与活动的范围较为有限,资源的下载、提交作业的活动占据登录虚拟课堂时间的绝大部分,而那些需要经历认真思考、反复交流、评价的活动参与的较少;在参与的自觉度上,许多学生被动地“完成任务”,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参与的深度上,表现为表层参与有余、深层次参与不足的状态,诸如,对学习资源的分析理解以及分享贡献程度偏低,简单的“拿来主义”盛行,缺少必要的思考、评判以及评判之后的共享,学习交互深度不够,如对问题的讨论更多倾向于表示赞同或反对、表示抱怨或期望等情感交流行为,缺少反思、吸纳、评判等思维过程。这种较低层次、消极参与的现状已经给虚拟课堂实践带来了尴尬。是哪些因素影响着虚拟课堂中的学习参与度?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虚拟课堂的学习活动之中,使其真正“活起来”?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影响虚拟课堂学习参与度的因素很多,可以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学生自身的学习准备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参与度的内在关键因素;虚拟课堂的环境和活动管理是构成影响学习参与度的外在关键因素。虚拟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只有充分认识影响学习者参与度的关键要素,并通过对关键要素的有效利用、设计和干预与控制才能提升虚拟课堂的活力。
一 学习准准备与参与度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情感以及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3]学习准备是新的学习的出发点,是学习者能够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与保障因素,是提高学习参与度的基石。
学习准备包括基础知识准备、学习能力准备、心理准备三个方面。唯有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的先在知识基础,具备了应用相应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形成了积极的学习心理准备,学习者才能够有信心、有能力、有毅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提高学习的适应性。因此,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必要的学习准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1 确定学习起点,实现新旧知识的联接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重构知识结构。虚拟课堂中的学习主要是基于资源的在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如果先在知识缺乏或者不足,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将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讨论问题将处于无话可说、没有问题可提的境地,其结果将是没有能力参与到学习之中。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诸如应用在线考试系统自测模块进行诊断性评价,查看学生的学习记录(如成长档案袋、作业等),通过论坛模块与学生进行交谈,从中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准备状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起点,并对所缺乏的必要知识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为学习新知识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 消除技术障碍,树立参与的信心
虚拟课堂的学习是技术应用为纽带的学习,网络是知识、信息与学习活动的载体,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技术与工具,获取课程学习的相关资料,进行在线的交流、作业的上传、情感的沟通等。所以,要实现虚拟课堂的有效学习,首先是能够使用并驾驭网络技术。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技术问题成为参与学习的“拦路虎”,将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
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熟悉虚拟课堂环境,在课程开始时,通过现实课堂中的介绍以及网络学习平台中的“工具介绍模块”、“技术帮助栏目”等途径,介绍所应用的网络平台的操作方法,说明各个模块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对学习环境形成整体认识,从而掌握虚拟课堂中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地操作平台中的各个部分,有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3 提供学法指导,养成参与的习惯
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方式是基于网络的个体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等,需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果学生对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不认同、不理解、不适应,自然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指导栏目”、“有问必答栏目”、“学习案例”等,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比如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目标与选择学习方法,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自我监控,如何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相互学习等,使学生理解这些学习方式的价值,掌握学习方法,顺利进入虚拟课堂的学习状态,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4 明确虚拟课堂学习的意义,提高学习自觉性
学习是个体智力活动的过程,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准备。虚拟课堂中的学习心理准备主要是对虚拟环境下学习的认识与态度,是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包括对学习对象的选择、对学习环境的反应,往往表现为对学习的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
学习者如果认识到虚拟课堂是对现实课堂的补充、延伸与创新,能够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多样的帮助,认识到虚拟课堂的意义所在,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表示认同时,会产生积极的态度,积极努力参与学习;反之,当认识不足,具有不良态度时,比如认为这种学习很麻烦、不能给自己带来帮助,甚至产生讨厌、抵触的情绪,如此学习态度,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而且会回避学习环境并产生不利于学习的不良行为,诸如灌水、退出虚拟学习等现象。
教师既可以通过现实课堂说明虚拟课堂学习的意义,也可以通过虚拟课堂平台中的学习指导模块、讨论模块(比如以“虚拟课堂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为讨论话题)引领学生讨论虚拟课堂对当前学习与将来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提高对虚拟课堂的认识,排除消极的、不良的心理准备,消除畏难情绪,使其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逐渐适应、喜欢、愿意应用虚拟课堂进行扩展性、创新性的学习。
二 学习动机与学习参与度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参与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生愿意参与到虚拟课堂的学习活动之中的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安特金森(J.W.Atkinson)于1980年全面总结了有关动机研究的文献,发现完成某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与这项任务的动机水平呈正相关。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态度和坚持把学习任务胜利完成的毅力,而动机水平低的学生缺乏学习行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见,学习动机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期望,调节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向、时间与强度,起着启动、导向、维持的作用,是激励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助推器。
由于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更多的是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缺少了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与监督指导,其学习方式主要是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学习更加强调主动参与。在虚拟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中,激发学习动机显得尤为重要。
1 明确学习目标,建立积极的期望
明确学习目标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个主要途径,学习目标能够促使学习者建立起积极的期望值。学习者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学习的方向,自然会放任自流,表现出虚拟课堂中“闲逛”、“迷航”的现象;目标设计的不恰当,过易或过难,无论过易还是过难,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出现为应付差事进行一些浅层次的课程参与活动的现象。
教师首先要为学习者提供或帮助学习者确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并且促使其认识到唯有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之中才能达成学习目标,才能获得发展,这时,学习目标将转化为学习动机,转化为积极参与虚拟课堂学习活动的动力。
另外,由于学习者在学习上存在着差异,在确立目标时应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给出差异性的目标,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从而主动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之中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2 培养自我效能感,引发学习内驱力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的一大作用是“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激发虚拟课堂学习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对学习的努力程度与坚持性,从而促使学习者能够参与到各类学习活动之中,增强参与的广度。同时,自我效能感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主动求知的欲望,从而能够深入思考,积极互动,实现深度参与。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劝说、情绪反应、情境条件等。通过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提供他人学习的经验,以及教师的劝导等手段,使学习者获得责任感、自尊感、胜任感和成功感等多方面的良好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转化为提高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挑起认知冲突,诱发认知失衡
认知冲突是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与解决当前面对的问题而造成心里失衡时,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达到平衡的需求,从学习的意义上讲,就会产生阅读、讨论交流、实践等的学习需求,从而去迎接挑战,努力解决问题,获得心理平衡。可见,认知冲突作为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一个动因。
虚拟课堂中,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时要适时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惑”与“不解”,提生问题的支点,挑起认知失衡,以此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深层次地浸入学习活动之中。
三 学习环境与参与度
学习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空间”以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虚拟学习环境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用于支持学生学习的一种人工环境,它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构成。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是支持学习者参与学习的保障。
物理学习环境包括基础设施、设备以及支持系统运行的软件和应用软件;社会学习环境是指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和群体通过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的总合,虚拟学习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主要由教与学的活动以及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构成;规范环境是指环境主体在相互作用和联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道德、行为准则、法律法规等,在学习环境中规范环境主要表现为学习模式与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规范等,是虚拟环境中的学习文化,它承载着维护环境氛围和秩序的功能。
在这些学习环境中,良好的物理环境起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条件并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功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激励的生生关系、具有凝聚力的虚拟班集体是保持广泛与深度参与的剂;行为准则的建立与遵循是维系参与学习活动的桥梁。
1 优化学习支持工具,提供物质保障
虚拟学习环境除了要提供基本的条件(如系统的稳定、安全性,资源可随意访问,界面简单易用等)外,支持工具是参与虚拟课堂学习的重要保障,包括学习工具、学习导航、交流工具等。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辅的学习工具,以支持学生在虚拟课堂上的学习与探索,比如笔记本功能、标签功能,可以方便学生随时存贮所需要的信息、记录自己的学习进程,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实现反思、判断的思维过程,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以此来激励学习者继续参与到学习之中;提供用于师生交互的协作交流工具,诸如各种交流模块如聊天室、咖啡屋、论坛等,可以通过背景音乐、个性化的标签等手段来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提供用于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导航,通过导航可以方便学生随时浏览到各个知识节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显示学习过程的步骤:提供相应的超链接,使他们能够随时,了解自己的位置以及下一步学习的内容。简单易学易操作的学习工具,有利于提高学生虚拟课堂学习的适应性。
2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虚拟课堂中,如果是以教师为中心,漠视学生的需求与思想,想当然地指令、提供资源,缺少对学生的激励与引导,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与相互欣赏,必将形成人际关系冷漠的虚拟班级。这样的关系会导致学生缺少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尽管老师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设立了互动空间,但是也很难吸引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要以助学者、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在这里没有歧视、没有优等生与差生之分、没有因为简单幼稚的问题而受到嘲讽,有的只是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表达,都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与激励,感受到同伴的友爱与欣赏,感受到宽松与愉悦。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愿意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才能够深入思考并共享各种思想,才能实现相互的深度评价。如此环境中,自觉参与、广泛参与深度参与才成为可能。
3 促进与保持班级活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虚拟课堂是现实课堂的延续、扩展与创新,它是基于现实课堂成员而构建的虚拟班级。具有活力的班集体是吸引其成员参与的基石,互助、活泼、具有凝聚力的学习团体能够使其成员产生集体归属感,愿意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排解学习中的困惑与焦虑。
管理者要利用虚拟课堂的平台优势,创建良好的有活力的班级氛围,比如通过小组竞赛,建立竞争机制,吸引每个成员都为本组做贡献;培养学,带动其他学习伙伴的参与;设计科学优质的讨论话题,并适时激励,在发言踊跃、新问题不断提出、参与人数众多的氛围下,学习参与的广度、深度、自觉度都会有所提高,尤其是参与的深度上,由于讨论积极充分,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自然就会引发深入思考,相互启发必将产生智慧的火花。参与的人数越多,越能促进思辨,思辨多了,也反过来更加吸引学习者的参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
4 明确学习规范与评价标准,形成自我约束能力
规范是维持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约束条件,对参与学习起到督促与规范作用。学生是独立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具有责任、自制、独立的需求,但同时在自我监控能力上还有待发展,需要一定的约束机制。很多学生很少参与虚拟课堂学习的一个原因是缺少约束,面对赋予了充分自由的虚拟学习环境,没有了现实课堂中教师以及同伴之间面对面的监督,对于缺乏自主性、自制力的学生就会懒散、松懈、迷航,就会减少虚拟课堂的学习参与,减少思考,降低参与的质量。
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制定虚拟课堂学习规范与评价标准,确定奖惩制度,比如对其他同学的帖子回复的次数、质量(如对5位同学的帖子进行回复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方面的具体要求及评价标准;确定提交作业的时间,过期不提交的惩罚措施;期末成绩如何认定,如讨论、作业、资源共享等各占期末成绩的比例;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小组所有学习成员的表现作为考评依据等等。这样就明确了自己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应该遵守什么学习规则,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监控,提高参与学习的动力。
四 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与参与度
学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帮助学习者顺利参与学习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外在因素。由于虚拟课堂中缺少了现实课堂中师生面对面的语言沟通、面部表情的示意、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等因素的影响,缺少了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即时指导、引领、评价,容易出现学习的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的学习活动类型有限,浅层参与有余、深层参与不足等现象。尤其是在经历开始的期待与兴奋之后,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登录课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减弱,偶尔为应付教师的考评而应付差事,进行一些浅层次的学习参与活动。因此,学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不容忽视。
1 提供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与合理的学习任务,激发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发生是以学习内容为中介的,依托于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与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保障。
兴趣是吸引学习参与的剂,枯燥的、过于简单或者难度太大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不会引起学习的兴趣,难以维持学习参与的热情,失去兴趣的学习参与只能是一种被动的、痛苦的经历。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需求,选择具有一定梯度的、有趣味的学习内容,设计难度适中、具体化、可操作的学习任务。难度适中,是指学习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偏离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需要经过努力但是能够获得成功的学习任务,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不断排出困难,实现深入思考、广泛交互的深层次学习;有趣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能够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操作具体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了解所要进行的活动,做好下一步学习的心理准备。
2 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
知识学习是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的,虚拟课堂中缺少与现实事物的真实联系,但是虚拟技术可以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情景体验。学习情境主要是通过媒体技术、视听设备为学生提供视听于一体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背景,促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需求与兴趣。
如针对虚拟课堂中大都是基于Web页面的二维情境而缺乏真实感、临场感的缺陷,可以设计开发类似于SecondLife的虚拟学习情境,在已有的平台中接入SecondLife。由于SecondLife的开放性和社会性特点,能够加强人际交互,能够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真实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再比如,哈佛大学信息技术专家克里斯·德迪博士的“基于MUVE的中学科学课程‘River City’”项目研究表明,River City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与和交互方式,包括文本交流、与虚拟城市中的数字物品进行交互、参与小组问题解决的历程等,学生在这种沉浸式的课程中非常有利于发现复杂问题的技能的发展,能够形成一种深度参与。这种数字化游戏式的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应用是很值得借鉴的。
3 及时更新与优化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虚拟课堂中的学习主要是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学习资源是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学习活动发生的资源,包括教师的课件、视音频资料、文本资料等。
首先要针对学生的需求精心选择学习资源。网络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如果学习资源过于丰富,往往使他们感到繁杂、无所适从,必将影响他们对资源利用的兴趣,制约其学习参与的热情。在保证学习资源的科学性的同时,选择那些权威性的、代表性的、紧密联系当前需要的学习资源,尤其是那些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演讲视频,使学生通过资源的学习产生“豁然开朗”、收获很大的感触,也要注意其趣味性、前沿性、交互性等特点,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参与的热情。
另外,资源的呈现方式也要多元化。声画同步的教学视频、动画、游戏、概念图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维持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性及参与的深度,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再生。
4 提供导学服务,引领学习的方向
虚拟课堂的学习过程不能缺少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如果把虚拟课堂仅仅作为资源上传、通知、作业提交的场所,对学习过程不予指导,对学生的问题不予及时回答甚至不回答,缺少师生之间的及时交互,容易造成学习过程的无序、松散,不利于学生深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利于深层次学习参与的发生。
因为即便是在学习者具备了必要的学习准备的情况下,在虚拟课堂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影响学习参与的问题。一些学生由于习惯了面授方式的学习,他们在面对虚拟课堂学习环境所赋予的极大自由时却感觉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感到终于“获得了自由”,可以任意邀游了,不能集中注意力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所以,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动向,为他们提供导学服务。
针对每一学习内容,教师用“导言”的方式,以简练概括的语言阐明学习这一内容的意义、目标、时间安排,并提出期望,以此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通过“温馨提示”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比如针对某一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在公告栏中提醒同学们,这一资源对当前的学习有什么帮助,要求认真阅读、深入分析、与同学沟通交换心得。学生看到这样的提示,会增加学习的责任感,从而主动参与到资源的应用之中。
对于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应用聊天室、学习论坛、你问我答等模块的交流途径,及时辅导答疑,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对于讨论式的、合作式的学习过程,教师即是学习参与者,也是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比如在话题讨论中要把握讨论的层次与阶段,不断挑起学习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积极深入分析他人的观点作出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与深层次的学习。
5促进情感交互,减少孤独感与焦虑情绪
学习是一种认知和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情感交流是维持学生持续参与网络学习活动的重要元素。
由于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是与教师和同学相对隔离的,容易造成情感缺失,学生有时会感到孤独,产生倦怠感,进而疏离学习。这时,需要教师和管理者与学生加强情感方面的交流。比如,开课之初向学生欢迎与问候的信息,以此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习过程之中随时关心学生学习的进展,及时化解学生学习与心理上的困惑,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引导同伴之间相互激励、相互欣赏,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氛围,以此来减少孤独感。通过诸多情感沟通的途径,消除对虚拟课堂学习的陌生感、孤独感、焦虑等情绪,吸引学生深入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之中。
6 给予及时反馈,体验成功的快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远程开放教育已从昔日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远程开放教育形式已逐渐被社会所熟悉和接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更是深入人心。但是,随着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红红火火的背后,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是我们从事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人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那就是如何保证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教育质量。提高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的复杂课题,但无容置疑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传统教育如此,远程开放教育也是如此。电大远程开放教育除了传统教育的面授课堂之外,多了远程开放教育特有的虚拟课堂。虚拟课堂成为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标志性特色,正因为这样,电大系统在从事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过分强调虚拟课堂建设远程教育论文,忽视了面授课堂的重要性。其实,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有别于其它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仍有面授课堂,电大系统在应对远程开放教育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强化这一特色。调整处理好面授课堂和虚拟课堂的关系,用面授课堂引导虚拟课堂,办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
一、开放教育面授辅导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虚拟课堂轻面授课堂
虚拟课堂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标志性特点,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不断被强化。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也不例外,一段时间以来甚至认为面授课堂应该淡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虚拟课堂的建设上,不断压缩减少面授课时,想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建立起来的虚拟课堂低成本高效率地满足一切学生的一切学习需求,而其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影响着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实虚拟课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神奇。先不说目前科学技术还远不能替代人的劳动,学生不可能通过网络解决遇到的所有学习问题与困难。在虚拟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概念化的、没有任何及时反应的虚拟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即便网络课程预设一般疑难问题解答也不能满足众多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师生之间电子邮件沟通也只不过是事后的集中答疑,在虚拟课堂上,教师看不到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这样又怎么能因材施教呢?在虚拟课堂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看似近在眼前,但从不注意自己,更不认识自己的远在天边的老师,如何能产生师生共鸣?即使技术上能够做到视频双向交流,也不能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师生分离”不仅是时空上的分离,更多的是情感上隔离论文格式范文。他们缺少情感上的交流和体验,不可避免的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隔离感和疏远感,学生感受不到普通学校校园中那种和谐、热烈和充满朝气的气氛,更感受不到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
远程开放教育至少在目前条件下,应该在大力建设虚拟课堂的同时仍需加强面授课堂教学,否则将会以牺牲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为代价。电大系统在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过程远程教育论文,更要充分利用系统优势在建设虚拟课堂的同时,加强面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
(二)教师观念没有根本转变
面授辅导课强调“辅导”,而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学。但我们的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又回到传统教学的模式中,经常出现“课时不够”的现象。其实,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辅导教师其工作量远大于传统教师的工作量,在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要创造性的工作才能胜任和适应。因而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辅导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肩上所负的重任及时代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不断学习和研究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研究辅导课教学规律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充分认识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的工作特点,尊重和重视辅导教师的劳动,适当提高课时酬金。
(三)学生到课率低
面授辅导课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通过学生一定量的自学,辅导课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但在实际面授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提前自学或预习,其结果是赶不上课程进度。也有的学生自学能力较低,不善于自学,他们把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辅导课上,根本无法理解课堂知识。因此,多数学生对面授辅导课失去信心,不愿意听课。还有部分学生入校时就抱着混文凭的想法,根本不想听课。最终导致面授辅导课到课率很低。
(四)课堂教学效果差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集中性的面授辅导课,网上直播课,音像课等。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把主要精力用到了抓硬件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我们特别注重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忽视了人的现代化。没有对面授辅导教师进行必要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其结果是有了先进的设施设备、先进的校园网络远程教育论文,但没有驾驭这些设备和开发应用网络的现代化教师。大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教学没有创新,不能充分利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技术装备与条件去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课堂教学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二、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特点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英特尔(Intel)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懂得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型的学习,如何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现有课程密切结合,最终使得学生提高学习成效。
(一)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教育正在从传授答案的教育,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教育转变。“英特尔未来教育”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无微不至”地体现在培训过程的各个模块中,全书没有讲什么是建构主义,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化过程,我们知道了原来这就是建构主义的理念。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正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应该具备和掌握的。
(二)互动式的教学
“英特尔未来教育”随时随地不失时机地诱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学、相互启发、团结协作的关系。学习的过程不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远程开放教育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改观这种状况。和谐的人际关系、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可以吸引更多的电大学子回归电大课堂。
(三)任务驱动式的学习过程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学习方式是以活动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学生必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求、感知知识,培养技能,发展个性。这种独特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大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每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完成知识的探索、技能的培养论文格式范文。
(四)检验学习效果的评价量规
“英特尔未来教育”要求教师为每个学习内容设定一个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的各个环节做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行反馈和自我调节。提供有关学习调控与评价的信息,培养学生能够对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引入远程开放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及“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培训
要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引入致电大课堂教学中去,对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培训是必要的。要求每个电大辅导教师至少参加一期“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班,学校把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要亲自参加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学校要统筹安排培训、教研、课程改革,并建立相应的人事奖惩制度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
在培训过程中远程教育论文,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部分要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习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不仅要让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的理念,还要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程序,使每一位教师能够得心应手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
(二)建立网上“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平台
利用现有校园网络系统建立网上“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平台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平台的建设促进校园网络的综合利用和进一步完善。有了这个平台,所有辅导教师,不论是校内教师或是外聘教师都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有效地交流与沟通,给教师以自我学习和不断提高的机会。这个平台应该对所有学生开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各种问题的讨论,给学生以自我发展的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三)每个专业选定1~2门课进行试点
引入“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可以大大地改观电大面授课堂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教师掌握娴熟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巧,以及对“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的充分理解。在试点初期每个专业先选定1~2门课程进行试点会比较稳妥。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应用水平的提高,逐步扩大试点课程。
(四)对学习成果进行宣传展出
对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组织教学课程,学校应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不断地进行宣传与展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来。
[参考文献]
[1]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9,3.
作者简介:胡燕(1972-),女,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侯建华(1964-),男,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改研究项目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YX09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58-02
一、电子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
“电子”课程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大学二年级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在学生对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和掌握基础上,强调电路的设计和应用,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学中有理论课环节和实践课环节。但想要达到教学目标,无论是理论课时还是实践课时都不足。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提倡引入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科前沿知识,许多高等学校都开展了双语教学实践和改革。“电子”课程的双语教学已经在一些重点大学展开,但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电子”课程就中文母语教学而言本身就有难度,如果是双语教学,又增加了语言交流方面的难度,必须妥善处理好知识的接受度和目标语言的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既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专业知识的情况。现在很多学校双语课程采用穿插型双语教学,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在讲授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难易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较难的部分以中文讲授为主,在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作为补充解释;在学生较易接受的部分,主要以英文讲授为主,适当加以汉语解释和说明。但是有专家指出:双语交叉运用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反而给老师备课造成负担,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课程理解的困扰,促使学生寻求偷懒的途径,对专业课程和英语都丧失兴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双语教学尤其如此,由于双语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一节双语课的授课内容会明显少于一节中文课。因此,为完成授课任务,只能选择尽量放弃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没有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将双语课时适当延长以保证教学质量。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可以采取混合式学习模式,利用课外网络学习方式来延长学习时段,利用网络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造全英文的视听环境学习。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的内涵
混合式学习是基于Web 的技术(如虚拟课堂、协作学习、流媒体和文本)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方式的结合;混合式学习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混合学习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运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1-3]
根据“电子”课程各章节学习内容的特点、要求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电子”课程双语教学体系,实现基于学习目标的混合式学习。将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参与混合,将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混合,将不同教学媒体混合,将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混合,将传统实验与虚拟实验混合,将“学”与“习”混合,通过“习”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电子设计实践中去。
三、混合式学习“电子”课程双语教学设计
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关键是活动的设计。混合式学习各种要素的混合最终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来解决学习问题,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4]
图1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电子”课程双语教学设计流程图。[5,6]
1.前期分析
首先对参与混合式学习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学科知识背景及先验知识、学生具有的认知态度和理解能力、学习习惯、操作技能、计算机基础等常规技能等。双语教学不仅对师资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双语课程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外语语言使用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即具有使用外语学习较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在“电子”课程实施混合式学习前,对电子双语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业考试,只有具有较好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同学才能选修双语课程。调查结果表明:参加电子双语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期待比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能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协作学习,能自觉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开展混合式学习。
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学习的条件和学习方法)和学习将发生于其中的情景需要结合起来分析,思考对于该学习任务要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和教授方法是最好的;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学习单元,通过对知识逻辑关系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将学习单元细化为知识点,确定课程哪些知识点适合通过网络方式学习,哪些适合面授,哪些需要实践操作。[7]
2.设计
(1)学习内容设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适合国内学生理解和思维习惯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调整,将相关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规划好重点、难点。
针对双语教学的特点,根据“电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的结果,将适合网络学习的内容制作为网络学习资源。以知识点为单元设计全英文讲解的多媒体资料,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多次反复观看;对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设计双语测试环节,有助于澄清学生概念误区;设计与实际实验配套的虚拟实验,有助于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实验验证或实验设计研究。
(2)学习活动单元设计。下页表1列出了模拟“电子”课程中第六章《放大电路中的反馈》哪些内容可以通过网上学习,哪些是课堂讲授,哪些是实践课程,分别占多少课时以及划分的理由。
(3)学习策略设计。针对学习环境的不同,设计网络学习的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实验实践的学习策略。
学习内容应该适当精简、浓缩,着重于课程中的精华和最根本的内容,目的是解决基本概念和原理、原理的运用和分析。根据每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或调整课堂。课堂情境设计包括中英文讲解比例的设计、教学用具的设计、思考及阅读课文时段的设计、提问与讨论的设计及问题解答的设计等。
网络学习的学习策略采用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合作学习和虚拟对话等策略。实践操作是课程的实验课部分,采用基于任务的混合式学习,将传统实验与虚拟实验混合。
(4)虚拟学习系统设计。虚拟学习系统集成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学习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实施各种学习活动,是混合式学习的基础。
在“电子”课程双语虚拟学习平台设计中,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多种功能模块满足学习者的多重需求。其学习平台功能有:
1)实现了接近自然方式的交互支持模块: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平台VRP、MS Agent、JAVA及MYSQL数据库等技术在实现虚拟学习系统的载体——虚拟教室建模基础上,实现了相关教室场景交互控制如教学视频及PPT的点播等,以增强学习的交互性。
2)实现了虚拟教师支持模式:采用MS Agent动画精灵实现虚拟导师功能,通过学习环境与动画形象、音效、动作、表情等的结合,实现交互式学习。系统中的虚拟教师能归纳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取向、知识结构、提问方式等,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起到部分替代教师功能的作用。
3)虚拟实验环境:开发了基于VRP虚拟实验室,并且虚拟学习环境中集成软件Multisim构建电子虚拟实验室,为学生创建虚拟的实验情景,利用虚拟实验设备和元器件进行电子实验,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研究问题。
4)专业知识测试模块: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获得有利于反思型教学的反馈信息;“双语测试系统”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后进行自我检测,通信软件中的“问题搜寻系统”可以让学习者搜寻到其所提出问题的答案。
5)分布协作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有利于交流合作的多用户共享虚拟交互环境,系统支持多人在线,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文字、语音交流,可以对其中的替身进行控制。
3.实施
电子双语课程从2010年9月开始到2013年6月结束,进行了三轮混合学习教学试验的实施。学生按照规定参与课堂教学、课堂疑难问题解决、学习讨论等。课前或课后学生根据自身课堂学习状况和知识掌握情况自主进行网络学习,网络学习活动包括:使用虚拟学习环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部分内容的学习和虚拟实验;围绕电子设计实践问题完成电子实践作业;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与同学、老师讨论及解惑;使用智能测试系统以检验学习效果。
4.评估
评估包括对学习资源的评估、教学实施的评估和学习效果的评估等。
(1)学习资源的评价。设计了若干观测点对多媒体资源库、课堂教学PPT讲义、实验演示、虚拟实验、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等学习模块进行调查。
(2)教学实施的评估主要采用了学习过程的评估、课堂测试和在线测试相结合的课程知识考核及教学活动组织的评估。其中,过程性评估贯穿整个双语教学活动的始终,监控、记录、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及轨迹。
(3)学习效果的评估。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习系统的效果做了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研究了学期中、学期末学生群体对虚拟学习系统的使用情况和成效,并且用评价研究来促进设计研究,对混合式学习的“电子”课程双语教学设计再次规划、调整,形成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再设计的良性循环。
(4)学生问卷调查的实施与分析。采访了三届共90名学生,让他们评价一系列的活动,并给出一个评价等级,用0(表示“强烈反对”)到5(表示“很赞成”)六个等级表示。经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学生对16项问题的评价等级均值都大于3(等级值0~5,中间值为3),结合学生考试试卷的分析及电子线路实践实验成效的分析,可以看出:
1)在学习内容方面,虚拟学习系统中设计了必要的学习者参与活动,有具体的练习与反馈环节的设计。网络学习内容分析到位,知识点大小合适,教学序列设计合理,包含必要的例子。“电子”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作用是肯定的。
2)在教学实施方面,对于混合学习整个过程的组织学生满意度尚可。教学前有效激励学习者并告知学习者学习目的,有必要的入门技能测试﹑前测和后测,且测试题目和量表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学生能够运用中英文紧紧围绕知识点展开学习。虚拟学习环境的使用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虚拟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愿意使用该系统来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以获得问题的解答。
3)在学习效果方面,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能力发展方面有收获,授课教师也从中获益匪浅。将课堂与虚拟现实系统结合的混合学习方法比传统课堂教育学习效果更好,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多。混合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比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
通过对三届学生的调研结果分析,大多数学生对“电子”课程的虚拟双语学习环境持肯定态度,混合式学习的双语教学模式总体上契合学生的需求。然而虚拟学习系统设计的各知识点的解析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系统所设计各章内容的学习方式也不能完全适合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虚拟学习系统的功能设计受目前所掌握的开发技术的限制,系统的交互水平影响和制约着“电子”课程双语教学质量。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程度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被新颖的虚拟学习环境吸引,离理想使用效果有一定差距,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等还有上升的空间。2012/2013年学生对“电子”课程双语教学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正面评价程度比2011/2012年学生高,是因为后面一轮试用时对混合式学习的设计、虚拟学习环境的学习内容、使用方式在结合前一轮教学评估的基础上做了相应改进,需要更加深入研究混合式学习规律和虚拟学习系统软件功能及实现,进行更为全面的设计研究。
四、结束语
对“电子”课程双语教学实施混合学习研究,实践结果表明,面向混合学习的双语教学设计模式是可行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的实施过程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和开发要以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规律为依据。“电子”课程双语教学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式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33.
[3]李恬.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87-191.
[4]王靖,陈卫东.高校双语教学的系统化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11,21(7):67-71.
1. 电子书包项目是教育科技技术的一种,其本质是工具。
首先,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教学而言都应该定位在辅助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取代课堂教学的工具。具体到语文而言,电子书包可以是教师课前的备课资料库。其次,电子书包也可以是教师课堂上的多媒体辅助工具。借助电子书包中的网上学案,教师可将学案直接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书包中,为课堂上学生学习提供直接的可视电子版文档。再次,电子书包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课后的无纸作业练习本。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主题讨论、课后作业和测试题等多种样式布置作业,学生直接在线完成作业,然后无纸化提交,对于选择题的批阅借助相应的软件自动生成,对于非选择题则可借助主题讨论等形式进行网上点评。
2. 电子书包进入语文课堂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当前的电子书包具有四个典型的特点:一是移动便携;二是互通互联,通过网络共享资源;三是课程与资源丰富;四是适用于教学的软件较为生动直观。电子书包相对于传统的的教学手段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数据优势,在当前越来越追求资源的节约的社会背景下,肯定会引领下一代教育技术革命的科技创新。
3. 语文教师要有主动开发课堂新教学内容的意识。
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科特点等来开发有电子书包参与的新的授课课型。平时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的教学内容难免会有缺失,特别是语文课堂,大量的学习实际上需要在课外来进行。然而,学生的课外学习往往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加之语文学习的短时成效远逊其他学科,语文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准备一些教学内容,借助电子书包这一平台,让学生有目的进行课外学习,估计学习效果会更好。
4. 语文虚拟课堂要有生动的引导,不能单纯的以学习任务来要求学生。
电子书包是虚拟课堂的有效载体。而虚拟课堂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空距离,不像学校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任务引导。语文教师如果能利用好电子书包的虚拟课堂,认真设计有趣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往往会取得极佳的效果。
5.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好电子书包。
首先是认识上要有突破。电子书包对学生吸引力最大的肯定是它可以玩游戏的功能,这也是教师最大的担心。尽管教师会强调不能用电子书包玩游戏,仍会有学生偷偷地玩。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让学生利用电子书包来做作业,听讲座,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尽可能少的把它作为游戏平台。其次是大胆的放开,电子书包必须通过WIFI上网,而高中住校生在校园内往往会受到这方面的约束,如果学校限定在一个时段让学生自由使用,也能达成较好的利用。再次是要正面、积极的引导。学生思想的惰性和自律意识肯定要弱于成人,教师要经常的提醒督促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书包。最后,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自律。对于好学的学生,当他发现电子书包的好处时,他肯定会充分利用,并且会带动其他同学合理利用。
二、电子书包与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
教师的观念转变了,随之而来就应该是教学行为的改变,没有教学行为的改变,观念的转变也只能是停留在理想主义的阶段,缺少对现实的革新,不能取得教学效能上的进步。在电子书包应用的背景下,怎样变革教师的行为呢?我认为,教师应用电子书包时,教学行为的变革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课堂要发挥电子书包的长处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不管是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清晰,教师心中一定要有“我准备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的意识。在应用电子书包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充分考虑电子书包的优缺点,制定可以充分发挥电子书包长处来高效达成的教学目标。
如果语文课堂上需要学生完成资料搜索、疑问汇集、作业提交和参照学习时,电子书包的优势立马可以显现,语文老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完全可以在这几方面多下功夫。至于其他的教学内容,由于课堂操作的局限,显然不便于电子书包在课堂上的操作。
而在语文的虚拟课堂上,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有系统性,并且要难易适中。虚拟课堂是对常规课堂有益的补充。虚拟课堂的教学不比常规课堂的教学,教师无法直接约束学生,必须依赖学生的自觉和适当的任务布置。如果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太过于随意,不成系列,学生的学习就会处于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之中,让他们容易形成可学可不学的认识,进而产生学习的惰性。
2. 语文的虚拟课堂要充分结合电子书包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即“你准备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很多时候,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教师常常会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电子书包的常规课堂和虚拟课堂采用的教学策略也虽然会因课、因人而异,但也有着一些通用的策略。
虚拟课堂上提问的策略非常重要。常规课堂为了解学生是否落实了课堂知识,教师常常会采用直白的提问。直白的问题往往答案是单一的,这在虚拟课堂上显然行不通。在虚拟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某个主题讨论,往往与提出的是什么样的主题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