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7 15:09: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篇(1)

作为世贸成员国,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享有更多的便利。然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许多中国企业没有丝毫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盲目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很容易导致失败。如何选择正确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困扰着很多的国内企业。

一、当今国际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进入方式

现在国际上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有合资企业和独立子公司两种。这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适用条件也各不相同,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特点选择。

1. 合资企业。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来相互独立的企业共同拥有的企业。与当地公司建立合资企业长久以来一直是打入外国市场的流行方法。最典型的合资企业是一半对一半的企业,各自向合资企业派出管理队伍,实现共同经营。当然也有些合资方取得多数股权,从而对合资企业有较强的控制权。

合资企业的优点主要有:(1)企业可以得益于当地的合作伙伴对东道国的竞争态势、文化、语言、政治体制和商业运行机制的了解。例如,很多的美国公司在对外投资时,主要是提供技术和产品而当地伙伴则提供在当地市场上竞争所需要的经验和对当地情况的了解。(2)当进入外国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很高时,当地伙伴可以分摊这些风险和成本。(3)在很多国家,由于政府部门的规定使得合资是唯一的选择。

合资方式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合资有可能使得对技术的控制权落到合作伙伴手中。解决的方法之一是争取成为控股方,这样就可以取得对技术的更大的控制权。(2)合资企业可能无法获得为实现经验曲线和区位经济所需要的对子公司的控制。同时,也不能够使企业获得为协调全球战略所需要的对子公司的控制。比如说,公司出于全球竞争的需要,可能会要求某子公司在当地做一些战略牺牲,损失一些利益。面对这种要求,当地的合作伙伴几乎是不会接受的。

2. 独资子公司。所谓独资子公司,也即投资企业占有100%的股权。在外国市场上建立独资子公司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在当地创建新的公司;其二是兼并当地的现有企业,并利用兼并企业来促进在当地的产品销售。

独资企业的优点主要有:第一,有利于发挥企业以技术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独资公司可以将技术外漏的风险在制度上降至最低。因此,是高科技企业的首选;第二,投资企业可以对独资子公司进行严密控制,使之为企业的全球战略服务;第三,独资的方式有利于企业实现经验曲线经济和区位经济。

独资企业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建立独资子公司是成本最高的直接投资方法,投资企业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是最大的。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应该采取的方式

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缺乏足够的国际化管理人才,跨国经营的经验也少之又少,资金实力也无法和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因此,我国企业现阶段的投资方式应该是合资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1.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是立足于国内市场的。这些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经营观念、资源配置都是与国内市场相适应的。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对国际经营知之甚少,尤其是在观念上相对封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投资国外建立独资企业,投资失败的风险很大。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 ,进行多样化试验 ,利用被购并企业现成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 ,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 ,学习到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那些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作为投资对象的企业来说,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将使这些企业受益非浅。不仅可以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加快资金周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合作,可以学到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培养我国企业自己的国际经营管理队伍,加速企业自身的成长。而对于投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比较混乱,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完善和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及时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竞争环境、政府运行机制就显得非常的关键。在这方面,当地合作伙伴有着先天的优势。

2. 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的发展始终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因此,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不可能象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那样有着庞大的资本做后盾。如何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是我国企业现阶段在对外投资中应首要考虑的问题。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不仅可以减少投资成本,而且可以分摊投资风险,可谓一举两得。

3.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降低国内的失业率,保护本国民族工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规定某些行业外国企业不得独资经营。这时合资经营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方式。

4. 采取合资企业的方式也有一些困难的因素。首先,采用合资的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合同期限的问题。任何合资都不可能是永久的,有限的合作期限将使得企业或多或少有一些短视的行为。等到合同期满之后,很多企业会发现一开始制定的战略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此时,无论是谈判延长合同还是自行建立独资企业,都将处于一种不利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在合作开始就应该有明确的战略和具体的时间表,眼光要放的长远,不打无准备之仗。其次,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好的合作伙伴应该具备3个条件:(1)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2)对合作的目的的认识与本企业大致相同;(3)好的合作伙伴不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机会主义地利用合作伙伴。因此,我国企业在寻找当地合作伙伴时应该从这3个方面来考察,力争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5.我国企业所拥有的绝大部分技术都是标准化的成熟技术,在技术保护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同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本身的优势就是小规模生产技术,经验曲线经济对我国企业来说不太适用。另外,我国企业整体上还刚处于对外投资的初始阶段,投资规模一般都不大,目前许多企业还谈不上所谓的全球战略和布置全球生产体系(但是,全球竞争的观念还是应该建立起来的)。如何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才是整体上资金短缺的中国企业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因此,就目前情况来说,合资的投资方式是最适宜的。

当然,我们这里是就我国企业的总体情况来讨论的。对于我国的一些大型的龙头企业集团,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远集团、海尔集团等,是完全有实力在海外建立独资子公司的,从而可以避免合资企业所固有的一些难题。而且更有利于这些企业集团逐步形成自己的全球战略,建立完整的全球竞争体系,最终成长为成熟的跨国企业集团。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入策略

1. 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和完善的服务。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对这两方面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日本人提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存亡”、“ 顾客是上帝”。日本企业把质量管理贯穿到供、产、销的全过程 ,由依靠少数管理人员和产品检验员把关来保证质量,变为发动企业全体职工进行“全员质量管理”。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尽力解决国外用户的各种困难,让经销公司和服务商店同步运行,设立广泛的服务网点,通过送货上门,提供配件,包退包换,帮助安装,培训人员,以及周到、及时的维修服务, 使用户满意、放心,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这些都值得那些准备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好好学习。

2. 避强击弱的目标市场的选择策略。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脱离了目标市场的经营活动是盲目的。日本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实行避强击弱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避开美国等当时的强国 ,首先在东南亚以及相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营销 ,然后扩大到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最后才致力于发达国家。这一点值得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注意。我国大多数企业资金技术实力不强,在对外投资活动中应该注意避开大型的跨国公司集团,首先在自己熟悉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展开有限的投资,积攒实力和经验,然后逐步向欧美市场挺进。

3. 努力打造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一定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中国的许多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非常薄弱。在商品经济中,品牌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没有品牌就象一个人没有名字一样。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1956年,索尼的盛田昭夫带着他的晶体管收音机去开辟美国市场 ,美国的买主们深为索尼的发明所吸引,很快就有一万台的定单 ,其中一家大公司提出 ,如果能用美国的商标出售索尼的收音机 ,他们愿购买十万台。但盛田昭夫拒绝了,他要创出自己的品牌。1983年,索尼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3亿美元之多。

4. 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首先,广告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注意广告的本地化。企业进入一个市场时,离不开广告宣传。在做广告时一定要注意应符合当地消费者日常生活,顾及当地的文化习惯和传统观念。这里我们可以看看日本公司在中国的广告语:丰田公司的“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东芝高公司的“此时无霜胜有霜”,真可谓是独局匠心。其次,我国企业在当地做广告时要注意聘请当地的广告专家和社会文化顾问为公司广告提供咨询,以使广告发挥更大的促销效益。这是因为与国内市场广告相比,除了面对的消费者不同、消费心理不同以外,还要受当地国家政策、法律、文化传统、社会观念、风俗习性等因素的制约,国际广告更应重视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和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篇(2)

一、主要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比较

1.跨国并购

跨国购并是指国际投资主体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并取得该企业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和控制权,把该企业直接纳入自己的经营体系的一种投资行为。

(1)跨国并购的优点:①迅速获取资产,灵活进入市场。跨国并购避免了在东道国进行厂房,办公用地的建设, 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即使对原来的并购企业有所改造, 项目的建设周期也大大缩短,能够快速地进入东道国目标市场。②低价获得资产,获得市场份额。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往往选择公司运营遭遇困境的当地公司,因而能够压低并购价格。同时,由于被并购的公司的客户关系市场渠道仍然存在,跨国公司能够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③便于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多角化经营。近年来,跨国并购发展迅速,跨国公司为了超越自己原有的经营范围,在缺乏有关新行业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时,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是实现多角化经营行的有效途径。

(2)跨国并购的缺点:①投入大。跨国并购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外汇现金且难用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和技术折价投入。②文化差异大。由于被并购企业在本国环境中成长,其经营制度,管理方法等与跨国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若有人事管理或财务控制等方面的不当,容易造成跨国经营的失败。③价值评估存在困难。在评估现有企业时,涉及到固定资产原值、使用年限等许多技术参数。此外,还存在东道国和本国的会计标准可能不同、虚假或错误的财务报表等问题。④东道国限制多。由于并购对东道国裁员和市场势力等经济方面的不利影响,东道国政府对并购的干涉与限制较多。

2.新建企业

新建企业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依据东道国的法律,在海外目标市场通过创建新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一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1)新建企业的优点:①投资者在较大程度上把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对于新建企业工厂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跨国公司能够独立地选择,极大程度上控制了资本的运营。②在资金投入方面,跨国公司可以利用专利、技术、材料、设备等作为资本投入来弥补外汇资金的不足。③在组织控制方面,不存在对原有企业制度适应的成本和并购方式下双方建立信任磨合适应方面的成本。风险小,麻烦少,可以无障碍地实施自己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风格理念。

(2)新建企业的缺点:①因需要一定的建设期,所以进人目标市场相对缓慢,从而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获利,使投资成本回收期相应延长。对于某些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幅度巨大且频繁的产品,这方面的风险必须加以慎重考虑。②以新建企业方式进人国外市场,必然涉及到原有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问题,因此新进入的企业通常会遭遇到来自多个方面的狙击,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进入初期的生存竞争非常艰难,风险也大。

3.独资企业

独资企业是指根据东道国法律,经东道国政府的批准,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资本全部由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一种企业经营方式。独资企业是目前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

(1)独资企业主要优点是:①外国投资者独立进行经营管理,具有充分的自。独资企业能避免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目标进行经营管理。由于投资者拥有经营管理的绝对控制权,跨国公司能够确保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统一的战略目标实行经营活动,易于贯彻如实行价格转移等经营策略。②独资企业能够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垄断技术优势,避免母公司的在技术与经营战略方面的泄露,维护了跨国公司的利益。

(2)独资企业不足:①由于建立独资企业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且经营环境不甚熟悉,故风险较大。因此,除非跨国公司在财务、市场运作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否则不要轻易采用该方式。②由于当地政府往往对独资企业有所限制,也难获得当地企业的合作。这对跨国公司是极大的挑战。

4.合资企业

合资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投资者在东道国境内,经东道国政府的批准,依照东道国法律设立的合资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股权式合营方式。

(1)合资企业主要优点 :①外商进行直接投资采用合资企业,能够减少出资额,降低经营风险。其原因是虽然世界总的投资环境在逐步改善,但仍存在让外商担忧的地方,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法制环境、政策的稳定性、政府行政干预等方面。②能取得当地合资者的帮助,充分利用合资方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信誉,方便地获得当地市场信息。

(2)合资企业不足:①容易造成分歧。合资双方由于在企业文化、管理上存在分歧,外方注重的更多的是如何获取最大利润,并把合资企业纳入其全球战略系统,而东道国那方则在乎的是就业、稳定甚至政绩等很多非市场因素,思维不同造成合资双方发生矛盾。②采用合资企业进入方式对拥有技术优势的进入企业,容易造成技术和其他商业秘密的泄露,从而处于不利地位。

二、中国企业主要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考虑因素

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是并购还是新建,是合资还是独资,应在权衡各种方式的优劣利弊基础上,结合企业投资目的、产业特性等因素做出正确的选择。

1.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

中国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目的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并购和合资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首选。并购和合资进入方式使得中国技术人员置身于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环境中,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因此为了减少进入成本和时间,学习先进技术,进入技术程度较高、进入障碍较少的发达国家市场,采用并购和合资的方式是有利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资本的跨国经营,而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因此,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应符合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战略导向,直接从国外取得低成本的自然资源供给,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此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合资为主,其原因有三:一是合资经营还有利于与东道国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有助于风险的共担资源的共享,确保长期稳定的海外资源供给;二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各国都有严格的控制;三是资源开发型的投资规模一般较大,合资有利于对投入资源的分担。

2.中国的行业特性

目前,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这些产品国内市场已经饱和或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其出口又面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激烈竞争,而且还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来转移富余的生产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这些行业是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对象。投资市场主要某些相对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均有某些限制和制约,而对于企业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如果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目标是实施跨国发展和控制时,为了更好地贯彻企业的战略意图,可采用新建方式。为了充分利用当地合资方的市场开发优势,快速占领市场和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更好地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合资方式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己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然席卷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企业间的竞争不仅突破了行业、地区的限制,而且淡化了竞争对手的国籍。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化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全球化经营战略,进行对外投资。中国企业由于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薄弱。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要结合东道国的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进入方式。以下是在主要投资方式选择的建议下为了更好地加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些建议。

篇(3)

二、理论综述

对于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实证研究方面,许多学者以折衷分析为基础,通过对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拓展和深入,从实证检验角度来研究影响跨国企业选择方式的产业特有性因素、国家特有性因素和企业特有性因素(包括企业战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折衷理论。

Caves(1982)发现,只有某些行业的企业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小企业处于成本的考虑,不能进行队伍外直接投资。Errunza和Swnbet(1981)检验了FDI理论的一个观点,即由于市场(产品、要素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跨国投资企业将借此获得相应的垄断租金,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结果显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其市场价值呈系统的正相关关系。Kim和Lyn(1986,1987)的研究,则进一步证实了市场不完全性使得拥有垄断优势(尤其是无形资产优势,如研发、产品差异化等)的企业,通过跨国投资获得了超额利润。Doukas和Travlos(1988)通过研究美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外国市场的股价效应,说明跨国公司利用市场不完全提高了市场价值。

三、模型分析

模型的数据来自于万方数据库,数据库共收集了两万余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料,且数据每年更新,数据可信度较高。最后确定了192家企业,其中独资企业71家,合资企业121家。

影响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方式的因素非常多,模型只是选取其中的部分指标量化,主要原因在于许多的数据无法获得。根据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相关数据,模型选取11个变量,因变量Y和自变量X。

1、模型形式

由于本文中外商面临的是建立独资或合资两种选择,因变量取值为0和1,所以将采用二元选择模型。假设一个与x与关的指标变量y,用y是否超过一个临界值决定y取1和0(如通常取0作临界值,y>0则y取1,否则取0),在这里Y就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方式选择,采取独资取值1,合资取值0;即建立:Y=Xβ+μ,(Y=0,1)。

2、理论假设

(1)区位因素

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建设、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而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比较低,投资的环境也不完善。根据中国各省市的经济特征,将中国划分为以下三个地区。

地区一: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这四个城市具有相似的特点: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融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差别不大(X1:企业地处4个直辖市的取值为1,否则为0)。

地区二:包括五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和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威海、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防城港,这19个地区在中国范围内的开放程度最高,拥有相对自由的投资环境(X2:沿海开放城市还应包括上海和天津,但在地区一中已有这两个城市,所以这里就不包括在其中。企业地处5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取值为1,否则为0)。

地区三:包括除上述地区外的所有内地省市,这些省市享受的特别经济政策较少,经济相对不发达,当地政府经济的干预相对较多,对外商投资者来说,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现和不确定性(X3:除上述地区以外的取值为1,否则为0)。

因此,预测在不同的地区,跨国公司会选择不同的进入模式。

(2)来源地因素

来自不同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外国投资者,将选择不同的FDI进入模式,这与外国投资者母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和社会文化特征等因素有关,也和母国企业的总体特征有关。与东道国文化越接近,外国投资者就越容易了解东道国的文化环境,而东道国也越容易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拥有较多的专有性资源。

因此在衡量外商母国和我国文化的相容性时,考虑到港澳台与内地同属于华语圈,差异最小(X4:港澳台地区取值1,其余国家和地区取值0);其余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大都受到儒家文化影响,也有一定的文化相似性(X5: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取值1,其他国家地区取值0);其余的国家和地区与我国文化差异较大(X6:除上述国家和地区以外的取值1,否则为0)。所以将来源地分为三类,并预期不同的来源地跨国公司会选择不同的进入模式。

(3)企业因素

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因素有很多,在这里选取可以量化的若干变量,这些变量与企业的规模,投入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预测它们与企业的选择也是有一定的联系。X7:经营年限;X8:职工人数;X9:注册资本;X10:年营业额。

3、实证

建立logit模型,Y为因变量,X1,X2,X3,X4,X5,X6,X7,X8,X9,X10,为自变量,采用EVIEWS软件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发现X1,X4,X5,X6,X8,X10的Z检验值的相伴概率P大于10%,也就是他们的Z统计量在10%水平上不显著,对所有自变量作简单相关性检验,发现X1和X2、X3以及X4、X5、X6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舍弃X1、X4、X5、X8、X10再次建立相关自变量的LOGIT模型,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各变量的Z检验值的相伴概率P都小于10%,说明它们的Z统计量在10%水平上显著,特别是X2、X3、X6、X7在1%的水平上显著。

根据结果显示出在Y=0的观察值中,当前模型有98个值分组正确,而零模型全部正确。可以看出,虽然这时零模型分组正确个数比当前模型多,但如果加上Y=1的观察值的分组情况,还是当前模型更优(199>167)。比对恰当比例62.97%,说明预测效果还可以。总效果百分比为21.48%,说明当前模型有比零模型更优的预测效果。可以看出,在167个Y=0的个体中,Y=0的期望观察值数有94.58个,149个Y=1的个体预测期望值是77.52,比起零模型,它提高了4.30个百分比,提高率为8.63%。因此比较而言,logit模型显然更合适。

将数据按照软件自定义的方式分成10组,对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HOSMER-LEMESHOW统计量和ANDREWS统计量分别是8.8895和10.8805,他们的X2检验相伴概率P值比较大,分别是0.3517和0.3669,表面不能拒绝零假设,应认为模型拟合程度是高的。

4、结论

(1)区位因素

在进入模式选择回归模型中,X1的系数是负数,并且没有通过显著程度检验,这说明投资企业在考虑区位因素时,对被投资企业是否是直辖市,并不十分的介意。X2和X3的系数是显著的,这说明相比较而言投资企业更关注的是被投资地点。X2和X3的系数是正,这表明在中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跨国公司倾向选择独资企业。在中国的不同地区,进入模式的选择倾向是存在的。他们在选择地区的时候可能更为关注的是其开放程度,以及所处的地区是否交通及配套的设施健全。由于实证研究将区位作为虚拟变量来代替,这就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具体的区位因素,而未能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在不同的区位,FDI进入模式选择会产生不同。

(2)来源地因素

篇(4)

数据来源:人大重阳网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并购两种主要形式。绿地投资是指我国企业通过在国外或港澳台等地区直接出资建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跨国并购是指我国企业收购或兼并外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其资本移动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国际间接投资。股息和分红是对外直接投资者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投资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也往往大于对外间接投资者。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影响

1、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可以更好地充分地利用东道国当地的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优势,不断开拓国外市场,通过规模经济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越过贸易壁垒,保护出口市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外来企业的冲击,通常设置各种各类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而中国企业、政府或个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投资国直接建立企业或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很好的越过这些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实现对本国市场的保护。

3、推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程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深入发展,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经济开放水平,优化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格局。此外,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的迅速发展也必然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一种对外资本输出,有利于改善由于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外汇储备量较大等问题。

4、谋求低成本,分散风险。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国外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比如在非洲、拉丁美洲等相对落后地区进行投资是因为那些地区人力资源成本较低,资源丰富等。此外,那些落后国家一般来说会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或扶持。这样,我国的投资者就会以低成本进入外国市场,从而获得取得较高利润的可能性。此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区分开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

5、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但在一些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通过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然后将这些生产技术和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带回国内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外一方面,通过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在我国处于产品周期末端的产业转移出去,为新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弊端

1、投资金额较大,投资周期较长。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东道国或地区直接建立企业或取得东道国企业的占有绝对优势的股权等方式来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所以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投资周期也相对较长。

2、东道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东道国一般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比例,投资期限,投资领域等进行限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篇(5)

(一)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对停滞的10年。在这10年中,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仅为5%,这使得美国一度成为直接投资的净输入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年均26.8%的速度高速增长,投资规模也迅速扩大。1999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增至1358.1亿美元,是1989年的3.6倍。2003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超过17889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191.88%,平均年递增14.32%。

(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开始向亚太地区倾斜。战后至今,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在空间分布上是相对稳定的。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因为与美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而在美国FDI总额中占有50%以上的份额。其次是加拿大,由于与美国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也占有美国FDI中的不小份额,约为12%。然后是对拉美和亚太地区的投资,而对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很小。发达国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证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正确性,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理位置邻近是影响对外投资中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在对欧洲地区的投资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迅速扩展了对其他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亚太地区因为有着广阔的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成为拉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2002年美国对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占其投资总额的17.7%,比2001年增长96%,遥遥领先于其对欧洲(49.3%)、加拿大(-16.9%)与中美洲(-67.1%)的投资增长率。

(三)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产业。二战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占第一位的是矿业石油业。20世纪60年代对制造业的投资开始超过矿业石油业上升为第一位;70至80年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制造业的投资增长率放慢,对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大为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重点逐步转向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截至2002年,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为29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占对外投资余额的比重为25.8%;金融业(不含银行)为257.7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3.9%,其占对外投资余额的比重为15.1%;其他类(包括不动产、其他服务业等)为487.6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0.4%,占对外投资余额的比重为34.3%。

(四)跨国并购、利润再投资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绿地投资一直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公司的跨国兼并活动风起云涌,跨国并购方式也开始迅速增加。整个20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57%。尽管由于跨国并购案的成交金额存在跨期支付问题,但从总体情况看,跨国并购无疑已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另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以利润再投资为主要方式。2002年美国新资本对外投资为181.0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64.1%;而利润再投资为760.5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6.2%。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良好的收益状况。

二、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变化动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都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促使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发展为美国扩大其对外投资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一方面,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拓展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另一方面,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东道国市场环境的改善大大降低了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成本。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在筹资时的利息成本;同时,全球金融市场的24小时运营,也大大便利了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其公司体系的筹资和资金分配。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变化。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金融和投资三方面影响着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第一,由于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自由,突破市场壁垒,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等传统影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大大减弱。而降低生产和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的竞争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获取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技术人才,正是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随着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与国际接轨,从而降低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对外经济交易中的汇率、利率风险。另外,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为美国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进行就地直接融资提供了条件。第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商投资的态度由消极转向积极,这使得美国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成为可能。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服务贸易额的自由化发展促使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流向发生变化。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990~1999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是1982~1989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5.4倍,1995~1999年5年中,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是1990~1994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倍,超过了1983~1994年12年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和。由此可见,90年代后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与服务贸易自由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四)经济全球化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美国跨国公司在其投资方式上选择了“兼并”。第一,贸易全球化使得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并购正是凭着它节约固定资产投资时间、迅速抢占当地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优点而成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争夺国际市场最快、最有效的手段。第二,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各国对其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取消合资要求、取消对外商拥有多数股权的限制等措施都大大便利了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的直接投资。第三,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金融市场的更紧密联系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这不仅为跨国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巨额资金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跨国公司迅速、大规模调动资金提供了方便。

三、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影响

(一)对美国本国经济的影响

1、有助于拉动美国的消费与投资。正因为对外直接投资能带来更高的利润率,美国的大量资本在上世纪90年代才纷纷流向国外。1991至2000年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收入高达10987.50亿美元,超过这期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出(9109.23亿美元)。巨额投资利润的汇回,在美国转化为投资、消费,直接带动美国经济的增长。

2、对外直接投资推动美国的出口。相关数据表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与该国的出口量呈正相关关系。战后以来,美国跨国公司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投资,建立起三万多个生产和销售的分支机构,目的就是占领当地市场和向其他市场渗透,以利于美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1989至1999年美国跨国公司内部出口加上其他美国公司对外国分支机构的出货从1025.58亿美元增加到2088.49亿美元,增长率为103.64%。由此可见,美国跨国公司的外国分支机构对于带动美国出口有着巨大的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的出口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篇(6)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篇(7)

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介评

在讨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前,很有必要先对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予以简单评价。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外可谓众说纷纭,但从学术渊源或其基础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体系;另一个是以产业组织为基础的体系。前者是宏观分析,即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之一是完全竞争;后者是微观分析,即从企业层次出发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是不完全竞争,由于完全竞争假设与经济生活的现实相距太远,同时从微观层次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切合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需要,故后者是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从微观方面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费农、约翰逊的区位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明国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邓宁在总结了这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这些传统理论的集大成者,二十多年来这一理论成了解释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典与主流。

邓宁认为,前几种理论都是孤立的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因和行为机制,而实际上,直接投资只是跨国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经营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优势论和区位理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类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这三类优势的拥有程度作为垄断企业跨国经营方式选择的依据和条件。按照邓宁的看法,跨国直接投资发生的充分条件是需要三个优势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客观地讲,虽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内容上只是一种“综合”,没有多少创新,但它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华,运用多种变量来分析解释跨国公司外直接投资能力,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困此相对其它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该理论是根据西方私人对外投资行为提出来的,难以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

1、该理论过分强调了跨国经营企业的既有优势,即各种优势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由于跨国企业是在与本国环境不同的东道国内动作,强调企业本身拥有某些优势以抵销跨国竞争的额外成本,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以邓宁为代表的优势论者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进行跨国投资,并且把这种认识从企业推广到国家,这是不太吻合现实情况的,事实上,并不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已突破主流优势论者的论断,发展对外投资,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还直接向发达国家投资。这种现象给优势论者以沉重的打击,究其根源,优势论者至少忽略了三点:一是企业跨国竞争的优势具有相对性,而非邓宁所说的绝对化;二是跨国经营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中积累;三是这三种优势具有互相替代性。

2、该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来自理论视角来展开分析,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间的利益联系。前面所述的优势理论,基本上以企业作为不受国家任何直接干预的独立主体为前提,这在一些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可能是恰当的,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这种抽象并不恰当。在这些国家中,国有制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同国家利益息息有关。国有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活动,通常也是国家贯彻特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析跨国投资动因时,完全不考虑国家的利益追求,是不适当的。

二、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前面的论述表明,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既有优势,这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是不相符的。作者认为,必须从这一理论的缺陷及其与现实的差异寻找突破口,来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1、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并且优势总是相对于同一市场中同一行业的其它企业而言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不同国家企业的总体实力对比上看,发达国家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如果深入到具体行业看,不同国家的企业则又各有所长,从而各自有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在对外投资领域,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的企业在进入不同东道国市场,企业优势对比的这种相对性就更为明显。我国的某些制造企业在进入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时,其密集使用劳动和规模较小的设备和技术,就可能比发达国家先进但密集使用资金的企业更受欢迎。

2、作者认为,跨国投资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以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对于一国企业而言,只要国外确实存在着可供自己利用的有利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国内暂时没有或不易取得的,企业就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谋求这种优势,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公司,如丰田、可口可乐、雀巢等一开始都是在具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通过跨国经营才成长壮大的。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可以用这些有利条件获得发展的机会,使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更为强大,目前我国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同样可以走出去,获得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现从小到大的迅速成长,积累自己的优势。

3、前面谈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它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之间的利益联系,这是不适当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者认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不失为国有企业改革走出困境的一条新思路。

(1)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现成的外部环境。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关键环节之一不在于企业本身,而在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如规范的市场行为、成熟的法律框架、社会保障制度、发达的劳动力市场等。在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的经营效益并不差,但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却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从而也压抑了其发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可以使国有企业直接进入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真正地显示其效益,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2)企业的产品结构可以得到调整。国有企业整体效益较差的一个原因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条件下无法继续生存。海外经营可以使一部分产品向正在起步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为国有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3)创新是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源泉。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方式,从企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给到生产的工艺,方法和生产的产品以及它所面对的市场和企业生产的组织体系等方面都将面临一次彻底的创新。这必将对我国的企业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有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工贸企业、金融性企业、服务性企业等多种类型。但总的来说,规模少而分散。而国际竞争是规模与实力的竞争,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往往是大型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具有海外投资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1、大力发展实业型跨国公司。规模化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之一。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化水平普遍很低。为此,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等措施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发展以大型企业为核心,融资本、生产、技术为一体的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并以之作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另外,要鼓励已有的企业集团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投资,以便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充分发挥综合商社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我国旧的统收统购的外贸经济体制使得工业和贸易二者脱节。若用综合商社的形式,将两者联合,使工业企业较强的投资生产能力和外贸企业拥有的国际营销网络及经营经验相结合,再加上跨国银行强大的金融支持,则可大大提高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因此,综合商社组织是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理想的投资主体。

(一)投资方式战略

1、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灵活多样。一个国家的自身经济状况从一个方面决定了它对外投资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自身资金比较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过剩型”对外投资,相对来说,机会成本较大。为了更有效地回避和防范投资风险,更充分地利用东道国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享受更多的东道国投资优势待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较快地占领东道国市场,选择合资的方式对我们比较有利。

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和动机也决定了应以合资方式为主。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起点较低,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规模方面,还是从体制因素方面来说,都不明显,有的方面甚至还处于劣势,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学习和获取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外资为主。以合资方式进行投资,有利于我们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且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便于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当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是由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企业的对外投资动机三个基本因素共同决定的。以上意见只是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总的看法,具体到每一个投资项目,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相机决策。

2、应该重视以实物出资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国内正处于一个产业调整、结构转变的时期,前一段时间由于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等原因造成的国内产业内部过度竞争、生产能力过剩等现象将得到比较彻底的清理。在这一过程中将释放出许多闲置的生产设备和其他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选择适合的国家和地区,以实物出资的方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这样不但促使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变,减少了浪费,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使其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3、应重视直接对外投资中的跨国购并方式。目前跨国购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我国对这种方式还不太熟悉。跨国购并具有其它投资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购并进入比新建更为优越。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海外投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选择地加以灵活动用。

(二)地区选择战略

目前,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港澳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不难看出,投资过于集澳和发达国家,而忽视了最广阔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关系较好,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很大,而中国企业又具有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占比较优势的技术、设备、原材料、要素等。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创造比较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具体选择哪些国家呢?作者认为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一是本地区、本行业的优势与经济技术条件:二是是否符合东道国规定的优先发展领域,能否享受优惠待遇;三是考虑利用当地资源和带动国内商品出口的程度;四是能否做到投资少,见效快,共同受益;五是分析各国投资环境、考察项目的发展前途。

(三)宏观支持战略

篇(8)

一、世界直接投资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后,FDI继续发展,2007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达到18333.24亿美元,远远高于2000年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

2007年发达国家的流入量达到12476.35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32%,美国仍然是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欧盟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最大的地区,几乎占发达国家总流入量的三分之二。

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在2007年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4997.47亿美元,具体来看,所有发展中地区的FDI流入流量几乎均有所上升。

二、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分析

FDI有两种进入方式: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和各国经济自由化加强,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存量和流量规模日趋庞大,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00年,全球跨国并购总价值达到1.1万亿美元,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五分之四。一般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较容易受跨国并购的影响,因此,这段时期跨国并购比新建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得更多。

2003年跨国的企业购并投资件数4500多起,在发达国家方面,美国是首位的跨国企业并购投资对象国。而在发展中国家方面,中国列首位,但在全世界则列于第四位。2003年跨国企业并购投资额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私有化进程的延缓或终结。

2005年跨国并购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均有所增加:金额增至7160亿美元;交易量增至6134宗,已接近1999年跨国并购达到第一次高峰时的水平。这样高水平的并购尽管是跨国公司战略选择的结果,但也确实受到全球证券市场复苏的推动。

2006年,并购仍在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中占很高比例,但绿地投资也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由于公司盈利的增长,利润再投资已成为内向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约占2006年全世界外资流入总量的30%,单在发展中国家就占到了一半。

2007年,跨国并购交易的金额达到1.637万亿美元,比2000年创记录的水平增长了21%。因此,从整体上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2007年全球跨国并购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三、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1、中国应增加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也相当丰富,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增加跨国并购,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年在世界范围内,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要进一步发展本国经济,就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采取并购的方式可以利用别人原有的销售渠道,与新建相比,节约成本。

2、培养跨国管理人才。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中印两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与潜力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之一,相形之下,对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却鲜有关注。事实上,中印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悄然起步,而且呈迅速发展之势。一方面,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来看,除受2002-2003年全球FDI流量滑坡的影响而有所下降外,两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均大幅上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1.06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到161.3亿美元,10多年间增长了152倍;而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在1995-2006年期间也从0.38亿美元迅速扩大到65亿美元,增长了171倍。另一方面,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中印两国的跨国公司数量在过去10年间分别增长了805%和809%,而同期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增长率仅为47%。值得注意的是,中印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在规模上扩展迅速,而且在主体选择、行业重点、地区格局、方式选取和投资绩效等方面也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竞争优势,并对国内宏观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对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其经济效应进行比较,借鉴印度近年来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中印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比较

(一)投资主体类型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多为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国有跨国公司,所有权形式呈现出浓厚的政府干预成分,在金融服务、船运、能源等行业,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在我国对外投资领域的日趋活跃,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开始下降,但仍然没有改变其主体地位的特征。据商务部统计,国有企业约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近5成;其次是民营企业,大约占近3成;外商投资企业增速显著,已占有1成的比例。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私营经济较为成熟,私营企业实力较强,目前已有36个工业家族年产值在10亿美元以上,不仅成为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而且产生了以塔塔(Tata)、安巴尼(Ambani)等为代表的一批颇具国际竞争力的私营企业。除了造就出一批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竞争的大型跨国公司以外,印度中小企业也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软件服务业,这一点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据统计,2002年印度软件业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占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47%,足见其国际化程度之高和竞争力之强。

(二)投资规模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虽然起步较晚,但其规模增长迅猛。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年均仅为4亿美元,到90年代增长为23亿美元,截止到2006年底其累计额已达到733.3亿美元。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望达到700-1000亿美元的年输出规模。与之相似,1996年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只有6亿美元,但截止到2006年已增加到152亿美元,甚至在2007-2008年度有望超越同期吸引外资的规模。

一方面,无论是从存量指标,还是从流量指标来看,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均与中国相差悬殊,这与两国经济实力的差距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两国在投资规模方面也体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其一,对外直接投资与吸引外资之比偏低。2006年中国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26,印度为1:0.43,虽然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一般为1:0.3左右),但仍远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一般为1:1.3左右)。其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其GDP比重较低。以2006年为例,中国的这一比重仅为2.77%,印度为1.50%,不仅低于世界25%左右的平均水平,而且距离发展中国家13%的平均水平也相去甚远。以上两点均表明,两国对外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与两国作为引资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其上升空间十分巨大。

(三)投资区位选择

英国经济学家坎特韦尔和托伦蒂诺(1990)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一般遵循以下发展顺序:周边国家一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发达国家。中印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情况再次验证了这一理论。

目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遍布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从存量上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较小。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按占比排列依次为:亚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其中,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额分别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6%和23%。

与中国类似,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集中在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但与此同时,凭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积累的技术知识优势及其独特的英语语言优势,印度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日益活跃。印度信息服务公司CRISL的调查研究显示,2005-2006年度印度跨国公司对美投资额高居首位,达10.5亿美元,且主要集中在IT服务业和制药业,紧跟其后的是传统对外投资强国英国(8.15亿美元)和比利时(7.99亿美元)。这些数据既显示出印度企业加快对欧美地区进行投资布局的决心,也表明印度企业希冀在此过程中迅速完成“小鱼变大鱼”的战略考虑。例如,2006年印度钢铁业龙头老大塔塔集团通过收购欧洲第二钢铁公司康力斯(Corus)集团,一举成为全球第六大钢铁生产企业,便被视为展示印度企业实力的经典之作。

(四)投资行业分布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范围从最初的外贸,逐步扩展到纺织业、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诸多领域。据《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中各行业所占比重依次是商务服务业(28.9%),批发和零售业(20%),采矿业(15.1%),交通运输业(12.4%),制造业(10%)和其他行业(23.6%)。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年来国内能源需求的扩大,中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极为迅速,已超过制造业成为对外投资的第一大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商务服务和制造行业,对这些行业的投资额占全部投资额的44%、32%和10%。

印度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其制造业及成熟行业的产品在发达国家寻求市场,因而主要集中在医疗设备、教育、自动化、纺织业、制药业等行业。近年来,印度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制药业在印度对外投资行业比重中居首位,投资额达15.8亿美元,其后依次是银行业和IT业,投资额分别为11.8亿美元、7.86亿美元。与之相对应,印度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分布在此类行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也因此成为印度经济中最有活力的成分。

中印两国对外投资行业的构成不同,不仅反映了其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国内产业结构的不同,而且反映了其竞争优势的差异,即中国跨国公司主要在生产加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印度跨国公司主要倾向于拥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生产加工方面的竞争优势,其在第二、三产业(尤其是IT服务业)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五)投资方式选取

按照海外企业的不同建立方式,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迅速。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中国企业采用并购方式所进行的对外投资额度仅有2亿美元,至2006年已达到47.4亿美元。尽管如此,目前中国企业的并购额仍仅占FDI总额的10%左右,距离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并购比例相差甚远;而且,并购成功的几乎全都是资源领域的粗放型并购。

相比之下,印度企业的跨国并购在近年来增长得更快,技术含量也更高,已成为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据格兰特桑顿公司的研究,1996-1999年间,印度企业的跨国并购交易累计只有60宗,而2006年一年就达到了266宗,金额为153亿美元,名列世界境外收购排行榜的第5位,仅次于西班牙、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足见印度企业跨国并购增长之快。据预测,印度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还将持续至少3-5年时间,这代表着“一种结构性变化,而不是一次性现象”。印度并购规模不仅较之中国已毫不逊色,而且成功率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印度中小企业表现得非常活跃,这一点对于我国方兴未艾的并购来说,确有不少可供学习之处。

(六)投资绩效趋势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FDI绩效指数(Per-formance Index of FDI)是指一国或地区的FDI在世界所占份额与其GDP在全世界所占份额之比,它反映了推动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两种因素: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这是衡量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的主要指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自2001-2003年跃至世界第58名后,转而呈现出下降趋势,近年来逐渐回升,但2005年仅列67位,投资绩效仍然偏低。同时,由于投资主体多为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投资行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导致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据调查显示,我国近三分之一的海外投资企业陷于亏损或处于停业状态,投资收益不高。

虽然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同样较低,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不仅增长更为迅速,从1998-2000年度的91位上升到2003-2005年度的68位,而且从未出现过下滑现象,中印投资绩效的差距几乎不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印度本土私营企业在吸收和改进技术的过程中,技术、组织管理等所有权优势逐步加强,其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实力日益增强,特别是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投资的经济附加值、利润率较高,大大提高了印度海外投资的绩效与收益。

三、中印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比较

中印两国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中的不同特点,同样也体现在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即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扩大国内生产能力、引领技术进步、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均呈现出相似的机会和不同的结果。本文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法对中印对外直接投资(FDI)存在的经济效应进行了检验和比较,所用数据为1982-2005年间相关数据的对数值。其中,对经济增长、出口、就业的影响分别用GDP、出口额(EX)和年末就业人数(EM)指标来表示,下标1和2分别表示中国和印度。FDI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FDI数据库,中国GDP、就业、出口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印度相关数据源自世界银行官方网站。以下实证均运用Eviews5.0软件完成。

(一)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法检验了中印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两国GDP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GDP与FDI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高,表明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检验结果如下:

LNGDP1=7.426+0.502LNFDI;

(25.59) (5.02)F值=25.22 R2=0.57 相关系数r=0.75

LNGDP2=8.529+0.151LNFDI2

(237.07) (10.49)F值=110.04 R2=0.85 相关系数r=0.92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中印两国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分别增长0.502和0.151个百分点。可见,两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比较小。这是因为,作为新兴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中印两国,无论流量还是存量,FDI规模均较小,因此经济效应也是有限的。但是相比之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远高于印度,因此其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

(二)对带动出口贸易的影响

国外许多实证研究验证了对外直接投资和母国出口之间的互补关系,而当海外投资以开拓海外市场而不是降低成本为主要目的时,这种关系尤为明显。由于中印两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均以寻求海外市场和扩大出口为目的,因此我们预计其可以带来一定的贸易创造效应。我们采用两国数据及最小二乘回归法,检验了中印对外直接投资对两国出口额的影响,结果如下:

LNEX1=5.02+0.735LNFDI1

(12.11) (5.14)F值=26.44 R2=0.58 相关系数r=0.76

LNEX2=5.974+0.29LNFDI2

(15.75) (131.85)F值=248.0 R2=0.93 相关系数r=0.96

可以看出,模型拟合较好,FDI变量通过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中印FDI对两国出口额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35和0.294。与印度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出口的效果方面显然更

胜一筹。究其原因,首先,现阶段我国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多为服务贸易型企业,在促进国内产品出口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通过资源开发型与生产加工型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相关材料、机器设备和服务的出口;最后,通过对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避税地的投资,绕过了各种贸易壁垒,扩大了产品出口。

(三)对促进国内就业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有关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多以发达国家为实例,结论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边际效应为略优或中性,而对低成本、中等收入国家的研究结论则是对外直接投资与其国内就业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中印两国。本文采用中印两国数据检验结果如下:

LNEM1=10.75+0.116LNFDI1

(186.28) (5.87)F值=34.53 R1=0.65 相关系数r=0.81

LNEM2=8.20+0.06LNFDI2

(322.19) (6.17)F值=38.11 R2=0.67 相关系数r=0.82

可见,两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产生了正面影响。这是因为,在较长时期内,中印两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都不会改变,这就决定了两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由于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各不相同,就业创造效应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增长0.116个百分点,远高于印度(0.06)。这是因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内生产规模大、核心技术相对稳定、产品质量可靠、劳动相对密集的比较优势行业,这些行业由于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更大的产业溢出效应,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印度对外直接投资以软件生产为基点,产业链相当短,产业溢出效应也较小,因此印度的软件生产只创造了有限的就业机会,并且还造成了“软件新贵”与普通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巨大鸿沟。

(四)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长期以来,吸引外商投资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技术的渠道之一,对国内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中印两国技术的引进与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这是因为,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防止技术扩散,维持垄断利润,只是将其国内已标准化或淘汰的技术转移至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在东道国市场面临的地理、文化等经营劣势,刺激了中印两国的跨国公司为了确保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得不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但是相比之下,由于印度在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较多,使得印度企业更有可能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以提升印度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例如,印度制药业的崛起就主要得益于其国内制药企业(如Dr.Reddy、Ranbaxy和Wockhardt等公司)对发达国家实施大规模并购等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通过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印度制药业不仅完成了原始积累,而且在仿制过程中不断提高总体创新水平,使得印度制药业的科研开发已同步于世界领先水平。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WEF)主要根据技术革新指标的国家竞争力评估报告表明,中国的排名从2005年的48位下降至54位,而印度的排名从45位上升至43位。可见,印度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应该引起我国对海外投资行业和区位的进一步考虑和选择。

四、相关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中印两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各有优劣,各有特色,形成了不同的竞争优势,但是印度在对外投资的主体培养、产业重点、区位选择、方式选取等方面的确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并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

1、在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方面,加快制定、完善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放宽企业投资领域、融资信贷方面的限制,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服务等,从而鼓励国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2、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方面,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鼓励我国一些具备实力和条件的企业,积极到发达国家举办合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购并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等,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增强我国的技术实力。

上一篇: 金融理财市场分析 下一篇: 股票投资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