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7 15:09: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

篇(1)

众所周知,类似“劳作教育课”这样的课程在我国中小学里长期存在,诸如“劳动与技术课”、“通用技术课”等,有条件的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基地劳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劳动品质和创新能力。但是到了大学之后,这门课程基本就舍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学毕业前的社会实践或实习课程。那么,现在大学设置“劳作教育课”是否有此必要呢?

之所以强调“劳作教育课”要落到实处,是因为在一些中小学甚至大学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课大多名存实亡。对劳动教育的忽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是直接反映在大学生个人、教室、宿舍的清洁卫生上,不少学生无法维持整洁的生活环境,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学习环境。二是间接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造成了长远影响。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敢于创新的品质,在未来的工作上也难以有更好的发展。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劳动教育不可谓不重要。

篇(2)

一、高等院校道德教育方面的失信

德育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理应是接受教育者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众所周知,道德败落已成为社会隐患之一,即使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偷窃等现象俯拾皆是,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团伙、大学生杀害情夫并分尸等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是中国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反映,深层上也是高等院校道德教育缺失的体现。现在,中国教育育人的意识越来越淡化,其之相关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途径越来越少。虽然大一和大二期间绝大多数院校有《大学生思想品德与修养》这门课,可是教师注重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是理论讲授,只是言传,而非身教。其实,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一种无型教育,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

二、高等院校智力教育方面的失信

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中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已久,但行动缓慢。现在,很多高校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大,即使有实践教学环节,其所授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由于缺乏企业实践和社会事实的指导也很难相社会需求相融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造成现在大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阻碍了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难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其所学知识与培养的能力与社会需求间差距较大,其在更深层次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诚信方面的缺失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在大学期间吸收更多的文化精华,才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社会做贡献之中。然而,纵观现在的大学,体育课虽然是大学的必修课,但时间有限而且上课体育锻炼的质量不高,平时学生自觉进行锻炼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不仅如此,现在,许多院校大学生还被称为“九三学社”的学生,所谓的“九”即为上午九点起床,所谓的“三”即为下午三点起床。从这一称呼可以看出现在很多院校早已取消了早操活动,即使有也只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强身健体、身心锻炼的目的。所以,现在的亚健康状态、甚至是疾病已开始向青少年漫延,这是缺乏体育锻炼的结果。

四、高等院校美感教育诚信方面的缺失

美感教育又叫审美教育,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美感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大学教育中,只有少数相关专业会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理解和分析,绝大多数院校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其结果导致大学生对美的理解与其定义发生很大偏差甚至背离。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审美感日益趋向扭曲化、自我化。其表现为过分注重外在美而忽视内在美,过分追求标新立异使另类现象、另类人物层出不穷。美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将造型、语言、表情、文化等各种美感艺术传教于世。

五、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诚信方面的缺失

劳动是人的本质所在,是创造社会财富、体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劳动教育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纵观现在的大学生身为学生脑力劳动的付出也令人汗颜,现在大学生普遍厌学现象日益突出。对于体力劳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劳动教育更可谓寥若晨星,平时的班级打扫卫生的工作分配给勤工俭学的学生,院校打扫卫生的工作分配给临时工或后勤工作人员处理;只有宿舍的卫生劳动由学生自行解决;除此之外,大学生能够参与的体力劳动也就只有在勤工俭学以及专业实习实训时偶有锻炼,但更多地体现在弄虚作假和流于形式,学生从中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和幸福,换来更多的是抱怨和不满。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12-02

1 劳动的概念及意义

的观点认为: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劳动的实质就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者性质,从而达到为人类生活和自身需要服务的目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整个生命世界共有的现象。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在对人类及动物界的起源及进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论证后得出结论,即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劳动不仅仅存在于人类自身。事实上,自然界的所有动物种群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与进化的。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严复,在对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进行翻译后,得出生物进化的核心理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从本质上也说明动物通过劳动来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的意义。因此,有理由认为,劳动是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

那么,劳动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通常认为,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本身对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重要标志。

人类通过劳动所生产出的所有财富,都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劳动力则是其中的决定因素。众所周知,劳动不仅创造了文明,劳动也创造了财富,劳动又促进了人类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劳动是生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进步的手段。人与大多数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的劳动是主动的、有智慧的劳动,是通过制造工具来达到目的的劳动,而大多数动物则是被动地劳动。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动物不能够制造工具来进行劳动,但是譬如蜜蜂筑巢、蚂蚁“盖楼”等行为,足以说明动物也在运用它们的手脚和头脑来进行劳动。唯一遗憾的是,动物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快乐,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以完全地读懂它们而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人性。人们都明白,既然人类来源于动物,那么人类也必然具有动物的很多本性,即动物性。也就是说,人性存在两面性,即人性的一面和动物性的一面。换言之,就是人性的善与恶并存于一身。人性的善表现为勤劳、善良、克制、节俭、尊重、感恩等;而人性的恶则表现为懒惰、邪恶、放纵、浪费、好斗、无情等。作为教育者,如何通过教育来弘扬人性,扼制动物性,使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和进步,就是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而这一切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劳动教育。

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更何况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大学生。因此,面对目前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失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且认真分析研讨,找出教育的针对性。

2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与多年以前的往届大学生相比,最近几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1)缺乏劳动意识,好吃懒做,作风散漫,思想懒惰;2)缺乏环境意识,随地丢垃圾现象严重,部分班级整体卫生状况堪忧;3)缺乏责任心,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非值日时间不肯义务劳动,缺乏奉献精神;4)浪费现象严重,消费奢侈,不珍惜父母和别人的劳动果实,尤其是浪费粮食;5)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下降,性格脆弱,易怒,任性,娇气等;6)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中,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反馈评价比例呈上升趋势。

上述现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现状令人担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综合上述现象,认真分析和研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值得注意和引起思考。

1)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过分集中的家庭关爱,正在日益剥夺孩子劳动的意识和权利。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掌上明珠。以前分给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女的爱,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两代长辈共同关爱一个孩子,导致家长承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一切自我劳动的义务,家庭的溺爱和事事包办,于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劳动意识教育和劳动权利。比如,每天都会看到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任劳任怨地替孩子背着书包;在公共汽车上,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对旁边站着的家长视而不见,脸上看不到丝毫的同情与感恩,对于孩子时常表现出的谦让,家长总是会理所当然地回绝,将孩子感恩的火花无情地熄灭,并且认为这就是爱。

2)社会和家庭条件的优越,弱化了孩子对劳动的需求。家境优越、社会富有、时代进步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发展倾向。很多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分辨不清,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作为教师,经常会看到,每年新生入学时,学生的一切事务全部由家长代为打理,很多女孩子连袜子都不会洗,甚至连床铺都不会整理,这种由于家长的爱而剥夺孩子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现实,着实令人担忧。

3)高考制度下的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削弱甚至消除。绝大部分中小学一味抓升学率,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这一概念,在很多学校被个别教师扭曲异化成为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完全背离劳动光荣这一积极概念,反而形成劳动可耻的错误观念,进而躲避、厌恶劳动。而好逸恶劳的恶习一旦养成,绝非朝夕之力所能改变。

4)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学生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偶像剧的盛行,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很多剧中角色都是富家公子或小姐,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恃宠而骄、任性放纵。而这样的一些角色塑造,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他们向往剧中角色的优越生活,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他们不能面对现实,对自己的父母、学校及生活环境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抱怨情绪,不劳而获却不觉得满足,而且毫不感恩。

篇(4)

郑沪生:劳动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也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家务劳动是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家庭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家务劳动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意志、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掘孩子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每一位为孩子的未来幸福着想的家长,都应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劳动,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放弃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这不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劳动负担,更主要的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

记者:具体地说,家庭劳动教育对培养孩子的思想品质有哪些作用?

郑沪生:首先家庭劳动教育能引导孩子学会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学会劳动,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好的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的重要保证,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研究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

其次,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个困难、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炼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逐渐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此外,通过劳动实践,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进取精神。

再次,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孩子们在劳动中能学会关心他人,增进与人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明确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也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战胜困难。相反,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做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就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记者: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劳动太累,舍不得让孩子干活。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郑沪生:劳动是累点儿,但可以使孩子身体得到锻炼,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医学科学的研究表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在劳动中,孩子双手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记者: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处于什么状况?

郑沪生:长期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

据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所作的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我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作过调查,有24名同学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他们整理书包的占39%,洗手绢的占66%,穿衣服的占59%。

记者:您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郑沪生:主要原因是家长忽视了家庭劳动教育。比如一些家长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有调查结果表明: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60%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孩子缺少劳动机会,没有劳动体验,经不起劳动的苦累,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难,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或离家出走,或选择终结生命。

也有些孩子人格不健全,表现自私,缺少爱心,不懂谦让,有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等不良倾向。对一些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孩子生活上依赖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但不懂得关心父母,缺乏家庭责任感。

记者: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您认为当家长的应如何做?

郑沪生: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总要求。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更新观念,走出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经验,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第二,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用。父母不要怕孩子不会做事,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家务,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代替,那样就会消减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篇(5)

据国家公安部统计,中小学生犯罪率已达青少年犯罪的72%,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其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济宁市教委去年下半年的调查结果是中小学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比率高达47%,即有近一半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但作为学校,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是进行劳动教育。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且城市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说:“最好的学生都做家务!”

篇(6)

据国家公安部统计,中小学生犯罪率已达青少年犯罪的72%,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其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济宁市教委去年下半年的调查结果是中小学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比率高达47%,即有近一半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但作为学校,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是进行劳动教育。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且城市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说:“最好的学生都做家务!”

篇(7)

该学院认为,“学生必须亲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劳动”,“城市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安逸,使得学生普遍娇气,通过农场劳动,能使他们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校自2006年起,便开设了这门特殊的“种田”课程,要求每个在校生必须在农场里修满40个学时、总计两个学分的劳动课,才能毕业。至今所有学生都顺利地通过了该课程,还没有出现在此课程中挂科的学生。

[ 运用方向]

1. 追求务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们除了有指点江山的风发意气,还要有踏实务实的优良作风,这是人之根本。只有摒弃眼高于顶、拈轻怕重、夸夸其谈的学院习气,方知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的汗水。

2. 知行合一。理论知识的确很重要,但更需要实践的检验,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知识之花才能璀璨绽放,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间接经验”和“二手知识”。与其苍白讲述韭菜与麦子的差别,不如现场观摩、亲身实践,不能让书本与现实遥遥相望。知识不应该是空洞单调的,还可以是生动鲜活、充满乐趣的。

3. 锻造精神。大学需要“学问”,更需要“精神”。劳动的背后,是人格的锻炼与升华。教育是人的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顽强的意志、坚持的品质、团队精神等,不应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4. 改革需要接地气。落后的高校教育积弊已久,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开设种田课,把农场耕作作为劳动教育课,创新了教育模式、评价标准,更是对填鸭式教学的改变,做到了高校与社会的完美对接。

5. 重形式,更要重效果。形式固然重要,效果才是目的。锦城学院从形式上解决了知行合一的问题,更应该从效果上采取措施,真正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锻造精神。

[ 习作片段]

校园有农田,学生成农夫,想要挣学分就来刨地吧!毫无疑问,锦城学院的这种挑战给了我们一大借鉴:大学、课程、大学生,接地气,才能更给力!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转型的伏笔。事实却是,大学生求职梦想化,毕业失业化,头顶光环,职位难寻。想要改变现状,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尝试。现实需要改变,改变需要务实。锦城学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教育从人出发,更新观点、思路,改变评价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俞敏洪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中提到,好大学应该定位四个角色:人才之地、研究之堂、素养之处、温馨之家。市场决定需求,这是颠扑不破的规律,所以,人才培养要立足现实,不能脱离社会,以假、大、空来断层生活。不管是输入还是输出,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大学要有大学的魅力,大学生要有大学生的风采,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才能更好地融入现实。

篇(8)

1.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1.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1.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1.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2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2.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3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3.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3.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3.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篇(9)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因触犯法律而身陷囹圄、断送自己美好前程的事件时有发生, 令人痛心疾首。从卢刚枪杀事件到马晓明杀亲,从刘海洋伤熊事件到马加爵杀害四名室友,再到药家鑫撞人后刺死伤者,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件令人胆颤,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是什么导致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走向犯罪的深渊?我们又该怎样防止大学生身陷迷途?接下来,笔者将进行简单的探究。

一、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主体的广泛性

主体的广泛性表现为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层次多样化。犯罪主体遍及各层次学历,专科生、本科生占大多数,而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占有一定比例;近年来重点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大学生犯罪比例升高,其中部分学生还很优秀,获得过不少奖项和奖学金;犯罪大学生中男生占80%以上,但女大学生犯罪比例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犯罪大学生中以高年级学生为多,但近年来开始呈现低龄化,一、二年级学生犯罪现象日趋增多,其中,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占大多数。

(二)犯罪类型的多样化

大学生犯罪的类型多为侵犯财产类、侵犯人身权益类,以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为主,并且这些类型的犯罪常常表现为团伙犯罪;近年来网络犯罪和传销也日益突出,而且高智能犯罪率升高;女大学生进行行为等性犯罪近年来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

(三)突发性

大学生犯罪, 特别是犯暴力伤害罪, 事先并不一定有主观上的预谋, 而是受到较大事件的强烈冲击后实施,其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突发性、难以抑制性,有的甚至因为与人发生几句言语争执就有可能实施犯罪。

(四)犯罪时间的相对规律性

大学生犯罪在时间上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学期开学初和期末是大学生犯罪高峰期。这段时间有的学生可能面临补考、留级、恋爱等问题,很可能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做出某些过激行为;临近毕业时也是大学生犯罪的高发期,有的学生可能因工作没着落、恋爱面临危机等因素实施盗窃、打架斗殴、酗酒滋事、损坏公共财物、自杀等行为。

二、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和家庭环境缺陷是大学生犯罪的内在根源

家庭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家庭关系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和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大量的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资料表明,家庭与大学生犯罪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发展与其父母的教育方式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在上大学以前,在高考升学压力下,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高低,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的家长教育方式易走极端,要么过分严厉、专制粗暴,要么放纵溺爱。这些不科学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子女的社会化,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和人格,而这就为其以后的犯罪埋下了隐患。而当孩子考上大学后,有的家长又将重心转移到物质支持上,有的因为距离较远不便沟通而对子女的表现和心理关注不够,在客观上为其犯罪提供了机会。

家庭环境的缺陷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易引发犯罪。据调查分析, 以下几种家庭环境的大学生较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 打骂型、溺爱型、放任型、父母离异型、长期家庭失和型、家风不正型。在这些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更易出现性格扭曲和人格畸形,他们的适应力、自控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都有所缺陷,这些都构成了大学生犯罪的潜在因素。

(二)学校教育与管理的缺陷

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德育的现象,只关注科研成果和学校排名,更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法律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也收不到时效,学生们内心里并不予以重视,很多只是抱着拿学分的态度敷衍应付,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针对性、时效性不强,不能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解,教育实效性不佳;有的学校在学生管理上不够严格规范,部分学生在校外住宿,易受校外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高校虽然配备相关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运行不完善,使之形同虚设,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心理上的抑郁、遇到感情挫折后的痛苦、面临巨大压力的挣扎,得不到合理调节和及时矫正。以上种种因素,导致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大是大非、善恶真假面前不能加以识别,缺乏理智的自控,从而容易走上犯罪的歧途。

(三)社会的负面影响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弊端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社会上唯利是图、、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网络上传播的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和言论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尚未成熟,缺乏理性判断和理智思考,极易受到外界影响,以上负面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甚至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大学生的心灵,为大学生走上犯罪之路埋下祸根。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措施

无论是大学生犯罪还是其他犯罪,最根本的措施在于“防患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可能存在的诱因,从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多管齐下,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对于大学生犯罪,应该针对其特点和原因采取相关的措施,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防。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家庭方面

家庭对于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发展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关键因素。

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素养。父母的言谈举止和生活作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的心灵,并使之逐步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最初体验,是决定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其次,家长要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摒弃过分溺爱或者专制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关注孩子的内心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再次,注意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努力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减少家庭矛盾给孩子造成的打击和伤害,使他们在学习之余不用承受来自家庭的心理压力。此外,家长要主动和学校加强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

(二)学校方面

1.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在各个年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开设心理学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心理知识,推进个性心理素质的教育;其次,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发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再次,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要担负起相应的职责,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提高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学会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这些手段,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稳定的情绪、较强的意志力、乐观豁达的进取精神,远离犯罪。

2.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制意识。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学习、掌握法律知识,还应培养大学生维护法律尊严的思想情感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要求学校要从新生抓起,结合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并帮助大学生形成守法用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行为习惯。

3. 加强校园管理,净化校园环境。学校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 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 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 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加强学校保卫力量,强化校园内部治安管理,加强高校周边及其内部环境的整治,净化校园内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排除校内外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侵袭。通过建立一整套的防范体系, 从根源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4. 加强公益劳动教育, 让学生融入社会, 增强其爱心和责任感。新世纪需要大批有文化、有道德、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在大学生中开展公益劳动教育, 可以激励其立志为祖国的富强积极进取, 建功立业, 又可培养其社会实践能力。

(三)社会方面

应完善社会保障,多层次、多渠道防范大学生因贫困违法犯罪。应建立贫困生绿色通道,设置贫困生补助基金,保障贫困大学生上得起学;健全贫困生贷款制度,开辟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岗位,为大学生提供短期或临时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减少经济负担;通过慈善捐助等形式,减轻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此外,国家应为大学生提供多种职业岗位,鼓励大学生从基层干起,缓减大学生就业压力。

四、结语

对于大学生犯罪现象,我们应该更多看到的不是他们的恶,而应该看到的是我们能够做什么来预防这一现象。对于犯罪的大学生,我们应以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他们,要以教育、理解、感化和挽救等人性关怀为主的方式,去引导教育他们。最后,整个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大学生犯罪问题,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调研,掌握详实的一手资料,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预防对策,使大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钟俊,林晓梅.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09,4(02):52.

[2] 万晨旭.大学生违法犯罪成因及其预防对策的研究[J].科教纵横,2013(01):266.

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10-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项工作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个要素构成的系统,要以学校为主导,借助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建高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机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1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机制的必要性

1.1 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机制的基础

1.1.1 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优势。高校教育的规范作用在于它总是反映社会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用社会准则去规范年轻一代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都态度严肃,旗帜鲜明。代表的是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观念。没有学校德育一元规范的作用,就不可能消除多元思想文化的局面,也不可能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道德、思想、政治一元的观念。

1.1.2 家庭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家庭教育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等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血缘,它可在亲切感人的情境气氛中进行。尤其是血缘的传宗接代,可使家教长时间,乃至跨时代地延续。由于小空间与小结构,家教又在思想、技术、生活、待人、游乐等方面随时、随地、随事、随人具体实施。

1.1.3 社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社会教育的优势体现了空间广阔、形式多样、人际广涉与贴近实际的特点。其既可在家乡小社会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国乃至更广阔天地实施;既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的限制,又不受区域、行业、事件的约束;特别是它的“实践性”,更是学校,家庭所不备不及的。

1.2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功能的劣势和不足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机制的迫切需要

1.2.1 学校教育的劣势。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一是视野有限,易脱离社会实际(因其主要是在有限制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内进行);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于个别教育,使活动与效益淡化了具体性。

1.2.2 家庭教育的劣势。家庭教育的劣势有三点:其一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其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尤其在广大单亲家庭与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此问题更加突出;其三是家教目标的不集中与时、空的有限性,也是其劣势的一个显著特点。 3、社会教育的劣势。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且消极影响的腐蚀力、诱惑力极大,则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对那些认识水平低、明辨是非能力差的学生的管理,无疑会成为一个教育的难题。同时,教育责任不落实,教育的部门多,名目多,形式多,使社会教育沦落为表面上多方在管,事实上无人负责的社会弃儿。

1.3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的相互联系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机制的关键

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从目前现状看,家庭与社会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保证。若其一偏废,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必会出现危机,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共同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的系统,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途径

2.1 加强高校与家庭共建交流机制

2.1.1 高校和家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各个方面教育。一是要不断加强爱心教育。进行爱心教育,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爱心。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引导学生爱家庭,爱父母,爱自己的家乡,爱祖国爱人民。二是要不断加强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许多国家把文明礼貌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所以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三是要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

2.1.2 高校要不断加强与家庭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家庭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协调一致。高校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进程。如致家长一封信,把学生每月的综合素质考评成绩发给家长,把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在校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不足反馈给家长;平时通过电话或网络保持联系,互通信息,与家庭共同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让家长了解高校教育、管理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2.2 加强高校与社会共建交流机制

2.2.1 要逐步建立高校与社区的共建交流。要注重发挥社区教育的传统优势,努力加强社区德育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一是要健全组织机构,形成教育网络。可与社会上有影响力的领导和高校的相关领导和大学生社团共同组建社区教育组织机构,负责研究、布置社区教育活动;聘请热情高、素质高的校外辅导员;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家长委员会,和校外辅导员队伍一起形成社区教育网络,促使社区教育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要建立社区活动基地。根据本地特征,开发建立社区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建立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并组织大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三是把一些重大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社区的支持来运作,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锻炼能力,有力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2.2 要逐步建立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共建交流。要形成高校和社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不断加强高校和社会企业的共建和交流。一是可以引导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高校应尝试把部分学生放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培养、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综合能力和求实创新的精神。二是可以吸引学生到企业参加科研工作。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参与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边学习,边工作,接受常规科技工作训练,使其专业、专长得到了发展,综合能力、科学精神、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三是可为学生勤工俭学开方便之门。高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特困生不少,许多大学生要靠勤工助学来维持生活。号召校内各企业招收特困生到企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是解决部分特困生生活费不足的有效措施,可以缓解部分大学生来自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2.2.3 要逐步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是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是还可以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促使学生走近社会、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等等。懂得社会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进而激发学生自学学习的内在动力,明确学习目的和努力方向,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远胜于课堂教育。三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品德、创业能力及创业知识结构。政府要在思想观念、资金投入、市场管理、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使大学生从被动就业的观念转向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并努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文化的法律法规 下一篇: 采购管理的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