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7 15:09: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73-02

新形势下,高校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群体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这个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张耀灿、郑永廷两位先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1]葛坤英则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个集合范畴,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各因素及方法的效能以及所产生的效益为基础,进而支撑大学生、社会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程度的根本指标,最终使教育对象在结果上达到与教育目标具有一种真实有效的符合程度,使教育对象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客观存在性,从一个侧面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情况及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客观性,不能人为地加以衡量和评判,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经过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行为态度的改变以及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贡献等;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阶段性、多样性和滞后性等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教授内容的内化,结合现实的环境、条件,才能出现良好的外在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所取得的成效是阶段性成果的累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往往不像经济工作那样,直接通过其产品的数量及市场销售状况表现效果,它的表现形式比较复杂。既可以表现为精神成果,又可以表现为主观能动性发挥,物质成果的创造。”[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主要有精神、物质成果;直接、间接、近期或长期效益等方面。因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不同以及自身的因素,会对来自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行自我筛选,鉴别,做出自我判断和标准,从选择、内化到具体表现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少数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

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状况不关心,敬业意识淡薄,把从事教育事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个人利益至上,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学校风气,损害了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

(二)现代大学生马克思理论水平与高校教育要求严重脱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面对思维活跃的当代大学生,仍然采取照本宣科的“填鸭式”的教学法,不能从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出发,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更何谈真正的理解和应用于实际之中,也很难解决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对党的领导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误解,在大是大非面前,出现政治立场不坚定,容易受他人蛊惑。

(三)当代大学生自我因素的影响

最突出的表现在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有偏差,部分学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和“过时论”的观念,取而代之是“实用主义”“现实主义”和急功近利,最突出的是从个人价值的角度考虑问题和自我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主、人权、科学的外衣对我国乃至青少年进行思想渗透,散布危害国家统一和影响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言论。另外,一些不良信息经常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进行传播,面对这些问题,部分大学生不能独立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抵御,被西方国家所利用,从而走向非法犯罪的途径。

(四)校园文化和教学资源呈现滞后性

“作为一种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既可以起促进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可能起消极作用,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4]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猛增,但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不变或增长缓慢,如校园面积,教师数量,图书馆藏书数量相对变化不大以及学术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相对减少等,“学校的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教室清洁明亮,饰以地图、图表和伟人照片,并有可供游戏、散步的空地,可供观赏的花园,使学生来到学校就感到快乐。”[5]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资源的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2)

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和祖国的希望,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乃至对大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有责任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发展负责,也是为国家的发展负责。作为与大学生经常接触的教师来说,更应该首先担任起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一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一、新形势下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高校是承载大学生梦想,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阵地,切实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规划具有积极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之下,很多大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以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大学生没有走进社会,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因此这些因素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同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意义深远,因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在多元化因素的碰撞和冲击之下,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面对和解决,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笔者总结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情况的复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网络信息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影响;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生活结合度不高。

(一)学生情况的复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不得不承认新时期的大学生受到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仿佛这种压力不是要毕业的大学生才有,就连大一大二的大学生而言也意识到了就业的压力。这种压力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同时当今大学生自尊心极强,自我意识也高,部分大学生初到大学,离开父母还表现出生活独立性差等问题,总之新时期大学生情况的复杂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

(二)网络信息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的网络信息时代快速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课余生活和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生活和身体以及心理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生活结合度不高。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书面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大学生的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思想政治的教育本质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而落实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的。而目前的高校教育显然没有做到兼顾实际这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际表现不相统一的情况。

三、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多方面下手,笔者总结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注意:一是要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要改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三是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可以结合生活实际。

(一)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思想政治的教育离不开一个和谐健康的氛围,因此要注意营造这一文化氛围。大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都在校园内,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能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思想政治的教育,这有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故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是极为必要的。

(二)改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积极改进创新教育方式,带给大学生不一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辅导员要彻底摒弃,改而与学生进行想法交流,针对具体问题相互交换看法,进一步展开探讨,以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三)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思想政治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相关理论的灌输,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注意引入新颖的、富有积极意义的内容。通过改进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加强其对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的感悟。

【参考文献】

[1]光姝瑜.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6)

[2]姜畅.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J].亚太教育,2016(03)

篇(3)

高校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完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贫困大学生认定方法存在漏洞,这使得很多真正的贫困大学生得不到帮助,有些非贫困的大学生却成为了“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帮扶政策根本目的出现扭曲。第二是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与育人工作脱节,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存在偏重经济解困,忽视思想教育的情况。

2.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完善

目前,高校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思想认识方法不当。一些教育者的思想较为片面,只看到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却没有发现他们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贫困大学生的总体情况把握不准,无法保证教育效果。其次,教育方法过于单一。部分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以条理性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对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具体指导,导致思想教育效果难以体现。第三,教育缺乏艺术性。具有艺术性的教育行为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行为上,很多教育者都没有注意教育行为的艺术性,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行为难以对贫困大学生产生吸引力,无法保证教育效果。

3.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都没有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做好对教育内容的突出,这种针对性不强的教育行为,很难保证对贫困大学生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基于全体学生开展的,没有在教育内容上实现区分,导致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针对性的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贫困大学生中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不同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状态都有所差异,显现出一定的个体性与层次性。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会忽视对贫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具体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关注与解决。

二、提升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1.健全教育机制

想要提升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建立起健全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至关重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建议应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出党委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宏观统筹规划作用,建立起健全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办法。在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推进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为贫困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打好基础。

2.拓展教学途径

拓宽教学途径也是实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的重要方法。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实现对教学途径的拓宽。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精神及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保持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合理心态。其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贫困大学生的奖、助、贷工作中,实现资助、育人目标的共同实现。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贫困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中,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实效性证明。西方文化的不断深入和网络媒体等对社会不良行为的报导,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只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达到教育目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高校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要求,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比较,所达到的有效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以通过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面貌,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变化和道德品质提升等来检测。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时,必须从实际出发,真实、客观、公正的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能掺杂个人情感和个人主观臆断。对于掺杂个人主观因素的情况,应当参考真实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能盲目的只重视现阶段的状况,还要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检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时,既要衡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领悟能力和理解程度,又要衡量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后是否有实际行为体现[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很多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政治观念差。大多数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差,空有一腔参政热情,对我国政治了解不全面,一知半解。部分大学生缺乏怜悯心和同情心,缺乏社会正义感。(2)大学生思想信仰出现多元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大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化和差异化越来越强。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利己主义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部分大学生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信仰各种宗教神学等。(3)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误区,在衡量个人价值时,将金钱和物质生活作为第一标准,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功利心严重。(4)尽管大学生接受较多的文化教育,文化水平高,但部分大学生文明素质较差,在大学生活中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不注重提高个人修养,整天比吃比穿。个别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好,产生优越心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5)学习和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或者由于经济因素和个人情感因素,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变差,引发各种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整天将空虚、无奈、压抑、烦等词挂在嘴边。(6)部分高校虽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缺乏实际行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口头文件,说说而已。某些高校虽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悖现实,不注重将先进思想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结合,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高校都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体制应包括管理运行制度、信息反馈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管理,督促高校各个部门及院系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当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可以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缓解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情感等存在的压力。各班辅导员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关心,跟有思想压力的学生及时沟通。

2、增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高校应当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师要为大学生做榜样,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和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旧知识,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水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2]。

3、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校园网的内容,可以创建心理咨询、思想交流和热点评论等特色板块,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形开展。高校领导和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校园网中,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高校还应当建立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发展。

结束语: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检验实效性的最终因素还是实践,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高校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纠正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推动祖国繁荣昌盛,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3]。

参考文献:

篇(5)

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平台也变得越来越多。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其独特的功能与特点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也不可避免的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新时期,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微信这种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微信的积极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1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1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挑战: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起着主导性与决定性作用。微信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对教育主体带来的挑战集中表现在:首先,是对教育主体素质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基本的政治理论方面的素养,还要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对新媒体挑战的能力、必要的心理素质等,此外,针对新形势,还要有一些简单的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技能,对微信功能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其次,是对教育主体地位的挑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主体是教育的“中心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微信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快,教育主体从原来的中心位置变成跟客体平等的参与人员,要认识到这种转变,才能更好的应对微信媒体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2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挑战: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就是大学生群体。微信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挑战表现在:由于微信上充斥着各种观点,信息的开放度很高,大学生群体通过手机能够方便、快捷的浏览到这些信息,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的范围也非常广,这些都是其他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大学生只要动一动手指就能够从微信社交软件中获取他们想要了解的信息,接触不同的文化理念,甚至躺在床上就能收到多方消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负面、阴暗的信息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大学生,让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产生怀疑。此外,由于手机微信的身份验证方面的功能限制,导致一些学生的账号被盗之后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其信息,这些都对那些安全防范教育不强的学生群体带来了挑战。

2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2.1以微信为载体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面对微信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以微信为载体,把微信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转化为机遇,加大对学生的科学疏导力度,利用微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可以建立专业的微信圈,定时跟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信息,运用微信为学生服务。班级辅导员可以跟思想政治老师一起完善微信平台建设,运用微信圈跟学生沟通,把校园新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实现主流意识跟微信平台的对接。通过利用微信平台,充分开拓思想文化资源,在微信中为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还可以利用微信的互动功能,用微信平台进行“微访谈”以及“微咨询”大学生群体可以针对网络中以及现实中的新闻事件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沟通的有效性,能够引感上的共鸣,提高了教育成效。

2.2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微”能力:

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微”能力决定了其是否掌握主流信息传播的话语权。在微信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培训,加大专题信息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基本信息素养,还要提高其微信的操纵能力,建立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认真了解微信的主要特点与功能,利用其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提高新媒体的运用技术,积极转变教育模式,能够学会从学生碎片化的信息中发现其思想动态,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对学生动态思想进行关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实处,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细节中去,把微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此外,还要提升教育主体的“魅力”,在信息时代,要能够在了解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信服,成为教师的“粉丝”。

2.3善用微信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创新: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的LBS功能,对数据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经常活动的地方等,用相应的话题跟大学生进行互动,加强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充分利用微信自带的推荐功能,了解学生群体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根据这些现实热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分别能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理念,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远离不良信息,减少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利用微信语音对讲机这个功能,在微信群中为学生相关的消息通知,组织思想政治集体教育等活动。第四,可以利用微信的“摇一摇”这个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微信账号放置到网络中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运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微信作为手机媒体时代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大学生群体畅所欲言的小天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交友环境,激发其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微信的特点与功能,明确微信带给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挑战,研究相应的对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立淮,徐百成.“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青年教育,2014(3).

篇(6)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涵理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层面的问题可能都不是表面所呈现的那样仅仅属于该层面,很可能与更深层的问题相关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崭新境遇,直接表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弱化。何为“有效性”?“有效”是指能“能实现预期目标”。作为一种价值属性的体现,有效性是指特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在相应价值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应功能或功效。那么什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本质体现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所具有满足主体需求的功能属性,即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功能属性[1]。

三、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路径

篇(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水平高低从本质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水平,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并全方位的开发潜在的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和提高人的本性,是在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而来的,是人们对思想政治的品德的形成以及发展规律的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要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按照组成要素来分,可以分为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载体,有形的载体就是看得见的教育设备、教师、教育场所以及教育资源等等,无形的载体是精神方面的,是人们肉眼看不到但是又确实存在的资源,包括价值观、理想、信念。按照其存在的形式来分,可以分为主观性资源和客观性资源,主观性资源就是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理想、价值观、信念都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性资源,客观性资源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的资源,包括设备、师资人员等都是客观存在的资源,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就主要需要我们从主观性资源抓起。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地域划分,又可以分为国内教育资源和国际教育资源,按照时间截点来划分,可以分为古代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资源,按照资源的隐秘性来分可以分为隐形教育资源和显性教育资源,按照其构成内容来分可以分为目标教育资源、内容教育资源、主体教育资源、方法教育资源以及领导教育资源等等。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因素很多,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开发潜力教育资源,全面协调各个资源的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得到良好的开展,否则,就会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流失严重,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其他科目的教师对此不闻不问,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失。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稳定,有的教师转行,有的教师跳槽,在职的教师对工作缺乏责任性,不主动探究理论创新,更多的是敷衍教学。教师只注重知识层面的传授,忽略了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学效果差,并没有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本质上的提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缺失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对外开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将一些功利主力,人本主义思潮的思想观念带入我国,这些思想观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受到严重的冲击,爱国主义和功臣主义教育的日趋淡化。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资源的缺失

环境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资源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作用被弱化,家长不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严重,除家庭环境之外,社会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当前社会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日益膨胀,社会风气逐渐恶化,整体的社会道德水平不断下降,高校教育在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下也渐渐被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所替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资源严重缺失。

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资源缺失严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受到严重的影响。究其原因,首先是高校的认识上的偏差,不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培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副科,会妨碍主要科目的开展,没有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培养,造成教师待遇水平偏低,流失严重;其次是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导致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严重后果缺失。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方面,应该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资源建设的认识

高校是培养社会栋梁的主要场所,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高校领导要从实际上给予支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待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变得有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目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造成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待遇水平普遍偏低,教师人心涣散,且普遍专业水平不足,难以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为了应对这一点,高校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定期开展相关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同时开展奖励机制,对学生拥护率高,专业技能扎实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56-0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年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在理论领域,不少学者从观念、目标、内容、模式、途径、功能、机制等方面对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多。在实践领域,尽管人们一直在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问题,但主要是依据社会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进而得出结论。也有一些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能否进行评价提出质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能仅凭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或者是当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判定,有些影响要在学生毕业后甚至在其一生中的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婚姻家庭生活领域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本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并试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确立一个评价标准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解决实效性问题的关键。从概念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概念界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依据、方法、对象、内容和本质,其中,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依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是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对象是大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的吻合度。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卓有成效的,能得到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否则,只能得到消极的、否定的评价。

在实效性评价中,评价标准处于中心地位,无论是评价体系的确立还是具体的评价过程都离不开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否可能,关键在于有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实质性评价,确立科学的、理性的评价标准。二是动态性评价,确立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质性评价是指依据科学理性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概念涉及到三个要素:评价标准、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其中,评价标准是评价的尺度和基准;预期目标是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运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显性效果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现实的可测、可感、可知的效果和变化。在这三者之中,评价标准是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是否契合的依据和根本。实质性评价要求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这一标准应该是科学的、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变动不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动态评价是指依据动态的、历史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隐性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隐性效果是与显性效果相对的一个概念,隐性效果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潜在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和变化。人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或显性或隐性,有的影响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表现出来,有的影响虽在眼前没有明显体现,但却伴随学生一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贯通、辩证统一的。实质性评价强调了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和科学性,重在当下,而动态性评价则突显了评价标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面向未来。实质性评价让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即刻效应,而动态性评价则让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恒久生命力。实质性评价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是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动态性评价的前提,没有实质性标准,动态性评价是不可靠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动态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开放式评价,若只有实质性评价而不进行动态性评价,则不符合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机械性的、封闭性的评价归根到底不能真正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只有将二者辩证、合理地交融,才能形成一套科学而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只有确立了科学理性而又动态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才有可能性,割裂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出科学而可信的评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综合性标准

1.政治标准

政治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首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教学效果,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重任。因此,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在确立评价标准时首先要确立政治标准。大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具体表现为三个“必须”,即必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信仰;必须真学、真懂、真信,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毕生之奋斗目标。政治标准既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这三个方面的政治标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对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毕生的要求。

2.知识标准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还必须确立知识标准,考察学生对理论的把握程度。理论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它不仅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且自身也是一门科学。自创立以来,就以其自身恒久的理论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地的理论家和学者,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马克思都有大量的追随者,他们倾其一生,学习、研究、发展理论,为理论永葆青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理论是科学,其内容具有科学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有一个知识层面的考量标准。如果对理论的学习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去认真学习理论课教材内容,不去读经典、读原著,深入学习原汁原味的著作,那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真学了,才能谈得上对的认同和信奉,才能真正以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是多样的,其中,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传授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并掌握理论知识。应该说,知识标准是富有理性和科学性的标准,具有可测性。即使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知识的考量仍是必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知识标准主要是看他们对理论的了解、掌握程度,对教材体系内容的掌握情况,对经典著作掌握的程度。当然,知识的掌握不是全部,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还要确立能力标准、品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和行为标准等。

3.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以知识标准为前提和基础,同时又高于知识标准。知识标准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力标准则是要回答怎么做,即如何以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能力标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在对学生知识背景与思维水平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领会思想的理解力;学会认清是非的分辨力;学会在价值多样性与各种机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选择力;学会在竞争中调试自身心理的平衡力;学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良好相处的协调力;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竞争力等”。[1]根据这一理解,学生的能力包括理解力、分辨力、选择力、平衡力、协调力、竞争力等,另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很重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过程,学生的能力既可以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得以体现,也可能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活、与人交往等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且,人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能力标准是实质性评价标准和动态性评价标准的辩证统一,既是科学的、理性的,又是动态的、发展的,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应该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4.品德标准

品德标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的核心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借助课堂教学、网络、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以培养、锻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最终以坚定的信念、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呈现的活动。品德标准是内在的,个体优秀的品质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强大的惯性力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并在个体的行为习惯中得以表现。

对于大学生的品德评价,可以从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即公共生活、职业生活、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维度,对大学生在这三大领域中的道德表现进行评价,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则主要涉及社会公德、恋爱道德、家庭美德等层面,也可以从道德所涉及的几类关系来进行评价。一般来说,道德主要涉及四类关系,即人和超自然存在物(如上帝)、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应地,主要有宗教道德、自然道德、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宗教道德是一种特殊领域的道德,关乎人对上帝是否讲道德,就是调整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的,是无神论的,因此,宗教道德我们不予讨论。个体道德主要是调整个人同自身的关系,涉及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良心和信念。一个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良心和内心信念,就是道德的,是对个体自身的一种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是对个体自身的一种恶。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是道德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贯穿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两大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最多的两大领域。自然道德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讨论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否存在伦理关系,如果存在,人对自然伦理义务的道德根据何在,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人类是否要承担对自然的道德责任等问题。社会道德则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人们应该如何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合乎道德地对待他人。

由此,我们既可以以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为标准,也可以以处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为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评价,从而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

5.心理健康标准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必须确立心理健康标准。保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在大学,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学生走到一起,环境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对校园的冲击以及青年大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具有的身心特点和规律,都使得大学生成为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内隐性、长期性、危险性的特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疏导和心理辅导,心理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不经意的一根导火索也许就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求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确立心理健康标准,既要考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情况,也要考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评价过程中,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定。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结果,可以把大学生分为心理健康群体、心理亚健康群体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分类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抓好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把握住重点人群,跟踪了解他们的思想轨迹,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阴郁,走进阳光。

6.行为标准

行为习惯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最高标准。无论是政治方向的引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的保持,最后都要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诸多评价标准最终是在行为中得到了统一。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慎独克己”、“内圣外王”的修身方法最终也都是把道德修养的落脚点放在行为上。评价一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考察该校学生是否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仅有理论认知是不够的,还要看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在重大事件面前所能采取的行动。能力、品质和行为是内在统一的,能力和品质是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前提,道德行为则是能力和品质的外在体现。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再外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标准也是一个动态的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和行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它的显现是一个过程,具有长期性、滞后性、渐进性。对在校大学生而言,行为标准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学习、生活、与师生交往、恋爱交友、参加社会实践等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要求,对毕业后的学生而言,行为标准主要体现在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毕生力量,而这更为根本。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终衡量标准,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真懂了、真信了,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2]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政治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品德标准和行为标准等六大评价标准,每一种标准既是科学的、理性的,又是发展的、动态的,体现了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的统一。这六大标准彼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体系。这一评价标准体系的确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提供了依据,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篇(9)

(一)交往主体多元化

交往在当代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现象。古代,交往的主体相对比较单一,当代,交往的主体进一步丰富起来。如:个人,集团,民族,国家。越来越多的对象成为交往的主体,交往主体的多元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可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交往主体多元的变化变化。

(二)交往内容多样化

交往的开放性,普遍化必然导致交往内容的多样性。随着人类交往的程度大大加深和拓展,交往突破了原有旧形式的一些限制,朝着更为普遍、全面、自主、平等的方向发展,交往关系和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内容随之多样化、丰富起来。交往内容的丰富,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丰富的内容,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但是也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冲击,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三)交往方式科技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交往方式的科技化是当代交往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类赖与生存的地球正日益“信息化、数字化”。伴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交往手段已从过去的落后、单一走向现在的多样化、便利化、网络化、现代化。

(四)交往空间两级扩张

当代普遍交往成为趋势,无论距离多元,无论主体是谁,都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交往,但是这样的交往出现了交往空间的两极扩张。一方面,借助于信息科技,人类冲破了高山大洋的阻隔、交通信息传递的困难,真正超越了物理时空的限制,可以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进行交往。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又可以只通过电脑在小小屏幕上展开各种交往活动。

这四个方面是当代交往体现出的新特征。当代交往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除了包括交往本身特征的变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立场分析,主要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交往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交往受交往变化影响也在内容、形式等内容上发生了变化,明确这些影响才能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当代交往的新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会受到交往变化的影响,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十分紧密。“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能产生,一切教育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作用是促进人的发展,但是人的发展离不开交往,交往实践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每一次拓展,都是人自身发展和进步的确证。”

(一)当代交往的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当代交往的新变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首先是积极影响,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这些积极的影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当代交往变化的积极影响表现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的主体多元化了,因为交往受发达交往条件的影响,交往主体逐渐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交往中来,不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有任何想要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交往过程中的人,都可以作为主体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来。交往的新变化增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当代丰富的交往内容影响,在交往过程中,也获得了丰富的、新的内容。在当代交往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的观念灌输,科技化的交往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接收到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学会了与时俱进。同时,当代交往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利于引进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先进的教育经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交往过程中就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不断创新。

在交往科技化的背景下,受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以前单纯的教与学的方式,在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上也体现出了科技化,信息化的特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更加便利,扩大了交往的范围,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拉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创新发展,也更加有效。

(二)当代交往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它的主要特点是交往受到交往受到个人在共同体中所获得的身份的限制,这直接导致交往双方在权利分配关系以及享有权利上的不平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交往的缺失也就是当代交往新变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弊端表现在几个方面:

交往形式化。交往的普遍化,交往广度的扩大使交往更表面化,表面交往频繁,导致感情缺少,影响了交往的深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了表面化的趋势。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06

一、立足“三化”,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三化”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是在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答我国与世界、现实与未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彰显在世界影响力的客观需要,更是旺盛生命力的现实展现。用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武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能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渴望了解国家社会发展现状的心理,有助于从实质上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展脱节的矛盾。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今,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新媒体技术具有开放性、隐蔽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因使用新媒体而引发的一些问题并不容易被及时发现,使得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社会转型认知力的不足,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和判断;第二,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削弱了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主导权;第三,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主义在高校泛滥,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约束功能。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中的应用更加频繁,因此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传统载体,有些大学生认为通过新媒体途径比从大学思想政治老师那里了解的知识更快更多,导致一些学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反感情绪,不断挑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

三、“三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主要方面

1.理论创新

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作为时代赋予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发展的本质要求,因为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仅能够指导实践的发展,而且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坚持用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青年大学生,在助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大学生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渠道,具有特殊的责任和优势”。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开放性学科,因此,要想在理论方面有所创新,就必须立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不仅要继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也要汲取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积极成果。

2.内容创新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在将理论与中国的民族文化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纠偏,并不断向教育的育人本质回归的过程,也是向理论的最高命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断趋近的过程。当前,要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完善,则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有内容加以创新必不可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化的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阶段,要想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中国化,就要切实推进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也要把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新内容,教育引导大学生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 采购管理的内容 下一篇: 安检法规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