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5: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学设计与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掌握打扫操场的方法,学会正确使用清卫工具,养成注意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插图1的投影片
学生:竹丝扫帚、畚箕等劳动工具。
教学重点:
学会扫除操场上的纸屑、果壳,大的砖块等杂物。
教学难点:
掌握打扫操场的正确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我们可以在操场上干哪些事情?
二、出示课文插图
1、你们看,图上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干什么?他们玩得怎么样?
2、怎么使不整洁的操场变得整洁,你们有办法吗?
三、揭题:打扫操场
1、操场上有哪些东西清除掉?
2、怎样清除?
3、教师讲解正确的打扫方法?
2、引导学生关注三峡工程,收集相关资料,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长江三峡工程的概况,感受三峡工程的伟大。
难点:让学生理解三峡船闸通航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风光图片,感受长江之美
1、欣赏美景(课件播放长江风光照片,同时配乐《长江之歌》。)
2、诉说感受:你知道这些景色是哪儿的吗?看到了这些景色,你感觉到长江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美丽动人,是我们的母亲河。
(二)、回顾历史灾难,感悟治理之需
1、了解灾难(课件播放洪灾实景资料及有关文字资料)
2、学生交流:看了投影,你有什么感受?
3、论对策有什么办法能使长江减少灾难,永远造福于我们呢?
(三)、阅读“百年梦想”,共享成功之乐
1、阅读“百年梦想”,伟人了解之梦
2、分析原因,初步感知为什么原先只能是“海市蜃楼”、“美好的企盼”?今天,这个百年梦想成为现实,高峡真的出了平湖(课件同步出示课题“高峡出平湖”),这说明了什么?
3、观看三峡大坝合拢盛况(课件播放新闻片段)
(四)、了解“三峡工程”,领略工程之壮
1、知道三峡工程地理位置,出示三峡工程全景图。
2、探究工程功能(1)防洪,(2)发电,(3)航运,(4)其他(如旅游、环保等)
3、观看船过船闸的过程(课件演示)
4、学生谈感受
(五)、同唱《长江之歌》,抒发赞颂之感
1、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长江、赞美三峡工程。
了解公路旁各种标志牌的用处,要爱护标志牌,初步学会识别公路旁的各种标志牌,接受交通安全的教育。
教学准备:
1、标志牌的教具卡片
2、案例录音。
3、自行车、汽车、大型客车、行人的图片
4、去市交警大队访问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公路旁的各种标志牌,并知道它的用处。
一、录音引入
1、听录音思考:拖拉机为什么会把小强撞死?
2、讨论小结
3、揭题:8、公路旁的标志牌
二、认识课本上的四种标志牌
1、出示,这就是一张反向弯路标志牌,说说它是什么样儿的?
2、像这样三角形、黄底、黑框、黑图案的称为警告标志。
3、警告标志提醒司机注意地形,就减速慢行,必要时鸣笛。看图说说反向弯路标志牌有什么作用?
4、司机看见这个标志牌应该怎么做?
5、出示图说这个标志是怎样的?
6、这是禁令标志,是对车辆或行人禁止或加以限制的标志。
7、看图说说这个标志禁止什么?司机应该怎么做?
三、举一反三,认识配套卡片上的标志
1、随回答板书:指示标志2、分小组学习卡片上的标志牌名称和用途。3、检查自学情况
四、总结谈话,指导行为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标志牌?
2、公路旁的标志牌有什么用处?
0.引言
对于一名大学教师而言,教学工作是首要工作,是其在学校的立身之本。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教学评估机制,由学生评价教师上课水平,而且这种评价将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另一方面,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讲好课和培养好学生也是教师自身的职责和内在的愿望。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是值得每一名大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多数教师虽然在各自的专业方向上是专家,但是在教学上可能并不擅长,尤其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非常缺乏教学经验。事实上,很少有教师接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对于如何授课,全凭个人的摸索和钻研。笔者也曾经经历过那个阶段,在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由于缺乏经验,不知如何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念讲义,结果可想而知。经过数年的学习和钻研,终有小成,在教学工作上做出了一些成绩,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愿与各位读者分享。
1.课程定位
教师在承担一门新课教学,准备具体的授课内容之前,首先要了解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例如,该课程是大学几年级的课程,有哪些前置课程和后继课程,每周的授课学时有多少,有无实验课时等。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它没有前置课程,后继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实践等。
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课程的授课对象。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任何一堂课,任何一部分内容,都有难易、深浅之分,而且讲课的速度也很有讲究,对于其中的分寸把握,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背景的情形下才能定夺。另外,学生的基础构成往往不是单一的,既有基础较好的,又有基础较差的,这就增大了授课的难度。
如何了解授课对象的背景呢?一个简单的做法是课堂调查。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在第一堂课上,笔者都要进行一个调查,将所有学生按照编程基础分为4类,然后进行统计。学生编程基础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在充分了解课程定位和学生特点之后,我们就要为该课程制订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个人的观点是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学生的特点是善于学习C语言的语法知识,而且对一些琐碎的语法细节很感兴趣,但是在解决实际编程问题时能力明显不足,教师在课堂讲解一些算法设计方面的内容时,学生也表现得很吃力。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
每一门课程都有大量内容,而学时数有限,因此什么内容该上课讲,什么内容应由学生自学,什么内容该重点讲,什么内容应一笔带过,这些都是教学内容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由于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算法设计能力,因此教学内容要进行相应调整,少讲知识型内容,多讲能力型内容。在课程安排中,C语言的语法知识只占课程内容的1/3左右,而编程案例则占课程内容的2/3左右。这些编程案例并不是一些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例题,即为了演示某个语法(如for语句)的使用方法而引入的小例子(代码量只有几行或十几行),而是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难度和工作量的例题,如猜数字游戏、八皇后问题、证券数据文件格式解析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编程案例,向学生讲解问题分析和算法设计的过程。
教学内容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制订教学大纲,每一章、每一堂课讲什么内容,讲多长时间,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都要详细列出来。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时要注意,课程内容一定要主次分明,多讲重点和难点,少讲简单的、学生自己就能看明白的内容。另外,课程内容要有创新,教师需根据课程的目标和自己的理解引入新的内容,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他人的教学大纲。
3.教案设计
在明确了课程定位,制定好教学大纲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教案设计,这是创建一门新课程的最主要工作。这里主要讨论3个方面的内容:材料搜集、融会贯通以及教案设计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
3.1材料搜集
教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搜集材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在开设一门新课时,如果要从头开始一页一页地设计PPT,那么会非常困难。毕竟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时间也有限,如果每一页PPT都要亲自从头开始设计,那么既耗费时间,效果又不一定很好。教案的制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搜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课程资料,如课件、参考书和习题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高水平的课件。对于笔者而言,在开设一门新课前,要专门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搜集相关材料。材料的来源很多,一是来自于其他教师,包括校内和校外承担相同课程教学的教师,可以向他们索取;二是互联网,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渠道,互联网主要有两个用途,不仅可以搜索国内外其他大学的相关课程,而且可以作为教师学习的知识来源,如我们在学习一个新概念时,可以到维基百科等网站查询。
如何系统地搜索国内外其他大学,尤其是国外知名大学的相关课程呢?笔者的做法是构建一个国际知名大学列表,然后用搜索引擎搜索每所大学计算机系的主页,该主页中一般会有一份课程列表及每门课程的描述信息,笔者通过这些描述信息找到所需课程。例如,http://www-cs.stanford.edu/courses上的内容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课程安排。每门课程都会有一个课程主页,上面有该课程的所有资料,包括教学大纲、PPT课件、作业安排等,可以对外公开和免费下载。
3.2融会贯通
在材料搜集工作完成后,教师手上会有很多课件、习题等原始材料,但对于这些材料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使用,因为没有任何一份课件是完美的,而且即使是一份好的课件,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它,那么讲出来也会变味。事实上,即使是同一份课件,不同教师讲出来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在材料搜集工作完成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归纳整理或深加工这些材料,将他人的、零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自己特有的课件。笔者的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东拼西凑法和加工改进法。
所谓东拼西凑法,即对不同来源的课件片段进行归纳整理,以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具体来说,在讲授某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这部分内容的组织结构,即分为哪几小块,每一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然后在具体实现时,针对每一小块的内容选择不同课件。打个比方,如果教师自己设计的组织结构是骨架,那么他人的课件片段就好比是血肉。
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的for循环语句为例,笔者首先设计好相应的组织结构,即for循环的语法、for循环使用方法举例和for循环编程举例3部分内容;其次,在原始材料中查找每一小块内容,看看哪一个课件片段写得最好,便采用它。这样,每个部分都是优中选优,不仅能够保证质量,而且使得各个部分之间有了紧密的逻辑联系,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所谓加工改进法,即该案例最初来自于他人的课件,题目很好,但内容写得不是太好,此时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一个更好的例子。例如,在笔者的课件中,有一个求PI近似值的编程案例,该案例最早来源于他人的讲义,但写得过于简单,只有问题描述和源代码。这显然不符合教学要求,因此我们对它进行改进。首先是问题分析,我们将该案例分解为几个小问题,然后研究其中的规律;其次是算法设计,描述解题的基本思路;第三是编码实现,如何把算法转换为相应的代码;最后是运行结果分析,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这样就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事实上,经过改造之后,该案例已经面目全非了。
3.3教案设计的要求和方法
有了各种原始素材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以下是教案设计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方法。
1)组织结构清晰。
第一个问题是组织结构,设计教案要求各章节结构清晰,各部分内容之间前后关联、逻辑性强、一环套一环。
以笔者承担的另一门课程操作系统教学为例,存储管理一章的章节结构如下:单道程序存储管理、分区存储管理、页式存储管理、虚拟存储技术、Linux的存储管理。所谓存储管理,即把程序装入计算机的内存中运行,如何装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内存中只装入一个程序,即单道程序存储管理,但问题是每次只能装一个程序,而现代操作系统要求同时有多个程序运行,因此改进的方法就是分区存储管理,把内存分为若干个块,每个块装一个程序;然而这样又有问题,即分区的大小不好确定,如果太大了会浪费空间,如果太小了又装不下,因此提出页式存储管理,把内存分为很多个格子,然后把每个程序装到若干个格子中。这样还有问题,即程序的大小必须小于内存,否则就装不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章又提出虚拟存储管理。最后是一个具体的虚拟存储管理的例子,即Linux存储管理。总之,每个章节的内容是前后相关联的,一环扣一环。
另外,对于每个章节的每一部分内容,我们在设计时要有一个固定的套路:Why-What-How,即为什么要引入该内容?该内容是什么?如何使用?例如,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函数一章,我们可先讨论为什么要引入函数,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然后讲解什么是函数,C语言中的函数与数学函数的区别;最后讨论如何使用函数,包括函数的定义、声明和使用。
2)案例教学。
在教案设计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将需要讲授的知识融入案例之中。案例教学可以实现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并不是为了演示课程的某一小块内容而引入的简单的小例子,而是精心设计并且具有完整内容的一个整体。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一般来说,一个案例需要具备以下4个特点:(1)具有一定规模,考查多个知识点;(2)具有完整的内容,包括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编码测试、题后讨论等多个环节;(3)具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4)生动有趣,能吸引人。例如,猜数字游戏是笔者课件中的一个案例,该案例可描述为:电脑随机产生一个数字不重复的四位数,由玩家来猜,每猜一次,电脑将显示形如*A*B的结果,A代表位置正确数字也正确,B代表数字正确但位置不正确,总共有10次机会。
这个案例来源于真实的游戏,一些手机、PDA等终端设备上都有该游戏。该案例一方面具有趣味性,学生对游戏都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又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该案例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技术问题:(1)如何随机产生一个数字不重复的四位数;(2)对于一个四位数,如何把它的每一位数字拆分出来;(3)对于玩家猜测的一个四位数,如何计算相应A和B的数量?
在课堂讲解该案例时,我们会从问题分析、算法设计、编码、测试和题后讨论等多个环节逐一细述,针对这一个案例大概需要讲解35分钟。
3)启发式教学。
在教案设计中,启发式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事实上,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条件就是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注重引入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对于一个待讲解的内容,教师尚未细述,而学生已经给出了答案。
以操作系统课程为例,在讲授存储管理一章时,我们不会直接讲述相关内容,而是先提一个问题,即如何实现多道存储管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描述:给定一块内存空间,需要在里面装入多个程序并运行,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进行内存的分配、回收和管理。这种启发式问题的意义在于:由于相关的内容尚未讲解,学生没有任何先验知识,也就没有思维定势。这时,学生就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换位思考,即如果我是操作系统的设计者,该如何解决此问题?这种积极思考的状态非常难得。事实上,在经过思考以后,学生都能有想法,而且这些想法与真正的存储管理方法非常接近,基本上每一种存储管理方法(如分区存储、段式、页式等)都会有学生想到。这样,等到教师真正讲解这些内容时,学生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4)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案设计中,任课教师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提出新的适合于该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所谓编程,输入是文字形式的问题描述,输出是源代码。整个编程的过程可以分为3个步骤,即问题分析、算法设计和编码。对于每一个步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在问题分析环节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案例掌握基本问题分析技术;在算法设计环节提出编程模式概念,类似于武术中的“套路”,它是自顶向下程序设计技术的一种具体实现;在编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们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在线训练系统。
总之,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我们将编程的过程分为3个环节,然后对于每个环节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这就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
5)内容生动有趣。
教案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教学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一般来说,一次课往往有3小节(至少2小节),每小节45分钟。教师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这样长时间坐在座位上,是很容易疲倦的。如果授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那就更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并给学生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才能令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方法一是用生活中的例子类比,把单调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的内容。例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递归的概念比较难懂,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呢?他说,从前……”。这个故事正是递归的一个典型例子。
再如,操作系统课程的虚拟存储管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太好理解,笔者首先给学生看卓别林的电影“马戏团”中的一个镜头,一位魔术师在表演大变活人的魔术。有一个柜子,放在一张桌子上,柜子开始是空的,然后魔术师一拉门,走出来一个人;把门关上,再一拉门,又走出来一个人。柜子看上去很小,似乎只能装一个人,但为何装了那么多人呢?谜底是柜子虽小,但它下面的桌子很大。开始时,所有人都躲在桌子里,然后轮到谁出场,谁就爬到柜子里,这就是大变活人的秘密。虚拟存储管理技术采用的也是类似的思路。柜子好比是内存,内存比较小;桌子好比是硬盘,硬盘比较大。在开始时,整个程序存放在硬盘上,然后要用到哪部分,就把哪部分装入内存,这样小内存就能运行非常大的程序。这就是虚拟存储管理技术的基本思路。
方法二是风趣幽默、寓教于乐。例如,函数这一章有一个知识点:在调用函数时,参数的传递是单向的值传递,只能由实参传给形参,而形参不能传回给实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个知识点,笔者例举如下函数参数传递是单向值传递的程序段。
学生看过这个例子后,往往会心一笑并记住了相应知识点。
方法三是图片和动画的使用,所谓一图胜千言。例如,汉诺塔问题是一个经典的递归算法题目,说的是在一座寺庙里,有3根柱子,有一位僧人想把一根柱子上的64个盘子移到另一根柱子上,在移动时必须遵守几条规则。在讲解这个例子时,教师如果用语言或文字描述,会非常繁琐而且说不清楚,但如果通过制作一个动画以演示移动的过程,那么会非常直观。笔者制作的汉诺塔问题动画演示如图2所示。
4.课堂教学
教案设计完成后,下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这也是一门课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下讨论3个方面的问题:教师的状态、课堂交流以及辅助工具的使用。
4.1教师的状态
在授课时,教师的状态最为重要,直接决定课程讲授的成功与否。如果教师不在状态,那么再精心设计的教案也无用武之地。
教师首先要声音响亮。一方面,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声音要足够响亮,让所有人都能听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气势,让学生觉得教师很投入、很有激情,而这种激情会感染学生,使他们也兴奋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除了声音要响亮,还要有适当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往往比言语内容更能传递信息,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要处理好授课内容与PPT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最忌讳的一种上课方式就是照本宣科式地念PPT,这种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导致课程教学的失败。
4.2课堂交流
在授课时,课堂交流也非常重要。任何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要充分。课堂交流有两个目的:首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毕竟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如果学生不参与或者消极应付,那么就失去了课程教学的意义;其次,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当前状态,学生是否已听懂,听懂了多少,然后教师根据这个状态调整授课进度。
课堂交流的形式包括3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安排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使用这些方式,让课堂交流更加充分。例如,在讲授很多知识点时,对于一些小问题,笔者会故意将答案从PPT中抠掉,然后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看他们能否做对,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有时笔者还会在课件中设计一些小陷阱,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在讲解if语句的用法时,笔者这样设计教案:首先介绍if语句的语法“if(E)s;”,其含义是如果表达式E的值为真,则执行语句s,否则什么也不做;随后笔者会给出如下一个if语句例子。
if(temperature>38)
printf(“你发烧了\n”);
printf(“速去医院\n”);
每当讲到此处,笔者会故意停顿一下,然后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确实在认真听讲,那么必定会有人站起来,指出该例子是错误的。
4.3辅助工具的使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目的是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相应内容。事实上,如果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上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不管他讲得有多么精彩,学生也容易困倦,尤其对于理工类课程更是如此。如果每隔一段时间,教师能够进行实物演示。那么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介绍基于分治策略的递归算法时,我们先用文字形式介绍这部分内容,但这样给学生的印象不深;随后我们便拿出一个道具,即俄罗斯套娃。所谓俄罗斯套娃,即6个外形完全相同但大小不一的洋娃娃,小的装在大的里面。俄罗斯套娃与基于分治策略的递归算法基本原理类似,有了这样一个道具以后,学生对基于分治策略的递归算法印象就更深刻了。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英语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新课程英语教学进入崭新的阶段,新的阶段对英语教师提出新的高要求。培养素质高、创新性强、自主学习的学生是新课程标准的首要要求,英语教学的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的素质,对教师本身有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和引导方法。其中教学技能中教案的设计是构成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好坏。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过程实施的前期阶段,组织教学活动与整体规划教学环节,进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教学整体规划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针对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整体规划,使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不仅达到整体长远的教学目标,而且体现近期教学目标要求;综合设计是指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进行的具体思考,比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其学生情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师生活动、效果检测等等。教学设计是直接制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
教师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最有效和优化的教学设计和生动课堂教学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实现体现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主的主题思想。
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理论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和实际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发和利用各种形式的多媒体,结合实际生活,有效地加工和处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生活实物,创设优良的、有意义、情境化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3.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学生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以个体的学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设计适合学习者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教案,准备程度各异的学习问题,设计不同的情景问题,提供有差异性的学习资源,针对个体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备课过程中并根据学习者的差异性来设计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学习目标,进而最大程度地开发各类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4.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通过师生之际的互动和感情交流互动既帮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所学情况,调动课堂气氛,也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新课标下教案设计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根据教学系统的特征进行进行教学设计。国外学者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室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全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景发展、促进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科学。”因此,教学设计对英语教师教学技能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和内容应具有目的性和发展性,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1.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差异性
教学设计应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开发学生最大潜能,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实现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全面的发展。
2.教学设计注重教学理论
教学效果取决于实施手段和操作手法,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保证过程设计的程序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但设计对象的系统方法和科学形式是无法解决的。保证设计对象的科学性,应该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和要求,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程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而保证教学设计的优化效果。
3.教学设计注重问题解决
教学设计应该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根本目的,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及时发现学生问题,确定问题的根源和性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应该根据问题设计方法,而不是传统的根据方法设计问题,从而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设计的要求
1.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具体的学习需要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教学实际进行调查,了解学生中的实际问题和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目前的水平,分析目前水平和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进而提供具体的帮助和解决方法。
2.分析学生的学习内容
现行高中英语教学所涉及的话题覆盖了新课标的要求,所选语言素材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求,体现了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选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有年轻人喜欢的摇滚乐、美国乡村音乐,新闻媒体、发明创造、文学节选;还有如何交友、如何进行急救、如何欣赏诗歌;扩充课外知识,了解各种地震灾害,西方各国风土人情、各种娱乐活动。
3.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了解学生的个体背景情况。包括学生籍贯、出生年月、户口、父母文化和收入情况、家庭情况、学生初中各科实际成绩等;二是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包括:学生初中英语实际情况、学习英语的方式方法、学好英语的动因、学习英语的兴趣、迫切需要提高英语的具体环节、学习英语的主要困难、记忆单词的方法和障碍、初高中英语的认识、喜欢的英语具体教学方法等。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一步步具体分析,英语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成绩,让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要求和规定下,实施教案设计的新思路,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每位教师要自觉加强现代课程理论的学习,通过科学的设计教案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多样化的发展,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新课程课堂案例设计提出的必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出发,更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式化、细节化的准备。其具体化、书面化即为倾向于静态性的教案。这不能适应动态生成的实际教学过程。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的策略和教学思路的设计。
二、课堂案例设计与解读,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如何激励、启发、点拨学生。首先,问题必须以情景为基础。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产生探究的欲望;其次,点出问题关键,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以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再者,教学中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二)教学流程图
(三)教学过程概述
1. 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教学内容:伽利略和他的助手登上比萨斜塔让一个重一百磅和一个重一磅的同样大小铁球,同时由塔上下落。
教学活动:让学生猜想图片中的两个铁球下落的快慢情况。
设计解读: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视频播放,构建模型
教学内容:(1)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2)雨滴从空中落下来。(3)树上的果实,成熟后会掉下来。
教学活动:学生指出运动的共同特点:静止开始竖直下落。
教师指出这类竖直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
设计解读:从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的习惯。
3.逻辑推理,引出矛盾。教学内容: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有什么关系?
教学活动:学生凭借经验得出:“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得出错误观念。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捆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学生分组讨论,推出两种矛盾的结果。
设计解读:一方面,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既是对学生错误观念的震撼。 另一方面,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结论转化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4.自主探究,初步设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比较轻重不同或相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
(1)一枚硬币与一枚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硬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快慢。(2)一枚硬币与一枚粘有与硬币面积相同纸片的硬币等高同时下落,比较快慢。(3)将一张纸片折叠成团,与另一张面积相同的硬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快慢。(4)将一张纸片折叠成团,与另两张粘在一起的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快慢。
教学活动: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拿出(硬币、纸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动手实验。
设计解读:(1)让学生主动探究,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特别增加了第四个实验,即所谓的“课程的二次开发”。(3)通过简易实验得出的结论使自己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激发了继续探究的欲望。
5.观察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内容: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空气的阻力。
教学活动:教师启发性引导:跳伞运动员跳伞时,降落伞打开与没有打开时下落快慢情况。教师演示玻璃管实验,注意这时与课本有所不同,进行改进,在真空中重复前面四个学生实验。并配合模拟动画HO1202
设计解读:(1)通过玻璃管实验使学生找出掩盖在表面现象下的规律,克服经验带来的错觉。(2)用“跳伞运动员跳伞”这一情景,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很容易想到空气阻力。(3)演示玻璃管实验时进行改进,不放羽毛、铁片等,而是重复前面四个实验。前后对比,进一步突显空气阻力的影响,加深认识。
6.实验分析,概念引入。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与条件。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分析刚才物体在玻璃管真空中下落受力有什们特征?”学生思考、联想、作答。即:物体仅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
设计解读:(1)从刚演示的玻璃管实验中归纳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很自然的引出概念。(2)体现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或排除次要因素的研究思想,加强理想模型的认识,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做好铺垫。
7.师生游戏,产生惊奇。教学内容:做“测反应时间”的游戏。
教学活动: 课前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教师介绍老师手中这把尺很神奇,它既能测量长度,还能测量时间,而且能测出同学们的大脑反应时间是多少?选1到2个学生玩游戏。学生抓住尺的同时就报出反应时间。(比比谁的反应快。)
设计解读:通过这一游戏产生“惊奇”效果,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从而对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产生热切欲望。
8.主动实验 获取信息。教学内容: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1)复习打点计时器有关的知识。(2)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轨迹。
教学活动:教师设问:(1)用什么仪器可以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2)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有什么特点?(3)使用打点计时器应注意什么?学生首先主动思考,然后小组自主实验、主动操作、记录、思考、交流讨论。从学生中选出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运用实物投影分析。
设计解读:(1)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一方面对前边学过的知识加以回顾,另一方面为后边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做好铺垫。(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
9.自制教具,发散思维。教学内容:“频闪照相”也可以得到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教学活动:课前教师准备自制教具:将废弃的输液用具进行改装,输液管里装有红色液体,让装置成竖直状态,在输液细管一侧固定一刻度尺。课堂演示时用实物投影仪将整个过程展示出来。教师用数码相机对竖直下落的液滴拍照,然后将其输入电脑,在电脑进行图片处理,引导学生画出s-t,s-t2图象。
设计解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材料制作仪器。同时进一步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本课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67-02
教案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充足的课前准备更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教案的制作、使用和修改是教师教学的日常必修课,对担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教师如此,对担任高等教育的教师更是这样。笔者所在学院在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系列活动中关注到教案的制作和使用,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案的使用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大部分教师对使用教案存在着抵触情绪;在教学中并未真正使用教案;教案的设计存在“抄袭教材”、“无个性、无特色”、不够“活”的问题。
探究此现象之下的本质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对教案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对教案的设计原则不明。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做了理论和实践的调研及辅导工作,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一、明确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要正确认识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就需要辨识教案、课件、板书、教材相关联的四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从呈现形式、教学作用、包含内容、使用对象、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区分。
1.呈现形式之别。所谓呈现形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该媒体以何种物质形式在使用。教案在教学中主要以纸质、电子两种形式呈现;课件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多种为一体,而成为一种多媒体;板书总是以手写的形式呈现;教材是一种纸质的呈现形式。
2.教学作用之别。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明确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进度、规范教学用语、确保授课正常的作用。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类专业课的教学中,最忌天马行空、老师学生的自由发挥。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都需要教师在课前的教案制定时认真思考,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地按照教案执行。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用来展现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板书则是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习题讲解等;教材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参考、学生的学习资料,大学教育中教材的作用被大大弱化了。
3.包含内容之别。教案包含的内容有课题、教学目标、教材分析、课时安排、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分析等;课件包含了以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呈现的案例,较大容量的文本格式的教学资料,授课提纲式知识点等内容;板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重点、重要理论详解、教学难点详解、习题讲解;教材的内容包括了课程的主要知识、案例和习题,然而高等教育中教学的内容总要大于教材的内容。
4.使用对象之别。教案主要是教师使用;课件、板书和教材都是教师、学生共同使用。
5.角色定位之别。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计划;课件、板书充当教学手段的角色;教材则是一种教学资料。
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笔者用教学计划来明确并不为过,它将教材、课件、板书等多媒体在教学中如何使用都进行了整体的设计。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常有教师将课件与教案混淆,特别是对于使用电子版的教案的课程,有人甚至认为课件可以一件两用,不需要重复制定教案。在角色定位一项的区别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教案是教学计划,而课件仅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在多媒体使用后与板书并存的一种的教学手段。从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易区分,教案能够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进度、规范教学用语、确保授课正常,而课件是为了使课堂生动、方便展示教学资料而生的。可见,教案是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准备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统筹全局的作用,是课件所不可替代的。
二、对教案在教学过程、教师成长、课程建设中重要性的再认识
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教师在课前对课程、课堂、学生都有思考,促进其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其教案设计都是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体现了学科特点,从教案上的手笔记录更看出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
教案对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有着明显地促进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显现和确认。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好教育科学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教学设计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它是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学问题,研究“怎样教,才更好”的操作问题,教师从经验型的教案撰写转化为科学化的教学设计,是专业能力成长的一个过程。教学设计强化了教师实施教学的目标意识,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畅通了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路径,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常态方式[1]。
教案不仅对于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对教师个人也有帮助作用,对课程的建设更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教案是课程实施的具体教学计划,针对授课班级不同的专业背景而制定的教案,丰富了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与课程配套的教师团队的素质培养,依赖于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团队的交流,其教学技能主要是通过教研室活动、听课、教案交流等途径得到提高,尤其是新教师更需要认真学习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的教案,来掌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和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事项,很多学校将集体研课作为了关注和培养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措施[2]。
三、教案的设计原则及评估
1.设计原则。教案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用来指导教学,我们总结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教案的编写,首先,要包括一些基本内容,根据内容,教案分为教案封面、教案正文和课后分析三个部分。教案封面包含下面一些要素:课次、授课时间、授课班级、课题、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教案正文包含:导言、教学内容安排、课题小结等;课后分析包含:互动亮点、教学败笔、智慧火花、追问反思等。其次,教案编写要瞻“前”顾“后”,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要给教案留下补充的空间。有人称之为为教案注入“活性因子”,以教师课后追问反思为主,记下课堂互动中的亮点,教学过程中的败笔,教学授课中的智慧火花等[3]。最后,教案形式采取最优原则。教案分为详案和简案,到底哪种形式更好,可以根据教师连任课时间、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等方面来分情况安排。新任教师一定要使用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编制简案,事半功倍。
2.评估标准。教案的评估从教案封面、教案正文、课后小结等三个部分来进行,根据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教学原则[4]。参考其他文献[5]中提供的评估表,我们归纳出教案的评估标准:①教案封面的评估,包括课程基本信息、授课主要信息两个二级指标。其中课程基本信息有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学时、授课教师级班级、授课学期、教材名称、参考资料等;授课主要信息有授课题目、教学时数、授课类型、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参考资料等。②教案正文的评估,包括六个二级指标:有教学引入;设计合适的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顺序及时间分配合适;教学方法和教具使用的设计妥当;正文层次分明,过渡巧妙自然,重点突出;习题布置。③课后小结的评估,包括四个二级指标:课后的追问反思、课堂互动中的亮点、教学过程中的败笔、教学授课中的智慧火花。
参考文献:
[1]汪海.教学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力量[J].教育科学研究,2012,(6):71-74.
[2]徐国荣.集体研课:以生长教学智慧为旨归[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26.
[3]陈芳华.教案撰写之辩[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4):103-104.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20-241.
中图分类号:G423.07
一、个人备课
曾经有位名师提出"教师终身都在备课"的观点,笔者非常赞成。作为教师,从开始任教的第一天开始,就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凡一切与教书育人有关的知识、技能特别是与自己所教科目以及所负责的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都应该在我们的关注和视野之中.并且要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我们要做有心人,我们要广泛阅历,我们要不断的积累,采取恰当的有效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使之更加宽厚,更加丰富.
我们最好能提前一个月开始有针对性的备课,提前两周开始集体备课,提前一周确定好教学方案,打印好学生用学案和练案.这样我们才能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修改、补充和完善.
个人备课的基本流程是:一、在深刻理解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研读课程标准,逐字逐句阅读和体会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二、深入钻研教材文本.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网络,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教师的备课主要从讲什么怎么讲转移到备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练什么怎么练上来,着力在导学上下功夫,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导学问题(预习题),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习惯、品质与能力的实际,搭设好学习的阶梯,通过自主学习,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充分的进步.三、精选几本教学辅导书,一般以三本为宜,作为备课的参考用书.通过阅读,学习他人(特别是名师)处理教材以及导学的方式和经验,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筛选.精心选编导学预习题和练习检测题.
备课中,教师弄懂弄通教材,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最为重要的大量的工作应该是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练什么、怎么练的问题.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上做文章.重在思考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生积极性、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面向全体学生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每一个细节.一句话,就是如何让学生充分主宰课堂、自主达成教学目标.
二、集体备课
要搞好集体备课研讨,首先要提高认识.集体备课以个体钻研为前提,以日常交流研讨为基础.一可以弥补个人钻研之不足,通过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吃深吃透教材内容,把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和方法,研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艺术.二可以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仔细的审视和推敲,对每一道预习和检测题进行选择和取舍.把握教学方案的整体性和科学性,统一备课组教学方案.三可以通过传帮带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节奏,缩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迅速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四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队伍交流合作能力,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
要搞好集体备课研讨,其次要加强管理.教学线必须要制定出集体备课工作制度,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做到有主持人、有记录人、有检查人.集体备课工作制度的落实要作为备课组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备课组工作计划中要详细安排好每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线要对各备课组工作的计划草案进行审定、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活动过程进行指导、落实总结进行评价.
要搞好集体备课研讨,最重要的是讲求实效.第一,要讲究集体备课的实效.各备课组在分配好各章节中心发言人的基础上,按计划所有备课组成员都必须超前备课,并不是只备定为中心发言人这一章节的教学方案,否则无法进行研讨.研讨时,备课组的每一个成员要畅所欲言,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要目标明确,要仔细考虑教学方案的每一个部分,更要紧贴课堂、班级和学生的实际,在学方案的前提下留有余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班级留有操作的弹性.中心发言人要主讲备课内容,说教学目标,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说教学流程,说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阅读预习、完成预习题、讨论交流、板演展示、表演展示、完成检测题等).组内的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仔细琢磨,每位教师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共同修改教学方案.第二,要讲究课题研讨的实效.备课组研讨的课题,主要来自于课堂,我们要把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和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所想出的办法和采取的措施写成博客,提交到备课组会议上来讨论交流.更为重要的是要将那些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长期困扰我们的事关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提出来研究讨论,以期尽快的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理论的指引下,通过实践找到确实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要讲究听课和评课的实效.要加强备课组内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评课时,首先应由上课教师陈述自己的教学构思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在掌握知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围绕三维目标加以落实.备课组内的其他老师要畅所欲言,一分为二地开展评析,既要总结经验,更要改进不足.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学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点,更是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扎实与否的试金石,集体备课质量的高低,与课堂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面对我校教研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抓好集体备课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
三、教学方案的设计
1.学生课前预习任务明确
近几年来不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往往不能提前预习。尽管教师提出预习要求也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了导学案,学生就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就能够识词认字、划线批注,对课文作深入地阅读和思考,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成为学生课堂展示的舞台
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教学实行学生主导、教师辅导,学生纷纷崭露头角主动投影自己预习字词、作者作品常识等,脸上洋溢着成功与自信。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配角也随之体现出来。
3、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
以往教学中字词教学、作者作品常识介绍起码需要十五分钟,实施教师强化灌输,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甚至写不好汉字,记不住词语,导致写作文时错别字连篇。
语文导学案的落实,填补了学生在语文课外学习中留下的空白。用明确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学生就无法躲避,必须完成。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
由于不少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课前根本没有预习课文;课堂上,再加上课文篇幅较长,课堂时间有限,不少教师常常是在学生没有阅读课文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这样的讲解能有多大作用,值得思考。
语文导学案,正是把“先学后教”这一教学原则具体化,落实到了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语文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尽管这种思考不够正确,不够深入,不一定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写作意图,但只要阅读了,思考了,学生与作者就已经进行了初步沟通,进行了对话与交流。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阅读的效果取决于读者自身的阅读储备。再经过课堂上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讲解,学生的认识自然就得到了修正与提高。如此循环反复,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反之,如果没有学生的“先学”,只靠教师的“后教”,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到提高吗?中考课外现代文如何去阅读分析?文言文将如何吃透?
例如:文言文教学中,导学案要求学生归纳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学生在书中注释、工具书上能查到,教师何乐不为?许多教师认为讲后积累,这就使先学后教大打折扣,阻碍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
因而为实现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则有效拓展了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4、便于资源共享
许多学校使用导学案,各年组形成资源共享,这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去钻研教学、辅导学生,以提高教学质量。这不意味着导学案一成不变,要不断修正,达到更精。
学案导学是以教案为载体,引领学习方法,体现自主学习,促使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那么如何设计导学案?
1、 符合学生学习基础
教师要抓住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针对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独立自主
学习。学生是导学案的直接使用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自身的导学案是至关重要的。
2、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编写导学案一定按照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课标集中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定格了语文导学案教学设计的中心点,因此,设计导学案不能脱离新课程标准。
3、准确制定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符合一节课导学重难点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定中来,引导学生掌握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当然教师在设计时呈现一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落脚点要小、精、有层次。
4、要有恰当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习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专门拿出具体的方法提示或者典型实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让学生明白采取这些学习方法、解题技巧才能完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案才能有效规避学生“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的现象,促进并保障学生始终“在学习”“真学习”?在这儿,我们给大家引介一种关注学生何以学会的教学方案――学历案。看到学历案,我们可能会自然地联想到教案、学案、导学案等,它们诸间到底有何区别?
“教案”,教师基本上天天都在写,它一般关注的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体现的更多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太会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及“是否能够学会”的问题,完全是基于教师立场的设计。而“学案”关注的更多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教”案到“学”案,这绝非是简单的一个字的化,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更新。“学案”侧重对学习内容的挖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目标,进而设计指向“学生怎么学”的过程。又因其具有一定的“导学性”,故有时亦称“导学案”。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无疑是种突破与进步。但“学案”也有局限――不太关注评价,即在整个方案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是否学会”以及“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就是说依照“学案”的结构和内容,它只注重学生如何学的客观程序的安排,忽视或弱化了学生学的有效性即“是否学会”的关注。
为此,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t教授及其团队开发与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案――“学历案”。其功用主要是对“导学案”的有效性进行深度挖掘、提升和转变,从而促进教学各要素联动一致起来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及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力求让学生学习的动态需求得到及时有效的评测与满足。崔教授还给学历案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认为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围绕某一具体学习单位的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知识的专业方案。它是教师设计的、规范或引导学生学习用的文本,是学生通向目标达成的脚手架;它是一种学校课程计划、学习的认知地图、可重复使用的学习档案,是师生、生生、师师互动的载体,也是学业质量监测的依据。”①至于为什么叫“学历案”,而不是其他名称,主要是根据医疗专业中的“病历”一词而来。我们去医院看病几乎都有病历,医生对患者疾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后,将相关情况记录在上面,然后这个病历也就成了患者们的健康档案。考虑到治病与教学比较相似,于是就有了“学历案”一词。
总之,学历案就是一种倾向于学生何以学会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完全基于学生立场的,旨在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与“学会”的专业实践方案。其呈现的是学生某一学习片段的完整历程,即从主题内容、学情以及课标的考量分析中,明确期望学生学会什么(目标),然后再来设计应该学什么(内容)、怎么学(实施),提前做好配合指向目标监测的及时评价(评价),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以便灵活调整教学,最后设计作业评估任务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二、学历案的核心要素及其设计
一份完整的学历案,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内容出处、学习目标、评价活动、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检测作业、学后反思”6个基本要素。下面我们主要以学历案的三大核心要素“学习目标、评价活动、学习过程”为考量基点,结合实例来谈谈基于学历案的教学究竟有何价值深蕴,以及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一)学习目标的设定――我们将要到哪里?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案来说,目标设计都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如果教学是段旅程,学习目标就是我们的终点站,有了明确的目的地,旅游的人才更有归属感与安全感。那么如何来设定与表述学习目标?我们一般认为考量的依据主要有三:教材、学情以及课标。
首先说教材,它既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蓝本,也是师生互动、对话的主要凭借,挖掘、研究教材的重要性自不必言,但怎么去挖掘以及挖掘到什么程度,这就得关注所教班级的学生学情以及学科课程标准了。其次是学情,试想如果我们备的课既能供高二年级学习,也能供高一年级学习甚至可供初中生学习,那么我们的备课一定是有问题的。比如学习经典诗文《将进酒》,一个班级可能在朗读上比较出色,另一个班级可能在讨论交流、理性思辨上比较出色,那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去考量这些才有可能促成学习效益最大化。一言概之,学情绝不能忽视。最后是课程标准,其不仅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定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更是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比如语文科,文学类文本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实用类文本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课标中都有具体的相关表述规限。为何会有教师把《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上成生物课、把《看云识天气》上成地理课、把《景泰蓝的制作》上成手工制作课、把《巍巍中山陵》上成导游培训课的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没有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备课与教学。另外,学习目标设定时一定要符合全班大部分学生的现实追求,如果我们将《赤壁之战》的文意理解作为一课时的学习目标,那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大部分人无法完成,即使教师勉强教完,学生学习成效也定不如人意。所以设定的学习目标一定是大部分同学通过努力都能达成或实现的。此外,学习目标在表述上还需做到“具体、明确、可测评”。现在很多教案上仍会出现“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之类的目标表述,这样的学习目标显然是欠妥的,学生的爱国之情到底有没有增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一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吗?如果教师设置的学习目标既不明确也不具体更无法测评,那么这个目标设置的意义何在?为此我们需要将学习目标精细化,可将一个大一点的学习目标分解为2到3个小目标,然后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去完成它。或者是将一个不易评测的目标进行变式,比如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我们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请个别同学说说“你现在心中理想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子”,通过这个活动设计从侧面去考量学生是否具备了正确的爱情观,从而初步判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下面以李白《将进酒》为例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表述。首先,从诗歌学习内容角度来看,诵读应是首需考量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从而涵泳探究诗歌意蕴。其次,从学情来看,学生先前已经学习过多篇李白诗,如《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行路难》《蜀道难》等,故在知人论世方面,学生已有较好的掌握。最后,根据课标的教学建议,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从而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基于以上标准,我们拟将《将进酒》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1.从诵读品味入手,感受全诗豪迈奔放的气势。2.通过交流与讨论,体悟诗人复杂情感与形象。然后为了实现目标“具体、明确、可测评”的特点,我们拟将学习目标细化如下:
(二)评价活动的设置――我们已到了哪里?
任何形式、种类的教学设计都有三个问题需要确定:首先确定“我们要到哪里去”,即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表述;其次确定“我们如何到达那里”,即教与学的活动设置;最后确定“学生已经到哪里了”,即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最后的“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即我们通常所指的课后评价,其评价形式或方法现多为客观纸笔式(如课后练习、试卷检测等)的检测,有时甚至是教师口头随意式的、非专业化的(如“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吗?”)询问检测。于教师而言,此种评价或评价结果至多只是对学习进程的一种追踪;于学生而言,完全是一个游离于或凌驾于学习活动^程之外的孤立环节。概言之,这样的评价是一种“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而绝非“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然而后者才是现代教学所追求的“评价”本义,即要求“评价”不再仅限于对教与学的判断,而应该成为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或手段。②正如有学者总结的那样:“评价的实质在于促进人类活动的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的体现,实际上评价就应是渗透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是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学生最终实现与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我们应将评价内嵌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应再让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式、手段式的评价流于形式或走过场甚至无效无用的窘状。
“学历案”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将评价前置的逆向教学设计――从“学习目标”到“指向目标的相应评价任务”到“教师教的活动”再到“学生学的活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就是课堂演绎中,还是从“教师教的活动”到“学生学的活动”再到“相应的及时评价活动”,然后再从“教师教的活动”到“学生学的活动”再到“相应的及时评价活动”,依此将课堂进行下去。其中镶嵌在学习活动后的“评价任务”主要有利于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去判定学生是否学会了。如果没有实现目标,那么偏差在哪里?如何去改进?通过这些信息反馈,教师能够及时地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或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总之,将评价活动始终镶嵌于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实现“及时评价”作为调控教学的作用,还能够彰显评价在“改善学习、促进学习以及维持学习”方面的本质效用。
因此,就《将进酒》一课,依据前文细化的学习目标,我们拟将设计如下评价活动:
(三)学习过程的设计――我们如何到那里?
学习目标和匹配目标的评价活动设计好了后,下面就是如何实现或达成目标的问题――也即设计学习过程。学历案的学习过程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源与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首先“资源与建议”部分,其实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内容在哪里以及学习的重难点,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可能还会遇到哪些问题、怎么去克服,等等。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一整套思路,从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地去掌握它、学会它。其次是“课前预习”,通常教师安排的预习都是口头布置,比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忙着说道:“明天我们将要学什么什么了,今晚大家预习一下。”任务虽然布置了,但很不明确,十分粗糙。学生要么不做,即使做了可能效果也不好。“学历案”在这方面则有明显的益处。不仅有明确的任务安排,还有一定的学习提示,这样的预习显然落实得会更好。最后是“课中学习”,也就是教师们口中常说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用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来贯穿的,并且是以学为主,以教为辅。
那么学习活动如何安排与设计?我们认为一定要基于学习目标来考量,每一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指向某一学习目标,课堂中从来都不需要无用无效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活动必须是目标导向下的。一个学习目标至少要靠一个或多个学习活动来实现与达成,并且这些活动一定要是任务型的,问题导向的,以此保障学生始终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此外,在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学习兴趣、学习意愿和学习投入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但往往忽视教育视阈中的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伴互动的过程,学习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效与进程。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曾提出:“学习是根植于情境中的。”所以学习活动在设计时还要有一定的情境性,营造贴合学习内容的对话氛围,尽量的让活动与生活接轨,这样能更容易地吸引学生,促其进入学习场域,保其“在学习、真学习”。最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的就是随时引导着学生前进,慢慢地向学习目标这个山顶攀登,避免有人迷失。这么说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是提高了要求,教师既不能喧宾夺主替代学生攀登,又不能无视学生放任自流,而是随时地观察、引路,通过一连串教的活动牵引着学的活动有效地进行下去。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留下思考或问题解决的痕迹,教师多留点空白。而在安排上,每一个学习活动后面又相应的镶嵌着指向这一学习活动的评价任务,其不仅能够及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有效地调控教师的教学进程,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引控下的“学―教―评”联动一体化的“循环补救”式教学。
最后就《将进酒》一课,根据前文学习目标与相应评价的设计,现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整个教学过程设计。
三、余论
“学历案”教学要关注的要素远不止这些,本文主要就学历案基本框架中的核心要素进行论述,限于篇幅,其它要素留待别文特论。总之,追求“学―教―评”一体化教学的学历案是一种趋向并呈现学生学习“经历”的教学新设计,其以基于教材、学情及课标的学习目标为教学导向,以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为教学标尺,以目标引领与评价前置下的学习活动为教学主旋律,依据这些核心要素共谱课堂学习新乐章。但是基于“学历案”的教学设计还“在路上”,其还有很多问题待研究,如教师的专业方案设计能力还不足,教师的课程标准重视程度还不够,解读教材以及课标的能力还需专业化培训,本就不堪重负的教师能否有时间与精力去设计如此精细的教学方案,等等。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研究。概言之,新生的学历案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未来的路还很长,望之在实践中日趋完善。 ――――――――
参考文献
①崔允t:《学历案: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2016年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