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经济价值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8 16:55: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的经济价值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的经济价值

篇(1)

1、历史价值

历史文化环境本身除了包括构成历史建筑群的每个单体建筑,以及构成历史城区格局及样貌的各种组件及周围一定区域内的空间环境外,还包括它感性的一面。这种感情的空间可以称之为“历史软环境”。城市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情感象征价值,它的形成是长久的社会文化底蕴及区域内的习俗习惯决定的,不同于单纯的物质现象。[ ]这种“历史软环境”具有相对的地域性和稳定性。长久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和法律法规等表面结构在不断的变化中逐步成形,但作为更深层次的文化、情感、和审美却并不是能够轻易转变的。一定区域内的群众对历史及文化的认同和同一价值观念的与生俱来,让城市文化成为社会比较公认的情感共鸣。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具有追求新鲜美感的同时也有相对怀旧美的特性。所以“历史软环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记忆深处的追忆或者情怀。人们在对现代化都市发展感慨中,也无形中加剧了对历史文化价值的怀缅,对城市中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会随之显现出来。

2、社会价值

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相结合,可以很自然的保留城市及一段时期内社会的发展情况,作为不在“容器”内存放的社会历史博物馆,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可以展示给后人社会的变迁史,及一段时期内社会发展的状态,国家的政策等,这些阶段性的环境变化如果不施加保护,使之定格在时间长河中,很快就会随着城市更新的脚步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甚至消失不见,然而社会不断改变,导致的更新开发,会出现一段时间内几年或者十几年间同一个地方发生多次变化,最终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时期的痕迹,永远最适应当下的新建筑和环境,没有历史痕迹的城市,是没有灵魂且不完整的,所以保护历史建筑本身和其周边环境,并使之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再生或得到利用对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艺术价值

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所共同创造的艺术价值,是指历史文化遗产或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可以将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不同阶级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尚等等通过建造技艺,内部装饰,色彩的配比,街巷空间尺度等一系列反映出来,且这样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造诣方面,还体现在历史建筑或遗产在设计创造过程中是如何与周边环境巧妙融合,相互映衬、并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艺术价值的形成还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建造技术、审美方向、民俗风情等非物质层面的内容,这种艺术价值不是只通过建筑本身来表达,没有其周边整体氛围和环境的相互映衬是不完整的,建筑单体或历史建筑群也会因此孤立而失去原有水准的价值。今天生活中的人们在置身其中,如果内有历史建筑周边的环境氛围,很难想象到当时的景象,甚至难以体会,欣赏,领悟历史建筑的艺术价值。所以只有把历史建筑本身同周边环境结合起来还原历史本身的原貌,才能真实的反映建筑或遗产的艺术价值。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延续其历史意义及价值。

4、文化价值

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的文化底蕴通过大小不一的空间或物质呈现出来,譬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写有“大夫第”等的历史名人故居,建造精美,格局考究。但其建造之初,往往不是独立存在于现在的空间里的,通常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这样的现象可以用适群的原理来解释。就如同今天的某企业的职工小区居住者往往是同一企业不同部门的同事,或者某一地产的楼盘居住者也都是阶层或收入大致相似的人群。从古至今其实都类似,士大夫居住的地方附近或周边很多也基本都是同一阶层的人士,这样就出现的各种历史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群,拥有接近的建筑工艺或类型风格等。这种历史建筑群是属于社会某一阶层中文化品味的体现,也是一种审美类别和情趣所在的体现。而其小到每一家每一户都的设计和格局有往往都融入了自己的家族文化和房屋主人的经历及教育。也反映着不同背景家族的文化。但由于年代久远和产权问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历史建筑群及环境的陨落,最终呈现出一处或零星几处没有原本环境了的建筑单体。虽然被人参观和游览无数,但其原本的文化遗存已经大打折扣,人们也很难凭空想象曾经这里的辉煌历史,所以通过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结合所传达的文化背景也是一重要价值。

5、经济价值

篇(2)

关键词:

建筑经济;造价管理;成本控制

正文:

1、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的特征

1.1、全过程动态追踪性

在建筑行业中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向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从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达到相关目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主要是体现在具有动态追踪性,也就是在工程的最开始阶段就进行跟踪管理,同时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监管,方便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成本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1.2、前瞻性

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如果出现的失控问题,需要相关单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从而能够最大降低损失。对于成本控制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能够及时地进行问题预测,并对风险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提前制定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达到主动控制的目的。

1.3、契合性

如今很多的建筑单位都已经认识到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的优势和作用,也对这方面加强了研究力度,在工程的应用过程中也不断地引进的一些先进的控制模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对于国外先进的成本控制模式主要是对一些国外建筑项目所制定的,但是国外的建筑和我国的建筑项目存在的很大的不同,因此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我国的建筑中是与实际工程部相符合的,从而不会提高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效果。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借鉴一些管理模式,但是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需求清晰,从而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功效。

1.4、全面性

做好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不仅需要控制投入支出,还需要对建筑工期、质量、技术以及安全方面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达到全面管理的目的,合理的将影响成本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达到全面性控制的目的。不仅如此在产品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财务人员做好管理工作,全员参与到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中,从而能够达到相应的目的。

2、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

2.1、强化建筑经济管理意识

为了能够合理的进行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建筑经济管理意识,从而能够将其应用到工程管理中,最大程度发挥其功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建筑经济中关于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和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这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的关于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高度重视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使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造价管理,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该方面工作能力,保障其具备理想的胜任力,避免因为管理人员带来各类造价管理不良问题。

2.2、创新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方式

在进行建筑经济在家管理成本控制中完善管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方式被应用到经济管理中,而针对现在复杂的建筑工程管理项目来说需要更多的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落实。例如使用造价管理软件以及电子化管理模式能够更好的提高造价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进一步降低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准确效率,因此企业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不断地加强造价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能够方便进行后续工作的开展。

2.3、落实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造价管理水平,需要做好前期规划工作,对于前期规划分析可以按照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模式进行处理,即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的控制各个环节管理工作,制定好相应的造价管理方案以及计划,从而能够有效地处理各个工作,不断地提高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水平。在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对于存在的问题需要重点进行监督,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从而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

2.4、对成本控制体系进行健全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需要组建独立的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部门和小组,从而能够方便进行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目标任务的分配以及相关考核工作,不断地加强成本监督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应用中企业需要选择一些具备相应官专业知识的人才,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其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意识,需要不断地完善考核体系,如果发现考核存在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惩罚,其能够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同时也需要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从而能够带动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投身于工作中,提高造价管理水平。

2.5、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工作中是需要全员参与到其中的,因此需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成本控制工作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从而能够更好地达到目标,提高成本控制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总之,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筑经济管理其是主要就是指相应的成本控制和造价管理工作,需要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全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魏云燕.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探微[J].四川水泥,2016,04:175.

篇(3)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1、管理观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

针对现在已有的建筑工程管理来说,我们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仍存在的大量的认识误区,对于建筑工程来说简单的认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仅仅只是建筑工程的实施环节,所以对于其他环节的中的造价管理的意识逐渐薄弱了,这样的管理理念严重地影响到工程造价实施的有效性,针对这样的管理方式较大可能的将会直接导致我们建筑投资超出预算结果,将管理进行相应的本末倒置,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造价管理过程来说是极大的禁忌之处。

与此同时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整个体系中,还存在着管理混乱的现象,多头管理的方式让我们的建筑行业来说,直接性的导致在相应的建筑行业的管理权限的要求和掌握的尺度上存在相应的不同,对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相应的冲突现象,这对我们建筑管理来说很难做出正确的人员以及施工管理。

2.造价师自身素养问题

对于我们工程造价管理来说,这不仅仅是其实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而且也算是一门管理艺术。但就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工程管理来说,由于我们的管理人员只是简单既定地通过套定额和套单价的方式来开展工作,根本就没有能从本质上理解工程造价,并且并没有对市场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实际未和理论切实联系起来,空谈没有较强的实际经验支撑是我们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有一大不足。

此外,对于建筑造价的行业标准来说,一些造价工程师在工作之余,没有经受住诱惑或者受各种势力的胁迫而妥协,为一些很多的不法分子开后门,让我们的建筑工程缺少了保障性,为个人谋私利而践踏职业道德,使得我们建筑行业失去了公平公正。

3.缺乏对已完成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评估

对于步入新世纪的建筑行业来说,我们不仅仅是单纯的包工程,更是对建筑工程行业要形成一种科学的工程造价评价体系, 要形成适合本企业的造价管理体系, 但往往我们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并没有珍惜我们手头掌握的经济数据实用性,只是随着一幢建筑物的完成而消失,没有对此进行研究。由此,造成了我们建筑企业停滞不前,渐渐让我们的建筑造价管理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数据基础,始终停留在低水平上。

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1.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工程设计是全面规划并描述建筑项目的过程,在工程建设的关键,能否合理地设计方案以及设计质量的优劣对工程造价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评价设计方案要从技术和质量上综合比较、分析,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确定优化的工程设计方案。

第一,优化设计方案。建筑工程的设计质量有没有达到国家的规定,设计的功能有没有满足使用的需求,牵涉到建设项目能否一次性投资成功。建设单位审查工程设计方案时,要注重优化工程设计方案。选择技术方案时,要从实际出发,能否提高投资效益是选择的前提,选取先进的工程技术方案。根据国外的统计结果,优化项目前期方案时节约投资的概率为80%左右。因此,要想控制工程造价,工作重点要放在优化前期设计方案上。设计方案优化后,可以使工艺流程变得简单,合理选择设备,从而节约了工程资金。

第二,用限额设计来控制工程造价。把投资以及工程量分解是限额设计的主要方法,把上阶段设计的投资额以及工程量分解到每一个专业,再分解到每个工程单位和每个工程分部,经过层层分解,确保控制投资限额,同时也很好地控制了设计规范、工程设计标准、建筑工程数量以及工程的概预算指标等。

2.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的重点是利用招投标把工程合同价限定于目标范围以内,借助合同条款进行风险的控制,确保实现造价控制目标。在进行招投标时,投标单位的资质预审、编制招标文件、计算工程量清单以及制定合同的模式等每一个环节,对造价控制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对投标单位进行资质审查时,要避免发生“一级企业投标、二级企业转包、三级企业进场”的不正常现象,以免施工企业由于能力不足对工期、质量以及对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不良的影响。投标人在编制投标书需要招标文件,也是招标人进行标底编制的主要依据。建筑工程投标书具有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取决于工程招标前期的工作质量。招标文件如果没有细致的编制,考虑问题不周全,合同条款内容制定的不严谨,在工程结算都会有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了工程的造价控制。

工程量清单是招标工程的标底价、工程投标报价以及结算时的依据。工程图纸设计的深度对编制工程量清单有重要的影响,设计深度如果不够,往往会造成项目得不到准确的设置,而且也无法清楚地描述特征。中标以后,要全面细致地签订合同,调整合同价款、包干费用内容、工程风险范围、确认材料价格、政策性调整以及工期质量奖惩措施都要明确,尤其是是拟分包的建筑工程项目要在合同中规定明确,避免将来的合同风险。

3.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施工阶段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是用时最长、最容易出现变化的阶段,而且也是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中最复杂的阶段。

第一,确保施工队伍的高素质,是控制工程质量的关键。控制工程造价,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施工单位可以提出不同的施工方案,综合技术、经济因素进行分析,选择造价最低的施工方案。

第二,控制施工成本要根据工程承包合同,以降低工程成本为目标,结合预算收入以及实际成本,充分挖掘增收的潜力,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制定施工成本计划后,要定期比较施工成本的计划值和工程的实际值,如果实际值和计划值出现偏离,要及时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并采取合理的纠偏措施,确保控制施工成本的目标完美实现。

第三,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阶段就是施工阶段,通过成本目标按照计划成本对施工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成本费用,控制方法包括控制人工费、控制材料费、控制施工的机械费用以及控制施工的分包费用。

第四,建筑工程项目一般都有比较长的周期,涉及的关系比较复杂,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以及各种客观因素带来的影响,致使工程实际的施工情况和招投标的情形不一致。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变更工程以及现场签证都是不可避免的,必须做好有效的控制。

4.工程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建筑工程竣工以后,施工方根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变更情况,根据原施工图的预算工程造价,调整、修改并重新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文件。虽然承包商和业主签订了承包合同,支付工程价款时要根据合同价。不过,施工时很容易受到地质条件变化、工程设计变更、工程建设方后来的要求以及施工情况的变化等,施工时的变化都已在工程索赔中确认,所以,工程竣工后要调整原来的承包合同价,重新划定工程的造价。所以,工程竣工的结算审核在全过程造价控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建筑工程竣工结算时,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结算书大多存在冒算多算、定额单价高以及取费标准高等抬高工程造价的情形。所以,要对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进行归集整理,确保工程竣工时的顺利结算。工程施工期的造价控制隶属于过程控制,竣工结算时,每个环节控制点的签证、变更、工程计量以及索赔的核定都要再归集汇总。归集并整理好施工中的各类费用,在工程竣工结算时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结语

工程造价控制不仅仅是为了节省投资,是在注重实际、尊重科学以及精心设计中做好控制工程造价的工作,需要每个部门互相配合。只有注重每个环节,进行科学而实际的管理,才可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控制好全过程的工程造价,才会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篇(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提高了我国建筑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也拓展了建筑经济管理的职能,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在实际的建筑经济过程当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用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影响了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因此,建筑行业应该加深对全过程造价对建筑经济管理中的价值认识,通过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建筑经济管理体系,可以提升建筑经济管理的管理成效,保证建筑行业可以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1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筑经济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在进行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时,由于工程造价是建筑经济管理的全部花费,而全过程工程造价作为建筑工程常用的一种管理模式,全过程造价能够根据建筑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包括预算、成本和利润等进行计算,对建筑经济管理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1]。通过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利用全过程工程造价,可以让建筑经济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同时,不仅能够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而且还能够使建筑工程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和运行体系,为建筑工程构建出完善的协调机制,帮助建筑工程能够更好地落实全过程造价控制的管理措施和制度[2]。而且由于全过程工程造价具有全程性、全面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建筑工程通过利用全过程造价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不仅能够减少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而且还能够让建筑工程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所以建筑工程要合理地安排和设计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的管理方法,帮助建筑经济管理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促进相关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使建筑经济管理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全过程造价真正的应用价值,提高建筑经济的有效管理的有效性,节约工程施工的成本,从而提升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促进建筑工程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3]。

2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2.1工程投资决策阶段

投资决策阶段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建筑经济管理中,所有的人员投资决策阶段都非常关注全过程工程造价,因为全过程工程造价关系到建筑工程中项目的可行性,尤其是通过全过程工程造价,能够对建筑工程中项目投资效益、施工条件和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能够顺利开展[4]。因此,建筑行业想要能够更好地提高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筑投资决策阶段的科学合理性,建筑工程的有关部门应该总结以往的建筑投资阶段的案例经验,并且根据相关建筑项目投资决策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统筹管理,从而制定出可行度较高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方案[5]。而且建筑工程在制定全过程工程造价的方案时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深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的研究,并且通过在不同地区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全过程工程造价,对不同区域建筑工程的管理内容进行优化,提高建筑工程的实际管理水平,最后利用全过程工程造价对建筑经济管理中建筑投资技术的可实施性和经济盈利的综合评价[6]。其次,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在投资决策阶段就全方位地分析出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还可以对建筑经济管理的投资标准进行评估,从而降低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误差,提高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和投资决策阶段的建筑工程估算之间的契合程度。

2.2工程设计阶段

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对建筑经济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建筑经济管理中有70%的工程成本都是通过全过程工程造价设计阶段所决定的。所以在建筑经济管理对工程阶段进行设计时,相关人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技术和工艺等的综合设计,并且根据工程的具体状况对建筑工程的技术和图纸等相关环节的设计,以确保建筑工程通过全过程工程造价的设计能够更加具有合理性,让建筑经济管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7]。由于建筑经济管理设计阶段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具体成本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应该提高设计的重视,在建筑工程设计的招标环节就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通过合理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扩展工程的实际宣传范围,并且对建筑工程的实施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实现对建筑工程的预算和施工成本的节约使用。此外,建筑行业想要为建筑经济管理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首先需要注重与建筑施工相关人员的共同协作关系,为建筑施工项目制定出合理的施工规划,利用合理的施工规范使建筑施工项目能够更好地满足施工的需求,提高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的规范性[8]。其次建筑行业还需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收集和整理建筑施工项目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提高建筑施工经济管理的可行性,为建筑经济管理的全过程造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工程施工管理阶段

施工阶段是控制全过程工程造价最重要的阶段,施工阶段通过对建筑工程的合同和设计变更的审核进行合理的管控,以保证建筑经济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9]。在建筑经济管理的施工合同当中,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能够明确规定出建筑工程施工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双方的经济权益。在建筑经济管理施工合同的管理当中,施工人员需要重视对建筑工程合同中各项工作的审核,并且对建筑施工合同中的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分析和审核,避免因为建筑施工合同的问题,使建筑施工双方产生纠纷。而且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除了需要加强对建筑施工合同的审核工作,通过对建筑工程的设计变更进行仔细的审核,确保建筑工程能够得到合理的设计,避免建筑工程设计变更对工程的造价成本以及工程的施工工期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建筑施工工程设计的变更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通过加强对建筑施工阶段建筑工程设计的相关管理力度,提升建筑工程对施工设计变更管理的有效性,尽可能地避免因为施工设计的变更使建筑工程产生经济损失。

2.4工程竣工结算阶段

在建筑经济管理的管理过程中,建筑工程完工之后也不等于建筑工程已经完全结束,而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作为建筑工程的收尾工作对建筑经济管理的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应该做好工程竣工的检查工作,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有效完成建筑工程的检查目标[10]。而且在建筑经济管理的竣工结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建筑工程的相关人员还需要重点注意两方面的流程,一方面,需要对建筑工程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并且对资料进行详细的分类和归档,然后利用全过程造价对整理好的建筑工程项目资料进行测算,从而测算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项数据,保证建筑经济管理能够对全过程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建筑经济管理相关人员应该对建筑工程的相应施工部位是否与建筑工程额定的编号一致,并且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的审核,对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设计变更进行全面的审查,从而确保建筑经济管理的合理性,提升建筑经济管理的全过程造价的水平。

3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减少建筑工程中的浪费现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了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的资金投入和工程规模,由于目前建筑工程在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进行发展,这种情况增加和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周期,让建筑工程会采用分段化建筑经济管理的模式对建筑工程的造价进行管理,以确保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效果[11]。而且在建筑经济管理中,会出现很多工程的施工浪费问题,这种浪费的现象不仅会使施工的进度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建筑经济管理的后续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使建筑经济管理的资金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建筑经济管理在应用全过程工程造价时,可以对建筑工程中现有的资源进行把控,统一解决建筑经济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对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源进行完美的分配,从而有效减少建筑工程中的浪费现象。

3.2提高建筑经济管理的准确性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筑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加深了人们对建筑行业的建设效率和质量上面的要求。因此建筑行业想要提高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率和质量,就需要严格控制工程不同阶段的质量,通过应用高水平的机械设施和施工技术,让建筑工程实现更好的经济管理效益。但是在现阶段,由于不同的建筑有着不一样的建筑特点,而且不同建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建筑工程在应用全过程造价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时,应该加强对不同建筑物实际特点的分析,通过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分析,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并且根据不同的地区对建筑物的方案进行调整,保证全过程工程造价的科学合理性[12]。此外,在建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对建筑经济管理的方法进行检查,从而降低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各项风险出现几率,保障建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实。

3.3降低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风险

在建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利用全过程工程造价能够保证建筑程施工成本判断的准确性,提升建筑工程对施工成本的管理水平,确保建筑工程对施工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避免建筑经济管理中风险问题的发生。建筑经济管理通过利用全过程工程造价对建筑工程的整体项目进行分析,并且合理的评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前期预算控制,可以减少建筑工程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建筑经济管理预算评估的准确性,使建筑工程能够对预算资金进行充分合理的应用,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13]。此外,在建筑经济管理在使用全过程造价时,还应该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优化,才能更好地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利用的效率,使建筑经济管理施工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最后在建筑工程竣工之后,资金管理人员还需要对整个施工的资金进行核算和检查,减少资金缺失问题的发生,提高建筑工程的资金管理水平,避免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风险发生的可能。

3.4加强建筑经济管理成本管控的力度

在建筑经济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建筑经济管理的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施工项目进行科学性和经济性的评估,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可行性,以实现对管理成本的合理控制。而且建筑经济的相关人员还需要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建筑项目制定出市场调研、市场评估和建筑项目设计计划等相应的报告,以确保管理部门可以选择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实现对建筑成本的有效管控,保证建筑工程项目顺利的实施[14]。此外,在建筑经济管理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建筑现场会存在着一些动态的变化,会使建筑经济管理的实际管理会和成本预算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建筑工程需要对建筑施工材料、技术、人工等相关成本进行控制,通过使用相应的建筑经济管理手段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并且运用合理的监控和管理的模式,让建筑工程可以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建筑经济管理的整个施工过程更加的透明化,提升建筑经济管理成本管控的力度,以实现经济管理对建筑施工中的可变性的控制,保证建筑工程能够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篇(5)

【中图分类号】 F40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7-0100-04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建筑业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消费者不光关注建筑产品的质量、价格,更加关注建筑产品的建造过程和社会效益[1],因此,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低效益”的湿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一种新的建筑模式――建筑工业化所代替。建筑工业化是普通的制造工业化思想在建筑行业的延伸与发展,国外先进国家经验表明,建筑工业化可以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造工期、节约成本[2],因此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筑工业化大环境下,如何节约建筑工业化企业的建造成本成为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结合精益建造思想来研究如何对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筑工业化涉及到的企业有很多,本文所指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局限于建筑产品及构配件的生产企业。

一、精益成本管理的意义

新经济的发展赋予了企业成本管理全新的含义,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是通过大规模构配件的生产销售而获得高额的利润,从长远角度来看,建筑工业化企业成本管理的新目标应该为精益成本管理,精益成本管理是以为项目创造、提高价值为前提,在工作中不断消除浪费、降低成本,运用少量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施工的要求,以向项目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和构配件或服务为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环节的竞争,实质上已表现为企业整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行成本的精益化管理,尤其在现阶段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还不是特别成熟的情况下,哪个企业能真正地进行精益成本管理,能对整个价值链进行精益化的管理,这样的企业必能抢占市场的最高点。有鉴于此,对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实行精益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精益成本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业化企业精益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就是以低成本、高质量为根本目标,以项目需求为价值导向,从企业的采购、设计、生产、交付、维护等环节全面地控制价值链成本,以达到企业价值链成本最优,价值最大,最终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精益成本管理价值链[3]。如图1所示[4],在此精益成本价值链中以建筑工业化企业为核心,企业的物料流、信息流、资金流不断循环,最终促进建筑工业化企业成本的不断降低、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

(一)精益采购成本管理

企业的采购费用往往在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对采购成本的精益化管理势在必行。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费用占整个价值链成本的比重可能更大,所以采购成本就成为降低价值链成本的突破口。精益采购成本管理要求企业首先建立自己的采购部门,建立和完善自己的采购系统,使企业采购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采购的决策工作应该做到公开透明,并且能够得到企业员工的监督[5]。其次,精益采购成本管理要求做到准时采购以及按需采购,精益的思想强调库存是一切浪费的根源,因此企业在采购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材料的堆积、设备窝工所带来的企业成本管理的负面影响;在精益采购中,采购的依据是建筑产品的实际需要,因此企业应该以原材料的质量、价格、技术为依据,以最终产品的实际需要为根本,真正做到按需采购。按需采购不光能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物流、资金流的速度以及材料设备的周转效率,从另一角度带来企业的成本节约。最后,企业要想成功地做到精益采购成本管理,就必须有一个合格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实现供应渠道的快速高效和成本最优。

(二)精益设计成本管理

精益成本管理的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建筑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研发设计阶段是整个价值链成本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资料表明,大约有80%的产品的成本动因都来源于产品设计阶段,因此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管理要从设计阶段就进行周密的规划。设计阶段不但要考虑本阶段的费用,更要考虑延伸到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使用维护成本,从而能够从价值链整体出发,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对建筑产品原材料的选择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也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建筑工业化企业首先要通过对建筑市场的大量调查,确定新产品开发的目标成本,这个目标成本是按照市场预测的大部分项目都能接受的购买价格,其计算公式可表达为:成本=售价-利润;其次企业要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就像项目管理中的工作结构分解一样(WBS),按照建筑产品的特点和结构将成本分解到每个原材料上,便于从细节上控制设计成本;同时,企业要结合目标成本法以及价值工程等现代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对每个阶段的目标成本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可能超出设计成本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并采用具体的应对措施。

(三)精益生产成本管理

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构配件等建筑产品生产环节是降低整个价值链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的生产技术、工艺方法的应用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约,但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周期比较长,所以精益生产成本管理成为企业节约成本的重要途径。企业首先应该注重建筑产品的均衡化生产,均衡化生产就是指企业生产的建筑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能够达到均衡化,这也符合建筑工业化中标准化与多样化的要求[6]。均衡化生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产量均衡,是指某些相同的时段内产品的数量能够基本一致,避免出现生产低谷和高峰,能够让生产“流动”起来;其二是产品种类的均衡,即生产出来的建筑产品能够满足项目的多种需求,真正做到按需生产,同时在某段时期内不同建筑产品的数量也大致相等。其次,建筑产品的生产应该尽可能地做到“持续流”,所谓“持续流”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都能够连续化,这种“持续流”的形成可以减小企业资源的投入以节约成本,同时可以缩短产品的交付周期,又能及时发现和暴露一些问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均衡化生产是“持续流”的前提,均衡化生产的理想状态就是“持续流”,“持续流”的形成达到了生产的均衡化,均衡化生产和“持续流”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共同为生产成本的节约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精益交付成本管理

交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精益价值链能否有效运作,精益交付就是企业结合精益的思想,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交付体系,通过精简企业在交付前后阶段中多余的运输成本、存货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费用来提高交付效率,加快整条价值链的运转,最终能够做到符合建筑市场的要求,为项目准时、准确、快速、高效和低耗地提供更多的高质量、低成本的建筑产品。降低交付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可能地将交付信息公开化,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小由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交付风险(常见的交付风险有交付时间的延迟、交付地点的错误、交付数量准确性、交付质量不合格、交付信息不对称等)。在众多的风险中,任何一个风险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交付成本的增加。

(五)精益维护成本管理

随着绿色低碳建筑的推广,项目的维护得到越来越多业主的重视。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要通过适当的维护服务来增加项目的价值,所谓的维护服务就是在构配件应用到项目以后要对其进行跟踪监测,观察产品质量是否过关,是否有安全隐患,在项目报废后构配件的回收利用价值还有多少等。企业要以整条价值链成本最低为目标来进行维护服务工作,并设计适合企业自身的维护服务方案,同时运用现代先进的维护服务技术对建筑产品进行多方位的统一维护管理[7]。虽然维护服务会产生一定的费用,看似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良好的维护可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增加项目的价值,提高业主的满意度,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信誉,树立自己的品牌,进一步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拉动整个价值链不断向前发展。

三、精益成本管理模型

当然建筑工业化企业要想精益成本管理,光是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精益化操作是远远不够的,精益成本管理之所以能优于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因为精益成本管理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企业范围、全面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成本管理。建筑工业化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不仅是作业层次的管理,更应该在战略层次进行管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决策者首先应该有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培养精益企业文化,只有将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深入每个员工的心里,这样每人在平时的工作中才能做到不断改善,精益求精,企业将不同层次的员工安排到企业的价值链结构中,让他们有相应的成本决策权力,给他们自己持续改进成本的机会,同时企业也该建立一套与之对应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对于企业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在技术方面:企业应该组织专门的部门认真研发,采取新工艺新方法来降低生产成本;方法方面:将一些比较成功的成本管理方法与精益管理相结合,比如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价值工程等[8],成本管理与精益管理两者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将两者进行耦合,其效果远大于两者的简单堆积。目标成本法是一种根据市场的导向,对产品进行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的方法,目标成本法与精益管理的结合,可以从价值链的源头消除浪费,在对目标利润保护的同时专注于成本的改进和节约;作业成本法利用独特的动因分析和计算方法来对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找出原因并进行改进;价值工程利用公式V=F/C对满足项目要求功能的最低成本进行预测和估算,并指导后续工作。最后,企业还应该建立一套精益成本评价机制,对每项工作的结果以及整条价值链的成熟度进行评价比较[9],并分析原因,做到精益改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四、精益成本价值链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技术

在对建筑业企业精益价值链目标成本进行设计时,本文主要以价值链各参与节点部门承担任务所耗费的工作量为基数进行分解,确认各自应承担的目标成本和预期目标利润。如设计部门应以工程图纸设计量为基本指导依据,生产部门应以价值链中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库存管理等各项活动为基本指导依据,最终体现以工作量指标为基础、以成本最小化为核心指导思想进行价值链目标成本设定。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项目的成本,实现产品利润的最大化,建筑工业化企业需要对企业获得的成本数量和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进行统一的安排,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技术(Multi-objective Linear Programming Technology),建立成本和工作量的分配模型[10]。设:

i表示价值链中拥有节点部门的个数;

j表示价值链每一节点部门下属参与车间的个数;

Cpi表示价值链的目标总成本(i=1,2,3,…,n);

Li表示价值链各节点部门利润分配总额;

Xi表示价值链各节点部门较低成本比重;

Cij表示企业内部节点部门的单位成本,rij表示成本降低率;

Lij表示企业内部节点部门的单位利润,Pij表示成本利润率,Lij=Cij×Pij;

S表示工作量指标;

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获得的工作量指标;

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现有设备、机械、时间和技术等条件下能承接的最大工作量。

建立建筑工业化企业目标成本和工作量的分配模型步骤为:

(1)建筑工业化企业目标总成本=目标总预算造价-目标利润。

(2)精益价值链各节点部门目标成本。某节点部门成本与价值链总成本的恒等关系,即某节点部门成本=上游部门作业资源消耗+该节点剩下的利润。

(3)企业成员部门的成本和利润。利用部门前一期实际准确的平均单位成本Cij'和成本的计划降低率rij,可求出当期该部门的单位成本。Cij=Cij'(1-rij),i=1,2,3,…,n。

某节点部门利润与价值链总成本的恒等关系:

某部门的利润=下个节点的定价-本节点已经给上个节点的定价-本节点作业资源消耗的成本。价值链总成本由各部门的作业成本以及他们之间的利润组成。具体来说包括构配件设计成本、采购标成本、培训成本、仓储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维护成本、交付成本、维护成本、各节点间的留存利润等。

(4)企业内部成员工作任务的分配安排。设项目的工作量为S,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获得的工作量指标;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现有人力、材料、机械、技术水平等情况下能承接的最重工作任务。

利用多目标线性规划便可以方便地求解建筑工业化企业目标总成本。

五、结语

精益成本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在对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基础上,以增加项目的价值为目标,来实现整个价值链成本的最小化和价值的最大化,在精益成本管理中成本=售价-利润,而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中售价=成本+利润,虽然两者只是简单的数学变换,但从精益成本管理角度来说却差别很大:精益成本管理突破了以利润为目标的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售价来决定利润的新的成本管理思维,产品的售价一般由市场来决定,所以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从降低成本这一关键点出发。本文分析了建筑工业化企业精益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构建了精益成本管理模型,采取精益价值链多目标线性规划技术,建立一个成本和工作量的分配模型,以期为未来的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SALEM O, SOLOMON J, GENAIDY A. Lean Construction: From Theory to Implement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06,22(4):168-175.

[2] 陈晶晶.基于建筑工业化的建筑企业建造能力评价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姚茜.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评价指标分析――基于精益生产方式[J].会计之友,2012(34):56-58.

[4] 陈礼靖,佘健俊,李梅.基于精益价值链理论的建筑业企业精益建造能力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3(4):116-120.

[5] 张晓佳. 精益成本管理模式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杨青. 精益价值管理[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7] 朱宾梅,陈静,鲁天蝉.基于精益思想的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新脉络[J].建筑经济,2007(6):89-91.

篇(6)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趋于稳定,但是相应的行业内竞争压力却越来越大,建筑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也就造成了相应建筑企业必须要重点加强对于自身管理的重视,尤其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好建筑经济管理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其能够为企业谋求更高的利润,进而也就能够促使相关企业在发展中体现出更快地发展速度。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这种建筑经济管理其是主要就是指相应的成本控制和造价管理工作,需要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全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

一、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结合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中各个企业对于工程项目实施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的落实效果来看,虽然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相应的缺陷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经济意识薄弱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来看,其在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因为相应的建筑经济意识较为薄弱,很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仍然仅仅认为,相应的建筑工程管理仅仅需要保障建筑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并且促使其具备理想的质量效果即可,对于相应的经济因素和指标并不是特别重视,相应的造价和成本关注力度也明显不足。如此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后续建筑工程项目具体管理工作中对于经济管理的落实效果,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漏洞。

(二)管理方法有效性不足

对于现阶段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工作来看,其表现出来的问题还体现在相应的管理方法和基本模式上,相应的管理模式和具体方法仍然沿用以往的传统造价管理方法,进而也就难以适应于当前越来越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随着当前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这种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管控,并且还需要从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以往单一的纸笔式造价管理模式很难适合于越来越复杂的造价管理目标和内容,还很容易出现较多的问题和误差,进而也就造成了一些经济性浪费问题的产生。

(三)经济管理缺少规划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越来越复杂,相应的误差问题和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并且需要管理和关注的对象同样也极为繁杂,这也就需要进行有效规划分析,避免出现管理漏洞。但是现阶段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缺乏有效地前期规划和分析,对于具体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造价管理落实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制约和影响,如此也就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管理的实效性。这种缺乏系统规划问题也就容易造成其在一些关键环节中缺乏有效的造价管理工作,尤其是相对于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来说,缺少相应规划和管理,必然也就有可能会影响其建筑经济管理效果。

二、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措施

为了最大程度上提升今后建筑经济管理中对于造价控制的落实效果,必须要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各个问题和缺陷进行优化,解决相应问题之后,才能够有效提升其建筑经济管理水平,相应的优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强化建筑经济管理意识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中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来说,必须要首先从相应的意识层面进行优化,促使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具备理想的经济意识,积极关注这种造价管理工作,能够意识到造价管理和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必然联系,进而更多的倾向于这种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与这种建筑经济管理意识相匹配的,还需要促使相应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经济管理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对于现阶段发展中的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作而言,更是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采取恰当的措施来较好提升其造价管理能力,保障其具备理想的胜任力,避免因为管理人员带来各类造价管理不良问题。

(二)创新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方式

优化完善具体的建筑造价管理方式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手段,各类创新型造价管理手段的应用确实能够较好提升建筑经济管理水平,尤其是相对于当前越来越繁杂的建筑工程管理项目来看,更是需要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和落实。比如相应造价管理软件以及电子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就能够较好提升其造价控制效果,也能够较好简化造价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出现计算误差问题的概率,这也是今后建筑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造价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当然,结合这一管理技术手段,还需要加强对于造价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三)落实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

为了提升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落实效果,必须要进行前期规划分析,这种前期规划分析可以按照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进行处理,了解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涉及到的相应管理要点内容,并且制定好详细的造价管理方案和计划,如此也就能够按照这一计划和方案进行具体处理,最终提升整个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落实效果。在全过程造价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相应的监督监察工作,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重点监督,避免问题故障的出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经济管理理念的应用硭担具体到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于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关注力度,选择最为恰当的方式优化相应的管理模式,提升造价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创新造价管理手段,最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魏云燕.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探微[J].四川水泥,2016,04:175

篇(7)

一、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要性

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时间长、耗费大,工程造价的控制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造价工程应随着各个阶段项目的深入逐级渗入,分步解构。

1、弥补建筑工程自身的缺陷

资料显示,项目的设计阶段和决策阶段对项目建设的影响占据了75%以上,而项目建设阶段的影响仅在5%左右。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建设的不可重复性,因此,在造价控制中,需要增强的是设计单位的施工控制,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实现建筑工程设计的可行性

目前,在大多数工程建设企业中存在着对项目工程的成本管理概念界定不明的情况,管理阶层不清楚建设一栋大厦的资金投入和分析,投资概算存在着随意性严重的情况,在缺乏系统分析的前提下,难以实现造价工程的全方位动态控制。这种对自身成本考察不足的情况,难以实现工程建设的有效推进。

3、弥补建筑工程签证现场的漏洞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存在着施工管理人员对合同的认识程度不够,以及在项目的造价阶段存在对有关规定的掌握度不够的情况。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存在着弄虚作假和哄骗欺瞒的行为,为了中标,在招标文件中忽视某些项目的建设。而在项目决策的签证现场故意提高工程的造价,使得项目的实施金额大于项目的招标金额,对项目建筑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构成了威胁。

4、完善设计的规范性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缺乏对造价工程的管理,使得建设单位在建设前期忽视了对项目的准备。不论是投资的额度、设计的深度,还是对建筑标准的掌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而这种忽视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行为,会直接使工程造价提升。有的项目一变再变,监督的缺失和科学论证的缺失使建筑工程项目的动态造价管理脱节,造成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从而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

5、严格图纸设计的经济性控制

图纸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在我国项目建设工程中缺乏相应的措施和相应的规范来实现对设计单位的有效资金控制。在对经济的控制上,主要是依靠设计人员来维持,这种方式的经济控制完全依靠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但是,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设计人员时间、精力有限,不能亲自勘察实际施工与图纸的出入。在这种设计图纸完成性得不到可靠保证的前提下,项目施工的经济性便很难得到有效保证。

二、加强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途径

1、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许多工程设计人员都非常容易忽略工程造价与工程设计之间的联系,对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不是十分重视。把握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实施。一般来说,优秀的工程设计方案能够获得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成本的效用。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应该加强对工程设计方案的重视,可以通过吸引优秀的设计单位参与工程设计方案招标,进而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方案能够优中选优,通过保证工程设计质量来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此外,优化工程设计方案,还应该对工程设计中的各种人力物力资源以及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明确,并且对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多出的成本造价进行评估,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化控制管理。

2、施工阶段造价管理

施工是实现建设项目的过程,这一阶段的造价控希提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要准确处理造价、工期和质量的辨证关系,把投入产出观念渗透到过程施工过程中,努力使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

2.1加强施工组织施工组织设计是进行过程招标、签订承包合同、进行施工准备和指导施工的基本的、全局性技术经济文件。它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工具。

2.2实行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建设工程施工周期一般比较长,因此会使实际消耗的材料、人工价格与投标时差异较大,这就要求造价控制人员及时收集积累有关造价调整的资料,准确预测各种动态因素(如价格、利率、汇率等),使造价动态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全过程。对于投资的控制,可以按工程进度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按照需要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调整。

2.3加强工程变更的管理在项目实施阶段,由于客观、主观原因,常发生局部设计变更、工程更改、材料代用、工艺方法改变等问题,引起工程预算价格的增减。因此,必须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合理的控制变更价款。

2.4实行全方位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工程实施阶段注行工程造价柱制的关键。在签订施工承包合同时,应全面充分的考虑可能发生的分歧和费用索赔问题,以免结算时因合同条款不明确产生纠纷。

2.5加强工程建设监理建设监理制就是用科学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管理体系。在我国建立和推行建设监理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程建设监理,一般包括项目前期决策、项目设计、项目施工和验收等工作内容,参谋和监督管理等职责,它包括政府建设监理和社会建设监理两个层次。

3、工程竣工后的造价管理

3.1工程结算管理。工程完工决算时期,材料购置单位、财务部门、施工单位等相关部门,应做好预算工作,对工程结算价格资料要及时整理,并做好报表,把数据及时交给预算部门,如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过索赔现象,也应一并交给预算部门结算。

3.2对工程造价资料的管理。在施工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对所有的材料分类收集和整理,并对相关数据加以保管,对实际用到的机械设备的消耗费用,以及工人、材料等相关费用进行仔细核算,对施工过程中采用到的特殊材料单价和劳务人员的工资高低进行整理。

3.3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工程项目成本主要有:建筑材料费用、机械费用、人工费用等相关费用,造价部门应将这些相关费用和材料购买部门、机械部门、劳务部门进行严格的审核,并与工期标准、质量指标相联系,控制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浪费。

结束语

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贯穿于工程的整个阶段,是一个较为漫长、较为艰难的过程。一个项目的最终造价会受到各个阶段的影响,只有对每个环节严加管理和控制,才能达到建设项目预期的投资目标。因此,需要建设项目实施者、监理工作者以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任何一个过程都不懈怠,力求做到最好。同时,作为造价管理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建筑工程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不断进修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建设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严格把关以确保建设项目投资充分发挥其效益以及确保工程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合理控制控制工程造价,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投资的综合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民;价值取向

随着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实现了政治与经济体制上的转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明显转变。从社会结构来看,阶级结构发生一定变化,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也深刻影响着文化领域的变革。农民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阶层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其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一系列转变,这种价值观念的矛盾性正是在与传统价值取向的碰撞中产生,是农民阶层新的需要与社会不能极大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冲突的反映。

一、农民价值取向变化及现状

(一)积极的价值取向。

1.求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促使农民阶层从单纯地追求温饱和渐进地奔小康进一步推入求发展的新趋势。现行农村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巨大发展,一方面在土地问题上使农民越来越自由,一部分农民自由地选择个体专业户方向发展,而依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受到新的经济政策的鼓舞也大力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另一方面国家更多的惠民利民政策的实施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更大的机遇,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原有的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价值取向的转变。农民已经从单纯的目标化发展转向以求发展为目标的具有可持续性的方向。此外,新的社会分工的发展根据关于人的学说的相关要点,构建了相互依托的一体化社会交往关系。农民在这种分工网中既具有主体性又不失整体合作性。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了以对人的依赖为主的关系转向了对物的依赖,由此人的发展得到扩展,人本身的发展也得以可能。因而,新时期,农民求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是农民思维方式转变的最大特点之一。

2.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

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普及与落实,精神文明下乡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农民在精神文化层面发生一定变化。随着物质文明得到不断满足,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民在文化素养方面较之传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方面,国家对农民阶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农民本身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的渴求,从而现代农民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转向更为丰富的精神层面。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农民阶层在文化程度上一直处于劣势,基本上属于知识层面的底层。随着中国社会变迁进程的加速,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普及不断深入,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科学文化素质对人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是息息相关的。

(二)消极的价值取向。

1.心里素质上小农思想残余。

节俭与效益的冲突依然存在。勤俭节约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现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时代,一味强调节俭显然是不可取的,一定的节俭必然与社会的生产效益相结合,必然是在效益选择基础上的适当节俭。

守旧与开放思想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冲突。传统小农思想一向是守旧的,许多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农民阶层普遍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突然的认同感,从而对市场经济下的新的商业行为有本能的抗拒心理。然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思想的开放进取,以开放进取的首创精神融入市场经济的潮流。

2.功利与道义的冲突。

中国自古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在义利观上一向是重义轻利的,然而在近代以来,受国外西方思潮的影响,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并逐步产生了见利忘义等颠覆传统的价值取向。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市场经济盲目性滞后性以及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农民阶层很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导向。

3.集体主义的相对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地深入发展和农村的开展,农民在个性独立上不断得到增强,个体意识日趋强烈。社会分工的明晰化使得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显现,集体观念的削弱和人际关系的淡化,这些都是农民当前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集体主义缺失的状况相对较突出。然而,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独立存在。

二、农民价值取向变化原因分析

(一)社会变迁与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

恩格斯指出的:“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探究价值取向问题的理论基础正是唯物史观。作为社会产物的人的价值也是社会的特定产物,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不得不说是农民价值取向变化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政治经济结构随着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成为人们价值取向变异的前提和基础。而多变的社会因素、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作为最庞大人口群体的农民阶层。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变革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人们自然会失去原本的归属感和对社会的安全认同,从而产生新的价值取向在所难免。

(二)农村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发展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质的改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已经逐步买入小康并朝着发展的方向前进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创新等为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此外,农民社会保障也在进一步完善,减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不断让农民得到实惠。

(三)农民本身。

社会变迁带来的巨大变革还在于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农民的文化程度逐步提高。中小学教育几近普及,法制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内容的下乡,强化了对农民阶层的教育,使之受到集体主义、开放进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农民阶层的文化素养也得到极大提高。

三、正确引导农民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引导十分必要,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首先是带领农民奔小康,走一同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其次,坚持正面引导,灌输集体主义思想。使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得到一定的平衡,在个人利益得到不断满足的同时,广大农民也应形成强大的集体观念,以集体利益为重。此外还有义利观教育。可以运用正反典型、榜样示范等方法进行有效引导。

(二)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时引导农民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之一。首要的是把握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变迁和转型带来的冲击还在影响着农民理想信念,并对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疑虑。因而,要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普及以及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要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策略要在农村得到全面贯彻。

(三)更新农民观念,提高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社会变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尤其是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农民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两重性。既要解决农民存在的传统思想与当前思想之间的矛盾冲突,又要使农民获得更大的视野和空间,以正确的价值取向面对复杂的市场。首先要对传统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要变革农民的观念,使之更新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建立创新的、开阔的、具有竞争意识的新观念。我们要在价值多样化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马振清.社会变革中的困惑与选择[M].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3]贺善侃.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篇(9)

一、冶金建筑施工经济风险种类

经济方面的风险可划分为以下几类、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是工程投标文件的主要依据,在招标文件中约定了工程取费类别、材差调整文件、合同基本条款的构成等,如果对招标文件理解不透,在工程中标后签订合同时,容易发生一系列的经济纠纷。

生产要素市场价格。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设备市场等,以上三大要求市场价格变化浮动过大,直接转化到施工成本的增加。

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市场因素包括存贷款利率变动、货币贬值等,也影响着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资金、材料、设备供应。主要表现为发包人供应的资金、材料或设备质量不合格或供应不及时。

国家政策调整。国家对工资、税种和税率等进行宏观调控,都会给建筑企业带来一定风险。

建筑企业防范风险的方式建筑企业防范风险一般可以采取三种方式,即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和保留风险。

二、冶金建筑施工经济风险应该注意的问题

1.防范工程项目法人的风险

项目法人是工程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目前,部分承包单位为达到某种目的,由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资格的人员承担项目法人,冶金建筑施工企业若与这类不合格的项目法人合作极易产生一系列风险,为防范工程项目法人的风险,需要冶金建筑施工企业做到:一是到土地管理部门核实土地使用权的所有人是否为项目法人;二是尽可能避免垫资行为的出现;三是一旦发生进度款拖欠现象,需要求业主对承包商提供履约单位。

2.防范垫资工程的风险

由于缺乏成熟的建筑市场,使得垫资施工现象较为显著。近年来,我国对不断加大对垫资施工现象的打压,但未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实践显示,呆账、坏账风险大都源于垫资行为,笔者认为,为防范垫资工程风险需着手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求业主请资金雄厚、信誉良好的第三方提供担保;另一方面是将呆账、坏账风险转移给材料商和分包商。根据我国《合同法》之规定:冶金建筑施工企业债权、债务和合同向分包商和材料商的转让,仅需通知业主,无需经过业主的同意。

3.防范材料和劳务分包的风险

现行社会中,材料商承包商的案例比比皆是,即工程项目材料员仅需出具相关收据与欠条,法院便可以作出以下判决:由冶金建筑施工企业承担全部材料费用。上述现象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工程项目经理部不能够行使控制职能,以至于各项施工活动趋于混乱。为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合同双方需在合同中明确指出:有项目负责人亲笔签字并且盖有项目公章的收货单才是确认材料数量的唯一标准,工程项目材料员出具的相关与欠条不具备法律效应。除此之外,工程项目分包合同须由分包商与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单位签订,以规避因劳务工程分包而带来的各种风险,从而确保冶金建筑施工企业各项施工活动顺利有序运行。

三、冶金建筑施工经济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管理当局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小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目前,我国最常用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及风险保留。对于冶金建筑施工工程项目风险控制而言,其主要着手于下述方面:

1.规范施工阶段的相关法律法规

施工阶段是冶金施工工程项目的关键阶段,并且项目风险大都源于该阶段。因此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规范施工阶段的相关法律法规,冶金建筑企业必须熟知这些法律法规,切实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各项活动,从而起到控制工程项目风险的目的。

2.规范施工合同

施工合同具备法律效应,其体现出双方责权利关系的平衡和公平,合同一旦经过合同双方签订,各方均需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否则视为违约,需向另一方作出相应的赔偿。因此需要承包商在签订施工合同时仔细阅读合同内容,明确施工过程中各项风险的承担者,同时,依据合同示范文本,完善施工合同内容,对合同条件拾遗补缺,尽可能避免不必要风险的发生,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3.准确把握要素市场价格动态

要素市场价格的不规则变动是引发风险的主要源头。因此承包商在招标报价时需准确把握要素市场价格,确保招标报价的合理性、科学性,从根本上遏制各项风险的发生。另外,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要素市场价格呈现动态特征,此形势下需要承包商准确把握要素市场价格动态趋势,依据其动态趋势及时调整招标报价,以此实现风险控制目标。

4.落实履约管理,分析工程风险

在施工合同谈判和签订过程中,势必存在着部分模糊不清的条款,若对其不做出相应的处理,将直接引发各种风险。因此,承包商必须加大合同履约管理,认真审核合同,全面挖掘合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正,进而规避各种潜在风险的发生,确保施工合同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

5.加强对分包商管理,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

分包商是承包商的分包单位,分包商仅需承担分包范围内的责任,而承包商承担全部承包范围内的全部责任,其中包括分包商承担的所有责任。因此需要承包商加大对分包商的管理力度,指导、监督分包商各项活动,规范分包商各项行为,最大限度上降低分包商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降低承包商所承担风险。

参考文献:

篇(10)

一、21世纪

1.20世纪末市场化程度已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建立

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双重体制格局还没有彻底改变。不过,即使仍然沿用“双重体制”,也是非国有经济这一新的体制成分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机制开始占据优势,国有经济的份额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传统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这样,当前的体制格局实际上可以概括为: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初步形成,新体制已从“边缘”向“中心”靠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制格局变动基本上是沿着“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迹运行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可以概括为市场化进程,因而市场化程度指标可以用来表示体制改革所能达到的水平。

2.21世纪的上半叶,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全可能的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过20年的改革,

体是国家,因而税收政策的制定及其运用体现着国家的宏观目标与偏好,从而国家运用税收引导经济发展,调节经济运行时,有着其他各种经济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调控力,直接有效,强制规范,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一般认为,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调节经济周期,实现经济稳定;二是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公平收入分配,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在税制建设上,税收调控的要求是:及时、足额、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掌握必要的财力、物力,在我国当前突出的表现应该是提高整个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调节供求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矫正收入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包括缩小地区间差距。

举世瞩目的1994年税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制体系。新税制运行两年来,保证了税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新税制是成功的。如果从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关系分析,94税改正确把握了两者的关系,在税改主要内容上体现了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辩证统一。

从流转税改革来看,取消工商统一税,实行内外资企业统一的流转税制: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扩大到整个工业生产和流通领域,税率趋向统一,这都体现了税收中性的一面;在普遍开征增值税的同时,对烟酒等11种消费品和石油、天然气等7种矿产品分别开征了消费税和资源税,并实行差别较大的税率,这又体现了税收对特种消费品高额收益和自然资源级差收益的非中性的特殊调节。就增值税本身来说,规定了基本税率、低税率和零税率以及减免税优惠规定,这又体现了它非中性的一面。再就绝大多数产品适用同一基本税率这一中性特征来看,由于各种产品的供求弹性不同,必然会影响税负转嫁的程度,从而影响产品的相对价格和生产者消费者的抉择,其税制运行结果又会是非中性的。这反过来说明,绝对的中性税收是没有的,税收中性与非中性、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是辩证统一的。从所得税改革来看,通过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税利分流,取消税前还贷,取消国有大中型企业调节税,取消企业税后征集“两金”,取消奖金税等一系列措施,使所得税向中性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同时仍存在非中性的问题,就企业所得税而言,一是内外资企业仍实行两套税制,税负不平;二是税率上内资企业仍实行33%、28%、17%三档税率;三是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保留了大量的减免税优惠。从所得税改革的整体来看,既通过税收的中性化为企业间的平等竞争创造了必要条件,又通过税收的非中性措施体现了对小企业、特殊行业企业(如残疾人企业)的照顾,在这里体现了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辩证统一。

与此同时,新税制还通过统一税政,集中税权,理顺分配关系,取消困难性减免,严格控制偷漏税,强化税收征管等方式,在有效地保障了财政收入的同时,也体现了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辩证统一。

在进一步完善新税制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正确处理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关系,例如,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建立统一的法人或公司所得税制,体现税收中性的要求。但即便是实行统一税率,现存的内外资企业的大量减免优惠规定也很难取消或统一,有些规定甚至是很必要的,这在事实上表现为一定的非中性。再如,流转税中的增值税被公认为是具有中性优势的税种,但仍在税率(三档)、进项税额规定、小规模纳税人征税办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非中性。即使今后通过改进完善有关规定也难以完全避免。因此,对待税收中性原则,应坚持相对论,防止绝对化。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辩证关系,也才能建立起既与国际惯例相符、又符合

式,再转向所得税为主体模式。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为第一步的模式转换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国外经验看,一国税制结构从流转税为主体模式转向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模式,其经济条件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0美元左右。如日本转换时的水平为789美元,美国815美元、英国717美元、原西德647美元。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已达700美元左右,这还是根据市场汇率计算出来的,如果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我国的经济实力远超出该水平。所以,我国税制结构模式的转换,不仅具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过剩下需求不足这一重大难题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模式转换的经济条件。

3.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因而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有三种最基本的形式,即: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而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和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障项目多少不一,基金筹集标准高低不同,资金管理分散,筹集成本高,调剂面窄,对资金的使用缺乏有力的监督,普遍存在资金浪费、挪用问题,无法专款专用,难以满足保障支出的需要。较现实的解决办法就是参照国际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制定社会保障法,开征社会保障税。具体实施方案是:(1)在保障项目上,设立退休、失业和医疗三个必缴税目,对工伤和生育等保障项目,暂时仍由企业或家庭自我保障。(2)结合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为雇主(公司)、雇员和个体经营者的现实情况和我国国情,我国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原则上也应该是所有支付工薪的单位、工薪收入者和个体经营者。(3)按照国际惯例,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为雇员的工薪收入(不包括资本利得、利息、股息所得等)、个体经营者的纯收益额或营业利润;在税率上一般按比例税率征收,并且对税基的最高额有限定,当然限征额要根据物价指数适时调整。(4)社会保障税可作为共享税,由国家税务机关征收。在分享比例上,目前可将税款的大部分划归地方收入,少部分划归中央,供中央在全国范围内调剂。(5)社会保障税应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税款入库后再拨付给社会保障部门使用支配,为此必须改变目前多头分散管理的局面,在地方机构改革中成立专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5.加大费税改革的力度,为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提供宽松环境

上一篇: 经济学的难点 下一篇: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