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5: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疗技术市场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这份报告站在全球市场的角度上详细分析了虚拟现实市场的趋势、发展动力和在未来有可能会遇到的挑战。另外,它还对2015-2020年间虚拟现实技术的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这份报告的选题角度包含了技术、设备、原件、程序和地域等。
佩戴式设备,这项新兴技术正在迅速崛起。在过去的一年,像BodyMedia臂环和耐克+FuelBand臂环这些面向消费者的佩戴式设备,在医疗和健身行业已大行其道。
值得注意的是,对实时数据的旺盛需求也推动了佩戴式无线设备市场的发展,预计销量将从今年的1400万个增至2016年的1.71亿个。据市场研究公司HIS iSuppli旗下的IMS Research的新研究结果显示,4年后,佩戴式无线设备市场的收入至少有望达到60亿美元。
目前,大多数佩戴式设备主要面向医疗和健身应用环境,并且产品为数不多,如血糖和心率监测仪。在将来,个人娱乐和军用设备的数量将大幅增加。比如说,谷歌的智能眼镜和传闻中的苹果智能手表,将是新无线佩戴式设备中的一分子。睡眠传感器、戴在手上的终端以及工业和军用平视显示屏(装在头盔上的提供数据的透明屏幕)将为用户提供实用数据,最终也有望在佩戴式技术市场得到更迅猛的发展。
“对于最具颠覆性和创新性潜力行业中的产品战略师来说,这应该是优先考虑的技术。” Forrester研究公司的高级分析师、消费级产品战略师Sarah Rotman Epps表示,佩戴式设备将开始从通讯、医疗和健身等领域扩大到其他垂直领域,比如导航、社交网络、游戏和商务等。3年后,佩戴式设备将遍地开花。
感知世界
Altimeter集团分析师Chris Silva称这个现象为“感知世界”,“因为我认为这个世界与机器思维有关,应能与我们进行交流,并非一味接受我们的指令。机器与环境应渐渐开始学习,不仅仅是预料我们的命令或让我们的命令更容易输入。”
Silva特别指出:“在未来的18个月,这项技术将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身上和身边会有多个传感器,它们将充分利用无所不在的移动互联电脑来收集和传送数据。而在之后的阶段,就会开始主动为我们服务。”
“佩戴式电脑肯定会受到更大的关注,但同时面临的障碍有:外形、舒适性、功能和时尚性。” Gartner分析师Adib Ghubril说,“佩戴式电脑应兼顾个性表现和实际功能运用,做到既时尚又舒适。研发人员主要致力于让现有的硬件电路微型化,比如内置的耳机和摄像头,既显示内容又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眼镜屏幕,以及最终的网络连接。”
最热门的佩戴式设备
到目前为止,最热门的新型佩戴式电脑是谷歌眼镜。设想一下,下午你在浏览商店橱窗,根据你的购买习惯(比如使用智能手机刷卡),智能手机就知道你在这个时间段爱喝咖啡。于是,它就能将最近咖啡店的联系信息显示在你的眼睛上。在经过一座历史建筑旁边时,内置摄像头会把建筑的照片与网上信息库联系起来,有关该建筑的信息也会出现在你佩戴的眼镜上,而且内容丰富翔实。
Forrester的分析师Frank Gillette说:“这种眼镜确实很酷,但要说许多人很快人手一副,还为过时过早,一是因为人们还不太熟悉这种技术;二是谷歌眼镜的成本现在高达1500美元,而且只面向开发人群。”
Gillette补充说:“我认为腕带设备极有可能很快普及开来,尤其是与手机相连的手表(如MetaWatch和索尼智能手表)。至于像珠宝和服装那样可以佩戴的设备,随着低功率无线电技术的逐步成熟,也会普及开来。”
解脱双手的方案
据摩托罗拉解决方案部仓储产品解决方案主管Darren Koffer表示,摩托罗拉解脱双手的产品组合中有一个灵活的产品系列,支持纯文本应用、纯语音应用以及这两种应用的组合,让经常要扫描、挑选和分拣大量物品的员工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准确性。
Koffer补充说:“在需要不断用手的应用场合,佩戴式系统解放了员工的双手,使用方便,还可以处理更多的任务,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使准确性所需的技术完全触手可及——包括条形码扫描和移动计算。但是想充分发挥佩戴式计算设备的潜力,公司要考虑整体解决方案的人体工程学、性能、可靠性、灵活性以及可管理性。”
Gillette表示,无论什么时候想处理工作,现场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身上都要佩戴一大堆设备,摩托罗拉解脱双手的这种解决方案在实际运用方面迈进了重要一步。
RFID技术实施进程的第二阶段为成长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突破应用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及行业应用标准制定,基本形成中国RFID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
第三阶段为成熟期,目标是形成国际同期先进水平的技术体系,实现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与其它技术的融合。2012年,RFID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共性基础技术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发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如:无源超高频(UHF)RFID芯片、微型近程RFID标签研究和标签封装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以及RFID与其它技术的集成与融合研究。
无源超高频智能RFID芯片
2012年10月8日,香港科技大学了全球首枚具有环境温度感知功能的无源超高频智能RFID芯片。该芯片集成了温度传感器,除了具备超高频RFID的通信与数据录入功能外,还能自主感知环境温度,可以在负40℃至负60℃的冷链环境中工作。含有该芯片的标签可以贴在牛奶、肉制品等产品上,从而使每个单品的温度曲线一目了然。
RFID烫印标签技术
2012年6月,加拿大的微电子开发者Terepac报告称,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开始制造全世界最小的近程通讯(NFC)RFID标签――TereTag。这个无源13.56兆赫兹标签将比现有市场上其它近程通讯标签更小,更便宜。因此,它几乎可以嵌入任何纸质的标签、产品或物品,还可以被手机里的近程通讯读写器访问。
将标签缩小以嵌入纸质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但需要高超的技术。然而,国内的武汉威杜信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却另辟蹊径,成功研发出“RFID烫印标签技术”。通过采用该技术可直接将标签制作在产品包装或产品上,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电子标签的大范围推广。据审核,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易于包装印刷一体化操作、成本低廉和无污染等特点,并于2012年8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发明专利。
RFID全自动封装生产线
传统电子标签采用手工制作,主要采用不干胶粘贴的形式,存在生产效率低,厚度大、成本高、防盗性差问题,特别是有源标签,因为出厂时间不同,会产生电源使用寿命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也是业界标签封装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一直困扰的问题。
2012年,由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研发的“RFID全自动封装生产线”在广东的成功实现成果转化,成为国内首套“RFID全自动封装生产线”;目前,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已为广东省封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定制多台RFID封装设备,这对推动构建物联网自主创新产业链意义重大。
二、应用领域拓展
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优先应用的领域,如公共安全、生产管理与控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管理、军事应用、重大工程与活动等,RFID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取得了不少经验,在其它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据ABI市场研究机构报告称,政府部门、零售、运输和物流领域将成为RFID产品的最大市场,约占其未来5年总收入的60%。
在医疗卫生领域,RFID在构建电子医疗体系,完善诊疗流程和运营管理,以及对药品的保存和追踪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012年10月份,国家卫生部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卫生领域RFID(射频识别)与物联网发展规划,规划将明确未来卫生领域物联网发展资金投入和总体规模。
交通和物流领域均通过RFID技术准确跟踪邮件,以掌握运输过程中的详细信息。此外,非接触电子车票也已经成为智能公交系统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RFID在零售业中,不但能让店铺的运营更加有序,而且还能使订单处理流程变得更加智能。此外,它还能通过提品信息和智能营销等方式出现在客户服务领域。
政府部门是另一个极具潜力的领域,非接触式/RFID技术在各类文件和凭据中使用得越来越多,并且在资产跟踪、车队管理、人员定位和安全等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市场规模扩大
RFID的市场一直在快速成长,标签销售总量不断上升,从RFID被研制出现到2012年年初,过去65年的RFID标签销售总量为151亿,见证了RFID市场的成长壮大。
总体市场增长快
在2012年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上的《2011-2012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称,预计2012年全球射频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将达200多亿美元。
另有一家市场咨询公司IDTechEx则认为,2012年整个RFID市场规模将达到76.7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7%。主要领域包括RFID卡、标签、读写器以及软件和相关服务等。IDTechEx认为,在许多应用领域,RFID订单上升了10%,在某些领域甚至更多。在零售方面,RFID在服装标签方面呈现了迅速增长,2012年这一领域需要10亿个RFID标签,并且预计2013年将需要13.5亿个标签。2012年还需要5亿个用于公共交通票证的RFID标签。对比2011年的29.3亿张标签,2012年将会销售掉39.8亿张标签。无源超高频RFID标签将在未来几年贡献大部分增长。
虽然两个不同机构的数据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即使是76.7亿美元的规模,也足以说明RFID的市场非常具有吸引力。
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链趋于成熟
2012年5月,第六届中国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国际研讨会透露,上海RFID产业规模已位居国内第一,2012年RFID业务销售规模达到52.4亿元,占全国总体规模的1/3,预计到2015年销售规模将突破258亿元。
而深圳市射频识别产业标准联盟的统计信息则显示,珠三角地区尤其是深圳,集中了我国近六成的射频识别生产、研发企业。深圳现有射频识别企业334家,产品包含芯片开发、加工设备、软件平台和培训等多个方面,产品应用覆盖领域广。汇聚了远望谷、先施科技、国民技术、惠田实业以及华为、中兴等一批国频识别中坚企业。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最近的《2005-2006年中国计算机市场研究年度报告》表明,2005年,在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发展相对平缓的背景下,中国计算机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762.2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16.6%;其中,软件和IT服务分别实现了17.9%和20.1%的增长。中国计算机市场已经步入成熟期。
2005年,中国计算机市场表现出以下突出的特点:
1.行业信息化重心逐步转移,用户采购凸显成熟与理性
2005年,是国民经济“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行业信息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年。经过几年来的持续投入,电信行业业务系统的建设需求趋于缓和,银行系统数据集中的工作稳步推进,教育行业的“百亿工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包括能源、交通等在内的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传统的物流、制造行业信息化热点频仍,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和临床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快了医疗信息化的步伐,农业信息化也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行业信息化的建设重心正在逐步从重点行业转向传统行业。
2.以战略调整适应环境变化,IT企业重塑专业化形象
在保持了若干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2005年首次放缓了脚步,部分企业在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利润空间下滑,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瓶颈。尽管部分行业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增长,但传统IT产品市场的逐步饱和已经不得不成为摆在IT企业面前的严峻事实。
在产业整体发展相对平缓的背景下,面临着来自企业自身持续发展与用户需求变化的双重压力,IT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也在寻求着市场突破的机会。
3.以IT应用提升竞争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持续升温
2005年,中小企业再次成为中国信息化应用市场中的亮点,其信息化投资在IT总体投资中的比重继续攀升,建设内容已从单纯的基础网络架构向业务应用系统拓展。但与往年不同的是,目前,中小企业用户实施信息化的动机已经从外部的政府、IT企业的强力推动转变为自身的主动行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IT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自身不断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在市场中赢得主动;另一方面,IT应用的日趋成熟也使得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日渐提升。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步入健康快速的成长阶段。
4.3C融合催生新兴市场,数字家庭与IPTV凸显发展机遇
2005年,在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市场逐步成熟、软件与IT服务市场稳步增长之际,包括数字电视、数字娱乐、IPTV、内容增值服务等在内的诸多新兴市场机会在不断地涌现出来,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3C融合的趋势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展望未来,中国计算机市场仍将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G的建设必将带动电信及相关消费及IT服务市场的持续增长;电子政务、数字奥运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计算机设备、软件及IT服务市场的发展;农业、医疗、建筑等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将持续深入;数字家庭的逐步普及也将成为消费类IT产品市场快速发展的新的推动力。在市场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中国计算机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将推动计算机产品与技术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计算机产业已经成熟,市场的增长需要新动力的带动。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宽带应用的普及,目前,3C融合正在逐步成为现实,IT技术新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这将为中国IT产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以个人及家庭应用为核心的数字产业尽管在不断经历着技术标准与专利的挑战,但用户应用需求的扩张、企业对利润的不懈追求,将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中的产品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以及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协作,推动技术、产品、市场的不断创新,从而逐步营造出一个多方利益共赢的局面,推动中国计算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2.用户应用需求与IT战略的日益融合将促进计算机市场的结构性转变
经历了二十多年信息化建设的磨练,中国的IT用户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从最初的大规模IT设备采购、基础架构的建设、应用系统的开发,到目前资源与业务系统的整合以及IT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相互融合,中国IT用户正在重新审视IT技术真正的应用价值所在。2005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的已经为今后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3.移动商务的应用与普及将为信息技术创造更多新的商业机会
近年来,中国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不断增长的笔记本电脑用户数以及各种新兴电子移动设备的应用,正在为中国IT市场创造出旺盛的移动应用需求。移动商务应用需求的增长,不仅会为这些使用移动设备的用户带来更多的便捷,同时也将为众多的IT企业、电信运营商以及内容服务提供商创造出新的广阔的利润空间。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移动商务的发展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适合用户应用的商业模式、业务类型都有待创新,内容与服务管理亟待规范,信息安全问题也有待于解决。可以预见的是,移动商务应用市场商机无限。
4.以持续的服务创新战略构建核心竞争力将成为IT企业的致胜法宝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软件业正面临着一个特殊时期。很多人不禁要问,美国软件业发展情况以及生存状态是怎样的,他们又将如何应呢?
美国软件业收入继续下降
Gartner研究认为,2010年全球软件收入将略有回暖,但是全球经济增长也只有1.5%,目前美国软件主要的买家在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而这两个地区增加的软件开支预测分别是4.3和2.5%,北美地区软件开支预计总体将下降2.06%,而欧洲、中东,非洲略有0.45%的积极增长。“可以看见,美国尤其比其他地区都要糟糕”,Gartner执行副总裁JoanneCorrela指出。
然而,现在这一市场渐渐“已经走出谷底”,很多公司将开始增加IT预算资金。Gartner公司最新报告显示,世界各地软件支出增长表明技术市场已经触底。根据Gartner四月到五月之间调查大约1000名IT专业人员的结果显示,北美地区28%的公司预计籽增加2010年的软件预算,然而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地区有25%的企业,亚洲/太平洋地区30%的企业预期与往年相同。
许多软件销售商如微软和IBM的第二季度财务业绩表明,相对于去年同期收入有所下降。这样的公司的报告预测自己在未来一年业绩将会增长。虽然目前看来,公司的软件预算已走出谷底,并有上升的趋势,但Gartner的报告认为我们应保持谨慎的乐观。
Joanne Correia也提醒人们,不要指望任何戏剧性变化,虽然有利好消息,其他地区可能将有少量反弹。她同时也对软件的服务质量表示担忧。“尽管当前经济形势不够好,但软件厂商不应该以目前的经济环境为借口,缩减其提供的服务质量”。编程语言的主流不变
近日,Tiobe公布了2009年5月的编程语言排行榜,本期榜单前十名没有变化,Java、c、c++依然以绝对优势占据前三甲的位置;Visual Basic在4月出现了1.16%的下滑,但依旧以8.631%的占有率守住前五名的关口。本期前十名的语言分别是:Java、c、C++、PHP、Visual Basic、Python、C#、JavaScript、Perl、Ruby。
市场研究公司Evans Data曾经做过调查,针对排名第十位的编程语言Ruby的调查结果表明,自2008年以来,Ruby脚本语言的使用率在北美软件开发商中间增加了40%。根据Evans Data在上半年对北美开发商的调查,北美开发人员使用Ruby的部分时间,从2008年的10%增加到目前的14%。
此外,调查显示,接下来的一年,近20%的开发商希望能够使用Ruby。该调查对比了,编程语言的使用情况,包括脚本和动态语言,如Ruby、PHP和Perl,以及第三代语言如C、C++语言、C#和Java。同时,调查还认为平台定位和其他技术的采用,其中包括云、Web services、SOA,并行编程和敏捷开发都是未来的趋势。
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因为使用脚本语言与当前强调以网络为中心的应用开发息息相关,原因是面对当前迅速变化的市场为导向的要求,必须具备高度可塑性。
Evans Data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Andrews在一份声明中提到;“有趣的是,我们看到Linux作为目标平台继续增加,这种发展反映了针对非Windows平台目标的显著增长。”
调查同时发现,有六成北美开发人员偶尔使用敏捷开发方法,有75%的应用开发商正在考虑云是否将需要审计线索。同时,商业SQL数据库被用来作为主数据库的机会,仍然比开源SQL数据库可能要高2.5倍。
IT人员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就业率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保障。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很多跨国IT巨头也不得以采用裁员的手段,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季度调查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国IT行业的就业人数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但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三个月中,失业人数一直在下滑,其中减少的IT职位包括计算机科学家、系统分析师、支持专员和软件工程师等。
自从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在IT行业的职位数量共增加了216000个。要不是计算机程序员职位的就业人数在第三季度大增了94000个,该季度的IT职位情况会更加糟糕。
在美国劳工统计局追踪分析的八类IT职位中,编程职位的就业人数是最不稳定的――上个季度减少了55000个。在过去八年中程序员职位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不过本季度增长了94000个,是八年来最大的单季增长数。
危机对IT巨头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就有专家分析,引起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技术创新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全球金融资本增长的速度。
今年4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宣布了在科学研究、创新等方面的新计划和投资,巩固与提升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并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美国从危机中复苏。这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如出一辙,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创新能够带来超额利润。
、
在美国软件业,很多IT企业的掌舵人都非常清楚的认识到了创新的意义。这些IT巨头在业绩下滑之时,他们首先裁员的对象多是行政、人事,市场等,而对于研发人员并没有敢“轻举妄动”。他们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应对策略是放缓市场推广、渠道扩展、公司规模等方面的行动,但是,他们丝毫没有松懈,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投入。
今年3月,前CEO贝瑞特发表演讲时说:“投资新创意和新发明,不仅能够刺激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提升生产力,促进新能源和更智能的能源消耗方式的产生,改善医疗保健,并让消费者以更低成本获得更多好处。”
而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今年3月表示,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缩减研发预算,今年用于研发领域的投资将继续扩大,超过90亿美元。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认为,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往往把金融危机看成一次机会,反而在创新方面有更多的专注和投入。
另外一个IT巨人IBM的创新重点主要在于服务器、存储、网络和解决方案领域。同其他IT企业不同的是,IBM更注重将创新的先进技术和传统行业相结合。
金融危机引爆开源软件市场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是靠市场生成的,但这决不意味着政府就无所作为了,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引导、规划和必要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有着现实的意义,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内就充当着“中间人”的身份。各地政府在发展当地产业集群时一定要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出发,重视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规律,避免单纯追求量的增长,避免低水平重复的扩张,而将更多的功夫用在提高产业集群的内涵上,从已形成的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中发现机遇和培育具有本地经济特色的产业集群。
一、政府管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一)政府管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积极影响
地方政府对本地的产业集群进行支持,其通过资助或中介组织达到间接扶持产业集群的目的,政府对经济适当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信号的扭曲。集群形成初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力较弱,政府直接出资注入专业化服务结构,降低其向企业提供服务和信息的价格,以间接的方式向企业实行补助,壮大企业力量,迅速扩大企业集聚的规模在这一阶段,地方政府发挥着政策鼓励、引导、和宣传作用。在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政府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在产业集群成熟阶段,企业业绩提升的示范作用会吸引大量新的投资因素,政府明朗的支持政策成为产业升级动力来源。
(二)政府管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政府过多的管制,使市场经济不够活跃。
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规范当地的经济市场,设置过多的制度成为企业成长的限制条件,对企业设“高门槛”,使得企业“望而生畏”而不去投资,市场缺乏活力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常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是能一眼选出千里马的伯乐。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行政首脑根据自己的专业甚至兴趣“钦定”种子选手,以倾斜的方式支持某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以歧视性的方式限制某些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二,地方政府不能从实际出发,使得产业集群不适合当地发展。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眼光通常很高,看不起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趋之若鹜。但是,成功的产业集群通常是从既有的初级的产业集群中萌芽,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不是凭空出现的。地方政府应该对在当地有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产业扶持,而不是因附加值低和技术含量不高而弃。
第三,地方政府政策不公平,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地方政府为速出经济效益,偏爱集群内的大企业而忽略集群内小企业的发展,甚至对小企业歧视。应该明确的是,产业集群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大小企业互相补充,在竞争中融合发展。如果缺乏中小企业的配套服务,集群的优势发挥会失衡。
二、地方政府管理产业集群的作用分析
(一)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产业集群
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其一是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或政策环境。如一国法律体系的建立、公民权利的保护、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政策以及一国的国防、外交、国家安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其二是为社会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自然垄断型的混合公共产品,如投资建设并管理下水道系统、供水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公路交通系统、天然气煤气系统、电力输送系统、电话电讯系统、道路照明系统与桥梁涵洞设施、垃圾处理服务、警察服务、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电视广播系统、公共部门的后勤服务、邮政服务系统、社会卫生保健、住房、中小学教育、传染病免疫措施、必要的娱乐措施、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条件等等。其三是管制性公共服务,也就是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统一的质量标准、卫生标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等等。
虽然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具有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采取政府垄断经营公共产品的方式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效率最高。现实的情况是在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政府垄断经营公共产品、直接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不仅导致了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而且这一制度安排导致了人们习惯于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二)完善公共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形成
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上的作用主要包括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经济政策主要有税收、金融、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政策等方面。
1、地方政府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
第一,建立小额贷款营销制度。地方政府引导银行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第二,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如在湖北仙桃无纺布产业集群内,很多企业是由乡镇企业演变过来,因此对集群内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各类私营企业人进行扶持。第三,推进存贷款利率改革。如市区、县(市)城区及镇的农村信用社按照银行机构利率试点方案执行外,各农村信用及个人存款和单位存款利率可以上调,各类贷款利率在实行差别利率的基础上最高可以上浮。第四,成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由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作为发起人成立担保机构。
2、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中的体现
第一,产业结构方面。由于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于现有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就需要进行调整,如果产业结构应变转换能力强,就容易调整,速度快,成本低,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利;否则,就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产业组织方面。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产业组织链,使得产业集群健康顺利的发展。完善产业组织链最重要的是加强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优化组合,区域合作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以及技术合作等。
第三,产业技术方面。产业技术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用以引导、促进和干预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的总和。它以产业技术进步为直接的政策目标,是保障产业技术适度和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产业技术进步的指导性政策,即政府确定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具体规划和指导各技术进步主体的行为的相关政策。产业技术进步的奖惩政策,为了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技术进步激励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政府通过制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刺激和制裁政策,对民间科研机构、企业的研究开发以及技术引进、扩散工作进行劝诱和鼓励,对技术进步迟缓者或缺乏技术进步具体规划和措施者实施经济惩罚。
(三)建设良性基础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完善的外部环境是产业集群保持强大生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地方政府对于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应加以建设。
1、在政治环境方面
地方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努力形成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原发型产业集群。良好的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要想拥有大量优秀的企业落户,就要创造产生优秀企业的政治环境。如政府制定和完善保护企业合法经营的法律和法规,为企业成长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2、在经济环境方面
政府致力于集群内企业平等竞争,培育专业市场。分工的细化使中小企业专用性增强,这必然会造成集群系统的信息效率下降,进而导致整个集鲜的退化。为防止这种退化趋势发生,地方政府制订保护平等竞争,限制垄断的政策,鼓励发展同行的多极平等竞争,严禁在一个专业内由独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垄断,并且鼓励集群内某些支柱产业适当地超比例发展,使其生产适当地过剩。
3、技术环境方面
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充实产业集群内人力资本含量。产业集群内只有充实人力资本,发展科技创新,才能促使产业升级换代,促进集群健康持续发展。为充实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本,政府一般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产业策群内制订出一系列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优厚条件,以吸引外部人才,提高产业集群的人力素质。其次,大力宣传,使各个民营企业的老总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加大对集群内的职工教育、培训投入的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逐步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力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用化、优质化,使其在提高劳动技能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推动产业集群内行业协会形成
针对目前集群内企业组织协调乏力问题,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健全,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在这方面,温州数量众多、体制新颖的民间商会就充分向世人展示了其独有的魅力。与此同时,为加快发展技术咨询、市场调查、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体系,特别是要顺应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政府成立集群内的信息中心,为集群企业提供丰富而便捷的信息服务。
(五)应对外部危机协调产业集群发展
当前,虽然经济危机的高峰期已过,但是,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仍然存在,比如,金融风暴造成的金融市场软弱、各国进出口产品受限以及产品销量受到宣传的影响而存在下降的趋势。为了有效的提升我国产业集群在应对外来经济危机的能力,许多地方政府对现有的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及时进行优化升级,从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及集群的整体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扮演及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地方政府在提高竞争力方面常采用的措施包括:
1、加速吸收和应用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活动
加速发展的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活动,直接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和全球利益,必将对中国的产业研发带来极大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强大的全球研发能力,给中国的企业以极大的压力。此外,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设计研发机构,与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当地的优秀企业发展技术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战略性研发资源的竞争,中国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将在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上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间的战略技术联盟提高了中国技术吸收的成本。战略技术联盟的直接后果是进一步加强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对国际科学技术知识资源的控制力。地方政府积极促进本地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使跨国公司在本地顺利发展,为当地经济与政府转型发展做出贡献。
2、促成建立研究和技术中心
地方政府促进创新系统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知识交流。如通过中介组织、产业协会和其他机制制定一些非正式网络的合作计划,支持联合的合作、市场研究、原材料试验。提供咨询、会计以及先进的企业管理服务。政府在其中确保机构(尤其是大学、研究机构)培育与产业界的联系,刺激组织间合作模式和区域创新网络。威尔士的例子印证了这一论点,该区域在经历采矿产业的衰退后,跨国公司另设新的工程,通过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园、供应商网络发起联合研究的教育机构,威尔士的发展计划部门以及其他公共部门努力构建新设立的工厂和本地企业、机构之间的新连接和网络,最后使威尔士成功转型。
3、创建和稳定组织间合作
地方政府通常将集群内相关企业和机构动员起来,开展组织论坛、平等对话和正常会议等活动。使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进行对话,以提高企业间合作的效率,例如共同营销、共同设汁、共同负责培训等。政府在集群内严厉打击机会主义行为,倡导建立集群内部的协调机制,避免无序竞争,保证市场环境的健康和整个集群的良性竞争。
参考文献:
[1]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曾忠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01).
[3]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4]王平.江浙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探析[J].探索,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