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5: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毕业设计重点解决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49-03
对方高校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2]。不同的高校采用不同的实际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结果也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3,4]。本文以山东建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主要研究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以及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为培养具有机械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及经营能力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一、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国内众多开设机械工程专业高校的调查研究后发现,我国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生产一线,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因此,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工程专业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机械工程专业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以及组织管理和市场经营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围绕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是指基础知识培养层、专业知识培养层、创新能力培养层和工程能力培养层,“七模块”是指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创新训练模块、科研训练模块、工程认知实践模块、工程项目实践模块和工程岗位实践模块,7个实践教学模块下设有25个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在学生必修的154学分中,7个实践教学模块共计61学分,其中,科研创新训练是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占必修学分的40%。
“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学生为主体,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平台上,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善校内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教学现场由校内向校外或生产现场延伸,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个层次的实践培养模式、7个不同实践教学模块、25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是建立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的基础上的。
三、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机械行业对本科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山东建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包括从基础知识实践到专业实践、从创新训练到科研训练、从工程认知实践到工程岗位实践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训练和科研训练四个模块。各模块内容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创新训练,以及参加各类科技项目和竞赛等。基础实践模块下设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实验、力学实验等认知实验、演示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专业实践模块包括机械原理零件实验、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单片机实验、PLC实验、计算机辅助绘图实验、互换性与精密测量技术实验、金属切削原理实验、材料成型实验、测试技术实验等认知实验、演示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及各专业课程的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实验周等。创新训练模块包括机构组合创新实验、机械系统创新实验、机电系统创新设计实验、PLC控制系统设计实验、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实验。科研训练模块包括学生申报的SRP创新项目,以及学生参加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创新训练等。校内实践教学将在不断完善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同时,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和利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包括工程认知实习、工程实践课程实验、企业讲座、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暑期实践、工程实训、毕业设计、认证实训、工程创新实践、生产实习等10个实践教学环节。下面主要介绍了6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内容。(1)工程认知实习。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流程等,目的是建立大机械的整体概念,了解机械制造企业的构成要素、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生产特点和运行特点,同时,进一步了解专业特点,增加专业认可度。重点了解企业的设施、设备、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管理规范、运营管理内容、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机械工程发展趋势等。(2)工程实践课程实验。通过深入企业了解工程实际问题及技术数据,然后在实验室建立实验系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既加深对所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3)工程实践课程设计。由校企双方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根据每门课程实践教学要求,结合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提炼出课程设计题目,并把课程设计题目与企业的工程实际紧密相结合,采用实际工程数据,提出设计方案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案。(4)工程实训。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学生以项目组成员的身份参加企业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承担部分项目的设计,了解和掌握工程项目的立项目的、申报途径、研发思路、运行机制与管理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5)毕业设计。以企业的实际课题为依托,采取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结合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等相关内容,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针对具体毕业设计题目在企业进行设计,最后提交设计报告。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系统了解所在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关键技术、工艺装备、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6)生产实习。深入到企业的产、供、销等部门,跟班进行生产实习。详细了解企业岗位操作规程及相关管理规程等,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工厂生产设备、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等相关法规,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由此获得对企业管理的深刻认识。
以上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相互穿插、相互衔接地进行,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四、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有效地实施“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的作用,需要进行如下实践教学改革。
1.调整实践教学计划,更新与优化现有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制定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增加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学时数,增加跨学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占总实验的80%以上,将课程群内的实验整合为更加系统合理的实验课程,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2.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编写具有特色的系列实践指导材料。实践指导材料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和保障,在现有实验教学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与实践教学配套的系列教材。
3.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企业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工艺改造等实际课题开展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开展项目教学法、现场实训法、课题研究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程实例教学法等,将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进一步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在满足多层次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各实验室保证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2个小时,除了负责正常课程的基本实验外,还对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课外实验选题,同时为学生自带课题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5.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广阔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因此,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或者工程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要解决的一个硬件条件。
6.与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班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毕业设计,直接参与实际课题或工程项目,由企业导师进行指导。企业导师不仅帮助指导毕业设计,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企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和需求,以及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要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结合企业工程实际进行综合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7.设置自主个性化科研创新学分。通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自主个性化科研创新学分,使学生自觉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素质拓展活动,同时,学校或学院也可举办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题目来源可由教师命题或学生自行选题,启发学生发现自己身边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机械方面的问题,提出创新题目,对学生进行创新构思和设计方法培训,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产品制作过程进行了全过程的综合知识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8.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指标。实施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合办学,建立多方参与的专业建设理事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程验收制度,对两年验收期内的所有课程进行公开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毕业设计动态监控制度,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题目认定、师生双选、中期检查、毕业答辩、资料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与监控。并将这些动态教学管理制度拓展至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五、结论
根据学校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出高质量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袁云沛.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10-30.
[2]韩毅.工科院校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15-35.
[3]李和平,肖忠跃,罗淑平,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教育提升高校工科教学质量的探索[J].井冈山大学学报,2009,30(6):112-116.
[4]李天生,徐慧.产学研合作提升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17):1-3.
1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培 养大学生社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综合 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并对其进行 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
但是,近年来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仍 然有下降趋势。根据本校企业管理类专业 近5年来的论文指导工作调查情况,主要问 题表现为:(1)选题大而空,论文以大量来自 互联网上的重复内容拼凑而成,甚至完全 抄袭。泛泛而谈纯理论的多,通过毕业论文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少。(2)调查研究 过于肤浅,立场过于主观,人云亦云,缺乏 自我独立的分析思考。罗列堆砌多,分析论 证少。(3)研究方法定性多于定量。较少联系 所学知识,或者胡乱套用知识,不懂得正确 利用知识为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 提供解决方案。(4)文字表达口语化严重,描 述与论证过程不准确、不严谨、不简洁、不 流畅,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基本语句逻辑 性都较欠缺。(5)答辩流于形式、草率。对师 生之间即时探讨学术与实践问题的环节非 常不适应,表现为教师不知如何提问,学生 不知如何应答。(6)论文选题与评价无明确 的参照原则和标准,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真 实的论文工作质量和学业掌握水平。过于 强调论文外在形式、格式,甚至成为唯一标 准,以应对上级检查。
2实践导向的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原则
本文在综合调研用人单位对未来职业 管理者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的 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素质水平,从论文 的选题、提纲确定、论文调研指导、论文修 改、最终评价标准、奖惩制度等一系列环 节,提出了参考思路,以其改进论文指导思 想,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就业水 平和职业素养。
企业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应 该看成是一次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既能 面对企业实际务实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又 能体现本科教育的专业素养,即以未来的 职业企业管理者的视角来撰写论文。根据 对一些企业发展现状和管理者进行调研, 参考一些管理咨询公司的思考模式,在高 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提炼出一些企业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强调实践性: 对于本科生毕业生的知 识和能力要求,尤其对于地方普通高校的 培养目标而言,应当是以应用知识解决现 实问题为主。
适度的理论评价与延伸:在严谨、细致 的企业内外环境调研的基础上,在现有企 业发展经验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尝试对理 论应用的前提条件和局限性作出评价,以 体现知识的价值与学以致用的能力。
强调学习、思维和表达能力:高校目前 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实际 有一定的滞后,所以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 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既有基础知识,更重要 的是强调不断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方法, 以及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能 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其他人合作共事中所 体现的组织能力,文字和口头的表达能力。
3企业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改进思路
前提条件:毕业论文调研必须以实习 单位情况为基础,以自我的人际交往技能 和工作作风取得实习单位相关人员的信任 与合作,以利于尽可能获取真实、丰富的写 作素材。
(1) 选题阶段——确定研究对象:根据毕 业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和实习条件的优劣, 可以以整个企业或者企业的某个部门或者 某两三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事务作为研究对 象。可以选择企业纵向组织所表现的问题, 如战略层、管理协调层、操作层,也可以关 注组织横向协调所表现的问题,如不同岗 位、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鼓励自我选 题,挑战复杂企业的复杂问题,但教师需帮 助作出判断和修正,以免好高骛远,影响论 文进度。
(2) 调研阶段一确定研究内容:要搜集 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某部门管理现状资料, 要尽可能以事实与图表数据做客观和精炼 地描述。也可以通过目前的各级管理者了 解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路,所感受到的危 机和挑战。总之,要看、问、听、思相结合获 取一手鲜活资料,培养对知识和问题的敏 感性,不要完全寄希望于他人提供的二手 静态资料。
(3) 理论工具选择:简单引述某一两个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能用到的专业理论, 并做出理解,评价其适用条件。这些理论广泛存在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项目管理、 生产运作、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等各种核心 课程之中,一定要选择权威教材中的某个 原则、方法、理念进行引述,分析该理论的 适用条件和方法, 发现知识的价值。
(4) 分析阶段一应用理论工具和研究 方法:根据已经获取的一二手资料进行分 析,了解企业发展的长远思路和现实困境, 理解企业各部门在实现企业目标中的职责 与工作流程,判断其合理性。发现企业与客 户、企业与竞争者之间、部门内部与部门之 间的冲突,必要时与同事、上级管理者、指 导老师进行讨论,边分析边补充调研内容。 确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次要问题,列 出问题组成的结构。
(5) 解决问题阶段一兼顾创造性与现 实性提出方案:根据问题分析阶段的结论,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评估方案,要综合 考虑解决问题的理想化程度、可行性、阶段 性和解决成本来提出解决方案。要避免目 前论文中常见的书生意气错误,即用理论 一对比,到处是问题,对目前的管理者全盘 否定,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过于理想 化或者某种策略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均导 致论文的幼稚和浅薄。
(6) 论文修改、答辩与评价阶段:指导教 师需要加强论文过程的沟通管理,尽可能 在论文的前期阶段,如选题、调研、提纲拟 定把握论文的质量,以免后续的大量反复 做重要修改的情况出现。论文的答辩过程 以交流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心得为 主,而非仅仅走一个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过 场。
4结语
论文指导工作是每年需要花费众多专 业老师大量心血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 是学生收获较大的一个教育环节。本文所 提出的一些改进原则和指导思路,基于重 新追溯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与社会用人单位 的基本需求而提出, 并提供可操作性的注 意要点。当然,毕业论文工作及至其他教育 环节的质量改进,还需要教育评价体制、高 校办学理念、社会和政府的支持等多方面 配套因素的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1-93-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he objective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is defined, and the strengthening engineering capability education and the adjus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with the demand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 are put forward. In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the practice teaching hours are increased, the ladder typ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course experiment, course design, comprehensive course design/enterprise practice, graduation design" is proposed, and through the related courses of the course group module,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ability is strengthened with obvious effect.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engineering ability; ladder type
0 引言
2010年,我国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逐渐在多个高校的不同专业展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也包含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实践工程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参与到该计划的各高校积极响应会议精神,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研究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1]。
独立学院以应用型教育为主,也就是工程教育,要求学生毕业时具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相符,但是对于大部分独立学院来说,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调研本校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其人事部门普遍反应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丰富,但工程实践能力较欠缺,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距离,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本文以本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为案例,针对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使教育更贴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 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
虽然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在建校初期,大部分独立学院仍依附其母体公办院校,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基本一致,基本按照研究性和学术性为主制定教学体系结构。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下述两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⑴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习惯于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布置课下作业;实验内容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其设计也往往是多年重复使用的题目,不符合软件工程专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学生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也不知道理论知识如何运用。考核方式偏重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重点发生偏差,重视理论知识的记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在工作中怎么用[2]。
⑵ 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工程化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全面,但是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各自为阵,单独开展实践课程,缺乏连贯性,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贯通,不能形成工程概念,与企业实践需求相差甚远[3]。
经过调研和分析发现,独立学院和其母体公办学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自学能力及应用能力较差,更适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进而理解理论知识,然后加以应用。因此,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同样需要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强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 实践课程体系结构改革
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是可以从事软件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的工程型人才,同时也是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如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软件测试,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等。实践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重新制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并且通过课程群模块贯通相关课程,使学生逐渐形成工程概念,提出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的连续性,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工程能力。
2.1 阶梯式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专业课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阶梯式的过程逐步完成,如图1所示。
⑴ 课程及课程群的训练
课程的训练通过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两个阶段来完成,重点训练学生每门课的知识应用能力,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课程设计可以对相关的课程群进行综合性训练,如软件工程等综合应用课程。在旧的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只有课程实验,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导致学生不能宏观的认知和把握整门课程的知识及应用。改革后,减少部分理论教学课时,增加部分专业课程的设计环节,或者增加课程实验的课时,以利于每门课程内部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课程实验:每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设有实验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课时较少,主要是对课程的知识点的验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在理论课程结束后,通过大约两周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单独计学分。课程设计重点训练本课程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应用课程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师采用案例讲解+任务驱动的模式,首先通过经典案例讲解项目开发流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每个阶段用到的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和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指导教师布置多级难度、创新型、发散性题目,给出明确的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完成任务,每个人体验实际工作环境中不同角色的工作内容,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提交项目成果,如文档,程序,数据等,还需要作项目汇报,讲解分析问题的过程、方案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指导教师按照每个小组提交的成果及每个成员完成的任务,给每位学生打分[4]。
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题目的设置包括其课程群中多门课程的知识点的综合性题目,帮助学生贯通多门课程的知识点,训练工程实践能力。按照专业课知识点的相关性,将课程划分为课程群,如软件工程课程群,电子商务平台开发课程群,中间件应用技术课程群,Android开发课程群,大数据架构与应用课程群,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等。根据每个课程群包含的课程特点,结合企业需求,确定课程群的训练目标,并且把能力要求细化,提出每门课程的重要知识点。
如图2所示是软件工程课程群实践课程的构成,该课程群由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计算机网络、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测试和软件工程七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都有实验课程,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和软件工程四门课程有课程设计环节,计算机网络有组网实践课程。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群的终极训练,通过完成一个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融合了软件分析能力、软件设计能力、编程能力、数据抽象及实现抽象数据类型的能力、数据库设计及实现能力、网络设计与搭建能力、软件测试能力和文档组织能力的训练,将七门课的知识点贯通,形成工程的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理解专业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并能够熟练应用,达到所学即所用的目的。
⑵ 综合能力训练
在大三结束后开始综合能力训练,采用校内综合课程设计和校外企业实习两种模式,帮助学生将专业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校外企业实习模式采用3+1的模式,即大四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实习模式[5]。
(a) 培训机构培训+企业实习:学院与中软国际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培训基地,南京网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吾曰思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培训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培训方向有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计算机网络等。经过2-4月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培训机构将学生推荐到企业,学生开始企业实习。
(b) 企业实习生:大三下学期末,部分与学院合作的企业到学校招聘实习生,经过笔试和面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在大三结束后到企业参加为期一年的实习,实习结束后,双向选择是否签订劳动合同。
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实习模式,通过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融入就业单位,就业能力得到增强。
校内综合课程设计:大四时,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学习,主要是参加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工程能力,安排综合课程设计环节,训练本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老师提供多个选题,学生也可以自己提供选题,经过3周的集中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项目。虽然是在校内完成综合课程设计,但是该课程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严格按照流程完成,帮助学生初步熟悉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⑶ 综合能力验证
综合能力验证主要是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实现。毕业设计于大四下学期开始,学生经过综合能力训练,具备了应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14周的时间,学生按照学院要求,在指导老师帮助下,确认开题,按照软件工程思想逐步完成课题的开发,并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答辩。毕业设计主要从论文的质量、实物成果的运行效果和答辩三部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评判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2.2 辅助方案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除了阶梯式实践体系之外,学院还采取了其他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锻炼其实践工程能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每个比赛均有专职教师负责指导,针对每个比赛的特点给予辅导,学生的参赛热情也很高,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大二暑期,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认知实习,用时两周,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本专业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增强学生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认知。
3 结束语
采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后,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两年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通过企业实习的学生基本可以直接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因为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提高了研究生录取率;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奖的人数逐年增加,进一步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参赛热情。通过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更符合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推广至其他专业,推进独立学院的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9(4):10-17
[2] 陈玲萍,景新幸,凌惜勤.“大工程观”背景下的独立学院实践
教学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5:8-10
[3] 金国华,金鑫,邓小伟,高梦.大工程观视角下独立学院工程人
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43-47
[4] 王晓蔚,李香菊,潘晓卉.以项目任务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改革[J].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办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壮大,根据教育部2005年的最新统计,全国共有230所本科院校设有工业设计专业,且在工科类专业中列第8位,大大超过了绝大多数传统专业,体现了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教育如何在大众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专门人才,是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培养多层次设计人才是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设计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是2001年申办的,隶属于汽车学院,2002年正式招生。为了依托汽车产业发展,使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尝试,认为应依托行业特色,以能力为本位,使能力培养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直接对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工业设计的概念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1次年会上对工业设计做出了权威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工业设计师为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由此可见,工业设计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专业,狭义的工业设计指产品设计,广义的工业设计指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同时兼顾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
工业设计人才的结构层次我国工业设计业(狭义的工业设计)各岗位的人才包括:高层设计管理、策划人员、设计人员(研发设计师或称原创设计师)、助理设计人员(绘图员、二次设计人员和市场调研员)、技术人员(产品模型或样机制作、样机组装、质检员)。通过对国内外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的研究与分析,对上述人才的需求比例为1∶5∶10(见图1)。这表明我国工业设计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对高职工业设计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在设计领域运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从事工业产品造型的开发及相关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对工业设计人才结构层次的分析,结合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我院特色,我们将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设计理论与先进的设计思想,能熟练运用现代化表现手段的高技能应用型辅助设计专门人才,能在汽车行业与企事业单位的设计部门从事汽车用品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以及与汽车行业相关的企业形象设计与策划等工作。
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能力本位(简称CBE),是在加拿大、美国兴起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了这些能力的要求。
能力目标根据国际上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除了必备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还应具备10项技能:(1)具有优秀的画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制作模型的技能。(3)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技巧。(4)具有很好的形态方面的鉴赏力,对正负空间的架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5)能够完成从草图到三维渲染一应俱全的设计表现图。(6)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有足够的了解。(7)在设计流程的时间安排上十分精确。(8)必须掌握一种矢量绘图软件(如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or)和一种像素绘图软件(如Photoshop)。(9)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三维造型软件,高级一些的如PRO/E、ALIAS、CATIA,层次较低的如SOLIDWORKS、Rhino3D、3DS MAX等。(10)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二维绘图软件(如AUTOCAD、MASTERCAM或VELLUM)。能力分解图如图2所示。
以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工业设计毕业生应具备的10项基本能力和能力分解表,可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五个课程群,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1)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群。包括设计素描、色彩设计和造型基础(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解决造型观念问题。(2)工业设计表达课程群。包括平面设计表达(设计速写与表现技法)、工程制图、摄影技术与应用、模型制作和综合设计表达等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表达技能,学会如何组合资源为表达目的服务。(3)工业设计工程课程群。包括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工业设计机械基础、金工实习等课程,目的是解决基本科学原理与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问题。(4)工业设计理论课程群。包括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史和设计心理学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工业设计的概念、设计理论和工业设计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程序。(5)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群。包括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和工程设计等课程。按照课程目的,应当把这些课程归入其他课程群中,但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因此将其独立出来。
组织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将这五个课程群合理安排在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而不使每个课程群孤立呢?在课程教学当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为保证教学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从新生入学开始(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每个学期或者每个学年构建以几个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课程设计组成的课程循环(暂称为“课程环”),在每个课程环内建成相互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上升,不同课程环之间的课程保留一定的重复内容。这种方式将三年的总课程系统分解成若干个相对完整的小系统,学生读完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就能获得解决该层次设计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和能力。以06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为例,大一第一学期的《工程制图》与第二学期的《CAD辅助设计》两门课程围绕第二学期的《制图CAD测绘》课程设计构成一个课程循环,解决机械零件图纸绘制等问题;大一第一学期的《平面构成》与第二学期的《色彩构成》、《字体与标志设计》和第三学期的《视觉传达设计》等课程围绕《VI课堂设计》形成一个课程循环;《CAD制图测绘》课程循环与第四学期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等课程围绕《机械产品设计》形成一个课程循环;第五学期的《产品造型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的一个总结,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能力考核全面的考试观既要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又要解决“如何考”的问题。在考核内容方面,技能考核应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我院确定为CAD绘图员中级证书),其他课程考核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在评价主体选择上,既要有校内教师,又要有校外专家;既要有他评,又要有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最终构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新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与操作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课程设计考核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研讨会,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发展思路,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将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关系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之后,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得少于半年。这样,产学合作教育以政府法规的方式确定下来并开始具体实施。
“2.3+0.7”人才培养模式“三明治”教育模式最早是英国提出来的,即实践——理论——实践。学生入学后,先到工厂企业进行一年的工业训练,然后回校学至三年的书本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去工厂企业实习。这种1+2+1或1+3+1的循环教育方式称之为“三明治”模式。我院将这种教育模式加以改变,创建了“2.3+0.7”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3年在校学习,0.7年在企业参加实践。
校内产学合作 校内产学合作模式是一种需要高投入,实用性强,并融教学、科研、产业开发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学校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因此是高职院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香港理工学院创建的工业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工业实训中心等,都是校内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典范,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笔者所在学院为确保学生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落实,为给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实验实训机会,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建立了工业设计工艺室和交点工作室等实验实训基地。工业设计工艺室建设于2004年,主要承担立体构成、机械产品课程设计、产品模型设计与制作、产品造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训;交点工作室建设于2005年,对内是一个实习基地,对外是一家设计公司。学院凭借这个平台和窗口,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设计大赛,有针对性地承接各种设计业务,并将其穿插在教学体系中,可以是课堂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也可以是毕业设计题目,摆脱了过多的虚拟设计,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能力。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任重道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与整合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多化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竞争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以何种组织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所有高职院校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工业设计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实施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如交点工作室如何运作,如何才能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而不是单纯作为商业化的设计公司或企业,如何寻求校企合作的途径,开展更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大胆实践,可谓任重而道远。
目前,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由数量大发展步入质量大提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在教学管理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加强信息反馈管理,包括校内和校外用人单位的信息,借以不断提高教学及其管理质量,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求得更大发展空间。现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的教学信息管理实践为例加以论述。
一、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概述
(一)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及原则
教学信息反馈是指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掌握可靠的教学信息。这种反馈不仅来自于学生对教师,同时也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是随机陛、简约性和范例性。教学信息反馈的随机性是指教学中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认真、耐心对待这些随机发生的事情,思维要周密,要按照“科学决策”的原则解决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简约性是必须的,教学信息越冗长越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吸收。教学信息反馈常常以现实中的范例呈现,范例性的教学信息体现了信息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解决好每个范例,也就解决好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原则是及时性、可靠性和全面性。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是指捕捉最新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处理,保证高速度、高效率地控制教学全过程。所谓可靠的教学信息反馈就是指确实反映教学实际情况的反馈信息,为师生、信息员、教学管理者所接受。全面性是指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信息,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放过不易察觉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的功能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基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做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反馈又是控制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通俗地说,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系统就是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把信息库的信息分类发送出去,得到预定的效果,改进原状态的一个系统。从反馈系统理论出发来考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其他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
二、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的必要性
(一)突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运用信息反馈系统,在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中可以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维持现状”,即在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中,通过教学质量监控,随时将教学管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管理标准进行比较,若发现有超过计划允许范围的偏差时,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使系统趋于相对完善,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教学质量监控要达到的第二个目的是要“打破现状”。变化着的内、外部环境对学院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创新,就势必要打破现状,即修改已有的教学管理计划,确定新的目标和管理标准,使之更科学、更合理。
(二)形成信息平台,促进教学改革
运用信息反馈系统,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为师生构建质量信息平台,促进教学改革。构建质量信息平台的目的就是要收集信息、建立信息库、了解在教学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大多是为了维持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现状。而打破现状,进行改革,是一个漫性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大量存在慢性问题。由于慢性问题所带来的对整个教学管理质量的影响,而使急性问题经常产生,因此更应于以解决。要使监控体系真正起作用,就要像医生衫治疾病那样,重点解决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存拍的慢性问题,打破现状,求得螺旋式上升,并进行札适应的教学改革。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运用信息反馈系统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利于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运用信息反馈系统的要求是:处理、收集信息要及时、准确;通过教学管理训计划和监控管理,使之处于最佳状态,便于进行各种目标的比较和择优;有助于教学管理预测与改革,也是对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的要求。
三、基于信息反馈系统的教学质最监控体系核想
(一)明确监控管理目标
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监控管理目标自然是整个系统。这个系统从时间上看至少是四年一个质量周期,因为教师与学生每年都有进有出,每年都有相同的监控管理内容。因此,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本身是以纵向系统为主线、为根基,以横向的联系、比较为复线、为参考。所以,我们监控的重点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人学新生教育、课程质量、实践环节、考试、毕业设计(论文)。
(二)建立相应数据库
1.从人学新生的质量方面获取信息。包括录取成绩、进校后的素质摸底监测、身体状况等。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角度看,掌握这些信息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看,掌握这些信息监控“原材料”,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便于作出正确管理决策。
2.从教学常规检查方面获取信息。教学常规检查包括教师教案检查、学生作业抽查、课堂教学秩序检查等,掌握这些信息是为了监控教学的正常秩序,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3.从听课、评课方面获取信息。包括干部听课(指行政管理人员、领导、专家听课)、同行教师听课、用人单位及行业企业专家听课等。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的听课制度是广泛收集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
4.从教学督导方面获取信息。教学督导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非常重要,因为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较为年轻。教学督导制度的坚持和良性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更有利于教学质量调控。因为教学督导员大都是老教授,经验丰富,所以,他们提供的信息尤其重要。
5.从教学信息员方面获取信息。在华德应用技术学院,教学信息员制度是一种日常教学信息的收集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这是一种动态的教学信息运行过程,主要是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信息。
6.从学生评教方面获取信息。在华德应用技术学院,学生评教是全员参与、面宽量大。统计资料显示,学生评价的准确度往往高于干部评教、同行评教,所以这是教学监控管理中重要的信息数据。
7.从教师评学和学风检查方面获取信息。在华德应用技术学院,这是以学生为评价对象的制度。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优劣,必然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过程。因此,必须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时调控。
8.从成绩考核方面获取信息。尽管各高校都有教师阅卷后的试卷分析与评价意见,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总结与分析评价,缺少奖惩措施。这是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一个缺失,不利于整体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控制论的角度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信息都应反馈到教学的输人端,采取相应措施,直接影响下一次的教学输人和再输出。
9.从毕业生就业状态调查方面获取信息。毕业生上岗后是否适应岗位需求,直接反应教育教学与管理质量的高低。所以,这方面的信息尤其重要,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
(三)质量监控中几项信息反债措施
1.教学通报。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的做法是:凡是教学评价和诊断,都将结果通报给相关管理人员和相关教师,有的甚至要全院通报。通报的目的是激励先进,促使后进者改进工作。同时,通报后应及时跟上思想疏通工作。
2.教学例会纪要。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的做法是:常规的教学检查、学风检查、教学信息员反映的问题、教学督导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等,都通过教学例会纪要形式进行反馈。
此外,我们还走访了江苏经贸学院,了解该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岗位,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江苏经贸学院的很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呼叫中心,当然也有少数学生选择网上开店的自主创业形式。
这次调研我们总结如下:
1.电子商务是一大类专业的通用提法,主要是信息技术在相关传统专业上的应用。
2.多数企业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属于复合型(兼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各企业目前岗位需求量最大的是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够吃苦耐劳、综合素质较高的大中专层次学生,从事营销和客户服务、物流工作。大部分企业对于知识结构要求不高但都要求其知识结构为复合型,具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大专层次学生更受欢迎且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并且这部分人员要求熟悉计算机在相应岗位的应用。
3.企业要求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的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素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自主学习软件并处理问题的能力等),从事对外贸易的学生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性函件听、说、写能力。
4.企业要求学生具备各类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5.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客服特别是呼叫中心将成为今后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一个岗位,而此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又比较高:普通话标准、沟通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强、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强等,特别是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6.对于刚毕业的电子商务学生,一般不可能直接进入电子商务较高层次的管理及专门的商务岗位。刚毕业的学生必须经过底层的锻炼,从基本的营销等岗位做起,素质优秀的才有可能逐步进入商务岗位和管理岗位。
7.少数学生选择在网上开店等自主创业的形式就业,大部分毕业的学生仍然从事营销或客服工作,这部分学生很好就业。但如果计算机技术很强,将是他们的就业优势,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才培养思路
1.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由于电子商务岗位群很宽泛,电子商务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为使学生毕业时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也便于今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更为了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储备电子商务人才,课程的设置应当强调宽基础,再强化某一职业岗位。
五年制高职专业,由于在校时间较长,建议前三年半开设与电子商务相关岗位群有关的基础课程、商务类和信息类课程,并且从二年级开始每学年安排一个月的下企业见习顶岗实践,分别选择不同的电子商务相关岗位,熟悉各岗位对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这样,一方面可以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对电子商务岗位的工作任务有个初步认识,此外,通过见习顶岗,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第八学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行选择某一职业岗位,由企业及教师对其进行岗位强化训练,第五年学生下到企业进行企业实习。
2.对教学模式的建议
调研发现:各企业使用的电子商务相关软件及平台各不相同,但对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都有所要求。只有在学校培养好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并掌握各岗位信息处理技巧。另外,多数企业希望学生成为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因此,对教学模式建议如下:
基础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充分利用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踏实作风,利用语文课训练学生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英语课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特别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与国际贸易相关英语技能,计算机课程训练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
专业课程采用以能力本位为主线的教学:计算机类专业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完成项目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进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商务类课程以岗位的工作任务为核心,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展开,当基本教学内容完成后,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例如:在学习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课程时,以企业商务策划书为主线,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课程结束时能够制作企业商务策划书。
综合实践建议分为在校期间企业顶岗实践、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企业顶岗实践: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每学年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见习顶岗实践,熟悉电子商务具体岗位群(连锁经营、物流、呼叫中心)的各工作任务,熟悉并掌握各工作任务的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能力(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责任心、敬业和团结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与人相处的礼仪、人际交往、沟通和自我管理能力),而在学校安排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学习。综合实训:利用学校先进的实验设备条件,为学生开设必要的实践课程,如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实践、电子商务实务训练、销售实训,系统掌握专业技巧和能力。毕业设计:在第八学期根据学生自选职业岗位,确定一定的选题,让学生进行综合项目训练。毕业实习:根据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上岗实习。
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机房设备,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搜集资料,了解行业发展现状,配合商务类课程进行相关实训。成立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爱好,强化操作技能。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开设网上商店,进行实战训练,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企业中做兼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能力。
3.对专业师资配置及任职要求的建议
师资一方面来源于本校,主要是基础课、商务类、信息类和广告艺术类教师,负责相应知识、理论的讲授,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交往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素质全面的高职生。
师资另一方面来源于企业,能具体指导学生的顶岗实践和毕业实习,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定期来校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的相关信息和企业需求,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用实例教育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吃苦耐劳精神。这部分人员一般是本校毕业生、企业相关岗位人员,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或较高技能,能结合实际介绍企业情况。
4.对专业实验实训资源配置及考证的建议
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进行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网页制作、图形图像、网络等)。
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相应的电子商务软件,让学生学会电子商务交易软件的使用,并安排学生参加助理电子商务师的培训和考证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95-02
一、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充分考虑本课程理论性强、公式推导多、电路分析方法灵活多变、计算复杂、概念难于理解和掌握等特点,在继承传统严谨与系统的教育模式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并探索与实践在有限的课程学时内,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重要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及工程设计理念传授给学生的创新方法与手段。当前在教学手段上,采用PPT等电子化教学形式基本实现对电子器件的性能、模拟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分析及设计方法的描述,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复杂的公式推导、多变的电路设计、抽象的工程理念,是一门具有教学难度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希望通过课程建设,将课程知识的关键环节和关键点通过仿真环节进行形象的课堂演示,并结合“科研案例教学”及“课外项目”等教学形式形成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工程应用实践能力。针对上述问题,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与实践,不仅是每位从事本课程教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更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基本保障。尤其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更加凸显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与建设目标
1.教学内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主要介绍电子信息系统的组成、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各种模拟电路在系统中的作用、放大电路的模型及其主要性能指标、分析和设计计算等。通过学习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电路及分析设计方法和应用,使学生建立起系统观念、工程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创新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工程实践能力,使课程在提高学生总体素质上起着重要作用。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常用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效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信号的产生和信号的变换、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等;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着重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典型放大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对电子电路的综合认知能力和分析设计能力的统一。
2.建设目标。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形成生动形象的PPT电子文档,以更好地描述电子电路的组成、分析、设计与计算,信号的产生、变换与处理过程;将电路与信号分析的关键环节和关键点通过仿真环节,形成CAI课件,使学生掌握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基本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并通过形象的课堂演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合科研实例及课外项目等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和深化课堂上学到的有关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及重要原理;充分利用学校的BP网络资源构建学习网站,保持教案的选编和课程知识信息的更新,针对学习中常见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网络互动。最终通过课程建设,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
1.实验与实践问题。本课程理论性强、公式推导多,较难理解和掌握,尤其是课程中的一些难点,包括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各种模拟电路在系统中的作用;放大电路的模型及其主要性能指标、分析和设计计算;放大电路的频率效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信号的产生和信号的变换等。由于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环节分离,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若采取理论和与仿真演示验证、案例教学并重的方法,并结合课外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课程教W难点,同时容易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印象。对提高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网络资源与教学问题。网络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及时快速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良好作用,因此进行课程网站建设并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功能,如将部分习题的ewb仿真,电子课件的更新、学生常见问题的问答,定期进行师生互动等在网络上实现。使学生形象方式练习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深刻领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四、建设思路与方案
1.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综合考虑相关课程的协调与配合。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避免与前期课程简单的重复,对前期课程的交叉点、复合面,结合本课程的需要做必要的论述,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前期基础知识,分析与解决新的问题。首先强调通过实例仿真演示巩固理论知识,验证设计方法,提高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课程难点和部分例题,在保证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利用仿真软件,编写相应理论及实验验证程序,形成仿真实验CAI课件,进行仿真演示,实现理论教学与仿真演示验证的有机结合。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中逐步渗入教师的科研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课堂演示,鼓励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实现将课程中的物理概念、数学概念与实际的工程概念有机地结合。
2.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克服课堂教学抽象、难懂的缺点,需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上进行重点建设和改革。力求教育规律的科学性与讲课的艺术性相结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生气。教学方法上:前期通过形象化的成果引导学生去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中间过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变被动式灌输为主动式学习;后期通过课程仿真演示等环节,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的学习,从而为高年级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打下基础。教学手段上: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电子课件和课堂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并逐步加大电子课件和演示环境的比重,使学生更多地受益于现代教学方式。课堂上的互动教学,形式多样、深浅不同的习题及课外项目等教学手段以适应不同潜质的学生。
3.师资队伍建设。目前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中主要以中青年博士为主,建设目标是使授课教师每年的课堂评估成绩和教学效果获优;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领,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课堂讲课评比竞赛活动,参加多种与课程建设有关的校内外培训;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学习和借鉴国外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双语教学;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承担国家科研项目。
五、结束语
课程建设的探讨和实践,迫切要求教师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改革,包括课程教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理解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升理论方法掌握能力;师资队伍上,实现教学质量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不仅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而且是科研第一线的学术骨干;发展方向上,不断把模拟电子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有机的结合到课堂教学之中,使课程教学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任英玉,王萍,李斌,范娟,孙彪.“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质量提升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2).
[2]陈亦文,涂娟.基于工程背景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3).
0.引言
在普通高等院校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中,软件工程通常作为一门核心的必修专业课程。它是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工程学科,对培养工程化的软件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先行课程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可以说这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产品研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工具,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软件项目定义、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实践能力及管理软件项目的基本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项目实训及毕业设计储备知识和技能。
然而,由于软件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工程理论抽象,知识点众多,学生感觉不到直接的学习效果,没有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工程概念不理解,学习难度大。
(3)教学方式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教师又缺少实际的项目经验,容易照本宣科,无法将企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到基本原理的讲解中,造成学生无法学以致用。
(4)实践环节偏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学生也只是按要求编写一些规定的文档,其开发方式和手段与实际的软件工程实践有明显的差距。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从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多媒体课件、案例驱动、项目导向等综合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内容设计
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全面,要把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个过程、软件项目管理的任何一个知识领域都作为教学重点,并讲得较为深入是不可能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软件开发的4个核心过程: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以及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作为学习重点,占理论学时的3/4;其他辅助知识,如项目定义等作为介绍性内容讲解,占理论学时的1/4。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再结合项目讲解理论,深化理解。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要注重过程与质量,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要求学生推荐若干名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与组员进行双向选择,组成若干开发团队(每个团队5-8人),开发出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一个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以国家标准(如“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等)为基础,组织项目展开,使学生在规范的环境中完成实验项目,提高软件质量。
从目前各高校的教学内容上看,软件工程教学还没有跟上软件工程发展的步伐,很多新的技术还没有传授给学生。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要保持和先进技术的与时俱进,向学生介绍目前推出的比较成熟的新方法,如:基于组件的开发,Rational统一过程等;给学生讲述编程语言的流行趋势,如:TIOBE世界编程语言排行榜;开发小组项目时,选择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要与企业要求一致等,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开发能力有极大的帮助,避免知识落伍。
2.教学方式设计
2.1理论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精心设计和调整了软件工程课程理论教学的方法,提出多媒体课件与案例驱动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综合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种资料来展示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弥补传统板书的不足之处,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描述变得形象而直观,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设计良好的多媒体课件能使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从而改变了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无法跟上讲课进度,所以教师要控制好讲课进度,采用适当的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进行教学,突出重点,才能达到学习效果。
2)案例驱动。
教学的初始阶段可选择一些经典的“软件危机”案例作为导入,如千年虫、IBM360机的操作系统的开发等,使学生们了解到失败的软件开发过程及方法会导致失败的软件,认识到软件工程的重要性,并初步建立工程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图书管理系统(采用瀑布模型)作为结构化开发的典型案例,将裁剪的ATM系统(采用喷泉模型)作为面向对象开发的典型案例,以此展开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开发及测试等核心阶段,并为学生介绍每个阶段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工具、手段。同时结合案例,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和讨论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什么是软件生命周期,以及如何把各种生命周期模型同实际开发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防止学生理论和应用脱节,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开发中运用各种生命周期模型组织开发过程。
2.2实践教学
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如果采用单一的课堂理论讲授模式,很难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为该课程精心设计了实验环节。实验阶段以项目为导向,将个人兴趣、团队协作、过程管理相结合,具体措施如下:
1)团队组织形式。
团队组织形式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由学生推荐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与组员双向选择,按5-8人一组组建团队。项目成果以项目组为单位提交,可执行软件应是集成后的结果。每个团队设计以下几种角色:项目经理(1人)、技术经理(1人)、分析人员(1人)、设计人员(1人)、开发人员(2人)及测试人员(2人)。除项目经理由固定人员担任,其他不定,可一人兼任多个角色。
2)团队活动展开。
图1所示是项目活动流程及制品图,展示了要求学生在实验中主要完成的事务。
项目选择:教师要精心准备项目库,如:教务学籍管理系统、试题管理及组卷系统等,这些项目要求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要“适合”学生学习。学生可在该范围内选题,也可自选项目,但教师要帮助把握难度。因为大部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解决系统性工程问题的能力较差,不适合开发业务复杂的大系统。学生在选择好合适的项目后,依据《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以下称GB/T 8567-2006)要求,编写“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FAR),提交基线。
需求分析:通过咨询、同行产品调研等方式获取需求,并进行需求建模,依据规范GB/T 8567-2006要求,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提交基线。
概要和详细设计:以需求模型为基础,建立软件结构和程序结构,依据规范GB/T 8567-2006要求,编写“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提交基线。
软件测试:编写测试用例,展开系统测试,依据规范GB/T 8567-2006要求,编写“软件测试说明”(STD)和“软件测试报告”(STR),提交基线。
交付及验收:提交最终交付物,包括源代码、可执行程序、“软件用户手册”(SUM)等。教师验收最终成果,并给出验收报告及项目评分。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组每种文档提交基线之前都需要在组内进行评审,并交由教师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提交基线。
3)项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为了避免学生将实验当成是走形式以及提交粗糙的项目制品,我们一方面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在项目中投入更大热情,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更需要良好的技术控制手段作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①首先进行项目规划。项目规划定义了工作的内容以及如何完成这些工作。它一方面能指导学生开发,另一方面可以以此来明确要求提交的制品及交付期限等,严格控制项目进度,确保按时提交最终成果。
②以软件行业的国家标准为基础展开项目,使项目在规范的环境中开发。
③提交的制品要在项目组内进行严格评审,同时将“提交制品”作为项目里程碑点。当到达里程碑点时,组织所有项目组集体汇报,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促进,并进行组间互评。
④采用双周例会制(各项目组分别开会),保证项目成员了解所属项目的整体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经理要记录问题,并组织团队成员解决问题,跟踪问题,直到问题关闭。教师针对团队现状进行打分。
3.课程考核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我们将学生的成绩结构设计为:期末试卷卷面成绩(满分100分)×80%+平时成绩(满分20分)。期末试卷主要设置一些案例分析题,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平时成绩由多项组成,项目经理直接考核占25%,教师综合评定项目占50%,课堂表现、缺勤、迟到占25%。平时成绩中前两者用于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多做贡献,后者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规范约束。
4.结语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上述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且普遍反映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讲解、项目实践并重的方式能够让大家真正地理解并做到了学以致用。
当然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将是我们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对于实践课而言,仅提供软件实践项目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符合软件工程要求的开发环境,这也是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2)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理论和科研水平,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以及新信息,甚至有必要定期到企业中进行一定的实践培训,这样才具备指导学生的能力。
(3)需要更进一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同时为学生配备完善的网络课程和扩展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2]汪虹,“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9(5):115-115.
[3]孙知信,软件工程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9-42.
[4]付雄,王汝传,“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21):55-56,65.
[5]王忠群,刘涛,“软件工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2009(5):86-87,112.
2.政治经济学教学师资薄弱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问题,师资问题是决定教学环节的关键因素。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教授政治经济学的专业教师数量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青年教师比例少,教学能力不高,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师资培训的经费欠缺,教师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很少,教学和科研水平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
3.政治经济学传统的教法与测试方法亟待改革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教授政治经济学的大多数老师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授课,上大课,老师台上教,学生台下听,“满堂灌”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能调动起来。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大多数学校已建有多媒体教室,但其设备现代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教师年龄偏大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收集材料、PPT制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熟练、收集材料困难、PPT制作难度大、备课量大等因素,致使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抽象的理论、数据分析、模型等,需要用课件影像资料来形象深动地阐明,而得不到运用,使其问题更加复杂化和抽象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既单一,教学效果又不佳。政治经济学很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由于受传统考试方法的影响,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基本是通过期末闭卷考试,既简单又单一,造成学生只关注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脱离实际,很难体现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4.政治经济学教学实践环节缺失政治经济学既有较高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尤其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应用性很强,但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实践,加之高校扩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抽出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到基层、企业、经济开发区等去调研,一些涉及本民族地区的重大经济现象、重大经济问题、热点、焦点、民生的问题,无法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找到答案,从而削弱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价值,削弱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极大地挫伤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
1.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着力充实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政治经济学在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同时,应结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大纲和补充教材编写工作中,以政治经济原理为指导,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成熟的案例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2.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而又稳定的师资队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大多数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还比较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达不到要求,而且教师队伍不稳定,为此应集中力量重点解决教学骨干教师的问题,一是要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搭建科研平台,创建能引得进、留得住、出成果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人才的引进,优化师资结构;二是要通过“西部计划”、“教授工程”等措施将优秀教师送到重点院校进修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培养改善师资结构;三是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与合作,要求教师深砧教材,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发现学科新问题,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确保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稳定发展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3.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理论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从基本概念范畴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在黑板上一步步演绎出一般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然后围绕这些原理引用一些事例加以分析和证明,教师把备课、教学精力用在了概念范畴的界定和逻辑推理上,追求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完整性,因受课堂时间的制约而理论联系实际显得有些欠缺,学生学习时感觉抽象难理解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而通过多媒体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字、图形、影像、语音等方式来演示教学内容,将政治经济学中许多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论、复杂的逻辑关系直观、清晰地表达出来,其教学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要熟练和掌握多媒体的运用,要求教师要制作自己的课件,通过课前大量的准备、课件的制作,在课堂教学时节省传统板书时间,传授大量信息,既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法更具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要克服办学经费困难的矛盾,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构建完善,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力所能及的硬件设施,为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前提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根据教育部“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的指示,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构建了如“工作室”、“软件工厂项目”等各具特点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也吸取兄弟院校和印度IT教育的经验,探索、构建了梯进式“软体工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专业课程教学的全程实践和阶梯推进。 根据目前行业对软件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及定位,我们在专业课程的选取及开设顺序上进行了探讨,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和自身特点,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成五个学期。从第一个学期起,模拟“软体工厂”以就实训方式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模拟到现实的思路,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基础、提高、完善三级阶梯,基础阶梯又分为三段实施。这样三梯五段的教学与训练安排,使学生随着学习进程一步一个阶梯顺利地迈向实际工作的真实境地。
1基础阶梯
这一阶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编程逻辑能力、面向对象的编程能力和数据库操作能力、C/S模式的软件开发能力和B/S模式的软件开发能力。在这一阶梯,我们使用经过简化的实际软件项目贯穿整个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学边做,直到完成最后一个项目。这一阶梯又分为三段安排。
(1) 第一学期为第一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编程逻辑能力和面向对象的编程能力。为此,我们开发了对应这些能力的专业课程模块,给出本学期要完成的两个模拟项目:库存管理系统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这两个项目的都是基于控制台应用程序的,数据保存在文本文件之中,其中库存管理系统是教学项目中的一个,本学期的专业课都围绕该项目展开,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一个学生实训项目,学生在平时的单元实训和最后的综合实训,都是围绕该项目进行实践。同时,一开学就由专业任课老师在班上组建一个模拟软件公司,对班上的学生分组,每组3~4人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在每个项目团队中模拟软件公司组织机构模式选出项目经理,然后由项目经理任命该团队中其他成员的角色,具体的角色有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员。系统分析员负责项目需求的分析和项目的设计,程序员负责程序的开发,测试员负责项目的测试。
需要说明的是,①由于项目团队的成员有限,而作为一个真实的软件公司,里面有许多的角色,所以学生只承担与软件技术有关的角色,并且一个学生可以承担多个角色,如项目经理以及系统分析员。②项目团队的成员并不是按软件公司的要求只做他所承担角色的工作,他所做的工作是对他所承担角色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质量把关,例如,项目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完成一部分项目的分析与设计,然后由系统分析员对这个工作进行质量把关。③由于在这个阶段,学生刚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还不能做项目分析、项目设计和测试数据设计。所以,这个学期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由实训教师给出部分项目文档,剩余部分则由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学生按照项目文档的要求编写和测试程序,这个阶段的项目也不需要实际应用,学生只需要能编写出该系统的要使用的类、处理好该系统的编程逻辑和把数据存储放到一个文本文件即可。项目完成后,接下来就是进行项目验收,验收按如下过程执行,首先由项目组成员展示项目,然后由其他项目组成员和实训教师提问,最后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演示情况和成员答辩情况对项目组成员进行评分。
(2) 第二学期为第二段。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的C/S模式软件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的操作能力。为此,我们开设了对应这些能力的专业课程模块,提供了两个基于C/S模式模拟项目:超市管理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这两个项目的数据需要存放到数据库中,其中超市管理系统是教学项目,图书管理系统是学生实训项目。在上学期已有模拟软件公司和项目开发团队的基础上,对项目团队新增了一个角色――数据库设计员,数据库设计员负责数据库的设计;虽然学生已有一个学期的项目开发经验,但是刚开始学数据库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本阶段,除数据库设计文档主要由实训老师给出外,其他的项目文档由项目团队完成。这个阶段,学生一开学就必须编写项目开发计划并按照计划完成项目中各个时间段的工作。设计出来的项目也不需要实际应用,学生只需要能编写出该系统要求使用的类,处理好系统的编程逻辑,设计完成系统的用户界面,并通过用户界面实现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即可。项目完成后的验收继续按照上学期的验收过程执行。
(3) 第三学期为第三段。重点培养学生B/S模式软件的开发能力。为此,我们开设了对应这些能力的专业课程模块,提供了两个模拟项目:网上玩具店和在线图书馆,网上玩具店是教学项目,在线图书馆是学生实训项目。在上学期已有的模拟软件公司和项目开发团队的基础上,对项目团队新增了一个新的角色――网站架构师,网站架构师负责网站的总体架构设计。虽然学生项目开发经验越来越丰富,但是网站设计知识才开始学,所以在本阶段,除架构网站的文档由实训老师给出外,其他的项目文档由项目团队完成。这个阶段,学生一开学就必须编写项目开发计划并按照计划完成项目中的各个时间段的工作。设计出来的项目不需要实际应用,学生只需要能编写出该系统要求使用的类,处理好系统的编程逻辑,构建好网站,并通过网站界面实现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即可。项目完成后的验收继续按照上学期的验收过程执行。
基础阶梯学习目标实现后,学生们就掌握了软件开发的各项基本技能,并可以独立编程。
2提高阶梯
这一阶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如何提高软件的质量和改善软件开发方法(即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为此,我们开设了对应这些能力的专业课程模块,提供了两个完整的真实的软件项目:维克远程教育系统和株洲团购网,维克远程教育系统是教学项目,株洲团购网是学生实训项目。这一阶梯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通过前面阶梯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实现一个完整的项目,但他们所完成的项目质量离软件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项目的可维护性较差、可移植性较差、可重用性较低;学生还没有建立起软件方法学的概念,程序开发效率低,所以在这一阶梯,应帮助学生重点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继续沿用以前的模拟软件公司和项目团队,但在角色上,新增了质量经理这一角色,质量经理负责项目的开发质量。这个阶梯的文档完全由学生去完成。学生一开学就必须编写项目开发计划并按照计划完成项目中的各个时间段的工作。项目设计要求比较高,要根据实际系统的需求运作,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强调系统的软件架构,至少要设计成三层架构模式,即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项目完成后的验收继续按照上学期的验收过程执行。
3完善阶梯
这一阶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开发真实项目的能力和承担真实项目角色的能力。这一阶梯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在这个阶梯,学生已经进入到毕业设计阶段了,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软件环境、面对真实的软件客户,按照真实的软件开发流程去开发真实的软件项目,我们学院成立了“华腾软件工作室”,工作室是按照软件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岗位要求设置的,经常有企业的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跟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并指导学生开发项目。在这个阶梯,学生可以到外面承接项目开发任务,也可以开发工作室承接的项目。每个项目团队除了项目经理、质量经理、系统分析师、程序员、测试员外,还有技术支持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负责项目的技术培训和安装维护。学生在这样一个真实的开发团队中,主要从事程序员、测试员和技术支持工程师的角色,但他们通过了解项目文档以及和项目经理、质量经理、系统分析师的沟通交流,也会积累不少这方面的经验。这个阶梯跟以前不同的是,他们除做项目文档外,还需要做项目毕业设计论文;项目设计要求很高,即要按照用户的需求把项目开发出来。项目完成后,项目验收上也有所不同,是由项目客户验收,由客户给出评价意见和修改意见。
4实践效果
我们自2003年起开始探索梯进式“软件工厂”教学模式,在六年的实践中,这一模式由于它的全程实践和阶梯推进,显示出了明显的优越性。
4.1全程的任务带动,使学习具有不竭的动力
专业课程学习一开始,所学的每一项知识和技能就都是为着完成当前任务的需要。为用而学,即学即用,不学好就做不好手中的工作,完不成所承担的角色任务,使学生从完成项目任务的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就“迫”使学生不能不从一开始就认真地学习每一项知识和技能。任务随着阶梯推进相继提出,就使学生始终保持不竭的学习动力。
4.2全程操作检验,使所学知识技能扎实过关
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进行,实际上是使学习过程同时成为了学习效果的检验过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到实际操作中一检验,立即就能发现问题,随即再学再练,及时补缺,保证所学知识技能步步过关、扎实牢固。
4.3全程的阶梯推进,使学习由浅入深、水到渠成
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模拟到现实的学习阶梯安排,学习一段巩固一段,由旧知到新知、由已知到未知,使学生入门容易、提高顺畅、渐趋完善,由浅入深地达成最终学习目标。
4.4全程的“工厂”作业,使学生养成员工品质
在两年半的“软件工厂”式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软件企业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承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同角色,长时间参与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学生专业品质得到了较多的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对软件工厂中的岗位和所承担的角色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学生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去完成项目,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在“软件工厂”中,学生取得了经验,了解了实际项目的实施过程,养成了软件企业员工的基本品质,避免了等到毕业后才开始“知识重构”,很容易实现跟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5结语
梯进式“软件工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我校软件专业的教学质量。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使他们一上班就能顶岗工作,不少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