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8 16:55: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发展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发展现状

篇(1)

(一)农村住户调查的含义与意义

农村住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一个方面,是农村统计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农村家庭为调查对象,以其家庭的生产、收入、消费、积累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综合的社会经济调查。

农村住户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农村居民家庭各种来源的收入和各种项目的支出资料的收集,来反映农村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农村产业结构及农村经济等变化情况,第一手原始收支台帐资料在监测农村贫困状况、农村小康实现建设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各级党政领导研究农村经济问题,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指导农村经济工作,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提供了翔实的基础依据。

(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来源

农村住户调查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产、生活、消费、交换等诸多环节,它的资料来源主要是依赖我们抽中记帐户所登记的现金收支帐和实物收支帐以及对记帐户进行的一次性访问调查,即俗称的“两帐一表”。现金帐天天记,实行收付实现制;实物帐季度记,包括农畜产品、自产自消、家庭各种实物往来等;一次性调查表年末记,包括农村社区和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等。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口径及其计算方法

农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的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计算方法: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

从公式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其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和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了解到这一点就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概念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二、全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现状

农村住户调查属于典型的抽样调查,网点代表性的高低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质量的关键。因此,选好、巩固好、维护好农村住户调查网点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的现状主要表现:

(一)网点代表性一般。

1、从地域看住户调查网点代表性

我区被省局抽中6镇作为调查点,抽中率达86%,分别分布在塔山镇耿集村、汴塘镇汴东村、*镇泉东村、江庄镇大路村、大吴镇湖里村、青山泉镇姚庄村,共拥有耕地286.5亩。其中:可以开展农田水利灌溉的仅耿集、湖里两村计67.6亩,占抽中点全部耕地的23.6%。整体农业基础较为脆弱,基本体现了我区农业生产布局的现状。

2、从抽中户数和人口规模看住户调查网点代表性

据住户调查基础资料提供:我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中常记帐户总计60户,常住人口245人,其所在全区农村总户数和农村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0.06%和0.07%,其中整半劳动力194人,在校学生56人,扣除在校生实际有条件从业劳动力仅155人,劳养比为1:1.58。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文化水平居多,占105人,占从业劳动力比例为68%。虽然抽样调查理论上符合省调查方案要求,但是实际上这一比重明显有些偏低,代表性不强。详见表一:

3、从收入渠道看住户调查网点的代表性

从工资性渠道获得收入的就业人口为87人,其中本地从业52人,外出从业35人,从业多在制造、建筑、三产服务和煤矿采掘等领域,工种苦脏累,待遇相对较低,但是相对于家庭经营其收入相对稳定。

从近年农民纯收入内部构成看,一是工资性收入对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呈逐年持续稳定加重态势。2007年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是55.3%,这说明我区近年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工业兴区社会成效显著,为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二是通过政府部门对外出就业的宣传引导和培训,我区外出务工也逐年增多,住户调查网点中外出从业人员占其总人口比重为14.3%,劳动部门资料显示07年我区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6.0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6.8%,二者比重悬殊不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农村家庭经营属于小生产单位,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增收能力不强,再加上由于自身小农生产上的局限,对技术和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碰上自然灾害和市场突变,自身规避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欠佳,经营上的季节性、随意性和风险波动性的因素较大。因此,相对于外出务工收入此块为农增收力度薄弱。扣除家庭常规种植,我区住户调查网点中自营性家庭经营19户,其中加工业5户,运输业3户,批零贸易业5户,养殖业6户,占全体抽中户32%,所占比例不是太低,但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小型家庭作坊式加工业多,增加值不高等情况,与我区农民家庭经营现状相符合。

(二)网点记帐业务相对成熟

我区此轮调查网点在05年开始记帐,至今已经将近4年,有些网点在区划前就有过记帐经历,对此项调查工作应该不陌生,但是由于受记帐任务琐碎和记帐补贴低的影响,记帐户存在消极应付心理,不重视,不愿记帐,少记、漏记现象经常发生,直接影响住户调查数据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规模偏小。我区农调样本户仅60户,其他县(市)100户,在小规模样本里偶然因素影响较大。一是农村居民家庭经营以及从业存在的季节性、随意性因素和生活消费上像住房、医疗消费等存在的很大偶然性因素,容易造成个别指标有时忽高忽低;二是调查样本户中除去种植业,60户的家庭经营内容有所不同,有些客观原因引起的中途换户,造成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的收入、支出数据难以连续,影响抽样调查的代表性。

(二)宣传培训不够。目前,社会上对“统计”知之甚少,不看重统计工作以及统计从业人员,群众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概念及其统计口径不了解,主观上认识不够,往往认为“纯收入”就是纯而又纯的收入,是年末“盘点”存进银行的收入。每年的记帐培训只是到村级辅助调查员,对记帐户没有列入年培训计划。

(三)经费缺乏。我区记帐户每月记帐补贴仅10元,辅调员50元,相对周边县偏低。记帐工作繁琐,记帐补贴待遇低,很难调动其记帐积极性,记帐户配合程度差,辅调员工作不积极,记帐质量缺乏有效保证。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住户调查的宣传培训力度

让“统计”二字深入人心,扩大群众重视意识。首先,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全社会重视统计,让群众了解统计;其次,业务培训继续向基层记帐户推进,只有具体涉及统计调查的相关单位自身熟知统计调查业务,才能更好的从源头上把握统计调查数据质量。三是各级政府应适当提高统计从业人员待遇,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他们,进一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合理评估

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调查上来的数据的真实性,必须正确对待,不能遮掩回避。全区60户的调查规模,难免由于农村居民经营和从业上存在的随意性和部分生活消费上很大的偶然性,造成数据时高时低,影响指标代表性,再加上外出从业人群收支少记、漏记、难记等因素。因此,针对调查汇总数据进行符合事实的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估是目前统计调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增强同记帐户感情交流

篇(2)

1 农村经济的定义

农村经济是指经济活动或者经济关系发生地在农村,或者与农业生产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的经济集群,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比较缓慢,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随着我国与世界接轨,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在加快步伐快速发展。但我国农村农产品的供给方面出现了地区性、结构性、季节性的过剩,也就是供过于求。我国农产品产量提高很多,但是由于农村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施落后,导致农产品质量跟不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更看重质量,农产品质量不过关,使得农产品货物囤积,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

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与农村方面的投资力度离不开关系,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缺乏对农业投资的吸引力。农村生活的压力没有那么大,农村的竞争力度也很弱,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导致农民对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来改善生活的动力相对缺乏,对农业生产缺乏积极性。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

3 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的建议

为了使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各地的政府扶持农业,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来改善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

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方面需要很大的提升,用落后的方法显然没有明显进步,因此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技术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另外制定农产品供给方面的战略,尽量做到供小于求或供等于求,看清市场,使得农产品畅销无阻,不浪费农产品。

(二)改善农村思想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改善农民的思想,提高农民的科技思想,政府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积极投入生产的队伍中去,集体建设好的农村思想。要加大培训力度,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培训,不断学习科学技术,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科技水平,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意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快速有效,每一家都为新生活而努力,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进而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要时刻注意市场动态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农产品供给战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优化资源,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利润。

(四)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减轻农民的压力,现在物价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也在急速上涨,农村生产农产品,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政府应根据农村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减轻农民的负担,这也有利于农村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力度,改善以前投入不足的问题,为农民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打下基础,为建设新农村而共同努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得农村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需求,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接近市场化,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也逐渐转变为商业经济,农村产品也逐步走向多元化。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有极大的比率,加快农村经济的步伐,可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巩固农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投入力度,改变农村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状况,积极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推动农村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辉,阿茹娜.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7).

篇(3)

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为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天水市麦积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以及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休闲农业也成为该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亮点。但在农村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规范化经营,如何体现“农家休闲”特色,如何既能方便游客又能持续稳定的为农民增收,促进农村休闲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重点。

1麦积区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天水市麦积区地处甘肃东南部,是陕、甘、川之要冲,也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全境总面积3480km2,东西长123km,南北最宽处50km,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东南部绵亘百余里的秦岭山峦叠翠,西北部黄土高原川梁沟峁纵横交错,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海内外的“东方艺术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人文始祖伏羲创画八卦的卦台山、天水“第一洞天福地”仙人崖、享有“小黄山”美誉的石门、九曲清幽的曲溪胜景、荟萃珍奇物种的小陇山植物园,还有许多天酿佳泉和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既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的理想境地,也是西北最佳森林旅游避暑胜地。正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休闲农业在麦积区城镇周边特别是林区和林缘区悄然兴起,在方便城市市民休闲娱乐的同时,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初步统计,目前麦积区城郊周边正常开门营业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已发展到150多家,年接待客达150万人(次),年创收近3200万元。当前,随着麦积区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镇人口的收入也逐年稳步增加。目前,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家餐饮旅馆型。围绕历史文化古镇特色,突出亲近大自然,展示古村落原始风貌,吸引游客来体验古朴农家生活,真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纯朴乡村生活。同时,通过原汁原味的当地农家地方特色土菜来吸引游客,感受农家风味的需求。二是农家营地型。让游客亲手种菜、摘菜、做菜,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吸引城市市民来体验农耕文化生活。三是休闲度假型。依托山水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城镇工薪阶层的市民短期度假要求。四是景区餐饮型。针对中心景区游客数量多、流动量大的特点,在主要中心景区附近开办农家乐,利用各具特色的农家菜满足过往游客短时吃住。天水市麦积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解放了农民的思想,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改变了乡村村容村貌,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为实现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一条好路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休闲农业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每户“农家乐”主要从业对象是农村妇女,这就为广大农村妇女探索了一条足不出户增加收入的致富路子。二是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把旅游观光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集休闲、消费、旅游于一体,打破了传统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带动一二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进行农家乐特色村落建设,推进了村庄卫生设施齐全达标,通讯、网络设施保障畅通,游览、娱乐等设备运行完好,达到安全无隐患。休闲区实现污水处理达标,各区域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备,且具有宣传、指示标识标牌醒目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产和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四是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不同地方的游客,这些游客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新观念、新信息、新思维,使其开阔了眼界。

2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休闲农业发展随意性较大,整体规划不到位

一些农户看到“农家乐”生意火爆,在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市场预测的情况下,因陋就简,仓促上马,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规范培训,服务工作出现问题较多。“农家乐”经营项目原始单一,仅局限于展示农家菜、农家景,提供餐饮服务,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和利用;或者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2.2麦积区的“农家乐”与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还有较大差距

麦积区有些“农家乐”在有了一些名气之后,片面追求“高档化”“富贵化”,“农家乐”的“农”字味越来越淡,致使失去了“农家乐”原味,直接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3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目前,麦积区城镇周边真正具有农家气息的“农家乐”除麦积镇后川村、甘泉镇峡门村等几个村落以外,很大一部分“农家乐”很少有“吃在农家、聚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的观光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发展,真正的“农家乐”发展潜力和市场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开拓。

3意见及建议

3.1强化引领,统筹规划,促进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引领发展。农村休闲农业要乐起来,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和客源,因此,地方农业、旅游、发改等部门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弄清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和客流量等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突出特色进行发展。二是要对全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进行全面规划。结合麦积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重点推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以规划引导来凸显农家特色。三是旅游开发带动发展。通过对麦积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开发建设,依托麦积山景区、桃花沟景区、仙人崖景区、石门景区、街亭古镇等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带动全区农家乐的发展。四是依托扶贫移民点的建设,有计划地扶持部分林区农户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集群,以解决移民户搬迁后的就业增收问题。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出台一批奖励扶持政策,切实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先将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条件的村庄列入村容环境整治、村村通畅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新农村建设范围,彻底改变村容环境。坚持因村制宜,体现乡村原有风貌,突出地方特色,努力营造“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怡人生态环境。

3.2挖掘传统文化,章显地方风情,努力培育农家乐地方特色

发展麦积区的休闲农业经济,必须紧紧依托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努力培育地方特色。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把麦积区特色农产品,如花牛苹果、麦积花椒、下曲葡萄、甘泉核桃等绿色食品赋予于休闲农业,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3.3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

规范管理是提升农家乐知名度和创建农家乐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农家乐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农业、社保、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分期分批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农家菜烹饪、餐饮服务礼仪、食品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接待服务及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农家乐经营户必须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餐具消毒、统一食品自检、统一台账管理,制定实施农家乐餐饮卫生基本条件和地方标准。要求全部经营户配备消防器材,确保消防安全。三是加强行业自行管理。积极引导农家乐特色村建立农家乐联合社和行业协会等,充分发挥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服务职能。四是整合农村现有资源。让“农家乐”也走上产业化的路子,以村或散户联合的形式,组成农家乐生态旅游村,将地方特色产业有效整合起来,发挥各自功能,各取所需,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接待能力和水平,这样有利于共同抵御风险。

3.4优化服务,强化扶持,努力营造农家乐发展良好环境

农家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一是在政策上,由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农家乐发展的扶持政策,专门设立农家乐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家乐产业发展。二是优化服务。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职能部门都从扶持“三农”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对发展农家乐涉及的相关规费给予优惠或减免,对规模较大的农家乐经营户,给予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待遇。农村信用社确定相应的授信额度,解决农家乐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信贷资金问题。三是在区上的统一安排下,可采取各部门单位扶贫包扶的办法,直接帮助农户发展休闲农业,以推进麦积区休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壮大。

篇(4)

1 农村能源概述

农村能源,指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主要包括农村地区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生产和生活能源的节约等。在中国,农村能源的开发主要包括薪柴、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生物质能(包括制取沼气和直接燃烧),以及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等,多属于可再生能源。农村能源的节约则主要包括省柴节煤炉(灶、炕)等。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能源工作得到空前的发展,既有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大量的资金补贴,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 发展现状

2.1 政策扶持 农村能源主要涉及广大农村地区,虽然改革开放了30多年,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相对城市来讲,其经济及基础设施仍是比较落后。农村能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经济;二是节约;三是环保。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越来越短缺,中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农村能源有了其发展的市场基础;三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农村秸秆、生活垃圾,以及退耕还林区保护问题,使得农村能源发展有其必要性。所以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多能互补、高效清洁的原则,以逐步推进城乡能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全面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建设 ” 。

2.2 投资补贴 “十一五”期间,也可以说是在四万亿货币刺激下,中央拿出了大量资金,发展农村能源,主要以户用沼气为主。十一五期间,仅我市就获得国家及省上资金补贴2792万元。

2.3 建设规模 截止到2011年,全国户用沼气保有量4169.7万户,年产沼气138.4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户用沼气生产国和消费国。

陕西省截止2010年底,累计建成户用沼气131万户,入户率18%,惠及493万农民,沼气产气率、产气量居全国第12位。

韩城市农村能源项目的实施,主要从2006年开始,共实施了17个项目。我市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农业基础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我市山区、林地面积较大,退耕还林区较多。在开展农村能源工作的过程中,我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主要开展了节能和开源两方面工作:一是节能,即推广节柴灶、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产品。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建设节柴灶12600台,太阳灶1950台,太阳能热水器800台。二是“开源”,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即农村户用沼气池。到2012年底,全市累计建池6919口,入户率达30%。

如果把所有建设数量累计起来,平均来看,农村能源项目几乎涉及到了我市所有农村地区的2万多农户,尤其是板桥镇、西庄镇两个比较大的山区乡镇,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全部覆盖。

3 存在的问题

3.1 投资渠道单一,可持续发展受限 农村能源天然具有公益性,其发展只有也只能由政府推动。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农村能源特别是农村沼气主要依靠中央补助进行建设。“十五”之前,鲜有企业从事该行业,而随着中央“十一五”期间中央大量资金的投入,无论是推广还是相关企业都蓬勃发展,其发展完全是政策扶持,并非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严重缺乏可持续性。

3.2 未能因地制宜多能互补 中国农村能源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

我市在发展户用沼气的过程中,就出现了由易到难的困境。开始我们向农民宣传发展沼气可以促进养殖,改善庭院环境。但随着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农村散户养殖越来越少,户用沼气基础越来越弱,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市除南部龙亭镇其房屋建筑结构与外地有差异,庭院大门为偏门,这小小的问题,实际上对户用沼气的后续管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其问题在于抽渣车无法靠近沼气池工作,对日常管理与维护带来很大不便。另一方面,我市退耕还林区、山区较多,如果发展户用沼气,由于农户地处山区,建设成本较高,农户积极性受限,相对而言,发展节柴灶,太阳灶等节能形式,更易推广。

3.3 产品技术落后,水平有待提高 从整体上来看,所有生产农村能源产品的企业,都是在四万亿货币刺激的环境下建立的,其产品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工艺方面可以说无实质性或革命性突破。

4 未来发展趋势

概括来讲,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三方面:

篇(5)

一、引言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虽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较快,但较比城镇金融仍存在在着市场缺乏竞争和激励,产品和服务单一,“垄断”严重、不良贷款比例高等问题。另外,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还未建立起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体系,金融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金融需求越来越高。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已不能满足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需求。因此,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健全金融市场服务,解决农村资金供需难题,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资金供给有限且不平衡

随着当前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城镇化建设的愿望更加迫切,因而新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也就更大,还有农田水利、住房、子女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等多方面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很大。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基础,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各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资金供给量却逐年递减,农村信贷和金融资源支持严重不足。同时,我国还存在着金融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的问题。

(二)农村金融资源供需主体参差不齐

在农村,金融供给方则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1)中国农业银行的成立的初衷是为支农,但是自从其明确商业化道路后,基本上退出农村信贷市场,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工商企业。近几年,虽农行有心支农,但大部分贷款流向乡镇企业和农业机构而非农民。

(2)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所起的支农作用巨大,影响也是很深远的。当前,农村信用社是全国网店覆盖范围最广的金融机构,遍布乡镇甚至乡村,其业务也是很齐全。在众多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涉农业务最多、服务最广泛的金融机构,且农民的认可度高。但仅靠农村信用社,其有限的资金供给难以满足所有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

(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虽面向农村,但在支农层面上其最大的缺点是只存不贷。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主要是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业务类型单一。多年来,邮政储蓄银行并没开展贷款业务,支农的作用亦少。只是在近年来才开放贷款业务。

非正规农村金融运营成本低。从运作来看,非正规金融基本无人员工资负担,并且熟悉农村当地文化习俗,掌握农村及农户经济发展情况,了解民营企业经营情况、项目前景以及信用水平,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障碍,有利于简化交易手续、降低交易成本。

非正规金融机构利率灵活、担保要求不高,可吸收农村的闲散资金,为农户及中小企业所用。借贷双方可以按照市场需求的运营规律就利率的多少进行商讨。民间借贷的存贷款利率要比正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高,但承担风险大。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金融出现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应的完善。

(一)健全我国金融法律法规政策

我国应完善地方性的金融法律法规政策,保证我国农村金融有序进行,笔者建议可下几方面入手:适应经济发展规律,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大背景下,可先行试点成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其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入股而成为股东。在自愿、公平、公正、合法、有偿、协商的基础上,以村或者联合村为单位成立合作社,合作社对土地经营权进行合法、合理、有序的操作和经营,村民享受股权受益;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完善的农村产权流转体系。政府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使得农村的各项产权流通转让更加规范有序,打破原来农村经济主体各自为战、信息不对称、合同纠纷不断的局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增强风险防控和抵御能力。一是建立政策保险公司,为全县范围内的农业和农民提供保险业务,因地制宜。二是借助舆论的作用,通过媒体宣传农业保险的益处,培育农民的风险意识;规定相关机构最低支农信贷比例,完善优化金融服务范围和能力。一是对农村金融机构要以立法的形式划定最低支农信贷比例。二是在基础服务的投入上下大力气,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

一方面,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必须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有效的政策来激发活力,政府参与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遵循公开、平等与效率并存的原则,在规范、平稳的基础上求创新,找到市场自由和安全可控的最佳平衡。另一方面,政府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才能对农村金融创新的得以有效的安排和实施。

(三)地方政府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方面,要从地域实际出发,层层分级,上至县城,依次往下是镇、村,最后是联队或者村小组,有秩序的建立信用体系。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一套完备的数据体系,然后将数据平台渐渐融入到省市甚至全国的信用体系当中。这样,实现信用信息联网运行,才能保证诚信者享受到应有的政策,失信者受到惩处。另一方面,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的对策。一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地方政府建立完备的监管体系,有助于民间融资登记制度的正常执行以及相关信息的准确与民间融资的合法性。二是开展民间金融宣传与风险教育活动。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活动,通过政府讲解和媒体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民间借贷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

四、结语

农村金融的建立完善能够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而且我国的农业转型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除了还存在资金供给有限且不平衡、资源供需主体参差不齐等问题外,存在的其他问题还需在以后的发展中改进,由于本文篇幅及学者知识水平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只期望能为农村金融研究作抛砖引玉之用。

篇(6)

学前阶段是认知和人脑发展速度最快也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学习速度也是最快的。而且处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极易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大脑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的幼儿教育更是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但实际情况却实在令人担忧。

一、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制约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比较大。经济的制约导致农村幼教教学设施的落后和不足,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幼儿学校教室十分简陋,课桌椅陈旧,也基本没有游乐设施、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硬件设施。农村现有的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的幼教人才,教师后备队伍建设不足,十分不利于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家长幼教观念不足

幼儿时期的教育对幼儿之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地区农业活动频繁,消息相对闭塞,家长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等,往往忽视对幼儿的教育。新时期以来,民工潮等导致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女数量呈上升趋势,幼儿教育“不可避免”的被忽视了。

三、各界对幼教事业重要性认识不足

政府对农村幼儿教育普遍重视不足,监管不力,相关的措施和政策缺乏,导致幼教事业的发展不畅,尤为严重的是幼教师资力量的不足。此外,政府政策不能保障幼师教育的发展,也难以吸引新鲜人才的加入,这导致农村幼教事业发展后劲不足。我国幼师培养的途径主要是中等师范,幼儿学校中中专学历的教师占较大比例,高学历、高层次的幼师比较缺乏,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幼教事业的发展要求。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幼师只不过是无法通过高考进入本科学院进修的职业选择,对幼教认识严重不足。

幼儿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基础的作用,“每个儿童都应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普及良好的幼教,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全力支持。

篇(7)

城市的幼儿园会有几名教师,而农村的幼儿园一般就只有一名教师,并且很少有专业的幼师。农村的幼儿教师也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增加他们的知识。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很明显,大部分农村的幼儿园教师有小学化教育倾向,农村的幼儿教育难以让孩子们在幼儿教育学习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锻炼提高。

(二)农村家长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在农村有部分家长并不重视孩子们的学习问题,甚至不让孩子去幼儿园,忽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很多的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并不高,在教育方面也很难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幼儿教育的缺失,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处于落后的位置。

(三)农村幼儿园幼儿入学率低

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幼儿教育又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很多农村的家长觉得幼儿园需要交学费,还不如把孩子留在家里。而且农村的幼儿园比较少,孩子上幼儿园的接送很不方便,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农村幼儿园的幼儿入学率很低。

(四)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不足,设施不健全

农村幼儿园建设的经费不足导致幼儿园的设施不健全,条件简陋,不能够满足孩子们学习和活动的要求,很多开发孩子们智力的设置和场所都不具备,在经济水平发展比较低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很多设施都很难配置,这样会影响农村孩子的素质和全面发展。

二、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对策

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十分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一)制定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相关政策

国家要考虑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农村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积极为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监督和引导工作,纠正和避免农村幼儿教育过程中出现“小学化”倾向,促进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不断发展。

(二)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培训

教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孩子全方面的得到发展,就需要教师有着十分专业的素质,强烈的敬业精神。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比较落后,农村幼儿教师于城市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孩子。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主要以对幼儿教师的培训为主,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对幼儿教学的技能。

2.在各乡镇幼儿教师之间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增加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她们互相学习,交流、总结经验。

(三)端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发动社会力量

加大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力度,使得农村的幼儿家长能够认清幼儿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多和家长沟通,向他们传递教育观念。让家长能够参与到孩子平时的学习、游戏和生活中,让孩子们的家长看到幼儿园带给孩子的进步和成长,改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从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如果只是依靠农村的幼儿教育机构很难让农村的孩子们都得到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需要加强幼儿园机构和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发动社会的力量,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而满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我国的农村幼儿教育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农村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四)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家应该积极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教育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不能忽视农村的幼儿教育问题,政府要积极增加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篇(8)

一、引言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80%,农民依然是社会成员中最主要的力量,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值得整个礼会关注。虽然国家政府对农村教育有政策上的倾斜,但是农村学校的美术学科的开课和教学情况并没有引起真正重视和落实。笔者在黑龙江省林甸县支教的过程中,就有深刻的体会。在我国教育信息化高速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教育稳步前进,农村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依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念。因此,解决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落后问题迫在眉睫。

二、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根据文献资料和自身教学经历,看出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美术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校领导对美术教育认识不到位。片面重视参加考试的科目,轻视美术这一类不参加考试的科目。正是由于学校领导的忽视,农村的美术教育仍旧是一片空白。很多农村学校领导认为只要自己的学校在年度考核评估中名列前茅,就表示自己的教育工作抓的好,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高,从而忽视了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

2.家长忽视孩子的美术培养。大部分学生家长并不支持学习美术也是一个重要难题,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l)家长认为学习文化课知识是首要目标,由文化课的分数认定该生是否是一个好学生。2)学生家长认为学习美术知识不仅是在让学生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并且妨碍文化课学习,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会去学习美术,学习美术这种艺术学科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3.美术教师师资队伍薄弱。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1)美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一个美术老师负责儿个年级的美术课程,不增加和更新师资力量导致美术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2)美术教师的资历和学历水平较低,由于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本科比例仅在15%左右,其余大部分美术教师是大专学历,特别是乡镇小学的音、体、美、德、育等教师只有兼职岗位,整体教师业务能力较差。3)由于农村环境恶劣,生活基本条件差,学校环境艰苦,待遇低等多种客观情况使农村教师的身心受剑影响,真正有能力的教师留不住,其他教师对美术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4.美术教育资源匮乏由于学校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甚至是没有投入,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大部分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基本建设欠缺,与美术教育配套的学具更是尤为奢侈,举办相关美术展览等营造美术学习氛围的活动更是少之又少。有些学校甚至连学生的美术教科书都没有,美术课堂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三、关于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只关注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却忽视对人的全面、协调培养,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只有我们充分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点,才能将美术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2.加强教师素质提升,与美术教育发展同步。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人类知识的更迭,教学设备的更新,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变化,艺术观念的变化等等,使得美术教师用已经掌握的有限知识面对现在的美术教育已是落伍,将被时代和社会所淘汰,所以必须主动接受继续教育,不懈的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篇(9)

【摘要】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呈稳步增长趋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以秸秆和薪柴为主,但存在着商品能源消费城乡差距较大,地域差异显著等问题。分析表明,商品能源无法满足中国农村能源发展需求。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供农村地区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生物质能。为促进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议采取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消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障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能互补开发农村能源,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

引言

农村能源是指农村地区的能源,包括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主要是当地的可再生能源)[1]。实际上,农村能源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发达,很少获得商品能源供应,主要依靠当地生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满足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06年乡村人口总数达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6.10%[2],农村能源关系到全国1/2以上人口的生活用能供应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搞好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中国农村能源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农村能源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2007年度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分析,研究了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趋势、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

在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截至2007年底,全国省柴节煤灶保有量1.5亿户,节能炉3471万户,节能炕2024万铺;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总数已经达到了2650万户;太阳热水器保有量达4300万米2,太阳灶保有量112万台;已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734处,建立了一批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为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l)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t稳步增加与20。。年相比,2。。7年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32.1%,年均增长率为4.。%,低于全国同期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呈稳步增长态势(图1)。其中,商品能源增加了47.6%,年均增长率为6.7%;非商品能源增加了26.4%,年均增长率为3.4环。在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费中,优质能源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消费增长速度最快,与2000年相比,2007年增长了350.5%,年均增长率为24.0%。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和电力,分别增长了122.5%和95.0%,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3%和n.8%。而煤油消费呈负增长,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67.7%,年增长率为一17.2%(图2)。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着商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2)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秸秆和薪桨为主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中,秸秆占48.33%,薪柴占28.10%,煤占14.08%,电力占5.47%,沼气占2.21%,液化石油气占1.71%(图3)。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为主,大部分用于炊事和取暖之用,优质能源比例低,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秸秆、薪柴容易获得,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造成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仍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用能。

篇(10)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56-02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我们都十分重视发挥国办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起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文化站、文化中心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农村群众文化网。但要真正把文化“种”在农村,就一定要重视农民自身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自己走上前台、当好主角,从而使得农村群众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一方面,政府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文艺创作队伍,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让农民从看演出、参加活动到自己演出、自己搞活动。一方面,在各级政府的培育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在广大农村成立文化科技示范户来树立典型弘扬先进。文化科技示范户通过赠送的电教设备和文化科技资料,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倡导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在文化科技示范户中,农民学到了技术,掌握了知识,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了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有效推动了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农村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轻文化”的观念在基层尚有市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有些地方文化部门的功能却因各种因素不断弱化,在思想认识上,主要表现为重经济、轻文化。部分村级领导干部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没有正确处理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关系,没有把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第二,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这具体表现在:农村文化事业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第三,农村消费习惯不够合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构成要素,如村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等,又有属于私有物品的构成要素,如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等。因此,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投入,也跟农民是否愿意花钱进行文化消费密切相关。我国劳动人民向以勤俭节约著称,这种传统美德反映在文化消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浙江某地区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千场文体活动工程和千场电影下乡活动,因为是免费观看,几乎场场人山人海;而同样的活动一旦进入影剧院买票观看,哪怕是非常低廉的象征性收费,往往是门可罗雀。这种“免费穷享受”和“花钱乐消费”之间的强烈反差,折射出农民群众陈旧落后的文化消费观。这种落后的文化消费观的蔓延,将严重制约农村群众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功能

(一)促进农民现代化,增加农民凝聚力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又是传统文化特征最为浓郁的一个人口群体。因此,中国人现代化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包括农民的观念现代化、行为现代化和技能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具有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生活经验、新思想观念、新行为方式的能力;具有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革的能力;具有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能力。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形成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的习惯;形成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的习惯,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形成有计划,即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趋于制定长期计划的习惯;形成不断学习知识,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的习惯。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具有信赖他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任务的心理;使农民具有重视专门技术,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使农民具有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了解生产过程,期望能在认识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的心理等等。然而,由于农村是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农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多。相对来说,农民身上的现代性最少,传统的东西最多。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应增强农民的现代社会竞争、开拓、创新、求实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使农民的婚育行为、人际交往、消费行为、投资行为等更具科学性,而且使农民具有从事各类的专业生产和经营的技能,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的素质,从而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群众文化如同一块巨型磁石,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群众文化把成千上万素不相识的人组织在一起,通过群体文化活动,创造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团结氛围与和谐环境,形成巨大的合力。农村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群众性、大众化特点,对农民之间的个性差异能起到很好的磨合作用,能较好地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使农民在活动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互较量和欣赏,跳出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建立起基于“文化情结”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气质,形成集体崇尚的追求目标。

(二)提高农民素质并规范社会道德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提高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水平,进一步摆脱愚昧落后状态。农村群众文化有宣传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办图书馆、文化站及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们文化水平,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各种健康向上的文艺文化活动,传播现代文化信息和思想观念,从而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引导他们从根本上摆脱小农经济造成的宗法观念、自私保守观念的制约,真正成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地规范群众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三)缓和社会心理危机,净化社会风气

“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象及农民失去土地等原因,使得农村社会矛盾激化、心理危机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绪的渠道,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其内容不仅是优秀传统的积累,而且是现代时尚的体现。乡风是农村弘扬优秀传统和倡导时代新风的有效载体,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和历史价值,还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往往引领农村社会某一时期思想和精神领域所崇尚的主流,这一主流主导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农民的群体性格,对农民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乡村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乡风。

此外,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又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维格局。在这一多维动态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节节提高、层层深化的发展轨迹。全体人民群众在参加群众文化的动态活动中,每个人也受到动态化的“冶炼”,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在这一“冶炼”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产生了先进力。可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农业生产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 下一篇: 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