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8 16:55: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乡村体育发展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乡村体育发展现状

篇(1)

一、前言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关键所在,是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和现实力量。学生的体育教育和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发展前景与体育教师队伍是密切相连。随着小康社会步伐的全面加速以及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我们比较薄弱的农村体育教育事业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职称的基本状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国内大部分农村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远不及国家的相应标准。当前的农村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从学历结构来看,农村体育教师本科毕业的教师较少,大专居多,成教函授是相当部分教师获得高学历的重要途径。另外,从职称比例来看,高级职称的比例极少,少数教师还处于最低级别。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落后、学校重学轻体是体育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状况

科学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师能力的有效手段。较强的科研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大部分乡村体育教师没有科研任务要求,有的从没发表过作品,说明大部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比较低。

(三)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再学习、深造的现实状况

近几年,随着教育部对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在学历方面越来越重视,各学校对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严格把关,越来越多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再学习。对在职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是提高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培养优秀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福利待遇状况

由于人们对体育存在偏见,在部分乡村中学里,体育教师的待遇与其他教师有所差异,可以发现存在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现象。个别学校在年终进行评定考核时,将农村体育教师单独管理,将正规体育课时按低百分比进行折算。造成乡村体育教师,虽然课上得多但钱却拿得少。

三、解决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改变人们对传统乡村中学体育教育的误区,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观代替以往单一的观念

要将终生体育思想作为乡村中学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国家教育部的宏观指导下,结合乡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的实际条件相适应。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与知识、健身、育心三者并育的原则紧密结合。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健康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娱乐中“促进健康”,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身心得益的体验和锻炼能力。

(二)大力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尽量实现教师学历本科化

带动乡村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要注重女教师的招聘录用,选择有经验、有责任、能吃苦的女教师,充分挖掘女教师在工作细心、方便,与学生更加容易亲近等优势,使体育教学中男女性别比例的协调性更优化。

(三)要加强体育教师在其他方面的学习

由于现在教学日趋现代化,国际化,不仅要求体育教师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体育教师会教育知识、技能技术等知识。专业知识方面:教师要通过函授、进修、脱产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培训。提高学历,提升教师职称。教育知识方面:体育教师要懂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简单教会学生学习。技能技术方面:体育教师要能够操作计算机,识别外国书籍,学习其先进的教育技能

(四)应该多渠道筹集乡村教育经费

当地教育机构应起带头作用,利用各种手段筹措乡村体育教育经费。特别是动员一些优质企业和个人进行赞助,这样既可以缓解教育部门经费不足的状况,又可以使企业在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促进相互发展。这样就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作为乡村教师的补贴,相对提高教师的待遇,组织体育教师的改行或兼职现状。

(五)要加强体育教师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修养

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求一个人有敬业精神,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师才会敬重自己的工作,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样才能完成对学生情绪、心胸、毅力等各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做好本分工作,从而保证乡村体育教师在各方面的发展。

(六)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教学,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精神上得到收获。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采用各种先进、适当的方法增加一些学生有兴趣的技术动作,提高学生求知、求新的需求,巩固学生的基础动作。

参考文献:

[1]吴立柱,司鹏巧.河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郊淑玲.安徽省农村中学体育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报,2006(7).

篇(2)

1.1香梨种植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库尔勒香梨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大幅增长趋势。截止2013年,库尔勒市香梨种植面积2.76万hm2,结果面积1.58万hm2。2013年全市香梨总产量19.61万t,较2012年的20.99万t降低了6.53%;全市香梨总产值达7.85亿元,平均单产832.5 kg,较2012年平均单产950 kg减少了117.5 kg,降低了12.37%。2013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5 057元,其中香梨收入4 087.53元,占农民总收入的27.15%。

1.2贮藏保鲜及物流业

随着香梨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逐年增加,贮藏保鲜设施显得尤为重要。自2000年以来,库尔勒市人民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大力新建贮藏保鲜库,截止到2013年12月,库尔勒市范围内有大中小保鲜库110座,单库最大库容量6万t,其中5 000~10 000 t的有26座,10 000 t以上的有12座,保鲜容量达到50.77万t,其中气调库6.3万t。贮藏保鲜期达6~10个月,保鲜质量达到新鲜如初水平,实现了香梨提质增效和季产年销,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100万hm2特色林果基地的贮藏保鲜中心。

随着香梨产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展,有力拉动了香梨包装行业、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库尔勒市范围内有以香梨包装业为主在工商局注册备案的包装企业大小32家,规模以上企业有10家,年生产香梨内外包装5千万套以上,实现了自给自足并大量外销。物流业快速发展,基本建立了与生产水平、贮藏保鲜能力相适应的冷链运输系统,初步形成新疆南疆地区水果包装、物流中心。

1.3品牌建设及宣传

30多年来,库尔勒香梨先后荣获了多项国家级殊荣,并形成了库尔勒香梨品牌效应:1996年注册了“国家级库尔勒香梨原产地证明商标”;2002年11月库尔勒香梨被自治区认定为“新疆著名商标”;2004年12月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库尔勒香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6年10月库尔勒香梨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获得国家商标节委员会授予的具市场竞争力的商标称号; 2011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5)

年在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比中获得公用品牌第三名。在库尔勒香梨地理标志平台上,全州先后注册了“沙依东”“艾丽曼”“2+8”“东方圣果”等商标,并在市场中形成一定知名度。

为了保护库尔勒香梨品牌,2012年库尔勒市委、市人民政府开展了库尔勒香梨品牌策划工作,目前已确定今后主推库尔勒香梨品牌为“孔雀河畔”库尔勒香梨。委托新疆普拉纳广告有限公司为库尔勒市库尔勒香梨进行品牌策划,制定了详细的库尔勒香梨产业品牌塑造与推广方案,目前已设计出了品牌标志和包装外观,库尔勒香梨专题片和广告片已制作完毕,并在疆内外开始宣传,让广大消费者认同“孔雀河畔”库尔勒香梨,提高香梨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1.4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建设

自2000年以来,在库尔勒市政府强力扶持地方企业、扩大招商引资、加速产学研结合以及市场拉动作用下,以香梨为主的贮藏保鲜企业和营销企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新疆拓普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世光仓储有限公司、库尔勒金丰利冷藏有限公司、新疆源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库尔勒盛裕泰果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以香梨贮藏保鲜、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据2013年12月调查,目前分布在市域内专营库尔勒香梨的大企业数十家,其中上市公司有新疆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新疆拓普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库尔勒金丰利冷藏有限公司;自治州级龙头企业有世光仓储有限公司、新疆众力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源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全疆知名的大公司。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库尔勒香梨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上半年,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以香梨种植、经营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3家,社员达到3 000余户。如库尔勒市金久诚香梨专业合作社、库尔勒市金桥香梨专业合作社、库尔勒美旭香梨农民专业合作社、库尔勒鸿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库尔勒市梨宝香梨专业合作社等。香梨合作社主要经营范围是为社员提供生产资料的购买、香梨销售、贮藏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的有关技术和信息服务,合作社在香梨整个生产过程中,如施肥、打药、采收、销售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8月17日库尔勒美旭香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世界超市巨头――沃尔玛(中国)正式签约,设立水果农超对接基地,同年9月7日又与世界500强企业欧尚集团建立了农超对接项目,开辟了香梨销售新模式。

1.5库尔勒香梨出口情况

2007年库尔勒市委、人民政府提出全面开展香梨出口注册果园建设工作,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相关果品企业和果农发展出口注册果园。在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当年申请香梨出口注册的果园22个,面积405 hm2,经库尔勒市检验检疫局考核确认14个,面积241 hm2,考核合格率59.5%,结束了该市没有出口注册果园的局面,截止2013年全市香梨出口注册果园合格面积0.22万hm2。 据统计,近年库尔勒香梨年出口2万~3万t,年均创汇约3千万美元,目前已出口美国、澳大利亚、南非以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梨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自然灾害频发

进入2000年以来,库尔勒香梨经历了3次大的低温冻害。2002年冬至2003年春, 全市香梨受冻严重,导致当年库尔勒香梨减产达40%,经济损失巨大。2008年1月降大雪,导致库尔勒香梨受冻较重,幼龄树、初果期树、盛果期树骨干枝、花芽均遭受不同程度冻害,遭受冻害面积达2万hm2。2010年12月下旬至2011年1月全市出现了降雪和大幅度降温的强烈天气过程,全市香梨树遭受了严重冻害,损失极为严重,受灾面积1.02万hm2,较上一年减产78%。几次冻害造成许多果园大面积死树,严重的造成毁园,给广大果农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香梨冻害是制约香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5)

大瓶颈问题之一。

2.2品牌多且品质差异大

品牌是库尔勒香梨的生命线,要充分认识到品牌对库尔勒香梨的重要性。库尔勒香梨已荣获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同时是新疆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已形成国内外水果产品的基本品牌,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由于原产地认证范围广泛,产量快速增加,产品品质差异也越来越大,而且产品品牌过多,缺乏高端品牌,整体品质难以保证,造成香梨品牌美誉度呈下降态势。另外,各个经销企业,甚至经销商都有自己的商标和包装标识,在销售过程中经销商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现象常有发生。

2.3种植管理不规范

库尔勒香梨是新疆唯一可以向欧美出口的鲜果,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11年度在出口美国的香梨中检查出了检疫性有害生物,造成香梨出口美国被暂停,这对香梨出口国际市场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同时也反映出了香梨在种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制定出符合实际的香梨规范化管理标准,并认真组织实施,已刻不容缓。要重点突出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采摘时期,按照标准组织香梨的栽培、种植、管理、采摘、保鲜、加工等,建立一个符合国际国内要求的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库尔勒香梨种植管理水平,把库尔勒香梨进一步推向国内国际市场。

2.4组织化程度低

虽然已有50余家香梨专业合作社,但运营管理仍然不够规范化,也未能做组织化的整合,组织化程度很低。一是国家政策体制问题,香梨生产仍是一家一户,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虽然实现了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但是产业的标准化、公司化、集约化生产仍在摸索之中。二是政府培育扶持了很多香梨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但企业大部分以仓储经销为主,合作社以代收代销为主,很少参与香梨的生产管理等组织活动,果园管理凭经验、随意性很大,很难实现标准化,品质差异大,品质无法保证。通过政府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延长产业链,采取土地流转和承包等方式,适度集中果园,实施由产业规模化向集约化转变战略。

2.5科技支撑能力薄弱

库尔勒市香梨研究中心是承担库尔勒香梨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的唯一机构。但由于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研究资金短缺,因此在科研能力、研究水平以及科研条件、科研手段方面均不能适应香梨产业发展的要求。另外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引进推广力度不大。

篇(3)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96-03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体育要为农村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内唯一一个进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也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所在地。作为传统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是湘西地区农村开展群众体育和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论文通过对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专门性调查研究,针对开展现状提出了有助于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长远发展的对策,为促进湘西地区农村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又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和“亿万农民健身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是根据湘西地区行政区划及城乡差异等情况,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取湘西行政区划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5个县市中的10个村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体育学院资料室等获取了大量与本论文有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需要,确定调查问卷的框架。按照社会学原理设计问卷,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2%。

1.2.3实地观察法

本人走访了湘西州(市、县)体育局、文化局,同时深入村,与当地村委会领导、村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点工作人员,文化站的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详细地了解当地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开展情况,获得比较详实的资料,并进行完整的归纳和总结。

1.2.4数理统计法

在Windows7操作环境下,利用Spss19.0数据处理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2 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2.1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

笔者通过对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内容进行调查发现,湘西地区农村居民选择参与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参与者最多的是民族民间武术,大都是中、老年农民;其次是舞龙舞狮,大多数都是湘西地区农村中、青年农民,排在第三位的是苗族鼓舞,中青年女性居多。这些项目简便易行,容易开展,没有场地设施的限制,符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另外,还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开展得也比较好,比如说:摆手舞、跳竹竿、秋千、上刀梯、龙舟、高脚马、陀螺、抢花炮等(见表1)。

总的来说,湘西地区处于偏远贫困山区,农村居民的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文化观念陈旧,在体育活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单一、随意的特点。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选择上,由于认识不足,开展得较少,而且开展的时间多集中在节庆活动。由此,湘西地区农村居民,选择的大都是一些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并且简便易行、便于开展的活动项目。

2.2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目的

对体育而言,体育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基础,否则就不可能有体育行为。从表2可知,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动机因素很多,其首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97.87%;其次是民俗习惯占90.07%;而选择的提高自身运动能力的农村居民占64.04%,排在第三位;以下依次为调整情绪、消遣娱乐、增进社会交际。这说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对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它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活动方式,同时也是人们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2.3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次数情况

(1)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情况

没有一定的体育活动频率与体育锻炼时间,就难以产生较为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因而,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是评定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指标。结果表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具有很强的时令性、节令性和不确定性。

(2)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次数情况

表4表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的时每周参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1-2次者占被调查人数的10.64%,每周3次及3次以上的占被调查总人数1.42%;每月参加1-3次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7.02%;每年参加1-4次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84%,每年参加5-7次的占被调查人数24.82%,每年参加8-11次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6%。由此可见,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次数是不确定的,这与湘西地区农村居民的劳作特点、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农民对健身常识的掌握程度等有关。因此,湘西地区农村居民不能形成周期性的参与时间和稳定的参与习惯,是造成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不佳的主要原因。

2.4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场所情况

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民族民间活动场所比较分散。表5显示:湘西州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以自家庭院为首要选择,占被调查总人数67.38%,因为湘西州苗族村落农民多有自家庭院,空间较大,这是非常现实的选择。接下来依次为“田间、路边、树林及空地”、“村内公共活动场所”、“本村落学校内”、“免费的村落文体活动室”以及“收费文体场所”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3.97%、31.91%、18.44%、9.93%、1.42%,其中在选择“收费文体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湘西地区农村居民人数,排在最后,这一结果反映: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场所,相对随意、方便、离家近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2.5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由于湘西地区农村农民的居住地比较分散,村与村之间相隔的距离较远,加上交通闭塞,信息落后。所以,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民族民间体育锻炼的群体,形式上不仅规模较小,且多半是在日常频繁接触的人群范围内进行。

从表6可以看出,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是以个人为单位的松散方式开展的。个人参加体育锻炼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43%;与家人、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占30.5%,与村民结伴参加体育锻炼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88%,参加村落组织的体育活动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达到9.93%。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大多选择自发性体育锻炼,而较少参与村落组织的体育活动。为此,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单独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高,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仍需要加以引导和改变,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体育需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6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通过考察表明,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经费主要是靠政府拨付和组织自身筹集。以下的排名依次是社会捐助、商业化活动以及其他渠道收入。可以看出,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自筹经费的比例高,而社会赞助和商业化收入水平很低,说明由于湘西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而旅游等商业经济发展不均,且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也必然造成当前传统体育活动的商业化、市场化渠道相对狭窄。如果农村体育组织利用社区各种渠道筹集经费,不但增加了它们和社会的交流,无形中也宣传了自身,扩大了民族民间体育的影响力,这样也会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当中来;另一方面,利用社会各种资源筹集更多的资金,会减轻政府和体育组织成员的经济负担,经济上独立使得农村的体育组织有了更大的自,这样会促进体育组织活动的开展和丰富。

3 结论

湘西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发展湘西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从调查可知,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经费不足;体育指导员缺少;农村体育基础亟待强化;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仍有待完善;滞后的传统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村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乡镇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体育竞赛的组织和宣传都是影响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开展的主要因素。

4 促进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对策

(1)加大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传播科学的体育活动方法。各级政府的体育主管部门、各种媒体,应加大对湘西地区农村居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健身的宣传力度,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为契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标语、广告等宣传媒介,推动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并传播科学的体育活动方法,才能真正形成湘西地区农村民族民间体育健身活动的良性循环。

篇(4)

香炉山位于凯里市西12公里处,海拔1238米,境内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间云雾环绕,鸟语花香,是一个种茶历史悠久而又古老的茶区,历来盛产名茶。在1994年的“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一等奖。2004年10月“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标准正式实施,2005年对此标准进行了修订,标准代号为DB52/469-2005、DB52/470-2005,统一了凯里的茶叶标准。2007年6月18日被列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9月,两家茶叶龙头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茶叶的价格也从原来的每500克200元增加到600元。

二、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的质量特色

凯里市自1987年开始引进福鼎大白茶与我市的原始品种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在我市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其品种特性表现极好,栗香体现尤为明显。通过逐年选择优良枝条进行扦插育苗,全市茶园已逐步过渡为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群体品系。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品种在我市种植在海拔700~1500米处,该区域内云雾多,漫射光多,空气清新,湿度大,土壤受原始森林植被影响,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从而造就了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氨基酸含量高(3.5%~4.5%)、茶多酚含量低(20%~30%)、水浸出物高(36%~48%)、芳香物质含量丰富、酚氨比值小。因此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具有干茶外形条索紧细完整、显芽峰、色泽鲜活明亮;茶汤绿中微黄、鲜艳透明;滋味醇正、爽口;香气馥郁、栗香显露;叶底嫩绿明亮、匀齐。

三、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的质量特色与产地自然因素的相关性

1. 香炉山山脉方圆十余平方公里,是地球同纬度生物资源最丰富和保存最完好的绿色宝库,凯里市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暖湿同季,雨热同期,境内降雨丰沛,年降雨量在900~1250毫米,年平均气温14.5~16.7℃,年日照时间长达1200~1300小时,无霜期近282天,年日照率在35%以下,常为多云间晴或阴天天气,云雾多,光照柔和,多漫射光,既无高温热害,也无冻害严寒,这使得喜阴的茶树更能有效地利用蓝紫光和紫外线,增强光合作用,促进茶叶新梢积累氨基酸、咖啡碱和芳香物质等有效成分,提高成品茶香气、滋味,增进茶叶内在质量。

2. 凯里市有独特的土地资源,主要土壤种类为黄壤、黄棕壤、红壤和紫色土壤等,呈酸性,pH值在4.5~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丰富,这些正好能满足茶树生长发育所要求的土质条件。

3. 凯里市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3.28%。目前我市可采茶园有1000余亩,新发展茶园2648亩。香炉山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独特的口感、香气除与加工工艺有关外,其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受香炉山自然小气候和茶叶栽培管理技术的影响。

四、当前茶叶产销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化水平低。目前,在市茶办的指导和帮助下,凯里市有两家茶叶企业利用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的茶青作为原料,已生产出“香炉山雀舌”“香炉山云雾”“香炉山翠芽”“香炉山原生态茶”等系列产品,并注册了“黔茶王”商标。但因种植环节缺乏投入,茶青原料无法满足加工需要和加工设备老化等,造成了产品质量标准难统一,定型产品不多,龙头企业数量少,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生产、加工和销售都呈现较为分散的局面,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形不成规模效益。

2. 对茶产业发展认识不足,投入较少,茶园基础设施差,面积发展缓慢。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茶是国内特有品种,以及它所具有的极大社会贡献值和较好的经济价值,没有将珍贵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地方财政和相关部门对茶产业的投入资金不够,茶农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茶叶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经费少,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科学用药、用肥培训,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造成茶农种茶水平低,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大部分茶园年久老化,基础设施不配套,生产上受制于天的现状未能根本改变;茶叶加工品种少,大路货多,名优特品种加工少。

3. 尚未形成真正的优势品牌,由于投入较少,凯里市茶叶品牌数量不多,名牌无法显现,形不成名牌效应和规模效益。

五、发展对策

从2012年起,凯里市政府已把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的保护与开发列为重点项目发展,作为优势产业的茶叶,“十二五”期间应给予重点支持,以促进茶叶加快发展和农民增收。

1. 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每年从支农资金中安排相应的经费扶持符合本市茶叶发展方向的项目,扶持重点企业,扶持良种扩繁和示范推广,扶持企业技改,扶持品牌升级换代,扶持旧园改造、旧厂改造,扶持产品创新和品牌塑造。二是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力度。针对茶农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不高、市场销售信息不灵、急需掌握无公害和有机茶栽培技术的现状,加大对茶农技术和信息培训,为其传授实用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从根本上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三是加强茶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技术推广经费,方便茶农得到技术服务,新技术得到示范推广。四是扶持茶叶生产加工设备,提高机械化采茶和制茶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五是政府奖励在茶叶生产升级换代、引资技改、产品创新、品牌塑造、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2. 突破加工环节。一是茶叶加工要从初制抓起,集中力量择优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初制企业,坚决取缔由于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而造成资源浪费的初制企业。加快建立茶叶初制企业认证体系的步伐,按照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要求,严格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生产和包装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污染,提高优质原料生产能力,尽快扭转初制企业泛滥、无序竞争、抢夺原料、竞相压价的局面。二是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选择加工基础较好的企业,支持他们引进先进设备,淘汰和改造陈旧落后的加工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茶叶企业的科技含量、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加工水平,促进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

3. 打造香炉山小叶富锌含硒绿茶品牌。凯里市茶叶附加值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品牌不优、不强,市场知名度不高。目前,全市茶叶花色品种少、品牌少,尤其是缺乏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企业的法人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努力扶持茶叶经营企业争创品牌,带动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

4. 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的茶叶产品标准体系和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指导茶农按标准组织茶叶生产。二是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在茶叶主产区建立产地检测机构,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并逐步过渡到“生产、储运、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和销售,树立凯里茶叶品牌形象。三是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原生态茶生产,全面提高茶叶质量。在茶叶主要产区,建立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农户,推动名优茶生产,提高品质,扩大内销和出口创汇。

篇(5)

[7]林伦伦.广东高职教育平衡发展论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

[8]李绍明,陈绣瑶.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9).

[9]刘鹏丽.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途径探索[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10]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EB/OL].(2014-02-13)[2016-3-22]..

[1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EB/OL]. (2014-02-13)[2016-3-22]..

[12]华长慧,等.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3]陈翔峰.中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经济学系,2005.

[1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部门预算[EB/OL].(2014-4-18)[2016-03-22]. http:///ggtz/55268.shtml.

[15]蒋隽,等.东莞与罗定职校生均拨款竟差百倍[N/OL].(2014-01-17)[2016-03-22]. http:///html/2014-01/17/content_2517319.htm.

[16]张志坚.找准办学定位建设一流院校[EB/OL].(2011-12-18) [2016-3-22]. 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8152950327&cata_id=N195.

[17]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18]刘怀宇.广州教育城一期规划通过[EB/OL].(2014-06-04)[2016-3-22]. http:///nfdaily/html/2014-06/04/content_7311097.htm.

A STUDY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ESE MINORITY REGIONS: TAKING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篇(6)

[2] 周永广.旅游业环境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45-46,237-238.

[3] 熊元斌.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9:63-68.

[4] 周海燕.连云港水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 12(4):99-101.

作者简介:

袁榕,女,四川省自贡市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李辉,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篇(7)

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的关键因素,农民问题是三农的关键,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极大的作用,而农村体育的开展能够极大促进农民的身心健康,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体育的特点

1.季节性。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它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忙时从事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农闲时节则组织一些全民锻炼、体育竞赛等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灵活性。当今农业现代化的推广,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农村体育的内容也丰富了许多,既有个人组织的也有群体组织的,既有传统的民族项目,又有现代的新兴体育项目,既有五六十岁老年人参加的活动项目又有一二十岁青年人喜欢的项目,从而为参与者提供多种选择。

3.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农业人口分布广,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影响决定了带有不同地域色彩的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南方农村的赛龙舟,北方农村的扭秧歌、蹬高跷,西北游牧民族的赛马、摔跤,各种项目趣味十足,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风情。

二、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不同地方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总体来说东南沿海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明显强于西北地区。但是与城市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显著的,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1.体育经费投入很少,体育设施严重不足

经费投入的多少一般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财政收入多少直接关系着体育事业的投入。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是很难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开展体育运动的。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场地设施的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

2.农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观念落后,体育意识存在偏差

当前,农村仍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地区,这除了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外,缺乏体育锻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相当一部分农民,包括一部分干部都认为体力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没病就是健康”,缺乏对健康的认识。

表1 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对体育健身重要性的看法比较

非常有必要有必要关系不大没必要

城镇(%)5035105

乡村(%)5155030

3.缺乏必要的社会健身指导,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匮乏,且都在大城市或大学任职,甚至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体育老师。体育与健康的宣传严重滞后。多数农民受教育缺乏的影响,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加上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基础薄弱,没有健身指导,也没有关于群众体育的宣传及组织的缺乏,对体育的认识太少,认为体育就是“跑得快”、“跳得高”,与自己无关,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是不知道。

三、发展农村体育的对策

1.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科学发展观

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关乎社会发展的大业,所以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应当引起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从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体育发展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把体育事业纳入每年的经济计划,成立有干部分管的体育领导小组,每年拨出专款有计划的在农村逐步建设一些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积极引导一些当地的乡镇企业在体育设施上进行投资,在农村现有体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利用好农村学校设施和场地对推动农村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据调查,体育锻炼率随着文化程度增长而增加,城市居民锻炼率明显高于农村,农村地区的教育程度已经跟不上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提高农村教育迫在眉睫,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强调今年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中央财政今年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其中三农教育为预算重点。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力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三农教育方面的支出,这一切都为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农村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指导

可通过分期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动员体育院校学生到农村进行义务教育等途径,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广告、标语口号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群众体育,促进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举办以乡镇为单位的具有农民特色的运动会,及农民喜欢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等,深层次挖掘影响农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心理原因,转变观念,培养农民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结语

农村体育是农村小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增进农民的身心健康,抓住2008奥运会这一契机,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促进我国全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国家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学,1992.

[3]王君.关于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篇(8)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5-0056-04

Abstract:Uses literature methods andSo on material investigation andStudy, questionnaireSurvey andStatistical analysis, take the Zhujiang Delta as the concrete investigation case, in the whole conducts the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city and countrysideSports development's present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The result indicated: Our country city and countrysideSports infrastructure, the organization instruct, aspect differences andSo onSense of participation to be remarkable; Causes the difference the reason to exist in aspects andSo on history, economy,Society and management. Propos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with realize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publicSports toServe reduction disparities andSo on multiplication managementSystem which the even equalization goal adap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uggestion.

Key words: city and countryside;Spor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改变。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由于忽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中国农民阶层在社会地位上始终处在不利的位置,这集中表现为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不均,社会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区域间协调发展是实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可以显著解决我国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同时改善农民阶层的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就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可以说,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改革任务,是“十一五”时期改革的攻坚战。作为公共服务内容之一的公共体育,城乡居民都应有均等的享受权利。然而,在我国公共财政积极推进的转型时期,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计划经济惯性等原因,政府并未能很好履行其应有的公共职责,公共体育服务呈现城乡、地区供给不均、发展不协调现象,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体制无法实现均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当前,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城乡体育协调发展问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应用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从珠江三角洲具体调查入手,以我国城乡体育发展现状、影响其发展的内外界因素及城乡体育发展的策略规划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惠州市图书馆和惠州学院图书馆等途径,搜集阅读、整理有关城乡体育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方面的相关资料,从而为本文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温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和惠州学院的体育学、社会学专家的咨询和访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和探索目标。

1.2.3问卷调查法

1.问卷内容依据研究需要而设计,采用专家评判法对问卷进行“很有效”、“有效”、“一般”的检验。将问卷呈给13位体育学教授及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了评价。其评价结果如表1。

2.问卷调查于2009年3月―4月开始,共发放问卷1225份,收回问卷1193份,其中有效问卷1175份,有效率为98%。从表2和表3所示,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分布科学合理。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城区665人、乡村510人。

3. 根据调查规划和设计,于2009年4月份对各市、县、区、乡镇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117份,回收率90%,有效100%,并对访谈笔录进行了整理。

1.2.4 数理统计法

通过运用spss13.0、EXCEL等办公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对文章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城市与乡村的地域界定

在我国,“城市”和“乡村”是两个相对的地域性概念。“城市”是指“人口集中,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工商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则是指“农业人口居住的地方[1]。”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对“城乡”作了以下界定:“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城区包括: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城市公共设施,居民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河其他区域中,给本规定划定的区域。镇区包括: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技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它地域[2]。”

2.2 城乡体育发展差异对比分析

2.2.1 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异对比分析

经济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作为社会事业组成部分的体育事业,其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不仅仅反映在两区域间具有的GDP绝对量上,而且在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方面,呈现扩大趋势(表4)。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在建国初期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通过农业哺育工业,价格“剪刀差”来保证工业化的实现。但是这种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及城乡二元化的战略造成了农业和农民利益的大量流失,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具体到对体育事业的影响:竞技运动成绩、参与欲望、设施建设、服务水平等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经济发展的失衡,造成了城乡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协调。

2.2.2 城乡居民年均体育消费支出差异对比分析

体育消费是指消费者在体育健身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是现代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社会生产力,为乡村体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经济方式转型、文化变迁及传统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的影响,给经济滞后的广大乡村农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因素,抑制了个体体育的消费,使得城市与乡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差距呈扩大趋势(表5),这种不平衡、不协调性,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制约着乡村体育消费的发展;其二,传统生活方式的羁绊,消费意识的淡薄,乡村居民还没有从健康的角度审视体育消费文化的真正内涵。其三,广大乡村居民体育认识的滞后是阻碍体育消费的绊脚石。其四,是政府对城乡直接或间接的经费投入的不均等,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对乡村居民体育消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2.2.3 城乡居民对体育设施需求满意度的对比分析

体育场地设施是城乡体育的发展基础,也是影响居民体育兴趣的主要原因[7]。表6的调查反映出居民的体育设施需求与社会供给程度的状况。从结果来看,城区居民的满意度与乡村居民的满意程度差异显著。

从体育场馆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近70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市,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有20.2%的体育场馆资源(2002年《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政府投入的城市偏好造成了乡村体育场馆设施的明显滞后,影响了城乡间体育的协调发展。

2.2.4 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对比分析

体育健身意识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可,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4]。社会研究表明:现今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人口密度、人口同质性、职业、社会分化、社会流动、组织、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等有差异。生产方式是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城乡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是决定城乡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人们所谓的“现代城市文化――传统乡村文化”是当今城乡文化差异的基本反映,这种文化差异首先反映在意识观念上。社会学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城市社会,农村文化具有较为封闭性的特点,农村居民囿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意识和观念与城市有较大差别。表7的调查结果来自于居民就表7的4种提法,按“同意”的进行多项选择,最后统计得出结果,从结果中发现,城区与乡村在体育健身认识上存在较大差距,乡村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仍然模糊,观念认识滞后,这与乡村居民的教育程度、乡村经济状况、乡村体育文化氛围和宣传有关,也与政府和社会为城区和乡村提供的体育信息服务的水平有关。

2.2.5 城乡居民获取体育健身指导的途径调查分析

体育健身指导是居民的基本体育需求之一,也是衡量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内容。从表8结果看:通过咨询朋友、同事来获取满足的差别不大;而通过网络图书、协会组织、专家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途径来获得指导的差异显著,两者差值达30%。说明城区和乡村体育服务水平、氛围、环境、体育组织、网络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2.2.6 城乡年均组织体育活动次数比较分析

体育活动是体育的本质所在,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核心[6]。推动某一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核心载体。结果表明(表9),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权利和机会有差异,城乡居民享受的体育服务权利与机会差异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宏观上讲,城乡居民享受体育服务的平等性长期受到严格结构体制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农村居民受到户籍制度的严格控制,被长期束缚在土地上,隔离于城市之外,自然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体育服务待遇[9]。从微观上讲,城乡居委会虽然都是开展城乡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的操作单元,然而它们在管理职能和活动经费上有着较大差异,影响着城乡居民实现平等体育权利与机会。综合来看,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其环境、经济、文化氛围、财政来源等关系密切,政府应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上保持均衡的同时,还应注意乡村体育环境、氛围的培育与发展,以及乡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城乡体育协调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内部各因子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必须保持相互促进的关系才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协调、持续、稳定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其体育事业发展并不平衡,城乡资金投入及发展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区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体育消费欲望和需求。二是政府对于公共体育服务支出的相对偏好,“重城市、轻农村”的资源配置理念,造成了城区和乡村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育信息等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三是城乡分割的自治管理体制,城乡体育一体化缺乏政策支持等。现阶段,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时期,城乡体育差异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是不相符的。

3.2 建议

3.2.1调整城乡制度格局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元结构,从制度上逐步消除工农“剪刀差”,城乡体育的“二元化”,切实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形成城市反哺乡村的新格局。

3.2.2 构建与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政府部门推动体育发展依靠的主要是其自身的行政力量,政府体育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方向。一要真正重视城乡间的差异,加快乡村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村基层体育设施严重欠缺的现象。二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基层体育服务能力,加强体育健身宣传,建立和完善乡村各类体育组织,切实提高基层体育组织的咨询,指导能力,及时调整乡村人们的生活行为,以及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自觉的经常锻炼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三要健全和不断完善体育服务组织网络,加快体育服务科技进步,保障乡村居民咨询、诉求等信息路径的畅通,科学合理的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体育需求,推动城乡体育的协调发展。

3.2.3 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体育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

从目前的现实来看,由于城区和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不平衡,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在管理体制方面应有所不同,农村体育依靠政府管理体制,进行经济倾斜扶持;城市体育需要社会管理体制,国家给予政策保障。一方面农村体育因为体育基础,体育文化传统,体育资源经济水平等劣势,体育组织松散甚至没有,必须建立一定的体育行政管理组织。政府管理应是主导力量,在政府管理中,经济方法应是主要管理方法,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城市体育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一定规模,社会管理体制已经形成,社会组织成为市民体育的主要力量。政府应由“办”转向“管”,提供一定的政策服务,保证体育正常发展。

3.2.4 弘扬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

加强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有时代先进性的农村体育的挖掘和引导,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样既适合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又能丰富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Z].广东省统计信息网:htt://gdstats.省略/63k.

[2] 吴建逊,郭子坚.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70-73.

[3] 于军等.从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山东省农村体育发展战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22-26.

[4] 王才兴.构建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2):1-13.

[5] 肖林鹏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6):472-475.

[6] 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2):1-13.

篇(9)

中图分类号:K890;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121-04

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做出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在一些地区甚至陷入了濒临消亡的危险。文化多元化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文化的多元化是体育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因此,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应该引起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民俗体育受到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进行探讨,产生了颇具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而言,民俗体育应该具有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特征,不同地区民俗体育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因为它与特定地区的民俗、民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民俗体育研究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区民俗、民情的个案,通过对各地区不同特色的民俗体育进行挖掘与整理从而形成我国的民俗体育体系。潮汕文化是我国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潮汕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移民文化、凝聚力、记忆文化、商业精神、主动性等方面[1],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潮汕民俗体育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发展轨迹、表现形式和价值。

1 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简介

对我国现有的民俗体育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是推进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重要前提。我们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自1991年至今的20年间,“民俗体育”的相关研究文献有240余篇。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内容:(1)民俗体育的概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研究。王俊奇[2]认为:民俗体育是指那些与民间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民间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特点。王铁新等[3]认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的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使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具有类型性、继承性、传布性和非官方、非正式特征的体育活动事象与活动。”李艳茹等[4]认为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活跃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我国体育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提高”等社会功能。(2)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刘旻航[5]认为,必须认真研究民俗体育的认知过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民俗体育的发展规律,才能够让更多的人认知、了解民俗体育;才能够让民俗体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张国栋等[6]指出,目前随着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旅游商贸的结合,民俗体育发展道路越发宽广;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是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整理、提高民众的认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将能够使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存活并彰显活力。郎勇春等[7-8]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应全面发挥多元功能、内容形式保持地域特色、科学传承并且和所依附的社会形态与时俱进。(3)区域民俗体育研究。如王俊奇等[9]的研究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中的舞龙、赛龙舟和傩舞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中秋迎龙神求雨,秋醮演地戏、重阳登高与道教又有丝连关系。此外还有浙江、湖北、天津、、闽台、河洛等地区的民俗体育研究,各个地区的民俗体育均呈现出不同的特色。(4)民俗体育学研究。如柯玲等[10]指出,民俗体育学是民俗学和体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尝试,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学科和现实意义。王铁新等[3]也指出关于民俗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民俗体育研究的当务之急。此外,还有关于民俗体育资源开发、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当然,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如民俗体育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科学发展模式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民俗体育的经济效益开发及发展前景研究、民俗体育发展历程研究等比较缺乏。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尚未发现有关潮汕民俗体育的系统研究。为此,进一步深入了解以上的研究内容,增强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的理性认识,无疑将有助于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开展。

2 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丰富我国民俗体育理论体系

篇(10)

排舞运动对部分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排舞是通过英文“Line Dance”翻译过来的,字面理解为一排排跳的舞蹈。排舞源于美国上世纪70 年代西部的乡村舞蹈,通过推广这种舞蹈逐渐由下层传入当时的欧洲宫廷,并且逐步吸收其它的一些宫廷舞步和南美拉丁等多元化的舞步,因此它包含了多种舞蹈和音乐风格, 每一个舞蹈都有各自完整的曲目,每一支舞曲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舞步。

国标舞、爵士舞、街舞、舞厅舞等各种舞蹈元素的集一身的排舞,尽管有多样的舞蹈元素组合参与,可以根据自身的喜欢选择曲目,节奏有慢有快,曲风体现的多元性,能让舞者跳出自己的个人风格,练习者还可以根据年龄层次、不同性别的人群,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量和强度的舞曲。中老年人则可以选择舒缓的乡村风格舞曲,而年青人则可选择欢快、热情、奔放、激情四射的拉丁舞曲和舞蹈类型来展现自己的时尚和动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排舞在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项目近年来被引入我国。排舞是一项形式多样、娱乐性强的有氧健身项目,深受女性和大学生的喜爱。我国是从2004年开始引入排舞项目的,08年奥运会后被人所熟悉,在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推广下,排舞运动已经成为城市体育健身的重要项目。由于排舞自身的项目特点,在高校受到师生的喜爱,部分高等院校目前已经将排舞纳入到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

1 排舞在南昌市发展的现状

1.1 排舞在社区的发展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南昌市各社区练习排舞的人员性年龄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但职业分布很广泛。参加排舞健身的主要为年龄在38岁以上的中、老年女好者,男性练习者所占比例不到10%,但纵向调查研究显示,男性排舞爱好者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虽然排舞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项目,但从调查可以看出,在社区实际练习者还是年龄偏大,参与的青少年人数少,这可能与大多数中青年要不从事繁重的工作,要不就是在学校里学习,因此在社区参与健身的中青年,尤其是男性比较少。

从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参与到社区排舞运动中去的主要是普通职工、离退休人员和教师、公务员,因为职工、教师、公务员和退休人员生活比较规律,也比较注重健身时尚的生活,使得这部分社区居民有意愿参加健身或者娱乐活动来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放松心情、舒缓工作压力。另外退休人员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最多,一方面更有精力关注自己的健康,另外通过积极的健身可以充实生活,还可以广结朋友,使得自己的生活更添乐趣,这部分人群基本上都是老年人,知道体育健身和健心的重要性。

1.2 排舞在南昌市高校的发展现状

高校大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一群人,体力充沛又热爱时尚,课外时间又多,因此大学生参加排舞运动是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主力军,在北京高校中参加排舞运动中的学生高达60%且女生居多。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南昌市高校进行了解,在对在南昌市抽取的10所高等院校研究发现只有2所学校没有开设排舞课,占总数的20%,开展情况还是体现排舞在南昌市高校很受欢迎。进一步调查发现,高校参加排舞的方式大多数都是以开设选项课为主,参加的人群为一、二年级学生,在调查中所开设的8个高校,有五个学校只开设了女生排舞选项,其余3个高校是男女共同练习。因此在高校参与到排舞练习的人群以女学生为主,参与排舞教学的教师也大多是女性教师。

2 南昌市排舞的发展策略

2.1 加强认识、积极宣传,各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应提高对排舞运动的认识,加大全民健身以及排舞项目特点的宣传,为南昌市排舞运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去年南昌市成立了排舞运动协会和举办了南昌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健身排舞比赛,这为排舞在江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许多高校排舞发展落后并不是因为学生不喜爱,而是专业水平高的排舞教师匮乏,因此各高校排舞教师应加强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促进排舞运动的开展。

2.3 加强高校间,高校和社区间排舞的交流,尤其是高校排舞项目发展比较快,应该组建校级排舞社团,经常派学员到社区和其它高校进行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提高。建立高校学生排舞社团和社区排舞健身团队活动,带动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排舞练习,组织一些比赛和展演活动,使排舞运动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2.4 扩大参与人群,把男性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另外,在教学和练习上,尽量丰富排舞的教学内容,将人们喜爱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排舞的教学和练习中去,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关于消防安全的建议 下一篇: 燃气安全常识宣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