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5: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地水电施工流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风能做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风力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陆地风能储量为2.5亿kW[1]。辽西低山丘陵区包括朝阳、锦州、葫芦岛、阜新等地区,位于“三北”风能资源丰富区,经济发达,电网、道路等条件优越,适合建设并网型风电场。截至目前,位于辽西低山丘陵区的阜新、朝阳二市的风电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占全省风电的35%以上。大规模风电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加剧该区的水土流失。
1 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1.1 重点流失时段为建设期
风电场的建设期一般为一年左右,施工期肯定要跨越辽西地区的雨季(6~9月),同时建设期是改变地表形态,破坏地表植被,挖填方集中的时期。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工程影响范围内原地表被破坏,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迅速降低或完全丧失,形成大量的地表及松散堆积物,强降雨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自然恢复期由于地面大规模的建设活动结束,地面植被逐渐恢复,水土流失强度减缓并趋于稳定。因此,建设期是新增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时期。
1.2 水土流失类型复杂
该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兼有点状、线状工程的特点,点状侵蚀主要包括发电机级和箱变的基础开挖、回填,吊装场地的平整,施工中有大量的回填土需要临时堆存,这些点状的水土流失区域极易成为风蚀和水蚀的策源地。点状水土流失还包括升压站和施工场地,场地平整、建筑物基础开挖、材料堆放等占压地表,破坏原有地表植被。线状侵蚀主要包括场内道路和集电线路,风电场的场内道路长,占地面积大,扰动时间长,地形起伏大,在道路修建过程中需要采取挖高垫低,彻底清除原有植被,使土体抗蚀能力明显减弱,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
风电场的建设期一般为一年左右,经历了风季和雨季。在风季,由于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造成的大面积面和临时堆土,在大风作用下极易造成扬尘,产生风蚀;在雨季,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冲刷面和临时堆土,也形成水土流失。因此风电场水土流失特点为点状、线状侵蚀及风蚀、水蚀并存,水土流失类型复杂。
1.3 重点流失区域为发电机组区和场内道路区
辽西低山丘陵区的风电场一般装机容量为49.50MW,发电机组多为33台或24台,发电机组区的扰动面积一般为3.84~13.92hm2,通过调查,发电机组区的侵蚀量占侵蚀总量23.04%~49.50%;风机间通过场内道路连接,场内道路扰动面积一般为12.00~31.50hm2,侵蚀量占侵蚀总量34.02%~81.46%。集电线路、升压站及施工场地的侵蚀量较小,分别占侵蚀总量的7%、5%和2%。因此,风电场水土流失重点流失区域为发电机组区和场内道路区。
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防治措施设计
2.1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为了更好、更具针对性地对风电场工程建设所带来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根据主体工程总平面布置、施工工艺、各项工程生产建设特点,结合工程建设时序及水土流失防治特点,将项目区划分为发电机组区、场内道路区、升压站区、集电线路区、施工场地区5个防治分区。
2.2 分区防治措施设计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本着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形成布局合理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2],同时注重水保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下阶段水土保持工作奠定基础。
2.2.1 发电机组区
(1)工程措施。在建筑物基础开挖前及施工场地平整前进行表土剥离,临时堆放于吊装场地,待施工结束后用于绿化覆土。(2)临时措施。在建设过程中,为防止表土和需要回填的水土流失,用彩条布覆盖临时堆土表面,四周用装土编织袋进行拦挡,待施工结束后用于绿化覆土。(3)植物措施。当基础施工完成、风机吊装等活动结束后,对临时占用荒地、林地和风机底部部分永久占地,土地整治后进行种草或栽植低矮灌木;临时占用农地,全面整地后归还农户进行耕作。辽西低山丘陵区草种以草木樨、沙打旺、紫花苜蓿为主,灌木以沙棘、紫穗槐、胡枝子为主。
2.2.2 场内道路区
(1)工程措施。修建道路前剥离表土并集中堆放,在较陡场内道路一侧修建土质或浆砌石排水沟,将坡面径流最终导入附近道路排水沟或沟道内。在较平缓地段可采用水平槽整地后栽植行道权树。(2)临时措施。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用彩条布覆盖堆土表面,四周用装土编织袋进行拦挡,防治风蚀和水蚀,待施工结束后用于绿化覆土。(3)植物措施。当场内道路经过农地段时,临时占地全面整地后归还农户进行耕作,对永久占地采取绿化措施;场内道路经过林地、荒地段,采取绿化措施,根据周边植被情况,营造水保林或经济林。草种以草木樨、沙打旺、紫花苜蓿为主,灌木以沙棘、紫穗槐、胡枝子为主。
2.2.3 升压站区
(1)工程措施。在建筑物基础或电器设备基础开挖前剥离表土并集中堆放在升压站一角。如升压站上游有集水区,为防止降水径流进入站内,在升压站围墙外侧设排水沟。站内雨水经雨水井收集后,通过道路排水沟排到站外,排水沟可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2)临时措施。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升压站一角,用彩条布覆盖堆土表面,四周用装土编织袋进行拦挡,防治风蚀和水蚀,待施工结束后用于绿化覆土。(3)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将升压站内建筑物空地全面整地后进行绿化,站内绿化在满足主体工程绿化原则的基础上,以保持水土、增加林草覆盖率为布置原则,实施乔、灌、草相结合,花、果、色、绿兼备。
2.2.4 集电线路治区
辽西低山丘陵区集电线路一般采用架空线路,在塔架、混凝土线杆施工过程中,基础挖方较少,且临时堆存在塔、杆基坑附近,堆置时间较短,因此不设计临时堆土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临时占用农地的,全面整地后归还农户进行耕作。同时对塔基底部及周围临时占地中的林地、荒地以及水泥杆周围实施绿化措施,根据周边植被情况,营造水保林、经济林或种草。
2.2.5 施工场地区
(1)工程措施。施工场地在施工期间有临建和建筑材料临时堆放,另外还要进行土地平整,因此在施工前先剥离表土并集中堆放在施工场地一角,并采取防护措施,待施工结束后均匀回覆至扰动范围。(2)临时措施。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施工场地一角,用彩条布覆盖堆土表面,四周用装土编织袋进行拦挡,防治风蚀和水蚀,待施工结束后用于绿化或复耕覆土。(3)植物措施。施工场地占地农地的,工程结束全面整地后归还农户进行耕作,占地林地、荒地的,工程结束全面整地后进行绿化,根据周边植被情况,营造水保林、经济林或种草。
参考文献
1工程概况
电站装机容量2×40MW,年发电量3.31亿KW・h。引水道长约5.58km,其中压力钢管长约810m,其主管采用明铺型式,钢管直径3.0m,长约779m。主支管总重约1400t。岔管主要由肋板、主锥、岔锥等管节组成。落生水电站主管内径3.0米,支管出口内径1.5米,岔管公切球直径为3.45米,分岔角750;大地水电站主管内径3.2米,支管出口内径1.75米,岔管公切球直径为3.7米,分岔角700。
为确保大田河落生、大地水电站岔管制作及安装工程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单位金属结构车间的设备能力及道路运输条件,岔管部件及瓦块的下料、岔管的整体组焊及整体消应处理都安排在基地金属结构车间进行,加工完毕用载重汽车将安装单元运输至工地安装现场安装。
2主要施工措施
2.1岔管制安主要工艺流程
2.1.1下料工艺流程
编制部件或瓦块的下料程序材料吊至下料平台规格及材质确认数控机划线检测编号、标记移植下料坡口加工检测、填质检单。
2.1.2制作的工艺流程
部件或瓦块复测拼装、焊接压头卷制检测对圆纵缝焊接调圆上加劲环、锚环装设内支撑加劲环锚环焊接检测单元组装分部组装检测整体组装检测制作焊缝焊接检测消应处理防腐检测出厂运输至安装工地。
2.1.3安装工艺流程
测量点设置埋件制安修整埋件支点高程吊装就位岔管调整下游过渡管节安装检测加固.
1.1.1.23岔管制作控制要点
1.1.1.33.1肋板及瓦块的下料
本工程岔管主要采用材质16MnR厚度36mm钢材,首先必须做好材料的复检,合格方能进行下料工序。其次根据节序图及部件或瓦块展开图,编制下料程序。采用CNC-4型数控切割机进行下料,完成后必须用油漆将编号、中心线、材质、板厚标出。然后用半自动切割机进行坡口加工,切割完成后用风动砂轮机对坡口及每侧50毫米范围内进行打磨修整,并涂刷坡口漆。完毕后进行检测并填写质检记录。最后将成品按顺序堆放。
1.1.1.4 3.2月牙肋的下料
编制下料及划线程序。按图对月牙肋外形尺寸进行校核后,用数控切割机在钢板表面上将尺寸线及装配线全部划出,对各部分尺寸进行校核。按正确的下料尺寸程序,在切割口处放出切割余量,并拟定切割线路程序,然后进行切割加工。切割成形后将装配线进行标识,并用砂轮机对切割口进行打磨清理。
1.1.1.5 3.3 瓦块压头、卷制
根据尺寸卷制胎模,直至待胎模合格;对每一瓦块尺寸进行复检,并根据节序图管节的卷制尺寸做好检测样板。
确定卷制尺寸,将胎模吊入卷板机,找正后将瓦块两端分别喂入卷板机找正后进行滚压,直至端部弧度达到做好的样板尺寸要求。压头操作时,应注意一次不能将下压量进给过大,且应尽量滚压至钢板边缘,以防止弧度尺寸过小及端部直边过大,从而给组圆及校正带来困难。
每一组相同直径的瓦块压头施工完成后,将卷板机上的胎模吊出,并将已压好头的瓦块吊入卷板机进行瓦块的卷制。锥管的卷制采用分区卷制法。卷制过程应采用多次进给下压量的方法,以防止卷制尺寸过小后校正困难.卷制过程中,应不断用样板检验曲率半径。卷制完成后将瓦块吊至工作平台,对瓦块进行检测并填写检测记录。
1.1.1.63.4单节组装
按瓦块上的编号,将同一管节的瓦块吊至对圆平台。粗调外形尺寸及纵缝间隙。将纵缝调整夹具吊装在纵缝区位置,利用夹具上的调整螺栓调整纵缝错边及对口间隙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调整完成后,用钢尺及样板检测钢管上、下口周长及纵缝区弧度尺寸。合格后进行预热,按拼装图要求进行焊缝的点固焊及纵缝焊接。
纵缝焊接完成后,将调圆架吊入管节内,对管节进行调圆操作。调圆部位为管节加劲环或锚环的装配位置。调整完成后,对管节进行检测,达到规范要求后,进行加劲环、锚环的装配工作。加劲环、锚环装配时,其点固焊时,应用烤枪对点焊区域进行预热。
装配完成后随即进行加劲环接头的焊接。加劲环接头焊接后,进行管节内支撑装设,同时将调圆架吊出。将管节吊至焊接工区,在管内加劲环、锚环位置装设环状远红外预热器对焊缝区进行预热,并实施加劲环及锚环的焊接。单节管检测,同时将管节上、下口周长用油漆标注在相应的管口上。
1.1.1.73.5岔管整体组装及焊接
根据岔管拼装示意图,其组装顺序为主锥1#、岔锥2#(右)、肋板、岔锥2#(左)、过渡锥管3#预组装。
正式组装前应严格检测各单元管节组对口的各项尺寸指标及肋板的装配线的尺寸精度。组装时应注意将先就位的单元管节进行可靠的支撑固定,并严格控制各组装中心尺寸。
组装过程应严格按顺序进行,组装环缝时采用调整一段,点焊固定一段的施工方法。过渡锥管3#组装缝的定位用专用的定位装置,其定位板的焊接按焊接工艺指导书进行。
岔管全部组装完成后,必须对组装尺寸、定位装置的可靠程度进行严格的检测。组装尺寸全部检测合格后,才能将过渡锥管3#解体拆除,按顺序实施主锥与岔锥、岔锥与月牙肋板连接焊缝的焊接施工。
4岔管的消应处理
岔管的消应采用HK-93型微电脑振动时效装置进行振动消应处理。其操作步骤为:先将工件用橡胶垫支承平稳,再将激振器及传感器装在适当的位置,并使传感器与工件平稳结合;进行第一次扫描及曲线记录,在工件的支撑、激振器及传感器均准备好的情况下使激振器电机的转速从1000r/min向8000r/min均匀升速,寻找工件的共振频率及相应振动幅值,并打印出扫描曲线;进行振动时效及曲线记录,通过第一次扫描后,即可进行时效处理,在时效过程中,加速度值的变化是先上升后趋向平稳,或先下降后上升,再趋向平稳,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其加速度值平稳后3~5分钟,即可判定其已经达到了时效效果;振动时效后即可进行第二次扫描,其目的就是要打出曲线,使其与第一次的扫描曲线进行对比,进一步判定振动时效的效果。
5钢管、岔管的焊接施工
5.1焊接施工
纵缝的焊接根据钢板厚度及坡口形式,内缝采用手工焊打底、埋弧自动焊盖面,外缝用电弧气刨清根后打磨,在焊接中心上进行埋弧自动焊。环缝的焊接与纵缝的焊接相似,埋弧自动焊配置有专用的滚焊台车。环缝施焊完毕后进行加劲环及支承环等附件组装,均采用埋弧自动焊和手工焊焊接。安装环缝组对后,内、外环缝均采用手工焊进行焊接。
5.2焊缝检测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1.1施工技术方面
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团队和完善的技术储备是保障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团队所采用的技术不够先进,没有根据新时代水利工程的要求做出应有的创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已经无力应对新的问题。传统的技术、管理的不当严重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水平。因此,如果想要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
1.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关心周围的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在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除了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还应该制定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这样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然而在现阶段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多数水利工程中采用的管理制度过于简单和宽泛。实际施工中管理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若不能建立起来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将拖慢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进度。
1.3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也缺乏专业化的培训,容易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出现漏洞。其他的管理人员也往往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得不到提高,影响到管理制度的落实。总体来说,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团队的平均素养有待提升。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解决措施
2.1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管控力度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应用到很多不同种类的技术,将每一项技术管理应用到位,可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加强对重要技术的管控。第一,应该加强管理预应力锚固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水利水电的施工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很有效地降低在预应力延伸方面的故障几率,有利于提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整体的工作效益。对水利水电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第二,应该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导流技术的管理,施工导流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防护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保障了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了施工安全成本,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收益。第三,应该加强对土坝防渗加固技术的管理,土坝防渗加固技术在增强堤坝安全性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方面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同时,它和施工导流技术相辅相成,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进行。水利水电工程中所应用的技术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很多的重要技术需要得到合理的管控和应用。最终才能确保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有序推进。
2.2建立健全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规章制度
一套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在工程项目初期结合施工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法律法规,并且应该满足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选定一名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来完成。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需要涵盖到工程的方方面面,在工程初期招标施工团队时,必须遵守国家规章制度,防止发生不公平竞争的行为,为水利水电工程选出一只高素质的施工团队。在水利工程施工时,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能力,使得施工团队高效的运转起来,在保质保量的条件下加快推进水利水电工程的完成。
2.3增强水利水电工程的监督力度
要想实现水利水电工程长期健康的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每个环节都要监管到位,不断地加强监管力度,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体制也就得到了增强。监管部门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监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监督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工程管理制度得到落实,施工流程和国家法律法规和合同内容相符合。同时,还要保证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和设备都满足相关标准。其二是监督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安全,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了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因为施工单位忽视安全问题造成施工事故的发生。为了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管,监管人员必须事先了解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流程,结合项目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监管。在监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项目质量。
2.4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1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问题的特征
在进行水利工程相关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地质情况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水土流失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引发更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水电水利等方面的施工带来隐患,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也不利于国家开展的和谐社会的相关建设。对于在水电水利的工程建设中,如何减少由于建设施工所引起的水土流失也就成为了水利水电施工的当务之急,想要有效地对于上述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工作,首先要从原因上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相关问题的关键,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使相关问题减少甚至不再发生。
1.1 以点、线为分布特征的水土流失
比较典型的线状水土流失,集中在:水利灌溉工程和运送水资源的沟渠工程中。主要的特征是在整体的工程设计中,存在着长度较大的工程设计路线,此类工程中路线的设计通常在数十公里以上,在长距离的施工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形成水土的流失问题,同时,也因为工程跨度较大,线路又比较长,给相关的治理问题带来了不便。由于通常是对于输水渠道进行的相关施工,所以在水土流失的问题上,沿线路发生的水土流失也就具有“线”的特征。
“点”式的水土流失现象,通常发生在施工和交通较为不便的山地、森林地区。因为在进行该地区的相关修建、修复工作过程中,由于场地等因素限制,加之水利水电施工中涉及的区域较大,因此在进行相关的施工行为时,不可避免地就会破坏掉原有的地表植被或者地质方面的稳态,从而引起水土的流失,此类水土流失的特征是,开始时集中于某一区域内,进而形成水土流失的扩大。
1.2 对植被长久的破坏性
水利水电工程本身的占地面积就较为庞大,对于区域内植物又不能很好地保护,在水利工程的建筑面积中,大部分的占地是永久的,也就对土地形成了永久的侵占,同时高强度的工程建设对于面积底部也会有挤压硬化的作用,使得土壤很难再参与到生态平衡的构成中去。此外,在进行水电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面各种型号的建材,同样会对区域内的土壤产生影响,降低土壤的肥力,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中生态平衡的自我恢复。不仅使土地水土发生流失,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水土流失的问题存在着恢复较难或不可恢复的问题。
1.3 工程项目种类多引起的水土流失方式繁多
由于我国自然水域中存在著较为广泛的地域和复杂的地质水文情况,在进行相关的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时,不可避免地会根据当地的相关施工环境进行施工,而不同施工方式的选择也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复杂性,在水力和重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发生山洪、滑坡甚至是泥石流等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引发原因的多样性也就影响了相关的行业内部不能形成一个较为具体的行业规范,这也给水电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的防范治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1.4 工程动土量大,渣土影响面积大
水电水利工程的工程性质决定了其施工过程中对于动土量的限制,土方开挖量大,是目前水电水利工程中不能避免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渣土处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工作区域内的水土稳定情况,此外渣土的处理也会影响到出渣区域的水土稳态。此外,在开挖过程中对于土壤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不能够在一定的时间中迅速恢复,这就使得未恢复场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水土流失的不可控制性。在土体的开挖过程中,在土体的整体范围内会形成一个松动的作用,这个作用会使得原本的土体变得松散,即使施工之后进行回填工作也不能使土体恢复到原来的强度,这也在另一方面加剧了水土的流失,同时也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源头。
1.5 水土流失情况多集中在项目施工的初期阶段
在一般的项目建设中,通常情况下需要对场景进行“三通一平”的处理,对于场地进行相对应整理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挖,这样的工作也就造成了土体的不稳定性,即使在场地整理完成后采取对应的加固工作,在加固工作未到位或者没有建立起稳固的土体结构之前,对于水土流失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相应的抵抗能力的。
2 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发挥的作用
对于水电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目前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相应的生态修复工作,有效地保证水土的稳固性,为施工的安全提供保障,同时合理地进行生态修复工作也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减少在水土治理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水电水利工程的效率,节约成本。
2.1 减少灾害的产生
生态修复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了一定的生态修复工作后,可以明显提高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对土壤的固定能力,而土壤得到稳固也就等同于土壤拥有了更好的蓄水能力,从而满足水土流失的治理需要。控制住水土,才是从根源上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
2.2 促进相关行业利益和效率的综合性提高
水电水利工程的本质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进行的社会资源创造,但是在具体的施工建设上,受限于目前的施工手段和工艺流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水土流失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同时由于水土流失问题带来的自然灾害,也会威胁到项目中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应用生态修复手段进行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们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也保护了相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从侧面提高了水电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3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几项技术
3.1 保护表层种植土,确保生态修复植物重建的土壤资源
土壤是生态修复措施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土壤资源的数量、质量同生态修复的效果密切相关。在水利工程“三通一平”等工程施工时表层种植土往往同开挖弃渣堆至渣场或被回填掩埋,因开挖、回填施工具有不可逆转性,在后期土地生态修复植被重建时,短缺的表层种植土成为重要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到植物措种植施实施的质量甚至能否实施也是个问题。因此,开展表层种植土收集储存是水利工程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
3.2 减少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其原有生态系统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减少对现有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原有生态系统是最有效的生态修复途径。水利工程施工扰动面大,原地表植被被扰动破坏后,将散失其生态功能,被施工地所取代,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增加植被重建难度。水利工程施工虽然在征地红线范围内进行,但并非红线范围内可以随意进行施工扰动。施工中应避开植被良好区,控制施工占地,提高场地重复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几年,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洪涝灾害,而当地水利工程抗灾能力相对较弱,给社会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水利工程自身耗资大、条件复杂等特点给工程正常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做好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水利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水利施工安全管理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当前粮食情况不断严峻化的今天,更是提高了对水利灌溉项目的建设力度。无论是工程的建设规模还是数量,都有明显的提升,但却忽略了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利工程由于具有项目投资大、涉及面广、工期长,工程施工技术复杂、现场管理难度大,施工工种多、现场人员复杂,作业环境差、地处野外且多为开放式施工等特点,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施工安全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不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正因为如此,加强水利施工安全管理势在必行,必须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隐患现状
(一)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
水利工程施工场地大战线长,大多在野外进行,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如气温、雨雪、风暴、雾、雷电等都会给施工带来安全问题,海边施工还受潮汐影响,使得工程建设存在更多的事故隐患;工程施工场地不能做完全的封闭隔离施工,只对主要施工设备、材料、器具和人员等做局部封闭管理,工程施工场地很难进行封闭,因此其周围有大量的人员或车辆进入通道,再加上现场工地的集中,施工人员与机械较多,综合调度的缺乏,容易出现一些因为机械事故,给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水利工程技术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大
许多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复杂,如混凝土大体积高架梁立模、钢筋帮扎、脚手架与浇筑、不稳定基础深坑开挖边坡支撑,基坑地质或地下水突变区域施工等,容易发生倒塌等安全隐患;同时水利工程施工涉及特种作业多,现场集中大量的打桩、土方施工机械、砼拌和、运输、浇筑、起重吊装等机械,安全管理难度大;另外起重吊装、脚手架搭设、临时用电安装与维护、电焊气割、金属防腐、挖泥船作业等,许多工序都是以手工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增加了施工人员危险性。
(三)施工作业人员素质低
水利工程施工一线作业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未受过专业培训,安全技能缺乏,安全意识淡泊,流动性大,现场管理难度大;新工人在上岗前培训不到位,专业技能和安全操作要点实践经验不足,不听从技术人员指导,作业随意,导致一些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水、电和火的管理措施不到位
为保证非汛期正常施工及汛期安全度汛,水利工程施工对导流和度汛有一定的要求,但施工现场围堰、导流沟等防洪施工标准底,极易冲毁围堰或导流沟,给工程施工造成损失和安全隐患。再者,临时用电负荷高,用电设备多,现场电路走向多,不按照用电规程操作,用电和配电设施极易发生短路、打火等故障。
三、水利工程安全隐患的影响因素
影响水利工程安全隐患的因素主要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外在因素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多数是国家政府投资,部分为股份融资,其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密切相关。加之,当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相互压价、低价中标越来越严重,而控制螺旋上升的施工成本,成为每个承包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这些制约因素下,水利工程安全施工能否正常展开是一个很大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方面,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内部的安全管理,职责划分,责权匹配,安全目标、防护质量、安全检查和整改,预案制定、突发事故的处置和演练;工作人员对安全的认知和态度,措施交底和落实;作业人员的意识和能力、对危险的辨别和防范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利工程的安全。
四、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预防管理
(一)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整个水利工程施工的工期较长、涉及面广,薄弱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在施工过程中,既要抓好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又要重视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做到统筹兼顾。一方面,要对关键施工环节和对象加强监督控制,关键或危险施工对象包括高空施工、引水洞导流洞封堵衬砌施工、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土石爆破施工等,关键施工环节包括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加工焊接钢筋、吊装运输大型构件、脚手架施工项目等,针对这些关键部位,施工单位要配备专人进行安全管理,为保障施工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这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施工人员根据施工要求和设计图纸,明确施工对象和安全防范内容,执行标准化操作,有效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
(二)重视关键部位与特殊环节的施工
水利工程施工中涉及了多个环节,其中有很多环节都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对于这些环节的施工,必须由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来进行操作。在工程建设的全部人员当中,存在技能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各有所长,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能够满足要求,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对于关键部位和特殊环节的施工,管理部门一定要让具有相应施工水平的人来进行操作,就像对于操作流程和相关的施工经验进行全面的熟悉等。
(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人员的控制和培训是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工程各个项目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人都是作为主要因素存在的,人为因素是影响工程安全施工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定要确保参与施工的人员素质能够达到工程的需求。首先,企业应该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其次,企业应该加强人员管理及责任制的完善,让各个部门的人员都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内在的职责;最后,企业还应该加强人员资质审查要求,明确必须持证上岗。
(四)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并建立安全事故的应急机制开展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时,一定要严格依据相关规范进行每项工作,使施工安全管理实现规范化以及制度化。设置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管理机构,对日常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发现施工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将水利工程档案的资料加以完善,安全管理得到加强,使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得到保障。同时,为了使安全事故发生时,它对水利工程的施工以及运行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可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相关事故应急预案,提前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做好准备,定期对事故进行预想,对相应的事故制定流程的处理,做到有备无患,当发生事故时,可以对其立即采取措施,将损失降至最低。此外,还应该加强巡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同时要对安全事故的处理做好准备,比如物质、人员以及设备等,及时采取措施对发生的事故进行有效处理,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必然会受到高度的重视,为了能够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达到一定的标准,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把好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关。与此同时,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施工准则,并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从而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在水利工程中,地面灌溉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技术,此项技术优势众多,操作比较简单。但在具体使用期间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合引进地面灌溉技术。当前,高度提倡节水灌溉,因此要引进节水灌溉技术,以期有效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1节水灌溉概况
节水灌溉技术需要结合当地水资源情况、作物需水情况等条件实施,要想高效利用水资源,就必须将节水灌溉和水利工程结合起来。水利工程节水功能显著,灌溉水利工程主要是将水输送到田地内完成工作,通常使用的灌溉形式如下。
1.1地面灌溉法
地面灌溉是一种较传统的灌溉法,主要是应用灌水沟、畦或格田等进行灌溉。当灌溉水被引进农田以后,在自身重力和毛细管的作用下会渗进土壤,田间项目配置设施简单,无需协助,便于实施,当下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但是其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容易引起表层土壤板结、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灌水均匀度不足、用工偏多等。
1.2喷灌式灌溉法
喷灌主要是利用管道把水输送至处于农田内的喷头中喷出,其有高压和低压之分,也可以分成固定式和移动式。此种灌溉方式更加适合干旱地区,可以在一些温带平原和丘陵地带使用此种灌溉技术。
1.3滴灌法
滴灌技术主要是利用塑料管将水运输到农作物根部上,保证水从滴头一端逐渐渗透出来,是一种精细化水利灌溉方法。滴灌不但可以增加水利用率,还能够确保作物灌溉期间水分更加均匀。
1.4微灌法
此项技术和滴灌技术存在相似之处,可以通过管道将水运输送到农田中,借助灌水基本装置将少量水引入大农田中,和其他技术形式对比,可以借助最小量的水资源完成农作物的灌溉,灌溉效果较好。
2节水灌溉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农作物灌溉需要通过4个阶段完成,通常包含水资源合理调配、水资源运输、作物浇灌和吸收,但水资源浇灌以及灌溉期间由于管道渗漏、水分蒸发等问题,会造成水资源浪费。为确保灌溉工作发挥出更好价值,可以使用一些节水灌溉方法完成灌溉工作,避免灌溉期间出现水资源浪费现象[1]。
2.1节水灌溉水利工程的发展
当前我国众多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因此修建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是必然的。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缓解干旱地区用水紧张情况,提升农作物产量,推动干旱地区经济发展。有效灌溉可以提升农作物产量,但却不能确保农作物整体收益。最近几年,很多专家在实际工作期间提出,农作物灌溉要注重以农作物单位具体收益为主,保证所有农作物的具体收益,而不是单方面达到增产。
2.2步行式灌溉技术
步行式灌溉技术主要是借助各种电力以及农用机械作为原本动力,支持整套灌溉设备完成灌溉工作,此种技术需要严格把握好节水工作需求,并和机械化技术充分结合起来,不需要使用复杂设备,通过简单组合形式就可以完成装配工作,工作更容易操作,简单方便,适应性较强,并且不需要大量修渠工程,可以节省更多人力、物力和时间[2]。
2.3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农作物上灌溉的使用,主要是通过装置将自然降水收集起来,再使用管道将收集的雨水灌溉到农田中。此种方法不仅可以高效完成农田灌溉,同时可以为人们家用以及家畜用水提供充足的水资源[3]。此种灌溉技术更适合在一些干旱地区,不但可以达到节水目的,还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避免灌溉期间水土流失。
3施工技术要点
3.1水源井工程施工工作
水源井工程是完成节水灌溉工程的主要工作,主要施工内容是在井房和水源井附近完成建设工作。在水源井建设工作前期需要对周围地质构造、环境等情况具体分析,还要充分掌握施工地点周围水资源分布情况。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天然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施工时,要完成截流施工工作;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要调查好水位高度以及地质环境。施工时使用工具将机井打好,在整个工作期间严格按照具体工作流程和标准完成施工工作[4]。
3.2地下管网施工工作
地下管网施工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具体规格做好放线工作,此项工作结束后进行开挖管道工作,严格按照灌溉具体深度和宽度做好管道开挖工作,严格依据地区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确定,在实际施工期间要确保管道的通畅性,将管道内部存在的杂物完全清除干净,保证管道底部处于水平位置,避免在灌溉期间出现漏水问题。施工期间严格把控三通以及弯头质量,做好管道安装工作,材质使用PVC,严格依据先装干管,再装支管顺序完成工作[5]。
3.3具体技术要求
要想确保灌溉施工能够达到节水目的,在施工期间需要严格按照以下技术要求完成工作:在工程施工前期做好审核和检查工作,按照施工企业提出的具体方案和要求,确保合理、精准地完成所有工作;制定施工方案和应急方案,确保工程如期高质量完成;配置好机械和相关仪器,达到基本要求标准后进行灌溉作业。在实际施工中,施工队伍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和流程进行工作内容,不能私自更改具体细节,做好检查和审核工作,避免施工期间出现偷工减料问题。工程完成后,对工程进行检查和修缮,检查质量监管部门发挥自身职责,对工程进行评价和分析[6]。
4结束语
改进节水灌溉施工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具有一定价值。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是节水灌溉的重要内容,在节水灌溉工程中使用各项技术,要做好深度探索,在推动水利工程发展的同时要保证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昌林.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12):77.
[2]陈维民.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3):108-109.
[3]高树晗.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5):120.
[4]库拉里别克·阿斯别克.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水电水利,2019(10):69-70.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施工人员的因素
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是施工人员的因素,施工人员只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建造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工程。
(2)原材料因素
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原材料尤为重要,常言道“设计是依据,材料是基础”,可见原材料在水利工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水利工程需要的原材料品种多、数量大、涉及的部门复杂,常见水利工程原材料因素包括用于建设项目需要而进场并消耗掉的各种水泥、沙子、石子、钢筋、土工布等建筑材料。施工的原材料是否达标,将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质量,只有原材料符合设计的各项规格要求,工程才能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3)工程机械设备因素
水利工程施工中,安装工程及设备的投资,占水利工程总投资相当大的比重,合理配备施工机械设备是整个工期和质量的关键。编制好工程机械设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选取水利施工中所用机械设备很重要。在选取水利施工设备时,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施工强度、技术要求复杂度选取合适的机械设备,而不是盲目追求单件设备的先进性,还要根据工程设计的结构形式、机械装备的具体性能、施工方法、工艺等因素合理配置机械设备,最后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才能选择适合水利工程的机械装备,以确保各个机械部件之间的协调性和先进性。此外,水利工程应建立健全机械操作的相关制度,严格施工人员交接班制度以及机械装备维修检测制度等,强调劳力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各个机械设备能力,人休机不停,使施工机械装备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全面发挥其性能,使工程质量得到最佳保障。
(4)施工方法的因素
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施工方案、工艺、作业顺序方法、操作流程等。在对水利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制定时,需要充分考虑工程技术控制要求,考虑施工机具的实用性、操作性,以及组织因素、管理因素、经济因素等。在对以上要求和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后,方可选取可行的施工方案,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和工期。
(5)施工环境因素
施工现场的环境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外界自然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最复杂,如气象、水文、地质等。计划施工工期是否合理可行,劳动力安排、组合搭配是否得当,机械设备调度保障与否,原材料供应是否脱节等都对工程质量有着影响。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具体的特点和现场条件,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有效控制环境因素对水利工程的不利影响。要构建和谐环保、安全有序的水利施工环境,还应注意与施工现场附近的群众与单位部门妥善协调相处,尊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
2.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质量意识问题
对质量问题重视不够。多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国家长期包办,“等、靠、要”观念严重,“大锅饭”积习甚深。中央下拨资金,下达施工任务,管理单位着眼于任务的完成,满足于当前的需要,重点放在资金管理上和验收资料的完整性上,在规划计划方面缺少前瞻性,在质量控制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手段不多、功夫不够。
重工期,轻质量。虽然国家反复强调“质量第一”、“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但迫于工程进度的压力,在工期与质量发生冲突时,往往是工期优先。抢工程建设进度、急于发挥工程的效益。
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监督多着眼于施工阶段,监督工作限于微观、质量监督范围过于狭窄。大多数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初期都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成立了质量监督管理小组,通常由项目经理担任质量管理小组组长。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小组成员职责分工、检查监督程序、方法等。但由于大多数人员身兼数职,精力有限,加之专职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因此,这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力度不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各责任主体的质量与安全体系建设不完善,只注重工程质量的工作模式存在诸多弊端。科学的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项目法人、监理、施工、设计、检测等参建各方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从政府监督角度,规范各参建单位的质量责任和行为,从少数人管质量到全员参与质量控制,把工程建设质量作为各参建单位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从只注重工程质量的监督,向强化各责任主体的质量体系建设的工作中心转移。项目法人对于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的控制是最根本的动力。项目法人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导、强势地位,别的市场主体很难对其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促使业主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上下功夫,把工程建成合格产品,加强对业主的监督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大监督力度,着重提高监理单位对技术质量的监理管理水平。加大监督检查,促使施工单位按照法律法
规、标准严格施工。
(2)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在管理体系上存在不足。由于水利工程市场的扩大,众多施工企业进入水利建筑领域,在一些水利工程施工单位中存在:历史积淀不深、工种配置缺欠、施工技术落后、施工质量低下、制度不健全、奖励机制不足、管理不到位以及冗员较多的现象,这些管理体系上的不足对水利工程施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工程质量有着制约作用。
(3)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竞争力存在不足。一些水利施工企业自身存在着技术、设备、资金不足,不太注重信息管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科技人才缺乏,导致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竞争能力的不足。
3.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1)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合同管理。首先,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的预管理,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签订前,合同项目的计划立项、招标文件的编制及审查等,这是合同签订后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其次,规范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程序,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之前,应通过会审、把关和协商等方式规范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工作,减少合同执行难度。其三,水利工程施工中严格按合同办事,严格按合同约定办事,对质量、进度、安全、造价、文明施工等管理要求,都遵从合同约定。最后,做好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的清算工作。
(2)认真抓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管理。首先,做好施工技术的规范工作,针对水利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其次,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监理工作,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有效促进监理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其三,成立质检组织,设立专职的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负责水利工程施工检查和情况汇总。然后,实行水利工程质量的全面管理,施工单位应将质量控制放在首位,水利工程施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实现。最后,重视质量管理,落实责任制。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全面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严格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能够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感。
(3)做好施工中对环境的保护工作。首先,防止水利施工对生活的干扰和污染,制定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扰民施工作业,安排专人及时清理建筑垃圾。其次,加强施工地段的水质保护工作,生产废水必须经沉砂池沉淀,保护当地水质,沉淀的泥浆定期清理送到渣场,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组织的排水。其三,加强施工地段的水土保持工作,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施工作业时表面土壤妥善保存,施工活动中采取设置给排水沟和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和其它环境资源。合理砍伐树木,清除地表余土或其它地物,不乱砍、滥伐林木,不破坏草灌等植被。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和设施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的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有重要的意义,水利主管部门和施工企业要认真设计水利工程,做好施工质量的控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推进水利工程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00-02
《水利工程概预算》是我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的内容涉及面较广,不仅有工程技术方面,而且有国家的方针政策方面,同时与社会性质、分配制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总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的课程。该课程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利工程概预算的基本概念、编制程序与方法、定额使用、基础价格确定、工程单价计算,以及建筑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临时工程等概预算编制和工程量清单编制等。其中贯穿于基本建设的设计、施工的各个阶段的费用计算又随地区不同而不同,各地区、各部门均按照当地造价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具有较强的地区性和政策性。再者,由于该课程与建筑材料、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相关性较强,因此,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熟悉本地区定额的使用方法及取费程序的前提下才能学好本门课程。另外,从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角度出发,必须改变以往只侧重于理论教学的观念,着重实践环节的教学,着力加强培养学生编制水利工程造价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期学生日后在专业技术领域较好地适应岗位,因此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水利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浅谈几点看法。
一、《水利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资源短缺、教学环节效果不良。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如何正确选择教材就显得异常关键,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通过多套教材的比较,目前我院使用的教材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涵盖了定额计价、清单计价、基础单价计算等各方面,但是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工程量计算这方面的内容介绍却较少,这样便导致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这块内容,加之没有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就更大了,学习吃力也就成了必然。另外一方面就是教材没有结合配套的定额及相关法律法规,造成教学空洞、乏味没有说服力,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不会使用定额以及分析和套用取费程序,不具备工程经济分析的能力。
《水利工程概预算》课程实践性很强,那么就需要有大量的辅助教学资料来充实课堂,而学院关于这部分的教辅资料配备严重不足,也没有进行一定的更新,从而造成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不能正常享有资料,不能配套使用这些实用性的资料就必然导致学生职业能力滞后。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重视力度不够。我院《水利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在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进行一周的课程设计。目的是想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一项工程总概算的编制,从而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概预算编制的一般方法,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考和创新意识。但实际上这周的课程设计根据教学安排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完成,既保证不了固定的场所集体设计也保证不了老师有充足的时间按时指导,再加上对于缺乏经验的学生来说,本身工程量计算、套用定额的能力较差,参考资料有限,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面对课程设计题目难以入手,计算过程出现偏差。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很难收到良好的课程设计预期想要达到的效果。
3.教学学时安排欠妥,教学手段有待改进。根据教学大纲本门课程安排了48课时,其中实验教学16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但由于学院机房配有的广联达造价软件对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并不适用,因此我们全是按理论课时讲解。这样就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不够,对学生正确理解施工的工艺流程、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以及计算工程量来说缺乏一定的现场实践经验。
在教学手段方法上,目前我们仅限于使用多媒体授课,虽说能更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但没有很好地结合工程实例详细地从编制基础单价,进行建筑安装单价分析,进而到编制各分部工程单价以及最后编制工程总造价。另一方面也没有很好地把概预算定额,当地造价部门颁发的各类文件,的各类指标、信息等贯穿在课件中来丰富课堂。
二、今后教学改革应努力的方向
1.优选教材,充实各类教辅资料。为了达到农业水利工程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做到“学”与“用”的实际结合,针对学院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和其他院校教材对比分析,力求选择符合我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国内优秀教材,以确保教材内容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整合。另外,学院在大力扶持各系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支持配套了辅以反映水利工程专业当前先进性的参考资料,如:《新疆水利水电工程补充预算定额》、《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等。不仅从数量上要确保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借阅,还要保证学生学习结束后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使用。由于行业内每年都会有不少计价问题出现并得到解答,最终以补充定额等文件形式出现,对于这个方面相关教师也通过周边设计单位的帮助得以收集整理。而在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中凡涉及到建筑材料的来源、市场价或出厂价、运输方式及运输距离、运费标准、施工场地水、电供应条件等方面的知识,则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主调查分析解决,如有遗漏或不明白的部分则由教师联系设计单位专业人士辅导补充。
2.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的改变。在教学方法上,不仅只考虑一味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老师出去进修的机会观摩其他高等院校的相关课程的教学手段,以求充实我们自己的课堂,也可以利用现在比较好的微课形式已达到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化教学等手段,同时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穿插图片和录像内容,再现了生产过程,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现场实际情况以及理解了施工的工艺流程。当然为了能更接近工程实际,我们还可以把教室转移到学校临近的在建工地,现场介绍有关土石方工程、脚手架工程、堆砌石工程、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以及安装工程等。通过组织这样的现场教学活动,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地去思考课堂中的问题,相信这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一定能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3.课程教学安排的调整。结合学校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之际,对水利工程概预算的总课时和理论课时及实践课时进行了适当调整,并据此重新编写了课程大纲,对于一周的课程设计大纲也重新修订,更严格了考核方式和设计内容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状态。通过对该工作岗位的进一步调研,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典型水利工程图纸,由学生自己编制基础单价,进行建筑安装单价分析,编制各分部工程单价,最后编制工程总造价。教学中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将来获得有关职业资格证书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英.《水利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03).
[2]李春生.《水利工程概预算》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74-676.
[3]陈利.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4):52-53.
[4]钟绵志.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存在问题与建议[J].山东水利,2014,(09).
[5]孙利萍.浅谈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09).
"Hydraulic Engineering Budget Estimate" Teaching Reform and Sugges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SUN Hai-yan
1.1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落实并规范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开展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为校园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教育普及等各阶段环节提供管理与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新建和既有学校校园建设的改建、扩建、运营、管理。以高等院校为主要适用对象,供其他各类学校参考。
1.3 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应在校园设施的全寿命周期内、在各个环节中统筹考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满足校园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进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的示范建设,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4 在校园中大力开展节约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节约意识,提倡节约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风尚。
1.5 建设节约型校园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2 术语
2.1 节约型校园 指在学校办学及校园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遵循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和节约教育理念、形成良好节约型校园文化的校园。
2.2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指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和材料,节省土地和材料资源。
2.3 循环经济 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2.4 校园能耗统计 指对校园所有建筑、设施及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能源的统计。
2.5 校园能源审计 通过对学校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对学校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经济与环境效果进行审计、监测、诊断和评价。
2.6 校园能效公示 将学校能耗总量和各部门、建筑物的单位能耗等统计数据,通过适当的渠道向使用者、管理者和全社会定期公示,以接受公众监督。
2.7 需求管理 指对能源及资源使用方的管理。通过政策制度引导和激励用户节约、合理使用能源及资源。
2.8 分项计量 按不同用途(如空调、采暖、照明、动力等)、不同的能源资源类型、形式(如电、燃气、燃油、水等)分别设置计测仪表实施分项计量,以客观准确地把握学校能源资源消费的状况,为制定有效的节能节约资源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3 基本原则
3.1 建设节约型校园,应本着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控制各种资源消耗,追求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3.2 学校应高度重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工作,建立和完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组织,为持续地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提供全面协调和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
3.3 应注重建立有效的节约建设审查评估和管理监管体系,完善各种节约管理制度,为节约型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4 应使学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将节约理念、管理方式和技术措施贯穿于校园规划建设、运营维护、教育普及等全过程。
3.5 加强资源节约宣传和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培育校园节约文化。
4 监管体系
4.1 组织建设
4.1.1 学校应成立由主要校级领导负责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可由能源管理、基建、房产、资产、设备、采购、学工、团委等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制定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方针,指导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组织协调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为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基本保障。
4.1.2 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可聘请校内或校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为校园节约工作开展咨询、指导、推广工作,审核项目规划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技术方案,建立校园能耗标准体系和用水定额体系,研究制定合理的校园节约管理体系。
4.1.3 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应下设办公室(如节能(节水)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校园节约的具体职能工作,部署、协调、监督、检查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
4.1.4 建立院系和部门的责任人负责制度,各部门负责人作为该部门节约监管工作的责任人,负责监督落实学校制定的各项节约型校园建设任务。
4.1.5 学生思想教育部门、团委及学生会将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学生工作中,并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校园节约活动。
4.2 制 度建设
4.2.1 建设项目审查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校建设项目的节约资源评估审查制度。审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新建项目的专项审查
校园新建项目应按国家相关规范和程序委托工程设计,并委托审查机构进行节能专项审查。
2) 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
既有建筑分为历史建筑和一般既有建筑。
对于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以满足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为基本原则,组织专家论证和评审相适应的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方案,严格参照相关的法规条例实施。
对于一般既有建筑,建立和完善既有建筑设备的管理台帐;建立设备检定与改造的原则、组织和程序。应在优化运营管理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节能改造。改造应当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对改造的必要性、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和评审,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4.2.2 校园设施运行监管制度
1)建立各级能效管理负责人制度
(1) 学校主要领导作为校园节能工作的责任人,并将校园节能工作与业绩考核挂钩。
(2) 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单位能效管理和节能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并建立相应的业绩考核体系。
(3) 对于能耗较大的建筑设施或设备,如含有大型实验装置的实验室,应指定实验室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为能源管理责任人,督促建立或健全用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及能耗计量、统计工作。
(4) 应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的能源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熟悉国家有关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能效管理专业知识,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职称。能源管理人员负责对本校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2)能源管理文件、报表、记录和管理台帐
(1) 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文件
明确校园建筑能源管理的原则、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协调及联系方法、记录表格(包括建筑物能源管理机构或责任人的任命或聘用文件)并形成文件。
制定关于建筑节能的有关管理措施和文件,完善设备运行的管理台帐。如大型用能设备(制冷机、锅炉、大型实验设备)或设备机房的节能管理规定、规程、能耗计量装置(仪表)的校验证明;管理人员接受节能培训的证明文件。
(2) 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文件
包括: 技术要求、操作规程、测试方法、竣工图纸、计算书等。
(3) 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记录文件
对建筑能源管理中的计量数据、检测结果、运行记录、分析报告、建筑自动化系统存储的记录数据等资料,应按规定保存,作为分析、检查和评价的依据。
3)校园能耗定额管理
参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及本地区的用能、用水定额标准和实际能耗统计结果,研究制定合理的校园用能、用水定额及管理制度。
4.2.3 统计审计制度
1)能耗统计
建立校园能耗、水资源利用等基础数据的专项统计制度和方法,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挖掘节约空间,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
建立校园建筑及用能设施分类能耗统计或分项能耗统计制度。
(1) 分类计量:可按照生活服务设施、行政办公设施、教学设施、学科研究设施、实验设施、实习设施等类别实施分类建筑物能耗计量。
(2) 分项计量:根据实际条件按建筑规模、耗能规模并参照《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条例》对大型设施建筑制定能耗分项计量实施方案。列入分项能耗统计对象的新建建筑或设施应按空调、采暖、照明等用途设计独立的电力线路并配置数字计量仪表,对于既有建筑应根据条件逐步配置数字计量仪表,为逐步建立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及网络远程数据采集奠定基础。
(3) 能源管理人才培训
制订能耗统计实施方案、表式、分类统计标准,开展统计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并纳入能源管理岗位考核制度。
(4) 能耗统计报表及能耗数据库建设
能源管理人员应及时、积极、准确地记录能源消耗情况,建立能源消耗统计表。能源消耗统计表应包括:建筑基本信息表(附表1);建筑物耗电量、耗气量、校园照明耗电量的逐日数据表(附表2);建筑物耗油量、耗水量、耗热水量的逐月数据表,校园维护与维修耗水量、耗油量的逐月数据表(附表3);耗热量的全年数据表(附表4);能耗分项能耗计量系统(附表5)。建筑物用能用水记录或账单,统一按实际月(指每月起始日0:00~每月最末日24:00)折算。
(5) 建立校园能耗数据共享机制
应统一校园能耗统计数据的内容及格式,逐步实现数据采集记录的自动化、电子化系统建设,建立可靠性强、效率高、共享度高的校园能耗数据库。
(6) 高耗能设备设施的专项计量和能源审计
高能耗的实验设备设施应采取专门的分项计量措施,建立设备的运行记录,定期对高能耗的实验设备设施进行能源审计。
2) 能源审计
学校应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同时应积极配合并协助国家和本地区建设主管部门开展建筑能源统计和审计工作。
(1) 校内能源审计执行机构
校内能源审计项目须建立如下的执行机构:学校成立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能源审计的领导和具体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能源审计工作小组应聘用校内或校外建筑、暖通空调、给排水、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参与。
被审计的单位应指定或委托专人担任审计项目联系人。
(2) 能源审计程序
召集被审计的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主要运营管理人员工作会议,了解运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逐项核实基本信息表。
分析能源费用账单,分类计算出校园各类设施能源实耗值。
随机抽检10%的楼层以及重点耗能建筑,检测室内基本环境状况并记录。室内基本环境状况包括:温度、湿度、co2浓度、照度等室内参数;采用巡检方式,在整个审计阶段跟踪连续检测。
(4) 能源审计内容
检查校园建筑的节能管理状况,包括节能管理制度、节能管理文件、所采用的节能管理方法和节能技术手段。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进步措施;学校应健全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配备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仪表,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应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节能科研开发、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宣传与培训。
收集校园建筑的总能耗和主要用能子系统(空调、照明、办公设备、实验设备用能、特殊功能等)能耗,计算对应的能耗指标,从而判断建筑物整体及各主要用能系统能耗的合理性。
根据用能特征计算相应的单位能耗指标。
(5) 提交能源审计报告
能源审计结束后应提交审计报告,能源审计报告应列出审计的目的和范围、被审计设备(系统)的特性和运行状况、审计结果、确定的节能措施及相应的节能量和费用,提出节能潜力分析和建议,最后得出审计结论。
4.2.4 数据公示及共享制度
为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提高节约意识,强化监督管理,应建立校园资源消耗数据公示及数据共享制度。
1)建立校园能源、水资源消费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数据采集的效率和数据的共享度,提高管理效率。
2)通过校园网、媒体等公开途径向使用者、管理者和社会定期公示校园能耗、水耗统计数据、分类单位能耗及水耗统计指标数据(包括现实数据和历史对比数据)。
4.2.5 需求管理制度
建立校园能源及资源需求管理制度。
1)制订和完善能源计量、收费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
2)逐步建立校园用能、用水经费的指标化管理制度。校园用能用水逐步实行“全面计量,分类管理,指标核定,全额收费”的水电经费管理方式,加强师生员工的成本核算意识和节能节水意识。
3)建立校园节能节水奖励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对节能节水管理、宣传、节能技术应用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4)建立校园节能节水目标责任制度。将节能降耗和节水目标任务纳入各院系、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将能耗水耗指标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5)建立校园用能用水设施档案制度。定期委托相关检测机构对用能用水设备和系统的性能进行综合检测评价,定期维护,保证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4.2.6 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
学校应建立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1)严格执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制定学校节能产品优先采购具体实施办法。大力推动学校节能采购,禁止采购国家明令禁止的淘汰产品和设备。积极采用能效高的产品。
2)严格控制办公设备、家具、交通工具等的配备标准,完善学生公寓家具的标准化配置。
3)鼓励网上采购、集中采购手段,节省交通、纸张、人工成本费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4)加强对学校采购人员的业务培训。
4.2.7 环境管理制度
建立校园环境管理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5 节约型校园建设技术要点
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78号)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以及现行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相关法规,并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及相关的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条例等,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工作,并将其贯穿于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及用能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按照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建设节约型校园。
5.1 建设阶段
5.1.1 校园规划
1) 场地规划
(1) 树立节约理念、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应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要求,根据学校规模确定用地指标,避免土地资源的不当占用和浪费,杜绝规划设计中追求豪华奢侈之风,注重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校园场地建设不应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校园选址应保证场地内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3) 校园建设应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注重与社会资源整合和协调。
(4) 合理利用校园土地,规划合理的容积率与绿化率。
2) 环境整治
(1) 合理规划校园交通,应充分考虑人车分流,确保停车场设施和自行车停放场所。
(2) 积极实施透水性道路铺装,合理设置遮阳遮雨设施。营造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3) 针对校园生活垃圾的特点,进行垃圾分类,实行分区收集处理;对于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回收,提高再利用的比例;将无法回收和再利用的废弃物集中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和影响。
(4) 严格管理实验室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回收和处置,减少环境污染。
3)景观规划:
(1) 绿地规划
在绿地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中, 合理保留原有植被、动物栖息地。
科学研究并应用适宜的技术修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合理规划校园绿地, 努力实现校园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地景观的品质 提升。
(2) 景观规划
校园应结合地域、地形及气候特征,积极营造具有校园人文气息,符合师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交流、休息、运动等需要的校园景观, 水系规划应结合校园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可豪华奢侈建设。
(3) 树木种植
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注重生态平衡原则,合理选用树种,合理搭配乔、灌、草坪种植。
4)能源规划
(1) 科学预测校园建筑的能源负荷,应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因素与校园建筑使用的特点,合理确定校园用能需求量。努力实施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对口利用。
(2) 结合当地供能状况,合理优化校园能源系统的结构。
(3) 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应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污染。
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合理的制定节水规划方案。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
(2) 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充分考虑雨水和污水的再生回用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校区实施污水的能源化和肥份利用。
(3) 合理规划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地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对于新建校区或新建建筑,产生的暴雨径流量宜小于或等于建设前的水平,以减小对城市暴雨径流的峰值,维持当地生态用水;对于既有校区改造或既有建筑改造,产生的暴雨径流量须小于改造前的水平。
(4) 合理确定节水指标。努力实现浇灌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等传统水源。
6) 新建建筑规划
(1) 建筑布局和平面规划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地形特征,参照相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
同时还应结合校园特点合理进行设计。
(2) 校园新建建筑应执行国家相关节能设计规范。
(3) 校园大型新建建筑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4) 项目设计应提交节能设计专篇。
(5) 注重与校园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6) 既有建筑改造规划
(1) 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结合校园整体建设合理定位。
(2) 一般既有建筑的改造应基于学校发展的合理需求和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可行性和投入收益比。
(3) 既有建筑的改造应注重与周围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4) 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机制,鼓励多元投资。
5.1.2 设计
1)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
采用绿色生态理念,应用现代化计算机环境模拟等先进设计技术,优化校园的声、光、热、风及水环境设计。
声环境: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注意噪音源及噪音敏感建筑的合理布局,必要时采取隔离及降噪措施,对校园环境噪音进行预测评价,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gb3096-93)
光环境:对校园建筑布局、朝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避免建筑间相互遮挡,确保日照及采光需求。建筑设计中积极采用自然采光。
热环境:积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校园区域的微气候进行预测分析,优化热设计。积极采用室外绿化、水景、透水型路面铺装等措施,缓解热岛效应。寒冷地区需积极采取防寒抗冻措施,炎热地区应积极采用遮阳设施。
风环境:积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校园区域的微气候进行预测分析,优化建筑布局及风环境设计,积极利用自然通风改善环境,避免建筑风害。
水环境:设计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确保校园的用水安全措施,进行水资源有效利用和雨水、中水、污水的循环利用设计。
2) 建筑本体节能设计
(1) 建筑热工设计
①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设计指标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及所属地域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②根据节能要求优化建筑窗墙比。对空调房间的外窗鼓励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外窗,有条件时外窗玻璃材料鼓励采用low-e玻璃。
③建筑外窗或玻璃幕墙应根据建筑物功能、地域特性与朝向合理设置遮阳设施。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方式。
④南方地区鼓励采用综合绿化等技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寒冷地区加强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冷热桥节能处理,确保隔热保温性能。
⑤南方建筑屋顶应强调隔热,可采用屋顶绿化、架空屋面、阴棚等设计,北方建筑屋顶则强调保温。
⑥严格执行国家节能规范的建筑的窗地比。
(2) 建筑通风设计
① 鼓励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设计与布局。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
② 建筑外窗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3) 建筑照明节能设计
① 根据校园建筑的不同功能,进行日照分析,尽量满足不同建筑的采光需求,减少人工照明数量。并实现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切换控制。
② 教室照明应考虑校园特点安装合理的控制措施。
③ 校园照明应采用节能灯具。
(4) 用能设备系统节能设计
① 暖通空调设备系统
空调设计采用全年动态模拟计算确定负荷,结合当地经济技术条件合理选择暖通空调系统和设备,并满足相关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
根据校园建筑物的功能、特性与寿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合理设计暖通空调系统形式和控制方式。
冷热源设备系统设计应注重校园用能特点,满足正常教学与寒暑假期不同情况需求和部分负荷运行特点,设备能效指标须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的相关要求。
校园建筑的节能设计须满足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② 电梯系统设计
根据校园特点考虑对应平时运行与寒暑假期运行的模式切换的设计。
3) 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系统
配置冷热源设备、照明、空调输配系统、生活热水等用能设备系统的分项计量系统,并预留数值传输接口。有条件的可根据建筑用能规模和特点建立能耗数据的远程传输、实时监测系统。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 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
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供水管网漏损;合理设计供水管网水压、杜绝超压出流现象和爆管现象。
采用高效节水型用水器具,淘汰非节水型器具。
水表等计量装置的设置应保证能对室内管网尤其是室外埋地管网进行分段的水平衡测试。
(2) 非传统水源利用
① 雨水处理及利用
雨水的收集与处理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并宜结合景观进行设计。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的积蓄、处理及利用方式。
② 污(废)水处理及利用
在技术经济合理情况下,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及利用设计。
对于以完全分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优质杂排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物化处理,或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在有条件的校园,可以考虑采用人工湿地等运行维护较为简单的处理工艺。
对于以合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污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处理,或膜生物反应器等技术进行处理。
(3) 用水安全
饮用水、杂用水和景观水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
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避免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处理后的雨水、污(废)水回用水供水系统必须独立设置。回用水管道上不得安装取水龙头。当装有取水接口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
(4) 鼓励校园内采用分质供水系统,即市政饮用水供水系统仅供给师生饮用、洗浴、洗手等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的用水。而冲厕、绿化、道路冲洗等的用水宜采用回用水。
5)可再生能源利用
因地制宜地采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各种主动式或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并实现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结合建筑条件及当地资源条件采用地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热泵及地热技术。
可根据校园建筑条件和特点积极采用热回收型热泵系统,提高校园空调采暖及热水供应系统综合能效比。
6)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 用材安全
建筑工程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cai《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
不得采用《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建设部218号公告)禁、限的建筑工程材料。
(2) 节约用材
①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应避免大量装饰性构建。
② 土建与装修及新技术材料应用一体化设计。
③ 采用符合当地地质、气候特点的新型建筑体系,选用工厂化、规格化、多样化、半成品化、装配化和模数化的建筑工程材料与部品。
④ 在保证建筑物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
7)室内环境质量
校园建筑设计应重视改善室内环境、保障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和健康,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与环境的友好和谐。
(1) 室内空气品质
① 参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新风量及送风方式设计满足室内通风换气卫生要求。
② 对要求空调的大空间建筑宜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优化气流组织,改善室内空间气流、温度及有害物质浓度分布,提高空调通风效率。
③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复合系统方式。
④ 有条件时设置室内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及显示装置,集中空调系统中利用co2浓度监测控制空调新风。
(2) 热湿环境
①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温度、湿度、风速等设计参数应符合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要求,并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节能运行的倡议。
② 新风需求量大的集中式空调系统应考虑过渡季节全新风节能运行设计。
③ 寒冷地区采暖系统应注意管路水力平衡设计,并考虑房间温度调节措施。
④ 高大场馆建筑宜合理采用低温辐射采暖系统、分层空调方式。
3)采光与照明
(1)室内采光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要求。室内采光系数或窗墙比满足当地光气候区要求。
(2) 合理采用天窗、反光板、反光镜、光导集光等自然采光强化和调控措施。
(3) 室内照明设计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50034-)的要求。
① 室内照明指标设计和功率限值符合现行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要求,室内公共空间照明采用分区照明和自动控制措施。鼓励采用led、无极灯、三基色荧光灯等绿色节能灯具。
② 教室照明应结合校园特点设计节能控制方式。
4)声环境
合理安排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建筑设备、机房等采取消声、隔振及减震措施,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及振动干扰。
建筑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要求。
建筑沿交通干道的外墙、外窗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
5.1.3 施工与工程监理及验收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做到文明施工、节约施工、环保施工;规范工程监理及工程验收,保证工程质量。
1)施工对环境影响的控制
校园建设的施工现场应注意场地的生态保护和安全维护;严格控制施工对环境大气、土壤、水资源的污染;努力减少施工的振动、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控制施工产生的光污染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2)施工的资源节约
(1) 施工节能
应实施包括施工方案、资源管理以及节能降耗措施在内的施工组织总设计;
应对施工及工地生活用能进行计量、监管;严禁使用非节能型大功率用电器具;实现单位施工面积实际用电量比定额计算用电量节约4%以上。
(2) 材料节约
应通过施工程序的合理化、施工组织管理的规范化等措施,实现施工材料的节约;加强施工材料的循环利用,努力实现重复使用的施工材料在现场的使用率超过70%。
(3) 施工水资源的节约
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所有用水部位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和安装计量装置。有条件的工地要充分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施工监理
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规范工程施工监理,严格控制施工全过程,确保工程质量。
4)施工验收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等国家有关工程验收标准和规范。
学校相关部门应尽早介入工程建设及验收,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整改意见,以利于将来运行管理。
5.2 运行维护阶段
校园用能设备主要为采暖、集中空调、照明设备,应重点强化这些设备的运行维护阶段的技术、管理及行为节能(节水)措施。
对大型物业管理鼓励社会化、市场化,应导入公平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实行物业管理招标。逐步实现专业化、现代化管理。学校应与物业管理公司制定节能减排管理目标。
5.2.1 设备系统节能(节水)
1)集中空调
(1) 根据校园建筑负荷特点有效地采取部分负荷调控措施。有条件时空调水输送系统、风系统采用变流量控制,合理采用大温差小流量运行。
(2) 积极采用热回收措施,节省新风处理能耗。
(3) 过渡季节合理采用全新风运行,减少制冷机开机能耗。
(4) 实施室内温度节能设定,夏季室内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
(5)根据《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定期实施空调设备及风管的清洗维护,确保换热效率,保障空气品质。
(6) 对建筑物的集中冷热源、流体输配系统等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与计量。
2)采暖
(1) 加强采暖锅炉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与辅机变频技术。提高燃烧效率、增加热量回收;对于燃煤锅炉,有条件的应采用炉渣二次回烧;加强锅炉的除氧和水处理及防腐阻垢等措施,延长锅炉使用寿命;
(2) 按节能标准要求对供热管道进行保温,杜绝供热系统存在的跑冒滴漏现象。
(3) 改善管网输配性能。做好管网系统水力平衡调试,通过调节消除热网水力失调。避免“大流量、小温差”不经济运行状况。
(4) 加强管网系统的调节能力。对于既有建筑,有条件的可采用平衡阀及平衡阀智能仪表取代调节性能差的闸阀或截止阀,建筑的热力入口处加装热量调节和计量装置,改善系统调节能力。
(5) 强化节能运行。根据学校不同建筑、不同使用特点实行分时段供暖,夜间低温运行。
(6) 供暖系统宜根据室外气象条件变化进行调节,确保按需供暖。
(7) 逐步推行供热按热量计费管理方式。
3)绿色照明
(1)对教室等公共照明系统进行有效的分区分时控制。
(2)对学生宿舍照明,鼓励实施定时熄灯制度。
(3)制定寒暑假期间教室等公共场合的节能照明控制措施。
(4)更换非节能灯具,积极采用节能照明灯具。
4)节水
(1) 节约用水
① 绿化浇灌、景观补水和路面喷洒等用水不使用自来水。
② 绿化浇灌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方式,合理安排绿化的灌溉次数及用水量。
③ 对供水系统定期检查、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2) 水质管理
① 对回用水和景观水的水质实施定期检查,确保各项水质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② 对景观用水的水质保障设施应定期检修。保证水体的更新率处于一定的范围内,防止富营养化发生。
5.2.2 行为节能(节水)
加强校园节约文化建设,树立节约理念,普及节约科技。全员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将节约理念贯彻到每个人的行为中。
1)行为节能
(1) 校园实施对节能行为的奖励和对浪费行为的教育处罚措施,将师生员工节能行动纳入行为规范建设中。
(2) 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节约型校园学生志愿者队伍,巡查、监督并制止校园的能源浪费现象。
(3) 自觉执行室内空调采暖温湿度的节能设定,严格控制空调开启时间。开空调时不开门窗,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过渡季节尽量不开或少开空调,以开窗通风或使用电风扇为主。
(4) 离开办公室前随手熄灯、人离关机。
(5) 倡导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提高学校班车的满载率。提倡校园内使用自行车。公务用车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按规定及时淘汰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
2)行为节水
(1) 公共用水场合张贴节约用水提醒标示牌。
(2) 实施能源缴费校园一卡通,将水资源消费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
(3) 水龙头随用随开;跑冒滴漏,及时报修。
3)行为节材
(1) 倡导纸张耗材节约行为。节约用纸,推广无纸化办公,废纸重复利用,积极采用可再生纸。提倡双面用纸,减少打印复印次数,节约使用打印耗材。
(2) 严格控制会议铺张浪费。减少或不使用精装请帖,避免礼品过度包装,减少或不使用校园横幅,积极使用电子显示屏及网站。
(3) 废旧资源如废旧钢铁、废旧有色金属、废旧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电子设备和器材应当再生利用。
(4) 鼓励校园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活动,积极回收利用书籍、衣物、文具等。
5.3 各类建筑节约专项措施
5.3.1 教学建筑
1) 照明节能措施
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避免教室白天开灯、无人开灯、人少大面积开灯等电力空耗现象。对物业管理部门应落实岗位责任制,采取适当的方式如根据学生人数分层分区开放教室等措施限制教室开放数量。
2) 空调系统节能措施
(1) 根据学校寒暑假特点,制定相应的节能运行策略。
(2) 采取有效措施监控教室空调设备的开停,避免课后空开现象。
(3)风扇与空调结合的方式,对于南方的高校,建议采用风扇与空调结合的方式。
3)教学设备节能措施
(1) 采取有效措施监控多媒体设备使用状况,减少空开或待机电耗。
(2) 严格管理计算机房设备,采取措施减少待机电耗。
5.3.2 办公建筑
1)减少待机电耗
办公室用电设备(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等)应根据使用情况设置节能模式或及时关机。
2)合理使用空调
过度季节延缓空调开启时间,尽量以电风扇取代空调;开空调时关闭门窗,室内制冷温度应设置在26℃以上,制热温度应设置在20℃以下;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室内无人时应关闭空调电源。
3)照明节能
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晴天时少开灯;人少时少开灯;长时间离开办公室或下班后要关闭照明电源。
5.3.3 科研实验楼
1)严格执行办公建筑各类专项措施外,对高耗能、高耗水实验仪器、设备应专人负责,专项管理,做到节约使用。
2)本着“谁用能,谁付费”的原则,能源费用计入科研业务费成本。
3)特殊要求的实验室,可以采取有针对性地空调节能措施。
5.3.4 学生宿舍
1)开展学生宿舍节约型校园建设宣传活动,倡导校园节约风尚。在宿舍公示电耗水耗数据,展开节电节水竞赛等方式,实现加强学生节约水电意识,量化节约成果,并配套实施相关奖惩措施。
2)积极采用节能型供热水、用水设备,应及时改造原有陈旧、能效低的设备。可重点结合校园学生集中浴室等设施实施再生能源利用、废热回收利用、中水利用、节能节水运行管理措施。
3)将节能内容纳入学生宿舍住宿规定中。通过实施定时熄灯,晚间限时断电,插卡用水等措施,强化宿舍能耗管理。禁止学生宿舍使用电炉、电暖气、电饭锅、热得快等电器。
5.3.5 学生食堂
1)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制止不文明的就餐行为。
2)加强内部管理,从源头上节约和控制采购成本;对食堂员工严格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操作程序,在清洗、烹调、消毒过程中,充分注重节约水、电、气等资源。
3)树立绿色环保理念。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筷子,提供经高温严格消毒的餐具,以节约资源。
5.3.6 学生浴室
学生集中浴室是校园生活设施中的耗水耗能大户,应根据地域条件和校园条件合理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积极采用洗浴废水的热回收及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导入ic卡节水管理系统及节水型设备。
5.3.7 校园分散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
分类分项计量把握校园设施能耗状况,确定重点用能部位或设施。积极采用现代化通信、网络技术,建立校园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对高能耗建筑或设施,以及校园能耗的主要参数实施实时在线监测。
6 宣传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宣传活动,将节约理念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将节能技术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和科技实践,增强师生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生活理念,使节能节水成为每个师生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
6.1 课程与讲座
6.1.1 课程
1)将节约理念的倡导与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提升学生的节约意识与忧患意识,培养一代具有科学发展观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新型人才。
2)教务部门应积极整合和优化校内外资源,开设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管理人员授课,增加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
6.1.2 讲座
1)利用高等学校的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定期开展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观摩活动。
2)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传播和宣传节约理念、节约科技和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交流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经验。
6.2 科研与实践
6.2.1 科研
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组织开展校园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建设示范项目,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6.2.2 实践
以节约型校园建设为舞台和基地,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结合校园实际,开展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发明实践活动。
6.3 宣传与普及
6.3.1 媒体宣传
通过校园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型校园宣传活动,倡导良好的节约风气,形成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舆论氛围。
6.3.2 普及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配合社会节约资源宣传活动,开展如城市节水宣传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学工部、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或参与节约竞赛活动和社区节能宣传普及活动,制作分发节能节水宣传小册子,在校园和社区普及节能节水科技知识。
7 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考核评价办法
7.1 评价打分标准及格式
为配合本导则的实施,特制订考核评价办法。
评价范围基本以“导则”内容为基础,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硬件条件、政策与制度、建设效果、专项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统筹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力争客观公正,并将在实施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断加以完善。
具体评价打分标准及格式参见附表六。
一硬件条件(25分)
1. 节约型设备(10分)
1)节水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
2)节电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
3)节能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
4)学生ic卡的使用(2.5分)
2. 计量设备(10分)
1)院系和部处耗电计量设备(1.5分)
2)院系和部处耗水计量设备(1.5分)
3)学生公寓耗电计量设备(1.5分)
4)学生公寓耗水计量设备(1.5分)
5)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2分)
6)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2分)
3.可再生资源使用(5分)
1)中水回用设备(1.5分)
2)太阳能利用设备(1分)
3)太阳能热利用(1.5分)
4)其他可再生资源设备(1分)
二政策与制度(25分)
1. 管理制度(20分)
1)建设项目审查制度(3分)
2)校园设施运行监管制度(4分)
3)统计审计制度(4分)
4)数据公示及共享制度(4分)
5)需求管理制度(3分)
6)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1分)
7)环境管理制度(1分)
2. 组织机构建设(5分)
1)设有各级节约管理负责人(1分)
2)设有校级专门机构和人员(1分)
3)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设置(1分)
4)运行人员素质状况(2分)
三建设效果(30分)
1. 资源节约效果(20分)
1)校园节电效果(4分)
2)校园节水效果(4分)
3)校园节热(冷)效果(4分)
4)中水回用率(4分)
5)其他资源节约效果(4分)
2. 建设项目落实情况(10分)
1)新建项目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
2)既有建筑改造中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
3)设备运行及维护情况(2.5分)
4)校园分散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情况(2.5分)
四专项措施(20分)
1. 专项组织实施工作15分
1)教学建筑(3分)
2)办公建筑(3分)
3)科研实验楼(3分)
4)学生宿舍(3分)
5)学生食堂(3分)
2. 宣传教育工作5分
1)课程与讲座(2分)
2)科研与实践(2分)
3)宣传与普及(1分)
7.2 评价办法说明
7.2.1 硬件条件(分)
本项内容包括节约型设备、计量设备和可再生资源使用三个方面。
节约型设备和计量设备项具体打分根据实施范围而定。即全面实施为满分。部分实施可按实施比率打分。可再生资源使用按实施的有无打分。即有实施为满分,无设施为零分。
1 节约型设备(10分)
1)节水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校园设施用水处安装感应节水器、自动冲水器、感应冲洗阀、自动节水器、智能冲水器、节水控制器、节水式水箱冲便器、感应节水产品等节水型设备并能保证正常使用。
2)节电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包括智能ic电卡、照明节电器、节能灯、节能照明控制设备、智能控制开关等节电型设备的安装与使用。
3)节能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主要指空调、锅炉等大型用能设备的节能控制装置的安装及改造。
4)学生ic卡的使用(2.5分):在浴室、宿舍、教学楼等学生集中用水、用电的场所,安装ic卡计量设备,实现ic卡计量收费。
2 计量设备(10分)
1)院系和部处耗电计量设备(1.5分):校内行政办公楼安装耗电计量设备。
2)院系和部处耗水计量设备(1.5分):校内行政办公楼安装耗水计量设备。
3)学生公寓耗电计量设备(1.5分):学生宿舍楼、公寓安装耗电计量设备。
4)学生公寓耗水计量设备(1.5分):学生宿舍楼、公寓安装耗水计量设备。
5)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电计量设备(2分):校内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建筑、设施安装耗电计量设备。
6)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2分):校内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建筑、设施安装耗水计量设备。
3 可再生资源使用(5分)
1)中水回用设备(1.5分):建设中水回用校园污水处理站。
2)太阳能光伏利用设备(1分):太阳能发电装置。
3)太阳能热利用设备(1.5分):集中式太阳能热水装置系统。
4)其他可再生资源设备(1分):包括地热、风能、生物质能等。
7.2.2 政策与制度(分)
本项内容包括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两方面内容。
1 管理制度(20分)
1)建设项目审查制度(3分)
学校建设项目节约资源评估审查制度主要包括新建项目专项审查制度和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制度。一般打分标准为(个别注明项除外):完全实施为得分,否则不得分。
(1)新建项目专项审查制度(1分):按国家相关规范和程序委托工程设计,并参照建筑节能节水政策和标准对设计文件委托审查机构进行节能专项审查。
(2)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制度(2分):对于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以满足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为基本原则,组织专家论证和评审相适应的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方案,严格参照相关的法规条例实施;对于一般既有建筑,建立和完善既有建筑设备的台帐管理,建立设备检定与改造的原则、组织和程序,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对改造的必要性、可行性、投入收益比进行科学论证和评审,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2)校园设施运行监管制度(4分)
主要包括各级能效管理负责人制度、能源管理文件、报表、记录及管理台帐制度、校园能耗定额管理制度。
(1)建立各级能效管理负责人制度(分):学校主管领导作为校园节能工作的责任人;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单位能效管理和节能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对于能耗较大的建筑设施或设备,如含有大型实验装置的实验室,指定实验室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为能源管理责任人,监督建立或健全用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及能耗计量、统计工作;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人员熟悉国家有关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能效管理专业知识、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职称,负责对本校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2)能源管理文件、报表、记录及管理台帐制度(分):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文件,明确校园建筑能源管理的原则、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协调联系方法、记录表格(包括建筑物能源管理机构或责任人的任命或聘用文件),制定关于建筑节能的有关管理措施和文件,完善设备运行的台帐管理;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文件,包括技术要求、操作规程、测试方法、竣工图纸、计算书等;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记录文件,对建筑能源管理中的计量数据、检测结果、运行记录、分析报告、建筑自动化系统存储的记录数据等资料,按规定保存,作为分析、检查和评价的依据。(备注:本项可根据实施状况打分:完全实施为满分)
(3)校园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分):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本地区的能耗、用水定额标准和实际能耗统计结果,研究提出合理的校园能耗水平,制定校园能耗、用水定额及管理制度。
3)统计审计制度(4分)
主要指建立校园建筑及用能设施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制度。
(1)能耗统计(分):建立校园建筑及用能设施分类能耗统计和分项能耗统计制度。(备注:分类及分项全面实施为满分,部分实施为1分)
(2) 能源审计(分):定期开展本校的能源审计,设立校内能源审计执行机构,按生活能耗、教学服务能耗、科研办公能耗、特殊用途能耗、供热基本能耗等类型分类审计,分析能源费用账单,计算出能源实耗值,并检查校园建筑的节能管理状况,提交能源审计报告。
4)数据公示及共享制度(4分):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校园能源、水资源消费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媒体等公开途径向使用者、管理者和社会定期公示校园能耗、水耗总量统计数据、分类单位能耗及水耗统计指标数据。
5)需求管理制度(3分):主要内容包括制订和完善能源计量、收费管理系统;逐步建立校园用能、用水经费的指标化管理制度;建立校园节能节水奖励制度;建立校园节能节水目标责任制度;建立校园用能用水设施档案制度。
6)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1分):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学校节能产品优先采购具体实施办法;严格控制办公设备、家具、交通工具等的配额标准;鼓励网上采购、集中采购手段,节省交通、纸张、人工成本费用;加强对学校采购人员的业务培训。
7)环境管理制度(1分):建立校园环境管理制度,鼓励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 组织机构建设(5分)
1)设有各级节约管理负责人(分):学校主管领导为校园节能工作的责任人,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单位能效管理和节能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并列入业绩考核内容。
2)设有校级专门机构和人员(分):由校级有关管理人员成立专门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校园节约的具体职能工作,部署、协调、监督、检查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
3)设置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分):成立由主管校级领导负责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可由能源管理、基建、资产、设备、采购、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制定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方针,指导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组织协调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
4)运行人员素质状况(分):包括空调、锅炉等用能系统运行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思想觉悟、工作态度等内容。
7.2.3 建设效果(分)
本项包括资源节约效果和建设项目落实情况两部分内容。打分标准:根据自身纵向对比效果打分。年度节约效果超过10%为满分,无效果为零分,以次推算其他情况得分。
1 资源节约效果(20分)
1)校园节电效果(分):按生均耗电量指标
2)校园节水效果(分):按生均耗水量指标
3)校园节热(冷)效果(分):按生均耗热(冷)量指标
4)中水使用量(分):指中水在校园道路洒水、浇灌绿地、冲洗厕所等方面的用水量比例。
5)其他资源节约效果(分):包括节地、节材等方面内容。
2 建设项目落实情况(分)
1)新建项目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包括执行国家相关节能设计规范;落实能耗分项计量措施;提交节能设计专篇;注重与校园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等内容。
2)既有建筑改造中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可行性和投入收益比;注重与周围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3)设备运行及维护情况(2.5分):包括空调系统的变频控制及运行情况、锅炉采暖系统及管网的运行情况、照明系统的运行及维护、水系统的管理及维护等内容。
4)校园分散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情况(2.5分):分类分项计量把握校园设施能耗状况,确定重点用能部位或设施;积极采用现代化通信、网络技术,建立校园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对高能耗建筑或设施,以及校园能耗的主要参数实施实时在线监测。
7.2.4 专项工作(分)
本项包括专项组织实施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两部分内容。
1 专项组织实施工作(分)
1)教学建筑(分)
(1) 照明节能措施(分):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避免教室白天开灯、无人开灯、人少大面积开灯等电力空耗现象。对物业管理部门应落实岗位责任制,根据学生人数分层分区开放教室。
(2) 空调系统节能措施(分):根据学校寒暑假期间特点,制定相应的节能运行策略;采取有效措施监控教室空调设备的开停,避免课后空开现象。
(3)教学设备节能措施(1分):采取有效措施监控多媒体设备使用状况,减少空开或待机电耗;严格管理计算机房设备,采取措施减少待机电耗。
2)办公建筑(分)
(1)减少待机电耗(1分):办公室用电设备(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等)根据使用情况设置节能模式或及时关机。
(2)合理使用空调(1分):过度季节延缓空调开启时间,尽量以电风扇取代空调;开空调时关闭门窗,室内制冷温度应设置在26℃以上,制热温度应设置在20℃以下;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室内无人时应关闭空调电源。
(3)照明节能(1分):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晴天时少开灯;人少时少开灯;离开办公室一小时以上或下班后要关闭照明电源。
3)科研实验楼(分):本着“谁用能,谁付费”的原则,能源费用计入科研业务费成本。
4)学生宿舍(分)
(1)强化学生行为节能宣传活动,倡导节约型校园风尚。在宿舍公示电耗水耗数据,展开节电节水竞赛等方式,实现加强学生节约水电意识,量化节约成果。
(2)积极采用节能型供热水,空调系统和用水设备,更新、改造原有老旧的设备。
(3)将节能内容纳入学生公寓住宿规定中。通过实施定时熄灯,晚间限时断电,插卡用水等措施,强化宿舍能耗管理。禁止学生宿舍使用电炉、电暖气、电饭锅、热得快电器。
5)学生食堂(分)
(1)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制止不文明的就餐行为。
(2)加强食堂内部管理,从源头上节约和控制采购成本;对食堂员工严格要求,在清洗、烹调、消毒过程中,充分注重节约水、电、气等资源。
(3)倡导绿色环保理念。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筷子,提供经高温严格消毒的餐具(或可重复使用的碗筷),以节约资源。
2 宣传教育工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