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5: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互联网大学生创业项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国大学生就业相关文件指出,各高校与政府部门应该提升大学自主创业扶持力度,重点鼓励支持大学生创建智力密集型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型、科技型,通过高校毕业生互联网创业来带动就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提倡扶持的创业重点领域已转变为移动互联网创业,鼓励在校大学生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移动互联网创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首选。
一、移动互联网的创业项目
1.网上开店
网上开店相对门槛较低,对于首次创业者来说,是最佳的首选,特别适合于大学生群体。相对而言,网上开店,手续简单、启动资金少、交易快捷、创业成本低、容易上手等诸多优点。
2.开发APP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APP已经渗透到与我们生活工作相关的各个方面。开发一款成功的APP能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王锐旭和他的团队推出了“兼职猫”APP,已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找兼职和交友工具,他们公司的估值已接近1亿元;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的阚逸龙和他的团队,开发的“城市之星”APP,综合了社区生活中所需各种服务功能,已经和全国1200多个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商达到15000多家。
二、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创业中面临的问题
1.经验不足
首先,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大学生受主观影响较大,往往从自己的兴趣等方面入手。这种主观感受往往同市场脱节,最终造成创业项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其次,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不足,更是欠缺实际管理经营方面的经验,就会导致创业中一些复杂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2.缺乏资金
在创业初期,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远远大于其产生的收益,而大学生仅靠其自有资金,很难满足项目的需要。这就要求有其他资金的支持,但大学生很难从一般的融资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而这将成为制约创业者的最主要因素。有了好的想法,但因为资金缺乏,难以实现。目前大多数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资金而被迫放弃,而已经创业的大学生,也会因为资金周转困难而陷于停滞状况。
3.缺乏多元化的创业团队
大部分的单一大学生创业者个人创业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创业过程中的需求,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而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自身能力发挥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大学生创业者能力浪费。相应的技术优势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必须的素质要求,有满足市场需求的独特的核心产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有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管理项目运营的各个方面。团队里必须有技术型人才与经营管理型人才形成互补,才能保障创业走向成功。
三、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发展对策
1.为大学生开展互联网创业提供实践平台
随着高校办学条件不断的提高,计算机机房、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等可利用资源也在不断增多,大学生可以将这些可利用资源作为移动互联网自主创业平台。各个高校也应该整合创业资源,让大学生通过课余学习,不断学习掌握专业的最新知识,提升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继而使创新创业能力发挥最大化;同时,各高校需要通过考察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成立校、院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引导大学生入驻创业基地,对门槛低、风险小的互联网创业项目重点扶持,形成最新最优资源共用、与群体效应,保障大学生展开移动互联网创业环境。
2.注重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创业指导水平与能力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工作的一项重要保障就是师资队伍,各大高校应该对在校大学生或毕业学生进行创业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且创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另外也要从社会上邀请一些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请他们参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知识培训工作,使大学生创业成功最大化;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出台一些政策,提倡创业教师到中小型企业或是民营企业中挂职锻炼,不断提升创业教师的指导能力,使其指导效果最优化。
3.创建团队
明确组织目标,是组建创业团队时首要考虑的一点。明确组织成员的优缺点,组建具有一致目标的互补型人才,是提高创业团队的整体实力的关键。帮助更多的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寻找最适合自己扮演的角色,也有助于让各自具备的能力进行最大化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社会的进程也在逐渐的被影响,借用移动互联网创业不仅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是落实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及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创业带就业的重要手段,政府、社会以及高校互相协作共同鼓励优秀在校大学生或毕业学生参与互联网创业,将专业学习、日常生活与移动互联网创业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船业的精神与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推进大学生就业,并是其创业效果最优化。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增加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强度和难度;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显现出了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及形式的孤立性和单一性;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高校创业教育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依托“互联网+”教育模式发展的新常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萌芽和起步阶段(1997-2002)。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不论是创业教育理论还是培训机制,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虽然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院校与专家不在少数,但并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与教育发展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大部分为高校自主探索阶段。自1997年至2002年4月,许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比如,清华大学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与实践;复旦大学则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获得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有志创业的学生还提供专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尝试开设了创业教育课;武汉大学则通过实施“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业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学生创业给予资金支持,并帮助解决注册难、筹资难等问题,以及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2、发展实质阶段(2002-今)。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实质性推进,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2006年6月,等联合启动“创业中国———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工程”;教育部2010年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于2012年8月试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统筹和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更高层面。根据要求各地高校进行了实践性探索: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来进行创业教育,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创业(创办公司)提供所需要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近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收效显著,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创业教育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处于介绍和引进阶段;二是从事创业与创业教育的专业队伍缺乏;三是缺少系统而规范的创业与创业教育平台;四是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性不强;五是教育手段的单一性、教育领域的局限性、教育模式的重复性等等。
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2012年11月14日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杨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2015年3月腾讯马化腾首次向人大递交“互联网+”提案。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了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的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方向,信息技术的勃兴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媒体,对高校创业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庞大的市场需求带来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的拓展,而大学生是较早接触新媒体且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上网”创业将成为他们发展的新空间,为他们的创业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组织变革,提高产业效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将“互联网+”与传统的创业教育集合,以“互联网+”理念指导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使以上四个因素产生更加密切的联系,协同合作,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1)转变教育者理念,建立科学创业教育机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育者包括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领导部门、高校决策者)、教育实施者(专职教师、客座教授),教学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培养大学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的新环境下,在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中,为了使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深化,带动实体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教育者作为“大众创业、万种创新”的重要引领者和实践者,应适应“互联网+”的新常态,学会用“互联网+”理念思考和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育者,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通过走访创业企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的高校,调研“互联网+”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些人才等相关课题;通过专家学者讲座、创业成功者培训等形式,将新的创业教育思路和办法引进来,建立顺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的机制、体系。这要求教学者在掌握创业理论的同时,时时关注社会发展的新动态,了解行业发展的新要求。首选要建设一只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通过理论学习、专业研讨、外出调研等方式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通过互联网学习的方式,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次,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将专业和行业融合、理论和实践融合,建立“学习、项目、竞赛、再学习”的教育思路,理论知识教授,引导学生从事项目,经过竞赛检验,寻找存在的弊端,再学习,再完善的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将互联网和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保证高校创业教学的高效性。(2)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创业实践中培养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受教育者是创业教育培养的对象,也就是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对象,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在学习和今后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大学生而言,想要提高创业能力,首先要从内在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持之以恒的决心,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其次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家人沟通,同老师探讨,向长者请教,要明确创业目标,制定合理规划。其次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不仅要掌握老师传授专业知识,并且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资源,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为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下,“互联网+”理念飞速发展,新兴的创业项目和创业比赛层出不穷,大学生应顺应大潮,充分准备,经过充足的调研后,选择一个有兴趣的项目,精心准备,通过参加各项比赛来教校验项目的可行性。如果条件允许,可将项目应用到实际,通过实践来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3)更新创业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创业的形式发生着诸多变化。从实体创业到网络创业,通过“互联网+”,又到导向实体,创业教育的内容也日新月异,部分创业理论可能已经不适合在当下社会环境应用,因此创业教育内容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国家政策变化,才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培养创业能力。目前,高校应加大对创业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相关内容课题的申报,为更新创业教育内容提供科学的依据。从传统课堂授课,到线上授课;从固定时间授课,到师生随时交流随时互动;从单一的老师讲授,到创业成功经验分享时时看。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点滴,只要打开手机、电脑就能够获取想要的创业教育内容。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关于创业教育的信息数据太多,其中质量参差不齐,创业教育就要有甄选的过程,保证传递给学生信息正确科学有效,对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有正面积极的作用。(4)优化创业教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教育活动的外在因素。目前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优化创业教育环境,就是提高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社会认同感,增加创业信心,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社会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大环境,大学生需要在这个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认同。从社会舆论角度出发,应积极宣传“互联网+”创业,帮助大学生树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增加“互联网+”创业的信心,让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互联网+”创业作为自己的未来职位发展方向。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加大政策支持和创业实践服务,尤其在资金支持、创业保障等方面,鼓励大学生创业,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搭建创业平台。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深化改革,强化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集合,提供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场地支持、技术指导,鼓励专业教师加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家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微环境,大学生需要在这个微环境中得着鼓励和支持。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选择。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家长应该转变观念,以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理解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与子女进行充分交流,合理引导,给予必要的感情鼓励和资金支持。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思路
(1)依托“互联网+”开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线上模式。在完成传统课上教学的同时,将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过程资料、素材制作成视频通过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形式,学生可以利用高校已经拥有的校园网,获得相关网络课程,从线下学习到线上学习。线上教学不仅推动了教育载体的创新,而且可以结合变化及时充实、更新内容和素材,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转化成其可接触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以最迅捷的方式学到想要的知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2)依托社交软件,持续创新,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结合大学生绝大多数为95后,95后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等特点,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社交软件(博客、微信、QQ、微博)向同学们推送多种形式(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的创业知识、创业政策、创业成功案例等信息,通过碎片化、互动化、交互性等手段让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并与之融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参与性。从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业观念、提高创业意愿、增加创业成功率。(3)建立大学生创业网络基地,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创建类似“创科联盟”、“万众云集”等创业网络基地,为想要创业学生、老师、创业成功者提供交流平台。建立由创业教师、学生、正在进行创业毕业生、取得一定成绩的创业成功校友多层次的成员组成的互联网论坛、群组。创业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负责平台的搭建和维护,发掘可以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帮助的学校和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提出想法,向有经验的创业者请教,丰富学生的创业实战经验,帮助学生树立创业信心,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依托创业网络基地,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可以获得的政策支持争取相应支持,并获取各地举办的创业大赛,积极准备参加创业大赛,培养创业能力。在创业项目需要规模发展时,可将创业项目制作成文字或视频,到相应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获得更多人的关注,进而有机会获得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庞勃.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8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识别码】A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互联网+”创业的良好外部环境。与此同时,互联网产业也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有研究显示,我国的互联网经济每年增速高达约30%,在这一浪潮中我国也涌现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企业,在全社会形成了互联网创业的氛围。目前,互联网已经与传统的教育、旅游、金融、物流等行业结合,发展出了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旅游、互联网金融等新的经济形态,这些都是“互联网+”的表现。当代青年应充分抓住“互联网+”这一机遇,利用其提供的更为广阔、更为平等的创业平台,创新创业模式,推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时代青年创业是顺势而为
首先,“互联网+”为青年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技术的进步使得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带来了大量创业机会,为青年创业提供了V阔平台。2014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通过统计预测,从2013到2025年间,互联网推动我国GDP增长0.3―1.0个百分点,由此推算,互联网将为我国GDP增长总量创造7%―22%的贡献。2015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的网络零售额已经达到了2.8万亿元,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超过10%,我国的网络零售交易额位居世界第一。到2015年我国的网络零售总额依然保持世界第一,金额达到4万亿元。这表明我国的互联网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青年创业机遇巨大。
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创业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以大学生为例,2015年有6.3%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选择创业,而2014年这一比例仅为3.2%。大学生参与创业人数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如2014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在银行开户、资金支持、工商登记、创业公共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降低了创业门槛,很多大学生选择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业。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通过互联网创业而崭露头角的公司,如美团网等各类团购服务网站、滴滴打车等交通服务软件平台等。这些创业者通过“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服务行业运作模式,获得极大成功。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业,“互联网+”模式已经席卷当下众多服务行业及领域,为消费者带来更便捷、更快速的服务。
“互联网+”创业应审势而谋
首先,在“互联网+”背景下,创业者应具备跨界思维。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线上与线下实现对接,不同企业之间实现跨境联合,本土化与全球化融为一体。所以,互联网创业者应具备跨界思维,打破不同行业、组织内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整合,发挥出最大效益。
其次,创业者应具备服务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创业者抓住了用户,便等于赢得了市场,所以创业者要想创业成功,必须通过完善的服务赢得用户青睐。创业者应站在用户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之法,而用户需求便是创业商机。在“互联网+”时代创业,很多创业者在早期为获得大量用户,往往采取免费模式,如淘宝、腾讯QQ等都是如此,他们通过赢得大量用户逐渐成就了互联网商业帝国,而一些非免费互联网企业往往很难获得发展。
再次,创业者应具备大数据思维。近年来,各个行业纷纷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求新发展,并提出大数据概念,即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进而实现精准化预测。为此,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也成为互联网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以阿里巴巴为例,它掌握着大量企业运营相关数据和消费者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社会经济运行趋势,成为公司发展的决策依据之一。而数据部门也从原来一般部门变为公司运营的盈利部门,成为一个互联网公司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以,互联网创业者应具备大数据思维,能够对与创业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从而寻得商机。
最后,青年创业者还要具备平台思维。在“互联网+”时代要想创业成功,需要构建各方共赢的生态圈。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创业公司都建立了强大的资源整合平台,为用户、广告商、管理者提供便利。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借助淘宝、京东等平台整合实体卖家,还可利用途牛网、携程网等平台整合旅游资源。创业者还可把公司看成是员工的创业平台,将产品做成智能终端平台,并且针对用户创设精准营销平台。由此可见,在互联网创业中,平台思维应用广泛。
应势而变,为“互联网+”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加强“互联网+”创业机会预测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创业信息十分繁杂,青年人往往缺乏创业经验与商业眼光,因此在创业初期的项目选择上往往存在目标不明、选择迷茫等问题。而且互联网创业往往涉及跨界整合,这也要求创业者具备一定的阅历,但这些是青年创业者所不具备的,影响了创业者的项目选择,也打击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因此,要想提高创业者利用“互联网+”资源创业成功的几率,政府可以为其提供创业机会的预测服务,帮助其选定创业项目。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提供当地政治、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整体数据,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可以对未来区域经济的走向作出预测,为创业者提供“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除了宏观预测外,政府还可以对各个领域的大数据进行微观分析,挖掘具体行业的“互联网+”创业机会,为青年创业提供项目咨询服务。如政府就地区制造业新产品开发、供应链优化等数据信息,对地区的零售业需求预测、促销优化、货架管理的数据信息,这些能够为青年创业的项目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提高创业者“互联网+”创业能力。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创业的主力,为此,我国应着重培养大学生“互联网+”的创业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可以设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将“互联网+”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培养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加强通识知识、商业知识、互联网知识、创业知识等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互联网+”创业的完善知识理论体系,为其创业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高校应引进具备“互联网+”创业思维和创业经验的导师队伍,他们自身的创业经验能够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最后,可以在学校中营造“互联网+”创业氛围。如学校可以设立创业基金、举办“互联网+”创业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实践“互联网+”创业提供平台,提升青年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力。
构建“互联网+”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互联网+”时代创业信息与形势瞬息万变,创业者需要对市场高度敏感并具备前瞻性眼光。高校对创业人才的培育往往会缺乏实践性,为此要想提升创业者利用“互联网+”的创业成功率,高校、政府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采用企业家进校园、企业家讲座、组建创业指导委员会等方式对“互联网+”创业者进行创业实战指导,搭建“互联网+”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具体来说,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应起到以下两个作用:一是指导创业者构建“互联网+”商业模式,如阿里巴巴打造的产业链平台、新希望乳业与顺丰跨界打造的“云牧场”模式等;二是对“互联网+”产品的运营进行指导,如京东在销售运营上将售前售后各个环节互联网化,追求对消费者的极致人性化服务,从而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的青睐。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
二、全民创业背景下的青年创业融资困境
教育部门的调查发现:我国参与创业的大学生人数在毕业生总数中仅占1%,即使在大学生创业比例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而在发达国家该比例高达20%~30%。究其根本,融资渠道单一导致的融资困境成为新创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资本市场融资难,自筹资金成为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在传统的资本市场上,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创业企业可以通过风险投资、债股权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等渠道融资,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等方式融资。但是青年创业项目一般具有风险大、项目不成熟、盈利周期长等特点,除了小部分科技含量较高的创业项目,一般项目很难获得风险投资。
(二)借贷信息不对称,获取商业贷款的机会较少且成本高
传统的银行信贷被称为创业融资的“蓄水池”,它们本应该成为青年创业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商业银行在批准贷款前要对借贷人的资信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并要求全面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以确定贷款人有一定的还本付息能力,同时要求有担保人。而事实上,青年创业的初期是一个投入多、产出少的时期,财务报表可能出现账面亏损的问题,加之其报表往往做不到系统规范,使得借贷双方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获得商业贷款的机会很少。
(三)政府贷款优惠性政策缺乏连续性
最近几年,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不少支持青年创业的优惠政策,包括登记优惠等行政性收费减免政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贷款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性贷款具有公益性,贷款成本相对较低。值得关注的是,创业企业成长一般要经过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四个发展阶段,而前三个阶段均需要资本的不断注入,企业成长得越快,对资本的消耗也会越大。大多数的公益性的贴息贷款只是针对创业初期的一次性支持,政策扶持上缺乏连续性,导致企业无法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突破青年创业融资困境新渠道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是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网联网等新技术的基础上,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新服务而产生的金融创新服务。
政策层面上,在国内金融业力求改革和创新的大背景下,中央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此提供了政策上的肯定与支持。
实践层面上,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高效性、针对性等特点,互联网金融与青年创业融资协同合作的优势非常明显。第一,普惠性,互联网金融可以为无资金、无场地、无人脉、无能力的青年创业者开辟新的个人融资渠道。第二,高效性,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有助于资金实现供求的最佳匹配,同时还能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第三,针对性,它可以针对青年创业的差异化需求进行融资产品创新,追踪客户满意度。
四、青年创业融资如何向互联网金融借力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金融互联网、第三方支付、P2P贷款、大数据金融、众筹融资、互联网理财业务等。青年要想在互联网金融中取得最佳的融资途径,必须根据行业需求、自身的特点、发展阶段等要求,不断提高自身运用资源、把握机会的能力,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自身的融资模式,才能成功借力互联网金融,突破融资难的瓶颈。
(一)以创业发展阶段为导向
创业企业从发展到壮大一般要经历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创业特点。其中,初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需要资本大量、持续地注入,青年创业者可以利用P2P个人对个人的互联网借贷模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借贷双方信息透明和对称,交易成本低且能降低风险。这种全新的融资模式,为创业初期急需资金支持的青年创业者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也是“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互联网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以创业行业类型为导向
目前,互联网成为覆盖青年群体最广泛的工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互联网行业中寻找商机进行创业,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小额贷款融资模式逐渐崛起,如阿里巴巴公司的“阿里小贷”就是针对电子商务领域的创业发起成立的。这种融资模式的门槛比较低,而且资金较为灵活,周转也快,实现了从申请到审批的全程网络化,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三)以创业产品特色为导向
青年创业不仅要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更要与时代保持步调一致,其创业产品应具有创新性。众筹融资在欧美等国发展较好,是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合资资助或预购等形式,向社会大众募集资金。该模式有三种形式:团购+预购模式、股权投资模式、债券投资模式,由于我国法律不允许发行未经国家批准的股票和债权,众筹融资模式现阶段在我国的发展主要局限于团购+预购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众筹融资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创业者获得资金,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向公众展示他们的创业项目,从而吸引全社会的关注。那些有创意的项目和产品,可以尝试通过这种模式进行产品预售,不仅可以帮助青年创业者获得创业资金,同时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关注度。
五、结语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30-05
知识经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在创新型国家发展建设中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有着深刻的引领作用,其核心内容是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全社会成员的理性认知和自觉行动。为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优势,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的创新发展整合,提升经济生产力创新。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时代机遇,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推进高职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人,到了2015年更是高达749万人。数据表明,在“十二五”时期,年平均达到约700万人的应届毕业生,市场人才偏向饱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门槛较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2]。应对高校的扩容以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创新创业成了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选择,同时也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自主创业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也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为社会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业方式。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国高校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国家几所试点高校尝试创新创业教育,比欧美国家晚几十年。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上严重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在办学理念中没有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学生参加招聘会进行的简单岗前培训,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无法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高职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地认识创业教育,在选择的创业项目时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从而造成其创业成功率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缺乏深度研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的研究,简单地将西方一些国家创业教育的课堂教材和教学方法搬过来,没有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需要,缺少规范化、本土化,因此实际运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有待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虽纳入必修课程,但课程比较单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缺乏系统的设计,造成创业资源的严重不足。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职业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而是从其他专业兼职来搞创业教育,必然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创业实践经验,更缺乏创业经历。虽然有一部分高校从校外聘一些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和创业专家来校讲座和培训,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再加上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课程时间上也会产生冲突,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待深入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但终究偏向以赛代教型,没有让高职学生更深入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培训。虽然高职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申请创新创业项目来进行大学生能力训练计划,但是创业实践项目主要还是在实验室或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高职学生较少机会接触真正的创业实训,造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3]。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会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应迅速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利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目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信息交互方式,也逐渐改变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整个教育大环境。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改革创新的历史机遇。为响应“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全民创业的时代精神,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要在高职院校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网络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目标,依托互联网整合创业教学资源,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及企业家创业信息共享网络,培养一批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实现校园教学、管理、科研、服务信息一体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为高职学生就业难开创了一条新路径,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启了一条新思路。
三、“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应用的优势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运用网络资源,建立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创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形成,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创业精神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网络资源的运用,创新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网络学习带来了创新的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高职学生通过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而优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高职学生网上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交流和取长补短。通过获取足够的创业知识进一步拓展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思维,创新的学习模式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让高职学生在今后创业中游刃有余。
(二)网络资源丰富的图文信息,激发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
创业意识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创业者在创业全过程中的社会属性。运用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网络通过计算机终端传达的信息是一种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模式,通过这种形式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活动意识,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大学生在广阔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还可以提高思维的决策能力。大W生通过在虚拟世界低成本、高仿真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发挥学生的创业潜能[4]。
(三)网络创业平台,可以历练高职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网络资源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强大兴趣,通过运用网络吸收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优秀的创业思维。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业空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创作力和想象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创业能力,达到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的目的。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培养创业精神的基本条件,对培养创业者创业的持久力有着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这方面非常重视,创业的成败与创业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利用网络创业和今后的人生创业中,培养终生的创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国内一部分高校已开始构建初具规模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开设创业网络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业能力。但网络创新课程和创业实践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学资源及创业实践项目的学习环境等潜在需求。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在高职院校建设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构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
为了让高职院校学生更方便更自由地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自主学习,促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交流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云创业构建一个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最新的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资讯、灵活的教学资源、先进的网络教学管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测评、校企合作交流等多个项目,通过云平台将学校与企业信息集中起来经营、整合人才和社会资源,是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平台
用于创新创业故事、创业步骤和方法、案例教学视频讲座以及模拟讲座等资源,可运用微课和头脑风暴等多样化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课堂教学新模式,并给予创业的大学生相应的1学分认定。要调动学生的网络课堂学习兴趣,了解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过师生在线交互进行实时创业跟踪指导,并对创业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创新创业测评。大学生也可根据喜好对教学资源进行查看或下载,为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空间。
(二)加快信息一体化,打造创业系统资讯平台
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公告等信息。在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是最好的财富,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最新的创新创业信息动态和创新创业培训信息,了解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科研成果,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抓住创新创业的良好时机,为今后创新创业实践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三)加强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网络专题培训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是对部分有创业意愿或是已有创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专题培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开设网络“创业计划课程训练”和SIYB、KAB创业课程培训,并将此培训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给予相应的学分1学分认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创业技能,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模式,学习创业的步骤和方法,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成功率。在创业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思路和途径,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科研水平,打造网络教育科研平台
利用网络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申报及审核等相关信息。可利用教育科研平台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一系列创业学科竞赛,也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项目申报评选。学生可方便快捷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浏览相关信息,并在线填报相关申报表格,管理者则通过网络教育科研平台对学生的申报材料进行网络统一评选审核,同时使用电子公章给予评审意见。
(五)丰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教育,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通过创业模拟软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实践的机会,同时学习和推广“O2O”新型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展开营销,并做好实践教学准备工作,从货源、网络推广到物流配送的整个全过程,最后完成电子商务交易,让大学生最终从网络模拟实践走向实际自主创业。教师和学生可建立讨论群组进行相关讨论,实现大学生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在线交流,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达到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网上创新创业测评,了解和总结创业的成效[5]。
(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享校企合作网络资源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企业丰富的创业经历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的激情。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将合适的企业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形成未来校企合作的优秀校园文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以及“校企合作实训室”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
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搭建一个平台空间产品研发、专利申报、技术合作交流等信息,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空间搜寻合作机会和企业的经费赞助,不同企业之间也可通过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极大地促进高职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互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应有配套的保障机制,要抓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商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快速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学习和创业实践机会,最终成为“互联网+”时代举足轻重的主力军。培养工作踏实、开拓创新的创业实践人才,努力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6]。
(一)扩大校园网建设,创建网络教学机制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校园网建设,加大VIFI的网络覆盖区域,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寝室都能自由上网。创建网络教学机制,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进行网络学习。鼓励高职学生以微信、微博、移动App 等热门的社会化工具作为信息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分享,通过在线交流讨论,丰富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方式。转变旧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单单只偏重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网络实践,激发学生网络创业的兴趣。同时,也要打造一支良好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构建适合各种专业的教师网络资源库,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为网络教学开展做好在线交流创业指导跟踪服务,推进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具体工作的有效展开。
(二)优化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环境,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环境,健全网络创业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中心增设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平台管理机构,保障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工作的正常运行。深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意识,建立创新创业服务网站,为高职学生搭建网络创业服务平台,负责收集和整理创业信息,以及创业信息和政策,为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及时、准确、重要的信息。
强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间各种网络创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创业人士和企业家的信息库,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在线交互和跟踪指导,分享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无疑对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而言,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实习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高职学生通过网络创业的成功案例,了解一线的实习、实践过程,从而产生创业的兴趣,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创业教育[7]。同时,打造校内外创客空间,创客活动内容要有挑战性,重点突出创业文化氛围。可以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创客、专家或是企业家来担任驻校创客导师。创客活动中师生的专利和成果的过程,都由在线管理平成,为创业信息的整个过程管理和反馈提供便利。
(三)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创业资金的投入
政府部门应制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门的创业资金用于支持自主创业,让门槛较低的高职学生有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更大的创业成功率。除此之外,也可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方融资等方式创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投资,尤其对高职学生互联网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一个刚进入创业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说,更需要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给予必要的创业指导,从而让创业的高职学生更有信心。同时,适当放宽国家政策相关的限制条件,鼓励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创业,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Z].
[2]曹Z.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1):67-72.
[3]周赣琛.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3):18-21.
[4]孙晓红,张博.网络资源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创新与企业成长,2013.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项目课题“基于高校创新创业苗圃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编号: XC213027)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3-02
2016年国家发改委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任务和大事来抓,要重点培育形成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产业以及绿色装备与材料低碳、高端、数字创意等突破十万亿规模的五大产业。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要载体的高校,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脉搏,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市场发展方向,在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互相借鉴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科技产业现状分析
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路径有两种,即传统模式与衍生企业模式。衍生企业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丰富的智力资源通过市场机制的配置,结合大学科技园的有效模式,形成高效益的发展形式。从2001年开始,高校科技产业逐渐进入规范发展时期。高校科技产业的规模化调整明显,高校科技企业的改制得到了普遍推行,公司制、股份制等成为高校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大多数高校科技企业是在转化自身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创办的,由于起点高、技术先进,许多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并开始向海外出口,培育出了一批著名品牌。
二、高校科技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多元化,管理体制混乱。高校科技产业在多元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正处于摸索阶段,产权关系和权益关系混乱导致资产的无偿占用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包括资产归属缺少合法手续、现有资产的增值部分归属不清、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高校将承担无限连带法律责任,严重情况下将影响教学、科研工作开展。
2.科技产业规模小,分散化、集聚度不高。地方高校科技产业发展整体规模趋于小型化,分散化,经济效益差,整体发展不平衡,市场竞争力不够强,而且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瓶颈和受到制约因素较大,在没有政策和法规支持的基础下,地方高校很难将科技产业规模做大做强。
3.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不能有效支撑产业发展。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大量“问题专利”或“垃圾专利”泛滥。
4.高校服务社会动力不足,动能不强。在以论文、获奖为重点的考评体系影响下,对高校服务社会的情况缺乏有效考核和约束。高校科技人员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许多科研成果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对技术转移中心等校内服务机构缺乏考核激励政策,导致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推进力度不足,技术转移人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5.市场化制约因素较多,缺乏缓冲带和产业化接口。产业化需要一个很长的创新活动链条,需要大量的过程技术活动,特别是大量的商业活动。中国高校在引导和服务社会发展方面一直因种种理论和实际的问题,在推进过程中较为边缘化和形式化,受到行政、市场自身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难以调动主观积极性。
三、南京邮电大学的科技产业发展模式探索
(一)立足特色,瞄准战略新兴产业
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号召,努力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应用、推广辐射和产业化推广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南京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跨越,南京邮电大学围绕南京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根据国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战略,立足“面向南京、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引领全国”的服务定位,坚持以规模化市场应用为导向,以建立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发挥在物联网方面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以南京作为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和规模化应用示范基地,不断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模式,共同促进南京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
(二)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抓手,建立产业集聚地,带动科技产业发展
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科技园自2011年正式启动建设,经过数年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入驻企业140余家,园区产值超过10亿,利税3千余万;获批教育部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20余个;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江苏省物联网重大示范工程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现已打造成为引领全国物联网技术创新、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高地。
(三)以科技产业研发服务机构为依托,提升产业创新支撑能力
南京邮电大学在科技园内建设了教育部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协同创新服务示范基地等一批优质科技产业研发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依托这些优质科技产业研发服务机构,科技园的产业创新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搭建了“物联网协同创新应用示范和成果体验区”和“3S智慧服务商店”等一批优秀的成果展示平台,并整合29家包括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内的协同创新单位的科技成果向社会、企业进行转化和产业化,还受南京市经信委等政府机构委托承办了一系列政府扶持的科技产业项目评审,为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四)构建全链条覆盖的技术转移协同工作网络,探索技术转移服务新通道
学校按照“市场导向,需求驱动”的方式,构建了一个以专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校内外相结合的技术转移协同工作网络,培育了一支学研相长、专兼结合的技术服务团队。为面向技术转移服务的需求,学校还建设了一个涵盖学校科技成果库、科技人才库、技术成果交易库等汇聚各种信息资源的大数据平台,作为技术转移服务的智慧化综合信息平台,并采用商店的模式运营,简称智慧服务商店。利用“3S”商店,可以及时技术需求和科研成果信息,提供科技成果、专利信息、市场需求的在线查询和交易配对等各种服务,构建技术转移对接的“桥梁”,提高技术转移的契合度和实效性,降低技术转移成本。3S 商店实现了面向市场的智慧服务模式创新,打造了一条快速实现技术转移的绿色通道。
(五)以国家物联网发展目标为核心,软硬件建设结合,推进学生创新创业
一方面,对接学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依托各部门组织全国3S杯物联网大赛、互联网+众创培育工程、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节等相关活动,多渠道搜集优质学生创业项目,多方位做好苗圃创业宣传工作,吸引大学生入站创业;另一方面,整合高校及行业资源,发挥平台优势,吸引社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众创空间。截止2016年上半年,学校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入驻创新项目482个,注册创业企业140家。
(六)完善考核评价,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激励师生投身科技产业
随着科技产业工作的壮大发展,对原有机制体制的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制订了《南京邮电大学技术转移管理办法》、《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苗圃管理办法》、《南京邮电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办法,激励师生创新创业,为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南邮科技产业发展模式总结及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对策
(一)理顺管理体制,事企分明
高校教学科研与科技产业应该坚持两种机制、两个标准。根据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进程,通过一校两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一方面鼓励员工专职从事科技产业工作,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人员之间的“双向流动”,另一方面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人事劳动制度改革。
(二)围绕高校学科特色发展科技产业,形成产业集聚
高校具有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能够为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高校科技产业在发展中会对高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需求,有助于高校科技创新更加契合社会发展需求;高校科技产业壮大取得的良好经济效益能够反哺高校科技创新,为其筹集更多的研发资金支撑特色学科发展。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形成依托高校学科特色的产业集聚地是一种较好的模式。
(三)构建科技产业研发服务平台体系,促进协同创新
科技产业研发服务平台在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能起到打破产业发展壁垒,促进政产学研各界协同创新的功能。通过构建各类产业研发服务平台体系,逐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平台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向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信息,开展技术诊断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满足高校师生创业和企业创新的需求。
(四)构建全链条覆盖的技术转移协同工作网络
技术转移服务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壮大高校科技产业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应加强技术转移工作,以科技创新引领市场,市场需求培育成果,依托大项目大平台形成协同促进技术转移的融合机制和学研相长的技术服务团队,通过高度智慧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构建全链条覆盖的技术转移协同工作网络。
(五)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与培养,通过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才能为扩大科技产业规模创造增量。高校一方面应当组织学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充分调动高校及行业资源,组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节等相关活动,另一方面应当多渠道搜集优质学生创业项目,以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多方位做好创业宣传工作,发挥平台优势,吸引大学生入站创业。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科技产业工作良性运行
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构建有利于科技产业发展的校内激励机制如:通过建立科技产业的目标责任管理模式及从事科技产业工作人员的量化考核激励办法来调动高校教师从事科技产业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科研评价体系和标准的改革来打通教学科研与科技产业间互相流动的畅通渠道、引导面向应用和市场的科技成果研发、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柳菲.高校校办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5,1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6日
一、前言
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时期,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各地政府纷纷响应,相继推出了各种支持社会民众进行创业的活动和政策。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整合自身特有的资源为社会民众创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向社会开展创业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深入渗透,带来了电商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而2015年12月16日在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意味着中国电商创业的来临。为了能够帮助更多有志于进行电商创业的社会人士抓住这次机遇,本文在归纳总结2015年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举办四届面向社会的电商创业培训班的经验基础上,探索适合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电商创业培训的模式,以期得到应用推广。
二、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电商创业培训的组织方式
2015年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举办的四届面向社会的电商创业培训班全部采取与各类单位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未直接面向社会由个人报名。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特长在教学,而社会单位机构擅长人员组织,较好地解决参训人员的教育背景、社会阅历、年龄等方面参差不齐的问题,使学员尽可能地处于同一层次,便于高职院校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高职院校提供教学人员和相应场地设施,单位机构为项目的运作提供相应经费。这样,运作方式达到了互补的效用,既能保障培训项目开展的教学资源和经费配套,还能使参加学员获得一次免费的培训机会。
三、培训项目的服务内容
面向社会的短期培训班不可能像在校大学生那样进行系统的电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学员的所有问题,不能照搬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开设。短期培训需要根据每次参训学员的层次和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再结合各高职院校自身所具备的教学资源,双方协商每次培训班的具体服务内容。根据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四届培训班的服务内容安排,总结归纳出一些共性的服务项目,包括:信息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以及后期跟踪咨询与指导。
(一)信息服务。很多参加电商创业培训班的社会人士是第一次进行创业,对国家各级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各行业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创业融资方面的信息所知甚少,所以在创业培训内容上,应该安排相应的信息服务,帮助参加创业培训班的学员快速地掌握相关信息,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
1、各级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自从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之后,从国务院的各个部委,到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都相继出台了形式各样的创业扶持政策,但是这些扶持政策分布于各个部门,且不同地区的具体政策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初次创业者而言,为他们提供相关政策的宣讲就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其中的各种优惠待遇和补贴项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的解读就变得极为迫切。
2、行业市场信息。初次创业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或朋友的创业介绍,而产生了某种创业的想法或冲动,但是对所处行业的市场情况了解甚少,等到真正实施创业项目,接触市场的真实情况时,会发现自己最初的创业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往往措手不及。而高职院校中有不少教师长期从事某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并且对一些行业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对行业的市场情况了解比较深入。如果在创业培训过程中相关教师能够将自己对行业的长期跟踪研究成果与学员进行分享,将帮助学员修正他们的创业想法,使其创业思路更加切合实际,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3、创业融资信息。通过分析培训班学员的创业资金来源情况,发现绝大部分学员的创业初始资金来源于自己的工作积累,或从亲戚朋友借贷而来,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不足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在创业培训内容上有必要向学员介绍社会现有的不同融资渠道,以及不同融资渠道的成本和风险,帮助学员解决创业初期启动资金不足的现象。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参加电商创业培训班的学员就是冲着电商而来的,所以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和训练是主要的培训内容;但是他们与电商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所处的知识层次不同,而且培训时间也不允许,不可能照搬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议电商创业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门课程:
1、电商运营管理。该门课程主要向学员传授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中国电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介绍新形势下的电商操作思路和方式;二是具体的电商运营操作技巧和方法。前者向学员传授电商的理念,向学员的大脑植入电商思想,转变学员的企业运营管理理念,帮助学员掌握电商的大趋势;后者是传授学员具体的电商创业操作方法,给学员一些能够拿来就能用的具体技巧。
2、企业模拟经营沙盘实训对抗。虽说是电商创业,但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为了让学员能够对企业运营管理有一个全面的整体认识,短期的企业模拟经营沙盘对抗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该课程可以使学员在虚拟的企业运营管理和市场竞争对抗中切身地体验到企业运营管理的精髓。而且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远比纯粹的企业管理理论讲授的效果要好。
3、团队建设管理。整个培训过程从始至终一直贯穿着学员组建团队,团队协作的管理训练。在培训的一开始,就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将学员进行分组,每组以一个虚拟公司的方式参与到培训中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学员以组为单位参与学习讨论和企业模拟经营沙盘对抗,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精神。
4、参观电商企业交流学习。除了安排学员在学校内部进行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外,最好能够安排学员到一些电商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交流学习。现在高职院校都和一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具备一定的企业资源。所以,电商创业培训服务内容中可以根据学员的创业类型,安排学员到一些与其创业类型相同或相似的电商企业参观学习,并且安排这些电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经验交流。通过与电商企业相关人员的交流学习,可以帮助学员解决一些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同时也给学员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电商创业样板,让学员具有真实的感性体验和认识。
(三)后期咨询与指导。由于这类电商创业培训项目都是短期班,时间短任务重,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学员在创业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所以必须为学员提供后期的跟踪咨询指导服务。参照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的操作经验,是从培训开始就为每个班配备一名班主任,这名班主任全程为学员服务,建立每个培训班的QQ群、微信群以及整理出一份包含全班学员和授课教师的通讯录,甚至进行课程讲授,为后期的跟踪咨询指导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有了方便快捷的在线联系方式,一方面学员之间可以在培训结束之后,相互进行交流和帮忙解决问题,班主任就成为了学员与高职院校之间后期跟踪咨询指导服务的桥梁,为学员提供源源不断的不同专业问题的咨询服务,为学员的创业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