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5: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全球农业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未来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一、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现代的中国农业机械化,不仅要把中国的市场要牢牢把握还要放眼世界走出国门,还要把各种的高科技技术利用在农业机械化上,进行多元化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利用好信息和网络技术革命更好的学习世界各地区的人们的革命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按市场规律运作,抓住机遇,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2]
二、中国农业的开发趋势
2.1、从“ 平面式” 向“立体式”发展
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2.2、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如根据农作物的特点,设置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全套先进的输送营养液系统及配套的系列设备,以实现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体系。
2.3、从“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到21世纪,由于田地日益珍贵,发展与人类健康相协调的和谐的生态环境,形成“环保农业”尤显重要。一些农业专家将会精心设计, 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一座座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赏心悦目的一项愉快的工作。[1]
2.4、从“ 机械化 ” 向“ 电脑自控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很大的生产活力,尤其是在解决体力劳动上起重要作用。而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农业上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
2.5、从“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现代农业已普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各种植物激素,这虽然有效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中国的未业农业,将进人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3]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之形势下,我们必须研究农业现代化之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在做好基础工作之前提下,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从而使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现代化之道路,因此,我心目中的未来农业拥有高度科技化、制度化、智能化的生产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农业的发展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但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设施农业技术也比较落后。推动设施农业技术与国际接轨,并共同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现阶段,我国设施农业中塑料大棚种植和玻璃温室种植比较普遍。设施结构不完善,温室内空间利用率低,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土地占用率较大却又得不到高效的使用,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由于农民普遍收入较低,购买能力有限,造成了设施机械化程度不高,我国温室中大多使用的设施装备水平较差,所采用的设施极其简单,基本上只是起到防雨和保温作用。这种低水平的农业设施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北方地区如果遇到连续的降雪天气,温室顶部的电动卷帘机会被冰冻,无法正常工作,影响了温室的光照和通风。[1]下雪后,帘子卷不起来,没有阳光光照,作物不生长,温室内湿度增大,作物生病等一系列问题。农户种植作物缺乏科学性,种植部分作物,会整袋肥料往菜畦里施,生怕肥力不够影响产量,或者大量使用农药,作物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2先进设施农业技术的优势
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益。施肥前应该先对土壤进行检测,测出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推测出施肥结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然后根据种植的蔬菜制定出专用的配方施肥方案,对症下药。利用先进施肥方式,如:秸秆生物反应堆、二氧化碳施肥等。杀虫灯可以吸引害虫接近,利用高压电将害虫杀死或者利用毒药将害虫毒死。通过安装沾虫板、杀虫灯的方法可以取代农药。高温焖棚能消除温室内病菌,杀灭虫卵,改良土壤,减少后期农药使用量。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可从源头上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3设施农业的改进措施
3.1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要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设施农业自然而然也不例外。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使设施农业取得更快、更好、更加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和效益优势,才能真正促进设施农业的良好、平稳发展。[2]这就要求,必须认真重视起科研开发,不断加大其力度,使那些设施农业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得以解决,注重利用相关的生物技术开展工作,加快研究开发设施农业的配套技术,比如农用的小型机械设备、温室大棚新型的覆盖材料,加快设施农业的机械化进程。要注重温室大棚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例如节能增温、节水灌溉技术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新品种及后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产品生产过程中建立生产技术保障体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当今社会,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注重健康问题,饮食健康俨然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绿色无公害是人们对饮食的高质量追求。所以,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是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设施农业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都是专用的,比如生物肥料、生物药剂、生物制剂等等。促使我国的农业发展更加的精准化,所生产出来的食品更加的安全、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符合当代人环保、健康、绿色的理念,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与此同时,设施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地膜产生的污染,养殖厂、工厂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新的污染,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健康问题,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生态环保的意识,将这些环境问题重视起来,并进行有效的解决。
3.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体系
要加快设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必须从企业抓起,加大高新技术所占的比例,加快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利用龙头企业,将农户、市场及企业,以合同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技术、生产及销售的一体化,促进设施农业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各地的地域及气候条件,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各地的经济、市场以及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是不尽相同的,也是有不小差异的。这就要求,在发展设施农业的时候,必须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单纯拿来任一的模式就照搬,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同时,将实用性和先进性有机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促使设施农业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
3.4大力发展农村设施农业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为了使广大的农民受益,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对加快其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对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加快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从整个农村设施农业的现状来看,其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设施机械化程度不高,对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3]由此可见,大力普及与推广生产科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组织相关的专家人士,深入一线岗位进行指导,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加快生产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通过科技示范的建设作用,加快我国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4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事农业工作的人数会不断减少,这一状况下,机械设备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耕作机械,栽苗机械,灌溉机械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施肥设备、灌溉设备等研究的深入,农业工程机械也会在设施农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精准化、智能化将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设施农业是人类智慧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将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更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成梅.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6,(07):184.
随着全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的绿色机械化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农用机械需要更加节能环保、低排放、高效运行、降低噪音,这样才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我国对新能源有很大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地区,农业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新能源补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电动农业机械将会成为未来主流的农业机械。目前,大型农业机械应用电动驱动方式比较少,因此,对于大型的农业机械来说,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1优势
燃油动力农业机械的质量体积都很大,不方便在小空间进行操作,电动农业机械的出现,解决了此问题。其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可以在小面积的范围内使用,如温室大棚的环境中进行工作。随着世界能源的不断枯竭,油价的上涨,从能耗上来看,电动农业机械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电动机械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成本相当于燃油机的1/4左右,能够实现零污染,因此对空气和土壤没有影响,在温室大棚中工作,噪音也比较小,因此能够实现农业的绿色和环保发展。
2发展现状
2.1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动机械的研究主要是提高生产的效率,以及保证足够的动能输出,但是却忽略了电池的耐用性和安全性。近5年来,电动农业机械的电池容量比较小,没有取得一定的突破。柴电混合的动力机械应用比较少,对于电动农业机械的安全防护技术不足,废旧的设备以及电池的污染、智能化操作等问题还有待于提升。电动农业机械的操作环境比较复杂,工作时间比较长,因此,会出现电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1921年第一台电动拖拉机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推出,农业机械开始了电动化的生产。国外对于电动农业机械的研究,主要是在于操作性、安全性、功能性、可靠性以及燃料电池的性能等多方面,能够实现多功能的目标。我国对电动农业机械的研究比较晚,采用了英国技术,通过电池为农业机械提供动力,以微型手动操作为主。随着农业大棚的推广,电动农业机械主要围绕大棚的需求推出了室内电动撒肥机械设备。主要应用在对土地的合理化利用方面,能够实现均匀种植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又把电动农业机械研究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使得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农业资源得到了合理化的使用。因此微型遥控和自动化程序以及提高作业的效率,是现代电动农业机械的发展目标,比如小型播种机、采摘机等,是农业机械最新研究成果。
2.3我国电动机械技术发展迅猛
电动农业机械的技术发展比较快,电能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代替石油成为了未来环保型农业机械主要应用的方向。在环境保护日益高涨的今天,农业生产更需要清洁的能源,电动农业机械发展空间前景比较大,而且控制方便,功率运转速度好,技术比较成熟,奠定了电动农业机械的发展,目前,移动式电动农业机械是我国的主要研究方向,实现了小型发电机组与移动电池互相配合,提供了稳定的输出功率,使大型电动机械装置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动。
3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74-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且依然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资源紧缺的问题,只有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本文就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农业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精准农业是一种在信息基础以及地学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化和集约化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土壤学、生态学以及农学等有效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以促进农业发展。
1 精准农业概述
精准农业是指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其进行精耕细作,以现代农业的生产形式取代传统农业的生产形式,更加注重对农业生产的管理。精准农业通过建立生态学、地学以及农学等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等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项活动进行精准的定位,并进行精细管理,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信息化。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的产量和投入进行细致分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土壤以及机械设备等进行实时监测,使各种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以获得最大的产量,减少资源浪费,从而不断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1-3]。
2 精准农业发展现状
2.1 我国精准农业推广现状
现阶段,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科技含量大大提升,很多高新技术都尝试着逐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但是我国农业的总体科技水平还有待提高;魍撑┮翟谥鸾ハ蛳执化农业转变,但仍处于初始阶段;由之前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向精准农业的方向发展,但也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常规技术以及高新技术在不断推广,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业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投入生产要素,而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还比较低。国外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但是我国只有35%左右,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不到30%,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总体来看,精准农业的推广率比较低。
2.2 我国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应用现状
精准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很多高新技术,因而高新技术应用得越普遍,说明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情况越好[4-7]。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
2.2.1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将统计学、环境科学、信息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的新兴学科,其通过使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和技术来对特定的地区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并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精准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针对特定地区的地理信息建立农田土地管理模型,然后对地区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元素、农作物苗情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等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并针对这些因素的发展趋势制定精准的调控措施,为精准农业的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可以将其与农业管理辅助决策系统配合使用。
2.2.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获取各种实地信息来源的技术,在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核心技术包括影像技术、农田多光谱图像信息分析系统等。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其成本比较低,比航空摄影的成本减少1/2以上。在精准农业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田间时空变化信息,在规模化的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可以预测农作物的产量,同时预警宏观农情,以农作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可以建立农作物的条件模型和长势模型。遥感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为农业精细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8]。
2.2.3 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是精准农业空间管理的重要设施,其具有采集定位信息以及进行农田测量的作用。目前,在小区式农作物产量的定位计算、农田变量信息的采集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其应用到精准农业管理中,还可以实现机械自动化播种、灌溉和喷药,实现农业机械化变量作业定位。不仅如此,其在环境监测和土地测量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作用,是一项发展前景广阔的技术[9-10]。
3 结语
精准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相比,精准农业借助于各种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农业生产实施精细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4 参考文献
[1] 朱勇.浅论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途径和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9):10-13.
[2] 刘焱选,白慧东,蒋桂英.中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农学通报,2014,23(7):577-582.
[3] 何志文,吴峰,张会娟,等.我国精准农业概况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16(6):23-26.
[4] 金继远,白由路.精准农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04(增刊1):3-11.
[5] 陈防,刘冬碧,万开元,等.精准农业与农田精准养分管理现状及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15-518.
[6] 何东健,何勇,李明赞,等.精准农业中信息相关科学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1(1):10-16.
[7] 张仰洪,杨星卫,陆贤,等.精准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18(1):10-13.
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这份报告展望、预测了今后10年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及主要农牧产品的价格走势。
报告说,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对所有经济领域带来重大冲击,但农业有望成为相对亮点,原因是相对其他需求,粮食需求受收入影响较小。
2008年,农产品价格大幅飙升,几乎全年在历史高位运行,由此带来的粮食价格暴涨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米骚乱”。
这份报告说,如今农产品价格已从2007年至2008年期间的峰值下滑,受全球经济影响,这种下滑势头今后两三年仍将延续,但不会低于1997年至2006年的平均价格水平。
报告作者同时指出,鉴于经济危机尚未见底、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未来10年农产品价格也有可能大幅波动。
“我们预期,价格波动水平将超过以往,”经合组织贸易和农业负责人肯・阿什在总部所在地巴黎举行的新闻会上说。
这份报告预测,2009年至2018年的10年间,农产品平均价格将比1997年至2006年间上涨10%至20%;植物油价格上涨幅度可能超过30%。
报告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收入增加将导致粮食需求增加;此外,生物燃料产能的扩张也将助推粮油价格。
“生物燃料的快速推广将继续推动小麦、玉米、油料作物、食糖等原料价格上涨,”报告警告说。
相对粮食产品,肉类、奶制品的价格将相对平稳。报告指出,肉奶制品的消费更容易受民众收入影响,其价格短期内受经济下滑影响较为明显。报告预计,今后10年,肉类价格不会超过1997年至2006年间的平均水平;奶制品则受植物油价格影响,也将略有上涨。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175-1
1 当前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近年来,我国的畜牧业发展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动物疾病预防的措施和方针也得到了加强,产量效益和供求关系也协调发展。
1.1 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产量始终保持着健康稳定的持续增长趋势,例如2010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925万吨,同比增长3.6%;其中牛肉的产量653万吨,同比增长2.7%;猪肉的产量5070万吨,同比增长3.7%;羊肉的产量398万吨,同比增长2.2%;全国禽蛋的总产量2765万吨,同比增长0.8%;全国牛奶的总产量3570万吨,同比增长1.5%;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58.8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禽蛋人均占有量20.7公斤,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我国的畜产品产量稳定发展,逐步增长的同时,我国畜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回升,据调查统计,肉猪的市场价格为9.24元/千克,同比增长46.43%;猪肉市场价格为14.72元/千克,同比增长38.74%;牛羊肉的市场价格相对于猪肉来说比较稳定,但也有小幅度的增长。而禽产品在我国的市场价格也逐步回升,鸡蛋的市场价格为6.89元/千克,同比增长29.27%;活鸡的市场价格为10.96元/千克,同比增长20.7%。
1.2 当前畜牧业的效益趋势及结构发展
我国畜牧业近年来的效益有着明显的挺高。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水平,农民现阶段饲养一头肉猪的毛利大幅度增加,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饲养条件下还会进一步的增长,所以这更有效的调动起农民饲养肉猪以及其他畜产品的热情,也会使饲养畜产品更加规模化,集约化。
我国的畜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牛羊肉的产量相对于猪肉比,有了一个更明显的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的草食家畜保持着相当稳定的发展趋势。
1.3 我国从事畜牧业的农民增收显著
由于我国畜牧业的畜产品产量保持着明显而稳定的增长趋势,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稳步的回升,所以近年来我国从事畜牧业的农民饲养畜产品的经济效益有着显著地提高,全国人民的人均收入也有所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更加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 当前畜牧业发展趋势的原因分析
2.1 我国扶农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
我国近年来推出的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仅仅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也达到了粮食产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的双重效应。农业发展的粮食产量的增加,农民收益的显著提高,给我国的从事畜牧业的农民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而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稳步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对于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生产的热情,促进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2.2 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企业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转变,整体趋近于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专业化,标准化。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畜牧业整体更趋近于高效益的现代化生产模式,也确保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些致力于畜牧业生产的企业进一步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开拓畜产品市场和推进标准化养殖方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解决了畜产品销售途径的问题,使中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更加具有竞争力,极大的促进了畜产品的流通和畜牧业的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
3 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3.1 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1 我国畜牧业的资金投入依旧不足 畜产品良种繁育的基础设施总体薄弱,而且对外国的优良品种的依赖性依旧很高。
3.1.2 疫病问题日益突出 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疫病风险大,对人们消费畜产品的信心影响较大,进而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3 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 目前国内散养农户比重较大,饲养水平低,没有预防意识。从近来发生的动物疫病看,大多发生在小规模的散养户,而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病机率较低。
3.1.4 我国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还没有完全建立
3.2 针对畜牧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1)应该从国家的政策抓起,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让畜牧业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推广培育优良品种,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管理理念以及产品质量。
(2)应该大力的推进升级我国的动物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避免流行性的动物疾病对我国畜牧业造成打击。
(3)推广畜牧业养殖方式的转变,以适度养殖的理念为主,加快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建设步伐,有效地利用高科技畜牧养殖手段,使畜产品的质量及产量更加完善。
(4)努力建设及完善我国畜产品的“绿色通道”,扩大出口,使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更进一步,激发农民对养殖畜产品的热情,带动我国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雅市当前畜牧生产运行情况分析及预测[J].
[2] 刘瑞.2010年畜牧业产量总汇[DB].中国畜牧业信息网,2011,(3).
种质资源保护实现新跨越。 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学原始创新、作物育种及其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农科院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方面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畜禽遗传资源体细胞库,收集保存110个品种6万多份畜禽资源体细胞、609个特种经济动物品种和9万多活体、2万多株微生物资源,完成了主要畜禽经济性状遗传解析。建成了全球第二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长期保有量超过47万份,并对种质资源开展精准鉴定与深入挖掘,完成主要农作物育种性状的分子解析,挖掘出重要功能基因,筛选创制了水稻、小麦、大豆、棉花、油菜、蔬菜、果树等农作物新种质材料800多份,实现了由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的新跨越。有力推动了我国从资源大国向资源强国转变。
生物组学研究占领国际制高点。新兴生物组学研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中国农科院把握国际生物科学前沿,抢占科技制高点,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牵头开展了水稻、马铃薯、白菜、黄瓜、番茄、小麦、棉花、油菜等基因组测序,构建了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微核心种质和全基因组变异图谱;同时发掘优异功能基因,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为分子育种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也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新品种选育能力全面提升。培育了一大批优质、高产、专用的农作物新品种,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育成的“中嘉早17”“中浙优1号”水稻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选育的85个杂交稻新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亿亩;“中麦895”“中麦175”小麦、“中单909”“中单856”玉米成为我国主导品种,“中黄13”“中黄39”大豆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中油杂11号”油菜含油量屡创世界新高;“中棉所49”棉花推广面积多年稳居全国前列;“中甘”系列甘蓝推广面积占北方地区甘蓝生产面积60%以上;油桃系列新品种占我国油桃种植面积的80%以上;利用我国独特的资源,培育出“高山美利奴细毛羊”、北京鸭配套系、“中蜜1号”配套系等肉牛、奶牛、猪、羊、禽等主要畜禽新品种,打破国外畜禽品种垄断格局,改变了我国主要畜禽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
病虫害防控研究扎实推进。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研究取得突破,摸清了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掌握粘虫、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迁移路线,为我国重大病虫害的预警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出首个植物抗病毒蛋白质生物农药以及农用抗生素武夷菌素、木霉菌、捕食螨等系列绿色防控技术与产品;研制了农药减量使用技术与设备,开发了微囊缓释种衣剂、无人机喷雾设备等;开展了重大检疫性害虫防控技术研究,探索建立我国植物检疫性害虫的“防火墙”和防控技术体系;研发了土传病虫害防控的技术和产品,在草莓、生姜、大蒜、山药等高经济附加值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解决了作物连作技术难题,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动物疫病研究引领新方向。在禽流感、口蹄疫、{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研究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在基础研究方面,揭示了重要动物病原感染、免疫、致病和跨种传播机制,实现了动物疫病防控理论的重大突破。在疫病防控方面,针对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畜禽种类,研发系列高效疫苗,有力保障了我国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针对多发重发疫病,研制出多种诊断试剂盒,为疫病快速诊断快速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制不断推进。突破水稻栽植和油菜、花生、大豆、棉花收获等农业机械装备领域的技术瓶颈,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着力攻关农业技术装备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现代农艺措施相配套的高效多功能耕种、航空施药等智能化装备,推进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创制一批农业生产急需的重大装备,提升农业设施设备可靠性;研发高效的节水装备和自动化灌排设施;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装备上的应用研究,提高智能化水平。
重点区域资源环境保护初见成效。突破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共性关键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保护和培育东北黑土地、南方红壤等耕地资源。研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设备,探索不同时空尺度下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开展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环节,研发出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重金属污染全产业链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发旱作节水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发明低成本、易降解系列缓释肥料,推动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体系。
1.1.1都市农业发展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可持续发展PRED系统的内涵和北京农业发展特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可获性原则,采用频度统计、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4个子系统,共23项具体评价指标(表1).由于各指标存在量纲差异,其性质有正、负2类,缺乏可比性,利用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解决各指标因量纲不同而难以汇总的问题,并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AHP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
1.1.2都市农业发展系统评价模型构建
1.1.3都市农业发展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选取为衡量北京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发展的协调程度,构建协调度测度模型.目前已有的协调度评价模型主要包括比值模型、弹性模型、离差模型、贴近度模型、灰色关联模型,离差系数表示变量对其均值的相对离散程度,用系列的标准差与其均值的比值表示.本文采用离差系数基础上构建的多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
1.2数据获取
2005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京政农发[2005]66),首次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因此本文选取2004—2011年为研究期间,数据来源于2004—2011年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各区县统计年鉴、农村年鉴,以及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分区县汇总资料中的相关数据.
2结果与分析
根据都市农业发展系统评价模型,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系统的评价结果见表2.2.1北京都市农业支撑子系统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1.1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是支撑人口子系统评价指数上升的根本保障人口子系统的评价结果体现了都市农业发展的单位资源人口承载水平和劳动力支撑水平.2004—2011年间,北京都市农业人口子系统评价指数由0.0212升至0.1221.如图1所示,人口子系统评价指标中,郊区人口密度多年持续增大,导致人均农业资源的占有量减小,单位农业资源的人口承载量增大,郊区生态环境负荷加重.农业劳动力占郊区总人口比重持续下降是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兼业化的结果,当前这一指标助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提升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期间,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和万人科技人员数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成为支撑人口子系统评价指数上升的重要指标.
2.1.2宏观经济变化中农村旅游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经济子系统的薄弱环节经济子系统的评价结果体现了都市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和产业结构的先进性.2004—2011年,北京都市农业经济子系统评价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2007—2009年间波动幅度明显(图2).研究期间北京第一产业总产值增长1.8倍,但受当前北京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驱动影响,第一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低于第二产业近3个百分点,不及第三产业增速的一半,因此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持续下滑,正向拉动了经济子系统评价指数.从2004—2011年整个期间看,都市农业经济子系统评价体系的正向指标基本保持增长趋势.但2007—2009年间,先是北京奥运会的连带效应,后有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加之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拉动,北京农村旅游收入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出现剧烈波动,成为影响经济子系统评价指数演化轨迹变动的重要因素.
2.1.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影响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数的不稳定因素社会子系统的评价结果体现了都市农业发展的社会支撑和政策保障的稳定性.2004—2011年,北京都市农业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数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增长下行分别出现在2005、2008、2011年,如图3所示.研究期间,北京都市农业社会子系统评价体系中城镇化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公路密度、农村固定资产完成额等指标都保持稳步增长,市场需求、资金支持、设施保障等方面对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撑比较稳定,是拉动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数上扬的主要驱动力.受农业投入产出周期长的比较劣势制约,农业收益对农户增收的贡献率越来越低,而非农收益对增收的支撑缺乏稳定性,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频繁波动,导致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数上升轨迹偏弱震荡.
2.1.4先进农业技术普及应用已成为强化资源环境子系统的重要手段资源环境子系统的评价结果体现了都市农业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程度.2004—2011年,北京市都市农业资源环境子系统评价指数由0.0339增长到0.2729,在4个子系统中增幅最大,如图4所示.作为正向评价指标,郊区人均耕地面积受城市规模扩张挤压持续缩小,而森林覆盖率、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以及清洁能源普及率提高,成为驱动子系统评价指数上升的重要因子.负向评价指标中,单位播种面积农药施用量2004—2006年快速减少,此后基本稳定;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的年际波动显著,但呈减少趋势;节水技术的应用推广使万元GDP农业用水量持续减少.3个指标在子系统评价中均发挥了拉升作用.7个评价指标中,农药施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清洁能源普及率、农业用水效率4个指标属于农业科技应用范畴,在资源环境本底难以重塑的前提下,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已成为强化资源环境子系统的重要手段。
2.2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变化与空间分异
2.2.1综合评价指数的变化轨迹集成各支撑子系统的评价结果,计算出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图5).研究期间综合指数变化呈稳步上升趋势,显现出北京市农业发展在支撑子系统全面强化的背景下取得长足进步.利用年度综合指数同比计算波动速率显示,2006、2007以及2009年是北京都市农业综合指数的高速上升期,其他4个年度是平稳上升期.
2.2.2综合评价指数变化的县域分异北京主城区8区2县是市域内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以优质、高效、集约、精致为特点的都市农业发展重点地区.2011年农林牧副渔产值占北京市域比重达到96.8%.对比8区2县农业发展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变化发现(图6),2004年,综合评价排名前3位的是房山、昌平、大兴,末3位是顺义、平谷、密云;到2011年,大兴、顺义、通州3区的评价排名跃居前3,末3位集中在东北部山区.因此评价期间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空间分异态势可以初步总结为平原地带优于山区地带、北部山区优于西部山区.
2.3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系统协调度变化和发展模式转变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衡量北京都市农业支撑子系统的协调程度发现,2004—2011年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评价指数均保持增长趋势,协调度逐步优化(表3).但由于4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增长轨迹和增速不同,支撑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主导子系统已经衍变.如图7所示,2004—2007年间,经济子系统是支撑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主导子系统,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北京都市农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人口子系统逐步成为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并加上支农、惠农政策和投资力度加大,社会子系统和人口子系统成为重要辅助力量.2008年前后,北京都市农业发展体系的最大差异在于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地位.截止到2007年,资源环境子系统是4个支撑子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2008年以后,资源环境子系统的能量加快释放,支撑强度先后超过人口、社会以及经济子系统;到2011年,资源环境子系统已成为支撑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主导系统.
3讨论
在北京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中,农产品需求加速增长,并趋于多样化,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市场需求.虽然从生产规模上看,北京农业并不占优,但其现代化程度和产业结构先进性是其他产区难以比拟的,因此,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科技化是北京农业的最大优势.在北京都市农业快速发展中,人口-社会子系统的支撑强化趋于停滞状态不容忽视.人口子系统的发展停滞主要源于农业劳动力流失,社会子系统的发展停滞主要源于城乡收入差距,后者是诱发前者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看,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的减少势必引发农业劳动力不足和后继无人,是北京都市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由于与其他城市产业竞争中农业在土地和资金利用效率上的明显劣势,以及北京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一味追求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工业式”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遇到瓶颈,2008年前后综合评价指数的向上钝化就是较好验证.在此背景下,以北京奥运为契机,依托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加之政策扶持和引导,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节约化和环境友好化使北京农业发展重焕生机,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了由经济子系统主导向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双翼”驱动转变.发展模式转变是北京都市农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表现,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形势,符合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21世纪的前10年,北京市的耕地面积和农业用水量减少1/3.随着未来人口膨胀和产业发展,水土资源短缺和污染加剧的趋势难以扭转,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将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依托机械化和化学化,追求高产出和高效率,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不可持续.因此无论是瞄准都市农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还是从北京城市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应该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基于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达到循环利用物质、提高能量固定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农药等有毒物质输入的目的,最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的“生态型”都市农业体系[23].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初步探索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6~8]。最早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的国家是英国,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有针对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此理论是由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的。但这时的生态农业发展过于保守,大多的形式为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发展较为缓慢[9]。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持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加剧,农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欧美快速兴起了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农业新浪潮,在此形势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1975年在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有机农业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9]。日本生态农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减少农田的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9]。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国际生态农业的典范,大规模结合农工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购买生产资料却能保持高额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废料和污染[1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所接受。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到了确立,该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推进速度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人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其生态农业发展着重追求生态效益,不再将农业的产量作为终极目标,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用地比例逐步升高,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世界上实行生态农业管理的土地约1055万hm2,其中,生态农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拥有约529万hm2,约占世界总生态用地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10]。截至2000年,全球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11~14]。进入21世纪后,生态农业模式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生态农业市场进一步扩大,据德国生态与农业基金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01年末,世界经过认证的有机农场约有40万个,世界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已经接近2300万hm2,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阿根廷、意大利等国家[15]。
2.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具有良好的农业文化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导致水资源匮乏;过度开垦和森林植被破坏、湿地资源破坏、超载过牧等行为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化现象严重[16,17]。基于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开始逐步引入。我国生态农业是在针对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项政府引导和大力扶持、农民自发创造、科技人员积极主动参与的伟大生产实践,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18]。1993年,国家各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18]。经过6年的建设,51个试点县在1999年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验收,取得了试点成功。各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均有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显著[18,19]。到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积约1000万hm2,占我国农业耕地面积的12%,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包含了生态农户、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县乃至生态农业省等,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大致可分为物质多层利用模式、生物互利共生模式、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模式、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模式等。生态农业建设的推进加快了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有效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已经创造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配套体系。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市场运作方式[18]。
3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传统农业思想观念、技术的不完善、缺乏资金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影响。中国农业的历史悠久,中国传统的农业具有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特点,自身发展的封闭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使其排斥外部冲击,造成了生态农业推广受阻。另外,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加之科技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造成了技术上的不完善,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阻力。资金投入短缺一直是长期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保持着绝对量不断增加,但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在保持着逐年下降[1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而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对其认可度不高,因此不会按需生产,带来了推广的阻力。
1.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传播中的作用
现在,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无论是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网络,同样,农业也离不开网络。农产品一般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的利益需求,从而获得良好效益的认可。而且由于农产品属于季节性产品,如果不能做到生产适销对路,就会造成压货,最终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充分了解生产资料,充分了解市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领域正快速的渗透到传统农业中来。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核心也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必须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仿真实验,农业信息,使中国的农业发展,尽快时代赶上的步伐。
1.1获取信息,发出信息
信息的获得和发出,是沟通的重要作用之一。人们利用沟通手段寻求和接收信息,及时了解社会内部以及外部的状况和变化,以便迅速做出必要和适当的反应。农业科技信息如何及时的把有效的、有用信息传播给农民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基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网络技术环境,在农业技术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即将成为有效连接农业生产与科技支持的桥梁。
1.2提供咨询,解决问题
咨询是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农民来说,农业推广机构是农民获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重要来源。在生产生活中,农民往往需要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农民指望推广人员能够利用沟通手段为他们提供这些信息。互联网技术加快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业信息化通过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持,很好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决策、生产、分配、消费等的有机结合和运转。
1.3加速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农村的发展倍受党和政府的关注,“科教兴农”、“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就是证明。政策的保护必然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为新媒介向农村推进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农业部通过多种方式向农民重点传授了十项农业新技术列入国家重点科研推广计划,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4为知识农业的发展准备客观条件
知识农业是知识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识高度密集、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可持续发展高效低耗型集约农业。知识农业的关键是人的“知识化”,而网络新媒介在拓宽农民知识领域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通过宽带传输网,实时上传或下载各种涉农教育多媒体课件及科教信息,以视频、图文并茂的形式开展各类农村技术培训与信息服务,有利于农民接受各类科技信息。
1.5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社会化、网络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主体是多元的,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是巨大的、多层面的,具有多样性的。一个信息服务单位或者一家媒体, 要满足所有的信息需求是不可能的,所以,因地制宜的提供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信息服务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通过综合手段和多种渠道传播信息,培养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提高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切实推进农业信息化。
2.大力发展互联网,促进我过农业技术传播的应用
2.1政府大力扶持
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加大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农业科技传播力度大的新媒介予以鼓励。其次构造、发展和完善专业的农业信息传播新媒介,采用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大对传播新媒介的资金、设备、人员投入,使农业科技传播节目或内容固定化、精品化,真正发挥新媒介的传播作用。同时针对新媒介缺乏专业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现状,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对媒介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综合素养。
2.2培养公共服务优先观念
在我国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新媒介肯定要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效益。但倘若利润最大化被媒介放在首位,容易产生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忽视和误读。实际上农业科技是一种公共技术,其不仅以增加生产收入或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为农民带来显著实际状况。
2.3加大培训力度
(1)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进绿色证书进农户。
(2)推进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3)以村为单位,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
(4)运用院校力量、互联网络等现代媒体资源和手段,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传播致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