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5: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现状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企业信息化测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1.1.1刘凤勤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吉林大学刘凤勤于2001年2月在《情报学报》《机械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提出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综合力度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信息装备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发展潜在力。该指标体系对企业信息化测评研究具有独到新颖的见解。
但是,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并不贴切,如:指标体系中的“每百人函件数”,在电话、电子邮件十分发达的今天,函件已经不是人们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该指标值已经不能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说,指标数据的下降反而可以说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指标“信息技术经济效益值”的计算采用企业信息技术使用前后的年收人和年成本进行计算,虽然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路,但其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因为,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而且,企业的“产出”或“利润”的增加,也不能都归功于企业信息化,所以,以此来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不合适的。
1.1.2梁滨的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梁滨1999年5月的博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测评方法》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论文从人本管理的思想出发,认为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5个方面:生产过程信息化;流通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体现人本理念);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根据这5个方面,梁滨第一次提出了具有20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对各具体指标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并首次使用“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经营相关度”测算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开创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并没有完全体现他在理论分析时所提出的5个方面,没有设置反映企业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的具体指标。另外,整个指标体系的指标测算绝大部分都是以投人的经费为基点进行测算的,这样指标体系的计算结果就是经费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而实际上,经费的投人多少,只能说明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而且过多的经费投人,可能导致过度信息化,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改变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态度。因此,这一套指标体系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1.3唐志容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唐志容于2002年3月在《科学与科学管理》杂志上《企业信息化指标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5个一级指标是:信息技术投人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信息化水平;人员素质。
这一套指标体系明确的将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作为2个独立的一级指标提出来,说明作者意识到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用“生产过程自动化”作为一级指标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并不太合适,因为,“生产过程自动化”不能等同于“生产信息化”;在一级指标“管理信息化”中,虽然提出了4个非常精彩的二级指标,但是对信息化对管理变革中的组织机构变动、流程再造等并没有作出反映。
1.1.4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川。2000年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企业信息化基本测度指标试行方案”,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安全;效益指数。这一套指标体系剔除了企业特点和行业特征,是一种通用型的指标体系,使得不同行业能够在除去行业特征的情况下测评共有的信息化特征水平,如果指标能够很好地推行、应用,可以大大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的发展。
1.1.5唐小我等人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2001年6月侯伦、唐小我等人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文章《企业信息化及其指标体系探讨》,文中提出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应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
但是,该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级指标中没有考虑到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我们知道,无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多么好,没有与之匹配的信息资源,信息化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就像无论公路修得多么好、车速多么快,但是没有货运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一样。其次,指标体系中定量与定性指标显失平衡,定性指标太多,定量指标太少。第三,指标体系没有给出具体的指标测算方法,使得这套指标得应用受到限制,缺乏可操作性。
对企业信息化述评测度理论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在此文章不再赘述。
1.2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为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作者认为,现有的成果中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不足之处:
1.2.1操作性不强。通过文献查证,我国众多企业信息化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介绍性的文章,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对企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要么测度不全面,要么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指标无法准确测算,缺乏操作性。
1.2.2定量研究不足。多数文章在研究时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较少,这种从定性到定性研究,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企业信息化研究应该尽量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具体指标的定量研究到企业信息化定性结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当然,指标体系中有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很难进行定量的指标,如,“信息化效益”指标在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对持续建设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是,该指标量化的难度较大,这也给我们继续进行研究留下一些课题。
1.1.3研究角度单一。在现有的文献中,对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企业信息化静态现状着眼,强调、侧重企业信息化的现有数量、规模,研究角度十分单一,所以无论怎样顾此轻彼、顾彼轻此的指标体系研究都不能改变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应该从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质量、信息化发展能力多个角度着手,进行立体的研究。
1.1.4指标测算缺乏科学性。在现有的成果中,多数学者对信息化指标测算都使用“投人法”或“产出法”。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投人法”,其结果是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这将违背“适度信息化”原则;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产出法”或“利润法”,因信息化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测算方法缺乏科学性。
2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新方法
2.1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与方法
我国一些企业在早期信息化发展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信息化格局较好,但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于是在新的一轮竞争中逐渐落伍,最后与企业期初信息化目标相差甚远;一些企业信息化高标准、高投人,最后企业负债累累、举步为艰。导致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不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不能确保正确树立“适度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理念,于是我们在充分考虑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测度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立体测度,以改变现有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先天性不足,提出新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数量与规模)、企业信息化发展质量测度(效益和稳定性)、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测度(可持续能力)。
通过研究确定,企业信息化内容都具有“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信息系统”四大属性要素,因此,建立以这4个要素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与质量指数,建立以“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环境”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
发展水平:主要指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即信息化要素的数量和规模,建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EIDI)。
发展质量:主要测重信息化系统结构和经济效益,建立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EIQI)。
发展能力:是指信息化系统中的可持续建设能力,建立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EICI)。
企业信息化测度方法:以投人法为主,兼顾信息化效益和发展潜力。
2.2企业信息化测度的综合指数模型
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EISI):
α,β,γ分别为企业信息发展指数、质量指数和能力指数指标权重。
其中:
Ei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反映信息化发展现状水平。
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二级指标权重;dy为三级指标权重;f(Aij)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具体指标。
Ei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反映信息化的效益体现程度,包括稳定性和持续性。
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二级指标权重;qij;为三级指标权重;f(Bij)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具体指标。
Ei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二级指标权重;cij为三级指标权重;f(Cij)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具体指标。
2.3指标的处理
二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
作为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云计算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出现,传统指标评估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估云计算模式下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决策管理者急需构建新模式下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在郭春丽等研究论文基础上,添加及更新了17项云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来评估湖南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上述指标较全面地包涵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方面情况,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能力、企业信息化响应速度、企业绩效、信息技术对决策的支持状况、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等方面,可帮助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较真实地全面的测量和评估。
一、现状及研究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大型企业主要应用系统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随着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完成,企业却面临更困难的问题。虽然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核心,但企业在信息化方面不断追加投资的实际效果并没有显现,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投入不断紧缩。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是否需要进一步投入IT,向什么方向投入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投入;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因为缺乏合理的导向而走向困境。
合理科学地对信息化进行评价,无疑是企业急迫需要的。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综合的评价,帮助企业改善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2000年以后,国内陆续开展信息化评价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和工具。但目前国内的信息化评估体系或工具往往过于强调企业应用水平的提高,而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不够,从而导致企业一谈到信息化建设,就是从不断提高网络带宽,到更换越来越先进的国外的应用系统,更多关注的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而对有效地发挥信息化的价值关注不足。
正是因为目前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对信息化自身发展以及对企业持续的促进作用不足,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信息化综合评价体系成为急切需要。如果我们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系统,将会使信息化评价对信息化建设导向作用更加明晰,为今后信息化建设找到新的导向,有利于将企业信息化的内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在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辅助决策分析的职能,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辅助决策分析,进而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信息化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企业信息化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在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企业信息化的综合评价系统,并进一步进行辅助决策分析。
目前中国的企业信息化正在经历着转变。这个转变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在企业中的作用将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也从大规模的建设阶段,进化到关注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从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将成为今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拟从三个要素方面进行评价:企业信息的应用满足需求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管控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通过三要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地正向促进。首先,通过改善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控制体系、企业IT的应用等将会促进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改善。同时,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监测,将给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和企业IT应用的改善提供依据。其次,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有效控制IT风险,确保IT应用的目标实现。第三,IT应用的完善和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完善。这三个要素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评价—建设—应用—改善—再评价”的渐进过程互相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因此,通过三方面的组合评价才能对信息化整体能力进行准确判断,并真正导向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比一般的信息化评价方法,侧重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对企业信息化管控能力评价。企业信息化管控不仅仅是支撑信息化建设进程,确保信息化绩效的实现,而且是支撑构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风险控制基础。
(二)强调对企业信息化综合绩效的评估,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角度评估信息化基本绩效能力,同时从客户、财务、执行效率、创新等方面考察信息化的战略绩效能力。
(三)关注应用、管控、绩效之间关联关系,并最终评价企业信息化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是在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发展特点及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对河北省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为河北省企业高层管理及信息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决策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
影响和促进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分析。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论证。
结合实际数据对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数学模型的选取及实证研究。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信息系统(软件系统)开发。
研究的重点:指标体系设计、模型的选择和信息系统的开发。
五、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一)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各种要素,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符合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如下特点:
1.科学:指标设计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规律,而且切合河北省各企业实际需要,具体直观。
2.综合:将企业信息化所包涵的多方面内容融合于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实现综合评价的目的。
3.实用:指标设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4.明确:指标设计有明确和确定的内涵,界定准确无误。
5.可比:指标设计具有普适性,即企业间的可比较性,突出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的共同特点。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尽量选取符合各产业企业共同特点的指标。
6.考虑信息化状态和过程的统一。
7.注重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选择方面的创新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试图将AHP、模糊综合评判法与DEA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较好地综合各种方法模型的优点,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使计算结果更为可靠。因此,在方法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创新。
(三)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
开发综合评价信息系统软件,信息系统可自动完成综合评价全过程并进行相关辅助决策分析。评价过程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由软件系统后台自动完成,使综合评价系统的应用简便易行,适于推广。
参考文献:
[1]宁连举,商浩.我国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探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张聪慧.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对项目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业主对大型复杂项目在管理方式上正在向EPC总承包模式发展。在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过程中,工程设计是项目策划的开始,是工程进行设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的基础和依据,正所谓“设计改条线,现场忙一片,费用千千万”,从中可以看出设计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工程设计单位也就成为EPC总承包业务的首选单位。如何从传统的以设计为主业成功地向现代国际工程公司转型,更好地服务于EPC项目中,信息化建设和运用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信息化管理模式已成为企业走向成熟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效率以及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各设计院已经把信息化摆在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通过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实施方案,促进管理创新、信息及时传递。
二、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
信息化的绩效问题一直就是国内外专家、学者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关于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内容、方法、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在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内容上,从评价的主体角度出发,将信息化绩效评价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评价;评价方法、模型方面,国内主要是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平衡记分卡等;信息化绩效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方面,2002年7月26日由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印发了各地试行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并要求遵照或参考《国家信息化评测规则》执行,为企业信息化绩效的评价提供了参考的具体标准和框架。
(一)平衡记分卡(BSC)
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是哈佛大学RobertSKaplan教授和复兴方案咨询公司总裁DavidPNorton于1992年提出的一套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财务绩效指标与非财务绩效指标的综合体,包括四个方面: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及学习与成长。它为管理层快速、全面、客观地考察企业的运营状况提供最为真实的依据。
IT平衡记分卡(ITBSC)是在平衡记分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框架是从IT价值贡献、IT用户满意度、IT内部过程、IT学习与革新等四个方面对信息化实施绩效进行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使信息化战略目标与企业业务战略目标实现融合。IT平衡记分卡可以看作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工具,它将信息化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信息化的绩效评价联系起来,把信息化的使命与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
(二)基于BSC的设计院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
平衡记分卡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但这四个指标都是站在企业内部角度IT价值贡献、IT用户满意度、IT内部过程、IT学习与革新来进行评价的,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越来越多,信息技术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企业内部范畴。在EPC项目中除了涉及到设计院、还有业主、分包方、监理等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信息化投资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结果,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利益相关者也应该考虑在内。详细指标,如表1所示。
三、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建立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和信息化绩效指数计算。
(一)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该方法是一种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多指标评价模型,特别是较为简单地将主观的决策予以量化处理,在评价活动中应用较为广泛。
1、建立评价系统层次结构模型
遵循科学性、可度量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筛选出了设计院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形成以评价信息化绩效为总目标,以优化财务、保持和吸引客户、优化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为制约层,这是根据平衡记分卡模型四个角度的子目标确定的,以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指标为指标层,建立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层次结构。
2、构建判断矩阵
建立了层次结构后,请专家对各指标进行两两评分,使指标重要程度得到定量描述。经评分可得n阶判断矩阵X=(Xij)n×n,Xij表示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可以用数字l-9标度不同等级的重要程度,如表2所示。
(二)单层次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
1、单层次排序
所谓单层次排序,就是根据判断矩阵,确定本层次各元素,以上一层的某一元素为标准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
(1)将判断矩阵的每一列进行正规化,其元素的一般项为:Xij=(i,j=1,2,n)
(2)每一列经过正规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Xij。
(3)对向量Ai正规化Ai=(i:l,2,n),所得到的W1,W2,Wn就是层次单排序权重。
2、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
λmax=λmax=AiBj(j=1,2,n),Bj为判断矩阵的各列之和。
3、一致性检验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其一致性指标CI,计算公式为:CI=,n为判断矩阵阶数,查表3得RI的值,计算CR=CI/RI,当CR
(三)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单位是不同的,这样得到的加权综合指数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就没有一定的数学意义,当然也就不具有可比性。所以为了避免计算结果受到指标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保证其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在进行运算之前,必须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如下:
Mij=,其中Kij为指标Cij的值,K、K为Cij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由此得出Cij的标准值,实现指标的统一化。
(四)信息化绩效指数计算
企业信息化绩效指数:F=MijWi,其中n为指标数,Wi为指标i的权重。
四、结论
在当今市场形势下,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是必然趋势,如何成功转型、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适应市场环境是每一个设计院面临的难题。信息化在其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利用平衡记分卡的基本框架构建了设计院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立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数模型,为设计院信息化实施绩效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覃发兵.信息化绩效评价国内研究现状分析[J].经验交流,2009(11).
2、赵永铭,杨生斌,杨蜀康.基于BSC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8(5).
3、柯键.基于BSC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J].现代工程制造,2007(4).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价 信息化 指标体系
一、引言
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迫使企业不断寻找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作为社会经济基本单元的企业,其信息化投资需求不断加大。企业以投资回报为生存准则,因而重视信息化的投资结果。
信息化效益的研究对于明确信息化投资成果,提供反馈信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整个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主要保证。
本文基于南京市千企升级计划的数据分析,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和特点。这对于完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
评价是指根据确定的目标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变为客观的定量数值或者主观效用的行为,可认为,评价就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的考核。企业信息化评价由于渗透性强的特点而变得复杂,在评价中只注重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还要看到由此而带来的企业创新力的提高,企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力在于其创新力。由此本文提出了由信息化水平、经济效果和创新力有机结合的企业信息化三维评价指标模型。三向量的合量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的效果,是综合评价的依据,在每一维度下又有相应的二级指标。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
企业信息化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本文依据所要处理的数据特点将采用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信息化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分析
(一)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
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矩阵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综合评价,上述指标体系中每一要素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对给出的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在讨论n个因素中每个因素在整体中各占多大比重时,将定性说明其中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对总体而言的重要性程度的语言量化,引入函数 f(x,y):
本文在处理数据时,将直接对所有二级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并分析计算结果,由于一级因素因素集较小,不予单独计算。
(二)数据的处理及结果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南京市千企升级计划,经过对一千家企业的销售收入的比较,把一千家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000 5000万,第二类是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 1亿,第三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 10亿,至于年销售收入1000万以下和10亿以上的企业由于所占比例较小,不加以考虑。在这三类中分别随机选择10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多个二级指标,对这些二级指标分别用相应的数据来替代,具体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信息化投入/销售收入,信息化经济效益――销售利润率,企业升级规模速度――企业2012年销售目标收入/2010年销售收入,研发技改投资成本比重――(研发投入+技改投入)/销售收入,知识资产投入成本比重――人才培养与引进经费投入/销售收入。本文数据是基于2009年的企业数据,相应投入和销售收入都是2009年的值。
由以上数据处理方法可得如下结果,根据层次分析法获得权重矩阵为:
根据专家意见法得到评判矩阵,第一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000 5000万,第二类是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1亿,第三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10亿,其单因素评判矩阵分别为:
在权重矩阵和单因素评判矩阵可得的情况下,利用前面的计算公式: 可计算出综合评判矩阵,这里只给出第一类的情况,剩下的两类情况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来。
综合评判矩阵中每一行分别表示一种因素,共有六种因素;每一行有五列,分别表示五个评判等级,第一列等级最高,然后依次递减,最后一列等级最低。每行最大的数值表示该行所代表的因素所处的等级,例如:第一类中的第二行表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 ,该行最大的数值为1.4452,所在位置为第三列,所以表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处于中等水平,类似的可以得出其它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等级水平。
将三类情况下的数据综合分析可得,规模小的企业其信息化水平的各个因素影响等级比较低,较低等级的数值要大于较高等级的数值;规模中等的企业的这种现象不是很明显,数值大小比较对称;规模大的企业正好与规模小的企业相反,其各因素的影响等级比较高,较高等级的数值要大于较低等级的数值。由此可以得出: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信息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比较明显,规模小的企业其信息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很明显。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分析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对数据的分析可清晰的看出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正向影响是很大的,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信息化作用程度具有相似性,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的过程中信息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信息化作用对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已经显得举足轻重,在当前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共识的大环境下,企业应着眼于使信息化支出在营收中所占比例最优,即以最少的信息化支出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效益最大化。企业在升级过程中要实现信息化,经济效益,创新竞争力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总效益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金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2]李宏艳,董军,杨善林.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6).
[3]唐志荣.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
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新经济时代企业价值能力的一种体现,是衡量港航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港航企业信息化向着智能化、集约化、突出协同应用和综合服务的趋势发展,并趋向于进一步的大规模应用。信息化水映的是一个综合体系,把人、组织、技术、应用及企业战略整体纳入考虑范围。综合评估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考察其对组织业务运作和管理的支持程度、对组织落实发展战略的支撑水平、信息化建设成效,切实反映信息化对组织的业务水平提升、管理效能提升所起到的作用,并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促进港航企业更好地转型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信息化评估基本思路
围广、技术要求高、考虑因素多,不仅要评价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程度,还需综合考虑被评估对象的业务体系、组织模式和管理特点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信息化评估体系。
具体评估时,可以根据评估目的和对象的不同选取不同的评估方法,一般需按照以下思路(见图1)进行:(1)明确信息化评估的目的和要求;(2)根据企业业务战略对信息化进行正确定位和认识;(3)评估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而不仅是事后评估;(4)根据不同的评估需求尽量选用成熟的参考框架;(5)分析信息化水平影响环境因素,充分考虑不同组织和条件下的差异性;(6)选择合适的评估技术方法,并适应信息化技术的要求,注重定量与定性评估的有机结合;(7)将评估与监管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动态监控和管理,然后以合适的形式展现评估结论。
2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2.1 设计原则
评估指标是评估模型的骨架。科学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是决定评估工作成败的关键。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务实性原则,强调与被评估对象业务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二是整体性原则,合理构造层次结构和指标数量,全面反映信息化建设各个方面;三是简明性原则,尽量选与目标关联最紧密的重要指标,与现有数据衔接,数量精炼、定义明确,便于采集;四是独立性原则,便于专家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2.2 指标体系构成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是信息化评估的首要工作,也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结合港航企业业务特点和信息化应用情况,将评估指标体系分为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业务支持、技术架构、管理与运营、应用绩效、可持续发展等5类。每类指标,根据评估要求再逐层细化建立二级指标(见图2)。
(1)业务支持。主要考察信息化是否能有效支持企业业务战略的发展,关键是从应用覆盖面、覆盖深度与广度、业务协同等方面,测度是否能满足业务应用和经营管理工作需求。
(2)技术架构。重点考察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状况,包括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和扩散)等方面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关键在于测度技术架构与业务体系的技术支撑能力。
(3)管理与运营。考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包括战略管理、组织、流程制度、运维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4)应用绩效。考察企业信息化的价值,衡量信息化组织贡献与影响,包括运行效率、管理效能、社会效益、节省费用、组织成长和知识创新等方面提升的响应能力情况。
(5)可持续发展。考察企业信息化保持平稳、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管理基础、资金投入水平、人才队伍保障和制度规范程度等方面内容。
3 信息化评估流程
(1)建立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建立方面,采用“层次清晰、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理念,充分反映被评估对象的业务与管理特点,遵循系统全面、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分层、分级的指标体系。
(2)选择评估模型。根据评估对象与评估目的的不同,在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估的基准,明确评估指标与基准的对应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
(3)确定指标权重。指标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本层指标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具体评估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和要求,分析指标的内涵与属性特征,选取主观或客观的赋权法,以确定指标权重。
(4)评估数据处理。评估数据是评估结果产生的源泉,有了评估数据才使得评估变得有意义。数据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两种,在应用评估模型C时通常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其中,定性数据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调查问卷法,如采用隶属度赋值方法,将定性指标分成几个档次,制定评分依据。定量数据的处理则按照指标的释义和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收集,然后进行无量纲处理,将定量指标原值转化为评估值。
(5)结果综合分析。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在评估中,体现技术效益和有形经济效益的指标,一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而体现社会效益和无形经济效益的指标,由于较难被量化,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进行考核。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客观、科学的评估。
4 应用与分析
模型”,将信息化能力分为启蒙级、基本级、适应级、规范级、战略级等5个评分等级。每项指标按评分区间从低到高依次为1~5分,如1分表示“启蒙级”,5分表示“战略级”等。每个评分等级都有相应的评价尺度和标准。
以企业信息化总体建设成效为依据,立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支撑与服务,通过实地调研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模式,从业务支持、技术架构、管理与运营、应用绩效、可持续发展等5个方面对其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采用直观、简明的雷达射线图进行展现(如图3)。
评估结果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总体水平达到规范级,未来在管理与运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以更好地适应港口转型发展的需要。
5 结 语
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港航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的测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要从被评估对象的业务体系分析入手,充分理解组织业务模式和管理特点,结合好评估的目的与要求,在评估综合分析中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形式直观反映综合评估结果。科学、客观地评估港航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助于港航企业梳理和认识自身信息化建设成效与差距,尤其在多个同类企业的比较分析中能相互借鉴与促进发展。然后,在此研究基础上选择同类型港航企业进行评估比较分析,给出综合性的评估结论,以促进信息化工作更有力地支撑和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显现出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手段用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乡镇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大型企业和城市中小型企业,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诸多影响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当中,尽快找到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瓶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的乡镇企业在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时,首先要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水平,然后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在企业现有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重点突破,这样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切入点的选择源于企业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定位和对信息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意愿强度。
一、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可以使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底推出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但是该体系主要是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进行设计的。由于乡镇企业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经营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因此设计面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1.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近几年国内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所加强,我们参照这些研究,结合北京市乡镇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的说明
由于乡镇企业在地域差异、信息获取渠道和能力、企业办公以及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在指标中对已经研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修改。乡镇企业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支持优惠政策的施行,农村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增加了环境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调整了部分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专家结果的基础上,辅之我们的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确定。确定权重时着重考虑了乡镇企业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长远的观点来对待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效益问题。
对指标1,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在信息化投入上不足,所以在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中仅比较占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能反映出该企业的投入情况。对指标2,把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这一指标的重点转移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计算车间等部门的一线工人人数。指标11和指标13同样以办公室人员为基数进行评价。对于指标6,由于企业进销存业务实现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也比开展ERP等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故增加了这一指标。对于指标15,由于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运转和库存周转的影响普遍较小,我们将其调整为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办公强度的降低,这样能更接近于乡镇企业的现实情况。在一级指标环境因素中,突出了政府支持力度的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北京市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是推动和促进调研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同一乡镇或临近地区类似规模的企业之间交流频繁,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彼此会互相影响。
我们用此指标体系对北京市远郊区的一个制造业乡镇企业进行了调研。分值一项是该企业不同层次多人调研结果的平均值。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得出该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数是37.15,数值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设计
1.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组成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意愿方向和意愿程度,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意愿调查指标的说明
我们根据征求意见的问卷结果和企业能自我解决的一些方面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由于外部环境的情况非企业能够解决,且多数属于不确定因素,在指标中未加入相关内容。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强度,故对未来一年内的预期进行意愿调查。意愿指标的权值参照评价指标设定并参考了调研数据平均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了经验调整。每项意愿的分值项是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经理进行意愿调查后得出的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
根据意愿指数计算公式:EIWI=∑PiWi 可以计算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指数。其中EIWI是企业信息化意愿指数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Wish Index,Pi是第i项指标的调查结果,Wi是第i项指标的权值。对计算出的意愿指数进行评定,依据表3。
对上面的制造业乡镇企业调查后,该企业的意愿指数是53.49,表明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属于中等强度。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切入点的研究
参考分值较高的意愿指标,可以确定企业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个工作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这些方向中找到比较适合企业情况又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对我们调研的某制造业乡镇企业,从其上面的意愿调查指标中分析出该企业具有强烈改进愿望的前七项指标(分值大于60),其结果如表4。
表中的权重A是意愿调查指标的权重,分值A是意愿调查的分值。权重B是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乘以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分值B是评价指标的分值。在“相关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只列出了相关指标中综合权重最大的一项。
在上表中,意愿指标“对IT应用技术人员的聘用”反映的意愿强度是第三位,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大,得分却很低。同时此指标分值的提高也会提高评价指标11和13的得分。调查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仅有一名兼职的信息技术员,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
意愿指标“对企业网站的投入”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第二位,同时对评价指标8、10和18也会产生影响。
对“仓储部门信息化的投入”、“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和“对销售部门信息化的投入”三项主要意愿指标,也需重点考虑。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的发展建议:从引入1~2名信息技术人员入手,定期开展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员工。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以建立库存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为企业近期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有所发展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评价调查和意愿调查,开始寻求新的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四、总结
如何在诸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找到着力点,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工作水平并取得实效是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本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把指标评价和企业意愿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一个乡镇企业为研究目标,为该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本文的研究目的也正是寻找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并为此提供一个制定解决方案的途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对分析方法进行调整,使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方案和建议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学军 施卫飞: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一、引言
旅游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旅游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信息资源配置,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旅游企业管理和决策等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人力资本、技术应用、交易成本、资源耗费、竞争能力及创新能力、协同效应等方面进行全面测量和度量,找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确定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及其效益状况。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而且是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尺度;不仅可以指导企业准确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的目的,而且可以引导企业正确制定信息化战略,保障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从旅游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信息化建设“导航”。 评价是为了决策,建立绩效评价制度,能够帮助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有效控制信息化活动的进程,全面掌握信息化的经营绩效,从而有助于信息化发展与旅游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协调统一。
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类企业,而对服务类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研究很少。本文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应用于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效结合,保证了模型的系统性和合理性,还能让决策人员运用其经验和判断能力。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即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得出评价结果。
二、构建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以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为基础的评价框架,将罗伯特・卡普兰创建的IT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工具。平衡计分卡包含财务指标,同时以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及组织创新和改善活动等业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补充。IT平衡计分卡是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从信息化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出发,将信息技术与业务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进行关联而得出的。IT平衡计分卡的构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IT价值贡献视角:主要反映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即IT投资对企业的综合影响,IT是否达到了企业的预期,以及是否带来了预期的财务收益。基于该视角,本文设计了“财务”指标。
2.IT用户满意度视角:主要反映企业创造价值和差异化的战略,体现了旅游企业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客户视角要从质量、服务等方面考察企业的表现。只有了解并满足了客户需求,旅游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增长的经济源泉。本文还将旅游企业的内部员工纳入了用户的范畴。基于该视角,本文设计了“用户”指标。
3.IT内部过程视角:内部过程是指旅游企业从输入客户需求到公司创造出对客户有价值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是旅游企业改善经营业绩的重点。在评价IT内部过程时,主要考虑用于支持主要过程改进的IT资源是否充分、基础设施是否为业务需要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以及企业IT基础设施体系是否得到了维护等。基于该视角,本文设计了“信息化应用”指标。
4.IT学习与革新视角:考评旅游企业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情况。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里,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决定公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评价时,主要考虑是否为员工提供了适当的培训、是否追踪对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新技术的动态。基于该视角,本文设计了“战略与发展”指标。
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构成及指标解释参见表1。
三、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的判断数据,形成判断矩阵。对每个判断矩阵A,按特征方程,其中,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求出归一化的单排序权重向量W,若每个n阶矩阵相应的一致性比例,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则认为该判断矩阵有可接受的一致性。层次单排序之后,进行层次总排序。经过计算后得到表2所示的指标权重及排序。
为了得到更加精确的评价结果,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之上,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模糊AHP模型。模糊AHP模型由因素集、权重集、评语集和模糊关系运算构成,构成及运算如下:
因素集:一个由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集合。
权重集:一个表示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重要程度的集合。用表示,其中,。
评语集:一个表示评价目标优劣程度的集合,针对各个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权重,采取综合打分定级的方法。
模糊关系用模糊评价矩阵R来表示:
矩阵中表示对第k个单位第i个评价指标作出的第j级评语隶属度。隶属度的具体求法:根据模型初始化的实际情况,定出考核跨度,取出考核跨度内的数据,作为第k个单位考核数据,整理后得到第i个评价指标有个级评语, 个级评语,…,个级评语,对,有。
利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得到等级模糊子集,如果,则采用归一化方法得到,其中。
分数集是一个列向量,表示第j级评语的分数,以100分为满分,可得。
最终评价结果或是一个实数,它反映了由等级模糊子集B(B‘)和分数集F所带来的综合信息。
应用该模型的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直接使用前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集,记作矩阵:
第二步:设定评语等级为5,分数集记作,对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打分;
第三步:应用模糊AHP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B‘;
第四步:最后根据得到评价结果。
四、实例研究
应用已建立的模糊AHP模型,对我国CYTS、CTS两家典型的旅游企业进行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其中,CYTS的计算结果为:
CTS的计算结果为:
从得分统计表粗略地来看,CYTS的“网络安全措施应用率”得分最高,得分偏低的是“培训”。专家打分的指标中,“企业网站水平”得分很高,CYTS是我国最早开展电子商务的旅游企业,具有较强的网站个性化能力和旅游电子商务应用;得分比较高的是“基础建设水平”、“信息化战略地位”。CTS得分最高的指标是“财务收益”,得分比较高的是“企业网站水平”, CTS是继CYTS之后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其网站功能较全面,近期还会推出新版的网站;得分偏低的是“信息化战略地位”。CYTS和CTS均为我国大型国际旅游企业,规模和实力均位于行业前列,信息化水平在旅游企业行业也处于较高水平。从应用模糊AHP模型得到的评价结果来看,二者的信息化水平有一定的差别,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
两家旅游企业信息化的相似点:网站水平很高;基础建设水平比较高,说明这两家旅游企业较早地意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做了大量的硬件投入;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较高,先后投资建立了业务处理系统,基本覆盖了传统旅游企业的业务;两家旅游企业均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化部门,负责信息化规划的制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这在同类企业中是比较少见的,小型旅游企业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设立了正式网络管理员的职位;两家旅游企业都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五、结语
通过基于模糊AHP方法的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以及典型旅游企业的实例研究,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加强旅游企业参与信息化进程的意识;从旅游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信息化战略;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进行信息化建设;设立专门的信息部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并特别提出要将物流信息化列为重点建设工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
但是物流信息化是个新生事物,而且投资较大,这样特定物流信息系统的引入在企业的实施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发现必须重视信息化带来的效益的同时,,企业物流信息化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所以,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实用、简单、有效的评价体系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评价。所以企业有必要对于特定物流信息系统的绩效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绩效,第一,可以帮助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即降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第二,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帮助企业将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使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良好的收益;第三,可以加强企业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和过程控制,帮助企业了解信息化项目的基本情况,发现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从而降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达到收益最大化。
一、平衡计分卡简介
1.平衡计分卡概述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它是由Robert. Kaplan(美)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组织总裁David. Norton(美)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企业管理业绩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可以把组织的战略与实施的过程相联系,把组织当前的业绩与未来的业绩相联系。平衡记分卡从四个方面构建组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这四个方面的相关指标通过相互的因果关系密切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考核体系。通过全面的衡量框架,平衡计分卡帮助组织分析哪些是完成组织使命的关键因素,哪些是评价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的指标,促使组织员工明确目标和达到目标。
2.平衡计分卡的框架体系
(1)从财务维度来说,平衡计分卡的财务指标能有效衡量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
(2)从客户维度看,现在市场多是买方市场,只有满足顾客的需求,组织才能生存获利。因此组织应该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进行经营。
(3)从内部流程维度来看,一个组织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
(4)学习与成长维度,企业应关注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的问题。这四个业务角度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为了提高财务绩效以达到出资人满意,组织必须要有良好的盈利能力,所以组织要关注顾客;为了获取顾客的青睐,组织必须改善内部流程,以获得竞争优势;为了提高内部运营能力,组织的员工必须不断学习与发展。
二、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1)平衡计分卡与物流信息化的战略规划。首先分析组织环境,明确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会与威胁,找出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具有较大影响的现实或潜在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物流信息化的战略。(2)平衡计分卡与物流信息化的实施。平衡计分卡通过物流信息化的战略的实施,把执行的“责任机制”在组织内部逐层地进行了传递,以保障组织所有员工保持高度协同与匹配。(3)平衡计分卡与企业信息化效果评估。通过建立评估标准,平衡计分卡引导出包括财务、客户、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在内的战略目标在各个结点的实施标准,实现短期与长期相结合、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使得标准客观、公正、完全。并通过检查进行监控、分析,评估的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战略实施的状态。(4)平衡计分卡与战略修正。当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执行与计划出现不一致,或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制定的假设的前提发生重大变化后,就需要组织及时地修正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
2.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1)平衡计分卡适应企业物流信息化目标多元化的特点。一般企业活动涉及短期经济效益,而企业物流信息化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并重,传统绩效评价方法对多元化目标管理十分困难,容易出现低效和失衡的情况。平衡计分卡强调物流信息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作用及企业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平衡。
(2)平衡计分卡适应企业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企业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成果具有长期性和抽象性,定量评估困难。传统的绩效评估存在着绩效评估方法定性有余、定量不足的问题。平衡计分卡通过战略分解,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制定,赋予每个指标相应的分值,对各个指标值进行加权得分确定组织和个人的绩效,从其具体技术层面彰显了它在科研机构绩效评估时进行定量分析的优势。
三、通过平衡计分卡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1.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指标。物流企业信息化的财务指标能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本文主要选取了四个财务指标,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资金运转效率、信息化资金投入比重、库存资金占用率。
(2)客户指标。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业绩和持续发展。客户满意度还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客户忠诚度。本文选取的客户指标主要有客户保持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客户利润率。
(3)内部流程指标。内部流程对于实现企业财务方面和顾客方面的目标起了关键的作用。本文选取的内部流程主要有库存周转率、准时送达率、订单处理准确率、货物差错率。
(4)学习与成长。学习与成长指标主要评价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其衡量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长期效益的情况。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和学习,才能为客户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表1 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模型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又称为系统层次发现法,是1970年由著名运筹学家T.L. Sat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半定性分析方法,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可以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叫做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2.层次模型的构建
表2 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层次模型的构建
3.层次模型指标的权重分析
全部数据来自于对高校专家的问卷调查。笔者将指标体系按层次结构编制成9阶度问卷(表2),对高校企业信息化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就各指标对其上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打分。
表3 9阶标度的含义
共发放问卷12张,回收11张,其中11张有效。经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矩阵。使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各指标相对于其上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即权重);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主因素层
X=(0.15,0.20,0.35,0.30)
子因素层
X1=(0.1,0.2,0.2,0.2,0.1,0.1,0.1)
X2=(0.4,0.3,0.2,0.1),
X3=(0.3,0.3,0.3,01),
X4=(0.30,0.25,0.2,0.25)
4.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评价
建立评语集V={很好,较好,一般,差,很差},对应分数分别为(9,7,5,3,1)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征询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相关方的意见,比如员工、客户等等,对子因素层进行打分,取调查对象打分的平均值,与之前所得权重值相乘并进行加和。这样得到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总的综合评价值,以及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各个方面的绩效评价。
五、研究总结
本文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四维的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四个方面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体系的构建从平衡的思想出发采用财务与非财务分析相结合、短期与长期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弥补了现有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单一主体评价、偏重财务方面评价的不足。
本文通过使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的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了有关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指标的权重确定问题。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能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量化处理不确定的数据,并通过实体化的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不足和展望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而建立的,具体指标的提取上可能不够全面、准确。评价指标体系应在企业中反复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更加深入的分析、论证,不断调整和完善。
文章中所采用的AHP层次分析法虽然其脉络清晰,计算方法简单,但其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存在客观性不足的缺陷,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这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彭禄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治理机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01)
[2]员巧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对企业逆向物流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2009(04)
[3]阮珂.物流中心绩效管理中信息系统的作用[J]. 现代商业,2008(29)
[4]吴义生.一种新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信息系统集成方法[J]. 物流技术,2007(10)
[5]龚凤美.物流信息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