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5: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项目实例探讨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给排水设计要点,期望在技术上予以建筑小区的海绵改造支持。
1项目概况
某老旧建筑小区占地面积为2.2hm2,为海绵城市改造类项目。小区有3栋办公楼、1个停车场、3片绿地,现状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经加权平均计算为0.85。降雨极易形成较大的地表径流。其现状如下。(1)绿化品质差。该小区共有46处绿化区域,绿化总面积为0.66hm2,绿化率为30%。小区内的乔木类植株成长较好,能够很好地覆盖区域内的道路设施。但是在小区绿化中仍然有8处区域存在土壤板结的问题,植株在其上难以生长,因此产生了黄土的问题。另有10处区域的小型灌木或地被植物的成长存在不足,有草木枯死或是植株种类搭配不合理的问题。在黄土的区域中,有3处还存在生活垃圾堆积的问题,并且受限于小区内的绿化管理不足,小区绿化区域内存在杂草丰茂、景观效果较差的问题[1-2]。(2)管网排水能力不足。实地踏勘发现,小区雨水口的管理维护存在严重不足,雨水口内部有较多垃圾与杂物堆积,且部分小区雨水口标高比当前的道路高,会阻碍雨水的收集排放。进一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发现,该小区还存在排水管网雨污合流问题。小区的雨水管管径为DN300~DN400,设计雨水重现期为1年,在遇到较强降雨条件时经常超负荷运行,易造成积水[3-4]。
2海绵城市改造方案
2.1设计思路
结合小区现况,通过海绵化改造,因地制宜地改造小区道路、绿化,对雨水径流进行路径调整,保障小区水环境的合理分布。对于部分屋面与道路雨水,首先将其引入绿地,再经由绿地内布置的溢流雨水口流入排水管网中。对于地面雨水,部分由雨水口直接流入排水管网中,而另一部分则由下沉绿地下渗和滞蓄。此外,对于绿地雨水,对于标准内的雨水可以由下沉绿地下渗和滞蓄,而超过限度的雨水则是由溢流雨水口溢流至排水管网。
2.2道路设计
人行道与活动广场等区域采取透水砖铺装,可以促进雨水的下渗,有效地降低地面径流的数量,也能够对地下水资源起到补充作用。对于原先小区内机动车道的裂缝、凹陷问题,在其上增加沥青混凝土进行改善,设计预计需要铺设2922.15m2的沥青混凝土。
2.3绿化设计
小区的绿地普遍高于道路,因而使用开口立缘石与植草沟结合的方式,将路面雨水引入下凹绿地之中以实现积蓄雨水的效果。在小区建筑物的周边均分布有一定的绿化区域,因此可以对这部分区域进行改造,建设下凹绿地以实现对于屋顶雨水的积蓄效果,并通过在下沉绿地适当位置设置的溢流雨水口接入现状雨水管网[5]。为使雨水径流迅速流入调蓄设施之中,就需要采用开口立缘石来引导雨水流入下凹绿地之中。并且在立缘石的开口处也可以积蓄设置植草沟,从而使雨水的流动更加高效。开口可设置成圆形、方形、半圆弧形等样式[6-7]。植草沟则是由植被、换填土(渗透性较好的种植土)、砾石层、透水土工布与基层由上到下组成。
2.4管网模型
通过建立海绵设计方案管网模型,将网络数据导入InfoworksICM软件中。雨水管定义为管渠,溢流井定义为节点,并按照排水管网相关参数设置要求进行设置。在软件中形成的小区管网概化整体平面布局,进行总体计算和分析。
3海绵改造方案效果
3.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比
在小区的海绵改造方案中,使用了多种海绵技术手段,如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改造前后的变化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改造前,小区有49.2%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而接受改造后,其控制率增加到了72.4%。这意味着海绵改造不仅实现了设计指标要求,还对小区内的地表径流量实现了较好的控制。
3.2积水深度对比
不同重现期改造前后积水深度对比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在接受海绵改造之后,小区内的积水分布存在很大的变化,其位置与深度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在改造前,小区在不同的设计降雨重现期内的积水多产生于市政道路和本小区道路区域,而海绵改造完成以后,小区的积水的分布则是变为了市政道路和本小区雨水花园和植草沟等区域[8-9]。如图1所示,在2年设计降雨重现期时,改造后的市政道路与小区内雨水花园的最大积水深度相较于改造前的道路积水分别有9.4cm与1cm的减少量,并且其随着设计降雨重现期的延长,其积水深度的减少量还会进一步增大,这意味着改造给小区的积水分布有很好的优化效果[10]。
3.3管网排水能力对比
通过对管网排水能力进行的模拟分析可以发现,经过海绵改造以后的研究区排水管网节点溢流数量有很大的变化。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研究区节点溢流数量前后对比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改造,出现溢流的雨水管段数量明显减少,该方案可有效控制小区内部雨水,缓解市政雨水管道压力。
4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某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进行设计分析,以此探究建筑小区海绵改造的效果研究。建设海绵城市需要根据建筑小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化的低影响雨水开发设施,还要与城市建设规划进行充分对应,达到经济性的要求,进而保证城市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达到高质量、经济性、高效益的目的,促进建筑小区雨水开发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设计时应先掌握各种影响海绵城市效果的因素,实现优质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士文,林俊雄,祁锋,等.基于系统思维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法探索与实践[J].净水技术,2021,40(6):147-153.
[2]冯磊,徐得潜.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21,41(3):193-199+217.
[3]王贵南,周飞祥.建筑小区类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研究[J].给水排水,2020,56(12):88-92.
[4]陆平.住宅小区海绵化改造工程分部分项划分探讨[J].福建建筑,2020(3):79-82.
[5]李松良,刘荣荣,宋志雄.海绵城市建设对策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江苏建筑,2020(1):41-43.
[6]袁佳佳,宋聚生,董文艺.面向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小区雨水设计策略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4):62.
[7]郑丽丽,李静,张春嘉,等.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项目建成效果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某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44(11):20-24.
[8]宣梦茹.老旧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难点与措施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33):225.
安然度过暴雨袭击
2016年7月24日晚,一次特大暴雨袭击了西安市区,造成部分地段交通瘫痪,一些区域积水严重,大量车辆被浸泡在水中。而地处西安近郊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也出现短时暴雨,2小时内雨量接近40毫米。但在试点地区的秦皇大道、同德佳苑、西部云谷、总部经济园等实施了“海绵建设”的地块均未出现积水内涝现象。在早前6月23日的另一场暴雨袭击中,沣西新城在雨水径流总量及峰流量值控制方面也表现良好。
记者从陕西省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中心实时监测数据看到,在7月24日雨量最大的19时40分至20时50分,沣西新城所在区域的“液位”监测指标显示平稳,未出现短时强降雨引发的“波峰”“波谷”,这表明地表雨水被良好吸收。
在径流水质调控方面,受测点水体外观清澈,实测显示出流悬浮颗粒物(SS)污染负荷削减率达85%以上。而在沣西新城“海绵城市”中心绿廊,记者看到,这里用于存蓄雨水的池塘里莲花绽放、水草丰茂,每到傍晚都有大量群众在此消暑纳凉,“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凸显。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表示,“海绵城市”就是要把大概率的小降雨留下来,把小概率的大降雨控制住,解决好城市建设中安全防御和生态保育“一体两面”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消除暴雨带来的内涝隐忧,“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据测算,沣西新城每年大约有8000万立方米降雨量,雨水综合利用体系全面建成后可收集利用率将达到50%,直接经济效益每年约1.5亿元。而在市政道路项目改造中增加的防水混凝土墙每延米的造价为800元,增加造价仅为道路总价的1%。
2015年4月,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获批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入选者,目前其已累计实施居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利防洪、滩面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各类建设项目33项。同时,构建起包括建筑小区、市政道路、景观绿地及中央雨洪(中心绿廊)在内的四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有效防止了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城市痼疾。
“盆存留”立体化设计
探索治涝用水新模式
沣西新城海绵办常务副主任、海绵城市技术中心主任邓朝显告诉记者,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科学设计,沣西新城将原来的大广场、硬质路面等分解成一块块“小海绵”,扩大盛水的“盆”;再通过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分步、分阶段“存”住水分;最后,通过各种调蓄、集水设施,把各源头雨水收集起来,“留”待利用,形成了立体化的“盆存留”治涝用水新模式。
第一步是扩大盛水的“盆”。西咸新区地处西北,属于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对此,设计人员通过将城市“摊大饼”分解为城市“微循环”,把地面“大水泥盖子”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海绵”,扩大涵养水源的“盆”。
然后是分步骤“存”住水。通过透水铺装、凹式绿地、生态树池等措施,雨水被最大限度地存下来。在秦皇大道记者看到,路面原有的雨水篦子被改为侧向的雨水收集口,雨水通过“收水口”进入道路绿化带,后经凹式绿地、生物滞留槽、砾石层、盲管等设施后,85%的路面雨水会被“存”下来。
最后是“留”水待利用。总长6.8公里的中心绿廊是沣西新城四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核心部分,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及景观绿地内的富余雨水最后都将输送至中心绿廊进行集中留存,必要时这些雨水将被再次利用。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总规划师李肇娥表示,通过不断探索和先行先试,沣西新城已经逐步形成包括修复新区内所有的河湖水系、保育新区内原有的绿色生态本底、建构城市内部绿网格局等多个层次的“海绵体”,为雨水在城市内部顺畅迁徙提供了路径。
大范围系统性建设
仍需迈过“三道坎”
自2015年4月起,住建部等三部委先后分两批次将共计30个城市纳入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长远来看,海绵城市在我国进行系统性建设还需迈过“三道坎”:
首先,制定行业标准仍需探索。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国内海绵城市建设还没有形成“可复制”的设计方案、施工标准和验收方案,各地区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记者了解到,住建部曾于2014年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并提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的系统治理思路。但各地由于治理目标多样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免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情况摸索更为具体可行的技术标准。
其次,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公益性项目需政策引导。技术门槛高、资金回笼慢,加上后期设施维护费用大、长期风险状况不确定等因素是促使企业投资者“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西咸新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区涉及项目58个,其中由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为45个,占比超过77%,PPP投资项目则为4个,占比不到7%,而社会投资项目只有9个。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央财政给予各试点城市每年4亿元至6亿元专项资金补助,但相比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巨额投入,财政补助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对此,不少试点地区正在积极探索相关解决办法。利用“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则通过共建项目公司、捆绑优质项目、配备资源、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调动市场力量参与建设。同时,也有专家建议,只有通过政策兜底保障相关企业利益,才能打消企业“想而不敢”的顾虑。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海绵城市”的提出及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5年的56.1%,年均提高1.03个百分点。这种压缩型的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化石能源大量消耗和温室气体急剧排放,全球气温增高,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早在十年前,中外学术界对由于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城市洪涝问题于以高度关注,随后提出了城市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低碳城市”、“韧性(弹性)城市”等概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体一样具有吸水、蓄水、释水的能力。因此也可以称作是“水弹性城市”。面对过去城镇发展基础设施欠账。以及日益严峻的环境变化,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提高城市质量、减少城市水患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4月国家启动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以来,目前全国共有数十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从项目进展状r来看,这些试点项目都经受住了今年城市洪涝的考验。一些建成的海绵城市示范区,水患大为降低,减少了城市居民生命与财产损失。但由于试点面积小、试点城市少,今年雨季全国城市洪涝情况依然严峻,一些城市,包括试点城市,因洪涝造成交通瘫痪、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据统计,目前全国600余座城市。有一半左右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洪涝影响。每逢雨季,洪涝问题就成为市民与城市管理者的心腹之患,这也说明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若按照现有建设速度,今后几年城市洪涝仍将无法避免。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科学地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城市洪涝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是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事实上,我国古代就有疏浚河渠胜于建造堤坝的成功治水案例。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千百年来被视为治水的成功典范。浙江丽水莲都区的通济渠是世界最早的水渠立交桥。近些年来,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也有许多成功案例,如天津的中新生态城就是其中的典型。
国际建设经验表明,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水系。以及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两者有机结合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德国柏林、瑞士在过去百余年时间内,修建了完善的地下水道,同时利用城市河道、湖泊、绿地形成完整的人工自然排水体系。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降水充沛。建立了从房屋到路面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通过河流和蓄水池及时疏浚城市降水。美国洛杉矶处理城市洪水。主要采取人工沟渠方式直接泄洪到海洋,方法比较简洁,但也造成较大的水资源浪费。
我国“海棉城市”的建设路径与推进措施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中后期阶段,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同时进行。两者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难度不同、路径各异。对于现有建成区,要结合屋顶绿化,建立水循环系统,做好雨污分流系统。屋顶雨水要导入小区绿地或沟渠,防止雨水漫流。小区绿地在地势上要略低于路面,以增强其吸水、蓄水能力。充分利用道路两侧树木根基的吸水、渗水能力,以河卵石或大孔隙材料作为树木根部防护基质,加大路面排水能力。对于地势较低的路面两侧应建立统一的排水暗渠,形成以城市道路为骨架,渗水砖-下沉绿地-湿地-湖泊-河流(沟渠)构成的城市地表排水系统。对于新城新区,选址要划分好区域主体功能区,按照城市建设的“三区四线”,科学合理布局。应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生态水系,道路与建成区应尽可能避开洪泛区。河道两侧一定范围要留出缓坡地,做好绿化,平时作为河道两侧绿化地和亲水空间,雨季作为泄洪渠。可将城市低洼地区作为湿地保护起来,也可以作为城市公园,雨季作为城市泄洪区。要充分利用城市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存、净化功能。具体而言,海绵城市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划必须先行。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源头,要根据城市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特点。科学布局城市功能。城市各功能区要与城市建筑群结构、人口密度、抵御城市灾害的能力相匹配。城市地下排水设施能力要与地表积水状况相适应。城市建成区切勿侵占城市水域空间,要实现“退城还水”。新建区域必须严格执行“三区四线”规划。
二是要与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海绵城市不仅可以吸纳降水补给地下水。为城市储备水源、防治洪涝灾害,同时可以缓解因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城市地下漏斗,保证城市地基安全。海绵城市建设应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摆正了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位置,城市作为人工自然有机体的本质功能才有可能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可与综合地下管廊建设相结合。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城市泄洪排涝设施建设,但随着气候变化、城市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显著,积水面积增大,加之建成区硬化,易于形成城市洪涝。因此,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但海绵城市建设切忌把城市地下挖空,形成地下河,这样将会导致城市塌陷。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可与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同步进行。要将给排水、道路、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环保、防灾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实做好,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同步性、可持续性和可监控性。
2016年度衡水市社科联课题:衡水市城市营销战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011)
1 我国城市生态营销现状
生态营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市场营销观念的新发展,又是应全球对环境恶化日益关切发展出来的一种营销重点和技术操作,其焦点是如何能更加顾及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截至2011年底,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有230多个,所占比重在80%以上;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有130多个,所占比重接近50%。综观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大致可概括为六类示范性生态城市,即景观休闲型城市、绿色产业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和绿色消费型城市。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与国际上的生态城市相比,我国的生态城市的建设远达不到国际标准,建设成效有限。
2 衡水市发展现状
衡水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首都经济圈的“1+9+3”计划京南区。京九铁路、石德铁路、邯黄铁路、石济高铁、京九高铁、石津城际高速铁路、衡潢铁路、朔黄支线 八条铁路或规划铁路途经衡水,被社会经济学家先生称为“黄金十字交叉处”。
衡水市地处河北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海拔高度12米~30米。境内河流较多,由于河流泛滥和改道,沉积物交错分布,形成许多缓岗、微斜平地和低洼地。缓岗为古河道遗留下来的自然堤,一般沿古河道呈带状分布,比附近地面相对高出1米-3.5米。微斜平地分布最广,是缓岗向洼地过渡的地貌单元。洼地分布也很多,仅万亩以上大型洼地就有46个。
衡水市近几年大力治理生态环境,投入大量的资源改造、美化、宣传衡水湖,坚持高标准规划、市场化运营、精细化管理,不嗤晟瞥鞘泄δ埽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城市环境。
3 衡水市SWOT分析
结合全国城市生态营销发展现状与衡水市的基本情况,综合分析一下衡水市在进行生态营销发展中存在的自身优势与不足,以及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1.衡水市的自身优势(S)
首先,衡水市地处河北冲积平原,拥有河北省第二大淡水湖――衡水湖这一发展生态营销的自然资源;
第二,衡水市几乎没有大型的重工业企业,基本上属于一个农业大市;
第三,衡水市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首都经济圈的“1+9+3”计划京南区。京九铁路、石德铁路、邯黄铁路、石济高铁、京九高铁、石津城际高速铁路、衡潢铁路、朔黄支线 八条铁路或规划铁路途经衡水,被社会经济学家先生称为“黄金十字交叉处”。
2.衡水市的自身劣势(W)
首先,衡水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河北省地级市的国民生产总值排行榜上,处于末位;
第二,衡水市在全国的知名度比较低,甚至不如“衡水老白干”的名气大;
第三,衡水市近几年雾霾比较严重,环境治理压力较大。
3.衡水市面临的机会(O)
衡水市面临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由此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为衡水绿色崛起、跨越赶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4.衡水市面临的威胁(T)
衡水市属于欠发达城市,全国各地的同类城市都在搞生态发展,这会给衡水带来很大的竞争威胁。
4 衡水市生态营销发展战略
(一)衡水市生态营销发展战略定位
衡水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新城市,衡水市应该抓住自身的特点,依托衡水湖这一个天然的生态发展战略基地,走拥有自己特色的生态营销战略发展之路――构建“回归自然、度假休闲、寻回童真”的营销发展思路,树立让光顾衡水的公众心目中,认定能在衡水“回归自然、寻回童真”。
(二)衡水生态营销发展战略思路
1.构建生态系统,突出自然气息
衡水市没有大型的重工业企业,确拥有河北省第二大淡水湖――衡水湖这一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衡水市可以利用自己的这一独特优势,构建一个自然之城,让衡水市处处充满自然气息,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统筹规划建设城乡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消防、人防、防洪、抗震等城乡综合防灾体系。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积极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建设。
2.打造田园氛围,吸引休闲度假
衡水市正在围绕衡水湖打造一系列的美丽乡村,让人们可以在这里休闲度假,找寻田园生活的意境。围绕衡水湖,打造一系列乡村气息浓厚的农家小院,让久住高压力、快节奏、汽油味城市都市人在这里寻回自己的童年,过一过失去已久的田园生活。衡水湖现在处在衡水市中心位置,在冀州区、桃城区和滨湖新区中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很便利,衡水湖周边有相当一部分原有村落,只要对该村中的闲置农房进行相应的统一标准的改造,就可以打造成新颖的农家小院,为推出田园气息打基础。
3.建设旅游环境,寻回童真乐园
衡水市属于一个农业大市,没有太多的重工业,很多的农村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正因为这些先决条件,衡水市可以在广大农村,构建一系列帮助70后、80后、90初年代的人群寻回童年味道的旅游、度假、娱乐环境。做好这项工程,既可以打造衡水的特色,还可以促进农村脱贫致富。
综上所述,搞好衡水市生态营销战略发展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千秋万代基业,这就需要我们衡水人和关心衡水发展的人们共同努力,为建设好美丽衡水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1人行道施工前期工作
1.1科学选择原材料
好的原材料是道路建设的基础,不管运用多好的施工技术,如果原材料不合格就会导致整个施工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在人行道路原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要满足工程质量需求,其次原材料的透水性与排水性能上需具备较高标准。以往的人行道的原材料选择多为柏油或者比水泥较软的材料,在其透水性和排水性能上不能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所以,人行道铺设层次应为:第一层选择的是透水性能较强的碎石块;第二层进行铺设渗水土层,目的在于进行水中杂质的过滤;第三层选择使用20cm多的透水混凝土保障人行道路面的稳定性;第四层选择级配碎石;第五层是防渗土布工,以保障储水性能。
1.2挑选合适的施工队伍
优秀的施工队伍决定这整个工程的质量状况,选择技术娴熟的施工人员、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和选用高度负责的施工负责人等要素决定着一支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海绵城市建设对施工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每个环节的施工都需要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密切配合,施工负责人的严格把关,才能确保施工稳步推进,工程质量达到预期要求。
1.3图纸的研究工作
工程图纸的研究是施工初期最重要的事情,在施工之前应该讲图纸进行仔细的研究,将图纸上的每一个部分都研究透彻,不明了的地方要及时的提出来,然后将问题逐一解决掉,保障施工的过程中不出现差错,同时保障施工进度和施工的成本控制,因此施工前的图纸研究工作是尤为重要的。
1.4道路人行道透水性设计
首先人行道作为荷载较低的道路,在其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道板,在其基层稳固上加入透水性较好的混凝土进行铺砌,垫层可以考虑采用碎石。在不影响路基工作的同时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架设生态隔离层,并在人行道范围内加设30厘米左右的碎石沟渠,碎石沟的深度可以根据路基的工作区深度来界定,通过在人行道与路基底层的碎石渗水层能够保障雨水很好的渗流。
2施工方案
2.1人行道路床回填
2.1.1混合料的拌和
由于混合料的拌和一般都是场外集中作业,因此在拌和的过程中要控制好石灰的含量,因为石灰含量的多少对路基层的质量和路基强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路基要采用百分之六的灰土进行处理,还要对水量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在白天施工时含水量要高于一般含水量的一到两个百分点,保障能够及时的补充由于运输等原因所造成的水分流失。
2.1.2摊铺
摊铺工作开展之前首先要保障人行道上层湿润,可以通过对地基进行洒水等方法。在需要机械施工作业的时候,在施工同时要配合人工的整修。为了保障人行道的设计按照设计图纸的安排,对于松铺的厚度等问题要做到实时监控。
2.1.3碾压与找平
当摊铺长度超过一定面积,且混合料的含水量达到正常值的时候,应当即刻对结构层进行全面的碾压。使用压路机在保持匀速的状态下对路面进行静压,然后振动压路机先进行匀速弱震结束后进行强震碾压,最后以光轮压路机的静压收尾。
2.2人车隔离带施工
由于隔离带靠近车行道,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车行道结构层不做改动,并进行虚填到立沿位置。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图纸的设计,在挖掘机无法作业的情况时候可以采用先使用油锤破然后进行挖掘机工程作业。
2.3两侧人行道结构层施工
人行道两侧结构施工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道路的中心线控制桩,通过经纬仪来放出道路的边线,路缘石的内侧与道路边线一致,在曲线部分首先要根据图纸设计进行放样,以路缘石接缝处作为切点,从而保证线型圆顺,其次是进行路缘石的安装,一般采用的双线控制的手段,进行路缘石的安装,上内口线平直度与高程进行控制。根据线型的变化点改变立沿杆安装的位置,通常在路口分段进行安装,以避免对路缘石的整体切割,根据施工图纸的设计进行严格的安装控制,保障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问题,保证工程的质量。
3路面透水砖的选择及铺装施工
3.1路面透水砖的选择
路面透水砖的选择:路面铺设透水砖务必选用透水强、又透水性铺装系统的透水砖(或渗水砖)铺满。在满足人行道路使用与透水需求的原则上也为了能够与降低工程的成本,透水砖应选择300*300mm范围的产品,过小规格的产品会造成整体铺装的美观程度降低,对于透水砖的厚度应在50-60mm,透水率在5-10mm/s,这样就能保证,人行道在中到小雨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即下即干的效果。路面透水砖选择指标:选购铺设公共道路的透水砖对砖本身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选购透水砖的时候,可以从侧面观察砖面是否平整,是否出现粗细不均的针孔;同时,可敲击透水砖倾听声音是否清脆,声音越脆,表示透水砖的质地密度高,硬度较佳。必要情况,对透水砖进行专业建材强度及透水性进行测试,确保工程质量,延长道路整体使用年限。
3.2路面透水砖的铺装施工
(1)首先根据人行道设计图纸进行定位和高程标定,然后对基层表面进行复查,对不满足施工要求的地方进行整改;(2)根据标高以及中、边的挂线,以挂线作为铺砌的依据;(3)在进行人行道砖的铺砌之前,要先铺一层水泥砂浆进行调平,然后在进行透水砖的铺砌;(4)试拼和试排:在铺设前应当对每一块透水砖,按照方位和角度进行试拼。试拼后按照两个方向编号进行排列,然后按照编号排放。在正式的铺装前还要进行一次试排;(5)在砂浆的铺筑前期应当先按照水平线定出砂浆的虚铺厚度,并拉好十字线,在铺好之后通过刮大杠、拍实、并用抹子将其找平,砂浆的厚度应适当的高出水平线。
4注意事项
在人行道工程结束之后,我们要对人行道进行养护,养护期间3至5天内不得踩踏、10至15天内不得重车碾压;在施工及养护期间设置警示牌或横幅,告知行人们市政道路施工请绕行;人行道连片进行混凝土铺设安排在一天之内,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到、灌毕、捣实的过程不得超过一个小时。人行道的路缘石和路砖的铺设过程中,要注意施工的质量,保障雨水能够排出,还要保障路面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满足行人正常的使用。路砖的位置要稍高于路侧石,便于雨水能够尽快的排出,不会积水影响正常使用。
5结语
海绵城市中市政人行道施工水平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起着标志性作用,通过对海绵城市市政人行道施工把握来对其他项目施工起到启示与引导的作用,为海绵城市其他市政工程建设引入崭新的概念与新兴的技术,同时严格严谨的施工工艺也会在同行业中产生积极的带头作用,从而促进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杨梅 单位:商洛市市政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邹凌,刘小平.浅析某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中华民居,2011(11).
全力实施“五大工程”和“四大工程包”项目,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加快完善项目前期手续。实行代办制、领办制、即办制,组织各地对属地项目进行梳理和夯实,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共完成项目审批339项、核准36项、备案38项,节能审批324项。同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着力解决征拆、融资等关键难题,有力保证了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全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长春至珲春城际、靖宇至松江河铁路开通运营,长春至白城等6个在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长春至西巴彦花等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敦化至白河等项目正在加快前期工作。白城机场已竣工,长春龙嘉机场二期扩建完成航站楼桩基础工程,松原机场完成航站区土石方工程;延吉机场迁建等3个项目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同时,加快组织推进水利、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是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难题。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的沟通和衔接,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12.4亿元。积极协调国开行、农发行,已签约并已投放专项建设基金105.9亿元。清理国家存量资金5.4亿元,调整用于127个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制定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建立了PPP项目库,搭建了与金融机构对接平台。
四是加大重大项目谋划力度。共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05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56个。转化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66个。
五是加快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基本建成了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已试运行。
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
立足全省产业特点和优势,围绕调结构、促转型、增动力,精心谋划,加强引导,不断积蓄吉林省发展动能。
一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光电子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初步具备了中试规模的科研生产能力,吉林大学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签署了“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共建协议。“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印发了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起步发展。
二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9大重点产业行动计划、20个创新发展工程,全力推进阿达木单克隆抗体、连续法玄武岩纤维、无人机等100项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振兴发展,一汽大众年产百万台EA211发动机项目建成投产,奥迪Q工厂项目进展顺利,DY项目正式落户吉林市。积极推进生物质经济“十大工程”。
三是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增效。深入实施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十个重点领域,实施服务业十大重点工程、推动建设100个重大项目,组织服务业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制定相关基础工作,开展了调研、座谈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将于近期形成。
四是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快推进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哈达山水利枢纽、松原灌区等农林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稳步实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突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长春市和吉林市逐步建立了冬春蔬菜储备制度,极大地丰富了吉林省冬春蔬菜市场。
五是创业创新加快推进。出台了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政策统筹。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服、众筹等新支撑平台,支持长春摆渡创业工场、长春高新区原创驿站、辽源东北袜业大学生科技园等一批众创空间建设。在此引领下,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东中西三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编制完成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围绕构建“六大体系”,谋划了100个10亿元以上的“五大先导工程”重大项目,明确任务分工和推进措施;编制的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即将下发,重点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农业向规模优质高效转型、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服务业向现代集聚协同转型、城市向绿色智慧人文转型,着力构建五大高地,实现中部率先隆起;扎实推进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的十大工程及50个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二是积极推动城镇化改革试点。长春市、吉林市等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展顺利,抚松县、梨树县、林海镇列入国家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启动实施了奢岭镇、金珠镇等18个重点城镇扩权试点和东丰县、敦化市等5个生态城镇化试点。积极开展申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试点工作。吉林省获批成为全国唯一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省,获得国家资金支持10亿元,15个城市建成廊体25.67公里。白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各项工程已经启动。
三是扎实推进示范城镇建设。22个示范城镇共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社区29个,累计转移农业人口7.8万人,建成农业园区62个,建成工业园区24个,落户企业1384家,初步形成了“三集中、城乡双向一体化、就地城镇化、整体推进、引入战略投资者建设、产城融合发展、龙头企业带动”7种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的发展模式。
四是加强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全面启动了10个城区老工业区和30个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已搬迁改造城区老工业区重点企业100多户。长春热电一厂、晨鸣纸业等一批重点企业完成异地迁建,并同步实现转型升级。大成集团、轨道客车装备、冀东水泥等重点企业搬迁改造工程正在加快实施。
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并举
坚持“管住增量”与“化解存量”并举,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建立监管长效机制,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吉林省节能目标责任和减碳目标责任落实情况受到国家通报表扬。
一是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分解落实年度节能目标任务,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监管,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和能耗“对标”工作。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审核能源消费总量39.7万吨。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有效促进了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洮南市顺利通过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评审,延吉市、通榆县等2个县(市)列入国家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试点。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在榆树市选取5个村开展“生态能源村”试点建设。
三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吉林市、白城市顺利通过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评审。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保障。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禁塑令”。
四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吉林化工园区、长春经开区、延吉高新区等3个园区获得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批复。全面推进了吉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
五是启动实施生态移民试点。通榆县开展了向海保护区核心区边界划定,目前,正在编制核心区移民规划。
科学编制吉林省“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发展系统深入调研,汇集各方面力量,全力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一是加强前期课题研究。按照开门编规划的要求,委托国家知名研究院所和省内相关单位,完成了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对外开放、社会事业等59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完成了吉林省“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工作。
二是充分与国家对接。贯彻落实中央“十三五”规划编制理念,规划纲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穿始终。在框架和篇章结构上与国家基本一致。在指标设置上,吉林省设置了27个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全部按国家要求设置。
一、关于本次会议的主要收获
这次会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水利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水文会议。刘宁副部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2016年水文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形势任务,明确了“深化水文改革,全面提升水文服务支撑保障能力”的目标和任务,部署了2017年水文重点工作。刘宁副部长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论述深刻,目标明确,任务具体。部水文局分别就防汛抗旱水文测报、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水文监测改革及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大会交流发言特色鲜明、启发性强,集中反映了一年来水文工作实践经验与成果,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分组讨论发言踊跃、气氛热烈,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大家普遍认为,会议安排紧凑、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收获很大。
一是鼓舞了干劲,增强了信心。会议总结回顾了一年来的工作,各级水文部门以新时期中央治水工作方针为指引,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提升站网功能和监测能力、水文服务能力、行业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水文工作的良好开局。刘宁副部长在讲话中,从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2016年水文工作,成绩斐然、亮点纷呈,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这是一份凝聚了全国广大水文职工辛勤汗水的成绩单,是同志们共同奋斗的一份丰硕成果。去年全国遭遇了1998年以来最大洪涝灾害,与此同时各项建设项目快速推进,水文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大家经受了重大考验,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进一步鼓舞了干劲,增强了我们推进水文事业发展的信心。
二是提高了认识,厘清了思路。刘宁副部长的讲话围绕“深化水文改革,全面提升水文服务支撑保障能力”这个主题,从新时期治国理政新方略、水利发展新举措和防灾减灾新要求等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水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明确提出了统筹规划、改革创新、强化服务的水文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强调要科学谋划水文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作用,努力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御科学水平和支撑能力。大家一致认为,这些思路和要求,是对近年来水文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是对新时期水文发展理念的补充完善,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并全面贯彻到水文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是突出了重点,明确了任务。2017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做好今年的水文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刘宁副部长在讲话中对年度水文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强调要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水文测报工作、切实抓好水文项目建设管理、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努力拓展水文工作服务领域、认真抓好水文业务基础工作、切实加强行业党风廉政建设等六个方面重点工作。讲话既明确了全年工作的任务,又提出了全年工作的措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大家一致认为,这六个方面重点工作事关水文发展大局,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各地要按照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如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关于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对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我着重强调以下三点。
一要高度重视,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刘宁副部长的讲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文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及时做好传达学习。当前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水文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家一定要凝聚精气神,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把会议精神真正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会后,要及时向水利厅局党组及相关部门汇报好这次会议精神,引起水利厅局主要负责同志的高度重视,争取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组织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切实把这次会议的部署要求传达到基层水文单位,用这次会议精神统一全体水文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激励热情,鼓舞干劲,指导工作。
二要厘清思路,把握好水文改革发展方向。目前,各地水文发展还不均衡,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统筹规划,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各单位要对照刘宁副部长的讲话,总结经验、找准差距,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要结合会议精神,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厘清流域与区域水文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自觉担负起推进水文改革发展的历史责任。要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兼顾,按照“提升三方面能力、抓好六方面举措”的要求,开创性地谋划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切实将会议的各项部署和主要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好水文的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作用。
三要狠抓落实,完成好今年的目标任务。贯彻会议精神,最终体现在工作落实上。大家要按照刘宁副部长的部署要求,认真对照会议明确的今年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结合实际逐条逐项进行分解细化,谋划好2017年的重点工作。要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和实施方案,突出工作重点,细化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心无旁骛,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确保圆满完成今年水文工作的目标任务。
三、关于做好当前的几项工作
第一,全力做好水文预报测报工作
根据预测,今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可能呈现南涝北旱的不利局面,干旱灾害重于去年,部分流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登陆我国的台风强度偏强、影响偏重,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各地务必要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的观念,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一要抓好防汛检查。层层落实人员责任,抓紧修复水毁设施,补充完善测洪方案和各项测报措施。我局近期还要派出检查组赴各地开展防汛水文测报检查工作。二要加强值班监视。确保网络和信息畅通,确保重要水情监控及时,做到首报要快、核报要及时、信息关键要素全面准确,努力提高水文应急响应能力。三要加强预测预报。要严密监视暴雨洪水台风发展动态,加强预报会商,强化中小河流预警预报,及时水情预警信息。要进一步加强墒情、水库和新建中小河流水文测站信息报送,切实提高信息报送质量。要不断强化干旱综合评估分析,加强水资源供用水分析和江河来水中长期预测,为抗旱减灾和水资源配置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
一要抓紧做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项目建设收尾工作。还有部分建设进度滞后的单位,要加快项目实施,倒排建设工期,强化节点控制,务必于上半年全面完工并投入运行使用。要把验收工作作为今年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在年底前努力完成竣工验收,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成效。二要加快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的重要目标。按照项目总体部署和进度安排,今年要完成主体建设内容,任务十分繁重。各单位要统筹谋划,明确节点任务目标,严格落实基建程序,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推进实施项目,确保今年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三要抓好其他水文项目建设。按照工作计划,各流域机构要完成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站网年度建设任务,做好大江大河水文监测系统初步设计报告和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各地水文单位要切实实施好各类水文项目建设,按照年底前完成80%以上建设任务目标,积极落实建设条件,抓紧项目实施。要强化建设管理,加强对招标投标、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的监督,严格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四要加大水文援疆力度。各单位要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水文援疆工作的重大意义,要按照水文对口援助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不断推进水文援疆工作力度。各流域机构水文局要切实发挥牵头组织作用,加强与受援单位沟通对接,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对口援助省(市)水文单位要发挥自身特长,在人才培养、业务交流、技术扶持等方面继续加大援助力度;新疆水文单位要认真梳理援助需求,积极主动与对口援助单位协调对接,切实做好受援工作。
第三,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创新
一要大力推进理顺水文管理体制。水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是近年来我部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水文自身发展规律。各地要认真分析自身情况,加快推进完善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地市级水文机构,在此基础上实行双重管理工作。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首先从建立健全县级水文机构上取得突破,提升基层水文管理和服务能力。另外,也要积极谋划,提前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准备,要确保省级水文机构职能在改革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确保机构完整和人员稳定。二要加快推进水文监测改革。去年我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水文监测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做出了总体部署。各单位要将技术创新作为转变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质量、推进水文现代化的动力,大力推进水文监测改革。要结合水文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订本流域或区域水文监测改革方案,积极稳妥推进,不断提升水文监测服务能力。三要强化运行维护保障。近年来,水文测站大量增加,水文服务领域大幅拓展,水文测报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各单位要切实做好运行维护工作,确保水文设施良性运行。要多渠道积极落实运行维护经费,有条件的省区可参照云南、**等省做法,制定地方水文业务经费定额,合理测算运行维护经费,争取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水文运行良性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推动水文业务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推进用人用工方式改革,探索实践政府购买服务,要注重加强对购买服务队伍的技术培训,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保障服务工作的成果质量。
第四,进一步深化拓展水文服务领域
要按照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双控管理、全面推行河长制等新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水文工作定位,找准工作切入点,提出年度工作目标,拓宽水文服务领域。一要积极践行服务河长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是我国水治理体制和生态环境制度的重要创新,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水文部门要乘势而上,抓住发展机遇,主动发挥作用。要围绕河湖管理保护要求和河长制管理考核要求,大力推进水文水资源和水生态监测,建立健全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监测评价体系,积极开展河湖水文情势变化分析、河湖水环境水生态状况分析以及河湖健康评估工作,努力提升河长制管理科学水平。二要强化支撑落实双控管理。支撑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是全面深化水文服务的有力抓手。各地要围绕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加强行政区界主要断面监控,加强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监测分析,加强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评价,积极开展用水定额分析和单位用水量分析,提升水资源预测预警服务能力,为严格水资源节约保护管理考核提供技术支撑。三要不断推进城市水文工作。各地要按照《加快推进城市水文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深化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拓展城市水文工作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在城镇化发展、海绵城市建设中积极发挥水文的技术支撑作用。四要加强水文信息共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不仅要求提供更加准确、更加及时的实时监测信息,而且要求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综合分析成果。水文资料是国家基础信息,各级水文部门要切实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加快适应新时期不断增长的水文信息需求,更加有效地发挥好水文资料的公益作用。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互通有无、信息共享。要加快构建水文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努力提高水文公共服务能力。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加大水情、地下水、水资源等实时信息工作,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及时全面优质的水文信息服务。
第五,认真组织开展全国水文勘测工技能大赛
全国水文勘测工技能大赛是水文系统锻炼队伍、交流成果、展示技艺的传统品牌赛事,得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排在国家级二类竞赛的第一位。水利部于1992年举办了第一届大赛,在水文系统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广大水文勘测工自觉学习技术和锻炼技能的热情,培养出了一大批水文职业技术能手。当前,大赛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各地要组织广大职工学习技术、苦练技能,抓紧开展区域性竞赛活动,认真组织做好人才选拔工作,积极参加全国竞赛,争取得好的成绩。要通过竞赛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现代水文监测技术发展,能够掌握各类水文先进仪器设备应用的多层次、高素质的水文勘测工人才队伍,为水文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第六,要继续加强行业宣传工作
水文工作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减灾、突发水事件处置、严格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等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各地要高度重视水文宣传作用,加强行业宣传工作。要紧密围绕水文工作重点、亮点和难点,及时宣传水文工作发挥的作用和成效,改进宣传模式,强化宣传实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及时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的水文服务信息,扩大水文服务范围与影响力。当前,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基本建设完成,各地要及时推进项目建设成效总结评价和宣传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颁布10周年,各地要认真分析总结水文条例对水文事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与深远意义,积极做好水文条例的贯彻落实与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好宣传贯彻水文条例的有利时期,加强水文监测设施保护,提高水文作用地位,树立水文形象。要深刻领会依法治国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水文条例》,进一步加强水文法规体系建设,五个尚未出台地方水文法规的省份要加快推进立法进程,严格按照法规规章要求开展工作,将水文事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
Abstract:Beijing as the country's most developed metropolitan area has become the best place,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big urban disease" that need to be resolved urgently. According to the new national urbanization strategy ' s guidance to find the scientific method of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solve.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analyzes the Beijing "big urban diseases" of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causes, puts forward basic path of governance and overal sugges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 ; big urban disease ; government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8-35(6)
1 研究背景
北京作为国内最为发达的大都市地区已经进入了高度的城市化阶段,呈现为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社会建设稳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由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所引发的人口规模过度膨胀、交通拥堵持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突出、要素资源相对短缺的“大城市病”现象,严重困扰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因地制宜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进程中,北京已经进入了按照战略指引从根本上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历史时期,需要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全方位融入到治理的全过程,将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首善之区。
2 北京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涵
北京新型城镇化,既具有全国各大城市的共同特点,又具有其作为首善之区的独特之处。它是一种离心扩散的城镇化,即周边新城、重要城镇组团、小城镇,乃至农村地区将在配置更多优质公共资源的基础上承接由中心城区疏解出来的功能、产业、人口,解决由单中心城市形态所引发的各类矛盾。北京的新型城镇化是功能分区的城镇化,主体功能区化分下,根据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的类别,实现功能、产业、人口的差别化分区,形成空间优化、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北京的新型城镇化是包容发展的城镇化,城市对于乡村的包容将解决包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内的城乡一体化问题,本地对于外地的包容将在不突破城市发展的各种约束条件限制下,解决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北京的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满足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平衡发展。
3 北京“大城市病”的表现
3.1 人口膨胀与分布不均
虽然近年来北京制定和实施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对调控户籍人口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常住外来人口增长迅猛,常住人口总量不断攀升。1996-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由1259.4万人增长到2170.5万人,即20年间人口总量增长了911.1万人,年均增长45.56万人,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小型城市。2009年常住人口已达1860万人,超出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所确定的1800万人的规划目标。在常驻外来人口中,河北籍居民占据了最大的比例。此外,在传统服务业、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低端劳动力市场,还聚集了一定规模的外来流动人口。人口的空间分布无论在总量还是密度上,都呈同心圆式向外梯度递减的模式。从总量分布来看,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组成的中心城六区集中了超过一半的人口数量,而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是聚集外来人口的主要区域。从人口密度来看,由中心向外拓展的四类功能区逐步减小,特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密度已高达 23842人/平方公里,超过了东京、纽约、伦敦核心区的人口密度。过快的人口增长稀释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增量,对于城市建设和运营造成了很大压力。
3.2 交通拥堵持续加剧
2010年以来,北京采取了针对小客车的限购措施,但对缓解交通拥堵成效不大。2015年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61.9万辆,比2006年增长274.3万辆,10年间增长95.4%,如此之快的增速已经超出了道路面积的增速,加大了交通压力。从空间特征来看,交通拥堵区域性特征明显,重点集中在中心城区以内,特别是重要功能区、医院、中小学校、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周边道路。从时间特征来看,居住在中心城区以外的大量就业者早晚往返于工作地点和住宅区之间,“潮汐交通”现象明显,使道路拥堵呈现出早晚高峰的现象,给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3.3 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环境污染主要集中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力度,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与国家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区域性雾霾天气频发,已经逐渐成为春冬季节的常态,甚至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生产生活,危害了市民的身心健康。2014年空气中除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值达到国家标准外,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值分别为85.9、 56.7和115.8微克/立方米,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1.45倍、42%和65%。
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改善水环境质量已经刻不容缓。从地表水污染情况来看,境内河流的污染情况重点集中于下游河道,化学需氧量 (COD)、生化需氧量 (BOD)、氨氮(NH3―N)等污染物指标明显超标。北运河、清河、通惠河等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恶化,接近或已经成为劣五类水质。另外,劣五类水质湖泊水面面积呈上升趋势,昆明湖、团城湖、后海、前海等重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明显。城市地下水污染同样严重,浅层地下水四类、五类水质占平原面积50%,深层地下水四、五类水质占监测面积20%。
3.4 要素资源相对短缺
制约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集中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北京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特大城市,水资源短缺是多年来城市承载力的一块短板。2015年由于南水北调进京,水资源总量较2014年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此前年均用水缺口都在10亿m3以上;2014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94m3,远远低于人均1000m3标准的国际缺水警戒线。近年来,通过超采地下水等非常规措施缓解用水缺口,实现了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供需平衡,同时也造成了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从用水结构来看,城市用水量所占比重虽然明显上升,但是紧缺与浪费并存,河湖补给不足与河道断流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稀缺,是高度城市化阶段进一步实现城市增长的又一约束因素。北京土地面积为1.64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仅占38%,可开发建设面积为0.9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3%。伴随中心城区向周边地区“摊大饼”式圈层蔓延态势,城乡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过快,已经突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设定的2700平方公里的约束性指标。“十三五”时期北京在用地方面将“瘦身减量”,这会使未来市域内建设用地进一步趋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呈现出由中心向梯度递减的态势,在土地资源总体稀缺的情况下,各类产业功能区开发模式落后,分头出让,各自建设,土地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城市新区土地粗放利用明显,仍处于低密度扩张状态。
4 北京“大城市病”的原因
4.1 人口膨胀和分布不均的原因
人口过快增长与人口跨区域迁移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落差,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就业转移已经成为常态。北京作为首都集中了全国最为优质的公共资源,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就业岗位,这些都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容纳力,强化了外来人口进京发展的预期。如果从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来看,北京尚处于人口聚集的阶段,中心城区聚集效应的红利仍在延续,这也是世界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市域范围内的郊区新城规模总量与中心城区差距较大,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足、优质公共资源匮乏,都是造成疏解中心城区存量人口和吸纳增量人口不足的重要原因。从城市群空间结构来看,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内缺乏具有较高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二级城市,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没能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城市等级体系,难以成为截留进京人口的屏障。
4.2 交通拥堵的原因
交通拥堵的直接因素是交通供求的不平衡。虽然一直以来北京对交通基础设施保持了较高的投资比重,但是建设速度仍然跟不上日益增长的人流、物流对于交通需求的持续上升要求。早期的城市规划没有考虑到日后剧增的交通量,造成城市道路供给不足,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较低。其中,以“环路+放射线”所组成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中,次干路与支路、连接环线的快速道路建设不足,这些都使在主干路和快速路集中的大量车流不能快速有效分流。城市开发建设中一些封闭起来自成一体的居住区、单位大院占地规模过大,成为阻碍城市道路系统通畅的“城中之城”。中心城区停车泊位紧张,机动车占用道路停车现象已很普遍,特别在住宅小区周边更为突出,这也是造成路面拥堵的重要因素。大容量、网络化的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滞后,难以有效分担路面交通压力。从分布密度来看,中心城区轨道密度不足,已有的线路在高峰时段运力已经接近饱和。从分布范围来看,城市轨道主要布局于六环以内,连接中心城区与郊区的轨道设施不足,加之职、住分离的状况造成了进入中心城区较大的交通压力。另外,大量的外地进京车辆所形成的过境交通需求,也是北京作为首都较于其他大城市交通拥堵更为突出的一大原因。
4.3 环境污染的原因
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比较复杂。从污染物的来源看,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机动车所产生的尾气排放,已经占PM2.5来源的五分之一以上。市区内仍存有部分污染工业企业,工业污染排放量需要进一步压减。另外,每年工地开工面积大,大量施工扬尘污染突出。农业和畜禽养殖点多面广,农业生产中燃烧可产生污染的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年均量较高,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能源清洁化程度有待提高,燃煤污染较为突出,其中燃煤用量主要集中于郊区。北京的大气污染是区域性问题,津冀地区拥有较高的经济密度,产业结构重复化特征明显,导致污染排放强度很高,区域性大气污染传输无可避免。从地理与气候方面看,北京三面环山,干旱少雨,秋冬季易出现的连续静稳大雾天气,市区内部分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扰乱了近地面风场,这些都是不易扩散的因素。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布局看,森林资源总量较低,特别是生产生活集中的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更低,造成大气的自净能力较弱。
水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集中于水资源量不足和污染治理不利两个方面。水资源紧缺致使补偿性用水不足,造成河湖的补给能力较低。同时,水资源浪费现象加剧了紧约束的制约,不利于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大规模的产业和人口集聚产生了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染物,加之雨污合流比重高等因素,污染的水体直接进入了河道和湖体,污染物排放总量超出了水环境容量,水体几乎丧失自净能力。郊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及回用系统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区,已成为城市水污染治理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地区治污的配套管网设施严重短缺,已建成的设施未能有效运行或长期未达到标准,致使部分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排河流。
4.4 要素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
造成水资源衰减,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城市规模扩张的因素。北京自1999年以来多次出现干旱少雨的气候,年降水量持续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形成水资源量也低于多年平均值,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衰减明显。近年来,作为北京最主要的城市生活地表水水源的密云水库、地表水主要供水源的官厅水库,年均来水量均呈下降趋势。随着北京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常驻人口在已有庞大总量基础上常年增长,造成以生活用水为主的刚性用水需求逐年加大。与此同时,部分行业用水浪费现象十分突出,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城乡建设用地扩张过快,各级政府在推进城镇建设进程中过于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引发土地使用过度增长。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十三五”之前还未向城乡规划转变,长期以来缺乏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管控,集体建设用地增速过快,是土地利用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约束性指标被突破的主要因素。由于级差地租的影响,郊区地价远低于中心城区地价,产业选择在空间布局上就表现出具有高收益的高端产业在中心城区集聚,土地集约程度较高;而收益相对不高的低端产业更倾向于在郊区布局,导致了土地利用的粗放化,产出强度较低。
5 治理“大城市病”的基本措施
5.1 人口调控的治理措施
把握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是北京适应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和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要求。规避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所引致的人口高度聚集而引发的资源环境矛盾等负面影响,已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在现行的财税体制和城市建设需求的宏观背景下,北京不发展经济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要主动调挡降速。行政调控上要严格遵守积分落户制度,使每年落户人数限定在可控范围内,完成规划期内的指标任务。在人口的空间分布上,要通过向郊区疏解不符合中心城区定位的产业,实现“以业控人”的目标,抑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进一步的膨胀。协同解决京畿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跨区域外流,培育北京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有利于当地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和市民化的格局,分担流入北京市区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压力。
5.2 交通拥堵的治理措施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要从供求两端着手,在加大供给的同时强化需求调控。面对中心城区的拥堵,要从中心城区用地紧张的实际出发,在道路整体格局难以改变的现实下,从提高道路通透能力和畅通道路微循环上下功夫。适当增加必要的次干路、支路和连接环路之间快速路的规划建设,以实现路网结构的优化。逐步打开大型封闭居住区和单位大院,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进而增加路网密度。要加强对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和住宅小区周边的占道停车管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要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治理交通拥堵的根本所在,构建出高密度、广覆盖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采取划定拥堵区域及路段征收道路拥堵费、提高燃油税费和停车收费标准等经济手段,实施摇号和范围更广的限号等行政手段,降低小汽车的出行需求和使用强度。在交通负荷较大的走廊和路段,加大快速公交系统的开发利用,增开公交专用道路。可以考虑在中心城区开发建设轨道复线,以更大容量分流地面交通流量。加快建设连接中心城区与市郊的轨道交通,实现对郊区各新城、重要城镇组团和大型居住区的轨道交通全覆盖,解决以“潮汐交通”为特征的市郊通勤问题。同时在郊区的轨道交通起始站点规划建设P+R停车场,使郊区车辆和外地进京车辆能够停车换乘轨道交通,减少进入中心城区的压力。将长途汽车站外迁出中心城区,降低城际交通对这一区域的影响。通过加快建设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以降低外来车辆的过境需求,从而缓解市内车流量过大的压力。
5.3 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针对大气污染成因复杂的问题,要多措并举实施治理。要严格车用油品标准,进一步淘汰老旧机动车,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以控车减油为手段降低对大气的污染排放。按照环境准入标准,并适当采取退出补偿机制,将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关停或转移,淘汰对污染造成严重影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采取征收排污税等经济手段降低企业对社会的负外部性效应。回收利用秸秆等废弃农作物,并对养殖场实施粪污治理,逐步降低缺乏配备环境防护设置的小户式养殖业比重。加强电力和油气输送管道等能源通道的建设,积极引进外埠清洁优质能源,改善能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市域范围内控制燃煤消费总量,中心城区实现无煤化,农村地区完成从燃煤到燃电、燃气和其他新能源为主的转型。明确重点通风廊道范围,在现有城市建筑形态基础上,以打通障碍点为主要手段,廊道范围内要规划控制新建设施高度和密度,从而起到增强空气流通的作用。通过完善林木养护制度巩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在平原地区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以扩大森林空间,共同构建出首都的生态骨架,提高大气环境容量。京津冀区域内实现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突出和强化联防联控的治理模式。大力调整北京周边地区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和易于引发大气污染的燃料结构。对与北京有着紧密生态联系的张家口、承德两地,实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
水环境治理应坚持城乡统筹,恢复和保护水体生态功能,逐步改善水体质量。要加强饮用水源涵养保护,在库区有效高程范围内实施退耕禁种,并关闭可对水源地产生污染的养殖场。建立完善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为水源地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平衡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利用再生水、雨洪蓄水、南水北调来水等,加大生态用水的供给量,增强对河道和湖泊的补给能力,实现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要实行流域管理,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垃圾等向河湖排放,并对河湖进行定期清淤清障。为防止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水系,应实施污水截流,可以从建设雨污分流的管网体系和将城乡接合部地区排污纳入市政管网着手,将水体污染程度限制到最低。未来可能承接更多功能、产业、人口的郊区,在污水处理水平上应尽快缩小与中心城区的差距,特别是农村地区,要改变配套管网设置建设滞后的面貌,在“十三五”时期加快污水处理系统的构建,通过技术升级完成对已有设施的改造,使农村的污水处理水平达到标准要求。
5.4 要素资源相对短缺的治理措施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着手。要把供排水管理模式由重视城区向城乡并重转变。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同时保护好河湖、湿地、沟渠等自然调蓄系统,打造出城市的“海绵”,有效收集降水,调节水循环系统,使之起到对地下水的补给涵养作用,改善地下水环境。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污染防治结合起来,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促进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用好南水北调工程,根据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可考虑从天津、河北等地调水,联合调度京津冀区域内的水资源,实现区域用水最优化,远期形成支持首都发展的多元化外调水保障体系。大力推进阶梯水价,促进水资源节约。提高各类产业用水效率,如工业用水要实现高重复利用率,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而对于高耗水产业,则要逐步疏解转移。
土地利用方面,要从城乡统筹角度出发,扭转此前建设用地随经济增长和城市蔓延不断扩张的局面,主动适应经济增速放缓、生态空间建设趋强的新趋势与土地高效节约集约利用的新常态。探索实施首都财政,降低由土地出让和土地融资抵押所引发的用地依赖。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对人口规模的调控目标,设置城乡建设用地总量规模和开发强度的“天花板”。在现有基础上,梳理调整市域内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比例结构,以降低中心城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建设用地指标为手段,控制建设空间,扩大绿色空间,实现建设用地总量的“负增长”。中心城区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可适度提高土地容积率,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使用潜力。对各类产业功能区的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改造,加强集约利用强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率。郊区新城和重要城镇组团,要加强对集体建设用地的管控,避免土地增长过快和粗放低效利用现象的持续。
6 统筹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统筹谋划城乡发展空间
北京的“大城市病”与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优化空间布局形态,严格遵守城市增长边界,变圈层式蔓延为网络状空间布局,实现由向心聚集向离心扩散转变。北京新型城镇化的历史使命,就是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在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以打破二元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起梯次合理的大都市区空间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中心城区要在保持必要的繁荣活力的同时,做好减量,实现集约发展,禁止大型公建项目和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与扩建,推动功能、产业、人口向区域的疏解和优质公共资源在市域空间内均衡布局。通州作为全市聚焦打造的行政副中心,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在北京新型城镇化转型进程中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副中心建设应在组团式空间布局形态下,高标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优化,通过土地、产业、资金等政策扶持,提高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快承接更多的首都功能,吸引中心城区转移出来的产业和人口,使其打造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典范之区,首都东部具有长久活力的宜居之区,辐射津冀的前沿之区。
郊区是未来承载更多功能、产业、人口和保持北京长远发展的主要后备空间,构建合理的郊区空间结构和提升郊区的承载能力无疑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重点所在。对于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要实现城市化治理方式的转型,减少低端业态的聚集,严防失衡现象继续从五环路向外无序蔓延。北京“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新城和重要城镇组团,应从所在功能区的定位出发,结合各自资源环境、区位特点,有序承接与之相适宜的功能、产业和人口。新城和重要城镇组团的空间规划要明确“城区”与“城域”的界线,不宜重走重“城区”而削弱“城域”建设的老路,避免城区因过度集聚患上“城市病”。“城区”以外的区域要保护好郊野和农耕景观等生态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绿色屏障。小城镇对于稀释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和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价值,应从偏重“重点建设”向“乡镇普遍建设”转型,功能定位应在保持面向农村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基础上,加强面向城市转移人口产业的发展。通过引导农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乡村社区治理方式的城市化等措施,建设宜居、宜产的新农村,促进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扩散,将京郊农村建设为城区的一道“防护墙”,吸引外来人口,同时留住本地农民,降低人口向城区集中的选择意愿。破解长期以来郊区有承载空间而无承载能力的关键,就是要配置高质量、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加强市级资源的统筹力度,将部分市属三甲医院、文化体育、高等院校,特别是对决定居住布局产生重要影响的基础教育等公共资源向郊区转移分散,相关增量资源要优先向郊区布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覆盖力度。
6.2 统筹布局向津冀疏解
治理北京“大城市病”从京津冀全域的空间尺度加以统筹将产生更好的效果。通过功能、产业、人口向外埠疏解,降低人口集聚所带来的各种城市病症。而同时转移各类优质资源,使功能、产业和人口在承接地引得进、留得住。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下,建设结构优化、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京津冀城市群,是解决北京城市发展问题的有益且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可以从国家和北京市政府两个层面对各自所掌控的资源在京津冀城市群内再布局。从国家层面来看,根据对于中央政府施政的紧密程度,将不必在京的党政军机构、中央企业疏解到河北和天津,将中央所属部分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的部分存量和全部增量迁入相应地区。从北京市政府层面看,可以将属于市级管辖权限的对外来人口具有吸附作用的部分建材、日用品批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一般制造业、高端制造业的制造环节向河北的县市转移。鼓励市属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与津冀开展合作与帮扶,缩小承接地与北京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6.3 统筹空间规划蓝图
城市病的治理需要多部门的联动,传统的规划体系中各规划间缺乏协调衔接性,在管控上难以形成统一,因此需要在“多规合一”上进行探索。北京已经进入了高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成熟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体系,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已经具备条件。北京的“多规合一”要建立在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之上,理顺各项规划之间的关系,研究制定基于统一平台的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使“城市病”治理能够在统一的规划蓝图中更有执行力。为减弱单中心空间形态对城市病的诱发效应,应从编制城市规划模式向城乡规划模式转型,重点编制好郊区各项专项规划,发挥城乡规划对于郊区长远健康发展的导向作用,突破郊区发展、建设的掣肘。破解北京的城市病问题,还要在做好市域范围规划的同时,从更大的空间尺度上统筹,做好京津冀三地规划的有效衔接,使治理措施在京津冀区域内更好地延伸,起到协同治理的效果。
6.4 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功能
政府在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在治理城市病中发挥好各自的优势。政府应根据城市发展规律,理顺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治理的重点和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治理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为根除城市病症,应从首都功能定位出发,破除治理中的各种制度障碍,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为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创造体制环境。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价格发现的功能。充分利用不同区位要素价格的梯度差异,引导功能、产业、人口在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可以建立交易平台,以招标、拍卖、公开竞价、挂牌交易的市场方式,对资源实现价值发现和平等交易,促进在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特别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要鼓励和推进社会办学、社会办医,重点提升郊区的公共服务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强,彭文英.从聚集到扩散:新时期北京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25-151.
[2]新华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8-42.
[3]诺南・帕迪森.城市研究手册[M].郭爱军,王怡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80-200.
[4]柴浩放.北京城市病的城乡关系透视[J].生态经济,2015(7):165-189.
[5]吉勒姆.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3-120.
[6]孙萍,唐莹,Robert J.Mason,等.国外城市蔓延控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1(5):748-753.
[7]宋梅.北京城市综合治理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2):107-112.
[8]焦晓云.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病”问题研究:涵义、类型及治理机制[J].经济问题,2015(7):7-12.
[9]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聚焦特大城市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1-106.
[10]肖金成.多中心组团模式应对“城市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4-9.
[11]郭力.中国大城市过度膨胀的根源与城市化重心的调整[J].城市问题,2015(1):10-13.
[12]Duranton G,D.Puga.Nursery cities:urban diversity,process innovation,and the life cycle of product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91):1457-1477.
[13]杨松,李素芳.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4]林家彬,李娟.北京和首都圈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5-11.
[15]闫彦明.产业转型进程中城市病的演化机理与防治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11):9-13.
(一)以项目促增长,经济发展呈现新活力。我们全力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发展潜力持续增强,全县经济保持总体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70.8亿元,增长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1亿元,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亿元,同口径增长8.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51元,增长9.7%。紧扣项目用地、融资、管理等关键环节,一批拉动性较强的项目顺利实施。9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5亿元,16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4亿元,占任务165.8%,大汉山旅游综合开发、黎坪旅游公路、龙头山森林公园和县城西大街西北片区、竹园阳光城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推进有力,S211县城至青树公路改建工程即将通车,百隆时代广场、兴周国际酒店等项目建成投用。组团参加丝博会暨西洽会、陕南循环经济项目合作交流等招商活动,新签约招商项目22个,到位资金52.8亿元,占任务104.4%。
(二)以优化促升级,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我们着力强基础、优服务、解难题,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产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增添新动能。落实工业促投资、稳增长措施,持续挖潜改造、提质增效,新培育规上企业7户,县属企业产值实现35.7%高速增长,带动工业经济逆势上扬,降低了烟厂产值严重下滑的不利影响。工业园区扩容提质,投入5800万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机电工业集中区企业孵化园项目主体竣工,新入园企业6户。预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85.5亿元,增长12.4%,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84.4亿元,占GDP比重49.4%。农业生产呈现新亮点。2016南郑新茶展销暨赛茶大会成果丰硕,新培育丰产茶园2.3万亩,全县茶园面积达19.7万亩,茶业产值13.3亿元,增长13.8%。粮食总产14.8万吨,油料总产3.7万吨,种植蔬菜8.82万亩、烤烟2.35万亩、中药材14.7万亩,出栏生猪65.5万头。42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产值8.06亿元,增长13.8%。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43.5亿元,增长5.5%。三产发展彰显新态势。成功举办2016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新打造的陈村等精品乡村旅游环线,迅速成为全市旅游新亮点。汉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汉山大道、汉山路、汉山广场、登山步道及沿途景观节点建成投用。黎坪创5A景区工作正式启动,南湖、红寺湖、龙头山综合开发进展顺利。全年接待游客9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8亿元,分别增长36.7%和40.1%。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建成汉中(南郑)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企业58户,圣水、黄官等13个镇级服务网点试运营,全县电商销售额8亿元,电商精准扶贫惠及3.23万人。
(三)以统筹促提升,城乡风貌展现新形象。我们注重规划、建设、管理同步,汉南一体化步伐持续加快。县城西大街西北片区棚户区改造推进有力,周家坪路即将竣工通车,安置区建设启动实施,让水大道、海棠路等6条城市道路路基工程完工,全市棚改推进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濂水公园尤曼吉游乐中心建成运营,将军巷道路竣工通车,东昌路南段及桥闸巷建设稳步推进,龙岗大道、梁山大道北段开工建设,龙岗温泉旅游区项目顺利启动。大河坎、青树等5个市级以上重点镇共实施各类项目62个,完成投资11亿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县垃圾卫生填埋场提升改造,新建农村污水处理站3处、镇级垃圾填埋场2个。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技术评估,即将正式授牌。
(四)以惠民促和谐,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我们持续抓投入、保民生、增福祉,最大限度将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精准脱贫扎实有效,识别贫困村111个、贫困人口6.43万人,落实县级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干部驻村的扶贫工作机制,发挥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作用,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等“五个一批”措施,年度脱贫20908人。民生工程加快实施,60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工建房4530户,建成保障性住房2685套(户)。完成汉江综合整治防洪工程8.5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座。拆改燃煤锅炉15台,节能减排和主要污染物控制完成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成功申报省级文化先进县,汉调桄桄《韩信拜将》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率、上线人数全市第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实施全民健身工程66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两孩生育政策全面实施。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成投用,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42亿元。新增城镇就业9274人,转移劳动力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基金征收、社保扩面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
(五)以作风促效能,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我们狠抓作风、提升效能,强化治理,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4件、政协委员提案70件,办复率100%。加强审计监督、政策跟踪审计和效能监察,对605个单位(项目)进行审计,核减财政投资1.92亿元,审减率13.2%。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县镇两级权力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已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精减29项。打造快捷高效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开通民情直通车系统及“民生热线”,累计办理各类事项22万件(次)。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顺利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全年新登记企业485家。推进法治南郑建设,常态化开展严打整治,查处治安案件1236起,侦办刑事案件1254起,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持续深化司法行政“六大行动”,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36件,排控调处矛盾纠纷2110件。依法规范秩序,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同时,统计、档案、老龄、地方志、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2016年主要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本届政府各项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五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规律,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厚植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园区”构筑发展平台,实施“全域旅游”增强发展后劲,建设“四个南郑”的基础愈加坚实。
五年来,我们始终抢抓发展机遇,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6年生产总值是2011年的1.8倍;规模工业增加值是2011年的2.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1年的2.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20亿元,是2011年的3.2倍。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茶叶、烟叶为主的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调整为13.3:56.6:30.1,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跃居第18位,较2011年上升5位。先后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保障房建设十佳县”、“移民搬迁先进县”、“双拥模范县”,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和中国地名遗产保护促进会认定为“千年古县”。
五年来,我们持续加强基础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乡发展加速融合。紧扣“汉南一体,三镇共振”的发展思路,统筹汉山、大河坎和梁山三大板块建设,城区面积扩大到24.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至25.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3亿元,新建汉山大道、江南西路等19条城市道路,建成蜀汉大都会、东龙华府等6个城市商业综合体,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宝汉高速南郑段竣工通车,西成客专、黎坪旅游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大河坎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连续5年考核位居全省前列,青树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成效显著,黎坪、圣水等市级重点镇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强力推进环境治理,生态质量持续改善。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营造生态林1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综合治理水土流失450平方公里,实施汉江河、濂水河等河流治理50.3公里,新建人饮工程250个,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5个,完成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新建农村污水处理站14座,垃圾填埋场10个,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8.6%和64%,创建省级生态镇14个、市级生态镇2个,空气、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噪声等质量指标均达到市考要求。
五年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镇村综合改革和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减少行政审批项目271项、收费项目35项,精简率分别达63%和60%,公布县镇两级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共计5160项。财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营改增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综合治税平台。全面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林权改革,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立运行。对外合作交流成效明显,引进陕西水务集团、广厦集团、地矿集团、地建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到我县投资兴业。累计签约项目104个,到位资金250.8亿元。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成果共享,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10亿元,是2011年的8.4倍,一批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125户群众告别危旧土坯房,19.14万群众喝上放心安全水。开工建设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06个,安置群众1.56万户。建成各类保障房9514套,实施棚户区改造6798户,累计解决1.03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53万人。连续4年有效应对暴雨洪涝等灾害,累计投入2亿元用于灾民安置和恢复重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双高双普达标县”,中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学前三年入园率98.3%。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县医院综合大楼、县镇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经受了经济下行、动力转换的严峻考验,收获了城乡巨变、民生提质的丰硕成果,蓄积了加快发展、再次腾飞的磅礴力量。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突出项目带动,建成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发展支撑才会更加坚实;必须突出改革创新,勇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才会有效释放;必须突出生态文明,守护好南郑的绿水青山,发展质量才会稳步提升;必须突出民生为本,把更多财力、精力投向民生领域,发展成果才会惠及全县群众。
五年的历程充满艰辛,五年的成就令人鼓舞。这些成绩是县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和县政协依法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上下同心同德、苦干实干的结果,汇聚了代表委员的智慧与力量,凝结着全县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县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南郑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前行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县域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发展层次还不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力“剪刀差”缺口逐渐拉大,保民生、保发展任务艰巨;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矛盾增多,群众诉求多元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任务艰巨。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科学谋划新一届政府各项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南郑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的重要时期,也是南郑转型发展、追赶超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放眼大势,南郑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展望未来,我们又站在历史的新方位。当前,我们既要看到前进道路上的许多困难和问题,更要看到面临的大好机遇和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农村工作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和一系列战略举措,为我们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支撑;“一带一路”、振兴川陕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等战略纵深推进,以及省委省政府支持陕南循环发展决策深入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机遇;随着西成客专、十天高速、宝汉高速汉中段建成通车,我县交通瓶颈制约将进一步缓解,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为我们更好的融入区域发展,扩大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经过多年发展,我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镇规模快速扩张,骨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这些长期积聚的发展潜能将加速释放,为南郑加快追赶超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对南郑未来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目标令人鼓舞,形势催人奋进。按照县委描绘的宏伟蓝图,我们将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五大发展理念”,以追赶超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为基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城市经济、民生经济,重点推进改革创新、精准脱贫、全域旅游、改善民生等工作,以更大的决心、更加积极的作为,奋力开创活力南郑、人文南郑、生态南郑、法治南郑建设新局面,赢得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主要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全体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各项事业更加进步、人民群众更加幸福。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把握发展大势,立足县情实际,牢牢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紧扣创新发展主线,善于跳出南郑谋超越,主攻影响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工作,创新体制机制,突破瓶颈制约,全力建设大项目,打造大产业,推动大发展,加快追赶超越步伐,倾力筑牢活力南郑的发展根基。二要坚持先进文化引领,进一步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大县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精品力作,弘扬时代精神,讲好南郑故事,不断彰显人文南郑的魅力风采。三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用心呵护生态南郑的绿水青山。四要持续强化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快改革、化解矛盾,持续深化政务公开,大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提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奋力开创法治南郑新的篇章。
(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县域经济实力上台阶。围绕实现追赶超越,持续做大经济总量,着力培植特色产业、做强优势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工业、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协调联动发展。积极实施工业第三个翻番工程,持续推进农业倍增工程,扎实推动旅游“百亿投资”工程。抓好现代材料、绿色食品、机电设备3个集中区建设,全力打造“五大”精品景区,做好小南海天坑群的保护性开发工作,扩张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物流产业园规模,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壮大,加快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到2021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全县生产总值达33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00亿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35%以上,建成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个以上、省级农业园区3个。
(二)坚持把统筹城乡作为关键举措,加快汉南一体化大融合。遵循“一尊重、五统筹”要求,处理好城乡、区域、产城等关系,注重扩容与提质并重,建设与管理同步,实现城乡一体、相融互动。做好撤县设区准备工作,推进汉山、大河坎、梁山三大板块建设,启动“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加速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抓好青树、黎坪、圣水和新集重点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做强产业支撑,吸引人口向城镇集中。推进美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民居改造、绿化美化等工作,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到2021年,全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化率超过55%,逐步形成宜居繁荣的城镇集群。
(三)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强力引擎,提升县域发展综合承载力。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保持强劲投资态势,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拉动大发展,超前做好项目谋划、论证、筛选工作。推进交通、城建、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抓好黎坪旅游公路、龙岗大道、南湖开发、棚户区改造等事关发展的大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全面扩大区域合作,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化招商,吸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南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循环产业、工业园区、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开发,力促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项目落地生根。
(四)坚持把保护环境作为发展底线,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生活空间。统筹做好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作,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持续推进“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到2021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67%,主要污染减排等控制性指标达标,让南郑大地的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
(五)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最终目标,推动群众幸福指数大提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工作,确保6.4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加大文化强县建设力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培育特色文化艺术品牌。以创新型试点县建设为引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教育优先,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县。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提高群众健康指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实现85%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强化法治建设,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县、镇、村(社区)三级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完善利益冲突防范、法治宣教疏导、矛盾纠纷化解等体系。做好政策跟踪审计,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各位代表、同志们,发展是最大的要务,发展是最重的责任!我们坚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郑有条件发展的更好,有底气发展的更快。我们坚信,无论面对任何困难挑战,只要务实重干、群策群力,就能够在追赶超越的新征程上再创辉煌。
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将把握工作基调,紧扣目标任务,在实干中加快发展,在创新中追赶超越,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完成市上下达节能减排任务。
(一)突出项目建设,保持投资稳健增长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追赶超越的支撑点,拉动大投资,保障高增长,实施81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80.1亿元。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抓、督查通报、观摩促进、跟踪审计的工作机制,推进青树至黎坪公路、龙岗大道、县城西大街西北片区棚户区改造和张坝片区棚户区改造、大河坎圣水路棚户区改造等38个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大汉山旅游综合开发、南湖旅游综合开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等34个产业化项目,抓好美康源高端医学颐养保健、妇女儿童医院等7个社会事业项目,力促签约项目早落地、开工项目快建设、建成项目早达效。
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加大争资跑项力度,强化政银企对接,用好各类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规范土地管理工作,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保障项目用地需求。扎实开展发展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三乱”行为,创优项目建设环境。
力促项目滚动实施。紧抓“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省政府支持循环发展等重大机遇,用优势引项目、用精力找项目,重点在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领域,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在政策、环境、配套上鼎力支持,做实做细前期工作,确保项目结构合理、接替有序。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借助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宣传推介,发挥商会、协会桥梁作用以商招商,开展小分队精准招商,加大央企、外企、民企等“三维”项目招商力度,吸纳机电设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茶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注重招商实效,优化投资环境,对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强化招商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项目签约率、到资率、投产率。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9亿元。
(二)做大工业园区,构筑发展强力支撑
坚持把工业作为追赶超越的主抓点,按照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紧抓园区、企业、产品等关键,推动工业经济大步快走,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大关,增长14%。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出台支持工业促投资、稳增长综合性措施,实施第三个工业翻番工程,加速工业扩量升级。重点促进以汉中卷烟厂为主的卷烟制造业、以锌业特材为主的矿产冶金业,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综合效益。着力提升以华燕仪表、精测电器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金正米业、宏力魔芋等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推进技改扩能、抱团经营,促进产业链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加速园区提升发展。用好扶贫产业园区贷款,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打通梁山工业园区与梁山大道连接通道,建成机电、食品园区入园主干道,完善电力燃气、供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同步收储土地500亩,加快筑巢引凤步伐。重点抓好锂电池包生产线、联业科技数据线生产线、杭萧钢构住宅产业化基地、万目仪电等工业项目入园工作,促进汉中玉综合开发、大鲵养殖加工等项目落地开工,全年新引进入园企业5户以上。
狠抓企业梯队建设。按照骨干企业稳增长,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的发展思路,确保企业梯次健康发展。采取“一企一策”方式,重点保障38个产值过亿元企业的生产运行,集中力量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夯实增长基础。助力中小企业成长,发挥“助保贷”融资平台作用,建立应急互助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扩大非公经济占比,大力发展“专、精、特、新”的瞪羚企业,精心培育增长型小微企业,扶持壮大企业梯队。全年新培育规上企业5户,新增小微企业600户以上。
(三)发挥优势特色,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坚持把现代农业作为追赶超越的着力点,大力实施农业倍增工程,以产业扶贫为突破,持续推进主导产业规模扩张、效益提升,实现农业总产值46亿元,增长5.5%。
巩固农业倍增基础。稳定粮油生产规模,确保粮食总面积51万亩、油菜23万亩。推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抓好稻田立体化养殖试点。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亩。做大做强茶产业,重点围绕绿茶、红茶体系开发新产品,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全年新建茶园1万亩,低改茶园1万亩,总面积达到21万亩。扎实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品牌、做大市场。
做强农业园区载体。发挥产业发展基金导向作用,继续捆绑项目、整合资金,支持绿娇子、新美新等42个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园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适度发展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种养加工专业大户,促进规模化生产和订单农业有机结合,构建农产品销售市场。
加快创新融合发展。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建立农业发展融资平台,加大扶贫资金对农业园区及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快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改善云峰寺、罗帐岭等4个观光茶园的基础设施,打造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休闲观光茶园,逐步推动茶叶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四)繁荣旅游商贸,持续激发消费活力
坚持把发展三产作为追赶超越的聚焦点,强力推进“全域旅游工程”,持续放大优势,塑造精品,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提档步伐,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5%以上。
抓精品景区打造。坚持“两山两湖一中心”的总体布局,整合资源资金,强力推进建设。持续加大汉山旅游综合开发,建设植物园、打造金石谷、修建通天阁、营造祈福台、亮化大汉山,推动万亩休闲农业体验区项目,打造休闲、康体、祈福综合旅游景点。推进黎坪5A级景区创建,加快黎坪特色集镇建设工作。建成龙头山景区滑雪场、狩猎场、索道、游客中心,确保年内如期开园。开工建设南湖景区门户区和安置区,实施核心区建设项目。完成红寺湖景区大孤山酒店工程,建设环南湖、红寺湖自驾游观光带。强力宣传推介,塑造旅游品牌,不断提高南郑旅游知名度。
抓乡村旅游发展。坚持用画廊理念打造乡村旅游环线,优化旅游环境,注重特色发展,推进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深度融合,满足差异化需求。完善陈村和高台旅游环线配套设施,拓宽外环线,打通陈村至梁山通道,建设阳春苇池、青树二坪、高台李沟旅游示范村,重点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建设湘水、法镇片区美丽乡村环线,建成自行车慢道、自驾游营地。推进濂水、黄官、红庙米仓古道乡村旅游环线建设。
抓商贸服务业升级。坚持传统路径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优化商业布局,创新经营业态,提升服务档次。壮大电子商务规模,扩建电商产业园区,吸引电商企业入园发展,推进仓储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大河坎电子商务聚集区,争当全市电商发展排头兵。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加快建设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实施东龙华府三期等综合体项目,全年培育限上企业4户。
(五)攻坚城市建设,提升城镇功能品质
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追赶超越的立足点,把握发展规律,统筹建设管理,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发展品质,城镇化率达47.5%。
在规划落实上出实招。强化规划引领,注重多规融合,继续做好“三规合一”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重点地段控制性详规、各项专业性规划,合理布局公共设施,严格控制道路红线及沿线建筑风貌,做好重要节点的景观设计,不断提升规划品质和协调性。严抓规划落实,加大规划巡查、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违规建设等行为。
在城市塑造上出精品。实施城建重点项目20个,完成投资14.6亿元。汉山片区以完善设施、扩大县城规模为目标,完成西北片区让水大道、周家坪路等7条道路工程,加快安置区建设,打造精品住宅区。启动张坝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打通区域断头路,带动东片区开发建设。推进汉山景区周边综合开发,加速融景入城步伐,建设精品城市旅游休闲区。大河坎片区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商业圈,依托竹园阳光城、利民路以南片区、圣水路区域等棚户区改造项目,打通圣水路、汉桂路等道路,畅通城市路网。重点抓好渔营商贸城、汉江国际等工程,跟进江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中水回用工程、大河坎给水工程(二期)等重大项目,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梁山片区以完善路网、产城融合为目标,打通梁山大道、龙岗大道主动脉,促进汉山、大河坎、梁山片区的协调发展。支持龙岗区域开发建设,跟进龙岗温泉旅游度假区、锦圣玫瑰产业园等项目,加速“三镇共振、汉南一体”步伐。
在集镇建设上出亮点。以省市重点镇建设为引领,示范带动其它镇加快建设、特色发展。青树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实施4条街道立面改造工程,启动安置区新城、农贸市场、广场等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亿元,力争在全省考核中争先进位。新集、黎坪、圣水市级重点镇按照3A级旅游景区标准,完善旅游集散功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捆绑项目、整合资金,有序推进规划实施,建设各具特色的集镇街区。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作,营造整洁有序的镇村环境。
在城镇管理上出成效。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探索集镇管理新模式,推进城镇管理的法治化、精细化和常态化。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规范户外广告、门店招牌,开展交通秩序、废品回收和夜市摊点专项整治。加强集镇绿化,补植管护绿化带,维护好市政公共设施。做好进城落户农民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政策衔接,强化市民素质教育,推进城市共建共管。
(六)倾力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追赶超越的首要目标,围绕群众所需所盼,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争取国开行贷款7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3亿元,重点实施贫困村道路、环境整治和饮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引进一批适合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好项目,大力发展茶叶、烤烟、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围绕创建全省土地确权示范县,依托良好的土地资源、山林资源,开展贫困户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等工作,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全年实现67个贫困村退出,2.5万贫困人口脱贫。
深化环境综合治理。以梁山片区环境整治、植被恢复工程为重点,推进其它生态脆弱区域的环境整治工作。以汉江流域污染治理为抓手,扎实开展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汉江综合整治防洪工程3公里,完成圣水、青树、新集三个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云河水利水电工程,治理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创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县。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高标准实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做好城市、村镇、道路绿化美化工作,完成营造林2万亩。新建改造农村安全饮水项目50个,解决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5万人。不断健全社会保险体系,狠抓保险扩面征缴、社保待遇兑付和基金监督管理等工作。开工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72个,安置群众3545户7713人,改造土坯房2345户。严格落实各类救助政策,更加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建成黎坪区域敬老院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县儿童福利院等项目,加快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完成全国地名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县创建任务。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巩固双高双普、义务教育均衡创建成果,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规范落实“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资助政策,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打响汉山歌会文化品牌。全力推进全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县”建设,实施好科技兴县项目,狠抓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全面落实“二孩”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关爱扶助计生特殊家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持续巩固药品“三统一”工作成效。
(七)强化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把依法治理作为追赶超越的重要保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持续深化各项改革。坚持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动态管理,继续精减行政审批项目,健全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不断提升政府效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财税、审计、农村、文化、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改革,重点抓好教育、卫生、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等具体改革任务。进一步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加大对改革工作的跟踪督查和考核力度。
狠抓安全生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严格监管执法,抓好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社会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坚持质量兴县,深化商标战略,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双随机”抽查、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等制度,完善企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从严查处食品药品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违法案件。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以建设法治南郑为统揽,实施“七五”普法工作,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强化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做好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三调联动”工作体系,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坚持阳光、法治、责任,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制度,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深化“平安南郑”创建活动,强化重点区域和场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社会治安持续好转的良好态势。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南郑发展,实现追赶超越,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发展的重任、人民的厚望,我们将主动适应新形势,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高效的工作,切实肩负起建设“四个南郑”的历史重任。
(一)强化法治意识,开创法治政府新局面。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准则,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强化创新意识,实现综合发展新突破。进一步突破思维定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注重用改革的手段、市场的办法,加快破解瓶颈制约,解决好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贯彻落实好“三项机制”,激发新动力、提振精气神,在脱贫攻坚、征地拆迁、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中,勇于担当负责、拼搏进取,凝聚起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