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9 16:40: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1)

党的十七大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资金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命脉,筹集、融通和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业,在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城乡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金融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农村金融业组织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应从国家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制定全面、科学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战略和具体、分阶段的实施规划,加大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力度。

一、发展农村金融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第二次变革,即从传统的、分散的、低效的农业向现代高效的规模化、公司化、产业化农业转变,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也取得了逐年的提高。如下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990年农林牧渔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6.45%,到2007年这一比例缩小到42.15%。这一比例下降说明我国农民的收入已不单纯来自农业生产,农民有了更多的非农业化生产需求,走上城镇化之路。

以发展趋势来看,农民持续增收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在于促进农业持续向商品化及产业化转移和农民向城市转移两个方面。产业化的农业一定要有金融的支持,产品需要加工,营销的范围要扩大,这些都需要商业化的运作,需要很高的投入,这些都需要金融的参与。而我国金融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李国璋说:“目前城乡金融二元对立的现象突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村金融资源稀缺,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金融支农的目的,就是为农业发展提供必需的资本。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大量的有效率的资金投入,这就对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现今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挑战

(一)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的贷款合计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较低,而且还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农户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却大于贷款,而且存贷差逐年扩大。此外还有部分资金通过农信社购买债券、拆出资金、向城市客户贷款而流出农村。

(二)农户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民间借贷活跃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导致农户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金融“真空地带”,民间借贷和地下金融的间接融资应运而生。虽然农村民间借贷在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促进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引发以下问题:

(1)民间借贷风险大,容易引发债务纠纷。由于民间借贷是一种自发的、盲目的、分散的信用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支持,是一种较为落后的、原始的信用方式。民间借贷具有为追求高盈利而冒险或投机的一面,严重扰乱金融秩序,甚至危害社会稳定。

(2)民间借贷利率较高,尤其是地下金融活动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属非正规金融组织,具有较高的金融交易成本,且不受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上的鼓励与保护,这就加大了农民和企业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

(三)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特别是农业保险严重滞后

多数地区的农村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结算、保险、咨询、外汇等其他服务很少;此外,农业保险严重不足,使农村中实体经济风险导致虚拟经济的风险无法规避。

三、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增强政策金融机构功能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农村政策金融机构,需要大力增强其功能,将所有政策金融的功能都集中到其手中,使其成为政策性的农业信贷专业银行。在未来逐步扩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金融职能,一是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发展项目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二是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扩大生产规模的低回报项目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也可以是直接进行投资;三是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四是受财政部委托向商业银行支农贷款适当提供补偿交易成本及风险的利息补贴,以及向保险公司提供应对较大自然风险的再保险补贴等。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是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最接近农民的基层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经济方面,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来说至关重要。但我国农村信用社由于整体实力不强,使它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加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供需矛盾。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应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尽快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使农村信用社能更多地以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实现其支农功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担保等服务机构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和农民的低经济承受力,决定了我国的农业保险应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和成立农业担保公司,坚持国家、地方、农民共同出资的原则,为广大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1)成立农业保险公司,由政府主导,按市场运作,对农民保费实行财政补贴。农业保险是化解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农业保险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同时,筹措资金设立农业保险专项风险基金,用于巨灾损失补贴。

(2)成立农业担保公司。加强农业保险与农业担保机构的合作,共同分担农业信用担保贷款风险,按适当比例共同承担代偿责任的农业保险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农业救灾措施,也是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农业担保公司后,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就有了一个与银行之间获得金融支持的绿色通道,这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

(四)鼓励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问题也需要持开放的态度,我们也积极欢迎一些在特定专业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引导,战略引资不失为农村信用社重组和改革中值得借鉴的模式。如日前荷兰合作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入股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汇丰银行落户湖北,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组建的乡镇银行。

(五)大力发展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

农村小额贷款是世界公认的适合农村的贷款方式和融资方式。因此我国应该逐步发展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鼓励其发放小额贷款。以我国首家乡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为例,目前开办的贷款业务有小额农户贷款、微小企业贷款、专业农户贷款三类。这种新型金融组织正以其灵活简便、面向农村而受到广泛欢迎。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主编,论金融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篇(2)

一、新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新疆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的是人民币存款、贷款以及各种资金结算、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其中截止到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新疆农村信用社在新疆14个地州(市)有合作银行县(市)联社83家,职工总数9841人,各项存款552.5亿元,各项贷款301.6亿元。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银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存贷业务,而是创新拓展了很多利于银行发展的中间业务。越来越多的中间业务,加强了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但是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尤其是新疆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发展起步晚,业务产品单一,缺乏有利的竞争手段。同时作为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导力量,农村信用社更应该发展自身的中间业务,加强在经济发展的经济力量。

中间业务发展成了增强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间业务,尤其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花旗银行的利润80%是来自中间业务,恒生银行的利润来源40.26%来自中间业务。法国兴业银行为43.62%。而国内银行中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3.27%,农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0.17%,中国银行占比是总收入的30%以上,建设银行占总收入的24.32%。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不足1%左右。由于新疆经济发展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比较落后,技术的引进、信息的获得都不及时。因此,新疆的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占比更是少之又少。要想发展新疆的农村经济,增强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中间业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新疆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小

在国际上,中间业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创收的主要渠道之一。1992年,德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就占到总利润的65%;法国里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是总利润的77%;英国巴克莱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可以弥补全部业务支出的73%,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90年代中期,新加坡、香港等亚太地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也达到30%。

而新疆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却一直处于低水平,基本上局限于一些传统的业务,涉及的企业户数少、金额少、质量差、效益低,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很低,尤其是新疆的农村信用社,作为新疆农村金融的主要领导力量它的中间业务占比更是少之又少。

(二)业务品种比较单一

新疆商业银行主要的中间业务有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证卷、信用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保管箱业务等20余种。并还在不断的拓展。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却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传统领域,如结算、代收代付等。而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在新疆农村信用社都还是空白。而且,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中属于劳务型、低收益的业务品种比较多,高知识含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品种少。并且农村信用社没有利用高科技,也很少利用银行信誉、信息、技术、人才等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中间业务服务。

(三)专业人员匮乏

大多数新疆农村信用社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业务水平较不理想、人员素质不高,制约发展,处于竞争的劣势。其中,许多的中间业务开展,需要电子、网络等方面的配合。但是由于新疆农信社大部分网点深入到农村,而且长期沿用手工作业的老方法,员工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化、电子化等相关的专业知识。造成这方面人才在农村信用社非常稀缺。

(四) 业务创新的影响

近年来,新疆各股份制银行相继推出了既适合客户需要又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业务,如信息咨询顾问、电子银行、个人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而新疆的农村信用社却仍然经营者传统业务,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

三、健全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逐渐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新疆农村信用社应当确定中间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治理的理念,向各商业银行看齐, 真正抓好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行业的竞争能力。提高自身团队的素质,加强对中间业务水平发展的的培训管理。

(二)系统综合地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客户对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一般都较为陌生,新疆农村信用社应当加强自身的信息资源管理,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客户了解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具体内容。提升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度,制定出适应客户和市场的营销策略。

(三)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强管理培训,尤其是在网络、电子方面的人才的培养,提高业务水平,定期进行考核。从而加强农村信用社的综合竞争力。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05-02

农村支付业务的发展对支持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分析农村支付业务现状,提出发展对策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农村支付业务现状分析

随着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商品意识的提高,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扩大、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支付结算业务逐步在农村地区推进,支付结算系统网络也向农村地区延伸,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方兴未艾。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农民对支付结算业务认同度不高。农民在世世代代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传统的现金交易的交换方式。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现金交换习惯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接收非现金支付工具还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由于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点不完全了解,对银行卡的存储很不放心;文化知识不高,感到使用不方便;一些商户缺少真伪票据的鉴别常识,使用起来有顾虑;农村各种支付网络的缺乏,社会治安的复杂性,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农民对支付结算业务的认同度。

2.农村支付网点数量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县以下的金融机构撤并较多,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退出了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当前农村支付业务主要由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提供,其网点主要设在重要乡镇所在地,覆盖面太宽,再加上有些农村地区交通困难,农民办理金融业务非常不方便,农民只能选择现金交易。

3.农村支付结算网络不健全、不畅通、效率低。目前,乡镇金融网点中,接入人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仅有三分之一,接入商业银行支付系统的也仅有一半,多数基层网点资金汇划需要通过上级行办理,周转环节和层次较多,影响了支付效率。农村相当多的农副产品收购一般结算不出村,甚至就在田间地头结算,而适用于农村田间地头使用的移动POS机、转账电话等很少,难以进行非现金支付结算。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软硬件配备都不足,普遍缺少受理机具及电子网络,ATM机大部分分布在县级以上区域,POS机就更少,农民办卡、用卡极为不便,加大了农民支付结算的难度。

4.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做为现代市场经济交易手段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有效使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信用基础上,社会信用程度越高,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越能够被社会所认同和使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善,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特别的远离城市的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民,接触市场经济的环境和范围有限,接收市场经济的信息有限,文化程度有限,因此,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交易方式还很陌生,信用意识不强。农村新兴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还不是完整意义的现代农业经济体,在组织架构、治理方式、财务制度等方面还不够规范。大多数农户还是传统的分散的个体农业户。这些都给金融机构在农村采集信用信息带来了难度,也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主要因素。正由于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金融机构和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农户信息不对称,增大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推行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影响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的积极性。

5.支付结算人员素质不高,难以适应业务需要。从目前大多农村基层金融机构人员结构来看,前台后台工作人员一般从当地招聘,经培训后上岗,有相关金融领域工作经验的人员相当之少,有一部分是从外行业引入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没有从事金融工作的经验,而懂支付结算业务的人员就更少了,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支付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对策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服务环境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系统工程,是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依靠金融机构自身的力量推进,进度缓慢,步伐不快,必须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联手,同心协力,共同营造农村支付结算业务良好的发展环境。

1.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应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联合参与的保障机制,统一领导协调当地农村支付服务工作。当地政府要主动担当起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要责,制定具体工作落实方案,特别是要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好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工作载体。针对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落实责任主体,以确保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规范、明确,利于目标考核管理。积极消除金融网点空白乡镇;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推动部门联合开展银行卡安全管理和预防、打击利用银行卡实施犯罪活动,切实改进县域银行卡受理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财税优惠政策,加大对涉及农村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调动金融机构加大农村地区投入的积极性。降低或放宽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地区开展支付结算业务的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支付结算业务,形成竞争局面,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2.加大投入,畅通支付结算通道。金融机构应对农村地区基层网点的软硬件设施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支持,推进支付结算网络向更广大的农村地区延伸,加快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在农村地区的网络连通建设步伐,使农村基层网点具备各项支付结算业务的能力。应努力实现农村地区银行卡无障碍结算,加大支付终端的布放面,消灭空白点,既要缩小服务半径,又要不浪费金融资源,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3.加强监督,维护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有效的监督检查,有利于保护好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对非现金支付的信任度,提高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的信心,深切感受到非现金支付的优越性和好处。因此,政府应和金融机构联合建立支付结算的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统筹兼顾,各司其责,共同维护辖内良好的支付结算秩序。要强化银行卡安全用(下转第207页)(上接第205页)卡环境整治工作,人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公安机关要建立联动机制,防范和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村居民的用卡信心。对于以非现金支付手段坑害农民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从速处理。严格支付结算纪律的执行,切实落实银行卡实名制规定,积极处理农村地区发生的支付结算纠纷。

4.通力合作,建立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农村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非金融机构一方努力而能为,也非一朝一夕而能毕其功,需政府、社会各界、各金融机构通力合作。首先,政府要为农村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提供法律支持,加快征信立法。征信立法要明确征信的管理部门和立体地位,要确定工商、税务、电信、政法、劳动、各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向征信系统提供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个人信用信息的应尽义务,消除各类信息采集的信息隔绝和信息壁垒。其次,要建立集中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在信用信息的采集、整合、甄别、筛选等各环节实行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保证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通过信息平台,使各相关部门、单位、金融机构都能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第三,在广大农村推行诚信教育,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使信用观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同时辅以对守信者奖励表彰,对失信者惩戒的舆论氛围,使“诚信光荣、失信可耻”成为广大农户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5.扩大宣传,普及支付结算知识。在农村地区加大支付结算业务宣传力度,向农民普及支付结算知识,才能培育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业务的习惯。金融机构可与乡镇文化站、村委会结合起来,利用他们的宣传阵地、宣传窗口、宣传工具进行支付结算业务知识的宣传。还可在乡镇和比较大的自然村,有选择地建立支付结算服务宣传站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对广大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宣传的全覆盖。结合各地实际,科学制定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宣传站的活动方案,定期开展支付结算服务知识宣传日,使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具体的宣传上要把专业化的语言转变为浅显易懂的语言,采取活泼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可以现场向农民演示或现场模拟支付结算系统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使农民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还可以编印支付结算服务宣传资料发到农民手中,使他们在空闲的时间阅读学习,加深印象,增强宣传效果。

6.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针对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应加大对这些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力度。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基层网点人员接触支付结算业务不多,经验不足,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纪律不熟悉,解决支付结算业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力较弱,因此,上级金融机构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专题的培训班,使他们懂法律、明规章、会操作、能应用,提高综合素质。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考核,对业务精、效率高、能力强的人员给予奖励表彰,提供发展空间。要加快金融专业人才引进步伐,可以适时推出优惠政策,引进高级金融管理人才,包括从事现代化支付网络建设的技术型人才、富有经验的金融管理和经营人员,确保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实现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会昌,胡涛,丁冬梅.改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环境的思考(J).甘肃金融,2012(5)

篇(4)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三农”根基深厚和内、外部的基础设施薄弱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前身为农信社,因农而生,为农而改,靠农发展,因而与“三农”根基深厚。而且农村商业银行为县级法人单位,决策链短,机制相对灵活,在信贷流程、信贷审批、贷款品种创新上都更为简洁高效,在提供金融服务决策方面反应更快、效率更高,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但内、外部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从内部看,农村商业银行的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人才结构层次较低,经营管理水平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受到了一定制约。从外部看,因属于地方性小金融机构,辖区外没有分支机构或机构。基础设施是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的薄弱,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拓展。

(二)产品优势和竞争同化现象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的银行卡等产品一直对客户免收年费、工本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短信费、ATM机跨行取现、刷卡等相关费用(基本实现零收费),电子银行等产品也实现跨行转账免收手续费,且到账及时,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在贷款利率定价及贷款品种创新上都倾斜于“三农”、小微企业,农民及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对农村客户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是随着竞争性的金融制度推行,更多金融机构把目光投向农村市场,农业银行、邮政储蓄、村镇银行,甚至是城市商业银行也争相在农村设点。原有农村市场被“瓜分”,而且有些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实质上是把本不丰富的农村资金源源不断地“抽”往城市和其他回报率高的领域,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所抽资金不用于支农,而是投向房地产、矿山等高利润非农行业或热衷于追捧财大气粗的高端客户。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兴起,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错综复杂,组织资金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网点众多优势和业务创新能力较低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覆盖了广袤的农村,因此往往在机构网点、员工人数、服务对象、存贷款总规模、纳税总额上都占绝对优势,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范围有限,经营领域受区域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基本局限于当地。资本规模小,在信用条件、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劣势。给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业务创新能力。

(四)从业人员的地缘优势和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并存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员工基本来自当地招聘,多为本乡本土居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熟悉,对每个农户的家庭情况了然于心,多年积累的地缘、人缘、亲缘优势非常明显,农民对其怀有浓厚情感,是一种典型的“草根金融”,不是其他金融机构一朝一夕就能替代的。但是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业务营销意识不及其他商业银行,主动营销产品的少,被动等待上门办业务的多,服务方式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普通服务人员多,研究和复合型人才少。有的服务方式理念落后,对市场的把握欠缺,导致难以提供优质高效的、真正贴近“三农”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与发展

(一)立足农村市场,挖掘潜在群体,努力成为区域内最优

当前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股份制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很多地区二、三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除小规模经营农户外,农村中小企业等各类业主,其金融需求已突破传统农业的融资需求。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农村地区的特有优势,深度挖掘农村市场。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中小金融企业,一方面要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坚决把市场定位在农村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民等目标市场上,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随着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和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兴起,培植优质的农户投资者和中小私营企业作为自己的长期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一方面要改进服务,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工具,拓宽服务领域, 创新服务品种, 充分发挥在农村的机构网点优势, 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特色。

(二)迎合农村需求,加强金融创新,建设有特色的地方性商业银行

一是推进产品创新,开发出贴近农村、贴近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快服务方式和业务工具的创新,加大产品营销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利率优势、银行卡产品优势等方面,着重从农村年青客户入手,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通过“便、利、亲”优质服务来吸引农村青年等潜在客户。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融资服务,农村经济中的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对金融创新产品也有需求。因此探索将其产品、存货、经营权作抵押担保,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对个体户,开发各种个人金融套餐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项目融资,简化贷款手续,加快结算速度。三是在金融环境上,要积极研究金融市场和竞争对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和技术水平都相当有限,因而要积极向外扩展,与社会上各类金融机构达成全方位的合作,凭借金融创新拓展经营领域,创新业务经营模式,扩大营销渠道, 通过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整合现有产品,大力推进产品、业务的创新。

(三)加强内外部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全面打造精品银行

篇(5)

一、三明市产业现状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三明市三大产业现状分析

根据福建统计局2010年各市生产总值和产业比较数据,可以得出:三明市在全省各市中,根据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6位为800.24亿元,根据第一产业排名第三为146.28亿元,与同样的以农业为主的漳州,相差72.37亿元,根据第二产业排名第七为365.36亿元,按第三产业排名第六为288.6亿元,根据人均GDP排名第四名为30370元。从整体状况看,三明虽然初步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是第二、三产业优势并不突出,发展水平都相对其他市区低。而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重相对较大,约为18.3%这说明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总体来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

(二)三明市的农业现状

农业在三明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该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三明农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增长缓慢,农业就业人口过多。2009年三明全市及各产业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和农村从业人口分布,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市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加值146.77亿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值则分别为355.59亿元和231.88亿元,远大于农业的增加值;2009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达到18.20%,第三产业次之,增速为11%,而第一产业农业的增长率仅为5.6%,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从农业人口及其构成来看,农村从业人员8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6.9%。从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得到,三明全市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为8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占其比重为70%,第二、三产业分别占12%、18%。其中明溪、宁化和泰宁三县从事第一产业人员占75%以上。

2、农业种植种类较单一,经济作物分布较零散。三明是福建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明有九个省定商品粮基地县,其中有八个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宁化、清流两县是福建省四大烤烟生产县之一;建宁莲子、黄花梨、猕猴桃、茶树菇,尤溪银杏、姬松茸,沙县芦柑等土特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各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3、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从全市市的劳动力文化构成来看,文盲率为7.8%,小学占比41.6%,初中占比37.1%,高中占比11.6%,而大专及以上仅占1.8%(数据来源:三明统计局《劳动力资源及其构成》2006)。从中可得出,三明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是接受了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然而,文盲率也还占有很大的比例,整体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这也是农业发展粗放型和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4、农用机械使用状况。根据三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三明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3.6%,机电灌溉面积、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3%、0.1%和0.2%。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0.1%,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5%。而整个三明市在农业生产中75.8%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劳作,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数量所占比重都很低,从而可知三明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低。

5、对农业的资金和科研投入不足。从三明市统计局2009年分行业R&D投入情况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R&D即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分布,制造业的投入人员和经费分别占85.6%和93.7%,而对于农林牧渔业的投入人员和资金分别只占1.1%和0.7%。这也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很不足。对农业的科研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篇(6)

[2] 连云港考核小微企业安全生产—中国江苏网http://.cn 2013-03

[3] 连云港小微企业招高校毕业生可享社保补贴—中国江苏网http://.cn 2013-04

篇(7)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09-01

近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民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和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农业机械作用优势越来越明显,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范围,重点是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财政扶持力度。

1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1.1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底,鄯善县共注册各类专业合作社289家,占全地区合作社总数的28%,注册资金 3.7亿元,入社社员3781人。其中种植业 94个、畜牧业105个、林果业 53个、农机20个、农资6个、农技服务3个、手工业7个、果汁加工1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有17家,主要有“思路晓蜜”、“宇润”、 “三十里大墩”、“红”等。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级示范社3家、自治区示范社15家、地区级精品示范社8家。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地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提高农机使用效率,降低农业劳作强度,提高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积极作用。政府部门的重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自发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缺少相应的指导,政策帮扶力度不足,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其次,资金比较缺乏。国家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没有专项补贴,地方金融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融资支持力度不足,资金不足成为严重制约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管和经营管理人员,但现阶段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模式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1.3 解决对策

首先,强化领导,提高重视。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补贴要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此外,还要建立多方投入机制,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联系,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工作,要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强化农机机械推广扶持力度,同时还要紧密围绕地区农业发展趋势,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最后,抓住典型示范,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辐射能力。要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培育典型,通过召开各种经验交流会议,推广和应用高效的经营经验,从而带动更多合作社向前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断充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2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了可能

最近几年,鄯善县农业病虫害呈现严重爆发趋势,在每年特定季节和时间段都需要进行大规模农业病虫害集中防治。在以前农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大规模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防治效果差。但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型植保机械设备的病虫害防治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农药统防统治效率大大提升,有效控制了地区农业病虫害的发展和发生,为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最近几年,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鄯善县棉花、林木和甜瓜、打瓜以及西瓜病虫害统防统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2.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现代农业不断建设和发展,使得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农机专业合作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机的应用效率,对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还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流转,对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解放生产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和发展需要农民群众全面投入其中,从这个角度分析,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拓展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最近几年,鄯善县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农业机械实现了作业的机械化,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极大的促进了我县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当互联网发展迈入3.0时代,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河北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可以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建立农业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渠道,打造互联网平台,形成“万物互联”的统一体,进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信息服务便捷化、行政管理透明化。当前,河北省生态农业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代农业建设运营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有待升级。在国内和国外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形势下,河北省必须把握机遇,以“互联网+”的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发展[1]。国内外文献调研表明,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与网络、精准农业、农业专家系统、虚拟农业、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着重于资讯数据化、生产数据化、监控实时化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国内有关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互联网思维、渠道和平台等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重点研究的问题,但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业种植与知识数据化等工作进展缓慢。因此,河北省可以利用“互联网+”切入农业,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等问题,对于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整个农业产业共生、共赢、互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河北农业互联网普及利用调查情况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确定“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推进策略研究为研究对象后,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了解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这里以河北省部分县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的需求调研分析。调查了农户需要的信息类别、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和障碍因素等问题。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农户需要的信息种类序列为:农业科技信息占调查人数的65.82%:农业政策信息占63.29%;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占调查农户的49.37%;第一手经网络的气象灾害知识所占比例为44.73%为第四位需要的信息。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在七种类型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互联网,占40.51%,其次是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干部,分别占27.43%和20.25%。

2河北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问题分析

依据以上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农民需求分析、基层信息服务人员需求分析、信息资源现状剖析,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因素带来的障碍,一方面因为公共财政资源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管理体制缺陷。二是信息制造者和信息内容的障碍。首先,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其次,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因此需要积极响应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2.2解决方案

2.2.1技术上的农业智能化生产物联网指出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智能化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2.2.2运营上的电子商务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5年12月,我过网民规模达6.49亿,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调查显示:半数用户会在一周内多次访问电商网站;超六成用户会在购物时选择网购。利用互联网平台,降低流通成本,优化流通渠道,将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建立农业电商的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农业市场必将催生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转型,品牌农业将迎来绝佳机遇。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2.2.3政策上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现方式为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等数据中心等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优势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如省“12316”设计结果模式如图3所示。

3关于河北省农业信息化政策的建议

一是完善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注重与国际科技情报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各类农业信息主体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自主发展、独立经营的面向农业信息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真正主体。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应当支持农业信息数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广泛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三是“互联网+”农业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探索一批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应用模式[2]。

4小结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覆盖我国城市农村各方面,网络成了人们生活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活质量。近年来,“互联网+”的思维在农村普及和利用也逐渐提上日程,重视引导农村网络发展,提高了农村电子商务等功能,促使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对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方式意义重大。所以当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开创农村互联网的新局面,使互联网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2长沙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现如今以及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市辖区以及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长沙市依靠山水资源,很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队伍,也稳定了许多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以上表明,发展休闲农业,更加充分地开发了长沙的农村旅游资源,拓宽了经济发展道路。利用农村资源,给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长沙是作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休闲农业较其他的地区更加繁荣。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沙市居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休闲农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与解决方案

3.1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

长沙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但由于过于迅速的发展,使得长沙市休闲农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限制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项目。认为经营休闲农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开发的时候通常都是投入很少的资金,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就是在很多农庄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甚至有很多农庄装修的奢侈豪华,违背了休闲农业朴素的本质。另外,从业人员的水平较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采用良好经营管理方式理念,不能管理好休闲农庄,对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也就没有推动作用。

3.2长沙市休闲农业整改缺陷的方案

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做出改变,使其正确认识休闲农业,遵循休闲农业发展本质,能够凸显出休闲农业本身特点;其次,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教育,开发一个专门教授休闲农业经营教育部门,训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为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引进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地区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使长沙市的休闲农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篇(10)

引言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主要包括广义范畴改革与狭义范畴改革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对农村资金的流动进行引导,后者主要是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1]。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进行分析,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机构呈现出单一不完善性。正规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保险体系以及农村合作银行等,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主要局限于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金融机构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单一属性。

第二,村镇银行筹资困难性显著。村镇银行大多设立于县城地区,虽然是农民的银行,但基本上也属于穷人的银行,受地区开放程度及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村镇银行在筹资方面存在显著的困境。加之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与国有商业银行等相比,居民对其认可度较低。另外其银行网点较少,不能有效吸引农民存储,导致其发展困境的出现。

第三,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其功能趋于弱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与商业银行金融支农力度均呈现出减弱的发展趋势,另外农村金融历史包袱较为沉重,经济效益不佳[2],难以有效推动农村 市场的深入发展。

二、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

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应重视双重四元金融机构的有效构建,一方面强调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与民间金融机构的组成,同时还需要重视证券、银行、保险与信托租赁四种金融业务组织的作用。

第一,按照股份制原则,改革现阶段中国农村信用社,使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农村信用社是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需要首先改革农村信用社,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根据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股份制改革是农村信用社的未来发展方向,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要模式。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区别对待与分析,在坚持股份制改革的前提下,要充分符合地区发展特点。比如,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建设农村商业银行,并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在原来县联社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核算,并进行重新登记,设置股权、法人治理结构与基本管理形式[3]。再比如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以按照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对原有信用社进行规范,国家需要采取有力的支持对策,以有效推动其深入发展。

第二,加强县级以下农业银行的建设,提高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国家要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突出强调国家银行的重要作用,农业银行作为国家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充分发挥其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通过其资金、网点与技术等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国有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中国农业银行的优势特点可以发现,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村,农业银行通过占领大部分的农村市场而有效的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应强调农业银行的这一农业属性,加强农业银行县级以下机构建设,结合农村乡镇实际进行必要的改组与合并,加强机构内部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三农提供更多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内容。

第三,将农村邮政储蓄并入农业银行,以不断规范金融市场。中国的邮政储蓄事业发展对金融市场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金融机构的深入改革,邮政储蓄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较高的资金价格、不合理的计价方式、只存不贷的服务内容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因此从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与金融秩序的角度分析,应当逐步撤销邮政储蓄银行,将其并入农业银行,同时县级以上的邮政储蓄机构也可以并入其他的国有商业银行,以充分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近些年以来,随着中国农村地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开始日益展现出来,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三农的发展需要农业保险、财产保险,同时也需要人寿与医疗保险,因此应充分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农村保险机构,扩大农村保险内容与服务种类。这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单位,办理农业与养殖业保险,在保险办理过程中还需要强调强制保险与资源保险的有效结合。

第五,有效引导村镇银行的发展,推动村镇银行合作组织的形成。中国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对于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完善对农金融服务的竞争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在政策上要给与一定程度的倾斜,帮助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进而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融资的基本要求,这里需要充分强调政策性支持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性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方式与途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即货币化程度的加深、财务状况不佳、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以及储蓄中介功能的减退等。农村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与金融体系的科学发展,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化经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 下一篇: 化学基本方程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