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0: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然而,谈到作文,许多学生可谓是“谈虎色变”,作文成了令他们恐怖而头疼的事。作为语文老师,我感到很无奈,也很惶惑。作文作为一项综合的语文能力、一项技能,它本身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来达成的,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训练本身出了问题?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查找原因,探询结果,以期在作文教学中有所突破。
在工作之余,我经常和一些同事、朋友讨论一些关于作文教学的问题,很快我便发现我们的作文训练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
首先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轻视。本来作文教学和课文教学应互为双翼,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教学,对每节作文课都缺少精心的准备,只是在课前头脑一热,临时抓一些材料、内容,便凑成了一节课。这样的作文课如何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又如何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训练呢?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一学期下来,竟没有上过一节像样的作文课。这又如何谈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呢?
其次是作文教学的无计划性。这也是作文教学中存在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问题。许多老师的作文教学随意性极大。每一节课缺少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每一学期缺少系统性的训练计划,学年间作文训练的渐进的梯度更无从谈起。有时就会形成七年级训练的内容,八年级还要讲,到九年级训练的还是老一套。这样的作文训练即使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面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逐渐形成了构建完整作文体系的想法,并且尝试着制订出具体的措施:
一、制订完整的作文教学计划
七年级是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作文训练仍然以记叙、描写为主,学会详略得当地记述事件,学习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能表达真情实感,并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八年级学习抒情、议论的表达,初步学写简单的议论文。重视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提倡有创意的表达,从内容到形式都力图有所创新。与七年级比较,文章的立意应有深度。
九年级强化议论文的训练,能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文。面对中考,进行专题训练。文章的思想应更有深度,文章在内容、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要求更趋完善。
二、进行专题训练
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点。如在七年级可进行人物描写、想象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训练;八年级可进行话题作文的立意、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九年级可进行作文审题、组织材料等方面的训练。这些训练点就是专题训练的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35-02
传统小学中学教育共有八年,我校2002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打破了中小学的限制,六年级的设置也给了小学生步入中学的一个缓冲阶段,随着对学生学习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我们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无差异教学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故应该做好两个学习阶段的衔接:
1.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
1.1学生的差异
六年级学生与七年级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是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及理解能力还停留在儿童阶段,他们乐意跟低年级的学生玩,喜欢处于领导地位,在老师面前积极表现,希望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赞扬与认可,而七年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与同学、老师的相处中明显多了自我意识和叛逆情绪,心理越成熟的学生在课堂上越安静,课外活动的安排上也不积极,对于身边的同学多了审视和判断,爱恨情绪分明,会形成明显的小集体。
1.2 教材的差异
小学教材内容、目的都比较简单,注重字词句的学习,着重于学生的浅层了解与体会,并没有很复杂的东西,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而中学教材知识点增加,除了深度理解之外还要求学生的自主分析和灵活运用,除了在小学基础上难度增加的字词句基础学习, 还注重学生鉴赏与理解能力的提高。小学侧重于教导学生“是什么”,中学侧重于教导学生“为什么”,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与领悟能力。小学课文多是故事性的,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中学语文从故事性过度到叙事性和理论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很大的难题。
1.3 教法的差异
中小学生的个性差异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改变,小学生爱动爱闹,课堂氛围上需要老师多加控制与引导,通过情感渲染感染学生,并将学生代入课堂,因为小学教学科目少,时间多,老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知识,中学课程多,语文学习知识点多,难度加大,这让老师在加快讲课速度的同时为学生增加了很多课下作业,但是因为时间紧张,很多作业都不能详细批改,无法及时发现自制力差、程度差同学的薄弱点,并不能达到布置、上交作业的目的。
1.4 要求与评价标准的差异
以阅读理解为例,对小学生而言,只要能对故事进行概况,并能表达自己的喜恶就可以了,而中学生在有自己的判断的情况下,还要分析原因或者品味其中某些句子,并得出从此得出的感悟与启发。以写作为例,就字数而言,小学生作文达到400字即可,评价标准为叙事清楚、结构完整;中学生作文要求600字,在小学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及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这种文字表现需要小学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积累,有些学生不能完成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转变,本来成绩不错的学生在中学成绩下滑,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中学是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社会观形成的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对于他们以后人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做好中小学的衔接。
2.1 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衔接
中学生的心理、生理上的变化都要求老师用不同的眼光与心态进行教学活动,为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学校老师可以成立中小学六年级和七年级学习小组,将六年级和七年级老师联系起来,相互观摩与学习,在听课过程中了解六、七年级学生的差异,探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学习情况,让七年级老师提前对六年级学生有所了解和把握,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切实做到备学生,避免中学生的不适应与排斥感。为增加实践经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六、七年级联系小组可以进行实际演练,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说课、讲课,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教学实践丰富了联系小组老师的教学活动,也在互相讨论与分析中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探讨更符合中学生要求的语文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生更喜欢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课堂,因为小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需要老师积极控制与引导,理论性强的课文需要中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转变让学生的课堂表现过于安静,老师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及情绪的引导,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注意课堂容量的扩充,将学习内容与课外生活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量与生活能力。
2.2 学习方式的培养与衔接
小学生学习习惯于老师的引导与督促,中学生由于课程和作业的增多,导致语文教师没有也不可能长时间的督促学生学习,这就需要老师逐步放手,逐渐改变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与班主任交流后建立学习小组,小组设立组长、副组长、书记员,将整个小组的学习纳入一个合理有效的系统,除了把权力放给学生外,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与引导并无任何改变,当然由于学生自制力差,小组学习的有效运行还需要老师的合理掌控。为了充分发挥教学步骤中的作用,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量都要放手给学生完成,比如作业的批改,中学语文有周记、作文、书法及其它不定时的作业,老师在备课、练课之余很少有多余时。
2.3 评价标准的衔接
中学生的心理更加成熟,处于希望老师关注又反感多做表现的矛盾阶段,因此老师应该发现学生优点,并言之有物的进行鼓励,端正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课上严谨教学,课下与学生多加沟通,了解学生的期望与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结语
总之,九年义务教育为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提供了方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两个学习阶段的不同,并相应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更适应新阶段的学习生活,乐观健康的学习成长。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摆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教学“瓶颈”。我们如何才能很切入、到位地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对于这一难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重在诵读,背诵下了即可;有的则说,文言文教学应在文意理解上下功夫;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翻译,必须通篇翻译。对于以上观点,我不完全赞同。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按“通读文言文――练说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解悟文言文”的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其中,“积累文言词”这一教学环节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也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显著特点。
通过近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活动,我曾不断地勇于创新和尝试,深深地领悟到: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平台。所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词的教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实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瓶颈”问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文言词的积累,应分门别类,切入文意,立于语境作以理解和积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通假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通假类型。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七年级上册《童趣》)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古今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古今类型。
1)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可怜、怜悯)(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表示谢意,感谢)(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今义:指太阳)(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对于古今类的文言词,既要理解、积累古义,也要理解、积累今义。
多义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多义类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纸条”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任用”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责任”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意思)(七年级上册《论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的意思)(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多义类的文言词,有的多义类文言词义项可供选择。根据当时的语境,即可选择性确定。例如:
之――
1)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是“他们”、“她们”、“它们”。
2)用为指示代词。是“这”、“这样”、“这种”。
3)用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得”。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
5)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置动前的结构标志。例如: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属于第一种)(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属于第二种)(九年级下册《公输》)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属于第三种)(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
4)孤之又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属于第四种)(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5)孔子曰:“何陋之有?”(属于第五种)(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称谓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称谓类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指刘禅)(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指刘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指秦王)(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疑问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疑问类型。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为什么”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能”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哪一个”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的意思)(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语气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语气类型。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吗”)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罢了”)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啊”) (七年级上册《论语》)
4)与臣而将四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了”)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对于语气类文言词,是要根据句式特点来判断,就表示何种语气。有的语气词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语气词。
活用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活用类型。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唔之。(“喂乳”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七年级下册《口技》)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远离”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意动用法)(七年级上册《伤仲永》)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使……发扬光大”)(使动用法)(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5)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像狐狸一样”)(名词用作状语)(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对于活用类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应根据文言词所处的语境理解和积累活用的意思。
其它类。根据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和理解与积累文言词的需要,有侧重点的积累一些文言词。主要是一些陌生、重点难点的文言词。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其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唯一的。例如:“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下转第368页)
(上接第285页)以上九种类型的文言词,是我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掌握和积累的。其类型是切入文言文文意和当时句子的语境而划分的,也是文言词归类积累的需要和学生便于识记积累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应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灵活对待即可。源于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是按分散到集中,少到多,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科学性的顺序编排,我们初中学生一定要学好文言文,也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从理解和积累文言文的文言词做起!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目标;激发兴趣;阅读习惯;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来学习语文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阅读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也就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有效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在此,结合我多年从事七年级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如何提高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概括为如下
几点:
一、制定和施有效的教学目标
1.依据学生特征。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来制定教学任务,依照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实施多种有效教学方式,发挥出教师的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阅读教学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完成既定的语文目标。
2.确定既定目标。在教学中,确定的既定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可以是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近期目标应与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辅助课堂教学内容,扩展额外的知识层面,增强知识的结构,使学生读有所得。而远期目标一般以一个学期作为一个时间段,远期目标要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个学期有哪些内容来扩展知识层面,需要学会和掌握哪些知识,以及需要阅读哪些文章。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模拟情境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七年级学生大概是十二三岁的年龄,总体理解事物的能力还很欠缺,但是,学生有着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来实施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够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的情境方式要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情境模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积极利用好多媒体来再现情境。例如,在教学《春》内容时,让学生明白《春》的主题思路是清晰的、语言是优美的、意象是单纯的散文,而让学生理解与掌握作者对春的赞美、欣喜之情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教师可以让一首维瓦尔第的《四季之春》音乐慢慢带学生进入那个意境,让学生体验到如《春》内容所描写一般的轻若和抒情以及慢与快的节奏,让学生如置身于遍山春天的原野之上,一幅幅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自然美的画卷就很好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更加深刻,有了抒情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思维,而且也为以后工作、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技巧,让学生完成既定阅读任务,不断积累语文词汇量。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成为学生的宝贵财富。
2.在七年级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习惯。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阅读中积累知识以及阅读思考,回归阅读的本质生活,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中的喜悦与魅力。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主动改掉“不动墨不读书”的坏习惯,引导学生多使用语文工具书,勤于阅读思考问题等。
四、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和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和开展一些演讲比赛、演课本剧以及扮演角色朗读课文等,来激发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知识,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的知识层面。
总之,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九年义务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知识层面,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培养很好的阅读能力。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体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本学期语文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校远程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本期,我们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练,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大作文紧扣课标一单元一写,既有章法,又有创新。
四、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挖掘学生多方面潜力,通过各类活动与比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本学期我们除了组织学生参加了县、镇有关活动外,我们还举行了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观看“中央电视台2010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写观后感、古诗文背诵默写竟赛等活动。把每次活动作为每个学生学习、锻炼、培养兴趣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及综合素质。
五、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师形成了一个共识:通过培优辅差工作,大面积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此,组里每位教师都拟订出培优辅差的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不仅解答学生的质疑,而且常常与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把对老师的感情转移到学科学习上来,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六、以公开课为平台,努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每位语文教师承担了校级公开课,教师们互相听课,并及时点评,指出不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各位老师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老师甚至上了多节公开课,如郑老师为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几乎上遍所有的班级,每上一次都有很大的提高,参加县优质课获二等奖。王主任带头给老师们上示范课。王主任不管是哪节课,每节课都是对外开放的,也可以说每节课也都是公开的,每节课也都是很考究的。由于各位老师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本期“同课异教”活动开得比较成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向老师的课激情充沛、温馨亲切、循循善诱;宋老师的课舒展自如、洒脱奔放,并有衔接拓展创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周老师自从担任七(5)班语文教学工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研读教材、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上。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给我们年轻老师做了很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周老师快要退休了,但是从不以老教师自居,不论是老课文还是新课文,都认真对待。教学个案详细,不仅备内容而且备教法;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从字、词到阅读,从课内到拓展,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备课。上课充满激情,下课落实到位,工作顾全大局、雷厉风行、兢兢业业。值得大家学习,值得大家钦佩。
七、加强备课组活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组内活动,研讨教学,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以集体备课、教学展示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每周星期一的第六、七节课我们七年级语文组老师聚在一起,确定单元目标,探讨课文主旨,研究
课文教法、学法,探究课文疑难盲点。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扎实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以科学实践发展观为宗旨,踏实敬业。以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理念依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效贯彻实践相关思想理念。以学科说明为导向,把握语文教学动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保证方向性的正确。以语文课本为主要参考,精讲课内经典文章,以课外阅读为辅,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体现大语文的理念,体现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二、基本情况
本人这学期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1、学生分析。
成绩状况。根据六年级招生考试分析,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优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较小,差生所占比例较大。分析其原因,语文能力水平较低。考试中,语文基础知识得分还可以,语文阅读及写作得分较少,或这是导致语文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思想状况。据了解,学生对中学生活充满希望,他们期待有一个美好的中学生活,也希望在中学学到更多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思想积极,学习态度端正。但也不乏少数学生成绩极差,抱着随大流混天过的思想。
能力状况。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很大力度的监督。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尤其贫乏,知识面窄。但大部分学生具备了课堂学习能力,能够认真听讲,自觉完成作业。
2、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衔接小学语文的相关字词和语文知识,承启忠学语文的相关内容。七年级语文还需继续抓字词的扩大巩固学习,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读,同时作为中学课程,还设置了表达生活的写作和综合活动、口语实践。七年级语文的教材设置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所选课文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和思维或想象。
本册书共设置六个单元。第一单元,神奇的想象世界;第二单元,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第三单元,亲人间的真挚浓郁的情感;第四单元,风格各异的四季风景;第五单元;经典名家的赏读;第六单元,不甘平凡,乐于向上。
课文学习之后还设有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每单元之后的两首诗词诵读,还有写作实践:让你的想象插上翅膀;留在记忆里的童年;家有许多温暖的感觉;关爱家园;我和书的故事;小诗抒我心中情。拓展链接:童话世界的新成员——哈利波特;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走进高尔基和他的《童年》;搜集农谚;争当故事大王;怀念冰心。
教材课文设置容纳语文知识,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且各单元呈相连和递进的状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语文知识,符合学习规律。单元课文后的相关设置,紧紧围绕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是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课文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如字词,句子的理解,文段的赏析课文的整体感知。写作实践专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本学期侧重继续培养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拓展链接开阔学生视野,营造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及文学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及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学期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及现代诗歌。
3、学习教材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6、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7、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培养文学兴趣。
8、培养学生书写充满真情实感的记叙文的能力。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
四、教学措施
第一、课堂教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性。新课程标准要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每一课时教学都要体现三维目标,根据实际要有机整合,不能机械地堆砌。
第二、体现大语文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教课文,更不能死记硬背,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不能一言堂,不能再是老式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讨论探究创新。让学生在自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收获。
第四、继续推广小组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性教学,课堂全程跟踪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其效率。
第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强调“具体交际情境”[1]。毕竟,“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知觉决定的”[2],口语交际应注重情境。关于情境模拟法,我将其分为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和梦境模拟法。
(一)仿古模拟法
行为主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练习。对此,可模仿古人,让学生着古装,佩古饰,言古语。结合夏完淳的《别云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级上册),首先要让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装饰”。然后学生或者教师来问或答。问题可为:这位仁兄,时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为:鄙人三年为明奔走羁旅,如今又成南冠,无限河山泪沾衣,无颜敢言天地宽。还可继续发问:黄泉路近,你还有何牵绊?回答可能是这样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即死兮魂归故。魂幡引兮召来者,扶摇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课标要求课程与生活的连续性,并且强调场合,这在之前都是被忽视的。仿古模拟法也应具有生活气息。此外,建构主义也主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2]。由此,针对杜甫的《登岳阳楼》(七年级上册),可以带学生登岳阳楼,或是与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相匹敌的楼阁。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想象,融入诗境,互谈感受。若是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八年级下册)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八年级上册),则可先导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或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关于景物的古诗,作一简介后,问学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以小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总结归纳。
(二)穿越模拟法
关于穿越模拟,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现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3]。结合《古诗十九首》(七年级上册)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假设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现代,然后模拟她与现代人的谈话。例如这名女子可能会问: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她要到某处去大约什么时间可以到,等等。结合“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诗句,看到大型织布机她可能会问现代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一天可以织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将双方的口语交际展现出来即可。这样的方法迎合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语文教法往往忽视兴趣。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兴趣性”[4]。为增强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现代可融入现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级上册)表明其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却十分不便。为此,可让学生模拟杜甫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打电话的场景,谈谈近况及家长里短。或者在小组中多次选人分别代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将两方的视频通话呈现出来。再如进行《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时,可模拟韩愈在电视机前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后与好友之间的谈话。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八年级上册)或者《无题》(八年级下册),则可表现他在看到先进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时,与周围人的交谈情境。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讲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梦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培养了太多的考试机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而梦境模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勃有诗《山中》。结合此诗可联想其梦回故乡与亲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谈。在梦境亲朋好友可能会问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会回答:“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梦中,他们还会问他曾经的一些经历,等等。这样,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题促进交际,以凸显口语交际的互动性。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一诗中吟“铁马冰河入梦来”,对此,可以模拟其上阵杀敌的血腥梦境,写好开场白,导入切题的图片及音乐,找诵读好的同学演绎舞台剧,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诵读。当然,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风雨夜中的梦境。
以前的口语交际的教法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学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课标意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课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并逐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充分表达观点。结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八年级上册),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梦境中登上飞来峰的感受,然后问他们身处高处的感觉。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级上册)时可问学生他们联想到了什么?由赵翼的《论诗》(八年级上册),让学生充分联想梦到“才人”辈出的场面,问他们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样的。此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为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
(一)艺术表现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较艺术、文雅的手法展示出来,比如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记者采访。
运用戏剧法需要使用道具来呈现诗意,还要布置好场地。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要使用道具造呼啸的北风,造飞雪与“梨花”,准备好白草,弓、铁衣、红旗、马匹,还要准备好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此外,写好剧本分好幕,对好台词等工作皆要做。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将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用话剧或者戏曲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呈现岑参和武判官双方在喝酒时的谈话,以及岑参在武判官上马之前的饯别之语,等等。
关于记者采访,结合虞世南的《蝉》(七年级下册),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八年级下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七年级上册)和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可以一人拿话筒扮演记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记者问其创作感受。
新课标中初中口语交际强调口语交际的表情、语气、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这种艺术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这些,避免了“一刀切”。对话语言可“文”可“质”,十分灵活,并且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作用极大。
(二)调查走访法
相比之下,调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气息。调查之法可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
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七年级上册),陶渊明《饮酒》(九年级下册)中“无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曹操《龟虽寿》(九年级上册),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中“有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问卷调查,问题为:你认为人生应该“无为”还是“有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和《秋词》(七年级上册)中表现的是刘禹锡的乐观,宣宗宫人的《题红叶(八年级下册)》,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哀伤。为此,则可以做一次关于人生态度的问卷调查,题为:你当下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
自有科举考试以来,评价机制往往用考试来衡量人才,以文取胜,轻视口语交际。这种长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先天不足。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和模糊,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诸多困难,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依据,加大了教学难度。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可让学生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就不会那么生硬,教学难度也可减轻。这样有助于增强新课标中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强调学生的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而且此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综合考察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水平,解决以往教法造成的学生能力与成绩的脱节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口语交际的“社会化”与现实资讯[2]。钱威和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一种“交往式语境”[6],主张学生和各种人进行交际。因此,实地走访,进行口语交际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结合白居易的《观刈麦》(七年级下册),可与真正的农民聊天,问他们一些关于耕种、收获的问题。结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可让去边远地区,走访军民,问他们关于气候、国事的看法,等等。
三、双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滚雪球法、辩论赛法。
(一)滚雪球法
新课标中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以发散思维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设两方,开设多组,专人记录,采用双向“滚雪球”法吸纳各组的观点。如可让多位学生分别暂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谢?I楼饯别校叔书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校叔书云”来劝慰忧愁,以及想要退隐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记录者将劝慰者和劝慰对象所持的观点列出,照此模式滚动,组组交流,最后两方观点汇成两个大“雪球”。学生可从双方观点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实际上则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可控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统一”。针对李白《行路难》(九年级下册)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则可以由一同学扮演君王,另一同学扮演认识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说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将二方描述要点列出,照此模式进行,组组交流,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方的观点,深入体会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级下册),同样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诉情感。组组再交流,双向滚动,形成双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让学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开讨论,这样更能体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原意为“美好的语言”,传承至今它早已超越了语言文字学的范畴,成为一种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符号。作为初中起始阶段,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是学生走进这种语言文字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最佳途径。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偏重于古诗的诵读和积累,初中阶段则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随着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深入都对起始阶段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
对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研究,重点是对学法指导的研究。有效的学法指导能帮助七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系统的学习模式,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如何帮助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尽快完成文言文入门学习,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是在起步阶段,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以中学生文言文入门阶段的学法指导为突破口,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为更深入地学习和传播传统国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指导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充实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育教学理论。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七年级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给其他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典型案例、理论经验、启发指导。
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指导的探索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前期问卷调查的情况,确定实验班级和样本学生,筛选出文言文课堂教学实验中阶段性的研究重点;制订课堂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
2.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来检验文言文入门学法指导的效果,依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对研究方案作出及时的调整与补充。
根据样本学生按照问卷调查和学习水平进行分组,确定小组负责人、发言人、记录人,明确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的角色。
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同步的研究学案开展学习,学案中应贯穿学法指导,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时选择对应的学法,同时在学案上记录学习中生成的难点问题。
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和前期调查问卷中的困难点进行抽样比较,注意反馈问题的集中点,通过作业设计、课堂讨论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观察学法指导的有效性、达成性。
3.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设计思路的体现,贯穿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摸索出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并将学法延伸到对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运用学法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养成属于学生个人的文言文思维模式。
七年级文言文学习的学法指导研究是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总结,它不仅为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模式,而且是对七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和模式的有益摸索,从课堂引导式的学习到自主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喜爱文言文。
依托课内文言文教学篇目,延伸学习内容,选取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浅易文言文,作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篇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分组学习的情况,确定样本小组并作为自主学习的研究对象,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篇目,指导学生设计教案和学案。
由合作小组推举的代表来实施课外文言文篇目的课堂教学,组织全班同学借助学案完成课堂教学。
教师从反映、接受、理解、配合等方面记录课堂效果,并将样本班级和普通班级、样本班级实验前后、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比对,分析七年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的变化程度。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就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展学习交流,分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中的收获,适时调整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及时改进教学实验,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夯实基础。
【中国分类法】:G633.3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改革的脚步越来越坚实。初中语文教学已经不再为过去的应试教育而服务,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快乐学堂。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使之为课堂服务。其中,情景教学法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途径。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指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1]。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内容枯燥,给学生的误解是语文是单纯的记忆过程,这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学方式单一,大多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这就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也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么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否改善这一现状呢?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通过情景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体验情境,进而打开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为学生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得到了提高。随之,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最后,在运用情景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的表情不能过于严肃,适当地运用自己的眼神、表情等各种肢体语言。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三、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状态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情景教学模式的引导下的课堂更是这样,在上课之前,教师作为情景的创设者,应该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以及情景创设过程的预备解决方案。同时,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与精神状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3]。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讲述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事迹。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轻声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那个自由的、活泼的、充满童真的百草园的情境中去,从而切实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展现情景。初中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较浅,对课文的理解也容易产生偏差。因此,运用情景教学,引入生活实际经历,既能丰富学生的阅历,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成长的烦恼》这一课的写作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对情感的把握也就更加细腻了。
(二)利用音乐,创设情景
音乐是一种散发着节奏美与旋律美的艺术。它能够创设一种情景,促进人体会作品表达的意境及思想。例如,在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中,在导入的环节,教师可以播放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这样既能介绍贝多芬的作品,又能借着铿锵有力的如雨点般深刻地敲打着学生的心灵的节奏启发学生感受贝多芬作为一名音乐大家面对命运的打击时那种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又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的《黄河颂》时,在上课之始,就播放一曲《黄河颂》,则会给课堂营造一种了气势磅礴的氛围。在这个基础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诗篇的学习,然后指导学生朗诵,体会诗歌传递的浪漫主义革命情怀。接下来,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诗人所歌颂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与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三)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初中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与求知的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果仅仅从这句话来看,哲理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作者背景,思考“路”指什么?有几层意思?“路”与“希望”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结合式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这句话就容易多了[4]。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视觉情景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代的语文教学若能与多媒体手段有机结合,也能为封闭的课堂注入更多活力,激发出学生更多想象与思考的智慧火花。如在七年级下册《口技》一文中,教师准确教授文中的翻译、字词重点并无太大难度,学生也可以理解体会,但是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离我们毕竟已经比较遥远,对很多学生来说甚至是陌生的。然而,若能在课文讲授前或讲授结束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现代的口技作品,相信可以令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加深刻,也能侧面增添了文言文的魅力。
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情景教学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创造性劳动,仅仅依靠以上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5]。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更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设计更多更新鲜更高效的教学情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讲解与解惑,让学生在情景中得到启发,在情景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左侠.新课标新教法: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师怎么教[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2]单彬彬.试析情景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现场阅读,2012,3.
培养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最佳的起点是初中七年级。因为七年级开设的学科内容较浅,学生作业负担还不重,且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里已经有过这方面的初步训练。此外,他们还具有少年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好奇、好动、好学、好问、向师性、模仿性、竞争性特强。因此,只要教学得法,是不难激起他们的在课内外学习语文,锻炼听、说、读、写能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
教学必须确定基点。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训练。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后,很明显地就会暴露出他们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在小学,他们大多数习惯于背书、抄写,在课堂发言和考试答卷中,只会重复课本上或教师所作出的答案,他们喜欢阅读课外书刊,但只津津有味地涉猎故事情节,还不善于思考、分析、钻研,更不会从中寻章摘句,积累词汇。因此,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不强,语文基础知识还比较贫乏。上述情况就是我们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点。教师自己心中有数了,方可设计出一个大致上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来。
二、课内为主、课外铺开
语文课(包括早读课)的课时比其他各门学科的课时要多些,但这毕竟还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讲授新课,又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不得不从改进教法入手。
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较贫乏,主要原因是阅读面不广。几年来,我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书。在七年级上学期,我选了约五十首唐宋诗词要求学生在早读课上背诵、解释,课后把读过的诗词大意译成现代汉语加以复习巩固。为激起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兴趣,我在指导中穿插介绍一引起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成语典故,或帮助解决几个生字、难词问题。七年级下学期,提高阅读的难度,选了约六十则文言短文,供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好预习工作,不要求学生字斟句酌,只要求基本上能读懂即可。学生升入八年级之后,阅读难度也随着升高增大,阅读面也有了进一步拓宽。我选给学生阅读的文章除古代诗文外,还有现代的抒情散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等。学生通过两年来的广泛阅读,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了;他们不但读教师指定的必读文章,而且自己去阅读文艺、科技书刊等课外读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了乐趣,丰富了自己说话、写作的词汇和表情达意的方法,无形当中就提高了自己的说和写的能力。
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过去教学中训练得比较少,所以上中学后必须进行强化训练。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记好听课笔记,并通过提问和书面小检查来了解学生听和记的能力。起初,学生记录的速度很慢,常常记不下来。通过近两年来的训练,不少同学能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教师讲课时的语言感情,抓住要点、难点、重点,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较完整的听课笔记了。
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尤难,但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这个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需要。我在上课时除了加强学生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求每个学生课外准备一个短小的故事,课前轮流讲给全班同学听。有的学生开始有些怯场,大胆的学生却也能讲得完整,但缺乏生动性。由于我在讲评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两年来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不在怯场,而且能够把故事讲得十分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