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9 16:40: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区域经济市场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

篇(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ft shelled turtle animal science, reasonable technology measures, analyzes the culture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commercial value and medicinal potential.

Key words: soft shelled turtle; culture condition; market trend

中图分类号:S954.2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甲鱼又名“团鱼”、“脚鱼”、“水鱼”、“鳖”、“王八”。其特征是:形似乌龟,吻突尖长,头形似蛇,背腹无角板,而是柔软革质皮肤,背呈灰绿色,边缘有厚实的裙边。腹部乳白色,指趾间有蹼,内侧有三指,趾上有爪。甲鱼主要生活在水中,是用肺呼吸的两栖动物,喜欢生活在岸边有沙滩或山坡的水域。因此它在全国各地均有生长或养殖,成为很多人脱贫致富的一个门路。但养殖甲鱼也要“因地制宜”,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及市场前景等等。所以,本文就相关内容展开叙述,仅供参考和相互学习。

一、甲鱼养殖的气候条件:

甲鱼属于脊椎动物门、爬虫纲、龟目、蹩科、鳖属动物,它与气候的关系密切。

1、水温条件 甲鱼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生活适宜水温在17-32度,最适水温28-30度,此时吃食旺盛,生长也最快。15度以下时开始入土冬眠,呼吸微弱,不吃不动,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维持生命,因此此时体质差的甲鱼往往在冬眠时死亡。水温在32度以上时,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吃食量相应下降,生长也缓慢。

2、光照需求甲鱼喜光,常爬上地上晒太阳。甲鱼又是冬眠动物,当水温降到10度以下时便进入了冬眠期。为提高甲鱼产卵量,根据它的生长特点,可采用光照处理饲料法。并在甲鱼池的上方用荧光灯照射,使水面的亮度达到3000勒克斯以上,与夏季的长日照几乎相同。结果是:1.5kg以上的亲甲鱼,第二年的产卵期从5-10月变为整年产卵,2令以上甲鱼的产卵数比原来显著增加。

3、产卵孵化每年4-6月,水温在20度以上时,性成熟的雌雄甲鱼就开始,时间一般在下午至黎明前夕。甲鱼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6-31度,最高温度是36度,超过36度,如37-39度时,15天左右受精卵全部死亡。孵化的天数与温度高低有关,两者的乘积为孵化积温。孵化积温一般是36000度·小时。孵化过程中温差不宜超过3度,沙的含水量最好为7%-8%。

二、甲鱼养殖的技术措施:

甲鱼生长发育离不开气候条件。同样,人工养殖的技术措施也非常重要,大致有如下6个方面:

1、选址建池选光照充足、水方便(可用水泵)、比较卫生的庭院或其它场地。建池时先用碎石、水泥砂浆打底,用水泥砂浆抹面。四周用砖砌或用混凝土捣成高1米以上的竖直光滑池壁。开好排水缝。做好高出水面的食台。放置木板作晒甲鱼台兼作遮阳板。池底上水面以下稍呈坡度横穿池壁装一根金属管。池面盖膜,池做一小簿膜拱棚。

2、甲鱼苗处理池内铺适量细砂,注入加杀菌灭虫药物的水洗数次,洗至PH值降到7-7.72之间,且其它指标均适合甲鱼生存时,按每平方米8只的密度放入优质、纯正、健康甲鱼苗进池。苗入池前应用杀菌灭虫药液浸。

3、日常管理甲鱼苗保持4-6cm的浅水位养,以后随个体增大加深水位。其适宜范围随个体增大。甲鱼以28-30℃水温生长最快。水温不能在短时间内变化太快。温度过高时遮阴或拆掀簿膜,过低时加温、盖膜增温。水质在保持水温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细水长流或间歇进水,以防水体腐败变质。同时注意保持池水一定的能见度和肥度。

4、食物喂养1天喂1-2次。甲鱼食物来源广,可买配合饲料或买原料自配或捞挖拾取自然的、常见的饵料来喂,如:鱼虾、蚯蚓、畜禽内脏等。饲料放食台上喂,以防水体污染。

5、病虫防治甲鱼一般不发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平时定时向水中洒杀菌灭虫药、搞好食物卫生、食物拌喂预防药。万一发病时,对症用药,用药方法:泼洒、注射等。

6、孵化繁殖受精后的雌甲鱼将蛋产于池中干砂堆内36-48时之后,将蛋放于细砂内孵化,注意保温。当积温达到36000度足够温度时,甲鱼苗即破壳而出,繁殖便顺利完成。

三、甲鱼的价值及前景:

甲鱼营养丰富,具有鸡、鹿、牛、猪、鱼5种肉的美味,素有“美食五味肉”之称;甲鱼还浑身是宝,医药作用大,它的头、甲、骨、肉、卵、胆、脂肪均可入药。养殖前景好,市场优势明显。

篇(2)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显著,相继成为部分制造业集聚地,我国地区产业布局发生重大改变,市场成为调节资源配置,引导生产要素流动的主要因素。制造业产出品参与市场流通的方式有三种:以要素的方式参与其他产业的再次生产;以最终消费品的方式被居民和政府消费掉;满足国外需求,参与世界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地区间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取得了长足增长,作为一种研究需求影响企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分布的新理论,本地市场效应理论自然得到了我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在一个存在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世界中,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此即“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需求趋于多样化,满足差异化产品的厂商具有垄断力量,产品的生产成本由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组成,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厂商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得规模报酬递增;同时,固定成本的投资具有高价值性,使得厂商只能选择为数极少的生产区位;运输成本的存在,使得厂商通常选择接近较大市场需求的地址进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使厂商的区位优势不断壮大,不但供给本地较大需求的市场,还将供给其他较小地区的需求,从而使得本地区的产出对本地区的需求反应大于1。本地市场效应将被主流经济学家忽略的市场规模、产业分布和产出联系在一起,使得生产函数的确定更符合实际。该理论反映了产出对需求规模的反应程度,开创了需求影响企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分布理论的新领域,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地市场效应理论的实质在于,需求是可以带动产出增长的,当存在本地市场效应时,需求增加1单位,带来该地区产出的增长大于1单位。Davis和Weinstein(2003)提出了异质性需求(Idiosyncratic Demand)的概念,即超出平均部分的本地区需求,认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阶段,异质性需求引起产出增长,并吸引厂商布局在规模较大的市场区。国内对本地市场效应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内地区产业贸易和需求的关系证实我国制造产业或全行业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如张帆和潘佐红(2006)应用1997年中国各省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决定省际产业生产和贸易方式上具有决定作用,并发现19个制造业产业中,至少有7个产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邱斌和尹威(2010)利用2001年~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考察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特点及其作用途径,发现制造业整体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细分贸易产业后,本地市场效应在一般贸易中显著,在加工贸易中不显著;颜银根(2010)利用2002年中国各省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本地市场效应在全行业进行检验,发现42个产业中至少有11个产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其他学者从本地市场效应对制造业出口及我国地区产业分布的影响关系入手进行研究:许统生和涂远芬(2010)基于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林发勤和唐宜红(2010)运用投入产出法均证实了本地市场效应可以较好地解释我国制成品出口的现象,本地市场效应将发展成为我国另一大国际贸易优势;范剑勇(2010)将本地市场效应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收入分配差距相统一,将本地市场效应的理论内涵和影响机理做了进一步探究。

可见,我国对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全行业或部分行业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以及与国际贸易和出口相关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上,对影响产业分布的需求分析不够深入。一方面,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不论是产业间的中间需求还是以居民和政府为主体的最终需求都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另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可忽视,那么,到底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还是国外需求最终形成了我国制造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行业分布产生影响呢?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经典的本地市场效应模型,将总需求分解为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和国外需求,找出影响我国产业分布及企业选址的需求根源,并给出政策建议。

二、 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

1. 计量模型。借鉴Davis and Weinstein(2003)的做法,建立异质性需求对产出增长影响的模型:

yrk=0+1sharerk+2idiodemrki+rk i=1,2,3,4(1)

sharerk=yr idiodemrk=-yr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计量回归式如下:

yrk=0+1sharerk+2idiodemrki+3lnK+4lnL+rki i=1,2,3,4(2)

k代表产业,r代表该地区,R代表除r地区以外的所有其他地区。yrk和yRk分别表示r地区和除r地区以外的所有其他地区k产业的产出,rk表示随机扰动项。Sharerk表示在地区间消费偏好相同的情况下,r地区按照其他地区的平均生产比例生产第k类产业,并满足自身的需要,K,L代表资本和就业人数。Ididoemrki,i=1,2,3,4分别表示r地区k行业所面临的超出平均部分的总需求、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和出口。

2. 数据来源。我国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将我国分为东北地区、京津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1)产出数据和需求数据。分别用工业统计年鉴制造业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数据和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本地区的流出数据表示,本地区使用和向其他地区流出的需求数据都要经过距离的折算后再进行加总: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投入部分的贸易流量作为中间需求的数据,最终使用部分中的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及固定资本形成的数据之和作为最终需求的数据,出口作为国外需求的数据。

(2)距离的折算方法。地区内部的距离根据国际上通行的Drr=,area表示区域面积由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省(市)的土地调查面积进行合并得来,区域之间的距离Drs由各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代替,由google earth软件测量得到;区域的出口距离根据各区域中心城市分别到世界三大经济体的中心城市的距离,并以其经济规模占全球经济的比例作为权重进行加总得到,距离的单位均为公里。

(3)行业的取舍。基于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17部类产业的划分,制造业各行业的就业数据来自人口与就业统计数据库,用2007年各地区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底数表示,制造业资本存量数据由工业统计数据库的制造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表示。

三、 实证检验

各变量的统计特征汇总如下:

制造业总需求的变异系数绝对值明显大于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变异系数绝对值,说明我们将制造业总需求进行分解的做法在统计上是可取的,同时,制造业出口数据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制造业出口情况复杂,数据波动大,其回归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采用Eviews7.2软件对制造业分别进行式(1)和式(2)的回归,计量结果汇总如下:

由回归结果可知,我国制造业的总需求和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我国制造业出口情况复杂,其内部细分行业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还应做进一步考察。邱斌和尹威(2010)认为我国一部分制造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以加工制造为主,本地市场效应很难对其产生直接影响。同一般地将制造业内部的细分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将国内市场作为本地区需求,将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作为其他地区的需求的做法相比,本文以制造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数据处理上,将本地区的出口作为其他地区的需求,考察基于区域的制造业出口本地市场效应。资本数据的系数不显著,是由于我们采用固定资本净值直接代替固定资本存量数据造成的。

我国制造业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都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加入控制变量后,本地市场效应依然显著,同时,制造业中间需求的本地市场效应大于最终需求的本地市场效应,加入控制变量后,这种比较更加明显。由计量结果可知,不论居民和政府的消费行为还是产业的中间投入贸易都能带来本地市场效应的出现,本地需求的增加都能带来产出更大规模的增加。

由于本文的分析建立在区域产业层面的数据基础之上,因此,我国区域制造业的总需求和出口是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的,区域制造业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可见,区域出口不能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布局,可以得出我国区域制造业的布局完全由我国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力量决定,从计量结果来看,各区域均已形成制造业集聚中心,存在由国内需求(包括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拉动的本地市场效应。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需求增加1单位,带来产出超出1单位的增长。

四、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别从总需求、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和出口角度验证了我国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并得到了如下结论:在区域产业层次上,我国制造业的总需求和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国内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且要素市场的本地市场效应要大于产品市场的,在加入控制变量后,本地市场效应依然显著,且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本地市场效应的比较更加明显。

针对区域产业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分析,针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可提出以下建议:

(1)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应注重扩大内需的政策运用和调控。在我国,不论是以居民和政府为主体的最终需求还是产业贸易的中间投入需求,都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需求规模增加一单位,带来产出大于1单位的增长,国内需求对我国产业分布和产出具有重要的影响。

(2)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使出口成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我国区域制造业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应尽快转变我国制造业出口方式,使加工贸易制造业在我国出口份额中逐渐减少,使我国制造业的产品销售由国内市场逐渐走向出口,而不是忽视国内需求,单纯地满足国外需求。

(3)兼顾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制造业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均存在显著地本地市场效应,且要素市场的本地市场效应要大于产品市场的。因此,在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同时,要兼顾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适时调整要素生产和产品生产的比例,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经济研究,2010,(4):107-133.

2.钱学锋,梁琦.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新近进展.经济学季刊,2007,(5):969-990.

3.颜银根.中国全行业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研究——从新经济地理角度诠释扩大内需.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12(3):58-64.

4.张帆,潘佐红.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际间生产和贸易的影响.经济学季刊,2006,(5):307-328.

篇(3)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令世界瞩目。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逐渐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国内的学者关于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这一问题多是以全国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谈儒勇(1999)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94-1998年间,在中国金融中介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殷醒民和谢洁(2001)运用莱文和佐夫(1998)提出的方法对1993-1999年期间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和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阐明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

一、衡量指标的选择

1.区域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

通常,我们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活动。相比与名义GDP,实际GDP剔除了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的影响,更真实的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在研究中,人口因素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这里我们使用实际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

2.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衡量指标

考虑到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及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在此我们选取了资本相关比率指标、资本市场发展规模指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指标、及资本市场的波动性等四个指标来衡量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状况。(1)资本相关比率指标FIR(X1)。资本相关比率指标是根据金融相关比率得出的,它指某一时点的现存资本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之比,主要用来衡量一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FIR会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上升,FIR 比值越大,一国或地区的资本市场的总体水平越高,经济资本化的程度也就越高。(2)资本市场发展规模指标(X2)。资本化率是评价资本市场发展规模的最常用指标,我们使用上市公司数量作为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规模的衡量指标。(3)资本市场流动性指标(X3)。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指标通常包括周转率和交易率两个常用指标。这里我们使用资本市场周转率作为资本市场流动性的衡量指标,它等于股票总成交金额与股票平均市价总值之比。(4)资本市场波动性指标(X4)。根据邹德文、张家峰、陈要军(2006)的研究指出,沪市综指和深市成指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表明了沪、深两股票市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联动关系,并且沪、深股市的价格变动具有一致性。因此,这里我们使用上证指数年度波幅作为资本市场波动性指标。上证指数年度波幅等于年度高点与年度低点的差值与年度低点之比。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区间的选择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育较晚,只能获得1993年以后的数据,我们在选择样本时只能选择1993年-2008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2008年)、中部六省1993年-2008年各自的统计年鉴、《上交所统计年鉴》(2000年-2008年)、《深交所统计年鉴》(1998年-2008年)。其中对于比值数据,采用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名义量而非实际量相比。表2-1为中部地区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状况变量原始数据。

三、经济计量模型

1.单位根检验模型

在利用其进行经济分析之前,首先对数据进行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分析。利用经济学分析软件EViews6.0,用ADF检验对表2-1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关于采取何种类型的进行检验,根据相应的数据的图形来确定,并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 ,AIC的值越小,模型越为精确来确定之后长度。检验结果表明,Y、X1、X2、X3、X4序列在1%、5%、10%三个显著水平下,均为非平稳序列。为得到Y、X1、X2、X3、X4序列的单整阶数,我们又继续对Y、X1、X2、X3、X4序列的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结果表明,在1%、5%、10%三个显著水平下,Y、X1、X2、X3、X4序列的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即它们都为二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

在传统的回归分析中,回归模型是建立在平稳数据变量基础上的。已知Y、X1、X2、X3、X4序列为二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为了分析Y与X1、X2、X3、X4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先做变量间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以X1、X2、X3、X4为解释变量,Y为被解释变量,根据1993年-2008年的数据,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估计结果为:

Y=-1127.065-100186.9X1+36.85976X2+340.3394X3+12.65396X4+(3.1)

t=(-1.239213)(-1.241767)(13.19111)(1.119927)(4.195655)

R2=0.964461,F=74.63000,DW=2.057358

对回归残差的估计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3-1所示:

由表3-1的检验结果可知,残差估计值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故可以认为Y序列与X1、X2、X3、X4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式(3.1)所示的回归方程式具有实际意义的。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是基于“将来不能预测过去”的思想,利用分布滞后的概念,给出了Granger因果性定义和存在性检验,它可以确定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准确计量因果关系的数量特征,为进一步分析提供良好的信息。Granger认为,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因果关系。其基本依据为:如果变量Y的变化是由变量X引起的,那么变量X的变化应该发生在变量Y的变化之前,反之亦然。具体地说,如果资本市场变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说明资本市场变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那么政府就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加快资本市场发展。相反政府则应采取措施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利用表2-1中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由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一阶滞后时,X1、X2和X3均是Y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可以说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他们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如式(3.1)。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显著的影响,根据式(3.1),资本市场变量与经济发展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方程R2=0.964461,,拟合优度较好,t值和F值也较为显著,由此可知:

资本市场四个衡量指标之中,资本相关比率指标与区域经济增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资本活动总量的增加并没有有效的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增长。其他三个指标与区域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以资本市场发展规模指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这说明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有效的促进了中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虽然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正面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较小,这也说明股票市场没能很好的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2]殷醒民,谢洁.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96-102

[3]刘金.发展资本市场与建设经济强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篇(4)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09-39-02

0 引言

需求获取,属于软件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包括需求来源和获取需求的技术。需求获取是软件设计的第一阶段,其本质涉及软件设计人员如何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开发者与领域用户之间的知识差异使得需求的获取变得困难。一方面,软件开发者由于不了解应用领域,只能被动地等待领域用户提供信息,并且难免对领域用户的描述产生错误的理解,因而得出不适当的需求模型,导致软件开发半途而废;另一方面,领域用户通常不知道如何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去描述他们的需求,而且,他们一开始常对自己的需求仅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如果没有任何提示和引导,不可能给出正确而且完整的需求描述。针对需求获取较为困难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主流的需求采集方法及目前国内的研究者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然后介绍一种将场景与视点相结合的需求获取方法。

1 常见的需求获取方法简介及研究现状

需求获取是通过对现有系统的观察以及业务进行分析,全面准确地理解并把握用户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期望。现有需求获取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员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由分析员引导用户表达需求。根据引导的角度和方式等不同,可以分为面向目标、基于场景、面向视点和基于知识等几种不同的方法。

1.1面向目标的方法

面向目标的方法是一种通过对系统目标进行分解从而挖掘需求的方法。面向目标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从总目标入手,然后对目标进行逐层分解,直至分解到最细粒度的目标,以目标数的方式来表达需求体系。

面向目标的需求获取方法关键在于目标的分解和精化,其结果通常是一个目标分析树。目标是指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是对现有或未来系统的意图作总体陛的陈述。目标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战略性的、较为粗糙的高层目标和技术性的、较为精细的低层目标。高层目标需要分解、精化为低层目标,从而实现需求的逐步精化,并通过需求对高层目标的可追溯性建立起软件需求与业务目标的对应关系,形成一个形式化的、用AND-OR结构图表现的目标与子目标的关系图(树),以及一个关于目标与子目标链接类型的多视图。

1.2基于场景的方法

基于场景的需求获取方法,又称情景实例的分析方法,是基于对应用环境的某―特定情景的描述来阐述用户的需求。

基于场景的方法关键在于场景的抽取和描述,从而形成需求模型。场景是现实世界的实例,它可能用自然语言、图表或者其他媒介来表示。对于描述最终用户和系统之间某个交互类型有关的交互会话,场景是最终用户用来模拟实际交互的一种情景实例。从现实的实例出发,归结到形式化的表示,面向场景的方法最终将形成模型等需求模型。

a 面向视点的方法

面向视点的方法从涉众的角度出发做需求的获取,需求分析员从一组涉众获取各局部需求并将其进行整合。

从视点出发进行需求挖掘,关键在于视点的标注和从视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挖掘需求。视点是来源于特殊角度的系统需求信息的封装。系统的最终用户、管理者、组织内工作受到系统简介影响的其他人和购买系统的客户,都是系统需求的潜在来源,他们对系统应该提供的服务和提供服务的方式都有自己的视点。视点可能包含着一组需求,也包含视点视角的定义,需求源以及抽取需求的理由。

b 基于知识的方法

基于知识的需求获取方法试图利用历史项目中积累的经验或领域分析的结果,来帮助人们理解业务和获取需求。到目前为止,面向知识的方法仍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比较典型的基于知识的方法包括:

(1)基于类比推理的领域模型重用;

(2)KAOS方法中的元模型驱动的需求获取;

(3)基于本体的需求自动获取方法。

基于知识的方法有助于通过历史经验数据对涉众进行启发,并通过各种基于知识的机制对这种启发的效果和效率提供保障。

例如文献以企业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场景的协同式需求获取方法;文献则提出支持MDA的交互式需求获取方法及辅助工具,便于需求采集。本文则将主流需求获取方法中的场景法与视点法结合起来,用于较复杂信息系统中的需求获取。

2 场景与视点结合的需求获取方法介绍

如前所述,需求分析方法是指组织并指导需求阶段获取与分析需求过程的一系列方法、技术和规范,这是软件开发者长年失败和成功经验的理论性总结,从软件重用的思路来说,需求分析方法总结与重用的价值远比某些程序组件重用的价值高。因此,在开发软件系统之前,根据软件应用领域与目标系统的特点,有针对l生地选择需求分析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放之四海皆可用的需求方法,现在开发复杂信息系统在需求阶段常出现的问题是:在没有分析本领域软件应用与开发特点、没有深入方法细节讨论就照搬现有的需求方法,导致在需求阶段常常出现获取方法不确定、描述方法不稳定、得到的需求规格说明质量不高等问题;也有很多软件开发组织在长期项目开发实践中,意识到需求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但却没有进行总结、抽象和提高,导致以往出现的问题反复重现。结合已有的需求采集方法,我们使用了基于场景和视点相结合的需求采集方法。即在描述场景时,将牵涉到的对象分门别类描述,从中抽象出不同的视点。具体的操作方式为:

(1)根据系统功能划分与使用对象抽象出具体的使用场景;

(2)使用规范的自然语言描述每个场景;

(3)将自然语言描述的场景转换为二维表格的方式描述;

(4)从二维表格中提取出不同对象的视点。

按照以上方法对需求进行采集时,能够将复杂的信息系统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来获取和描述需求;以场景为描述业务流程的基本单位,相关用户更容易理解和配合需求分析人员刻画业务流程;通过将视点固定,并以获取活动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最后可以以带泳道的流程描述,内容表达清晰。而且,这种过程是迭代的和可进化的,符合复杂的信息系统需求阶段的特点,克服了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由于功能细分所分割出的功能模块会因人而异的缺点,也能够充分调动相关用户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最终应用系统的正确性。

3 实验及分析

下面以书店业务系统中的需求为例加以说明本文中需求获取方法的有效性。根据本文方法的步骤,描述如下:

a 选取权限设计场景;

b 使用规范的自然语言描述该场景(部分)。

在获取不同部门角色的权限时,我们可以将书店系统中的部分权限操作信息提取出来:

(1)业务部门可以录入征订书目单、客户报订单,并可以查询库存表单;

(2)业务部门可以导入客户报订单;

供货商能够对付退单进行付退处理。

c 将自然语言描述的该场景转换为二维表格的方式描述,如表l所示。

d 从表1中提取出不同对象的视点。显然,表1中的每一列均为一类主体,每一行为一类操作对象,m行n列交叉处的值(假设为k)则表明第n类对象可以按照k方式操作m类对象,或者说对于第m类对象,第n类对象具有k操作权限。我们可以从表1中得到每个部门的操作权限及操作对象。

篇(5)

所谓的营销渠道,就是销售通路,即将商品快速送到每一个目标终端消费者的沟渠或道路。成熟的销售渠道能够使每一个愿意或希望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快速方便地买到商品,管理良好的渠道对销售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市场的拓展,从而实现销售拓展的最大化。不同时期,根据品牌的拓展程度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应采取不同的销售渠道管理模式。尽管我国企业市场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在营销渠道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营销渠道创新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企业营销渠道创新内容,探讨企业营销渠道创新策略,为我国企业在营销渠道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企业营销渠道创新内容

营销渠道创新,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以及获得更多利益的重要途径,总体来讲,企业营销渠道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销渠道长度方面的创新

营销渠道长度是企业进行营销渠道选择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不同的企业对于营销渠道长度需求是不同的。例如,顶新集团提出的渠道精耕便是一种关于营销渠道长度的研究。顶新集团精耕之前的渠道长度为:制造商、经销商、售商、消费者,精耕之后的渠道长度为:制造商、多家经营、零售商、消费者。顶新集团将原先的三层渠道转变为两层营销渠道。

(二)渠道宽度的创新

除了在渠道长度方面进行创新外,企业还可以在渠道宽度方面进行创新,企业渠道宽度方面的创新主要与企业的分销策略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主要有选择性渠道、独家性渠道以及密集型渠道这三者类型,企业完全可以将这三类渠道进行创新,拓展渠道宽度。例如,以可口可乐为例,可口可乐公司采用的便是高密度的分销策略。在1995年的时候,可口可乐早已进入到美国45万家快餐店以及250万家商店当中,甚至在美国的180万台零售机中,可口可乐也占有了一定的比例,使得可口可乐的市场占有率从42%上升到54%。

二、企业营销渠道创新策略探析

(一)制定渠道策略,完善渠道管理实施

企业在实际的营销渠道制定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牢固树立消费者为中心的渠道营销理念,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的,做到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努力提高顾客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其次,重新审查企业原先已有的营销渠道,做好对于原先已有的营销渠道的监督审查工作,对于那些落后的营销渠道,企业甚至可以抛弃,做到从零开始,使得企业做到从市场背后打开市场。最后,企业在实际的营销渠道制定中,还应该注意营销渠道制定与企业经营目标以及内外部环境相协调。理想的营销渠道是在渠道战略、可用资源的基础上实施的,营销渠道选择与制定必须与当前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

(二)建立完善的客户管理系统

首先,企业应该对现有的各类经销商进行分类,根据各类经销商的态度以及能力分为不可用以及可用经销商两大类。对于不可用的经销商,企业努力做到淘汰,被淘汰的经销商在短时间内可能对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淘汰是必须的。同时,还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重新定义业务区域以及进行相应的市场细分,这是提高企业分销渠道的重要手段。其次,重新确定下客户的档案内容。客户档案是企业对市场进行管理的重要方式,企业应该将客户档案由总经销商扩展到所有的分经销商,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管理制度。

(三)建立网络渠道,巩固已有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企业为了适应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该充分的利用现代网络渠道,建立专业的网络营销渠道,加大对于网络开发队伍的培训,提高网络开发队伍的素质、水平与能力。另外,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于经销商的培训力

,增强经销商对于企业文化、产品的认识,选择更加出色优秀的经销商,努力扩大企业的经营市场。

三、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的特殊市场环境下,企业要保持营销渠道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化观念至关重要,营销渠道模式与管理组织结构应向关系式、扁平化方向发展,在分销渠道运作中合作与管理不可偏废。在新一轮的营销渠道变革阶段,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化、微利化和专业化,因而企业必须寻找适应市场发展和渠道发展趋势的渠道模式。我国企业市场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在营销渠道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营销渠道创新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企业盈利以及扩大化再生产。企业应该深入研究自身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创新企业营销渠道创新策略,为我国企业在营销渠道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宏桂.我国企业营销渠道的创新路径分析[j].管理科学文摘.2010

篇(6)

从2006年开始房价以较大的幅度上涨,在2013年,北京广州等7个城市房价全年涨幅在20%-30%,上海、南京等17个城市涨幅在10-20%,涨幅在5-10%和0-5%的城市分别有39个、29个,百城平均涨幅为11.51%,仅温州海口等8个城市下跌[1]。房价持续上涨使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增高,社会资本流入房地产业,导致其它行业的资源减少,发展缓慢,并会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扩大内需[2]。

2014年1-3月份,楼市出现了变动迹象,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7%,相比去年增幅下滑23.2%;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7.7%,与去年相比下滑34.3%。在成交量和成交价双降的情况下,部分开发商选择降价促销以加快资金回笼。部分楼盘大幅降价,使已购买住房的业主感到很不满。房地产业与地区和国家经济联系紧密[3],若房价暴跌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4]。

房价的波动牵动着中国的神经,房价大涨或暴跌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政府已经出台了调控政策,但不同城市房价涨跌各异。由于影响房价的因素较多[5],这些调控政策的作用难以明确显示。假如没有这些调控政策,任由房产市场自由运作,房价会如何?本文用冲突分析法,构建了由政府房产开发商住房刚性需求者和炒房者作为局中人的冲突模型,研究自由市场环境下房价的稳定性趋势。

1.冲突分析

冲突分析法是国外在经典对策论和偏对策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冲突行为进行分析的决策分析方法。它能通过对难以定量描述的现实问题的逻辑分析,进行冲突事态的结果预测和过程分析,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决策[6]。

冲突模型构建的主要要素有:

(1)局中人:是指参与冲突的集团或个人,他们拥有部分或完全的独立决策权。

(2)选择或行动:是各局中人在冲突事态中可能采取的行动。

(3)结局:是由各局中人的策略组合形成的局势。

(4)偏好序列:是各局中人按照自己的目标,对可行结局排出的优劣次序。

得出局中人的偏好序列后,需对各结局进行稳定性分析。

分析过程有三个先决条件:①每个局中人都不断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改变策略;②局中人在决定自己的决策时会考虑其他局中人可能的反应及对本人的影响;③平稳结局必须能被所有局中人共同接受。

稳定性分析时须确定每个可行结局对局中人而言的状态,以局中人A、B为例:

(1)合理稳定结局。若对结局q不存在单方面改进,则q是合理稳定结局,记作R。

(2)连续处罚性稳定结局。若对结局q存在单方面改进结局q',且q'对于局中人B也存在单方面改进结局q'',但结局q''对于局中人A不比q更优,则称结局q的单方面改进结局q'存一个连续性处罚。若结局q的所有单方面改进都存在连续性惩罚,则称q为连续处罚性稳定结局,记作S。

(3)非稳定结局。考虑结局q,如果存在单方面改进局势,但又不是s,则称q为非稳定结局,记作U。无单方面改进局势,记作X。

(4)同时处罚性稳定结局。若对于局中人A、B,结局q是非稳定的,那么在AB同时朝着q进行单方面改进产生的结局{pk}中,存在一个对于局中人A而言,不比q更优的p0,则称对于局中人A,结局q的单方面改进结局存在一个同时性处罚。若对于局中人A,结局q的全部单方面改进结局,都存在同时性处罚,则称q为同时处罚性稳定结局,记作U。

2.模型构建

房价冲突问题的局中人为政府、房产开发商、住房刚性需求者和炒房者。在冲突中,政府希望在控制商品住房土地供应量和房价稳定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住房刚性需求者能买到房;房产开发商希望低价从政府手里拿到土地,然后将房屋高价卖出;住房刚性需求者希望能低价买到住房,并且在较长时期内保值;炒房者则希望房价走高,买到更多的房子,然后高价卖给或出租给住房刚性需求者。可以看到,房价冲突中局中人的目标分歧严重,冲突激烈且难以调和。

在冲突中,局中人都会选择对自己目标更有利的决策。为了便于建模,本文认为局中人的决策为:政府增加或减少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房产开发商抬高或降低房价;住房刚性需者租房或买房;炒房者卖房或买房。

局中人决策的组合共可形成28=256种结局,由于每个局中人的决策相互矛盾,而且必须做决策,所以会有大量不可行结局被排除。建模时用“1”表示采用某决策,“0”表示不采取该决策,将每一列的二进制向量转换成相应的十进制值作为该结局的代码,可行结局如表1所示。

3.结局偏好排序

3.1 计算结局权重

为了进行稳定性分析,需要确定各局中人对上述16种可行结局的偏好。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中的判断矩阵来确定权重,以进行偏好排序。由于心理学家认为成对比较的因素不宜超过9个[7],所以本文不直接用判断矩阵计算各结局对局中人的权重,而是先确定各决策对局中人的权重。由于结局是决策的组合,将各决策对局中人的权重累加求和,从而计算出各结局对局中人的权重,做出结局排序即可得到偏好序列。

设与总目标z相关的n个因素为x1,x2,…,xn,对于i,j=1,2,…,n,以aij表示xi与xj关于z的影响的比值,并用9个标度来表示,从而得到这n个因素关于z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标度及含义如表2所示。

表2中第二行描述的是从定性的角度,xi与xj相比较重要程度的取值,第三行描述了介于每两种情况之间的取值,1~9的倒数分别表示相反的情况。

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为保证得到的权重的合理性,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8]。一致性检验,步骤为:

(1)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排序权重向量。

(2)计算一致性指标C.I.,。

(3)查表求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4)计算一致性比率C.R.,。

当,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查表得,矩阵阶数为8的。应用上述构造判断矩阵的方法可得政府的判断矩阵,再依据一致性检验步骤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将各可行结局对应的二进制向量与w向量相乘,得出各可行结局对政府的权重。按照同样的方法构造判断矩阵并检验,可计算出各可行结局对其他局中人的权重。

3.2 结局偏好序列

对各结局的权重按大小做排序可得政府、房产开发商、住房刚性需求者和炒房者的结局偏好序列,结果如表4所示。

4.稳定性分析

4.1 稳定性分析过程

依据稳定性分析的先决条件和各稳定结局的定义,对结局偏好序列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逻辑推断得知结局85对政府而言是同时处罚稳定性结局,可行结局对于各局中人的稳定状态如表5所示。

4.2 稳定性分析结果

由表5知,只有结局166对于每个局中人都属于稳定结局,任何局中人都无法通过单方面改进决策获得更好的局势,则全局平稳结局为166。结局166对应局中人的决策为:政府减少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房产开发商抬高房价、住房刚性需求者买房、炒房者买房。

5.结论

(1)本文运用冲突分析法研究在自由市场环境下房价的变动趋势。冲突分析的结果为政府减少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房产开发商抬高房价、住房刚性需求者买房、炒房者买房,比较符合近年的事实。房价变动趋势为上涨,表明如果政府不干预,房价会持续走高。

(2)住房刚性需求者的单方面改进局势较少,表明在这场博弈中住房刚性需求者处于劣势。他们是房价的最终承担者,在让市场自由运作不易控制房价上涨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运用科学的调控手段加大调控力度。事实上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例如:增加住房建设用地和保障性住房的有效供应;实行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对房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等。开发商住房刚性需求者和炒房者不仅要严格执行既定政策,还须自觉规范行为积极配合政府以促进楼市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江玲.论我国房价上涨原因及减缓房价上涨的措施[J].北方经济,2013(05):64-66.

[2]傅东平.高房价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改革论坛,2010-8:127-128.

[3]刘淑妮.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房地产投资风险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23(3):120-124.

[4]刘薇薇.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8):131-132.

[5]周鸣.影响房价的因素分析[J].时代金融,2013(11):155-156.

[6]陈家昀.基于冲突分析的中日争端评价[J].科技信息,2013(13):491-493.

[7]邓雪.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7):93-100.

[8]郭建亮.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防空武器系统作战能力评估[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23(1):112-115.

[9]汪应洛.系统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53-160.

[10]吴祈宗.系统工程[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65-67.

篇(7)

【关键词】长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预警

一、滑坡泥石流灾害现状

长江流域上游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类齐全,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地貌类型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时空分布差异大,雨量丰沛,分布多个暴雨中心,导致区域内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成为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2004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202个县级行政区第二次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统计,体积在1万m3以上,危及1户居民以上的滑坡(包括危岩等)13000多处,滑坡体总方量近167亿m3;流域面积在1km2以上,危及1户以上的泥石流沟3000多条,流域面积约5万多km2。

滑坡、泥石流是发生在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内最严重的侵蚀过程,长江上游的东部、横断山区、云南西部及东北部、四川西部、陇南及陕南以及长江三峡库区等,共有大小滑坡15万处,泥石流沟道1万多条,分布面积占10万km2,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范围涉及金沙江下游的云南省昭通市的昭阳区、彝良县等;贵州省毕节地区的毕节市、大方县等;四川省宜宾市的宜宾县等,雅安市的雨城区、凉山州的雷波县等;嘉陵江上游支流的白龙江(含白水江)和西汉水流域的甘肃省陇南市的文县等;长江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开县等;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县、等6省1市12市(州、区)共38个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2°30′~110°01′,北纬26°30′~34°32′。土地总面积46.03万km2。

项目区区域空间跨度大,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类多样,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地貌类型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时空分异明显,项目区内分布有多个暴雨中心。这些均构成了滑坡、泥石流发育的有利因素。同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诱发滑坡、泥石流也愈演愈烈。

二、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1、直接危害城镇及村庄

项目区地势高亢,河流深切,山高坡陡,不少地区城镇村庄就直接位于滑坡体上或外形较平缓的泥石流堆积扇上,这些区域一旦发生滑坡、泥石流,其上的城镇、村庄将遭受直接危害。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设立的56个预警点分析研究显示,对县城能造成直接危害的就有会理县的清水沟、大方县县城等9处滑坡、泥石流。这类危害一般后果极为严重,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1991年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沟发生2000万m3大型滑坡,造成21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1982年8月6日,甘肃省文县县城在40分钟内降雨35.1mm,关家沟发生粘性泥石流,造成22人死亡,19人受伤,冲毁房屋672间,直接经济损失260万元。1981年4月9日,甘肃省舟曲县泄流坡发生滑坡,体积近5000万m3,堵断了白龙江:提高水位22m,蓄水2100万m3,回水7km,淹没了舟曲部分县城,损失超过1000万元。

2、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3年8月25日,四川省雅安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降雨量达到228.1mm,此次强降雨天气诱发两处山体滑坡和洪涝、泥石流灾害,并造成雅安城区发生严重内涝。此次灾害造成6人死亡、13人被泥石流掩埋、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2004年8月23日晚至24日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暴发严重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灾害,共导致德昌县8个乡镇受灾,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茨达乡、宽裕乡和王所乡,受灾户达到1350余户、人口达4960人、无家可归人数达1416人,房屋倒塌666间、危房1458间。

3、直接影响长江干支流河道

1983年7月,云南省巧家县东坪老街的50万m3泥石流物质冲进金沙江河道,金沙江断流20分钟。1985年6月12日,湖北秭归县新滩3000万m3滑坡失稳,260万m3滑体坠入长江,产生涌浪高达54m,爬高96m,造成干流断航一周,10人死亡,毁房1569间,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1994年4月30日,重庆市武隆县兴顺乡鸡冠岭岩崩,530万m3岩体快速滑动,其中30万m3岩体坠入乌江,形成长110m、宽100m、高100m的碎石坝,阻碍乌江航运达数月之久,造成4人死亡,12人失踪,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

4、影响水利水电及防洪工程效益的发挥

项目区不少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受到滑坡、泥石流的直接或间接危害。如四川省屏山县欧家村电站,装机1.89万kw,投资5000万元,该水电站兴建在一个古滑坡体上,滑坡体总方量372万m3,目前治理滑坡已耗资130余万元。又如云南省彝良县奎香白杨水库,入库泥石流固体物达20万m3,水库已成沙库。著名的小江河床,在13年内由泥石流冲入物淤积而抬高3.5m,防洪形势日趋严峻。

5、影响交通运输

2003年7月12日凌晨发生的湖北省秭归县千将坪特大滑坡,不仅造成5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和24人失踪或死亡,而且还阻断了青干河的水路交通和省道路线。

6、对农田的危害

滑坡、泥石流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或淤埋耕地,毁坏水渠、塘坝等,并且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1988年四川省屏山县大乘乡全和村暴雨滑坡,使19hm2良田丧失利用价值,引水渠被破坏,4500余人闹水荒,影响灌溉面积10hm2。2004年9月21日,四川省巴中市大部分地方遭受大到暴雨袭击,降雨诱发多处山体滑坡,导致房屋倒塌1274间,损坏310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43.94 hm2。

三、长江流域上游区域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警系统现状

1990年,作为中国政府实施“十年国际防灾减灾计划”的重要举措,经水利部提议,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研究决定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组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并将其纳入“长治”工程防治体系,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工作由此展开。预警系统范围涉及金沙江下游的云南省昭通市,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宜宾市、凉山州、雅安市;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含白水江)和西汉水流域的甘肃省陇南市、甘南州、天水市,陕西省汉中市、宝鸡市;长江三峡库区的湖北省宜昌市、恩施州,重庆市等6省1市12市(州、区)38个县(市、区)。截止2005年底,预警系统已建有1个中心站,3个一级站,8个二级站,56个监测预警点和18个群测群防试点县(见表1.1),拥有300多名专业监测预警人员,监控面积达11.3万km2,保护着30万人生命安全和数十亿元固定资产安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警系统建成投入运行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这项工作还处于探索、试点和局部开展阶段,还不能适应全面、有效防灾减灾的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预警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预警系统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1)监测手段科技含量不高,技术落后,难以准确科学的监测预警。目前的监测预警站点普遍采用简易的监测方法,即主要靠人工监测,监测方法单一,遇到雷雨天气,通讯难以畅通,而到夜间,监测预警工作又很难实施,严重制约了防灾方案的实施。

篇(8)

国内因素:

1、地产。成交量明显回调,价格相对稳定。在监测的35个城市中,大部分城市楼市成交面积环比上涨,其中哈尔滨涨幅最大,环比上涨166.85%。10个重点城市中,6个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上涨,其中北京涨幅最大,达110.17%;而成都、武汉等城市成交量跌幅较为明显。能监测到价格的城市中,重庆、武汉、宁波等城市成交均价环比上涨,深圳、厦门等城市略微下调。总体来讲,所监测城市的成交价格在较小范围内调整,基本保持稳定。土地供应宗数有所增加,土地供应面积减少。7月第三周监测的20个主要城市共推出土地129宗,环比增加16%。推出土地面积共计513万平方米,较上周减少56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0%;土地成交量有所增长,共成交土地43宗,环比增长8%,成交面积共计268万平方米,环比增加40%;成交价下降明显,7月第三周监测的20个主要城市整体成交楼面均价为1465元/平方米,环比下跌59%。7月第三周监测的20个主要城市住宅用地推出量收紧,共推出29宗,环比下降41%,推出土地面积183万平方米,环比减少42%。住宅用地成交量增加,共成交28宗,环比上升47%,成交土地面积155万平方米,环比增加17%:住宅用地成交均价大幅下降,为2065元,平方米。降幅达50%。

2、地方融资。当前,银行系统上上下下忙碌着的工作应该是对规模逾7万亿元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风险核查及清理。受访权威人士指出,其中近三成将被视为正常贷款而免于划入地方融资平台管理范围,且各商业银行应于年内基本完成对坏账的核销。据银监会初步统计结果显示,截至6月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约7.6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按公司化运作、有独立和稳定第一还款来源、项目现金流能够覆盖偿还本息的贷款约有2万亿元,占比27%。针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按照银监会此前制定的时间表,各商业银行已于6月底前完成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的“解包还原”全面自查清理工作:三季度末前。商业银行必须做到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年内基本完成对坏账的核销。

3、“十一五”的要求。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2010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0亿元,重点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以及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形成年节能能力8000万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6万吨。各地区要将节能减排指标落实到具体项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要向能直接形成节能减排能力的项目倾斜,尽早下达资金。尽快形成节能减排能力。

4、货币政策。2008年7月底左右,为了应对不断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没有参与国际上的竞争性货币贬值。为稳定外需、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亚洲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0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随着未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可能会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将遵循既定政策。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5、经济结构。市场供需结构趋平衡。根据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20个行业中,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达到50%以上:饮料制造业位于5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低于50%。从分项指标来看,生产指数和进口指数均有小幅下滑,显示企业生产减速。7月生产指数为52.7%,比上月回落3.1个百分点:进口指数为49.3%,较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和进口指数回落显示市场供应趋缓,有利于缓解前期工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促使我国经济建立供需平衡的结构。

国际周边因素:

1、澳通胀压力得到抑制。分析人士认为。澳大利亚2010年第二季度通胀率低于预期,意味着在过去一年的大幅加息后,澳大利亚已成功抑制住通胀压力。预计该国至少将在未来几个月内维持利率于4.50%不变。澳大利亚统计局7月2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第二季度CPI较上个季度上升0.6%。较去年同期上升3.1%,涨幅均低于此前预期的1.0%和3.4%。当季核心CPl分别较上季和上年同期上升0.5%和2.7%,位于澳大利亚央行所设的2%~3%的通胀目标区间内。道明证券和墨尔本研究院8月2日公布,澳大利亚7月通胀指数较上月上升0.1%,增幅显著收缩,该指数6月攀升了0.5%。摩根大通表示,澳大利亚央行在7月升息的可能性已消除,该行甚至可能在未来3个月内暂停升息。麦格理银行也认为,澳大利亚央行可能暂停加息直至2011年。但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则表示。澳大利亚央行仍有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加息25个基点,他们称“从长期看,澳大利亚的通胀压力仍然存在。第二季度是通胀周期中的低点,2010年底和201 1年通胀压力将达3.5%。”道明证券高级战略分析师安妮特・比其尔称。虽然澳大利亚的物价上行压力有减轻迹象,但通胀指数仍连续第9个月攀升。比其尔预计,该国通胀率可能在未来12个月内逼近央行目标通胀区间上限,澳央行可能将在2010

年11月和12月加息。自2009年10月以来,澳大利亚央行已加息6次,累计加息幅度达150个基点。但自2010年5月开始。该行已连续两个月维持利率不变。

2、英国明年前难加息。英国央行定于8月5日公布利率决议,分析人士预计,该行将维持利率于0.5%的历史低点不变,可能最早将在201 1年第二季度开始加息至0.75%。而在2010年底前加息的可能性仅为20%。英国国家统计局7月23日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达1.1%。约为预期的两倍,并创4年来最高水平。不过,英国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3.2%,低于5月涨幅3.4%。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委员费舍尔7月28日称,虽然英国经济增长仍面临风险,但在刺激措施、英镑贬值以及全球需求回升的带动下,经济复苏势头将得以持续。但他同时指出,英国的通胀率可能会继续回落。与之相反,另一位MPC委员森坦斯则特别指出了英国的通胀风险。森坦斯称,当前经济状况正在改善。英国央行应开始升息,他建议将利率从0.5%调升25个基点。

3、欧元区经济增速放缓。欧洲央行也定于7月5日公布利率决定。分析人士预计。该行将维持利率于1.0%的低位至2011年第三季度。届时将加息至1,25%。并于2011年底前上调利率至1.50%。金融信息公司Maxkit7月2日公布的调查显示,欧元区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增至3个月高点56.7,但扩张几乎完全由德国推动。欧盟统计局7月3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7月通货膨胀率上升至18个月来最高水平。该地区的失业率仍维持在12年高点。经济学家预计,下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欧洲经济分析师桑格纳表示:“尽管欧元区的经济活动有所增强,但该地区私人消费活动仍不旺盛,预计欧洲央行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利率不变。”

篇(9)

作者简介:周立,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副教授,100872.林荣华,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本科生,100872.

一、引言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十分关键。70年代末期,拉美南部的三个国家——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因取消存贷利率上限和允许银行在资本市场上自由竞争,带来了严重的宏观不稳定。在中国现有体制和金融发展状况制约下,利率市场化同样难以实现,而只能以渐进方式放开利率控制。韩国和我国地区就是采取渐进方式推动利率自由化的,它们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保持了对利率的灵活管理。美国和日本的市场发育程度虽然很高,但其利率自由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比如,美国有关存款利率上限的"Q条例"就实行了相当长时期(许健,2003)。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2000年以来启动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不断迈进。1998、1999和2002年,已经三次扩大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又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空间进一步扩大。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允许信用社贷款利率灵活浮动,贷款利率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1.0至2.0倍范围内浮动。然而,对农信社利率改革试点效应实时跟踪评价的结果发现,由于利率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明显滞后于利率管制的放松,多数试点社未利用利率改革试点提供的空间,建立以供求关系、风险评价和时间价值为基础的定价机制,而是简单的将利率改革试点看作高息揽储和高息放贷的工具,实行无区别的统一上浮(冯邦彦、陈彬瑞,2003)。

那么,新一轮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如何,能否达到支农目标,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状况呢?笔者对新一轮农信社利率改革的试点地区——福建省福安县(市)及柘荣县(均属闽东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将对调查结果做出经济解释。

篇(10)

中图分类号: F712 文献标识码: A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此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飞跃和发展,而这些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际贸易的投入、进步与成功。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国际对外贸易情况极大地推动了该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立足于全球化得经济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重大的变化,也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随着经济结构来变化,更重要的是要基于现在已经形成的发展模式来做出相应的更好的调整,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由经验得到,一个国家的对外国际贸易都是以小范围或者大范围的地区对外经济贸易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在技术、资源、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增加其区域竞争力。伴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状况也愈见攀升,通过对外贸易的作用机制,更快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学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当下新的经济市场下,国际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了新的相互关系。

首先,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某个地区的自身发展情况特别是经济情况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极大地依赖于这个地区的对外国际贸易状况的,国际贸易能够改变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用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例如,资源配置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的丰富、高科技的投放等。使那个地区在降低各方面生产成本时,还可以兼顾同时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都是通过对外国际贸易的经济规模的广泛扩大。另外,若能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创立新型的开放企业管理制度,最优化产业结构,兼顾国际贸易,就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好更快地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其次,区域经济也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反作用于国际对外贸易。区域同大体的国家一样,其对外国际贸易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政策的有力制约,好比如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有着更为开放的国家地区经济政策,外贸政策及其他原因,很大程度上促进及保持着这些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也更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对外贸易更为发达。由此可以说,国际贸易推动了东部沿海的人均收入和地区总收入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很大地初级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地区经济得以保持较快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 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面性的。

一方面,国际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自从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发展较快,直至目前已经跃居与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国行列,在发展对外国际贸易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国际贸易促进了我国各个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优化的技术和设备,甚至是人才,同时带动相关企业管理技能及体制的创新发展,我国拥有着广袤的国际市场以及本土市场,对外贸易较大地促进了我国产品的结构优化,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另外,都知道国际对外贸易分为两个大的层面:出口贸易及进口贸易。从出口贸易方面来说,其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即可以引进其他国家的优良技术和设备,并对它们进行改进,利于促进产业技术的进步,也可以刺激地区的产业投资投放,增加资本的积累,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得以获取更大地经济利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由此保持该地区经济更快更稳的发展。同样地,进口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进口贸易加速了低效率企业更快地没出市场,体现和实现竞争的超越特性,从进口通道引进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资金、人才及设备设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能够节约我国部分科学及市场研发的费用,更为重要的是,进口贸易刺激了市场新的需求,促进了国内自身新产品的投入及研发,开拓了更为广袤的市场。

还是拿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吧,该地区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对外贸易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鞭策作用。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国际贸易也不断扩大其规模,使得其区域经济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增长和带动其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优化,大大提高人均劳动收入水平。其次,从产业主体结构及国际对外贸易方式上看,该地区中小企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它们都是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为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培养了优秀的技术工人及人才,输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机制,大大推动区域产业调整,扩大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外及国内的市场份额,加大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更好更快地发展区域经济。

由此可以看到,合理的贸易发展战略措施及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得以带动该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国际贸易使得推动区域发展的经济要素变成现实地生产力,提高了要素配置的效率,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国际贸易促进着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积累,提高了发展效率,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也能够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国际贸易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势必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产生消极的影响。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其在世界经济市场上的地位悬殊。我国在区域经济对外贸易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例如部分发达国家工业技术为主的出口贸易造成发展中国家地区环境的恶化及资源的枯竭,最终影响地区发展。目前看来,消极影响还未引起很大程度上的重视,但也应该有所警觉了。

总的来说,现在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十分重要且极具关联的,应重视对外的国际贸易发展。

三、国际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在现今新的经济市场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促进。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市场和国内市场经济,新的贸易壁垒突显了对外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按这个情况下,如果想要持续取得国际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对于当前的部分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而且要及时,从而应对新市场的考验。如今,国际贸易对于产品的数量及质量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区域经济当然也有了更严格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是势在必行的。它要随着对外贸易政策及贸易壁垒的不断调整老优化区域经济的自身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给是的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在新经济在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远。

1、动态利益市场分析

国际贸易的利益可以分为静态利益与动态利益。所谓静态利益就是指开展贸易以后,在这种利益的趋势下都可以获得经济发展,表现形式主要是资源总量的数量不断增加;动态利益就是指自从开展贸易以后,对贸易双方都会产生经济和社会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二者的侧重点不同,静态利益主要是侧重于主要是指通过贸易所产生的消费方面的好处,这种益处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而动态利益的范围比较广,是指通过贸易的作用而作用于社会生活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如果将静态利益拟定成为直接的贸易利益,那么动态利益就是指贸易的带动作用,而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带来利益。

2、改善投资结构、优化经济结构

一个国家和地区往往会受到出口产品的惯性应道,所以通过改变资本的投资结构会对产业的资本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增加出口效益,这样就会获得比较广阔的产业领域,进而优化社会经济结构,提高生产力,尤其是对自身比较有优势的产业领域和生产水平有很重要的提升作用。

3、扩大市场

一个国家和企业的出口增加就会需要很大的市场,市场的扩大,就会对规模经济效益起到直接的导向作用,所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不断的扩大国际市场,可以使商品获得更大的市场容量,在这种优势的条件下,必然有利于社会和企业进一步扩展市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在区域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不可撼动的地位,我国在发展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到其消极影响。通过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张可以直接带动外资的不断加入,在外资的作用下可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就能够不断的提升区域自身的经济实力。国际贸易极大地促进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要依据不同的市场经济来调整经济结构,健全外贸政策,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使得国际贸易真真正正地为区域经济服务,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下一篇: 经济发展逻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