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9 16:41: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

篇(1)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物理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以看出提出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渠道,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引发学生思维和实践的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活动以课堂提问为纽带紧密联系,教师能通过恰当、有效、准确的提问,真切地感知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动态,而教师及时的导答、评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水平,从而让学生在和谐的互动中达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然而,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及实施,提问的“含金量”普遍不高,提问的数量很多,但质量不高.能够结合学情启迪学生的思维,生成新的问题情景很少.高密度提问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74.3%),推理性问题次之(21.0%),强调知识覆盖面,但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提问后基本没有停顿(86.7%),不利于学生思考.课堂提问以低层次问题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提问技巧单一.大量的低效、无效提问充斥着我们的课堂.严重限制了学生[JP3]的思维空间,降低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重新审视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过程,并希望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借助以往教育学上丰硕的研究成果,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探索提问这一教与学之间的对话策略.策略是指“经过认真准备的包括完成既定目的而设计的一系列步骤和计划”. 在提问策略的引导下,教师在课堂中何时提问,问哪些问题,向谁提问,都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按步骤实施的.恰当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可以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顺畅.要使课堂提问真正有效,必须研究以下策略.

2充分备课,有效预设问题

首先,设计有效的问题是提出有效问题的前提.课堂提问的数量、内容、对象等都应该是有准备的,教师在课堂上即兴的提问往往在语言上缺乏严谨性,在顺序安排上缺乏逻辑性.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针对具体的课堂做好相应的准备,这包括提问的目的,提问的内容,提问的对象,提问所用的语言,预测可能出现并拟定解决方案等等.

其次,教师也要对所教学生的学情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和选题时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听到问题后都有事可做,有内容可学.教师在课堂提问之前必须做好一切与提问有关的准备,事先做好准备,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问题,这些问题的数量、提问的时机、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等都要充分准备.

2.1把握好问题设计难易度

课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人的认知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太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思维的品质会下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问题太难则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削弱学生参与回答的热情,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所以教师所提问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只有深入思考才能回答的,就好比树上的果实,看得见,但是只有跳一跳才能得到.同时,适度的提问还应该是班里大部分学生能够应答得上的,只有难度适宜,问题的提出才有意义.

例如一堂初三中考复习课――《物体的运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1:“三个物理量”是谁?问题2: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个物理量呢?问题3:为什么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问题4:住宅小区内对行驶的汽车有限速要求.一标志牌上标有“5”,你知道道它的含义吗?问题5:你能用“图线”来表示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吗?问题6:“一个相对性”的内容是什么?由于这是一节复习课,而且是初三中考复习的习题课.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这一章的内容通过六个难度适当的问题进行了整合,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

2.2控制好问题设计的密度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课堂提问的频率要讲究一定的限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恰当而高质量的问题.同时,从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降低提问的密度,针对高层次、有思维深度的内容提问,同时学生应该越来越多地主动提出问题.

2.3运用好问题设计的梯度

教师提问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课堂上,使每个学生能有选择回答问题的余地,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到点又要顾及到面,既要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发言,调动每个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设计问题时还应该考虑问题的层次性.问题的层次性决定了问题的深度.课堂提问设计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及梯度原则,呈现问题框架本身的层次性.

如在进行欧姆定律的应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课堂引入部分可设计如下问题串.问题1:“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学过哪些电学物理量?”问题2:“对于同一段导体,这三个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3:“这三个量哪些可以直接测量?用什么仪器测量?”问题4:“电阻怎么测量?” 这样的问题串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教师应以简单的、回顾知识的事实性问题作为引导,逐渐引申出较为发散的、观点型的问题,使学生的解答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思维呈现阶梯式上升发展,引导学生达到求知的新高度.

2.4问题要具有开放度

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非唯一,这是科学的实践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开放性的设问能带来多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磁体有关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两个条形磁铁、回形针、细线、铁架台、铁屑、软铁棒等),边回忆边动手去做一做,看看你能发现哪些与磁铁有关的现象?实验结束后交流实验过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由实验现象能说明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有一定开放度的问题,学生可以任意选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磁性、磁化、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等实验的探究.开放的问题带来了开放的结果,学生在这一部分表现得积极而主动,做出了很多小实验,有很多精彩的课堂生成.

3把握时机,恰当表述问题

3.1简洁明确,清晰易懂

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上.因此,教师在表达问题的时候措词、概念应该科学无误,语言应该精炼扼要、言简意赅,还要注意语气连贯、句式完整.在叙述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关键词语的停顿或重复等,以期达到最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

3.2把握时机,适时发问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课堂提问要有成效,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而发.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时机对学生的思维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明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正是教师提问之机.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把一个吹足气的气球放在一块均匀布满细铁钉的钉床上, 然后在气球上铺一块木板,问同学们:“你觉得木板上放几个砝码气球会爆炸吗?”学生会猜一个、两个、五个……然后教师开始往木板上放砝码,放到第八个、九个、十个砝码时,气球还没破.然后教师把气球取出,放在只有一根钉子的木板上,再次放砝码,结果刚放到第二个钉子的时候,气球就被扎破了.这个时候教师提问:“为什么第一次放10个砝码气球没炸,而第二次只放两个砝码就扎破了?” 此时学生思维处于困惑之时,这继嵛誓芗し⒀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3.3情绪饱满,有鼓励性

教师应该面带微笑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上课时应该满腔热情.教师提问时,要善于根据提问的内容,课堂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语气,不能使课堂所有提问都是同一语气.语调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富于变化.关键处要利用停顿、提高声调、缓慢一字一字说出、或拖长尾音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总之,要让提问语气变得更加生动、丰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经调查研[JP3]究表明,学生对教师温情和善、有鼓励性的声调还是情有独钟的.

4耐心等待,及时回应问题

4.1留足时间,耐心等待

提出问题很重要,教师等待和倾听学生回答的耐心也同样重要.每个学生的能力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也不一样,需要时间进行解读,从中提取信息,展开思维,整理加工,进行新旧知的同化和整合等一系列过程才能找出答案.如果中间不留空隙,就自己回答或让思维较快的学生回答,必然会打断其余同学思路的进程.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当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留时间给其他学生消化;当师生得到问题的答案之后,要留时间给学生理解和判断问题的答案.等待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问题类型调整:提出高层次问题的等待时间较长,而低层次问题的等待时间较短.

4.2认真倾听,及时回应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教师认真倾听既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又可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当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注视学生,耐心关注学生的谈话内容,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倾听的同时,教师适当的表达自己对学生观点的态度.当学生的答案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粗鲁地打断学生,而是要等其发言结束后进行纠正.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全体同学倾听回答.这样,其他的学生可以在该同学的回答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完善自己的观点,进而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

5审时度势,积极评价应答

学生回答问题后都会期待着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的行为不当就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同学,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如果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只对了一部分,教师也要进行中肯的评价,对正确的要给予肯定,然后对错的部分要耐心引导学生更正或寻求正确的答案.

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对此表示肯定或提出表扬,指出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并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简单的、单一的“对”“错”“好”“坏”的评价方式,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方式.比如:“这个办法可行,但实际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问题?”“这个思路是对的,但细节上还有没有要改进或补充的?”“这个方案很不错,但在实施时要用什么样的方法?”……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并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与想法.

篇(2)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提问过于封闭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封闭主要是指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答案,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限制,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对学生学习物理思维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与封闭式相反的则是开放式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往往包含着浓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样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过程中就能大胆的推力和思考,这也是今后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需要学生具备很强逻辑性和思维能力的学科,在解决问题和学习知识方面强调的是思维逻辑和联系性,因此,就要求初中的物理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该多选取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思考。

2.提问方式单一,师生之间缺少有效地互动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课堂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渠道,更是与教师共同探究和发展的交流场所。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探索,并在课堂上建立一个良性沟通的平台。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提问,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向教师提问。对于全新的问题,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并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有效性思考。

3.教师对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掌握不够充分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并没有精心的准备教学课程,在提问问题设计过程中,没有精心准备,无法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在回答起来会认为学习物理很简单,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么就是问题太难,导致了学生在解决过程中,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这样学生会逐渐丧失对物理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分析

1.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应该新颖、有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且玩心很大,这时物理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将有趣、新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好物理。教师在课堂的提问环节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对问题难度和趣味性进行考虑,保证问题能够切实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营造一个从生疑到解惑的问题情节,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相关内容时,教师找一朵棉花和一个金属球,对学生进行提问,“当这两个物体从同一个高度下落时,你们认为哪一个会先落地。”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有的认为是铁球先落地,有地认为是棉花先落地,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

2.课堂提出的而问题要有层次感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20-04

复习课是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进行回顾与再现、巩固与提升性教学的一种课型。复习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效果及物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决定了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对物理复习课进行深入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目前物理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少教师的复习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等同于新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无新意,无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仍停留在新授课的层面上。

2.复习课上成“重复课”。教师或“旧课旧上”,或“旧课新上”,或“串讲教材”等,与新授课的不同只是加快了进度。

3.复习课上成“习题课”。有些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若干习题,学生做后教师再“逐题订正”,学生“重复练”、“机械练”现象严重。

4.对学情及课标要求分析不准,教学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只是泛泛地“串教材”,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不清楚,不能很好地把握课标及中考的要求。

5.学生不能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有些教师下大力讲解精心为学生总结的“知识要点”,然后讲例题,之后做习题,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被扼杀。

二、物理复习课的特点分析

1.重复性。复习活动是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重复和再现,但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

2.综合性。复习课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综合运用各部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概括性。复习课注重对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解题规律的总结与解题策略的提升。

4.系统性。复习课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形成,关注体系内知识、技能、方法的完善、联系与贯通。

5.大容量。复习课时间紧,任务大。复习课往往涉及较多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典型例题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的跨度较大,从而使课堂内容增多。

6.快节奏。由于待复习的内容较多,教师就必须抓住并有效利用每节课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复习更多的内容。同时,教师需紧紧围绕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问题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总结方法与规律等。故复习课追求“低投入,高产出”,快节奏,高效率。

三、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复习课跟其它课型一样,学生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学生参与”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如课本让学生阅读,思路让学生分析,方法让学生总结,疑问让学生讨论,错误让学生指正,实验让学生操作,知识结构让学生归纳等。

2.基础性原则。夯实基础才能建起高楼大厦。物理复习要特别关注“五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实验。实践证明,扎实的“五基”是提升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有力保障。

3.系统性原则。物理复习要注重构建知识体系,并善于将有关知识放在体系中理解与应用,这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知识的综合应用。

4.针对性原则。物理复习特别是结业时的总复习,要特别强调“两个针对”:一是针对《课程标准》及《中考文化考试说明》的要求。一般说来,中考要求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中考要求到什么程度,复习课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摸准学情,弄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薄弱环节、知识死角、思维障碍等,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着力点。“学生实际”与“中考要求”的对接是搞好物理复习教学的重要原则。

5.重点性原则。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紧,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重要概念及规律的辨析与应用、解题方法的总结与提炼、类型问题的解题规律、典型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典型实验的原理与操作等,要作为复习课教学的重点。

6.提高性原则。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提高,没有提高的“复习”不算成功的复习。因此,复习课一定要使学生深化理解概念和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沟通知识联系,总结方法规律,强化综合应用,提升创新能力。

7.选择性原则。习题教学是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要讲的例题,还是学生要做的习题,均需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要选(组、编)那些能体现本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承载方法和规律的典型题及类型题,使学生通过解题掌握必要的方法,会一题而能解一类题;重视“一题多解”与“多题归一”,做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

8.思练结合原则。“课堂训练”中“思”与“练”的结合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缺乏思维的训练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训练时要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做到以思为基,思练结合,以练促思,以思强练,力戒和避免没有思维含量或思维含量低下的机械训练与重复训练。

四、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复习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落实复习课“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巩固提高”等功能,特别是要有所“提高”。

1.梳理知识,查漏补缺,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2.深化理解,沟通联系,能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分析解题思路,归纳总结解题规律与方法,提升答题策略。

4.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每节课都要在上述总目标的引领下,依据课程标准与中考要求、命题改革趋势和学生实际等,设计好明确、具体、可测的具体目标。

五、物理复习课的一般教学模式

1.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并以一组基础训练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等。题型以填空、选择题为主。

2.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等,将知识形成网络与结构,在此基础上完成基础训练题,学生按学习小组将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与训练题答案展示到黑板上,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重点提示与点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等。

4.典型例题提升性训练。教师所选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能体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易混点、知识联系点等,并承载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兵教兵”等尝试解决。

5.教师对学生所做的题目进行讲评。学生通过讨论仍“不会做”的题目要作为教师讲评的重点。对例题的讲评要注重总结方法与规律,对类型题要形成答题策略。

6.达标训练。关注“目标达成”即关注课堂效果,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选取训练题要兼顾基础题、中档题和综合题等。

7.布置巩固性作业。

六、复习课“讲”与“练”的内容与方法

“讲”与“练”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教师“讲”要“精”,要结合具体问题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处。“练”不是越多越好,“练”要体现“选择性”、“针对性”、“典型性”、“方法性”和“类型化”。

1.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复习中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往往不是相关的知识点没掌握,而是对物理情景不清楚,解题思路不清晰,不会应用相应的方法等。教师讲解时不能“就题论题”,不能满足于学生会做“这道题”,而是透过具体问题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

案例1:如图1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电压表V1示数变大,电压表V2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C.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D.电压表V1示数变大,电压表V2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北京市中考题)

对这道题,教师要用“大视野”的观点来处理,即将本题放在“大整体”中,指出这是“电表示数变化问题”的类型之一,先分析本题得出正确答案B,再适当补充几道或做适当变换,总结出解这类题的一般方法:(1)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2)判断电流表测通过“谁”的电流及电压表测“谁”两端的电压;(3)根据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开关的通、断或连接方式的变化,判断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4)根据欧姆定律和电源电压不变判断总电流的变化;(5)根据总电流的变化判断各部分电路电压、电流的变化。学生掌握了以上方法,此类问题就能顺利解答。

2.讲易混点、易错点、易忘点。物理学概念多、规律多、方法多,相似、易混、易错、易忘的现象、概念、规律、方法亦多。复习时教师要结合具体事例,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采取“比较中辨异同”的方法为学生解疑释难,使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

案例2:重力和压力是一对易混淆的概念,可列表辨析如下。

这样的对比辨析,学生理解深刻,记忆久远。

3.练综合,练应用,明联系。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中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应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

案例3:如图2甲所示是小华同学设计的一种测定油箱内油量的装置,其中R0为定值电阻,R为压敏电阻,其阻值随所受压力变化的图像如图2乙所示。油量表由量程为0~3V的电压表改装而成。已知油箱重80N,压敏电阻R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为800N。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g取10N/kg)

(1)若压敏电阻与油箱的接触面积是4×10-4m2,则压敏电阻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多大?

(2)若油箱内油的密度为0.8×103kg/m3,则此油箱最多可装多少立方米的油?

(3)若压敏电阻受到最大压力时,电压表的示数达到最大值,则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多大?

(4)为了判断此油量表的刻度是否均匀,需了解R0两端的电压U0与油量V的关系,请推导此关系式。(无锡市中考题)

此题涉及密度、压力与压强、质量与重力的关系、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数学中的图象、函数等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师讲解时要着重讲清装置的物理原理(物理过程)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题目中油箱油量的变化导致油箱对压敏电阻压力的变化,进而引起压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这一变化又使串联电路的电流变化,从而使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变化。因此,用电压表测出R0两端的电压,即可测定油箱内的油量,解题时逆推回去即可。本题是“用电表测量力”类型中的一种,题目一般给出作用在“变阻器”上的力与其阻值的关系,这一关系往往以图像或表格形式给出,读懂图像含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

4.练变式,练发散,求创新。中考命题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实践证明,注重对新情景问题的分析,加强题型的变式与发散训练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4:图3是一个电路状态可调的基本电路,给出电源电压U,定值电阻R0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即可求出电压表的示数(具体数据略)。适当变换可演变为许多形式新颖、很具应用性的创新题。

变式1:将R改为压敏电阻(如案例3图2甲),给出压敏电阻的阻值随压力变化的关系(图像或表格),计算出压敏电阻的阻值即可知道压力的大小。此即为电子压力计(电子秤)的原理。案例3图2甲实际为基本可调电路的变式之一,其实质为一电子压力计,只是压力来自油箱及箱内的油。

变式2:PTC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陶瓷材料,它的发热效率较高,PTC有一人为设定的温度。当它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其电阻值随它的温度升高而变小;当它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其电阻值随它的温度升高而变大。如图4所示的陶瓷电热水壶就使用了这种材料。它的工作电路如图5所示,R0是定值电阻,其阻值不受温度的影响。RT是PTC的电阻,它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如图6所示。该电热水壶在RT设定温度状态工作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1100W。

(1)R0的阻值为多少?

(2)当RT的温度为130℃时,电路中RT的实际功率为多少?(山西省中考题)

篇(4)

提问的目的性原则

为什么要问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

提问的启发性原则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3提问的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有两方面: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提问的新颖性原则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

5提问的全体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弃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

二、提高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把握课堂提问时机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时提出问题一般说来,提问的最佳时机有:

(1)发问于教材的疑难之处

如学生没有疑问则设置疑点,即“制造矛盾”,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他们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2)发问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3)发问于学生的思维受阻处

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的策略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激趣式提问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2)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3)穷追不舍式提问

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解释其算法原理”等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提问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师生之间产生共鸣

(4)新颖式提问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5)诱思式提问

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的勇气和信心

3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1)适当制造认知冲突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物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切实了解并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2)营造民主氛围

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质疑与创新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而营造这一氛围,是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置,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挖掘其可贵之处

(3)鼓励提倡质疑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

篇(5)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恰当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融洽相处,课堂效率也会有显著提高。学生通过交流或分工协作,加强了学生间的向心力和友好相处的心态,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学习、探究,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在取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不足,纠正错误的、严谨的、科学的态度。

二、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教学学习方法

1.有效备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一般只是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定我们教师能讲授什么样的知识,而有效备课则更要强调“如何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保持求知的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如,在讲授“电路”这一节内容时,如果仅仅是教师把电路的知识照本宣科地读一遍,或让学生自己看一遍,学生肯定不会有多大的学习热情,但如果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准备,再让学生分组总结、归纳。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肯定能够被激发并维持下去。

2.课上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到处都有物理知识的身影。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我们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做论证,结合我们的实际,大胆地创设物理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相关的问题而让学生进行思考,逐步键入知识。例如,在讲授“摩擦”时,可以举例我们上山的问题,为什么上去容易而下去难呢。通过学生的思考,可以想到是摩擦力在其中起作用。再如,学习“光的折射”时,可以拿杯水和筷子,透过水杯可以看到筷子发生了变化。再如学习“压力”时,可以让学生试试铅笔尖和铅笔背扎手的感觉,感觉会有明显的不同。学生自然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去思考其中的奇妙,课堂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3.课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概念系统化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学,物理课本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看上去知识点多而凌乱。在平时的教学中,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也是有限的。在教到一定阶段,即在复习课上要引导学生对概念做纵向、横向联系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做穿线结网,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头脑中的概念系统化。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把握时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物理课堂上,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鼓励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仔细的思考,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在这种观察和实验的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学校已经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联网的优点,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由于一些物理实验操作具有很大的难度,并且存在着人为、环境等引起的误差,使得实验结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某些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

3.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物理知识,一定离不开做实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而不是靠单纯地死记硬背。这里所指的实验既包括教材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也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一些趣味小实验。例如,在学习电路的串联与并联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建电路,按照不同的方法实验一下,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动手的好习惯。再如,教师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硬币浮在水面上等。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是新课标对每个教师的要求,由于物理知识的特殊性,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创新自己的思维,善于总结好的教学方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篇(6)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的教学效率通常不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侧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提几点策略。

一、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课前进行有效的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中知识结构的主次进行详细的了解,合理分配教学课时。

其次,上课时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回顾。这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牢固记忆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温故”才能“知新”,回顾熟悉旧知识之后,再转入新知识的学习,这种以旧带新、以旧导新、以旧入新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程度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三,课堂上进行巧妙地提问。巧妙地提问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在设置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应该注重体现本节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同时应该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2.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要能够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3.所设计的课堂问题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4.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重言辞的准确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本来准备了非常好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由于言辞过于刻板严厉,导致学生的情绪紧张,不能很好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有关磁体运动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近代的,有关磁悬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例,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地进入到课堂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阶段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同时还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高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理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通常会忽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同时,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如捕鱼的过程中,要用到光的折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能够自己例举与所学物理知识有关的实例进行分析,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标同样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合作,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这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开展合作学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注重各个小组实力的均衡性,保证各个小组成员的多样化特点,同时能够促进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另外,在开展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开始小组学习之前,要让各个学习小组明确其长期及短期的学习目标,保证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扮演好引导者及倾听者的角色。

组织各个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这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为了促进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师在组织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使用一些引导性的言辞,例如:“哪个小组愿意分享其研究成果?”“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组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等等。

四、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释疑,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消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存在一些疑问,有些问题在小组中可能解决不了,可以在全班讨论解决,有时甚至需要老师的参与,师生互动解决。如在讲磁现象时,磁针静止的过程中,指北时叫北极,指南时是南极,教师又会提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就会有磁针静止时,指南极,南极的磁场与磁针之间为什么不会排斥的疑问,出现这种情况时,有的教师因为不在教学内容范围内就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这会极大地消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实效性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这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表现。

五、加强课堂的训练检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之后,加强知识的巩固及应用练习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布置合理的课堂练习,加强学生的课堂实训检测,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在训练检测中,教师应该精选一些典型的例题来加强课后的训练检测,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如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就非常有必要了,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六、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提出了以上几种策略,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并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在所有的教学课堂中都适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及分析,最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物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7)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约有6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后进生偏多,教师施教要求不好把握。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我们积极参加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课改实验。通过参加课题实验,改变教学方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先学后教,反馈矫正”基本的教学模式:

(一)辅助环节(1分钟):教师利用PPT(或小黑板)出示课题、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

(二)先学(10分钟):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自学5分钟,然后进行目标检测5分钟。

(三)后教(15分钟):后教的形式有三种:1)学生自己教自己,就是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对一些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己再次阅读、思考和实践,使问题得到解决。2)同伴互助教,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对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讨论,充分互动,在相互质疑中,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一起成长。3)教师教,就是教师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用“启发式”的方法进行解疑答难,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

(四)反馈矫正(19分钟):让学生当场完成课堂练习,练习的选择应有针对性,针对本节的教学目标,能够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题目应具有典型性,可选用近几年中考的试题;题目应有基础性,课堂训练的题目应以基础题为主,不要涉及复杂计算过程,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学生能当场掌握。

矫正环节:1)最后4分钟,由教师用PPT(或小黑板)公布答案,教师讲评;2)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上台讲评;3)学生公布答案,学生互相点评,教师在旁监控;4)以课堂小测的形式让学生当场训练,下课前教师收回小测本,批改并逐个进行反馈。

通过这四个环节,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性更强,教师的工作强度更大,教师的课前预设准备需要更充分,对学习目标的分析、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组织的设计、学习材料的组织、教学策略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学习评价的设计的准备需要更加充分。

通过课题实验的实践,加快自身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资源储备的进一步完善和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升,所教班级参加市区统考均取得优良的成绩。通过课改实践有下面几点感悟与收获。

(一)“认同”

参加课改的老师首先要接受“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教学理念,这是参加的教师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是以现代教学论为基础,利用《导学案》为抓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落实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应把30分钟以上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支配,这包括:先学、练习、检测、当场完成作业和学生的交流讨论。教师讲授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二)“融合”

“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教学模式应与物理学科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与实验”是初中物理的学科特色。通过“真实实验”建构物理情景,导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与实验”应与生活和生产紧密联系,有“STS”教学意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三)“创新”

“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升华到更高的层次。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的。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把物理课分为四种课型:概念课、探究课、习题课和复习课。

1.“概念课”的教学程序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看书(读书)—建立情景—引导观察—启发思维—归纳总结—生成概念(发现规律)—检测练习—更正讨论—当场训练—教师反馈(或学生反馈)—布置作业。

对概念课而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看书(读书)”用5分钟即可,不可太长。侧重于“建立情景—引导观察—启发思维—归纳总结—生成概念(发现规律)”,以上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应视具体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来调整。

2.“探究课”的教学程序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和自学方法—看书(读书)—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当场训练—反馈于评价。

该课题主要应用于新授课的概念的生成和规律的得出,重点在实验的探究上。

3.习题课的教学程序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当场训练—更正—讨论(生生讨论或师生讨论)—解题思路的分析—解题步骤的规范—当场训练。

该课型侧重检测练习和课堂讨论的环节。

4.复习课的教学程序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计划—看书(读书)—教师归纳—检测练习—更正—课堂讨论—当场完成作业。

复习课侧重帮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回忆,进行知识系统的建构,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具体操作应注重知识块和训练相结合,避免重教师归纳总结,轻学生训练;也要避免重学生训练,轻教师归纳总结提升的极端操作倾向。

(四)“平衡”

教学实践中“讲”与“练”的平衡关系:

1.“讲”与“练”的平衡关系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概念、规律较多,概念抽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初步的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倾向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很多知识点仍然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启发,需要老师“讲”。因此老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的时间分配,应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型而定,不一定每节课都教师讲15分钟,学生练30分钟,根据数学上的黄金分割比例关系,学生活动时间与课堂时间比例为(1:0.618)。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内,学生活动时间至少28分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这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2.平衡好“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的关系

“先学后教”是课改的主流,它是“自主学习”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对刚刚学习物理的初二年级学生,有的课型可以“先学后教”,有的课型可以“先教后学”,“先学后教”可以随着物理学习的逐渐深入而不断推进,让学生有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

(五)“适应”

关于《导学案》的使用应适合物理科的需要,《导学案》是“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题实验的抓手,《导学案》栏目的设置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课型做灵活的调整,不应该让导学案束缚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临场发挥。《导学案》栏目设置必须由有以下环节:

学习课题:点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与范围,包括页数、行数。

学习目标:列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简洁和可测评。

导学指导:供学生课内自学用,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

新知检测:供教师教读后或学生自学后当场检测新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要紧扣教学目标,一个知识点出一道习题,针对性明确,内容要求基础。

归纳小结:在结课之前对本节内容做系统的归纳小结,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

《导学案》应为教学服务,其使用可以由“有案”到“无案”过渡,由“有形”向“无形”过渡。

总之,经过实践“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改理念、思路和方向是正确的,课改的具体实践应与具体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吸收“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精神“实质”,不要拘泥于其“形式”和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的选取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具体的调整,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运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初中物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篇(8)

课堂提问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使其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常用的手段。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陈述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激活学生的潜力,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顺利开展学习活动,能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问题。

现实中,多数教师难以做到提问的有效性,存在为问而问,提问频繁而随意,满堂问答,集体问答,问题平淡无奇等情况。而且,即使提问,也多是老师向学生提问,很少有学生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重要得多。作为教师,除了要明确提问的作用、原则等理论问题外,还要十分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提问技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心中常怀疑问,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研究、对比、探索,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和思维上的成长。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问高效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已经不局限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或是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过渡,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问题,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数学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直接指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高效的课堂提问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好奇心

以摩擦力的讲授为例: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放在光滑的表面上,给予这个物体一个初始速度,这个物体将以这个速度匀速的沿直线滑行。然后提出:为什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呢?这个提问就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好奇,紧接着引导学生给出答案――摩擦力的存在。这个知识点就从上一个知识点推论出来了,但是还不完善,教师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根本动不了,而有些物体同样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一推就动了呢?这样一来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最后得出摩擦力分类的知识点。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大气压的讲授为例: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到在青藏高原上煮鸡蛋,煮了十几分钟,打开后蛋黄还没有凝固。这个问题就很明确了:为什么在青藏高原上煮鸡蛋这么难呢?由此,整堂课就是在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从海拔的高低、气压大小、水的沸点高低入手,渐渐地迈进问题解决的实质。

三、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体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展开高效课堂教学打下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重创设直观而生动的探究问题的情境

创设情境是营造探究氛围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物理学科“走向社会、生活”理念的有效手段。教师营造出让学生观察与实验的条件,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五、注重适时等待,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一问一答”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可往往更多的是“一问即答”,让我们不由质疑:这样的问题有价值吗?这样的回答有思想吗?经过实践可以发现,这样的问答,充其量图个热闹,效果大多不是很好,因为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度。如在讲授《欧姆定律》一课中,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我适时提出问题:原来用5Ω的电阻接入电路中,电压表的示数为2V,现在将5Ω的电阻换成10Ω的电阻,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没有移动,闭合开关时电压表的示数有什么变化?(事先让学生画出实验电路图)如果你来完成这个实验,下一步的操作是什么?此时,不少的学生陷入深思。当有位学生举手时,我若无其事,而是在慢慢地等待,渐渐地,手举的人多了。

六、注重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二是所提的问题本身要明确,要求清晰规范、严谨明确。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架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桥梁,是提高物理学科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达到高效化,让高效的课堂提问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效率,促进初中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

2.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3.张刘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鲁志鲲.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高等农业教育.

篇(9)

教科研活动是一种在探索中获取新认识的过程,它的基础是学习,学习伴随着科研全过程。只要我们立足实践,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相关资料,就能获得真发展。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教法,在学习中进步,在探索中前进。要更好地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中去。

二、初中物理教师如何投身于教科研

1.物理教师教育科研应该研究课堂。课堂是教师的实验室,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上课、听课与评课等课堂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教育科研最该关注的课题,是教育科研最该关注的话题!

2.教育科研应该研究教材。有些教师连教材的重点、难点都无法把握,怎能不关注手中的教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教师备课时应以什么为重点,教学全过程区别在什么地方,等等都值得研究。

3.教育科研该研究作业。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批改,特别是作业中的错误,为什么学生普遍出错,经过认真仔细的教学反思,就提供了真实的教育科研资料。

4.教育科研应该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是我们研究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开展各种研究的归宿。初中物理课研究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式方法话题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扑捉信息,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教育科研,是我们的做法背后,充满着对教育实践的凝重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

到底教育科研从那方面入手为好?无论搞什么教学研究,都归结为研究学生,我认为无论研究什么教师都应先熟悉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这样可以使自己研究工作有序规范运行。

三、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一是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发现问题;二是应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践效益。 转贴于 第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及研究的课题。问题可以来自学生,可以来自同伴,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实际上初中物理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一个题目的讲解,差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布置方面的经验等。仅就物理实验方面可提出许多问题,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而实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发现问题,教师要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借鉴别人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收集学生实际出现问题的资料,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把研究成果写成经验材料或论文。要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等,目的是形成典型经验。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这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

四、制订研究方案,应注意问题

篇(10)

在从事教学课题研究五年多来,感触颇多。从选题、立项、研究、结题过程看,一项课题要取得成果是不容易的,而选题范围的大小是非常关键的。我认为比较符合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应符合个人教学实践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范围越小越好,也就是小课题。从课题研究实际讲,我认为小课题源于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学科针对性,对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与其他课题的主要区别是课题研究范围和主体发生变化,主要是教师个人或三人以下开展研究的小课题,而不是大集体课题。因此,对于小课题,中学教师应该积极地申报和承担,并认真地组织研究,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

一、“小课题”的选题

1.选题范围要小。

“小课题”是范围非常小的课题,是针对教师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如果选择课题的研究范围比较大,则单靠自己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选题范围一定要小。例如,“十二五”我校参加的国家试点课题研究项目,我们研究的是总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而分到课题组的是子课题中的子课题。《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巧用规律》、《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研究》等,这些课题由于研究范围有限,通过个人操作就能够完成,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是组织“小课题”研究的选择目标。当然在选题时一定要注意课题研究内容符合自己的学科特点,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一线教学工作者所选择的小课题内容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符合教学实际,研究出的教学成果才能较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一些范围大、理论性强的课题研究对教师来说就不太适合了,不但研究难度大,而且实际操作困难,实用性不大,这样就不符合研究的初衷。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探究”,这样的课题研究目标范围大,达成难,操作难,需要整个语文组完成,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就不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方法探究”具有可操作性,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与个人实际情况相符,不要好高骛远。

“小课题”研究要切合个人实际,因为学科特点不同,每位教师的研究专长不同,知识量、教学能力也有区别,有的老师擅长写作,有的老师擅长实际操作,有的老师则在汇总和方法研究方面比较擅长。因此,在选择课题时范围要尽可能选择自己学科教学实践和本校实际情况,要与自己的特长相结合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才能发挥课题研究时自己所长,未来的研究成果才有自己的教育实践,才能很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小课题”的实验操作与研究

1.制订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过程和方法。

在小课题正式开始研究之前,与大课题研究一样,首先要制订研究计划和一个详细的研究方案,然后确定好时间和研究进度。最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因为课题的研究成果来源于过程,因此在后期研究中要按进度有序进行。

2.课题研究需要坚持不懈。

研究计划和方案制订好之后,就应该有序地进行课题研究,不能拖拉与懈怠。其实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某一过程中断或拖拉,就很容易松懈下来,越拖越多,欠账以后,后面的研究就很难完成。所以,要加强自身约束,克服惰性心理,踏实、持久地开展研究工作,这需要坚韧性和研究反思。

3.合理分配时间,要挤出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工作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可能脱离教学。而教学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因此用来课题研究的时间很少,需要挤出时间进行研究。我们研究的课题大部分是小课题,很多内容也都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有或多或少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只要不拖拉和懈怠,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是可以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的。

4.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详细的记录。

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材料的积累,而记录和整理是课题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包括课题计划、方案、研究过程记录、相关的论文和体会、阶段总结报告等材料。最终的研究成果不是体现在华丽的词语,而是在于研究过程中详细的材料积累和记录,它是研究心得、研究结论重要的依托。因此,课题研究教师要注意收集资料,将收集来的资料分类、归档。

5.依据课题研究实际过程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一般情况下,课题的研究分为几个时间段,研究教师都要对每一时间段内研究的得失认真进行总结,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得失从而改进后面的研究计划和过程。课题研究结束后,首先要将积累的材料和记录、阶段总结拿来,认真筛选和研究,撰写符合实际的严谨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和论文不需要华丽的词语表述,怎么做就怎么写。只有通过平实的、经过实践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才能令人信服,才能真正体现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这样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才有学术价值,才有利于学术的交流和推广。

上一篇: 配网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下一篇: 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